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交换机几个重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以太网交换机几个重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一、以太网交换机几个重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煌[1](2021)在《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列车通信网络(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TCN)所承载的数据信息呈现海量化和多源化,列车通信以太网由于其高带宽和高兼容性等优势而成为TCN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然而,面对通信系统规模和功能复杂度的迅速增长,列车通信以太网存在的流量调度弱和拓扑管理差等缺点日益凸显,极易出现流量传输异常、通信链路中断等性能衰退或者故障现象,进而引发列车控制信息错误甚至系统功能紊乱,危及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网络重构优化理论,是在故障诊断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对特定网络资源和功能进行抽象和分解,并根据所需的优化目标合理地分配和设计功能单元。所以,该理论能够对故障状态下的通信网络进行主动地传输调度恢复和网络性能调优,快速有效地抑制故障和性能异常对通信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列车的高效安全运行,满足列车通信以太网对故障处理能力和性能调优的更高要求,网络重构优化理论作为一种具备故障自恢复与性能优化的综合化智能容错设计理论,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围绕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网络故障管理与性能优化问题,以网络资源调度自调整和拓扑路由自恢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了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策略,包括: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和网络拓扑路由重构。本文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系统间多核心的协同预调度最优配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趋化细菌觅食算法(BFO with Self-adaptive Chemotaxis strategy,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针对列车通信以太网系统间多网络核心的流量传输协同预调度,在基于时间触发机制的网络结构下,首先构建了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系统间实时流量资源协同传输模型;再提取特征周期与时间初相作为预调度重构优化的关键,形成了统一时间标签下的预调度约束条件与性能优化目标;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兼顾了重构的优化效果、搜索速度和搜索稳定性。2、针对列车编组网(Ethernet Consist Network,ECN)子网的快速动态调度自调整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模糊粒子群算法(Multi-objective Fuzz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OFPSO)的子网网络动态调度重构策略。根据ECN子网的网络分割独立特性,建立了以网络交换机为核心的子网传输结构分析方法;再根据ECN子网交换式传输基础,对子网内实时流量的动态调度控制进行了时域化建模与特征排序,对通信链路传输进行了可变时间窗划分,并据此形成了动态调度重构的约束条件与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MOFPSO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策略,快速地完成了流量异常状况下ECN子网调度表的动态调度重构设计优化。3、针对故障下拓扑路由规划的最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差分进化混合禁忌算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 hybrid Tabu algorithm,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在实际运行的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网络拓扑架构稀疏化模型,涵盖了节点状态矩阵、端口连通矩阵和有向通信链路矩阵;设计了针对流量传输的拓扑路由性能综合评价指标,包括通信链路负载率、转发时延和传输抖动等,形成了完整的网络拓扑路由模型体系;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快速且有效地应对了通信链路故障所带来的网络拓扑突变。4、为了验证网络重构优化的实际应用有效性问题,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网络重构优化实验平台。依据所提出的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优化策略,以TRDP地铁列车实车通信网络为基础,设计了网络资源和通信链路的实时监测控制方案,完成了列车通信以太网重构优化实验平台的搭建。通过实际实验平台测试,证明了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ECN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和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的有效性,从而表明所提出的网络重构优化策略为列车通信以太网的智能容错设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优化方案。

赵泽华[2](2021)在《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工业4.0时代,旨在实现生产系统的数字化,从而实现物理对象、人类和逻辑实体之间的无缝集成,这种新的模式有望大大改善工业生产系统,例如减少设备的故障和停机时间,减少维护,提高生产量和灵活性等,目前许多工业自动化系统都依赖于传感、计算以及执行设备之间的时间同步(或称为及时性)通信。由IEEE 802.1TSN任务组开发的基于时间敏感网络(TSN)标准的以太网技术的进步正在显着改善时间同步以及降低最坏情况下的通信延迟。目前生产支持TSN功能的系统平台及设备的厂商有很多,实际上,为了方便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这些厂商将这些功能集成在自己的厂商硬件中,这意味着,即使是一个开源系统,但是如果想要利用这些开源系统进行TSN技术的应用开发,就绕不过配套的厂商硬件,因此,开发一个可以脱离厂商硬件的系统平台,有望打破现状,为后面TSN技术的应用拓展奠定基础。同时现代数据中心的布局结构也产生了新的需求,传统的静态模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需求,覆盖网络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传统的TSN跨域互联主要聚焦在同一个局域网域内的TSN域跨域互联,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利用VLAN标记将一个局域网划分为不同的TSN域,从而在这些TSN域之间实现TSN的跨域互联,而两个通过三层网络进行连接的二层局域网,实际上是被隔离的,并未实现跨域互联。基于以上几点,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在调研了时间敏感网络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了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方案。首先对时间敏感网络相关技术中比较重要的几个功能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选择了适合本文研究的SDN控制器方案,结合SDN控制器设计提出了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方案。(2)实现本文提出的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方案,首先利用开源工具及技术手段,利用实验室的支持TSN功能的设备搭建实验环境,对时间敏感网络的时间同步、流量整形等基本功能进行实现,证明了打破厂商硬件限制的可行性。之后对本文提出的TSN配置增强功能进行实现,包括设计WebUI、对选取的netconf接口进行测试,编写实现本文的netconf-cilent方案,搭建测试环境,利用实现的TSN配置增强功能对TSN节点进行配置下发工作,在对应的TSN节点中利用命令行查看配置已生效。(3)提出利用VxLAN实现的TSN的跨域互通方案,并搭建测试环境,对互通方案的有效性和指标进行验证和测试。本文这方面工作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利用开源库open vSwitch+mininet在虚拟环境中对设计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之后在实际环境中利用物理设备及open vSwitch搭建环境,实现了设计方案,对方案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平均的延时抖动在0.65微秒,平均的往返延时达到了2.28毫秒。之后利用选择的SDN控制器TF,结合openstack在虚拟环境中对设计的方案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之后在实际环境中,利用物理设备及TF控制器搭建测试环境,实现了测试方案,对方案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平均的延时抖动在0.28微秒,平均的往返延时在1.088毫秒,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凌静[3](2020)在《网络时间分析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万物互联互通时代的到来,准确、可信、高度可用的网络时间是所有网络应用场景正常运行的基础。利用网络传递时间信息的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时间同步不需要额外的同步设备便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业务时间同步的需求,具有成本低廉、应用广泛以及方便快捷的优势。另外,伴随着网络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增加,催动着网络时间同步对可靠性、高精度等等的需求。本文意在搭建一套互联网时间服务监测系统,持续监测世界范围内互联网时间服务,并通过采集到的数据对监测的时间服务进行性能分析,找出影响互联网时间服务性能的因素,然后对互联网时间服务进行评估,为用户侧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针对现有以及未来应用对时间同步的需求,探究在现有情况下,网络时间服务对应用需求的满足情况以及影响应用时间同步的网络因素,并给出网络时间同步精度提升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时间服务的性能分析以及高精度网络时间同步的应用这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提出一个互联网网络时间服务监测系统,该系统可以提供来自GNSS的高精度基准参考时间,并且对全球范围数百个互联网时间服务进行监测。接着,提出了一套互联网时间服务性能分析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评价时间服务性能的三个指标:可用性、稳定性和准确性。然后,为了获取互联网时间服务的异常情况以及剔除异常后的数据集,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设计了一种异常检测算法;最后,结合服务性能指标对监测的互联网时间服务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56个时间服务的可用性达到95%以上。并发现传输链路中经过的交换节点数量并不会对互联网时间服务的性能产生影响,且准确性与稳定性中标准差指标正相关。(2)提出了一个面向金融交易的高精度时间同步方案。通过分析金融场景对时间同步的需求以及分析影响该场景时间同步的网络因素后,提出了一种软件定义时间同步方案。该方案基于软件定义的方法,采用时间同步管理和控制分离的方式。另外,为了消除时间同步的抖动,提出一种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算法,且该算法可以嵌入至所提方案的控制器中。然后,搭建实验环境,首先测试对比传统的时间同步方案与所提出的方案,得出相比传统时间同步方案的时间同步精度可以提高约5倍,并近一步验证所提出的软件定义时间同步方案达到并超出现在金融交易对时间同步的需求;然后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数字PID控制算法和卡尔曼滤波算法作为对比算法,验证基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算法性能要优于其他两种算法,且明显能在所提出方案的基础上提升时间同步精度并维持数据特征。

边子政[4](2020)在《可扩展的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与验证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云计算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可编程数据平面的逐渐普及,数据中心内的网络协议正发生着快速的变革。为保证新协议的稳定与可靠,需要在部署前对其功能与性能进行大量工程上的测试与验证。由于真实设备的成本较高,所以一般使用仿真环境进行操作。在该过程中,会遇到三个问题:第一,由于这些网络的规模较大,而传统网络仿真技术的性能有限,因此难以对整个网络进行真实流量的仿真;第二,现有系统对网络仿真的关注较多,而对网络协议测试验证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最后,分布式仿真环境中的网络遥测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布式网络协议仿真与测试系统的设计方案。首先,系统使用了容器与隧道技术,使仿真网络的节点与链路能够同时运行于多台主机中,解决了大规模网络仿真中系统的扩展性问题;其次,由于在协议的开发及测试过程中,需要通过运行数据对其进行调试与分析,所以论文利用eBPF技术,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分布式仿真场景下的带外遥测技术,它能够以较低的开销按需过滤与提取网络节点中的数据包;最后,论文还提出了一种基于测试用例的协议测试方法,并提倡以测试驱动的方式完成网络协议的开发与测试。此外,论文通过模拟为数据中心网络添加新协议及进行对比实验的方式,测试了系统的功能及性能。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对大规模网络的分布式仿真、带外实时遥测和协议的自动化测试验证都具有良好的支持。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在具有双核CPU和4GB可用内存的单机上,就可以仿真拥有约640个节点和1280条链路的网络。并且在具有多个工作节点的情况下,系统创建仿真网络时的性能具有显着的提升。

张伟[5](2020)在《FC-AE网络自动化测试软件设计》文中提出随着航空航天领域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代航电系统对网络总线的速率、带宽等方面的性能要求也逐渐提高。FC-AE(Fiber Channel Avionics Environment)协议集,既具有FC(Fiber Channel)协议的高传输速率,高传输带宽以及高可靠性等特点,又专门针对航电环境下设备间的数据通信制定了额外的标准,可以极大的满足航空电子系统新时代的各种互联需求,已成为航空电子网络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协议。但是,由于FC-AE协议内容丰富,功能实现复杂,这给系统测试工作增加了不小的负担。而且在系统设计过程中随着系统功能的更新迭代,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复测试实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工成本。因此,设计一款自动化测试软件从而大大缩减测试人员测试工作量,提升测试效率,这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设计出了一个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软件平台,以教研室自研的FC-AE-1553(Fiber Channel Avionics Environment 1553)和FC-AE-ASM(Fiber Channel Avionics Environment Anonymous Subscriber Messaging)协议仿真节点卡及光纤交换机作为硬件平台,面向FC-AE网络的相关功能进行测试的自动化测试软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深入研究了FC-AE相关协议,对FC-AE网络进行了自动化测试的需求分析,对测试项目进行了总结。根据FC协议5层的协议体系结构,我们将这些测试项目划分为FC-1层测试、FC-2层测试、FC-3层测试与FC-4层测试。2.设计了基于以太网命令和数据传递的自动化测试方案。针对各个测试项目进行了自动化测试方法的研究,并设计出了详细的测试用例。3.设计并实现了自动化测试控制台软件和下位机软件。设计了以太网通信模块,定义了一套控制台软件与下位机软件之间的命令响应操作,实现了自动化测试功能。为了便于操作,还基于QT平台设计了可视化的图形用户界面程序。4.针对FC-AE-1553和FC-AE-ASM协议仿真节点卡设计了驱动程序。将驱动程序分为了初始化模块、数据接收和发送模块以及控制模块,并且实现了各个模块的功能。5.搭建了FC-AE网络自动化测试环境,对测试软件的功能进行了验证。并且将自动化测试程序与手工测试的方式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自动化测试程序的优势所在。

韩凯[6](2019)在《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包括在东海、南海海域开展生命救助、海洋安全监管、海上指挥管理,打击海上各种违法活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方面。海事巡逻船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现役的千吨级海事巡逻船功不可没,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几个问题:由于吨位低,对抗恶劣海况能力有限,无法执行远海任务;系统通联手段少,近海通信方式依靠运营商的移动网络,移动基站覆盖不到的地方使用微波,但微波通信也会受到距离的制约,影响远海执行任务的能力;千吨级海事巡逻船的通信装备配置低,影响海事船编队指挥和综合指挥能力。所以为了加快推进国家相关规划布局的实施,有效提高我国海事部门应对远海海域执行任务的要求,需要建造一艘综合能力更强、能够适应全球海域内执行海事应急处置任务的新型的万吨级海事船。本文通过对某万吨海事船通信网络进行需求调研,针对需求性分析结果,确定通信网络由海事业务网、航行保障网与日常保障网组成。制定该通信网络拟采用的技术包括:IP地址分配、组播路由、服务质量(QOS)等。总体架构借鉴军事信息网络体系理论基础,采用面向服务架构技术和业务、控制、承载分离的思想,技术分层上采用“四层两面”架构。通过对系统总体架构的深入研究,三网基础部分采用统一技术体制构建承载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由IP体制统一承载。根据业务需求设计了三网基础部分的网络架构,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路由协议,VL AN划分。明确三网各分系统的功能、性能、内外接口等要求,完成各分系统的方案设计,对方案中采用的设备进行选型。通过搭建环境进行参数配置,验证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合理、可行。该通信网络方案满足不同业务子系统、不同接入方式、不同类型业务对网络承载能力提出的要求。通过运用业务分类、流量监测、队列调度、带宽控制及层次化QOS策略,按需实现精细化的流量控制、端到端的可靠传输等服务。该方案实现了预期设计目标,为后续项目的工程实施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柏泽钿[7](2019)在《宁波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合监控系统主要是为了实现对轨道交通中的机电设备的实时监视及控制并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互通及联动而设置,其主要将轨道交通中的电力监控、环境和设备监控、火灾自动报警、广播、乘客信息、视频监控、站台门、防淹门、信号、自动售检票等系统集成或互联于一体。综合监控系统的应用可以增强指挥调度的统一性、灵活性和系统间的协调运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管理自动化水平的目的。本文结合宁波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建设与运营经验,依托实际的工程对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做了详细研究分析。首先,本文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介绍了综合监控系统的相关知识与技术;然后,结合宁波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功能需求进行系统软硬件结构设计,在软硬件结构设计的基础上着重从骨干网、用户权限、联动功能、子系统功能及网络安全方面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最后,对系统的用户管理、联动功能、子系统功能实现及网络安全功能进行了演示,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并介绍了宁波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预测了综合监控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论文以宁波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建设为研究背景,对该系统构成、功能及具体应用进行研究和设计,从而提高宁波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安全性、智能化。作为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产物,综合监控系统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本文以宁波轨道交通实际项目为出发点,为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在其他城市的建设与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

韦梦园[8](2019)在《基于网络性能测试仪的RFC2889软件方案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网络、通信、电子等诸多互联网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网络设备的性能测试需求随之日益攀升。因此,研发一款高精度、高可靠性、可扩展的网络性能测试仪,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论文主要完成了基于网络性能测试仪的RFC2889测试协议软件方案的设计与实现。首先,论文介绍相关网络通信协议,描述针对局域网互联设备的RFC2889国际通用测试标准的主要内容;其次,深入分析网络性能测试仪的功能需求,给出网络性能测试仪系统总体设计架构,包括软硬件系统的设计方案;然后,基于设计实现的网络性能测试仪系统平台,完成RFC2889测试标准上位机软件研发。详细描述RFC2889标准各个测试项的算法原理与实现,构建上位机软件方案。最后,对论文实现的网络性能测试仪RFC2889测试软件的功能进行实际验证。通过与参考测试仪的对比测试,展现本文测试仪的实际工程应用,计算测试结果误差佐证本系统的精确性。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基于网络性能测试仪的RFC2889测试软件方案,其功能需求与性能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赵俊龙[9](2018)在《时间触发以太网综合业务调度算法与管控平台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将实时确定性和安全可靠性集成于具有高带宽、低成本和结构简单优势的传统以太网中,时间触发以太网(Time-Triggered Ethernet,TTE)应运而生。但是,时间触发以太网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网络可管控性较差以及业务调度严重依赖人工手动配置。借鉴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中由控制器统一管理网络的思想,本文尝试对时间触发以太网进行集中化管控,并针对实时确定性业务的综合调度部署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根据时间触发以太网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来设计具有实用价值的时间触发综合管控系统平台,同时利用集中化管控的优势设计时间触发综合业务调度算法以自动化综合调度部署所有实时确定性业务。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时间触发以太网的管控需求,设计和实现了包括网元层、管控层和应用层在内的三层时间触发综合管控系统(Time-triggered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TTIMCS),并将整个时间触发综合管控系统划分为时间触发业务管控协议、时间触发管控中心和网元节点管控代理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时间触发业务管控协议为时间触发以太网提供了一套包括网元设备管控、网络拓扑发现以及数据可靠传输等功能的完整的网络管控解决方案。时间触发管控中心依托于插件层、服务层和适配层完成了网元节点的统一管理,同时支持资源拓扑管理和用户业务调度等功能,并完成了对核心功能服务的API接口化。网元节点管控代理则运行于网元节点之上,提供与时间触发管控中心的可靠协议连接,并使用时间触发业务管控协议进行信息交换。(2)基于时间触发综合业务调度问题,设计和实现了两阶段多业务调度算法(Two-phase Multi-business Scheduling Algorithm,TPMBSA)。由于实时确定性业务的最终部署结果包括业务数据传输路径和业务节点调度规则两部分,本文基于分阶段处理思想设计了时间触发综合业务的两阶段调度算法。在第一阶段,利用改进的K短路算法为每个业务计算出相应的备选数据传输路径集合,并使用遗传算法以网络负载均衡为目标完成对业务的数据传输路径的组合优化;在第二阶段,基于业务时延最小贪心搜索以及迭代设置业务优先级思想来完成业务的传输时隙分配。经仿真测试验证,该算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为一些业务应用场景提供业务调度支持。

孙妙一[10](2017)在《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时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通信网络数据传输速率的逐渐提高,高可靠性,高稳定性成为对信息传递以及信息交互能力的衡量标准。在数据交换传输的网络中,时钟振荡单元是各系统中的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影响数据交互传输的稳定可靠性的基本原因之一。在网络传输系统中,各级系统的参考时钟保持频率以及精度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保证信息在级联系统中传递的信息采集准确性。同步的通信网络系统,需要将网络中各个节点的系统时钟对准,实现网络中各个节点时钟单元达到时间同步。本文将基于通信网络传输的高可靠性高稳定性要求,以太网交换机在应用工业环境温度变化过程中,易出现传输丢包现象以及同步网锁1PPS时钟失锁的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先对影响时钟信号稳定性的两大因素:时钟源频率精度及频率稳定度、时钟设计拓扑带来的信号完整性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分别研究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中交换单元对时钟性能的要求,探索研究时钟单元造成网络交换传输的丢包原因;探索研究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同步时钟单元对时钟源的要求,本振时钟对锁1PPS性能的影响以及1PPS失锁原因。时钟振荡电路由传统的LC振荡电路发展到今天的石英晶体振荡器,其高频率,高精度,高稳定度的优势成为人们设计时钟振荡电路的主要选择。根据现有的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分类以及特性,研究TCXO、OCXO在同步网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深入研究时钟源和本振时钟的设计原理及振荡IC设计原理,提高晶体振荡器频率精度以及温度稳定性的方法,以及适用于工业环境的晶体振荡器选取以及设计策略。分析晶体AT切与SC切割加工工艺对时钟源性能的影响,搭配时钟同步芯片进行时钟管理以及同步时间设计。提高交换单元参考时钟在工业环境中的频率稳定度,以及提高同步单元中锁相环时钟的高稳定性。本文通过对交换时钟系统和同步时钟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完成了PTP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时钟单元可靠性设计,改善了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在网络节点可靠传输性能以及精准的时间同步性能。通过对时钟精度,时钟稳定度,时钟同步性能,系统传输性能的测试,验证了PTP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高稳定性,高可靠的时钟性能。满足RS-P328I产品系统的需求,最终实现RS-P328I PTP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传输零丢包率以及精准时间同步,并通过了中国电科院电力设备测试检验标准。

二、以太网交换机几个重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太网交换机几个重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列车通信以太网性能优化研究
        1.2.1 网络协议与应用现状
        1.2.2 网络架构与性能指标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1 调度控制优化研究
        1.2.3.2 路由管理优化研究
    1.3 网络重构优化基本问题与研究现状
        1.3.1 网络资源调度重构理论
        1.3.1.1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资源调度
        1.3.1.2 预调度重构研究现状
        1.3.1.3 动态调度重构研究现状
        1.3.2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理论
        1.3.2.1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拓扑路由
        1.3.2.2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研究现状
    1.4 论文整体结构与内容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1.4.2 整体研究架构
        1.4.3 章节安排
2 基于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
    2.1 引言
    2.2 系统间网络资源预调度模型
        2.2.1 时间触发流量通信原理
        2.2.2 系统间实时流量传输结构建模
        2.2.3 预调度重构约束与优化目标
    2.3 自适应细菌觅食算法设计
        2.3.1 细菌觅食算法架构与建模
        2.3.2 自适应趋化控制改进设计
        2.3.2.1 基于细菌搜索自调整趋化曲线的游动位移
        2.3.2.2 基于细菌间信息交流的翻转方向改进
        2.3.3 SCBFO算法整体流程设计
    2.4 算法性能与稳定性测试分析
        2.4.1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2.4.2 算法结果与性能分析
        2.4.2.1 最优解优化结果分析对比
        2.4.2.2 最优解搜索趋势分析对比
        2.4.2.3 最优解优化稳定性分析对比
    2.5 预调度重构模拟实验与评估
        2.5.1 系统间网络资源模拟实验模型设置
        2.5.2 预调度重构优化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MOFPSO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策略
    3.1 引言
    3.2 ECN子网资源动态调度建模
        3.2.1 ECN子网调度模型分析
        3.2.2 ECN子网资源模型时域化
        3.2.3 动态调度重构约束条件
        3.2.4 动态调度重构分配策略目标
    3.3 多目标模糊粒子群算法设计
        3.3.1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设计
        3.3.2 状态自评估模糊控制器设计
        3.3.3 MOFPSO算法整体框架设计
    3.4 动态调度重构模拟实验与分析
        3.4.1 实验环境设置
        3.4.2 重构策略参数设定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4 子网规模调整与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
    4.1 引言
    4.2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拓扑架构建模
        4.2.1 ETB与 ECN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4.2.2 网络拓扑架构稀疏化建模
        4.2.3 路由性能分析与约束条件
    4.3 差分进化混合禁忌算法设计
        4.3.1 差分进化算法架构与建模
        4.3.1.1 参数向量初始化
        4.3.1.2 差分变异操作
        4.3.1.3 向量交叉重组
        4.3.1.4 贪婪选择操作
        4.3.2 禁忌搜索混合改进设计
        4.3.3 TDE算法整体框架设计
    4.4 拓扑路由重构模拟实验与分析
        4.4.1 模拟实验环境设置
        4.4.2 重构策略参数设定
        4.4.3 重构优化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列车通信以太网实验平台的重构优化实验
    5.1 引言
    5.2 网络重构优化实验平台设计
        5.2.1 列车通信以太网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5.2.2 网络故障重构优化实验设计
        5.2.3 网络实时资源与异常流量设计
    5.3 基于TRDP的网络性能监控设备设计
        5.3.1 基于MIB的网络性能状态感知
        5.3.2 基于TRDP的网络重构通信设备
    5.4 网络重构优化组网实验与分析
        5.4.1 系统间预调度重构优化实验
        5.4.2 ECN子网动态调度重构优化实验
        5.4.3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优化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SCBFO 算法 CEC2015 测试函数对比实验结果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主要工作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时间敏感网络相关技术研究
    2.1 时间敏感网络及相关技术介绍
        2.1.1 IEEE 802.1AS时间同步
        2.1.2 流量调度与流量整形
        2.1.3 IEEE 802.1Qcc
    2.2 软件定义网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设计
    3.1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总体方案
        3.1.1 SDN控制器选择
        3.1.2 北向接口
        3.1.3 南向接口
    3.2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实施方案
    3.3 TSN配置增强功能
        3.3.1 应用层面WebUI服务
        3.3.2 配置层面流程设计
        3.3.3 数据层面netconf-cilent/server设计
    3.4 TSN组网增强功能
        3.4.1 传统静态网络与覆盖网络
        3.4.2 互联技术
        3.4.3 VxLAN
        3.4.4 VxLAN互联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SDN的时间敏感网络系统实现及验证
    4.1 时间敏感网络基本功能实现及验证
        4.1.1 时间同步的实现及验证
        4.1.2 流量调度与流量整形的实现及验证
    4.2 TSN配置增强功能的实现及验证
        4.2.1 WebUI方案实现
        4.2.2 netconf-cilent/server方案实现
        4.2.3 环境搭建及验证
    4.3 TSN组网增强功能的实现及验证
        4.3.1 虚拟环境中的实现及验证
        4.3.2 实际环境中的实现及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网络时间分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网络时间研究背景
        1.1.2 网络时间研究意义
    1.2 论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时间同步现状
    2.2 网络时间分析
    2.3 高精度网络时间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时间服务性能分析
    3.1 互联网时间服务监测系统
        3.1.1 互联网时间服务监测系统
        3.1.2 服务来源
    3.2 互联网时间服务性能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
        3.2.1 互联网时间服务性能分析模型
        3.2.2 互联网时间服务性能评估指标
    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3.3.1 互联网时间服务性能分析
        3.3.2 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精度网络时间应用及分析
    4.1 金融交易时间同步需求
    4.2 金融交易中影响时间同步精度的因素
        4.2.1 实验测试方案
        4.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面向金融交易的软件定义时间同步方案
        4.3.1 软件定义时间同步方案概述
        4.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的同步时间补偿算法
    4.4 实验测试与分析
        4.4.1 测试方案概述
        4.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可扩展的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与验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研究工作
    2.1 虚拟化技术
        2.1.1 平台虚拟化
        2.1.2 网络虚拟化
    2.2 P4技术
        2.2.1 P4语言简介
        2.2.2 P4设备与传统设备的区别
        2.2.3 P4的抽象转发模型
        2.2.4 P4C和BMV2
    2.3 eBPF技术
    2.4 网络拓扑的切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和验证系统的设计
    3.1 引言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大规模拓扑的仿真
        3.2.2 分布式仿真网络中的网络遥测
        3.2.3 网络协议的测试与验证
    3.3 系统的整体架构
        3.3.1 系统的控制平面
        3.3.2 系统的数据平面
        3.3.3 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的交互
    3.4 系统功能设计
        3.4.1 系统资源的监控与管理
        3.4.2 网络拓扑的切分与调度
        3.4.3 仿真网络的部署
        3.4.4 网络遥测
        3.4.5 网络协议部署、调试与测试验证的流程
        3.4.6 用户交互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和验证系统的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实现的原则与架构
    4.3 系统数据平面的实现
        4.3.1 工作节点
        4.3.2 仿真节点与仿真链路
    4.4 消息链路的实现
        4.4.1 消息代理和指令执行器
        4.4.2 消息回传组件
    4.5 系统控平面的实现
        4.5.1 系统控制器组件简介
        4.5.2 系统中的模块
        4.5.3 核心模块
        4.5.4 资源管理模块
        4.5.5 网络遥测模块
        4.5.6 用户交互模块
        4.5.7 系统中的服务
        4.5.8 网络管理服务
        4.5.9 其它系统服务
        4.5.10 系统中的附加模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和验证系统的实验验证
    5.1 引言
    5.2 实验环境
    5.3 系统功能的验证
        5.3.1 实验场景及实验目标
        5.3.2 简单网络协议的实现
        5.3.3 创建自定义场景模块
        5.3.4 创建并配置实验网络
        5.3.5 编写测试用例
        5.3.6 启动仿真网络并测试系统功能
        5.3.7 案例实践小结
    5.4 系统性能的测试
        5.4.1 典型操作和典型场景下的时间消耗和资源使用
        5.4.2 系统的承载能力
        5.4.3 系统特性对性能的影响
        5.4.4 性能实验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FC-AE网络自动化测试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FC-AE协议研究现状
        1.2.2 .FC-AE网络自动化测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结构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背景技术介绍
    2.1 .FC-AE网络协议介绍
        2.1.1 .FC协议概述
        2.1.2 .FC-AE协议介绍
        2.1.2.1 .FC-AE-1553协议
        2.1.2.2 .FC-AE-ASM协议
    2.2 .自动化测试技术介绍
        2.2.1 .自动化测试概念
        2.2.2 .自动化测试优缺点分析
        2.2.3 .协议一致性测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C-AE网络自动化测试方法研究
    3.1 .测试对象和需求分析
        3.1.1 .FC-AE网络的组成
        3.1.2 .自动化测试需求分析
    3.2 .自动化测试的实现方案
        3.2.1 .自动化测试方案介绍
        3.2.2 .自动化测试环境搭建
        3.2.3 .自动化测试软件设计方案
    3.3 .自动化测试方法及用例设计
        3.3.1 .链路建立功能测试
        3.3.2 .原语时间同步测试
        3.3.3 .错误帧检测功能测试
        3.3.4 .帧重组功能测试
        3.3.5 .流量控制功能测试
        3.3.6 .链路超时与恢复功能测试
        3.3.7 .优先级功能测试
        3.3.8 .广播功能测试
        3.3.9 .网络延迟测试
        3.3.10 .冗余功能测试
        3.3.11 .1553会话功能测试
        3.3.12 .1553会话超时参数测试
        3.3.13 .周期ASM消息收发功能测试
        3.3.14 .吞吐率测试
        3.3.15 .网络可靠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化测试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总体组成
    4.2 .控制台软件的实现
        4.2.1 .以太网通信模块
        4.2.2 .测试执行模块
        4.2.3 .控制台软件界面程序
    4.3 .驱动程序的实现
        4.3.1 .初始化模块
        4.3.2 .数据接收和发送模块
        4.3.3 .控制模块
    4.4 .下位机软件的实现
        4.4.1 .下位机TCP通信模块
        4.4.2 .下位机软件与驱动之间API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测试与分析
    5.1 .以太网通信模块功能测试
    5.2 .FC-AE-1553和FC-AE-ASM协议消息收发控制功能测试
    5.3 .控制台软件界面程序测试
    5.4 .网络吞吐率测试结果分析
    5.5 .自动化测试程序与人工测试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6)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海事船通信网络的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设计思路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需求分析
    2.1 需求六性分析
    2.2 业务需求分析
    2.3 网络组成分析
    2.4 拟采用技术分析
        2.4.1 组播路由
        2.4.2 IP地址规划
        2.4.3 服务质量(QoS)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总体架构
    3.2 海事业务网
        3.2.1 基础网络设计
        3.2.2 编队宽带通信分系统
        3.2.3 船机高速数据传输分系统
        3.2.4 统一通信平台分系统
        3.2.5 海事综合业务分系统
        3.2.6 视频会议分系统
    3.3 航行保障网
        3.3.1 基础网络设计
        3.3.2 维护保障信息分系统设计
        3.3.3 视频监视分系统设计
    3.4 日常保障网
        3.4.1 基础网络设计
        3.4.2 船载手机通信分系统
        3.4.3 船载IPTV分系统
    3.5 网络安全
        3.5.1 概述
        3.5.2 系统方案设计
        3.5.3 设备清单
    3.6 实现与验证
        3.6.1 基础网络方案的实现
        3.6.2 基础网络方案验证
        3.6.3 实现与验证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要指标测试
    4.1 测试环境
    4.2 限速方案的选择
        4.2.1 备选方案
        4.2.2 备选方案的比较
        4.2.3 最终的限速思路
    4.3 Hqos policy pq
        4.3.1 测试一、各优先级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限速精度
        4.3.2 测试二、各优先级队列的限速独立性
        4.3.3 测试三、各优先级队列的调度方式为pq
        4.3.4 测试四、各pq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允许的突发报文数量
    4.4 QoS gts
        4.4.1 测试一、各优先级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的限速精度
        4.4.2 测试二、各优先级队列的限速独立性
        4.4.3 测试三、各优先级队列的调度方式为pq
        4.4.4 测试四、各pq队列在不同限速值时允许的突发报文数量
    4.5 测试结论
        4.5.1 Hqos policy pq限速
        4.5.2 qos gts限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宁波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综合监控系统简介
    1.2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综合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相关技术
    2.1 监视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
        2.1.1 SCADA概述
        2.1.2 SCADA特点及应用
    2.2 信息系统网络安全
        2.2.1 网络安全概述
        2.2.2 综合监控系统网络安全现状
    2.3 RAMS标准
        2.3.1 RAMS概述
        2.3.2 RAMS评价参数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性能要求
    3.2 系统功能需求
        3.2.1 系统功能目标
        3.2.2 详细功能需求
    3.3 子系统用户需求分析
    3.4 网络功能需求
    3.5 信息安全需求
    3.6 其他需求
4 整体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原则
    4.2 系统构成
        4.2.1 硬件集成方案及设计
        4.2.2 数据采集方案及设计
    4.3 中央级监控系统设计
    4.4 车站级监控系统设计
    4.5 骨干网设计
        4.5.1 主干网
        4.5.2 局域网
    4.6 系统人机界面设计
        4.6.1 色彩显示原则
        4.6.2 菜单设置原则
        4.6.3 图形显示原则
        4.6.4 文字显示原则
    4.7 数据流设计
        4.7.1 数据采集数据流
        4.7.2 数据同步数据流
        4.7.3 其他数据流
    4.8 网络安全设计原则
    4.9 系统可用性
        4.9.1 RAMS可靠性分析
        4.9.2 中心ISCS可用性计算
        4.9.3 车站ISCS可用性计算
        4.9.4 系统可用性小结
5 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综合监控系统骨干网详细设计
        5.1.1 环网冗余设计
        5.1.2 网络VLAN划分设计
        5.1.3 网络虚拟路由设计
        5.1.4 内部网关协议选择
    5.2 综合监控系统用户权限设计
        5.2.1 用户权限概述
        5.2.2 用户权限需求设计
        5.2.3 控制权限移交的设计实现
    5.3 联动功能设计
        5.3.1 联动功能概述
        5.3.2 轨道交通常用联动场景举例
        5.3.3 自定义联动功能实现
    5.4 子系统功能设计
        5.4.1 FAS子系统概述
        5.4.2 ISCS与 FAS接口
        5.4.3 FAS人机界面关键功能实现
    5.5 网络安全设计
        5.5.1 网络隔离及访问控制
        5.5.2 安全监测审计
        5.5.3 入侵防范
        5.5.4 风险评估
        5.5.5 统一管理
        5.5.6 网络安全测试平台设计
6 系统运行实例与测试
    6.1 通用功能演示
        6.1.1 用户管理模块
        6.1.2 监视控制功能实现
        6.1.3 数据点管理
        6.1.4 报警功能实现
        6.1.5 统计报表功能实现
    6.2 联动功能模块
    6.3 子系统功能画面演示
    6.4 网络安全功能测试
        6.4.1 IP/MAC绑定功能
        6.4.2 白名单功能
        6.4.3 黑名单功能
        6.4.4 透明传输
    6.5 系统性能测试
        6.5.1 系统稳定性及可用性测试
        6.5.2 系统连通性测试
        6.5.3 通信延迟测试
7 论文总结与综合监控系统发展展望
    7.1 论文总结及后续研究重点
    7.2 综合监控系统发展趋势展望
        7.2.1 不同地区个性化发展
        7.2.2 综合监控系统人机界面统一化
        7.2.3 系统软件平台国产化
        7.2.4 以行调为中心的全集成综合监控模式
        7.2.5 云平台的推广与大数据应用
        7.2.6 网络安全在综合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网络性能测试仪的RFC2889软件方案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安排
2 网络通信协议
    2.1 以太网通信协议
        2.1.1 千兆以太网概述
        2.1.2 网络协议模型简介
    2.2 网络通信协议简介
        2.2.1 以太网协议概述
        2.2.2 IP简介
        2.2.3 ARP简介
        2.2.4 TCP简介
        2.2.5 UDP简介
        2.2.6 单播与广播
    2.3 RFC2544 网络设备性能测试标准
    2.4 RFC2889 局域网互联设备测试标准
    2.5 本章小结
3 网络性能测试仪系统架构分析与设计
    3.1 网络性能测试仪整体架构
        3.1.1 硬件设计架构
        3.1.2 逻辑实现方案
        3.1.3 中间通信处理器
    3.2 网络性能测试仪上位机系统架构
    3.3 本章小结
4 RFC2889 标准测试功能设计与实现
    4.1 RFC2889 标准测试功能需求分析
    4.2 RFC2889 标准测试功能算法分析
        4.2.1 错误帧过滤测试
        4.2.2 地址缓存容量测试
        4.2.3 地址学习速率测试
        4.2.4 广播转发测试
        4.2.5 广播延时测试
        4.2.6 拥塞控制测试
        4.2.7 转发速率测试
        4.2.8 最大转发速率测试
    4.3 RFC2889 标准测试功能软件实现
        4.3.1 测试功能系统框架
        4.3.2 可视化界面实现
        4.3.3 测试管理模块实现
        4.3.4 测试项算法模块实现
        4.3.5 基础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网络性能测试仪RFC2889 标准功能测试与验证
    5.1 系统测试平台搭建
        5.1.1 测试平台及环境
        5.1.2 基本测试步骤
        5.1.3 测试结果验证
    5.2 测试报文构造验证
        5.2.1 测试环境与目的
        5.2.2 验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5.3 错误帧过滤测试功能验证
        5.3.1 测试环境
        5.3.2 测试过程
        5.3.3 测试结论
    5.4 地址缓存容量测试功能验证
        5.4.1 测试环境
        5.4.2 测试过程
        5.4.3 测试结论
    5.5 地址学习速率测试功能验证
        5.5.1 测试环境
        5.5.2 测试过程
        5.5.3 测试结论
    5.6 广播转发测试功能验证
        5.6.1 测试环境
        5.6.2 测试过程
        5.6.3 测试结论
    5.7 广播延时测试功能验证
        5.7.1 测试环境
        5.7.2 测试过程
        5.7.3 测试结论
    5.8 拥塞控制测试功能验证
        5.8.1 测试环境
        5.8.2 测试过程
        5.8.3 测试结论
    5.9 转发速率和最大转发速率测试功能验证
        5.9.1 测试环境
        5.9.2 测试过程
        5.9.3 测试结论
    5.10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时间触发以太网综合业务调度算法与管控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3 时间触发网络研究现状
        1.3.1 基础技术发展
        1.3.2 业务调度研究
    1.4 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时间触发以太网相关技术
    2.1 基本概念
        2.1.1 实时确定性
        2.1.2 安全可靠性
    2.2 体系结构
        2.2.1 整体架构
        2.2.2 拓扑结构
        2.2.3 时钟同步
    2.3 业务调度算法
        2.3.1 列表调度算法
        2.3.2 单调速率调度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间触发综合管控系统
    3.1 总体架构
    3.2 时间触发业务管控协议设计
        3.2.1 设计剖析
        3.2.2 协议模型
        3.2.3 协议消息
        3.2.4 协议交互
    3.3 时间触发管控中心架构设计
        3.3.1 设计剖析
        3.3.2 架构设计
        3.3.3 服务功能模块
        3.3.4 TTBMCP协议插件
        3.3.5 核心服务API化
    3.4 网元节点管控代理架构设计
        3.4.1 设计剖析
        3.4.2 架构设计
    3.5 系统功能验证
        3.5.1 验证环境
        3.5.2 功能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间触发综合业务调度算法
    4.1 问题描述
        4.1.1 输入参数
        4.1.2 输出参数
        4.1.3 问题总结
    4.2 算法概述
    4.3 算法设计
        4.3.1 业务传输路径计算子算法
        4.3.2 业务调度规则计算算法
    4.4 算法仿真测试
        4.4.1 仿真环境
        4.4.2 仿真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时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研究进展
        1.2.1 掌握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核心技术
        1.2.2 实现技术自主研发
        1.2.3 时钟单元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2.1 时钟单元部件
        2.1.1 石英晶体振荡器
        2.1.2 时钟芯片
    2.2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时钟系统
        2.2.1 交换系统时钟
        2.2.2 同步系统时钟
    2.3 交换系统时钟的常规设计方案
        2.3.1 分布式石英晶体振荡器
        2.3.2 集成式可编程时钟发生器
    2.4 同步系统时钟的常规设计方案
第三章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总体架构
    3.1 RS-P328I交换机总体方案设计
        3.1.1 配电自动化应用方案
        3.1.2 轨道交通监控系统应用方案
        3.1.3 RS-P328I产品总体方案设计
    3.2 RS-P328I系统规格设计
    3.3 RS-P328I结构布局设计
    3.4 时钟单元在系统中的位置
第四章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时钟系统设计
    4.1 时钟系统简介
    4.2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交换系统时钟单元设计
        4.2.1 交换系统时钟单元架构设计
        4.2.2 信号完整性设计及仿真
    4.3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同步系统时钟单元设计
        4.3.1 同步系统时钟单元架构设计
        4.3.2 同步网本地时钟选型
        4.3.3 同步网时钟管理实现
    4.4 温度时钟稳定性的影响及客服
    4.5 电源稳定性及降低纹波噪声设计
        4.5.1 电源稳定性设计
        4.5.2 纹波噪声影响及克服
第五章 时钟性能及系统可靠性测试
    5.1 交换系统时钟性能及交换性能测试
        5.1.1 电源及纹波噪声测试验证
        5.1.2 时钟精度及时钟信号测试验证
        5.1.3 交换系统性能测试验证
    5.2 同步系统时钟性能验证
        5.2.1 电源及纹波噪声测试验证
        5.2.2 时钟源精度及稳定度测试验证
        5.2.3 时钟管理芯片功能测试验证
        5.2.4 时钟抖动测试验证
        5.2.5 hold-over验证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课题总结
    6.2 课题展望及后续改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以太网交换机几个重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D]. 陈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时间敏感网络系统技术研究[D]. 赵泽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网络时间分析及应用研究[D]. 凌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4]可扩展的分布式网络协议测试与验证系统[D]. 边子政.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FC-AE网络自动化测试软件设计[D]. 张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某万吨级海事船通信网络方案设计与实现[D]. 韩凯.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7]宁波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柏泽钿. 宁波大学, 2019(06)
  • [8]基于网络性能测试仪的RFC2889软件方案设计与实现[D]. 韦梦园.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9]时间触发以太网综合业务调度算法与管控平台研究[D]. 赵俊龙.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9)
  • [10]工业以太网交换机时钟系统设计与实现[D]. 孙妙一.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04)

标签:;  ;  ;  ;  ;  

以太网交换机几个重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