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地震学引文分析

我国现代地震学引文分析

一、我国现代地震学的引文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任全娥[1](2020)在《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40年——基于知识图谱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从1979年至2019年,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当前,学科危机与发展机遇并存,迫切需要对这40年尤其是200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轨迹进行全程回顾与系统梳理,深入思考我国文献计量学在网络大数据环境下的发展路径与前进方向。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论文数据,并结合其他多种渠道的数据来源,采用Citespace 5.6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出我国文献计量学40年的论文作者知识图谱和研究前沿知识图谱,回顾这一学科领域的整个发展脉络,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论文增长曲线与知识图谱演变,以10年为一个周期,将我国文献计量学40年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包括: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1979-1989)、繁荣与全面发展阶段(1990-1999)、拓展与应用发展阶段(2000-2009)、突破与转型发展阶段(2010-2019)。通过研究发现,我国文献计量学在经历了发展的幼年期和黄金期之后,目前正处于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突破转型期;展望未来,传统的文献计量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将是新型的现代意义上的文献计量学,即由"三计学"融合而成的科学文献信息计量学以及全文本文献计量学、语义文献计量学、政策文本计量学等组成的学科群。

肖捷[2](2020)在《地质学反演问题的多解性和对称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演问题贯穿于地质学科的几乎每一个分支。地质学中的反演问题,指通过观察现存的地质现象,反推地质历史事件;或通过在地表测量的地球物理场信息,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地质学反演问题面临的一大难点,在于反演结果的多解性——不同的地质条件和作用过程,有可能导致相同的最终产物,因此对地质现象和勘探资料的解释并不唯一。本文采用计算机正演模拟方法,调查并研究了地质学反演问题的多解性。结果表明,即使对于非线性的反演问题,也往往能根据简单的规则,将问题的多个解紧密联系。此类规则诠释了反演问题的对称性,在遵循对称性规则的前提下,对模型参数的任何修改,都不会改变正演模拟所得结果。如同将正方形旋转90°并不改变其形状,物体的对称性揭示了不改变物体形态的操作方式,尽管此处“物体”和“操作”的概念远远要比几何图形的旋转来得丰富。研究表明,对称性原理可作为探究反演问题多解性的有力工具。利用地质学模型的对称性,一旦得到反演问题的任何一个解,即可快速发现该问题全部解的共同特征,同时还能找到其中具有特定属性的解——而后者引出了一种新的反演思路:首先,通过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生成反演问题的一个简单(但未必切合实际)的解;然后,根据对称性规则,将其变换为更具实际意义的解;对于存在参数约束的模型,经过对称性变换还可求得反演问题所有解的完整集合。对称性原理是一种通用的理论,可以广泛应用于对各类地质学反演问题的研究。本文采用数值模型和实例研究两种形式,探讨了对称性方法在层序地层模拟、盆地热史恢复及地震资料反演等领域的应用。通过研究3个具体的反演问题,探讨了地质学反演问题的多解性,展示了对称性原理在其中发挥的优势,并取得创新的结论和认识:(1)层序地层模拟陆架边缘的层序地层反映了历史时期的海平面高度、构造运动、沉积物补给和古气候。层序地层解释的多解性,在于仅根据地层格架的形态,无法区分多种地层控制因素各自的作用。尽管如此,只要能找出同一层序地层的所有不同解释,即可有效约束地层主控因素的变化范围。本问建立了浅海相碎屑岩三角洲地层格架正演模型,发掘其中隐含的对称性规则,检验了对相同模拟结果的全部可行方案,揭示真实古地史中的必然要素。以北美巴尔的摩峡谷海槽新近系层序地层为例,尽管这一层序地层存在无数种合理的解释,然而所有解释均包含两次幅度近300 m的相对海平面波动,且后续物源补给中的砂质沉积物比重明显上升,海相地层暴露于陆面期间陆上侵蚀率不超过30 m/My。对称性原理的应用,帮助层序地层解释摆脱了对简单假设的依赖,为准确判读地层主控因素变化、推断构造运动及古气候等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2)盆地热史恢复古温标作为恢复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的重要指标,具有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征,记录了地层埋藏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然而,古温标中的信息只能体现样品的累计受热总和,而不能反映个别的构造-热事件。本研究将对称性概念应用于有机质热成熟度模型,以解决盆地热史恢复的多解性。选取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结合对称性反演方法,考察了盆地的基底古热流,得到了关于古温标解释的一个有代表性的集合。结果显示,四川盆地热史中包含了显着的热流升高过程,中晚二叠世达到其峰值82 m W/m2,从三叠纪开始快速下降并持续至今。然而由于古温标法本身的局限,无法确定该过程究竟是发生在二叠纪的短暂事件,还是起始于更久远年代的漫长变化。本研究指出,古温标法恢复得到的四川盆地热史不足以作为该盆地对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的地热学响应;对峨眉山玄武岩发育过程的研究,需要慎重考虑热史恢复的不确定性。(3)地震资料反演地震学观测显示,全球多个地区地幔过渡带上方存在波速异常,表现为上下边界明显的低速层。对于低速异常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地幔过渡带释放的少量水或CO2引发了其上覆地幔的部分熔融。然而,由于这一地震异常在全球尺度上分布不均,其厚度与速度降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且与地质构造背景缺少绝对关联,因此关于低速层的成因目前尚存在争议。本研究选取美国西部测震资料,使用以对称性原理为基础的模型,反演了低速层固体地幔的温度、化学成分、熔体含量和形态等性质。根据估算,该地区低速层的熔体体积分数至少为0.5 vol.%,证实其地幔过渡带顶部确实发生了部分熔融;低速层的熔体含量与S波速度的空间分布高度相关,显示了部分熔融对低速层形成的主导作用;此外,本文还明确了低速层的热-化学性质,例如研究区的位温上限为1550 K,低速层的固体地幔玄武岩体积分数可能在0.3~0.4左右。

石泽顺,肖明[3](2019)在《基于本体和关联数据的引文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将本体、关联数据技术与引文分析结合,提出了基于本体和关联数据的引文分析方法。以期利用语义技术来揭示学术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实现语义出版环境下全新模式的引文分析。首先,选取CSSCI数据库引文分析领域的高被引文献组成实验数据集,并对引文题录数据进行抽取和预处理。接着,构建题录引文本体BCO对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描述,并结合语义仓储工具发布为引文关联数据。最后,构建不同的SPARQL检索式对引文信息进行多维度抽取,对数据集引文年代、引文作者和引文期刊的分布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并进行跨维度分析,实验验证基于本体和关联数据的引文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基于本体和关联数据的引文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值得科研人员参考借鉴。

田永佳[4](2017)在《基于层次主题模型的学术文档学科关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呈现出联系、交叉的发展态势,没有一个学科独立于其他学科独自发展。这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有效的促进了单独的学科内部、学科之间以及整个学科体系的发展。研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关联关系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科关联是指学科与学科之间所存在的、能够对彼此的发展产生影响的联系。以往的关于学科关联的研究常常立足于粒度最粗的“学科”这一点上,对学科和学科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研究。本文立足于“文献”,尝试采用层次主题模型的方法,研究一篇学术文档潜在的关联学科分布。本文主要做了如下几部分的工作: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层次主题模型的学术文档学科关联的分析方法,针对于学术文档,利用层次主题模型构建学术文档学科关联理论模型,挖掘学术文档潜在的关联学科。其次,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的方法,选择一篇学术文档对其进行层次主题挖掘和潜在的关联学科发现。通过Wos系统里已有的施引文献学科归类分析数据建立标准关联学科集合,同时通过标题、摘要、关键词方法进行学术文档的关联学科挖掘和预测,对基于层次主题模型的学术文档关联学科发现的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层次主题模型方法,可以挖掘出一篇学术文档潜在的关联学科;并且相较于标题、摘要、关键词方法,基于层次主题模型的学术文档学科关联可以发现更多的关联学科。最后,本文对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叶光辉[5](2016)在《面向应急决策的专家发现与意见融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向应急决策的专家发现与意见融合”学位论文是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智慧城市应急决策情报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3&ZD173)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跨学科专家科研团队发现研究” (项目编号:2014104010202)衍生的研究成果。论文共计8章,包括引言和正文,其中第0章为引言;第1章为研究理论基础;第2章为研究思路;第3、4、5、6章为本文核心章节,依次论述专家排名融合、专家特征融合、应急决策咨询团队构建效果分析和应急专家意见融合:第7章为结论与展望。论文旨在探讨应急决策咨询团队高效构建的方法及效果和专家评估意见的深度融合流程,以期为政府等相关主体机构的应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各章节概述如下:引言章节从不同角度对选题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首先,结合社会现实需求和学科研究属性,从政策支撑层面、多源信息融合趋势、团队决策咨询价值三方面,集中分析了选题衍生的背景,并进一步说明了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围绕图情信息管理与应急管理服务的结合、专家排名融合、专家特征融合、专家检索可信度评测、专家意见融合等主题,系统梳理了它们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最后,本章还详述了选题研究方案的关键要素: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及研究创新点。第1章依次论述了与研究环节紧密相关的基础理论:信息融合理论、应急情景下的信息管理理论、群体决策理论和知识工程理论。信息融合理论贯穿各个核心章节,本章集中对其发展历程及概念、融合级别、融合方法、应用价值及前景进行了汇总;应急情景下的信息管理理论是信息管理理论在应急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成果,内容涵盖应急管理中的信息双面表现形式、应急情景下的信息管理流程、应急情景下的信息管理绩效评估;群体决策理论是意见融合的研究基础,为此本章集中说明了它的发展历程、决策模型及动态群体决策;知识工程理论与专家系统构建联系紧密,是选题研究拓展的重要方向,藉此,本章重点阐释了知识工程的含义、与知识管理的差别、工作流程、在应急信息服务中的应用主题及内容。聚焦研究思路,第2章首先分析了应急决策的概念与特点、应急决策方法、应急专家咨询和应急专家咨询服务客体的信息需求等四方面内容。在明晰现有应急专家咨询存在的问题之后,本章设计了完全基于数据融合的专家发现流程,流程依次涵盖专家排名融合、专家特征融合和应急决策咨询团队构建效果分析;最后概述了应急专家意见融合的总体思路。第3章首先描绘了关联专家列表获取过程:结合提取的突发事件情景要素,表达专家检索需求;然后,从专家关联单一资源的不同分面出发,设计了每一分面需要获取的统计指标,并依据检索获取字段信息生成专家分面排名;最后,鉴于分面排名之间存在的冲突,引入D-S理论和熵运算,设计了专家排名融合的算法,算法核心围绕mass值的计算和合成。第4章从传感器工作过程出发,依次论述了基于学术资源、Web资源和社会网络资源的专家特征识别方法,并特别说明了社交媒体环境下“小众专家”特征识别的方法:利用用户社交活动数据,构建用户关系网络,统计节点网络结构指标,结合聚类分析和时序分析,判别不同时期节点特征及角色,获取小众专家集合,并依据集合时序变动情况细化小众专家分类。鉴于三类识别方法获取的专家特征向量可能存在冲突,本章还设计了特征冲突解决算法,算法以资源均衡度实际值与临界值比较结果为判别依据,从而决定特征融合采用优先级设置方式还是权重设置方式。第5章集中对应急决策咨询团队构建效果进行了评估,对照团队构建流程,效果评估分为专家检索可信度评测、 “小众专家”识别效果分析、排名融合效果分析和特征融合效果分析。专家检索可信度评测借鉴BIM检索原理及判别方式,包括前端可信度评测和后端可信度评测,前端可信度评测将用户相关性反馈作为检索路径选择的必要参照,后端可信度评测通过求解最佳专家特征向量目长来降低检索噪声;选取MetaFilter为数据源,采用关系指标与属性指标相结合的验证方式,通过聚类分析与时序分析,证实了“小众专家”识别方法的效果;以应急处置多领域专家甄选过程为例,以基于单一分面的专家排名为对照组,以排名一致率和排名重复率为评测指标,本章对专家排名融合效果进行了评测,结果证实本文所提排名融合方法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获取专家综合排名,依托群体决策需求,应用加权平均法生成Top N位专家的内容特征,并以基于Web资源获取的专家特征为对照组,通过特征相似度计算,证实本文特征融合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第6章意见融合涵盖应急专家意见表达与收集、应急方案属性指标设计、应急专家评估意见权重设计、应急方案评估、应急方案反馈以及意见融合示例分析等环节。第一阶段,依据事先设定好的专家评估意见定性化描述语言集合,会诊专家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估,借由两极比例法和归一化方法,将由专家、属性指标、应急方案形成的三维矩阵定量化后提交召集人评估;第二阶段,采用熵权法计算属性指标的权重,使用专家综合排名mass值作为专家评估意见的权重;第三阶段,召集人对各专家提交数据进行评估,评估首先获取各专家评估矩阵的模糊正理想解和模糊负理想解,然后通过加权欧式距离计算各个方案到模糊正理想解和模糊负理想的距离,最后计算各专家方案隶属于模糊正理想解的程度,获取各专家应急方案排名;第四阶段,召集人将排名情况及分析结果反馈给各专家,据此,专家对各自评价意见作出调整,之后重复二三阶段任务,直至获取决策方案的最终排名;第四阶段以“森林火灾监测站点集合选址”为示例,说明了意见融合流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第7章从专家发现与意见融合两个环节,分别系统回顾了研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过程,并特别指出各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藉此规划下一阶段研究将重点关注专家评估支撑数据库建设、效果评估对照数据搜集与甄选、召集人操作行为规范与控制等内容。

王富久[6](2015)在《明清地震碑刻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词汇自产生以来就处於不断发展变化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语言面貌,明清时期介於中古与近古的转变过度阶段,独特的历史时期赋予该时期语言独特的面貌,其词汇既有对中古汉语词汇的继承,又有向现代汉语词汇转变的创新,词汇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使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明清地震碑刻材料原始,数量庞大,保存尚好,内容记载地震相关信息,从震前征兆,发生时间,波及范围、震中破坏到震後救援及重建均有大量涉及,内容真实丰富,词汇特色鲜咀基本能反映明清时期的语言面貌完全可以成为该时期语言研究的原始材料纵观明清语言词汇研究,研究范围并不均衡,以明清小说、戏曲、杂剧为代表的传世文献语言研究成果颇丰,明清碑刻等出土文献语言研究稍显薄弱,研究空间较大。从明清地震碑刻相关研究,就学科而言,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地震、地理、考古和社会等学科,尚未涉及碑刻中语言现象的探讨,这些都使地震碑刻语言词汇研究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本文以明清时期地震碑刻为研究对象,在搜集碑刻材料、整理释文的基础上,划分出地形地理、地震描述、地震破坏、地震救援和震後重建五类特色词汇,采用二重证据法,在考释新词、新义,考证词源,补充、提前字典辞书书证的基础上,力求进一步揭示近古时期词汇的特征,希望能够为汉语词汇的断代研究打下基础,提供一份基础可靠的材料,从而丰富和完善汉语词汇发展历史。

徐迎迎[7](2015)在《基于引文分析的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分类已经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已然成为学科发展的趋势。因此,学科交叉的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纵观国内外学科交叉的研究成果,不少学者是从引文视角对学科交叉进行研究,但学者们对于构建引文分析指标测度学科问的交叉程度时很少从学科耦合和学科同被引角度验证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程度。本文将在引文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学科引用强度、学科耦合强度和学科同被引强度等指标对学科交叉程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引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研究目标是通过对引文数据的处理,借助图书情报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挖掘学科问的知识交叉和融合,在探索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丰富学科交叉的研究体系。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对国内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进行述评,指出研究中的优缺点,诠释以引文为视角进行学科交叉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对文中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进行阐述,如“学科交叉”、“跨学科”、“引文分析”、“引文耦合”和“引文同被引”等。(3)分别从学科引用、学科耦合和学科同被引三个方面提出学科交叉的测度指标,并构建一个学科交叉的测度体系。(4)以CSSCI和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对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状况进行实证研究。(5)以学科交叉测度结果为依据,为国内的图书情报学学科建设提出一些建设性想法。研究表明:(1)利用引文数据进行学科交叉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2)从学科引用、学科耦合和学科同被引三个层面的测度研究,丰富了学科交叉的测度方法。(3)国内图书情报学(LIS)交叉较多的学科主要有计算机科学、科学学、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法律、教育学和政治学等。国外图书情报学(LIS)交叉较多的学科有工程技术、经济学、管理学、医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数学和生物等。(4)国内外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比较发现,不论在学科交叉强度,学科交叉的学科范围和学科交叉的变化趋势方面均存在差异。

孙燕萍,吴桂娥,史勇军[8](2010)在《16种地震科学期刊载文被引统计分析》文中指出依据《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V 1.0),统计分析了20032007年16种地震科学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即年指标、Web即年下载率等被引指标和较高频次被引论文。同时对期刊的现状进行了初步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为办刊提供一定的参考。

庞芳芳[9](2010)在《基于SCI的我国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水平是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论文是科技成果的载体,科技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表征着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优劣。因此科技论文的评价工作十分重要。近些年来应用SCI来评价科技论文已经在世界上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就是对SCI的评价,面对着每年SCI严格的期刊选择、淘汰制度以及SCI论文很高的被引率,使得很多专家学者对其青睐有加,同时也有学者表示SCI评价体系不能真正表征论文的实际水平。类似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呢?本文要深入探讨SCI的评价体系以及用SCI来分析评价我国的科研水平。正确认识、对待SCI以及更深入的认识我国科技的发展现状。论文首先提出了写作背景,即SCI的来源、发展,以及广泛应用过程中引起的争议,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是否能用SCI中的评价指标来评价科技论文,如果可以又能在多大范围上来表征论文的质量的问题。这是写作的初衷。然后进入理论分析阶段,客观的分析SCI的组成、结构以及SCI选择、收录期刊、淘汰期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SCI是有着严格的期刊选择程序而且过程严谨。在分析、研究SCI中的指标要素的时候,我们发现每个要素都能从一个方面来体现论文的特点,而且其中的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国内的一些评价体系也采用这些指标来表征论文的质量。在数据分析、评价阶段,本文用这些指标对我国近十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并首次引入了2008年JCR公布的影响因子分区表和表现不俗的论文这一标准对科技论文进行平价。发现我国在科技整体水平快速发展,论文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的情况下,还存在这一些问题,就是学科发展不均衡、强者恒强,一些弱势学科发展速度慢,对于我国一些有优势的基础学科无论是从发展速度还是科技水平都有长足的进步,对于一些弱势学科特别是应用科学则不然。从中还可以看出,优势学科鄙是一些高校、科研院所,我国大中型企业对科技的投入不足,中小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也很有限,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我国科技的全面发展。经过上述分析后要对SCI进行客观的评价,它可以评价科技论文,但是不能将其神化,不能太过依赖,任何一种评价体系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要正确、客观的对待SCI不要走极端,或是全面肯定或是全面否定都不客观。在罗列出SCI的一些局限性后,我们可以对SCI有了更加客观、清醒的认识。本文在前人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出了改革方案。并用新建模型对前面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比对,使得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相互印证。这对完善SCI的评价体系,进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后,在客观的利用SCI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科技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认识:要实现各学科的均衡发展国家要提供政策性的支持,促进企业的科技发展,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合。我国的科技事业要朝着“产”、“学”、“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刘少华[10](2007)在《回顾与前瞻:——《地球物理学进展》22年来的办刊实践与体会》文中认为回顾了《地球物理学进展》(以下简称《进展》)创刊22周年的发展历程,总结了《进展》创办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经验.根据计量学统计,分析了《进展》目前在我国期刊行业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认为《进展》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地球物理学领域有影响的核心刊物.作者也指出了《进展》的不足并给出解决方案,提出了创立一流刊物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期望广大作者读者关心、爱护《进展》,参与到《进展》的共建中来.

二、我国现代地震学的引文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现代地震学的引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40年——基于知识图谱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文献计量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划分
2 我国文献计量学回顾的文献采集与数据处理
3 我国文献计量学4个发展阶段的知识图谱分析
    3.1 产生与初步发展阶段(1979-1989)
        3.1.1 高发文作者合作群体
        3.1.2 研究前沿时区图
        3.1.3 标志性成果
    3.2 繁荣与全面发展阶段(1990-1999)
        3.2.1 高发文作者合作网络
        3.2.2 研究前沿时区图
        3.2.3 标志性成果
    3.3 拓展与应用发展阶段(2000-2009)
        3.3.1 高发文作者合作网络
        3.3.2 研究前沿时区图
        3.3.3 标志性成果
    3.4 突破与转型发展阶段(2010-2019)
        3.4.1 高发文作者合作网络
        3.4.2 研究前沿时区图
        3.4.3 标志性成果
4 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趋势展望
    4.1 危机可以转化为机遇
    4.2 文献计量学与情报计量学/信息计量学的同源合流
    4.3 文献计量学与科学计量学的数据融合
    4.4 传统文献计量学向现代文献计量学的转型升级

(2)地质学反演问题的多解性和对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简单正演模型的对称性分析
    2.1 简单模型的对称性Ⅰ:地层格架几何模型
    2.2 简单模型的对称性Ⅱ:海水锶同位素模型
第3章 复杂地学模型的对称性规则
第4章 陆架边缘三角洲层序地层模拟研究
    4.1 层序地层模式及主控因素
    4.2 地层格架正演模型
    4.3 模型对称性分析
        4.3.1 简单模型的对称性
        4.3.2 复杂模型的对称性
        4.3.3 对称性与层序解释
    4.4 实例研究:巴尔的摩峡谷海槽
    4.5 层序地层解释的多解性和对称性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古温标法沉积盆地热史恢复研究
    5.1 盆地构造热事件与古温标
    5.2 正演模拟
    5.3 反演模拟
        5.3.1 盆地热史恢复的多解性
        5.3.2 热史模拟的多种方案
        5.3.3 多种方案之间的共性
    5.4 实例研究:四川盆地川中地区
    5.5 盆地热史研究的多解性和对称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物理性质研究
    6.1 地幔过渡带顶部低速层
    6.2 研究数据
        6.2.1 地震学观测数据
        6.2.2 地震波速度计算
        6.2.3 地幔温度变化计算
    6.3 正演模拟
        6.3.1 S波参考速度
        6.3.2 部分熔融与速度降
    6.4 反演模型
        6.4.1 基于经验的估算
        6.4.2 对称性变换
        6.4.3 计算多种反演结果
        6.4.4 反演问题的端元解
    6.5 地震反演问题的多解性和对称性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对称性原理与地质学反演问题
    7.1 反演问题的对称性Ⅰ:层序地层模拟
    7.2 反演问题的对称性Ⅱ:盆地热史恢复
    7.3 反演问题的对称性Ⅲ:地震反演问题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基于本体和关联数据的引文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相关研究进展
    1.1语义出版的兴起
    1.2开放引用倡议的推进
2技术路线
    2.1题录引文本体构建
    2.2引文关联数据发布
    2.3SPARQL语义查询
3实验结果及分析
    3.1引文年代分析
    3.2引文期刊分析
    3.3引文作者分析
    3.4多维度分析
4结语

(4)基于层次主题模型的学术文档学科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述
        1.2.1 学术文档学科关联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本文的研究脉络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 学科关联
        2.1.1 学科关联的概念
        2.1.2 学科关联的特征
        2.1.3 学科关联的理论基础
    2.2 引文分析理论
        2.2.1 引文分析测度指标
        2.2.2 引文分析应用
        2.2.3 引文网络与可视化
    2.3 本体理论
    2.4 层次主题模型
        2.4.1 主题模型
        2.4.2 中国餐馆过程
        2.4.3 Gibbs后验概率推理
    2.5 本章小结
3 学术文档学科关联理论模型构建
    3.1 建模思想
    3.2 模型构建
        3.2.1 文档预处理
        3.2.2 层次主题抽取
        3.2.3 学科关联预测
    3.3 本章小结
4 实验与分析
    4.1 实验环境
    4.2 实验语料
    4.3 评估标准
    4.4 实验方案
    4.5 实验过程
        4.5.1 主题集合的生成
        4.5.2 主题集合转化为关联学科集合
        4.5.3 施引文献基准学科的建立
        4.5.4 学科重合度计算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4.6.1 实验结果
        4.6.2 实验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面向应急决策的专家发现与意见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0.2.1 图书情报信息咨询与应急管理服务
        0.2.2 专家排名融合
        0.2.3 专家特征融合
        0.2.4 专家检索可信度评测
        0.2.5 专家意见融合
        0.2.6 研究现状评析
    0.3 研究内容、方法、重难点及创新点
        0.3.1 研究内容
        0.3.2 实验数据与研究方法
        0.3.3 研究重难点
        0.3.4 研究创新点
1 研究理论基础
    1.1 信息融合理论
        1.1.1 信息融合发展历程及概念
        1.1.2 信息融合级别
        1.1.3 信息融合常用方法
        1.1.4 信息融合的应用及发展
    1.2 应急情景下的信息管理理论
        1.2.1 应急管理中的信息双面作用形式
        1.2.2 应急情景下的信息管理流程
        1.2.3 应急情景下的信息管理绩效评估
    1.3 群体决策理论
        1.3.1 群体决策发展历程
        1.3.2 群体决策模型
        1.3.3 动态群体决策
    1.4 知识工程理论
        1.4.1 知识工程概念与发展
        1.4.2 知识工程与知识管理的差别
        1.4.3 知识工程过程
        1.4.4 知识工程在应急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2 面向应急决策的专家咨询流程
    2.1 应急决策分析
        2.1.1 应急决策概念与特点
        2.1.2 应急决策方法
    2.2 应急专家咨询
        2.2.1 应急专家咨询特点、主体及角色
        2.2.2 应急专家咨询服务客体的信息需求
        2.2.3 应急专家咨询流程
3 专家排名融合
    3.1 关联专家列表获取
        3.1.1 突发事件情景要素提取
        3.1.2 专家检索需求表达
    3.2 专家分面设计
        3.2.1 专家个人分面设计
        3.2.2 专家文本分面设计
        3.2.3 专家引文分面设计
    3.3 排名融合过程分析
        3.3.1 排名融合算法基础
        3.3.2 专家综合排名生成
4 专家特征融合
    4.1 基于学术资源的专家特征识别
    4.2 基于WEB资源的专家特征识别
    4.3 基于社会网络资源的专家特征识别
        4.3.1 通用社会网络识别方法
        4.3.2 “小众专家”识别方法
    4.4 多源专家特征融合
        4.4.1 资源分布评估
        4.4.2 特征冲突解决算法
5 应急决策咨询团队构建效果分析
    5.1 专家检索可信度评测
        5.1.1 评测原则及假设
        5.1.2 前端可信度评测
        5.1.3 后端可信度评测
        5.1.4 前后端可信度评测比较
        5.1.5 专家检索效果示例分析
    5.2 “小众专家”识别效果分析
        5.2.1 数据源分析
        5.2.2 节点空间分布态势分析
        5.2.3 节点时序分布态势分析
        5.2.4 属性指标校验与“小众专家”角色迁移分析
    5.3 专家排名融合效果分析
        5.3.1 分析对象获取
        5.3.2 分面排名指标设计及统计
        5.3.3 分面排名融合及效果对比
    5.4 专家特征融合效果分析
        5.4.1 专家基准特征向量生成
        5.4.2 专家基准特征向量融合
        5.4.3 特征融合结果评估
6 应急专家意见融合
    6.1 意见融合背景及思路
        6.1.1 背景分析
        6.1.2 思路分析
    6.2 应急专家意见表达与收集
        6.2.1 应急专家意见表达
        6.2.2 应急专家意见收集
    6.3 应急方案属性指标设计
        6.3.1 属性指标定义
        6.3.2 属性指标权重计算
    6.4 应急方案评估
        6.4.1 确定模糊理想解
        6.4.2 测度各方案与模糊理想解距离
        6.4.3 模糊优选决策
    6.5 应急方案反馈
        6.5.1 应急专家评估意见权重设计
        6.5.2 应急决策方案获取
    6.6 意见融合示例分析
        6.6.1 示例模型构建
        6.6.2 示例模型运行
        6.6.3 示例模型反馈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1.1 专家发现总结
        7.1.2 应急专家意见融合总结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参与项目和发表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6)明清地震碑刻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明清地震石刻概貌
    第二节 明清地震石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思路、方法
第二章 堪与地理类词语研究
    第一节 地震碑刻与地理地形
    第二节 堪与地理类词语研究
第三章 地震描述类词语研究
    第一节 地震碑刻中的灾异描述
    第二节 灾异专名类词语研究
    第三节 地震遭遇类词语研究
第四章 地震破坏类词语研究
    第一节 建筑类(破坏对象)词语研究
    第二节 破坏动词类词捂研究
    第三节 伤亡丧葬类词语
第五章 震後救灾类词语研究
    第一节 地震碑刻中的救灾机制
    第二节 赈灾救援类词语研究
第六章 震後重建类词语研究
    第一节 发起筹辨类词语研究
    第二节 施工管理类词语研究
    第三节 施工人员类词语研究
第七章 地震同义词语义埸和词汇特徵分析
    第一节 几组同义语义埸的描写和分析
    第二节 明清地震碑刻词语特征
第八章 明清地震碑刻研究价值
附录一 释文校勘
附录二 明清地震碑刻词表
附录三 明清地震石刻目录
参考文献
後记

(7)基于引文分析的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研究现状
        1.3.2 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研究现状
        1.3.3 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1.6 本文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1 学科交叉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1.1 学科交叉的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2.1.2 学科交叉的研究途径
        2.1.3 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2.2 引文分析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2.2.1 引文分析的相关概念简介
        2.2.2 引文分析的研究方法
3 学科交叉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
    3.1 学科交叉测度的指标
        3.1.1 基于学科引用的学科交叉测度指标
        3.1.2 基于学科耦合的学科交叉测度指标
        3.1.3 基于学科同被引的学科交叉测度指标
    3.2 学科交叉测度体系及测度流程
        3.2.1 学科交叉的测度体系
        3.2.2 学科交叉的测度流程
4 学科交叉的实证研究
    4.1 基于CSSCI数据的学科交叉测度
        4.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1.2 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4.1.3 数据分析
        4.1.3.1 学科引用分析
        4.1.3.2 学科耦合分析
        4.1.3.3 学科同被引分析
    4.2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的学科交叉测度
        4.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4.2.2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4.2.3 数据分析
    4.3 国内外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的比较
        4.3.1 学科交叉的强度
        4.3.2 学科交叉的学科范围
        4.3.3 学科交叉的变化趋势
5 基于学科交叉的国内图书情报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5.1 丰富学科的课程体系
    5.2 构建学科交叉的平台
    5.3 保障学科交叉的制度和政策
    5.4 培养学科交叉的人才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9)基于SCI的我国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SCI 评价方法与文献计量指标体系
    2.1 SCI 功能与特点分析
    2.2 文献计量学起源与发展
    2.3 文献计量学论文评价指标
        2.3.1 论文计数
        2.3.2 引文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SCI 数据库收录我国论文的统计分析
    3.1 从被收录的SCI 论文看我国高校总体基础研究水平
        3.1.1 论文历年收录情况
        3.1.2 论文学科分布情况
        3.1.3 我国科研力量分布结构分布
        3.1.4 我国科研力量的结构评价
    3.2 SCI 论文的合着情况分析
    3.3 SCI 期刊及影响因子情况分析
    3.4 表现不俗的中国论文
        3.4.1 表现不俗的论文
        3.4.2 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水平评价
    3.5 科研队伍的实力及其稳定性评价
        3.5.1 科研队伍的实力评价
        3.5.2 (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影响力及在学术界的)国际地位与作用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 SCI 改进模型的我国科研能力评价
    4.1 SCI 论文的制约因素分析
        4.1.1SCI 本身存在的问题
        4.1.2 评价体系与指标因素分析
        4.1.3 地址信息差异与错误现象
        4.1.4 机制与政策环境因素
    4.2 科技论文评价体系的数学模型构建
    4.3 对模型数据处理
    4.4 根据模型进行数据分析
    4.5 实证分析结论以及与传统分析评价方法所得结论的比较
        4.5.1 实证分析结论
        4.5.2 传统分析评价方法所得结论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科技工作的推进策略
    5.1 基于SWOT 法对于现阶段我国科研发展的分析
        5.1.1 现阶段我国科研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5.1.2 现阶段我国科研发展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5.2 对我国科研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5.2.1 正确对待各种评价体系
        5.2.2 基于SCI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5.2.3 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回顾与前瞻:——《地球物理学进展》22年来的办刊实践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创刊与起步 (1986~1991)
2 十年稳步发展 (1991~2000)
3 世纪交替时期的变革, 挑战和机遇并存
    3.1 世纪交替, 机构调整, 期刊面临风险
    3.2 适应发展需要, 调整办刊策略, 制定新的规划
    3.3 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办刊理念
    3.4 采取具体措施, 落实发展战略
4 进入主流期刊数据库, 成为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4.1 我国主要科技期刊数据库与核心期刊
    4.2 进入我国三大知名检索数据库
5 目前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的地位和现状
    5.1 最新计量指标显示:在全国科技期刊中位居中等偏上水平
    5.2 在地球科学领域内排名居前
6 2001年以来单篇论文文献引用统计分析 (仅列前31名)
7 面临的问题、对策及发展构想
    7.1 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 高质量的稿源仍旧比较匮乏
        (2) 网络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目前期刊网络化已经成为发展主流.许多期刊因网络化走在前列, 最近几年得到迅速发展, 知名度扩大, 计量学指标提高, 刊物得到跨越式发展.本刊这方面相对落后.特别是知识更新能力明显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
        (1) 计量学指标和国际化问题
    7.2 创建一流期刊的发展构想和承诺
8 小 结

四、我国现代地震学的引文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文献计量学研究40年——基于知识图谱的回顾与展望[J]. 任全娥.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0(Z2)
  • [2]地质学反演问题的多解性和对称性研究[D]. 肖捷.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20(01)
  • [3]基于本体和关联数据的引文分析方法研究[J]. 石泽顺,肖明. 图书馆杂志, 2019(12)
  • [4]基于层次主题模型的学术文档学科关联研究[D]. 田永佳.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5]面向应急决策的专家发现与意见融合研究[D]. 叶光辉. 武汉大学, 2016(06)
  • [6]明清地震碑刻词语研究[D]. 王富久. 西南大学, 2015(02)
  • [7]基于引文分析的图书情报学学科交叉研究[D]. 徐迎迎. 安徽财经大学, 2015(05)
  • [8]16种地震科学期刊载文被引统计分析[J]. 孙燕萍,吴桂娥,史勇军. 山西地震, 2010(03)
  • [9]基于SCI的我国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评价[D]. 庞芳芳. 青岛科技大学, 2010(04)
  • [10]回顾与前瞻:——《地球物理学进展》22年来的办刊实践与体会[J]. 刘少华.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06)

标签:;  ;  ;  ;  ;  

我国现代地震学引文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