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植物油动物油好?

哪种植物油动物油好?

一、植物油动物油哪种好(论文文献综述)

陈喆,王督,汪雪芳,喻理,马飞,张良晓,李培武[1](2021)在《食用油中掺入低价动物油脂鉴别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动物油脂是动物脂肪组织经提取精炼而成的油脂。动物油脂因资源丰富,具有独特风味,广泛应用于制备食用动物油、起酥油、肉味香精,同时也是生产肥皂、甘油和饲料的重要原料。然而,因动物油脂价格低,不法商贩受利益驱使在食用植物油或高价动物油脂中掺加低价动物油脂,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和身体健康。近年来,气相色谱法与液相色谱法及其质谱联用技术、实时分析质谱法、近红外光谱法与拉曼光谱法等光谱法、低场核磁共振等技术应用于食用油掺假鉴别技术研究。本文对主要食用油掺假鉴别技术进行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食用油中掺入低价动物油脂的鉴别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贾康阔[2](2021)在《烹调油烟产生甲醛和VOCs的排放特征及暴露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烹调油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接触的最频繁和最密切的污染源之一,严重影响室外大气环境和室内空气品质,油加热后油烟产生的VOCs、甲醛和颗粒物等污染物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因此,明确食用油烟中VOCs和甲醛浓度水平和排放特征并分析用油种类、油温、加热次数和用油等级对其的影响,为改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烹饪行为和烹饪习惯等具有重要意义和实际参考价值。鉴于此,本文选用普遍食用的5种一级植物油(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调和油、葵花籽油)、2种三级植物油(大豆油、菜籽油)和1种动物油(猪油)共8种食用油为研究对象,首先在8 m3环境舱内利用恒温电热板作为食用油的加热和控温装置,采集并利用GC-MS测定不同油温190、220和260℃下烹调油烟中苯系物(苯、甲苯和二甲苯)、TVOC含量,同时测试不同油温下烹调油烟中的甲醛浓度,进而分析不同种类食用油在3个不同温度下烹调油烟产生苯系物、TVOC和甲醛的浓度水平;然后基于室内气态污染物质量平衡方程,确定苯系物、TVOC和甲醛的散发速率和排放因子,且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利用暴露裕度评价方法对实际厨房烹调油烟产生的甲醛、苯系物进行暴露裕度评估;最后采用平衡方程在给定体积的厨房内对不同油温和换气次数下烹调油烟中苯系物、TVOC和甲醛的浓度进行了预测,并明确了通风对控制烹调油烟及减少其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油温自190℃至260℃环境舱内烹调油烟苯、甲苯、二甲苯和TVOC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002~0.059 mg/m3、0.090~0.540 mg/m3、0.008~0.125 mg/m3和1.735~18.519mg/m3,甲醛平均浓度范围为0.081~0.523 mg/m3。(2)对于烹调油烟产生苯系物、TVOC和甲醛的浓度,均随油温的升高而明显增大,且相同油温下,三级食用油均大于一级食用油,二烧(二次加热)和三烧(三次加热)均大于一烧(一次加热)。(3)相同油温下,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的菜籽油和葵花籽油烹调油烟产生苯系物、TVOC和甲醛浓度高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低的大豆油和花生油;动物油猪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远低于植物油,相同油温下产生苯系物、TVOC和甲醛浓度基本低于植物油。(4)在油温分别为190、220和260℃时,各类食用油苯平均散发速率分别为0.002mg/min、0.003 mg/min和0.013 mg/min;甲苯平均散发速率分别为0.051 mg/min、0.103mg/min和0.171 mg/min;二甲苯平均散发速率分别为0.007 mg/min、0.011 mg/min和0.034 mg/min;TVOC平均散发速率分别为1.797 mg/min、3.857 mg/min和7.192 mg/min;甲醛平均散发速率分别为0.050 mg/min、0.115 mg/min和0.199 mg/min。(5)油温自190℃至260℃各类食用油苯、甲苯、二甲苯、TVOC和甲醛排放因子均值范围分别为0.016~0.133 mg/(min·kg油)、0.507~1.710 mg/(min·kg油)、0.073~0.339mg/(min·kg油)、17.966~71.923 mg/(min·kg油)和0.458~1.820 mg/(min·kg油)。(6)烹调油烟中苯、甲苯、二甲苯和甲醛的致癌风险均随油温的升高以及烹饪时长的增加而增大。总体来看,甲醛和甲苯的致癌风险相对较高。(7)在本文自然通风厨房污染物浓度预测场景下,厨房内烹调油烟中苯、甲苯、二甲苯峰值浓度均未超过标准限值;TVOC峰值浓度是标准限值的2.37~9.47倍;在油温较高且通风不良时甲醛峰值浓度最高为标准限值的1.42倍。(8)建议烹饪时使用抽油烟机或排气扇等进行排风和通风,尤其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厨房的良好通风对降低烹调油烟相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和致癌风险十分必要,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马云倩,李淞淋,王秀丽,刘鹏举,郭燕枝[3](2020)在《营养视角下的农村居民食用油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农村居民为例》文中认为基于营养认知视角,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与膳食营养状况入户调研数据,采用能克服多重共线性的机器学习方法 LASSO回归,分析农村居民食用油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村居民食用油消费结构单一,多样性不足,以菜籽油为主;脂肪消费过量,单不饱和脂肪酸消费偏多;采买食物或掌勺人以中老年妇女为主,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家就餐人数、价格、总收入、家庭医疗支出、营养认知等是影响农村居民食用油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营养认知水平对食用油消费产生负向影响,这表明了解营养知识会控制食用油的消费量,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营养认知水平对引导食用油科学消费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需提高农村地区食用油品种的多样性及可获得性,加强营养及健康知识教育,实施全民终身教育,从娃娃抓起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等政策建议。

张园[4](2020)在《动植物油脂在平底锅煎炸中的品质变化及甾醇氧化物的细胞毒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煎炸食品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同时煎炸油的营养和安全问题也备受消费者的关注。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煎炸过程中煎炸油品质的变化、使用寿命和煎炸食品的品质安全缺乏科学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对两种植物油:棕榈液油(Palm olein)、玉米油(Corn oil)以及两种动物油:猪油(Lard)、巴沙鱼油(Basa fish oil)在180℃进行平底锅煎炸实验,探究在煎炸过程中油脂的品质变化及功能性成分的变化。植物甾醇作为油脂功能性成分的一种,其含量将影响煎炸油品质及稳定性。但其化学检测繁琐且耗时,本研究使用了傅里叶衰减全反射(ATR-FTIR)手段结合化学计量法建立高效的甾醇物质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为探索甾醇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甾醇在平底锅煎炸过程中可能会氧化生成植物甾醇氧化物(POPs)和胆固醇氧化物(COPs),这对煎炸油的品质及消费者的健康将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对COPs的生物效应研究已很充分,但对POPs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对热氧化制备的POPs、COPs进行细胞体外实验,研究POPs的细胞毒性作用。主要内容如下:(1)探讨以鸡块为煎炸对象,棕榈液油、玉米油、猪油和巴沙鱼油作为实验用油,分别在油温180℃平底锅煎炸10个批次条件下,四种油脂的主要理化指标(酸值、全氧化值、总极性化合物和甘油三酯聚合物)、主要成分(甘油酯和脂肪酸组成)以及油脂功能性化合物(总酚、生育酚、植物甾醇和胆固醇)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理化指标结果可以看出四种煎炸油中在煎炸过程中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氧化。煎炸10个批次后,酸值均没有超过国家限定指标,但全氧化值均超过了行业限定标准;除巴沙鱼油外,棕榈液油、玉米油、猪油的总极性化合物均超过国家限定标准27%。脂肪酸结果表明棕榈液油、猪油、巴沙鱼油的脂肪酸含量相似,玉米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不利于煎炸稳定性,且巴沙鱼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其他三种煎炸油降解更慢,可认为是一种较稳定的新型煎炸动物油。此外,生育酚含量在煎炸过程中下降显着,而总酚与甾醇无明显降解趋势。(2)甾醇普遍存在于动植物油中,由于气相检测繁琐、耗时且有损于样品,本研究通过ATR-FTIR结合化学计量法建立一种无损高效的检测方法定量分析煎炸油中的总甾醇含量。首先以气相色谱(GC)测定得到的煎炸油中的真实总甾醇含量与煎炸油样品的ATR-FTIR光谱相结合分析,将整个光谱的中红外区(4000-600 cm-1)和甾醇的特征区(1800-800 cm-1)的光谱数据分别被用作定量分析的研究对象。其次,通过一阶导数,二阶导数,可变标准化和光谱归一化对所选光谱进行预处理。最后,通过协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Si PLS)构建定量分析模型。通过模型预测总甾醇含量,发现其与GC分析获得的甾醇含量具有高度相关性。结果表明,甾醇的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和预测相关系数(Rp)分别为RMSEP=977.4578 mg/kg,和Rp=0.9680。证明了所使用的ATR-FTIR光谱结合Si PLS用于快速无损预测煎炸油中总甾醇的分析可行性。(3)甾醇在煎炸过程中可能生成甾醇氧化物,本研究以7-酮基β-谷甾醇氧化物(7K-sito)、热氧化β-谷甾醇(POPs)和热氧化胆固醇(COPs)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Hep G2细胞的细胞活力、细胞形态、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将三种氧化物分别作用于Hep G2细胞后,在不同作用浓度下,氧化物对Hep G2细胞的毒性强度依次为7K-sito>COPs>POPs,说明Hep G2细胞系对7-酮基系列氧化物要比热氧化混合物更敏感。三种被测氧化物都能明显降低Hep G2细胞活力,尤其是7K-sito显示出高活性,降低细胞活力最为显着。同时被测氧化物均具有浓度依赖性,会增加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并导致细胞积累在S期。

陆湘婷[5](2020)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多孔石墨碳柱和正辛烷—异丙醇流动相分析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文中研究说明食用油中的主要成分是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AG),它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能作为辅料用于药品制备,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甘油骨架上脂肪酸的多种组合使TAG具有不同的结构变化。因此,对食用油中TAG成分的分析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建立了基于多孔石墨碳柱(Porous graphite carbon,PGC)和正辛烷-异丙醇流动相的高效液相法分离分析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并寻找动物油与植物油的特征成分用于掺假识别。包括以下两部分:(1)在紫外检测条件下,建立了使用多孔石墨碳柱和正辛烷-异丙醇流动相分离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使用Hypercarb柱(2.1 mm×100 mm,5μm),以正辛烷-异丙醇(70:30,V/V)为流动相,流速0.25 m L/min,60℃柱温分离,215 nm波长下检测。考察了实验条件对分离和检测的影响。在选定条件下分离了7种植物油和5种动物油中的TAG,借助质谱联用识别出玉米油中的14种TAG,橄榄油中的9种TAG,葵花籽油中的14种TAG,大豆油中的14种TAG,芝麻油中的15种TAG,花生油中的18种TAG,菜籽油中的17种TAG,鸡油中的16种TAG,猪油中的17种TAG,羊油中的12种TAG,牛油中的14种TAG和鹅油中的16种TAG。在分析鸡油和牛油时,实现了1-硬脂酸-2-亚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1-Stearin-2-Linolein-3-Palmitin,SLP)和1-硬脂酸-2-油酸-3-棕榈酸甘油酯(1-Stearin-2-Olein-3-Palmitin,SOP)与其各自位置异构体的分离,显示该方法具有分离TAG位置异构体的能力。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并应用该方法分离分析了玉米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橄榄油中三亚油酸甘油酯(Trilinolein,LLL)的含量。所建立方法使用的流动相污染小、实用性较好,为食用油中TAG及其异构体的分析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2)采用多孔石墨碳柱和正辛烷-异丙醇等度流动相体系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分离食用油中的TAG。用Hypercarb柱(2.1 mm×100 mm,5μm),以正辛烷-异丙醇(70:30,V/V)为流动相,流速0.25 m L/min,60℃的柱温下分离,APCI离子化-质谱检测。通过化学计量学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识别出猪油中含有特征成分1-硬脂酸-2-棕榈酸-3-油酸甘油酯(1-Stearin-2-Palmitin-3-Olein,SPO),将其应用于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中可能存在的猪油掺假,可以检测出低至0.1%的猪油掺杂。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制备SPO后用1H-NMR定量,可作为标样用于定量。为比较不同食用油之间的差异,还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计算不同产地的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和猪油的高效液相色谱图的相似度,四种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97.2%,说明不同产地的相似程度高,也表明本方法用于识别食用油掺假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方法为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中掺杂猪油(和潲水油)的鉴别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刘秉书,吴淑华,孙谕莹,李学梅,皇圆圆,王雪源,马成业[6](2020)在《挤压豌豆纤维粉制备的不可溶膳食纤维油脂吸附能力研究》文中认为对不同挤压条件下不可溶膳食纤维对植物油和动物油吸附能力进行研究。以豌豆纤维粉为原料,通过改变挤压条件,改善豌豆纤维粉的物性,利用酶水解去除物料中的淀粉、蛋白质,得到不可溶膳食纤维。豌豆纤维粉挤出物和不可溶膳食纤维,随着物料水分、机筒温度、螺杆转速的升高,对于植物油和动物油的吸油量皆为先升高再降低,整体的吸油量后者高于前者。豌豆纤维粉挤出物去除淀粉和蛋白质前后吸附植物油能力由0.50 g/g提高到1.27 g/g;吸附动物油能力由0.56 g/g提高到1.75 g/g。结果表明经挤压技术改性的不可溶膳食纤维粉对油脂的吸附能力有所提高。

王慧[7](2020)在《短期综合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的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天津市47家医院接受糖尿病综合干预(药物治疗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为目标人群,探讨短期综合干预方式对该人群血糖控制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探讨综合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达标率提供理论依据,最后使用马尔可夫模型对该短期综合干预项目的成本效益进行评估,从经济学角度探讨该项目的可行性及外推性,为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和长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1.本研究通过对“2018年天津市城市改变糖尿病(City Change Diabetes,CCD)项目”数据库中已经完成6个月综合干预的1 356例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的短期综合干预前后指标(一般情况、生活习惯、临床指标和生化指标)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短期综合干预的效果。2.根据干预6个月后Hb A1c水平,将干预效果分为干预有效组(Hb A1c<7%)和干预无效组(Hb A1c≥7%);以此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短期综合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3.构建Markov模型,将综合干预和常规临床治疗进行比较。进行为期5年的模拟,对两组的整体情况、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年龄段(<45岁、45~60岁、≥60岁)下产生的成本投入和获得的效益进行比较,探讨短期综合干预的经济学可行性。结果:1.短期综合干预效果:(1)本研究共纳入1 35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832(61.36%)例,入组时研究对象的中位年龄为53.5(42.0,60.0)岁,中位体重为86.0(78.0,96.0)kg,中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30.7(28.2,34.3)kg/m2,中位腰围为101.0.(94.0,110.0)cm,中心性肥胖患者447(32.96%)例,中位糖尿病病程为8.0(4.0,13.0)年;吸烟患者1 070(78.91%)例,饮酒患者451(33.26%);多肉食者1 242(91.59%)例,有1 056(77.88%)例患者的家庭用油以植物油为主,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时间≥150 min/周)的患者为876(64.60%)例,中位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中位餐后2小时血糖(2-hours postprandial glucose,2h PG)和中位Hb A1c分别为8.7(7.6,10.0)mmol/L,11.9(10.3,13.9)mmol/L和8.4(7.6,9.6)%;1 356例患者入组时Hb A1c均未达标,达标率为0%。(2)干预6个月后,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明显降低,如体重、BMI、腰围、中心性肥胖人数,干预前后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患者的中位体重为83.0(74.0,92.0)kg,中位BMI为29.4(27.0,32.7)kg/m2,腰围为98.0(89.0,105.5)cm,中心性肥胖人数为384(28.32%)例;干预6个月后,患者的生活习惯得到明显改善,干预前后的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饮酒人数减少至374(27.58%)例,饮食习惯由8.41%的多素食者升高至19.03%,以植物油为主的患者人数逐渐降低至899(66.30%)人,体育锻炼人数增加到926(68.29%)人;各项生化指标(FPG、2 h PG和Hb A1c)水平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分别降低至7(6.3,7.8)mmol/L、9.1(8.4,10.5)mmol/L和6.7(6.3,7.1)%;Hb A1c达标率由0%增加至72.94%,达标人数为989例。2.短期综合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在校正了入组时Hb A1c水平的前提下,结果提示,病程是短期综合干预效果的危险因素,高收入(≥3 000元/月)和家庭用油的改善情况(以动物油为主转变为以植物油为主)为短期综合干预的保护因素。3.短期综合干预的卫生经济学评价:(1)与常规临床治疗组相比,综合干预组在额外多获得0.024 QALYs的同时,可节省3 495.19元,其增量成本-效果比(Incremental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n,ICER)为-144 935.78元/QALYs,远小于意愿支付金额(356 832.00元);(2)与常规临床治疗组相比,综合干预组的男性和女性均获得更高的经济学效益,男性可减少投入259.59(59 004.85 vs 59 264.44)元,但可额外多获得0.008(4.414 vs 4.406)QALYs的收益,女性可减少投入11 201.52(55 570.30 vs 44 368.78)元,多获得0.059(4.401 vs 4.460)QALYs;同时与常规临床治疗组相比,男性的ICER为-32 823.73元/QALYs,而女性的ICER为-192 733.96元/QALYs,远低于男性;(3)与常规临床治疗组相比,不同年龄段人群接受综合干预后,所获得的ICER均小于0(<45岁年龄段为-229 386.33元/QALYs,45~60岁年龄段为-188 967.74元/QALYs,≥60岁年龄段为-43 377.80元/QALYs),并且低年龄段患者节约的成本最多,为229 386.33元。结论:1.短期综合干预显示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其能有效降低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的体质量指数和各项血糖指标,改善患者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Hb A1c达标率。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入组时Hb A1c的水平后,病程,人均月收入和家庭用油的改善情况(以动物油为主转变为以植物油为主)是综合干预有效(Hb A1c<7%)的影响因素,提示应该加强对低收入人群的关注,对于初次被诊断为T2DM的患者实施早干预早控制。同时,在综合干预中重点强化饮食干预,从而增强T2DM患者对自身健康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T2DM患者的依从性,以更好的进行Hb A1c水平的管理,降低T2DM并发症的发生。3.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表明,如果以天津市3倍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作为最大意愿支付金额(WTP,Willingness To Pay)的阈值,那么针对T2DM合并超重和肥胖患者的短期综合干预项目是具有经济学价值的。尤其在低年龄段(<45岁)患者和女性患者中表现出了更好的经济学应用价值。

于志强,常江,杨伟浩,李亚飞,张亚飞[8](2020)在《餐饮油水分离器检测的入水油成份和浓度》文中研究说明分析梳理了国内外在用的餐饮油水分离器类型,结合了上海市的餐厨废弃油脂情况,合理选配了三种成分的餐厨废油作为油水分离器检测过程中的入水油成分,排除了过高和过低浓度的油水配比对油水分离器产品的影响,确定合理入水油浓度值。

李向前[9](2020)在《盾尾密封油脂力学性能及测试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盾尾密封系统是保障盾构掘进的重要安全防护系统。近年来,我国城市地铁建设进入高峰期,在建里程大幅增长。随着盾构隧道建设的大规模开展,由盾尾密封失效带来的工程安全问题逐渐凸显。盾尾密封系统主要依靠密封油脂和盾尾刷形成的高压屏障进行密封。一旦盾尾密封失效会造成注浆压力不足、地表沉降加大等危害,严重时甚至会引起隧道坍塌等重大安全事故。因此,研发高性能的盾尾密封油脂,提高盾尾密封的可靠性对于盾构隧道安全掘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密封油脂品牌众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关于密封油脂的评价方法不完善,不能准确评价密封油脂的密封性能,亟需构建密封油脂力学特性参数与密封性能的关系,从而提高密封油脂的密封性能。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密封油脂力学特性、高效改性剂、密封机理及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通过实验测试研究了密封油脂增稠剂对其力学特性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法制备了密封油脂样品,对油脂样品的流动性、锥入度、动态流变特性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密封油脂基本力学特性控制方法。(2)通过实验优选了适用于密封油脂的高效改性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并提出液态三元乙丙橡胶(EPDM)作为密封油脂增粘剂。分析了DOP和EPDM对密封油脂力学特性的改性规律,揭示了两种改性剂对密封油脂的改性机理。(3)采用植物油和动物油作为基础油制备了环保型密封油脂。并采用矿物基础油制备密封油脂作为对照,分析了两种密封油脂在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及力学特性等方面的差异。证实以植物油制备的环保型密封油脂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和粘温特性。(4)采用Matsumura密封测试方法对多种密封油脂样品进行测试,分析了密封油脂的密封机理:纤维骨料通过堆积封闭微孔隙从而起到密封作用。基于密封机理,提出采用多孔径测试方法,改了进Matsumura密封测试方法的测试流程和评价方法。(5)根据盾尾密封结构设计并研制了密封油脂消耗速率测试装置。通过该装置测试并发现增大密封腔压力和掘进速率会增加密封油脂消耗量。

刘瑞[10](2020)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病遗传易感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该通路中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在AS发病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AS的发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共纳入1 400例,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700例AS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同时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和合肥市中心血站的70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并根据病例组的性别、年龄进行了匹配,共纳入700名对照。用肝素钠抗凝管收集患者5ml静脉血标本并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AS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统计学信息、环境暴露因素、血清学指标、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以及AS患者疾病状态评估资料等。实验选取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7个基因的1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WNT3A(rs964941)、WNT3A(rs752107)、GSK3β(rs334558)、RUNX2(rs1406846)、RUNX2(rs2677108)、DKK1(rs1896368)、DKK1(rs1569198)、LRP5(rs3736228)、LRP6(rs2302685)、SOST(rs4792909)、SOST(rs6503475)。采用SNPscanTM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各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差异,按照性别进行了亚组分析,并对该通路4个基因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分析。同时分别根据不同HLA-B27状态、不同疾病功能指数以及不同疾病活动度指数进行分层分析,比较了该通路基因的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之间差异和该通路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下AS疾病严重程度及功能指标的差异。此外,还分析了基因与基因之间、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使用Epi 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双录入法录入本次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问卷,使用PASS 11.0软件计算把握度,使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正态连续性资料使用`X±S表示,对于连续性非正态资料则采用M(P25,P75)表示,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及百分比来描述其分布特征。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条件的,采用t检验或F检验等参数检验方法。不符合条件的,两组独立样本的组间比较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三组独立样本的组间比较使用Kruskal Wallis H检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危险度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进行描述,双侧检验P<0.05则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时釆用Bonferroni法进行校正。单体型的筛选和分析采用Haploview 4.2软件,采用叉生分析表分析相加模型交互作用,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相乘模型交互作用,基因多态性位点间的高阶交互作用采用多因子降维方法分析,对单纯病例组使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Wnt/β-catenin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关联强度以OR值和95%CI表示。结果本次研究招募的AS病例和健康对照共1 400例,基因分型成功的1 360例纳入研究,最终进入研究的有673例病例和687名健康对照。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8.65±9.26岁和28.62±7.76岁;性别比分别为(男/女):548/125和560/127;t检验和卡方检验提示两组在年龄分布(P=0.931)、性别构成(P=0.96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HLA-B27阳性比例为61.37%,BASFI、BASDAI评分分别为0.9(0,2.6),2(0.6,3.8)。哈迪-温伯格平衡(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HWE)分析结果表明LRP6:rs2302685和SOST:rs4792909的基因型频率分布不符合HWE,其余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WE。遗传易感性分析比较了不同基因型、等位基因及四种遗传模型组合在病例组与健康对照组的频数分布情况,发现纳入研究的7个基因11个SNP位点中仅有SOST(rs4792909)在超显性模型中的两组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5),使用Bonferroni法校正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a=0.05/11≈0.005)。其余模型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照性别分组后分析,结果发现在女性中GSK3β(rs334558)基因型在两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P<0.05),DKK1(rs1569198)等位基因在两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P<0.05)。在男性中SOST(rs4792909)基因型在两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P<0.05)。其余位点在对照组和病例组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RUNX2基因的rs14068466与rs2677108两位点存在较强关联(D’=0.99,r2=0.80)。单倍型组合分析未发现这些单倍型组合在病例与对照组之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性别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在女性中DKK1基因rs1896368和rs1569198的(T-G)单倍型在病例与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对单纯病例组根据HLA-B27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发现DKK1(rs1896368)基因型在两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7,P<0.05),SOST(rs4792909)基因型在两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0,P<0.01)。其余位点在两组之间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单纯病例组根据BASDAI评分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发现DKK1(rs1896368)基因型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P<0.01),RUNX2(rs1406846)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P<0.05),DKK1(rs1896368)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1),其余位点在BASDAI评分<4分和BASDAI评分≥4两组之间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单纯病例组根据BASFI评分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发现所有基因位点在BASFI评分<4分和BASFI评分≥4两组间的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单纯病例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下疾病严重程度及功能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CRP指标在GSK3β(rs334558)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RP6(rs2302685)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加交互作用模型分析发现在显性模型中WNT3A(rs752107)和DKK1(rs1569198)存在正向相加作用(RERI=0.55,95%CI=0.0041.09;AP=0.27,95%CI=0.030.51),经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KK1(rs1896368)和LRP5(rs3736228)存在负向相加作用(RERI=0.40,95%CI=0.080.71;AP=0.51,95%CI=0.070.94),经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KK1(rs1569198)和LRP5(rs3736228)存在负向相加作用(RERI=0.49,95%CI=0.120.86;AP=0.49,95%CI=0.170.82),经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RP5(rs3736228)和SOST(rs4792909)存在负向相加作用(RERI=0.33,95%CI=0.0020.65;AP=0.41,95%CI=0.010.81),经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隐性模型中没有观察到相加交互作用。相乘交互作用模型分析发现:在显性模型下,LRP5(rs3736228)与RUNX2(rs1406846)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在隐性模型下,SOST(rs6503475)与RUNX2(rs2677108)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使用Bonferroni法校正后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高阶交互作用分析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模型组合。环境因素对疾病功能指数的影响分析发现:不同吸烟、饮酒、食肉情况、睡眠质量组间BASF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烹调用油、饮用水的类型、噪声、睡眠质量组间BASDA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与环境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在显性模型下DKK1(rs1569198)多态性与吸烟、饮用牛奶的频次之间存在正向交互作用(P<0.05),在隐性模型下DKK1(rs1569198)位点与这些环境危险因素之间未发现存在交互作用。在显性模型下DKK1(rs1896368)多态性与饮酒之间存在正向交互作用(P<0.05),在隐形模型下DKK1(rs1896368)位点与这些环境危险因素之间未发现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本研究报道了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基因DKK1(rs1569198)多态性与女性人群AS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发现了该通路存在基因-基因的交互作用,WNT3A(rs752107)和DKK1(rs1569198)与可能存在交互作用,提示两种易感基因同时暴露时可能起到一个协同作用,增加了AS发病风险。研究还发现了该通路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吸烟、饮酒、乳制品摄入与DKK1基因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交互效应,提示吸烟、饮酒、低乳制品摄入可能在存在DKK1易感基因时起到一个协同作用,增加了AS发病风险。所以戒烟、限酒、增加乳制品的摄入对于本病的早期预防和控制上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学价值。综上,这些研究结果均提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可能是AS遗传学发病机制的一部分,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我们的结论。

二、植物油动物油哪种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油动物油哪种好(论文提纲范文)

(1)食用油中掺入低价动物油脂鉴别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于光谱法的检测技术
    1.1 近红外光谱法
    1.2 拉曼光谱法
    1.3 其他光谱检测技术
2 基于色谱和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技术
    2.1 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2.2 液相色谱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3 其他检测技术
4 结论与展望

(2)烹调油烟产生甲醛和VOCs的排放特征及暴露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油烟VOCs生成机理
        1.2.2 烹调油烟的成分及浓度水平
        1.2.3 烹调油烟的排放特征
        1.2.4 烹调油烟的健康影响
        1.2.5 烹调油烟的通风控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现状分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环境舱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2.3 实验与分析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分析方法
    2.4 数据处理
    2.5 理论模型
    2.6 暴露评估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烹调油烟产生VOCs和甲醛的浓度水平
    3.1 烹调油烟产生苯系物的浓度水平
        3.1.1 油温的影响
        3.1.2 食用油等级的影响
        3.1.3 加热次数的影响
    3.2 烹调油烟产生TVOC的浓度水平
        3.2.1 油温的影响
        3.2.2 食用油等级的影响
        3.2.3 加热次数的影响
    3.3 烹调油烟产生甲醛的浓度水平
        3.3.1 油温的影响
        3.3.2 食用油等级的影响
        3.3.3 加热次数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烹调油烟产生VOCs和甲醛的排放特征
    4.1 散发速率计算
    4.2 烹调油烟产生VOCs和甲醛的散发速率
        4.2.1 苯系物散发速率
        4.2.2 TVOC散发速率
        4.2.3 甲醛散发速率
    4.3 烹调油烟产生VOCs和甲醛的排放因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烹调油烟暴露评估与浓度预测
    5.1 暴露评估
    5.2 浓度预测模型
    5.3 烹调油烟室内污染物浓度预测
        5.3.1 不同油温下室内污染物浓度预测
        5.3.2 不同换气次数下室内污染物浓度预测
    5.4 厨房通风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营养视角下的农村居民食用油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农村居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模型
    (一)理论分析
    (二)研究模型
        1. LASSO回归模型
        2. 变量选取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一)数据来源
    (二)样本描述
        1. 食用油消费基本情况
        2. 食用油营养供给状况
        3. 变量描述
四、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模型结果
    (二)模型结果分析
        1. 食用油支出状况
        2. 受访人基本情况
        3. 家庭基本情况
        4. 医疗及慢病情况
        5. 营养知信行(KAP)
        6. 购买或消费食用油时考虑的因素
五、结论与讨论

(4)动植物油脂在平底锅煎炸中的品质变化及甾醇氧化物的细胞毒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煎炸概述
    1.2 煎炸油
    1.3 煎炸油的品质变化
        1.3.1 酸值的变化
        1.3.2 全氧化值的变化
        1.3.3 极性组分和聚合甘油三酯的变化
        1.3.4 油脂主要成分
        1.3.5 油脂微量成分
    1.4 甾醇的检测
        1.4.1 甾醇传统检测方法
        1.4.2 ATR-FTIR
    1.5 甾醇氧化物的生物效应研究
        1.5.1 植物甾醇的氧化途径
        1.5.2 植物甾醇氧化物的毒理学效应
        1.5.3 植物甾醇氧化物在生物体中的吸收与代谢
    1.6 研究背景和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动植物油脂在平底锅煎炸中的品质和功能性成分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2.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煎炸鸡块
        2.2.2 品质指标的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酸值的变化
        2.3.2 全氧化值的变化
        2.3.3 总极性化合物和甘油三酯聚合物的变化
        2.3.4 甘油酯组成分析
        2.3.5 脂肪酸的变化
        2.3.6 维生素E的变化
        2.3.7 总酚的变化
        2.3.8 胆固醇及植物甾醇的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SiPLS的 ATR-FTIR光谱定量分析煎炸油中的总甾醇含量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准备
        3.2.2 方法和原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气相检测甾醇含量
        3.3.2 光谱结果分析
        3.3.3 SiPLS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氧化甾醇氧化物对HepG2细胞的生物活性评价
    4.1 材料与仪器
        4.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甾醇氧化物的测定
        4.2.2 甾醇热氧化物制备
        4.2.3 细胞培养与处理
        4.2.4 细胞活力
        4.2.5 台盼蓝染色及形态学观察
        4.2.6 细胞凋亡
        4.2.7 细胞周期
        4.2.8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4.2.9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煎炸过程中生成的甾醇氧化物
        4.3.2 谷甾醇的热氧化物纯度
        4.3.3 POPs、COPs、7K-sito对 HepG2 细胞活力的影响
        4.3.4 POPs、COPs、7K-sito对 HepG2 细胞形态的影响
        4.3.5 POPs、COPs、7K-sito对 HepG2 细胞周期的影响
        4.3.6 POPs、COPs、7K-sito对 HepG2 细胞凋亡的影响
        4.3.7 POPs、COPs、7K-sito对 HepG2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多孔石墨碳柱和正辛烷—异丙醇流动相分析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食用油中甘油三酯的分析及掺假鉴别研究
    1.1 概述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
        1.2.1 银离子液相色谱法
        1.2.2 非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1.2.3 多孔石墨碳柱液相色谱法
    1.3 二维液相色谱法
    1.4 HPLC分析常用检测方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基于多孔石墨碳柱和正辛烷-异丙醇流动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甘油三酯标准品和样品的配制
        2.2.3 色谱和质谱条件
        2.2.4 食用油的分离识别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高效液相条件的选择
        2.3.2 方法学验证
        2.3.3 利用LC-MS定性识别实际食用油中的TAG成分
        2.3.4 利用LC-MS分析TAG位置异构体
        2.3.5 HPLC-UV法定量分析食用油样品
    2.4 总结
第3章 使用多孔石墨碳柱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鉴别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中猪油的掺假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甘油三酯标准品和食用油样品的配制
        3.2.3 SPO甘油三酯的制备
        3.2.4 植物油样品的提取制备
        3.2.5 SPO甘油三酯的~1H-qNMR定量条件
        3.2.6 色谱和质谱条件
        3.2.7 化学计量学分析
        3.2.8 液相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质谱条件的选择
        3.3.2 化学计量学研究
        3.3.3 SPO甘油三酯的定性及~1H-NMR定量
        3.3.4 重复线、线性、定量限和检测限
        3.3.5 SPO应用于大豆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的掺假识别及定量
        3.3.6 不同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和猪油的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
    3.4 总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6)挤压豌豆纤维粉制备的不可溶膳食纤维油脂吸附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1.3 试验方法
        1.3.1 单因素试验设计及挤出物制备
        1.3.2 挤压后不可溶膳食纤维的制备
        1.3.3 物料对植物油的吸附能力的测定
        1.3.4 物料对动物油的吸附能力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对物料吸附植物油能力的影响
        2.1.1 物料水分对EPC与ERPC油脂吸附能力影响
        2.1.2 机筒温度对EPC与ERPC油脂吸附能力影响
        2.1.3 螺杆转速对EPC与ERPC油脂吸附能力影响
    2.2 单因素对物料吸附动物油能力的影响
        2.2.1 物料水分对EPC与ERPC油脂吸附能力影响
        2.2.2 机筒温度对EPC与ERPC油脂吸附能力影响
        2.2.3 螺杆转速对EPC与ERPC油脂吸附能力影响
    2.3 不同工艺下豌豆纤维粉对不同油脂的吸附能力
3结论

(7)短期综合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材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与处理
        1.1 项目介绍
        1.2 研究对象
        1.3 干预内容
        1.4 调查内容
    2 研究方法
        2.1 变量定义
        2.2 数据管理及基本分析方法
        2.3 马尔科夫模型
        2.3.1 马尔科夫转移状态
        2.3.2 增量成本-效果比
        2.3.3 输入参数
        2.3.4 敏感性分析
二、结果
    3 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3.1 研究对象入组时基本情况
        3.2 研究对象干预6个月后基本情况
        3.3 干预有效组与干预无效组入组时一般情况比较
        3.4 干预有效组与干预无效组6个月干预前后不同情况的比较
        3.5 干预有效组与干预无效组6个月干预前后不同指标差值的比较
        3.6 综合干预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4 综合干预效果的经济学评价
        4.1 常规临床治疗和综合干预的整体成本-效果情况
        4.2 不同性别的常规临床治疗和综合干预的成本-效果情况
        4.3 不同年龄段的常规临床治疗和综合干预的成本-效果情况
        4.4 敏感性分析结果
讨论
    5 短期综合干预效果分析
        5.1 短期综合干预血糖控制效果
        5.2 短期综合干预效果的相关影响因素
    6 短期综合干预的成本-效果分析
        6.1 既往研究发现
        6.2 本研究发现
    7 本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7.1 本研究的优点
        7.2 本研究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2 型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进展及经济学评价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餐饮油水分离器检测的入水油成份和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餐饮油水分离器测试中油品成分的研究与选择
2 餐饮油水分离器测试中油品浓度的研究与选择
3 结语

(9)盾尾密封油脂力学性能及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盾尾密封系统研究现状
        1.2.1 刷式密封研究进展
        1.2.2 盾尾密封失效
    1.3 盾尾密封油脂研究现状
        1.3.1 盾尾密封油脂的配方与工艺研究
        1.3.2 盾尾密封测试方法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路线图
        1.5.3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增稠剂对密封油脂力学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密封油脂样品制备
        2.2.3 动态流变测试
        2.2.4 密封油脂流动性和稠度测试
        2.2.5 抗水压密封性测试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增稠剂对密封油脂流变性影响分析
        2.3.2 力学特性与密封实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盾尾密封油脂改性剂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
        3.2.1 实验材料
        3.2.2 增塑剂改性密封油脂样品制备
        3.2.3 EPDM改性样品制备
        3.2.4 测试方法
    3.3 增塑剂对密封油脂改性
        3.3.1 增塑剂对密封油脂的影响
        3.3.2 DOP对密封油脂的改性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4 EPDM对密封油脂力学特性的影响
        3.4.1 EPDM对密封油脂流动性的影响
        3.4.2 EPDM对密封油脂锥入度的影响
        3.4.3 EPDM对密封油脂延度的影响
    3.5 改性剂对密封油脂动态流变特性的影响
        3.5.1 改性剂对粘-温特性的影响
        3.5.2 改性剂对剪切特性的影响
        3.5.3 复合模量的应变扫描
        3.5.4 频率扫描测试
        3.5.5 温度扫描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可再生基础油的环保型密封油脂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试验方案及样品制备
        4.3.1 试验方案
        4.3.2 密封油脂样品制备
        4.3.4 测试方法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增稠剂的热重分析
        4.4.2 增稠剂微观结构
        4.4.3 流动性测试结果分析
        4.4.4 基础油对密封油脂流变性的影响
        4.4.5 锥入度测试结果
        4.4.6 抗水压密封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密封油脂密封性能测试方法及密封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案
        5.2.1 实验材料
        5.2.2 测试方法
    5.3 Matsumura抗水压密封实验及分析
        5.3.1 Matsumura密封测试方法分析
        5.3.2 Matsumura密封测试结果分析
        5.3.3 密封机理分析
    5.4 以密封孔径为指标的密封性能测试方法
        5.4.1 多孔径密封测试方法
        5.4.2 多孔径密封测试结果分析
        5.4.3 密封层的显微结构分析
    5.5 纤维对密封性能的影响
        5.5.1 纤维含量与密封分级测试
        5.5.2 纤维含量对滤失量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密封油脂消耗速率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
    6.1 引言
    6.2 密封油脂消耗过程分析
        6.2.1 管片接缝填充
        6.2.2 管片外部粘附
        6.2.3 密封油脂腔外挤出
    6.3 测试装置设计
        6.3.1 测试装置原理
        6.3.2 盾尾密封腔模型
        6.3.3 驱动系统
        6.3.4 控制系统
        6.3.5 压力系统
    6.4 测试应用
        6.4.1 测试基本参数
        6.4.2 测试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盾尾密封油脂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7.1 杭富城际铁路
        7.1.1 工程概况
        7.1.2 盾构设备及掘进状况
        7.1.3 盾尾密封油脂应用
    7.2 西安地铁14 号线学~辛区间
        7.2.1 工程概况
        7.2.2 盾构设备及掘进状况
        7.2.3 盾尾密封状况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二:作者教育经历与科研项目
    教育经历
    参与的科研项目

(10)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
    2.3 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2.4 血液样本DNA的提取
    2.5 候选基因SNPs的选择
    2.6 基因分型技术
    2.7 统计分析
    2.8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HWE检验
    3.3 检验效能估计
    3.4 遗传易感性分析
    3.5 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单倍型分析
    3.6 亚组分析
    3.7 基因型与AS临床特征分析
    3.8 相加模型交互作用
    3.9 相乘模型交互作用
    3.10 高阶交互作用
    3.11 环境因素对疾病功能指数的影响
    3.12 基因与环境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致谢
综述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与强直性脊柱炎 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1 强直性脊柱炎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知情同意书
附件 2

四、植物油动物油哪种好(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用油中掺入低价动物油脂鉴别方法的研究进展[J]. 陈喆,王督,汪雪芳,喻理,马飞,张良晓,李培武.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22)
  • [2]烹调油烟产生甲醛和VOCs的排放特征及暴露评估[D]. 贾康阔.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营养视角下的农村居民食用油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四川农村居民为例[J]. 马云倩,李淞淋,王秀丽,刘鹏举,郭燕枝.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0(04)
  • [4]动植物油脂在平底锅煎炸中的品质变化及甾醇氧化物的细胞毒性评价研究[D]. 张园. 暨南大学, 2020(03)
  • [5]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多孔石墨碳柱和正辛烷—异丙醇流动相分析食用油中的甘油三酯[D]. 陆湘婷.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6]挤压豌豆纤维粉制备的不可溶膳食纤维油脂吸附能力研究[J]. 刘秉书,吴淑华,孙谕莹,李学梅,皇圆圆,王雪源,马成业.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0(09)
  • [7]短期综合干预对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的效果分析[D]. 王慧.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8]餐饮油水分离器检测的入水油成份和浓度[J]. 于志强,常江,杨伟浩,李亚飞,张亚飞. 上海计量测试, 2020(02)
  • [9]盾尾密封油脂力学性能及测试方法研究[D]. 李向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基因-基因及基因-环境交互作用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D]. 刘瑞.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哪种植物油动物油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