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C产品优化分级的利益协调优化模型及解决方案研究

基于IC产品优化分级的利益协调优化模型及解决方案研究

一、基于IC产品最优分档的效益协调优化模型及求解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葛长兴[1](2021)在《高风电渗透下电化学储能辅助电网调峰的优化控制策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风力发电技术日趋成熟,装机容量持续飙升,然而,由于风力发电具有鲜明的不确定性和反调峰特性等,一方面造成系统备用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导致电网净负荷峰谷差增大。加之电网负荷增速的不断下降,系统中的源荷供需矛盾加剧,调峰问题愈发凸显。为了解决电力系统调峰问题,不得已实行“弃风限电”举措,造成大量弃风电量浪费,而为了有效消纳弃风,利用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来提高风电并网空间问题的手段应运而生,但这一措施严重影响火电机组使用寿命,且低负荷运行会增加机组运行成本,火电企业调峰意愿不足。而随着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其独具的优质特性,电化学储能辅助电网调峰已成为热点话题。首先,本文对高风电渗透率下电网的调峰需求进行分析。先分析风电并网对电网运行的影响以及风电自身的反调峰特性,又提出一种考虑风电渗透程度的电网调峰需求分析方法,以测算的风电可发出力作为研究对象更真实准确反映电网目前以及未来的调峰需求情况,作为问题需求引出后文研究工作。其次,针对高风电渗透率地区电网调峰需求较大的问题,提出用于电网削峰填谷的储能改进变功率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考虑储能电池的容量、功率、SOC限制以及充放电效率等因素,采用二轮迭代法,并建立了储能变功率充放电数学模型,充分利用储能电池的容量和功率,显着地改善了电网负荷峰谷差问题。构建的改进变功率控制策略效果评价指标,从技术性和经济性两方面评价该策略的削峰填谷效果。再次,针对电力系统中弃风消纳压力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弃风分档惩罚的储能辅助火电机组虚拟调峰优化控制策略。首先,为消纳弃风,引入基于模糊控制的弃风分档惩罚策略,以系统调峰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确定风电最优并网功率。其次,为提高系统整体经济性,将储能和火电机组视为一个调峰整体,设计储能辅助火电机组虚拟调峰控制策略,优化火电机组出力和储能充放电功率。最后,为了方便研究高风电渗透下电化学储能辅助电网调峰的控制策略,利用Matlab的GUI模块开发了一套火电-储能虚拟调峰的源-储-网可视化仿真平台,主要包括4个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源荷特性分析模块、调峰需求分析模块和火储联合调峰模块。通过开发可视化仿真平台,使本文策略应用更简单,且可以更直观展示本文策略的调峰效果。

冯欣[2](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农业生产的必须要素。面对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和农业用水浪费严重的现状,农业水价改革势在必行。但农业用水提价与农民承载力间的矛盾,制约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开展。因此,进行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推动改革开展、优化水资源配置和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用加权Topsis法、Micthell评分法、模糊数学模型等研究方法,在分析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特征和问题的基础上,评价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识别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析了其利益诉求和影响水价的机理,确定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及其分担水价,提出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划分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阐明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将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划分为初始、深入试点、全面推进和分类施策四个阶段,归纳了各阶段特性。分析了改革中制度变迁和机制形成的过程,任务分配和改革进展的空间特征,以及机制落实和节水增效的改革成效。总结了改革创新、多样化的做法和明显的分类特征。(2)构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根据改革特征和文献研究,确定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文献分析法和加权Topsis法,分别从指导政府决策和客观定量评价两个角度出发,对31省(区)改革进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各省改革进展评价得分在43.332-99.97分之间,呈现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特征。粮食主产区受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承载力低等因素影响,改革进展普遍偏慢,需要建立改革激励和农业水价分担机制。(3)明确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理论。对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识别和分类,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在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诉求和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利用专家咨询法进行利益相关者评价,得分在1.55-7.243,呈现农业用水供给方>农业用水使用方>支援保障方,政府>农户>社会。从利益评价和利益诉求出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分担方式,明确了政府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政府、农户在农业水价分担中的主体地位。(4)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方法,明确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的评估方法包含定性评估、定量评估、综合分析及修正4个部分: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性的利益评价;利用C-D生产函数、单位效益和模糊数学模型等方法,从粮食安全、灌溉效益和生态价值3个角度出发,对主要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进行定量评估;对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从激励地方改革和扶持粮食主产区农户的目标出发进行修正,最终确定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结果显示,中央、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分别在0.302-0.399,0.292-0.472和0.21-0.395;中央、地方和农户承担的农业水价分别在0.011-0.204元/m3,0.010-0.236元/m3,0.009-0.217元/m3;根据2018年粮食播种和灌溉情况,确定当年粮食灌溉共产生水费496.82亿元,其中中央政府172.1亿元,地方政府165.19亿元,农户159.54亿元。(5)建立了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提供了破解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困境的途径。在改革进展、利益相关者和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核心,四个服务”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对于破解改革困境、推动改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创新点:(1)提出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进行了评价;(2)提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判定和评价方法,丰富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的理论;(3)提出了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确定方法,确定了各省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崔涵淇[3](2021)在《基于协商议价模型的售电公司博弈购售电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售电侧开放是本次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售电侧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售电公司参与市场竞争,一方面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售电主体的购售电价格由原来的政府定价变更为售电主体通过自主协商和市场竞价等方式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售电公司的购售电策略就成为了电力市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从售电公司的购电策略和售电策略两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在购电侧,针对偏差电量考核对售电公司盈利产生不利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偏差电量考核下考虑多主体合作博弈的售电公司成本控制策略。首先,从售电业务、服务质量和企业品牌三方面构建售电公司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售电公司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并基于Logit模型计算它们的市场占有率;其次,借鉴双边协商交易模式的概念,建立售电公司和供电公司之间的协商议价模型,并计算偏差电量考核下售电公司合作联盟的购电成本;最后,计算不同分配模型下各售电公司的购电成本分配,并确定出使联盟稳定的成本分配模型,分析该模型下售电公司的成本控制效果。算例证明本文所提方法可以减小偏差电量考核给售电公司带来的经济损失。在售电侧,利用电力需求响应机制,通过引导用户主动参与电网调峰,能够提高用户和电网互动的积极性、减轻电网峰时供电压力。针对各电力用户因其用电差异性而需要不同的电价套餐,且电力用户选择电价套餐的决策行为普遍是有限理性而非完全理性的,该决策行为存在演化博弈过程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考虑有限理性用户选择行为的定制化电价套餐设计方法。首先,采用K-means算法对电力用户的日负荷曲线的负荷特征指标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并生成聚类后的每一类用户的典型负荷曲线,利用模糊理论根据各典型负荷曲线确定各套餐的用电曲线;其次,通过熵权法计算用户效用,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演化博弈理论计算用户在有限理性情况下的套餐选择比例;然后,建立售电公司和供电公司之间的协商议价模型;最后,在保障售电公司市场占有率和用户满意度的前提下,以实现售电公司和用户的双赢为目标,建立面向有限理性用户的定制化电价套餐模型。算例证明本文所提方法可以在达到需求响应效果的同时实现售电公司盈利最大化。

王美艳[4](2021)在《售电侧放开下零售电价套餐体系设计及定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改“9号文件”以及配套文件明确提出了向社会资本放开售电业务,增加售电市场竞争主体类型,给予电力用户自主购电的权利。构建售电市场运营机制是放开售电侧市场的关键,而确定合理电价水平成为市场运营机制建立的核心任务。同时,零售电价也是电力批发市场价格信号向用户传导的重要途径,合理的价格机制将有效促进放开的电能量市场和售电市场协同运转、健康发展。随着售电侧市场的发展,对于售电公司而言,要求零售电价巩固企业市场地位、控制市场风险。从电力行业发展来看,零售电价是促进电力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提高电网安全的重要手段。零售电价虽然在售电侧放开过程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但目前售电市场推出的价格种类单一、价格水平也由电力买卖双方协商确定,很难提高用户用电效率。电价套餐定价方法没有考虑现货电能量市场价格波动和用户用电不稳定的影响,而且售电公司没有确定差异化电价套餐的市场占有率,导致定价结果偏离市场实际。基于以上情况,结合售电市场放开后零售电价相关价格政策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从售电侧改革要求出发,借鉴国外电价套餐体系经验,围绕售电市场电价定价,开展用户的用电行为分析和市场细分、零售电价套餐体系设计、零售电价套餐定价优化及零售电价套餐适应性评价等一系列相关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国内外售电市场现状及电价套餐体系设计,总结国外电价套餐体系经验。首先分析了国外电价套餐体系设计的目的和特点,研究电价套餐体系设计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套餐与负荷特性之间的影响机理,进一步分析国外电价套餐电价水平的组成和定价策略,参考国外电价套餐设计和定价方法,得出设计完善我国电价套餐体系、制定电价水平的经验启示。(2)基于电力用户用电行为构建市场细分模型,首先应用k-means算法对全维度的负荷曲线进行聚类,按照四个季节分析聚类后电力用户用电特点,然后考虑售电市场放开后电价和市场风险对用户用电行为的影响,并提取负荷曲线负荷特征指标,从当前价值、潜在价值、用户信用度三个维度构建三维细分模型,应用Kohonen神经网络对用户进行再次聚类,将细分用户对应到三维细分模型的8个象限,分析聚类用户用电特点,并分析电力用户细分市场适用电价套餐。(3)考虑电力用户细分市场差异化用电需求,构建电价套餐模块化设计模型。首先基于选择树分析电价套餐组成的结构层次,包括基本模块、必选模块、可选模块三个功能模块;然后基于电力用户核心需求、形式需求、附加需求,从需求模块到功能模块再到物理模块分析了设计电价套餐结构映射关系。论述基于模块化设计电价套餐的框架、原则以及方法和流程,构建电价套餐模块化设计模型,依据套餐设计规则和模块间的约束关系,结合电力用户实际用电行为数据设计针对性的电价套餐,基于售电市场电力用户多种用电特征设计差异化维度组合的电价套餐体系。(4)从售电市场用户特征和电价套餐属性角度考虑,提出一种基于电力用户特征相似度矩阵和套餐多属性效用的电价套餐混合推荐模型。首先从电力用户基本属性、消费属性和当前用户电价属性三个维度分析了电力用户的特征,引入邻近度量来量化用户混合特征数据类型,基于用户相似度矩阵获得初始电价套餐推荐集,然后从电费支出和用电方式两方面分析了电价套餐对用户的综合效用,按照套餐效用最优原则为用户推荐最终电价套餐集,最后分析售电市场发展不同阶段适合电价套餐。(5)考虑售电市场用户购买电价套餐的意愿和选择权,提出了一种考虑用户自主选择性的电价套餐定价优化方法。首先基于电价套餐效用分析用户对套餐的选择策略,建立售电公司市场份额,然后分析中长期和现货市场环境下售电公司不同购电模型,构建以最大化售电公司利润为目标的基础型电价套餐定价模型,并考虑现货市场电价波动和电力用户需求不稳定情况带来风险的限制,最后参考基础型电价套餐定价模型构建峰谷电价套餐、季节峰谷电价套餐、高可靠性电价套餐等组合电价套餐的优化定价模型,选取某地区电力用户的用电数据和批发市场电价数据,测算不同电价套餐的价格水平,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本文基于用户选择策略的定价模型更精确。(6)考虑售电市场发展实际情况,构建电价套餐多维度适应性评价模型。首先从售电市场、售电公司和用户三个维度分析零售电价套餐的适应性影响因素,建立了兼顾售电公司和用户利益的电价套餐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分析定量指标,云模型评价不可量化指标,并运用云模型处理定量评价结果,得到电价套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最后分析电价套餐适应性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本研究致力于解决售电公司在设计电价套餐和制定电价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用户用电行为并细分市场,针对不同市场电力用户用电行为特点设计套餐,结合电能量市场购电成本和风险构建定价模型,完成了电价套餐体系设计、考虑用户自主选择性套餐定价优化、套餐效用分析及最优套餐推荐等工作。本研究对于售电公司实施科学量化的电价套餐设计和营销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丛野[5](2021)在《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输电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新一轮电改将“有序推进电价改革,理顺电价形成机制”作为“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这一目标的重点任务之首。输电价格作为电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水平与结构不仅影响终端电价水平,还会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相互协同、相互掣肘,共同影响市场交易价格乃至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的输电价格体系设计和机制选择需要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机制协同,在保障输电成本公平分摊的同时,共同促进市场竞争的公平与效率。然而,我国新一轮输配电价改革先于现货市场建设,输电价格机制和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缺乏统筹设计和协同。欧美等电力现货市场先行国家虽存在着输电价格机制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协同的、各具特色的实践,但相关的学术研究少见,难以为我国的电价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为此,本文在“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机制协同”的核心理念引领下,以促进成本公平分摊,提高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为问题导向,构建了“影响机理分析—协同机制研究—定价模型设计”的研究框架;借助电力现货市场仿真模型等分析工具,针对我国电力现货市场机制下的输电价格体系和输电价格形成机制,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为建立、健全我国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的输电价格体系与定价机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主要创新性研究工作归纳如下:(1)提出了计及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的输电定价机制量化评价方法,揭示了输电价格影响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的机理,验证了二者存在协同关系。从分析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的内涵出发,研究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的影响机理,建立评价输电价格机制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影响的指标体系。为实现评价指标的计算,论文提出了基于“电源投资时序及选址预测模型”、“基于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的节点负荷增长模型”以及“计及输电价格的电能量现货市场生产成本仿真模型”等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2)以共用网络输电价格机制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协同为核心,提出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分区输电定价机制优化设计模型。从电能量现货市场价格与输电价格在提供位置信号的协同机理研究出发,采用电能量现货市场生产成本仿真方法,分析单时段/多时段、环网/辐射网、阻塞/无阻塞系统环境下电能量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与输电定价机制在提供位置信号方面的协同关系,明确应用分区输电定价机制的条件;结合(1)中提出的公平性评价指标,提出基于“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分区输电定价机制设计双层优化模型”的关键核价参数优化方法。(3)以价格结构协同为核心,提出基于数据驱动的发电厂标杆接入价定价模型。从促进接入价与共用网络输电定价机制协同出发,提出不同接入价回收模式和定价方式的选择方法;结合发电厂接入工程的特点,提出基于“核价标杆的选择”、“分档价格的优化”和“回收年限的选择”等三个维度的标杆接入价机制设计方法。在“核价标杆的选择”中,提出单位公里和单位兆瓦公里输电线路投资标杆;在“分档价格的优化”中,设提出数据驱动的分档接入价优化定价模型;在“回收年限的确定”中,应用经营期方法,通过调整回收年限的方式降低同组内标杆接入价产生的交叉补贴问题。(4)以价格形式协同为核心,提出面向电力现货市场的专项工程两部制输电价格双层优化模型。从经济学理论和电力现货市场竞价原理出发,分析专项工程电量输电价格对跨省区电力交易产生的社会总福利,以及受端电力现货市场竞争效率的影响;建立基于一维搜索算法的专项输电工程两部制电价双层优化模型,以此确定两部制电价中通过电量电价回收专项工程年准许收入的比例之上限。论文上述研究成果可为电力现货市场环境下我国输电价格体系的设计、输电价格机制的选择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通过输电价格机制与电力现货市场价格机制的协同,促进输电成本公平分摊,提高电力现货市场竞争的公平与效率。

魏铭琦[6](2021)在《考虑价格竞争的可持续闭环供应链网络规划》文中研究说明现今,经济发展迅猛和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愈来愈多样化,多样的变化,使得市场间竞争十分激烈,并且伴着工业化的急速发展,气候变暖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十九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和企业关注的热点,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可持续性旨在企业在追求经济性同时还要重点关注社会效益。市场竞争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持续影响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模式,只考虑企业经济性的运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要求,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运作模式就要同时兼顾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效益。供应链是企业在实际运营时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供应链的运作活动中有效减少碳排放、降低成本提高社会效益具有可行性,因此在价格竞争环境下构建可持续供应链网络模型,实现企业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三者的平衡。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结合可持续理念,构建一个包含多个工厂、分销点、市场、回收点和废旧点的可持续闭环供应链网络,考虑价格竞争因素构建需求函数,即市场需求受自身销售价格、竞争者价格、可代替系数和自身敏感系数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同时基于现实环境,考虑可持续供应链网络参数的模糊性,基于模糊规划理论构建基于可信性测度的期望值模糊机会约束规划模型,以实现网络利润最大、碳排放最低和网络社会效益最大为目标,其中以网络给社会创造的就业数量作为社会效益的衡量标准;基于多目标模型的特点,建立多个目标函数的隶属度函数,将多目标的优化问题转化为对单目标数值问题,即求解满意度的优化问题。(2)分析了粒子群算法和蚁群算法在计算过程和求解过程中的优缺点。针对两种算法的内在缺陷和不足,提出了粒子群与蚁群融合算法,即在PSO和ACO的基础上,先用PSO进行搜索,然后将优化结果作为ACO初始解。并通过ACO算法继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从而有效避免PSO局部收敛性差以及ACO搜索时间过长的劣势;同时考虑到ACO算法初期因各路径信息素浓度相同,使得蚁群初期的收缩盲目性和探索性较强,导致其具有初期收敛速度慢的特点从而引入混沌系统,并利用混沌系统的随机性和遍历性来改进信息素,提出粒子混沌蚁群算法(PSCACO),并引入不同维度的测试函数来预测算法的性能,以验证算法的改进效果。(3)以某家电企业的供应链网络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运营数据,给出可持续闭环供应链网络参数信息,分析价格竞争因素对市场需求的影响,采用情景树描述了实际市场需求的所有情况,以确定实际需求的分布区间;使用PSCACO算法分别求解单目标模型,并分析不同决策目标对应的最优网络规划方案;对于多目标的决策问题,基于多目标模型优化方法确定多组可行解中总体满意度最优的方案;最后对不同置信水平下的可信性测度、必要性测度、可能性测度和目标函数值的变化情况,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

张晓辉[7](2020)在《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调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通用型工厂的优化以及同构生产线的整合,分布式制造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常见的制造模式。分布式制造可以使集团对下属多个企业或工厂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及共享,统筹多个工厂建立协作关系,在低成本和低风险环境下采用分工和协作方式快速实现产品的高效生产。车间调度作为生产活动的重要环节,在分布式制造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于传统的单车间调度,分布式车间调度不仅需要考虑加工任务特性和生产约束的关联性,还需要考虑全局调度和各分布式工厂局部调度的耦合性,其求解过程更为复杂。因此,根据分布式制造特性构建调度优化模型,设计有效的优化方法,对推动分布式制造的调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分布式车间调度问题有时优化单一生产目标,有时则需兼顾优化现代企业和国民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如节能减排等环保政策);有时决策空间仅受单一约束限制,有时则需要同时满足多个约束;有时调度环境是静态的,有时则受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随着问题规模的扩大,在多项式时间内较难获得最优解。因此,开展分布式车间的调度研究具有较高的挑战性。本文以分布式阻塞流水制造为研究背景,设计了相应的分布式生产调度体系架构,围绕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静态调度、绿色调度和动态调度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分别构建了静态调度、绿色调度和动态调度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基于不同问题特性提出了三类元启发式算法。最后,搭建了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调度原型系统,对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实现和应用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分析了一般流水阻塞车间调度问题特性,引入分布式制造概念,对分布式生产调度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调度业务的关键决策点,设计了面向分布式流水制造的生产调度体系架构,提出了云-边缘结合的生产调度管控模式。(2)研究了静态环境下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调度问题,在分析了分布式流水制造模式特点的基础上,以完工时间为优化目标,构建了调度问题的整数规划模型,提出了离散果蝇优化算法(Discrete fruit fly optimization algorithm,DFOA)。首先,针对阻塞流水约束特性,提出了三类种群初始化方法;在嗅觉搜索阶段,设计了四类有向邻域搜索算子,以扩大算法的搜索空间;随后,提出了包含两类插入式局部搜索的变邻域下降搜索框架;在视觉搜索阶段,改进了种群更新策略,确保算法的快速收敛。最后,在基准测例上验证了DFOA的有效性和优越性。(3)同时从生产效率和节能角度出发,研究了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绿色多目标调度问题,分析了加工周期和能耗的冲突关系,提出了基于Pareto理论的多目标分布估计算法(Multi-objective estimation of distribution algorithm,MOEDA)。首先,建立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离散概率模型,通过概率模型更新加工排序;随后,设计了两类加工速度调整算子,改进了一类工件插入策略,实现了算法调整工件排序时工序加工速度的自适应调整,加速种群向Pareto前沿逼近。最后,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MOEDA对Pareto前沿的覆盖和逼近性能。(4)考虑了事件驱动的分布式制造模式,以机器故障为背景,研究了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动态调度问题。设计了故障模拟与修复机制,提出了面向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的动态调度策略,以完工时间和系统稳定性为优化目标,构建了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干扰管理模型,针对重调度工件设计了基于差分进化思想的离散Memetic算法(Discrete Memetic algorithm based on differential evolution,DMA)。首先,设计了基于工件权重位置的种群初始化策略;随后,引入差分进化思想对重调度的目标空间进行邻域搜索;之后,提出了基于工件块的随机参考局部搜索策略,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最优。最后,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重调度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5)结合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生产调度体系架构,开发了云-边缘结合的调度原型系统,实现了调度算法在云端的部署和集团调度业务的运行。随后,在某技术密集型企业搭建了边缘侧调度控制平台,以多品种、小规模和定制化产品为应用对象,对动态调度策略和DMA重调度算法的有效性进行了实例验证。该论文有图77张,表24个,参考文献186个。

王荣扬[8](2020)在《柔性片状物料气固耦合数值计算及机采茶鲜叶分选装置试验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茶园面积超4400万亩,涉茶人口超过6000万,茶叶农业产值达到220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值超过1700亿元,因名优茶原料以芽头、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为主,致使很多茶叶的生物产量没有被充分利用,茶鲜叶存在利用率低、弃采严重的问题,导致我国平均茶园单产830 kg/hm2远低于土耳其的3314 kg/hm2。茶叶采摘作业存在季节性劳动力紧缺、茶农平均年龄大、劳动强度大和采摘成本高等现状,其中采茶用工约占茶园管理总用工时间的50%以上,采茶成本与茶业生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和降低采摘成本成为我国茶业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机械化采摘是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更是推进中低档大宗茶提档升级、节本增效和规模生产的途径,但市场已有的茶叶采摘机械均为非选择性的刚性采摘方式,采用往复式运动切割茶树嫩梢,造成机采鲜叶的芽叶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老嫩不一等问题和存在单叶、碎叶、茎梗等非完整芽叶组分,导致机采鲜叶后续加工工艺各异,产品质量不稳定,经济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对机采鲜叶物料的分选方法和装备进行研究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和降低制茶成本,对我国茶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机采鲜叶分选方法和装备设计为对象展开研究,提出气流分选-网带筛分组合式机采鲜叶分选方法,通过对机采鲜叶与气流之间两相流动数值计算方法、分选机构内部流场分析、机采鲜叶在网带机构透筛机理、试验评价等进行研究,揭示出机采鲜叶分选机理,研制出机采鲜叶分选装备原型样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气流分选-网带筛分组合式机采鲜叶分选方法。采用气流分选方法去除机采鲜叶物料中破碎叶、芽头、单叶等经济价值较低的鲜叶组分,采用网带筛分方法对经气流分选后经济价值较高的物料按几何形态进行分选。(2)发展一种基于浸没边界-格子玻尔兹曼法(Immersed Boundary-Lattice Boltzmann Method,IB-LBM)的柔性片状物料两相流动数值计算方法。包括用于数值求解流体运动的LBM、离散状态柔性片状物料的建模及求解、求解流体-物料相互耦合作用的IBM、边界条件等,开发出计算机程序并验其准确性和有效性。(3)利用LBM方法揭示机采鲜叶水平气流分选机理。利用IB-LBM对机采鲜叶在水平气流分选装置的变形特性和运动轨迹进行数值计算,采用LBM和大涡模拟方法(Large Eddy Simulation,LES)对机采鲜叶水平气流分选装置单相流场特性进行数值分析。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机采鲜叶横向运动距离与直径D呈负相关关系,与雷诺数Re呈正相关关系;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机采鲜叶无量纲变形参数(L/W和W/R)、直径D和雷诺数Re的函数关系式。研制出机采鲜叶气流分选样机并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气流分选方法对破碎叶、芽头、单叶等较小的机采鲜叶组分具有较好的分选效果,但集料器中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和一芽多叶组分出现混杂现象,分选效果不明显。(4)提出了柔性旋转链驱动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方法(Chain-driven Mesh Belt Sorting Method for Machine-Plucked Fresh Leaves,简称CDMB或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方法)。采用离散单元法对网带式分选方法中的物料运动特性、透筛分离过程及分选能效等展开研究,揭示机采鲜叶在网带式分选机构中的松散、分层和透筛机理。通过机采鲜叶网带式分选机构样机研制和试验研究,表明所提出的网带式分选方法能实现按鲜叶几何形态主导的分选作业,为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装置研制提供理论基础和设计依据。(5)研制出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装置原型样机。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对机采鲜叶的运动姿态和规律进行研究,采用PROFINET和MODBUS总线建立3层控制网络实现数据交换,设计了基于PLC的机采鲜叶分选装置控制系统,研制出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装置原型样机。(6)对气流分选-网带筛分组合式机采鲜叶分选系统开展试验、性能评价、优化研究。首先采用机械采摘茶园夏秋茶机采鲜叶作为原料对CDMB分选装置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DMB分选装置能从D级机采鲜叶原料中分选出A-级、B级、C级和E级品质的鲜叶原料,能实现按不同几何形态对机采鲜叶进行分选且分选效果与循环分选次数呈正相关关系。人工采摘茶园春茶机采鲜叶分选性能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CDMB分选装置综合性能优于YJY-2型和6CXF-70型机采鲜叶分选机。利用响应曲面法对CDMB分选装置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仿真和试验验证研究,优选出最佳喂料速度和网带转速等参数组合。最后对气流分选-网带筛分组合式机采鲜叶分选系统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破碎叶、芽头、单叶等较轻物料组分主要被收集在No.Ⅵ集料器,No.Ⅰ、No.Ⅱ、No.Ⅲ、No.Ⅳ和No.Ⅴ集料器中破碎叶、单叶物料组分显着降低,品质等级提高。

张哲[9](2020)在《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专用汽车产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特种车辆装备保障,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专用汽车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积极向产业价值链后端服务环节延伸,成为专用汽车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随着企业实践的深入,部分专用汽车制造企业不仅没能通过增值服务提升企业绩效,反而增加了生产运作成本和管理难度,无法获取增值服务利润,陷入“服务化悖论”困境。因此,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构建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理顺“专用汽车+增值服务”的价值创造逻辑,指导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科学开展增值服务业务,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本文从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的视角出发,研究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的构建及其运作机制与激励机制等问题,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同时还可用于指导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实践。第一,科学构建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在进行增值服务对专用汽车制造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专用汽车产业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以价值网络为基础,提出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1-3-9-3”构成体系。第二,全面研究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运作机制,以商业模式运作框架为指导,分别进行了增值服务方案设计、增值服务网络资源整合、增值服务网络利益分配问题研究。第三,深入分析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激励机制,分别对客户、生产性服务供应商、服务性生产供应商三个价值网络的主要参与主体的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第四,系统开展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分析,构建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模型,使用实际数据对增值服务开展前后的关键变量进行对比仿真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增值服务商业模式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增值服务方案设计非线性规划模型,以客户满意度最大化为目标,并考虑成本预算约束,通过对不同增值服务需求及其实施水平进行组合计算,形成差异化的增值服务方案,有效平衡了增值服务方案差异化与企业投入有限之间的矛盾。(2)构建了基于供需匹配的网络资源整合决策模型,通过整合收益贡献度和整合能力胜任度,定量化增值服务网络资源供需双方对网络资源整合的满意度水平,并在设置虚拟资源需求对劣质供应方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对模型求解,实现了增值服务网络资源整合过程中供需双方满意度的最大化。(3)构建了客户参与激励机制微分Stackelberg博弈模型,以制造企业为主导者,客户为跟随者,通过对状态方程添加扰动项来考察绩效不确定对博弈双方行为的影响,得到了绩效不确定情况下的客户参与激励机制。(4)构建了服务性生产供应商投机行为动态“激励+惩罚”机制演化博弈模型,以投机行为概率及其损失值为动态激励和动态惩罚函数的参数,实现对服务性生产供应商投机行为的有效治理。本研究为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提供了系统的指导框架,产生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指导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实践。首先,在增值服务商业模式构建阶段,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可以采用本文提出的增值服务商业模式“1-3-9-3”构成体系,从客户参与、伙伴协作、专用汽车制造企业整合的角度,构建系统的增值服务商业模式方案。其次,在增值服务商业模式实施阶段,应充分考虑增值服务商业模式方案构成要素复杂性和网络参与主体多样性的特点。一方面,要以科学的运作框架为指导,选择开展或调整增值服务的关键环节和业务,抓住主要矛盾,有效提升增值服务商业模式运作效率;另一方面,要以全面的激励机制为保障,针对客户、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供应商的行为特点,分别提出相应的激励以及“激励+惩罚”机制,保障伙伴关系的稳定性。最后,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使用本文提出的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模型,在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的构建和实施阶段,实现仿真和预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选取通亚汽车作为案例进行了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在采用本文提出的增值服务商业模式下,通亚汽车在利润、客户需求满足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提升作用,避免了陷入“服务化悖论”困境。

张建军[10](2020)在《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众多零售企业优先通过线上渠道开展零售业务,而物流服务是影响线上渠道销售量和消费体验的重要因素。由于电子商务削弱了流通渠道的规模经济效应,导致B2C电商环境下物流需求的分散化和碎片化,这种“化整为零”的物流需求为B2C物流服务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单个物流企业难以凭借自身有限的物流资源来应对,迫切需要具备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物流服务集成商(LSI)通过整合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FLSP)来更好满足零售商线上渠道的物流需求,由此形成了两级物流服务商(LSI和FLSP)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在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由制造商和零售商构成的产品供应链(PSC),也存在由LSI与FLSP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鉴于整个供应链系统内企业之间业务联动及竞合关系的复杂性,因而如何实现其协调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协调发展面临诸多现实问题。首先,PSC与LSSC中的每个企业都是彼此独立的决策主体,均会采取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决策,决策主体之间必然存在多方博弈与利益冲突;同时,相关研究表明,在这个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内也面临产品质量与物流服务质量控制的挑战和问题;此外,整个供应链系统也存在企业间合作关系不稳定、欠深入的问题,这将对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利益、供应链系统的质量及其协调发展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因此,整个供应链系统存在围绕决策优化、利益协调、质量控制以及合作关系演化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其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为系统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整个供应链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与贡献具体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单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对比分析不同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决策,明确了零售商的最优局部合作策略,分析价格外生性及相关敏感系数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发现局部合作决策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供应链利益协调,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是局部合作决策模式下的占优战略,均衡策略为双方采取Nash博弈。分散决策模式中,产品批发价格外生性可提高各决策主体的利润,而物流服务销售价格外生性降低LSI的利润;以上两个变量的外生性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供应链利润结构优化。围绕分散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收益共享与成本共担的混合契约,基于合作博弈理论设计两种利润分配满意度协调机制,发现基于平衡满意度的利益协调机制可实现不同决策主体利润分配满意度的相对均衡、而基于联盟满意度最大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可在考虑各决策主体重要程度的同时实现联盟满意度的最大化。围绕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了收益共享契约和过渡协调模型实现供应链利益协调。(2)围绕线上线下服务水平竞争以及消费者搭便车两种竞争情形,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双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发现两种竞争情形下零售商的最优局部合作策略与单渠道供应链一致,PSC集中决策可提高线下综合体验服务水平、线上和线下产品需求量;而LSSC集中决策可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和线上产品需求量,降低线下产品需求量。服务水平竞争下,线上、线下产品零售价格敏感系数的相对大小对FLSP的利润产生不一致的影响;搭便车下的决策优于服务水平竞争下的最优决策,且随搭便车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围绕分散决策模式的特点,设计跨越收益共享契约、二部制契约和基于三种讨价还价能力系数的改进剩余利润共享协调机制,发现基于Nash谈判模型讨价还价能力系数的改进剩余利润共享协调机制更具优势。围绕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的特点,设计考虑风险态度及讨价还价能力的利益协调机制、收益共享契约和成本共担契约,发现成本共担契约可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但无法实现单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而收益共享契约既可实现单渠道也可实现双渠道供应链系统利益协调。(3)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质量激励机制。结合供应链质量的特殊性及不同供应链渠道的需求规模,既设计了单阶段的静态质量激励机制,也设计了多阶段的动态质量激励机制。在静态激励方面:重点设计了个体单独质量激励和个体单独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质量激励,同时分析了考虑代理企业质量收益以及互惠性偏好对质量激励的影响,发现零售商对制造商以及LSI的团队激励并未使得制造商与LSI提高质量努力水平,因此,零售商缺乏提供团队激励的积极性。在动态激励方面:重点设计了合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质量激励、基于演化博弈的奖惩结合质量激励、重复博弈的质量激励以及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发现相比静态激励而言,动态激励可提高制造商、LSI的质量努力水平和零售商的期望收益;零售商可通过改变激励强度调节系数来激发声誉效应、弱化棘轮效应,从而平衡自身期望收益最大化与整个供应链系统质量努力水平最大化的目标。(4)围绕合作关系稳定性以及合作关系深入发展的内在机理等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决策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演化机制;结合交易成本理论、组织间关系理论等创造性的提出了决策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决策主体之间利益分配的相对均衡更有利于各方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成员之间的活动量既可直接也可间接通过友谊信任程度来影响成员之间合作关系的紧密程度;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将经历由低级的“弱”合作关系、“点”合作关系、“线”合作关系、“面”合作关系,再到高级的“网”合作关系和“生态”合作关系的递进发展过程,其中“生态”合作关系更有利于实现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目标。论文共有图78幅,表18个,参考文献287篇。

二、基于IC产品最优分档的效益协调优化模型及求解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IC产品最优分档的效益协调优化模型及求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风电渗透下电化学储能辅助电网调峰的优化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无储能系统调峰研究现状
        1.2.2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
        1.2.3 储能参与电网调峰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风电渗透下电网调峰需求分析
    2.1 风电功率对电网运行的影响
    2.2 风电反调峰特性分析
    2.3 风电可发出力测算
    2.4 考虑风电渗透程度的电网调峰需求分析
        2.4.1 调峰需求分析机理
        2.4.2 调峰需求分析方法
        2.4.3 电网调峰需求评价指标
    2.5 算例分析
        2.5.1 算例条件
        2.5.2 风电可发出力测算结果分析
        2.5.3 风电反调峰特性结果分析
        2.5.4 不同风电渗透率风电并网后电网调峰需求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用于电网削峰填谷的储能改进变功率控制策略
    3.1 含储能的系统运行机理
    3.2 储能削峰填谷控制策略
        3.2.1 基于时间序列法的短期负荷预测模型
        3.2.2 传统变功率控制策略
        3.2.3 采用二轮迭代的改进变功率控制策略
    3.3 储能改进控制策略评价指标
    3.4 算例分析
        3.4.1 算例条件
        3.4.2 算例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弃风分档惩罚的储能辅助火电机组虚拟调峰优化控制策略
    4.1 风电并网对系统调峰的影响
    4.2 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模型
        4.2.1 电力系统调峰费用成本模型
        4.2.2 电力系统调峰收益模型
    4.3 控制策略设计
        4.3.1 框架结构
        4.3.2 弃风分档惩罚机制
        4.3.3 储能辅助火电机组虚拟调峰策略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条件
        4.4.2 仿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ATLAB GUI的火电-储能虚拟调峰的源-储-网的可视化仿真平台
    5.1 MATLAB GUI使用介绍
    5.2 可视化仿真平台设计
        5.2.1 可视化平台结构框架
        5.2.2 可视化平台设计原理
    5.3 平台使用介绍及功能展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1.2.2 农业水价分担
        1.2.3 农业水价补贴(补偿)
        1.2.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1.2.5 农业水价和灌溉价值计算
        1.2.6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名词解释
        2.1.1 农业水价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2.1.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
        2.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
        2.1.5 农业水价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关系辨析
    2.2 理论基础
        2.2.1 准公共物品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社会分工理论
        2.2.4 效用价值论
第三章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程研究
    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和制度变迁
        3.1.1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历程
        3.1.2 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制度变迁
    3.2 改革任务和进度分析
        3.2.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
        3.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进度
        3.2.3 与2019 年相比2020 年改革进程变化趋势
    3.3 主要任务完成情况
        3.3.1 农业执行水价对运营维护成本弥补情况
        3.3.2 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落实情况
        3.3.3 供水计量、定额管理和管护机制配套情况
    3.4 改革成效
        3.4.1 节水成效显着
        3.4.2 灌溉和生产效率提升
    3.5 改革特点及存在问题
        3.5.1 改革特征
        3.5.2 存在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研究
    4.1 指标识别
        4.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评价特点
        4.1.2 指标选择原则
        4.1.3 指标确定依据和初步识别
    4.2 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体系
        4.2.2 权重确定
    4.3 以指导政府决策为目标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4.3.1 指标评价标准
        4.3.2 模型构建
        4.3.3 全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结果
        4.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政策性评价区域差异
    4.4 基于加权Topsis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定量评价
        4.4.1 模型介绍
        4.4.2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结果
        4.4.3 基于加权Topsis的改革进展评价区域性差异
    4.5 两种评价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及综合结果
        4.5.1 两种评价结果差异
        4.5.2 综合考虑两种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
        4.5.3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差异
    4.6 小结
第五章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研究
    5.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义与识别
        5.1.1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识别
        5.1.2 Mitchell评分法
        5.1.3 基于Mitchell评分法的利益相关者确定
        5.1.4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分类
    5.2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分析
        5.2.1 利益关系
        5.2.2 利益诉求
        5.2.3 利益相关者影响农业水价的机理
    5.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
        5.3.1 指标体系
        5.3.2 专家评分结果处理方法
        5.3.3 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专家评价结果
        5.3.4 科研学者与实践工作者评价结果的差异
    5.4 利益相关者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的合理分担
        5.4.1 分担主体识别
        5.4.2 利益相关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担责任
        5.4.3 政府部门的分担方式
        5.4.4 用水农户及相关组织的分担方式
        5.4.5 社会机构的分担方式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定量方法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1.1 基于模糊数学模型的农业灌溉水资源价值
        6.1.2 粮食作物单位水产出与农业单位水产出的关系
        6.1.3 基于C-D生产函数的灌溉效益分摊系数
        6.1.4 基于灌溉效益的农户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 政府内部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研究
        6.2.1 评价体系构建
        6.2.2 基于粮食安全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评估
        6.2.3 基于水资源灌溉效益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4 基于生态价值的政府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2.5 地方及中央政府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6.3 基于定量方法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6.3.1 基于定量评价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6.3.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分担的农业水价
        6.3.3 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及局限性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确定和机制建设研究
    7.1 基于“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粮食作物农业水价分担研究
        7.1.1 “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计算
        7.1.2 基于运行维护成本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1.3 农户分担的水价与当前执行水价之间的关系
        7.1.4 基于“定量+定性”综合评估的各方水费承担额度
        7.1.5 综合评价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2 基于激励和扶持机制的农业水价合理分担份额修正
        7.2.1 标准确定
        7.2.2 修正后的农业水价分担份额
        7.2.3 修正后各方承担的农业水价
        7.2.4 修正后粮食灌溉水费分担情况
        7.2.5 修正后分担结果的区域性特征
    7.3 农业水价合理分担机制
        7.3.1 合理定价机制
        7.3.2 政策倾斜机制
        7.3.3 农户参与机制
        7.3.4 社会参与机制
        7.3.5 保障机制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协商议价模型的售电公司博弈购售电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力市场双边协商交易模式
        1.2.2 售电公司的偏差电量考核成本控制方法
        1.2.3 需求响应策略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售电公司博弈购售电策略研究相关理论
    2.1 K-means聚类算法
        2.1.1 K-means聚类算法的基本概念
        2.1.2 K-means聚类算法的基本步骤
    2.2 权重计算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熵权法
    2.3 模糊理论
        2.3.1 模糊理论的基本概念
        2.3.2 模糊理论在峰谷时段划分中的应用
    2.4 离散选择模型
        2.4.1 离散选择模型的理论基础
        2.4.2 离散选择模型的构建
    2.5 博弈论
        2.5.1 合作博弈论
        2.5.2 演化博弈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偏差电量考核下考虑多主体合作博弈的售电公司成本控制策略
    3.1 基本原理
    3.2 基于AHP-Logit的售电公司市场竞争力分析
        3.2.1 建立售电公司市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3.2.2 计算售电公司市场竞争力评价指标评分
        3.2.3 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估售电公司市场价值
        3.2.4 基于Logit模型的售电公司市场占有率计算
    3.3 偏差电量考核下售电公司合作联盟购电成本的确定
        3.3.1 售电公司的协商议价模型建立
        3.3.2 偏差电量考核下售电公司的协商购电成本计算
        3.3.3 售电公司的合作联盟购电成本
    3.4 售电公司合作博弈下的购电成本分配模型及联盟稳定分析
        3.4.1 售电公司的购电成本分配模型
        3.4.2 不同购电成本分配模型下的联盟稳定性分析
    3.5 算例分析
        3.5.1 基于AHP-Logit的售电公司市场竞争力分析结果
        3.5.2 合作联盟的偏差考核电量及购电价格
        3.5.3 售电公司合作博弈结果
        3.5.4 偏差电量考核下售电公司参与合作博弈的成本变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有限理性用户选择行为的定制化电价套餐设计
    4.1 基本原理
    4.2 考虑用户用电行为差异的需求响应模型
        4.2.1 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电力用户分类
        4.2.2 基于模糊半梯度隶属度函数的时段划分
        4.2.3 建立用户的差异化分时电价需求响应模型
    4.3 有限理性用户的套餐选择行为建模
        4.3.1 基于熵权法的用户满意度计算
        4.3.2 基于演化博弈论建立有限理性用户的选择行为模型
    4.4 面向有限理性用户的定制化电价套餐优化设计
        4.4.1 售电公司与供电公司的协商议价模型
        4.4.2 面向有限理性用户的定制化电价套餐模型
    4.5 算例分析
        4.5.1 考虑用户用电行为差异的需求响应建模结果
        4.5.2 有限理性用户对各套餐的选择比例
        4.5.3 不同定价方式对售电公司盈利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售电侧放开下零售电价套餐体系设计及定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零售电价价格政策研究现状
        1.2.2 零售电价水平研究现状
        1.2.3 售电侧放开下电力市场细分研究现状
        1.2.4 零售电价套餐体系研究现状
        1.2.5 零售电价体系定价方法及优化模型研究现状
        1.2.6 电价套餐适应性评估模型研究现状
    1.3 零售电价基本理论
        1.3.1 成本导向零售电价定价方法
        1.3.2 竞争导向和需求导向零售电价定价方法
        1.3.3 基于成本-竞争-需求的定价机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4.3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售电市场现状及电价套餐体系分析
    2.1 引言
    2.2 售电市场改革及发展现状
        2.2.1 国外售电市场改革进程及发展状况
        2.2.2 我国售电市场改革现状
    2.3 国外零售市场电价套餐体系分析
        2.3.1 国外电价套餐体系设计影响因素
        2.3.2 国外差异化电价套餐体系
    2.4 国外电价套餐定价策略分析
        2.4.1 国外电价套餐定价费率
        2.4.2 各国差异化电价套餐定价策略
    2.5 国外电价套餐推荐模式分析
        2.5.1 电价套餐推荐方法
        2.5.2 电价套餐对比分析
    2.6 经验启示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电力用户的用电行为分析及市场细分
    3.1 引言
    3.2 基于K-MEANS负荷曲线聚类
    3.3 基于KOHONEN电力用户三维细分模型构建
        3.3.1 用电行为细分变量选取
        3.3.2 用电行为的三维度量化模型
        3.3.3 电力用户三维细分模型合理性检验
        3.3.4 基于Kohonen神经网络电力用户市场细分
    3.4 电力用户聚类结果及用电行为分析
        3.4.1 K-means聚类结果分析
        3.4.2 Kohonen聚类结果分析
    3.5 电力用户细分市场适用电价套餐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用户用电行为的电价套餐体系设计方法
    4.1 引言
    4.2 电力用户可选择电价形式管理
    4.3 基于用电行为的电价套餐产品设计模型
        4.3.1 用电行为与电价套餐产品结构映射关系
        4.3.2 电价套餐模块化设计模型
        4.3.3 电价套餐设计模块五元信息表达模型
    4.4 差异化电价套餐产品设计方法
        4.4.1 电价套餐模块化设计规则
        4.4.2 电价套餐产品设计过程
    4.5 差异化电价套餐体系设计
        4.5.1 基于用电行为电价套餐产品生成
        4.5.2 差异化维度组合的电价套餐体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用电行为的电价套餐混合推荐方法
    5.1 引言
    5.2 电力用户特征矩阵构建
        5.2.1 电力用户特征分析
        5.2.2 电力用户特征矩阵构建
    5.3 电价套餐混合推荐模型
        5.3.1 电力用户特征相似度模型
        5.3.2 电价套餐多属性效用模型
        5.3.3 电价套餐推荐模型
    5.4 算例分析
        5.4.1 基础数据
        5.4.2 电价套餐推荐结果
        5.4.3 结果分析
        5.4.4 售电市场不同阶段电价套餐推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用户选择行为的电价套餐优化定价方法
    6.1 引言
    6.2 电价套餐优化定价相关问题描述
    6.3 考虑用户选择行为电价套餐定价模型
        6.3.1 电力用户用电成本
        6.3.2 售电公司不同购电模型
        6.3.3 电力用户自主选择行为分析
        6.3.4 售电公司的市场份额与购电风险
        6.3.5 零售电价套餐量化模型
    6.4 基于粒子群算法电价套餐定价模型求解
        6.4.1 粒子群算法对电价套餐定价优化
        6.4.2 粒子群算法流程
    6.5 算例分析
        6.5.1 算例介绍
        6.5.2 零售电价套餐价格测算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电价套餐多维度适应性评价方法
    7.1 引言
    7.2 电价套餐多维度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
        7.2.1 电价套餐适应性评价定量指标
        7.2.2 电价套餐适应性评价定性指标
    7.3 基于DEA和云模型的多维度适应性评价模型
        7.3.1 定量指标的数据包络分析
        7.3.2 定性指标的云模型分析
        7.3.3 电价套餐适应性综合评价分析
    7.4 算例分析
        7.4.1 基础数据
        7.4.2 适应性评价结果
        7.4.3 适应性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输电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面临的问题
        1.2.1 我国输配电价机制的发展沿革
        1.2.2 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情况
        1.2.3 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
        1.2.4 输电定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
        1.2.5 与现货市场协同的输电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2章 计及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与效率的输电定价机制量化评价方法
    2.1 引言
    2.2 输电价格对电现货市场竞争公平性的影响分析及量化评价指标设计
        2.2.1 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性的影响分析
        2.2.2 输电价格对现货市场竞争公平性影响的量化评价指标设计
    2.3 输电价格对现货市场竞争效率的影响分析及量化评价指标设计
        2.3.1 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效率的影响分析
        2.3.2 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效率影响的量化评价指标设计
    2.4 现货市场机制下输电定价机制量化评价指标计算方法设计
        2.4.1 计算方法概述
        2.4.2 电源投资时序及选址预测模型
        2.4.3 基于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的节点负荷增长模型
        2.4.4 计及输电价格的电力现货市场生产成本仿真模型
        2.4.5 长期指标的计算方法
    2.5 实例分析
        2.5.1 算例基础
        2.5.2 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竞争公平性的影响分析
        2.5.3 电量输电价对市场短期竞争效率的影响分析
        2.5.4 系统阻塞情况与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对输电价格机制选择的影响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分区输电价格双层优化设计模型
    3.1 引言
    3.2 电价中的位置信号及电价机制分析
        3.2.1 电价位置信号的含义及类别
        3.2.2 提供位置信号的电力现货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分析
        3.2.3 提供位置信号的输配电价机制
        3.2.4 电价信号及电价提供位置信号的特点分析
    3.3 电能量现货市场价格与输电价格的协同作用分析
        3.3.1 节点电价在促进现货市场公平竞争方面的适用性分析
        3.3.2 节点边际电价与分区输电定价的协同作用分析
    3.4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分区输电价格双层优化设计模型
        3.4.1 双层优化模型描述
        3.4.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分区输电定价优化模型
        3.4.3 基于长期边际成本定价的分区输电定价模型
    3.5 算例分析
        3.5.1 算例基础
        3.5.2 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驱动的发电厂标杆接入价定价模型
    4.1 引言
    4.2 接入价回收模式及定价方式的选择
        4.2.1 接入价回收模式的选择分析
        4.2.2 接入价定价方式的选择分析
    4.3 接入价定价的三维度因素设计
        4.3.1 接入价核价标杆的选择
        4.3.2 基于k均值聚类算法的发电厂标杆接入价定价模型
        4.3.3 接入价回收年限的确定
    4.4 实例分析
        4.4.1 核价标杆的选择
        4.4.2 回收年限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电力现货市场的专项工程两部制输电价格双层优化模型
    5.1 引言
    5.2 专项工程输电价格对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的影响分析
        5.2.1 经济学理论分析电量输电价格对现货市场交易的影响
        5.2.2 现货市场竞价原理分析电量输电价格对现货市场交易的影响
    5.3 专项输电工程两部制电价双层优化模型
        5.3.1 双层优化模型描述
        5.3.2 基于一维搜索算法的专项工程电量电价优化模型
        5.3.3 计及电量输电价格的多时段电能量与备用联合经济调度模型
    5.4 实例分析
        5.4.1 算例基础
        5.4.2 计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考虑价格竞争的可持续闭环供应链网络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闭环供应链网络规划研究现状
        1.2.2 可持续闭环供应链网络规划研究现状
        1.2.3 考虑竞争的闭环供应链网络规划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2.1 供应链相关理论
        2.1.1 正向供应链及逆向供应链概念
        2.1.2 闭环供应链回收模式
    2.2 可持续供应链相关理论
        2.2.1 可持续供应链概念
        2.2.2 可持续供应链的特征
        2.2.3 可持续供应链网络规划的原则
        2.2.4 影响闭环供应链网络规划的因素
    2.3 闭环供应链网络的不确定性
        2.3.1 不确定因素产生分析
        2.3.2 不确定性理论概述
    2.4 模糊规划理论知识
        2.4.1 模糊集理论知识
        2.4.2 可信性理论
        2.4.3 模糊优化模型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考虑价格竞争的可持续闭环供应链网络规划模型构建
    3.1 问题描述及符号定义
        3.1.1 问题描述
        3.1.2 网络模糊参数
        3.1.3 参数符号
    3.2 模型构建
        3.2.1 需求函数
        3.2.2 企业-环境-社会三目标协同模型构建
        3.2.3 多目标模型约束
    3.3 模型转换
        3.3.1 模型等价转换
        3.3.2 多目标转化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优化算法设计
    4.1 粒子群算法(PSO)
        4.1.1 粒子群算法简介
        4.1.2 粒子群算法原理
        4.1.3 粒子群算法的局限性
    4.2 蚁群算法(ACO)
        4.2.1 蚁群算法简介
        4.2.2 蚁群算法原理
        4.2.3 粒子混沌蚁群算法流程
    4.3 算法性能评价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背景
    5.2 价格竞争下的市场需求量分析
    5.3 模型求解
        5.3.1 单目标模型求解
        5.3.2 多目标模型求解
        5.3.3 参数模糊性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调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现状总结及问题分析
    1.5 研究内容
2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调度体系架构研究
    2.1 概述
    2.2 分布式制造模式特点分析
    2.3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调度业务流程和关键决策点
    2.4 分布式阻塞流水生产调度体系架构研究
    2.5 分布式生产调度管控模式设计
    2.6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静态调度研究
    3.1 概述
    3.2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静态调度数学模型
    3.3 标准果蝇优化算法介绍
    3.4 离散果蝇优化算法流程描述
    3.5 实验对比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绿色调度研究
    4.1 概述
    4.2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绿色调度数学模型
    4.3 标准分布估计算法介绍
    4.4 多目标分布估计算法流程描述
    4.5 实验对比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动态调度研究
    5.1 概述
    5.2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动态调度流程关键问题研究
    5.3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动态调度数学模型
    5.4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动态调度策略
    5.5 基于差分进化的Memetic算法流程
    5.6 实验对比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调度系统实现及应用
    6.1 概述
    6.2 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调度系统框架
    6.3 系统开发模式和配置
    6.4 系统应用模块设计
    6.5 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6.6 系统功能实现和界面展示
    6.7 系统应用实例
    6.8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柔性片状物料气固耦合数值计算及机采茶鲜叶分选装置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机采鲜叶分选方法和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柔性异形物料两相流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柔性片状物料两相流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
    2.1 柔性片状物料两相流动数学模型
        2.1.1 流体运动宏观连续控制方程
        2.1.2 柔性片状物料控制方程
    2.2 基于IB-LBM的柔性片状物料两相耦合方程求解
        2.2.1 基于LBM的流体控制方程求解
        2.2.2 柔性片状物料离散相控制方程求解
        2.2.3 基于IBM的两相流动耦合力计算
        2.2.4 柔性片状物料位置和速度更新
        2.2.5 边界条件
    2.3 柔性片状物料两相流动IB-LBM数值计算流程
    2.4 IB-LBM程序验证
        2.4.1 圆柱绕流数值计算
        2.4.2 平板绕流数值计算
        2.4.3 柔性片状物料两相流动数值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采鲜叶水平气流分选机理及试验研究
    3.1 气流-机采鲜叶两相流动物理模型
        3.1.1 机采鲜叶数学模型简化
        3.1.2 气流-机采鲜叶两相流动模型
    3.2 基于IB-LBM的气流-机采鲜叶两相流动数值计算
        3.2.1 基于IB-LBM的两相流模型数值求解
        3.2.2 边界条件
        3.2.3 计算设置
    3.3 机采鲜叶两相流动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3.3.1 直径对运动特性的影响
        3.3.2 雷诺数Re对运动特性的影响
        3.3.3 雷诺数Re对机采鲜叶运动特性的定量分析
    3.4 基于LBM的分选装置单相流场分析
        3.4.1 机采鲜叶气流分选基本原理
        3.4.2 几何模型和参数
        3.4.3 计算结果分析
    3.5 机采鲜叶气流分选试验研究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方法及作业机理研究
    4.1 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方法及工作原理
        4.1.1 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机构
        4.1.2 机采鲜叶与网带分选机构相对运动分析
    4.2 喂料提升装置物料卸载流动研究
        4.2.1 斗式提升装置输运过程
        4.2.2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
        4.2.3 仿真结果分析
    4.3 网带式分选机构筛分机理研究
        4.3.1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置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试验研究
        4.4.1 材料与方法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装置研制
    5.1 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装置总体方案
    5.2 网带筛孔结构设计
        5.2.1 机采鲜叶在下落通道运动姿态
        5.2.2 网带筛孔几何尺寸
    5.3 网带式分选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5.3.1 控制系统通讯网络设计
        5.3.2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5.3.3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4 网带式分选装置原型样机研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机采鲜叶分选系统试验与优化研究
    6.1 机采鲜叶品质等级标准
        6.1.1 机采鲜叶物料组分质量分数
        6.1.2 机采鲜叶物料品质等级
    6.2 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装置分选效果研究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结果与讨论
    6.3 网带式机采鲜叶分选装置分选性能研究
        6.3.1 材料与方法
        6.3.2 结果与讨论
    6.4 机采鲜叶分选装置参数优化
        6.4.1 材料与方法
        6.4.2 结果与讨论
        6.4.3 最佳工艺参数与试验验证
    6.5 气流分选-网带筛分组合式机采鲜叶分选试验
        6.5.1 材料与方法
        6.5.2 结果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相关研究
        1.3.2 服务型制造相关研究
        1.3.3 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1.3.4 服务型制造商业模式相关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逻辑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逻辑结构
2 理论基础与方法概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商业模式创新理论
        2.1.2 服务型制造理论
        2.1.3 价值网理论
    2.2 基本方法
        2.2.1 NK模型
        2.2.2 规划论
        2.2.3 Raiffa解法
        2.2.4 博弈论
        2.2.5 系统动力学
    2.3 本章小结
3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构建
    3.1 增值服务对专用汽车制造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
        3.1.1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传统商业模式
        3.1.2 增值服务与专用汽车传统商业模式的相互作用
    3.2 专用汽车产业价值链分析
    3.3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价值网络构建
        3.3.1 价值网络形成的动力机制
        3.3.2 价值网络结构模型
    3.4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概念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运作机制
    4.1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运作框架
        4.1.1 商业模式运作框架构建研究思路
        4.1.2 商业模式运作框架的研究方法
        4.1.3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运作框架
    4.2 增值服务方案设计
        4.2.1 基于QFD的增值服务需求重要度计算
        4.2.2 基于模糊KANO的增值服务需求分类
        4.2.3 非线性增值服务规划函数
        4.2.4 算例分析
    4.3 增值服务网络资源整合
        4.3.1 参数及变量说明
        4.3.2 资源整合收益贡献度与能力胜任度计算
        4.3.3 增值服务网络资源整合决策模型
        4.3.4 算例分析
    4.4 增值服务网络利益分配
        4.4.1 增值服务网络收益构成
        4.4.2 增值服务网络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4.4.3 基于修正Raiffa解的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4.4.4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激励机制
    5.1 客户参与激励机制
        5.1.1 模型假设
        5.1.2 Stackelberg博弈模型求解
        5.1.3 客户参与激励博弈结果分析
    5.2 生产性服务供应商协作激励机制
        5.2.1 模型假设
        5.2.2 基本“委托-代理”博弈模型
        5.2.3 完全信息下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
        5.2.4 不完全信息下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
        5.2.5 生产性服务供应商协作激励博弈仿真分析
        5.2.6 生产性服务供应商协作激励博弈结果分析
    5.3 服务性生产供应商投机行为动态“激励+惩罚”机制
        5.3.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5.3.2 双方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5.3.3 动态“激励+惩罚”下双方策略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5.3.4 服务性生产供应商动态“激励+惩罚”博弈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分析
    6.1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6.1.1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模型
        6.1.2 增值服务对专用汽车制造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系统的影响
        6.1.3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系统因果关系图构建
        6.1.4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系统存量流量图构建
    6.2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仿真
        6.2.1 案例选择—通亚汽车
        6.2.2 模型参数设置
        6.2.3 仿真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7.1.1 论文主要工作
        7.1.2 论文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运作构成要件直接关系评判调查问卷
附录B 传统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反馈回路
附录C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主要方程
附录D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反馈回路
附录E 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主要方程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2 产品服务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3 双渠道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的研究
        1.2.4 供应链质量控制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1.2.5 产品供应链与物流服务供应链竞合关系及演化的研究
        1.2.6 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4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重要概念辨析
        2.1.1 产品供应链(PSC)
        2.1.2 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
        2.1.3 供应链系统
        2.1.4 协调演化机制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交易成本理论
        2.2.2 组织间关系理论
        2.2.3 博弈与演化博弈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及协调发展问题
    3.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
        3.1.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下供应链系统的产生
        3.1.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及特点
    3.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协调发展关键问题分析
        3.2.1 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内在逻辑关系
        3.2.2 决策优化问题
        3.2.3 利益协调问题
        3.2.4 质量控制问题
        3.2.5 合作关系演化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单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
    4.1 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构建
        4.1.3 研究假设
    4.2 不同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最优决策及对比分析
        4.2.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4.2.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4.2.3 局部合作决策模式
        4.2.4 不同决策模式下供应链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4.3 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3.1 产品批发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3.2 物流服务销售价格的外生性对供应链最优决策的影响分析
    4.4 单渠道供应链系统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4.4.1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利益协调机制
        4.4.2 基于Nash博弈的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利益协调机制
    4.5 数值分析
        4.5.1 不同决策模式下的最优决策及利润模拟分析
        4.5.2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下不同权利结构最优决策对比
        4.5.3 价格内生与外生对最优决策影响的对比分析
        4.5.4 不同决策模式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分析
        4.5.5 敏感系数对利益协调机制设计的影响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双渠道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利益协调
    5.1 模型构建及研究假设
        5.1.1 问题描述
        5.1.2 模型构建
        5.1.3 研究假设
    5.2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的最优决策分析
        5.2.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5.2.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5.2.3 PSC分散/LSSC集中决策模式
        5.2.4 PSC集中/LSSC分散决策模式
        5.2.5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
        5.2.6 零售商与LSSC合作决策模式
        5.2.7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不同决策模式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3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的最优决策分析
        5.3.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
        5.3.2 PSC分散/LSSC分散决策模式
        5.3.3 PSC分散/LSSC集中决策模式
        5.3.4 PSC集中/LSSC分散决策模式
        5.3.5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
        5.3.6 零售商与LSSC合作决策模式
        5.3.7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不同决策模式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 两种竞争情形下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1 系统集中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2 PSC集中/LSSC集中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4.3 分散决策模式中两种竞争情形最优决策对比分析
    5.5 两种竞争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1 服务水平竞争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2 消费者搭便车情形下的利益协调机制设计
        5.5.3 数值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质量激励机制
    6.1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6.1.1 概念模型
        6.1.2 研究假设
    6.2 单阶段静态博弈质量激励机制设计
        6.2.1 个体单独激励下的质量激励契约
        6.2.2 个体单独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的质量激励契约
    6.3 多阶段动态博弈质量激励机制设计
        6.3.1 合同随时间动态变化的质量激励机制
        6.3.2 基于演化博弈的奖惩结合质量激励模型
        6.3.3 重复博弈的质量激励机制
        6.3.4 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演化
    7.1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稳定性分析
        7.1.1 PSC与 LSSC合作关系演化博弈模型
        7.1.2 PSC与 LSSC合作关系稳定性分析
    7.2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深入发展机理
        7.2.1 合作关系的Homans-Simon模型构建
        7.2.2 合作关系深入发展的内在机理
    7.3 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内部合作关系演化路径
        7.3.1 PSC分散/LSSC分散的“弱”合作关系
        7.3.2 PSC集中/LSSC集中的“点”合作关系
        7.3.3 PSC集中/LSSC集中的“线”合作关系
        7.3.4 PSC集中/LSSC集中的“面”合作关系
        7.3.5 PSC集中/LSSC集中的“网”合作关系
        7.3.6 PSC集中/LSSC集中的“生态”合作关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基于IC产品最优分档的效益协调优化模型及求解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风电渗透下电化学储能辅助电网调峰的优化控制策略[D]. 葛长兴.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研究[D]. 冯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3]基于协商议价模型的售电公司博弈购售电策略研究[D]. 崔涵淇.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4]售电侧放开下零售电价套餐体系设计及定价方法研究[D]. 王美艳.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与电力现货市场协同的输电定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 丛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考虑价格竞争的可持续闭环供应链网络规划[D]. 魏铭琦. 沈阳大学, 2021(06)
  • [7]分布式阻塞流水车间调度方法研究[D]. 张晓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8]柔性片状物料气固耦合数值计算及机采茶鲜叶分选装置试验研究[D]. 王荣扬.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6)
  • [9]专用汽车制造企业增值服务商业模式研究[D]. 张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10]两级物流服务商参与的供应链系统最优决策及协调演化机制研究[D]. 张建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基于IC产品优化分级的利益协调优化模型及解决方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