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琦[1](2020)在《白介素-1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非健康生活方式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的发病率亦呈快速增长趋势。目前,CVD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简称冠心病,仍然是影响国民健康的心血管病中的主要病因。而且,猝死风险较高的冠心病也渐趋年轻化。因此,研究与制定冠心病的早期防治策略对于社会稳定、保障国民生命安全有着深远的意义。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最常累及冠状动脉,临床上发生严重的冠状动脉事件,多是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处的稳定性斑块转变为不稳定性的斑块,而急性炎症反应在此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炎症反应影响着AS的发生发展,炎症细胞、炎性因子与AS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维持动脉粥样斑块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于机体内的抗炎因子与致炎因子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从而减少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将造成管腔的部分或者完全闭塞,演变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临床将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心脏事件。目前,冠心病的诊断“金标准”为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指导下的冠状动脉造影术,可以早期判断冠脉斑块的稳定性。但是该检查系有创性,费用相对较高,病人一般不愿意接受,普遍开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找到一种创伤小、价格低廉的检查、检验方法,既能让患者从心理、诊治与经济上能够接受,又能使临床医生早期、快速、准确地判断病情,及时识别出高危人群,进而制定精准的诊治方案,是心血管医师多年来期盼与积极努力探索的目标与方向。这对于积极控制病情的发展,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确保广大民众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炎症免疫反应是CHD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可影响自身及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及生物学活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病变的转归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1.白介素-10在心肌梗死小鼠血清和心肌中的表达变化;2.心肌梗死小鼠血清白介素-10表达变化与巨噬细胞活化及细胞凋亡的关系;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临床表征相关性探讨。试图从动物实验与患者临床表征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与阐明炎症及其相关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其部分机制,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治提供基础理论与实验依据。本课题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白介素-10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和血清中的表达变化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小鼠心肌和血清中IL-10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16-20周龄健康雄性清洁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5只)。分别为对照组(Sham)、心肌梗死1天组、心肌梗死7天组、心肌梗死14天组和心肌梗死28天组。小鼠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法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别于结扎后1天、7天、14天和28天四个时间点处死动物,按病理取材标准,常规取材并制备切片。采用HE染色法,观察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Masson染色法,观察小鼠心肌梗死区胶原增生与沉积情况,免疫组化染色,观察IL-10在小鼠心肌梗死区的分布与表达,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IL-10的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IL-10蛋白的表达,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法检测心肌IL-10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的表达。结果:1.心肌梗死小鼠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小鼠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4小时(1天),左心室梗死区域内可见较多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伴随炎细胞浸润,有少量胶原沉积。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7天,梗死区域内除可见变性、坏死的心肌细胞外,伴较多炎细胞浸润,增生的胶原纤维向梗死心肌组织中伸延,并将梗死的心肌组织分割。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4天,梗死区域内仍可见变性、坏死的心肌细胞,伴较多炎细胞浸润,胶原增生更加显着,并将梗死区域与邻近区域的心肌组织分割成“岛屿”状。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8天,梗死区域内炎细胞浸润较14天时减少,梗死区域的组织被大量增生的胶原纤维取代,期间可见少量残存的心肌细胞。2.IL-10在小鼠心脏组织中的定位与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在对照组,左心室内很少见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小鼠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天时,可见少量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于梗死区内,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7天时,可见较多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于梗死区内,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14天,仍见较多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分布于梗死区内,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28天,IL-10阳性表达的细胞数量减少。IL-10主要表达于病变区域的炎细胞。3.血清IL-10表达的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IL-10表达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发生1天、7天、14天时,血清中IL-10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在梗死发生第28天时,其表达水平下降到接近对照组水平。4.心肌组织中IL-10表达的情况Real time PCR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中IL-10 mRNA表达在梗死发生1天时,开始略有升高,在梗死发生7天时明显升高,梗死发生14天时表达水平达到高峰。而在梗死28天时,与梗死14天比较,IL-10 mRNA表达又有明显下降。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在梗死发生7天时明显升高,梗死发生14天时表达水平达到高峰。而在梗死28天时,与梗死14天比较,IL-10蛋白表达又有明显下降。IL-10 mRNA和蛋白表达趋势相一致。5.血清IL-10与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相关性分析血清IL-10水平与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呈显着正相关。6.心肌组织中I型与III型胶原表达的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梗死发生7天时,I型与II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其中I型胶原随梗死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而I型与III型胶原蛋白比值也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小结:小鼠心肌梗死发生后,血清与心肌IL-10水平有一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趋势,这可能是机体在心肌梗死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防御、抗炎的调控作用。第二部分心肌梗死小鼠IL-10表达变化与巨噬细胞活化及细胞凋亡的关系目的:探讨小鼠心肌梗死后IL-10水平与巨噬细胞活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实验分组与IL-10水平的检测同第一部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精氨酸酶(Arginase,Arg)阳性表达细胞(即M2型巨噬细胞)在心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情况。Real time PCR法检测Bax和Bcl-2mRNA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免疫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ch-emotactic protein-1,MCP-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tion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Arg、B细胞淋巴瘤-2(B cell lymphoma-2,Bcl-2)、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cl-2associated X protein,Bax)、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1/2和磷酸化(p-ERK1/2)蛋白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心肌梗死小鼠梗死区内M2型巨噬细胞分布与变化情况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在对照组心肌组织中未见明显Arg阳性表达细胞(即M2型巨噬细胞)的分布。在心肌梗死第1天时,于梗死区内偶见Arg阳性细胞的分布;在心肌梗死第7天时,梗死区内可见一些Arg阳性细胞的分布;在心肌梗死第14天时,梗死区内Arg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在心肌梗死第28天时,梗死区内仍可见较多数量Arg阳性细胞。2.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MCP-1、iNOS、Arg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MCP-1蛋白表达有一个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在梗死的第1天略有所升高,梗死第7天时升高最明显,第14天时有所降低,到第28天时,下降比较明显。心肌组织中iNOS蛋白表达与MCP-1蛋白表达趋势相近,也是先升高后降低。而Arg蛋白表达则是一个逐渐升高的趋势。3.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Tunel染色结果显示,在对照组,心肌组织中偶见个别凋亡细胞。心肌梗死第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梗死区域内凋亡细胞的数量有所增加,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的数量也逐渐增多。4.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Bcl-2和Bax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Real time PCR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组织中Bax mRNA和Bcl-2 mRNA的表达在梗死的第1天就有所升高,并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两者表达水平也逐渐升高。5.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Bax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心肌组织中Bax蛋白和Bcl-2蛋白的表达在梗死的第1天就略有所升高,并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两者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而Bcl-2与Bax蛋白表达的比值,也是随着梗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的升高。6.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细胞ERK1/2和p-ERK1/2蛋白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心肌组织中ERK1/2蛋白表达在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而p-ERK1/2蛋白表达是在梗死的第7天明显升高,以后开始逐渐下降。7.相关性分析1)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MCP-1、iNOS和Arg蛋白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2)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Bax mRNA、Bcl-2 mRNA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Bax蛋白、Bcl-2蛋白表达之间也均呈正相关;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与Bcl-2/Bax蛋白比值也呈正相关。3)心肌梗死小鼠心肌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与P-ERK蛋白表达呈正相关。小结:在小鼠心肌梗死后,随着IL-10表达的变化,心肌组织中MCP-1、iNOS以及p-ERK1/2蛋白表达均显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心肌凋亡细胞数量以及Bax、Bcl-2 mRNA和蛋白表达和Arg蛋白表达均呈现逐渐增加或增高的趋势。IL-10蛋白与这些蛋白表达均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部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IL-10表达水平与其临床表征相关性研究目的:观察与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其临床表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唐山市工人医院心内四科2017年6月至2017年9月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62例。以同期同一医院参加健康查体的确定无冠心病史的体检者(94人)及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无冠状动脉病变者(36人)成人血清130份作为对照组。分别抽血化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h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h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IL-10、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natriuretic peptide,NT pro-BNP),并分析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关系、IL-10表达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冠脉造影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一致性的评价。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发病后出现IL-10水平降低风险是对照组的18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患者血清hs-CRP、NT-pro 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IL-10与NT-pro BNP和甘油三酯存在交互作用,当IL-10水平降低,NT-pro BNP水平升高,可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风险,而高水平的IL-10可抑制甘油三酯的危险性。4.血清IL-10表达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程度和冠脉造影术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小结: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表达水平降低,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脉病变程度具有较好的判别诊断作用。结论:1.心肌梗死小鼠血清与心肌IL-10表达有一个先升高后降低的动态变化特征,IL-10表达的变化与心肌梗死炎症过程中的巨噬细胞活化、表型转变及其与心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着降低,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密切。3.血清IL-10水平具有判别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变程度的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任静[2](2019)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文中提出在生理情况下,血液中的凝血、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等多个系统间的动态平衡是防止血管内发生血栓的关键,而凝血紊乱在本质上则是各个系统间发生多维度的功能异常和失衡,最终形成大量纤维蛋白,堵塞血管,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另一方面,罹患变应性炎症或严重肝脏疾病的病人同样会发生凝血紊乱,不但加重病情、影响生存质量,还会导致严重临床后果。目前,临床逐渐利用生物标志物对发生凝血紊乱的病人进行风险评估和疗效预测,为药物治疗和长期预防提供依据,但是由于既往临床研究不足,医生们对在不同类型凝血紊乱时生物标志物的变化特征以及与主要病理因素、临床结局的关联性缺乏了解,常出现不合理使用或错误使用的情况。基于此,本研究对多种病理状态下的血液样本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同时通过对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随访,借助队列研究阐释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临床价值和诊断性能。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采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年龄而增高,其排除诊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界值存在同样的趋势,但诊断敏感性随年龄而降低(从100%降至73.1%)。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的D-二聚体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人,其中STEMI、多支病变血管以及左前降支(LAD)堵塞时,D-二聚体水平增高最为显着,并且与病人不良预后相关。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后,恢复不良病人D-二聚体在手术后第14天达到峰值,此时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能反映90天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但不能预测手术后1年内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的风险。2、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vWF:Ag水平,利用Kruskal-Wallis H检验、U检验、ROC、χ2检验、Friedman秩和检验、Kaplan-Meier曲线、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与OPCAB病人多种病理因素相关,在OPCAB术后第30天的血浆vWF:Ag临界值可预测OPCAB手术后1年内的严重心血管缺血事件的风险。发现了vWF:Ag与冠脉介入(PCI)病人多种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将临界值设定为312.0%时,血浆vWF:Ag预测PCI术后病人发生房颤相关缺血性卒中风险的诊断敏感性为94.4%,并能反映抗栓治疗后的凝血紊乱的缓解状态。3、采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测定血浆蛋白C活性(PC:A),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利用方差分析、q检验、ROC、χ2检验、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哮喘病人的PC:A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病情未得到控制病人血浆中PC:A水平高于病情被控制的患者,利用PC:A评价病情是否得到完全控制的敏感度为94.7%,特异度为80.7%。哮喘病人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TNF-α、IL-8和ECP水平高于对照组,在治疗2周后均显着降低,可敏感反映治疗效果,对病人疾病发展和严重程度有预测价值。4、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颗粒过滤法和Acu Star发光分析仪测定不同类型的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HIT-Ab),用U检验、ROC、χ2检验和Kaplan-Meier曲线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诊断HIT的敏感性均为100%,上调临界值均可提高两个试验的诊断特异性。合并血栓栓塞的HIT病人的IgG型HIT-Ab水平显着高于孤立性HIT病人,以2.32 U/ml为临界值,高于此水平的病人在15天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概率显着增高(Log-rankχ2=56.577,P<0.001),诊断敏感度为90.9%,特异度为80.0%。在HIT高风险病人中,混合HIT-Ab(定性)阳性率>混合HIT-Ab(定量)>IgG型HIT-Ab;在非HIT病人中,IgG型HIT-Ab的特异性优于混合HIT-Ab(定量),混合HIT-Ab(定量)优于混合HIT-Ab(定性)。5、用IL 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检测各项止血指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用VIDAS荧光免疫系统检测血浆D-二聚体,用U检验、ROC、Kruskal-Wallis H检验、Kaplan-Meier曲线和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处理数据。结果显示,肝癌病人抗凝血蛋白质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t-PA:A、PAI:A、vWF:Ag、FⅧ:A、FIB、PT和APTT显着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肝癌病人存在多系统失衡。在临床监测中,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可作为监测肝癌疗效的敏感指标;血浆D-二聚体预测肝癌病人发生门静脉血栓(PVT)风险的临界值为549.5μg/L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67.1%,可用于对门静脉血栓风险做排除诊断。

张勇彪[3](2016)在《白介素17及γ干扰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白介素17及γ干扰素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心脏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并经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所研究患者依据选择性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AMI组)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组)30例及对照组(control group组)30例。其血清均于规范化治疗后和/或规范化治疗前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介素17和干扰素γ的水平,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指标和心脏彩超所测得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ACS患者在接受包括支架植入术在内的规范化治疗前的白介素17表达水平(AMI组:44.26±16 pg/ml;UAP组:38.66±7.87 pg/ml)显着高于规范治疗后其表达水平(AMI组:31.37±7.62 pg/ml;UAP组:32.60±10.08 pg/ml),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8.67±14.39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ACS患者在接受包括支架植入术在内的规范化治疗前的γ干扰素表达水平(AMI组:39.54±5.12pg/ml;UAP组:35.24±6.02pg/ml)显着高于规范治疗后其表达水平(AMI组:34.15±6.01 pg/ml;UAP组:32.60±10.08),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4.5±4.4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白介素17或γ干扰素表达水平在规范化治疗前后与Gensini积分均无显着相关性。(4)ACS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IL-17水平分别为:单支病变组:46.25±18.51 pg/m L;双支病变组:40.41±14.28 pg/m L;多支病变组:40.35±7.29 pg/m L;ACS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IFN-γ水平分别为:单支病变组:38.47±6.29 pg/m L;双支病变组:38.94±5.62 pg/m L;多支病变组:35.42±5.78 pg/m L,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5)与对照组相比,ACS患者LVEF明显降低(P<0.01),FS较其降低(P<0.05)。(6)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血清IL-17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283,P<0.05),并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r=0.358,P<0.01)。结论(1)规范化治疗前白介素17及γ干扰素水平在UAP组、AMI组患者中依次增高,且均高于对照组,经规范化治疗后二者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提示白介素17、γ干扰素可能在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他们的水平并不能直接反映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2)相关分析显示所有胸痛病人在规范化治疗前白介素17及γ干扰素水平存在弱的相关性提示IL-17、IFN-γ在ACS可能存在协同作用。(3)ACS患者经规范化治疗后二者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提示以PCI为主的规范化治疗,其不仅可使ACS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还可使体内部分炎症因子降低。

吕渭辉[4](200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瘀证诊断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手术前、后血瘀证的变化,探讨介入治疗手术对血瘀证的影响。观察不同因素,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常规实验室指标及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前、后血瘀证的影响。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IL-6、IL-8、hs-CRP在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以及其他因素对这三个炎症指标的影响。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IL-6、IL-8、hs-CRP与血瘀证的相关性。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瘀证评分标准的制定提出建议及提供相关信息。方法纳入进行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2例,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1990年修订)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参照1999年出版《实用血瘀证学》所载定量血瘀汪诊断标准采集集患者相关症状信息,并对患者进行血瘀证的评分、分级。收集患者介入治疗术前、后血清标本,检测IL-6、IL-8、hs-CRP水平。分析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瘀汪评分、等级的变化情况。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常规实验室指标及IL-6、IL-8、hs-CRP等指标与血瘀证评分、等级的相关性。分析IL-6、IL-8、hs-CRP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的证候要素以血瘀、气虚、痰浊最多,在介入治疗手术后,血瘀、痰浊证减少,气虚证增多。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前血瘀证分数较术后分数高:超过一半的患者由介入治疗手术前的重度血瘀证转为术后的轻度血瘀证。介入治疗手术前,男性患者血瘀证评分较女性高,但介入治疗手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血运重建术史(包括介入治疗史及心脏搭桥术史)的患者血瘀证评分较无该类手术史的患者高。介入治疗手术前血瘀证评分轻度的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值较重度的高,但活化仝血凝固时间(APTT)水平则较重度的低。大于60岁的患者介入治疗术前IL-6、IL-8水平均值均低于小于60岁的患者,而hs-CRP则相反。介入治疗手术后,IL-8、hs-CRP水平较术前高。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甘油三酯、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LP)、肌钙蛋白(Tn-Ⅰ)、D-二聚体、血沉、纤维蛋白原(FIB)均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PTA则与其负相关。油腻饮食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前IL-8水平均值较高盐饮食、普通饮食、清淡饮食高。油腻且高盐饮食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前hs-CRP水平较油腻饮食、普通饮食患者水平高。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前IL-6水平与D-二聚体、血沉(ESR)、FIB负相关。手术史、中性粒细胞百分比、ESR与IL-8负相关。以介入治疗手术后血瘀评分进行分级,轻度患者术后IL-6、术前、后IL-8水平较重度低。介入治疗手术前、后血瘀证评分与术前IL-8呈正相关,术后血瘀证评分与术后IL-8呈正相关。介入治疗手术前血瘀证评分与术后hs-CRP成负相关。以术前血瘀评分等级作为分组变量,将性别、年龄、血运重建术史、术前IL-6、术前IL-8、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和血运重建术史进入了方程。以术后血瘀评分等级作为分组变量,将性别、年龄、术后IL-6、术后IL-8、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术后IL-6一项进入方程。对血瘀证相关症状进行了探索性的因子分析,提取了6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2.47%。第一因素主要是表皮及粘膜的血瘀表现,其贡献率最大,为19.68%。第二因素是患者的手术史,包括血管重建术史及一般手术史。结论1、介入治疗手术后患者血瘀证程度减轻,可以认为介入治疗手术是属于中医活血化瘀法。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血瘀、气虚、痰浊三个证候要素最多,而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气虚证增多、血瘀痰浊证减少。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性别、是否有血运重建术史及凝血因子可能对血瘀证产生一定的影响。4、IL-6、IL-8与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瘀证有一定的相关性,当指标增高时,血瘀证严重程度也增高。5、IL-6、IL-8及hs-CRP水平与年龄有关,且在介入治疗术后有所提高。hs-CRP与白细胞计数、血脂等指标相关。6、在血瘀证症状体征方面,皮肤、粘膜的表现,手术史、血运重建术史及舌脉是对血瘀影响最大的几个因素。7、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瘀证标准的建立可以参照现有的血瘀证量化评分标准。对原有的项目可以进行细化,并制定实验室指标的评价标准。可以删去一些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关系不大的项目,增加与本病相关的项目或改善原有项目所占权重。可以删去部分开展不广泛的实验室指标,增加较新的凝血相关的指标及已有较多研究支持与血瘀证相关的指标。

王钰[5](2020)在《炎症因子及GRACE评分对NSTE-ACS脾虚痰浊证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GRACE)评分的相关性,探讨各因素与疾病危险分层的关系,探究影响因素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脾虚痰浊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求较早识别NSTE-ACS高危患者,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选取3家临床研究中心的262例NSTE-ACS脾虚痰浊证患者,记录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既往病史等;检测血常规、血脂、肝功、肾功、心肌酶谱等常规理化指标;检测hs-CRP、IL-6和IL-10等炎症因子;计算GRAC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中高危组。在出院后1年的随访期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缺血性胸痛再入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全因性死亡等)的患者作为事件组,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作为非事件组。探讨炎症因子与GRACE评分的线性相关关系,比较低危组和中高危组各项指标的差异。利用单因素分析筛选进入预测方程的自变量,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影响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炎症因子、GRACE评分对患者出院后1年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1.GRACE评分与hs-CRP、IL-6、IL-10水平无线性相关关系(P>0.05)。2.年龄、心电图ST段压低在低危组(n=186)和中高危组(n=76)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年龄、糖尿病病史、心肌梗死病史、hs-CRP、IL-6、IL-10水平在事件组(n=54)和非事件组(n=208)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4.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P)=-4.435+0.026*(GRACE评分)+0.14(IL-6)-0.033*(IL-10)+0.141(hs-CRP)。5.GRACE评分、IL-6、hs-CRP、IL-10、GRACE评分联合炎症因子(hs-CRP、IL-6、IL-10)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0、0.874、0.876、0.888、0.921,相应的灵敏度分别为0.667、0.778、0.833、0.957、0.852,特异度分别为0.505、0.947、0.909、0.741、0.952。结论:1.年龄和心电图ST段压低可能影响NSTE-ACS脾虚痰浊证的危险分层。2.GRACE评分、IL-6、hs-CRP可能是NSTE-ACS脾虚痰浊证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IL-10可能是NSTE-ACS脾虚痰浊证预后的保护因素。3.GRACE评分联合炎症因子(hs-CRP、IL-6、IL-10)具有较好的评估NSTE-ACS脾虚痰浊证患者1年预后风险的能力。

吴涛,刘杞[6](2019)在《有氧康复运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MMP-8、MMP-9、VEGF及sICAM-1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有氧康复运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MMP-8、MMP-9、VEGF及sICAM-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9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27)和有氧运动组(n=32),同时选取25例同期健康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常规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有氧运动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有氧康复运动方案。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MMP-8、MMP-9、VEGF及sICAM-1浓度。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血清MMP-8、MMP-9、VEGF及sICAM-1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89.24±17.19)ng/mL vs(35.62±6.88)ng/mL;(587.12±19.12)ng/mL vs (228.59±28.30)ng/mL;(38.11±7.59)ng/mL vs (6.82±1.82)ng/mL;(319.01±23.71)ng/mL vs (85.68±19.37) n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有氧运动组和常规组MMP-8、MMP-9、VEGF及sI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有所下降,但有氧运动组治疗后MMP-9、VEGF及sICAM-1水平显着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有氧康复运动可显着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管内皮炎症因子MMP-9、VEGF及sICAM-1,有助于患者康复。

滑振[7](2019)在《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探索NSTE-ACS再发心脏事件患者的炎症因子(群)表达,探讨其与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第一部分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临床试验设计,以NSTE-ACS患者为研究对象,化瘀解毒中药颗粒剂作为暴露因素,按照是否使用“化瘀祛痰、健脾解毒”中药颗粒剂分为2个队列:中西医结合队列和西医队列,每组各为140例,两组队列均给予西医常规诊疗方案,中西医结合队列加用“化瘀祛痰、健脾解毒”中药颗粒剂。疗程为24周,然后继续随访直至2019年2月4日。记录终点结局(缺血性胸痛再入院、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全因性死亡等),通过终点结局的发生率、发病密度、生存分析、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心绞痛积分变化、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变化评价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安全性。2.第二部分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临床试验设计方案,以第一部分中西医结合队列为基线队列,以随访期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为病例组,采用倾向性评分的方法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方面以1:2比例匹配对照组。采用蛋白质芯片检测两组血清中的40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寻找差异炎症因子,分析其与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1.第一部分研究结果1.1病例入组、失访及试验完成情况所有入组患者均为符合纳排标准的NSTE-ACS,按照入组方案实际纳入277例,其中中西医结合队列纳入138例,西医队列纳入139例。共失访8人,中西医结合队列实际完成134例,西医队列实际完成135例,失访率分别为2.90%、2.87%,对中西医结合队列受试者依从性进行监督,服药率达96.83%。1.2终点结局情况比较到随访截止时间,中西医结合队列共有16人再发心血管事件,西医队列共有28人再发心血管事件,经卡方检验,两队列再发心血管事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发病密度,本研究中采用人月为单位,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队列的发病密度为7.13‰人月,而西医队列的发病密度高达17.25‰人月,是中西医结合队列的2.42倍,经卡方检验,χ2=8.381,P=0.004<0.01,表明在发病密度上,中西医结合队列显着低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入组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作为规定结局进行患者的生存分析,两者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中西医结合队列的生存曲线在西医队列上方。说明中西医结合队列对于延缓心血管事件的再发优于西医队列。Cox模型分析显示,心绞痛积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干预措施为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后因素。干预措施的回归系数小于0,说明中西医结合队列相对于西医队列而言是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保护因子,相对危险度(RR)为0.388,表明中西医结合队列再发心血管事件风险率为西医队列的38.8%,提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减少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心绞痛积分和hs-CRP的回归系数均大于零,提示两者为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不利因素,随着心绞痛积分的增加和hs-CRP浓度的升高,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率也随之增加。1.3炎症因子比较共对5个研究因子进行比较,hs-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1(TIMP-1)。组内比较,在干预24周之后,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队列及西医队列与0周对比发现,hs-CRP、IL-6、IL-10、MMP-9和TIMP-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干预后hs-CRP、IL-6和MMP-9的检测均值均较0周显着降低,IL-10和TIMP-1的检测值均较0周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IL-10外,其余各项基线均可比。干预24周后,中西医结合队列在hs-CRP、IL-6和MMP-9降低方面优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IMP-1改善上,干预24周后两队列无差异(P>0.05);IL-10两组项基线不齐,应用协方差分析,两组干预24周后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心绞痛积分表比较两组队列0周、12周、24周3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可知,心绞痛积分总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得分、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心绞痛疼痛程度得分、硝酸甘油用量得分5个方面基线(0周)可比;除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外,其余4项得分在12周、24周时,两组队列组间均有差异(P<0.05)。单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心绞痛积分总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得分和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方面,两组队列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绞痛疼痛程度得分上,中西医结合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队列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0周与12周比较无差异(P>0.05);在硝酸甘油用量得分上,中西医结合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队列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周与24周比较无差异(P>0.05)。多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心绞痛积分表的5个方面,两组队列时间效应(时间)的P均小于0.05,表明两队列的5个方面均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除心绞痛持续时间得分外,其余4个方面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的P均小于0.05,说明测量时间和队列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组间效应(组别)的方差分析,除心绞痛疼痛程度得分,中西医结合队列的的下降的变化趋势优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分为五项内容: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状态(AS)、心绞痛发作情况(AF)、治疗满意程度(TS)和疾病认知程度(DS)。两组队列0周、12周、24周3个时间点组间比较可知,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5个方面基线(0周)可比;在干预12周时,除PL,其余4个方面,两组队列组间均组间无差异(P>0.05);在干预24周时,除TS和DS,其3个方面,两组队列组间均组间均有差异(P<0.05)。单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AS、AF、DS方面,两组队列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L方面,中西医结合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医队列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0周与12周比较无差异(P>0.05);在TS方面,中西医结合队列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12周与24周比较无差异(P>0.05),西医队列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的5个方面,两组队列时间效应(时间)的P均小于0.05,两组队列均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TS和DS方面外,其余3个方面,组别和时间交互效应(组别*时间)的P均小于0.05,说明测量时间和队列之间存在交互效应;组间效应(组别)的方差分析,除AF、TS和DS外,中西医结合队列的的上升的变化趋势优于西医队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安全性指标安全性评价方面,在干预24周后对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肾功、凝血四项等指标与0周比较,未见异常。研究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轻度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队列共出现8例,西医队列出现6例,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χ2=0.317,P=0.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第二部分研究结果2.1一般资料和基线情况中西医结合队列中截止2019年2月4日共有16例患者再发心血管事件作为病例组,其中1例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倾向性评分按照1:2匹配出32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基线除总胆固醇(P=0.027)、甘油三酯(P=0.018)、短期危险分层(P=0.024)外,其余各项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分布及差异通过对炎症因子芯片中的荧光信号强弱进行转化,形成每个血清每个炎症因子的信号值,通过对两组患者40种血清炎症因子的蛋白信号值的比较,发现有3个炎症因子两组间呈显着差异(差异倍数在1.5倍以上)。3个炎症因子分别是MIP-1alpha、IL-12 p70和I-309,且病例组相较于对照组3个炎症因子表达均为下调。2.3影响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情况为因变量探求影响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因素。因为涉及到的影响炎症因子较多,在本次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仅有48例样本,根据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中自变量和样本量之间的关系,本次分析仅对两组中有差异的3个炎症因子(MIP-1alpha、IL-12 p70和I-309)水平为自变量,代入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未得出与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结论:1.“化瘀祛痰、健脾解毒”干预NSTE-ACS在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心绞痛积分及西雅图心绞痛量表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在降低终点结局方面有优于西医常规诊疗方案的趋势,且安全性较高。2.MIP-1alpha、IL-12 p70和I-309等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的过程,但需要进一步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蔡欣玲[8](2019)在《富心方加载对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富心方加载对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根据本研究课题的设计思路,对符合入组要求的患者,共计66名,通过随机对照及随机数字表方法进行分组。对照组予以基础西药治疗,用药组予以基础西药治疗联合富心方加载治疗,观察12周。于第0周、第4周、第12周采集患者血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心踝指数、踝臂指数、中医证候积分及相关安全性指标等,使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对照组及用药组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均呈现明显差异(P<0.05),但用药组有效率更高。2.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次数均呈现明显差异(P<0.05),但用药组心绞痛次数减少得更多。3.对照组治疗前后IL-17、IL-18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组治疗前后IL-17、IL-18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5)。4.对照组治疗前后TNF-α水平呈现明显差异(P<0.05),为升高趋势,用药组治疗前后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有下降趋势。5.对照组及用药组治疗前后在IMT上均未呈现明显差异(P>0.05).6.对照组治疗前后CAVI数值未呈现明显差异(P>0.05),而用药组治疗前后CAVI数值呈现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治疗前后CAVI数值呈现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纯西药治疗以及富心方加载治疗都能够有效改善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患者胸闷、胸痛、疲倦乏力等诸多临床症状,但富心方加载治疗的有效率更为显着,提示中医药加载西药治疗可以提高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富心方加载治疗相对于单纯西药治疗能更好的改善心踝指数,提示中医药加载治疗对于冠心病动脉硬化程度能够有所缓解。

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白介素-1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白介素-10在心肌梗死小鼠心肌和血清中的表达变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肌梗死小鼠IL-10表达变化与巨噬细胞活化及细胞凋亡的关系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其临床表征相关性研究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一 IL-10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N-端脑利钠肽前体应用于冠心病诊治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用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意义
    1.2 凝血紊乱相关生物标志物
        1.2.1 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1.2.2 主要的生物标志物类型
    1.3 临床研究方法
        1.3.1 病例对照研究
        1.3.2 队列研究
    1.4 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1.4.1 研究现状
        1.4.2 发展前景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血浆D-二聚体的基线水平与血栓诊断临界值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实验方法
        2.2.3 统计学方法
    2.3 D-二聚体的健康人基线水平
    2.4 D-二聚体对VTE的排除诊断
    2.5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5.1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D-二聚体变化特征
        2.5.2 D-二聚体诊断各型心肌缺血的ROC
        2.5.3 D-二聚体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临床预后
    2.6 冠脉搭桥病人D-二聚体变化特征与血栓复发风险
        2.6.1 冠脉搭桥病人围手术期的D-二聚体测定结果
        2.6.2 D-二聚体诊断术后31~90天心血管缺血事件的ROC
        2.6.3 术后第14天D-二聚体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6.4 D-二聚体评估术后1 年内心血管事件风险
    2.7 小结
        2.7.1 健康人参考区间与静脉血栓排除诊断临界值初探
        2.7.2 D-二聚体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2.7.3 D-二聚体反映冠脉搭桥术后90天内病情发展的趋势
第3章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预测冠心病病人血栓风险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学方法
    3.3 用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3.1 病人在冠脉搭桥围手术期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3.2 血浆vWF:Ag诊断缺血性事件的ROC
        3.3.3 评估vWF:Ag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3.4 用vWF:Ag评估冠脉搭桥术后1 年内缺血事件风险
    3.4 血浆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3.4.1 血浆vWF:Ag测定结果
        3.4.2 用vWF:Ag预测冠脉介入后房颤病人卒中风险的ROC
        3.4.3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后房颤相关卒中的生存分析
        3.4.4 评估vWF:Ag水平与房颤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5 不同抗凝药物治疗7天时房颤病人vWF:Ag测定结果
    3.5 小结
        3.5.1 血浆vWF:Ag预测冠脉搭桥术后缺血事件风险
        3.5.2 用vWF:Ag评估冠脉介入术后新发房颤病人的卒中风险
第4章 用蛋白C、TNF-α和IL-8 监测变应性炎症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实验方法
        4.2.3 统计学方法
    4.3 血浆PC:A对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的评估
        4.3.1 哮喘病人和对照组血浆PC:A水平
        4.3.2 治疗6个月后的PC:A水平
        4.3.3 治疗6个月后的ROC
        4.3.4 哮喘病人PC:A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4.3.5 PC:A评估病人在随访期哮喘急性发作风险
        4.3.6 PC:A预测哮喘发作的风险分析
    4.4 用TNF-α、IL-8、ECP监测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
    4.5 小结
        4.5.1 用PC:A评估支气管哮喘病人病情和预后
        4.5.2 用TNF-α、IL-8、ECP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
第5章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临床研究
    5.1 引言
    5.2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
    5.3 HIT的主要检测技术
        5.3.1 主要的HIT功能试验
        5.3.2 主要的HIT-Ab检测方法
    5.4 研究对象与方法
        5.4.1 研究对象
        5.4.2 实验方法
        5.4.3 统计学方法
    5.5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5.1 肝素暴露病人的HIT-Ab检测结果
        5.5.2 两种HIT-Ab诊断HIT的ROC
        5.5.3 混合HIT-Ab(定量)和IgG型HIT-Ab的阳性率
        5.5.4 孤立性HIT和HITT病人两种HIT-Ab血浆浓度的比较
        5.5.5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风险的ROC
        5.5.6 用IgG型HIT-Ab评估血栓事件的生存分析
    5.7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抗体的方法学比较
        5.7.1 中、高度临床可能性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2 不同治疗分组病人的HIT-Ab阳性率比较
        5.7.3 三种HIT-Ab检测方法的阳性特征比较
    5.8 小结
        5.8.1 两种HIT-Ab试验的诊断性能评价
        5.8.2 三种HIT-Ab的诊断性能研究
第6章 凝血-炎性标志物在肝癌诊疗中的监测价值
    6.1 引言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6.2.1 研究对象
        6.2.2 实验方法
        6.2.3 统计学方法
    6.3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4 用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的体外试验
    6.5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相关门静脉血栓
    6.6 小结
        6.6.1 肝癌病人止凝血试验的变化特征
        6.6.2 体外试验验证骨髓样细胞白介素-1监测肝癌疗效
        6.6.3 用D-二聚体监测肝癌病人的门静脉血栓风险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
    7.3 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白介素17及γ干扰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和缩略词语表
第一章 前言(Introduction)
    1.1ACS与炎症反应
    1.2 白介素17与ACS
    1.3 干扰素γ与ACS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Methods)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Resutls)
    3.1 ACS患者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ACS患者血清IL-17、IFN-γ浓度变化
    3.3 ACS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血清IL-17 浓度变化
    3.4 ACS患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血清IFN-γ浓度变化
    3.5 ACS患者与对照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结果比较
    3.6 相关性分析
    附图
第四章 讨论(Discussion)
    4.1 IL-17 与ACS的关系
    4.2 IFN-γ与ACS的关系
    4.3 IL-17、IFN-γ二者与ACS的相关性
    4.4 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Conclusion)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
    参考文献
致谢(Acknowledgements)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4)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瘀证诊断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ACS与炎症标志物
    2 ACS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第一章 研究方法
        1 研究方案及目的
        2 临床资料
    第二章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证候观察
        3 白介素6、白介素8、高敏C反应蛋白的分析
        4 白介素6、白介素8、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瘀证评分相关性分析
        5 探索性因子分析
讨论
    1 不同因素对血瘀证评分、等级的影响
    2 白介素6、白介素8与高敏C反应蛋白
    3 探索性因子分析
    4 本研究中使用的血瘀证标准
    5 关于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瘀证标准的制定
    6 合并用药对本研究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炎症因子及GRACE评分对NSTE-ACS脾虚痰浊证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冠心病脾虚痰浊证的研究进展探析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有氧康复运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MMP-8、MMP-9、VEGF及sICAM-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常规组方案
        1.2.2 有氧运动组方案
        1.2.3 对照组方案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清MMP-8、MMP-9、VEGF及sICAM-1浓度比较
    2.2 治疗前后有氧运动组和常规组患者血清MMP-8、MMP-9、VEGF及sICAM-1水平比较
3讨论

(7)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NSTE-ACS再发心血管事件患者血清炎症因子表达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综述一 炎症因子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从“毒”论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富心方加载对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估计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剔除标准
        1.8 分组
        1.9 治疗方法
        1.10 临床疗效评定
        1.10.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1.10.2 生活质量评价
        1.11 观察指标
        1.11.1 一般资料
        1.11.2 主要效应性指标
        1.11.3 次要效应性指标
        1.12 安全性指标
        1.13 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
        1.14 数据统计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两组之间基线资料的相关性比较
        2.2 两组之间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疗效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2.3 两组之间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疗效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2.4 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免疫因子疗效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2.5 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动脉弹性疗效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2.6 两组之间治疗前后次要临床疗效指标的相关性比较
        2.7 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
    3.讨论
        3.1 冠心病治疗现状
        3.1.1 古代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的阐述
        3.1.2 现代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及治疗的阐述
        3.2 富心方的组方原则及意义
        3.3 冠心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3.3.1 炎症因子与冠心病
        3.3.2 免疫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
        3.3.3 动脉弹性与冠心病
        3.4 富心方加载治疗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对各类指标的影响分析
        3.4.1 富心方加载治疗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的基线资料分析
        3.4.2 富心方加载治疗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对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次数的影响
        3.4.3 富心方加载治疗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对炎症因子的影响
        3.4.4 富心方加载治疗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对免疫因子的影响
        3.4.5 富心方加载治疗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对动脉弹性的影响
    4.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随机数字表
附录 中西医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伦理审查通过表

四、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白介素-1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的探讨[D]. 杨文琦.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2]生物标志物监测凝血紊乱的队列研究[D]. 任静. 天津大学, 2019(01)
  • [3]白介素17及γ干扰素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D]. 张勇彪.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4]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围手术期血瘀证诊断指标相关性研究[D]. 吕渭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5]炎症因子及GRACE评分对NSTE-ACS脾虚痰浊证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王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有氧康复运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MMP-8、MMP-9、VEGF及sICAM-1的影响[J]. 吴涛,刘杞. 中国现代医生, 2019(33)
  • [7]基于化瘀祛痰、健脾解毒治疗NSTE-ACS前瞻性队列研究及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 滑振.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富心方加载对气虚血瘀痰浊型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D]. 蔡欣玲.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