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广播和 C 和 K 波段

卫星广播和 C 和 K 波段

一、卫星广播与C、K波段(论文文献综述)

陈刚[1](2020)在《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新体制雷达,外辐射源雷达利用外部不受控的电磁辐射源作为雷达的照射源,以被动探测的方式工作,实现热点区域的探测预警。由于利用低频段的信号、以双/多基地的模式工作,外辐射源雷达在低空探测和反隐身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作为现有探测手段的一种补充,外辐射源雷达具有结构灵活、生存能力强和费效比高的优点,在地面情报雷达、预警监视雷达以及空天目标监视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虽然存在诸多优势,但由于体制的特殊性,相比于传统的单基地有源雷达,外辐射源雷达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一系列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针对参考信号提纯、参考信号预处理、杂波及干扰抑制以及长时间积累等外辐射源雷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论文的研究内容可具体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1.研究了外辐射源雷达参考信号提纯方法。外辐射源雷达通常需要设置一个单独的通道用以接收直达波。但实际中,外辐射源雷达参考通道中接收到的信号除直达波外,可能还混有多路径杂波,这些多路径信号影响系统的目标参数估计性能。针对参考通道中掺杂多路径杂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通道处理的参考信号提纯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将回波信号投影至由参考信号构建的子空间中以获取回波通道中的直达波信号。接着利用上一步获取的直达波信号对消参考信号中的多路径杂波,得到纯净度较高的参考信号。利用提纯后的参考信号与目标回波信号作距离-多普勒二维相干处理不会产生由多路径杂波与目标回波匹配的峰值。仿真试验说明所提方法可以有效地抑制参考通道中的多路径杂波,实现参考信号提纯。2.研究了外辐射源雷达参考信号预处理方法。外界的电磁照射源信号并不是为雷达而设计,其模糊函数中往往存在着距离维和多普勒维的模糊副峰,这些模糊副峰会严重影响目标峰值的识别。针对模糊副峰问题,首先提出了一种距离-多普勒二维副峰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构建代价函数约束二维副峰的能量,可以在抑制距离维和多普勒维副峰的同时,减少信噪比损失。针对参考通道中直达波信噪比较低时副峰抑制方法性能变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稳健的副峰抑制方法。该方法利用最差性能最优的思想构建新的优化模型,求解该优化问题得到低信噪比情况下的最优解,以实现该情况下的副峰抑制。此外,针对副峰残余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预处理的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对残余副峰进行预处理,以降低残余副峰对目标检测的影响,接着利用恒虚警检测的方法对剩余的副峰作进一步处理。上述方法的性能均通过仿真及实际录取的数据进行了验证。3.研究了外辐射源雷达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首先研究了已有的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针对现有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的对消性能和运算量无法兼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时、空三步级联处理的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天线阵列划分成若干子阵,分别利用低副瓣空域滤波、时域干扰对消以及稳健的空域滤波方法实现杂波及干扰的抑制。仿真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接着,针对实际系统中天线阵列不能自适应形成零陷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处理的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比对消后各个波束中剩余信号的能量来确定干扰的来向并获取其样本,利用时域干扰对消的方法以级联相消的方式按能量大小依次消除回波中的干扰信号。所提方法的性能通过仿真试验和实际录取的数据进行了验证。4.研究了外辐射源雷达长时间积累方法。首先研究了长时间信号处理对检测的影响。针对多普勒敏感信号中距离走动校正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帧处理的长时间积累方法。在该方法中,首先对信号进行分段,接着对每段信号作距离-多普勒处理,同时估计各段信号间的距离走动量并计算各段信号间固有的相位关系,各段信号处理的结果通过估计得到的走动量以及相位关系进行合成得到最终的处理结果。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校正多普勒敏感信号中的距离走动。针对辐射源载频变化导致信号无法相参积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预补偿的跳频信号长时间相参积累方法。该方法根据每个多普勒通道与速度的对应关系,首先预估计每个多普勒通道对于不同载频回波信号的频率差值,然后利用该估计值对每个多普勒单元进行频差补偿完成跳频信号的相参积累。仿真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可以在辐射源载频变化的情况下实现长时间相参积累。

郑诗斐[2](2020)在《基于卫星辐射源的目标探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外辐射源的目标探测系统自身不主动发射信号,而是利用第三方非协作辐射源照射到目标,然后通过对目标回波的信号处理进行目标探测。基于外辐射的目标探测系统特有的工作机制决定了其具有反隐身、抗干扰、生存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同时GPS照射源具有全天候、无盲区和绝对安全性的优势,因此本文采用GPS卫星作为外辐射源对目标进行探测,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如下:(1)针对海杂波环境下卫星辐射源对空中目标检测困难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池计算网络(RC)的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池计算网络的稳定性和短时记忆功能,能够完成对海杂波干扰的估计和抑制。首先,参考通道中的海杂波干扰使得纯净直达波提取困难,从而影响后续监测通道中直达波有效抑制。针对这种问题,该方法利用延迟反馈网络(DFNs)完成对海杂波的建模和抑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直达波信号的重构。然后利用自适应均方误差滤波器对监测通道中的直达波进行抑制。针对海杂波环境下监测通道中微弱回波的检测问题,该方法采用解耦回声状态网络(DESN)对监测通道中的海杂波干扰进行预测,进而提取目标检测量。最后,利用多层感知机对干扰抑制后的回波信号进行检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海杂波环境下对GPS卫星的微弱回波信号进行有效检测。(2)针对前向散射情况下的GSP目标回波信号单通道接收,导致目标检测和参数估计困难的问题,同时,针对目前该情况下目标探测在信号特征分析方面研究较少的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线性正则变换(LCT)的前向散射信号探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传统卫星跟踪环路以及前向散射信号的特点对接收信号进行预处理,并通过去直流处理有效去除直达波的干扰。然后针对接收通道中存在多径干扰的问题,利用线性正则变换算法的可逆性以及其对高斯噪声的抑制作用,在其线性正则域中通过矩形窗函数去除通道中的高斯噪声和多径干扰,从而经过逆线性正则变换得到噪声抑制后的信号。最后,基于该信号的线性正则变换域中的峰值情况进行目标检测。在运动参数估计方面,通过对前向散射信号的分析构建特征信号,并利用线性正则变换算法的特点,把线性正则变换与匹配滤波(MF)相结合,进行目标运动参数估计。最后,推导了前向散射情境下的目标距离和速度的CRLB。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实现对前向散射情景下GPS卫星目标回波信号的有效探测。

潘文分[3](2020)在《无线电同频干扰的检测及识别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无线通信模式相继出现和抗干扰技术越发先进,破坏通信过程的干扰技术也层出不穷。对于通信过程,会出现一些人为恶意干扰通信系统的现象,当同频段内的干扰信号与通信信号叠加时,接收端信号可能解调出错误的码元信息,影响正常信号的接收。因此,需要对通信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干扰进行研究,做好相应对策,在干扰出现的时候,能尽早实现干扰的检测识别,及时避免或者减少影响。本文在通信信号、高斯噪声和干扰信号叠加的前提下,针对同频干扰的存在性检测和分类识别问题进行研究,并着重研究时频混叠下调制干扰的识别问题,工作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分析卫星通信中存在的常见干扰:脉冲干扰、单频干扰、扫频干扰和调制干扰,给出各种干扰信号的数学模型,分析各类干扰信号和通信信号叠加的时域、频域特性。2、提出一种基于Renyi熵和星座图的多域特征联合的干扰检测识别方法,将通信信号QPSK与上述常见干扰叠加,加入高斯白噪声,从时域、频域和变换域提取时域峰均值比、频域峰均值比、盒维数、Renyi信息熵和星座图聚类中心个数五个特征参数,实现干扰信号的存在性检测和识别。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实测数据识别效果稍低。3、基于循环累积量的调制识别算法,对时频混叠的调制干扰类型进行调制识别,针对多信号混合循环平稳变换产生的色噪声,结合形态学滤波进行去噪;针对调制类型干扰信号的识别问题,利用不同调制信号的循环频率处循环累积量理论值的不同,基于二阶循环累积量和四阶循环累积量提取特征参数,结合支持向量机分类,实现对调制干扰信号的识别。最后,给出实验结果,仿真数据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验证了算法可行性。

吴桐[4](2020)在《自校正GPS单体伪卫星技术研究及其系统设计》文中指出目前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在很多场景中得到了应用,但是卫星导航系统也有它的局限性。当用户接收机当前位置处在半遮挡地点或者全遮挡环境时,GNSS定位效果变差甚至不能正常使用。因此使用伪卫星进行定位的研究随即出现。利用伪卫星进行协同定位,改善GNSS定位卫星星座的几何分布,进而提高用户导航服务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以及提高定位精度,实现对GNSS的增强效果;甚至在GNSS卫星信号无法到达覆盖的区域,使用含有4颗及其以上的伪卫星定位系统即可独立提供导航定位服务,从而完善了GNSS的应用覆盖范围。此外,较高功率伪卫星也可用于在射频干扰环境中提供定位服务,具有相当的军事价值。因此,伪卫星技术具有及其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伪卫星实际上就是模拟真实卫星发射模拟卫星定位信号的地基设备。当伪卫星的信号体制与真实卫星完全一致时,其发射的信号就会被通用接收机同步并用于定位,这种情况下兼容性优势最为显着不需要对接收机进行特定的修改。但是伪卫星由于其成本较低等局限性,其性能一般例如信号的稳定性要低于真实的卫星,因此提高伪卫星信号的稳定性是非常关键的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自校正GPS无感知伪卫星,该伪卫星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发射端为无感知类型,即GPS伪卫星的导航电文与GPS卫星的导航电文完全相同。第二,GPS伪卫星加入了接收端用于接收自己的信号并分析,使得每一个伪卫星单体构成自校正系统,实时动态校正发射端基带信号的频率保证信号稳定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第一,设计一个无感知的GPS伪卫星发射机。重点研究了导航电文的反推算法使得GPS伪卫星发射的信号与真实GPS卫星完全一样。并且通过商用接收机验证GPS伪卫星发射的信号可以被稳定跟踪并解算出导航电文。第二,分析伪卫星发射的信号存在的问题。在GPS接收机基础之上引入信号评估参数评估信号质量。然后利用中频采集器和软件接收机分析GPS伪卫星信号存在信号频率不稳定的问题。最后介绍GPS接收机的FPGA实现并且验证设计的FPGA接收机可以稳定地跟踪GPS信号。第三,设计一个伪卫星自校正的结构用于提高信号的稳定性。GPS伪卫星在发射端基础之上增加一个接收端,将GPS伪卫星的发射端和接收端结合构成负反馈回路。使用PID校正提高系统抵抗外界噪声的能力并通过参数根轨迹方法确定PID校正的参数。通过仿真发现自校正伪卫星的确可以提高GPS伪卫星信号的稳定性。最后,在硬件实验平台上实现自校正GPS伪卫星并上电测试,经长时间运行后发现该伪卫星仍然能够保持信号的稳定性,其中载波频率稳定性提升10%左右,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可行性。

朱煜良[5](2020)在《深空星间链路信道模拟器研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对宇宙的深入探索,建立深空星联网是必然趋势。然而,深空星间通信链路设备难以在真实环境进行实测,而利用信道模拟器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星间链路信道特性是深空通信设备性能测试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进行深空星间链路信道状况的模拟,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太阳闪烁、多普勒频移、宇宙噪声和传播损耗的深空星间链路信道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信道模拟器方案,完成了信道模拟器的研制,并通过卫星模拟器的传输误码和时延测试验证了该模拟器的有效性。论文主要工作包括:(1)重点从背景噪声和太阳闪烁两个方面分析了深空通信环境的特性,研究了常见的两种深空通信信道模型;基于两种深空通信信道模型的对比分析,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太阳闪烁、多普勒频移、宇宙噪声和传播损耗的深空星间链路信道模型;提出了该模型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并就模型对通信系统的误码率和星座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2)借鉴商用信道模拟器的性能指标,给出了针对深空环境星间链路信道模拟器的设计要求,并针对本文构建信道模型,提出了一个基于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PCIe)工控机平台、FPGA信道硬件模拟、422和1553B总线数据传输的模拟器硬件方案,并进行了硬件及FPGA代码的设计和实现。(3)设计开发了基于微软基础类库(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es,MFC)的深空星间链路信道模拟评估软件,首先根据模拟器的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制定了软件总体架构和功能,实现了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驱动、1553B驱动、422驱动和PCIe驱动等多种数据传输接口。最后,在室内利用待测卫星模拟器对深空星间链路信道模拟器进行了误码率和时延测试,并与理论结果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星间链路信道模拟器能够有效模拟器星间传输的信道特性,未来可用于深空通信设备的快速室内测试。

费海凤[6](2020)在《基于星载AIS和ADS-B的目标监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海上运输与民航业务发展迅速,亟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球海空目标监视系统以保障海上和空中交通安全,星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和星载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Automatic Dependent Surveillance-Broadcast,ADS-B)的出现提供了解决方向。但是卫星搭载平台给系统的设计带来了各种技术难题,本文对星载AIS和ADS-B目标监视系统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星载目标监视系统信号时隙碰撞的问题,在多通道阵列接收架构下建立碰撞信号分离模型。在对盲源分离基本原理以及目标函数寻优方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海森矩阵预估计的碰撞信号分离算法。算法对海森矩阵进行预估计,用以改进拟牛顿迭代算法,能够加速目标函数寻优收敛,实现碰撞信号的高效分离。2)针对卫星搭载系统远距离接收带来的数据丢包和数据出错问题,研究目标航迹滤波技术。在交互式多模型卡尔曼滤波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并且结合AIS和ADS-B报文特性,提出基于自适应交互式多模型的航迹混合滤波算法。算法对目标运动模式切换有更好的适应能力,且滤波精度更高。3)针对卫星搭载平台对系统尺寸和功耗的限制,进行了星载AIS和ADS-B一体化目标监视系统设计。首先提出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然后对各模块的设计和信号处理流程进行详细说明,并且完成数字信号处理板的硬件实现与算法验证。一体化的目标监视系统设计可以有效减少星上载荷的尺寸和功耗,实现海空目标监视系统的高度集成。

杨宇飞[7](2019)在《利用星间链路提升北斗PNT服务空间信号精度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按照“先区域,后全球”的三步走战略,中国将于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定位导航授时(positioning,navigation and timing,PNT)服务。空间信号精度是决定卫星导航系统服务精度的核心因素,也是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目前北斗系统只能在中国境内布设地面监测站,北斗系统对MEO卫星的可监测弧段仅有约40%,当MEO卫星运动到境外时,地面监测站对卫星的跟踪、观测和通信中断,导致卫星轨道和钟差精度下降,严重影响了地面监测范围以外MEO卫星的空间信号精度,难以满足北斗全球PNT服务的精度要求。北斗三号卫星上搭载了Ka波段星间链路载荷,实现了卫星与卫星之间的距离测量与通信,可以为北斗三号PNT服务空间信号精度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另外,越来越多LEO卫星上搭载了GNSS接收机,建立了导航卫星与低轨卫星之间的高低轨星间测量链路,有望作为“天基动态监测站”,弥补区域地面监测站的短板,提高北斗三号空间信号精度及其PNT服务性能。本文围绕联合地面监测站观测数据、星间链路观测数据和星载GNSS观测数据进行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的相关问题,开展利用星间链路提高北斗系统空间信号精度及其PNT服务效能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对北斗三号星间链路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北斗三号依托星间链路构建了一个高轨卫星(高)-中圆轨道卫星(中)、中-中以及星-地混合的星间测量与通信网络,在仅有国内监测站的情况下,北斗三号可实现MEO卫星的全弧段连续跟踪、观测及通信。通过境内上注、空中分发的方式,可实现整星座广播电文实时同步更新,即“一星通,星星通”。2.研究了监测站异常数据影响控制问题。将中位数粗差剔除方法应用于定轨观测数据实时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当多个监测站、多颗卫星的跟踪数据同时出现异常情况下,仍然可以成功剔除异常观测数据,保障定轨软件正常运行,极大提高了定轨运算的健壮性。经过大量测试,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在线系统运行。3.研究了基于地面监测站观测数据和星间链路测距数据进行增强定轨的理论与方法。加入星间链路后,北斗三号卫星轨道重叠弧段三维位置精度由0.61m提高到了0.16m,提高了73.8%,轨道预报24小时三维位置精度由1.52m提高到了0.23m,提高了84.9%;定轨激光检核精度为10cm左右;8个区域监测站+星间链路的轨道测定预报精度优于21个全球监测站的轨道精度。4.研究了区域地面监测站分布对星间链路增强定轨精度的影响。依托星间链路,仅利用相距几百公里的3个监测站定轨就能得到与8个监测站基本相当的轨道精度。加入星间链路后,轨道测定对于地面监测站的数量及分布要求大大降低,仅需要少数几个地面监测站约束星座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即可削弱整个星座的旋转与平移。5.星间链路系统差标定的残余误差将导致星间链路归算钟差产生误差,也会导致归算钟差与星地双向时频传递(Two-Way Satellite Time and Frequency Transfer,TWSTFT)测量钟差之间存在钟差分层,影响广播钟差精度。本文提出利用星间链路相对钟差进行整体平差,建立拟稳卫星时,然后通过少数星地时间比对链路向BDT溯源,获得绝对广播钟差的方法。该方法可消除系统差标定残余误差引起的钟差分层,大幅简化星地时间同步设备,降低广播钟差计算对地面依赖,提高卫星广播钟差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星间链路的卫星钟差估计残差RMS优于0.2ns,预报2小时误差优于0.3ns。分别利用1个TWSTFT站和1个锚固站分别向BDT溯源,钟差预报2小时相对于BDT的误差RMS为0.8和0.7ns,利用GEO卫星先验信息溯源,12天钟差最大误差优于20ns。6.分析了星间链路对于北斗三号卫星URE、URA的贡献,探讨了利用北斗三号区域监测站建立坐标框架的方法,初步分析了星间链路支持下的SPP和PPP的精度。加入星间链路后,北斗三号卫星URE为0.22m,其中轨道URE下降了85%,钟差URE下降了27.6%,URA提升至1.38m,与GPS卫星相当。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单频伪距定位精度约为6m(3D,95%,PDOP<10),GPS/BDS双系统定位时,加入北斗卫星能够将定位精度提升25%左右。基于区域坐标框架的BDS PPP结果与GPS PPP结果差异优于1.5cm。7.研究了利用LEO卫星与GNSS卫星高低轨链路增强GNSS卫星定轨的方法。增加LEO卫星可以有效提高卫星的可观测弧段,改善GNSS卫星定轨的空间几何构型,提高区域监测站的定轨精度。增加一颗LEO卫星,即可将北斗二号GEO、IGSO和MEO卫星轨道精度分别提升74.8%、70.3%和66%。

吴溪[8](2019)在《粗糙海面上空对流层波导的GPS信号传播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地球拥有着丰富的海洋空间,低空海域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对流层大气波导,这种不具备实体结构的异常大气折射率层结时有发生。大气波导显着影响着GPS系统的定位、导航,干扰了无线电设备的正常工作,因而,对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GPS卫星发射的这种具有固定频段和特殊信号结构的电磁波,深入展开基于粗糙海面的大气波导传播正问题建模,着重考虑了海面粗糙度对抛物方程初始场与边界条件的影响;同时,基于海面电磁散射原理、与接收机端的信号处理,并结合卫星星历对卫星位置的解算,仿真计算了对流层波导环境中GPS海面散射信号的接收功率,与实验结果具有良好拟合性。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粗糙海面环境下GPS反射多径信号的波导传输特性,通过信号矢量模型的构建,引入相干镜反射粗糙度衰减因子与非相干漫反射粗糙度衰减因子对Fresnel反射系数加以修正,提出了低仰角GPS多径信号的非均匀干涉初始场模型,并在粗糙、介质、球形海面上空的对流层波导环境中,对GPS信号的空间功率分布进行计算与极化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该初始场模型更符合实际的场分布情况,在干涉加强与减弱的峰值上有明显的幅度变化,且地球曲率造成干涉条纹的非均匀分布现象。2、借助海浪功率谱模型,详细讨论了海面的粗糙特性对抛物方程计算域下边界条件的影响。使用Elfouhaily谱,将海面粗糙度进行大小尺度的两种划分:针对低频长波段海谱表征的大尺度海面粗糙特性,使用Monte-Carlo法生成一维随机粗糙海面,并将其作为波导下垫面的地形因素;针对高频短波段海谱表征的小尺度海面粗糙特性,使用对海谱积分的均方根高度计算方法,修正Miller-Brown粗糙度衰减因子。最后通过连续移位地形变换的PE非均匀地表处理方法,完成混合粗糙度修正下的GPS波导传播建模。计算结果显示,随着风速的增大,GPS信号在蒸发波导与无基础层表面波导中的超视距传输距离缩短,信号的能量衰减增大,且波导上方的电磁盲区面积增大。3、引入高灵敏度GPS双路延迟映射接收机,对GPS海面散射的弱信号进行直达波模块的捕获和跟踪研究;并基于卫星的广播星历和精密星历,讨论了卫星位置的解算问题。对GPS海面散射信号的PE传播因子进行极化分析与不同波导环境下的计算建模,基于海面电磁散射原理与双基地雷达方程,得到接收机处的仿真功率数据,并对其进行码片时延与传播距离的转化分析。最后利用实验测量数据与理论建模数据进行对比,其结果显示了较好的一致性,并完成接收机可视范围内卫星星座图的绘制。

鲁思如[9](2019)在《锂铝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通过溶胶-凝胶法、溶剂热法和热处理的三步法制备了一种吸波性能优异的新型石墨烯基陶瓷吸波复合材料。主要对高介电常数r GO及透波的LAS进行复合,加入了硅烷偶联剂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来增强r GO和LAS粒子的界面结合,使r GO表面附着的LAS粒子形成电容器型结构,仅通过调节复合材料介电常数的方法调节了其阻抗匹配,最终得到超强、超宽、轻量的LAS/r GO-KH-550复合材料。结合SEM、EDS、XPS、XRD、FTIR、TEM和矢量网络分析仪等分析方法,研究LAS用量,后处理温度及KH-550用量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r GO、LAS/r GO和LASr GO-KH-550的结构及吸波性能,并深入分析了吸波机理。研究结果表明LAS/r GO复合材料中LAS粒子间易发生自聚集,从而导致石墨烯表面的LAS粒子分布不均匀。LAS/r GO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相比纯r GO的吸波性能有较大的提升,LAS粒子的加入使材料的介电常数相对于纯r GO大幅度降低,且随着LAS含量的增多,LAS/r GO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降低。当GO:LAS的质量比为1:1时LAS/r GO复合材料具备最佳的吸波性能,在频率为4.88 GHz,厚度5.9 mm处达到最小反射损耗值-28.82 d B,厚度范围覆盖2-6mm,最宽吸收频宽为5.36 GHz,且在C波段、X波段和Ku波段都有反射损耗RL值小于-10 d B的有效吸收。采用溶胶-凝胶法、水热反应法和热处理法,通过添加硅烷偶联剂KH-550,将LAS纳米粒子成功地负载到石墨烯纳米薄片上。通过加入LAS纳米粒子和KH-550来调控LAS/r GO-KH-550复合材料的复介电常数,使其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表明,LAS/r GO-KH-550复合材料最佳后处理温度为700℃。保持GO量为0.186 g,LAS与KH-550摩尔比不变,LAS/r GO-KH-550复合材料在GO:LAS的质量比为1:3时其吸波性能最佳,在频率为16.8 GHz、厚度2.5 mm处的最小反射损耗为-45.05 d B,最大吸波频宽达到7.68 GHz。硅烷偶联剂KH-550与LAS摩尔比为2:1时,LAS/r GO-KH-550复合材料在X和Ku波段的有效吸收频宽达到6.64 GHz,且具有较强的电磁波吸收能力(RL=-62.25 d B),填充量仅为20 wt.%。LAS/r GO-KH-550复合材料在所有X和Ku波段(8-18 GHz)的有效吸收均低于-20 d B(99.00%)。结果表明,界面极化、德拜偶极弛豫、良好匹配的特性阻抗和四分之一波长匹配对提高LAS/r GO-KH-550纳米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LAS/r GO-KH-550纳米复合材料作为超宽频、轻量化、高性能的吸波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崔群超[10](2019)在《转发式系统载波相位授时关键参数分析及软件实现》文中认为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各行业对授时精度的要求日益提高,在一些尖端技术领域,如火箭发射、空间目标的攻击与防卫等等,对时间提出了纳秒级要求。转发式卫星导航试验系统(简称“转发式系统”)基于载波相位、在单频单星条件下,可以实现实时纳秒级的授时精度,满足高精度时间应用领域的需求。转发式系统基于通信卫星透明转发地面站产生导航信号的模式实现定位和授时,其实现载波相位高精度授时的关键,是解决卫星转发模式引入的星地时间不同步和信号载波性能恶化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对系统时频特性、星地时间同步及码载一致性控制残差补偿算法进行分析与研究,并设计实现了分析软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转发式系统时频特性,分析了转发式系统地面时频基准和通信卫星本振的稳定性,分析了卫星转发器发射天线相位中心出口(简称“转发器出口”)处载波频率准确性的影响因素,采用实测数据对卫星转发情况下转发器出口的频率准确性进行了分析,并与载波频率预偏后的转发器出口频率进行比较,验证了系统码载一致性控制性能;(2)针对转发式系统星地时间同步,分析了信号从地面产生到转发器出口的上行链路时延,给出了星地时间同步方法,给出了星地时间同步偏差模型及模型参数的量级,并对星地时间同步偏差模型播报的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基于该模型,可以实现优于0.04ns的星地时间同步;(3)研究了转发式系统码相位和载波相位的关系,分析了影响二者相位关系的因素,给出了码相位和载波相位一致性(简称“码载一致性”)的测量方法,针对转发式系统码载一致性闭环控制系统的滞后性和周期性,提出采用码载残差预调整的方法对其进行补偿,给出了码载一致性控制残差软件实现的最佳7阶拟合阶数;(4)实现了影响转发式载波相位授时的关键参数分析软件,提出了一种二阶构造的软件实现新方法,该方法可以避免半成品对象的产生,基于模型视图和二阶构造方法对软件进行了实现,给出了软件分析结果,并与MATLAB分析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分析结果一致,最后搭建载波相位授时测试平台,并对载波相位授时结果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转发系统载波相位授时精度优于0.5ns。论文研究内容是实现转发式载波相位授时的基础保障,设计软件为判断系统运行状态是否正常提供了分析工具。文章提出的软件设计方法可为其它软件设计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二、卫星广播与C、K波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卫星广播与C、K波段(论文提纲范文)

(1)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外辐射源雷达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流程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外辐射源雷达参考信号提纯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信号模型
    2.3 参考通道中多路径杂波抑制方法
        2.3.1 回波通道中直达波信号提取
        2.3.2 参考通道中多路径杂波抑制
        2.3.3 回波通道杂波抑制与相干处理
    2.4 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外辐射源雷达参考信号预处理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信号特性及模糊函数分析
    3.3 失配滤波算法介绍
    3.4 距离-多普勒二维副峰抑制方法
        3.4.1 算法介绍
        3.4.2 仿真分析
        3.4.3 实测数据验证
    3.5 低信噪比下的副峰抑制方法
        3.5.1 算法介绍
        3.5.2 仿真分析
        3.5.3 实测数据验证
    3.6 副峰抑制后目标检测方法
        3.6.1 算法介绍
        3.6.2 仿真分析
        3.6.3 实测数据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外辐射源雷达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空域、时域级联处理的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
        4.2.1 信号模型
        4.2.2 算法介绍
        4.2.3 仿真分析
    4.3 基于多级处理的杂波及干扰抑制方法
        4.3.1 信号模型
        4.3.2 算法介绍
        4.3.3 仿真分析
        4.3.4 实测数据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外辐射源雷达长时间积累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多帧信号处理的长时间相参积累算法
        5.2.1 信号模型
        5.2.2 Keystone变换介绍
        5.2.3 算法介绍
        5.2.4 仿真分析
    5.3 基于相位补偿的跳频信号长时间相参积累算法
        5.3.1 信号模型
        5.3.2 常规相参处理介绍
        5.3.3 算法介绍
        5.3.4 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卫星辐射源的目标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卫星辐射源目标探测技术理论基础
    2.1 概述
    2.2 GPS卫星探测系统分析
        2.2.1 GPS卫星信号
        2.2.2 基于GPS的目标探测系统结构分析
        2.2.3 基于GPS的探测可行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池计算网络的海杂波下卫星外辐射源目标检测
    3.1 概述
    3.2 海杂波下目标检测系统
        3.2.1 系统模型
        3.2.2 信号模型
        3.2.3 系统处理流程
    3.3 参考通道中的直达波提纯
    3.4 监测通道中的直达波抑制
    3.5 基于解耦回声状态网络的目标检测
        3.5.1 解耦回声状态网络
        3.5.2 基于解耦回声状态网络的检测统计量构造
        3.5.3 检测器设计
    3.6 仿真实验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卫星外辐射源的前向散射目标探测
    4.1 引言
    4.2 前向散射目标探测系统
        4.2.1 系统模型
        4.2.2 信号模型与预处理
    4.3 多径干扰的抑制
    4.4 基于线性正则变换的目标检测
        4.4.1 信号的时延分析
        4.4.2 检测量构造
    4.5 前向散射信号的运动参数估计
        4.5.1 基于线性正则的匹配滤波对参数的估计
        4.5.2 基于匹配滤波的线性正则变换对参数的估计
    4.6 仿真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无线电同频干扰的检测及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通信干扰检测识别研究现状
        1.2.2 调制干扰的调制类型识别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重点及目录安排
        1.3.1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卫星通信中干扰的分析
    2.1 常见干扰分类
    2.2 干扰信号时频特性分析
        2.2.1 脉冲干扰
        2.2.2 单频干扰
        2.2.3 扫频干扰
        2.2.4 调制干扰
    2.3 干扰效应分析
        2.3.1 脉冲干扰
        2.3.2 单频干扰
        2.3.3 扫频干扰
        2.3.4 调制干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域特征联合的干扰检测和识别
    3.1 基于能量的干扰检测
    3.2 基于特征提取的干扰识别
    3.3 基于星座图的干扰检测
        3.3.1 星座图概述
        3.3.2 信号星座图分析
        3.3.3 星座图特征的提取
    3.4 基于决策树的干扰检测识别流程
    3.5 实验参数选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时频混合调制干扰的检测和识别
    4.1 高阶循环累积量理论
        4.1.1 循环累积量理论
        4.1.2 常见数字调制信号的循环累积量
    4.2 干扰识别特征参数的提取
        4.2.1 循环频率特性
        4.2.2 循环累积量的计算
        4.2.3 形态学基本操作
        4.2.4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谱线优化
        4.2.5 干扰分类特征提取
    4.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调制识别
        4.3.1 支持向量机理论
        4.3.2 基于循环累积量组合特征的识别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5.1 仿真结果与分析
    5.2 基于USRP的数据采集
        5.2.1 实验平台介绍
        5.2.2 实验数据采集
    5.3 实测数据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自校正GPS单体伪卫星技术研究及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伪卫星的概述
    1.2 伪卫星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中伪卫星的设计目标与特点
    1.4 伪卫星硬件结构及发射端和接收端的介绍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感知GPS伪卫星发射机设计与实现
    2.1 GPS L1 波段信号的结构
        2.1.1 C/A码的结构
        2.1.2 导航电文的结构与GPS信号发射时间的确定
        2.1.3 载波与BPSK调制
    2.2 GPS单点定位基本原理
        2.2.1 卫星位置的计算
        2.2.2 伪距定位的基本原理
    2.3 无感知GPS伪卫星发射器的实现
        2.3.1 无感知GPS伪卫星信号发射端的结构
        2.3.2 时钟管理与NCO
        2.3.3 C/A码的生成
        2.3.4 导航电文的反推算法与生成
        2.3.5 载波的生成与BPSK调制
        2.3.6 GPS时间的授时
        2.3.7 GPS伪卫星发射端的综合调试
    2.4 时分多址(TDMA)的原理与实现
        2.4.1 远-近效应
        2.4.2 TDMA信号体制的原理
        2.4.3 TDMA信号体制的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GPS接收机的FPGA实现与GPS伪卫星信号分析
    3.1 伪卫星信号接收的基本原理
        3.1.1 GPS接收机的基本工作状态
        3.1.2 伪卫星信号的两种常用捕获方法
        3.1.3 伪卫星信号的跟踪环路的设计
        3.1.4 伪卫星信号的同步与导航电文的解算
    3.2 基于中频采集器的GPS伪卫星的信号质量分析
        3.2.1 GPS信号质量评估参数
        3.2.2 GPS伪卫星信号质量分析
    3.3 FPGA接收机的实现
        3.3.1 FPGA接收机的时钟管理与NCO
        3.3.2 FPGA接收机的信号的捕获
        3.3.3 FPGA接收机的信号的跟踪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校正伪卫星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4.1 自校正伪卫星终端的系统结构
    4.2 自校正伪卫星终端的载波环负反馈设计与仿真
        4.2.1 系统载波环负反馈的结构
        4.2.2 环路滤波器选择
        4.2.3 系统载波环负反馈的PID校正与仿真
    4.3 自校正伪卫星终端的码环负反馈设计与仿真
        4.3.1 系统码环负反馈的结构与环路滤波器的选择
        4.3.2 系统码环负反馈的PID校正与仿真
    4.4 自校正伪卫星终端的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本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5)深空星间链路信道模拟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深空星间链路信道建模及硬件模拟研究现状
        1.2.1 深空通信信道模型
        1.2.2 信道模拟器
    1.3 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深空通信信道基础理论
    2.1 深空通信的特性
    2.2 深空通信常用的调制方法
        2.2.1 残留载波调制
        2.2.2 相移键控调制
    2.3 信道衰落类型及特性
        2.3.1 大尺度衰落
        2.3.2 小尺度衰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空星间链路信道建模及参数计算
    3.1 常见的深空信道模型
        3.1.1 可变参数AWGN深空信道模型
        3.1.2 太阳闪烁下深空信道模型
        3.1.3 不同信道模型的分析和对比
    3.2 深空星间链路信道模型
    3.3 深空星间链路信道参数计算
        3.3.1 衰落系数计算
        3.3.2 路径损耗计算
        3.3.3 多普勒频移计算
        3.3.4 信道噪声计算
    3.4 数值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深空星间链路信道模拟器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深空星间链路信道模拟器系统方案
        4.1.1 功能技术指标
        4.1.2 总体设计方案
    4.2 数据传输单元硬件设计实现
        4.2.1 422 和PCIe接口单元
        4.2.2 1553B接口单元
    4.3 信道模拟单元硬件设计实现
        4.3.1 模拟子系统实现方案
        4.3.2 星间链路时延模拟实现
        4.3.3 信道误码叠加模拟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深空星间链路信道评估软件设计与实现
    5.1 软件架构与开发环境
        5.1.1 应用软件架构
        5.1.2 软件开发环境
    5.2 深空星间链路信道评估软件
        5.2.1 软件功能及交互界面
        5.2.2 软件流程及算法流程
    5.3 数据接口驱动软件设计实现
        5.3.1 UDP驱动设计
        5.3.2 1553B驱动设计
        5.3.3 422 驱动设计
        5.3.4 PCIe驱动设计
    5.4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5.4.1 系统测试方案
        5.4.2 时延测试
        5.4.3 误码率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星载AIS和ADS-B的目标监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星载AIS和 ADS-B目标监视系统基本原理
    2.1 系统概述
        2.1.1 星载AIS系统
        2.1.2 星载ADS-B系统
    2.2 星载AIS和 ADS-B目标监视系统设计难点
        2.2.1 链路损耗
        2.2.2 多普勒频偏
        2.2.3 时隙碰撞
    2.3 星载AIS和 ADS-B目标监视系统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海森矩阵预估计的碰撞信号分离算法
    3.1 盲源分离基本原理
        3.1.1 独立成分分析
        3.1.2 分离准则
    3.2 目标函数寻优方法
        3.2.1 牛顿迭代法
        3.2.2 阻尼牛顿法
        3.2.3 拟牛顿迭代法
    3.3 基于海森矩阵预估计的碰撞信号分离算法
        3.3.1 海森矩阵预估计
        3.3.2 海森矩阵预估计改进的L-BFGS算法
        3.3.3 基于海森矩阵预估计的星载AIS/ADS-B碰撞信号分离算法实现
    3.4 仿真设计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自适应交互式多模型的航迹混合滤波算法
    4.1 卡尔曼滤波
        4.1.1 基本卡尔曼滤波算法
        4.1.2 卡尔曼滤波运动模型
        4.1.3 位置与速度混合滤波
    4.2 交互式多模型算法
        4.2.1 基本交互式多模型算法
        4.2.2 自适应交互式多模型滤波算法
    4.3 基于自适应交互式多模型的航迹混合滤波算法实现
    4.4 仿真设计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星载AIS和 ADS-B的一体化目标监视系统设计
    5.1 总体设计方案
    5.2 射频前端模块
    5.3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
        5.3.1 数字下变频与抽取滤波
        5.3.2 帧头突发检测
        5.3.3 碰撞信号分离
        5.3.4 信号解调
        5.3.5 数字信号处理板硬件实现与算法验证
    5.4 终端显示模块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7)利用星间链路提升北斗PNT服务空间信号精度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现状
        1.2.1 国外导航系统
        1.2.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1.3 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研究现状
        1.3.1 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研究现状
        1.3.2 基于星间链路的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研究现状
        1.3.3 基于LEO卫星链路的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研究现状
        1.3.4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精密定轨与时间同步基本理论
    2.1 时间系统与坐标系统
        2.1.1 时间系统
        2.1.2 坐标系统
    2.2 导航卫星精密定轨基本理论
        2.2.1 动力学模型
        2.2.2 测量模型
        2.2.3 参数估计方法
        2.2.4 定轨策略
    2.3 卫星钟差估计基本理论
        2.3.1 多星定轨估计卫星钟差
        2.3.2 TWSTFT测定卫星钟差
        2.3.3 两种钟差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星间链路数据预处理及测量特性
    3.1 北斗三号星间测量技术
    3.2 测量模型及时间归算方法
        3.2.1 星间测距原理
        3.2.2 时间归算方法
        3.2.3 观测误差改正
    3.3 北斗三号星间建链特点
    3.4 北斗三号星间测量精度
    3.5 北斗三号广播电文数据龄期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星间链路增强北斗卫星精密定轨
    4.1 星间链路增强定轨方法
        4.1.1 建立法方程
        4.1.2 定轨策略
    4.2 星间链路增强定轨试验及结果分析
        4.2.1 试验方案
        4.2.2 定轨残差分析
        4.2.3 轨道测定精度
        4.2.4 轨道预报精度
        4.2.5 SLR检核精度
    4.3 地面站分布对星间链路增强定轨的影响
        4.3.1 试验方案
        4.3.2 轨道测定精度分析
        4.3.3 轨道预报精度分析
    4.4 中位数粗差剔除方法
        4.4.1 粗差来源及影响分析
        4.4.2 中位数粗差剔除方法
        4.4.3 剔除效果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星地星间联合北斗卫星时间同步
    5.1 北斗钟差估计现状
    5.2 拟稳卫星时的建立及溯源
        5.2.1 拟稳卫星时计算原理
        5.2.2 卫星钟差建模方法
    5.3 试验及结果分析
        5.3.1 计算策略
        5.3.2 拟稳卫星时估计及预报精度
        5.3.3 TWSTFT检核精度
        5.3.4 设备时延稳定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星间链路对北斗空间信号精度的提升分析
    6.1 星间链路对URE的提升
        6.1.1 轨道精度提升对于URE的贡献
        6.1.2 钟差精度提升对于URE的贡献
    6.2 星间链路对URA的提升
        6.2.1 提升轨道精度对于URA的贡献
        6.2.2 提升钟差精度对于URA的贡献
    6.3 SPP定位精度分析
        6.3.1 单频伪距定位
        6.3.2 双频伪距定位
        6.3.3 双频相位平滑伪距定位
    6.4 坐标框架和PPP精度分析
        6.4.1 BDCS的建立与维持
        6.4.2 精度检核原理
        6.4.3 定轨站精度分析
        6.4.4 iGMAS站精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LEO卫星链路增强北斗导航卫星定轨
    7.1 LEO卫星链路增强导航卫星定轨方法
    7.2 对卫星可见弧段的扩展
    7.3 对定轨观测几何的增强
    7.4 对轨道精度的提升
        7.4.1 LEO卫星增强GPS卫星定轨
        7.4.2 LEO卫星增强北斗二号卫星定轨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8)粗糙海面上空对流层波导的GPS信号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波导的发现和探测方法研究
        1.2.2 抛物方程理论与传播建模研究
        1.2.3 GNSS-R技术的研究发展
    1.3 本文结构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对流层大气波导及电磁波传播理论
    2.1 对流层大气波导结构
        2.1.1 大气波导的形成机理与修正折射率剖面模型表示
        2.1.2 大气波导的电波传播机理
    2.2 抛物方程的基本理论
        2.2.1 抛物方程的初始场与上下边界条件
        2.2.2 离散混合傅里叶变换方法
        2.2.3 抛物方程的传播损耗计算
    2.3 海面电磁散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GPS海面反射多径信号的波导传播建模
    3.1 GPS系统基本原理
        3.1.1 GPS卫星系统
        3.1.2 GPS卫星信号构成
    3.2 GPS信号的传播建模方法概述
    3.3 粗糙海面上GPS PE初始场信号的多径效应
        3.3.1 粗糙海面上GPS PE初始场的矢量模型
        3.3.2 相干反射的镜反射系数求解
        3.3.3 非相干反射的漫反射系数求解
    3.4 基于GPS多径信号初始场的波导传播建模
        3.4.1 低仰角GPS信号的均匀干涉初始场模型
        3.4.2 低仰角GPS海面反射多径信号的非均匀干涉初始场模型
        3.4.3 对流层波导环境中GPS信号的空间功率分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粗糙海面边界上对流层波导的GPS信号传播
    4.1 基于GPS信号的抛物方程下边界条件研究
    4.2 粗糙海面地形的生成
        4.2.1 常见海谱
        4.2.2 Monte-Carlo方法生成一维随机粗糙海面
    4.3 粗糙海面地形下的GPS信号传播功率分析
        4.3.1 连续移位地形变换法
        4.3.2 粗糙海面边界的GPS信号传播功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PS海面散射信号的接收与波导传播特性分析
    5.1 GPS海面散射信号的接收与处理
    5.2 GPS信号的捕获与跟踪
        5.2.1 GPS信号的捕获
        5.2.2 GPS信号的跟踪
    5.3 基于星历的GPS卫星位置解算
        5.3.1 GPS星历
        5.3.2 GPS卫星位置信息的计算
    5.4 GPS海面散射信号的传播模型与实验验证
        5.4.1 GPS海面散射信号的传播模型
        5.4.2 GPS码片时延与距离的转化
        5.4.3 GPS海面散射信号波导传播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成果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锂铝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吸波材料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吸波材料的吸波原理
        1.2.1 电磁场基本方程
        1.2.2 吸波耗损机制
    1.3 研究现状
        1.3.1 石墨烯吸波材料研究现状
        1.3.2 石墨烯基磁性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现状
        1.3.3 石墨烯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研究
        1.3.4 锂铝硅材料
        1.3.5 石墨烯与无机粒子的结合方法研究进展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LAS/rGO复合材料的合成
        2.2.1 LAS/rGO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TEM)
        2.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4 拉曼分析(Raman)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3.6 热重-差热分析(TG-DTA)
        2.3.7 电阻率测试
        2.3.8 吸波性能能测试
第3章 LAS/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3.1 引言
    3.2 LAS/rGO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1 LAS/rGO的制备
        3.2.2 还原氧化石墨烯的结构及吸波表征
        3.2.3 LAS/rGO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相及结构表征
        3.2.4 不同LAS含量对LAS/rGO吸波性能影响
        3.2.5 LAS/rGO吸波机理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LAS/rGO-KH-550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4.1 引言
    4.2 LAS/rGO-KH-550 复合材料
        4.2.1 LAS/rGO-KH-550 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后处理温度对LAS/rGO-KH-550 复合材料结构及吸波性能影响
        4.3.1 原料配比及试样命名
        4.3.2 形貌和结构分析
        4.3.3 后处理温度对吸波性能影响
    4.4 LAS含量对LAS/rGO-KH-550 复合材料结构及吸波性能影响
        4.4.1 原料配比及试样命名
        4.4.2 形貌和结构分析
        4.4.3 LAS含量对吸波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AS/rGO-KH-550 复合材料吸波机理
    5.1 引言
    5.2 原料配比及命名
    5.3 LAS/rGO和 LAS/rGO-KH-550 复合材料的形貌及结构分析
    5.4 rGO、LAS/rGO和 LAS/rGO-KH-550 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
    5.5 吸波机理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10)转发式系统载波相位授时关键参数分析及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卫星导航系统授时的国内外概况
        1.2.1 GNSS授时
        1.2.2 转发式系统载波相位授时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转发式系统工作原理及相关基础理论
    2.1 概述
    2.2 转发式系统
        2.2.1 转发式系统工作原理
        2.2.2 转发式系统信号传播过程
    2.3 转发式系统时间基准
    2.4 载波相位授时关键参数
    2.5 GUI程序开发原理
    2.6 小结
第3章 转发式系统时频特性分析
    3.1 概述
    3.2 频率准确性分析方法
    3.3 转发式系统时频特性
        3.3.1 GNSS星载原子钟特性
        3.3.2 转发式系统地面原子钟特性
    3.4 转发器出口发射信号载波频率准确性分析
        3.4.1 转发器出口发射信号载波频率准确性影响因素
        3.4.2 上行多普勒频移对转发器出口发射信号载波频率的影响
        3.4.3 卫星本振频率对转发器出口发射信号载波频率的影响
        3.4.4 转发器出口发射信号载波频率准确性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转发式系统星地时间同步分析
    4.1 概述
    4.2 上行链路时延分析
        4.2.1 上行链路时延
        4.2.2 上行链路时延误差分析
    4.3 星地时间同步实现方法
    4.4 星地时间同步偏差播报准确性分析
        4.4.1 GNSS伪距计算
        4.4.2 转发式系统伪距计算
        4.4.3 转发式系统星地时间同步偏差模型
        4.4.4 星地时间同步偏差预报方法
        4.4.5 星地时间同步偏差播报准确性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转发式系统码载一致性分析
    5.1 概述
    5.2 码相位和载波相位关系分析
        5.2.1 上行链路对码载一致性的影响
        5.2.2 下行链路对码载一致性的影响
    5.3 码载一致性控制性能分析
        5.3.1 码载一致性控制残差计算方法
        5.3.2 码载一致性控制残差频域特性分析
    5.4 码载一致性控制残差预补偿方法
    5.5 小结
第6章 分析软件实现及载波相位授时性能分析
    6.1 概述
    6.2 软件设计
        6.2.1 设计模式
        6.2.2 基于模型视图模式的软件架构设计
        6.2.3 架构层的模块设计和交互
    6.3 软件实现
        6.3.1 基于二阶构造设计模式的软件界面实现
        6.3.2 软件层的实现
        6.3.3 载波授时性能关键参数软件实现
    6.4 软件实现结果
        6.4.1 时频特性结果
        6.4.2 码载一致性结果
    6.5 载波相位授时结果
        6.5.1 载波相位授时的测试平台
        6.5.2 载波授时结果分析
    6.6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卫星广播与C、K波段(论文参考文献)

  • [1]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D]. 陈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基于卫星辐射源的目标探测技术研究[D]. 郑诗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无线电同频干扰的检测及识别研究[D]. 潘文分.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自校正GPS单体伪卫星技术研究及其系统设计[D]. 吴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5]深空星间链路信道模拟器研制[D]. 朱煜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基于星载AIS和ADS-B的目标监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费海凤.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利用星间链路提升北斗PNT服务空间信号精度理论与方法研究[D]. 杨宇飞.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1)
  • [8]粗糙海面上空对流层波导的GPS信号传播特性研究[D]. 吴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锂铝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D]. 鲁思如.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转发式系统载波相位授时关键参数分析及软件实现[D]. 崔群超.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2019(01)

标签:;  ;  ;  ;  ;  

卫星广播和 C 和 K 波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