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绿洲重建战略浅析

额济纳绿洲重建战略浅析

一、对重建额济纳绿洲战略的浅见(论文文献综述)

孙翠洋[1](2020)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树轮记录的古浪河径流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过程在一定程度也会发生变化。腾格里沙漠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对水循环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古浪河发源于祁连山东段,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是石羊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典型的内陆河。河流水文要素的变化不仅会对该区域生态系统安全产生影响,妨碍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附近其他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深远影响。因此,深化认识该区域水文气候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掌握水文水资源变化动态,对促进该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该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论文利用采自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昌岭山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树轮资料,建立差值年表,通过分析树木径向生长与河流径流之间的关系,重建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古浪河径流历史变化,并对其径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经过实验室样品标准化处理建立油松标准化树轮年表和差值树轮年表。年表统计特征表明,差值年表在平均敏感度、样本间的相关、信噪比、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和第一主成分所占总方差量的百分比等统计特征值要高于标准化年表,并且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其包含的公共信号较强,说明差值年表优于标准化年表,年表质量较高,可用于重建。(2)气候要素作为树木径向生长与水文要素的中间因子。研究得出生长期内(3~5月)的降水与树木径向生长呈显着正相关,前一年生长季后期(前一年9月)的气温与树木径向生长呈显着负相关;径流量与3~8月的降水呈显着正相关,与6~10月的气温呈显着负相关,由此得出树木径向生长与河流径流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油松差值年表与古浪河径流量相关分析表明,树轮年表与古浪河5~7月径流量为显着正相关,响应最好,相关系数为0.713,且达到了0.01的显着性水平,故利用油松树轮年表重建古浪河5~7月的径流变化。(3)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为50.9%,调整方差为49%,交叉检验参数结果证明转换方程是稳定可信的。且重建序列与实测序列变化趋势一致性较好,更加证明了该转换方程是真实可靠的。(4)重建的古浪河158a以来5~7月的径流经历了3个丰水期、4个枯水期和12个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持续最长时间分别为6年、9年和22年,且河流丰枯水期与历史记载的洪涝和干旱时间较为一致。(5)158a来河流特丰水年出现的次数最多,共出现37次,占总年份的23%,偏丰水年高于偏枯水年3%,特丰水年和偏丰水年共出现68次,占总年份的43%,特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共出现62次,占总年份的39%,表明古浪河158a以来5~7月河流径流变化较大。(6)河流径流具有110a、60a、11a以及4~5a周期,4~5a周期与ENSO变化周期相一致,11a、60a和110a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关,说明古浪河径流变化对全球大尺度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响应。

赵柏伊[2](2018)在《丝绸之路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以哈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疆处于北、中、南三条古丝路通道交汇之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哈密是“核心区”的东部门户城市,承担重要的区域联通作用。哈密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其在历史上曾是“陆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新疆地区特有的干旱气候条件、多元民族与地域文化差异造就了哈密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但由于民国以来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哈密城市空间形态产生了诸如兵-地矛盾突出、开发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失衡、文脉特色遗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哈密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具有一定典型性,研究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及其动力影响机制对于哈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方式的选择十分必要。同时,对于探寻新疆地区其他丝路绿洲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也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哈密城市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为依托,以时间线作为横向轴线,城市各个功能要素为纵向切入点展开研究。首先,将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划分为三个研究时期并总结出其阶段性特征,即1)1912——1959年,单中心集聚发展阶段(自我演替);2)1959——1992年,双中心聚合发展阶段(交通主导);3)1992——2015年,多中心组团发展阶段(产业主导)。其次,论文分别从哈密城市内部空间及外部形态轮廓两个层面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论为:1)多行政主体主导下城市“跳跃式”空间形态演变特征;2)区域交通影响下城市空间从轴向到圈层式扩张特征;3)干旱绿洲区城市从依水而建到以水为心的发展特征;4)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依赖型产业扩张特征。最后,基于自然生态、交通发展、政策制度、产业经济四个层面深度剖析了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动力影响机制,并从城市空间扩张模式、地方-兵团发展关系、绿洲生态协调、内部功能组织、历史文脉延续五个方面提出了哈密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策略。

汪亮亮[3](2018)在《塔里木河下游河岸胡杨林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是基于以往长期研究成果和认识的基础上,以塔里木河下游作为目标区域,借助树木年轮水文学的基本方法,以荒漠河岸林植物胡杨为主要研究对象,定量揭示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与生态输水之间的作用机理和无生态输水背景下其可能变化情况,并利用树木年轮方法求解各断面上胡杨生长所需的最小生态需水量,试图为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方案细化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如下:(1)胡杨生长对“长期断流”和“生态输水”两大重大环境事变的响应,在径向生长量方面表现明显。在空间上看:不同断面上胡杨径向生长量的响应程度表现不同,愈向下游胡杨径向生长量的响应变化愈小。同一断面上不同样地内随离河距离的增加而减弱,“线性”生态输水工程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的恢复,所造成该的积极影响范围是有限。(2)以2000 a为时间界点,利用贡献值方程对比分析1985 a塔里木河下游出现河道断流和2000 a开始实施生态输水后生态输水对胡杨径向生长量形成的贡献值。生态输水确实使下游胡杨年轮径向生长发生了良性变化,且存在一定的时间滞后性,四个断面滞后时间均1 a。(3)从无生态输水工程背景出发,基于线性趋势外推模型得喀尔达依、阿拉干、依干不及麻断面胡杨树木年轮停止生长年份为2022 a、2027 a、2018 a,完全停止生长的合理时间段应为2018-2027 a;基于GM(1,1)模型得年轮停止生长年份为2025 a、2032 a、2015 a,合理时间段应为2015-2032 a。对比分析两大模型计算结果胡杨树木停止生长的时间段相对误差为±1.5 a、±2.5 a,两模型在长时间序列上的模拟效果显着、模拟结果可信。排除其它外界干扰因素,塔里木河下游“绿色走廊”可能将在2018-2027 a或2015-2032 a间完全被沙海淹没。(4)塔里木河下游不同断面上胡杨林生长所需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不同,要维持多年胡杨径向生长量值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依次为:0.279 8×108 m3(英苏断面)、0.101 8×108 m3(喀尔达依断面)、0.087 4×108 m3(阿拉干断面)、0.066 7×108 m3(依干不及麻断面)。在对不同断面上的胡杨进行恢复时需要采取不同的给水措施,要保证下游沿岸胡杨径向生长量维持多年平均水平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应为每年下泄0.279 8×108 m3。(5)要使塔里木河下游各断面胡杨径向生长量值达到河道断流前平均水平,所需的最小生态需水量依次为:0.155 6×108 m3(英苏断面)、0.102 4×108 m3(喀尔达依断面)、0.088 5×108 m3(阿拉干断面)、0.067 9×108 m3(依干不及麻断面)。要保证下游沿岸胡杨径向生长量值达到河道断流前平均水平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应为每年下泄0.155 6×108 m3。

惠丹[4](2016)在《内陆河尾闾湖生态重建实证对比研究》文中提出内陆河尾闾湖既是干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也是流域人地关系状态的指示器。本文围绕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输水,重建尾闾湖”的普遍实践,在梳理总结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在干旱区多个流域的实地考察,从“人工干预下尾闾湖演变过程”和“重建尾闾湖的区域实践与分类对比”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近六十年来,典型内陆河尾闾湖经历了快速萎缩、干涸消亡到缓慢恢复的变迁过程,其面积变化呈显着的“U”型发展特征。干旱区尾闾湖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的变迁,表征流域人地关系状态的演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干旱区大量建设水库,拦蓄径流并引入绿洲,水资源发生剧烈的空间转移、形态的转变及分配的不均衡,尾闾湖快速萎缩、干涸消亡。这一时期,流域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内陆河地区实行流域节水政策,向下游断流河道和尾闾干涸湖泊生态输水,人工重建尾闾湖。(2)结合石羊河、塔里木河和讨赖河三个典型干旱区流域的案例分析,整合讨论重建尾闾湖的实践经验。三个尾闾湖的重建实践,在流域类型、输水方式、干预措施等方面各具特征,且实现的效果各异,可归纳为湿地建设型、水域维持型和生产恢复型。石羊河流域为中等规模流域,其尾闾湖的重建以人工干预为主导,以地下水恢复为主要目标,分压沙造林和生态输水阶段进行,达到青土湖形成干旱区湿地的效果;塔里木河流域是规模大、河道长的流域,在流域治理规划过程中,通过源流区节水、支流水系调水向下游尾闾输水,以天然河道为输水通道,使下游河流廊道的植被生态恢复,并实现台特马湖常年维持大面积水域;讨赖河流域是黑河流域统一水系分裂形成的独立子水系,其尾闾湖北海子的生态重建属于地方自发行为,通过行洪河道向已干涸的原河道湖下泄生态用水,使绿洲边缘地下水抬升、形成水域,实现了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恢复的效果。(3)最后,根据尾闾湖演变及其表征的流域人地关系演进,本文提出“上游建设控制性水库,保证绿洲经济社会发展;尾闾生态重建湖泊湿地,保障绿洲生态安全”的干旱区流域水资源配置思路。对重建尾闾湖的实施,提出多途径增加生态输水来源、分阶段进行、按水资源量制定差异的恢复目标、加强人工干预等建议。

胡建[5](2014)在《基于树轮宽度的阿勒泰地区气候重建与分析》文中认为本文利用2012年8月采自阿尔泰山南坡13个采样点的西伯利亚落叶松年轮样本,研制出三种类型的树轮宽度年表。利用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与年表做相关可以得出:6个森林中下部林缘平均后的差值年表与7个气象站平均后的上年7月-当年4月的降水量相关性最好,相关性系数为0.582(0.000009);5个森林中上部林缘平均后的标准化树轮宽度年表与7个气象站平均后的6月的月平均温度相关性最好,相关性系数达到0.6(0.000003)。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确立了气温和降水的重建方程,并重建了阿勒泰地区过去264年上年7月-当年4月的降水量和294年当年6月的月平均温度。同时用若干统计量对重建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重建值是可信的。对重建值分析得到的结论如下:(1)阿勒泰地区上年7月-当年4月的降水与当年6月的月平均温度与树轮的生长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其对树木的生理作用明显。(2)降水重建序列大致有7个偏湿时期和8个偏干时期。最长偏湿期跨越了48年(1825-1872年),最长偏干期跨越了24年(1965-1988年);偏湿期中(1934-1942年)平均值最大的降水量为148.2mm,比平均值多7.8mm,即偏多5%。偏湿期(1943-1951年)平均值最小的降水量为128.9mm,比平均值少11.4mm,即偏少8%。均温重建序列大致有10个偏暖时期和9个偏冷时期。最长偏暖期跨越了41年(1887-1927年),最长偏冷期跨越了40年(1764-1803年);偏暖期(1804-1813年)平均值最大的6月均温为21.6℃,比平均值高0.5℃。偏冷期(1814-1824年)平均值最低的6月均温为20.6℃,比平均值低0.6℃。(3)从频率和极值看,重建的264年(1749-2012年)的降水序列存在5个湿润年、55个偏湿年、148个正常年、47个偏干年、8个干旱年,分别占总年数的2%、21%、56%、18%、3%。最湿润年的极值出现在1841年,降水量为189.9mm,比重建平均值多35.3%。最干旱年的极值出现在1963年,降水量为68.9mm,比长年平均值少50.9%。重建的294年(1719-2012年)均温序列存在1个暖年、27个偏暖年、241个正常年、22个偏冷年、1个寒冷年,依次占总年数的0.3%、9%、82%、7%、0.3%。暖年的极值出现在1915年,其6月均温为23.2℃。寒冷年的极值出现在1797年,其6月均温为19.0℃。(4)在重建降水序列中:1807年为降水的突变点,降水量出现由多向少的转变;1760年、1802年、1888年、1958年为重建温度的突变点。1760年和1958年前后,6月平均温度由暖向冷转变,1802年和1888年,由冷向暖转变。(5)阿勒泰地区重建的降水量(上年7月-当年4月)具有2.4-2.5a、8-8.8a、9.3a的准周期,重建的月均温(当年6月)具有3.9a、7.3-7.5a的准周期。

井家林[6](2014)在《极端干旱区绿洲胡杨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构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胡杨根系空间分布及其构型对极端干旱区环境适应这一科学问题,运用地下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采用根系挖掘法,结合野外根系调查试验,研究不同河道方向胡杨根系空间分布;不同年龄和不同生境胡杨根系构型以及单株胡杨根系空间扩展行为。结果表明:(1)细根对环境的反应最为敏感,在沿河道的方向上,细根水平分布以2.5-3.5m为分界点,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垂直于河道方向上,细根水平分布呈现随环境变化波动的趋势,集中分布在2.5-3.5m和5.5-6.5m两个区域;中根和较粗根在不同水平距离分布相对均匀,且以水平走向为主;而粗大根系靠近树干基部;而沿河道方向和沿河道方向根系水平分布对比发现,垂直河道方向的根系分布占绝对优势。(2)在沿河道方向和垂直于河道方向,细根垂直分布均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0~40cm逐渐增加,40~140cm土层范围内,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少,在40cm处达到最大;中根垂直分布从表层向下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集中分布在0-40cm;较粗根和粗大根系分布呈现中间土层分布较多,两头分布较少的规律,均集中分布在20~80cm范围内,而粗大根系在表层和深层几乎没有分布。而沿河道方向和垂直河道方向根系垂直分布对比发现,垂直方向各层的根系分布仍占绝对优势。(3)通过对不同生境胡杨根系构型对比发现:在水土条件较差的生境,会形成具有明显主根,侧根不发达的根系构型;在水土条件较好的生境,会形成无独立主根,水平根系很发达的散射网状构型。(4)不同林龄的胡杨根系构型对比表明:由根蘖形成的中龄胡杨没有完成构型重建,主要由左右2条比较明显的横走根组成;老龄胡杨已完成根系构型重建,具有自己完整的根系构型。

王思奇[7](2013)在《绿洲荒漠过渡带胡杨种群结构特征与动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为研究对象,2012年在塔里木河中游肖塘地区进行实地调查,采用样线法在垂直于河道方向上设置6六块研究样地共6hm2,对样地内胡杨种群进行每木调查,采集林地内土壤进行分析,研究绿洲荒漠过渡带胡杨种群结构特征与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随着样地与河道的距离增大,胡杨种群数量变化表现出密度整体呈下降趋势,胡杨种群从Ⅲ龄级到Ⅳ龄级个体死亡比例增大。胡杨种群从Ⅲ径级到第Ⅳ径级植株死亡的比例升高。高度结构特征表现为低高度级缺乏与高高度级个体稀少,立地条件影响了超过Ⅲ高度级的个体高度生长,胸径和树高的线形相关性很低。各样地径级结构分布大多表现为偏正态分布特征,在第Ⅲ径级达到峰值。过渡带胡杨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种群,年龄结构基本呈偏正态分布,Ⅱ-Ⅳ龄级为胡杨种群的优势龄级。生命表中,因为低龄级个体不足,胡杨Ⅰ、Ⅱ龄级死亡率为负,该胡杨种群若要持续发展,至少需要补充相应数量的幼苗,否则种群将走向衰退。胡杨Ⅴ龄级到Ⅷ龄级的平均死亡率比Ⅲ龄级到第Ⅴ龄级降低了22.5%。通过Ⅲ龄级到第Ⅴ龄级的环境选择,死亡率下降,Ⅸ龄级达到了胡杨的生理极限,存活曲线分析与生命表分析结果一致。Ⅰ-Ⅲ径级动态指数为负值,Ⅰ-Ⅴ高度级动态指数为负值,综合说明了Ⅲ径级个体和Ⅴ高度级以下个体的缺失,种群未来将表现出衰退趋势。胡杨种群时间序列的预测表明,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没有补充足够的幼苗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龄个体逐渐消亡,仅有极少由根蘖更新的幼龄个体,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荒漠过渡带胡杨种群将衰退。土壤盐分在垂直方向分布表现出10cm深>30cm深>表层>60cm深。胡杨植株下土壤全盐含量达到了0.5%,pH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特征。如果没有洪水经过降低土壤盐分含量,该区域胡杨通过种子繁殖将受到抑制。

黄晶晶[8](2013)在《额济纳荒漠绿洲胡杨根系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胡杨根系不同功能如何权衡、根蘖如何发生的,与根系特征存在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本文采用挖剖面和根窗的方法,研究内容包括(1)不同生境胡杨个体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格局。(2)不同年龄阶段胡杨个体根系在土壤中分布格局;(3)在野外和实验室控制的方法研究胡杨幼苗根系发育过程,探讨根系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讨根系发育的可塑性。(4)胡杨繁殖根系分布、根系构型,以及胡杨根蘖与繁殖根系构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细根(d<2mm)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随深度增加呈现指数函数分布;(2)中龄林细根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在0-90cm各层都是显着大于成熟林的对应指标(p<0.05),成熟林的中等粗根(5mm<d<20mm)、粗根(20mm<d)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在深层(70-90cm)和中浅层(40-50cm)都显着大于中龄林的对应指标(p<0.05);(3)在中龄林中,根表面积、根分枝数、根分形维数及平均分枝角度是分析根系构型的主成分因子,而在成熟林中,根体积、根分枝数及平均分枝角度是分析根系构型的主成分因子;根系各径级的主成分分析显示1-2mm各个径级对根系表面积和根体积影响显着;(4)两种林龄繁殖根系上的不定芽及分蘖株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且两种林龄的一级侧根数、分枝角度亦无显着差异(p>0.05);(5)对比两种林龄不同根序上的根蘖芽发现,二级根上不定芽个数均是同组一级根上不定芽个数的3-4倍;得出:细根对胡杨根系构型有重要的影响,在胡杨根系功能权衡中扮演重要角色。胡杨幼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发育的实验表明:胡杨的幼苗在低的N、盐分处理下,胡杨根系构型参数变化为使根系向更深更宽的范围扩散有利于胡杨从更广的范围内吸取营养元素,高浓度则表现为抑制。P处理下,高浓度的P诱导出更多的胡杨细根量。根系构型参数:根分叉数、根尖点,分支角度,分形维数都是呈现出增大的趋势。P处理可以促进胡杨侧根系向水平方向的拓展,来寻求优质斑块。

龚君君[9](2011)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量对生态输水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生态输水过程中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在地表植被变化方面出现积极的响应,以塔里木河下游的建群种乔木胡杨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不同断面胡杨树干的年轮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其次,对比分析生态输水前后不同断面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的变化差异;最后,估算生态输水对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的影响量及增长的比例(即实测值减去预测值的差值除以预测值)。在此基础上,借助塔里木河下游完备的地下水监测系统采集的数据,利用曲线回归方法,得到地下水与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之间的函数。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不同断面胡杨树干年轮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生态输水工程的实施对三个断面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1952-2008年喀尔达依断面的年平均增长值为0.966mm,1980-2008年阿拉干断面的年平均增长值为1.007mm,1969-2008年依干不及麻断面的年平均增长值为0.952mm。在时间变化上,中尺度(三个断面可得数据的最大年限)表现不是很明显,但小尺度(1990-2008年)出现较显着变化。(2)由于小尺度的胡杨树干年轮指数存在显着变化,因此利用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的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生态输水前后不同断面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的变化差异。在三个断面中,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对生态输水的响应具有滞后性。生态输水前(1990-1999年),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的波动幅度是不明显的,且径向生长量较低;生态输水后(2000-2008年),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出现波动的状态,存在明显差异。表明,胡杨的生长需继续加强生态输水力度,从而保证胡杨正常生长。(3)在对生态输水前后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的对比分析基础上,估算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的影响量。结果表明:喀尔达依断面、阿拉干断面和依干不及麻断面的影响量分别为1.010mm、0.457mm和1.066mm,增长的比例分别为1.219、0.418和0.997。表明,生态输水对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产生了影响。(4)借助相关地下水数据,利用曲线回归方法建立函数,分析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y)与地下水位(x)的关系,得到最优函数如下:喀尔达依断面y = -0.0519x4 + 1.4296x3 - 14.389x2 + 62.168x - 94.547,阿拉干断面y = -0.0598x4 + 1.8636x3 - 21.488x2 + 108.75x - 202.22,依干不及麻断面y = -0.1212x4 + 2.7992x3 - 23.09x2 + 78.935x - 88.785,整体函数y = 0.0061x4 - 0.2218x3 + 3.0262x2 - 18.197x + 41.983。

代德磊[10](2011)在《1949-1977年间黑河中游地区绿洲化时空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河流域是我国土地规划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和实践中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随着黑河中游绿洲的不断发展,用水矛盾已经目显突出,这对黑河下游地区的绿洲发展提出了严峻考验,特别是黑河中游地区人工绿洲不合理开发,使黑河流域的绿洲生态屏障作用日益减退,甚至已经成为了沙尘暴的重要源区之一。研究该地区绿洲的变化情况,可以为绿洲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奠定基础,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治理、防沙治沙等提供基本依据和参考。本文在RS、GIS和GP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目视解译和文献资料重建的方法对黑河中游干流地区的绿洲进行了重建。研究中首先通过野外考察,调查走访,并参考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和政府等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分别建立各自的解译标志或确定地物特征;然后手动数字化,对解放初期、1957、1963、1968、1973、1975和1977年的绿洲进行重建。最后运用GIS运算功能和空间分析方法确定典型年份的绿洲空间分布位置、范围和面积,比较相邻年份绿洲变化情况,并简要分析了绿洲变化成因。结论如下:1.从数量特征来看,黑河中游地区绿洲以面积的扩大为主要趋势。在变化趋势上,黑河中游地区的绿洲化呈现“两升一降”,以升为主的特点。只有从1957-1963年间绿洲面积呈减小趋势,其他时期面积都呈增加趋势。在数量变化上,解放初期的绿洲面积较小,只有150510.82hm2;到1957年出现较大增长,面积增加到319497.76 hm2,年均增长18776.33hm2;而后到1963年面积有所减少,面积为292835.80 hm2,年均减少4443.66 hm2;之后绿洲面积又呈递增态势,但增长相对缓慢,到1977年绿洲面积达到353498.10hm2。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黑河中游的绿洲主要分布在黑河及其支流两侧,旧干渠周围,且沿河流和干渠两岸向外扩张。即便是绿洲萎缩时期,绿洲缩小的区域也是以前开发过的耕地,由于某种原因而放弃开垦,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重新开发利用。从各分区分布来看,绿洲变化不完全一致,且各县区具有变化较为剧烈的区域,无论是扩张或萎缩,均无规律,绿洲斑块比较破碎。它们主要分布在高台县南部,临泽县中部,甘州区中部和西北部,民乐的中部和北部,山丹的中部,肃南明花区等。3.从过程上看,黑河中游地区的绿洲发展逐步从不稳定状态过渡到相对稳定状态。从1949年到1963年,绿洲先出现大面积扩张,而后又大面积萎缩,绿洲处于不稳定状态。1963年以后,绿洲增长相对缓慢,绿洲的变化也较为稳定。但由于绿洲化与荒漠化始终同时存在,只是绿洲化的面积大于荒漠化的面积,因此整体上呈现出绿洲扩张的态势,也是绿洲总面积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4.黑河中游地区绿洲的变化主要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但在某些阶段自然因素也发挥了关键性影响。解放初期到1957年间,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绿洲面积迅速扩张。从1958-1963年期间,由于农业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人口数量下降显着,大量耕地被抛荒,使得人工绿洲面积大幅减少。1963年后,人口还处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阶段,在“以粮为纲”的片面政策指导下,促进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1966年以后,由于气候适宜,降水较多,灾害性天气较少,为绿洲的扩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人口数量有所控制,但人口总数仍在增加,当时的农业政策提倡和鼓励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开垦荒地,并进行田间渠系配套工程建设,改善水利条件,使中游地区土地开发稳步发展。

二、对重建额济纳绿洲战略的浅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重建额济纳绿洲战略的浅见(论文提纲范文)

(1)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树轮记录的古浪河径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研究区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气候水文特征
        2.1.3 植被特征
    2.2 数据来源
        2.2.1 树轮资料
        2.2.2 气象水文资料
3 树轮年表的建立和特征分析
    3.1 树轮年表建立过程
        3.1.1 野外采样
        3.1.2 样品预处理
        3.1.3 轮宽测量与交叉定年
        3.1.4 年表建立
    3.2 年表特征分析
4 树轮对气候和水文要素的响应
    4.1 树轮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4.2 水文要素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4.3 树轮生长对水文要素的响应
5 古浪河径流量重建
    5.1 径流量重建方程的建立
    5.2 径流量变化特征分析
        5.2.1 丰、枯水期分析
        5.2.2 丰、枯频率分析
        5.2.3 周期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丝绸之路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以哈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城市形态学相关研究进展
        1.4.2 绿洲型城市相关研究进展
        1.4.3 哈密相关研究进展
    1.5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1.5.1 研究时期界定
        1.5.2 研究范围界定
        1.5.3 主要概念界定
2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地理基础及阶段划分
    2.1 自然地理基础
        2.1.1 地理区位条件
        2.1.2 地形地貌特征
        2.1.3 自然气候特征
        2.1.4 水资源条件
        2.1.5 能源矿产条件
    2.2 城市历史溯源
        2.2.1 城市历史沿革
        2.2.2 城市遗存现状
        2.2.3 古城演变脉络
    2.3 人口及城市化
        2.3.1 城市人口水平
        2.3.2 城市化水平
    2.4 产业经济发展
        2.4.1 发展历程
        2.4.2 产业水平
    2.5 演变阶段划分
        2.5.1 制度变迁
        2.5.2 社会演进
        2.5.3 经济发展
        2.5.4 空间发展
        2.5.5 多因素叠合下的分期结果
    2.6 本章小结
3 自我演替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特征(1912——1959)
    3.1 政权更迭背景下城市空间缓慢增长阶段(1912——1949)
        3.1.1 城市规模特征
        3.1.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3.1.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3.2 建国初期自组织作用下空间慢速扩展阶段(1949——1959)
        3.2.1 城市规模特征
        3.2.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3.2.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3.3 自我演替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3.3.1 自组织状态下老城区域边缘式慢速扩张特征
        3.3.2 苏联援华背景下红八团驻地“飞地式”扩张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交通因素主导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特征(1959——1992)
    4.1 铁路场站影响下城市空间快速扩张阶段(1959——1983)
        4.1.1 城市规模特征
        4.1.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4.1.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4.2 两区联动填充下城市空间融合发展阶段(1983——1992)
        4.2.1 城市规模特征
        4.2.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4.2.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4.3 交通因素主导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4.3.1“单位大院”建设模式下城市空间离散式特征
        4.3.2 兰新铁路线贯通带动城市空间轴向扩张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产业因素主导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特征(1992——2015)
    5.1 石油新城引领下城市空间跳跃式发展阶段(1992——2004)
        5.1.1 城市规模特征
        5.1.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5.1.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5.2 多产业园区“飞地”式引领城市空间扩展阶段(2004——2015)
        5.2.1 城市规模特征
        5.2.2 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5.2.3 城市内部功能布局演变
    5.3 产业因素主导时期城市空间形态面临问题
        5.3.1 城市空间粗放式扩张
        5.3.2 兵、地矛盾逐步凸显
        5.3.3 重度资源依赖性的不可持续
        5.3.4 职住分离现象突出
        5.3.5 文化遗存的消极保护
    5.4 产业因素主导时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5.4.1 交通动脉建设引领城市空间由跳跃式向轴向扩张特征
        5.4.2 经济政策推进引领城市空间“飞地式”极速扩张特征
    5.5 本章小结
6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总体特征及动力机制
    6.1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量化分析
        6.1.1 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变化
        6.1.2 城市空间扩张速率分析
        6.1.3 城市空间扩张模式分析
        6.1.4 城市空间扩张结构分析
    6.2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总体特征
        6.2.1 多元主体主导下城市空间“跳跃式”扩张形态特征
        6.2.2 干旱绿洲区城市从依水而建到以水为心的发展特征
        6.2.3 区域交通影响下城市空间从轴向到圈层式扩张特征
        6.2.4 城市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依赖型产业扩张特征
    6.3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
        6.3.1 自然地理对城市空间扩张方向的限制
        6.3.2 多方行政主体干预对空间扩张的影响
        6.3.3 区域交通的完善对城市空间轴向引导
        6.3.4 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空间的正向拉动
        6.3.5 总体规划编制对城市开发建设的管控
        6.3.6 重大政策制度对城市空间的推动作用
    6.4 哈密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6.4.1 城市空间紧凑化发展
        6.4.2 地方兵团一体化发展
        6.4.3 绿洲生态协调化发展
        6.4.4 三生空间互融性发展
        6.4.5 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基本结论
    7.2 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致谢

(3)塔里木河下游河岸胡杨林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项目支持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需水研究进展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3 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量的影响
    3.1 英苏断面上胡杨径向生长量分析
    3.2 喀尔达依断面上胡杨径向生长量分析
    3.3 阿拉干断面上胡杨径向生长量分析
    3.4 依干不及麻断面上胡杨径向生长量分析
    3.5 小结
4 无生态输水背景下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量变化
    4.1 基于线性趋势外推模型的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变化
    4.2 基于GM(1,1)模型的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变化
    4.3 小结
5 塔里木河下游沿岸胡杨林最小生态需水量预估
    5.1 英苏断面沿岸胡杨林最小生态需水量预估
    5.2 喀尔达依断面沿岸胡杨林最小生态需水量预估
    5.3 阿拉干断面沿岸胡杨林最小生态需水量预估
    5.4 依干不及麻断面沿岸胡杨林最小生态需水量预估
    5.5 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内陆河尾闾湖生态重建实证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实践与理论研究进展
        1.2.1 内陆河尾闾湖环境演变相关研究
        1.2.2 尾闾湖输水重建实践与相关研究
        1.2.3 研究启示与本文视角
    1.3 研究设计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材料
        1.3.2 本文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内陆河尾闾湖的特征与功能
    2.1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
    2.2 尾闾湖的特征
    2.3 尾闾湖的生态功能
第三章 人工干预下的尾闾湖演变过程
    3.1 人工干预控制下的尾闾湖演变
    3.2 流域景观单元与水资源配置格局及其演进
        3.2.1 尾闾湖的历史演变
        3.2.2 人工水系导致尾闾湖消亡
        3.2.3 尾闾湖输水重建
第四章 尾闾湖生态重建的流域实践对比
    4.1 湿地建设型:石羊河-青土湖
        4.1.1 流域与尾闾湖概括
        4.1.2 实施背景与实行方式
        4.1.3 实现效果与发展方式
        4.1.4 案例特征与评价
    4.2 水域维持型:塔里木河-台特玛湖
        4.2.1 流域与湖泊概括
        4.2.2 实施背景与实行方式
        4.2.3 实现效果与发展方式
        4.2.4 案例特征与评价
    4.3 生产恢复型:讨赖河-北海子
        4.3.1 流域与湖泊概括
        4.3.2 实施背景与实行方式
        4.3.3 实现效果与发展方式
        4.3.4 案例特征与评价
    4.4 多目标输水:黑河-东居延海、天鹅湖
    4.5 对比与启示
        4.5.1 案例对比
        4.5.2 经验启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与展望
        5.2.1 可能的创新点
        5.2.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树轮宽度的阿勒泰地区气候重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立项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支持
        1.4.1 基本原理和原则
        1.4.2 统计学方法的运用
        1.4.3 技术路线设计
2 国内外年轮研究进展
    2.1 树木年轮气候学国际发展概况
    2.2 树木年轮气候学国内研究进展概况
    2.3 新疆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进展
    2.4 新疆阿勒泰地区树木年轮气候学研究进展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形地貌
    3.3 河流水文状况
    3.4 气候特征
        3.4.1 日照、风、无霜期
        3.4.2 气温
        3.4.3 降水
    3.5 垂直带谱和植被
    3.6 研究的树种
    3.7 选择的气象站资料
4 年表研制与年表特征对比分析
    4.1 年表的建立过程
        4.1.1 野外取样
        4.1.2 样本的预处理
        4.1.3 轮宽测量及交叉定年
        4.1.4 年轮年表的建立
    4.2 年表特征对比分析
        4.2.1 标准差和样本的代表性
        4.2.2 缺轮百分比
        4.2.3 信噪比
        4.2.4 第一特征向量百分比
        4.2.5 平均敏感度
        4.2.6 互相关系数对比
        4.2.7 年表的自相关系数
    4.3 年表特征小结
5 阿勒泰地区历史时期气候重建与检验
    5.1 气象数据
    5.2 降水与年表的相关性及树木生理学意义
    5.3 气温与年表的相关性及树木生理学意义
    5.4 气候重建
        5.4.1 降水重建
        5.4.2 温度重建
    5.5 降水、温度重建方程的稳定性检验
        5.5.1 上年 7 月-当年 4 月降水重建方程的检验
        5.5.2 当年 6 月的月平均温度重建方程的检验
6 阿勒泰地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特征
    6.1 气候变化时段
        6.1.1 降水干湿变化时段分析
        6.1.2 冷暖变化时段分析
    6.2 频率与极值
    6.3 周期
        6.3.1 降水周期的分析
        6.3.2 温度周期分析
    6.4 突变分析
        6.4.1 降水突变分析
        6.4.2 月平均温度突变分析
7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6)极端干旱区绿洲胡杨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构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北干旱区
        1.1.2 绿洲
        1.1.3 胡杨
        1.1.4 国内外根系生态学研究进展
        1.1.5 胡杨根系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创新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类型
    2.5 水文
    2.6 植被
3. 技术路线
4. 胡杨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胡杨林样地基本概况
        4.2.2 胡杨样株调查情况
        4.2.3 胡杨根系基本组成
        4.2.4 胡杨根系水平分布
        4.2.5 胡杨根系垂直分布
    4.3 小结与讨论
        4.3.1 胡杨根系的水平分布特征
        4.3.2 胡杨根系的垂直分布特征
5. 胡杨根系构型研究
    5.1 试验设计
        5.1.1 不同生境胡杨根系构型调查
        5.1.2 不同龄林胡杨根系构型调查
        5.1.3 胡杨根系扩展行为调查
        5.1.4 根序分级和指标分类
        5.1.5 数据统计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生境胡杨根系构型
        5.2.2 不同龄林胡杨根系构型
        5.2.3 胡杨根系扩展行为
    5.3 小结与讨论
        5.3.1 不同生境胡杨根系构型特征
        5.3.2 不同林龄胡杨根系构型特征
        5.3.3 胡杨根系的空间扩展行为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胡杨根系分布特征
        6.1.2 胡杨根系构型特征
    6.2 讨论
        6.2.1 胡杨根系的觅食行为
        6.2.2 胡杨根系权衡假说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绿洲荒漠过渡带胡杨种群结构特征与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内外有关胡杨林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
        1.2.2 国内外有关胡杨林与其生境关系研究
        1.2.3 胡杨林与绿洲
    1.3 关于种群结构的研究
    1.4 小结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本研究的特色及研究内容
        1.6.1 本研究的特色
        1.6.2 研究目标
        1.6.3 研究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水文情况
    2.2 过渡带气候要素特征
        2.2.1 过渡带气候要素的月变化
        2.2.2 过渡带气象要素年际变化
        2.2.3 过渡带气候要素特征分析
    2.3 植被分布状况
3 研究方法
    3.1 实验设计
    3.2 调查方法
    3.3 土壤采样方法
    3.4 数据处理方法
        3.4.1 群年龄结构分析方法
        3.4.2 种群径级、高度级划分
        3.4.3 生命表的编制
        3.4.4 种群动态分析方法
        3.4.5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3.5 土壤样品分析方法
        3.5.1 土壤总盐含量(残渣烘干法)
        3.5.2 土壤 PH 值测定(电位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胡杨种群结构分析
        4.1.1 种群数量变化
        4.1.2 径级结构
        4.1.3 高度级结构
        4.1.4 胸径和树高的关系
        4.1.5 种群年龄结构
        4.1.6 生命表编制
        4.1.7 存活曲线
        4.1.8 种群结构动态
        4.1.9 胡杨种群的时间序列预测
    4.2 胡杨样地土壤分析
        4.2.1 三种类型土壤盐分布特征
        4.2.2 三种类型土壤 PH 分布特征
        4.2.3 土壤盐分垂直分布
5 讨论
    5.1 种群数量的变化
    5.2 过渡带胡杨种群结构
    5.3 种群更新情况
    5.4 研究区气候条件分析
    5.5 人类活动对胡杨种群的影响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植被恢复对策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致谢

(8)额济纳荒漠绿洲胡杨根系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干旱区荒漠绿洲
        1.1.2 胡杨的地理分布
        1.1.3 根系生态学研究进展
        1.1.4 胡杨根系研究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胡杨克隆繁殖根系分布特征及其构型
        1.2.2 胡杨幼苗的根系构型特征
    1.3 研究创新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土壤特征
    2.4 气候
    2.5 水文
        2.5.1 地表径流和降水
        2.5.2 地下水
    2.6 植被类型
3 技术路线
4 不同林龄胡杨克隆繁殖根系分布特征及其构型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4.1.2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胡杨林样地基本特征
        4.2.2 胡杨根长密度垂直分布特征
        4.2.3 胡杨根表而积密度垂直分布特征
        4.2.4 土壤的水分和电导率的空间分布规律
    4.3 小结与讨论
        4.3.1 胡杨繁殖根系分布特征
        4.3.2 胡杨繁殖根系的构型特征
5 N,P,盐分对胡杨幼苗的根系构型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对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影响
        5.2.2 对各径级根系长度和直径的影响
        5.2.3 不同处理方式对根系构型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量对生态输水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树木年轮学在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1.2.2 树木年轮学在河流径流变化中的应用
        1.2.3 树木年轮学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1.2.4 胡杨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项目支撑
2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状况
        2.1.2 气候状况
        2.1.3 水文状况
        2.1.4 植被分布状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胡杨信息采集
        2.2.2 地下水位获取
        2.2.3 数据处理方法
3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3.1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树干的年轮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3.1.1 胡杨年轮标准年表特征
        3.1.2 典型断面胡杨树干的年轮指数变化特征
        3.1.3 各断面间胡杨树干的年轮指数对比分析
        3.1.4 小结
    3.2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前后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变化特征
        3.2.1 典型断面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变化特征
        3.2.2 各断面间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对比分析
        3.2.3 小结
    3.3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的影响量估算
        3.3.1 典型断面生态输水对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的影响量估算
        3.3.2 小结
    3.4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后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与地下水的关系
        3.4.1 典型断面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与地下水的关系
        3.4.2 下游胡杨树干径向生长量与地下水的关系
        3.4.3 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后记

(10)1949-1977年间黑河中游地区绿洲化时空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绿洲研究现状
        1.2.2 国内绿洲研究现状
        1.2.3 黑河流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论文框架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3.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气候
        2.1.3 水文水系
        2.1.4 土壤植被
        2.1.5 自然灾害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及民族
        2.2.3 经济发展状况
    2.3 绿洲开发简史
        2.3.1 先秦时期
        2.3.2 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
        2.3.3 隋唐与五代夏元时期
        2.3.4 明清时期
        2.3.5 民国时期
    2.4 生态问题
        2.4.1 毁草开荒、超载滥牧
        2.4.2 土地沙漠化
        2.4.3 土壤盐碱化
        2.4.4 水资源问题突出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源
    3.2 数据预处理
        3.2.1 影像的合成
        3.2.2 几何精纠正
        3.2.3 影像的增强处理
        3.2.4 影像的镶嵌、裁剪
    3.3 研究方法
        3.3.1 方法的建立
        3.3.2 研究步骤
        3.3.3 技术路线
        3.3.4 结果验证
第四章 绿洲化过程重建
    4.1 地方志记载时期(1949-1955)的绿洲重建
        4.1.1 信息选取
        4.1.2 土地开发
    4.2 地形图时期(1956-1961)的绿洲重建
        4.2.1 地物特征
        4.2.2 绿洲重建
    4.3 卫星相片时期(1962-1972)的绿洲重建
        4.3.1 解译标志
        4.3.2 绿洲重建
    4.4 MSS影像时期(1973-1977)的绿洲重建
        4.4.1 解译标志
        4.4.2 绿洲重建
第五章 绿洲时空变化分析
    5.1 绿洲数量特征的变化
        5.1.1 绿洲数量特征的变化分析
        5.1.2 绿洲各分区的数量变化分析
        5.1.3 绿洲数量变化速率分析
        5.1.4 绿洲数量变化类型分析
    5.2 绿洲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
        5.2.1 绿洲分布特征的变化
        5.2.2 绿洲各分区分布特征的变化
第六章 绿洲时空变化成因探讨
    6.1 自然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6.1.1 气温变化
        6.1.2 降水变化
        6.1.3 水资源变化
        6.1.4 灾难性天气变化
    6.2 社会因素对绿洲变化的影响
        6.2.1 人口数量的变化
        6.2.2 农业政策的变化
        6.2.3 治沙造林种草
    6.3 1949-1977年绿洲变化成因
        6.3.1 1949-1957年的大幅扩张
        6.3.2 1957-1963年的绿洲萎缩
        6.3.3 1963-1968年的快速扩张
        6.3.4 1968-1973年的缓慢增加
        6.3.5 1973-1977年的持续增加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对重建额济纳绿洲战略的浅见(论文参考文献)

  • [1]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树轮记录的古浪河径流变化研究[D]. 孙翠洋.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2]丝绸之路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以哈密为例[D]. 赵柏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3]塔里木河下游河岸胡杨林最小生态需水量研究[D]. 汪亮亮.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4]内陆河尾闾湖生态重建实证对比研究[D]. 惠丹. 兰州大学, 2016(06)
  • [5]基于树轮宽度的阿勒泰地区气候重建与分析[D]. 胡建. 新疆师范大学, 2014(12)
  • [6]极端干旱区绿洲胡杨根系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构型研究[D]. 井家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7]绿洲荒漠过渡带胡杨种群结构特征与动态研究[D]. 王思奇. 新疆师范大学, 2013(06)
  • [8]额济纳荒漠绿洲胡杨根系特征的研究[D]. 黄晶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1)
  • [9]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径向生长量对生态输水响应研究[D]. 龚君君. 新疆师范大学, 2011(07)
  • [10]1949-1977年间黑河中游地区绿洲化时空过程研究[D]. 代德磊. 兰州大学, 2011(11)

标签:;  ;  ;  ;  ;  

额济纳绿洲重建战略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