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H_2分子电子结构的DVM研究

PuH_2分子电子结构的DVM研究

一、PuH_2分子电子结构的DVM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黎俊[1](2021)在《若干超原子团簇的电子性质调控及稳定性机制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团簇是介于原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多核聚集体,独特的桥梁作用使其成为关联宏观固体与微观结构的理想模型,在跨学科领域以及创造新型纳米材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超原子概念的引入使团簇科学领域取得了瞩目的发展,使材料的设计超越了原子构造的概念。探索团簇电子性质调控规律、设计新型超原子及团簇材料、完善团簇稳定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利用配体场对两类超原子团簇的电子性质进行定向调控,分析了这些体系的几何及电子结构并探究了这些超原子簇在构建团簇组装纳米材料方面的潜力;基于具有异常稳定性的8e开壳层全金属簇体系提出一种“S-P分子轨道耦合”的团簇稳定性新机制。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由于超原子在构建新型纳米材料领域展现的诱人前景,寻找具有可调控的电子和磁性质的新型超原子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兴趣。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将最近观察到的超原子WC团簇作为基本单元,构造出更大尺寸的聚合物簇(WC)n(n=2-7),并对其结构演变进行了探索,揭示了其独特的奇偶演化模式。此外,探讨了吸电子(CO)和供电子(PH3)配体对立方结构的W4C4簇电子性质的调控作用。理论结果表明,CO或PH3的连续附着使团簇的前线轨道能级发生定向移动,分别显着增强和降低了 W4C4簇的绝热电子亲和能(AEA)和绝热电离势(AIP),形成具有高磁矩的超卤素和超碱金属团簇,证明了配体场效应可作为调节团簇电子和磁性性质的有效方法,构建新型超原子团簇。此外,我们将W4C4团簇定向组装成3D立方蜂窝状的团簇材料,并对其电子性质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其特殊的金属特性。2.为了克服传统的改变电子壳层排布来构建超原子的局限性,基于不同电子壳层填充的铝基超原子XAl12(X=Al,C,P),我们探讨了 CNC6H4NC配体对其电子性质的定向调控。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有别于传统的电子壳层调控策略,该配体可在不改变壳层排布的基础上显着降低团簇电离势,形成超碱物种。此外,该配体可有效连接铝基超原子簇,形成稳定的超原子分子。这些超原子分子具有非线性光学响应。CA112(CNC6H4NC)PA112在0.012 a.u.OEEF(定向外电场)下的第一超极化率(β0)高达5.22×106 a.u.,可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材料。最后,以配体化铝基超原子簇XA112(CNC6H4NC)(X=All,C,P)为结构基元,我们构建了相应的1D纳米线,并对其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探究。3.Huckel,Baird规则和jellium闭壳层模型是化学领域中经典且行之有效的概念,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于解释环状化合物的芳香性/反芳香性以及有机物种和无机团簇的稳定性。因此,寻找这些基本规则之外的具有特殊稳定性的团簇新物种极具挑战性,并对完善团簇的稳定性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于高精度理论计算及各种芳香性判据,我们证明了多达59种全金属簇不仅在基态和激发态同时具有芳香性,并且具有出乎意料的更稳定的开壳层结构。该发现同时证明了三种着名模型的局限性。进一步的,类比于有机化学中的s-p杂化的概念,我们提出了一种“S-P分子轨道耦合”的团簇稳定性新机制。该发现对于全面理解无机金属团簇中的芳香性和稳定性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王翔[2](2021)在《超碱NLi4修饰的h-BN储氢性能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引发了严重的能源危机,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开发无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是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氢具有环境友好性、丰度高和能量密度高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前景的能量载体之一。然而,要实现氢能源的大规模使用,特别是用于车载应用之前,安全有效的储存技术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重大挑战。由于固态存储的安全性、能源效率和储氢密度都很高,因此它是一种可行的储氢方式,且有物理储氢和化学储氢两种方式。储氢容量和结合强度是评估储氢材料性能的关键指标。就储氢容量而言,它应该尽可能地高。结合强度决定充放氢动力学,在环境温度下可逆存储需要的最佳氢吸附能大约-0.2 e V/H2,这个结合强度介于典型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体系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储氢性能,因为氢分子与主体材料的相互作用要么太弱,要么太强。开发一种有效的存储介质是氢作为能量载体的重大挑战,设计具有中等吸氢能力的材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本文中,我们使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超碱NLi4在h-BN上的修饰和储氢性能。NLi4团簇可以稳定地结合在BN片上,结合能为-1.43e V。由于NLi4团簇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使用超碱进行修饰可有效改善金属原子在基底上的团聚,并且用超碱取代碱金属原子也为H2吸附提供了更多空间。由于Li+的半径小,吸附在底部Li+阳离子上的H2分子发生了极化,但是顶部Li+上的H2分子则通过将多余的电子反馈到H2分子的σ*反键轨道上而被吸附。每个NLi4可以吸附9个H2分子,其吸附能约为-0.20 e V/H2。然后,我们设计了修饰密度(NLi4/BN)为1:8和1:6的两种不同构型,计算表明,在NLi4/BN=1:8时,H2的吸附能为-0.19 e V/H2,储氢密度为7.44 wt%;在NLi4/BN=1:6时,H2的吸附能为-0.18e V/H2,储氢密度为9.40 wt%。我们还通过考虑熵效应研究了在修饰的金属阳离子上可逆H2吸附的最佳存储条件。结果表明,超碱NLi4修饰的h-BN具有较高的存储容量,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储氢材料。

李玉红[3](2021)在《超碱修饰的富电子供受体结构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文中认为非线性光学(NLO)在激光发明之后迅速发展,已成为光学领域的一个独立分支。非线性光学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光计算、光信息处理、激光加工、激光医疗、激光印刷、激光制导、定向能武器等许多方面,目前还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非线性光学领域:用于动态过程研究的超快光谱技术、强场激光物理及强非线性光学效应等。由于非线性光学的应用依赖于高性能的非线性光学材料,为了改变传统低效的“炒菜式”实验探索,以及加快新材料研发速度,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材料设计在新型材料探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超碱M3O(M=Li,Na和K)和富电子笼状团簇SinAl12-nN12(n=1,2)构成的富电子供受体系(ee D-A)的电子结构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用Si原子取代AlnNn体系中的Al原子,得到了比相应的AlnNn更稳定的富电子SimAln-mNn结构。我们利用超碱M3O(M=Li,Na和K)和笼状团簇SinAl12-nN12(n=1,2)设计了M3O@SinAl12-nN12,虽然M3O和SinAl12-nN12都是富电子体系,但它们能够稳定结合,相互作用能约为5 e V,其稳定性随超碱给电子能力的增加而增强。电子结构分析表明,超碱M3O给SinAl12-nN12笼转移电子,形成富电子供受体(ee D-A)结构。当M3O结合在Al原子上,孤对电子分布在Si原子外侧;当M3O结合在Si原子上,孤对电子分布在Al原子外侧。当M3O结合在Si原子上时结构更稳定,Al原子对孤对电子的束缚更加松散,进一步推高了HOMO能级,导致能隙更窄。弱束缚的孤对电子和小的能隙使其具有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性质,K3O@Si2Al10N12的第一超极化率β0值达到了7.12×105 au。我们还计算了含频超极化率和超瑞利散射等参量,并根据二能级模型及极化率密度讨论了形成大的β0值的条件。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增强这种非常规ee D-A体系的NLO响应提供指导。

王静[4](2020)在《非贵金属超原子团簇的结构及其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原子(superatoms)作为一种特殊的原子团簇,可用于模拟元素周期表中单个原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其优势在于可替换稀缺或昂贵的元素,为构建三维元素周期表奠定基础,目前已成为团簇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最近几十年,理论和实验工作者探究并完善了超原子的电子构造法则,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超原子团簇,并将其应用于新型电子、光学、磁性和机械性能的纳米材料的构建。同时,对超原子团簇催化性能的研究也为调控材料的化学行为、提高其化学应用提供了可能,在能源存储和能源转换材料的设计和合成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探索新的构建超原子团簇的策略、设计新的超原子簇及其复合物并理解其在催化反应中的潜在应用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本文以廉价金属团簇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的设计规则构建了非贵金属超原子团簇(ZrO)n-/0(n=1-5)及Al12Mg,并系统研究了其在水裂解反应和CO氧化反应中的微观反应机制。主要成果及创新点如下:(1)虽然非贵金属ZrO簇可作为贵金属Pd的超原子替代物,但对其复合形成超原子复合物后的几何/电子结构及化学键特征尚不清楚。基于此,本部分工作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优化了(ZrO)-/0(n=2-5)团簇的最稳定结构,这些簇中的每个O原子都倾向于连接相邻的两个Zr原子形成金属氧桥键。通过分析这些团簇的分子轨道(MOs)和态密度(DOS),得到了它们的电子特性。随后,研究了Zr303团簇与不同配体CO(电子受体)和PH3(电子供体)连接形成的配体化超原子簇及外加电场调控下的Zr303团簇,揭示了通过配体场和定向外加电场(OEEF)两种不同外场手段通过调整HOMO和LUMO的能级可以大幅度改变簇的电子特性,形成超碱金属团簇及超卤素。其中,Zr303通过连接PH3配体极大地降低了团簇的绝热电离势(AIP),形成了具有较大HOMO-LUMO能隙值的稳定的超碱团簇;通过定向外加电场(OEEF)可显着提高Zr303团簇的EA,形成了超卤素。此外,还考察了构建超碱Zr303(PH3)5基一维簇组装材料的可能性。(2)运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非贵金属超原子复合簇(ZrO)n和与其具有等共价电子的Pdn团簇解离水的反应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团簇催化水裂解的主要反应过程和簇的分子轨道(MOs)是相似的。反应过程都是通过(ZrO)n和Pdn团簇催化激活一个H20分子,通过将H20中H原子转移到金属原子的中间步骤,然后进行H-H重组使H2从团簇中解吸,生成H2,ZrnOn+1和PdnO。生成物可以与一个CO分子反应以再生(ZrO)n和Pdn,从而构建一个通过团簇与CO介导的完整催化水裂解循环。然而,从(ZrCO)n和Pdn与水的反应能垒可知,前者是放热反应,后者是吸热反应,表明非贵金属超原子簇在催化反应中既保持了贵金属簇的反应机制相似性,又体现了动力学上的优越性。(3)CO氧化是许多重要工业过程中的关键反应,探寻廉价高效的催化剂并理解其微观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部分工作根据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 Al12Mg,A112MgLin(n=1-5)和Al12Mg2团簇的结构和电子性质。Al12Mg的价电子排布是1S21P61D102S21F142P4,拥有大的电子亲和能(EA)以及HOMO-LUMO能隙值,不仅显示出其稳定性,而且具有与氧族元素类似的性质,可以作为类氧超原子团簇。同时,Al12MgLi2和Al12Mg2团簇是具有40个价电子闭壳层离子型团簇,电子结构为1S21P61D102S21F142P6。此外,我们研究了 Al12Mg,Al12MgLi,A112MgLi2和A112Mg2催化CO氧化的反应路径。计算表明A112MgLi2在CO氧化反应中的反应性比其它团簇更高,并经过分析确定了吸附位置、较小的电子亲和能和电荷效应在CO氧化反应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本部分工作通过对超原子A112Mg及其掺杂团簇的研究丰富了对于非贵金属Al、Mg、和Li组成的金属团簇的认识,有助于将来的实验表征和催化应用。

张兆燕[5](2020)在《超原子阴离子Al6O2-的组装晶体及超减NM4团簇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团簇是介于原子分子和宏观物体间的一个新层次,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及磁学等性质,团簇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某些可以模拟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原子化学行为的幻数团簇被称为超原子。超原子主要的两大分支为超卤素和超碱,可据其合成具有独特性质的新材料。这种以超原子团簇作为组装基元,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合成的材料被称为团簇组装材料。团簇组装材料的研究将以往的以原子或分子为基本单元的普通材料推向一个新台阶,并且对团簇的实际利用有很大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结合遗传算法和从头计算确定了Al6OK2的低能异构体。通过分析其稳定性和电子结构揭示了以非金属为中心的铝-碱金属团簇的幻数行为。金属团簇离域的Jellium轨道和非金属原子的原子轨道作用形成局域在O原子上的成键轨道和离域在整个团簇上的反键轨道,26个价电子形成s2p6S2P6D10的闭壳层强幻数电子结构。Al6O2-阴离子与碱金属阳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结合,Al6O2-的电子结构符合Wade-Mingos规则。基于Al6OK2团簇强的热稳定性和化学惰性,组装了具有Pn-3m和Fd-3m点群的AB2型晶体结构,组装结构中团簇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为1.48 eV。组装晶体的电子结构分析表明两种组装晶体是宽带隙半导体。声子色散曲线和弹性常数的计算表明组装晶体具有良好的动力学稳定性。使用进化算法和高精度的G3方法确定了NM4(M=Li,Na,K)团簇的稳定结构。其垂直电离势(3.223.74 eV)低于Cs原子的电离势,证明NM4团簇为超碱。结合能和解离通道为NM3+M’正的解离能保证了超碱团簇的稳定性,NLi4是NM4团簇中最稳定的。强稳定性和四面体几何结构使NM4团簇可以作为构建新材料的理想基元。

赵雪锋[6](2019)在《铍基平面多配位碳分子和含超短铍-铍间距分子的理论设计》文中提出铍是元素周期表中第四号元素,电子层结构为1s22s2,是原子和离子半径最小的金属原子。同时,铍是典型的缺电子元素,更容易与其它元素形成非经典离域多中心键,而不是经典两中心两电子定域键。然而,由于含铍化合物的毒性很大,人们对其研究较少,尤其是实验研究更少,这严重阻碍了铍化学的发展。本论文利用铍易形成多中心键和原子尺寸小的特点理论设计了铍基平面多配位碳分子和含超短铍-铍间距(1.6921.895?)的结构。我们希望这些来自量子化学的高精度研究结果能为实验工作者提供可行的研究目标,从而降低实验探索的时间以及暴露于有毒铍基化合物的几率,进而促进铍化学的进展。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铍基平面四配位碳纳米尺寸分子的设计量子化学计算表明D2h C2(BeH)4是含有双ptC的分子。芳香性和CC核与外围四个Be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稳定ptC结构。虽然D2h C2(BeH)4不是势能面上的全局极小结构,但其动力学稳定性良好,而且由于铍的缺电子性,该分子中的BeH基团可以通过分子间氢桥键将多个D2h C2(BeH)4单元组装成链状、平面片状和管状纳米分子。而且,形成一个氢桥键释放的能量大于30.0 kcal/mol,那么形成这些纳米分子将是大量放热的过程,这意味着实验上很有可能合成这些纳米分子。2.铍基平面五配位碳结构的理论设计以CAl4Be,CAl3Be2–,CA12Be32–和CAlBe43–为母体分子,通过加入不同H原子个数设计了9个新的含ppC和准ppC的分子CAlnBemHxq(n+m=5;q=0,±1;x=q+m–1)。这些含ppC和准ppC分子具有σ和π双芳香性。与母体分子相比,新设计的分子其电子结构更稳定,这可以通过结构中更有利的负-正-负电荷排布方式和外围占据轨道弥散程度得到印证。值得注意的是,9个分子中有4个是动力学稳定的全局极小结构,包括CA13Be2H,CA12B3H–,CA12B3H2和CA1Be4H4+。它们均是有希望在实验上合成的含ppC的结构。3.含超短Be-Be距离结构的设计和性质研究理论设计和表征了一系列含超短Be-Be距离(1.7281.866?)的分子。这些分子的结构环境不同,包括菱形Be2X2核(X=C,N)、三维星状分子中垂直的Be-Be轴和由氮杂环卡宾基团(NHC)支撑的水平Be-Be轴。超短的Be-Be距离是通过Be原子与其桥位原子之间的静电或共价相互作用实现的。在这些分子中,有六个全局极小结构和一个双铍络合物,它们为实验合成提供了潜在的目标。4.含超短Be-Be距离的超碱金属阳离子和超卤素阴离子利用Be2H3是一个强Lewis酸的特性,分别使用中性的L配体(L=NH3,PH3,Ne,Ar,Kr和Xe)和负1价的X作为Lewis碱(X=CH3,Cl,Br)设计了超碱金属阳离子[L→Be2H3←L]+和超卤素阴离子[X-Be2H3-X]–。AdNDP分析发现,在H原子的协助下Be-Be之间形成了三个Be-H-Be 3c-2eσ键,这是结构中实现超短Be-Be间距(1.6921.826?)的主要原因。其中[Ne→Be2H3←Ne]+是第一个主族金属-金属距离在1.700?以下的具有动力学上可行的全局极小结构。[L→Be2H3←L]+(L=NH3,PH3,稀有气体原子ArXe)和[X-Be2H3-X]–(X=CH3,Cl,Br)是热力学和动力学均稳定的结构,它们是适合气相实验的合成与表征具有超短主族金属-金属距离的超碱金属阳离子和超卤素阴离子的例子。

罗文浪,王青青,阮文,谢安东,张定娃,王晓丽,高涛[7](2018)在《Pu-H2相互作用的反应机理及电子密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过量子力学中密度泛函理论的相关方法和相对论有效原子实模型(RECP),应用Gaussian09程序对钚与氢气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得到了钚与氢气的详细微观反应机理:Pu+H2→FC→TS→PuH2,优化了沿反应路径的特殊结构(能量极小点及过渡态),并通过能量分析画出了势能剖面图。基于优化的几何结构,通过多种拓扑分析方法分析了反应路径中所有特殊结构的电子密度相关性质,如自旋密度分析、Mulliken自旋布居分析、电子定域泛函理论分析,得到了电子密度在反应过程中的详细变化。

刘淑兰[8](2015)在《Ni基单晶高温合金中合金化元素对裂纹扩展作用的原子学模拟》文中提出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力学特性,现已被广泛用于航空发动机和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叶片材料。由于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化学成分和结构特性的原一。因,γ/γ’相界面性质在高温下具显着作用。Y/Y’相界面也是裂纹扩展的主要因素之Ni3Al相是镍基单晶高温合金重要的强化相,对高温合金的力学特性有重要影响。诸如Re、Ru、Mo、W、Ta等合金化元素的掺入,可有效提高镍基高温合金Y/γ’相界面的力学强度,改善高温合金的稳定性。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以及改进的多组元埋置原子(EAM)势:Ni-Al-X (X= Re、Ru、Co、W),结合第一原理离散变分方法,分析探讨了合金化元素对Ni基单晶高温合金中裂纹扩展的影响。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下(5 K和1273 K)下,合金化元素Re、Ru、Co、W分别对Ni/Ni3Al相界面裂纹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Re、Ru和W可能提高材料抗形变能力、具有强化材料的作用。低温(5 K)下,Re、Ru、W抑制裂尖原子键断裂和裂纹脆性扩展,其中W的作用最明显;而Co有加重裂纹脆性扩展倾向:高温下,Re、Ru、W增强裂尖钝化程度。低温(5 K)和高温(1273 K)下,W对Ni/Ni3Al相界面裂纹扩展效应最强。我们阐明了低温下合金化元素Re、Ru、W使Ni/Ni3Al相界面裂纹扩展速度降低的原因,以及高温下Re、Ru、Co、W促进裂尖位错发射的机理。本文探索了合金化元素Re和W在三种裂纹取向(101)[010]、(010)[001]和(010)[101]对Ni3Al相裂纹脆性断裂的影响。模拟发现,合金化元素Re和W具有强化Ni3Al合金效应、提高材料抗形变的能力;Re和W可具有抑制裂纹脆性扩展、促进裂纹愈合的能力,且W的效应强于Re。Re和W均可提高Ni3Al中裂纹扩展所需的临界断裂应力,且W效应强于Re。Ni-Re和Ni-W的原子键合强度大于Ni-Al键强,且Ni-W原子间相互作用最强。

宋红州[9](2016)在《若干金属及金属氢化物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的第一原理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方法,通过晶格动力学、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以及强关联电子结构计算方法研究了几种典型金属及金属氢化物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计算、分析了压力下结构稳定性、热力学性质、电导率、热中子散射等问题。具体各章节安排如下:在第一章绪言中,简要介绍了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研究对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的重要意义,并概括介绍了高温、高压状态方程实验、理论研究方法、最新研究进展;在第二章中,我们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强关联理论的内涵及其发展状况,第一原理计算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这些构成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第三章中,我们通过选择代表性的氢、氘、铜、铝考察了高压下赝势方法的适应性,氢、氘外层只有一个价电子,非常简单,但物理现象很丰富,其物态方程在武器物理与ICF研究中非常重要,开展相关研究有利于校验各种理论和计算模型,考察赝势方法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适应性。我们通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方法,分别采用商用程序自带的赝势文件和自主产生的赝势文件,研究了氢、氘零温高压物态方程,考察了高压下不同赝势对结果的影响,并与TF、TFC模型结果以及相关实验数据进行了比对分析;此外我们还计算了金属铜、铝的冷能、冷压,结果表明一定压力下不同赝势给出的冷能、冷压有一定差别,不同赝势的选择对冷能、冷压影响较大,合理选择赝势对高压物态方程研究非常重要,需要更多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在第四章中,我们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方法,选用不同赝势计算了锡多个固相(α相、β相、bct、bcc相)的晶格参数、体弹模量等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了计算结果;采用超原胞方法计算了不同压力下bcc相,bct相Sn的声子谱及态密度,与实验、已有理论进行了比对;采用谐振近似方法计算给出了热力学性质,考察了有限温度下β相、bct相、bcc相的结构稳定性,温度压力相图,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开展材料多相状态方程的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第五章中,我们采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膨胀态钨材料物性,模拟了膨胀态钨从温稠密物质到原子流体的演化过程,获得钨宽范围的物态方程并与已有实验进行了比较;给出了温度10000-80000K,常态密度约1/2-1/18膨胀态钨系统的热力学性质。通过计算钨的物态方程,电阻随内能、压力的变化关系,发现随着体积膨胀,密度减小,在体积比5-6时,电阻斜率由正转变为负值,系统发生金属-非金属转变;在第六章中,介绍了强关联电子结构、动力学平均场(DMFT)以及蒙特卡罗方法的基本理论,给出了求解一般杂质模型的连续时量子蒙特卡罗方法(CT-QMC)数学物理方案;列举了CT-QMC杂质模型计算必须的输入参数以及重要的输出物理量;采用单杂质安德森模型(SIAM)考核了量子杂质解法器,正确模拟了单带半满Hubbard模型金属-绝缘体相变,分析了并行计算对结果的影响,采用LDA+DMFT研究了Ce的材料物性;在第七章中,基于DFT+U方法对萤石结构PuHH2体材料及其(111)表面电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和分析,深入研究了不同有效库仑作用下PuHH2的晶格常数、体弹模量、电子态密度,电荷密度等并与已有实验、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选取有效库仑作用U=4eV,计算研究了PuHH2的(111)面层间驰豫、电子结构等性质,获得了一系列有益的结论;在第八章中,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方法采用DFT、DFT+U研究了氢(氘)化铀电子结构及高压物性,并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计算了氢(氘)化铀的零温压缩线(压力、密度关系),结合晶格动力学方法,考察了α和p两种相结构关于温度、压力的稳定性,两个相电子结构随压力的变化关系,分析了磁矩、电子态密度、电荷密度等随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压力增加,能带展宽,铀的5f电子局域性减弱,巡游性增强,并且5f电子与氢原子的1s电子杂化效应逐渐增强,共价键成分增加,离子性减弱。对于铀氢(氘)化物的理论、实验研究有助于理解其他锕系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第九章中,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冻结声子方法,得到7LiH的声子色散关系以及的声子态密度并与已有结果进行了比较,根据热中子散射理论,获取7LiH的热中子散射数据。将H和Li的热中子散射数据用于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层模拟装置的简化聚变源模型,显示出了与简化粗糙的自由气体近似处理的差别。将我们得到的7LiH热中子散射数据用于实际工程分析,可提高模拟计算的精度。

李如松,何彬,许鹏,赵峰涛,王飞[10](2014)在《Pu化合物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文中提出为了从电子层面揭示δ相Pu中化学吸附原子与Pu原子间的化合过程,提出相应的Pu金属表面抗腐蚀技术。采用局域密度近似(LDA)+U(Hubbard U参数是对Coulomb排斥相互作用的修正)方法研究了PuH2、PuH3、PuC、PuN、PuO、β-Pu2O3、PuO2、PuS的偏态密度(PDOS)和差分电荷密度,通过PDOS分析了Pu 5f、6d状态和H 1s、C 2p、N 2p、O 2p、S 3p状态间的杂化和混合效应,以及Pu原子与化合物原子间的化学成键行为。计算结果表明:PuH2具有金属特性,PuH3中Pu—H化学键本质上是离子性的,Pu—C化学键具有共价行为,Pu—O、Pu—N和Pu—S化学键具有离子性行为,β-Pu2O3和PuO2中Pu—O化学键具有共价行为,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二、PuH_2分子电子结构的DVM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uH_2分子电子结构的DVM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若干超原子团簇的电子性质调控及稳定性机制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团簇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2 超原子的概念及发展
    1.3 团簇稳定性
    1.4 理论计算方法
        1.4.1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
        1.4.2 耦合簇方法(Coupled Cluster Method, CC)
        1.4.3 计算软件简介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原子聚合物碳化钨团簇的结构演变、配体调控和组装团簇纳米材料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WC)_n(n=2-7)团簇的结构演变
        2.3.2 (WC)_n(n=2-7)团簇结合能与相对稳定性
        2.3.3 (WC)_n(n=2-7)团簇的电子性质
        2.3.4 W_4C_4团簇的配体场效应
        2.3.5 W_4C_4团簇固体材料
    2.4 结论
    辅助材料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有机配体介导的结构演化:从铝基超碱金属到超原子分子和一维团簇纳米线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Al_(12)(CNC_6H_4CN)_n(X=Al,C,P;n=0-3)的结构、配体场效应及超碱性质
        3.3.2 CNC_6H_4NC桥联的超原子分子及其在OEEF下非线性光学响应
        3.3.3 XAl_(12)(CNC_6H_4NC)团簇组装纳米线
    3.4 结论
    辅助材料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近简并分子轨道耦合诱导的异常稳定的开壳层金属簇及其“非常规”双重芳香性的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非常规”双重芳香性
        4.3.2 分子轨道耦合引起的异常稳定的开壳层金属团簇
    4.4 结论
    辅助材料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奖项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超碱NLi4修饰的h-BN储氢性能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氢能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氢的存储方式
        1.2.1 高压气态存储
        1.2.2 低温液态存储
        1.2.3 固体材料存储
    1.3 固体储氢材料
        1.3.1 化学储氢材料
        1.3.2 物理储氢材料
    1.4 氮化硼(BN)储氢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理论方法
    2.1 分子轨道理论
        2.1.1 Born-Oppenheimer近似
        2.1.2 Hartree-Fock近似
    2.2 密度泛函理论
        2.2.1 Dirac-Thomas-Fermi近似
        2.2.2 Hohenberg-Kohn定理
        2.2.3 Kohn-Sham方程
    2.3 晶体轨道哈密顿布居(COHP)
第3章 超碱NLi_4修饰在BN片上用于可逆储氢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NLi4在h-BN上的修饰
        3.3.1 NLi_4修饰的h-BN的几何结构和稳定性
        3.3.2 NLi_4修饰的h-BN的成键性质和电子结构
        3.3.3 NLi_4以NLi_4/BN=1:8和1:6在h-BN上的修饰
    3.4 H_2分子在NLi_4修饰h-BN上的吸附
        3.4.1 H_2分子在NLi_4修饰h-BN上的吸附构型
        3.4.2 H_2分子在NLi_4修饰h-BN上的吸附机理
        3.4.3 H_2分子吸附的零点能和熵变
        3.4.4 H_2在NLi_4修饰的C(1:8)和C(1:6)构型上的吸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超碱修饰的富电子供受体结构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非线性光学
        1.1.1 非线性光学的概念与发展
        1.1.2 非线性光学的应用
        1.1.3 非线性光学材料
    1.2 电子化物
    1.3 超碱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方法
    2.1 分子轨道理论
        2.1.1 Born-Oppenheimer近似
        2.1.2 Hartree-Fock近似
        2.1.3 电子相关能
    2.2 密度泛函理论
    2.3 非线性光学性质计算方法
        2.3.1 标准的含时微扰论方法
        2.3.2 耦合处理方法
        2.3.3 超极化率密度法
第3章 富电子供受体M_3O@Si_nAl_(12-n)N_(12)的电子结构及非线性光学性质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i_nAl_(12-n)N_(12)的几何结构、稳定性及电子结构
        3.3.2 M_3O@Si_nAl_(12-n)N_(12)的几何结构与稳定性
        3.3.3 M_3O@Si_nAl_(12-n)N_(12)的电子结构
        3.3.4 M_3O@Si_nAl_(12-n)N_(12)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4 M_3O@Si_nAl_(12-n)N_(12)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非贵金属超原子团簇的结构及其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原子团簇的研究现状及选题背景
        1.1.1 超原子团簇
        1.1.2 超原子构造法则
        1.1.3 影响超原子反应性的因素
        1.1.4 选题背景
    1.2 理论计算方法
        1.2.1 Hohenberg-Kohn定理
        1.2.2 Kohn-Sham方程
        1.2.3 交换相关泛函
    1.3 本文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超原子聚合物氧化锆团簇的电子结构、配位效应和定向外加电场效应的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ZrO)_n~(-/0)(n=2-5)团簇的几何结构
        2.3.2 电子结构性质
        2.3.3 (ZrO)_3簇的配位效应
        2.3.4 定向外加电场效应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非贵金属超原子氧化锆团簇催化水裂解制氢反应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ZrO)_n和Pd_n催化H_2O裂解的反应路径探究
        3.3.2 电子性质和电荷分析
    3.4 结论
    辅助材料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类氧超原子Al_(12)Mg及其掺杂团簇催化CO氧化的理论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l_(12)Mg及其掺杂团簇的优化几何构型
        4.3.2 Al_(12)Mg及其掺杂团簇催化CO氧化反应路径
        4.3.3 CO氧化性质分析
    4.4 结论
    辅助材料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超原子阴离子Al6O2-的组装晶体及超减NM4团簇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团簇
        1.1.1 团簇的基本概念
        1.1.2 团簇的发展及现状
    1.2 超原子团簇
        1.2.1 超原子团簇的概念
        1.2.2 超原子团簇的分类
        1.2.3 设计超原子的电子计数规则
    1.3 团簇组装材料及其应用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方法
    2.1 团簇结构的搜索方法
        2.1.1 遗传算法
        2.1.2 USPEX程序
    2.2 分子轨道理论
        2.2.1 Born-Oppenheimer近似
        2.2.2 Hartree-Fock自洽场计算
        2.2.3 电子相关
    2.3 密度泛函理论
        2.3.1 Thomas-Fermi及相关模型
        2.3.2 Kohn-Sham方程
第3章 超原子阴离子Al_6O~(2-)的稳定性、电子结构及组装晶体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幻数团簇Al_6OK_2
        3.3.2 Al_6OK_2团簇的组装晶体
    3.4 小结
第4章 超碱NM_4(M=Li,Na,K)团簇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NM_4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稳定性
        4.3.2 NM_4团簇的电离势和电子结构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铍基平面多配位碳分子和含超短铍-铍间距分子的理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含铍平面多配位碳结构
        1.1.1 含铍平面四配位碳结构
        1.1.2 含铍平面五配位碳结构
        1.1.3 含铍平面六配位碳结构
    1.2 超短Be-Be距离
    1.3 论文课题的选择、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薛定谔方程
    2.2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2.2.1 从头算方法
        2.2.2 密度泛函理论
    2.3 Gaussian软件简介
    2.4 本论文用到的具体理论方法
        2.4.1 势能面分析
        2.4.2 结构优化和频率分析
        2.4.3 正则分子轨道(CMO)分析
        2.4.4 自然键轨道分析(NBO)
        2.4.5 适配性自然密度分割(AdNDP)成键分析
        2.4.6 与核无关化学位移
第三章 铍基平面四配位碳纳米尺寸分子的设计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D_(2h) C_2(BeH)_4 结构的设计
        3.3.2 以C_2(BeH)_4 做为构建单元的纳米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铍基平面五配位碳结构的理论设计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CAl_nBe_mH_x~q(n+ m=5;q=0,±1;x= q+ m–1)的设计
        4.3.2 电子结构分析
        4.3.3 结构稳定性考虑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超短Be-Be距离结构的设计和性质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含超短Be-Be结构的设计与性质研究
        5.3.2 含超短Be-Be结构的稳定性研究
        5.3.3 含超短Be-Be距离的大分子结构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含超短Be-Be距离的超碱金属阳离子和超卤素阴离子
    6.1 引言
    6.2 计算方法
    6.3 结果和讨论
        6.3.1 超碱金属阳离子
        6.3.2 超卤素阴离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论文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Pu-H2相互作用的反应机理及电子密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方法
2 结果和讨论
    2.1 反应机理分析
    2.2 自旋密度分析
    2.3 Mulliken自旋布居分析
    2.4 电子定域函数理论分析
3 小结

(8)Ni基单晶高温合金中合金化元素对裂纹扩展作用的原子学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的研究进展
        1.2.1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1.2.2 合金化元素的相分布及作用
        1.2.3 裂纹扩展的原子模拟
    1.3 材料的断裂力学
        1.3.1 断裂力学的基本理论
        1.3.2 断裂的基本类型
        1.3.3 裂尖的位错发射
        1.3.4 韧脆判据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基本思想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中的算法
    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系综
        2.3.1 等温过程的实现
        2.3.2 等压过程的实现
    2.4 边界条件
    2.5 原子间相互作用势
    2.6 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局限性
    2.7 原子间相互作用能
第三章 合金化元素(Re、Ru、Co、W)对Ni/Ni_3Al相界面裂纹扩展的影响
    3.1 引言
    3.2 模型与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金化元素与力学参数
        3.3.2 合金化元素与Ni/Ni_3Al相界面裂纹脆性扩展
        3.3.2.1 裂尖构型
        3.3.2.2 裂纹扩展速度
        3.3.2.3 相界面劈裂功
        3.3.3 合金化元素与Ni/Ni_3Al相界面裂纹韧性扩展
        3.3.3.1 裂尖形貌
        3.3.3.2 裂尖位错发射
        3.3.3.3 表面能与不稳堆垛能
        3.3.4 合金化元素与原子间键合强度
        3.3.4.1 EAM势中对势项对比原子键强
        3.3.4.2 DVM计算原子间相互作用能
    3.4 结论
第四章 Re和W对Ni_3Al中裂纹脆性断裂的影响
    4.1 引言
    4.2 模型与方法
        4.2.1 裂纹模型
        4.2.2 模拟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e和W与体系力学参数
        4.3.2 Re和W与裂纹晶格捕获效应
        4.3.2.1 单杂质模型中Re和W原子分别对裂纹晶格捕获的影响
        4.3.2.2 不同浓度的Re和W原子分别对裂纹晶格捕获的影响
        4.3.3 Re和W与裂纹扩展临界断裂应力
        4.3.4 Re和W与Ni原子间键合强度
        4.3.4.1 EAM势中对势项对比原子键强
        4.3.4.2 DVM计算原子间相互作用能
    4.4 结论
第五章 Re对Ni_3Al中裂纹晶格捕获效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模型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个Re原子与裂纹晶格捕获效应
        5.3.2 一定浓度Re原子与裂纹晶格捕获效应
        5.3.3 Ni-Re与Ni-Al键强
    5.4 结论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公式解析与程序说明
致谢

(9)若干金属及金属氢化物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的第一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温、高压材料性质与多相物态方程
    1.2 极端条件下材料性质实验研究方法
    1.3 极端条件下材料性质数值模拟研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密度泛函第一原理方法及强关联理论
    2.1 密度泛函理论
        2.1.1 交换关联泛函形式
        2.1.2 平面波及赝势方法
        2.1.3 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
    2.2 强关联理论及发展趋势
        2.2.1 强关联体系及动力学平均场理论
        2.2.2 全电荷自洽DFT+DMFT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压下赝势方法及其适应性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氢氘超高压状态方程冷压区理论研究
        3.3.2 金属铜、铝的冷能冷压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Sn多相物态方程第一原理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金属Sn零温下多相物态方程
        4.3.2 锡的晶格动力学理论研究
        4.3.3 谐振近似下热力学性质及Hugoniot关系式
        4.3.4 有限温度下Sn结构相变研究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膨胀态钨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计算结果与讨论
        5.3.1 钨物态方程第一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
        5.3.2 膨胀态钨电学性质理论研究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动力学平均场方法研究及应用
    6.1 物理模型
        6.1.1 强关联电子体系与动力学平均场理论
        6.1.2 量子蒙特卡罗方法与CT-QMC
        6.1.3 动力学平均场计算流程
    6.2 CT-QMC计算模型
        6.2.1 强关联电子体系与动力学平均场理论
        6.2.2 重要物理量的输出
        6.2.3 解法器的考核
        6.2.4 采样数与并行计算对结果的影响
    6.3 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动力学平均场DFT+DMFT理论研究
    6.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钚氢化物的第一原理计算研究
    7.1 引言
    7.2 计算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电子结构、原子结构
        7.3.2 氢化钚的表面性质研究
    7.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铀的氢、氘化合物电子结构及高压物性研究
    8.1 引言
    8.2 计算方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常压下晶格结构、电子结构研究
        8.3.2 高压材料物性及相变研究
    8.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7LiH热中子散射理论研究
    9.1 引言
    9.2 LiH声子色散关系及其态密度
    9.3 热中子散射基本理论
    9.4 LiH材料热中子散射数据研究
    9.5 聚变源模型计算
    9.6 结论与探讨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致谢

四、PuH_2分子电子结构的DVM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若干超原子团簇的电子性质调控及稳定性机制的理论研究[D]. 黎俊. 山东大学, 2021(12)
  • [2]超碱NLi4修饰的h-BN储氢性能的理论研究[D]. 王翔.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超碱修饰的富电子供受体结构及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D]. 李玉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非贵金属超原子团簇的结构及其催化机理的理论研究[D]. 王静. 山东大学, 2020(10)
  • [5]超原子阴离子Al6O2-的组装晶体及超减NM4团簇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D]. 张兆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铍基平面多配位碳分子和含超短铍-铍间距分子的理论设计[D]. 赵雪锋. 山西大学, 2019(01)
  • [7]Pu-H2相互作用的反应机理及电子密度分析[J]. 罗文浪,王青青,阮文,谢安东,张定娃,王晓丽,高涛. 原子能科学技术, 2018(08)
  • [8]Ni基单晶高温合金中合金化元素对裂纹扩展作用的原子学模拟[D]. 刘淑兰. 钢铁研究总院, 2015(02)
  • [9]若干金属及金属氢化物极端条件下材料物性的第一原理研究[D]. 宋红州.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6(03)
  • [10]Pu化合物电子结构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A]. 李如松,何彬,许鹏,赵峰涛,王飞. 北京核学会第十届(2014年)核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4

标签:;  ;  ;  ;  ;  

PuH_2分子电子结构的DVM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