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与展示

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与展示

一、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与显示度(论文文献综述)

杜方,安明智,杜文康,杨永林[1](2012)在《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进展与展望》文中指出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彭桃英,陈玉国[2](2012)在《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再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笔者在有关科技期刊国际化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必要性与目的,探讨了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路径:提高科技工作的国际影响度、增加科技期刊的特色度、提高科技期刊的显示度、增加科技期刊的国际相似度。

宋超[3](2012)在《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以地震部门防震减灾职能为视角》文中认为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汶川地震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防灾意识的提高,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震减灾工作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混乱等问题日显突出,改革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防震减灾管理体制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管理机构设置的系统,包括了行政组织结构体系、职能配置、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内容,是防震减灾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是支撑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骨架支柱。云南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更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震强度大、分布广、频率高、损失重。云南省政府十分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汶川地震后不到一个月便出台了“十项措施、百亿工程”,全面加强云南省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云南省的防震减灾工作发展程度不论从科研还是管理层面都走在全国前列。本文以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体制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以地震部门为中心的职能配置视角下,研究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如何改革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防震减灾的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研究情况,分析了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的现状。结合对实然性的思考和应然性的判断,并主要结合公共组织理论,分析了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适应云南省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从健全法律体系、强化地震系统行政职能、常设防震减灾领导机构、完善防震减灾管理职能配置结构、建立协调高效的防震减灾管理运行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胡可[4](2010)在《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地震灾害不可避免,我国是地震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唯一单独设立地震机构的国家。我省是全国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省份,1900年以来云南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3次,3年发生2次6级以上地震,共发生7级以上大震13次。汶川地震后,随着社会对地震部门的质疑,使地震系统从上至下都在进行反思,反思地震部门的定位,反思地震部门事业发展的方向。笔者认为地震部门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所赋予的职责,应该为社会提供地震安全服务。经过对地震部门“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的效能进行比较,发现目前地震系统所重视的工作体系减灾实效并不显着。省地震部门之所以坚持以地震预报为立业之本,没有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防震减灾效能”上来,与缺少政府和社会公众对省地震部门的常规的绩效评价有直接关系。就现状来看,省地震部门不需要接受其服务对象(政府和全省公众)的考核与绩效评价,所以省地震部门选择自身工作目标时缺乏依据和约束,导致地震部门长期偏离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效能”这一根本目标。而要对省地震部门进行绩效评价或效能评估,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有现实意义。首先,本文介绍了我省地震部门的职能职责和绩效评价现状进行,并简要分析了问题的根源。然后,构建了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分4个维度,44个指标)。最后,运用本文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对2009年省地震部门的防震减灾效能进行了简单评估。2009年在笔者的建议下,省地震局组织年轻人,开展了“云南省防震减灾服务社会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地震部门工作的满意率较低,与本文中的评估结果基本一致。本文的创新点:构建了以地震灾害防御效能为核心的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政府和全省公众科学的对省地震部门开展效能评价,促使省地震部门更好的向社会提供地震安全这一公共产品。

黄胜武[5](2009)在《地震预报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地震是对人类生存安全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我国除了加强抗震设防管理提高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震后应急救援这两种方法作为应对地震灾害之外,还将地震预报纳入政府的职能,力争在地震来临之前采取措施,有效地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工作就一直坚持走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实践的工作思路,取得了一定条件下临震预报的成功经验,总结并制定了一套地震预报管理法律法规。尽管如此,由于地震预测是世界上至今尚未解决的科学难题,如何更科学地对地震预报进行管理,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国内外地震预报管理特点,利用国内一些地震预报实践案例和地震谣传事件进行分析,剖析了我国地震预报管理法规规章与现实管理的不适应,对现有的地震预报管理理论进行扩展补充,并通过对汶川5.12特大地震的总结反思,尝试提出地震预报管理对策建议。一是通过修订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将震后趋势判断纳入地震预报管理范畴,完善地震预报管理程序,使得政府决策更加科学,降低决策风险。二是理顺地震预报管理体制,建立区域协调机制。三是坚持有重点的全面防御,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防范工作。四是各级政府加大地震监测预报经费投入力度。五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队伍建设。

冯锐[6](2009)在《中国地震科学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地震研究约有4000年历史,分先秦的原始认识,秦汉的自然崇拜,随后的感性认识,从清朝康熙至今的科学探索4个阶段.中国对世界地震科学的发展做出4大贡献:张衡发明地动仪,延续4000年的历史地震记载,丰富的震前异常资料,海城等地震的成功预报.中国的现代地震学进展很大,但与经典自然学科相比仍然处于幼年阶段,减灾对策尚不成熟.唯上从众的潜意识、唯象性的研究习惯、空洞的哲理分析是我们的3个历史包袱.今后应采取更加符合目前预测水平的对策,提倡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建设高层次的中国地震科研文化.

孙立新,赵建政,李建华,张波,李征西,童迎世,薛振岳,王彬,黄晓岗,兰从欣,黄国华,蔡红卫,罗远模,金赤兵,林善民,张小虎,薛革,吕智勇,才培拉姆,刘维克,熊宗龙,何文武,卢宁,王亚秀,陈学庭,吴凤泰,李毓,冯书明,缪维成,李登恒,孙继忠[7](2006)在《各省地震局监测处长谈:2006年监测预报工作》文中指出

孙加林[8](2005)在《对中国地震预报现状与未来的思考》文中指出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经历与实践,将我国地震预报的38年历史分为四个阶段,概括了我国地震预报的主要进展和成就,指出地震预报的难点及我国地震预报的思路和技术上存在的几个问题,最后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提出思考。作者的观点和建议可供地震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地震分析预报人员参考

平建军,张永仙,张清荣,刘素英,陈建国,黄万发,米雪梅[9](2003)在《华北地区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对华北地区 114项骨干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提取与计算基础上 ,结合华北地区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地壳厚度 ,特别是现今动力学环境因子等因素 ,研究了华北地区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给出了华北地区MS≥ 5地震短期综合预测的指标和方法。经R值评分检验表明 ,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地震预测效果。

孙加林[10](2003)在《对中国地震预报现状与未来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者根据其多年从事地震预报的经历和实践 ,将我国地震预报的 36年历史分为 4个阶段 ,概括了我国地震预报的主要进展和成就 ,指出地震预报的难点及我国地震预报在思路和技术上存在的几个问题 ,最后是对我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的思考。

二、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与显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与显示度(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科技期刊为什么要国际化?
二、我国科技期刊如何国际化
    (一) 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国际影响度
    (二) 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特色度
    (三) 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显示度
    (四) 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相似度
        1. 特征相似度
        2. 出版模式相似度
三、结语

(3)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以地震部门防震减灾职能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防震减灾
        1.2.2 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1.3 理论基础
        1.3.1 公共组织结构理论
        1.3.2 公共组织设计理论
        1.3.3 组织系统理论
        1.3.4 权变组织理论
    1.4 研究概述
        1.4.1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背景
        1.4.2 国外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概述
        1.4.3 国内关于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相关研究
        1.4.4 有关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的研究情况
        1.4.5 国内关于防震减灾立法概述
    1.5 研究方法
        1.5.1 调查研究法
        1.5.2 理论研究法
        1.5.3 比较研究法
        1.5.4 案例分析法
    1.6 研究局限性
第二章 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的现状
    2.1 云南省防震减灾工作现状
        2.1.1 云南省防震减灾工作发展历程
        2.1.2 地震监测预报体系
        2.1.3 地震灾害预防体系
        2.1.4 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2.1.5 地震科技创新体系
    2.2 云南省防震减灾法律体系
        2.2.1 法律体系建立情况
        2.2.2 法律体系所体现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特点
    2.3 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的组织机构
    2.4 云南省地震局及地震系统管理概况
        2.4.1 云南省地震局职能及组织结构
        2.4.2 云南省地震系统的双重领导体制
    2.5 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总体特点
        2.5.1 平时特点
        2.5.2 震时特点
第三章 云南省防震减灾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法律体系问题分析
        3.1.1 配套法规未及时修订
        3.1.2 法律法规未能有效落实
        3.1.3 原因分析
    3.2 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组织结构问题分析
        3.2.1 组织结构设计问题
        3.2.2 领导权限问题
        3.2.3 原因分析
    3.3 以云南省地震局为中心的职能配置问题分析
        3.3.1 职能机构宏观横向权力分配问题
        3.3.2 原因分析
    3.4 防震减灾管理职能的运行机制问题分析
第四章 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的改革思考
    4.1 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的法律设想
        4.1.1 健全防震减灾管理法制体系
        4.1.2 加大法律宣传和执法力度
    4.2 强化地震部门行政职能的改革设想
        4.2.1 地震机构职能定位转变
        4.2.2 地震系统行政科研采取两种体制管理
        4.2.3 强化云南省地震局行政管理效能
    4.3 防震减灾管理组织机构改革设想
    4.4 完善防震减灾管理职能配置
        4.4.1 管理层次方面
        4.4.2 管理范围方面
        4.4.3 管理性质方面
    4.5 建立协调和高效的防震减灾管理运行机制
        4.5.1 建立和健全防震减灾管理综合决策机制
        4.5.2 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
        4.5.3 建立军地协调联席会议机制
第五章 结论及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的重要意义
    1.1 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概述
        1.1.1 绩效评估概述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绩效评估方法
    1.2 绩效评估的意义--恰当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正确的防震减灾工作方向
第二章:云南省地震部门职能及工作目标分析
    2.1 云南省地震部门工作职能分析
    2.2 云南省地震部门工作内容和目标分析
第三章:云南省地震部门绩效评估现状及问题
    3.1 云南省地震部门绩效评估现状
    3.2 云南省地震部门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3.2.1 评估体系设计缺乏合理性
        3.2.2 评估主体单一,缺乏足够的公民参与
        3.2.3 重工作量,轻工作效能的评估惯例
        3.2.4 评估信息来源单一
    3.3 云南省地震部门绩效评估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
        3.3.1 地震部门的自身定位问题
        3.3.2 部门利益、官员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冲突
        3.3.3 地震安全收益具有外部性
第四章: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的思路和方法
    4.1 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的思路
        4.1.1 研究思路
        4.1.2 指标构建原则
    4.2 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的主要内容
    4.3 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的主体选择
第五章: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1 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5.1.1 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四个维度
        5.1.2 四个维度的权重分析
        5.1.3 应建立以地震灾害防御效能占较大权重的评价体系
    5.2 地震监测预报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5.2.1 地震监测效能指标(A1)
        5.2.2 前兆监测效能指标(A2)
        5.2.3 地震预测效能指标(A3)
    5.3 地震灾害防御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5.3.1 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效能指标(B1)
        5.3.2 工程性防御措施防震减灾效能指标(B2)
        5.3.3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防震减灾效能指标(B3)
    5.4 地震应急救援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5.4.1 应急技术系统建设程度指标(C1)
        5.4.2 应急预案发展程度指标(C2)
        5.4.3 应急救援队伍效能指数(C3)
    5.5 地震科技创新效能评估指标体系
        5.5.1 人力因素指标(D1)
        5.5.2 科技平台指标(D2)
        5.5.3 经费指标(D3)
        5.5.4 科技成果转化指标(D4)
第六章: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结果检验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5)地震预报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有关概念的界定
    1.4 本课题研究现状
        1.4.1 地震预报管理理论相关专着
        1.4.2 有关与地震预报管理的主要论述
        1.4.3 地震预报管理法律法规
        1.4.4 国内外地震预报管理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国内外地震预报管理基本现状分析
    2.1 我国地震预报管理发展过程
        2.1.1 探索性的无序管理阶段
        2.1.2 逐步规范化的管理阶段
    2.2 美、日等发达国家地震预报管理基本特点
        2.2.1 美国地震预报管理及特点
        2.2.2 日本地震预报管理及特点
    2.3 我国地震预报管理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2.3.1 地震预报管理法律法规与地震预报实践不相适应
        2.3.2 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制约地震预报管理能力的提高
        2.3.3 地震监测预测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2.3.4 地震预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章 汶川5.12 地震的反思与启示
    3.1 汶川5.12 地震的基本特点
    3.2 临震预报漏报的管理原因分析
        3.2.1 地震监测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3.2.2 群策群防工作重视不够
    3.3 地震防范措施分析
        3.3.1 长期地震预报减灾效益有待发挥
        3.3.2 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深度不够
    3.4 余震警报效果分析
        3.4.1 缺少余震预报的风险评估机制
        3.4.2 政府警报措施不足
第四章 现阶段地震预报管理对策建议
    4.1 完善地震预报管理法规
        4.1.1 “地震形势预报”合法化
        4.1.2 地震预报意见评审增加“地震灾害损失预估”要素
        4.1.3 震后趋势判断纳入地震预报管理范畴
        4.1.4 增加地震预报“对策建议”条款
        4.1.5 明确地震预报决策主体
    4.2 理顺地震预报管理体制
        4.2.1 市县地震工作机构实行双重领导
        4.2.2 加强市县地震工作机构建设
        4.2.3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4.3 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地震防范工作
        4.3.1 建立地震信息公开制度
        4.3.2 强化抗震设防管理
        4.3.3 深化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4.3.4 创新群测群防工作机制
    4.4 各级政府加大地震监测预报经费投入
        4.4.1 加大地震科研经费投入
        4.4.2 加大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经费保障力度
        4.4.3 加大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费保障力度
    4.5 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队伍建设
        4.5.1 职业化的核心管理人才能力培养
        4.5.2 高层次的学科领军人才培养
        4.5.3 监测预测一线队伍的能力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地震科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第一阶段——原始认识
2 第二阶段——自然崇拜
    2.1 地震的现象观察与伟大发明
    2.2 地震导致皇帝自责和官员撤查
3 第三阶段——感性认识
    3.1 迷茫的认识和天诫观的末日
    3.2 两个极端, 一种补救
    3.3 康熙地震
4 第四阶段——科学探索
    4.1 近代史时期——震前异常现象的发现
    4.2 现代史时期——科学地震学的建立和发展
5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5.1 前进道路上的3个历史包袱
    5.2 采取更加符合目前预测水平的对策
    5.3 提倡多元文化的并存和融合, 建设高层次的中国地震科研文化
6 结论

(8)对中国地震预报现状与未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地震预报的几个历史阶段
    1.1 1966~1976年
    1.2 1977~1987年
    1.3 1988~2000年
    1.4 2001年至现在
2 中国地震预报的主要进展
3 地震预报的难点及中国地震预报在技术和思路上的几个问题
    3.1 地震预报难点
    3.2 中国地震预报目前在技术和思路上的几个问题
4 对中国地震预报发展战略的思考
    4.1 鉴于中国国情, 仍坚持地震预报的任务性, 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应制定不同的地震预报对策和地震预报目标
    4.2 加大地震大形势和长趋势的本质问题研究
    4.3 组织力量清理从“六五”到“十五”地震预报科研攻关成果, 全面总结和检验我国地震预报的理论和各种地震预报方法
    4.4 要在中期、 短期地震预报的基础问题上下真功夫
    4.5 重视重点地区
    4.6 地震预报系统的工作体制进行必要改革
    4.7 继续培养一支献身地震预报事业的高素质科技队伍
5 结语

(9)华北地区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提取与计算
2 地震短期异常前兆信息量综合研究思路
    2.1 地震前兆信息量综合时序分析
    2.2 地震前兆信息量综合空间分析
3 华北地区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指标的建立
    3.1 地震短期综合时间预测指标的建立
    3.2 地震短期综合地点预测指标的建立
    3.3 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方法的地震预测效能评价
4 结语

四、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与显示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进展与展望[J]. 杜方,安明智,杜文康,杨永林. 四川地震, 2012(02)
  • [2]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再思考[J]. 彭桃英,陈玉国. 编辑之友, 2012(03)
  • [3]云南省防震减灾管理体制问题研究 ——以地震部门防震减灾职能为视角[D]. 宋超. 云南大学, 2012(08)
  • [4]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 胡可. 云南大学, 2010(02)
  • [5]地震预报管理对策研究[D]. 黄胜武.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6]中国地震科学史研究[J]. 冯锐. 地震学报, 2009(05)
  • [7]各省地震局监测处长谈:2006年监测预报工作[J]. 孙立新,赵建政,李建华,张波,李征西,童迎世,薛振岳,王彬,黄晓岗,兰从欣,黄国华,蔡红卫,罗远模,金赤兵,林善民,张小虎,薛革,吕智勇,才培拉姆,刘维克,熊宗龙,何文武,卢宁,王亚秀,陈学庭,吴凤泰,李毓,冯书明,缪维成,李登恒,孙继忠. 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 [8]对中国地震预报现状与未来的思考[J]. 孙加林. 国际地震动态, 2005(05)
  • [9]华北地区地震短期综合预测方法研究[J]. 平建军,张永仙,张清荣,刘素英,陈建国,黄万发,米雪梅. 中国地震, 2003(04)
  • [10]对中国地震预报现状与未来的思考[J]. 孙加林. 国际地震动态, 2003(04)

标签:;  ;  ;  ;  ;  

地震预报的科学探索与展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