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动力和内脏敏感性在 IBS 诊断中的价值及评价

结肠动力和内脏敏感性在 IBS 诊断中的价值及评价

一、结肠运动、内脏敏感性等检测在IBS诊断中的价值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白尹豪[1](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王琦[2](2020)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中医证候探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样症状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及中医舌脉信息,从中医角度探讨其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揭示其证治规律,从而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市第一医院消化科就诊的缓解期UC患者121例及IBS患者63例,根据罗马ⅣV IBS诊断标准将UC患者分为重叠组及不重叠组,其中重叠组59例,不重叠组62例。采取调查问卷方式,对患者进行信息采集,观察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中医四诊信息、中医症状量化评分,UC患者还需调查病程、缓解前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以及目前的治疗、用药情况、粪便钙卫蛋白水平,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对UC患者进行Mayo评分评估。根据患者提供的中医四诊信息,参照2017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来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运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偏态分布资料采用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字和百分比呈现,分别运用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一般资料:重叠组共收集59例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36例,男女比例为1:1.565,年龄最大72岁,最小19岁,中位数为39岁,高峰为35~54岁。出生地、居住地为城镇地区的患者比例远大于农村地区,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占51%,月收入3001~5000元、5001~7000元之间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41%、24%。重叠组与IBS组在以上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重叠组中男性更多见,男女比例为1.385:1,两组在性别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年龄、出生地、常住地、学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心理测评方面,焦虑评分平均3.53±1.356,抑郁评分平均2.68±1.491,女性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男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检验,重叠组焦虑、抑郁评分显着高于不重叠组,而与I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疗资源利用情况方面,重叠组患者缓解期平均住院次数为1.22次/年,因肠道问题就诊平均1.76次/月。目前仍使用足量(4g/d)氨基水杨酸制剂维持缓解的患者占25%,减量维持的患者占71%,口服联合塞肛维持缓解的患者占27%。重叠组以上医疗就诊次数、mayo评分、药物未减量的患者例数均高于不重叠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叠组患者病程中最长的有13年,最短2年,平均5.5±2.88年,病程在4~6年的人数最多。缓解前病变范围为左半结肠(E2)者19例(32%),直肠型(E1)、广泛结肠型(E3)各20例(34%)。缓解前病情严重程度为轻度或中度的最多,分别占51%和42%,重度患者仅占7%。缓解期粪便钙卫蛋白(FC)检测结果最小值为2.6,最大值86.2,均值为36.8。重叠组Mayo评分为1分者38例,2分者14例,0分者7例,平均1.18分,显着高于不重叠组。经检验,重叠组病程、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FC水平与不重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症状与舌脉信息:重叠组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100%)、腹泻(88%)、腹胀(86%)、肠鸣(83%),仅12%的患者表现为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常见的伴随症状有神疲乏力(71%)、畏寒怕冷(64%)、嗳气(61%)、失眠(47%)、食欲欠振(34%)。舌脉中淡红舌、齿痕舌、胖大舌、薄白苔、薄黄苔、细弦脉、细滑脉最常见。对症状进行量化评分,重叠组平均16±4.631,明显高于不重叠组。症状的常见诱发或加重因素有饮食不节(59%)、气候变化(51%)、劳累过度(49%)、情绪因素(37%),由情绪、劳累诱发加重病情的患者人数多于不重叠组。(3)中医证型分布:重叠组中医证型构成如下:肝郁脾虚证(32%)、脾肾阳虚证(19%),脾虚湿蕴证(17%)、寒热错杂证(14%)、大肠湿热证(10%),阴虚肠燥证(8%)。不重叠组证型依次是: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21%)、肝郁脾虚型(13%)、大肠湿热证(18%)、寒热错杂证(10%)、肺脾气虚证(3%)。重叠组肝郁脾虚型多于不重叠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IBS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4)重叠组各证型比较:重叠组肝郁脾虚型的女性患者例数是男性的3倍,其余证型的性别构成差异不大。35-54岁段肝郁脾虚型患者最多,35岁以下青年人群中脾虚湿蕴型最多见,而55岁以上老年人多属脾肾阳虚型,各证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各证型的中医症状量化评分、焦虑、抑郁评分进行对比,发现肝郁脾虚证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证型。(5)重叠组常用方剂为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黄芩汤,中药使用频次较高的有17味,其中核心药物为白术、白芍、陈皮、炒薏仁、甘草、木香、黄芩、山药、六神曲、茯苓、防风、炮姜,主要分属于补益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与主要证型的用药原则、用药规律基本符合。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以女性居多,发病高峰35-54岁,与地域、学历、收入、病程长短、缓解前病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关系不大。此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和躯体症状较不存在IBS的患者严重,且耗费了更多医疗资源。中医方面,重叠症状的发病基础是是脾虚,肝郁是发病关键环节,病位在大肠,发病与肝、脾、肾密切相关,主要证型为肝郁脾虚证,多见于中年女性。治疗当重健脾化湿、疏肝理气,同时根据不同证候分类,辅以补肾、化湿、清热、养阴等药物。

徐万里[3](2019)在《基于MC活化-PAR2-CGRP环路探讨电针缓解PI-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IBS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并且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但现有资料尚不能完全阐明其疗效机制。近来研究表明肥大细胞活化在IBS肠道异常的免疫-神经对话中发挥关键作用。肥大细胞活化后释放脱颗粒产物类胰蛋白酶(TPSP),裂解并激活肠神经元蛋白酶激活2型受体(PAR2),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CGRP、SP释放,而CGRP、SP可反作用于肥大细胞,加重其活化,从而诱发内脏高敏感。其中PAR2是上述信号相互作用、形成环路的重要桥接点。本课题通过观察电针对MC活化、PAR2及相关神经递质CGRP、SP的调节作用探讨电针治疗IBS内脏高敏感的机制。研究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模型组(M)、模型+电针组(M+EA)、模型+PAR2-AP组(M+PAR2-AP)、模型+PAR2-AP+电针组(M+PAR2-AP+EA)。采用TNBS建立PI-IBS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AWR评分评估肠道敏感性。模型+电针组和模型+PAR2-AP+电针组(M+PAR2-AP+EA)取双侧足三里与天枢穴电针治疗2周。同期模型+PAR2-AP组(M+PAR2-AP)、模型+PAR2-AP+电针组(M+PAR2-AP+EA)行PAR2激动剂PAR2-AP灌肠操作,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疗程结束后,各组再行一次AWR评分评估肠道敏感性变化。取结肠组织及背根神经节,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电镜下观察肥大细胞数目及形态改变;免疫蛋白质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T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结肠和背根神经节处PAR2、CGRP、SP、TPSP蛋白及mRNA表达。研究结果:1.电针可缓解PI-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提升其疼痛阈值。腹壁撤离反射评分(AWR评分)示:与对照组相比,其他各组AWR评分均增加;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电针组的AWR评分显着降低;与模型+PAR2-AP组相比,模型+PAR2-AP+电针组的AWR评分显着降低;与模型+电针组相比,模型+PAR2-AP+电针组的AWR评分有所增加。2.电针抑制肥大细胞活化及脱颗粒肥大细胞形态及脱颗粒标志物检测结果示: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中MC形态规则,呈类圆形,胞膜完整,未脱颗粒;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结肠组织MC形态不规则,细胞周围多片絮状物,呈脱颗粒状态;与模型组比较,模型+电针组MC形态规则,呈椭圆形,周围少有片絮状物,脱颗粒程度不明显;与模型+PAR2-AP组相比,模型+PAR2-AP+电针组形态较规则,呈椭圆形,周围少有片絮状物,脱颗粒程度不明显。类胰蛋白酶(TPSP)是肥大细胞脱颗粒重要标志物,其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RT-PCR及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模型+PAR2-AP组结肠组织TPSP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电针组TPSP蛋白和mRNA的表达显着降低;与模型+PAR2-AP组相比,模型+PAR2-AP+电针组TPSP蛋白和mRNA表达显着降低;与模型+电针组相比,模型+PAR2-AP+电针组TPSP mRNA和蛋白表达显着升高。3.电针下调结肠PAR2、CGRP、SP表达WB、RT-PCR、IF检测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模型+PAR2-AP组PAR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电针组PAR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PAR2-AP组相比,模型+PAR2-AP+电针组PAR2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但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电针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CGRP、SP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电针组CGRP、SP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与模型+PAR2-AP组相比,模型+PAR2-AP+电针组CGRP、SP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4.电针下调背根神经节PAR2、CGRP、SP表达WB、RT-PCR、IF检测结果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模型+PAR2-AP组PAR2、CGRP、SP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着增高;与模型组相比,模型+电针组上述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与模型+PAR2-AP组相比,模型+PAR2-AP+电针组上述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但仍然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电针组。研究结论:本课题研究表明:1.TNBS灌肠所导致的PI-IBS病理条件下,大鼠内脏痛阈值显着降低,肥大细胞存在活化脱颗粒并兴奋邻近神经末梢,上调其PAR2的表达并促进神经递质CGRP和SP,诱导内脏高敏感。2.电针可显着提高PI-IBS模型大鼠内脏痛阈,抑制结肠MC活化,下调结肠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PAR2、TPSP、CGRP、SP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促进内脏感觉传导通路恢复正常。3.在外源性应用PAR2激动剂的条件下,电针缓解内脏高敏感及对PAR2、TPSP、CGRP、SP等生物活性物质的下调效应减弱,反向证明电针通过调节PAR2的表达,对MC活化-PAR2-CGRP环路形成良性调控。综上所述:电针可通过下调PI-IBS大鼠结肠组织与背根神经节中MC活化-PAR2-SP/CGRP信号轴水平从而减轻内脏高敏感状态,其中PAR2是电针调节MC活化-PAR2-CGRP环路的重要靶点。电针足三里、天枢穴可健脾补虚、理气止痛,调节免疫-神经对话是其潜在的重要机理,本文初步阐明电针调控PAR2介导的免疫-神经交互作用为其治疗内脏痛的机制之一,但因内脏痛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尚需深入研究以详细阐明。

舒冉[4](2019)在《通元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对比常规针刺法与赖氏通元针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脾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验证通元针法治疗IBS-D的有效性及高效性,为临床推广通元针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01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脾胃科接受治疗的患者,按诊断标准纳入治疗72例,按随机分组原则,每组各36例。治疗组予通元针法治疗;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治疗4周后的临床疗效及症状变化情况,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一次,以便观察本研究临床疗效的持续性。根据IBS-D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症状特点设置相关症状分级评分量表评价通元针法的总体疗效,采用中医泄泻症候积分量表评价通元针法对改善胃肠道症状的效果。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性别、年龄和病程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的总体疗效为94.44%,对照组72.22%,两组的疗效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1个月后随访,治疗组的复发率为5.90%,常规针刺组为26.9%,两组的总体疗效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积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有效。3.治疗组单项积分在治疗后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积分,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欲泄,泄后痛减,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在治疗后积分均低于治疗前积分,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大便泄泻,腹胀腹痛欲泄,泄后痛减,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在治疗后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畏寒肢冷和倦怠乏力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于畏寒肢冷和倦怠乏力症状的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两组针刺方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都可以取得一定疗效,说明针灸治疗IBS-1)脾肾阳虚证疗效满意,但通元针法对于改善IBS-D脾肾阳虚证各症状的程度优于常规针刺法,尤其是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等症状。且远期疗效也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法,说明通元针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是更有效、更持久的一种针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姚天琦[5](2019)在《抗vinculin和抗cdtB在脾胃虚弱型IBS-D和IBLS中的差异性表达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在缓解期出现肠易激综合征(IBS)样症状,却未检测到明显炎症反应征象,这种临床现象值得思考。UC和IBS是不同的疾病,但又存在临床共性。所以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两种疾病。研究vinculin抗体(抗黏着斑蛋白)及cdtB抗体(抗细胞致死毒素B)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与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综合症(IBLS)及健康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是为生物标志物对IBS-D和IBLS的病理生理学的认识提供了一些独特的视角。缓解期IBD有可能重叠存在IBS。而且目前临床上对于IBS的诊断没有可重复的非侵入性测试,这增加了诊断的不确定性,生物标志物是第一次让IBS诊断具有特异性,而不是“排除诊断”。因此本研究目的是基于对临床病人血液的ELISA的研究结果,探讨vinculin(抗黏着斑蛋白)抗体与cdtB抗体(抗细胞致死毒素B)区分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出现的肠易激样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的能力,为两种病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有效的药物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再见主任专家门诊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李军祥主任专家门诊就诊患者中选取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症状组患者及脾胃虚弱型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组及健康对照组。].行疾病活动度评分、内镜下评分、焦虑抑郁评分(自评)。2.采血标本:检查前检测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采集外周血标本及时离心,于-80℃液氮罐保存。3.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抗体含量:读取光密度(OD)值,用来比较vinculin抗体与cdtB抗体水平。原始OD值用于数据分析。4.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先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对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不服从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检验水准α=0.05。实验结果:vinculin抗体含量在脾胃虚弱型IBS-D组和脾胃虚弱型IBLS组中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IBS-D组与健康对照组及IBLS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中差异均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B抗体含量在脾胃虚弱型IBS-D组和脾胃虚弱型IBL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IBS-D组与健康组及IBLS组与健康组之间均有含量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抗体在鉴别IBS-D与IBLS时敏感性均比较高,均为95%。在特异性检验中发现vinculin抗体对于鉴别IBS-D与IBLS两种疾病高于cdtB抗体。结论:vinculin抗体和cdtB抗体在区分同一证型(脾胃虚弱型)的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症状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且vinculin抗体可以作为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出现的肠易激样症状是否就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特殊生物标志物之一,cdtB抗体在区分IBS-D和IBLS时特异性欠缺,所以暂时不建议以cdtB抗体区分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出现的肠易激样症状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但vinculin抗体在两种疾病的抗体滴度的差异性研究中,其特异性较高,可以考虑作为区分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出现的肠易激样症状与肠易激综合征的一个生物标志物,丰富了肠易激综合征除了依靠症状诊断及内窥镜排除诊断之外的诊断方法,该检测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测方法,仅需抽血做Elisa即可作为区分肠易激综合征和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出现的肠易激样症状这两种病的一种思路。对诊断上可能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观察IBS-D与IBLS患者中焦虑抑郁的患病率时发现,IBS-D与IBLS患者的SAS及SDS自评量表均值在统计学上呈负梯度,且均高于正常值,但其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焦虑或者抑郁状态在肠易激综合征和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症状的患者中没有显着差异。

谭玮璐[6](2018)在《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和免疫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与排便相关或伴随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胃肠病,典型的排便习惯异常可表现为便秘、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同时可有腹胀的症状。IBS患者的临床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肠道病理组织学未见器质性改变。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是 IBS 中最常见的亚型,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对国家医疗体系疗构成巨大负担。目前认为IBS是由多因素引起的具有复杂病理生理机制的疾病,在治疗上多以对症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解痉剂、止泻剂、微生态调节剂、内脏感觉调节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但目前仍暂未有较为理想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中医认为IBS-D的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肝气郁结,疏泄失调,导致木旺克土;脾土受制,脾虚失运,水道失司,发为泄泻、腹痛;脾虚日久,脾病及肾,损及肾阳,脾肾两虚。肝郁、脾虚、肾阳不足是IBS-D的主要病机。IBS-D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应用辨证论治结合针刺、艾灸等传统疗法从整体综合治疗本病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现代大量文献报道和荟萃分析显示出中医药治疗IBS-D的特色和优势。因此,探寻IBS-D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的疗效机制是当今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关键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本研究分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文献综述分别从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一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IBS-D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标准、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归纳;其二是从祖国传统医学的角度,对IBS-D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分型、治法方药、专家经验和现代中医药临床分析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实验研究设计以脾肾阳虚型症状为主要表现的IBS-D模型大鼠,从模型评价、基因研究层面和组织学层面探讨附子理中汤对大鼠的一般情况、症状评分和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结肠黏膜组织的数字基因表达谱(Digital Gene Expression Tag Profiling,DGE)、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结肠黏膜的肥大细胞计数、NALP-3炎性体、CD4+、CD8+、CD4+/CD8+比值的影响。方法3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中药组、模型组、对照组三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应用束缚应激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复制IBS-D大鼠模型。造模后进行模型评价,评价合格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中药组按1.5g/kg给药,模型组与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灌胃(20mL/kg/d),1次/d,连续14d。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相对增长率、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腹泻率、腹泻指数、肛温、中医证候积分、肠道组织形态学和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进行检测;应用Trizol经典法进行RNA提取,mRNA纯化后进行文库构建和质检,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结肠组织黏膜的数字基因表达谱(DGE)进行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NALP-3炎性体、CD4+、CD8+在结肠黏膜组织中表达水平,应用醛品红染色法检测肥大细胞计数。结果1.IBS-D大鼠模型评价1.1大鼠一般情况: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良好,毛色光亮,饮食、粪便颜色和性状正常。参与造模的两组大鼠从造模第5d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饮食减少,毛色晦暗,排便次数增多、解稀便。中药组大鼠从给药第4d开始排便次数减少和粪便性状改善,精神饮食、毛色亮泽逐渐恢复。1.2体重相对增长率:造模后三组大鼠体重相对增长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三组大鼠体重相对增长率有差异(P<0.05),中药组大鼠体重相对增长率高于模型组(P<0.05),其余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1.3大鼠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4腹泻率: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的腹泻率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比较(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5腹泻指数: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腹泻指数的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高于对照组(P<0.05)。1.6肛温: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的肛温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后,中药组显着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7中医证候积分:造模后,中药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符合脾肾阳虚证,而对照组大鼠均不符合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胃湿热证中的任一证型。造模后、实验后三组大鼠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造模后,模型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中药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前后三组大鼠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用药后中药组积分显着低于用药前(P<0.01),模型组、对照组用药前后积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8肠道组织病理学:三组大鼠肠道组织病理学均未见明显溃疡、糜烂、急慢性炎症、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对照组肠道组织标本黏膜上皮细胞排列规则紧密,固有层中腺体也未见明显减少、萎缩,黏膜下层未见明显改变。模型组部分组织标本见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下层结构有疏松水肿。中药组个别标本可见极少量淋巴细胞或中性细胞浸润和黏膜下层结构轻度疏松水肿。2.大鼠结肠组织黏膜DGE2.1测序质量统计显示三组大鼠标本测序碱基质量分布箱线图中的中位值基本在35-40间,整体质量分布情况基本满意;碱基组成曲线图平整流畅,波动较小,标本随机性良好;GC碱基含量曲线图GC含量波动小,分布曲线与经验曲线接近,N碱基含量曲线图N碱基含量波动极少,未见突然大幅波动,提示测序质量好。2.2各组大鼠标本的clean reads与参考基因组比对:中药组、模型组、对照组样本分别有93.14%、91.77%、95.66%的clean reads 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上。中药组、模型组、对照组在参考基因组上有多个比对位置的clean reads分别占14.06%、13.82%、11.29%,唯一比对上参考基因组的clean reads分为占79.08%、77.95%、84.39%。2.3基因表达量整体水平:每个标本检测到基因数目20042-21560间,比对的reads数目基本一致。中药组RPKM值范围0.0063-86485.80,其中RPKM小于100的基因比例95.93%-96.64%、模型组RPKM值范围0.0057-72689.10,其中RPKM小于100的基因比例96.39%-97.23%。对照组RPKM值范围0.0061-19715.30,其中RPKM小于100 的基因比例 96.15%-96.64%。2.4基因表达差异分析:模型组vs中药组有30个基因上调、75个基因下调;对照组vs模型组有41个基因上调、61个基因下调;对照组vs中药组有102个基因下调、144个基因下调。对照组vs模型组比较分析,发现102个差异基因;中药组vs模型组比较分析,发现105个差异基因。其中29个基因是同时出现于两个对比分析中的重叠差异基因。对于这29个基因,对照组vs模型组差异基因分析显示上调基因13个,下调基因16个;模型组vs中药组差异基因分析显示上调基因16个,下调基因13个;其中Aqp8基因在两个差异分析中均下调,LOC103692592基因在两个差异分析中均上调,其余基因在两个差异分析中均呈相反调节方向。2.5差异基因的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分类:三个差异基因分析组共得有统计学意义(P-value<0.05)的GO注释1280条,其中分子功能注释146条、细胞组成注释138条、生物过程注释996条。中药组vs模型组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共得GO功能注释448条,分子功能注释52条、细胞组成注释56条、生物过程注释340条。分子功能注释主要涉及MHC Ⅱ类蛋白复合物结合、MHC蛋白复合物结合、抗原结合、水通道活性、水跨膜转运蛋白活性、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结合、生长因子结合等。细胞组成注释主要涉及细胞外囊泡体、胞外细胞器、细胞外膜结合细胞器、细胞外区相关、细胞间隙等。生物过程注释主要涉及免疫反应和过程、免疫应答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应答分子介质的形成、胶原纤维组织、细胞黏附及负调控、细胞基质黏附、生物黏附等。模型组vs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共得GO功能注释355条,分子功能注释44条、细胞组成注释18条、生物过程注释293条。分子功能注释主要涉及质膜区、胆汁酸的结合、磷脂酶抑制剂的活性、趋化因子活性、趋化因子受体结合、二级活性硫酸盐跨膜转运蛋白的活性等。细胞组成注释主要涉及阴离子的转运、血红蛋白复合物、细胞外基质、细胞膜区与细胞膜外空间、内质网等。生物过程注释主要涉及树突状细胞的趋化和迁移、脂肪酸分解代谢、脂质代谢、细胞脂代谢、脂类代谢过程的正调控、一元羧酸分解代谢、对雌激素的反应等。中药组vs对照组的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共得GO功能注释477条,分子功能注释50条、细胞组成注释64条、生物过程注释363条。分子功能注释主要涉及肌动蛋白结合、细胞骨架蛋白结合、趋化因子活性、MHC Ⅱ类蛋白复合物及MHC蛋白复合物的结合、趋化因子受体结合、生长因子结合等。细胞组成注释主要涉黏附连接、锚定连接、细胞外区等。生物过程注释主要涉及T细胞的活化和调节、细胞活化、免疫调节、细胞迁移、运动、黏附的调节、细胞黏附、生物黏附等。2.6差异基因的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KEGG通路注释为三个分析组的差异表达基因提供信号通路或生物代谢途径的注释信息,三个分析组共富集到371条通路途径,其中有意义(P<0.05)的通路68条,极为显着富集(Corrected P-value<0.05)的通路共38条。中药组vs模型组的KEGG分析共富集到106条生物信号通路,其中富集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通路共28条,其中极为显着富集的通路13条,主要为肠道IgA免疫网络、抗原提呈处理、移植免疫相关、吞噬反应、造血细胞谱系、细胞粘附分子、哮喘、炎症性肠病、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病毒性心肌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Ⅰ型糖尿病。其他富集的通路涵括了环境信息处理、细胞过程、人类疾病、有机生物系统,如ECM与受体相互作用、弓形虫病、原发性免疫缺陷、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平滑肌收缩、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血管加压素调节与水的重吸收等。模型组vs对照组的KEGG分析共富集到98条生物信号通路,其中富集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通路共13条,其中极为显着富集的通路3条,主要与氨酰-tRNA生物合成、PPAR信号通路、胆汁分泌途径相关。其他富集的通路涵括了基因信息处理、人类疾病机制、有机生物系统和代谢过程等,如真核生物核糖体生物合成、非洲锥虫病、糖皮质激素的合成、脂肪酸分解、脂肪消化和吸收等。其中PPAR信号通路中的Fabp1基因、Hmgcs2基因和胆汁分泌途径中的Aqp8基因是中药组vs模型组、模型组vs对照组差异基因分析中的重叠基因。中药组vs对照组的KEGG分析共富集到167条生物信号通路,其中富集出有统计学意义的通路共27条,其中极为显着富集的通路12条,主要为氨酰tRNA生物合成、血管平滑肌收缩通路、细胞黏附分子通路、肠道IgA免疫网络、移植免疫相关通路、哮喘通路、炎症性肠病通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通路等。3.大鼠组织学免疫指标3.1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各组大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2结肠黏膜肥大细胞计数:模型组肥大细胞计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肥大细胞计数较模型组下降(P<0.05),中药组肥大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1)。3.3结肠黏膜NALP-3炎性体的表达:模型组NALP-3的IOD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NALP-3的IOD值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1),中药组NALP-3的IOD值较对照组高(P<0.05)。3.4结肠黏膜CD4+、CD8+的表达和CD4+/CD8+比值:模型组CD4+的IOD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CD4+的IOD值则较模型组下降(P<0.05),中药组CD4+的IOD值较对照组高。CD8+的IOD值在三组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模型组CD4+/CD8+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组CD4+/CD8+比值较模型组降低(P<0.05),中药组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本实验大鼠IBS-D造模成功,模型评价结果可靠。附子理中汤能够改善IBS-D大鼠的一般情况,增加相对体重增长率,减少腹泻次数和改善粪便性状,降低腹泻率、腹泻指数和粪便Bristol分级评分,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本实验大鼠结肠黏膜组织标本DGE测序数据合格,测序质量好,结果可靠。测序标本RPKM小于100的基因比例均在95%以上,考虑某些高表达量的基因可能在IBS-D发病机制或附子理中汤干预治疗过程发挥关键作用。3.有102个对照组与模型组间的差异基因可能与IBS-D的发病机制相关,有105个中药组与模型组间的差异基因可能与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的疗效机制相关。其中有29个重叠差异基因的上调或下调可能与IBS-D的分子发生机制和附子理中汤治疗IBS-D的分子疗效机制同时相关。4.本实验的GO功能注释和在KEGG通路分析提示IBS-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免疫异常和PPAR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5.附子理中汤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免疫过程相关的分子途径和生物信号通路,从而改善肠道免疫功能紊乱状态,使肠道恢复免疫稳态起治疗效果。6.IBS-D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结肠黏膜肥大细胞与NALP-3炎性体的增加介导的肠道低度免疫炎症反应和CD4+增多和CD4+/CD8+比例失调所导致的细胞免疫失衡相关。7.附子理中汤可能通过调节肠道黏膜NALP-3炎性体、CD4+、CD8+表达量和肥大细胞数量,减少肠道炎性物质的释放,降低过度增强的免疫应答,从而改善肠道免疫功能、保持免疫稳态达到治疗效果。

沐阳[7](2017)在《食物剔除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的食物不耐受发生情况,同时根据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应用食物剔除法治疗IBS-D,并进行疗效的评估,目的在于探求一种简便、有效、经济、安全的治疗IBS-D的方法。方法:1、选取江苏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采用罗马Ⅲ诊断标准来明确诊断的IBS-D患者68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2、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比较两组之间食物不耐受的阳性率。3、对存在食物不耐受的IBS-D患者,应用食物剔除法治疗12周,并对IBS-D患者在12周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生活质量量表(IBS-QOL)以及症状严重程度的问卷调查,并对治疗前后的评分进行比较,从而对食物剔除法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对生活质量和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IBS-D组有男性30例,女性38例,对照组有男性18例,女性22例,两组之间性别无统计学差异(χ2值为0.008,P>0.05);IBS-D组年龄为54.82±17.75岁,对照组为53.23±16.56岁,两组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t值为0.46,P>0.05)。2、68例IBS-D患者中,至少存在一种食物不耐受的有55例,总体阳性率为80.88%;对照组有13例存在食物不耐受,总体阳性率为32.50%,两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χ2值为25.28,P<0.01);两组男女之间食物不耐受阳性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IBS-D组χ2值为1.98,P值为0.16,P>0.05,对照组χ2值为0.33,P值为0.56,P>0.05)。3、两组的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最高的前四位均为小麦、蛋清/蛋黄、牛奶、大豆,两组的西红柿、猪肉、鸡肉阳性率均为0。4、饮食治疗12周后,IBS-D患者症状总评分由治疗前的(8.25±2.97)分,降至(3.13±3.52)分(t值为11.107,P<0.01),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腹痛程度、腹痛频率、腹泻频率、腹胀程度、大便形状、苦恼情绪自我评分也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t值分别为12.429、11.016、5.685、5.558、7.681、11.065,P值均<0.01);治疗前男女患者之间各项评分及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0.942、0.462、-0.093、1.774、1.969、1.813、1.424,P值均>0.05)。5、IBS-D患者IBS-QOL评分总分由治疗前的(57.95±11.34)分,升至治疗后的(71.22±9.27)分(t值为-18.595,P<0.01),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焦虑不安、行为障碍、躯体意念、健康忧患、挑食、社会功能、人际关系七个范围评分也均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t值分别为-13.159、-13.325、-9.796、-16.148、-15.701、-13.121、-11.268、-18.595,P均<0.01);治疗前男女患者之间七个领域评分及总分均无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1.008、0.995、1.214、0.700、0.220、1.276、1.806、1.167,P值均>0.05)。6、54名IBS-D患者(1名患者失访)中有61.11%(33/54)显着改善,24.07%(13/54)有所改善,14.81%(8/54)无效,总有效率为85.19%(46/54);其中男性患者有效率为86.36%(19/22),女性患者有效率为84.38%(27/32),男女患者之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χ2值为0.04,P值为0.84,P>0.05)。7、IBS-D患者症状评分和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r=-0.963,P<0.001)。结论:1、IBS-D患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提示食物不耐受可能是IBS-D的发病机制之一,两者具有相关性。2、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不仅存在IBS-D患者中,同时在人群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提示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可能不仅与IBS-D具有相关性,也可能与其他疾病的发生相关;或者仅仅存在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阳性情况,而不一定引起不适症状和疾病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探究。3、根据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进行食物剔除法治疗,症状严重程度评分下降,生活质量评分升高,说明该方法治疗IBS-D是有效的,值得推广。

刁俊杰(Diu ChunKit)[8](2016)在《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治的现代文献系统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古代并无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名,根据主要临床表现目前多将其归于"泄泻"、"腹痛"、"便秘"、"痛泻"、"肠郁"、"郁症"。中医在临床的疗效情况普遍理想,方药中较多人选用为痛泻要方,在其基础上加减变化运用。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方剂中,痛泻要方、四逆散、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附子理中丸、升阳益胃汤等较为有实验基础。一般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外邪犯肺、肝郁气滞、脾胃虚弱、阳气不足等等病机。由于病名众多,以及随着近年医家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更深入,现代医家对肠易激综合征有了很多不同的认识,如周福生教授提出的心胃相关理论及蔡淦教授提出由气机失调理论等。目前中医辨证分型不统一的情况发生,少则2型,多则7型均有报道,以4或5型最常见。即使标准己逐准建立起来,但各个标准间的辨证分型不统一,如《实用中医消化病学》把肠易激综合征分为7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按泄泻把肠易激综合征分为6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把肠易激综合征分为5型;《中医消化病学诊疗指南》分为6型。导致临床上较难有统一的认识。同时,从文献数据显示,国外对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较少,亦缺乏相关的荟萃分析;在国内对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一定的经验,但缺乏大规模的循证医学证据,以致疗效尚不完全肯定。总括而言,中医药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少,透过对近代文献中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辨证用药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组合规律,总结现代医家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可以简化现代医家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便于推广中医药,应用于临床。而整理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荟萃分析,则可探讨现时在研究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及发掘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有效方案及其特点。目的:对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要素组合、证候、用药规律进行总结。透过荟萃分析探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课题分别针对医家的经验及临床对照研究进行文献研究2部分。1.以’肠易激’、’对照’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按照纳入摽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相关参考文献筛选,把所得资料进行频数分析、类别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2.以"肠易激"、"对照"为关键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按"腹泻"、"便秘"分别纳入腹泻型及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在纳入排除标准上首次使用纯中药不加减原则筛选文献。按照纳入摽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相关参考文献筛选,按照其有否对照研究中患者有否辨证,分别纳入辨病及辨证的荟萃研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用Excel及Revman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1.针对医家的经验研究的文献研究结果1.1纳入61篇文献,在证素方面,频数分析显示提取的病性要素以气滞、气虚的频次较高;病位要素为脾、肝的频次较高;病性要素组合以二证组合频数最高,气虚气滞为主要要素;病位要素组合以二证组合频数最高,以脾肝的频次最高,脾肾次之。证候要素的组合规律很可能为脾气虚、肝气郁滞、肝郁脾虚、脾虚夹湿。1.2在症状/体征方面,频数分析显示腹泻、脘腹痛、便溏三个症状频次较高,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相近,提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较为常见。类别主成分分析显示症状/体征可分为属于脾气虚,肝经郁滞,心阴不足,气滞,阳虚的主要证候。聚类分析显示症状/体征可分为属于脾虚夹湿,肝郁脾虚,肝郁气滞为主的证候。1.3在药物成分方面,频数分析显示白术或白芍使用频次较高,与临床上较多人使用痛泻要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情况吻合。类别主成分分析显示经验用药主要可分为疏肝健脾、健脾温脾、温运脾阳及健脾袪湿类四类中药,而聚类分析显示经验用药主要可分为疏肝健脾为主、健脾理气、疏肝为主兼以化湿、及疏肝为主的中药。2.针对医家临床对照研究的文献研究结果2.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面,荟萃分析显示,中医药干预的有效率优于单个西药干预,与匹维溴铵、洛呱丁胺、思密达、马来酸曲美布汀及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比较均有优势。中药在治疗腹泻症状上有优势,但在腹痛症状上与西药无差异。在复发率上,上药的复发率少于西药干预组。且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在治疗辨证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面,荟萃分析显示,中医药干预的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干预,与匹维溴铵、思密达、马来酸曲美布汀、及益生菌干预比较有优势。在与西药比较,处理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型患者有优势。在症状方面,中药在处理腹胀及患者大便次数方面有优势,但在泄泻及大便形状方面与西药无统计学上差异。纳入研究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2.2关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荟萃分析显示有效率显着优于单纯西药干预,但与西沙必利比较无明显差异。中医药干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关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分型以后,对于气秘型及肝郁气滞型患者,荟萃分析显示,中医药干预的有效率优于单纯西药干预。中医药干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2.3纳入的73篇文献中,41.0%(30/73)的文献报告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或者对照组的不良反应(ADR)或不良事件(ADE),可以反映研究者关注到使用药物的安全性。这些研究中,中药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的种类少于对照组,如口干,便秘、恶心、腹胀、腹泻等,而大多数副作用报导数目出现少于对照组,可以看出中药是安全使用。结论:1.从经验总结方面,可以看到(1)从证候要素方面,频数分析显示提取的病性要素以气滞、气虚是主要要素;病位要素为脾、肝为主。(2)症状/体征方面,频数分析显示腹泻、脘腹痛、便溏三个症状频次较高,与临床常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相近。类别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症状/体征属于肝郁脾虚为主的证候。(3)从药物来说,频数分析显示白术、白芍频次较高,与痛泻要方相近。类别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显示疏肝健脾,健脾温脾类中药是主要用药。2.从荟萃分析方面,(1)结果显示中医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上有优势,主要方剂有疏肝健脾方剂,如痛泻要方。(2)分型后见肝郁脾虚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上有优势,选药以白术、白芍、防风、陈皮为主,与痛泻要方用药相近;(3)治疗脾肾阳虚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上有优势,选药以炒白术、茯苓、附子、炙甘草为主,与附子理中丸用药相近,暂未搜寻到相关的荟萃分析。(4)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荟萃分析显示,辨证前后中药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上有优势,治疗方法主要有疏肝理气润肠等方剂,如六磨汤。综上所述,肝郁脾虚证是在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证型,本文首次对运用不含加减的药物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证实中药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效,痛泻要方为主要方药,这在临床上值得重视辨证在治疗肠易激激综合征的阶段性作用。透过病案的统计分析,医家经验中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较为少见,而首次针对有脾肾阳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对照实验,透过荟萃分析证实其有效性。白术、茯苓、附子、甘草为主要药物,与较多实验研究提示附子理中丸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作用的结果相符、提示阳气在肠易激综合征中的重要性,可加强对温阳药物的应用。

李音洁[9](2016)在《新加坡与成都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识与差异》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了解新加坡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特点。2)和成都的IBS患者的体质类型做对比。3)探讨地域环境和气候因素在两地IBS患者的体质类型特点所扮演的角色,找出与IBS发病关系密切的体质类型,为中医防治IBS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将问卷表格发给符合IBS诊断标准的新加坡与成都患者组,填写后收回。表格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种族、饮食习惯、生活习惯、家族史、IBS诊断标准、中医体质情况。IBS诊断标准采用罗马Ⅲ委员会所编制的IBS诊断标准。中医体质判断采用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按照两地患者所提供的资料,以及从两地的环境局和气象局所获取的地理环境报告来进行两地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的对比。最后,通过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两地IBS患者以女性多于男性。2)两地IBS患者以41-60岁年龄段为最多见。3)两地IBS患者总数的体质频数当中,以痰湿质(17.1%),阳虚质(16.4%),气虚质(16.4%)和气郁质(15.0%)的体质为多见。将两地的数据分开来看,新加坡IBS患者的体质频数中是以气虚质(16.8%),痰湿质(16.8%),气郁质(13.3%)为最多。成都IBS患者的体质频数中是以阳虚质(22.4%),痰湿质(17.5%),气郁质(16.8%)为最多。4)新加坡拥有特禀质的IBS患者(11.2%)明显高于成都IBS患者(0%)。5)两地IBS患者喜热饮的人数占多数,运动习惯以偶尔为多,睡眠质量以中等为主。将两地的数据分开来看,新加坡IBS患者以睡眠质量中等为主,而成都IBS患者以睡眠质量差为主。6)新加坡全年平均气温、全年降水量和全年日照时数和成都有明显差异,空气湿度和全年平均降雨日数与成都较相似。结论:IBS的发病和性别、年龄有一定的关系。新加坡与成都的气候特点是引起两地IBS患者体质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现代城市生活和饮食习惯是引起两地IBS患者体质构成相似的主要原因。

杨阳[10](2014)在《结肠造影运输功能检查法对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X线影像学特点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结肠X线特点,评价结肠造影运输功能检查法对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的诊断价值。方法:于检查前1天8时早餐时口服装有10粒1号标记物胶囊1枚+6克硫酸钡粉(兑水50ml),12时午餐时口服装有10粒2号标记物胶囊1枚+6克硫酸钡(兑水50ml),6时晚餐口服含10粒3型标记物胶囊1枚+6克硫酸钡(兑水50ml),服胶囊后第2天、第3、第4天上午8时至省中医院或当地医院放射科各拍腹部平片1张,一般拍3张平片即可。若72小时后钡剂及标记物仍未排出,则每天同一时间继续加拍1张片子,最多拍5张片子,以观察结肠运输功能及结肠大体形态、结肠口径。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方法相同。结果:(1)便秘型IBS患者左半结肠痉挛者,达75%。腹泻型IBS患者有半结肠痉挛者,达70%。便秘腹泻交替型IBS患者痉挛部位可见于结肠各处。便秘型IBS与便秘腹泻交替型IBS患者积气较多,分别达83.3%与75%,腹泻型IBS患者积气较少,仅为20%。便秘型IBS患者结肠下垂率达91.7%,腹泻型结肠下垂率达80%,便秘腹泻交替型结肠下垂率达75%。便秘型IBS患者左半结肠结肠袋变化者,达58.3%。腹泻型IBS右半结肠结肠袋变化者,达70%。便秘腹泻交替型IBS结肠袋变化可见于结肠各处。(2)结肠口径:便秘型IBS患者的a、b、c、d、e、f观测段肠腔口径分别为35.28±1.28mm、34.46±1.60nun、33.49±1.65mm、31.08±1.38mm、27.46±0.85mm、29.58±1.24mm较对照组变粗(P<0.05),其i、j、k、l、m、n、p、o观测段肠腔口径分别为17.17±0.83mm.13.92±0.79mm、13.08±1.56mm、15.12±0.85mm、18.08±1.51mm、20.08±2.23mm、25.40±1.21mm、28.08±1.16mm较对照组变细(P<0.05)。腹泻型IBS患者的a、m、n、p观测段肠腔口径分别为35.34±1.94mm、24.60±1.43mm、26.00±1.94mm、32.90±1.20mm较对照组变粗(P<0.05),其b、f、g、h、i、j、k观测段肠腔口径分别为30.67±1.20mm、20.92±1.66mm、22.98±0.84mm、21.56±1.49mm、16.45±0.82mm、15.90±1.20mm、15.02±0.67mm较对照组变细(P<0.05)。便秘腹泻交替型IBS患者的f、m观测段肠腔口径分别为24.81±1.60mm、24.53±1.51mm较对照组变粗(P<0.05)。其i、i、k、l、n、o观测段肠腔口径分别为18.25±0.93mm、16.13±1.89mm、18.31±1.17mm、17.07±1.26mm、22.53±1.41mm、26.25±1.31mm较对照组变细(P<0.05)。(3)结肠运输功能:便秘型早餐标记物24h、48h排出率为17.60±4.26%及63.30±8.79%较对照组降低,其72h排出率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腹泻型早餐标记物24h、48h排出率为65.40±8.17%及95.25±4.22%较对照组升高,其72h排出率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交替型早餐标记物24h、48h排除率为16.75±13.02%及70.75±9.16%较对照组降低,其72h排出率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通过和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肝郁脾虚型IBS患者结肠形态,口径及运输功能与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变,其中便秘型IBS患者多见左半结肠痉挛伴结肠袋变化,并有结肠下垂和积气的表现,其结肠口径变化为:与对照组相比,从盲肠开始到横结肠下部(h点)间的肠腔口径粗,从降结肠到乙状结肠又变得极细,从乙状结肠下部(k点)到直肠长枪口径又再次增粗但比对照组狭小。结肠运输功能较对照组减慢。腹泻型患者多见右半结肠痉挛伴结肠袋变化,并有结肠下垂和积气的表现,其结肠口径变化为:与对照组相比,从升结肠到降结肠下部(1点)的肠腔口径较细,从乙状结肠至直肠的肠腔口径较对照组增粗,其结肠运输功能较对照组加快。便秘腹泻交替型IBS患者可见患者痉挛部位可见于结肠各处。并伴有结肠积气及结肠下垂。其结肠口径变化为:从升结肠到横结肠上部(e点)为止及横结肠下部(g点)到到乙状结肠上部(m点)为止,变化同腹泻型较对照组较狭小,横结肠中部变化同便秘型较对照组变粗,乙状结肠中部同腹泻型较对照组变粗,乙状结肠下部到直肠肠腔口径介于便秘型与腹泻型之间,但较对照组狭小。其结肠运输功能同便秘型较对照组减慢。通过分析肝郁脾虚型IBS各型的影像学特点,不仅可以明确其主要病变部位,还可以对其结肠动力水平进行分析,为IBS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帮助。

二、结肠运动、内脏敏感性等检测在IBS诊断中的价值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肠运动、内脏敏感性等检测在IBS诊断中的价值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偏倚风险评估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安全性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4.2 研究的局限性
        4.3 对临床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2.2 盲法实施
        2.3 治疗方法
        2.4 试验过程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2.7 评价标准
    3 结果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3.3 试验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证型分析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1.5 小结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2.4 小结
        3 结果分析
        3.1 试验结果分析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4 疗效机理分析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4.2 灸法作用
        4.3 药物作用
        4.4 穴位作用
        4.5 综合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2)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中医证候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研究概况
        1.1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概念
        1.2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流行病学研究
        1.3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发生机制
        1.4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治疗
    2 溃疡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2.1 中医病名探讨
        2.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3 中医辨证分型及论治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及分型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信息采集表的制定
        5.2 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分析
        6.2 中医证候研究
        6.3 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研究
        6.4 重叠组方药使用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性别、年龄、出生地、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收入情况
        1.2 病程、缓解前病变范围、病情严重程度
        1.3 粪便钙卫蛋白水平、Mayo评分
        1.4 医疗资源利用情况、焦虑抑郁状态
    2 中医证候分析
        2.1 病因病机探讨
        2.2 中医证候特征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语表
附录二: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信息采集表
附录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信息采集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MC活化-PAR2-CGRP环路探讨电针缓解PI-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一、针刺干预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机制研究进展
        (一) 肠易激综合征:肠道低度炎症和脑-肠互动异常
        (二) IBS内脏高敏感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三) 电针治疗内脏高敏感的机制研究进展
    二、肥大细胞活化-PAR2-CGRP参与内脏高敏感的发生机制
        (一) 肠肥大细胞与IBS发生机制
        (二) PAR2受体介导MC细胞-神经相互作用
    三、假说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试剂仪器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四、研究结果
        1. 电针缓解PI-IBS大鼠模型内脏高敏感
        2. 电针抑制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
        3. 电针下调结肠组织PAR2表达水平
        4. 电针下调结肠组织CGRP、SP表达水平
        5. 电针下调背根神经节PAR2表达水平
        6. 电针下调背根神经节CGRP、SP表达水平
第三部分 讨论
    一、电针治疗IBS内脏痛的中医理论溯源
        (一) 中医学对IBS内脏高敏感性的认识
        (二) 选穴依据
    二、针刺调控PI-IBS内脏高敏感机制探讨
        (一) 电针抑制肥大细胞活化并调控MC-神经交互作用
        (二) PAR2介导电针对内脏高敏感的调节
    三、本文的创新点
    四、存在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论
附录
    已发表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通元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西医对IBS的定义
        二、流行病学
        三、西医发病机制
        四、西医治疗IBS-D
    第二节 中医学研究概况
        一、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二、本病的病因病机
        三、中医治则与治法
        四、针灸治疗及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病例分组
        二、对照方法
        三、盲法设计
        四、技术路线图
        五、治疗方案
        六、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判
        八、统计分析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讨论
        二、针灸治疗IBS-D的现代医学机理
        三、通元针法
        四、通元针法治疗IBS-D脾肾阳虚证的理论依据
        五、存在的问题
        六、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焚理合格证钥

(5)抗vinculin和抗cdtB在脾胃虚弱型IBS-D和IBLS中的差异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 疾病定义
        2. 流行病学
        3. 病因病机
        4.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二、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 病因病机
        2.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名溯源及诊断
    三、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样症状的认识
        1. 肠易激综合征和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2. 既往对某些区分IBS-D及IBLS患者的一些标志物研究
    四、中医学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肠易激样综合症的认识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一、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
    4. 病例剔除标准
二. 研究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统计
    二、实验组焦虑、抑郁状态统计
    三、三组抗体滴度比较
    四、IBS-D与IBLS患者中医主证与诱发因素比较
小结
讨论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情绪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及肠易激样症状的影响
    三、vinculin抗体与cdtB抗体差异性研究结果
    四、中医症状及诱发因素比较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

(6)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和免疫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与IBS
        1.1.1 IBS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1.1.2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1.3 IBS与基因测序技术
        1.1.4 IBS的诊断标准
        1.1.5 IBS的西医治疗
    1.2 中医与IBS
        1.2.1 IBS的中医病名
        1.2.2 IBS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IBS的中医证候与治疗
        1.2.4 IBS-D与附子理中汤
    1.3 总结与展望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实验一 IBS-D大鼠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3 结果
        2.1.4 讨论
    2.2 实验二 附子理中汤对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结果
        2.2.4 讨论
    2.3 实验三 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结肠NALP-3炎性体等免疫指标
        2.3.1 材料
        2.3.2 方法
        2.3.3 结果
        2.3.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食物剔除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肠易激综合征
    1.2 食物不耐受
        1.2.1 食物不耐受概述
        1.2.2 食物不耐受和IBS
        1.2.3 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机制
        1.2.4 食物不耐受检测
        1.2.5 饮食治疗
第二章 IBS-D患者和健康体检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
        1.2.1 检验原理
        1.2.2 材料和试剂
        1.2.3 样本采集
        1.2.4 实验操作
        1.2.5 试验结果解释
    2.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基本情况
        3.2 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三章 食物剔除法治疗IBS-D的疗效观察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随访结果
        2.2 治疗前后症状严重程度评分
        2.3 治疗前后IBS-QOL评分
        2.4 相关性分析
        2.5 总体疗效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治的现代文献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1.1 中医病名认识
        1.2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
        1.3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标准
        1.4 辨证分型的疗效情况
        1.5 单方治疗的情况
        1.6 其他方法和疗效
        1.7 近代主要方药功效
    2. 肠易激综合征的现代研究进展
        2.1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
        2.2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3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方案
    小结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前言
    1.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要素、症状体征、用药研究
        1.1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2.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的荟萃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新加坡与成都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识与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文献研究
    1.1 肠易激综合征介绍
    1.2 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1.3 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现状
        1.3.1 西医治疗
        1.3.2 中医治疗
        1.3.3 舒适护理干预
    1.4 中医体质学说的介绍
        1.4.1 “证”与“质”的区别与辨“质”的优势
    1.5 中医地域医学的概念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标准
        2.3.1 诊断标准
        2.3.2 纳入标准
        2.3.3 排除标准
        2.3.4 剔除标准
    2.4 调查问卷设计
        2.4.1 中医体质量表
        2.4.2 其他内容
    2.5 调查方法
    2.6 统计方法
3 调查结果
    3.1 新加坡与成都IBS患者男女比例比较
    3.2 新加坡与成都IBS患者年龄段比较
    3.3 IB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
        3.3.1 兼夹体质状况
        3.3.2 IBS患者中医体质频数状况(包括单一体质和兼夹体质)
    3.4 IBS患者的饮食习惯状况
        3.4.1 冷热喜好状况
        3.4.2 饮食口味偏嗜状况
        3.4.3 油腻口味偏嗜状况
        3.4.4 辛辣口味偏嗜状况
    3.5 IBS患者运动习惯状况
    3.6 IBS患者睡眠质量状况
    3.7 新加坡与成都气候特点
4 讨论
    4.1 IBS和“气虚质”、“阳虚质”之讨论
        4.1.1 阳虚体质与气虚体质的特点
        4.1.2 阳虚与气虚的相似之处
        4.1.3 阳虚与气虚体质偏颇之解
    4.2 IBS和“痰湿质”之讨论
        4.2.1 痰湿体质的特点
        4.2.2 引起痰湿体质的因素
        4.2.3 痰湿体质如何引起IBS
    4.3 IBS和“气郁质”之讨论
        4.3.1 气郁体质的特点
        4.3.2 引起气郁体质的因素
        4.3.3 气郁质与好发人群之间的联系
        4.3.4 气郁体质如何引起IBS
    4.4 两地“特禀质”之讨论
        4.4.1 特禀体质概述
        4.4.2 特禀质成因
        4.4.3 新加坡特禀质偏多之因
    4.5 中医对IBS的精神心理因素之见解
5 结语
6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表一 (中文版)
附表二 (英文版)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结肠造影运输功能检查法对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X线影像学特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肠易激综合征的概念
    2.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2.1 中医典籍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理的认识
    3.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3.1 国际诊断标准
        3.2 国内诊断标准
        3.3 IBS的警报征象
        3.4 IBS的鉴别诊断
    4.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4.1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4.2 西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4.3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病例标准
        1.4 排除病例标准
        1.5 剔除病例标准
        1.6 中止试验标准
        1.7 脱落病例标准
        1.8 一般资料
        1.9 临床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结肠形态
        2.2 各段结肠口径的比较
        2.3 各型标记物每日拍片时的排出率
        2.4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章 讨论
    1. 肝郁脾虚证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2. 肝郁脾虚型IBS患者的结肠影像学特点
        2.1 结肠形态及口径
        2.2 结肠运输结果
    3. 造影运输检查法对IBS(肝郁脾虚证)的诊断价值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结肠运动、内脏敏感性等检测在IBS诊断中的价值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尹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的中医证候探讨[D]. 王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MC活化-PAR2-CGRP环路探讨电针缓解PI-IBS模型大鼠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机制[D]. 徐万里.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通元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研究[D]. 舒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5]抗vinculin和抗cdtB在脾胃虚弱型IBS-D和IBLS中的差异性表达研究[D]. 姚天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附子理中汤干预IBS-D大鼠数字基因表达谱和免疫功能研究[D]. 谭玮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食物剔除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沐阳. 江苏大学, 2017(01)
  • [8]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治的现代文献系统评价研究[D]. 刁俊杰(Diu ChunKit).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7)
  • [9]新加坡与成都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体质辨识与差异[D]. 李音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10]结肠造影运输功能检查法对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X线影像学特点的研究[D]. 杨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结肠动力和内脏敏感性在 IBS 诊断中的价值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