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压力威胁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使用

安全压力威胁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使用

一、安全压力威胁到放射性同位素药品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婷婷[1](2021)在《放射性药物企业产品策略研究 ——以H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高星[2](2021)在《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文中认为香草硫缩病醚是一种新型的具有潜在植物保护作用的低风险、高效植物诱抗剂,具有国际原创性。为使香草硫缩病醚尽快推广应用于田间实验,研究并阐明香草硫缩病醚在土壤生态环境中的赋存形态及降解转化规律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两种不同位置标记的14C-香草硫缩病醚(A、B)为示踪剂,综合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从质量平衡和示踪动力学角度,研究厌氧条件下香草硫缩病醚在四种典型土壤(黄松土 S1、红砂土 S2、潮土 S3、黑钙土 S4)中的不同赋存形态(可提态残留(Extractableresidue,ER)、结合残留(Boundresidue,BR)、矿化)变化及相互转化规律,甄别和鉴定厌氧降解产物组成与结构,并推断其降解途径,旨在为实现香草硫缩病醚的正式登记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质量平衡与赋存形态转化:从0到100d培养末期,14C-香草硫缩病醚及其降解产物在四种土壤中的质量平衡分别为 95.8-106.3%(S1)、92.9-106.7%(S2,A)、92.8-104.7%(S2,B)、94.3-103.6%(S3)、95.6-105.8%(S4),符合较好的物料守恒原则。不同标记位置的香草硫缩病醚在红砂土中的上层水相、可提态残留、结合残留、矿化均存在差异,矿化量具有显着性差异。1)在整个培养期内(除0d外),各厌氧土壤中上层水相含量变化范围为:17.6-21.1%(S1)、9.1-10.6%(S2,A)、7.7-12.0%(S2,B)、9.5-19.1%(S3)、3.1-5.8%(S4),表现为黄松土>潮土>红砂土>黑钙土;除黑钙土外,水相中14C-香草硫缩病醚及其降解产物含量均大于初始引入量的10%;2)四种供试土壤中可提取残留量变化范围为:81.7-36.6%(S1)、92.6-48.8%(S2,A)、92.7-41.2%(S2,B)、86.1-43.0%(S3)、57.9-43.5%(S4),占初始引入量的比例较培养初期均呈现下降的趋势;除黑钙土外,其它三种土壤下降趋势较明显;3)各厌氧土壤中结合残留含量变化范围为:15.9-41.7%(S1)、6.5-44.3%(S2,A)、7.4-48.1%(S2,B)、11.8-30.2%(S3)、32.8-52.6%(S4);在100d培养末期,四种土壤的结合残留占初始引入量的比例分别为35.0%(S1)、44.3%(S2,A)、48.0%(S2,B)、28.0%(S3)、52.2%(S4),符合欧盟委员会建议的最大残留水平(<70%),表现为黑钙土>红砂土>黄松土>潮土,表明在有机质含量和粘粒较多的土壤中更容易形成结合残留;4)在培养初期(20d),香草硫缩病醚在四种土壤中的矿化量均低于初始引入量的2%;100d培养末期,四种土壤的矿化量均未超过初始引入量的1 0%,分别为6.8%(S1)、0.7%(S2,A)、3.1%(S2,B)、7.2%(S3)、4.0%(S4),表现为潮土>黄松土>黑钙土>红砂土,表明在碱性土壤中香草硫缩病醚及其降解产物更容易被微生物所利用。(2)母体动态变化规律及降解产物组成:香草硫缩病醚母体在四种土壤中的半减期分别为 17.2 d(S1)、25.3 d(S2)、25.4 d(S3)、95.0 d(S4),除黑钙土外,香草硫缩病醚在其它三种土壤中均属于一级易降解类型。培养时间100 d内,除母体外,在四种土壤中共发现8种降解产物,黄松土有5种产物(M1、M3、M4、M6、M8),红砂土有 6 种产物(M2、M3、M5、M6、M7、M8),潮土有 5 种产物(M1、M3、M4、M6、M8),黑钙土有 4 种产物(M2、M3、M6、M8)。对比A、B标记的香草硫缩病醚在S2中产生的降解产物,发现与两种标记位置相关的降解产物类型相同。(3)产物鉴定与降解途径推断:根据一级质谱得到的分子离子质荷比(m/z)及二级质谱获得的离子碎片,结合放射性特征、质谱裂解规律、氯同位素峰特征,8个产物均已得到初步鉴定。产物名称分别为:M1:2,2’-((((4-((4-氯苄基氧基)氧基)-3-羟基苯基)亚甲基)双(丁二硫基))二乙酸,M2:4-((4-氯苄基)氧基)-3-羟基苯甲酸,M3:2,2’-(((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亚甲基)双(丁二硫基))二乙酸,M4: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酸,M5: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并二硫代-2-羟乙基酯,M6: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醛,M7: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甲酸甲酯,M8:2-(4-((4-氯苄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1,3-氧杂硫杂环戊烷。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发生了甲酯化、去甲基化、氧化、水解、碳硫键开裂、开环、成环等多个降解过程,其中红砂土中途径最为复杂。

陶泽[3](2021)在《黄土塬区果园深层土壤水消耗特征及其对水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苹果园以其在经济和生态效益得以在该区域迅速发展,但这也不可避免的改变了区域的深层土壤水文过程。深层土壤水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特征指标之一,对植被抵御干旱和地下水补给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关于深层土壤水在植被不同年龄阶段以及降水年(枯水年、平水年、丰水年)消耗速率的认识并不充分。前人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深层土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0-5 m土层,而对于5 m以下土壤水动态变化特征的研究较少;其次,随着植被年龄的增加,降水的补给、运移特征,深层土壤水对植被根系吸水的贡献以及蒸散平衡的改变仍需进一步的明确。基于以上的科学问题,本研究选取长武塬区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小龄果园,2008年种植果,命名为AP2008;中龄果园,2005和2001年种植果园,命名为AP2005和AP2001;大龄果园,1998年和1994年种植果园,命名为AP1998,AP1994)为深根系植被代表,通过空间换时间的方法,利用原位中子仪和土钻法对果园根区土壤水分进行原位监测,同时结合同位素、根系吸水模型和水量平衡方法,定量不同年龄阶段果园深层土壤水的消耗利用特征及其对区域水平衡的改变,结果表明:(1)长武塬区多年降水影响深度为0-5 m,因而5 m可作为研究区深层土壤的界定深度;大龄果园AP1994根区5-20 m土壤水几乎不随时间变化,因而其含水量可视为研究区苹果园深层可利用土壤水下限;同时,该耗水极限随深度变化并不是恒定的,土壤粘粒和容重可以分别解释其变化的64%和12%。(2)土地利用由农田转化为果园导致浅层土壤水被显着消耗,但相比19年果园,22年果园浅层土壤水呈现恢复的趋势。从2016年7月到2020年11月,降水的补给导致果园浅层土壤水分得到明显的恢复。其中果园AP1994补给深度最大,可达7.6 m;而果园AP1998补给深度最小,为5.4 m,但补给量最大,可达400 mm。不同年龄果园根区3H峰值的运移深度表明了在10年时间降水的运移深度减少了约1.5 m。(3)深层5-19 m土壤水年消耗速率随果园年龄的增加呈“铃形”分布,在13年左右达到峰值,为177 mm yr-1;在枯水年和平水年,中龄果园深层土壤水呈现显着的降低趋势,而在丰水年所有果园均不消耗深层土壤水。在枯水年,消耗的深层土壤水占果园AP2005和AP2001实际蒸散的比例分别为27.0%和13.6%;而在平水年2017和2018年,其占比分别为15.1%和7.9%。(4)随着果园年龄增加,5 m以下根系占总根系比例达60%以上,但苹果树仍主要依赖于浅层土壤水。同位素混合模型Mix SIAR表明,5 m以下的深层土壤水对果树根系吸水的贡献率可达9%-39%;而对土壤水和植物水同位素进行校正后,其贡献率降至6%-23%;苹果树季节性耗水模式对降水的响应较慢,但在低降水年表现出更倾向利用深层土壤水;尽管果园深层土壤水被显着消耗,但土壤水δ2H和δ18O变化分别在2‰和0.4‰范围内,显示出很弱的变化。(5)果园5 m以下深层土壤水随年龄的增加显着的降低,这导致其水势和导水率成倍降低。相比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转换函数,Rosetta转换函数由于高估深层土壤水势和导水率,从而高估了深层土壤水的贡献;同时,根系吸水模型揭示了6年和18年果园土壤水势和同位素的异质性会导致其根系吸水比例和木质部水同位素在日尺度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6)黄土塬区苹果园大面积的推广种植导致了土壤硝态氮大量累积在3 m深度,可达500 mg kg-1,这对区域水土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但干燥化的土壤抑制了硝态氮向更深的土层迁移;土地利用由农田转化为果园后显着地增加了区域的潜在蒸散,但果园长期高生态用水会在大龄阶段降低,从而避免了深层土壤干燥化的加剧。综上所述,深层土壤水是黄土高原地区深根系植被的稳定水源,其在果园的根系吸水和蒸散占比并不可忽略不计。深层土壤水的消耗利用速率不仅与果园年龄有关,还与降水有关;同时,深层土壤干燥化改变了根区降水的补给和溶质的运移特征。该研究对于揭示长期退耕还林下植被与土壤水相互作用以及果园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黄家英[4](2021)在《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材料《世界卫生组织成人和青少年癌痛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管理指南》(WHO Guidelines for The Pharmacological and Radio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Cancer Pain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19年1月正式推出的2018版癌痛指南。该指南主要是为癌症疼痛的管理提供循证医学指导,目标是减轻癌症患者的疼痛,使其达到可以正常生活的状态。本报告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源语文本特点进行分析,并运用个案分析法,结合文本中的各种实例,分别从词汇、句法及语篇层面重点探究医学类文本翻译的重难点。本次的翻译材料中涉及大量药品名称、缩略语以及其他医学术语翻译,笔者通过阅读相关平行文本,参考医学专业词典,遵循音译、直译等常用方法进行翻译,以期体现医学文本的权威性。在面对复杂的长难句时,则是通过顺译法、逆译法、分译法等翻译方法处理。而在语篇层面,主要斟酌相关衔接手段在报告中的运用,并通过调整语序结构使得篇章更加连贯。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在探讨医学文本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的同时,为相关医务工作者、公共卫生人员、方案管理人员等提供指导与借鉴意义。

李薇[5](2021)在《14C-苯醚菌酯在黄瓜中的吸收运转、定向积累和代谢研究》文中认为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类以甲氧基丙烯酸酯为活性基团,可通过与真菌线粒体复合体III中的细胞色素bc1的Qo位点相结合来阻断呼吸电子链传递达到杀菌效果的线粒体呼吸作用抑制剂。因其高效广谱的杀菌活性,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自开发以来便在全球范围广泛使用。与此同时,多种植物病害对其产生了抗药性,且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农药残留问题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威胁也日益严峻。因此,深入研究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环境行为归趋,探索高效环境友好的该类杀菌剂新型替代品,从而延缓抗性问题、延长使用寿命,已经成为全球亟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之一。苯醚菌酯是我国研发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各地田间试验显示,苯醚菌酯对多种植物病害均表现出高效的杀菌活性,且所需的田间施药量显着小于同类杀菌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然而有关苯醚菌酯在其登记作物黄瓜中的吸收运转与代谢规律尚不清楚,鉴于此,本论文以放射性14C标记的苯醚菌酯为研究对象,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分析仪器,研究了苯醚菌酯在登记作物黄瓜中的吸收运转和定向积累规律,分析鉴定了其在黄瓜植株中的代谢产物,明确了其在黄瓜中的代谢途径,为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苯醚菌酯的环境安全性、膳食风险性提供了数据支撑,为更科学、安全、合理地使用苯醚菌酯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我国其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制药物研究提供了可借鉴和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技术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两种剂型(悬浮剂,SC;乳油,EC)的14C-苯醚菌酯在三叶期黄瓜植株中的吸收运转和定向积累规律。施药480 h后有28.2%(SC)和31.2%(EC)的14C-苯醚菌酯被吸收进入三叶期黄瓜植株,且绝大部分积累在受施叶片中。标记叶亚细胞分布试验表明细胞壁是苯醚菌酯的主要贮藏部位。两种剂型被吸收的苯醚菌酯均可在植株中发生双向运转并系统地分布在植株各部位,其中标记叶上部叶的定向积累量均显着高于下部叶,表明苯醚菌酯更易向顶运输。SC苯醚菌酯在植株各部位的残留量与残留浓度均显着高EC剂型,因此SC苯醚菌酯比EC苯醚菌酯的环境安全性更高。(2)14C-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植株中的吸收运转和定向积累规律。在成熟期黄瓜植株营养器官中,超过80%的14C-苯醚菌酯积累在受施叶片中不易发生运转,各营养器官按残留浓度由高至低排序为:标记叶>下部茎>新生叶>上部茎>根部。14C-苯醚菌酯在生殖器官中的定向积累总量显着低于营养器官,且主要分布在标记果实中。其中,标记果实果皮中的14C-苯醚菌酯最高残留浓度达1.3 mg kg-1,而在标记果实的果肉中的残留浓度则不高于0.027 mg kg-1;新生果实中14C-苯醚菌酯的积累量极低,最高残留浓度仅为0.005 mg kg-1。苯醚菌酯在黄瓜果实中的日摄入量估计值最高为0.0017 mg(kg bw)-1 day-1,远低于其日允许摄入量(0.1 mg(kg bw)-1 day-1),表明食用在田间推荐剂量下施用苯醚菌酯后的黄瓜果实所带来的膳食风险较低。(3)14C-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植株中的残留、产物组成与代谢途径。14C-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植株标记叶、标记果实果皮以及果肉部位的结合残留量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其可提态残留量随时间逐渐降低,各部位按最终可提态残留量的高低排序如下:标记果实果皮>标记叶>标记果实果肉。苯醚菌酯母体在成熟期黄瓜植株不同部位的半衰期不同,在标记叶、果皮、果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4天、11天和10天。对14C-苯醚菌酯可提态残留组成进行分析,共发现鉴定了苯醚菌酯母体及其6种代谢产物:酸式苯醚菌酯(BKM-M1)、羟基化苯醚菌酯(BKM-M2)、乙酯化苯醚菌酯(BKM-M3)、脱甲基的乙酯化苯醚菌酯(BKM-M4)、羟基化苯醚菌酯与葡萄糖的轭合物(BKM-M5)、脱甲基的乙酰化羟基苯醚菌酯(BKM-M6)。在标记果实果肉部位中发现了苯醚菌酯母体以及其中4种代谢产物(BKM-M1、BKM-M2、BKM-M5和BKM-M6),且各产物最高残留浓度仅为0.012 mg kg-1,远低于OECD规定的残留限量标准;在标记叶和标记果实果皮部位发现了苯醚菌酯母体及其6种代谢产物。根据残留含量占比与最高残留浓度,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植株标记叶中的残留定义为苯醚菌酯母体,在标记果实果皮部位的残留定义为苯醚菌酯母体、BKM-M1和BKM-M2。根据各代谢产物结构与动态含量变化推测了苯醚菌酯在黄瓜中可能的代谢途径包括I相代谢和II相代谢共3条。代谢途径1:母体首先发生脱甲基反应形成I相代谢产物BKM-M1,再与植物体内的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形成II相代谢产物BKM-M3,再发生脱甲基反应形成II相代谢产物BKM-M4。代谢途径2:母体首先发生羟基化反应形成I相代谢产物BKM-M2,再与一分子葡萄糖发生轭合反应形成II相代谢产物BKM-M5。代谢途径3:I相代谢产物BKM-M2的羟基发生乙酰化并脱去一分子甲基形成相应的II相代谢产物BKM-M6。

马艺[6](2021)在《食品脂肪酸和氨基酸的提取及同位素分析》文中指出DHA(全顺式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作为一种人体必需脂肪酸在许多人类生物过程中被证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加工、保健品和医药等各个方面,但关于这种全顺式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的来源和代谢仍然存在一定争议,通过单个化合物同位素分析(CSIA)和特定位点同位素分析(PSIA)可解析DHA样品的环境信息及代谢信息。承担人体生命多种活动的基础物质-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儿的首选营养来源是配方奶粉,奶粉中氨基酸的存在模式则至关重要,不同氨基酸碳同位素比值可作为其组成物质原料来源的指标用于产品溯源和原产地保护等。自然丰度稳定同位素组成是追踪自然饮食结构中营养物的来源及体内转化途径的不可替代手段。本文将以大西洋鲑鱼为原料进行脂肪酸提取和DHA甲酯分离,同时对提取的脂肪酸进行碳同位素值测试。对不同奶粉中的氨基酸进行定性分析,并对氨基酸进行同位素测试,分析不同奶粉氨基酸碳同位素值。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三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对采集的海藻样品和购买的大西洋鲑鱼鱼肉样品进行脂肪酸提取,并使用气质联用仪对提取物进行分析。结果表示,所采集的海藻样品中无法提取到DHA这一必需脂肪酸。随后,实验将采用有机溶剂提取鱼肉中的脂肪酸,并用BF3-CH3OH进行甲基酯化。结果显示,鱼肉提取物中不饱和脂肪酸占全部脂肪酸60%以上。使用标准曲线法对鱼肉中的DHA进行定量分析,产自智利的大西洋鲑鱼中DHA的含量为1.3 mg/g。使用GC-IRMS对脂肪酸碳稳定同位素值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不同地域之间碳同位素值并无明显规律。(2)为了利用13C-NMR测定分子内特定位点碳同位素分析(PSIA-C)进而解决人体DHA来源问题,本文对银离子络合法及制备型液相色谱法进行优化,从而分离富集混合脂肪酸甲酯中的DHA甲酯。将甲基酯化脂肪酸混合物(脂肪酸甲酯,FAMEs)经硝酸银硅胶柱层析,按极性依次洗脱分离混合脂肪酸甲酯,获得高纯度的DHA甲酯。基于GC-MS和GC分析结果表明,AgNO3和硅胶的重量比为1:9,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体积比3:1洗脱时,DHA的分离纯度达到95%。结合制备液相色谱法进一步分离杂质时,分析条件为,流动相,乙腈:水=95:5;紫外检测波长设置为220 nm;流速为15 mL/min时,分离情况最佳。(3)采用GC-MS对混合氨基酸标准品衍生物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强极性色谱柱DB-HeavyWax分离度更好,在氨基酸定性时更明显。使用Dowex50WX8强阳离子交换树脂(SCX)对样品进行纯化,可以有效的除掉其他非氨基酸杂质。且测试前使用氯甲酸甲酯对氨基酸进行衍生,该衍生化方法在原有的氨基酸分子上只引入3个碳原子,为通过GC-IRMS技术测定游离氨基酸的C同位素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测试实际样品中氨基酸C同位素,分析得出氨基酸δ13C可为奶制品是否掺假、产地溯源、有机奶鉴别等提供有效的信息。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玛丽亚[8](2020)在《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白俄罗斯共和国的社会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在2019中,这是切尔诺贝利事故以来的33年。为这场人为灾难的受害者提供支助仍然是国家社会义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选择的研究课题的相关性很简单:在社会保障领域保护公民权利是白俄罗斯共和国作为一个社会国家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此外,这项研究的相关性是由于需要对消除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果领域的国家政策现状进行理论理解,以便制定优化建议。这种处理核事故后果的独特经验可用于人民面临人为灾害和战争造成的紧急情况的毁灭性后果的其他国家。本论文研究探讨了在消除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果领域形成和执行国家政策过程的特点,以及其主要问题领域和改进领域。引言的第一章探讨了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介绍了这项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讨论白俄罗斯共和国社会政策的概念,社会政策的基本内容,执行方案和社会政策的关键指标。研究报告的第三章论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医疗、社会经济后果以及防止污染、医疗和社会经济恢复的措施。第四章讨论了与切尔诺贝利事故有关的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的问题和原因。第五章论述改善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社会政策的对策。

王涛[9](2020)在《功能化多孔有机骨架用于放射性核素分离富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化石能源的消耗,开发安全稳定的能源体系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以铀为主要燃料的核裂变能源,由于其能量密度大及无温室气体排放的优点,有望代替传统的化石燃料。然而,核裂变工业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放射性核素中的铀具有很强的化学毒性和放射性,是各种放射性废物中最常见的污染物。合理妥善地分离废水中的铀不仅解决了环境安全问题,也是核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与核裂变相比,核聚变的能量密度更大,且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和乏燃料,一旦核聚变发电成为现实,将能为人类供能数千年。在所有已知核聚变中,氘氚聚变的反应条件最为温和,是最有希望实现可控核聚变的一种反应类型,但氚具有很强的渗透和扩散能力,泄露到环境中容易引起爆炸,进入人体会造成严重的辐射损伤。另外,氚资源在自然界极其稀缺,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安全、稳定、高效的除氚系统是实现可控核聚变的重要保障。总之,无论是核聚变还是核裂变,能否有效预防和治理放射性核素污染关系到核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多孔有机骨架材料是通过堆积特定结构的小分子形成具有微孔或介孔结构的交联型聚合物框架。由于大的比表面积、可调节的孔隙率、稳定的理化性质及丰富的反应位点,这些骨架材料在环境放射化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针对目前核裂变工业中存在的放射性废物污染及铀资源的问题,以及未来可控核聚变的涉氚工艺安全问题,本文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将功能化多孔有机骨架材料应用于核裂变和核聚变中关键放射性核素(铀和氚)的分离与富集。本文具体研究如下:(1)膦酸酯修饰沥青基多孔芳香骨架用于模拟放射性废水铀的分离富集核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会产生大量放射性废液,其中含有大量的铀,它不仅是核电站的主要燃料,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放射性废液的强酸性、高放射性及成分复杂性等难题对吸附剂的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针对这些挑战,本研究以石油工业的副产品沥青为原料,通过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一步法制备了膦酸酯修饰的沥青基多孔芳香骨架(PPAF)。PPAF的多孔结构可作为“离子筛”对铀酰离子选择性分离,膦酸二乙酯配体可实现在酸性条件下螯合U(VI)并改善吸附剂在水中的分散性,成功解决了选择性和高酸度环境中氢离子竞争的问题,实现从高酸性放射性废水中对铀的高效富集。而且,沥青中的大量刚性苯环结构可有效地提高材料的耐辐射性能和机械性能,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PPAF吸附剂40分钟就达到吸附平衡,在pH 1.0时的吸附容量高达到147 mg U/g。PPAFs对各种竞争性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并且在酸性溶液中具有出色的抗辐射性能。此外,PPAFs在5次吸附-解吸循环后仍保持100%的吸附效率和完整的结构。这项工作将沥青这种工业废料合理再利用,用于从放射性废水中高效分离回收铀,并利用了沥青单体的苯环结构,极大提高了吸附剂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有望在未来实际应用于放射性废水的处理。(2)共轭微孔聚合物修饰蜂窝状催化剂用于氢同位素分离净化研究随着对可控氘氚聚变技术的不断研究开发,有望迎来核聚变发电的能源新时代,然而核聚变工业在供能的同时会产生低浓度的含氚废气,不及时分离净化会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本研究以共轭微孔聚合物修饰蜂窝状堇青石为疏水载体制备贵金属催化剂用于氢同位素分离净化。首先通过系列化学反应在蜂窝状堇青石陶瓷表面原位接枝CMPs骨架合成疏水载体,并负载铂后得到疏水的蜂窝状催化剂(CAT)。由于氚资源稀缺且具有放射性,本章用与其化学性质相似的氢气与氘气评估CAT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CAT在常温下具有高效的催化活性,在20000 h-1空速的干燥条件下,氢气转化率在99%以上,而市售催化剂(PⅡ)在相同条件下的氢气转化率仅为59.8%。同时,得益于催化剂的疏水能力,水汽存在时CAT依然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本部分还探究了同位素效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发现催化剂对氘也具有高催化能力。此外,CAT具有出色的抗辐照性能,经过200kGy的β射线辐照后,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化学结构几乎无变化。这项工作利用共轭微孔聚合物提高了催化剂的疏水性,并且改善了铂纳米粒子在催化剂上的分布,实现了氢同位素的高效分离净化。(3)共价三嗪骨架修饰蜂窝状催化剂用于氢同位素分离净化研究贵金属除氚催化剂可以深度分离废气中的氚,然而催化剂的活化和长期的运作会出现贵金属的团聚问题,大量活性位点被掩盖,严重影响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本研究以共价三嗪骨架(CTFs)修饰蜂窝状堇青石并负载贵金属制备富氮型疏水催化剂,利用其多孔和富氮结构实现贵金属铂的均匀分布,以解决贵金属团聚问题。通过Friedel-Crafts反应在蜂窝状堇青石陶瓷表面原位接枝CTFs合成疏水载体,负铂后得到蜂窝状疏水催化剂(HC),合成简单,反应条件温和。从辐射安全角度考虑,用氢气与氘气探究了 HC的氢同位素净化能力。HC在常温下具有高效的催化活性,在30000 h-1空速的干燥条件下,氢气转化率在99%以上。得益于载体的嗪环结构,催化剂HC的催化效果要优于催化剂CAT。本部分通过共价三嗪骨架修饰的蜂窝状催化剂,解决了催化剂的贵金属团聚问题,实现了氢同位素的高效分离与净化。

李敏[10](2020)在《应用15N同位素研究长牡蛎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Ts)的代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赤潮中有害毒藻会产生多种海洋毒素,其中有着广泛分布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可以经各营养级之间的食物关系累积于海洋动物中,若经消化吸收进入人体,会与细胞膜Na+离子通道结合阻碍神经传导,引起麻痹性中毒,从而对人类造成亚致死或致死作用。作为近海养殖的主要经济物种,双壳贝类需要过滤大量海水摄食藻类,从而将有毒藻中的毒素累积在体内,是PSTs传递的主要媒介。本文以甲藻Alexandrium minutum作为毒素生产者,首先,研究暴露于纳米颗粒(nanoparticles,NPs)时A.minutum的生长情况、生理状态和产毒状况;然后将A.minutum进行稳定同位素15N多代培养标记,比较藻和毒素中的标记丰度,以及标记藻是否同普通藻一样可以在磷缺乏时保持生长;最后以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作为毒素蓄积对象,将15N-PSTs引入到贝类体内,研究15N-PSTs在贝体内的分布和转化情况,通过对染毒前后长牡蛎内脏团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初步确定与PSTs代谢相关的差异代谢产物和应激相关途径。本研究为双壳贝类中PSTs的蓄积、转化以及贝体中由PSTs引起的代谢变化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数据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四种纳米材料(nTiO2、nZnO、nSiO2和nC3N4)均会对A.minutum造成浓度依赖性的生长抑制现象,抑制效果与暴露浓度成正比,其中nTiO2显示出最低的生长抑制作用,而nZnO显示出最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受到NPs刺激后,A.minutum的胞内产生了活性氧自由基(ROS)和丙二醛(MDA),为减轻对藻细胞的损伤,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发生明显改变,且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再恢复的相似变化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暴露于5 mg/L nTiO2、nZnO、nSiO2和nC3N4时,A.minutum的单细胞产PSTs毒性分别降低28.93%、68.99%、53.17%和62.67%,而暴露于50 mg/L nTiO2时其单细胞毒性增加6.25%,当单细胞毒性降低时,毒性更强的衍生物GTX1/4的比例增加,此部分数据说明可以通过分析现实环境的条件下NPs与产毒藻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评估两者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风险。(2)用15N-NaNO3代替氮源NaNO3对A.minutum进行培养,监测藻细胞和毒素粗提物同位素丰度,发现15N标记丰度与培养代数成正比,且15N在细胞中的标记丰度要高于在毒素粗提物中标记丰度,直至二十八代藻细胞和毒素粗提物中的15N标记丰度均超过90%,达到理想的15N标记丰度(≥90%),两者相差变小,推测除了提取实验过程中海水和所配培养液试剂中微量氮元素的影响外,毒素由于本身分子结构中含有6-7氮原子,其被15N标记完全所需时间比细胞中其他组分要长;磷是A.minutum生长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通过控制培养液中磷源的添加量,发现15N-标记藻同未标记藻一样保持良好的储磷能力,在低于正常磷添加浓度时仍可以维持一代的生长(>20天);用15N-A.minutum投喂牡蛎进行毒素蓄积实验,藻中已经被标记的毒素在牡蛎组织中被检出,且发生转化生成不同于藻中的毒素(GTX1-4),包括dcGTX1-4和M4。(3)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青岛市场常见的牡蛎Crassostrea gigas用15N-A.minutum喂食三天进行PSTs蓄积实验,根据已有研究表明内脏团是PSTs在牡蛎体内发生转化代谢的主要部分,因此对蓄积前后牡蛎的内脏团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差异代谢产物Top10依次为泛酸(维生素B5)、果聚糖、1-硝基萘-5,6-氧化物、N-乙酰-6-磷酸-D-氨基葡萄糖、邻苯二甲酸、谷胱甘肽氧化型、卵磷脂、脑磷脂、鞘磷脂、β-丙氨酰-L-精氨酸;基于差异代谢物的KEGG ID,分析得到内脏团中与PSTs相关的代谢通路,在显着性表达的差异代谢物中显着富集的途径有β-丙氨酸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生物合成、自噬、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亚油酸代谢、泛酸和CoA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谷胱甘肽代谢、α-亚麻酸代谢、赖氨酸降解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这些差异代谢物和富集通路与牡蛎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脂类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有着紧密联系。

二、安全压力威胁到放射性同位素药品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全压力威胁到放射性同位素药品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2)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术语与缩略语表
第一章 引言
    1 新农药创制研究背景
        1.1 新农药创制流程
        1.2 新农药创制特点
        1.3 我国农药创制新品种
    2 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
        2.1 农药在土壤中结合残留的形成
        2.2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3 香草硫缩病醚概述
        3.1 香草硫缩病醚合成背景
        3.2 香草硫缩病醚简介
    4 同位素示踪技术
        4.1 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和优势
        4.2 多位置同位素标记技术
    5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归趋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施药
        2.3 土壤培养
        2.4 取样
        2.5 上层水相分析
        2.6 ER提取
        2.7 BR分析
        2.8 矿化分析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分析
        3.1 质量平衡
        3.2 上层水相含量变化动态
        3.3 可提态残留含量变化动态
        3.4 结合残留含量变化动态
        3.5 矿化量变化动态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规律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施药
        2.3 土壤培养
        2.4 取样
        2.5 HPLC样品的制备
        2.6 浓缩液的液相检测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香草硫缩病醚母体降解动态规律
        3.2 香草硫缩病醚各放射性组分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产物结构鉴定和降解途径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记化合物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供试土壤
    2 实验方法
        2.1 溶液配制
        2.2 施药
        2.3 土壤培养
        2.4 取样
        2.5 HPLC样品的制备
        2.6 浓缩液的质谱检测
        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产物结构鉴定
        3.2 香草硫缩病醚的产物鉴定分析过程
        3.3 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途径推断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本研究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3)黄土塬区果园深层土壤水消耗特征及其对水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根系吸水过程
        1.2.2 氢氧稳定同位素在示踪植被根系吸水模式上的应用
        1.2.3 深层土壤水消耗特征研究
        1.2.4 植树造林对区域水文过程的影响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实验方案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第三章 果园深层土壤物理性质与可利用土壤水特征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室内分析
        3.2.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土层质地和容重以及水力学参数的变化
        3.3.2 深层土壤界定
        3.3.3 果园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力学参数相关关系
    3.4 小结
第四章 果园根区土壤水补给、运移特征随果龄的变化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降水在不同年龄果园的季节性补给与转化过程
        4.3.2 多年尺度下降水对不同年龄果园土壤水的补给
        4.3.3 果园种植对降水运移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年龄果园和降水年深层土壤水消耗速率的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苹果园土壤水分历时变化
        5.3.2 深层土壤水分年消耗率随林龄的变化
        5.3.3 不同降水年深层土壤水消耗速率
        5.3.4 深层土壤水在果园实际蒸散的占比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苹果树根系吸水模式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降水、土壤水、木质部水的同位素特征
        6.3.2 不同年龄果园季节性耗水规律
        6.3.3 土壤水同位素输入深度对MixSIAR估算根系吸水的影响
        6.3.4 果园对深、浅层土壤水利用模式的转换
        6.3.5 植物、土壤水同位素样矫正后降低深层土壤水贡献率
        6.3.6 根系吸水对土壤水同位素的影响
    6.4 小节
第七章 基于不同土壤转换函数的深根系苹果树耗水特征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根系吸水模型建立
        7.2.2 野外数据获取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土壤水、土壤基质势、非饱和导水度随果园年龄的变化
        7.3.2 不同年龄果园黎明前叶水势(Ψ_L ,pd )、正午叶水势(Ψ_L , md)、植物导水度(K_P)
        7.3.3 基于不同土壤转换函数下果园根系吸水模式的差别
        7.3.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7.4 小结
第八章 果园根区土壤硝态氮累积及水平衡随果龄的变化特征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3 结果与讨论
        8.3.1 不同年龄果园硝态氮运移特征
        8.3.2 果园蒸散平衡随年龄的变化
    8.4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翻译项目简介
    1.2 翻译项目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实践报告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
    2.1 译前准备
        2.1.1 分析源语文本
        2.1.2 参阅平行文本
        2.1.3 制作术语表
    2.2 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2.2.1 医学术语的翻译
        2.2.2 长难句的翻译
        2.2.3 语篇的翻译
    2.3 译后工作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汇层面
        3.1.1 疾病、症状名称
        3.1.2 药品名称
        3.1.3 医药商标名称
        3.1.4 缩略语
    3.2 句法层面
        3.2.1 顺序译法
        3.2.2 逆序译法
        3.2.3 分句译法
    3.3 语篇层面
        3.3.1 语篇的衔接
        3.3.2 语篇的连贯
第四章 总结
    4.1 主要收获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术语表
附录2 表2 与表3 中英对照
附录3 中英对照文本
致谢

(5)14C-苯醚菌酯在黄瓜中的吸收运转、定向积累和代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与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研究现状
        1.1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创制历程
        1.2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市场情况
        1.3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作用机制
        1.4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抗性问题
    2 苯醚菌酯的研究现状
        2.1 苯醚菌酯的概述
        2.2 苯醚菌酯商用剂型
        2.3 苯醚菌酯的合成路线
        2.4 苯醚菌酯在环境中转化归趋
    3 农药在植物中的代谢研究
        3.1 酶介导下农药在植物中的三相代谢研究
        3.2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在植物中的代谢研究
    4 同位素示踪技术
        4.1 同位素示踪技术概述
        4.2 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农药研究中的应用
    5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两种剂型的~(14)C-苯醚菌酯在三叶期黄瓜中的吸收运转和定向积累
    1 材料与仪器
        1.1 苯醚菌酯
        1.2 实验试剂
        1.3 供试植物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14)C-苯醚菌酯在黄瓜三叶期植株中的分布试验
        2.2 ~(14)C-苯醚菌酯在标记叶片中的亚细胞水平分布试验
        2.3 同位素放射性自显影试验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14)C-苯醚菌酯的吸收
        3.2 ~(14)C-苯醚菌酯质量平衡
        3.3 ~(14)C-苯醚菌酯及其代谢产物在黄瓜三叶期植株中的分布
        3.4 ~(14)C-苯醚菌酯在黄瓜三叶期植株各形态器官中的残留浓度动态变化·
        3.5 ~(14)C-苯醚菌酯及其代谢产物在黄瓜三叶期植株中的运转
        3.6 ~(14)C-苯醚菌酯及其代谢产物在标记叶片中的亚细胞分布
        3.7 ~(14)C-苯醚菌酯在植株内的放射性自显影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4)C-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中的吸收运转和定向积累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试剂和药品
        1.3 供试植物
        1.4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14)C-苯醚菌酯母液的配制
        2.2 ~(14)C-苯醚菌酯的引入与取样
        2.3 样品处理
        2.4 ~(14)C-苯醚菌酯质量平衡分析
        2.5 ~(14)C-苯醚菌酯及其代谢产物在黄瓜成熟植株中的分布分析
        2.6 ~(14)C-苯醚菌酯及其代谢产物在各器官的浓度分析
        2.7 可食部位食品安全性分析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14)C-苯醚菌酯的质量平衡与吸收
        3.2 ~(14)C-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植株中的分布
        3.3 ~(14)C-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植株各器官中的残留浓度
        3.4 ~(14)C-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中的食品安全性评价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4)C-苯醚菌酯在成熟期黄瓜中的残留、产物组成与代谢途径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材料
        1.2 试剂和药品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提取及可提态残留测定方法
        2.2 样品结合态残留测定方法
        2.3 样品纯化方法
        2.4 仪器分析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结合残留
        3.2 可提态残留
        3.3 放射性组分分析
        3.4 放射性组分的结构鉴定
        3.5 苯醚菌酯在黄瓜中可能的代谢途径
        3.6 苯醚菌酯母体在成熟期黄瓜植株标记叶和标记果实中的消减规律
        3.7 苯醚菌酯除母体外各代谢产物含量动态变化规律
        3.8 苯醚菌酯各代谢产物残留浓度动态变化规律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1 主要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6)食品脂肪酸和氨基酸的提取及同位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1.2.1 二十二碳六烯酸结构及生物合成
        1.2.2 二十二碳六烯酸生理功能
        1.2.3 二十二碳六烯酸来源
        1.2.4 甲基酯化二十二碳六烯酸的分离富集方法
    1.3 氨基酸
        1.3.1 氨基酸简介
        1.3.2 氨基酸的检测方法
    1.4 稳定同位素
        1.4.1 同位素术语
        1.4.2 生物源有机分子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自然范围
        1.4.3 同位素比率质谱仪
        1.4.4 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
        1.4.5 稳定同位素在溯源中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2 脂肪酸提取及其碳同位素组成测定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样品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步骤
        2.2.1 实验样品制备
        2.2.2 混合脂肪酸提取方法
        2.2.3 混合脂肪酸甲酯化方法
    2.3 分析方法
        2.3.1 混合脂肪酸甲酯定性分析
        2.3.2 脂肪酸甲酯GC定量分析条件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提取方法条件优化结果分析
        2.4.2 DHA定量结果与分析
        2.4.3 GC-C-IRMS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混合脂肪酸甲酯中DHA甲酯的分离与纯化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样品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银离子络合法
        3.2.2 制备液相分离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银离子络合法不同条件对DHA甲酯分离效果的影响
        3.3.2 液相色谱法不同条件对DHA甲酯分离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氨基酸提取及其碳同位素组成分析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4 氨基酸衍生法方法
    4.2 实验方法
        4.2.1 样品前处理(蛋白质提取和水解)
        4.2.2 奶粉中氨基酸的分离
        4.2.3 氨基酸纯化方法
        4.2.4 气相色谱-质谱平台上进行氨基酸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色谱柱对氨基酸的分离效果
        4.3.2 单个氨基酸标准品衍生结果分析
        4.3.3 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4.3.4 不同品牌阳离子交换树脂对纯化效果的影响
        4.3.5 不同品牌奶粉中的氨基酸
    4.4 利用GC-C-IRMS进行单个氨基酸C同位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白俄罗斯共和国的社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前苏联体的国家们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政策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切尔诺贝利事故
        2.1.2 社会政策
        2.1.3 灾害管理
    2.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2.1 实施社会方案的内容和机制
        2.2.2 社会政策关键绩效指标
3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和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和问题
        3.1.1 白俄罗斯共和国领土的污染和分区
        3.1.2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医疗后果
        3.1.3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社会经济后果
    3.2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解决措施
        3.2.1 污染防治措施
        3.2.2 医疗救助措施
        3.2.3 社会经济重建措施
4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白俄罗斯共和国的社会政策现状分析
    4.1 社会政策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4.1.1 采取的举措
        4.1.2 取得的成效
    4.2 社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社会政策制定的意见不统一
        4.2.2 社会政策救助的范围有待扩大
        4.2.3 受灾群众的社会服务有待完善
    4.3 社会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社会政策制定主体的一元化
        4.3.2 社会政策内容针对性不强
        4.3.3 社会政策实施缺乏保障
5 完善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白俄罗斯共和国社会政策的对策建议
    5.1 明确社会政策制定的主体
        5.1.1 协调社会政策制定的主体
        5.1.2 确定社会政策制定主体的责任
    5.2 完善社会政策的内容
        5.2.1 明确社会政策救助的范围
        5.2.2 社会政策内容要有针对性
    5.3 加强社会政策实施的保障
        5.3.1 加强社会政策实施的物质保障
        5.3.2 加强社会政策实施的人力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功能化多孔有机骨架用于放射性核素分离富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放射性废液中铀的分离方法以及存在的挑战
        2.1 放射性废液中铀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分布状况
        2.2 放射性废液中铀的分离及富集方法
        2.3 铀吸附剂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3 气态氚的简介及净化分离方法
        3.1 气态氚的简介
        3.2 气态氚分离净化方法
        3.3 除氚催化剂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4 多孔有机骨架(POFs)
        4.1 共价有机骨架(COFs)
        4.2 共轭微孔聚合物(CMPs)
        4.3 多孔芳香骨架(PAFs)
        4.4 共价三嗪骨架(CFTs)
        4.5 多孔有机骨架材料的应用
    5 文献总结
    6 本论文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膦酸酯修饰沥青基多孔芳香骨架用于模拟放射性废水中铀的分离富集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测试与表征
        2.2.3 (4-乙烯基苄基)膦酸二乙酯的合成
        2.2.4 多孔芳香骨架(PPAF)的制备
        2.2.5 铀吸附实验
        2.2.6 解吸附和循环再生研究
        2.2.7 抗辐照性能探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沥青基多孔芳香骨架(PPAF)的表征
        2.3.2 pH值和吸附剂用量的探究
        2.3.3 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研究
        2.3.4 竞争离子对铀吸附的影响
        2.3.5 解吸附与循环再生研究
        2.3.6 辐照稳定性研究
        2.3.7 吸附机理探究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共轭微孔聚合物修饰蜂窝状催化剂用于氢同位素分离净化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测试与表征
        3.2.3 疏水载体(CMP-C)的制备
        3.2.4 铂催化剂的制备
        3.2.5 催化装置
        3.2.6 氢气初始浓度及催化温度的探究
        3.2.7 不同空速和贵金属负载率的探究
        3.2.8 催化剂重启性能的探究
        3.2.9 模拟气氛的催化性能研究
        3.2.10 同位素效应对催化的影响
        3.2.11 耐辐照性能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载体与催化剂的表征
        3.3.2 氢气初始浓度及催化温度的研究
        3.3.3 不同空速和贵金属负载率的探究
        3.3.4 催化剂重启性能的探究
        3.3.5 模拟气氛的催化性能研究
        3.3.6 同位素效应对催化的影响
        3.3.7 耐辐照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共价三嗪骨架修饰蜂窝状催化剂用于氢同位素分离净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试剂
        4.2.2 测试与表征
        4.2.3 疏水载体(CTF-C)的制备
        4.2.4 铂催化剂(HC)的制备
        4.2.5 催化装置
        4.2.6 空速和贵金属负载率的探究
        4.2.7 催化温度的探究
        4.2.8 模拟气氛的催化性能研究
        4.2.9 同位素效应对催化的影响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载体与催化剂的表征
        4.3.2 空速和贵金属负载率的探究
        4.3.3 催化温度的研究
        4.3.4 模拟气氛的催化性能研究
        4.3.5 同位素效应对催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在读期间正在撰写和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应用15N同位素研究长牡蛎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Ts)的代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麻痹性贝毒的研究概况
        1.1.1 麻痹性贝毒的来源及分类
        1.1.2 麻痹性贝毒的检测方式
        1.1.3 影响产毒藻生长和产毒的因素
        1.1.4 麻痹性贝毒的蓄积及代谢研究
    1.2 稳定同位素示踪法的应用概况
        1.2.1 稳定同位素示踪法简介
        1.2.2 ~(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法应用及进展
    1.3 代谢组学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纳米颗粒(NPs)对A.minutum生长、氧化应激和产毒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原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培养条件
        2.3.2 活性氧(ROS)的测定
        2.3.3 丙二醛(MDA)的测定
        2.3.4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
        2.3.5 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
        2.3.6 藻中PSTs的提取
        2.3.7 PSTs的检测
    2.4 结果与分析
        2.4.1 NPs对 A.minutum生长的影响
        2.4.2 A.minutum的氧化应激状况
        2.4.3 NPs对 A.minutum产毒状况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长牡蛎不同组织中~(15)N-PSTs的蓄积及转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原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高丰度~(15)N-A.minutum的培养
        3.3.2 ~(15)N-标记丰度的测定
        3.3.3 ~(15)N-PSTs在牡蛎内的蓄积实验
        3.3.4 鳃的HE染色观察
        3.3.5 牡蛎组织中~(15)N-PSTs的提取及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丰度~(15)N-A.minutum的驯养及磷缺乏对其生长的影响
        3.4.2 牡蛎的摄食情况
        3.4.3 染毒前后长牡蛎的组织学观察
        3.4.4 ~(15)N-PSTs蓄积含量和种类
        3.4.5 ~(15)N-PSTs在牡蛎内的转化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长牡蛎染~(15)N-PSTs前后的代谢组学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原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15)N-PSTs在牡蛎内的蓄积实验
        4.3.2 代谢组学样品的前处理
        4.3.3 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
        4.3.4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4.4.2 差异代谢物的筛选
        4.4.3 牡蛎染毒前后的代谢通路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安全压力威胁到放射性同位素药品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放射性药物企业产品策略研究 ——以H公司为例[D]. 郑婷婷.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1
  • [2]香草硫缩病醚在厌氧土壤中的降解研究[D]. 高星. 浙江大学, 2021(01)
  • [3]黄土塬区果园深层土壤水消耗特征及其对水平衡的影响[D]. 陶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4]世界卫生组织疾病治疗管理指南汉译实践报告[D]. 黄家英.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14C-苯醚菌酯在黄瓜中的吸收运转、定向积累和代谢研究[D]. 李薇. 浙江大学, 2021(01)
  • [6]食品脂肪酸和氨基酸的提取及同位素分析[D]. 马艺.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白俄罗斯共和国的社会政策研究[D]. 玛丽亚.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功能化多孔有机骨架用于放射性核素分离富集研究[D]. 王涛. 苏州大学, 2020
  • [10]应用15N同位素研究长牡蛎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Ts)的代谢[D]. 李敏.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安全压力威胁放射性同位素药物的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