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孔针和斜角针溶解药物对输液颗粒的影响

侧孔针和斜角针溶解药物对输液颗粒的影响

一、采用侧孔针与斜面针溶药对输液微粒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赵欣,艾则孜江·艾尔肯,滕亮[1](2021)在《正交试验在提高抗菌药物调配残留量达标率方面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应用正交试验提高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菌药物调配残留量达标率。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考察溶媒体积(7.5 mL和10 mL)、溶药针类型(直孔针和侧孔针)、预溶后静置放置时间(0 min和2 min)、振荡时间(0 min和1 min)4个因素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盐酸万古霉素混合调配后残留量的影响。建立药品调配残留量限度标准,采用减重称量法测定抗菌药物的调配残留量。结果溶药针类型对残留量影响最小,振荡时间对残留量影响最大,最终采用10 mL溶媒、侧孔针头、加入溶媒后放在振荡器上振荡1 min后稀释的方式进行抗菌药物调配。结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钠、盐酸万古霉素调配残留达标率由40%、46%、24%和40%分别提升到84%、86%、80%和88%,采用此调配方式可降低抗菌药物的调配残留量,提高静脉输液质量。

管晓燕,张珏,费红[2](2016)在《静脉用药中输液微粒来源及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静脉用药已经成为临床用药最普遍、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1]。随着临床静脉用药的不断增多,在达到治疗目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不安全的隐患。输液微粒污染就是其中之一,在静脉用药时随液体进入人体的输液微粒会在脑、肺、肾、肝、眼等处的小血管内引起堵塞,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损伤,最后对人体造成潜在和长期的危害。因此,静脉用药中如何防范输液微粒正愈来愈被医院和患者重视。现将近几年静脉用药中输液微粒来源和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杨雪梅,张小敏[3](2014)在《静脉输液中针刺落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文中提出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在抢救和治疗病人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大量的不溶性微粒进入病人体内,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刺落屑,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血管栓塞、静脉炎、肺内肉芽肿、热原样反应、过敏反应等[1]。如何将药物安全、及时、准确地输入病人体内是护理工作中重要的问题。为了病人的健康,护理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静脉输液中针刺落屑的产生及防治。这里将有关静脉输液中针刺落屑分析如下。

陈瑞芳[4](2013)在《不同条件下几种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粉针不溶性微粒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观察三种不同溶解方式对五种难溶抗菌药物和五种难溶中药粉针不同直径输液微粒的影响。2.观察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对五种难溶抗菌药物和五种难溶中药粉针不同直径输液微粒的影响。方法:1.不同溶解方式对输液微粒的影响选择临床用药中5种常见的难溶抗菌药物(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磷霉素钠、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注射用去甲万古霉素)和5种难溶中药粉针(注射用血栓通、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注射用灯盏花素、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粉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粉针),按照每种药物的说明书与临床的治疗剂量与溶液配伍。比较用三种不同的溶解方式,即振荡器溶解、使用注射器反复用水抽取溶解、用手摇溶解后的每种药液的七个微粒直径(≥2μm、≥5μm、≥8μm、≥10μm、≥12μm、≥20μm、≥25μm)ml的输液微粒数。输液微粒数采用2010版中国药典附录规定的光阻法进行测定。将数据收集SPSS19.0多个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法比较各数据均数的差异,得出该10种药物配置时的最佳溶解方式。2.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对输液微粒的影响比较同10种药液配置后在三种不同温度(即2-8℃、18-22℃、28-32℃)及药液配置后0h、1h、2h、4h、6h5个不同时间每种药液的七个微粒直径(≥2μm、≥5μm、≥8μm、≥10μm、≥12μm、≥≥20μm、≥25μm)/ml的输液微粒数。输液微粒数采用2010版中国药典附录规定的光阻法进行测定。将数据收集SPSS19.0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比较各数据均数的差异,得出每种药物含最低限度微粒数时的温度及放置时间,以及温度和时间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输液微粒的影响。结果:1.10种药物在三种不同溶解方式后≥2μm、≥5μm、≥8μm、≥10μm、≥12μm、≥20μm、≥25μm七个不同粒径的微粒数中,10μm以下的微粒数所占比例非常之多,而10μm以上的微粒数只占极少部分。2.青霉素、磷霉素、头孢唑林、去甲万古霉素、丹参多酚、双黄连粉针6种药品用手摇加速溶解相比另外两种溶解方法的不溶性微粒数较少。3.血栓通、灯盏花素两种药品用振荡器加速溶解相比另外两种溶解方法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较多。4.红花黄色素、阿奇霉素两种药品用三种不同的溶解方法所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没有差异性。5.2-8℃、18-22℃、28-32℃不同的温度下,及在药液配置0h、1h、2h、4h、6h后,药液中≥2μm、≥5μm、≥8μm、≥10μm、≥12μm、≥20μm、≥25μm七个粒径的微粒数,每种药物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时间下,均存在变化,变化规律不一致。时间和温度存在交互作用,对每种药物的影响不一致,对每种药物的微粒径数10μm以上和10μm以下的影响不一致。6.5种抗菌药物中,阿奇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在低温下相比其他温度,每个时间段的总微粒数相对较多;常温条件下,2h时相比其他时间段总微粒较多。青霉素在高温下相比其他温度,每个时间段的总微粒数均相对较多;常温条件下,2h时比其他时间段总微粒数较多。头孢唑啉在常温下,2h时相比其他时间段总微粒数较多。磷霉素在常温下相比其他温度,每个时间段的总微粒数相对较少,在2h时相比其他时间段微粒数较多。7.5种中药粉针中,血栓通、红花黄色素在高温时相比其他温度每个时间段的总微粒数较少;而在常温和低温下,2h内微粒数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多。双黄连和灯盏花素粉针在常温时相比另两种温度,每个时间段的总微粒数较少;在低温条件下,总微粒数相对较多,在4h时达到最高点。丹参多酚在低温时相比其他温度,每个时间段的总微粒数相对较少;在常温下2h时微粒数较多。结论:1.微小(10μm以下)输液微粒在药物里面大量存在,应引起重视。2.用手摇加速溶解可以有效减少药物的不溶性微粒数,提高用药的安全性。3.温度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时间和温度下,每种药物的输液微粒变化不一致。4.五种抗菌药物应尽量在配制后2h内用完。5.双黄连和灯盏花素粉针适合在常温下输注。6.丹参多酚配制后如需保存,应放入低温保存。

李鹏娟,王守慧,钟淑萍[5](2011)在《临床静脉输液配药污染因素分析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根据现阶段医药学发展状况,给药途径主要有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滴注、外用等。静脉输液是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手段,据统计我国使用输液治疗占住院患者的70%左右。由于静脉滴注药物是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因此静脉滴注药物要求指标非常严格,一旦有质量问题将会给人体健康造成直接

王玉平[6](2010)在《输液微粒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止对策》文中提出

张淳梅[7](2010)在《静脉输液技术临床操作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形成的输液系统内压高于人体静脉压的原理,将液体直接输入静脉内[1]。静脉输液技术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手段。据统计,目前在临床中住院病人的输液率为98%;门诊病人的输液率为14%[2]。

肖淑珍[8](2010)在《输液换瓶过程中护患矛盾的分析与处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期待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这种社会和医学背景下,人们对护理操作的细致性要求更高,而输液换瓶这一过程,包括从第一瓶液体输完到拔针前这段期间的所

林建维[9](2010)在《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的实验分析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输液过程中微粒的来源及相关因素和减少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一次性侧孔针注射器、一次性斜面针注射器在治疗室环境及净化操作台上,在加药与不加药条件下逐瓶检验计数微粒数,每组各50例比较产生的微粒数,观察何种情况可减少微粒的产生。结果:在治疗室环境下穿刺瓶塞可明显增加液体中微粒数(P<0.01),同时加药可导致微粒数激增(P<0.01)。而在净化操作台操作产生的微粒数明显低于治疗室环境(P<0.05)。在相同情况下,侧孔针注射器穿刺瓶塞可减少橡胶塞微粒的产生(P<0.01)。结论:采用侧孔针注射器溶药、加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数明显少于斜面针注射器。

蒋紫娟,吴岩岩,徐艳[10](2009)在《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静脉用药中微粒的来源以及微粒对人体产生的危害,能预防静脉用药微粒污染的方法。方法选择合适的加药针头和有过滤装置的输液器,加强工作责任心,应用正确的安瓿开启方法,规范输液操作过程,减少人员走动,改善输液环境,避免滥用输液治疗。结果静脉用药过程中容易发生微粒污染,通过采取正确的预防方法,防止和减少微粒污染,降低微粒对人体的危害,使用药更安全。结论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减少和防止药液的微粒污染。

二、采用侧孔针与斜面针溶药对输液微粒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用侧孔针与斜面针溶药对输液微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正交试验在提高抗菌药物调配残留量达标率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
    2.1 平均装量的测定
    2.2 残留量限度标准
    2.3 调配残留量和调配残留达标率的测定
    2.4 正交试验设计[8]
    2.5 正交试验调配流程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平均装量和残留量限度、达标率
    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2.1 直观分析
        3.2.2 方差分析
    3.3 验证试验
4 讨论
    4.1 溶药针类型的影响
    4.2 残留量超标原因及改进方法
    4.3 小结

(4)不同条件下几种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粉针不溶性微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的主要背景及现状
        1.1.1 注射剂的使用
        1.1.2 抗菌药物的使用
        1.1.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1.1.4 静脉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害
        1.1.5 不溶性微粒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1.1 实验对象
        2.1.2 测定微粒方法的选择
        2.1.3 测量通道的选择
    2.2 材料
        2.2.1 仪器
        2.2.2 药品
    2.3 实验方法
        2.3.1 环境准备
        2.3.2 物品准备
        2.3.3 输液微粒数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不同溶解方式对药物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3.1.1 青霉素的结果
        3.1.2 阿奇霉素的结果
        3.1.3 磷霉素的结果
        3.1.4 去甲万古霉素的结果
        3.1.5 头孢唑林的结果
        3.1.6 血栓通的结果
        3.1.7 双黄连粉针的结果
        3.1.8 红花黄色素的结果
        3.1.9 灯盏花素粉针的结果
        3.1.10 丹参多酚的结果
        3.1.11 小结
    3.2 不同温度和不同放置时间对药物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3.2.1 青霉素的结果
        3.2.2 阿奇霉素的结果
        3.2.3 磷霉素的结果
        3.2.4 去甲万古霉素的结果
        3.2.5 头孢唑林的结果
        3.2.6 血栓通的结果
        3.2.7 双黄连粉针的结果
        3.2.8 红花黄色素的结果
        3.2.9 灯盏花素粉针的结果
        3.2.10 丹参多酚的结果
        3.2.11 小结
4 讨论
    4.1 不同溶解方式下的微粒数
    4.2 不同温度不同时间下的微粒数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输液微粒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止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粒的来源
2 微粒的危害
3 微粒的预防

(7)静脉输液技术临床操作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玻璃安瓿的正确切割
2 正确抽吸药液
3 药液配置针头的选择
4 橡皮胶塞的使用
5 安装输液终端滤器
6 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方法的探讨
    6.1 穿刺技巧
        6.1.1 促进回血方法
        6.1.2 增大角度进针
        6.1.3 直接进针法
        6.1.4 逆行进针法
        6.1.5 进针速度
    6.2 拔针时机

(8)输液换瓶过程中护患矛盾的分析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输液换瓶中影响护患关系的主要因素
    1.1 安全因素
        1.1.1 瓶内异物
        1.1.2 非专业人员私自换瓶
    1.2 沟通因素
    1.3 换瓶技术方面
        1.3.1 药液浪费
        1.3.2 气泡产生
        1.3.3 输液器针头从瓶塞中弹出
        1.3.4 换瓶后药液不滴主要是瓶内空气不足, 瓶内压力不够。
    1.4 心理因素
    1.5 科室人文环境恶劣
    1.6 病区空间位置设置不当
    1.7 科室管理不当
2 讨论
    2.1 保证换瓶安全, 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2.1.1 针对瓶内异物
        2.1.2 避免非专业人员私自换瓶
    2.2 增进护患沟通, 消除误会, 促进护患关系向良性发展。
        2.2.1 实行输液换瓶三句话
        2.2.2 护士在换瓶中对所换药物情况要有充分了解
        2.2.3 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沟通技巧
    2.3 改进输液换瓶技术, 防止药液外漏, 气泡产生, 针头掉落等一系列易发生的问题, 避免护患矛盾的发生。
        2.3.1 输液换瓶时, 直立瓶身, 用手挤压瓶身将有利于排除过多的瓶
        2.3.2 防止气泡产生首先要注意莫菲氏滴壶内的液面高度, 应以2/3
        2.3.3 在输液器针头完全插入后顺势旋转15~45度, 针头就不会再弹出。
    2.4 处理好护士自身与病人的心理问题
        2.4.1 护士要善于自我心理调节, 可以通过自我安慰, 或与家人同事
        2.4.2 护士在面对忧郁烦燥病人时, 不能以冷漠的态度对待, 要克服
    2.5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6 科学管理
    2.7 病区的空间安排
3 小结

(9)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的实验分析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室环境不同情况下生理盐水中微粒数的比较:
    2.2 不同环境下穿刺空西林瓶后微粒数的比较:
    2.3 在净化操作台上侧孔针与斜面针穿刺橡胶塞产生微粒数的比较:
3 讨论

四、采用侧孔针与斜面针溶药对输液微粒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正交试验在提高抗菌药物调配残留量达标率方面的应用[J]. 刘梦,赵欣,艾则孜江·艾尔肯,滕亮. 中南药学, 2021(10)
  • [2]静脉用药中输液微粒来源及防范措施的研究进展[J]. 管晓燕,张珏,费红.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6(S2)
  • [3]静脉输液中针刺落屑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杨雪梅,张小敏.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02)
  • [4]不同条件下几种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粉针不溶性微粒的实验研究[D]. 陈瑞芳. 中南大学, 2013(05)
  • [5]临床静脉输液配药污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 李鹏娟,王守慧,钟淑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7)
  • [6]输液微粒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止对策[J]. 王玉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10)
  • [7]静脉输液技术临床操作进展[J]. 张淳梅. 中国护理管理, 2010(08)
  • [8]输液换瓶过程中护患矛盾的分析与处理[J]. 肖淑珍.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0(08)
  • [9]减少输液微粒污染的实验分析及临床意义[J]. 林建维. 现代医药卫生, 2010(08)
  • [10]静脉用药中微粒的预防[J]. 蒋紫娟,吴岩岩,徐艳. 中华全科医学, 2009(11)

标签:;  ;  

侧孔针和斜角针溶解药物对输液颗粒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