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清代碑学的兴盛

略论清代碑学的兴盛

一、清代碑学兴盛成因略论(论文文献综述)

徐钊惠[1](2021)在《清代篆籀观研究》文中认为篆籀即篆系文字的合称,篆籀观则是溯篆籀之本源,求篆籀之古法,崇篆籀之精神,品篆籀之意蕴的书学理念;篆籀观也是清代碑学得以成功的思想基础,伴随着碑学的兴盛篆籀观在清代的传播也达到鼎盛。本文试立足于清代的书坛背景并结合清代书法理论,本着客观的原则,通过对清代的书坛背景及代表书家对篆籀观的认知,分期考察清人对篆籀观的态度、认知、实践规模和创作取向,力求还原篆籀观在清代的认知程度,探索书法之本源意义。篆籀观是以篆籀书法为本源、追寻古法古意的观念,回顾清代以前文人墨客对篆籀观的评述,发现篆籀观贯穿书法发展的整个过程;大篆、小篆、籀文、科斗、虫书以及隶书在婉通的线性特征及崇古审美上是一致的,对这些篆系文字的研究与评述实质上就是对篆籀古法的研究和探索。明末清初书坛受到帖学时风的影响,书学主流以帖学为主,但因帖学过度追求妍美精妙,不溯篆籀的习书之法必定致使文人书家对篆籀观的关注度不足,少数人如王铎、傅山和杨宾引领风尚,对篆籀的地位予以肯定,但篆籀观在清初帖学时风下,提及人数少,尚未能掀起较大波澜。至清中期朴学的兴盛,其中金石学研究的鼎盛局面和文字学的繁荣促使了篆籀观被重新重视,清中期书家的篆籀观认知较前期更加普遍且深刻,呈现出接受面广、影响力大、论述量多的特点,其中对篆籀技法和字法的认识最深入,王澍、于令淓认为精通篆隶用笔是作书的必要条件,蒋衡和汪云提倡作书要用全力,字法上提倡上溯祖法;在格调品评方面,王澍、于令淓悟得科斗篆隶古法格调最高尚;翁方纲、刘熙载、钱泳、杨沂孙等人则对篆籀观继承脉络有精辟理解。清后期当帖学走向衰落时伴随着碑学的兴起和篆刻学、收藏热、搜访活动等热潮,书家师钟鼎、宗古籀,对古籀文字的深入研究直接推动了篆籀观被更广泛接受,清晚期书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篆籀观创新性地接受,包世臣糅合了碑学审美于篆籀观,何绍基首次提出唐楷八法以篆分为本的理念,李瑞清则首次将篆籀作为学习北碑的必由路径,三人对于篆籀观的嬗变符合书学观念的流变原则,给后世对篆籀观的嬗变接受提供很好的例子。

缪阳[2](2021)在《民国碑体书风传承与审美创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国(1912-1949)的书法,承晚清碑学大兴之余绪,受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之滋养,书家们继续从各个方面探寻着新的书法艺术规范。从书法创作的主体来看,许多是跨越清末民初的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学人。进而从取法上看,碑派书法仍然成为民国许多书家的选择。由此,形成民国书风洋洋大观之气象,碑体书风的曲折传承之功不可小觑。本文将民国对碑体书法创作的实践与碑体书风在民国的形成及其审美创造进行探究,第一部分,从民国碑学思想之渊源入手,溯至清代碑学思想的萌生、发展及创新;拓至因时代变迁导致文化转型对书学审美取向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结合受碑体书风影响的着名民国书家学人及其创作,运用书法美学范畴理论,探析民国碑体书法创作所蕴含的风格特征。第三部分,挖掘民国碑体书法传承与创造背后的审美趣味之新变,为书法学习和创作提供新思路。

朱珠[3](2021)在《毕沅书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乾嘉时期,在学风的引领下,毕沅对金石产生浓厚兴趣,一直致力于陕西、河南等各地区历朝历代碑版石刻的探访、搜集、研究工作,并对碑刻的时间、内容、艺术风格进行了详细整理,先后编纂《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等金石着作。毕沅作为乾嘉学者,书名不显,也无相关书论刊世,但他在金石着作中所表达的书学思想以及该思想产生的影响与价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该文以毕沅书学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毕沅书学思想的具体内容展开论述。在乾嘉金石、文字学兴盛的学术背景下,促使其书写思想萌芽的产生。毕沅喜善交友,和友人交游论碑、赏碑的同时,对其书学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这些外部环境的催化下,毕沅由此形成了以“六书”论碑、以史考碑、以法崇碑的鉴评标准。他极为重视书法与文字的关系,故以“六书”作为衡量碑文的基础。又在此基础上,从书法史的视角、碑刻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碑刻的年月、书丹者、真伪进行历史考证,并阐明书家“书名不显”的缘由。同时,他的碑刻审美倾向也对其取法观产生了影响。毕沅早年主张“取法乎上”--“书则羲献”的书学思想,随着碑刻鉴赏能力的提升、专业审美视角的广阔以及对碑刻文字的敏感度等自身条件,在取法观上完成了由“书则羲献”向“临帖不如临碑”书学思想的转变。历史证明,毕沅晚年所倡学书之法--“临帖不如临碑”思想顺应了书法史发展,其碑帖思想对清中晚期书坛碑学的确立发挥了先导作用,对阮元、钱泳等后辈的学书观产生重要影响。笔者认为,通过对毕沅书学思想的研究,可以了解清中晚期由帖学向碑学转变的过程,也折射出毕沅等乾嘉学者为挖掘碑刻历史、艺术、书法价值所做贡献。同时,毕沅所提碑帖思想对清代碑学的兴起与碑学理论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可从侧面了解,以他为核心的幕府书家群清代篆隶复兴发挥的促进作用,以及毕沅“六书”论碑的书学思想,对我们当代书法创作中文字的书写规范、高校书法(文学)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李挥毫[4](2021)在《民国“碑味”书风成因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转折期,新旧格局的交替对书法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个时期书法的创作主体既有文人、学者,又有政治家、艺术家,民国的书法风貌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清代的书法风格及书学思想,碑学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同时,随着民国思想的解放,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人们对于碑学有了新的思考,沿袭自清末的“尊碑抑帖”逐步变成了“碑帖合流”,书家不局限于碑帖之争,而是取碑帖两方之所长,为其所用,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书法风貌——“碑味”书风。

刘瑞鹏[5](2021)在《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傅山在明清鼎革之时代裂变中,形成了“杂乱而无章”之书学思想,这一思想在其着作与书作中无不显露。其中,傅山在《庄子》《荀子》之批注中对时事巨变深刻反思,在《山海经》《淮南子》之批注中将世间愁怨置之度外,在入清以后之创作中对社会不满大肆宣泄。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一章,主要对其“书风丕变”之人生经历进行论述,对其“经国济世”之思想建构进行分析,对其“矛盾多元”之遗民身份进行解读。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一章,主要涉及子学、考据学和医学,三者之外或有其他还需进一步研究。以上种种,反映在傅山书学思想中,主要表现为“尚奇”“丑拙”“天倪”之书学观,即为文章第三至五章。傅山在明清易代之后,对人生有了截然不同之思考、感悟,并致其书风发生转向,或静心观变、或率性而为,或有意发泄、或随心得之。第六章主要阐述傅山书法创作以“篆隶笔意”贯穿始终,既有感性发挥,亦有理性思考,遂产生不可复制之笔墨效果。从明清之变的视角反观傅山之沉浮人生,通过其一生书作、诗文、题跋、批注等着述来剖析傅氏矛盾而又多元之书学思想,结合其生平交游、书法取法以及所接受的观念来分析傅氏复杂而有创见之书学思想。

吴守峰[6](2020)在《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李瑞清的书法艺术思想,在中国古代书品论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开创了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理论中具有重大影响的“金石学派”。其书法远涉周秦,博综汉魏,正草隶篆,诸体皆备,晚年“纳碑入帖”,笔势雄健,气息苍古,是倡导碑帖相容的践行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李瑞清在书法实践中的探索给予很多关注,而其作为碑派发展的阶段性代表人物,其书法实践也受到一定的争议。本文在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历史、人文等语境基础上,从书法理论、书法史研究和实践修养的综合视角,系统地阐释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理论核心及架构。本文不以书法技术讨论为旨归,而是着重追溯李瑞清艺术思想的渊源,重点探析其书法理论思想的基本艺术观点以及发展递衍的脉络体系。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一百年来国内外关于李瑞清研究的重要文献与相关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第一章梳理临川李氏谱系群体中既有的人文家学,检视家族文脉带给李瑞清知识架构的渊源;根据历史节点构建其书学分期;通过分析碑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和尊孔复礼思想的历史环境,阐述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形成的外界影响。第二章主要阐述李瑞清以“气”为核心的审美格调,通过阐释书法审美的“气味”说,诠释李瑞清书法理论和实践中的“书卷气”的内涵与根源,并结合儒家思想道德观点阐述其“书学先贵立品”的书法艺术理论的思想衍递与传承,以及对其“人正笔正”论的历史解读,品察其正心立身的儒家气度与人格修养,丰满地还原李瑞清在社会体制鼎革后“逸”的风骨与境界及“遗”的气节与格调。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研讨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中的三个重要思想依据,论述“以器分派”的形式美问题和它的书学史意义;探讨“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发展演变及对后世书风的影响;从全局观的角度研究“胸有全纸、目无全字”的艺术箴规。第四章从语言规律的视角,结合形态结构和风格要素解析李瑞清的书法艺术,通过“似欹反正”、“雄浑”与“古厚”的语言要素,具体论证其书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与创作特点。第五章分析民国早期,上海学界针对“纳碑入帖”的群体认同现象,并以曾煕、沈曾植二人的观点和建议为例,阐释这一书学主张的历史意义,包括其学术思想对弟子李健、胡小石、吕凤子、张大千等四位学者和艺术家的影响;客观揭示其教育改良的“启智”实践带来的进步性以及对南京大学今天书法风气的学术渍染。结语部分概括李瑞清在书学理论上的主要成就,综合评价其在书法史发展中的学术价值,试图从中国整个书学史的高度对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和实践的贡献与局限进行总结。

朱国平[7](2020)在《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书法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存在着显着影响,虽然学界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但书法对绘画单向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考据法、图像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实践感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与美学史论来构建书法对传统绘画单向影响的史纲性体系框架,揭示其间的对应关系与隐藏规律,在理论上对于丰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理论有着独特价值;在实践上对于启发当代作者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造型语言,进行精品创作、寻求文化强国道路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从书法“何以”、“以何”影响绘画及其具体历史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书法在自身率先发展、作为经艺之本的优势、线质同构的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形成了影响绘画发展的客观前提,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画从书出”、“书画用笔同法”、“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等诸多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自觉追求“以书入画”的理论基础。书法影响绘画,从纵向来讲可总分为自发期与自觉期,从横向来讲可分理论审美和实践用笔两方面。从审美思想上看,考察老子朴素的自发美、素以为绚的绘画审美皆晚于书法,“古质今妍”的书法审美流变历程也同样适用于稍晚发展的绘画。总论书画审美无非“雅俗”;雅正之美分出逸、神、妙、能的品鉴次第,对自然、神、逸范畴及品评对象的界定,可知皆为美的极致。自然、神、韵、意、理、性皆是向内挖掘探求的内蕴美,属同一境层。由内而外的开拓则形成对逸、法、情、味等外态追求。而所有这些都隐藏着由书而画的有序导引规律。从书画实践上看,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一、两汉以降,绘画精于学士,绘画由画工画变成了士夫画。文墨双修的学士将书法审美、娴熟的书写用笔技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绘画之中,属于“心有所能,必形诸于外”的必然结果。二、北宋文人士大夫主动追求突出绘画的书写性、文学性(诗意),文人画得以宏兴,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三、明末清初,文人治印勃兴,经由金石碑版考据与学习之陶泳,画家以擅长的篆隶而入绘画,金石气涵养其中,形成金石绘画。最后,通过综合梳理魏晋以来书画发展的时代风貌特征变迁,展示了书法影响绘画的具体历史表现——“书前画后”相差50至300年不等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四大审美与风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处于道夫先路的状态。

王文超[8](2020)在《清初金石学研究 ——以着述、访碑、品赏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初金石学研究以着述、访碑、拓本及汉碑书风影响为中心展开论述。意在对清初金石学着述进行科学分类,厘清版本、学述主旨等相关情况,结合清初金石学相关的访碑寻拓等问题的考述,阐明习汉碑风气流行之前的汉碑品评中所牵涉的诸多问题。“金石学”这一概念的产生、含括内容及学科演进考察。明确本课题研究的主体为金石学学术风气下产生的诸多现象考察,而非研究金石本身和相关经史问题。明晰金石学着述为反映学者学术宗旨的主体,但同时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个人思想,甚至师友间所带来的互相作用都分离不开。清初金石学,除继承明末学术风气外,针对金石学发展风气肇始的两宋金石学进行相关问题说明。两宋金石学的特点,是金、石共同研究的学术成果与风气,因时代问题重心也发生了变化。清初时,内府及学人们对吉金研究不及石刻百一,清初金石学主体亦是针对石刻的。本课题一系列研究主旨即是围绕石刻研究为主的着述及相关问题而产生。清初金石学着述进行科学分类,旨在明确研究中的倾向及所出现的群体性问题。譬如,金石学着述中的石经、《瘗鹤铭》《天发神谶碑》都出现了众多学者关注、研究、鉴藏拓本现象。在对着述进行个案考述版本,学术宗旨和相关金石学信息提炼后,以群体关注中的研究方向,进行整体关照,可窥探近百年间金石学研究的嬗变,看出金石着述体例以及研究方式的进步与发展。清初学者们的研究及着述与之相关联的访碑寻拓问题,是金石学研究和书家临习师法的最重要基础材料。近年众多研究中关于遗民学者的访碑问题成果值得借鉴,而以对遗民学者群体帮助较大的官员和喜好金石学问的官员访碑行为再进行梳理考察,可寻绎访碑现象背后学者与官员间的相互影响。热爱金石学官员的研究和风气产生的一系列作用,在康熙时已经非常明显,而且在典型学者的影响下,逐渐更多的士人们关注金石学和金石文献。康熙中期前后,拓本在社会中大量流转,也使得士人们对拓本有了购买、委托、馈赠、亲拓等等诸多途径,可以满足研究、鉴藏、临习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清初金石学中的着述、访碑、拓本相关问题明晰后,同样对汉碑书法风格关注的士人们,是我们研究清初隶书审美和取法的关键。通过研究可明,在审美集中关注现象的影响下,临习汉碑者方逐渐被广泛带动起来,但这是汉隶、曹魏隶书、唐隶及时人风格并行的时代,而习汉隶的群体是在逐步扩大中进行。换言之,金石学的证定经史与拓本鉴藏者,促使汉碑审美群体扩大,进而带动了热爱书法的学者们对碑刻风格关注,访碑和拓本流布广泛更使得临习群体扩大。最后,书法史中的“碑学”与相关联的金石学,多是以乾隆一朝作为分界点,并未追溯清初。原因由本文研究可明,清初金石学是奠定一朝之风气,探索中发展。乾隆以后,考据风气大兴,金石学成为普及在小学或朴学研究中重要的力量,伴随出土金石日多,再而带动各种拓本风行,对后世所谓得“碑学”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清初金石学可视作“碑学”发展最源头中的润滑剂。

史桂荧[9](2020)在《于令淓《方石书话》研究》文中提出于令淓是清代康乾时期的书家,他在其代表书论《方石书话》中较早倡导了崇尚碑学的理念,并将研究的碑学思想运用于书写实践。在书法创作中,于令淓将北碑的险劲用笔及篆隶的古意融入到行草书中,敢于大胆创新摸索;在理论上,《方石书话》批判帖学糜弱书风而重气骨。文章中还谈及其他书学思想观点,如学书要从篆隶悟入,有关执笔,书法之气韵和对师古的看法。《方石书话》论点独到,当时正值旧的帖学模式逐渐解体,新学派还未成熟确立的过渡时期,于令淓敢于站在帖学对立面而崇尚碑学思想,对后世碑派书法的发展起了铺垫与引领作用,有很高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将通过现有的文献资料对于令淓生平及其书学思想着作《方石书话》进行研究,并结合康熙到嘉庆年间的书学背景,重点对于令淓的书学思想加以深入整理分析研究。

王笑[10](2020)在《北齐时期刻石书法风格研究》文中认为北齐时期刻石书风摒弃了北魏洛阳体“斜划紧结”的特征,转向“平划宽结”的风格,隶书刻石大量增多。本文以文献分析法与图表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北齐刻石书法风格类型,书风的成因以及书学价值进行研究。首先对北齐墓志、造像题记、摩崖刻经不同种类的刻石书法的文化背景与风格分类进行梳理。然后,通过研究指出北齐时期汉化与胡化是影响北齐书风形成的根源。北齐汉化推进隶书复兴,但汉人胡化导致大量汉人书写水平下降,破坏了汉化进程,造成北齐书风出现优劣差异的两极分化。由于缺乏政治文化复古背景与金石学研究基础,学界对北齐书风“复古”的认识存有误读。最后,指出北齐刻石书法对隋唐书法与清代碑学书法发展的影响。

二、清代碑学兴盛成因略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代碑学兴盛成因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篆籀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四)论文撰写采取的措施
一、篆籀观的概念
    (一)篆籀的定义
    (二)篆籀观的界定
    (三)清以前篆籀观的历史脉络
    (四)篆籀书体的的名实
二、明末清初书家群体的篆籀观
    (一)帖学盛行——明末清初篆籀观隐匿的书坛背景
        1.帖学风尚
        2.康熙尚董
        3.隶书中兴
    (二)凤毛麟角——明末清初书家群体的篆籀观
        1.王铎“参篆籀隶法,可正讹画”
        2.傅山“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
        3.杨宾“七书总是一法”
三、清中期书家群体的篆籀观
    (一)朴学兴盛——清中期期篆籀观被重新关注的书坛背景
        1.中期帖学与“馆阁体”
        2.金石文字学兴盛
        3.篆书复兴
    (二)云集响应——清中期书家群体的篆籀观
        1.技法和字法上的认识
        2.格调和品评上的认识
        3.继承脉络上的认识
四、清后期书家群体的篆籀观
    (一)碑学兴盛——清后期篆籀观被普遍接受的书坛背景
        1.抑帖扬碑风气的盛行
        2.碑学的兴盛
        3.篆刻学的繁荣
    (二)继承新见——清后期书家的篆籀观
        1.糅合碑学审美——包世臣的篆籀观
        2.唐楷八法以篆分为本——何绍基的篆籀观
        4.不通篆隶无以谈北碑——李瑞清的篆籀观
五、清代篆籀观的接受研究对我的创作启迪
    (一)书学观念的转变
    (二)篆籀技法的运用
    (三)篆籀审美的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和主要获奖情况
致谢

(2)民国碑体书风传承与审美创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民国碑学师承渊源与时代书学之审美取向
    第一节 碑派思潮之萌芽与运演
        一、傅山、郑板桥与清初碑学思想的萌生
        二、阮元、包世臣与清中后期碑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康有为与民国碑学思想新高度
    第二节 清代碑派书法创作实践及其代表人物
        一、宗风秦汉的邓石如
        二、化古出新的伊秉绶
        三、碑帖相济的何绍基、赵之谦
    第三节 文化形态变迁视野下的书学审美追求
        一、朴学传统下书学的审美追求
        二、民国新材料新视野下书学的审美取向
        三、现代美学的转型与书学观念的变化
第二章 民国碑体书法创作的实践与碑体书风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碑体书法创作的兴盛
    第二节 民国碑体书法创作的书家群体与风格派别
        一、以吴昌硕、李瑞清、沈尹默为代表的书家型创作风格
        二、以梁启超、罗振玉、王蘧常为代表的学者型书风
        三、以康有为、孙中山、于右任为代表的领袖型书风
        四、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作家型书风
        五、以李叔同、陈师曾为代表的艺术家型书风
第三章 民国碑体书风与审美趣味的新变
    第一节 民国碑体书风的特质
        一、质朴雄浑
        二、奇拙壮伟
        三、苍古遒劲
    第二节 民国碑体书法审美趣味的新变
        一、新旧碰撞——仿秦汉、宗魏晋
        二、古今杂糅——以碑入贴
        三、碑帖融合——追寻个人风格
    第三节 民国碑体书风的审美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毕沅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主要研究内容
    五.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毕沅书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及成因
    1.1 金石学的兴盛
    1.2 文字学的繁荣
    1.3 交游论碑
        1.3.1 毕沅与黄易
        1.3.2 毕沅与钱大昕
        1.3.3 毕沅与阮元
第二章 毕沅书学思想碑刻鉴评标准
    2.1 以“六书”论碑
        2.1.1 作书应“合六书之义”
        2.1.2 作文应有“古时古义”
        2.1.3 作书者应“兼通六书”
    2.2 以史考碑
        2.2.1 依碑佐史
        2.2.2 关注无名书家
    2.3 以法崇碑
        2.3.1 崇古雅
        2.3.2 重视笔力
第三章 毕沅书学思想取法观
    3.1 取法乎上
        3.1.1 “书则羲献”的取法思想
        3.1.2 “书则羲献”与鉴藏关系
    3.2 择优而临
        3.2.1 “临帖不如临碑”的碑帖思想
        3.2.2 取法观的转变
    3.3 毕沅书法实践与其主张的关系
第四章 毕沅书学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4.1 对清中晚期书坛的影响
    4.2 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民国“碑味”书风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起源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国碑味书法风格综述
    第一节 “碑味”概念的阐释
    第二节 民国碑味书法风格特征
        一、晚清遗老书家群体的碑味特征——追求古趣
        二、文人学者群体的碑味特征——古穆淡朴
        三、民国政要群体的碑味特征——端庄与豪迈
        四、民国画家群体的碑味特征——力与势的结合
        五、帖派书家的碑味特征——精雅之韵中的迟涩凝重
第二章 民国碑味书风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民国碑味书风形成的外部原因
        一、清末碑学思潮的延续
        二、民国书法的生存环境
    第二节 民国碑味书风形成的本体原因
        一、民国书家对碑帖理论的新总结
        二、书法的功能转变——从实用性到艺术性
        三、书法展现形式的改变——由移动透视转向焦点透视
第三章 民国碑味书风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民国“碑味”书风是链接清代碑学运动和现代书法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二节 “碑味”书风对当代书法审美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
致谢

(5)傅山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末清初之鼎革与变迁
    二、傅山思想之矛盾与多元
    三、对傅山书学研究之重新审视
第一章 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
    第一节 傅山生平与交游略论
        一、傅山生平概说
        二、傅山交游撷论
    第二节 傅山“经国济世”思想建构
        一、经世思潮与西学东渐对傅山之启蒙
        二、直隶孙奇逢北学思想对傅山之激励
        三、苏南顾炎武经学思想对傅山之促进
    第三节 傅山之遗民身份
        一、对明王朝之眷恋及清王朝之拒斥
        二、傅山与王铎书法之契合与背离
第二章 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子学摭论
        一、傅山书学观之“激进”与子学批判意识
        二、傅山书学观之“支离”与老庄“自然”思想
        三、傅山书学观之“求变”与《荀子》“如蜕”思想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考据学蠡测
        一、傅山“严谨规范”之用字观与考据学
        二、傅山“补经证史”之金石观与考据学
        三、傅山“重篆崇隶”之碑学观与考据学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医学略述
        一、傅山书学观之“无所不临”与“餐采”说
        二、傅山书学观之“先萌一意”与“气”论
第三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尚奇”观
    第一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明末“尚奇”之风的影响作用
        二、明清甲申之变的强化作用
    第二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异”
        一、楷法篆隶,出新生奇
        二、杂体兼施,彰显奇异
    第三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正”
        一、“字正体直”,回归古法
        二、“正极奇生”,“大巧若拙”
第四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丑拙”观
    第一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以“丑拙”为美之时代风气
        二、傅山遗民心态下追求“丑拙”
    第二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丑怪”
        一、心向庄子,否定“妍媚”
        二、推崇颜书,反倡“丑怪”
    第三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朴拙”
        一、追溯篆隶,探求“朴拙”
        二、研习隶书,践行“朴拙”
第五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天倪”观
    第一节 傅山“天倪”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庄子“天倪”思想之影响
        二、晚明浪漫主义思潮之驱动
    第二节 神至而笔至之“天”
        一、专精下苦,自近古人
        二、勤而引之,即具是倪
    第三节 笔不至而神至之“天”
        一、野书以行,放荡无绳检
        二、字中之天,不可有意遇之
第六章 傅山书法创作理念审视
    第一节 篆隶笔意——贯穿主线
        一、用圆锋香象力,竭诚运腕
        二、不知篆隶之变,终是俗格
    第二节 感性发挥——法本无法
        一、情性之发:无心而作,冀有可观
        二、丑拙之美
        (一)溯古求变,标新立异
        (二)俗物逼面,大违心手
    第三节 理性思考——技进乎道
        一、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二、志正体直,技道相通
余论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总结
        一、明清之际的傅山及其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二、傅山书学思想之“三观”
        三、傅山书法创作观念审视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展望
        一、傅山书学思想生成之多元因素
        二、傅山书学思想“三观”之再探究
        三、傅山书法创作理念之深入剖析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局限
        一、文献资料的欠缺与期待
        二、研究方法的单一与改进
        三、知识结构的充实与更新
附录《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章附图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思想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二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三 本文研究框架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家世荣光:临川李氏在学界的影响
        一、李秉绶与岭南画派
        二、李宗瀚与临川四宝
        三、李联琇与钟山书院
    第二节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发展分期
        一、书法酣饫期(1867——1895 问学登科)
        二、书法风格形成期(1895——1911 游宦滇宁)
        三、艺术思想的成熟期(1912——1920 鬻书沪上)
    第三节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来源
        一、清代碑学兴起的思想背景
        二、晚清尊孔复礼的人文思潮
第二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以气为核心的审美观
    第一节 书法审美的“气味”说
        一、气与味的书法渗透
        二、书卷气的品格诠释
    第二节 正心立身的儒家气度
        一、“品”的格局与操守
        二、“心正笔正”的人格气脉
    第三节 “遗”与“逸”的士人气格
        一、“遗”的气节与格调
        二、“逸”的风骨与气韵
第三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三个重要理论阐释
    第一节 “以器分派”的书学方法论
        一、“以器分派”的内容解析
        二、“方”“圆”笔法与形式的体认
        三、结体韵律与形质研究
    第二节 “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思想内涵
        一、书法与金石学的关联
        二、清代金石气的篆分古意
        三、金石的物性之美
    第三节 “胸有全纸、目无全字”的整体观照
        一、章法的全局观
        二、布白的完形心理
第四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第一节 “欹正得体”的形式之美
        一、形学有势
        二、“似欹反正”的结体之妙
        三、“似欹反正”的语言价值
    第二节 韵味隽永的风格追求
        一、李瑞清书法风格的形成要素
        二、“雄浑”风格的精神诉求
        三、“古厚”书风的文化自觉
第五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时代影响与成就
    第一节 “纳碑入帖”的书学现象
        一、交游群体的社会图谱
        二、曾熙的碑帖融合论
        三、沈曾植“南北会通”的书学观
    第二节 书法思想的后世传播与影响
        一、书学亲承:李健
        二、思想承续:胡小石
        三、“以书入画”的开新:吕凤子、张大千
    第三节 启智思想的进步性体现
        一、中体西用思想下的教育改良实践
        二、南大文人书风的先导
结语
    一 学术评价
    二 思想贡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重要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书法影响绘画发展的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文明之端,书道崇尚
    第二节 王政之需,书法勃兴
    第三节 书法绘画同构同游于艺
    第四节 书法影响绘画的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书法审美思想对绘画的导引
    第一节 素以为绚的自发审美
    第二节 古质今妍的审美流变
    第三节 从“雅俗”到“逸神妙能”的审美延续
    第四节 自然神逸为雅之极致
    第五节 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之“尚意”
    第六节 书画内意外露追求尚态之先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
    第一节 学士介入、古今嬗变
    第二节 士夫画凸显书写性、文学性分流出文人画
    第三节 金石之气涵养,金石书画崛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法影响下的历代绘画风貌
    第一节 书法绘画风貌的四大对应
    第二节 以书入画自发下的晋唐尚韵画风
    第三节 尚法书风下的唐宋绘画格法
    第四节 以书入画自觉下的宋元尚意画风
    第五节 个性解放书风下的明清尚态画风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报纸)论文
    外文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清初金石学研究 ——以着述、访碑、品赏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背景
        一、选题目的
        二、金石学称谓的变迁
        三、金石学在当代学科中的相关问题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
        一、近代以来金石学的研究范围
        二、本课题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与方法
        一、清初时间区限与研究范围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
        三、本课题创新点
第一章 清初金石学发展背景
    第一节 宋代金石学形成概述
        一、宋代金石学形成前的重文字学风气
        二、金石学风气确立
        三、南宋金石学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节 清初对明代金石学的继承与批判
        一、明中期以前金石拓本的流转概况
        二、清初与明代中期金石学的关联
        三、清初金石学对明末风气的继承
    第三节 清初金石学文化背景与学术风气
        一、明清易代后学者政治生态
        二、集社、游幕下的金石学环境
        三、清初金石学的现状
第二章 清初金石学着述分类与研究
    第一节 清初金石着录分类
        一、清代以来金石着述的分类方法概述
        二、清初吉金着录情况
        三、清初金石着录分类与解题
    第二节 清初通纂类金石学专着研究——以郭宗昌、叶奕苞、李光映着述为例
        一、郭宗昌《金石史》相关问题考述
        二、叶奕苞《金石录补》及其相关问题考述
        三、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考略》考论
    第三节 清初金石学着述中的专题性研究
        一、清初金石学中石经研究相关问题考察
        二、周在浚《天发神谶碑考》的影响
        三、清初《瘗鹤铭》群体研究现象
第三章 清初官员曹溶、王士禛访碑研究
    第一节 曹溶清初访碑寻帖的兴趣旨在
        一、曹溶仕宦生涯与山西任职的心路考察
        二、曹溶任期山西内与友朋的金石互动
        三、曹溶在清初金石学中的角色
    第二节 王士禛访碑中的“崇宋”意识
        一、《蜀道驿程记》《秦蜀驿程后记》中的石刻考察
        二、王士禛金石学学术积淀
    第三节 清初访碑案例再探
        一、清初访碑现象在当代语境下的探讨
        二、叶奕苞、林侗:个人出行下的访碑释疑
        三、杨宾、李蕃:访碑后的表达与实践
第四章 清初士人拓本来源考察
    第一节 碑洞、慈仁寺:清初拓本南北出售情况
        一、“碑洞”所售以新拓为主
        二、慈仁寺:北方最重要书肆
        三、拓本交易遍及南北书肆
    第二节 清初士人间拓本的馈赠
        一、叶奕苞金石拓本受赠来源
        二、碑刻集中地域的学者与友朋间的拓本交流
    第三节 清初士人拓本来源的其他途径
        一、清初官员支持下的拓本获得情况——以朱彝尊为例
        二、亲制拓本
第五章 清初金石学与汉碑取法之关系
    第一节 汉唐碑刻:清初士人对宋拓审美的考察
        一、清初宋拓鉴藏与研究的不同功用
        二、关于唐拓、宋拓一些问题的说明
        三、宋代相关金石文献中的汉碑拓本
    第二节 清初金石学环境中的汉碑“古法”观念递变
        一、从郑簠、傅山、朱彝尊悔初习隶书谈起
        二、清初金石学着述中的汉碑观念
        三、清初后期金石着述中的汉碑观念
    第三节 品评与实践:清初汉碑的多重价值取向
        一、清初金石学者中的习汉碑倾向
        二、取法汉隶的书画家群体
余论
    一、学者群体与学术着述方法百年内的嬗变
    二、由杨霈批评傅山书《郭林宗碑》引起的思考
    三、清初汉碑风气与碑学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后记

(9)于令淓《方石书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毕业创作选题与实现方案
    1.1 选题内容、目的及意义
    1.2 本领域相关专题动态分析
    1.3 毕业创作方案及成果
第二部分 于令淓《方石书话》研究
    2.1 绪论
        2.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2.1.3 论文研究方法
    2.2 于令淓生平考述
    2.3 《方石书话》书学思想阐述
        2.3.1 《方石书话》中碑学思想的实践与开拓
        2.3.1.1 尊古碑的原因
        2.3.1.2 对碑的考证
        2.3.1.3 字应险劲
        2.3.2 《方石书话》中推崇篆隶气骨
        2.3.2.1 石鼓文的重要性
        2.3.2.2 学书须从篆隶悟入
        2.3.3 有关《方石书话》其他书学思想
        2.3.3.1 有关执笔的研究
        2.3.3.2 有关气与韵的探究
        2.3.3.3 师古而不泥古的思考
    2.4 《方石书话》的艺术价值
        2.4.1 《方石书话》的撰写背景
        2.4.2 《方石书话》的历史意义
    2.5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北齐时期刻石书法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关于此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北齐时期刻石书法种类及书风类型
    第一节 北齐时期的墓志书法
        一、北齐时期儒学与墓志文学的兴盛
        二、北齐时期墓志书风的家族性
        三、北齐时期墓志书法风格类型
    第二节 北齐时期的造像题记书法
        一、北齐时期佛教的兴衰
        二、北齐时期造像题记书法风格类型
    第三节 北齐时期的刻经书法
        一、南朝写经书风在北朝的传播
        二、北齐时期刻经书法风格类型
第二章 北齐书风形成的根源——汉化与胡化的交织
    第一节 北齐时期的汉化与胡化
    第二节 北齐汉化推动隶书古法复兴
        一、汉士族对篆隶古法的恪守
        二、北齐教育对汉化的推进
    第三节 汉人胡化造成书风的拙劣
    第四节 北齐书风的两极化——以“文林馆事件”为转折
        一、馆阁文人推动书风雅化
        二、毒戮文人导致胡化加重
    第五节 关于学界对北齐书风“复古”的误读
第三章 北齐刻石书风对后世的影响及启发
    第一节 北齐刻石书风对隋唐书法的影响
    第二节 北齐刻石书风对清代碑学书法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清代碑学兴盛成因略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篆籀观研究[D]. 徐钊惠.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民国碑体书风传承与审美创造研究[D]. 缪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毕沅书学思想研究[D]. 朱珠. 河北大学, 2021(02)
  • [4]民国“碑味”书风成因研究[D]. 李挥毫.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傅山书学思想研究[D]. 刘瑞鹏.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D]. 吴守峰. 南京大学, 2020(10)
  • [7]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D]. 朱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清初金石学研究 ——以着述、访碑、品赏为中心[D]. 王文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9]于令淓《方石书话》研究[D]. 史桂荧. 山西大学, 2020(01)
  • [10]北齐时期刻石书法风格研究[D]. 王笑. 泉州师范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略论清代碑学的兴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