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嵌入式系统平台自动测试工具

实时嵌入式系统平台自动测试工具

一、实时嵌入式系统平台自动测试工具(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宇[1](2021)在《基于开源仿真平台的自动代码生成研究》文中指出系统仿真是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的必要手段,但仿真完成后仍需手工编写控制源代码。自动代码生成技术可以把模型自动转换为控制代码,提高开发效率。自动代码生成技术是按照目标代码规则,调取工程所需文件和模型信息,生成符合规范的计算机源码文件。本文在开源图形化仿真平台Si Ros/Xcos的基础上,开发自动代码生成工具,本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开源图形化仿真平台分析,研究系统仿真推演机制,以模块化架构为自动代码生成工具包提供挂载接口。2)对目前已有自动代码生成方案优缺点综合分析,重点介绍基于模版和基于模型的代码生成原理,提出一种自动代码生成系统模型。实现以模版文件为基础,嵌套模型动态行为,通过生成器引擎进行驱动,以功能包形式挂载到仿真平台中运行,实现对系统仿真模型的代码生成。3)设计可供嵌入式系统调用的代码生成模块,根据目标系统要求确定模版文件,将硬件端口转化为仿真系统接口,将受控系统仿真模型转化成嵌入式系统代码,实现嵌入式系统控制。本文初步实现开源图形化仿真平台系统推演和自动代码生成功能,能够完成系统仿真推演,实现对超块模型的代码生成。最后针对代码生成工具进行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达到预期系统要求,生成代码可读性良好,并能够运行在嵌入式系统之中。

瞿伟[2](2021)在《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显微镜在生命科学研究、工业制造、医疗诊断、教育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显微相机则是数字显微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显微相机是工业相机的一种,从接口划分可以分为专用机器视觉接口相机和通用接口相机。通用接口相机性价比高且应用场景广泛,拥有重要的实用研究价值。本文基于Hi3559V200平台研究并提出了一款双操作系统架构、拥有丰富图像处理功能和强大视频图像编解码功能、HDMI接口的快速启动显微相机。显微相机作为典型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方面的要求与通用计算平台有所不同。嵌入式系统分为对称嵌入式系统和非对称嵌入式系统,对称嵌入式系统性能负载更均衡、适用范围更广,非对称嵌入式系统则结合了通用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的优势,适用于对实时性有一定要求且需要有良好功能扩展性和人机交互的场景。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支持脱离PC工作。相机通过HDMI接口和USB接口两种方式输出视频码流,支持3840×2160分辨率30FPS视频编解码和3840×2160分辨率图片编解码,支持外接SD卡或U盘扩展存储。同时相机支持丰富多样的图像处理功能,提供了很高的图像调节自由度。相机拥有图形用户界面,通过鼠标可以对相机进行控制。除了图像处理以及视频图片编解码,相机还提供了测量功能,用户可通过鼠标使用图形用户界面提供的多种测量工具完成对实时图像的测量。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采用Linux+HuaweiLiteOS的双操作系统架构,Linux负责图形用户界面和外设适配等通用功能,Huawei LiteOS负责图像处理以及视频图片编解码等专用媒体业务。双操作系统分别运行在Hi3559V200双核处理器的两个不同核心上,通过U-boot引导启动,并使用中断和共享内存实现核间通信以及视频码流数据交互。双系统显微相机软件建立在论文设计的中间件基础之上。中间件是位于图形用户界面和底层硬件驱动之间的逻辑抽象层。论文按照低耦合、高复用和高效率的原则设计了软件中间件,中间件从底层到上层分为COMMON、ISP、VIDEO、UVC、TEST和LITEO六个模块,分别负责不同的功能模块。论文提出了针对双系统显微相机的快速启动综合优化方案,从相机启动流程出发,研究了基于U-boot优化、Linux内核优化、程序流程优化和其他整体优化等优化方案,通过裁剪相机的固件、优化启动流程和优化用户程序运行流程,大幅度提升了相机从上电到输出预览图像的速度,与同类型HDMI显微相机相比有效提升了用户体验。论文最后对相机的设计功能进行了整体测试,验证了论文设计双系统显微相机功能的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验证了采用快速启动综合优化方案,相较于同类型HDMI显微相机有明显的领先。与其他显微相机相比,论文设计的显微相机拥有功能丰富、编解码性能高、成本低、启动速度快和结构紧凑的特点,拥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章明[3](2020)在《资源受限的安全关键实时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优化技术》文中指出实时嵌入式系统在各个工业应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关注汽车、航空等安全关键应用领域。以汽车领域为例,下一代汽车的电气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大趋势,导致汽车电气电子系统的规模和复杂度日益增长,现代高端汽车的电子系统已经成为一个包含数十甚至上百个电控单元(ECU)、通过多种网络协议不同的总线互联的复杂分布式系统。系统的设计、分析与开发具有较高挑战性,需要考虑多种需求与约束,包括:多个不同安全级别的应用共存,形成混合关键性系统,需要同时通过多个级别的安全认证;系统硬件资源由于成本与功耗的原因而较为受限;安全关键应用具有硬实时性需求,必须严格满足截止期;安全关键应用需要较高的可靠性与容错性,尤其需要防范恶劣环境中运行时常见的软错误;集成化异构硬件平台需要高性能低功耗的硬件协处理器,用于加速深度学习与其它算法的实时运行。针对这些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优化算法,包括:·安全关键的实时嵌入式系统必须同时满足严格的时间约束以及很高的可靠性和容错性要求。控制流检测(CFC)通过在运行时监视和检查程序的控制流来判断运行时的实际控制流是否偏离控制流图,能有效地提高嵌入式系统的可靠性。现有基于软件的控制流检测在每个基本块(Basic Block)中添加额外的插桩代码,这会导致程序的执行时间大幅延长,使程序无法满足时间约束。本文提出最差执行时间(WCET)感知的部分控制流检测(WCET-Aware Partial CFC,WAPCFC)技术,在确保程序的WCET不超过给定上限的前提下,通过选择性地对程序代码中的部分基本块或超节点(Supernode)进行插桩(Instrument),使程序对控制流错误具有部分的检测能力。WAPCFC技术使控制流检测算法适用于资源受限的安全关键实时嵌入式系统,并允许设计人员根据应用的需求在实时性和可靠性需求之间做出权衡。·在AUTOSAR模型中,车载电子系统的软件通常由多个软件组件(SWC)组成。设计者需要将这些SWC映射到多个通过车内网络相连的ECU,从而产生分布式、多线程的实现。随着车载电子系统规模的增长,传统的手工映射方法难以找到最优的实现方案。本文考虑由多个通过总线连接、运行实时操作系统的ECU构成的分布式硬件平台,提出AUTOSAR模型在车载分布式嵌入式系统上的实现优化算法,在确保系统可调度性的前提下,最小化总线利用率以及每个ECU上数据一致性机制的内存开销。·时间触发协议(TTP)是一种工业标准总线协议,广泛用于安全关键的航空电子控制系统。基于TTP总线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需要搜索巨大的设计空间,包括任务到处理器的映射和总线访问配置。本文提出基于逻辑Benders分解的分布式嵌入式系统优化算法,在确保基于TTP总线的分布式系统的延时满足其端到端截止期的前提下,对任务到处理器节点的映射以及TTP总线访问配置进行优化设计,最小化总线利用率,高效利用总线带宽。·我们考虑将脉冲神经网络(SNN)用于深度学习高性能硬件加速器的应用建模。SNN可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到脉冲神经网络(ANN-SNN)转化的方式间接地训练,即,先用传统的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算法训练人工神经网络(ANN),再将训练所得的ANN转化为等效的SNN。现有ANN-SNN转化方法有的采用低效的频率编码,用于编码一个激活值的脉冲数量随着激活值线性增长;有的依赖于计算密集的脉冲神经元模型,神经元在处理输入脉冲时需要进行复杂的运算。因此,转化产生的SNN在运行时的计算量很大。为了降低SNN的计算量,提高神经网络加速器的计算效率与性能,本文提出基于对数时间编码(LTC)的ANN-SNN转化算法。LTC编码一个激活值所需的脉冲数量随着激活值以对数速率而非线性速率增长,从而减少SNN中的脉冲数量;本文提出Exponentiate-and-Fire(EF)脉冲神经元模型来配合LTC,神经元只需进行加法和移位操作,从而降低神经元处理输入脉冲所需的计算量;此外,本文改进ANN的训练过程来补偿LTC引入的近似误差,从而减少ANN-SNN转化带来的性能损失。本文提出的一系列算法为下一代高度复杂而又资源受限的安全关键实时嵌入式系统提供了设计阶段的算法支持。

罗尧[4](2020)在《基于ARM的指针式仪表自动读数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仪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指针式仪表具有成本低、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在工业领域中被大量的使用,目前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对仪表进行读数与监测,人工读数存在效率低、出错率高等缺点,然而工业生产正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仅仅依靠人工读数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运用便捷化设备和相关的处理技术对指针式仪表进行自动读数成为了工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本系统结合嵌入式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实现指针式仪表的自动读数,选取符合系统性能需求的嵌入式ARM硬件平台,并在嵌入式平台上移植Linux操作系统,深入研究了指针式仪表图像预处理算法和示数判断算法,将仪表读数算法程序移植到嵌入式平台运行。本文主要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指针式仪表自动读数算法、嵌入式读数终端和服务器端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工业领域中指针式仪表的实际使用环境,将系统分为嵌入式读数终端和服务器端。嵌入式读数终端采集现场仪表图像,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对仪表图像进行处理,以实现指针式仪表的自动读数,并将仪表读数结果和现场视频图像传输至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实现视频监控、仪表异常读数报警、数据存储和命令控制等功能。2、首先将采集到的仪表图像进行增强降噪等预处理操作,使用自适应阈值法对仪表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提取仪表图像前景像素区域,结合Hough圆变换和刻度线质心点拟合圆两种方式计算仪表特征区域圆心和半径,该算法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其次利用二值图像轮廓法提取主刻度单个字符,并通过K最近邻(k NN,k-Nearest Neighbor)分类算法识别字符,获取字符的数值,根据字符的位置关系确定主刻度示数值和主刻度字符区域中心点坐标,完成最小值刻度线和最大值刻度线的数值匹配,使用累计概率霍夫变换定位仪表指针,最后通过角度法计算指针式仪表示数。3、嵌入式系统平台搭建,首先需要搭建嵌入式系统开发所需的交叉编译环境,移植引导程序u-boot,配置Linux内核主要的设备驱动,交叉编译Linux内核源码,制作根文件系统。为增强该读数系统的实用性,在系统中增加视频监控的功能,当嵌入式终端读数错误或仪表出现故障时能够实现远程监控,移植嵌入式系统下所需的Open CV视觉算法库和视频传输jrtplib库,生成在ARM平台所需的动态链接库,为读数终端应用程序提供运行环境,视频数据压缩采用硬件编码方式,需加载MFC硬件编码API函数源文件。4、服务器端是基于Qt界面程序设计,在Ubuntu16.04系统中编译jrtplib和FFmpeg源码库,搭建接收解码H.264视频流的开发环境,jrtplib库用于接收并解析RTP协议荷载的H.264视频流,通过FFmpeg解码H.264码流,在Qt界面显示解码之后的视频图像,服务器端使用TCP协议收发读数结果和配置命令等重要数据,同时也实现数据存储和仪表读数异常报警功能。通过本系统设计,可以实现指针式工业仪表远程自动读数、视频监控和数据存储等功能,在工业生产领域中意义重大。

王力[5](2019)在《基于ARM和OpenCV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视频监控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目前的视频监控系统多采用PC机作为平台,使用摄像头进行长期不间断的录制。这样不仅功耗高,便携性差,并且对存储设备的损耗也极为巨大,而且在事后回溯视频查找关键信息时,面对复杂海量的冗余数据,将会是极为繁琐的工作。本文深入研究了OpenCV算法以及嵌入式Linux的系统架构,基于嵌入式ARM处理器,构建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嵌入式系统,并在此系统上运行本文所设计的一种基于OpenCV的移动检测及标记跟踪算法。能够实现驱动通用的USB摄像头,对目标区域进行监控,仅在有物体移动时才对视频数据进行存储,并在视频中将其轮廓进行标记跟踪。这样在解决了功耗以及便携性的基础上,还能显着的降低对存储设备的损耗、占用以及处理复杂度。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一整套完整的、与本设计强相关的嵌入式系统架构。根据本系统的功能设计需求,编译时仅配置加入了系统运行所必须的V4L2驱动、触摸屏驱动、USB存储器驱动等驱动模块,使得内核镜像尽可能精简的同时,编译得到一整套包括U-boot、内核以及文件系统在内的嵌入式Linux系统镜像文件。2.设计出一种基于帧差法并进行优化的移动检测及标记跟踪算法。能够驱动USB摄像头,实现对目标区域进行移动物体检测以及动态标记,并在视频帧中添加时间信息,最后对视频文件进行存储。通过对关键参数的计算、调整以及测试,得到了在本嵌入式系统中输出帧率最高、运行效率最快的算法。3.设计出一整套OpenCV算法运行所需的依赖库体系。针对系统算法运行、视频播放以及存储等功能的需求,对OpenCV源码以及ffmpeg等第三方依赖库进行配置以及交叉编译,最后得到了支持本系统在嵌入式设备上运行的依赖库文件,大大提升了本系统的可移植性。4.设计一个集显示及控制功能于一体的图形用户界面。基于Qt/E框架,将所有功能模块嵌入到框架内,实现视频播放的同时,用户还可通过对触摸屏上的按键选择,来对系统的运行、暂停以及退出状态进行控制,大大提升了本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最后本文对所设计的嵌入式系统进行了实物测试以及分析,通过测试,本系统所有功能模块工作正常,与普通视频监控系统相比较,输出帧率良好,可达到25FPS,视频存储文件大小缩减率平均可达到62%,性能优良,具有广阔的实际应用价值。

罗殊彦[6](2018)在《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度量与评价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机载计算机是飞机中最核心的部件,具有高可靠、高安全、高性能等特点。航空计算技术不断发展,对新一代机载计算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率先研发了最新一代的机载计算机,提出了综合核心处理机(Integrated Core Processor,简称ICP)的概念,并成功将其应用于F-35等重要机型。ICP的出现标志着机载计算机正从过去的分立式、混合式、联合式结构向高度智能化、综合化、模块化方向发展。ICP采用了分区操作系统、异构多核处理、多类总线混合通信等多种新技术,使得传统的性能评价指标和能力度量方法无法满足当前系统评价要求,该发展趋势对系统性能评价方法、能力度量模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当前机载计算机及ICP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多维度的嵌入式系统性能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控制能力评价作为重点,分析了影响其性能的各级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方法和度量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理论的五维度嵌入式系统性能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从嵌入式系统的智能控制、网络互联、综合计算、安全防护和能耗控制五个方面考虑,采用多维、多级的方式评价系统性能,并通过雷达图展示评价结果,便于用户更好地对系统进行选型和优化。通过灰关联分析,解决了由于指标间关联度高,导致评价结果不精确的问题。此外,针对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评价,提出了一种基于离差智商的性能评价方法,以及基于相对能力曲线的性能评价模型,解决了对智能控制能力度量过程中,因指标得分上限不一致,导致评价结果难以统一度量的问题,并通过案例阐明了所提出评价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2)提出了一种基于GCM因子的异构多核处理单元间的动态通信策略,及其自适应能力评价方法。传统的异构多核处理单元的核间多采用静态通信策略,针对系统运行环境多变、资源有限、通信性能不稳定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系统内存约束和时间约束的异构多核间动态通信策略模型,并引入通信粒度、通信缓存和消息传输机制影响因子(简称GCM因子),研究其对系统核间通信不同阶段的性能影响,以评价系统核间通信自适应能力。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不同参数配置下的静态通信策略,动态通信策略通过选择合理的GCM因子,优化了核间通信的传输效率,能使通信任务执行时间缩短5%-30%,动态通信策略具有较好的自适应性和平稳性。同时,所提出的系统核间通信策略自适应能力评价方法,能准确给出不同策略下的自适应性得分,使评价结果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和适应性。3)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动态周期执行时间(简称DCET)的分区任务调度算法,并提出相应的任务调度自寻优能力评价方法。在ARINC 653标准的约束下,针对分区任务调度的固定周期时间窗口,易导致空闲时间片剩余过多的问题,在确保任务优先级不出现反转的情况下,采用剩余时间片管理机制,计算每个分区在执行完本周期任务后的剩余时间片,实时动态规划该分区中任务执行顺序,提高处理器的利用率。通过对DCET算法的可调度性和实时性进行分析,提炼出构建系统任务调度自寻优能力的评价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传统APS及其改进算法,DCET算法在平均任务切换时间上减少了0.015μm(约0.4%),平均任务执行时间上减少了2.585ms(约9.14%)。该评价方法的提出,能有效评价不同任务调度算法的自寻优能力。4)提出了一种基于Roofline模型的嵌入式系统能耗自调节机制,及相应的自调节能力评价方法。针对目前能耗控制技术种类繁多,且不同技术达到的节能效果无法统一度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能耗自调节能力评价体系,涵盖平均节能率、性能损失率、能耗性能比、节能强度等关键指标,通过性能、能耗、节能强度绘制Roofline模型图,结合模型中的“屋顶线”、“脊点”等要素,衡量出不同能耗控制策略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DPM+DVS策略在单位能耗下所提供的计算能力更高,比不用节能策略降低了2.37%,比单一的DPM和DVS策略分别降低了3.8%和2.5%,且DVS策略在节能效果中占主要因素。该评价方法的提出,有效地将不同策略下的系统能耗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评价结果能正确地反映出系统能耗的自调节能力。

王志德[7](2018)在《基于ARM的嵌入式管理系统在X86服务器系统中的研究和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服务器系统正迅速的被运用在各行各业中,而且使用量愈来愈大、运用范围也愈来愈广泛,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甚至是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些越来越多、重要性越来越大的服务器系统,尽可能的不让任何一个服务器发生系统故障,使服务器系统最大可能的发挥其在工商业、科研和人们生活中的性能和作用,是一个巨大而严峻的考验。本文主要讨论和研究一种基于ARM嵌入式系统结构的服务器管理系统,在遵循通用的IPMI技术规范的设计要求上,通过对传统服务器的BMC系统研究和设计,利用IPMB,I2C,PCI,USB,SPI,PECI等相应的接口,实现对服务器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并且实现了在不再需要一些额外的外部专业的系统硬件或软件工具;在不影响服务器自身的系统资源和破坏其运用环境上,只需要通过网络终端设备和服务器系统沟通处理。通过本文研究的服务器ARM嵌入式管理系统,远程直接访问、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的实时运作,随时预警和报告服务器系统可能出现的运行问题,并对服务器系统可能出现的运行中的系统问题做相应的智能处理,保证服务器的运行安全和稳定。即使是系统故障出现,本文研究讨论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亦会实时保存故障出现时刻的服务器系统中运行的处理器和PCH等关键芯片组的内部芯片级寄存器数据以及相关的服务器系统内部其他的关键的设备或部件的运行数据或状态信息,以便于服务器管理人员或研发人员不需要到达服务器系统故障现场,架设任何专业外部专业工具,只需通过网络,一个数据终端,就可以通过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获取第一手的实时的专业的数据信息,做出快速的分析,准确的找出服务器出现故障的真正故障点,给出明确地调试,分析手段和方法,给服务器的维护或维修做出快速且准确的判断或指令。降低了故障分析出错率,减少故障分析时间,快速恢复服务器系统,使服务器系统能够高效运行。市场和商业应用潜力巨大,是服务器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值得推荐的管理方法和问题分析系统。

任慰[8](2013)在《以实时操作系统为中心的嵌入式系统平台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嵌入式系统正朝着复杂化、大规模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对功能、性能、功耗和成本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约束。如何在不同的要求和约束之间取得平衡是未来嵌入式系统设计所必须面对的挑战。平台化设计(Platform-Based Design)是应对这一挑战,在嵌入式系统诸多要求和约束中取得平衡的有效方法之一。平台化设计是一种系统级的设计方法,既包括软件平台化也包括硬件平台化,其核心一方面是强调软硬件的可复用性和可编程性从而实现对不同应用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是强调硬/软件协同设计从而实现设计的优化。针对实时和中小型嵌入式系统,以实时操作系统(Real-Time Operating System, RTOS)为中心的平台化设计是一种更为合适的选择。本文对以实时操作系统为中心的嵌入式系统平台化设计进行了详细研究,围绕开放实时嵌入式系统软件平台TOPPERS(Toyobashi OPen Platform of Embedded Real-timeSystem)提出并实现了一个面向中小型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全可编程的快速原型开发平台,具体应用在工业测量仪器仪表、移动机器人和运动控制等领域中。适当放宽成本和功耗约束后,改进和扩展后的平台也适用于高端嵌入式系统。本文工作主要贡献如下。实时操作系统作为本文中平台化设计的核心和基础,其功能、性能、可扩展性等因素对整个平台都有着极为重要影响。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目前主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开源实时操作系统进行了详细评价,分析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指标以及相应的测量方法,为实时操作系统的设计、选型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通过评价比较,本文选择了TOPPERS作为平台化设计核心和基础,同时介绍了对其不足之处所做的改进。本文具体研究了面向中小型嵌入式系统的平台化设计,针对该类系统的特点,提出并实现了一个软硬件全可编程快速原型开发平台。该平台硬件上基于处理器-可编程逻辑混合架构,软件上以TOPPERS为核心,提出并应用了以实时操作系统为中心的硬/软件协同设计方法,构建了相应的硬/软协同仿真环境。相关评价实验和在工业测量仪器仪表领域的实际应用显示该平台充分发挥了硬软件全可编程的特点和硬/软件协同设计的优势,在成本、功能和性能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本文将平台化设计与所实现的基础平台具体应用于移动机器人领域,提出了一种新型混合实时移动机器人平台(Hybrid Real-time Mobile Robot Platform, HRMRP),实时、异构和组件化是其主要特点。该平台在结构上包含三层,数据层负责外设接口和硬件加速,实时控制层负责实时控制,高性能层负责高级复杂的功能。HRMRP在硬件上进一步提升了核心器件的性能,在软件上针对移动机器人的特点设计了更多的中间件并引入了机器人分布式系统框架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从而实现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应用平台。最后针对更复杂的高端嵌入式系统,提出了相应的扩展和改进方法,研究了片上异构多核环境下平台化设计的若干关键问题。在适当放松成本和功耗约束的基础上,整个平台在功能、性能和灵活性上获得大幅度提升。本文实现了多核环境下实时操作系统与通用操作系统的共同运行,并借助硬件机制有效隔离两者,从而在获得通用操作系统所带来更加丰富功能的同时又保障了实时操作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王泽琳[9](2009)在《一种适于嵌入式系统自动化测试的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系统的硬件规模和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相应的,嵌入式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复杂性和规模也日益提高,同时嵌入式系统的特殊性决定了运行在其上的系统和应用软件必须精简高效,稳定可靠,使得软件的开发在整个嵌入式系统开发的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软件的质量对整个产品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针对嵌入式领域的测试方法来提高软件的质量和可靠性,缩短软件的开发周期。当今软件的自动化测试技术是软件测试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程序的规模逐渐增大,复杂度也逐渐提高。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完全依靠人力进行分析测试效率太低,而且不能保证软件质量。在我国,软件测试及其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课题的目标就是设计并实现一种嵌入式系统自动化测试方法。本课题在对当今嵌入式系统测试现状进行了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嵌入式系统的自动化测试作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针对嵌入式图形处理器的自动化测试方法,实现了自动编译、测试用例自动执行等功能,设计实现了这种在功能、性能上能满足嵌入式图形处理器的自动化测试方法,并在实际的项目中投入了使用。

杨国青[10](2006)在《基于模型驱动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汽车的发明与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汽车制造技术的重大变革,同时以更为完美的性能和更为丰富的功能重新诠释了汽车的概念。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是嵌入式系统技术集中应用。现代汽车性能的提高已经发展到以采用先进电子控制系统进行综合控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和以嵌入式软件为载体的控制技术的应用成为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重点。同时以嵌入式系统为主要形态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在整车中所占的价值比重不断攀升,预示着汽车正在成为高度信息化的产品。 随着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软件成为汽车产品的核心组成部分。面对日新月异的汽车消费需求,传统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方法遭遇到下问题的挑战:1)严格的环保和安全法规;2)日益复杂的功能要求;3)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面对以上挑战,传统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无法解决以下问题:1)面向汽车领域的问题描述;2)有效的软件正确性验证;3)自动生成高质量的代码,因此迫切需要研究新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方法以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本文针对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对软件开发技术的需求,将嵌入式软件设计技术与软件工程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相融合,研究面向汽车领域的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方法。本文研究了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方法和模型驱动的软件工程方法,提出基于模型驱动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方法——ModaEDA方法,并对该方法涉及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基于模型驱动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ModaEDA方法研究。本文将基于模型软件设计方法和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进行融合,提出应用于汽车电子软件开发的ModaEDA方法。该方法从系统设计方法论的角度,采用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解决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软件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问题;从软件工程的角度,采用模型驱动的方法,通过模型间以及模型与代码和模型与文档间的自动转换,保证了软件开发过程成各个阶段设计的一致性,通过自动化工具的使用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 2)支持两级构件的层次化建模语言研究。本文在考察了嵌入式领域各种设计方法和描述语言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ModaEDA方法的支持两级构件的层次化建模语言-SmartC。SmartC语言支持五个层次的系统设计。每个设计层次针对系统不同设计阶段的特殊需求,解决了汽车电子软件从功能框架到系统实现,从算法设计到程序调度等各个层面上的问题。针对汽车电子分布式应用的需求,SmartC提出了两种层次的构件架构,分别支持软件的部署和算法的复用。同时解决了安全可靠的通信、混

二、实时嵌入式系统平台自动测试工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时嵌入式系统平台自动测试工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开源仿真平台的自动代码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源图形化仿真平台
        1.2.2 自动代码生成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2.开源图形化仿真平台
    2.1 开源图形化仿真平台工作原理
    2.2 开源图形化仿真平台模块构建
    2.3 模型仿真实例
    2.4 本章小结
3.自动代码生成技术研究
    3.1 系统设计需求
    3.2 基于模板的代码生成技术
    3.3 基于模型的代码生成技术
    3.4 其他生成方式
    3.5 基于模型的模版驱动代码生成技术
    3.6 本章小结
4.自动代码生成系统实现
    4.1 代码生成系统架构
    4.2 模板结构设计
        4.2.1 模板描述
        4.2.2 模板标签
    4.3 代码生成器设计
        4.3.1 生成器运行过程分析
        4.3.2 生成器解析模板文件
        4.3.3 生成器解析模型文件
    4.4 代码生成模块设计
        4.4.1 模块运行流程分析
        4.4.2 自定义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5.自动代码生成工具测试
    5.1 测试标准
    5.2 自动代码生成系统功能测试
        5.2.1 测试环境
        5.2.2 测试系统设计及结果分析
    5.3 嵌入式模型代码生成测试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工业相机研究现状
        1.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多核处理器上的嵌入式系统研究
    2.1 多核处理器
    2.2 对称嵌入式系统
    2.3 非对称嵌入式系统
        2.3.1 虚拟化
        2.3.2 各核心运行独立操作系统
    2.4 双操作系统结构的关键技术
        2.4.1 Huawei LiteOS结构
        2.4.2 双操作系统内核启动方式
        2.4.3 双操作系统通信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系统显微相机硬件结构与电路设计
    3.1 总体硬件结构设计
    3.2 硬件核心模块
        3.2.1 主控芯片模块
        3.2.2 内置存储模块
        3.2.3 图像采集模块
        3.2.4 外设接口模块
    3.3 双系统显微相机样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系统显徼相机软件设计
    4.1 双系统显微相机总体软件框架
    4.2 双系统显微相机软件系统环境设计
        4.2.1 开发环境搭建
        4.2.2 软件运行内存划分
        4.2.3 固件分区设计
    4.3 双系统显微相机驱动程序的开发
        4.3.1 图像传感器驱动
        4.3.2 RTC驱动
    4.4 双系统显微相机中间件的设计
        4.4.1 中间件结构
        4.4.2 COMMON模块设计
        4.4.3 ISP模块设计
        4.4.4 VIDEO模块设计
        4.4.5 UVC模块设计
        4.4.6 LITEOS模块设计
        4.4.7 TEST模块设计
    4.5 双系统显微相机的图形用户界面及其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系统显徼相机快速启动分析与优化
    5.1 快速启动优化总览
    5.2 U-boot优化
        5.2.1 U-boot裁剪
        5.2.2 U-boot启动流程优化
    5.3 Linux内核优化
        5.3.1 Linux内核裁剪
        5.3.2 关闭Linux内核打印
    5.4 程序流程优化
        5.4.1 驱动加载优化
        5.4.2 快速启动参数
    5.5 其他通用优化
        5.5.1 硬件解压缩
        5.5.2 文件系统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双系统显徽相机整体展示
    6.1 相机工作场景测试
    6.2 ISP功能测试
    6.3 视频编解码性能测试
        6.3.1 编码
        6.3.2 解码
    6.4 UVC测试
    6.5 快速启动测试
        6.5.1 测试方法
        6.5.2 测试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资源受限的安全关键实时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优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应用需求与挑战
        1.1.1 混合关键性系统的安全认证
        1.1.2 硬件资源受限
        1.1.3 硬实时需求
        1.1.4 高可靠与容错需求
        1.1.5 集成化异构硬件平台
    1.2 本文工作
        1.2.1 WCET感知的部分控制流检测
        1.2.2 AUTOSAR模型的分布式多线程实现优化
        1.2.3 基于逻辑Benders分解的分布式嵌入式系统优化
        1.2.4 基于对数时间编码的ANN-SNN转化
2 相关工作
    2.1 实时系统背景知识
        2.1.1 WCET分析与优化
        2.1.2 任务集的可调度性分析
        2.1.3 端到端延迟分析
    2.2 控制流检测相关工作
    2.3 AUTOSAR模型的实现优化相关工作
    2.4 分布式嵌入式系统优化相关工作
    2.5 ANN-SNN转化相关工作
        2.5.1 脉冲神经网络SNN简介
        2.5.2 SNN训练算法
        2.5.3 ANN-SNN转化算法
3 WCET感知的部分控制流检测
    3.1 引言
    3.2 基于基本块的完整控制流检测
        3.2.1 基于超节点的控制流检测
    3.3 基于基本块的WCET感知部分控制流检测(WAPCFC-BB)
        3.3.1 整数线性规划算法
        3.3.2 贪婪启发式算法
        3.3.3 控制流错误检测的异常情况
    3.4 基于超节点的WCET感知部分控制流检测(WAPCFC-SN)
        3.4.1 控制流错误检测能力的估计
        3.4.2 路径局部超节点选择算法
        3.4.3 全局超节点选择算法
        3.4.4 死锁预防机制
    3.5 实验验证
        3.5.1 实验设置
        3.5.2 实验结果
    3.6 小结
4 AUTOSAR模型的分布式多线程实现优化
    4.1 引言
    4.2 AUTOSAR模型分析
    4.3 SWC到 ECU的映射
    4.4 数据一致性机制的选择
    4.5 实验验证
        4.5.1 车载应用案例
        4.5.2 AUTOSAR模型分析
        4.5.3 SWC到 ECU的映射
        4.5.4 数据一致性机制的选择
    4.6 小结
5 基于逻辑Benders分解的分布式嵌入式系统优化
    5.1 引言
        5.1.1 端到端延迟
    5.2 基于逻辑Benders分解的优化框架
    5.3 任务映射的优化
        5.3.1 LBBD-1和LBBD-2 的共同限制条件
        5.3.2 LBBD-2 特有的限制条件
    5.4 总线访问配置的优化
        5.4.1 几何规划与混合整数几何规划
        5.4.2 基于TTP总线嵌入式系统的端到端路径延迟分析
        5.4.3 总线配置优化问题的MIGP表述及求解
    5.5 实验验证
        5.5.1 实验设置
        5.5.2 实验结果
    5.6 小结
6 基于对数时间编码的ANN-SNN转化
    6.1 引言
    6.2 对数时间编码和EF神经元
        6.2.1 对数时间编码和EF神经元模型的直观描述
        6.2.2 对数时间编码
    6.3 Exponentiate-and-Fire神经元模型
        6.3.1 输入脉冲串的处理
        6.3.2 输出脉冲串的生成
        6.3.3 LTC和 EF神经元模型计算过程示例
    6.4 经过改进的ANN训练算法
    6.5 实验验证
        6.5.1 实验设置
        6.5.2 各类型SNN的配置
        6.5.3 性能和计算代价比较
    6.6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7.2.1 AUTOSAR自适应平台
        7.2.2 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基于ARM的指针式仪表自动读数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系统功能需求
        2.1.2 系统性能需求
    2.2 系统总体设计
        2.2.1 系统架构设计
        2.2.2 系统功能框架设计
    2.3 系统硬件选型
        2.3.1 嵌入式硬件开发平台介绍
        2.3.2 图像采集模块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指针式仪表读数算法处理流程
    3.1 指针式仪表图像预处理
        3.1.1 图像尺寸调整
        3.1.2 彩色图像灰度化
        3.1.3 分段线性变换
        3.1.4 图像滤波
        3.1.5 边缘检测
        3.1.6 阈值分割
    3.2 指针式仪表表盘圆拟合
        3.2.1 Hough变换圆检测
        3.2.2 二值图像连通域
        3.2.3 仪表刻度线质心提取
        3.2.4 刻度线质心点拟合圆
    3.3 主刻度线示数识别
        3.3.1 主刻度单个字符提取与识别
        3.3.2 计算主刻度示数
    3.4 指针提取
        3.4.1 图像细化
        3.4.2 累计概率霍夫变换检测直线
    3.5 仪表示数的判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嵌入式系统平台搭建
    4.1 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
        4.1.1 电源模块
        4.1.2 调试串口
        4.1.3 OTG接口
        4.1.4 USB接口
        4.1.5 以太网卡
        4.1.6 触摸屏
    4.2 嵌入式开发环境的建立
        4.2.1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4.2.2 安装TFTP服务器
    4.3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
        4.3.1 u-boot移植
        4.3.2 Linux内核配置及移植
        4.3.3 嵌入式文件系统移植
    4.4 QtE应用程序的开发环境
    4.5 OpenCV移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读数终端软件设计
        5.1.1 多线程程序设计
        5.1.2 视频采集
        5.1.3 H.264压缩编码
        5.1.4 数据传输
    5.2 服务器端软件设计
        5.2.1 数据收发
        5.2.2 FFmpeg解码
        5.2.3 服务器界面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读数终端测试
        6.1.1 图像处理算法测试
        6.1.2 读数结果测试
    6.2 服务器端测试
    6.3 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基于ARM和OpenCV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平台设计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嵌入式硬件平台介绍
        2.2.1 ARM处理器选型
        2.2.2 4412开发板介绍
    2.3 嵌入式软件架构介绍
        2.3.1 嵌入式操作系统介绍
        2.3.2 摄像头设备驱动流程
        2.3.3 Qt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penCV及移动检测跟踪算法设计
    3.1 OpenCV简介
        3.1.1 OpenCV基本架构分析
        3.1.2 OpenCV常用结构体及功能
        3.1.3 视频读写接口设计
    3.2 移动检测与标记跟踪算法设计
        3.2.1 常用移动检测算法比较
        3.2.2 移动检测算法设计
        3.2.3 标记跟踪算法设计
    3.3 算法实现
        3.3.1 OpenCV在Ubuntu上的编译与安装
        3.3.2 基于Qt的GUI设计
        3.3.3 Ubuntu上的算法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嵌入式系统设计
    4.1 嵌入式系统构建
        4.1.1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
        4.1.2 U-boot编译
        4.1.3 Linux内核裁剪
        4.1.4 Qt/E文件系统编译
    4.2 算法及依赖库移植
        4.2.1 OpenCV函数库移植
        4.2.2 第三方依赖库移植
        4.2.3 移动检测与跟踪算法移植
    4.3 嵌入式系统上的算法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性能分析
    5.1 整体功能验证
        5.1.2 嵌入式系统验证
        5.1.3 视频读写功能验证
        5.1.4 运动检测与跟踪功能验证
        5.1.5 Qt-GUI交互界面验证
    5.2 性能分析
        5.2.1 视频帧率
        5.2.2 视频文件大小缩减率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度量与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机载计算机技术与性能评价
        1.1.2 嵌入式智能控制能力度量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嵌入式系统性能综合评价方法
        1.2.2 嵌入式智能控制能力度量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嵌入式系统性能评价方法和能力度量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基于灰色理论的嵌入式系统五维度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2.2.1 系统架构和性能分析
        2.2.2 五维度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2.2.3 基于灰色理论的五维度综合评价方法
    2.3 基于离差智商计算的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评价方法
        2.3.1 智能控制能力性能分析
        2.3.2 智能控制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2.3.3 基于离差计算的智能控制能力评价方法
    2.4 基于相对能力曲线的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度量模型
    2.5 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度量案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SPN的锁步非相似系统自诊断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ICP系统的锁步处理器和非相似架构设计
        3.2.1 处理器锁步机制设计
        3.2.2 非相似结构设计
    3.3 基于GSPN的系统自诊断模型
        3.3.1 建模工具和建模流程
        3.3.2 单通道锁步模型
        3.3.3 锁步非相似系统模型
    3.4 基于PAV方法的系统自诊断能力评价方法
    3.5 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CM因子的自适应核间通信策略及评价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异构核间通信过程和性能影响因子分析
        4.2.1 核间通信流程
        4.2.2 GCM影响因子
        4.2.3 核间通信阶段传输模型
        4.2.4 影响因子实验分析
    4.3 基于动态通信策略的HMPU核间通信性能优化
        4.3.1 动态通信策略自适应模型
        4.3.2 动态通信策略实验分析
    4.4 核间通信策略自适应能力评价方法
    4.5 实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CET的系统自寻优任务调度算法及评价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ARINC653标准的分区系统架构设计
    5.3 基于DCET的自寻优任务调度算法
        5.3.1 自寻优任务调度模型
        5.3.2 自寻优任务调度算法流程
        5.3.3 可调度性和实时性分析
    5.4 自寻优任务调度能力评价方法
    5.5 实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Roofline模型的能耗自调节机制及评价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能耗自调节能力的指标体系
        6.2.1 操作系统层能耗调节指标分析
        6.2.2 硬件层能耗调节指标分析
        6.2.3 能耗控制相关评价指标
    6.3 基于Roofline模型的系统能耗与性能分析
        6.3.1 Roofline模型分析流程
        6.3.2 Roofline模型建模流程
    6.4 系统能耗自调节能力评价方法
    6.5 实验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7)基于ARM的嵌入式管理系统在X86服务器系统中的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软硬件管理系统的实现对比和优劣势
    1.4 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与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相关的技术和理论
    2.1 ARM系统
    2.2 基板管理控制器BMC
    2.3 智能平台管理接口
    2.4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
    2.5 MSR寄存器
    2.6 I2C总线
    2.7 平台环境控制接口PECI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3.1 基于ARM的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系统概述
        3.1.1 基于ARM的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系统总体设计和概述
        3.1.2 基于ARM的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工作访问方式
    3.2 基于ARM的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硬件的研究设计
        3.2.1 ARM的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硬件需求分析
        3.2.2 ARM的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硬件的设计架构
    3.3 基于ARM的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软件的研究设计
        3.3.1 服务器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分析
        3.3.2 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系统内核模块
        3.3.3 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系统状态监控模块
        3.3.4 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系统故障处理模块
        3.3.5 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系统管理控制模块
        3.3.6 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系统安全管理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实现
    4.1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硬件实现
        4.1.1 ARM嵌入式管理系统硬件
        4.1.2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硬件系统组成和实现
    4.2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软件实现
        4.2.1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和服务器系统软件沟通方式
        4.2.2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内核模块
        4.2.3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状态监控模块
        4.2.4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故障处理模块
        4.2.5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管理控制模块
        4.2.6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测试和验证
    5.1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测试环境
        5.1.1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硬件配置
        5.1.2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的软件配置
    5.2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测试结果
        5.2.1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内核模块验证结果
        5.2.2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状态监控模块验证结果
        5.2.3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故障处理模块验证结果
        5.2.4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管理控制模块验证结果
    5.3 ARM嵌入式服务器管理系统改进的结果
        5.3.1 国内外相关服务器管理系统和本文研究实现的管理系统的比较结果
        5.3.2 本文研究和实现的服务器管理系统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6.1.1 主要研究工作
        6.1.2 成果和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以实时操作系统为中心的嵌入式系统平台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嵌入式系统发展及其平台化设计趋势
    1.3 以实时操作系统为中心的嵌入式系统平台化设计
    1.4 国内外主要实时操作系统软件平台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平台化设计中实时操作系统定性定量分析与评价
    2.1 概述
    2.2 评价原则
    2.3 实时内核 TOPPERS/ASP 的体系结构与特点
    2.4 实时内核定性分析
    2.5 实时内核定量评价实验
    2.6 评价总结
    2.7 本章小结
3 中小型嵌入式系统平台化设计研究
    3.1 概述
    3.2 平台化设计流程与平台架构选择
    3.3 混合硬件架构平台设计
    3.4 核心软件平台设计
    3.5 以实时操作系统为中心的硬/软件协同设计方法
    3.6 系统评价实验
    3.7 具体应用平台实例-工业测量仪器仪表平台
    3.8 本章小结
4 移动机器人系统平台化设计与应用研究
    4.1 概述
    4.2 设计目标和特点
    4.3 层次化体系结构设计
    4.4 移动机器人节点软硬件架构设计
    4.5 平台化设计空间探索流程
    4.6 基于视觉传感器的轨迹追踪系统应用
    4.7 本章小结
5 片上异构多核环境下的平台化设计研究
    5.1 概述
    5.2 多核全可编程片上系统平台与平台架构改进
    5.3 面向多核系统的实时操作系统研究
    5.4 实时操作系统与通用操作系统共同运行机制
    5.5 多直流电机运动控制系统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2: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关系

(9)一种适于嵌入式系统自动化测试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背景
    1.2 本文内容综述
    1.3 本文的组织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嵌入式系统自动化测试综述
    2.1 嵌入式系统测试概述
        2.1.1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
        2.1.2 嵌入式系统测试策略
        2.1.3 嵌入式系统测试特点
    2.2 嵌入式系统测试工具
        2.2.1 纯软件测试工具
        2.2.2 纯硬件测试工具
        2.2.3 软硬结合测试工具
    2.3 回归测试的重要性及其策略
    2.4 测试自动化技术
        2.4.1 软件测试自动化的概念
        2.4.2 软件测试自动化的关键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嵌入式系统自动化测试方法
    3.1 测试方法的总体设计
    3.2 自动化测试方法的总体框架
        3.2.1 测试方法硬件组成结构
        3.2.2 测试方法软件组成结构
        3.2.3 测试方法的测试流程
        3.2.4 命令行Perl 测试脚本的结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Vivante 图形处理器自动化测试
    4.1 Vivante 图形处理器的测试计划
    4.2 Vivante 图形处理器的测试用例
    4.3 自动化测试的实现
        4.3.1 服务器端实现
        4.3.2 客户端实现.
        4.3.2.1 自动化编译
        4.3.2.2 测试用例的自动执行
    4.4 测试结果的自动化分析
        4.4.1 自动化比较
        4.4.2 可视化测试报告
    4.5 维护测试脚本以用于回归测试
        4.5.1 Perl 测试脚本库的管理
        4.5.2 Perl 测试脚本库的维护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缺陷的跟踪管理
    5.1 Bug 的提交与管理
    5.2 Bug 的状态统计
    5.3 自动化测试方案对测试效率提高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
    6.1 成果总结
    6.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0)基于模型驱动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索引
表索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嵌入式系统与软件概述
    1.3 汽车电子的发展及挑战
        1.3.1 汽车电子发展概述
        1.3.2 汽车电子的关键系统
        1.3.3 汽车电子发展的挑战
        1.3.4 汽车电子软件开发的问题
    1.4 基于模型的软件开发思想
    1.5 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思想
    1.6 研究动机
    1.7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1.8 论文结构
第2章 研究基础和现状
    2.1 汽车电子软件的开发综述
        2.1.1 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方法
        2.1.2 传统开发方法的不足
        2.1.3 开发方法的发展趋势
        2.1.4 OSEK/VDX标准概述
        2.1.5 AutoSAR体系架构
    2.2 基于模型的软件设计方法
        2.2.1 嵌入式系统建模方法
        2.2.2 嵌入式系统计算模型
        2.2.3 嵌入式系统设计语言
        2.2.4 基于构件的系统设计
        2.2.5 基于模型方法的工具
    2.3 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
        2.3.1 模型驱动框架-MDA
        2.3.2 统一建模语言-UML
        2.3.3 模型驱动的设计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模型驱动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方法-ModaEDA
    3.1 ModaEDA的开发思想
        3.1.1 ModaEDA的设计目标
        3.1.2 ModaEDA的设计理论
        3.1.3 ModaEDA的开发流程
    3.2 ModaEDA的核心方法
    3.3 ModaEDA的关键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支持 ModaEDA方法的建模语言-SmartC
    4.1 SmartC语言概述
    4.2 SmartC的主要特点
    4.3 SmartC语言的结构
        4.3.1 SmartC的层次结构
        4.3.2 SmartC的语法表达
    4.4 SmartC语言的机制
        4.4.1 SmartC的构件结构
        4.4.2 SmartC的通信机制
        4.4.3 SmartC的并发特性
        4.4.4 SmartC的计算模型
        4.4.5 SmartC与AutoSAR架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odaEDA方法的模型转换与验证
    5.1 模型转换方法研究
        5.1.1 模型转换概述
        5.1.2 模型转换规则
        5.1.3 模型同步方法
    5.2 模型验证方法研究
        5.2.1 形式化方法
        5.2.2 模型的验证
        5.2.3 可调度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支持 ModaEDA方法的平台与开发实例
    6.1 ModaEDA开发平台-SmartOSEK
        6.1.1 SmartOSEK操作系统
        6.1.2 SmartOSEK IDE
    6.2 ModaEDA开发实例-SmartAMT
        6.2.1 SmaltAMT应用背景
        6.2.2 SmartAMT整体结构
        6.2.3 SmartAMT需求建模
        6.2.4 SmartAMT模型转换
        6.2.5 SmartAMT系统建模
        6.2.6 SmartAMT验证模型的构造
        6.2.7 SmartAMT控制算法
        6.2.8 SmartAMT控制系统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束语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申请
    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知识产权申请
        专利申请
        软件着作版权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项目情况
致谢
附录 SmartC语言规范
    1.1 SmartC语言概述
        1.1.1 SmartC语言的特点
        1.1.2 SmartC与 C语言的关系
    1.2 SmartC的语法
        1.2.1 SmartC的关键字
        1.2.2 SmartC的文件
        1.2.3 SmartC的语句
        1.2.4 SmartC的对象
        1.2.5 SmartC的实体
    1.3 SmartC的库
        1.3.1 SmartC基础软件库
        1.3.2 SmartC基本算法库

四、实时嵌入式系统平台自动测试工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开源仿真平台的自动代码生成研究[D]. 刘天宇.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Hi3559V200双系统架构的HDMI显微相机设计与实现[D]. 瞿伟. 浙江大学, 2021(09)
  • [3]资源受限的安全关键实时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优化技术[D]. 章明. 浙江大学, 2020(08)
  • [4]基于ARM的指针式仪表自动读数系统设计与实现[D]. 罗尧.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5]基于ARM和OpenCV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嵌入式系统智能控制能力度量与评价模型研究[D]. 罗殊彦.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4)
  • [7]基于ARM的嵌入式管理系统在X86服务器系统中的研究和设计[D]. 王志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以实时操作系统为中心的嵌入式系统平台化设计研究[D]. 任慰.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9]一种适于嵌入式系统自动化测试的方法[D]. 王泽琳. 吉林大学, 2009(09)
  • [10]基于模型驱动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方法研究[D]. 杨国青. 浙江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实时嵌入式系统平台自动测试工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