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而道远——中国经济主管部门预测总结

任重而道远——中国经济主管部门预测总结

一、任重道远的——中国经济权威人士预测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晏[1](2021)在《《人民日报》经济新常态报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贤传[2](2021)在《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已经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环境破坏40%应该直接归因于人类的非绿色消费,而工业污染又多数是由消费需求驱动的。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和“碳中和”呼之欲出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推动居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绿色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因此,厘清城市居民不同类型绿色购买行为的复杂驱动机理,并据此设计有效干预与引导策略,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的题中要义。此外,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发现由驱动因素激活的积极绿色态度(动机)并没有有效转化为真实的绿色购买行为,出现了态度(动机)-行为偏差,相应地,如何修复这一偏差就成为了绿色消费领域研究的热点议题,本研究基于文献回顾和实证研究结果兼论如何修复这一偏差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以“问题提出-理论研究-质性研究-实证研究-扩散仿真-引导策略构建”为研究主线,选取城市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市场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围绕行为驱动机理、绿色动机-行为偏差修复、行为扩散仿真等议题展开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绿色购买行为内涵重构和维度划分。作为绿色消费行为的核心维度,绿色购买行为被普遍认为是单维的,本文通过典型消费者深度访谈和文献研究,基于绿色购买活动的现实表现和演化进阶规律,以生态价值观和环境关心为标准,重新界定和发展了绿色购买行为的概念内涵,构建了一个更具涵盖性的进阶式三维度结构模型,即绝对绿色购买行为、条件绿色购买行为和随机绿色购买行为。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三类绿色购买行为均不程度存在,其中兼顾双重诉求的条件绿色购买行为分布最为广泛,后续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三维度划分的合理性。(2)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质性研究。运用质性分析方法萃取了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关键驱动因素及主范畴间的典型关系结构,接着引入成熟的S-O-R理论和目标框架理论描绘了一个兼顾利己诉求和利他诉求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即内部和外部刺激因素通过激活三维目标框架进而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驱动机理;社会心理情境因素和城市情境因素调节了三维目标框架——绿色购买行为之间的联结关系。(3)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的量化研究。开发或修订完研究量表后,对中东部和东北城市居民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集到1345份有效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个人月收入、职业类型、组织性质、职位等级、城市等级和城市所属地理区域上存在显着差异。运用结构方程模型、Bootstrapping法和PRODCLIN2程序检验了28条总体中介效应和84条具体中介效应,从而全面呈现出了内外部驱动因素通过目标框架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复杂驱动机理,也更加有利于发现和解释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具体成因。同时,本文采用阶层式回归,结合使用Process v3.3和Johnson-Neyman法(简写为J-N法)检验和探讨了社会心理情境因素和城市情境因素对功利目标动机(框架)、享乐目标动机(框架)、规范目标动机(框架)与绿色购买行为影响路径中的潜在调节作用。上述调节变量对三维目标动机与不同类型绿色购买行为关系中调节效应的显着性、强度和方向存在明显差异,这也有助于拓宽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探索视角。(4)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仿真分析。运用加权小世界网络理论构建了消费网络中个体间的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模型,借助Matlab仿真平台进行仿真研究,探索了网络中情境因素干预下个体条件绿色购买行为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总的来看,“随机关系强度”网络、“弱关系”网络和“强关系”网络下,以势差优先模式确定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中的发送方,与其它两种模式相比能带来更高的行为增长率或最低的行为降幅,且网络均衡性更优,多数情况下能够最快实现网络整体均衡。加入情境因素的最强影响后,条件绿色购买行为的扩散效率受到多元动机的共同影响,涨跌互现;在“弱关系”网络中,以势差优先模式确定发送方时,网络中全体节点的行为扩散表现明显好于强度优先模式和随机模式,同时,势差优先模式下的网络均衡性更优,而且更快实现整体网络均衡。相对于“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受到情境因素的干扰影响更大。(5)以“双重诉求”兼顾为核心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进阶式”提升策略研究。根据实证结果,本文分别从个体心理因素驱动、媒体劝导、人际互动、双重诉动机激活、绿色购买行为分类引导、情境因素积极干预和购买者属性特征的精确靶向引导等七个方面出发,以系统性和全局性视角构建了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进阶式”提升策略体系。同时,在文献研读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复杂成因,并提出了对应的修复策略。该论文共有图97幅,表112个,参考文献330篇。

白雪[3](2020)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是继承与弘扬中医药事业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医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是反映中医药最佳治疗方案的有效载体,是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保证安全性和临床疗效的有效途径。随着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在医学领域影响力的扩大,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的制修订工作已成为中医药标准化的基础工作,也是中医药标准化的重中之重。中医药指南的制订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可观,指南数量迅猛增长,然而中医药指南的质量不容乐观,导致指南的临床应用率低,大部分指南并没有被充分用来指导临床实践,造成了资源浪费。为了提升指南的质量,让指南在临床实践上发挥作用,有必要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对指南进行合理评价。经检索与梳理,国内外现有的指南评价工具因局限性并不能直接应用于中医药指南当中,我国仍然缺乏符合我国国情与中医药领域特色的指南评价工具,亟需建立符合国情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为了保障我国中医药指南的快速发展,优先解决缺乏指南评价体系的问题,本研究对建立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形成中医药指南评价体系框架及相应的评价清单。目的1采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与德尔菲法结合的思路,通过参照、对比、互补,结合国内情况、中医药特色形成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与领域。2系统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指南评价工具的文献,筛选其条目,考虑到国情与中医药的特点,对条目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价、适用性评价清单与应用性调查问卷。方法本研究分为三部分。研究一运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初步搭建评价体系框架,分为确定研究范围与目的、形成假设理论框架、文献检索、筛选与提取、数据整合与分析几个环节:①首先确定研究范围与目的,咨询专家经讨论后形成假设理论框架。②文献检索,通过检索CNKI、万方、维普、CBM、PubMed获取指南评价相关的文献。③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提取影响指南评价、指南实用性的因素等信息;④分类整合提取的数据,合并主题,建立假设理论与主题概念之间的关系,初步构建出指南评价体系框架与领域。研究二运用德尔菲法通过线上问卷星平台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首先遴选相关的权威专家,再由具有循证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小组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基础上,对研究问题及问题选项进行探讨来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研究三基于前两部分的研究结果,主要参考国内外权威的评价工具如AGREE、GLIA、AGREE-China的研制方法来拟定本研究的条目生成方法,分为纳入评价工具、筛选与提取、形成初稿、专家论证等环节。结果研究一现实性文献综述法同研究二德尔菲法得出的研究结果整合分析可知,中医药指南评价体系的框架由指南制订的方法学质量评价、指南的适用性评价与指南应用性调查三部分组成。在第三部分研究中,通过检索、提取、系统梳理国内外已发表的指南评价工具,总结提炼,再结合国内情况、中医药特色,通过专家论证,进行合理的补充、完善或改编,最终形成完整的中医药指南质量评价建议清单条目及解读、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适用性评价建议清单条目及解读和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应用性调查问卷。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价建议清单条目共16条,并配合了条目解读。目的是评价指南制订过程中方法学质量,以衡量整个指南制订过程是否做到了科学严谨。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适用性评价建议清单分为3个领域,包括指南的总体、清晰性、可执行性,配合文件解读,使得评价者能够便利的使用,体现了指南与临床实践的贴合程度。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应用性调查问卷分为四部分,旨在了解指南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结论1对于目前中医药领域指南的质量现状,建立一个完善的指南评价标准体系,尤其是符合中医药特色的评价标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采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与德尔菲法形成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框架,包括质量评价、适用性评价与应用性调查三部分。最终形成的中医药指南质量评价建议清单及解读、适用性评价建议清单及解读、指南应用性调查问卷是国内的初步尝试。

伍芮娴[4](2020)在《新时代西藏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以拉萨市城关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治理的目标追求是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人,重点在基层。城市是推动社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基层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利益需求的多样性使其成为城市社会治理最关键最复杂的地方。新时代,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产生新的变化,国际环境形势依旧复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城市基层治理秩序,解决好城市治理问题的主要矛盾。因此,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西藏特殊的地缘因素与历史原因,使其在城市基层治理中既存在社会普遍矛盾,也存在特殊矛盾。西藏自治区根据自身特殊行政环境选择的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从目前来看符合西藏的发展需求。但随着社会建设进入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易地搬迁工作的大力开展以及流动人口的逐渐增多,各族群众利益诉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城市建设面临新的挑战。新时代如何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改革的基础上,兼顾西藏的特殊性,进一步创新西藏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及实践价值。拉萨市作为西藏的省会城市,是创新城市基层治理的示范区,经过数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具有拉萨治理特点的“拉萨模式”,使城市基层治理走向精细化。西藏其他城市在总结拉萨市基层治理创新办法的基础上,应抓住共性,同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以稳定为前提,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总体发展方向;以发展和谐、幸福、美丽的新西藏为目标,以党建引领探索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路径;以法治为前提循序渐进地引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治理,逐步实现政府主导向政府负责过渡;同时,加强民主协商与科技的支撑作用,促进西藏整体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城市基层治理之路,为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努力。

辜丽琼[5](2020)在《基于网民情感状态分析的企业危机舆情应对研究》文中指出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交流的平台,大量用户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言论和对信息进行传播。企业发生危机事件后,除了要面临危机事件本身还可能要处理随之产生的重大舆情危机。此外,有关该危机事件的谣言也可能随之出现并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企业如何有效的应对解决此类危机舆情和可能产生的谣言传播变得十分重要。为了给企业危机舆情应对提供更好的建议,本文就企业危机舆情的传播特征和重复传播现象进行研究。首先对企业危机舆情的成因、特点以及企业危机舆情传播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以马航MH370坠毁事件为例对企业危机事件引发的谣言重复传播现象进行研究,探究网民对于多次重复传播谣言的真假态度是否存在变化以及企业的应对措施是否有效,并构建评论主题分析模型对网民评论进行主题聚类,探讨网民对于重复传播谣言的关注点和关注度的变化。其次,对企业危机事件发生后网民的评论内容和情感进行分析。采用基于语义和依存句法特征的评论对象抽取方法和基于word2vec的Canopy+K-means聚类模型对网民评论主题聚类,并借助情感词库对各维度评价对象的情感进行赋值,了解网民的情感状态变化,并对企业进行危机舆情应对前后的网民评论对象和情感状态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企业危机舆情应对的效果,为企业危机舆情应对提供策略建议。最后,结合博弈双方情感对企业危机舆情应对的影响进行演化分析。结合RDEU理论模型,将乐观、悲观以及理性3种情绪状态引入到危机企业与网民的演化博弈中,分析情绪变化对双方演化博弈均衡的影响,为企业进行危机舆情应对和对网民进行情绪监督与疏导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对企业危机事件后的谣言传播分析中发现,网民对谣言真假态度随着谣言出现时间是存在变化的,且网民的关注度也会发生变化。对企业危机事件后的网民情感进行追踪分析,发现企业危机舆情发生后,网民评论以负面情绪为主,且应对前后的网民评论主题以及情感是存在变化的,企业在进行危机舆情应对时应重点关注网民的评论主题以及负面情绪。在对企业的应对策略研究中发现企业始终保持积极的应对心态对危机舆情应对是有益的。为此,企业在危机事件发生后应保持良好的态度并及时的对事件相关方面进行回应并出台相应的措施。

贾海涛[6](2020)在《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12月中央确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要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在经济工作中要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抓手,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201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2019年重点领域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指出,2016年以来我国累计退出煤炭落后产能8.1亿吨,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去产能任务。煤炭行业去产能的巨大成效,表明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进展。但是,站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我国煤炭工业并未摆脱“大而不强”的局面,煤炭企业转型之路仍然任重道远,煤炭产业结构高级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继续深入调整煤炭产业结构迫在眉睫。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我国煤炭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学术论证、理论借鉴和政策参考。论文综合运用产业组织学、结构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系统动力学等理论与模型,采用理论与实际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历史与现实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等方法,对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的评价与优化进行研究。论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证研究问题—规范研究问题—总结问题”的问题主线,追踪“锁定问题—理论分析—经验分析—回答是什么—回答应该是什么—政策启示”的目的主线,遵循“导论—理论—史论—评价—优化—结论”的逻辑主线,顺序开展各组成部分的研究:阐述背景与意义,界定核心概念、综述理论文献,描述供给结构演变历程,评价供给结构状态和升级潜力,优化供给结构理论模型与实施模式,得出全文结论并提出对政策导向、政策取向和政策指向的启示。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其核心论据有:(1)我国煤炭供给结构处于接近良好的中级水平,整体呈现向好趋势。通过评价模型构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进行评价。在界定煤炭供给结构概念的基础上,从布局结构、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三个方面构建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一级指标(目标)1个,二级指标(准则)3个,三级指标(子准则)7个,四级指标26个;在26个指标中,定性指标5个,定量指标21个;定性指标主要反映布局结构状况,定量指标主要反映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状况。对各指标含义进行详细说明,给出“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各定量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各层次指标的一致性检验均通过;通过专家调查确定了各定性指标的隶属度;通过隶属度函数计算了各定量指标的隶属度。评价我国煤炭供给结构整体状态,综合得分为“十一五”时期65.44和“十二五”时期71.27。评价得出的基本结论:“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状态均处于中级水平,但“十二五”时期的煤炭供给结构状态优于“十一五”时期,并逐步接近良级水平,反映了我国煤炭供给结构呈逐步向好趋势。(2)我国煤炭供给结构总体状态提升,但升级潜力变弱创新动力不足。通过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测评煤炭供给结构的高级化水平。将资源要素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于索洛余值模型,计算我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是“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投入要素中,资本的贡献率最大,在各计算周期基本都高于60%,表明资本是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8.82%,“十二五”前四年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22.12%。“十二五”期间的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十一五”期间的煤炭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评价结果揭示:在煤炭供给结构整体状态提升的情况下,煤炭工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技术进步动力反而变弱,说明煤炭供给结构转型升级的潜力降低。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期间,我国煤炭供给结构总体状态提升,综合指标近于良好,基本面看好,但结构升级潜力变弱,核心指标降低,创新动力不足。评价结论告诉我们,我国煤炭工业技术进步还有提升空间,煤炭供给结构还有继续优化的必要。在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应着力加强技术创新驱动力的提升。(3)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路径设计的重点,是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按照“建模目的—建模假设—系统边界及变量设定—因果关系图设计—方程式构造—模型总流图设计—模型有效性检验”的完整流程,构建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其中,将因果关系图的设计划分为煤炭产能调控子系统和煤炭结构优化子系统两个子系统进行设计,体现了对系统动力学模型在煤炭结构优化中应用的创新设计。通过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政策调控三个总变量设计,对优化煤炭供给结构的路径和情景进行选择和模拟。阐述了总变量影响煤炭供给和需求的传导机制,模拟了各种对比情景下设定变量对煤炭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利用评价煤炭供给结构的指标体系,选择各种路径体系(集合)对煤炭供给结构衡量指标体系(集合)产生各种作用,得出对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模拟仿真结果(集合)。优化模型揭示:实现供给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创新和精准。科技创新变量是选择优化路径的核心,绿色发展变量是决定优化质量的关键,政策调控变量的精准是优化供需平衡的保障。(4)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模式实施的关键,是协作协调和政策精准。按照“遵循原则—明确目标—主体协同—动力保障”的实施路径,设计“在目标引导下市场、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实施主体协作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源合力驱动”的优化实施运行机制。提出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供需均衡模式,指出均衡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无法达到的目标,非均衡是常态可以通过调整变量实现趋向均衡;煤炭供给结构优化过程,就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求得煤炭供给结构最优模式的过程,其结果是供需长期趋向均衡。提出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持重点,设计出结构状态指标体系、政府政策文件集、政策传导路径集;其中政策文件集包括2016至2020年约五年时间的共68份有关政策文件。通过政策文件集对供给结构衡量指标的直线单向或交叉多向作用的排列组合,形成优化煤炭供给结构的政策支持重点指向表。优化模式揭示:实现供给结构优化的关键是协作、协调和精准。达成供给结构优化实施模式的关键是协作,表现在各实施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及实施主体与实施动力之间的配合;达成供给结构优化均衡模式的关键是协调,表现在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以及供给结构对各环境约束条件的适应;达成结构优化政策支持模式的关键是精准,表现在产业政策内容精准、结构衡量指标精准和政策传导路径指向精准。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煤炭产业政策尤其是产业结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参考意义。政策启示归纳如下:(1)政策导向要体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煤炭产业结构升级难题、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培养产业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煤炭产业政策要顺应时代要求,体现创新、绿色、协调的发展理念。(2)政策取向要突出调控重点。在市场失灵时发挥政策强大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做好“顶层设计”,为煤炭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政策支持。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能源结构调整的背景下,煤炭去产能成为产业政策调控的重点,其中促进煤炭供需均衡就是煤炭产业政策调控的重点目标。(3)政策指向要精准支持到位。产业政策的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政策的精细了解和准确把握,“大水漫灌”式的政策支持不能精准到位,无法取得实际效果。本文研究表明,我国近五年与煤炭产业结构相关的大部分政策文件都明确提出了精准落实要求。

李芳琳,吴晗,姜桐桐,史铁英[7](2020)在《乳腺癌病人健康心理控制源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就健康心理控制源的内涵与特点、乳腺癌病人健康心理控制源现状水平与相关因素及相关干预进行综述,并提出相应研究展望,旨在为我国乳腺癌病人健康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及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欧阳明,桥美幸[8](2020)在《试论解释性报道的写作重点》文中研究说明解释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中坚,在我国的新闻工作中具有突出的地位与作用。解释性报道对新闻五要素不应平均用力,而是要将"何因"新闻要素作为写作重点。解释性报道在解读"何因"上,应该抓取新闻事实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全方位、多维度考察,多问几个为什么,由浅入深把握"何因"的逻辑链条。解释性报道还要避免记者的先天不足,巧借专家智慧及其社会能力解读"何因"。

于晨[9](2019)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文中提出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促使校企合作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政策。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成效与走向,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育人水平的稳定与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回顾总结政策变迁历程为契机,准确认识和系统把握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合理有序变迁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及其变迁历程”为研究对象,遵循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坚持宏观层面方法论与微观层面分析技术的协同运用,在对政策演进历史分期、主要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释分析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并据此提出若干优化政策变迁路径的对策建议。改革开放后四十年间,国家政策实践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三种“范式”:从上世纪末之前国家总体性控制下校企一体共生的行政推动,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与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相伴随的促校联企改革攻坚,再到当前以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元协同共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探索。不同政策范式对于如何看待校企双方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稳定与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均存在显着的差异。以上述政策范式变化为依据,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8年间的“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98年至2010年间的“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2010年至今的“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不同阶段政策在类别形态、要素构成和变革强度等方面,呈现出由纲领性、散点式政策条文向系统与专门化政策体系发展,由权威命令与系统变革工具为主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由依附共生范式变革后的渐进性调整向双主协同范式演进的特征。政策的产生及调整,归根结底是身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部门所作出的抉择。政府作出相应抉择的动力,一方面源自其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另一方面则源自其自身的能动机制。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分别从上述两类机制入手,形成了社会中心论与国家中心论两种差异化的政策变迁解析路径。本研究综合运用政策网络、政策(政府)过程、新制度主义等多学科理论,基于“制度—场域—行动者”的辩证视角,构建政策变迁的“场域—学习”解释分析框架。该框架将“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确立为核心解析变量,力求从中央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及其自身的能动机制层面,系统探讨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从而实现国家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两种差异化解析路径的有机整合。通过应用该框架,本研究发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结构性因素和行动者能动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政、行、企、校等各类关键行动者(公私组织)之间,因“权威”、“资金”、“信息”、“组织”、“合法性”等资源的彼此依赖而形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成“政—政”、“政—行”两个政策制定场域和“央—地”、“企—校”两个政策执行场域。“政—政”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系统内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决策关系。“政—行”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家行业管理中介机构之间的分级决策或合作治理关系。上述政策制定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制度的影响。“央—地”执行场域涉及中央政府(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关系。“企—校”执行场域涉及各类企业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合作关系。上述政策执行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税收分配、财政支付、产业经济、教育行政、劳动就业等制度的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的持续运作与深刻变革,会对中央职能部门的决策与行为产生特定的压力机制,并引发校企合作政策在形态类别设置、工具选择运用乃至范式层面不断发生变迁。与此同时,作为具有自主能动性的“国家行动者”和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中央职能部门在特定制度结构性因素和场域关系性因素的影响下,会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与目标偏好,主动开展先期循证性学习、局部试验性学习、事后改进性学习,以引导和持续推动国家政策创新发展。这种中央职能部门的能动机制,为校企合作政策过程附加了源源不断的作用力,将国家政策实践限定在中央可控范围之内,并确保其始终具备旺盛的变革驱动力与发展调适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优化路径的择定,必须高度关注上述影响政策场域运作变革、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主客观条件。国家应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引导政策场域的有序运作与良性变革,并完善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组织程序。具体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刘硕[10](2019)在《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进军队院校改革创新、加快建设一流军队院校,是习近平军事教育思想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军队院校既是军队的列编单位,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既是“军”又是“校”的“非单一化”组织属性,决定了其教育管理有着与军队管理及地方高校管理相区别的鲜明特点,既要体现军队管理特色,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以实现军事统一、教育民主与办学高效的有机结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其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属性,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缺失,组织活力与创新能力不足。随着我国军队革命性体系重塑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加速推进,随着现代军校科技元素不断增加、学术属性不断增强、新兴领域和新质力量不断涌现,深化军队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构建。鲜明地提出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概念并开展相关研究,顺应了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突出了军队建设依法从严治军的总基调,也为军队院校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开辟了新路径。新时代,党的军事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治理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军队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鉴于治理理论强调民主意识、重视制度权威、关注主体利益,将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互动化、治理规则法制化等核心思想和有益成分引入我国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实践,必将有助于完善教育管理组织系统、改进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教育管理依法从严。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军事教育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在继承我国军队院校教育管理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高校改革与发达国家军事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按照理论阐释、历史沿革、现实困境、经验借鉴、路径构建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论述,力求比较清晰的呈现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全景。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设计了以军队院校内部事务决策为载体,由内部治理结构合法性依据、内部治理结构要素和决策结果评价三个方面构建的内部治理结构概念模型。基于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实质是权力问题,通过提出权力假设、确定测量题项、发放调查问卷和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与检验分析,从权力形式、权力层次、权力重心三个维度对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现状、权力配置特点与存在主要问题给予深入的系统解构,试图展示一种从权力维度分析管理症结的方法路径,进而把握军队院校教育管理问题的本质,寻求内部权力合理配置运行的可能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权力形式单一、行政干预普遍,权力层次冗杂、组织运行僵化,权力重心失衡、学术地位弱化,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军事行政习惯的深刻影响、军事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和军事学术民主的氛围缺失。通过个案研究发现,美国军种官校权力形式多元、内部决策民主,权力层次简明、行政实施顺畅,权力重心下移、学术权力彰显等权力结构与运行特点得益于其完善配套的法规制度和长期以来的严格执法。我国军队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及时更新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在院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党委核心与两治并进的格局确立、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协调、院校章程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依法办学与从严治校的贯彻落实,改变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现状,理顺政治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着力构建以政治权力为领导核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

二、任重道远的——中国经济权威人士预测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任重道远的——中国经济权威人士预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2)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
    2.1 绿色消费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绿色购买行为内涵研究与结构发展
    2.3 常用理论基础及模型
    2.4 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相关研究
    2.5 研究简评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3.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因素选择与界定
    3.2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3.3 本章小结
4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量表修订开发与数据收集
    4.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4.2 正式调研与样本结构
    4.3 正式量表的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实证分析
    5.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5.2 城市居民目标框架、绿色购买行为及其驱动因素的相关分析
    5.3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检验
    5.4 内外部刺激因素对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的影响效果分析
    5.5 目标框架的多重中介效应分析
    5.6 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5.7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修正
    5.8 本章小结
6 情境因素干预下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扩散仿真
    6.1 基于关系强度的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选择
    6.2 城市居民条件绿色购买行为扩散的仿真建模
    6.3 情境因素干预下的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促进我国城市居民扩大绿色购买行为的策略建议
    7.1 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引导建议
    7.2 做好绿色动机-行为偏差的识别与修复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建立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思考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框架的研究——现实性文献综述法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现实性文献综述法(realist review)
        2.2 选用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原因
        2.3 现实性文献综述法的步骤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文献纳入基本特征
        3.3 数据整合与分析结果
    4 研究的局限性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框架研究——德尔菲法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
        2.2 实施德尔菲法的关键环节
    3 研究结果
        3.1 受调查者基本情况
        3.2 目前中医药指南的实用性情况
        3.3 中医药指南的评价体系考虑因素
        3.4 影响指南实用性的外部因素
        3.5 关于指南应用情况的调查内容
        3.6 建立中医药指南评价体系的建议
    4 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第三部分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清单条目及解读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优势与局限性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数据整合与分析-形成主题过程举例
    2 数据整合与分析-合并主题过程举例
    3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实用性因素调查问卷
    4 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应用性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新时代西藏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以拉萨市城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简要评价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城市基层
        (二)基层社会治理
        (三)其他相关理论
    五、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西藏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模式选择
    一、西藏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选择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变迁
        (二)国内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典型实践模式
    二、西藏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行政环境的特殊性
        (一)地域环境
        (二)经济环境
        (三)政治环境
        (四)文化环境
    三、西藏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第二章 拉萨市城关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分析
    一、拉萨市城关区的典型性
    二、拉萨市城关区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措施
        (一)城市网格化管理
        (二)便民警务站的设立
        (三)“双联户”模式创新
    三、拉萨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取得的成效
        (一)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二)基层党组织地位进一步巩固
        (三)网格化信息平台得以建立
        (四)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
        (五)“拉萨模式”广泛推广
    四、拉萨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政府越位与缺位现象并存
        (二)基层自治能力不足
        (三)社会组织力量薄弱
第三章 新时代西藏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思考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
        (一)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方向
        (二)因地制宜创新城市基层治理
    二、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
        (一)优化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
        (二)加强党务干部队伍的人才建设
    三、推进服务型政府的体制改革
        (一)从管控向善治观念的转变
        (二)强化管理与服务结合
    四、完善基层民主协商的制度平台
        (一)推进文本制度向现实力量的转变
        (二)完善基层协商民主的实现载体
    五、根植社会协同的治理理念
        (一)逐步培育公民社会
        (二)理性培育社会力量
    六、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一)搭建公众参与平台
        (二)发挥文化引领力的优势
    七、强化法治建设的保障作用
        (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合理利用藏族习惯法
    八、加强科技的支撑力
        (一)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
        (二)加强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基于网民情感状态分析的企业危机舆情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企业危机舆情研究研究综述
        2.1.1 企业危机舆情传播研究现状分析
        2.1.2 企业危机舆情应对的研究现状分析
    2.2 网民情感倾向研究综述
        2.2.1 主题分析研究现状分析
        2.2.2 情感分析研究现状分析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企业危机舆情的传播特征及谣言重复传播现象研究
    3.1 企业危机舆情的传播特征研究
        3.1.1 企业危机舆情的成因分析
        3.1.2 企业危机舆情的特点分析
        3.1.3 企业危机舆情传播的生命周期研究
    3.2 企业危机事件爆发后谣言重复传播现象分析
        3.2.1 研究问题
        3.2.2 研究方法
        3.2.3 实验设计
        3.2.4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危机舆情爆发后的网民情感状态追踪分析
    4.1 研究框架
    4.2 研究方法
        4.2.1 基于短语句法结构和依存句法关系的评论对象抽取
        4.2.2 基于word2vec的 Canopy+K-means聚类模型
        4.2.3 情感值计算
    4.3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4.3.1 在线评论数据采集与处理
        4.3.2 基于短语句法结构和依存句法抽取结果
        4.3.3 聚类结果分析
        4.3.4 情感赋值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弈双方情感对企业危机舆情应对影响的演化分析
    5.1 企业危机舆情应对的RDEU演化博弈模型
        5.1.1 RDEU理论的基本原理
        5.1.2 RDEU博弈模型
        5.1.3 基本假设及模型
        5.1.4 带有情绪的演化博弈模型及求解
        5.1.5 各情景博弈
    5.2 仿真分析
        5.2.1 企业和网民都为理性情绪下的演化均衡
        5.2.2 当网民处于悲观情绪时对演化均衡的影响
        5.2.3 当网民处于乐观情绪时对演化均衡的影响
        5.2.4 当企业处于悲观情绪时对演化均衡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策与建议
    6.1 应对内容的选择
    6.2 应对方式的选择
    6.3 应对策略的选择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分词加词频统计
附录2 文本聚类与情感分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6)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概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贡献、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贡献
        1.4.2 创新点
        1.4.3 不足与改进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结构
        2.1.2 经济结构
        2.1.3 煤炭供给结构
    2.2 核心基础理论评述
        2.2.1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
        2.2.2 我国结构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2.3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文献
        2.3.2 国内研究文献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特征性事实描述
    3.1 布局结构的演变
        3.1.1 生产布局
        3.1.2 大型煤炭基地与企业兼并重组
    3.2 生产结构的演变
        3.2.1 产能利用
        3.2.2 生产技术
    3.3 产品结构的演变
        3.3.1 产品纵向深加工
        3.3.2 循环经济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状态与升级潜力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4.1.1 评价指标选取的依据
        4.1.2 评价指标设置的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4.1.4 评价指标说明
    4.2 评价方法选择
        4.2.1 指标权重确定:层次分析法
        4.2.2 评价方法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
    4.3 煤炭供给结构状态评价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煤炭供给结构评价
    4.4 煤炭供给结构升级潜力评价:基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4.4.1 修正模型的确定
        4.4.2 指标值的确定
        4.4.3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理论模型
    5.1 构建系统动力学优化模型
        5.1.1 模型适用性与建模步骤
        5.1.2 系统边界与变量设定
        5.1.3 因果关系与反馈回路图
        5.1.4 方程式的构造与总流图
        5.1.5 模型有效性检验
    5.2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路径选择与情景模拟
        5.2.1 科技创新优化路径与情景
        5.2.2 绿色发展优化路径与情景
        5.2.3 政策调控优化路径与情景
    5.3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仿真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煤炭供给结构优化模型的实施
    6.1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运行机制
        6.1.1 供给结构优化遵循的原则
        6.1.2 供给结构优化的主要目标
        6.1.3 供给结构优化的运行实施主体
        6.1.4 供给结构优化的动力保障
    6.2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供需均衡
        6.2.1 经济结构的均衡与非均衡
        6.2.2 煤炭产业结构的非均衡表现
        6.2.3 煤炭供给结构趋向均衡的优化过程
    6.3 煤炭供给结构优化的政策支持重点
        6.3.1 产业政策在供给结构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6.3.2 优化供给结构的产业政策支持重点指向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乳腺癌病人健康心理控制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健康心理控制源的内涵与特点
2 乳腺癌病人健康心理控制源的现状水平
3 乳腺癌病人健康心理控制源相关因素研究
    3.1 一般人口学因素
    3.2 焦虑及抑郁
    3.3 主观幸福感
    3.4 健康促进行为
4 乳腺癌病人健康心理控制源相关干预研究
5 小结与展望

(8)试论解释性报道的写作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解释性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何因:解释性报道的重点
三、解读原因:如何才能够有力
    (一)通过抓取主要矛盾把握何因:纲举目张敲命门
    (二)全面:横看成岭侧成峰
    (三)深入:多问几个为什么
四、专家解读:恰借外力生奇效

(9)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二、政策变迁
        三、政策场域
        四、政策学习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研究
        二、政策变迁过程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政策网络与政策变迁关系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层面
        二、分析技术层面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的变迁轨迹
    第一节 “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78—1998 年)
        一、实施行业企业自办或与教育部门联办方针
        二、引导与支持职业教育校办产(企)业发展
        三、选择在部分地区开展“双元制”改革试点
    第二节 “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1998—2010 年)
        一、探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
        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三、启动实训基地及师资建设项目
        四、开展半工半读等国家政策试验
    第三节 “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加快健全央地校企合作专属法规制度体系
        二、充分挖掘国家行业系统的指导与协调功能
        三、依托央财项目持续搭建校企合作政策平台
        四、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
        五、支持基层创新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
    第四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一、由行动纲领和散点式条文向国家政策体系发展
        二、由少数政策工具主导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
        三、由旧范式变革后的渐进调整向政策新范式演进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解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制度—场域—行动者:构建解释分析框架的基本视角
        一、“结构”与“行动者”的辩证关系:社会科学“元理论”的启示
        二、制度与场域:“结构”维度的主体构成要素
        三、结果性逻辑与适当性逻辑:“行动者”的能动机制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核心解析变量
        一、政策场域
        二、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
    第三节 解释分析框架的结构设计及理论预设
        一、框架设计原则与整体结构
        二、理论预设
第四章 政策制定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政—政”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由中央职能部门构成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同级协商到上级协调: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政—行”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与政企分开改革相伴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分级决策到合作治理: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五章 政策执行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央—地”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行政科层体制影响下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市县为主到省域统筹: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企—校”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行政共生到互利共赢: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政策学习:中央职能部门主动引导政策变迁的有效策略
        一、国家“适应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政策学习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影响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革命和国家建设实践成功历史经验的内化迁移
        二、政策调整过程中节约政府决策成本的有效方法
        三、有限理性约束下规避政策改革风险的合理选择
        四、保障央地政策参与主体创新积极性的必要策略
第七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
        一、推动全国人大主导校企合作立法进程
        二、发挥政协协商决策职能助力政策创新
    第二节 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
        一、设立常设型的议事协调机构
        二、建立健全国家行政协助制度
    第三节 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
        一、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强化政策设计参与权
        二、扩大利益代表范畴,提升协同决策合法性
        三、推行购买服务机制,增强政策变迁影响力
    第四节 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
        一、加强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力度
        二、保留适量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
    第五节 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
        一、推行协调性的劳动就业制度
        二、完善国家培训质量标准制度
    第六节 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一、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政策试验法治化
        二、畅通信息渠道,提升政策试验透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 文献综述及评价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理论阐释: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适切性研究
    2.1 治理理论
        2.1.1 治理理论的产生兴起
        2.1.2 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2.1.3 治理理论的简要评述
    2.2 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
        2.2.1 治理理论引入及本土化研究
        2.2.2 治理的中国经验与理论拓展
        2.2.3 我国高校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2.3 治理理论对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的适切性
        2.3.1 治理理论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理论存在一定的理论契合
        2.3.2 借鉴治理理论解决我军院校教育管理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2.3.3 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第3章 历史沿革: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内部治理结构描述
    3.1 我军院校教育管理发展历程
        3.1.1 革命战争年代:从战争中逐渐成长
        3.1.2 新中国成立后:向正规化教育转变
        3.1.3 改革开放初期:为军队现代化服务
        3.1.4 新时期新阶段:在深化改革中发展
    3.2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要素
        3.2.1 权力形式:内部治理的横向结构
        3.2.2 权力层次:内部治理的纵向结构
        3.2.3 权力重心:内部治理结构的平衡点
    3.3 我军院校内部权力配置特点
        3.3.1 横向上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交互叠加
        3.3.2 纵向上自上而下的逐级指挥等级严格
        3.3.3 重心上权力高度集中于校级行政机关
第4章 现实困境: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4.1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现状的实证调查
        4.1.1 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4.1.2 研究变量定义与测量题项
        4.1.3 预测问卷处理与因子分析
        4.1.4 正式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4.2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
        4.2.1 权力形式单一,行政干预普遍
        4.2.2 权力层次冗杂,组织运行僵化
        4.2.3 权力重心失衡,学术地位弱化
    4.3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4.3.1 军事行政习惯的深刻影响
        4.3.2 军事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
        4.3.3 军事学术民主的氛围缺失
第5章 经验借鉴:美国三所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个案研究
    5.1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概况
        5.1.1 美国陆军军官学校
        5.1.2 美国海军军官学校
        5.1.3 美国空军军官学校
    5.2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特点
        5.2.1 权力形式多元,决策过程民主
        5.2.2 权力层次简明,行政实施顺畅
        5.2.3 权力重心下移,学术权力彰显
    5.3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法规制度建设经验
        5.3.1 系统配套,衔接紧密
        5.3.2 规范具体,操作性强
        5.3.3 稳定连续,执法严格
第6章 实现路径: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路径与优化策略
    6.1 党委核心与两治并进的格局确立
        6.1.1 党委核心:引领共治方向
        6.1.2 名将治校:对接实战需求
        6.1.3 教授治学:回归学术本位
    6.2 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协调
        6.2.1 界定权力作用领域,摆脱“同质化”
        6.2.2 改进权力运行机制,克服“碎片化”
        6.2.3 强化权力层级均衡,规避“内卷化”
    6.3 院校章程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
        6.3.1 明确院校章程的统领地位
        6.3.2 规范院校章程的制定程序
        6.3.3 健全院校章程的涵盖内容
        6.3.4 完善院校章程的配套制度
    6.4 依法办学与从严治校的贯彻落实
        6.4.1 观念上正本清源,剔除“老思维”
        6.4.2 行为上除旧纠偏,摒弃“土政策”
        6.4.3 执法上彰显公平,打破“潜规则”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不足之处
    7.4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教员参与院校权力运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任重道远的——中国经济权威人士预测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日报》经济新常态报道研究[D]. 张海晏. 新疆大学, 2021
  • [2]城市居民绿色购买行为驱动机理与扩散仿真研究[D]. 杨贤传. 中国矿业大学, 2021(02)
  • [3]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方法研究[D]. 白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新时代西藏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 ——以拉萨市城关区为例[D]. 伍芮娴. 西藏民族大学, 2020(08)
  • [5]基于网民情感状态分析的企业危机舆情应对研究[D]. 辜丽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6]我国煤炭供给结构评价与优化研究[D]. 贾海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7]乳腺癌病人健康心理控制源的研究进展[J]. 李芳琳,吴晗,姜桐桐,史铁英. 护理研究, 2020(02)
  • [8]试论解释性报道的写作重点[J]. 欧阳明,桥美幸. 社会科学动态, 2020(01)
  • [9]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D]. 于晨. 天津大学, 2019(01)
  • [10]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 刘硕.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任重而道远——中国经济主管部门预测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