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居民的收入和消费

俄罗斯居民的收入和消费

一、俄罗斯居民的收入与消费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郭连成,史元[1](2021)在《俄罗斯收入分配问题评析》文中认为收入分配制度是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和基础性的制度安排。自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收入分配制度在改革和调整中发展完善,基本与其国情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俄罗斯注重实行有利于提高居民实际收入的分配制度,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使其超过最低贫困线水平;实施减贫措施,缩小贫富差距;将调整个人所得税作为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实行能够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税收政策;不断完善社会转移支付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缩小居民、地区和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本文的分析还表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俄罗斯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差距仍有待进一步缩小,并从理论上进行了相关分析。

刘博玲[2](2020)在《俄罗斯贫困问题:现状、特点与治理》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是当今俄罗斯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2018年普京总统提出要在2024年将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并在5月份颁布的总统令中将其作为2024年前国家战略任务和目标之一。2018年底俄罗斯与社会保障劳动部开始在俄联邦8个试点地区推行减贫方案,旨在形成有效的减贫机制然后向全国推广。由于新冠疫情的蔓延,当前俄罗斯经济受到重创,减贫任务和目标更加艰巨,国家贫困治理的有效性尚未明显表现出来,减贫的成绩和目标都将受到威胁与挑战,但随着疫情的缓解、经济的好转以及政府对减贫目标的坚持和已形成的减贫机制,俄罗斯的减贫任务会循序渐进地完成。

汪晓波[3](2020)在《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外来移民是困扰俄罗斯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问题,受到俄罗斯政府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世纪,受战争和社会动荡影响,俄罗斯人口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人口数量下降呈常态化趋势。面对人口危机形势,俄罗斯政府把外来移民作为化解人口危机,弥补人口减少,缓解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短缺的重要手段,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俄罗斯根据不同时期外来移民特点制定、出台和调整外来移民政策。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大致经历了调整时期、积极治理时期、发展新动向与再调整时期三个阶段。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目标是从人口危机现实出发,在严格遵守宪法、国际条约及其他法律规范的基础上,本着地缘政治和人口经济原则,更多地引进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族居民、国际高技术人才、投资移民和留学移民,制定外来移民管理措施,进行外来移民管理机制改革,促进外来移民社会融入,为外来移民的永久定居创造条件。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呈现良性互动,也带来多方位冲击。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良性互动体现在,外来移民弥补劳动力数量不足,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灵活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推动俄罗斯政治进程、对外关系和公共外交的发展;为文化注入新活力,丰富俄罗斯多元文化。外来移民是把“双刃剑”,为俄罗斯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引发系列问题。外来移民滋生“影子经济”、冲击俄罗斯就业市场和外汇市场秩序;对俄罗斯合法性政治认同弱化、引发民族问题、“三股势力”威胁国家主权完整;加重社会公共卫生负担;给俄罗斯文化带来不利因素。基于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多方位冲击,俄罗斯加大对外来移民政策的调整力度。经过博弈,俄罗斯摸索出适合国情发展的外来移民政策。总体来看,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思路更加清晰、移民规划更加完善、管理重点更加明确,外来移民治理取得良好成效。未来,在国内人口危机的背景下,俄罗斯加大外来移民的引进力度的总方向不会改变。在引进外来移民的类别上,俄罗斯以吸引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俄罗斯族居民、高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为主;打造软环境,促进外来移民一体化进程;根据国内外形势,对外来移民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分阶段、按步骤完善外来移民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弥补外来移民的社会融入、信息采集、专项政策及非法移民治理的措施上存在诸多不足。最终实现其外来移民发展的战略构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来移民数量大幅度增加。外来移民中不乏有来自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移民。如何能使这类移民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是对我国外来移民政策的考验。我国现行的移民政策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外来移民政策缺乏前瞻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对外来移民特别是对移民的准入和居留制度管理严格,操作性不强。这些弊端制约了高层次的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的进入。研究其他国家外来移民政策的经验,为完善我国外来移民政策提供参考。俄罗斯作为世界第二大外来移民目的地国,外来移民结构具有特殊性。经过近30年的发展,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外来移民的社会贡献率增加,但是社会舆论导向,信息统计体系、非法移民治理措施等措施有待完善。总结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正反经验,为我国外来移民政策的完善提供重要启示。

宋铁勇[4](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研究指明“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卢灿[5](2020)在《1.5℃约束下中国电力行业碳达峰后情景及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显示:人类必须在本世纪中叶之前将全球温度升高控制在1.5℃以内,才能将各种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全球各国急需在各个行业和领域采取快速且深远的低碳转型变革策略。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不仅在中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最高,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也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其他行业。鉴于此,以碳排放达峰为分水岭,研究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达峰后的变动趋势情景,不仅能为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达峰后至净零排放前的中长期减排路径提供决策支持,还能为全球其他国家电力行业碳减排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IPCC 1.5℃特别报告涉及的电力行业评估结果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将该报告中与电力行业能源结构调整和碳减排相关的评估信息量化分解到中国电力行业,并根据官方权威数据资料对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等相关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处理。为全面阐述中国电力行业现阶段综合发展水平,对其基本经济指标、投资建设指标、技术效率指标、能源消耗指标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动态分析。(2)通过国际间比较分析,结合已实现达峰国家峰值后碳排放的变动轨迹趋势特征,总结了其他国家达峰后出现的趋势类型,并根据中国碳排放特征,分析了符合中国电力行业达峰后趋势的情景。(3)构建了基于马尔可夫链的中国电源结构预测模型,预测了截至2050年之前的中国电力行业电源结构,依据模型结果设定了电力行业峰值后趋势技术减排情景;通过碳定价机制设定了电力行业峰值后趋势经济减排情景。为全方位揭示中国电力行业峰值后趋势情景对全球主要国家的综合影响,分别构建了以煤电技术进步为外生冲击和以碳定价机制为外生冲击的全球多部门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4)结果分析表明:虽然电源结构技术进步比碳定价机制在中国电力行业产生的减排效果显着,但同时也会抑制本研究中分析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反之,尽管在中国全行业执行碳定价机制对全球各国的影响较平缓,但该种峰值后趋势情景达到的减排效果也完全满足全球温升目标的约束条件。因此,本研究认为,极端的煤电下降方式纵然能以最快速度和最显着的减排效果实现温控目标,但不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碳定价机制导致的减排在短期内虽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从中长期来看,更符合全球经济—能源—环境协调统一发展的内在要求。

VlasiukDaria[6](2020)在《圣彼得堡青年群体住房租购选择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圣彼得堡居民在选择住房方式的过程中都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许多青年居民在住房方式上面遇到一定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他们的支付能力相对较低。大部分居民去银行申请房屋贷款,但是低收入的学生和家庭承担不了比较高的贷款利率,所以对他们来说租赁住房成为解决住房问题的主要方式。目前由于住房价格不断上涨,青年人和家庭、学生、劳动移民越倾向于租房,最重要的原因包括:第一,个人的储金不够支付房屋贷款的首付款;第二,个人需要短期的住房。同众多欧洲国家一样,俄罗斯联邦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为了保障未来的社会、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很重要保障圣彼得堡年轻人才的生活质量,为该群体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目前在俄罗斯18-30岁的人属于青年群体,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矩,青年群体包括18-44岁的人。本文想综合以上的年龄,研究18-40岁的人为青年群体。本研究基于住房租赁意愿的视角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影响圣彼得堡青年群体的住房租购行为与租赁意愿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以及离散选择模式获取并处理数据,进一步明确圣彼得堡青年群体在租购选择中对于住房方式选择的看法和影响未来租赁意愿的要素,并为国家制定住房制度政策提供一定的建议。基于此,本研究以圣彼得堡18-40年龄的群体为对象,以该群体的住房状况和影响因素为研究主题,从主要居住方式、租赁住房意愿和这两个层面互相影响三个层面研究这一群体的住房状况和影响因素,为国家和个体提供决策的依据。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了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实证分析。通过对目标群体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了 598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0.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正式问卷的体系分为四个层级:个体、家庭、心里与经济层级;最重要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和收入;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成员人数、家庭年总收入和家庭在本地的地位水平;主要心理因素包括住房问题严重性和就业问题严重性;经济因素包括父母资助和住房政策优惠程度。最重要的住房条件因素包括区位交通、户型、住房环境、建筑建造年份和建筑维修状态;住房环境因素包括安全和邻近地铁站、工作地点、父母住的房子、学校、医院和购物中心。在第一部分影响居住方式的因素研究中,居住方式属于分类变量,将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来检验四个大类共十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本研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户口的类型、婚姻状态以及个体的收入因素对于居住方式的影响水平最大。在家庭特征中,家庭成员人数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在心理因素方面,住房问题严重程度因素对于居住方式的影响水平最大,呈现出负向相关关系。在经济因素中,父母提供经济帮助因素对于住房选择方式产生非常显着的影响。在第二部分影响租赁住房意愿因素研究中,由于租房意愿分为有意向和无意向两种选择、属于二分类变量,该部分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来检验四个大类共十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本研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每一个自变量都对租房意愿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在个体特征中,学历、婚姻状态、收入以及工作年限对于租赁意愿的影响水平最大。在家庭特征中,社会地位水平与家庭总收入因素的影响系数最大。在心理因素方面,住房问题严重程度因素对于租赁意愿的影响水平最大,呈现出负向相关关系。在经济因素中,父母提供经济帮助因素对于租赁意愿产生非常显着的影响。在第三部分从住房条件的角度来研究影响租赁住房意愿的因素中,又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来检验租房条件和环境两个大类共十八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分别将以上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每一个自变量都对租赁住房意愿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发现在住房条件中,区位交通、住房环境与户型因素与居住方式的相关系数最大。在环境因素中,安全和邻近地铁站、邻近工作地点、邻近父母住的房子与邻近医院因素对于租赁住房意愿的影响水平较大。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本研究发现圣彼得堡青年群体在进行居住方式选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需要考虑自身的一系列特征,而且受到社会、心理以及经济要素的影响。实证结果证明,女人比男人更倾向于租房,租房者的平均年龄小于购房者的,随着学历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租房意愿在下降。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圣彼得堡市区居民的租房的比例低于非圣彼得堡的居民,其中已婚居民的比例也低于未婚,家庭人员越多、个人和家庭总收入越高购房可能性越大。综合起来,从外地来到圣彼得堡学习或工作的低收入、低学历的单身青年人群更倾向于租赁住房。结合以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圣彼得堡住房制度有效性与解决青年人群住房问题的建议:1)根据实际情况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2)通过商业贷款提高青年群体的购房能力;3)吸引各个行业的投资群体参与到圣彼得堡地产行业中;4)通过对圣彼得堡地产市场的规则化进行优化和调整而推动地产市场的发展改革;5)引导青年群体建立合理的住房消费观念。

张少铎[7](2020)在《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投资、出口、消费一般来说被认为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和国际社会上的经济环境频繁动荡,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的推动作用逐渐削弱,但消费却日益变成让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最近这些年,提升我国人民的消费潜能来进一步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被中央级会议数次提到,特别是最近颇为注目的“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更多的为我们国家的消费快速、优质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会。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面积较大,黑龙江省近些年来的到的明显进步得力于近些年贯彻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大力措施,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其他发展较为出色地区在经济上要高过黑龙江省。要完全达到振兴东北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有质量的消费是经济快速发展道路上的加油站,但是长久以来黑龙江各个县市的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低下而且状态层次不齐,而且每个县与县之间的这种差距还有被越拉越大的势头。虽然县与县之间留存着适当的消费水平的差异有利于不同经济要素的合理分配,但如果这种差距持续被拉大不仅会打击相对落后县域居民的消费热情,更加会破坏各个地区经济要素合理且更高效率的得流通最终导致不良的后果。我国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区域与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水平都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发展不顺畅。采用积极帮扶的手段,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家致富,加快贫困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我们加强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团结互助,人民合家安乐,加速社会主义的建设,将革命传统发扬光大,巩固国家防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消费水平研究方面,针对消费函数的研究学者们相继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随机游走假说等消费函数理论,消费水平的影响因子方面,针对不同水平的区域,研究者们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案例在县级单位的区分分类。为了县级单位的统一性,这里把普通县级行政单元与县级市统一称为县级区域。正文中,以黑龙江省。2017年的黑龙江省行政区化为准,其中涵盖42个县,20个县级市以及一个自治县共计63个研究单元。截止2017年,黑龙江省有15个贫困县。至2020年,黑龙江全省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贫困县脱贫还需巩固,研究贫困县影响因素为刚脱离贫困的县域发展本地经济有发展战略意义。为了更加准确的研究黑龙江省各县消费水平的差距。全文在时间与空间变化方面采用了比较传统的表格,插值法,Arcgis的方式与Geod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借助Excel的数据计算,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研究黑龙江省县级单位的消费水平之间的地域差异。结果表示,从时间的维度上看:(1)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总体上,出现了增长的势头。(2)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地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3)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仍然有持续拉大的趋势。从空间维度看:(1)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空间格局变化比较小,呈现稳定的状态。(2)以H-H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北部,以绥芬河、漠河市、尚志市和塔河县为主;(3)H-L数量较少分布在西南部区域,以绥化市、肇东市为主;(4)L-L数量较少分布在克山县。为了更加客观公正的研究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这里选取了十个影响要素: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城镇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线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储存存款余额、人口密度为影响要素。并且合理使用地理加权回归计算出回归系数,从而体现出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对于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优化产业结构;(3)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4)增强社会保障;(5)培育新的消费热点;(6)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合适策略。

胡筱[8](2020)在《中国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测算 ——兼论实现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财政政策》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卷烟生产国和卷烟消费国,烟草使用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健康损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此外,《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指出,到2030年,健康中国应该实现“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由于吸烟是最可预防的致病、致死因素,而且“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中一项主要任务便是实施控烟行动。然而,当前,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财政收入增速趋缓,支出增压趋强,中央财政对烟草业的依赖将更加凸显。2012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中国最高政治领导层和国家烟草专卖局既是国家烟草发展也是烟草控制的最重要的利益攸关方”。中国政府已明确宣布公众健康是未来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正在保卫人民健康和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的使命之间探索国家的发展之道。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从健康的角度出发,试图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烟草消费是否对中国居民的健康产生了影响;第二,如果烟草消费已经影响了中国居民的健康,那么这种健康影响的经济价值为多大规模,又给中国财政和经济带来了何种影响。首先,本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烟草消费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烟草使用具有累积效应和时滞效应,这种负面影响或者已经显现,或者将在未来爆发。其中,主动吸烟对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明显,尤其是对成年男性;家庭二手烟暴露对成年个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但是会对儿童的健康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中国的烟草消费问题,尤其是中国男性的高吸烟率,以及儿童的二手烟暴露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其次,除了巨大的健康损失外,烟草使用还造成了一定规模的社会和经济成本。对于直接经济成本而言,2012年、2014年和2016年曾经吸烟导致的超额伤病支出分别约为830元/人、1500元/人和2440元/人。曾经吸烟导致的超额伤病支出由国家公共财政负担的部分在2014年和2016年分别约为510元/人和820元/人,两年内增加了60.78%。对于间接经济成本而言,中国因主动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规模大、增速快。2010年至2016年,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增加了107%。2016年,基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的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约为4000亿元;基于人均GDP衡量的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超过9000亿元;中国被动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虽然规模不大,但情况仍不容乐观。2010年至2016年,被动吸烟引致的间接经济成本几乎增加一倍。在2016年,基于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的被动吸烟间接经济成本约为730亿元;基于人均GDP衡量的被动吸烟间接经济成本约为1650亿元。烟草使用所造成的健康和经济损失加重了中国的财政压力和经济负担。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烟草消费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成本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分别为2.73%、4.81%和7.78%,直接经济成本的增长速度要远远超过全国卫生总费用的增速,烟草使用拉动了卫生费用的“额外”增长。随着烟草相关疾病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医疗资源会被用于治疗烟草使用引致的可预防疾病,这将导致用于其他卫生服务需求和优先事项的经费被分流。关于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其中66%是由吸烟者自行承担的,另外有33%是由国家财政承担的。2014年和2016年,吸烟者自担直接经济成本分别为1123.17亿元和2392.04亿元;由国家财政承担的超额成本分别为576.49亿元和1213.09亿元,2016年相比于2014年增加了1.10倍。此外,2010年-2016年间,中国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的增速均已超过GDP的增速。其中,中国主动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占GDP的比重由1.16%升至1.22%;被动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占GDP的比重基本维持在0.22%0.23%,变化幅度较小。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日渐完善,中国政府和医保基金的医疗负担将日趋沉重;而烟草消费所导致的生产力损失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因此,控制不合理因素导致的超额损失亦尤为关键。控制烟草消费实现全民健康,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更是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健康中国——提出的时代命题。据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持续提高烟草税。烟草制品在公共健康方面的危害性,以及在经济方面的市场失灵和缺乏效率使得政府有必要采取干预措施。其中,运用税收政策来提高烟草制品的零售价格是减少烟草产品消费的单项最有效措施,更是一项双赢政策。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也明确表示要“研究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目前,中国卷烟税负水平过低、卷烟支付能力持续增长、卷烟消费量回升后持续增加,这些现实问题表明中国仍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来持续提高烟草税与烟草价格。第二,简化烟草税制。除了提高烟草税,一个好的烟草消费税制设计对于一个国家的公共卫生和公共财政来说也至关重要。目前,中国的卷烟消费税制较为复杂,实行多层税率的既从价、又从量的卷烟消费税。此外,从量税在生产环节和批发环节均征收。然而,从实现公共健康,达到健康中国2030所规划的目标而言,我国应进一步简化卷烟消费税制,更多地倚重从量税,并对所有卷烟或者烟草制品征收单一税率。第三,推行烟草税专款专用制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控烟为国家战略,而这一战略的实施需要财政资金的保障。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长远目标出发,当前应当加强研究和设计烟草消费税专款专用制度,将一部分卷烟税收的用途予以明确界定,包括用于支付与民生相关的医疗、社保、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第四,设计差异化医疗保险制度。烟草消费已经给中国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是,在概一而论的医疗保障体制下,国家和社会仍需要替吸烟者的非健康行为买单。在中国,商业保险已经开始考虑到被保险人的吸烟状况。在基本实现全民医保的背景下,中国在设计或修订医疗保障制度时同样应该考虑到参保群体的异质性,做到“统一但有差别”,尽可能地将烟草消费者造成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源头上减少居民的非健康行为、控制疾病风险、降低医疗费用,最终提高社会福利。

杨化冰[9](2020)在《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文中指出茶业的形成,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在超长历史时期内相互作用的产物。研究安化黑茶即是探索安化黑茶从普通植物物种向茶业发展转化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与调适的过程。本文以安化黑茶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借助跨学科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安化黑茶的发展脉络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梳理。在层次上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安化黑茶在商品化的历史进程中,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二是安化黑茶产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安化黑茶作为一项重要产业,影响和推动其形成的因素不是纯自然环境,不是纯经济因素,也不是纯政治、文化因素或者某一民族独创的产物。他是当事民族为了本民族全体成员的生存与繁衍,凭借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不断适应、改造与利用的结果。可以说,安化黑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茶叶文化生态史。因此,对这一关系的厘清,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安化所处的自然生态系统,如土壤、气候、地理位置等自然生态条件均是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带之一,这成为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远古时代到北宋王朝,伴随着梅山文化的形成,大量汉族民众开始定居此地,融入当地文化,并参与到当地民族的茶叶经营。多民族文化的交织、互动以及调适使得安化黑茶的种植、加工制作技艺开始走向成熟,并与市场接轨,开始了商品化进程。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这里主要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茶政变迁对安化黑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唐德宗年间始征茶税,茶叶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税赋管理体制。宋代西北边防吃紧,朝廷启动“茶马互市”政策,在西北边疆“以茶易马”,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安化黑茶以其优良的品质和优惠的价格,从以非正规渠道逐步转向正规渠道进入“茶马互市”,并从中获利。明代以降,安化地区被确定为“盐茶开中”政策的主要执行区。清道光以后,为平息太平天国事件,湘军和淮军等地方武装为筹集军饷,转而插手控制茶叶的销售渠道,同时扩大自身的政治影响。清廷被迫放弃“茶引制”,改行“以票代引”。这一举措不仅化解了经费开支浩繁的难题,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安化黑茶由此而跻身世界名茶之列。可以说,安化的黑茶产业是在历代封建王朝的盐茶专卖制度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安化黑茶从民间普通商品交易,发展成为国家专卖物资,是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干预的结果。安化黑茶的身份、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为成为一项世界级的繁荣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论文的第六章。这部分主要探讨安化黑茶的边疆贸易和对外出口贸易。中国西北内陆以及北亚、俄罗斯等地,由于其特殊的自然与生态环境,当地民众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计方式。茶叶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所缺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还可以作为一种蔬菜的替代品,进而饮茶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当地民众获取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安化黑茶这一物美价廉的茶品在进入西北民众视野后,很快就被接纳,并广泛传播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在应用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宗教等社会交往过程中,黑茶被西北、蒙古乃至俄罗斯的民众赋予了多重文化意义。黑茶已经不单单是一种简单的商品,而是经过异域文化调适过的“文化”产物,具有了一种社会“生命”物质的属性,并且已经完全融入到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可获缺。第四部分是论文的第七章。这一章运用文化生态学的理论,阐释了安化黑茶产制技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社会环境和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安化黑茶的育种、种植、采摘、制作等技术系统都明显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同样是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互动调适的产物。第五部分是论文的第八章。这一章通过对当地遗留下来的碑文深入剖析,证明安化黑茶产业在当地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几乎整个社会都是围绕黑茶这一文化事项而展开,充分展示出在茶叶市场建构过程中,由于国家强制力的干预,而促成了各种制度及市场机制的形成,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互动,以及各种权利诉求、利益分配、社会文化资源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进而使得规范和约束茶叶种植和买卖的相应茶规也应运而生。以茶规为依托,围绕着茶叶的种植和运销活动,安化这一地方社会也逐渐发展出一整套适应市场需要的运行机制和新秩序。本文的第九章分析和总结了安化茶业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变迁的问题。纵观安化黑茶产业在传统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远古时期到清朝,安化黑茶从普通的植物物种一跃成为一项世界级的产业,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一直相伴而生。但是,伴随着国内、国际格局的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安化黑茶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性质的改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黑茶产业一直以来所发挥的政治和军事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导致黑茶产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慢慢衰落,原来的富裕地区出现了贫困现象。暂时的衰败,绝对不能否定茶叶产业上千年的繁荣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在新时代背景下,茶叶产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安化黑茶的复兴,应该换一种思路,将其从旧社会制度的桎梏中脱离出来,置入新的社会制度之中,并赋予其新的文化生态价值和生命力,对其革新而不革命。只有通过这样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才能提出推动安化黑茶产业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推动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类似地区的可持续脱贫提供有效借鉴和路径选择。

沈静瑶[10](2020)在《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民航强国是交通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俄两国建立“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背景下,CR929作为中俄首次联合研制的远程宽体客机项目,是实现建设我国民航强国的重要节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作为CR929未来的首要和重要市场,市场预测是制订发展战略的决策基础,是民航基础建设的依据。构建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模型,预测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及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对中俄航空运输市场持续有效发展至关重要。系统动力学方法被证明是开展长期预测和政策分析的有效工具。首先,建立了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和供给两方面驱动力分析框架,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市场需求侧和供给侧,分析选取了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确定了对应量化指标。然后,基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构建了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基于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外在环境未来变化趋势的分析预判,预测了中俄航空客运市场的未来需求量和发展态势。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政策分析功能,计算影响程度系数,量化评估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的影响程度,得出相关政策性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主要由旅游、商务和劳务三类出行需求引发,其中,航空旅游出行需求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消费观念、普遍空闲时间、旅游地吸引力及人口基数;航空商务出行需求主要受两国宏观经济水平影响;两国就业市场规模差距和综合产业水平差距是引发航空劳务出行需求的主要因素;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其他国际客运方式的竞争影响和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作用等。在市场供给侧方面,国家作为节点在航线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更多是对中转旅客数量产生影响,对总体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的刺激作用不明显;平均票价水平和平均航班频次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竞争层面。将主要影响因素纳入模型,构建所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精度达92.5%,处于较高水平。运用该模型预测中俄航空客运市场未来需求量和发展趋势,在预判的外部环境变化态势下,未来中俄航空客运市场发展将处在上升期阶段,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且增幅逐渐加快,市场供给也将同步增长。政策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政策对推动中俄航空客运市场发展的实施效果最优,其次是旅客运输产业引导政策,其次是人口政策,最次是就业相关政策。不同类型的经济政策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发展的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

二、俄罗斯居民的收入与消费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罗斯居民的收入与消费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收入分配问题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罗斯居民收入分配的变化
二、从基尼系数和十等分法系数的变动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
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及其后果
    (一)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
    (二)收入差距拉大的后果及负面效应
四、俄罗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措施及其效果
    (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二)实际效果
五、总结性评述

(2)俄罗斯贫困问题:现状、特点与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 贫困的概念及贫困线的制定
    (一)贫困的概念
    (二)贫困线的制定
二 当前俄罗斯的贫困状况及特点
    (一)当前俄罗斯的贫困状况
    (二)俄罗斯贫困问题特点
三 俄罗斯的贫困治理
    (一)制定国家减贫目标,形成反贫国家项目
    (二)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
    (三)推行试点项目,完善社会社会保障体系
四 当前俄罗斯贫困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前景
结 语

(3)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既有研究述评
    三、概念及理论阐释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阐释
    四、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五、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俄罗斯的人口形势与外来移民发展
    一、俄罗斯的人口危机
        (一)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形成
        (二)俄罗斯人口危机的表现
        (三)俄罗斯人口危机的冲击
    二、俄罗斯的人口政策及未来人口状况
        (一)俄罗斯的人口政策
        (二)俄罗斯未来人口状况
    三、俄罗斯外来移民发展
        (一)苏联解体引发人口迁移潮
        (二)俄罗斯外来移民发展现状
        (三)俄罗斯中国移民进程及现状
第二章 俄罗斯的外来移民政策与管理机制改革
    一、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变迁
        (一)苏联解体前的外来移民政策
        (二)1990 年—2000 年:外来移民政策的调整时期
        (三)2001 年—2010 年:外来移民政策的积极治理时期
        (四)2010 年以来:外来移民政策的新动向与再调整时期
    二、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制定
        (一)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基本目标
        (二)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主要原则
        (三)外来移民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
    三、俄罗斯的外来移民管理措施
        (一)发放临时居留许可证
        (二)规范登记程序
        (三)签发邀请函和签证
        (四)分类管理外来移民
    四、俄罗斯外来移民管理机制改革
        (一)改组外来移民管理部门
        (二)加强外来移民环境建设
        (三)开展外来移民国际合作
第三章 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总体发展的互动
    一、外来移民与俄罗斯人口发展
    二、外来移民与俄罗斯区域发展
        (一)区域环境与外来移民
        (二)外来移民对俄罗斯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外来移民与俄罗斯经济发展
        (一)外来移民促进俄罗斯的宏观经济发展
        (二)劳务移民推动俄罗斯劳动力市场发展
        (三)经济增长是外来移民进入的先决条件
    四、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政治发展
        (一)外来移民推动俄罗斯政治发展进程
        (二)外来移民扩大俄罗斯对外政策影响
        (三)教育移民促进俄罗斯公共外交发展
        (四)外来移民受到阻隔的政治因素分析
    五、外来移民与俄罗斯文化发展
        (一)外来移民与俄罗斯的多元文化
        (二)外来移民为俄罗斯文化注入新元素
第四章 外来移民对俄罗斯的多方位冲击
    一、俄罗斯的非法移民问题
        (一)俄罗斯非法移民的现状
        (二)俄罗斯非法移民的类别
        (三)俄罗斯非法移民的成因
        (四)俄罗斯非法移民的影响
    二、外来移民的经济冲击
        (一)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二)非正常汇款的影响
        (三)“影子经济”的滋生
    三、外来移民的政治冲击
        (一)对俄罗斯政治合法性认同的弱化
        (二)对俄罗斯主权认知及维护的影响
        (三)对俄罗斯处理国际关系的影响
    四、外来移民的社会冲击
        (一)外来移民所引发的民族问题
        (二)外来移民加重公共卫生负担
    五、外来移民的文化冲击
        (一)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冲击
        (二)对俄罗斯政治文化的冲击
第五章 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走向及其启示
    一、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调整的总体成效
        (一)政策思路更加清晰
        (二)移民规划更趋完善
        (三)管理重点更为明确
    二、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许可证制度问题较多
        (二)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负面性舆论导向问题
        (四)信息统计体系不健全
        (五)专项政策实施不明显
        (六)非法移民治理有阻碍
    三、未来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走向的研判
        (一)加大引进外来移民力度
        (二)战略规划外来移民政策
        (三)促进外来移民政策落实
        (四)加快外来移民一体化进程
    四、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一)中国外来移民的现状与特点
        (二)中国外来移民治理的新动向
        (三)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4)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引言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引言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引言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引言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一、扎赉诺尔光复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引言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二、单位制社区
    本章小结
终章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5)1.5℃约束下中国电力行业碳达峰后情景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控目标相关研究
        1.2.2 碳排放峰值预测研究动态
        1.2.3 碳减排效应相关研究
        1.2.4 电力行业碳排放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总体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重点
        1.3.4 研究难点
        1.3.5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引言
    2.2 中国电力行业基本经济指标发展现状
        2.2.1 全社会用电量
        2.2.2 发电装机容量
        2.2.3 电力行业工业增加值及其占比
    2.3 中国电力行业投资建设指标发展现状
        2.3.1 历年电源投资完成情况
        2.3.2 历年电网投资完成情况
    2.4 中国电力行业技术效率指标发展现状
        2.4.1 电厂发电和供电标准煤耗
        2.4.2 发电厂厂用电率
        2.4.3 电厂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
        2.4.4 供、售电量及线路损失率
        2.4.5 历年发用电设备容量比
    2.5 中国电力行业燃料消耗指标发展现状
        2.5.1 发电消耗标煤量
        2.5.2 供热消耗标煤量
        2.5.3 电力生产与消费弹性系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及电源结构的国际间比较
    3.1 引言
    3.2 碳排放总量现状
        3.2.1 全球碳排放总量
        3.2.2 中国碳排放总量
        3.2.3 五大洲代表性国家碳排放总量
    3.3 电力行业碳排放量现状
        3.3.1 全球电力行业碳排放总量
        3.3.2 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总量
        3.3.3 五大洲代表性国家电力行业碳排放总量
    3.4 电力行业电源结构及对应碳排放现状
        3.4.1 全球电力行业电源结构及其碳排放
        3.4.2 中国电力行业电源结构及其碳排放
        3.4.3 五大洲代表性国家电力行业电源结构及其碳排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1.5℃约束下中国电力行业碳达峰后情景分析
    4.1 引言
    4.2 1.5℃约束下中国电力行业技术减排情景
        4.2.1 1.5℃约束下电力行业电源结构
        4.2.2 Markov Chain模型基本原理
        4.2.3 中国电力行业电源结构预测的Markov Chain模型
        4.2.4 无1.5℃约束下的中国电源结构基准情景预测
        4.2.5 1.5℃约束下的中国电源结构技术减排情景预测
    4.3 1.5℃约束下中国电力行业经济减排情景
        4.3.1 1.5℃约束下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剩余预算
        4.3.2 1.5℃约束下中国电力行业经济减排情景预测
    4.4 中国电力行业碳达峰后情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电力行业碳达峰后情景综合效应评估模型构建
    5.1 引言
    5.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原理
        5.2.1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形式
        5.2.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应用领域
        5.2.3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方程体系及数据基础
    5.3 GTAP模型的框架体系
        5.3.1 GTAP模型的基本结构
        5.3.2 GTAP模型的应用领域
        5.3.3 GTAP模型的数据基础
    5.4 GTAP-E模型的构建
        5.4.1 GTAP-E模型的基本结构
        5.4.2 GTAP-E模型的改进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1.5℃约束下中国电力行业碳达峰后技术减排情景综合效应分析
    6.1 引言
    6.2 技术减排情景对宏观经济的效应分析
        6.2.1 对GDP的效应分析
        6.2.2 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6.2.3 对不同行业总产出的效应分析
    6.3 技术减排情景对进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
        6.3.1 对进口的效应分析
        6.3.2 对出口的效应分析
    6.4 技术减排情景对能源消费水平的效应分析
        6.4.1 对煤炭消费量的效应分析
        6.4.2 对石油消费量的效应分析
        6.4.3 对天然气消费量的效应分析
    6.5 技术减排情景对碳排放水平的效应分析
        6.5.1 对碳排放总量的效应分析
        6.5.2 对电力行业煤电碳排放的效应分析
        6.5.3 对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的效应分析
        6.5.4 对重点行业碳排放量的效应分析
    6.6 技术减排情景对居民生活的效应分析
        6.6.1 对居民生活消费的效应分析
        6.6.2 对居民福利的效应分析
    6.7 基于技术减排层面的政策建议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1.5℃约束下中国电力行业碳达峰后经济减排情景综合效应分析
    7.1 引言
    7.2 经济减排情景对宏观经济的效应分析
        7.2.1 对碳定价的效应分析
        7.2.2 对GDP的效应分析
        7.2.3 对投资的效应分析
        7.2.4 对部门总产出的效应分析
    7.3 经济减排情景对进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
        7.3.1 对进口的效应分析
        7.3.2 对出口的效应分析
    7.4 经济减排情景对能源消费水平的效应分析
        7.4.1 对煤炭消费量的效应分析
        7.4.2 对石油消费量的效应分析
        7.4.3 对天然气消费量的效应分析
    7.5 经济减排情景对碳排放水平的效应分析
        7.5.1 对碳排放总量的效应分析
        7.5.2 对电力行业煤电碳排放的效应分析
        7.5.3 对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量的效应分析
        7.5.4 对重点行业碳排放量的效应分析
    7.6 经济减排情景对居民生活的效应分析
        7.6.1 对居民生活消费的效应分析
        7.6.2 对居民福利的效应分析
    7.7 基于经济减排层面的政策建议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圣彼得堡青年群体住房租购选择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圣彼得堡住房市场及国家住房保障研究
        1.2.2 住房租购问题研究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住房概念
        2.1.2 住房购买行为的意愿
        2.1.3 住房租赁行为的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需求理论
        2.2.2 选择理论
        2.2.3 购买者效用理论
3 圣彼得堡住房制度改变历程与住房市场发展现状
    3.1 住房制度改变历程
        3.1.1 住房制度问题
        3.1.2 住房制度改革
    3.2 住房市场发展现状
        3.2.1 新建住房市场
        3.2.2 二手住房市场
        3.2.3 租赁市场现状
4 圣彼得堡青年群体租赁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租赁意愿的影响因素
        4.1.1 居住方式影响因素
        4.1.2 租房意愿影响因素
    4.2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4.2.3 计量模型设定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圣彼得堡住房市场概况及青年群体的住房租购选择影响因素分析调查问卷
致谢

(7)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
        2.1.1 消费水平
        2.1.2 空间差异
    2.2 理论基础
        2.2.1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2.2.2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
        2.2.3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2.2.4 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
        2.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第3章 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的时空变化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3.1.2 研究区域概况
        3.1.3 数据来源
    3.2 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分析
        3.2.1 整体消费能力分析
        3.2.2 贫困县消费能力比较
第4章 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县域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选取
    4.2 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4.2.1 第一产业
        4.2.2 第二产业
        4.2.3 第三产业
        4.2.4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4.2.5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4.2.6 交通可达性
        4.2.7 人口密度
        4.2.8 政府财政支出
        4.2.9 居民储蓄存款
        4.2.10 人均生产总值
    4.3 贫困县消费水平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第5章 提高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5.1 整体对策建议
        5.1.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5.1.2 优化产业结构
        5.1.3 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5.1.4 增强社会保障
        5.1.5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5.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中国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测算 ——兼论实现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财政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烟草消费概况
        1.1.2 烟草使用的健康后果
        1.1.3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卫生支出负担
        1.1.4 烟草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数据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数据
        1.3.3 研究思路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局限性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烟草使用的健康危害
    2.2 影响烟草消费行为相关因素
        2.2.1 社会人口学因素
        2.2.2 环境因素
        2.2.3 个体因素
        2.2.4 行为因素
    2.3 烟草使用经济成本的概念及要素划分
        2.3.1 烟草使用经济成本的基本定义
        2.3.2 烟草使用经济成本的划分形式
    2.4 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测算
        2.4.1 烟草使用经济成本的研究方法
        2.4.2 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测算方法
        2.4.3 中国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
    2.5 文献评述
第3章 烟草消费与健康
    3.1 引言
    3.2 基础理论与模型
        3.2.1 健康需求理论
        3.2.2 健康的决定因素
        3.2.3 模型设定与实证策略
    3.3 变量和数据
        3.3.1 健康的测度
        3.3.2 烟草使用的测度
        3.3.3 控制变量
        3.3.4 变量描述性统计
    3.4 实证结果与分析
        3.4.1 是否烟草使用与自评健康
        3.4.2 烟草使用程度与自评健康
        3.4.3 烟草使用状态与自评健康
        3.4.4 烟草使用与自评健康变化
    3.5 进一步研究:被动烟草使用与儿童健康
        3.5.1 变量测度
        3.5.2 变量描述性统计
        3.5.3 回归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烟草使用的直接经济成本测算
    4.1 引言
    4.2 基础理论
    4.3 研究方法与模型设定
        4.3.1 直接经济成本测度
        4.3.2 研究方法
        4.3.3 变量定义与描述
    4.4 曾经吸烟的直接经济成本测算
        4.4.1 描述性分析
        4.4.2 基准结果
        4.4.3 稳健性检验
        4.4.4 异质性分析
        4.4.5 进一步研究
    4.5 现在吸烟的直接经济成本测算
        4.5.1 描述性分析
        4.5.2 基准结果
        4.5.3 稳健性检验
        4.5.4 异质性分析
    4.6 成人被动吸烟的直接经济成本
        4.6.1 描述性分析
        4.6.2 基准结果
        4.6.3 稳健性检验
        4.6.4 异质性分析
    4.7 儿童被动吸烟的直接经济成本
        4.7.1 描述性分析
        4.7.2 基准结果
        4.7.3 稳健性检验
        4.7.4 异质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测算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5.2.1 研究方法
        5.2.2 研究数据
    5.3 数据描述性分析
        5.3.1 主动吸烟引致的DALYs
        5.3.2 被动吸烟引致的DALYs
    5.4 主动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测算
        5.4.1 成人主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5.4.2 成年男性主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5.4.3 成年女性主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5.5 被动烟草使用的间接经济成本测算
        5.5.1 被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5.5.2 男性被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5.5.3 女性被动吸烟的间接经济成本
    5.6 烟草使用间接经济成本国际比较
        5.6.1 总间接经济成本比较
        5.6.2 主动吸烟间接经济成本比较
        5.6.3 被动吸烟间接经济成本比较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烟草引致的财政压力与经济负担
    6.1 引言
    6.2 直接经济成本与财政压力
    6.3 间接经济成本与经济负担
    6.4 国际经验介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7.2.1 持续提高烟草税
        7.2.2 简化烟草税制
        7.2.3 推行烟草税专款专用制度
        7.2.4 差异化医疗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文化生态学研究理论
    第三节 安化黑茶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跨文化语境下的物质流通
    第一节 早期的物质流通研究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派的物质研究
    第三节 物质流通研究新走向
第三章 安化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梅山地域与族属
    第三节 “梅山”历史沿革
第四章 安化黑茶的商品化发端
    第一节 资江水运及货物运输
    第二节 《茶经》与梅山茶事
    第三节 商品茶定名
第五章 茶政变迁与黑茶贸易的互动关系
    第一节 君王们的点金术:榷茶与税茶
    第二节 几经波折:湖茶跻身茶马政
    第三节 不断拓展疆域的黑茶贸易
    第四节 传统专卖体制对茶业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 安化黑茶的贸易拓展
    第一节 千年前的茶叶商贸活动
    第二节 黑茶在蒙古的商贸往来
    第三节 黑茶在新疆的商贸往来
    第四节 黑茶在俄国的商贸往来
第七章 口述史中的“产”与“制”
    第一节 炊烟袅袅:沸腾的雪峰山麓
    第二节 黑毛茶初制的传统工艺
    第三节 千两茶:文化范畴的再生产
第八章 地方社会中的茶业人和茶事
    第一节 茶叶流通环节的社会性适应
    第二节 茶政管理者
    第三节 中间商
    第四节 茶叶生产者
第九章 安化黑茶与生态扶贫
    第一节 黑茶产业与生态扶贫
    第二节 安化黑茶产业面临的的困境
    第三节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对策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安化黑茶制作技艺
    附录二 :安化地方有关茶的民歌
    附录三 :茶亭
    附录四 :民间传说

(10)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文章结构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方法概述
    2.1 系统动力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历程
    2.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2.3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俄航空旅客运输市场的现状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
    3.1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概念简述及规模测评指标选取
    3.2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的现状分析
        3.2.1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的需求现状
        3.2.2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的供给现状
    3.3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侧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中俄航空旅游出行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 中俄航空商务出行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3.3 中俄航空劳务出行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3.4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的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3.4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供给侧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供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3.4.2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供给侧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1 模型因子确定及因果反馈关系分析
        4.1.1 模型因子确定
        4.1.2 因果反馈关系分析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2.1 子系统划分
        4.2.2 中俄航空旅游出行需求子模型构建
        4.2.3 中俄航空商务出行需求子模型构建
        4.2.4 中俄航空劳务出行需求子模型构建
        4.2.5 中俄航空其他需求影响因素子模型构建
        4.2.6 中俄航空供给子模型构建
        4.2.7 系统动力学总模型集成
    4.3 模型有效性检验
        4.3.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精度标准确定
        4.3.2 系统动力学模型误差计算及分析
        4.3.3 与其他常用预测方法的精度对比
    4.4 模型适用条件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外部环境变化的中俄航空客运市场未来发展态势分析
    5.1 中俄航空客运系统外部环境因素发展趋势分析
        5.1.1 中俄经济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5.1.2 中俄人口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5.1.3 中俄就业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5.1.4 中俄政治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5.1.5 中俄国际客运市场竞争环境发展趋势分析
    5.2 基于外部环境变化的中俄航空客运需求量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5.2.1 参数值确定
        5.2.2 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建议
        5.2.3 其他模型变量的预测及分析
    5.3 外部环境因素对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影响程度的量化评估
        5.3.1 量化评估方法确定
        5.3.2 量化评估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俄罗斯居民的收入与消费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收入分配问题评析[J]. 郭连成,史元. 财经问题研究, 2021(01)
  • [2]俄罗斯贫困问题:现状、特点与治理[J]. 刘博玲.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20(06)
  • [3]俄罗斯外来移民政策研究[D]. 汪晓波. 吉林大学, 2020(08)
  • [4]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5]1.5℃约束下中国电力行业碳达峰后情景及效应研究[D]. 卢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圣彼得堡青年群体住房租购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 VlasiukDaria.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4)
  • [7]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少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8]中国烟草使用的经济成本测算 ——兼论实现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财政政策[D]. 胡筱.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9]安化黑茶的文化生态史研究[D]. 杨化冰. 吉首大学, 2020(02)
  • [10]中俄航空客运市场需求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D]. 沈静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俄罗斯居民的收入和消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