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台湾政治的异类

李敖:台湾政治的异类

一、李敖:台湾政坛的异数(论文文献综述)

杨荣庆[1](2011)在《威权体制下自由主义话语及其命运台湾《自由中国》杂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49年的沧海横流、惊惶动荡之中,一批反共的自由主义者觉得有振起舆论、挽救时局的需要,即希望通过创办报纸和杂志的形式,从思想上来与共产党作斗争。他们随着国民政府的百万军民撤离大陆,退守台湾。流离动荡之中,他们在台北创办了《自由中国》半月刊杂志,并以之为思想与政治阵地,一而高擎“反共抗俄”的旗帜,一而继续鼓吹“民主自由”的政治理念。雷震、殷海光等便是这个杂志的主要的负责人和撰稿人。胡适也曾一度被作为这个杂志的挂名发行人。在与国民党蒋氏政权度过了一段短暂的为“反共抗俄”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日子之后,《自由中国》逐渐张扬起自己的自由主义诉求,即开始向民众宣传自由与民主的真实价值,声言个人自由高于国家自由、主张言论自由、实行民主政治、成立反对党以监督一党专制,并且督促“政府”(各级的“政府”)切实改革政治经济、努力建立自由民主的社会。渡海来台的国民党政权在经过一番痛定思痛的反省之后,对国民党加以大力改造,非但没有实行民主政治,反而继续坚持一党专制的威权政治体制。随着朝鲜战争之后美国第七舰队的入驻台湾海峡及对台扶助政策,国民党政权走出风雨飘雨之后,加紧了对自由主义诉求的压制和打压,《自由中国》与国民党政权之间的歧见也便曰渐张裂而扩大,在经过《政府不可诱民入罪》、胡适辞职抗议信及《计划教育质疑》等几次风波之后,胡适脱却发行人衔名,雷震被注销国民党党籍,《自由中国》批评时政的尺度也便节节升高,亦更多碰触当权者的禁忌,尤其是“祝寿专号”的刊发和“今目的问题”栏目的开辟,刺破国民党政权假借“反攻复国”的口号而威权统治台湾的政治神话。国民党政权遂对《自由中国》进行全面性的围剿和围攻,罗织罪名,污蔑构陷。在反对修改“宪法”及反蒋三连任的舆论鼓吹失败之后,雷震终于走上与台湾地方政治人物结合,筹组新党的实际政治活动,这导致国民党当局的最大恐慌,也造成《自由中国》与国民党政权的最后决裂,《自由中国》因此遭到当局取缔,岛内这波自由主义运动也在雷震被捕入狱的悲剧中落幕。《自由中国》生命历程中的三位关键角色:胡适、雷震及殷海比,长期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胡适的消极退让使他“自由主义之父”的光环渐渐消褪而蜕变为一个“乡愿”,不仅在新党组建上无所作为,对雷案也失语噤声:雷震从“坐而论道”到“起而力行”的突破,是岛内自由主义群体从媒体论政走向组党参政的开端,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个榜样:殷海光的奋槌梃击,义无反顾为他奠定了历史的声名,但也加速了《自由中国》的毁灭,并为自己遭遇迫害埋下了祸根,他们各自的命运对岛内后续的自由主义运动当有着相当的借鉴意义。《自由中国》对“一个中国”的坚持和省籍问题的关注值得后人深思,它将祖国大陆反抗威权统治的自由主义精神“横向嫁接”到台湾,兴起了岛内自由主义运动的声浪,并为后来的党外运动所“纵向传承”。雷震被捕和《自由中国》终刊,威权政治笼罩台湾社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遭到压迫和迫害,但杂志所宣扬的自由民主理念并未就此熄灭,《文星》、《大学杂志》、《台湾评论》、《中国论坛》等刊物的接续出现,《自由中国》则是其重要源头。它们同样标举自由主义旗帜,在岛内播撒自由民生理念以及西方政党政治主张——即合法的有力的反对党的存在是监察、督促政治清明的良方。可见,《自由中国》充当了在台湾传播自由主义的先驱者的角色。

钟希明[2](2010)在《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 ——龙应台文化现象研究》文中指出龙应台的成名作《野火集》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作品之一,出版二十年后仍持续影响中国大陆,如今龙应台的文章常常在两岸三地乃至世界华文报刊同时刊登。从《野火集》到2008年台湾大选在两岸三地乃至华文世界同时刊发的《台湾未来,一块三毛?——四大问就教于“总统”候选人》,二十几年过去了,龙应台始终坚守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知识分子本色,怀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公共事务的关怀,以独立的批判精神介入公共场域写作,引发了一次次遒劲的思想风暴,屡屡创造出版神话与惊人的轰动效应。龙应台创作中的一系列文学事件已经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欧洲、中国两岸三地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已经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因此,本文以此为考察对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本文主要利用哈贝马斯的“公共场域”理论与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等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这一视角切入对“龙应台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并分别从作家身位、文学实践、读者反应、文学生产等方面展开分析和讨论。龙应台是一个持有自由主义思想认同的公共知识分子,其精神姿态主要承袭了中国知识分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传统,而其思想认同则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息息相关。龙应台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其自由主义理念的实践方式,她总是关怀公共事务、直面当下语境并介入公共场域,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发声。其题材始终聚焦社会现实敏感问题与尖锐的矛盾冲突,并以其泼辣、犀利的笔锋,或剖析、或揭露与批判,直刺读者人心,从而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龙应台的文学创作因其轰动效应与批评奇观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野火现象”、“新加坡风波”、“上海男人事件”以及21世纪初关于文化大讨论的“野火再燃”等构成龙应台思想风暴的几场论争,呈现出了读者思想的多元复杂与社会深层的精神焦虑,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华文公共论坛的形成。在今天的传媒语境中,传媒功能已经构成了文学活动的第五要素,媒介的策划与传播在龙应台文化轰动效应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主要采用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内部研究即文本研究,主要考察作者的题材聚焦与文本诗学;外部研究则包括社会语境、文学生产、媒介传播以及读者反应等方面。其次是文化研究与文本细读相结合:以“文化诗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史学与诗学相结合,文化理论与文本细读相结合,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传媒五个维度的互动关系来考察龙应台的文化现象。

陈艳涛,杨东晓,张雄,余楠,柔南,罗屿,黄艾禾[3](2008)在《说文解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些人和这些事,知道的让我们怀旧,不知道的让我们憧憬时间进入上世纪70年代.大陆上突然多起了来自台湾的人和事物。不用刻意去想,才发现.唯一割不断的,是相同的文化。淡水河对于一个岛屿来说.有淡水是幸运的。这条台岛北部的主要供水河流.长158公里.流经台北市、台北县、基隆市、桃园县、新竹县等地.是台湾早期唯一具有航运功能的河流,现在此功能已经退化。很多河流因为作家和歌曲而着名,淡水河也不例外。琼瑶笔下的男女常常在此河畔徜徉.张雨生也曾唱道:"我的爱流向淡水河。"

邹振东[4](2007)在《台湾政治文化的符号变迁研究 ——光复以来台湾的舆论议题演变》文中提出本文以政治文化的符号为切入点,通过考察光复以来台湾舆论议题的演变,揭示台湾政治文化的变迁,探讨台湾舆论议题与台湾政治文化的互动关系,提炼出舆论与政治文化互动框架的一般模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台湾的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表层流动,折射着台湾社会现象的深刻本质;政治文化作为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蕴藏着台湾历史进程的文化代码。对台湾舆论与政治文化的历史考察,将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台湾社会历史的表层现象与深层结构的互动模式。这对于台湾研究,特别是台湾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选题价值和学术意义。通过学术史回顾可以发现,前人有关于本课题的研究,在学术背景上存在着历史舆论学的空白,历史学与舆论学相结合的理论建设乏善可陈;在研究领域上存在着缺乏将台湾舆论研究引入政治文化研究、缺乏对台湾舆论的总体研究、缺乏对台湾舆论的历史研究以及缺乏将政治文化研究引入台湾舆论研究等四个薄弱环节;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对台湾舆论议题的分类模糊混乱的盲点。由此,本文拟从学科背景的一大空白处着眼、从研究领域的四个薄弱环节处着力,从研究对象的一大盲点处着手,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高度上重新出发。通过对台湾舆论议题的细化研究,可以将台湾舆论议题分为两类,一类议题生命期限非常短暂,另一类议题生命期限却非常长。生命期短的第一类议题绝大部分属于诉求型议题,而生命期长的第二类议题绝大部分属于认同性议题。第二类议题之所以生命周期长,是因为其议题绝大部分都指向了台湾的政治文化。六十年来,台湾舆论中不断出现,不断积累,不断变异并一直在影响台湾的舆论议题主要有三个,它们是省籍议题、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和统独议题,它们分别对应台湾政治文化的最典型的政治情感――省籍情结,最核心的政治认知——台湾意识与中国意识,以及最重要的政治评价――统独倾向,因此这三大议题也成为台湾政治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符号。本文沿着这三大舆论议题的各自特点,分别考察其历史缘起、发展演变、当代特征以及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梳理出台湾政治文化的政治情感符号、政治认知符号和政治评价符号这三大代表性符号的流变及特征。政治文化正是由“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三大要素组成,对三大议题的分别研究,正好建构出六十年台湾政治文化历史变迁的总体图像。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台湾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结合在一起把研究引向深入:从台湾舆论议题的变化揭示台湾政治文化的转型,反过来,再从台湾政治文化的转型考察台湾政治文化对台湾舆论议题的影响,又从台湾舆论与台湾政治文化的互动框架中,以媒体政治为指征物,研究台湾舆论与台湾政治文化互动媒介的嬗变。本文的研究成果表明,六十年来,台湾的舆论议题演变与政治文化变迁呈现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台湾的舆论议题其内容从禁忌到开放再到放纵,其结构从一元到多元再到二元对立,其主体从单极到多极再到两极分化,其代表性形式也从社论到政治广告再到电视谈话节目;与此同时,台湾的政治文化也从威权主义加民族主义的政治文化经由民主化、自由化、本土化的转型发展到民粹主义加族群主义的“群粹主义的政治文化”;而台湾舆论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媒介也从“媒体政治化”向“政治媒体化”转变并朝着“媒体即政治”的方向发展。此外,台湾的舆论议题演变与政治文化变迁还具有要素性特点,主要表现在:台湾舆论议题与台湾政治文化的变迁既大致合拍却并不完全同步,总体来看,议题的转变先于政治文化的转型,而作为台湾政治文化三大符号的三大舆论议题,其演变过程虽然方向相同、阶段类似,但其起点、转折点及高潮期却不尽相同、各有错落,显示出台湾政治文化符号过程的复杂性。最后,本文通过对台湾舆论与台湾政治文化互动关系的个案研究,总结出舆论与政治文化互动关系的一般模式。

钟飞[5](2005)在《江深不盖英雄泪 晓月卢沟缺又圆——新党主席郁慕明和他的民族之旅》文中研究表明

飞翼[6](2000)在《李敖:台湾政坛的异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宝岛台湾有一位文学巨匠,生平官司不断,曾两次被台湾当局下狱和长期监视,但他愈挫愈勇,视打官司如看球赛,他不仅把台北市、高雄市政府送上了法庭,而且还连珠炮地鞭答蒋家王朝,批判李登辉与台独同流合污的卑劣行径。近日,台湾新党特邀请他作为今年3月竞选"总统"的候选人,他因此再度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人物。

二、李敖:台湾政坛的异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敖:台湾政坛的异数(论文提纲范文)

(1)威权体制下自由主义话语及其命运台湾《自由中国》杂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二、研究文献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自由中国》的创办
    第一节 《自由中国》之创办背景及宗旨
        一、《自由中国》之创办缘起
        二、《自由中国》之宗旨
    第二节 《自由中国》之创办过程
        一、第一阶段:上海创办受挫
        二、第二阶段:台北再次筹办
        三、第三阶段:雷震艰难运作与创刊
    第三节 《自由中国》之经费、组织
        一、《自由中国》之经费筹措与来源
        二、《自由中国》之组织
    第四节 《自由中国》之主要撰稿人及栏目
        一、《自由中国》主要撰稿人概述
        二、《自由中国》主要栏目及变化
第二章 《自由中国》的主要思想主张
    第一节 《自由中国》的政治思想
        一、提倡民主自由的理念: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争论
        二、民主政治的主张
        三、言论自由的主张
        四、成立反对党的主张
    第二节 《自由中国》的经济思想
        一、“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的争论
        二、《自由中国》对公营企业的批判
        三、西方自由经济思想的引介及探讨
        四、《自由中国》经济思想的时代意义
    第三节 《自由中国》的教育、文艺思想
        一、《自由中国》前期的教育基调:为反共抗俄而努力
        二、反对党化教育
        三、反对“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
        四、文艺“自由”的思想
第三章 《自由中国》与国民党由疏离至决裂
    第一节 《自由中国》与台湾国民党政府的风波迭起
        一、《政府不可诱民入罪》——冲突的开始
        二、胡适辞发行人——风波再起
        三、《计划教育质疑》等——再掀波澜
    第二节 “发行人胡适”衔名的脱卸与雷震国民党党籍的被注销
        一、“发行人胡适”衔名的脱卸
        二、雷震国民党党籍的被注销
        三、“匪谍”阴霾下《自由中国》的敢言
    第三节 “祝寿专号”与“今日的问题”栏目
        一、“祝寿专号”的发行——建言与被围剿
        二、《今日的问题》栏目的开辟
        三、陈怀琪事件——一次未完成的构陷
    第四节 反蒋三连任与雷震案的发生
        一、护宪与反蒋三连任
        二、寄望地方选举公平的失败
        三、筹组反对党与雷案的发生
第四章 胡适、雷震、殷海光与《自由中国》
    第一节 胡适与《自由中国》
        一、胡适与《自由中国》的创办——不发行的发行人
        二、裸露在威权下的《自由中国》与胡适的《艾森豪故事》
        三、胡适对反对党与“雷案”的态度
    第二节 雷震与《自由中国》
        一、《自由中国》实际负责人
        二、雷震与反对党
        三、从“坐而论道”到“起而力行”
    第三节 殷海光与《自由中国》
        一、渐渐融入《自由中国》的殷海光
        二、殷海光与雷震、胡适
        三、殷海光烛照威权体制的文字与《自由中国》的落幕
第五章 《自由中国》与1950年代的台湾
    第一节 威权体制与《自由中国》
        一、蒋氏父子之自由、民主及威权体制的建立
        二、《自由中国》之民主、自由
        三、威权体制下《自由中国》的抗争
    第二节 《自由中国》对统独与省籍问题的关注
        一、“一个中国”的坚持
        二、对省籍问题的关注
        三、从发行量看《自由中国》对台湾1950年代的影响
结语:《自由中国》的历史影响与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后记

(2)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 ——龙应台文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与目的
    二、对本课题领域的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范围
    四、理论分析依据、研究设想、研究方法概述
    五、预期的研究结果、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一章 作家身位:台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谱系中的龙应台
    第一节 台湾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与知识分子谱系
        一、台湾自由主义思想渊源与传统
        二、当代台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谱系
    第二节 龙应台的文化身份与思想认同
        一、生平经历与文化身份考察
        二、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传统的承袭
        三、对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认同
第二章 文学实践:面对当下语境介入公共场域写作(上)
    第一节 野火时期:点燃反威权的熊熊野火
        一、"解严"前台湾的社会语境
        二、《野火集》的创作发表与题材聚焦
    第二节 欧洲时期:跨域书写与世纪末的历史反思 #54-
        一、20世纪末冷战结束前后的国际语境
        二、跨域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
        三、苏东剧变现场考察与世纪末历史反思
第三章 文学实践:面对当下语境介入公共场域写作(下)
    第一节 面对全球化和本土问题的双重焦虑
        一、21世纪初的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语境
        二、关于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的思考
        三、批判台独与"文化精神分裂症"
    第二节 呼吁香港脱离殖民寻求文化主体性
        一、香港特殊的社会历史形态
        二、呼吁香港"去殖"与寻求自我身份认同
第四章 读者反应:轰动效应与批评奇观
    第一节 "野火现象"的轰动效应与批评奇观
        一、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与出版盛况
        二、批评奇观:攻击谩骂与官方全力灭火
        三、主要原因:时代的风云际会
    第二节 "上海男人事件"与"新加坡风波"的读者反应
        一、性别政治与文化差异的误读
        二、个人价值与社会体制的冲突
    第三节 野火再燃:21世纪初的文化大讨论
        一、"野火再燃"的盛况概述
        二、回应与挑战者及其主要观点
        三、一个华文公共论坛的形成
第五章 文学生产:不可忽略的第四种权力——传媒功能
    第一节 媒介策划与传播策略
        一、大众传播的功能与社会影响
        二、传播制度的影响与媒介策划的作用
    第二节 新媒介的推波助澜
        一、新媒介形成的冲击波
        二、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龙应台文化现象的启示
        一、龙应台写作的符号化特征
        二、龙应台文化现象的启示
    第二节 文学的终结与研究的开始
        一、语境:后文学时代研究的结构转型
        二、问题与方法:拓展龙应台研究新视域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台湾政治文化的符号变迁研究 ——光复以来台湾的舆论议题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四节 思路与框架
    第五节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省籍议题”——台湾政治文化的情感符号
    第一节 “省籍情结”的历史缘起
    第二节 “省籍议题”的发展演变
    第三节 “省籍议题”的当代特征
    第四节 “省籍议题”与台湾政治情感的互动
    第五节 “省籍议题”的生命周期
第三章 “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台湾政治文化的政治认知符号
    第一节 “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的缘起与演变
    第二节 “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的当代特征
    第三节 “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的冲突实质
    第四节 “台湾意识/中国意识议题”对台湾政治认知的影响
第四章“统独议题”——台湾政治文化的政治评价符号
    第一节 “统独议题”的缘起与变迁
    第二节 “统独议题”的历史特点与当代特征
    第三节 “台独议题”的发酵过程
    第四节 “统独议题”对台湾政治评价的影响
第五章 台湾的舆论议题与政治文化
    第一节 从台湾舆论议题的变化看台湾政治文化的转型
    第二节 台湾政治文化的转型对台湾舆论议题的影响
    第三节 台湾舆论与政治文化的互动媒介的演变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台湾舆论议题的演变与台湾政治文化的变迁
    第二节 舆论与政治文化的互动模式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5)江深不盖英雄泪 晓月卢沟缺又圆——新党主席郁慕明和他的民族之旅(论文提纲范文)

台湾政坛“小诸葛”
赴美深造初涉政治
首次参选意外获胜
个性鲜明脾气火爆
小政党大志气
促成“民族之旅”

四、李敖:台湾政坛的异数(论文参考文献)

  • [1]威权体制下自由主义话语及其命运台湾《自由中国》杂志研究[D]. 杨荣庆. 南京大学, 2011(07)
  • [2]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 ——龙应台文化现象研究[D]. 钟希明.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3]说文解台[J]. 陈艳涛,杨东晓,张雄,余楠,柔南,罗屿,黄艾禾. 新世纪周刊, 2008(19)
  • [4]台湾政治文化的符号变迁研究 ——光复以来台湾的舆论议题演变[D]. 邹振东. 厦门大学, 2007(07)
  • [5]江深不盖英雄泪 晓月卢沟缺又圆——新党主席郁慕明和他的民族之旅[J]. 钟飞. 今日中国论坛, 2005(08)
  • [6]李敖:台湾政坛的异数[J]. 飞翼. 世纪行, 2000(01)

标签:;  ;  ;  ;  ;  

李敖:台湾政治的异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