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阻燃性和发烟性研究

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阻燃性和发烟性研究

一、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阻燃性和发烟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延松[1](2019)在《热可逆交联聚氨酯和聚氨酯胶粘剂的阻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一种含有Diels-Alder热可逆结构的交联剂——双环戊二烯二甲酸(DCPDCA),制备了化学交联型可重复加工的聚氨酯。首先由DCPDCA与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API)制备了端异氰酸酯组分,经红外波谱分析确定两者反应条件是50℃、0.5h,溶剂为二氧六环,催化剂为三乙胺,用量分别为DCPDCA质量的3-5倍和3%-4%。红外波谱、热失重分析、和核磁共振碳谱分析表明反应产物是直接加成产物。通过聚酯多元醇和多异氰酸酯制备了端羟基预聚体,红外分析显示60℃、3h条件下异氰酸酯己反应完全。将端羟基预聚体和端异氰酸酯组分混合制备聚氨酯材料。所制备的聚氨酯材料具有良好的热可逆性和形状记忆性能。材料拉伸强度可达25.6±0.2MPa。经多次热压后,拉伸强度保持率在82%以上。在此基础上将聚酯多元醇部分替换成阻燃聚醚多元醇,制备了阻燃热可逆交联聚氨酯。研究了阻燃多元醇替代量对材料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取代量为25%(按羟基计算)时,综合性能较好。极限氧指数由未改性的26.6%提高到31.5%,而拉伸强度无显着变化。另外,利用多苯基多亚甲基多异氰酸酯(PAPI)、阻燃多元醇、酚醛树脂、氢氧化铝(ATH)和氯丁橡胶(CR)制备了阻燃聚氨酯胶粘剂。以基础树脂重量为100计,ATH和CR的适宜添加量为30份和7份,确定最终配方为(质量比)PAPI:阻燃多元醇:酚醛树脂:ATH:CR=111:100:57.6:81:18.9,此配方胶粘剂的氧指数可达38.0%,对竹材的粘接强度可达11.1±0.5MPa。

周立生[2](2018)在《基于磷腈结构的线性聚合物及阻燃与自修复环氧树脂的研究》文中指出聚磷腈及环三磷腈衍生物是分子结构中含有单双键交替排列的磷、氮结构,侧基由有机基团组成的一类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耐热、阻燃、耐溶剂、耐辐射等性能。此外,磷原子上连接有机取代基的多样性赋予磷腈化合物不同的性能,使得聚磷腈和环三磷腈衍生物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线型聚二氯磷腈通过侧链取代基可以制备一系列不同性能的结构/功能新材料,但是聚二氯磷腈的合成与保存条件十分苛刻,如何稳定制备分子量高、线性好、溶解性强的线型聚二氯磷腈,仍是线型聚磷腈亟需解决的难题。其次,探究取代基的结构与性能关系也对线型聚磷腈的应用有重要价值。另外,在保持环氧树脂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工艺性能的前提下实现环氧树脂的无卤高效阻燃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基于环三磷腈合成大分子阻燃剂以及环氧树脂有望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基于双硫键制备含有环三磷腈的新型阻燃环氧树脂自修复材料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以上目的,本论文开展了高分子量线型聚二氯磷腈的合成工艺研究、线型取代聚磷腈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基于环磷腈的大分子无卤阻燃剂的合成及对环氧树脂的阻燃性研究、基于环三磷腈的多官能度环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含环三磷腈的双官能度环氧树脂的合成及自修复性能研究,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比一步法、溶液聚合和熔融聚合制备线型聚二氯磷腈(PDCP)所得产物性状和产率的差异,选择以六氯环三磷腈(HCCP)为原料的真空熔融聚合法合成PDCP。详细讨论了原料纯度、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催化剂种类和用量对聚合结果的影响,筛选出一种可以制备线型良好,分子量高、溶解性较好的PDCP的工艺。即原料HCCP经过两次重结晶,一次真空升华提纯后,在高真空线上将HCCP和摩尔分数为0.17%的催化剂无水AlCl3真空封管于玻璃管中进行本体熔融聚合,聚合时间1217小时,聚合温度250260℃,得到的PDCP溶解性好,产率高于80%,分子量高达100万以上。(2)在上述制备PDCP基础上,选择乙氧基、苯氧基、三氟乙氧基、八氟戊氧基、苯氨基、对三氟乙氧基苯氨基六种亲核试剂与PDCP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六种单取代,两种混合取代聚磷腈,并分别进行了热性能和亲疏水性能测定,讨论不同取代基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发现烷氧基取代产物,尤其是氟代烷氧基聚磷腈,具有优异的耐低温性能,Tg均低于-60℃,芳氧基取代产物则具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亲疏水性能测试表明,侧链含氟原子的聚磷腈具有疏水性,而乙氧基、苯氧基取代产物则表现出亲水性能。两种芳氨基取代产物耐高低温性能较差,但二者性能差异表明即便三氟乙氧基与聚磷腈主链之间连接有刚性芳环结构,仍能对聚合物性能产生影响。(3)以HCCP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合成了一种含α-羟基膦酸酯的环三磷腈化合物HDHPCP,其分子量为1690.3 g/mol,将其作为阻燃剂按不同的配比添加到双酚A型环氧树脂中进行阻燃改性,以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作为固化剂进行固化。从所得的环氧固化产品可以看出,HDHPCP在环氧树脂中有良好的相容性,随着HDHPCP添加量的增加,环氧复合物EP/HDHPCP的Tg逐渐降低,热稳定性有所下降,但阻燃性能逐渐提高,当阻燃剂含量为20 wt%时,复合材料的LOI值为30.7%,UL-94达到V-0级,满足阻燃材料的要求。力学性能表明,随着HDHPCP添加量的增加,EP/HDHPCP的弯曲强度呈逐渐下降趋势,冲击强度则逐渐增高,说明HDHPCP对环氧树脂有一定的增韧作用。(4)首次合成了一种六官能度的环氧树脂HGPCP,其环氧值为0.50 eq/100g,环氧当量为201.7 g/eq,分子量1210.1 g/mol。三种环氧树脂常用的固化剂4,4’-二氨基二苯甲烷(DDM)、4,4’-二氨基二苯砜(DDS)和2-乙基-4-甲基咪唑(2E4MZ)均可成功固化HGPCP。由于多官能度环氧树脂固化后的高交联结构和磷腈环的独特性能,使得三种固化体系均具有较高的耐热性能和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191℃、196℃和186℃,750℃时的残炭率分别为53.2%,45.4%和52.9%。HGPCP/DDM、HGPCP/DDS和HGPCP/2E4MZ具有和DGEBA/DDM相似的拉伸强度,但由于HGPCP固化后较高的交联密度,使得固化材料的断裂伸长率较小,韧性较低。另外,HGPCP/DDM、HGPCP/DDS和HGPCP/2E4MZ具有较好的阻燃性,LOI值分别为32.5%,35.4%和34.2%,UL-94等级均达到V-0级。(5)以HCCP为起始原料,首次设计合成了一种含环三磷腈结构的双官能度环氧树脂CTP-EP,选择含有动态双硫键的芳香二胺化合物4,4’-二硫代二苯胺(DTDA)作固化剂进行了固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DTDA可以固化树脂CTP-EP形成新型的环氧vitrimer(类玻璃高分子)材料CTP-EP/DTDA。固化剂中的双硫键赋予这种环氧固化物可逆的交联结构,使其兼具热固性和热塑性材料的性能,在室温时为热固性材料,当加热至高温后可以像热塑性材料一样通过热压进行重塑加工。本文以拉伸强度衡量CTP-EP/DTDA的热压修复性能,在适当的热压条件下可以实现多次高效率自修复,经3次修复后仍可获得将近90%的修复率。CTP-EP/DTDA固化产物LOI值为30.4%,UL-94达V-0级,为良好的阻燃材料。这种兼具多重修复和优异阻燃性能的环氧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李朋博[3](2018)在《氧化石墨烯/双马-三嗪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双马来酰亚胺-三嗪(BT)树脂是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和氰酸酯(CE)树脂共聚形成的一种热固性树脂,BT树脂综合了BMI树脂和CE树脂的优良性能,具有吸湿率低、耐热性好、介电常数小、介电损耗低等特点,在印刷电路板、半导体以及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然而固化后的BT树脂存在交联密度大、韧性差的缺点。氧化石墨烯(GO)具有独特的准二维分子结构和优异的机械性能、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是一种理想的复合材料增强体。本文通过Hummers法制备出GO,随后使用二烯丙基双酚A(DBA)对GO进行表面修饰得到二烯丙基双酚A改性的GO(DBA-GO),分别以GO、DBA-GO以及GO/羧基碳纳米管(GO/MWCNTs-COOH)为增强体改性BT树脂,研究了增强体种类和添加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Hummers法制备出了GO,系统研究了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能,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计算出GO表面碳氧比为1.314,氧化程度较高,拉曼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石墨在氧化过程中π电子的共轭有序结构遭到破坏,在表面引入了缺陷和官能团。GO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随溶液pH的改变而改变,在pH较高时,GO表面的羧基官能团发生电离,GO之间较强的静电斥力使其具有较好的分散性;pH较低时,GO表面的羧基基本不会电离,GO之间起主要作用的范德华力会促使GO发生团聚,使其分散性降低。研究还发现,GO表面的羧基官能团和其本身特殊的边缘结构使其存在两个解离常数,分别为6.85和2.55。通过X射线衍射计算出GO的晶面间距为0.789 nm。通过扫描电镜得到了金属铝还原所得石墨烯的表观粒径分布范围为110-130 nm。利用非等温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GO/BT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加入GO可以降低BT树脂的起始交联固化温度和固化反应活化能。研究了GO的添加量对GO/BT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GO添加量为0.8 wt%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均有所提高,这是因为GO的存在可以抑制复合材料断裂时的裂纹扩展;GO的存在还可以抑制复合材料在摩擦磨损过程中的变形和剥落,降低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其中磨损率的降低尤为明显,降幅可达77.6%;此外,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均低于BT树脂,而热稳定性和耐湿性均有显着提高。采用DBA对GO进行修饰改性,制备出了DBA-GO,并将其加入BT树脂制备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DBA-GO的加入对复合材料固化动力学、力学、摩擦学、介电、耐热以及耐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DBA-GO对BT树脂的固化反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DBA-GO的含量为0.9 wt%时,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比BT树脂基体分别提升了39.9%和34.0%,提升幅度高于GO/BT树脂复合材料,这是因为接枝DBA不仅可以提高DBA-GO在BT树脂基体中的分散程度,而且DBA-GO表面的DBA官能团还可以与BT树脂发生化学反应,使两相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增加,在复合材料断裂时起到分散应力的作用;DBA-GO的添加量为1.2 wt%和0.9 wt%时复合材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分别降至最小值0.30和5.2×10-7mm3/(N·m);DBA-GO的引入还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而且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在1 MHz-50 MHz范围内比较稳定;复合材料热稳定性的提高主要归结为DBA-GO的弯曲通道效应;而复合材料耐湿性的提高则是因为DBA-GO的物理阻隔作用。采用GO/MWCNTs-COOH为增强体制备了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研究了GO/MWCNTs-COOH/BT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和填料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O/MWCNTs-COOH可以催化BT树脂的固化反应;GO/MWCNTs-COOH的加入可以有效提升BT树脂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在最优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下GO/MWCNTs-COOH的添加量为0.9 wt%,且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均高于GO/BT树脂复合材料;GO/MWCNTs-COOH/BT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均高于BT树脂,这是由于MWCNTs-COOH本身具有导电性引起的;GO/MWCNTs-COOH与BT树脂之间的界面结合使BT树脂分子链的自由运动受到限制,使得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有所提高;在GO/MWCNTs-COOH含量较少时,复合材料的吸水率低于BT树脂,而GO/MWCNTs-COOH含量较多时,复合材料的吸水率高于BT树脂。

杨爽[4](2016)在《无卤阻燃环氧树脂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粘接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能、电学性能以及尺寸稳定性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涂料、粘接剂、层合板以及电子工业等领域。与大多数有机高分子材料一样,传统的环氧树脂易燃,阻燃性能差,这限制了其在高阻燃要求领域的应用。要扩大环氧树脂的应用范围,就必须对其进行阻燃改性。传统的卤系阻燃剂因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而被限制使用。因此,开发和应用无卤阻燃剂成为科学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将具有阻燃效应的含磷、含氮基团(环三磷腈、三嗪环、马来酰亚胺基团以及磷杂菲基团)进行组合,用于环氧树脂的阻燃改性,以期发挥不同组分或基团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高阻燃效率。重点研究了磷氮阻燃剂对环氧树脂热性能、阻燃性能以及燃烧行为的影响,并探讨了阻燃剂在气相和凝聚相的阻燃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和N,N’-(4,4’-亚甲基二苯基)双马来酰亚胺(BDM)为阻燃添加剂,4,4’-二氨基二苯砜(DDS)为固化剂,通过多元共聚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反应型阻燃环氧树脂体系,并通过DSC、TGA、LOI、UL94垂直燃烧测试、锥形量热仪、31P NMR以及SEM等对共聚体系的固化行为、热性能、阻燃性能、燃烧行为以及阻燃机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OPO基团单一地接枝在BDM分子上,避免了DOPO与环氧树脂的封端反应。EP/DDS/BDM/DOPO系列固化物具有高Tg,在210-223°C之间;TGA数据表明,DOPO能促进树脂基体提前分解,DOPO和BDM能协同促进环氧树脂在高温区域成炭;燃烧测试表明,阻燃体系在低磷含量下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当磷含量仅为0.83 wt%时,EP/DDS/BDM/DOPO-10的LOI值高达34.5%,并达到UL94 V-0等级,其pk-HRR和av-HRR相比纯环氧树脂的分别下降了41%和57%。残炭的FTIR和形貌分析表明,BDM和DOPO能促进形成高残炭率、致密连续的含磷膨胀炭层,两者在凝聚相具有协同阻燃效应;此外,DOPO能抑制气相燃烧强度,具有气相阻燃效应。2.合成了含马来酰亚胺和磷杂菲基团的反应型阻燃剂DOPO-HPM,并将其与异氰尿酸三缩水甘油酯(TGIC)通过共聚反应引入环氧树脂固化网络中,得到反应型磷氮阻燃体系。研究表明,相比纯环氧树脂,阻燃样品的Tg没有明显变化,在197-205°C之间。TGA数据表明,DOPO-HPM能促进树脂基体提前分解,且DOPO-HPM/TGIC复合阻燃体系能有效地提高树脂在高温区的残炭率。燃烧测试表明,DOPO-HPM/TGIC体系能显着地提高树脂的阻燃性能及抑烟性能。当磷含量仅为1.25 wt%时,P-1.25样品的LOI值高达38.5%,并达到UL94V-0等级;相比纯环氧树脂,其pk-HRR、av-HRR、av-EHC、THR以及TSP分别下降了61%、36%、23%、35%和30%。Cone测试、Py-GC/MS以及残炭分析表明,DOPO-HPM/TGIC体系释放具有气相淬灭效应的自由基,能抑制气相燃烧强度;能抑制大分子链向气相转移,促进树脂基体炭化,形成表面连续、内部多孔的膨胀炭层,有效降低热、氧交换效率。3.合成了高产率的马来酰亚胺基均三嗪化合物TMT,并将其与DOPO一起作为反应型阻燃剂引入环氧固化网络中,得到反应型磷氮阻燃体系。通过控制制备过程中组分的添加顺序,将DOPO基团单一的接枝在TMT分子上。EP/DDM/TMT/DOPO体系的Tg仅出现轻微下降,在154-160°C之间。TGA数据表明,DOPO和TMT能协同促进树脂基体炭化。EP/DDM/TMT/DOPO系列固化物的典型特征是在低磷含量下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和良好的抑烟性能。当磷含量仅为0.4 wt%时,样品的LOI值高达34%,并通过UL94 V-1等级;当磷含量仅为1 wt%时,样品的LOI值高达40.3%,并达到UL94 V-0等级,且其pk-HRR、av-HRR、av-EHC、THR及TSP相比纯环氧树脂分别下降了37%、37%、32%、35%和21%。阻燃机理研究表明,DOPO和TMT在凝聚相和气相均具有协同阻燃效应;燃烧时,阻燃体系能释放大量惰性气体,并炭化形成结实的膨胀炭层,发挥双相阻燃效应。4.合成了含磷杂菲、马来酰亚胺和三嗪环的多阻燃功能团分子DOPO-TMT,并通过物理添加的方式制备了阻燃环氧树脂。TGA数据表明,DOPO-TMT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成炭性;DOPO-TMT能催化树脂基体提前分解,并促进基体炭化。在低添加量时,DOPO-TMT对固化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影响不大。燃烧测试表明,DOPO-TMT能显着增强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EP/DOPO-TMT-1.25的LOI值高达37.5%,并达到UL94 V-0等级,其pk-HRR、av-HRR、av-EHC以及THR相比纯环氧树脂分别下降了54%、29%、23%和30%。TGA-FTIR和Py-GC/MS分析表明,DOPO-TMT热解时会释放具有气相淬灭效应的含磷自由基,并释放惰性的含氮气体;残炭分析表明,DOPO-TMT分子中的各种基团均具有凝聚相阻燃效应,DOPO-TMT能促进形成结实的膨胀炭层。EP/DOPO-TMT体系良好的阻燃性能是基于DOPO-TMT分子中不同基团的协同阻燃效应。5.合成了含马来酰亚胺基团和环三磷腈的反应型磷氮阻燃剂HMCP,并通过共聚反应得到阻燃环氧树脂固化物。研究表明,HMCP的T5%高达413°C,800°C下的残炭率为57%,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成炭能力。HMCP能提高环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HMCP能催化树脂基体提前分解,并促进基体在高温下成炭。燃烧测试表明,HMCP能显着提高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EP/HMCP-1.25的LOI值高达36.5%,并达到UL94 V-0等级,其pk-HRR、av-HRR、av-EHC以及THR相比纯环氧树脂分别下降了71%、32%、21%和38%。EP/HMCP样品在垂直燃烧测试时无熔体滴落,具有良好的抗熔滴性能。Py-GC/MS分析表明,HMCP热解时能释放具有气相淬灭效应的PO2、HPO2以及酚氧自由基。残炭的FTIR及SEM-EDX分析表明,HMCP中的磷腈环和马来酰亚胺基团均具有凝聚相阻燃效应;HMCP能促进基体形成高残炭率的膨胀炭层,降低热、氧交换效率。HMCP对环氧树脂具有气相和凝聚相阻燃效应。

张志勇[5](2016)在《高阻燃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轻质、高强、高可设计性使得树脂基复合材料(Polymer Composites,PCs)在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PCs按增强体可分为颗粒增强PCs和纤维增强PCs。其中,碳纳米管(CNT)以其高强度、高电导率、高模量等优点,成为制备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门增强体。玻璃纤维(G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GFRP)则是应用最为广泛的PCs。然而,科技的迅猛发展及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材料的阻燃性提出了普遍要求,而PCs存在阻燃性不足等缺点。人们围绕高阻燃PCs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是普遍存在牺牲PCs原有优异性能的问题。如何在保持PCs原有突出性能的基础上,研制高阻燃PCs是当今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即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开展的。由于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树脂基复合材料(Polymer Composites,PCs)已经成功应用于众多工业领域。PCs按增强体可分为颗粒增强PCs和纤维增强PCs。由于具有高强度、高电导率以及大比表面积等优点,碳纳米管(CNT)成为制备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热门增强体。玻璃纤维(GF)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GFRP)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然而,PCs存在阻燃性不足等缺点,现有方法虽然提高了PCs阻燃性能,但是往往牺牲它们原有的优异性能。如何在保持PCs原有突出性能的基础上,研制高阻燃PCs是当今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即是围绕这个主题而开展的。首先,将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通过环氧树脂接枝于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制备了新型含磷碳纳米管(PMWCNTs),在此基础上制备了PMWCNT/氰酸酯(CE)复合材料,系统地探讨了PMWCNTs对CE预聚物的固化反应性及固化物综合性能(如阻燃、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PMWCNT/CE复合材料的性能与PMWCNTs含量密切相关,究其本质是因为PMWCNTs含量对复合材料的化学结构和聚集态结构产生了显着影响。与CE和DOPO/CE树脂及MWCNT/CE复合材料相比,添加适量PMWCNTs可以显着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热稳定性与力学等性能。当MWCNTs和PMWCNTs的添加量分别接近渗流阈值(fc)时,与MWCNT/CE复合材料相比,PMWCNT/CE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介电常数和更低的介电损耗。第二,将含磷超支化聚硅氧烷(EPHSi)接枝于MWCNTs,制备了新型含磷-硅碳纳米管(EPHSi-g-MWCNTs)及其EPHSi-g-MWCNT/CE复合材料。研究表明,EPHSi-g-MWCNTs可有效促进CE的固化反应,同时EPHSi-g-MWCNTs丰富的官能团可以有效改善其在CE中的分散性,从而赋予EPHSi-g-MWCNT/CE复合材料更高的冲击韧性。当MWCNTs和PMWCNTs的添加量分别接近fc时,与MWCNT/CE复合材料相比,PMWCNT/CE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介电常数和极低的介电损耗。此外,EPHSi-g-MWCNTs还能显着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表现在与CE和MWCNT/CE相比,EPHSi-g-MWCNT/CE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热释放总量(THR)和烟释放总量(TSP),同时复合材料的点燃时间(TTI)明显延长。第三,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将含大量磷杂菲结构超支化聚硅氧烷(PHSi)包覆于GF表面,制备了新型GF/乙烯基酯树脂(VE)复合材料(PHSi-g-GF/8PSiVE),系统研究GF/VE及其改性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研究表明,PHSi同时对GF和VE改性有助于提高GF/VE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这是因为热稳定性优异的硅氧链节所吸收的热量可以通过链段振动而消散,延迟并减缓了复合材料的降解。与GF/VE复合材料相比,改性复合材料具有更低的介电常数与损耗、更高的冲击强度、层间剪切强度(ILSS)、弯曲强度和阻燃性能。第四,通过化学接枝法将新型含磷杂菲结构与氨基超支化聚硅氧烷(aPHSi)接枝于GF,同时将aPHSi引入双马来酰亚胺/烯丙基双酚A(BD)树脂基体中,得到了改性GF/BD复合材料。深入探讨了aPHSi对复合材料阻燃性能的影响及阻燃机理,研究表明,aPHSi可以同时在气相和凝聚相中发挥阻燃作用。当接枝于GF表面时,aPHSi以凝聚相阻燃作用为主,气相阻燃作用不明显;而添加至树脂基体中时,aPHSi以凝聚相阻燃为主,气相阻燃为辅,但是随着基体中aPHSi含量的升高,aPHSi的气相阻燃作用会相应增强。通过热降解动力学可知,经改性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特别是aPHSi同时对GF和BD改性的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热降解活化能。另一方面,由于树脂基体中柔性硅氧链节与界面的相互作用,改性复合材料具有更优的冲击、弯曲强度、ILSS和更低的介电常数、损耗及更优的耐湿性能。

金文琴[6](2014)在《新型有机杂化六方氮化硼及其高性能阻燃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是一种典型的高性能热固性树脂,但是其热传导性能和阻燃性亟待提高以满足尖端工业领域的需求。大量研究表明,多功能体的研发是赋予聚合物阻燃性和高热传导性能的关键。但是,现有的阻燃剂并不兼具高热传导性能。本文针对目前高性能树脂存在的这一瓶颈问题展开相关研究。本文从新型有机杂化六方氮化硼(hBN)的设计出发,合成新型多功能体——有机杂化六方氮化硼阻燃剂(CPBN),以期集成六方氮化硼优异的热传导性能与六氯三聚磷腈(HCCP)优异的阻燃性能、高表面活性。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采用hBN直接对树脂进行改性,制备了hBN/双马来酰亚胺(BD)复合材料(hBN/BD);讨论了hBN对BD树脂综合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hBN的加入不仅能改善材料的热学性能(热传导性能、热膨胀性能和热稳定性),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其次,针对到hBN与BD树脂相容性差等问题,通过分子设计在hBN表面接枝了高活性的HCCP,成功制备了有机杂化多功能体(CPBN)。与hBN相比,CPBN表面不仅具有大量可与BD树脂反应的官能团数量,而且这些官能团的活性很高,为CPBN在BD树脂中的良好分散性以及获得良好的界面粘附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保障。制备了系列CPBN/BD复合材料,系统考察了CPBN/BD复合材料的固化行为、热学性能、阻燃性能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PBN/BD复合材料表现出良好的综合性能,特别是优异的阻燃效果,这是因为CPBN独特的杂化结构改变了BD树脂的燃烧行为及阻燃机理。

游秋琴[7](2014)在《双马来酰亚胺/磷酸铝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由于其优异的综合性能(突出的耐热性、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良好的耐湿热、耐辐射及耐腐蚀等)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新能源、航空航天、电气绝缘等尖端工业领域。阻燃性能则成为继优异的加工性、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之后的必需的性能。然而,几乎所有的高分子材料均存在阻燃性不足的缺点。添加型阻燃剂被证明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制备阻燃高分子材料的方法。近年来,无机阻燃剂由于无毒、无污染满足绿色、环保型阻燃剂的要求而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是,无机阻燃剂普遍存在添加量大的问题,因此寻找新型高效的无机阻燃剂是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以市售磷酸铝(cAP)作为研究对象,制备了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D)/cAP复合材料。对其进行了阻燃性能的测试(极限氧指数和微型量热),与BD树脂相比,具有cAP含量的BD/cAP复合材料的阻燃性显着提高。另外,着重研究了cAP的阻燃机理,探讨了其对BD树脂热稳定性和成炭过程的影响。其次,从分子形貌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调节均相沉淀过程中反应温度的方法合成了三种形貌不同的AP,分别为球状(sAP)、六方片状(hAP)、圆片状(wAP),且合成的AP均为NH4+-AP。经150℃热处理后的hAP(t-hAP)与cAP粒径相似但是化学组成和形貌不同,因此选取t-hAP为研究对象,探讨了t-hAP对BD树脂阻燃性能的影响。当选取35kW/m2辐照点燃的方法进行锥形量热测试时,BD/t-hAP复合材料将不能被点燃,因此选取35kW/m2下打火点燃的方式对BD/t-hAP和BD/cAP复合材料进行了锥形量热的测试,并且对比了阻燃效果的差别。当填料的含量在5wt%时,BD/5t-hAP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与总的热释放量(THR)为BD树脂的42.3和47.8%,总的烟释放(TSP)仅为BD树脂的的32.7%;而BD/5cAP复合材料的pHRR、THR和TSP分别为BD树脂的71.3%、76.5%和66.5%,该阻燃结果说明t-hAP的阻燃效果要比cAP要好得多,并且t-hAP与传统的无机类阻燃剂(Mg(OH)2和Al(OH)3)相比,其优势也非常明显。通过对BD/t-hAP复合材料阻燃机理的研究,t-hAP阻燃性能的提升主要归因于t-hAP与烯丙基双酚A(DBA)之间强烈的氢键作用提高了填料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以及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t-hAP独特的片状结构具有很好的阻碍热的能力;除此之外,在燃烧过程中,t-hAP释放出大量的H2O和NH3稀释了可燃性气体。

叶菊华[8](2013)在《新型硅磷协同阻燃剂的合成及其改性高性能热固性树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性能热固性树脂(High Performance Thermosetting Resin, HP-TRs)是一类具有交联网状结构的聚合物,独特的结构赋予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表现为突出的耐热性、热氧化稳定性、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及良好的耐湿热、耐辐射及耐腐蚀等特点,因而在航空航天、电子电器、交通运输等尖端领域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但是,相似于普通的热固性树脂,HP-TRs也存在着固化物阻燃性差的不足,对于诸多前沿领域的应用而言,可燃性已经严重阻碍了HP-TRs的应用前景。故而,对其进行阻燃改性是近年来高性能热固性树脂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的改性方法可以有效改善HP-TRs的阻燃性能,但常常会牺牲树脂本身的某些优异性能,无法达到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对HP-TRs日益提高的性能要求。因而,如何在保持高性能热固性树脂本身所具有的突出性能的基础上,实现其阻燃性能的提升是当今聚合物改性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科学意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制备了两种不同结构的新型硅磷协同阻燃剂:含磷超支化聚硅氧烷以及磷杂菲梯形聚硅氧烷,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活性官能团的种类来实现最佳的综合性能。首先,从分子结构设计的角度考虑,制备合成了含磷超支化聚硅氧烷(P-HSi),并将其应用于氰酸酯树脂(CE)的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含磷超支化聚硅氧烷的结构和含量均对改性树脂的各项性能有着显着的影响。当阻燃剂的添加量为5wt%时,改性树脂的阻燃性能就能获得大幅提高。更具吸引力的是,含磷超支化聚硅氧烷加入氰酸酯树脂中可以显着改善体系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有效克服了含磷阻燃剂热稳定性较差的缺点。当改性树脂的阻燃剂含量为15wt%时,改性体系的初始热分解温度较纯树脂体系升高了58℃,而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2.7倍和1.5倍。此外,含磷超支化聚硅氧烷可以明显降低体系的固化反应温度,并改善其介电性能。其次,针对烯丙基双酚A改性双马来酰亚胺(BDM/DBA)树脂的结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带有大量氨基基团的磷杂菲梯形聚硅氧烷(PN-PSQ)。在这一基础上,制备了PN-PSQ/BDM/DBA树脂。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改性树脂的阻燃性能较纯树脂明显提高。对于BDM/DBA树脂而言,5wt%PN-PSQ的加入使得基体树脂的极限氧指数由26%增大到41%,而其热释放速率峰值(PHRR)与总的热释放量(THR)只有纯树脂相应值的58.5%和60.0%。另外,与纯树脂相比,改性体系具有非常优异的热尺寸稳定性。当PN-PSQ的加入量在15wt%时,PN-PSQ/BDM/DBA树脂在玻璃态和橡胶态下所具有的线性热膨胀系数(CTE)分别仅有BDM/DBA树脂的47%和46%。改性树脂所具有的优异性能可归因于PN-PSQ本身优异的耐热性和阻燃性能,以及其与基体树脂之间的良好反应性。

张翠妙[9](2012)在《双马来酰亚胺改性酚醛氰酸酯树脂固化反应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氰酸酯树脂是继环氧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和聚酰亚胺树脂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目前已经成熟的氰酸酯单体有双酚A型氰酸酯和双环戊二烯型氰酸酯树脂等。它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良好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耐水性、耐热性、耐烧蚀性能等,广泛应用于印刷线路板、高性能透波材料、航空结构材料等。酚醛氰酸酯是继双酚A型氰酸酯之后发展起来的,由于其独特的结构,该树脂固化后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达400℃,但是由于其固化树脂的刚性基团密度过大,造成其韧性很差,需要对其进行改性。国内外对双酚A型氰酸酯的改性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对酚醛氰酸酯的改性研究较少,本文选定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对其进行改性研究。树脂的结构决定性能,而固化机理的不同直接导致结构的巨大差异,所以本文首先对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改性酚醛氰酸酯体系的固化机理、固化反应动力学及其固化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得出双马来酰亚胺改性酚醛氰酸酯树脂体系主要发生的共聚反应,生成了嘧啶和吡啶结构,而且在酚醛氰酸酯和双马来酰亚胺质量比为6:4时反应最为充分。此时改性体系的表观活化能Ea为80.96KJ/mol,频率因子A为4.00×107S-1,反应级数n为0.927。结合各个温度下主要官能团的转化率和各温度下的反应速率,最终确定改性树脂体系固化工艺为:120℃/1h+160℃/2h+215℃/2h+300/2h。本文还对改性树脂体系的树脂性能及层合板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结果发现,改性树脂体系的工艺性能优异,反应性良好,固化树脂的模量降低,韧性提高,耐热性有所降低,但仍保持在350℃左右,耐烧蚀性能优异,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角正切在宽广的温度和频率范围内保持较低值。其层合板的耐水性、耐热性、阻燃性、介电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扫描电镜分析表明,树脂与纤维之间的粘结性良好。

赵勃,王琦玲[10](2011)在《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作为一种高性能的树脂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BMI树脂在韧性、耐高温性、耐吸湿等方面的的改性研究。

二、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阻燃性和发烟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阻燃性和发烟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热可逆交联聚氨酯和聚氨酯胶粘剂的阻燃(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异氰酸酯基团的反应特性
        1.2.1 异氰酸酯与羟基的反应
        1.2.2 异氰酸酯与氨基的反应
        1.2.3 异氰酸酯与羧基的反应
        1.2.4 异氰酸酯与其他官能团的反应
    1.3 Diels-Alder(DA)反应与热可逆交联
        1.3.1 Diels-Alder反应与热可逆交联的概念
        1.3.2 含DA结构交联聚合物的分子设计方案
        1.3.3 DA反应在聚氨酯中的应用
        1.3.4 双环戊二烯(DCPD)衍生物及其在聚合物中的应用
    1.4 聚氨酯阻燃
        1.4.1 聚氨酯的热稳定性
        1.4.2 聚氨酯的阻燃改性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5.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5.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3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热可逆交联聚氨酯的制备与表征
    2.1 原料和仪器
        2.1.1 原料
        2.1.2 仪器设备
    2.2 制备
        2.2.1 端异氰酸酯组分的制备
        2.2.2 端羟基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
        2.2.3 热可逆交联聚氨酯的制备
        2.2.4 含普通二羧酸聚氨酯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2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NMR)
        2.3.3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DSC)
        2.3.4 热失重分析(TGA)
        2.3.5 聚氨酯的热可逆性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端异氰酸酯组分的制备与表征
        2.4.2 端羟基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
        2.4.3 含DCPD结构的聚氨酯的合成与表征
        2.4.4 含DCPDCA聚氨酯的热可逆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阻燃热可逆交联聚氨酯的制备与表征
    3.1 原料与仪器
        3.1.1 原料
        3.1.2 仪器设备
    3.2 实验部分
        3.2.1 端异氰酸酯组分的制备
        3.2.2 端羟基聚氨酯预聚体的制备
        3.2.3 阻燃热可逆交联聚氨酯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2 热失重分析(TGA)
        3.3.3 含DCPDCA阻燃聚氨酯的热可逆性验证
        3.3.4 极限氧指数(LOI)测定
        3.3.5 材料力学性能考察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端羟基预聚体的合成
        3.4.2 阻燃聚氨酯材料的合成
        3.4.3 阻燃聚醚替代量对聚氨酯阻燃性的影响
        3.4.4 阻燃多元醇替代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
        3.4.5 含阻燃多元醇聚氨酯的热可逆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阻燃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与表征
    4.1 原料与仪器
        4.1.1 原料
        4.1.2 仪器设备
    4.2 实验部分
        4.2.1 胶粘剂施胶实验
        4.2.2 胶粘剂粘接强度测试
        4.2.3 胶粘剂氧指数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无机阻燃剂添加量对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4.3.2 不同无机阻燃剂配比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4.3.3 不同份数氯丁橡胶对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4.3.4 胶粘剂的阻燃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2)基于磷腈结构的线性聚合物及阻燃与自修复环氧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磷腈材料概述
        1.2.1 聚磷腈的发展历史
        1.2.2 聚磷腈的结构与特征
        1.2.3 聚磷腈的合成
        1.2.4 聚磷腈材料的应用
    1.3 阻燃剂的概述
        1.3.1 阻燃剂的发展及分类
        1.3.2 环磷腈阻燃剂的开发与应用
    1.4 聚合物基自修复材料研究进展
        1.4.1 聚合物基自修复材料概述
        1.4.2 外援型自修复体系
        1.4.3 本征型自修复体系
    1.5 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2 高分子量线型聚二氯磷腈的合成工艺研究
    2.1 引言
        2.1.1 实验材料
        2.1.2 六氯环三磷腈的纯化
        2.1.3 “一步法”合成聚二氯磷腈
        2.1.4 溶液聚合制备聚二氯磷腈
        2.1.5 熔融聚合制备聚二氯磷腈
        2.1.6 仪器及测试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聚合方法的选择
        2.2.2 六氯环三磷腈纯度对聚合的影响
        2.2.3 聚合温度对聚合的影响
        2.2.4 催化剂种类对聚合的影响
        2.2.5 催化剂用量对聚合的影响
        2.2.6 聚合时间对聚合的影响
        2.2.7 聚二氯磷腈的结构与热性能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线型取代聚磷腈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验材料
        3.2.2 线型聚二氯磷腈(PDCP)的制备
        3.2.3 烷氧基/氟代烷氧基单取代聚磷腈的制备
        3.2.4 芳氧基单取代聚磷腈(PDPP)的制备
        3.2.5 混合取代聚磷腈的制备
        3.2.6 芳氨基取代聚磷腈的制备
        3.2.7 仪器及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取代聚磷腈的结构表征
        3.3.2 取代聚磷腈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3.3 取代聚磷腈的热稳定性
        3.3.4 取代聚磷腈的亲疏水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环磷腈的大分子阻燃剂的合成及对环氧树脂的阻燃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六(4-醛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APCP)的合成
        4.2.3 六(4-膦酸二乙酯基-羟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DHPCP)的合成
        4.2.4 阻燃复合材料EP/HDHPCP的制备
        4.2.5 仪器及测试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磷腈阻燃剂HDHPCP的合成
        4.3.2 HAPCP和 HDHPCP的结构表征
        4.3.3 EP/HDHPCP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分析
        4.3.4 EP和 EP/HDHPCP复合材料的阻燃与燃烧性能分析
        4.3.5 EP和 EP/HDHPCP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分析
        4.3.6 EP和 EP/HDHPC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环三磷腈的多官能度环氧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六(4-醛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APCP)的制备
        5.2.3 六(4-羟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HPCP)的制备
        5.2.4 六(4-烯丙基氧基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AMPCP)的制备
        5.2.5 六(4-缩水甘油氧基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GPCP)的制备
        5.2.6 环氧树脂HGPCP的固化
        5.2.7 仪器及测试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多官能度环氧树脂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5.3.2 环氧树脂HGPCP固化过程研究
        5.3.3 环氧固化体系的热性能分析
        5.3.4 环氧固化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
        5.3.5 环氧固化体系的阻燃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环磷腈的双官能度环氧树脂的合成及自修复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材料
        6.2.2 六(4-醛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APCP)的制备
        6.2.3 六(4-羟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HPCP)的制备
        6.2.4 六(4-烯丙基氧基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HAMPCP)的制备
        6.2.5 2,4-二(4-(烯丙氧基甲基)苯氧基)-2,4,6,6-四(4-((3-苯甲硫基丙氧基)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BATBCP)的制备
        6.2.6 2,4-二(4-(缩水甘油基甲基)苯氧基)-2,4,6,6-四(4-((3-(苯甲基磺酰基)丙氧基)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CTP-EP)的制备
        6.2.7 自修复环氧树脂的制固化
        6.2.8 仪器及测试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含磷腈结构环氧树脂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6.3.2 自修复环氧树脂固化过程研究
        6.3.3 自修复环氧树脂自修复性能研究
        6.3.4 自修复环氧树脂热稳定性研究
        6.3.5 自修复环氧树脂阻燃性能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创新点
    7.1 论文的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3)氧化石墨烯/双马-三嗪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第1章 绪论
    1.1 双马来酰亚胺-三嗪(BT)树脂
        1.1.1 BT树脂特性
        1.1.2 BT树脂的组分与合成
        1.1.3 BT树脂的应用
        1.1.4 BT树脂的改性
    1.2 石墨烯
        1.2.1 石墨烯的结构
        1.2.2 石墨烯的性能
    1.3 氧化石墨烯
        1.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1.3.2 氧化石墨烯的表面修饰
    1.4 聚合物基石墨烯复合材料
        1.4.1 聚合物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1.4.2 聚合物基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性能
    1.5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引言
    2.2 实验原料与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2.5 石墨烯的制备
        2.5.1 水合联氨还原GO
        2.5.2 金属还原GO
        2.5.3 电化学法还原GO
    2.6 氧化石墨烯/双马-三嗪(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2.6.1 GO的前处理
        2.6.2 BT树脂预聚体的制备
        2.6.3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7 烯丙基双酚A改性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2.7.1 烯丙基双酚A改性氧化石墨烯(DBA-GO)的制备
        2.7.2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2.8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
    2.9 测试与表征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氧化石墨烯及石墨烯的制备与分散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GO的表征
        3.2.1 GO的微观形貌分析
        3.2.2 GO的 XRD分析
        3.2.3 GO的 Raman分析
    3.3 GO的分散性研究
        3.3.1 GO的表观粒径分析
        3.3.2 GO的 UV-Vis分析
        3.3.3 pKa的定义
        3.3.4 GO的 p Ka测定
    3.4 石墨烯的制备机理与表征
        3.4.1 水合联氨还原制备石墨烯
        3.4.2 金属Al还原制备石墨烯
        3.4.3 电化学法制备石墨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氧化石墨烯/BT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GO/BT体系固化动力学分析
        4.2.1 固化工艺的研究
        4.2.2 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的研究
    4.3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3.1 GO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4.3.2 GO/BT树脂复合材料断口形貌分析
        4.3.3 GO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4.4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4.4.1 GO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4.4.2 GO含量对复合材料磨损率的影响
    4.5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4.6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4.7 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烯丙基双酚A改性氧化石墨烯/BT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DBA-GO的结构和形貌表征
        5.2.1 DBA-GO的 FTIR分析
        5.2.2 DBA-GO的 TEM分析
        5.2.3 DBA-GO的 XRD分析
    5.3 DBA-GO/BT体系固化动力学分析
        5.3.1 固化工艺的研究
        5.3.2 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的研究
    5.4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4.1 DBA-GO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5.4.2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断口形貌分析
        5.4.3 DBA-GO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5.5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5.5.1 DBA-GO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5.5.2 DBA-GO含量对复合材料磨损率的影响
    5.6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5.7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5.8 DBA-GO/BT树脂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氧化石墨烯/羧基碳纳米管/BT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GO/MWCNTS-COOH/BT体系固化动力学分析
        6.2.1 固化工艺的研究
        6.2.2 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的研究
    6.3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6.3.1 GO/MWCNTS-COOH含量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影响
        6.3.2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断口形貌分析
        6.3.3 GO/MWCNTS-COOH含量对复合材料弯曲强度的影响
    6.4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6.4.1 GO/MWCNTS-COOH含量对复合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6.4.2 GO/MWCNTS-COOH含量对复合材料磨损率的影响
    6.5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6.6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
    6.7 GO/MWCNTS-COOH/BT树脂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
    6.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无卤阻燃环氧树脂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阻燃剂的分类及发展现状
        1.2.1 阻燃剂概述
        1.2.2 无机阻燃剂
        1.2.3 卤系阻燃剂
        1.2.4 磷系阻燃剂
        1.2.5 硅系阻燃剂
        1.2.6 氮系阻燃剂及膨胀阻燃体系
        1.2.7 纳米阻燃剂
    1.3 环三磷腈型阻燃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DOPO型阻燃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1.4.1 DOPO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1.4.2 DOPO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5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EP/DDS/BDM/DOPO共聚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样品制备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EP/DDS/BDM/DOPO共聚物的固化行为研究
        2.3.2 树脂固化物的热性能分析
        2.3.3 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能及燃烧行为分析
        2.3.4 树脂固化物的残炭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马来酰亚胺和DOPO基团的反应型阻燃剂的合成及其与TGIC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3.2.2 DOPO-HPM的合成
        3.2.3 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OPO-HPM的结构表征
        3.3.2 DOPO-HPM的基本性能分析
        3.3.3 树脂固化物的热性能分析
        3.3.4 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能及燃烧行为分析
        3.3.5 树脂固化物的残炭分析
        3.3.6 树脂固化物的Py-GC/MS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马来酰亚胺和三嗪环的反应型氮系阻燃剂的合成及其与DOPO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TMT的合成
        4.2.3 样品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TMT的合成及表征
        4.3.2 混合物的化学反应研究
        4.3.3 树脂固化物的热性能分析
        4.3.4 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能及燃烧行为分析
        4.3.5 环氧树脂固化物的残炭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种多阻燃功能团于一体的磷氮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2 DOPO-TMT的合成
        5.2.3 环氧固化物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DOPO-TMT的结构表征
        5.3.2 树脂固化物的热性能分析
        5.3.3 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能及燃烧行为分析
        5.3.4 DOPO-TMT的TGA-FTIR分析
        5.3.5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5.3.6 树脂固化物的残炭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一种含马来酰亚胺基团和环三磷腈的反应型磷氮阻燃剂的合成及其对环氧树脂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6.2.2 HMCP的合成
        6.2.3 环氧树脂固化物的制备
        6.2.4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HMCP的结构表征
        6.3.2 树脂固化物的热性能分析
        6.3.3 树脂固化物的阻燃性能及燃烧行为分析
        6.3.4 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6.3.5 树脂固化物的残炭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高阻燃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阻燃剂的发展现状及分类
    1.3 阻燃树脂研究进展
        1.3.1 磷菲类阻燃剂
        1.3.2 有机硅系阻燃剂
        1.3.3 纳米碳材料阻燃剂
        1.3.3.1 膨胀石墨(EG)
        1.3.3.2 碳纳米管(CNT)
        1.3.3.3 石墨烯
    1.4 阻燃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1.4.1 基体改性
        1.4.2 纤维改性
    1.5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含磷杂菲结构碳纳米管/氰酸酯复合材料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PMWCNTs的制备
        2.2.3 CE树脂的制备
        2.2.4 MWCNT/CE复合材料的制备
        2.2.5 DOPO/CE树脂和PMWCNT/CE复合材料的制备
        2.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MWCNTs结构分析
        2.3.2 固化行为与结构分析
        2.3.3 力学性能
        2.3.4 阻燃性能和阻燃机理
        2.3.5 介电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含磷超支化聚硅氧烷接枝多壁碳纳米管/氰酸酯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EPHSi-g-MWCNTs的制备
        3.2.3 CE树脂的制备
        3.2.4 MWCNT/CE复合材料的制备
        3.2.5 EPHSi/CE树脂的制备
        3.2.6 EPHSi-g-MWCNT/CE复合材料的制备
        3.2.7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EPHSi-g-MWCNTs的结构与分析
        3.3.2 EPHSi-g-MWCNT/CE复合材料的结构
        3.3.3 介电性能
        3.3.4 阻燃性能与机理
        3.3.5 冲击强度
    3.4 小结
第四章 阻燃玻璃纤维布增强乙烯基酯复合材料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含磷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4.2.2.1 含磷杂菲结构三烷氧基硅烷(DTES)的制备
        4.2.2.2 磷杂菲结构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4.2.3 PHSi表面改性GF的制备
        4.2.4 树脂的制备
        4.2.4.1 VE树脂的制备
        4.2.4.2 PHSi/VE树脂的制备
        4.2.5 复合材料的制备
        4.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HSi的结构与热稳定性表征
        4.3.2 表面杂化改性GF的研究
        4.3.3 纤维表面以及基体内部PHSi与VE的相互作用
        4.3.4 PHSi/VE树脂的研究
        4.3.5 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4.3.5.1 力学性能
        4.3.5.2 热稳定性
        4.3.5.3 阻燃性能及机理
        4.3.5.4 介电性能
    4.4 小结
第五章 阻燃玻璃纤维布增强双马来酰亚胺复合材料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含磷杂菲结构与氨基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5.2.3 表面改性GF的制备
        5.2.4 固化树脂的制备
        5.2.4.1 BD树脂的制备
        5.2.4.2 a PHSi/BD树脂的制备
        5.2.5 复合材料的制备
        5.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 PHSi的结构分析
        5.3.2 a PHSi表面改性GF的研究
        5.3.3 a PHSi与GF间以及a PHSi与树脂间的相互作用
        5.3.4 阻燃性能与机理
        5.3.5 热降解动力学
        5.3.6 力学性能
        5.3.7 介电性能
        5.3.8 耐湿性能及其机理
        5.3.8.1 界面吸水的影响
        5.3.8.2 基体吸水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简称全称汇总表
博士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
致谢

(6)新型有机杂化六方氮化硼及其高性能阻燃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燃烧理论与燃烧机理
        1.2.1 聚合物的燃烧理论
        1.2.2 聚合物的阻燃机理
    1.3 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1.3.1 阻燃剂的功效
        1.3.2 阻燃剂的分类及研究进展
    1.4 六方氮化硼的研究进展
        1.4.1 六方氮化硼的性能
        1.4.2 六方氮化硼的应用领域
        1.4.3 六方氮化硼的应用领域热性能及阻燃研究
    1.5 阻燃剂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1.5.1 纳米级阻燃粉体的研究
        1.5.2 阻燃协同效果的研究
        1.5.3 阻燃多功能化的研究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六方氮化硼/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2.3 BD 树脂的制备
        2.2.4 hBN/BD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BN/BD 复合材料的固化行为
        2.3.2 hBN/BD 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2.3.3 hBN/BD 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2.3.4 hBN/BD 复合材料的热膨胀性能
        2.3.5 hBN/BD 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2.3.6 hBN/BD 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2.4 小结
第三章 改性六方氮化硼/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设备
        3.2.3 CPBN 的合成与制备
        3.2.4 BD 树脂的制备
        3.2.5 hBN/BD 树脂的制备
        3.2.6 CPBN/BD 复合材料的制备
        3.2.7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BN 的合成及表征
        3.3.2 CPBN/BD 复合材料的固化行为
        3.3.3 CPBN/BD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3.3.4 CPBN/BD 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3.3.5 CPBN/BD 复合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3.3.6 CPBN/BD 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3.3.7 CPBN/BD 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专利
致谢

(7)双马来酰亚胺/磷酸铝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阻燃剂概述
    1.2 无机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1.2.1 无机物阻燃剂的“稀释效应”
        1.2.2 无机阻燃剂的“冷却效应”
        1.2.3 无机阻燃剂的“隔断效应”
        1.2.4 无机阻燃剂的“抑烟效应”
    1.3 常用无机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1.3.1 无机氢氧化物阻燃剂
        1.3.2 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1.3.3 无机物的协同效应
        1.3.4 金属磷酸盐阻燃剂
    1.4 发展前景及展望
        1.4.1 无卤化趋势
        1.4.2 抑烟化趋势
        1.4.3 多重功能化
    1.5 磷酸铝概况
        1.5.1 磷酸铝的应用
        1.5.2 磷酸铝的制备方法
        1.5.3 合成磷酸铝存在的问题
    1.6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市售磷酸铝阻燃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材料
        2.2.2 BD 树脂的制备
        2.2.3 BD/cAP 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AP 对 BD 的固化行为及交联结构的影响
        2.3.2 BD/cAP 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2.3.3 阻燃机理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形貌磷酸铝的可控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材料
        3.2.2 不同形貌磷酸铝的制备
        3.2.3 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六方片状磷酸铝阻燃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及其阻燃机理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材料
        4.2.2 BD 树脂的制备
        4.2.3 BD/cAP 复合材料的制备
        4.2.4 BD /t-hAP 复合材料的制备
        4.2.5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D /t-hAP 和 BD/cAP 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
        4.3.2 BD/t-hAP 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
致谢

(8)新型硅磷协同阻燃剂的合成及其改性高性能热固性树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高分子聚合物的燃烧行为与阻燃机理
        1.2.1 高分子聚合物的燃烧行为
        1.2.2 阻燃理论与阻燃机理
    1.3 阻燃剂概述
        1.3.1 阻燃剂的分类
        1.3.2 阻燃剂改性高分子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3.3 发展前景与展望
    1.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新型含磷超支化聚硅氧烷及其阻燃氰酸酯树脂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P-HSi 的合成
        2.2.3 CE 树脂的制备
        2.2.4 P-HSi/CE 改性树脂的制备
        2.2.5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HSi 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3.2 P-HSi/CE 树脂的固化行为
        2.3.3 P-HSi/CE 树脂的热性能
        2.3.4 P-HSi/CE 树脂的力学性能
        2.3.5 P-HSi/CE 树脂的介电性能
        2.3.6 P-HSi/CE 树脂的阻燃性能
    2.4 小结
第3章 新型磷杂菲梯形聚硅氧烷及其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PN-PSQ 的合成
        3.2.3 PN-PSQ 氨基含量的表征
        3.2.4 BDM/DBA 树脂的制备
        3.2.5 PN-PSQ/ BDM/DBA 改性树脂的制备
        3.2.6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N-PSQ 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3.3.2 PN-PSQ/BDM/DBA 树脂的固化行为
        3.3.3 PN-PSQ/BDM/DBA 树脂的热性能
        3.3.4 PN-PSQ/BDM/DBA 树脂的介电性能
        3.3.5 PN-PSQ/BDM/DBA 树脂的阻燃性能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专利
致谢

(9)双马来酰亚胺改性酚醛氰酸酯树脂固化反应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酚醛氰酸酯树脂
        1.2.1 酚醛氰酸酯树脂的制备
        1.2.2 酚醛氰酸酯树脂的性能特点
        1.2.3 酚醛氰酸酯树脂的应用
        1.2.4 酚醛氰酸酯树脂在国内外的发展历史
    1.3 氰酸酯树脂的改性研究
        1.3.1 环氧树脂改性氰酸酯树脂
        1.3.2 双马来酰亚胺改性氰酸酯树脂
        1.3.3 环氧树脂、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共同改性氰酸酯树脂
        1.3.4 橡胶弹性体改性氰酸酯树脂
        1.3.5 热塑性树脂改性氰酸酯树脂
        1.3.6 含不饱和双键的化合物改性氰酸酯树脂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双马来酰亚胺改性酚醛氰酸酯固化反应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实验内容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共固化机理研究
        2.3.2 共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2.3.3 改性树脂固化工艺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马来酰亚胺改性酚醛氰酸酯树脂基本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实验内容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树脂的工艺性能研究
        3.3.2 改性树脂的反应性研究
        3.3.3 改性树脂浇注体的静态力学性能分析
        3.3.4 改性树脂浇注体的动态力学性能分析
        3.3.5 改性树脂的耐烧蚀性能分析
        3.3.6 改性树脂的介电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马来酰亚胺改性酚醛氰酸酯层合板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2 实验内容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层压板的制备研究
        4.3.2 层压板的耐水性、阻燃性和耐热性分析
        4.3.3 层压板的介电性能分析
        4.3.4 层压板的力学性能分析
        4.3.5 冲击断面的形貌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BMI的合成原理
3. BMI树脂的增韧改性
    (二) 与双烯类化合物进行共聚。
4. BMI树脂的阻燃改性
    (二) 选择合适的填料型阻燃剂, 采用机械共混的方法添加到BMI树脂中。
5. BMI树脂的其他改性

四、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阻燃性和发烟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热可逆交联聚氨酯和聚氨酯胶粘剂的阻燃[D]. 孙延松.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2]基于磷腈结构的线性聚合物及阻燃与自修复环氧树脂的研究[D]. 周立生.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3]氧化石墨烯/双马-三嗪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朋博.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4]无卤阻燃环氧树脂体系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杨爽.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5]高阻燃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 张志勇. 苏州大学, 2016(01)
  • [6]新型有机杂化六方氮化硼及其高性能阻燃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研究[D]. 金文琴. 苏州大学, 2014(09)
  • [7]双马来酰亚胺/磷酸铝复合材料阻燃性能及其机理的研究[D]. 游秋琴. 苏州大学, 2014(09)
  • [8]新型硅磷协同阻燃剂的合成及其改性高性能热固性树脂的研究[D]. 叶菊华. 苏州大学, 2013(S2)
  • [9]双马来酰亚胺改性酚醛氰酸酯树脂固化反应及其性能研究[D]. 张翠妙.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10]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改性研究[J]. 赵勃,王琦玲. 化工中间体, 2011(10)

标签:;  ;  ;  ;  

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的阻燃性和发烟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