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区果树生产回顾及产业化发展建议

金川区果树生产回顾及产业化发展建议

一、金川区果树生产回顾及产业化发展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牛彩虹[1](2021)在《基于AHP-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甘肃省田园综合体特色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改潞[2](2020)在《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提出,部分乡村建设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乡村“千村一面”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保护与传承村庄乡土文化则成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只有保护村庄乡土文化,才能真正的做到让村民“望得见山、看的见水、记得住乡愁”。本文以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为出发点,首先从国家和北京市层面对美丽乡村建设背景进行解读,明确研究目的与理论实践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得出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研究框架的总体技术路线。其次,对乡土文化相关概念进行解读,梳理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内容,并分析总结国内外优秀乡村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梳理乡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结合基于乡土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原则与策略,最终得出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最后,分析杨镇的乡土文化资源,并选取杨镇首批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村庄中的沙岭村、曾庄村、大三渠村进行实地调研。然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村民对杨镇乡土文化的保护意愿,以及了解村民对于乡土文化保护的切身需求。最后依据村民意愿与需求,运用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理论,以沙岭村、曾庄村、大三渠村为例对北京市顺义区杨镇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杨镇景观规划设计主要采用了保留和延续村庄肌理、保护和挖掘乡土文化、实现村民的主体地位、乡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乡村景观营造等设计方法。论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个层次探讨了乡村景观营造的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杨镇的乡土文化资源,以沙岭村、曾庄村、大三渠村为例对北京市顺义区杨镇进行景观规划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够对研究理论进行检验,而且能够为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让乡土文化在杨镇的发展与建设进程中得到保护与传承,避免乡村“千村一面”的现象恶化。

周波[3](2017)在《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梯田建设对于提高土地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区域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治理区域水土流失以及促进生态建设、保持农业土地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甘肃省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成果报告》、《甘肃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和甘肃省水土保持年报等相关统计资料,采用专家咨询、实地调查、现有成果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梯田建设现状及梯田现有技术指标分析、梯田类型区划分、标准化梯田技术指标研究、标准化梯田建设及管理技术研究、标准化梯田建设试验示范及效益评价、标准化梯田建设潜力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期望为甘肃省高标准梯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定量分析了甘肃省及其各地(州)市的梯田、耕地资源量,探讨了甘肃省梯田建设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在对省内梯田实地勘测研究的基础上,选取相关自然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甘肃省梯田类型进行了 区划分,分析了黄土区和土石山区两个一级区和六个二级区的梯田建设现状及技术指标。(3)系统提出了标准化梯田的概念及主要控制因素,规范了标准化梯田的田块、田片、田区三级系统及标准化设计标准,明确了低标准梯田的判别标准和标准化梯田质量评定程序及评定方法,提出了适合甘肃省黄土区、土石山区的标准化梯田设计规范、设计指标体系、建设标准、施工规程、质量评定和生产管理等技术体系。(4)合理确定了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坡耕地和低标准梯田改造目标,试验示范了低标准梯田和坡耕地田面改造技术、田埂改造技术、土壤培肥技术、梯田路网密度改造技术、排水系统改造技术、集水设施优化技术。(5)根据示范点标准化梯田建设的经济性分析结果,量化评价了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标准化梯田的保水保土效益、抗旱抗灾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了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和坡耕地的土壤呼吸特征,梯田土壤呼吸速率与坡耕地相比高出17.6%;但梯田和坡耕地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因素不同,坡耕地主要受到PH、全氮两个因素的影响,而梯田土壤呼吸速率影响因素则更复杂;5cm 土壤温度能较好的解释梯田和坡耕地土壤呼吸动态变化。(6)根据甘肃省水利普查资料,统计分析了甘肃省一、二级梯田类型区的现有坡耕地资源量和低标准梯田与标准化梯田面积,提出了甘肃省各梯田类型区建设标准化梯田的潜力。

满明俊[4](2010)在《西北传统农区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科学技术是反映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以及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我国当前的农业技术发展正处于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共存的“二元技术”发展阶段,农业科技贡献率(48%)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60%~80%),这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障碍。特别是在西部传统农业区,由于农业自然条件较差、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新技术覆盖面小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这更需要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可实际上,我国每年大约6000~7000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中,只有30%(个别地区40%)得到转化。大量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其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导致了农户技术需求与科研人员及技术推广人员对技术供给的认识脱节,即农业技术存在着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协调的矛盾。为此,近年来,从农户视角研究技术创新、传播、采用的问题受到广泛的重视。本文以陕、甘、宁三个省(区)的调查资料为依据,从农户微观视角出发,在经济地理学、农业经济学、农户行为学等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法,分析了西北传统农区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农户技术需求意愿、影响农户技术采用动机和行为取向的因素、农户采用不同属性技术的行为差异、技术环境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技术供给主体与农户技术行为的关系以及农户采用技术的空间特征等问题。试图揭示西北传统农区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基本特征及其异质性,为农业技术供给主体更好地了解农户的需求,制定适宜的推广策略,构建科学的区域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提供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西北传统农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偏低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耕地资源稀缺成为影响农户提高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农户往往通过增加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来替代有限的耕地资源投入,从而出现了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现象。对于具有公益性或投入成本较高(认知成本、学习成本、使用成本)的技术,如节水灌溉技术,农户往往需要较多的考虑、认知和观察试验过程,反映在生产中表现出要素配置不足,技术效率较低的现象。2、农户对于新技术的需求意愿强烈,对新技术的认知具有资源诱导性的特点,同时也受到市场需求和风险的影响。从农户采用技术前的考虑因素来看,投入成本、家庭经济水平以及技术风险对农户的决策影响最大,从农户采用技术后的担心因素来看,技术效果、价格变化与产品销售前景对农户来说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此外,种植不同属性农作物以及采用不同属性技术的农户所考虑的决策因素存在差异。农户对于新技术的认知和决策过程具有“理性”的特征。3、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受到户主自身特征、家庭经济特征、技术属性以及技术环境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对农户的采用决策具有推动或者阻碍作用。具体表现为:(1)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受到户主年龄、户主受教育水平、兼业化程度、收入水平、耕地(果园)规模、劳动力数量等因素的显着影响。影响形式为技术采用率与影响因素呈现线性关系或者“U型”关系。(2)不同属性技术的采用率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并且可以在已经采用技术的农户背景中表现出来。同时,不同属性农业技术的采用率所受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变化趋势也不同。(3)农户采用新技术会受到技术环境较大的影响,其中技术软环境对农户的影响作用大于硬环境的影响作用。此外,不同属性的新技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别。4、西北传统农区的主要技术供给主体为政府部门、企业、科研单位以及农民合作组织。其中,农技站在农户了解技术信息、获取技术,接受培训等几个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较大,而科研单位主导的技术组织、企业主导的技术组织以及农民合作组织的技术供给作用处于辅助地位。从农户对不同技术供给主体存在问题的反映来看,农技部门存在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推广人员水平较低、技术推广模式简单、技术传播和反馈渠道不畅以及技术推广存在行政强制等问题。企业主导的技术服务模式存在违约风险较高、生产成本较高、农户与企业间的协议不完善等问题。科研单位的技术服务模式存在服务次数少、技术难度大、缺乏与专家沟通机制等问题。农民合作组织存在组织水平低、管理不完善、运行成本过大、技术服务单一、衔接市场不足等问题。5、农业技术扩散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可循,有形的农业技术和无形的农业知识在扩散过程中均存在“邻近效应”和“规模等级效应”。具体表现为,距离越远,技术扩散的效果越小;农业生产规模越大,技术扩散的效果越大;技术水平越低,农户接受新技术的积极性就越高。从不同属性的技术来看,易于掌握、见效较快的技术容易受到距离和规模因子的影响。相对于有形农业技术,农业知识的传播更容易受到这两种效应的影响。

郭承录[5](2009)在《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流域作为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以丰富的水资源哺育着人类,灌溉着农田,净化着环境,以干支流为联系纽带沟通着全流域,以宝贵的资源为流域经济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流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致使流域的水土资源失衡,环境恶化。石羊河流域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内陆河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最少,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程度最严重的内陆干旱盆地,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已由远古时期的天然利用演变为地表和地下水的过渡开发,上下游用水矛盾非常突出,荒漠化问题日益尖锐,生态环境濒临崩溃,到了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不协调,其要害是水问题。本文较系统地回顾了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分析了其水资源的形成、演变规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预测了近中期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状况,拟定了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的经济社会生态规模和流域综合管理策略,应用逻辑框架法评价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难以承载目前的人口压力、不足以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并维持生态系统健康。2.石羊河流域需要采取社会、经济、生态和水资源保障的综合治理措施。社会进步策略要以人为本,增加社会就业岗位,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发展文化和社会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经济进步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沙产业和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化产业与发展布局,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加强交通能源建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施工业富市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生态治理策略应坚持“南保水源,中建绿洲,北治风沙”的基本原则;水资源保障措施以建立节水型社会体系为基本途径,加大水源工程的保障程度,充分利用和保护沙漠水资源,论证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建立以水权为主的水资源管理的制度体系、以分水到户为主的水权改革体系、以农民为节水主体的节水管理体系、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主的水资源调配体系和以征收农业水资源费为主的水价改革体系。3.建立了评价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效果的逻辑框架法模型。模型的垂直结构以生态和社会经济效果为目标,上中下游治理和节水措施为目的,以灌区节水、水资源配置、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水资源保护为产出,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资源配置保证工程建设、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为投入;模型的水平框架以重点治理规划、可研设计的批准、实施、验收和水权水价改革、管理参与机制的建立为基本假设,以工程投资、节水量、调水量和地下水削减量等为验证指标,以现场记录资料、峻工验收报告、统计年报(年鉴)、监测评估报告等为验证方法。应用该模型对2007—2008年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结果进行测评,结果表明,2008年较2006年节水37729万m3,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6634万m3,民勤蔡旗断面累计下泄水量5.5亿m3,较前三年增加37%,重点治理项目成效显着。4.构建了预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果,评价了综合治理的社会影响因素、互适性因素和社会风险因素,预测了2010、2020年综合治理的生态效果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未来变化。得出流域综合治理后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位下降趋势可基本得到控制、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将更加协调、下游民勤绿色走廊将得以抢救和恢复,绿洲自然植被将得以保护的预测结论,进一步增强了开展流域综合治理的信心。

李鸣骥[6](2007)在《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研究 ——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西北干旱区属生态脆弱敏感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其相对独特的客观运行规律。在这种环境响应敏感地区,扰动因子的作用强度加大,会导致环境景观体系发生异变,异变的链式反应会完全或部分的改变区域生态环境。城镇化作为现代人类活动强度最大、方式最先进的文明生活类型,它对西北干旱区绿洲区域生态环境的扰动、影响范围、以及生态环境的响应反应机理、程度等,是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国内外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变化关系、机理、模式及特征等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以西北干旱区黑河流域张掖市绿洲区为案例,反溯区域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出发,以地理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主轴,辅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气象学、经济学、城市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探究干旱区环境下黑河流域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重点探讨黑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对城镇化格局和过程的响应关系;揭示干旱区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耦合反馈的内在机制;并对区域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的耦合关系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量化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历史时期区域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变化关系我们认为近3000年的历史时期内,清代乾嘉之前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变化主要驱动力为自然力,气候波动变化是最主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是改变区域地貌景观、水资源利用格局的副作用力。乾嘉之后地区人口剧增,对区域绿洲开发力度加大,人类活动逐渐成为改变区域生态环境的主导力量。历史时期区域城镇发展与区域人类农业开发强度和开发阶段密切相关,随气候波动下的绿洲格局变迁发展变化。2.近38年以来张掖市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1)气候变化。张掖市近38年以来气候变化方面表现为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变化不大,冬春两季降水量略有增加;大风与沙尘暴天气近38年来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张掖市气候变化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施雅风院士提出的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2)张掖市水资源环境变化。区域水资源供求矛盾日渐突出。黑河分水对区域水资源量的变化影响较大,水资源利用总量下降,水资源需求总量持续上升。工业、生态、生活用水量显着增加。目前随着节水型社会的构建,区域用水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水资源配置逐渐趋向合理,水资源使用逐渐向用水效率较高产业部门转移。(3)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土地覆被变化总体表现为质量下降趋势。其中林草地面积20年来持续下降;耕地面积略有增加,空间表现为沿黑河溯源上移较明显;城镇用地面积增加明显,空间上表现为沿河流、道路的轴向延伸,以及向黑河中上游地区的溯源扩张趋势;水域面积20年时间里除肃南县外,其他各县(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未利用土地面积总体表现为增加的趋势。3.张掖市城镇化发展表现为:(1)城镇化速度显着加快,但劳动力转移仍存在较多限制性因素。(2)城镇化发展中城镇空间结构受地域绿洲分布空间格局影响明显。空间表现为“团块—轴向”分布特征。与所处绿洲相适宜的城镇普遍规模小,综合性程度高,空间上缺少完善的结构体系和网络联结结构。(3)在运用能值流理论分析区域能值生产与城镇能值消费基础上,认为张掖绿洲对城镇化规模承载的能值流潜力较大,绿洲经济区城镇化的弹性容纳空间可以继续接受约6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4.张掖市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关系方面,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干扰与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应对这种干扰存在着双向响应性。具体表现为:(1)城镇化与区域气候变化关系。城镇化对张掖市的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起着一些作用。区域城镇化与区域部分气候要素具有或强或弱的正负相关性。存在着基于历史发展必然性上的城镇化与区域气候变化一定程度相关的偶然性结合。从而构成一种短期与长期、微观与宏观的区域系统时空辨证发展特征。即全球气候变暖一定程度上是现代人类活动作用所致,但气候变暖又促进了黑河流域社会经济的活跃,加快了张掖市绿洲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区域气候一定幅度的变化。(2)城镇化与区域水资源利用关系。城镇化对区域水资源利用变化目前影响程度较低,尚不能引导区域人口、产业结构大幅度的转移,也无力改变当前区域水资源利用格局。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认为区域城镇化只能作为区域水资源利用格局变化的一种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促进因素,而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区域产业部门之间的用水结构。随着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将会成为驱动区域节水型的水资源利用格局的主要作用因子。(3)张掖市城镇化与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关系。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与土地统计资料的数理分析,分别从张掖市宏观区域与中观绿洲经济区两个区域角度考察了1986-2006年张掖市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总体上城镇化对张掖市宏观区域与中观绿洲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均有一定的作用。但在张掖市宏观区域内,城镇化所起的作用相对较小,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贡献率只占到生态环境恶化总贡献率的1.34%。而在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绿洲区域,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城镇化引起的相关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对绿洲经济区土地覆被环境的恶化贡献率达到48.79%。。

张同泽[7](2007)在《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危机应对策略》文中认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超载严重,地下水长期超采,致使流域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为了缓解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研究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应对策略十分必要。从远古、近代、现代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形成与演变入手,通过对流域1980-2000年地表径流差积曲线及五年滑动差积曲线、1980~2003年八条山水河径量变化趋势,1999-2004年民勤县9个观测点地下水动态变化分析,提出延长系列的地表、地下水变化规律与趋势。提出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危机的成因主要为地理、气候、降水、蒸发等自然因素因素和人口增长、经济规模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质下降、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及其低效利用等人为因素。石羊河流域2000年缺水量8.28亿m3,缺水程度29.2%。2010年供需水缺口5.696亿m3,超采地下水2.880亿m3;2020年供需水缺口3.881亿m3,超采地下水2.411亿m3;2030年供需水缺口5.873亿m3,超采地下水2.487亿m3,南水北调实现调水量5.559亿m3,供需水基本达到平衡。首次提出生存水资源的概念和内涵。石羊河流域为案例,分析温饱、小康和现代化标准下的生存水资源为不可持续。通过对人均、亩均、GDP水资源配置分析,均为不合理的配置情况。首次将层次分析法(AHP)应用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中,以水资源高效利用评判指标体系的最高层为目标层,以经济状况B1、社会生活B2、资源与环境B3、技术与管理B4为准则层,下设19个指标为评判层C,以凉州D1、古浪D2、民勤D3、金昌D4四个子区,针对石羊河流域的具体情况,通过专家打分,计算各项指标相对于目标层A的权重,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从节水、水源保障、外流域调水、水资源保护等措施出发,重点以农业节水,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工业与生活节水,服务业节水,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水污染,全面实行清洁生产,完善投入机制,探索水价改革,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节水型社会等多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通过对节水、调水效益和配置、治理效果评价分析,使流域水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并向良性化方向发展。

杜文胜[8](2006)在《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当前甘肃省面对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政治环境,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对甘肃省的产业结构做出了比较详细和客观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与政策,提出了甘肃省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2004—2013)。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甘肃省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本文主要运用的分析方法及得到的结论如下: 1、区域产业发展阶段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与方法,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结果。按照产业政策可以划分成一个发展阶段:1949~1978年为产业发展阶段,1978年—1998年为独立发展阶段和1998—现在为国家政策支持发展阶段。根据H·钱纳里的区域发展阶段看,嘉峪关、兰州和金昌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张掖和白银进入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的中期;武威正在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的初期;平凉和庆阳即将进入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临夏、定西和陇西的工业化水平相当,甘南的工业化水平还低一点,正处于向初级产品生产的中期。 2、根据不同的经济区划方法对甘肃省经济区进行划分,按照行政区划分可以划分成十四个经济区,即每个地州市为一个大经济区,下面是更小的经济区;按照区域平衡发展原则、行政区完整原则和产业结构完整原则可以划分成四个产业经济区,陇西北经济区包括嘉峪关市、酒泉市和张掖市;陇东北经济区包括金昌市、白银市和武威市。陇东南经济区包括天水市、陇南地区、庆阳市和平凉市;陇西南经济区包括兰州市、定西市、临夏州和甘南州。 3、运用产业结构的分析评价指标有产业分布不平衡指数、集中指数与洛仑兹曲线分析产业布局特点;利用产业结构趋同指数分析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重复建设;利用变差系数衡量产业结构发展差异;利用区位熵衡量产业结构的专业化水平与地域分工;建立指标体系评价产业结构的竞争力。 4、对产业结构分析和评价之后,结合实际的情况提出甘肃省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甘肃省将沿亚欧大陆桥为全省产业发展主轴,以左边一条发展主轴与右边一条主轴与一条发展次轴为补充的发展战略,实现全省贯通、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同时积极利用国家产业政策,制定适合与区域发展的产业政策。

马全生[9](2000)在《金川区果树生产回顾及产业化发展建议》文中研究指明在对金川区建区后苹果梨基地建设成功经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该区果树生产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指出了今后发展果树生产的思路和指导方针,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新建基地、搞果品贮藏加工、创名牌、争市场、走集约化经营、多层次增殖、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二、金川区果树生产回顾及产业化发展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川区果树生产回顾及产业化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层面
        1.1.2 北京市政策层面
        1.1.3 乡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地调研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3.4 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
        1.3.5 实例例证法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案例研究
    2.1 研究概念界定
        2.1.1 乡土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2.1.2 乡土景观
        2.1.3 美丽乡村
    2.2 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遗产保护与利用
        2.2.3 乡村旅游学理论
        2.2.4 公众参与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案例研究
        2.4.1 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
        2.4.2 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
        2.4.3 台湾“桐花祭”特色小镇
        2.4.4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邦溪镇芭蕉村
        2.4.5 日本Mokumoku农场
        2.4.6 美国纳帕谷葡萄酒小镇
        2.4.7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策略与方法
    3.1 乡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
        3.1.1 乡土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3.1.2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意义
        3.1.3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现状问题
    3.2 基于乡土文化保护的乡村景观的分类
        3.2.1 以自然特色为主的乡村景观
        3.2.2 以人文特色为主的乡村景观
        3.2.3 以特色产业形象为主的乡村景观
    3.3 乡土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载体
        3.3.1 乡村自然景观载体
        3.3.2 乡村人文景观载体
    3.4 基于乡土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3.4.1 自然生态保护原则
        3.4.2 就地取材原则
        3.4.3 以人为本原则
        3.4.4 整体统一原则
    3.5 基于乡土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5.1 尊重自然生态环境
        3.5.2 保护与延续乡土历史特色
        3.5.3 更新乡村空间格局
        3.5.4 整合乡土文化
    3.6 基于乡土文化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6.1 保留和延续村庄肌理
        3.6.2 保护和挖掘乡土文化
        3.6.3 实现村民的主体地位
        3.6.4 乡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
        3.6.5 乡村景观营造
    3.7 乡村景观营造策略
        3.7.1 乡村入口景观营造
        3.7.2 乡村标志性景观营造
        3.7.3 乡村文化墙景观营造
        3.7.4 乡村废弃物景观营造
        3.7.5 乡村数字化景观营造
        3.7.6 乡村交互式景观营造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乡土文化及现状分析
    4.1 杨镇概况
        4.1.1 杨镇区位概况
        4.1.2 杨镇人口概况
        4.1.3 杨镇产业概况
        4.1.4 杨镇道路交通设施概况
    4.2 杨镇历史背景
    4.3 杨镇乡土文化资源分析
        4.3.1 物质文化分析
        4.3.2 非物质文化分析
    4.4 村庄现状分析
        4.4.1 沙岭村现状分析
        4.4.2 曾庄村现状分析
        4.4.3 大三渠村现状分析
        4.4.4 本节小结
    4.5 问卷调查与分析
        4.5.1 调查对象及范围
        4.5.2 调查问卷设计
        4.5.3 调查问卷分析
        4.5.4 本节小结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5.1 项目背景
    5.2 规划范围
    5.3 三村总体规划
        5.3.1 三村规划主题
        5.3.2 三村规划理念
        5.3.3 三村总体规划平面图
        5.3.4 三村规划结构
        5.3.5 三村路网联合规划
        5.3.6 三村水林田专项规划
        5.3.7 三村产业联合发展规划
    5.4 曾庄村详细景观规划设计
        5.4.1 规划设计要点
        5.4.2 总体定位目标
        5.4.3 规划思路
        5.4.4 曾庄村总体规划
        5.4.5 规划结构
        5.4.6 功能分区
        5.4.7 专项规划
        5.4.8 节点景观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乡土文化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村民需求问卷调查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坡改梯的研究现状
        1.2.2 坡改梯的稳定性分析
        1.2.3 坡改梯的生态效益研究
        1.2.4 梯田的优化设计研究
        1.2.5 甘肃省梯田建设研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甘肃省梯田建设基本情况
    2.1 甘肃省基本情况
    2.2 甘肃省水土流失与耕地利用现状
    2.3 梯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4 甘肃省梯田建设现状
        2.4.1 甘肃省梯田建设历程
        2.4.2 甘肃省梯田建设理念与做法
        2.4.3 甘肃省梯田建设现状
        2.4.4 甘肃省梯田建设存在问题
    2.5 本章小结
3 甘肃省梯田类型区划分及各分区梯田建设现状
    3.1 梯田类型区划分
        3.1.1 划分原则
        3.1.2 划分结果
    3.2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概况及其梯田建设现状
        3.2.1 黄土区
        3.2.2 土石山区
    3.3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耕地与梯田现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甘肃省标准化梯田技术指标研究
    4.1 标准化梯田建设标准与特征
        4.1.1 标准化梯田建设标准
        4.1.2 标准化梯田特征
    4.2 低标准化梯田判别标准与特征
        4.2.1 低标准梯田概念
        4.2.2 低标准梯田判别指标及特征
    4.3 梯田工程三级系统构成及标准化设计标准
        4.3.1 梯田工程三级系统构成
        4.3.2 标准化梯田设计标准
    4.4 标准化梯田的质量评定
        4.4.1 质量要求
        4.4.2 质量测定
        4.4.3 质量评定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技术
    5.1 黄土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技术
        5.1.1 标准化梯田设计技术
        5.1.2 田面宽度建设技术
        5.1.3 田块建设技术
        5.1.4 田埂建设技术
        5.1.5 田坎建设技术
        5.1.6 标准化梯田施工技术
        5.1.7 配套工程建设技术
        5.1.8 标准化梯田生产管理技术
    5.2 土石山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技术
        5.2.1 标准化梯田设计技术
        5.2.2 标准化梯田施工技术
        5.2.3 梯田配套工程建设技术
    5.3 低标准梯田标准化改造技术
        5.3.1 田块改造
        5.3.2 埂坎改造
        5.3.3 田区改造
        5.3.4 道路改造
        5.3.5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甘肃省标准化梯田示范点建设及效益评价
    6.1 标准化梯田示范点选择
    6.2 标准化梯田示范点建设及效益评价
        6.2.1 平凉市崆峒区火龙沟小流域
        6.2.2 清水县任家后沟小流域
        6.2.3 徽县滩店小流域
    6.3 标准化梯田示范点效益综合分析与评价
    6.4 黄土丘陵沟壑区梯田坡耕地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6.4.1 土壤呼吸
        6.4.2 材料与方法
        6.4.3 结果与讨论
        6.4.4 本节小结
    6.5 本章小结
7 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潜力分析
    7.1 黄土区标准化梯田建设潜力分析
    7.2 土石山区标准化梯田潜力研究
    7.3 甘肃省不同梯田类型区梯田建设潜力研究
    7.4 甘肃省梯田标准化建设潜力总体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西北传统农区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加大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势在必行
        1.1.2 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1.1.3 现有技术推广体系下的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1.1.4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扩散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国外农业技术采用的研究
        2.1.1 关于农户的假设:三种观点
        2.1.2 农业技术采用的研究脉络
    2.2 国内农业技术采用的研究演化
    2.3 我国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方法
        2.3.1 定性研究方法
        2.3.2 定量研究方法
    2.4 国内外研究比较
    2.5 结论
第三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传统农区
        3.1.2 农户和农户行为
        3.1.3 农业技术内涵和分类
    3.2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理论基础
        3.2.1 农户技术扩散系统
        3.2.2 农户技术采用的诱导因素
        3.2.3 农户技术采用的决策
        3.2.4 农户技术采用的过程和分布规律
        3.2.5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改变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北传统农区的农业技术水平评价及调研方式选择
    4.1 西北传统农区的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基于县域尺度
        4.1.1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4.1.2 县域农业技术水平综合评价
        4.1.3 县域农业技术水平的特征分析
    4.2 技术对象、调研区域、调研方法的选择
        4.2.1 技术对象的选择
        4.2.2 调查区域选择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的技术效率和技术需求分析
    5.1 导言
    5.2 理论分析和模型构建
        5.2.1 理论分析
        5.2.2 模型构建
        5.2.3 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5.3 农户的生产技术效率分析
        5.3.1 农户生产技术效率的基本特征
        5.3.2 农户技术效率的分布特征
    5.4 农户的技术需求意愿分析
        5.4.1 农户技术需求意愿
        5.4.2 农户对不同属性技术的需求意愿
        5.4.3 农户对具体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
        5.4.4 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时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户采用不同属性技术的行为差异分析
    6.1 导言
    6.2 不同属性技术的采用率和已采用技术农户的背景特征
        6.2.1 不同属性技术的采用率差异分析
        6.2.2 已采用技术农户的背景特征
    6.3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动因分析
        6.3.1 农户采用新技术前考虑因素的排序
        6.3.2 农户采用新技术后担忧因素的排序
    6.4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户主自身特征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6.4.2 家庭经济因素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6.4.3 资源禀赋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技术环境对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影响分析
    7.1 问题的提出
    7.2 研究方法
    7.3 变量设计及模型估计分析
        7.3.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分析
        7.3.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不同技术供给主体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
    8.1 西北传统农区的农业技术供给主体及其服务模式
        8.1.1 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供给模式
        8.1.2 企业主导的农业技术供给模式
        8.1.3 科研单位主导的技术供给模式
        8.1.4 农民合作组织主导的技术供给模式
    8.2 不同技术供给主体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
        8.2.1 农户接受不同技术供给主体服务的水平和意愿分析
        8.2.2 不同技术供给主体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分析
    8.3 农户对不同技术供给模式存在问题的反映
        8.3.1 政府主导的技术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
        8.3.2 企业主导的技术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
        8.3.3 科研单位主导的技术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
        8.3.4 农民合作组织主导的技术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
    8.4 农业技术供给模式的成功案例
        8.4.1 政府主导的技术供给模式——安塞县侯沟门村"一村一品"模式
        8.4.2 企业主导的技术供给模式——宏达果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8.4.3 科研单位主导的技术供给模式——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
        8.4.4 农民合作组织主导的技术供给模式——白水县仙果苹果专业合作社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技术扩散的空间分析
    9.1 农业技术扩散的空间分析——理论探讨
        9.1.1 农户技术扩散空间界定
        9.1.2 影响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的因素
        9.1.3 农业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
        9.1.4 农业技术扩散的空间类型
    9.2 农业技术扩散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9.2.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9.2.2 苹果技术扩散的空间效应分析
    9.3 杨凌农业示范区技术辐射空间分布的估算——以陕西省苹果基地县为例
        9.3.1 研究方法介绍
        9.3.2 杨凌农业示范区与苹果基地县(区)的技术水平评价
        9.3.3 杨凌农业示范区技术辐射的空间分布估算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1.1 西北传统农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偏低
        10.1.2 农户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采用具有较强的经济理性
        10.1.3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受到户主自身特征、家庭经济特征、技术属性以及技术环境的综合影响
        10.1.4 西北传统农区的技术供给主体对农户的技术服务功能不足
        10.1.5 农业技术扩散的空间分布受邻近效应和等级效应的影响明显
    10.2 政策建议
        10.2.1 增强对农户采用技术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10.2.2 构建面向农户的技术推广体系和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模式
        10.2.3 建立系统长效的农户技术培训体系
        10.2.4 进一步拓展农户技术信息网络
        10.2.5 优化区域技术环境,重点完善技术软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2.1 石羊河流域的历史变迁
        2.1.1 古代的石羊河流域
        2.1.2 近代的石羊河流域
        2.1.3 现代的石羊河流域
    2.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状况
        2.2.1 地表水资源状况
        2.2.2 地下水资源状况
        2.2.3 石羊河流域水系及灌区分布状况
        2.2.4 石羊河流域地理分区
        2.2.5 石羊河流域冰川的变化趋势
        2.2.6 石羊河流域历史文化背景
        2.2.7 石羊河流域社会经济背景
    2.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变化
        2.3.1 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
        2.3.2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变化
        2.3.3 影响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分布不均的自然因素分析
        2.3.4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1 石羊河流域自然概况
    3.2 石羊河流域供用水现状分析
        3.2.1 供水量现状分析
        3.2.2 用水量现状分析
        3.2.3 耗水量现状分析
        3.2.4 水资源供需现状分析
    3.3 社会经济状况评价
    3.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3.5 石羊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3.5.1 自然环境差,面临生存危机
        3.5.2 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3.5.3 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落后
        3.5.4 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规模拟定
    4.1 经济理论
        4.1.1 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4.1.2 区域经济发展的极化理论
        4.1.3 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4.1.4 区域创新理论
        4.1.5 梯度理论
        4.1.6 贫困理论
        4.1.7 区域经济干预理论
        4.1.8 经济起飞理论
        4.1.9 区域分工贸易理论
        4.1.10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4.2.1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
        4.2.2 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4.2.3 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研究
    4.3 流域发展规模拟定
        4.3.1 农业发展规模与结构
        4.3.2 工业发展规模
        4.3.3 社会发展规模
        4.3.4 生态发展规模
第五章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5.1 水资源总量预测分析
    5.2 可供水量预测分析
        5.2.1 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
        5.2.2 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
        5.2.3 总可供水量预测
        5.2.4 基于耦合法的可供水量预测
    5.3 需水量预测分析
        5.3.1 行业水资源需求
        5.3.2 区域水资源需求预测
    5.4 供需水平衡分析
        5.4.1 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
        5.4.2 水资源供需分析方法
        5.4.3 供需平衡预测
第六章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对策
    6.1 建立和谐社会
        6.1.1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1.2 增加社会就业岗位
        6.1.3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6.1.4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6.1.5 实施“人才强市、科教兴市”战略
        6.1.6 发展文化产业
        6.1.7 发展社会服务事业
    6.2 经济可持续发展
        6.2.1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2.2 积极发展沙产业
        6.2.3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6.2.4 构建培育经济增长极
        6.2.5 产业优化与发展布
        6.2.6 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
        6.2.7 县域经济发展
        6.2.8 加强区域合作
        6.2.9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2.10 发展第三产业
        6.2.12 加强交通能源建设
    6.3 生态治理措施
        6.3.1 生态学理论
        6.3.2 生态功能区
        6.3.3 总体治理措施
        6.3.4 分区治理措施
        6.3.5 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措施
        6.3.6 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模式
    6.4 水资源保障措施
        6.4.1 节水型社会建设
        6.4.2 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6.4.3 水源保障工程
        6.4.4 外流域调水工程
    6.5 综合治理制度措施
        6.5.1 推行水、土地、森林资源统一协调管理
        6.5.2 完善水资源管理
        6.5.3 建立有效地水权水价机制
        6.5.4 引进虚拟水
        6.5.5 生态补偿
        6.5.6 提高持续用水意识
    6.6 水权改革与水量配置
        6.6.1 水权改革
        6.6.2 水资源合理配置
第七章 逻辑框架法在石羊河综合治理评价中的应用
    7.1 逻辑框架法
        7.1.1 逻辑框架法的概念
        7.1.2 逻辑框架法的结构
        7.1.3 逻辑框架法的应用条件
    7.2 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1 垂直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2 水平逻辑框架模型的建立
        7.2.3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评价
第八章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分析与评价
    8.1 综合治理效果趋势预测
        8.1.1 水资源供需趋于平衡
        8.1.2 农业灌溉面积大幅度减少
        8.1.3 荒漠化趋势逐步减缓
        8.1.4 农业人口转移任务艰巨
        8.1.5 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8.1.6 农民人均收入减少
        8.1.7 粮食总产量将减少
        8.1.8 用水结构调整合理
        8.1.9 地下水位缓慢抬升
        8.1.10 红崖山水库入库水量增加
    8.2 综合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8.3 综合治理效果社会评价
        8.3.1 社会评价概念和特点
        8.3.2 社会评价的目的和作用
        8.3.3 社会评价主要内容
        8.3.4 社会影响分析
        8.3.5 社会互适性评价
        8.3.6 社会风险性评价
        8.3.7 社会效益评价
    8.4 综合治理生态效益分析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6)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研究 ——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述评
    §1.1 国外研究进展
        1.国外城市与生态环境关系相关研究
        2.国外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3.国外干旱区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1.2 国内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1.城市内部的环境变化研究
        2.城市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研究
        3.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响应机理研究
        4.西北干旱区绿洲城镇化过程的生态环境变化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5.黑河流域人类活动过程与生态环境变化耦合关系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选题意义
        1.干旱区绿洲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态环境响应研究背景及意义
        2.选择黑河流域为典型案例区的意义
    §2.2 研究框架
        1.基本研究框架
        2.研究的重点与目标
    §2.3 理论与方法基础
    §2.4 研究技术路线与基本资料来源
        1.研究范围
        2.基础资料与评估
        3.技术路线
        4.创新之处
第三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3.1 黑河流域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2.河流水系、湖泊
        3.地形、地貌
        4.气候特征
        5.土壤植被
    §3.2张掖市社会经济基本概况
        1.人口与分布
        2.土地利用现状
        3.经济概况
第四章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人地关系及生态环境变迁关系研究
    §4.1 历史时期的黑河流域气候变化
        1.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000年,气候温暖湿润
        2.公元前1000~公元前770年,气候寒冷干旱
        3.公元前770~公元前44年,气候温暖湿润
        4.公元前43~公元581年,气候寒冷干旱
        5.582~960年,气候温暖湿润
        6.961~1191年,气候寒冷
        7.1192~1427年,气候温暖,前期旱后期涝
        8.1428~1870年,气候寒冷干旱
        9.1870~1945年气候变化特征
    §4.2 历史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变迁评述
        1.先秦历史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变迁评述
        2.秦、汉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黑河流域人类活动
        4.隋唐时期的区域人类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评述
        5.宋元时期的区域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评述
        6.明清时期的区域活动与区域生态环境评述
        7.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之影响因子评述
    §4.3 历史时期黑河流域绿洲格局变迁影响下的地区城镇发展
        1.历史时期黑河流域城镇发展基本特征
        2.历史时期黑河流域城镇发展基本规律
第五章 张掖市绿洲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趋向分析
    §5.1 黑河流域张掖市近38年以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1.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2.张掖市近38年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关系
        3.结论与讨论
    §5.2 张掖市水资源利用及变化研究
        1.黑河水资源量及变化趋势
        2.张掖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主要问题
        3.黑河分水背景下的张掖水资源利用变化研究
    §5.3 张掖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1.卫星影像资料基础数据处理与分析
        2.2002~2006年张掖市土地利用变更汇总资料分析
        3.1986-2006年张掖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结果探析
第六章 资源环境要素制约下的黑河中游张掖市城镇化发展
    §6.1 张掖市城镇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1.自然环境影响因素
        2.经济影响因素
        3.社会影响因素
        4.发展战略与制度影响因素
    §6.2 张掖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及预测
        1.张掖市城镇化轨迹分析
        2.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
    §6.3 张掖市城镇发展基本特征及主要问题
        1.张掖市城镇及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张掖市城镇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6.4 基于能值流动下的张掖市绿洲对中心城市承载能力研究
        1.区域与城市能值分析
        2.能值流动过程中的张掖市对中心城市承载力计算
        3.结论与讨论
    §6.5 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张掖市城镇化发展研究
        1.加快区域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转移与流动
        2.构建适合区情,能够促进区域城镇化合理发展的产业结构
        3.资源环境制约下的张掖市城镇发展的主要思路
第七章 张掖市绿洲生态环境受城镇化扰动及其响应关系研究
    §7.1 张掖市城镇化与区域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1.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作用关系理论基础探讨
        2.张掖市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7.2 张掖市区域气候变化对城镇化的响应关系研究
        1.张掖市气候变化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相关分析
        2.主要结论
    §7.3 张掖市水资源利用变化对区域城镇化的响应关系研究
        1.张掖市1994~2005年用水变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量化关系研究
        2.张掖市节水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情景下的区域水资源利用响应变化
    §7.4 张掖市宏观与中观区域LUCC变化对区域城镇化响应关系研究
        1.研究方法
        2.张掖市城镇用地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特征分析
        3.张掖市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环境变化
        4.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1.研究结论综述
    2.论文研究启示
    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危机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进展情况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形成及其演变
    2.1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回顾
        2.1.1 远古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
        2.1.2 近代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
        2.1.3 现代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
    2.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形成
        2.2.1 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资源
        2.2.2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
        2.2.3 流域水循环系统形成
    2.3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2.3.1 石羊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的特征
        2.3.2 石羊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特征
第三章 石羊河流域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分析评价
    3.1 现状供水量
        3.1.1 现状供水能力
        3.1.2 现状供水量
        3.1.3 现状用水分析
        3.1.4 现状耗水分析
    3.2 现状供需平衡分析
第四章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危机及其形成原因
    4.1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危机
        4.1.1 山区水源涵养林萎缩,水库淤积严重
        4.1.2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高耗水低效益用水份额大
        4.1.3 流域水污染严重,胁迫供水和生态安全
        4.1.4 流域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4.1.5 区域用水不平衡加剧,下游来水急剧减少
    4.2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危机形成原因
        4.2.1 自然因素
        4.2.2 开发利用因素
第五章 石羊河流域未来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5.1 石羊河流域可供水量预测
        5.1.1 地表水可供水量预测
        5.1.2 地下水可供水量预测
        5.1.3 地表地下水重复可供水量预测
        5.1.4 总可供水量预测
    5.2 石羊河流域需水预测
        5.2.1 农业需水预测
        5.2.2 工业需水预测
        5.2.3 建筑业与第三产业需水预测
        5.2.4 生活需水预测
        5.2.5 生态需水预测
        5.2.6 总需水量预测
    5.3 供需平衡预测分析
        5.3.1 供需平衡分析
        5.3.2 供需平衡预测
        5.3.3 供需平衡结果评价
第六章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危机的综合治理对策
    6.1 节水措施
        6.1.1 农业节水工程
        6.1.2 重点灌区节水改造工程
        6.1.3 工业与生活节水
        6.1.4 服务业节水
        6.1.5 调整产业结构
        6.1.6 控制污染,全面实行清洁生产
        6.1.7 完善投入机制,探索水价改革
        6.1.8 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6.1.9 建立节水型社会
    6.2 水源保障
        6.2.1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
        6.2.2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6.2.3 农业灌溉水源保障
        6.2.4 生态建设水源保障
        6.2.5 防洪减灾安全保障
    6.3 外流域调水措施
        6.3.1 外流域调水线路
        6.3.2 外调水规模选定
    6.4 水资源保护
        6.4.1 水源涵养区水资源保护
        6.4.2 地表水资源保护
        6.4.3 地下水水资源保护
        6.4.4 沙漠水资源保护措施
        6.4.5 外调水资源保护措施
第七章 生存水资源研究
    7.1 概念解释
        7.1.1 生存可利用水资源
        7.1.2 生存需要水资源
        7.1.3 生存持续水资源
    7.2 案例分析
        7.2.1 生存可利用水资源
        7.2.2 生存需要水资源
        7.2.3 生存持续水资源
第八章 水资源合理配置
    8.1 以供定需定额配置
    8.2 行业间水资源配置
        8.2.1 生活用水
        8.2.2 农业用水
        8.2.3 工业用水、建筑业和三产用水
        8.2.4 生态环境用水
    8.3 外调水资源配置
        8.3.1 配置原则
        8.3.2 配置方案
    8.4 区域间水资源配置
        8.4.1 人均水资源量配置
        8.4.2 亩均水资源量配置
        8.4.3 GDP 水资源量配置
    8.5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
        8.5.1 水资源配置模型
        8.5.2 水资源配置模型中评价指标确定
        8.5.3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果
第九章 综合治理效益效果分析
    9.1 节水效益
    9.2 调水效益
    9.3 配置效果
    9.4 综合治理效益
第十章 结论
    10.1 结论
    10.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产业和产业结构的概念
        1、产业(industry)
        2、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
    第二节 产业结构理论与研究进展
        1、产业结构理论以及国外产业结构研究进展
        2、我国的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概况及趋势
    第三节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意义
        1、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借鉴
        2、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性
        3、产业发展演化与经济发展
第二章 甘肃省产业结构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一节 甘肃省概况
        1、历史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地貌
        4、气候状况
        5、资源状况
        6、民族和宗教
        7、社会经济文化
    第二节 甘肃省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分析
        1、甘肃省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有利的条件
        2、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三节 甘肃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1、甘肃省产业结构发展历史
        2、甘肃省总体的产业结构现状
        3、各个地州市的总体产业结构现状
        4、甘肃省产业内部的结构现状
第三章 甘肃省产业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节 甘肃省发展阶段分析
        1、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将甘肃省产业发展划分成三个阶段
        2、甘肃省工业化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甘肃省产业经济区划
        1、经济区
        2、甘肃省经济区划
第四章 甘肃省产业结构评价
    第一节 产业集中度评价
        1、利用产业分布的不平衡指数进行甘肃省产业结构布局评价
        2、利用集中指数对甘肃省产业结构布局评价
    第二节 产业趋同性与重复建设评价
        1、产业趋同与重复建设
        2、产业趋同和重复建设评价
    第三节 产业差异度(均衡度)评价
        1、我国产业差异历史和现状
        2、产业差异产生的原因
        3、甘肃省产业差异分析
    第四节 专业化程度评价
        1、专业化与地域分工的主要理论依据
        2、甘肃省产业专业化分析
    第五节 产业竞争力评价
        1、产业竞争理论和方法
        2、甘肃省各个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和结论
第五章 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第一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市场取向原则
        2、比较优势原则
        3、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4、有利于地区和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原则
        5、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品味
        6、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原则
        7、有利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的原则
        8、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提下进行
        9、因地制宜原则
        10、政府导向原则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1、甘肃省产业结构问题与矛盾
        2、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第三节 甘肃省第一产业特点、问题与调整方向
        1、甘肃省第一产业调整的背景与问题
        2、甘肃省第一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第四节 甘肃省第二产业特点、问题与调整方向
        1、甘肃省第二产业结构
        2、甘肃省第二产业的特点
        3、第二产业工结构优化与调整
    第五节 甘肃省第三产业特点、问题和调整方向
        1、甘肃省第三产业的特点与问题
        2、第三产业调整方向
第六章 甘肃省产业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战略
    2、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容
    第一节 甘肃省产业发展战略
        1、甘肃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意义
        2、甘肃省产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 甘肃省产业政策研究
        1、产业政策
        2、我国产业政策
        3、甘肃省产业政策
结语
参考文献
特别感谢

(9)金川区果树生产回顾及产业化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金川区果树生产发展的回顾
    1.1 发展苹果梨生产的有利条件
        1.1.1 优越的气候、土壤条件
        1.1.2苹果梨栽培条件及主要性状表现
        1.1.3 市场需求看好
    1.2 领导重视, 选准项目
    1.3 政策优惠, 强化服务
    1.4 建立示范样板园, 以点带面, 全面发展
2 果树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技术落后, 果品质量差, 商品率低
    2.2 经济效益不高,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3 今后发展果树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3.1 思路与指导方针
    3.2 具体措施及实施意见
        3.2.1 提高果品质量, 以优取胜, 争优质, 创名牌, 开拓国内外市场
        3.2.2 发展产后包装、贮藏、加工业
        3.2.3 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4 加强果树技术队伍建设
        3.2.5 加强培训, 提高果农的技术管理水平
        3.2.6 抓重点, 找准果树产业发展的新项目

四、金川区果树生产回顾及产业化发展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HP-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甘肃省田园综合体特色化发展研究[D]. 牛彩虹.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 [2]基于乡土文化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为例[D]. 张改潞.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3]甘肃省标准化梯田建设综合技术研究[D]. 周波.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1)
  • [4]西北传统农区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研究[D]. 满明俊. 西北大学, 2010(10)
  • [5]石羊河流域综合管理策略研究[D]. 郭承录. 甘肃农业大学, 2009(01)
  • [6]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研究 ——以黑河流域张掖市为例[D]. 李鸣骥.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7)
  • [7]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危机应对策略[D]. 张同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8]甘肃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D]. 杜文胜. 兰州大学, 2006(09)
  • [9]金川区果树生产回顾及产业化发展建议[J]. 马全生. 甘肃农业科技, 2000(01)

标签:;  ;  ;  ;  ;  

金川区果树生产回顾及产业化发展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