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褪黑激素假说的哲学思考

阿尔茨海默病褪黑激素假说的哲学思考

一、Alzheimer病褪黑素假说的哲学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林昱臣[1](2020)在《温脾解郁汤治疗抑郁症(脾阳虚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温脾解郁汤对比盐酸文拉法辛缓释剂对抑郁症(脾阳虚证)患者服药前、1周、3周、6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以及服药前后中医证候量表积分及脾阳虚高频症状的影响,评价温脾解郁汤治疗抑郁症(脾阳虚证)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并试对其立方依据进行阐述。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完成试验患者76例,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温脾解郁汤,对照组采用盐酸文拉法辛缓释剂,疗程6周。研究疗效评估采用治疗前后2个评分指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与中医症候量表积分),和高频症状变化探讨温脾解郁汤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HAMD评分结果:在治疗1周后,同组前后治疗组P<0.05,两组组间对比结果P<0.05,两组治疗效果有差异,治疗组对患者的抑郁状态有改善作用;治疗3周后,同组内进行3周与治疗前、3周与1周的对比,结果显示均为P<0.05,两组间P>0.05无差异,两组皆有改善作用;治疗6周与治疗前对比,组内有差异、组间无差异(P>0.05)。温脾解郁汤组总有效率为73.68%,对照组总有效率76.32%,两组在有效率及疗效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中医症候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均有改善(P<0.05),温脾解郁汤组对于中医症状评分表总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对于情绪低落、忧愁易感等主症,两组组内P<0.05,提示两组皆能改善抑郁症脾阳虚主症的评分。(3)对于脾阳虚躯体症状,治疗组组内P<0.05,提示治疗组能改善抑郁症脾阳虚全部高频症状的评分且对焦虑、腹胀/腹痛及手足不温显着改善;对照组除便秘/便溏外,P<0.05,提示6周内文拉法辛治疗亦可改善除便秘/便溏外其它抑郁症脾阳虚高频症状。温脾解郁汤组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65.78%,有差异(P<0.05);两组对于主症改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除思虑过甚外,其他次症组间P<0.05,提示两组对思虑过甚的改善不具有差异。结论:在抑郁症脾阳虚的患者中,温脾解郁汤可短期内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降低HAMD与中医症状评分,对于主症具有明显缓解作用,安全性良好。温脾解郁汤对全部脾阳虚症状具有缓解作用,在治疗高频脾阳虚症状时可显着改善焦虑、腹胀/腹痛及手足不温症状。

夏婧[2](2020)在《光介导的昼夜节律理论探讨及安寐丹对斑马鱼MAPK/MNK/eIF4E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论文立足于前期研究基础,拟从理论及实验两方面展开。理论部分将梳理中西医学对光影响昼夜节律的认识,生理基础和调节机制,以及眼睛在昼夜节律产生和维持中的重要作用,为后面实验研究提供铺垫。实验部分以光介导的昼夜节律研究为切入点,观察光与斑马鱼生长的相关性,确立斑马鱼的光照睡眠剥夺模型,选取恢复昼夜节律经典代表方安寐丹(Anmeidan,AMD),分析其对斑马鱼不同时间点MAPK/MNK/eIF4E通路有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从而探讨该方干预治疗失眠,恢复昼夜节律紊乱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中医睡眠和昼夜节律研究的发展,临床失眠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理论探讨:采用经典梳理、文献检索、理论研究的方法,系统搜集整理有关昼夜节律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凝练其理论内涵、生理基础、表现形式和临床运用,并以光为切入点,从眼睛的角度分析外环境中光对昼夜节律形成的影响,挖掘这一理论的思考及其现代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选择清代名方安寐丹,检索分析其适用证候、组方配伍、临床运用,为实验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实验研究:选用1-9dpf的野生型AB系斑马鱼,实验一为光对斑马鱼昼夜节律的影响及睡眠剥夺模型的确立:观察1-5dpf不同光暗环境下的形态学差异及MAPK/MNK/eIF4E通路mRNA水平,行为学分析持续光刺激下3-9dpf斑马鱼的昼夜节律,确立斑马鱼睡眠剥夺模型;实验二为AMD对斑马鱼睡眠剥夺模型行为学的影响:行为学分析光介导的5dpf斑马鱼SD模型行为学的影响,以及安寐丹及其拆方和组成单药对斑马鱼睡眠剥夺模型的行为学干预作用。实验三为AMD对斑马鱼SD模型MAPK/MNK/eIF4E通路的影响:利用PT-PCR、ISH、IF方法研究AMD对斑马鱼SD模型MAPK/MNK/eIF4E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并观察脑内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理论探讨:昼夜节律是受位于下丘脑前区视交叉上核调节的生物、生理和行为的周期,是有机体适应自然的一种表现。光作为重要的授时因子,可以激发节律振荡器,调节全身系统节律变化。这种作用的机制,西方医学从微观角度的生物钟接收、输入通路研究,中医学则从天人相应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中西医学虽然理解的出发点不同,但都离不开眼睛这个接收光信号的重要器官,中医学目睛命门别白黑,传脑心,再由以足太阳为首的诸经、诸脉行于全身,与现代医学视网膜接收外界信号输入至视交叉上核,通过输出通路输出节律信号产生近日节律的理论,二者不谋而合。这一观点可以为进一步开展光与节律相关性研究,指导临床昼夜节律紊乱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启发和思路。实验研究:实验一:(1)正常14:10h LD光暗循环斑马鱼的发育明显快于24h全黑暗环境的DD组,而DD组斑马鱼从细胞周期发生开始就明显晚于LD,随后原始器官发生、体轴伸直状态、色素沉着、胚胎孵化、运动行为、卵黄消耗与觅食等情况也是明显缓慢。说明光照对斑马鱼的生长发育有影响。(2)随时间增长MAPK3、MKNK1、MKNK2a、PER1a、PER2都逐渐升高,MAPK1、eIF4Ea、eIF4E1b则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与DD组相比而言,LD组MAPK/MNK/eIF4E通路各基因mRNA水平普遍升高,而DD多从第三天开始mRNA水平逐渐增长。证明了光环境的促发育作用,并说明光照对斑马鱼MAPK/MNK/eIF4E通路的相关基因产生影响。(3)3-9dpf斑马鱼200lux持续完整光照刺激下,定时器时间(zeitgeber time,ZT)约30h开始出现昼夜节律紊乱,静止状态减少,节律周期尚可,表现为小运动距离增加、时长减少的片段化运动,这种情况持续约20h,然后静止状态增加,小运动减少,大运动增加,逐渐适应环境,到ZT100左右节律恢复,但时间相位后移,至下一个静止状态出现(ZT150),节律周期时间明显延长。实验二:(1)根据斑马鱼追踪轨迹图,斑马鱼幼鱼活动轨迹以中运动为主。较空白组而言,其他各组运动路程增加,覆盖范围扩大。药物处理后,与模型组比较,活性增强,大运动增加明显。量化结果统计发现,与空白组相较,模型组ZT12-24时间段的休息总时间、连续的长时间休息、休息回合次数减少;ZT6-18时间段总的活动量以及觉醒时的活动量都有所增加。给药后,中药组可减少觉醒时的活动量,ADMm和ADMh主要增加ZT12-24时间段的休眠,ADMl却表现为逐渐减少的特点。(2)AMD拆方低剂量组中,生酸枣仁有兴奋作用,麦冬有白天兴奋夜间镇静的特征,其余各组为镇静作用。中剂量组中,各组ZT0-12期间静止状态增加,小运动和大运动状态减少,而ZT12-24期间则相反,静止减少,运动增加,以去茯神组最明显。高剂量组中,各组表现为静止减少、运动增强为主现象,并且以小运动增加为主,在ZT12-24区间更为明显。(3)单药实验中,人参组中、高剂量,当归组高剂量,丹参组高剂量,石菖蒲组高剂量,五味子组中、高剂量,以及甘草组高剂量组出现不耐受现象。较SD模型而言,茯神、人参中剂量、麦冬高剂量、当归高剂量ZT0-18静止状态总距离和时长增加,运动距离和时长降低;甘草低剂量组也有上述现象,但出现在ZT12-24时间段;其他组多静止状态距离与时长降低,运动状态距离与时长增加为主。实验三:(1)正常斑马鱼MAPK/MNK/eIF4E通路的相关基因呈节律性改变,SD模型的MAPK基因、PER基因和eIF4E1b总体表达下调,但未见统计学差异。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各组能上调MAPK/MNK/eIF4E通路相关基因表达,以10点和16点较为显着,尤其是MAPK3、MAPK1、MKNK2a、eIF4E1b、PER2这几个基因水平上升更为明显,与对照组上调的基因和时段相当。(2)ISH实验显示通路相关基因在脑中的表达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特点,主要覆盖眼部、端脑、间脑和中脑。各基因表达多于上午升高,然后逐渐减少,光照后表达略有上调,各时间段差异缩小。药物干预后能降低上调水平,恢复紊乱表达现象。(3)IF提示MAPK3、eIF4E、PER2的表达主要包含眼部、端脑、间脑等部位。较对照组而言,模型组MAPK3、p-ERK1以及eIF4E的表达降低,PER2的表达上调。与模型组比较,MT对MAPK3和eIF4E有下调效果,同时增加PER2的表达含量。AMD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可以上调四个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但统计荧光强度未见显着差异。结论:1.光照是昼夜节律最主要的授时因子,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中记载着大量昼夜节律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内容,以天人相应前提,以元气-阴阳-五脏神为物质基础,以目睛命门为开阖枢纽,观自然界日月更替、昼夜变换,感天地之召应,依靠元气-阴阳-五脏神的协调互用,保障人体节律正常运转,以适应自然、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变化。然而随着现代光照条件的改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生活环境中的光照时间不再只依赖于太阳升落,夜间人造光源的普遍存在所造成的光污染,引发昼夜节律紊乱、睡眠障碍等一系列疾病。因此,深入认识昼夜节律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意义,探讨光照等外源因素对机体各方面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其机制仍然是未来时间医学以及时间生物学的重要课题。2.光作为重要的授时因子是昼夜节律的产生基础之一,光照也是失眠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实验一所示,正常14:10h LD光暗循环斑马鱼的发育明显快于24h全黑暗环境的DD组(图1),光介导的MAPK/MNK/eIF4E通路mRNA水平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图2),在持续性的光照干扰下昼夜节律由紊乱到恢复适应,但时间相位后移,节律周期延长现象。实验二、实验三发现,模型组在白天段休息增加,夜间段休息减少,其活动节律较正常斑马鱼波动幅度降低,AMD能恢复昼夜节律变化趋近于空白组,其中低剂量组兴奋作用相对明显,高剂量组镇静作用较为明显,中剂量组介于二者之间,使白天活动性增加,夜间休息时间延长,重在恢复节律(图6-8)。MAPK/MNK/eIF4E通路相关基因在头部的表达主要覆盖眼部、端脑、间脑和中脑,荧光素酶在视网膜、松果体、丘脑、视前区、视后区等以及中脑大部分区域高表达,持续光照刺激对其抑制作用更为明显。给予药物干预后可以上调该通路的基因和蛋白水平,其结果与行为学较一致(图9-11)。提示光照对斑马鱼昼夜节律产生影响,并与光照强度、时长、周期相关,中药AMD可恢复光介导的斑马鱼SD模型昼夜节律,改善睡眠效果与剂量呈正比,其机制可能与调节MAPK/MNK/eIF4E通路相关。3.实验选取模式生物斑马鱼9dpf内的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浸泡给药的方式观察药物对其影响。幼鱼于第3天开始脏腑逐渐发育成熟,5dpf开始觅食,至9dpf内都可以从自身的卵黄囊中获取营养物质,因此可以推断药物在幼鱼中的渗透途径应为皮肤、粘膜、腮及以口、食道、胃肠为主的消化系统,符合中药的给药方法及通过脏腑为中心的作用理论。以光照刺激作为疾病模型也较为符合临床失眠症的发病因素。由此提出假说,中药的作用是否通过改变人体的体内外环境、调整机体内环境稳态来发挥治疗疾病的目的。实验中药物MTC的初筛方法,即是取药物占人体体重与体液比例区间,体液约占人体体重的1/10,可以看作体重比例是机体浸泡于药液中,类似中药浸泡外用给药法;体液比例是脏腑浸泡于药液中,类似中药口服内用给药法。实验发现组方的MTC并不适用于方中所有单味药物,人参、当归、丹参、石菖蒲、五味子、甘草等药物浓度达到AMD MTC(4.00mg·mL-1)时斑马鱼出现死亡,甚至有些药物1/3 MTC也有部分鱼死亡现象(表2),而前期实验中发现炒酸枣仁MTC达到35 mg·mL-1。对AMD逐一拆方,发现去除生酸枣仁后,低剂量组镇静效果增加,提高剂量镇静效果反而减少,恢复昼夜节律作用明显。以上结果提示了药物配伍的协同增效作用,也给我们启示,药物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否可能通过调节PH值等改变斑马鱼的体外环境和体液环境,达到纠正紊乱,恢复阴阳平衡的效果。同时当药量不适或配伍不当,也会对体内产生影响,甚至出现药物的毒性反应。如果说光照是通过改变外环境对机体产生影响,那么中药是否就是通过改变内环境对机体产生效应。这一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王舒奇[3](2019)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神经源性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从流行病学角度探讨影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患病的相关因素以促进AD的预防;(2)运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探索AD患者血浆神经源性外泌体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以寻找相关生物标志物促进AD的早期诊断。方法:(1)随机选取深圳市某区某医院137例经过简易智力状态评估量表(Mini-Cog)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 nation,MMSE)评估的60岁及以上认知功能障碍老年人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区域137例性别相同、年龄±3岁的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以建立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经专家审查的调查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日常饮食情况,并采集他们的血糖、血脂及血压等临床资料,利用Epidata3.1软件录入上述数据,并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及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学分析。(2)从上述137对样本中选取确诊的AD患者、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 pairment,MCI)患者及80、60、40岁正常人各6例共5组研究对象,每组男女比例均为1:1,且AD、MCI及80岁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采用ExoQuick提取人血浆中的外泌体,用L1细胞粘附分子(L1 Cell Adhesion Molecule,L1CAM)生物素化抗体分离出神经源性的外泌体。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Nanosight NS500和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软件及ELISA鉴定外泌体,将裂解获得的外泌体蛋白经烷基化、脱盐及酶解等步骤降解为肽段,并采用Tandem Mass Tag(TMT)进行标记,利用LC-ESI-MS/MS对标记肽段进行鉴定及相对定量。(4)运用Perseus软件分析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外泌体蛋白,并运用GO(Gene Ontology)注释、韦恩图(Venn)、火山图(Volcano Plot)、热图(Heatmap)、Kyo 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Wikipathway以及STRING蛋白质互作网络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上述差异蛋白进行分析。结果:(1)病例组的年收入、教育程度、每月蔬菜、淡水贝/虾和鸡蛋摄入量以及绿茶饮用频率等6个因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教育程度高(OR=0.651,95%CI:0.476,0.890)是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蔬菜摄入多(OR=2.405,95%CI:1.568,3.688)及淡水贝摄入多(OR=3.796,95%CI:1.258,11.453)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2)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血糖值高于对照组,且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Mini-Cog分数越小,则其MMSE分数越小,鸡蛋摄入量越少,淡水贝/虾及蔬菜的摄入量越多,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 ex,BMI)值越大,血糖值越高;患者的MMSE分数越高,海鱼和奶制品摄入量越多,收缩压和血糖值越低。(3)电镜、NTA分析及ELIS A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到双层膜结构的外泌体。LC-ESI-MS/MS共鉴定出360个蛋白,运用Perseus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组之间比较有62个差异蛋白(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组间比较的t检验分析发现AD与MCI,AD与80,MCI与80,80与60,80与40,60与40,AD与60,AD与40,MCI与60及MCI与40组之间分别有8、15、18、41、42、57、41、40、30以及36个差异蛋白(P<0.05),按照表达差异Ratio>1.5或Ratio<0.67的标准,各组间上调的蛋白分别有4、6、9、19、31、37、41、40、30以及36个,下调的蛋白分别有4、9、9、22、11、19、28、17、21以及14个。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62个差异蛋白参与了42类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18类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及16类细胞组成(Cellular Component,CC),BP中排名前7的主要是内吞作用、补体激活、内肽酶活性的调节以及参与吞噬作用的Fc-γ受体信号传导途径等;MF中排名前7的主要是丝氨酸型内肽酶活性、内肽酶抑制剂活性、抗原结合、钙离子结合以及MHC II类蛋白质复合物结合等;CC结果表明有43个差异蛋白属于外泌体蛋白。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表明62个蛋白主要参与补体和凝集系统、他汀途径、脂质颗粒的组成、氧化损伤、硒微量营养素网络以及PI3K-Akt等10条信号通路。STRING结果表明13个外泌体蛋白:A2M,LCAT,FER MT3,HSP90AB1,APOC1,FCN2,ADIPOQ,ATPB,SPP2,HSP90AA1,FBLN5,PIGR以及COMP与其他蛋白存在相互作用。结论:(1)教育程度高是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蔬菜摄入多及淡水贝摄入多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应提倡适当增加海产品、奶制品及鸡蛋的摄入量,适当饮用绿茶,保持适当的BMI。(2)免疫沉淀法可被用来获取外周血中神经源性外泌体,AD及MCI患者该类外泌体的蛋白质表达谱发生了改变,有望通过这些差异蛋白促进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郭保君[4](2019)在《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Per2、Clock基因及Glu/GABA-Gln代谢环路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针刺补泻跷脉穴位刺激失眠大鼠,观察大鼠行为学和睡眠实验变化,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Western Blot技术(W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IHC)、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技术,研究针刺对大鼠SCN内生物钟基因Clock、Per2 mRNA相对表达量,CLOCK、PER2 mRNA蛋白表达水平的调节,并观察Glu/GABA-Gln代谢环路的变化。由此探讨针刺调理跷脉治疗失眠的机制。方法:1.观察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基本情况的改变: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采用腹腔注射PCPA的方法复制失眠模型,西药组给予艾司唑仑溶液(0.08mg/ml)灌胃,0.558mg/kg,1天1次,连续五天,针刺组采用补照海、泻申脉的治疗方法,1天1次,连续5天。于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对各组大鼠的体重、24h二便量进行测量比较,观察其变化。2.观察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分组、造模及干预情况同实验一,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进行水迷宫和旷场实验,对比造模前后、治疗前后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自发活动情况,观察其行为学变化。3.观察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睡眠实验的影响:分组、造模及干预情况同实验一,分别在造模后、治疗结束后,对4组大鼠进行戊巴比妥钠协同镇静催眠实验,观察各组在阈上剂量、阈下剂量的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对比各组数据,观察造模情况以及西药、针刺对睡眠实验的影响。4.观察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SCN内Per2、Clock基因和Glu/GABA-Gln代谢环路的影响:分组、造模及干预情况同实验一,在治疗干预结束后,将各组大鼠随机抽取一半,取下丘脑并剥离SCN,应用PCR、WB、ELISA、IHC技术观察SCN内Per2 mRNA、Clock mRNA相对表达量,PER2、CLOCK蛋白含量,检测下丘脑内GABA、Glu、GAD、GS含量;各组剩余大鼠,行大脑灌注后,应用IHC技术,观察下丘脑内GABAA的阳性表达率。结果:1.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基本情况的影响(1)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24h二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重方面: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西药治疗可以减缓这种趋势,使大鼠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便方面: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可以增加大鼠24h二便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西药治疗,可以减轻造模带来的影响,使大鼠二便量趋向正常水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大鼠行为学的影响(1)造模前各组大鼠在空间记忆能力、自发活动方面水平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水迷宫实验: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大鼠在目标象限进入次数、目标象限进入次数百分比、目标象限滞留时间、目标象限滞留时间百分比方面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和西药治疗后,目标象限进入次数、目标象限进入次数百分比、目标象限滞留时间、目标象限滞留时间百分比方面均趋向正常组,但只有目标象限进入次数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旷场试验: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大鼠站立次数明显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静止时间增加,运动时间减少,大鼠运动距离减少,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针刺组大鼠站立次数减少,大鼠静止时间减少,运动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距离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大鼠睡眠实验的影响(1)造模对SD大鼠睡眠实验的影响:戊巴比妥钠协同镇静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针刺组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戊巴比妥钠协同催眠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和针刺组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对SD大鼠睡眠实验的影响:戊巴比妥钠协同镇静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西药组和针刺组大鼠睡眠潜伏期缩短,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时间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睡眠时间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大鼠睡眠时间增加显着,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戊巴比妥钠协同催眠实验: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潜伏期显着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针刺组大鼠睡眠潜伏期缩短,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西药组和针刺组大鼠睡眠潜伏期仍较长,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时间减少,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针刺组大鼠睡眠时间显着增加,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SCN内Per2、Clock基因和Glu/GABA-Gln代谢环路的影响(1)下丘脑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内GABA浓度下降,Glu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针刺组大鼠下丘脑内GABA浓度升高,Glu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下丘脑GABAA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内GABAA阳性表达较多,M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针刺组大鼠下丘脑内GABAA阳性表达较少,MD较模型组降低,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WB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CN内CLOCK、PER2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西药组、针刺组大鼠SCN内CLOCK、PER2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内GAD蛋白表达水平下降、GS蛋白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针刺组大鼠下丘脑内GAD蛋白表达水平升高、GS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CN内Clock mRNA,Per2 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西药组和针刺组大鼠SCN内Clock mRNA,Per2 mRNA相对表达量上升,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调理跷脉能够有效缩短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2.针刺调理跷脉可以有效缓解失眠对体重和二便的影响,起到稳定体重,保持二便量正常的作用。3.针刺调理跷脉可以有效缓解失眠对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和自发活动的影响,使之恢复正常。4.针刺调理跷脉可以升高大鼠SCN内Clock mRNA、Per2 mRNA相对表达量,CLOCK、PER2蛋白表达水平;提高下丘脑内GABA浓度、GAD蛋白表达水平,降低Glu浓度、GS蛋白表达水平、GABAA阳性表达水平。5.针刺调理跷脉治疗失眠的机制可能与调节核心生物钟基因,并对其下游的Glu/GABA-Gln代谢环路产生影响有关。

贾淑培[5](2019)在《肝豆灵对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干预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把握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2、应用肝豆灵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观察肝豆灵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3、从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可塑性和免疫炎症反应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应用HDRS-24量表进行测定,评估分析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2、120例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组进行对比,观察两组血清5-HT、MT、BDNF、MIF、IL-6、IL-4、IL-10指标差异;3、120例符合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抑郁障碍随机分两组,治疗组以中药肝豆灵加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仅以帕罗西汀治疗,共治疗8周。分别在治疗前后测评改良Goldstein临床分级、UWDRS、HDRS-24、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分值,并观察血清5-HT、MT、BDNF、MIF、IL-6、IL-4、IL-10指标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1、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轻中度抑郁(90.83%),常见症状分别为阻滞(72.50%)、睡眠障碍(51.66%)、绝望感(31.66%)。2、12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患者血清5-HT、MT、BDNF、IL-4、IL-10水平均低于健康组,血清MIF、IL-6水平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临床疗效:(1)治疗8周后,治疗组显效21例(35.00%),好转35例(58.33%),无效4例(6.66%),恶化0例(0.00%),总体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18例(30.00%),好转30例(50.00%),无效10例(16.66%),恶化2例(3.33%),总体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UWDRS总分值均下降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显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HDRS-24总分值均下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更为显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焦虑感/躯体化(P<0.01)、体重(P<0.01)、绝望(P<0.01)、认知障碍(P<0.05)、阻滞(P<0.05)因子结构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焦虑感/躯体化(P<0.01)、体重(P<0.01)、认知障碍(P<0.05)、阻滞因子(P<0.05)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阻滞因子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值均较前下降,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以治疗组的下降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指标的影响:(1)5-HT: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清5-HT水平均有升高(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着,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MT: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清MT水平均升高(P<0.01),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BDNF: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血清BDNF前后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BDNF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MIF: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血清MIF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IL-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L-6水平前后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中治疗组的下降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6)IL-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前后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得出治疗组血清IL-4水平升高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7)IL-1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的血清IL-10水平前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升高作用更显着。结论:1、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多属于轻中度抑郁(90.83%),主要表现为阻滞(72.50%)、睡眠障碍(51.66%)、绝望感(31.66%)。2、肝豆灵在改善肝豆状核变性症状的同时,能够较好的改善抑郁障碍,有效降低HDRS-24分值,并在改善阻滞因子方面优于对照组。3、肝豆灵可能通过升高血清5-HT、MT、BDNF、IL-4、IL-10水平、降低血清MIF、IL-6水平改善抑郁症状。4、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可能与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神经可塑性调节和免疫炎症反应等相关。5、肝豆灵对于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患者具有较好安全性。

薄文集[6](2018)在《痴呆与失眠相关性的中医理论探讨及酸枣仁汤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整理与痴呆和失眠有关的中医古籍,阐明二者的中医共病机制,理清中医药防治痴呆和失眠的理法方药。基于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选取6月龄、9月龄APP/PS1双转基因痴呆小鼠,并给予6月龄痴呆小鼠酸枣仁汤,通过行为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探究酸枣仁汤对痴呆伴睡眠障碍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从而为酸枣仁汤防治痴呆和失眠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和实验依据。方法:1.理论探讨:查阅痴呆和失眠相关的中医古籍文献,从中医角度理清痴呆和失眠的相关性,对痴呆和失眠的共病机制进行阐述,从而阐明中医防治痴呆和失眠的理法方药。2.实验研究:实验以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和酸枣仁汤为研究对象,探究酸枣仁汤治疗AD睡眠障碍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实验选取6月龄、9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观察6月龄、9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睡眠节律。给予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酸枣仁汤。通过自主活动实验观察酸枣仁汤对6月龄痴呆小鼠睡眠节律的影响;应用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酸枣仁汤对6月龄痴呆小鼠为行为学影响;应用HE染色、尼氏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测酸枣仁汤对6月龄痴呆小鼠海马组织病理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酸枣仁汤对6月龄痴呆小鼠血清IL-1β、TNF-α的影响;用RealTime-PCR检测6月龄痴呆小鼠下丘脑组织相关节律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酸枣仁汤6月龄痴呆小鼠海马组织Aβ1-40、Aβ1-42、GFAP和IBA-1表达。结果:1.睡眠节律实验结果6月龄小鼠,和空白组比较,APP/PS1组小鼠黑暗环境活动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活动时间、光照环境活动时间显着增加(P<0.01)。9月龄小鼠,和空白组比较,APP/PS1组小鼠黑暗环境活动时间、光照环境活动时间、总活动时间都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2.行为学实验结果水迷宫试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小鼠的上平台潜伏期均缩短(P<0.01,P<0.05),游泳总路程均减少(P<0.01,P<0.05);与多奈哌齐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小鼠的上平台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均有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枣仁汤低剂量组小鼠游泳总路程有所增加(P<0.05),上平台潜伏期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多奈哌齐组、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时间增加(P<0.01),第1次抵达原平台时间缩短(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1),第1次抵达原平台时间缩短(P<0.01),目标象限时间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多奈哌齐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目标象限时间、第1次抵达原平台时间都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枣仁汤低剂量组目标象限时间有所减少(P<0.05),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第1次抵达原平台时间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跳台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小鼠出错次数显着减少(P<0.01),而平台潜伏期潜伏期缩短(P<0.05),多奈哌齐组、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酸枣仁汤低剂量小鼠出错次数增加,平台潜伏期潜伏期缩短,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多奈哌齐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和酸枣仁汤低剂量小鼠出错次数和平台潜伏期潜伏期均有变化,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睡眠节律实验结果:6月龄时,与模型组比较,其他各组小鼠黑暗活动时间、总活动时间、光照活动时间都有减少(P<0.01,P<0.05)。与多奈哌齐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总活动时间、光照活动时间都有减少(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总活动时间、光照活动时间都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ELISA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都有明显降低(P<0.01),给药组小鼠血清中TNF-α、IL-1β都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4.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Per1 mRNA、Cry1 mRNA、Bmall mRNA、Clock mRNA表达均上调。与多奈哌齐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Per1mRNA、Bmall mRNA、Clock mRNA表达下调,而Cry1 mRNA、ClockmRNA表达上调,酸枣仁汤低剂量组Per1 mRNA、Cry1 mRNA、Bmall mRNA、ClockmRNA表达下调。5.病理实验结果HE染色结果:空白对照组(C57/BL6J)小鼠海马DG区椎体细胞排列整齐结构清晰,染色均一,结构完整,细胞连接紧密,核仁明显。APP/PS1小鼠海马DG区神经椎体细胞排列尚整齐,形态完整,核仁欠清晰,末见核仁深染,核固缩现象的发生,局部神经元细胞间间隙增大,模型组小鼠((APP/PS1)的海马可见DG区神经椎体细胞排列尚整齐,部分神经元细胞间间空隙增大,多数神经元细胞核呈固缩状、胞浆深染、胞膜核膜界限不清晰,可见坏死的神经元;多奈哌齐组可见部分神经元细胞核呈固缩状,部分胞浆深染明显,细胞排列尚整齐,但神经元细胞间间空隙增大明显。酸枣仁汤高剂量组和酸枣仁汤低剂量组海马神经细胞排列整齐,神经元数量稍稍增加,偶见细胞核固缩,细胞核增大,其中酸枣仁高剂量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结果:空白组小鼠海马DG区神经元排列规则整齐,细胞内尼氏体清晰、色浅,但有部分神经元胞核固缩、色深。模型组小鼠海马DG区神经元排列紊乱,有较多色深的胞核,细胞内尼氏体染色较深,甚至固缩。给药后,多奈哌齐组、酸枣仁高剂量组和酸枣仁低剂量组小鼠海马DG区神经元较模型组明显增加,且排列较整齐,细胞层次较丰富,但也有较多固缩的尼氏体,其中酸枣仁高低剂量组尼氏体固缩、深染改善最为明显。免疫组化结果:Aβ1-40和Aβ1-4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空白组小鼠海马细胞带完整,细胞排列整齐且形态正常,细胞膜和细胞质着浅黄棕色颗粒。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海马细胞可见棕色染色且细胞不完整。其余各组均可见浅棕色颗粒染色。GFAP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染色细胞的数目明显增多,且染色加深。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细胞染色较深,尤以高剂量组更为明显。IBA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IBA1阳性细胞体深染,细胞体稍增大,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IBA1阳性细胞染色较浅。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海马组织Aβ1-40和Aβ1-42蛋白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Aβ1-40和Aβ1-42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P<0.05)。与多奈哌齐组比较,酸枣仁汤高、低剂量组小鼠海马组织Aβ1-40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酸枣仁汤低剂量组中Aβ1-42表达升高(P<0.05),酸枣仁汤高剂量组中Aβ1-42表达也有升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组织GFAP和IBA1蛋白的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各组GFAP、IBA1表达都有降低(P<0.05,P<0.01)。与多奈哌齐组比较,酸枣仁汤高剂量组中GFAP、IBA1表达明显降低(P<0.01),酸枣仁低剂量组中GFAP表达也有降低(P<0.05),而酸枣仁低剂量组中IBA1表达降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痴呆和失眠在病因、病机、病理特点、发病部位和治法方药等多个方面存在关联性,心脑神明失常为痴呆和失眠的共同病机,因此对于痴呆伴睡眠障碍可分别从心、从脑治疗,或心脑同治。2.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具有明显的睡眠节律紊乱,可作为研究AD睡眠障碍的动物模型。3.酸枣仁汤能提高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力并改善睡眠障碍。4.酸枣仁汤提高和改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学习记忆和睡眠障碍的机制可能与其减轻炎症反应、调节生物钟基因和保护神经元有关。

陈秀艳[7](2018)在《基于“肾虚髓空”证候要素的地黄饮子干预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方证效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求地黄饮子干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肾虚髓空证模型大鼠的方证效应机制,部分揭示地黄饮子干预AD与PD肾虚髓空证异病同治的生物学机制。方法:(1)通过复习文献中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AD、PD病因病机和发病机制的理论认识,梳理疾病、证候、证候要素间的关系,阐明地黄饮子治疗AD与PD肾虚髓空证异病同证的依据。(2)复制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利用氢化可的松溶液灌胃的方法复制中医肾虚髓空证动物模型,同时结合海马CA1区定位注射Aβ25-35多肽片段复制AD疾病动物模型,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溶液复制PD疾病动物模型,最终分别制备为AD、PD病证结合模型,造模成功后用地黄饮子对AD、PD病证结合模型进行干预。(3)采用行为学测试法、酶联免疫法、HE染色、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链式反应技术,观察AD与P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变化、形态学变化、HPA轴功能变化、脑组织抗氧化水平、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 proteasome system,UPS)功能变化及地黄饮子的干预作用。结果1.理论研究:(1)近代医家认为AD与PD均属衰老性疾病,病位在脑,肾虚是其共同的证候要素,属中医学异病同证的范畴。补肾名方—地黄饮子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化痰开窍的作用,可用于AD、PD肾虚髓空证的治疗。(2)现代医学认为衰老引起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衰退是AD与PD共同的发病机制之一,而现代中西医结合关于肾实质的研究成果更将衰老定义为生理性肾虚,故生理性肾虚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的衰退密切相关。2.实验研究:(1)行为学测试结果:AD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空间探索能力受损严重,地黄饮子可以显着改善AD干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PD模型组大鼠四肢的肌力及协调平衡能力降低,地黄饮子可以明显提高PD干预组大鼠四肢的肌力及协调平衡能力。(2)HPA轴功能检测结果:AD模型组、PD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TH、ACTH、CORT含量显着升高,证明肾虚髓空证候模型制备成功,经地黄饮子干预后,AD干预组、PD干预组大鼠血清中CTH、ACTH、CORT含量显着降低,表明地黄饮子可以抑制HPA轴功能虚性亢进,对AD、PD肾虚髓空证候模型具有干预作用。(3)脑组织抗氧化水平检测结果:AD模型组、PD模型组大鼠脑匀浆中MAO、Lipo含量明显升高,表明脑组织抗氧化水平降低,衰老模型诱导成功,经地黄饮子干预后AD干预组、PD干预组大鼠脑组织中MAO、Lipo含量显着降低,表明地黄饮子可以提高AD、PD干预组大鼠脑组织抗氧化水平,抑制大鼠脑组织老化,对AD、PD肾虚髓空证模型具有干预作用。(4)HE染色结果:A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层数减少,细胞空泡样变性显着,地黄饮子可增加AD干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层数,减轻细胞空泡样变性;PD模型大鼠黑质区DA能神经元数目减少,胶质细胞增多,地黄饮子使PD干预组大鼠黑质区DA能神经元数目增多,胶质细胞数目减少。(5)RT-PCR检测UPS mRNA检测结果:AD模型—海马、PD模型—黑质、纹状体中Ub、E1、UCH-L1及20S蛋白酶体mRNA的表达量降低,表明UPS功能降低,经地黄饮子干预后,AD干预组—海马、PD干预组—黑质、纹状体中Ub、E1、UCH-L1及20S蛋白酶体mRNA的表达量增加,表明地黄饮子可以提高各组大鼠UPS的功能。(6)Western-blot检测UPS蛋白表达结果:AD模型—海马、PD模型—黑质、纹状体中Ub、E1、UCH-L1及20S蛋白酶体的蛋白表达量减少,表明UPS功能减退,经地黄饮子干预后,AD干预组—海马、PD干预组—黑质、纹状体中Ub、E1、UCH-L1及20S蛋白酶体蛋白的表达量增加,表明地黄饮子可以改善各组大鼠的UPS功能。结论:1.给予Wistar大鼠氢化可的松溶液灌胃结合海马CA1区定位注射Aβ25-35多肽片段可以成功复制阿尔茨海默病肾虚髓空证病证结合模型。2.给予Wistar大鼠氢化可的松溶液灌胃结合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溶液可以成功复制帕金森病肾虚髓空证病证结合模型。3.以衰老(生理性肾虚)引起的HPA轴功能虚性亢进、脑组织抗氧化水平降低、UPS衰退是AD、PD模型大鼠肾虚髓空证的内在机制,其中地黄饮子改善UPS降解功能是其干预AD与PD肾虚髓空证--异病同治的部分生物学机制。4.地黄饮子干预AD和PD肾虚髓空证共同的方证效应机制可能是:调控HPA轴功能虚性亢进、提高脑组织抗氧化水平、恢复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降解功能。

刘畅[8](2017)在《评价“三才益智”灸法治疗轻度认知障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三才益智”灸法对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早期干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以130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灸法组和药物组。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灸法组采用艾灸百会、神阙和涌泉穴,隔日一次,共治疗8周。药物组口服尼莫地平30mg/次,1次/日,连续服用8周。以简易精神状态检查(The Mini-Mental Status Examin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MoCA)、事件相关电位P300成分(ERP P300)作为疗效评价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对两种治疗方案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结果:1.两组受试者分组均衡,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灸法组和药物组经治疗后均能提高MCI患者MMSE、MoCA量表得分;且能缩短P300潜伏期,治疗前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灸法组和药物组治疗后比较,灸法组在提高MMSE、MoCA量表得分、缩短P300潜伏期方面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灸法组和药物组治疗前后MMSE量表评分、MoCA量表评分与P300潜伏期均呈显着性负相关。(P<0.05)结论:1)“三才益智”灸法和药物尼莫地平均能改善MCI患者综合认知功能,“三才益智”灸法改善MCI患者认知功能优于尼莫地平药物组。2)P300潜伏期有助于评估MCI患者综合认知功能的改变。3)“三才益智”灸法是改善MCI患者认知功能有效的干预方式,且具有安全、操作便捷等特点,利于老龄化社会大面积的社区推广。

武峻艳[9](2016)在《中医肾脑相关学说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肾脑相关的理论源流与病案实践,探寻肾脑相关的机制、实质与特征,挖掘肾脑相关的临床意义及应用模式,为肾脑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方法:采用文献互证、逻辑推理、信息检索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查阅经典着作与检索现代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在运用归纳、综合、比较等具体研究方法的同时,广泛参阅了中医学典籍与相关的哲学论着进行理论研究。并借助《中国知网》与《中华医典》等工具平台,进行了典型医案的个案分析。结果:1.形神一体之肾统一于肾气。脑通过御气而为一身之主。“肾脑相关”表现为经络联系、精髓化生、阴阳属性、神气功能上的相互协调。2.肾脑相关,以“阴阳学说”等深刻影响中医理论的哲学命题为指导,以经脉络属和精髓化生为基础,以多元复杂的功能联系为表现。3.肾脑相关有其特定的机制、实质与特征,并作为一个整体对人体的生命存续、气机升降、形神合一、情感记忆、行为动作等产生重要影响。结论:肾脑相关于气,气机升降相因是肾脑互济的机制。肾和脑兼具有先后天两种属性,脑为脏腑之主,脑神通过御气而统御五脏神。“气”在肾—督脉—脑系统中,通过沟通“精”与“神”实现人体的自为自和及人身的形神合一。先天不足、劳逸过度和情志所伤,使精髓化生不足或气机升降失调,是肾脑相关病证的主要病因病机。结合药物气味,顺应肾、脑之特性用药,及从督脉腧穴用针灸,填精益髓、调理气机,是治疗肾脑相关病证的主要思路。气之和与气之顺是肾脑相关的关键。

梅宇飞[10](2016)在《气态甲醛暴露对Bal b/c小鼠内源性褪黑素代谢和认知能力的影响》文中认为甲醛是常见的装修型室内空气污染物,在木材加工、医院和印染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这些行业工作的人群经常会暴露在职业性甲醛环境中。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职业性甲醛环境工作的人群常患有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比如情绪暴躁、抑郁、焦虑、睡眠失调和认知障碍等,其中患有认知障碍的人群常出现褪黑素分泌紊乱等症状。本研究主要探讨气态甲醛暴露对内源性褪黑素的代谢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本实验分别从动物、细胞和离体环境三个水平来研究甲醛与褪黑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动物水平,采用水迷宫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技术分析小鼠的认知能力和脑组织损伤的病理原因,通过检测脑组织氧化损伤的分子标记物包括活性氧簇,谷胱甘肽,丙二醛评估脑组织氧化损伤水平。同时,通过检测脑内源性甲醛含量和褪黑素含量来探究气态甲醛暴露对褪黑素代谢的影响。采用褪黑素作为保护剂,探讨褪黑素对脑氧化损伤的挽救效应。在体内和体外生化水平上,通过脑立体定位注射技术直接向脑部注射甲醛、褪黑素和褪黑素的混合液,研究外源性甲醛和褪黑素对脑内源性甲醛和褪黑素代谢机制的影响。在细胞水平上,通过体外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研究甲醛和褪黑素之间化学反应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Bal b/c小鼠经过3 mg/m3气态甲醛暴露7天后,在水迷宫实验中,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显着下降,H&E组织病理学结果说明甲醛暴露后小鼠海马CA1区出现椎体神经元凋亡,小鼠脑组织内ROS和MDA含量显着上升,而GSH和褪黑素含量显着下降。腹腔注射褪黑素能够挽救甲醛暴露对小鼠脑组织的损伤。而小鼠脑组织内源性甲醛含量没有显着性升高。并且在向小鼠脑组织直接注射甲醛溶液后,脑组织内源性甲醛含量并没有显着性升高,而脑组织内源性褪黑素含量显着下降。在脑立体定位注射褪黑素后,小鼠脑组织内源性甲醛含量显着性下降,脑组织内源性褪黑素显着性升高。向脑内注射甲醛和褪黑素混合液后,小鼠脑组织内源性甲醛和褪黑素含量没有显着性变化。体外生化反应实验说明,甲醛和褪黑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某种代谢产物。体外细胞实验说明,甲醛和褪黑素单独作用与细胞活力呈剂量-效应关系,甲醛和褪黑素联合作用时对细胞活力无显着性影响。本研究表明3 mg/m3气态甲醛暴露影响Bal b/c小鼠的认知能力,气态甲醛暴露破坏小鼠脑组织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并导致脑组织氧化损伤和内源性褪黑素耗竭,海马椎体神经元细胞凋亡和认知障碍。而采用外源性褪黑素作为保护剂能够挽救小鼠的认知功能损伤。甲醛和褪黑素在生理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机制可能是小鼠认知能力损伤的内在原因。

二、Alzheimer病褪黑素假说的哲学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lzheimer病褪黑素假说的哲学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温脾解郁汤治疗抑郁症(脾阳虚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统计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光介导的昼夜节律理论探讨及安寐丹对斑马鱼MAPK/MNK/eIF4E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光对昼夜节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1 昼夜节律的概述
        1.2 光在昼夜节律的调节机制
        1.2.1 光感受器
        1.2.2 昼夜节律输入系统
        1.2.3 生物钟节律的重新设置
        1.3 光与昼夜节律紊乱性疾病
        1.3.1 光与睡眠障碍
        1.3.2 光与阿尔兹海默病
        1.3.3 光与近视
        1.3.4 光与癌症
        1.3.5 光与其他疾病
        1.4 小结
    2 中医学对光介导昼夜节律的认识
        2.1 光对昼夜节律的影响
        2.2 光介导昼夜节律产生的生理基础——元气-阴阳-五脏神
        2.2.1 气通于天产生昼夜晨昏
        2.2.2 阴阳生会保障寤寐流转
        2.2.3 五脏藏神协调动静安宁
        2.2.4 协调元气-阴阳-五脏神治疗昼夜节律紊乱
        2.3 基于《内经》“命门者,目也”理论探讨眼睛在光介导昼夜节律中的作用
        2.3.1 “命门者,目也”内涵辨析
        2.3.2 目睛命门的生理功能
        2.3.3 目与昼夜节律的关系
        2.3.4 从目治疗光介导的失眠症
        2.4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光对斑马鱼昼夜节律的影响及睡眠剥夺模型的确立
        1 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实验二 AMD对斑马鱼睡眠剥夺模型行为学的影响
        1 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实验三 AMD对斑马鱼SD模型MAPK/MNK/eIF4E通路的影响
        1 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中医学昼夜节律理论的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神经源性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胆碱能假说
        1.1.2 Aβ假说
        1.1.3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假说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AD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2.2.2 日常饮食情况
        2.2.3 “三高”等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
        2.2.4 饮食与“三高”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2.2.5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3.人血浆神经源性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纳入排除标准
    3.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试剂的配置
    3.3 研究方法
        3.3.1 血液样品的采集
        3.3.2 提取血浆神经源性外泌体
        3.3.3 外泌体的鉴定
        3.3.4 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
        3.3.5 外泌体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 统计分析方法
    3.5 研究结果
        3.5.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3.5.2 外泌体的鉴定
        3.5.3 人血浆神经源性外泌体蛋白质组学结果
        3.5.4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4.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调查问卷
    2.英文缩略词表
    3.相关性分析结果的补充
    4.附表-质谱分析结果的补充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Per2、Clock基因及Glu/GABA-Gln代谢环路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选题背景
    2 研究内容
    3 技术路线
实验一 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基本情况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三 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睡眠实验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四 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生物钟基因及Glu/GABA-Gln代谢环路影响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1 《黄帝内经》对睡眠的认识
    2 跷脉理论在睡眠调节中的作用
    3 生物钟与睡眠的关系
    4 生物钟与《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共同点
    5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
    6 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体重、二便的影响
    7 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8 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睡眠实验的影响
    9 基于跷脉理论针刺治疗失眠的机制探讨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

(5)肝豆灵对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干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标准
    2.6 试验分组及方法
    2.7 疗效性指标观测
    2.8 主要实验设备及试剂
    2.9 实验室指标及检测方法
    2.10 统计学方法
3 统计结果
    3.1 120例WD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
    3.2 120 例 WD 患者的抑郁相关指标水平
    3.3 2 组治疗前后改良 Goldstein 临床分级改善程度
    3.4 2 组治疗前后 UWDRS 评分比较
    3.5 2 组治疗前后 HDRS 积分比较
    3.6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3.7 2 组治疗前后 5-HT、MT、BDNF、MIF、IL-6、IL-4、IL-10 水平比较
    3.8 安全性指标
    3.9 副反应量表
4 讨论
    4.1 中医对WD合并抑郁障碍的病机认识
    4.2 西医对WD合并抑郁障碍的认识
    4.3 现代医学对WD合并抑郁障碍的机制探讨
    4.4 肝豆灵组方特点及拆方分析
    4.5 相关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
    4.6 WD合并抑郁障碍的疗前指标分析
    4.7 肝豆灵的疗效分析
    4.8 对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5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6)痴呆与失眠相关性的中医理论探讨及酸枣仁汤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理论探讨
    1 痴呆伴睡眠障碍病名源流探析
        1.1 痴呆、失眠存在关联性
        1.2 痴呆、失眠存在共同病机
        1.3 病名混杂,未成统一
    2 痴呆和失眠相关性探讨
        2.1 发病年龄和人群相近
        2.2 病因具有相似性
        2.3 病机具有相似性
        2.4 发病部位具有相关性
    3 痴呆伴睡眠障碍本质浅析
    4 痴呆伴睡眠障碍病理特点浅析
        4.1 多虚
        4.2 多瘀多痰
        4.3 易传易变
    5 痴呆、失眠为神明失常的具体体现
        5.1 神之内涵
        5.2 痴呆、失眠为神明失常的具体体现
    6 探析神明之所主
        6.1 心主神明
        6.2 脑主神明
        6.3 心脑共主神明
    7 心主神明论、脑主神明论和心脑共主神明之窥见
        7.1 精血津液为神志活动的物质
        7.2 经络为沟通心脑的纽带
    8 心脑与五神的关系
        8.1 心与五神的关系
        8.2 脑与五神的关系
    9 从心脑论治痴呆、失眠及其治疗原则
        9.1 痴呆、失眠可从心脑论治
        9.2 从心脑论治痴呆、失眠的原则
    10 从心脑论治痴呆、失眠治法浅析
        10.1 从心脑论治治法浅析
        10.2 其他治法
    11 实验选方分析
        11.1 源流探析
        11.2 酸枣仁汤代表性方论
        11.4 酸枣仁汤药物分析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6月龄、9月龄APP/PS1小鼠自主活动的睡眠节律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实验二 酸枣仁汤对6月龄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行为学及睡眠节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实验三 酸枣仁汤对6月龄APP/PS1小鼠血清相关炎性因子的调节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实验四 酸枣仁汤对6月龄APP/PS1小鼠下丘脑节律基因的调节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5 小结
    实验五 酸枣仁汤对6月龄APP/PS1(B6)双转基因小鼠病理形态及海马中IBA1、GFAP、Aβ_(1-40)、Aβ_(1-42)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4 实验结果
        5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睡眠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2 AD患者睡眠障碍认知功能的关系
    3 睡眠障碍与AD病理改变的关系
    4 AD睡眠障碍的临床干预
        4.1 药物治疗
        4.2 非药物治疗
    5 AD睡眠障碍的发生机制
        5.1 Aβ清除功能障碍
        5.2 胆碱能系统功能障碍
        5.3 昼夜节律调节功能障碍
        5.4 Orexin功能障碍
        5.5 遗传因素
        5.6 其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肾虚髓空”证候要素的地黄饮子干预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方证效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或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疾病、证候、证候要素三者间的关系
    二、异病同证的含义
    三、AD/PD属异病同证的理论依据
        (一)AD与证候要素—“肾虚髓空”
        (二)PD与证候要素—“肾虚髓空”
        (三)AD/PD发病机制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四、地黄饮子治疗AD与PD肾虚髓空证的理论讨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A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复制及验证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实验二 P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复制及验证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实验三 地黄饮子对AD/PD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的干预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评价“三才益智”灸法治疗轻度认知障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MCI诊断标准
        2.2.2 鉴别诊断
        2.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1 纳入标准
        2.3.2 排除标准
        2.4 病例的中止
        2.5 剔除、脱落标准
        2.6 剔除及脱落病例的处理
    3.研究方法
        3.0 样本量估算
        3.1 随机方法
        3.2 “三分离”的方法
        3.3 对照
        3.4 技术路线图
        3.5 治疗方法
        3.5.1 研究设备和试验材料
        3.5.2 受试者的治疗
        3.5.2 穴位的取穴及定位
        3.5.3 具体操作方法
        3.6 指标观测
        3.6.1 一般项目
        3.6.2 疗效评价指标
        3.7 临床疗效评价
        3.8 安全性评价
        3.9 依从性评价
        3.10 受试者的权益保护
        3.11 统计分析
        3.11.1 统计数据集的选择
        3.11.2 统计分析方法
    4.研究结果
        4.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4.1.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4.1.2 脱落、剔除的情况和原因分析
        4.2 基线分析
        4.3 各指标统计结果
        4.3.1 两组MMSE量表得分比较
        4.3.2 两组MoCA量表得分比较
        4.3.3 两组P300潜伏期比较
        4.3.4 MMSE量表、MoCA量表与P300相关性分析
        4.4 安全性评价
        4.5 依从性评价
讨论
    1.祖国医学对MCI认识
        1.1 MCI中医理论基础
        1.1.1 病因病机
        1.1.2 MCI的中医分型
        1.2 “三才”选穴依据
        1.2.1 三才思想在针灸学中的渗透
        1.2.2 “三才益智”穴的优越性
        1.3 中医针灸治疗MCI现状
        1.3.1 电针防治MCI
        1.3.2 针刺结合其他疗法防治MCI
        1.3.3 灸法防治MCI
    2.现代医学对MCI认识
        2.1 本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
        2.2 MCI可能的发病机制
        2.2.1 Aβ神经毒性机制
        2.2.2 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机制
        2.2.3 基因突变
        2.2.4 其他假说
        2.3 灸法治疗MCI的作用机理
        2.3.1 抗老年斑的沉积
        2.3.2 调节神经内分泌
        2.3.3 防止神经元变性
        2.3.4 抗细胞凋亡
    3.“三才益智”灸法治疗MCI临床疗效讨论
        3.1 关于研究中量表的选用
        3.1.1 MMSE量表的选用依据
        3.1.2 MoCA量表的选用依据
        3.2 研究中ERP-P300的应用
        3.3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4.本研究的质量控制
        4.1 MCI患者的纳入及基线情况
        4.2 偏倚与混杂
        4.3 随机、对照
        4.4 质量检查
        4.5 依从性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
附件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
附件四:海金斯基缺血量表(HIS)
附件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件六: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9)中医肾脑相关学说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现实的需要
    二、哲学的启示
    三、理论的思考
    四、实践的指引
第一部分 肾脑相关的理论源流
    一、肾脑概念界定
        (一)肾的概念
        (二)脑的概念
        (三)肾脑相关的概念
    二、肾脑相关的理论源流
        (一)战国~秦汉
        (二)隋唐~金元
        (三)明~清
    三、肾脑相关的哲学基础
        (一)肾脑相关与阴阳学说
        (二)肾脑相关与精气学说
        (三)肾脑相关与天人相应学说
第二部分 肾脑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肾脑相关的结构基础
        (一)经脉之络属
        (二)精髓之填充
    二、肾脑相关的功能基础
        (一)肾脑阴阳水火互济
        (二)肾脑精髓互化生神
        (三)精髓充足自多技巧
第三部分 肾脑相关的本质与特征
    一、肾脑相关的机制
        (一)肾—督脉—脑
        (二)精—气—神
        (三)神经—内分泌—免疫
    二、肾脑相关的实质
        (一)物质—信息—能量
        (二)控制—调节—反馈
        (三)自组织—自适应—自愈力
    三、肾脑相关的特征
        (一)肾脑相关的开放性
        (二)肾脑相关的动态性
        (三)肾脑相关的多样性
第四部分 肾脑相关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一、肾脑相关的生理意义
        (一)精气神相资之源
        (二)气机升降之根
        (三)情感记忆之肇始
        (四)行为动作之发端
    二、肾脑相关的病理意义
        (一)肾脑失于交通则形神不保
        (二)肾脑升降失调则气机乖乱
        (三)肾脑气机不利则官窍不通
        (四)肾脑精髓不化则动作不灵
    三、肾脑相关的临床应用
        (一)病因的相互关联
        (二)病机的相互影响
        (三)证候的相互交织
        (四)治疗的相互为用
第五部分 典型医案示例分析
    一、肾脑相关的证治
    二、督脉用药探究
    三、针灸督脉腧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10)气态甲醛暴露对Bal b/c小鼠内源性褪黑素代谢和认知能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甲醛与人类健康
        1.1.1 甲醛的理化性质
        1.1.2 甲醛的工业生产和职业性甲醛暴露
        1.1.3 甲醛的室内污染
        1.1.4 甲醛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1.2 外源性甲醛与内源性甲醛
        1.2.1 外源性甲醛损伤机体的途径
        1.2.2 甲醛在体内的代谢机制
        1.2.3 内源性甲醛及相关人类重大疾病研究进展
    1.3 褪黑素与认知功能
        1.3.1 褪黑素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1.3.2 褪黑素与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
    1.4 立项依据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细胞
    2.2 实验药品及仪器
    2.3 实验方案
    2.4 水迷宫实验
    2.5 海马石蜡切片的制备及H&E染色
    2.6 组织样品制备
    2.7 ROS含量的测定
    2.8 GSH含量的测定
    2.9 MDA的测定
    2.10 液态甲醛浓度的检测
    2.11 抗夹心ELISA法测定MT含量
    2.12 小鼠脑立体定位注射甲醛
    2.13 细胞培养及细胞毒性实验
    2.14 CCK-8检测细胞活力
    2.15 FA与MT体外生化反应
    2.1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染毒期间甲醛暴露仓中FA浓度及小鼠体重变化
    3.2 褪黑素挽救气态甲醛暴露引起的记忆障碍
    3.3 褪黑素改善气态甲醛暴露对海马神经元的损伤
    3.4 腹腔注射褪黑素挽救甲醛暴露诱导的内源性褪黑素耗竭
    3.5 小鼠脑立体定位注射液态甲醛下调内源性褪黑素含量
    3.6 液态甲醛在细胞和体外水平去激活褪黑素
4. 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References
附录1 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发表论文

四、Alzheimer病褪黑素假说的哲学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温脾解郁汤治疗抑郁症(脾阳虚证)临床疗效观察[D]. 林昱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光介导的昼夜节律理论探讨及安寐丹对斑马鱼MAPK/MNK/eIF4E通路的影响[D]. 夏婧.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神经源性外泌体蛋白质组学分析[D]. 王舒奇.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4]基于跷脉理论针刺对失眠SD大鼠Per2、Clock基因及Glu/GABA-Gln代谢环路影响的研究[D]. 郭保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肝豆灵对痰瘀互结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抑郁障碍干预机制的研究[D]. 贾淑培.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痴呆与失眠相关性的中医理论探讨及酸枣仁汤对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干预作用[D]. 薄文集.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2)
  • [7]基于“肾虚髓空”证候要素的地黄饮子干预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方证效应机制研究[D]. 陈秀艳.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评价“三才益智”灸法治疗轻度认知障的临床疗效[D]. 刘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01)
  • [9]中医肾脑相关学说的理论研究[D]. 武峻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10]气态甲醛暴露对Bal b/c小鼠内源性褪黑素代谢和认知能力的影响[D]. 梅宇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阿尔茨海默病褪黑激素假说的哲学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