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学校运动会

构建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学校运动会

一、构建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学校运动会(论文文献综述)

高晴晴[1](2021)在《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等方法对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来实现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评价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提供可量化的参考依据;基于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张店区第二中学某位体育教师进行实践研究,借以了解该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水平,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同时揭示在指标体系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提供合理化的指导和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本研究构建了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3个一级指标;学科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通识类知识、体育课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对职业的认知态度8个二级指标;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体育基本技能知识、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处理、体育学科的前沿知识、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知识等35个三级指标。(2)运用MATLAB计算得出一级指标中权重值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能力(0.6187)、专业知识(0.2263)、专业态度(0.1549)。二级指标中权重值由高到低依次是体育课教学能力(0.4042)、实践性知识(0.1522)、体育科学研究能力(0.1384)、对学生的情感态度(0.0800)、课外活动的组织与调控能力(0.0761)、对职业的认知态度(0.0749)、学科性知识(0.0497)、通识类知识(0.0244)。三级指标中权重较高的有动作示范能力(0.1188)、课堂调控能力(0.0998)、课堂情境的知识(0.0566)、保护与帮助能力(0.0553)、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知识(0.0543)、语言表达能力(0.0531)等。(3)根据本研究构建的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中学某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评价,得出该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总分数为78.55,表明该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处于良好的水平。主要存在体育基本理论知识与体育学科的前沿知识掌握情况有待提高、体育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的素养整体不高等问题。进而提出政府、学校应提高对体育教师的重视,安排教师进行高质量的职前、职中、职后培训;体育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等建议。

薛霏霏[2](2021)在《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研究》文中指出为切实提高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的实效性、加强师生对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认识、拓宽中学德育途径,本文对济宁市16所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现状展开调查,总结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主体、客体、载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对于丰富体育学科的内涵、完善课余体育竞赛体系、深入贯彻落实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半结构式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展开调查。研究结果:(1)以《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指导,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课余体育竞赛特点,将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内容归纳为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与竞争精神、坚强意志、规则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五个方面。(2)德育渗透主体层面:多数体育教师对德育概念有一定了解,并对在竞赛中加强德育渗透持以肯定支持态度;学校常使用的德育渗透方法主要为榜样激励法、语言感染法;校领导层过于重视升学率,未充分利用竞赛开、闭幕式内容等竞赛中的德育资源;德育目标达成效果不易衡量,评估环节易被学校忽略。(3)德育渗透客体层面:竞赛组织管理以教师“承包”为主,学生参赛自主性较差;从年级来看,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与德育之间存在联系的认知中存在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九年级人数最多,七年级人数最少;从性别来看,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的态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男生人数高于女生。(4)德育渗透载体层面:有87.5%的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主要类型为学校运动会;有62.5%的学校开展课余体育竞赛的频率为每学年1-3次;允许每生报2项,每项限报2人的学校占比最多,分别占比75%、81.25%;个人单项奖、体育道德风尚奖、优秀团体奖三类奖项在运动会中最为普遍;有68.75%的学校尚未向家长开展竞赛宣传工作;有43.75%的学校只在班级授课中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体育竞赛事例;开、闭幕式内容较为固定,缺乏新意。研究结论:(1)德育渗透主体层面:校领导德育渗透意识淡薄,过于重视升学率,育人效果欠佳;渗透方法较为固定、缺乏新意;德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竞赛德育目标评估机制不健全。(2)德育渗透客体层面:家长功利性的成才观给学生过重的精神压力,对学生对待竞赛的态度产生影响;部分学生对竞赛中的德育意识不强。(3)德育渗透载体层面:竞赛频率低,缺乏竞赛长效机制;竞赛项目类型单一,多元化效果较差;竞赛奖励设置范围较小,多数学生参赛获得感、成就感不足;竞赛组织管理模式不健全,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建议:(1)优化德育渗透主体,提高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素养:增强竞赛德育渗透意识;创新、丰富德育渗透方法;充分挖掘、利用竞赛中的德育资源;建立健全竞赛评估反馈机制;(2)优化德育渗透客体,增强学生德育意识。学校应加强课余体育竞赛的宣传力度,做好学生及家长的竞赛动员工作。(3)优化德育渗透载体,提高课余体育竞赛的德育功能。丰富竞赛组织形式,实现精英赛与全员赛并重,延长竞赛时效;优化竞赛项目设置,做到“学、训、赛”一体化进程;扩大竞赛奖励范围,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完善竞赛组织管理,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

朱灵真[3](2021)在《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三位一体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为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河南省基础教研室提出实施“四有”体育课堂。“四有”体育课堂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当前不同学校实施现状如何,不同学校应如何更好开展“四有”体育课堂成为当前学界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为推动“四有”体育课堂在河南省的有效实施,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以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为研究对象,从指导思想、设计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对四个典型的模式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四有”体育课堂实施对策,为其他学校实施“四有”体育课堂提供参考和借鉴。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如下:1.“四有”体育课堂理论基础包含整体教育理论、情意教育理论、体能训练负荷理论、技能迁移理论和运动教育理论。“四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各为一体、毫无关联,而是要兼顾所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服务。通过对当前学界提出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乐动会”体育课堂、“乐练赛”体育课堂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四有”体育课堂完全符合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趋势。2.体育游戏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课课练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不同难度的体育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竞赛活动方面开展4vs4比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体育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故事情景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郑州市第七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体能接力赛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教师创设的“小刺猬智斗灰太狼”故事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竞赛活动方面将体育竞赛和体能练习结合起来开展体能接力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创设的故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问题串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焦作市第十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角逐大力士游戏的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教师设置的问题串贯穿全程,竞赛活动方面将竞争因素和学生体能练习结合起来设计角逐大力士游戏,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分层练习贯穿整体教学案例代表安阳市第八中学,体能发展方面以课课练形式开展,技能学习方面不同层次的学习和练习贯穿全程,竞赛活动方面将体育竞赛和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开展运球接力赛,运动兴趣方面通过教师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6.为更好推动“四有”体育课堂有效实施,体能发展方面体能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全程,丰富体能训练内容和形式;技能学习方面转变教学观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注重技能学习的完整性;竞赛活动方面根据教学需求灵活开展竞赛活动,充分开发竞争因素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运动兴趣方面深入挖掘兴趣点寓教于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而乐。

刘琦[4](2021)在《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竞赛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教融合的有力抓手。学校体育竞赛对丰富学校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学校体育竞赛对推动学校体育改革深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竞赛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70%以上的体育教师和50%以上的家长对学校体育竞赛有较为科学的认知,30.8%的学校领导,4.55%的体育教师,2.7%的家长以及8.1%的学生对体育不够重视。(2)信阳市初中和小学学校体育竞赛规则的制定60.6%参照竞技体育比赛规则,96.97%的学校体育竞赛正式开展时间在两天以内,竞赛奖励制度不完善,奖项设置不全面,名额少,范围窄,无教师项目奖项设置。(3)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年参加校外学校体育竞赛和举办校内体育竞赛数目均在4次以上的学校占20%以上,有16.92%的学校体育竞赛项目设置,组织形式比较单一。(4)信阳市小学和初中学校体育竞赛负责人明确,裁判人员组成有教师、学生和家长,人员组成丰富,但专业度不够,参与竞赛的人群结构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指导员,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联合模式的学校占7.15%,限制毕业班参赛的学校占15.15%。(5)信阳市义务教育学校竞赛场地、器材不充足的有63.64%,赛事经费不充足的学校有45.46%,87.88%的赛事经费来源于学校经费,52.31%的学校没有室内体育场地,4.55%的学校无赛事经费。竞赛安全有保障,有突发状况紧急预案的学校有78.79%,63.64%的学校有专业医护人员保障,全体学生均投学生平安保险。影响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竞赛的因素:(1)制度因素:体育考试制度、竞赛规章制度、安全责任制度、竞赛宣传制度、竞赛奖励制度、教练员与裁判员培训制度;(2)人的因素:领导重视度、体育教师态度、体育教师教学内容、体育教师数量、体育教师工作量、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家长支持度、学生态度、学生项目技能水平和自我认知程度;(3)物的因素:器材、场地、安全和经费保障。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竞赛发展对策:(1)优化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评价机制;(2)提升校长、教师和家长对学校体育竞赛的认知;(3)健全学校体育竞赛体系;(4)完善学校体育竞赛规章制度;(5)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场地器材;(6)体教融合理念下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任丽静[5](2020)在《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校园文化建设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体育文化活动作为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首先在各大高校逐渐的开展起来,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却受到了忽视,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在中学校园也较为罕见,大部分中学仍然延续传统的田径运动会,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创新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的需求。体育文化节是以文化为载体,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以多样化的参与形式和丰富多彩的竞赛内容为手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目的。本文以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体育文化节的改革与创新,改变传统运动会单一的竞赛模式。研究新时代下体育文化节对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以及体育文化节的活动方案,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针对以前体育文化节开展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结合体育文化节的特点和中学生对体育文化活动的需求进行改革创新,设计可行性的活动方案,并在2018年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进行实施,对实施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并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最后结论。本研究认为:1、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通过丰富多彩的竞赛形式,使体育文化在活动中充分的展现出来,为校园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2、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全面参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通过多样的参与形式和丰富的比赛内容,使师生对体育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了师生原有的传统体育观念,对促进师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4、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师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校园内体育文化氛围浓厚,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实践可以看出体育文化节的活动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为中学校园体育文化节的开展和方案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建议如下:1、体育文化节要鼓励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的全过程,让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同时体育教师要做好对方案的审核和修改,以确保体育文化节顺利的开展。2、学校要通过开展体育文化节等活动,来丰富校园的课外体育活动,以达到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的目的。3、各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办学水平、校园的文化特色或本地的传统文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使该校体育文化节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孙晓垒[6](2020)在《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的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校运会是学生的盛大节日,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责任感、良好的适应能力、团结合作等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了解社会,超越自我最生动的课堂。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革除传统校运会弊端,创建适应时代需求、学生需求的校运会是必须的。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3个区的53所小学的校运会现状进行探讨与研究。总结出部分学校在开幕式、项目设置、鼓励学生参与的方式、奖项与奖品设置以及开展方式上面的创新之处。发现现阶段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存在的问题是:开展时间分配不合理;项目设置单一、团体项目不受重视;参与程度较低、参与水平和质量不高、学生的参与时间和次数少、学生参与角色单一;奖励方法不完善、奖项设置单一,奖品吸引力不够;校运会的目的达成度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结合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较好的详细案例,结合教师及学生的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及专家的访谈情况,提出了促进校运会创新的对策:制定灵活的比赛周期,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丰富竞赛项目类别,改进项目的内容与形式;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参与质量;建立高效的自评机制,及时总结经验与不足。完善奖项与奖品设置,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并最终得出的结论如下:1.上海市小学校运会每年都至少开展一次,但开展时间过短,一般是半天或一天内完成,因此无法开展种类丰富的比赛项目,压缩了比赛时间,导致学生的参与质量不高。建议制定灵活的比赛周期,适当延长比赛时间。2.上海市小学校运会项目设置不合理,开闭幕式环节设置缺乏创新,竞赛项目品类单一,团体项目比重低且不受重视。应丰富竞赛项目类别,改进项目的内容与形式。3.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参与水平和质量不高,学生的参与时间和次数较少,学生参与角色单一,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多且形式比较被动。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次数与时长,丰富学生参与途径,提高学生参与质量。4.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的目的有部分未能很好地实现,应建立高效的自评机制;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的奖励方法不完善,奖项设置陈旧,名次偏向于少数精英,奖品偏重于精神奖励,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建议完善奖项与奖品设置,丰富奖品类别,注重奖品的赛后价值和意义。

邬可[7](2020)在《中学“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历史演进与执行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员运动会”作为一种全新的学校运动会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学校改革学校运动会的第一选择,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每一个学校的执行方案都不一样,在全员运动会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随意性和不科学性问题,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的理念得不到有效的彰显。在中国教育学会2017年教育科研专项重点课题《转型与突破:基于“学-练-评”一体化的学校体育区域综合改革实践探索》的支撑下,为了更好地让全员运动会成为展示并考察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状况的平台,解决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在课堂教学、大课间、运动会等环节上存在着脱节或各自为政的现象,以便更好地解决全员运动会“展哪些技术,如何展技术”的问题,本研究对“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历史演进、现在——开展现状与将来——执行标准进行了探索。首先,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学校运动会的历史演进进行梳理和阶段划分。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调查了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现状,从中窥视了浙江省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运用德尔菲法对专家意见进行整合,构建了初中阶段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最后,在“执行标准”的基础上,运用个案分析法对已开展过“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学校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优缺点及优化途径。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得出结论如下:一、逻辑梳理了学校运动会的发展历程,勾勒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图景”全员运动会(包括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学校运动会到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发展历程。本研究将我国学校运动会的历史演进划分为萌芽阶段、停滞与艰难探索阶段、恢复发展阶段和改革创新阶段四个阶段。1890年至1936年是萌芽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是运动会项目从军事体育项目向现代竞技体育项目转变;参与主体以学生为主,主导者由外国人向中国人转变。1937年至1976年是停滞与艰难探索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是运动会的项目以军事体育项目为主,学校运动会的发展使是曲折发展与缓慢发展相伴。1977年至1995年是恢复发展阶段,其阶段性特征是国家政策引导学校运动会往利好方向发展,规范化与法治化并存。1996年至今是改革创新阶段,该阶段开始出现全员运动会(包括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其阶段性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化并存。二、调查分析了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现状,展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现实图景”当前,浙江省全员运动会在大部分学校得到了开展,开展方式多为以袋鼠跳、跳长绳、“两人三足”等趣味体育项目为主的“趣味项目全员运动会”,以篮球、排球、足球等为主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开展情况不理想。开展时间以半天到一天居多。参赛群体以初一、初二的学生为主,家长参与度不高。学生参赛比例占到80%至90%。参赛队伍划分主要是以单一行政班为单位,或多个同年级行政班组团参赛居多。总体来说,“全员运动会”在浙江省内开展良好,教师的评价颇高。然而,影响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的影响因素仍表现出多元化,包括场地不足、时间不够、师资不足等,其中“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这也为构建“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提供了现实依据。三、实证构建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完善了全员运动会的系统体系,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未来健康发展图景”本研究构建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的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101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分别是“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开展时间、组织形式、项目设置、执行方案、评价奖励体系五个方面。四、个案分析了两所学校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方案,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现实价值与操作路径”本研究基于构建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对杭州市两所开展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学校的执行方案,从方案的优缺点以及优化策略等方面进行了个案分析,一方面为现实中初中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规范开展与方案优化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也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现实价值与应用路径”。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给出了三条建议,分别为:一、加大对“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实施与优化研究;二、构建其他年级段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三、创新全员运动会的开展形式。

江志鹏[8](2019)在《上海市虹口区小学“校运会”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学校体育改革工作,不仅要关注课内体育教学,还要充实课外体育活动、校园竞赛、运动训练等一系列内容,要构建学校常态化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体系,保证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综合性校园运动会。丰富校园体育竞赛内容和形式,培养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激发参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外在动机,提高青少年学生对体育促进健康生活的认知水平,是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优化改革的重点之一。运动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环节之一,在学校体育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有重要地位,它是检验学校体育工作成果和展示学生精神面貌的窗口。新时期在教育现代化改革日渐深入的背景下,校运会在学校体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功能不断转变,新亮点和新矛盾持续迸发。基于此,本研究以上海市虹口区小学校运会为切入点,就当前小学校运会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其存在主要问题与特征,探索在新时期强调体质健康和素质教育理念下,校运会功能和价值有效利用的新路径。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虹口区小学校运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展开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校运会的受关注度随着学校体育地位的提升而逐渐提高,但举办时间紧凑、实施任务繁重的问题依旧存在;校运会的主题形式日渐多样化,以激发小学生兴趣爱好的趣味性元素不断丰富,但项目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待商榷;校运会的参与人数规模不断扩大,但奖励和评价方式单一化,导致学生参与校运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不足;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程度提升,促进了新型师生关系的发展,但校运会对家庭的开放度低,限制了家校互通平台的建设;校运会组织管理依旧以教师“承包制”为主,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培养不足;校运会的场地和设施配置不均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体育资源和经费投入力度差异大。针对以上的特征及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优化路径:贯彻落实上海市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维护、更新与修建;校运会主旨目标凸显展示、运用、检验、互动的教育内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校运会的内容设置及评价机制以导向、激励、改进为目标,培养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和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外在动机;注重学生体育学科综合能力的提升,合理安排学生参与校运会的组织与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校运会的仪式感,发挥体育的德育价值;以小学校运会为纽带,推进“家校互通”平台建设;推动体育教师专业理念创新,优化校运会实施模式。

苗绍锋[9](2019)在《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卓见成效,成为展示素质教育的一面窗口。然而,现阶段中学运动会却陷入了“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尴尬局面,运动会成为少部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更多学生则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无法体验到运动带来的快乐,这与我国当前所倡导的“全民健身”思想背道而驰。运动会创设的本意缺失,对学生拼搏进取意志品质的培养目的不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确定了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笔者将目光投向丘北县,从运动会举办宗旨与原则、项目安排、组织与实施等多个维度入手,对丘北县双龙营镇初级中学、树皮乡初级中学、八道哨乡初级中学、丘北县第一初级中学、天星乡初级中学、新店乡初级中学、平寨中学七所中学运动会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全员型”校运会的标准、依据、理念、项目设置、具体实施几个方面从心理学中的“动机与行为的关系”、“人际关系”、“道德品质”、“学习态度”等方面展开深入探究。本文运用电话访谈、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得到文章中的相关数据及资料。同时运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得出的数据及资料进行整理,深入分析当前开展的中学田径运动会模式及“全员型”校运会改革的利弊。研究发现:第一、相当一部分中学的运动会都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一是,组织形式单一,项目设置传统化、竞技化;二是,学生参与度不高,参与运动会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到比赛当中,更多的是教师参与其中。三是,奖项设置过于简单,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大。这些问题成为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最不和谐的音符;第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员型”校运会的理念加以细化,使“全员型”校运会更好地体现出运动会强健体魄性、教育性、全员性、安全性、参与性、奖惩性等优势,在此基础上合理设置比赛项目,使“全员型”校运会的内涵得以丰富;第三、在运动会策划过程中了解到,“全员型”校运会深受学生们喜爱,在提高学生运动会参与热情、磨练意志品质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作用;第四、在准确把握丘北县平寨中学办学水平与规模的前提下,对运动会项目的创新进行验证,利用多样化的组织方式对新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检验;第五、部分创新项目存在着一定的欠缺之处,考虑不够周全,忽略了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规则及项目对性别差异的考虑,制约了运动会更好的开展;第六、以全体师生参与为基本标准,严谨的策划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确保更多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运动会中,最终实现全员参与的目标,为“全员型”校运会的设计与实施夯实基础。第七、“全员型”校运会的开展对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存在的影响,运用统计方法使其产生的影响得到量化。第八,“全员型”校运会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运动会动机,促进学生参与运动会的行为。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拉近同学间的距离,促进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全员型”校运会后对学生不良道德起到纠正作用,对班级、学校的管理也呈良性作用。

米倩[10](2019)在《西安市本科院校运动会的开展现状及改革构想》文中认为随着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不断的改革,本科院校运动会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根据自身的优势,积极推进本科院校体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运动会的开展既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进而又增强学生综合身体素质的培养。对所在学校的所有师生来说,通过学校运动会的开展有效的影响师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可增强师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就体育本质来讲,学校运动会就是弘扬体育精神和实现体育价值观的最好平台。本文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西安市本科院校运动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探讨与解析,详细调查内容为:运动会的开展结构与类型、举办运动会基本情况调查、学生及教师参加运动会比例及工作年限调查、现行运动会举办形式的满意度调查、每次运动会参与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比例调查、举办运动会的宗旨调查、运动会的承办单位、举办运动会的经费来源与支出等;学生对运动会的喜欢程度、学生作为运动员参与运动会的情况、学生作为运动员未参与运动会所扮演的角色、学生参与运动会的动机调查情况学生未参与运动会的原因调查、学生对运动会功能的认知状况、影响运动会开展的因素调查等;运动会是否需要改革的调查情况、运动会改革后运动会名称调查情况、院校运动会改革的优先情况等。经研究总结结论为:运动会开展结构不够完善,领导轻视;开、闭幕式没有实在意义;参赛人数的限制,不符合贵在参与的原则;运动会举办宗旨不够明确;运动会项目设置乏味无趣;学生参与度逐渐下降;奖励的设置过于单一和功利性;运动会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校园体育文化宣传;运动会气氛单调死板,缺乏热烈隆重;运动会承办单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运动会经费来源渠道狭窄。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给与以下几点建议:完善运动会开展结构,提高校领导的重视;变革开幕式,改变开幕式的参赛主体;激发学生参与运动会的热情,注重贵在参与原则;改进评分和奖励机制,注重物质与精神奖励并重;进一步完善项目设置,健全项目内容;明确运动会宗旨,应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活跃运动会氛围;加强学校运动会的宣传力度,增加体育文化宣传;提倡各院系竞标,争办学校运动会;扩展经费来源,增加学校运动会的资金投入。

二、构建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学校运动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学校运动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应对国家课程改革的需要
        1.1.2 满足建设优良体育教师队伍的需求
        1.1.3 增强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
    1.2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层次分析法
        2.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
        3.1.1 选取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的原则
        3.1.2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3.1.3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2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3.2.1 确定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的因素集、评价集、权重集
        3.2.2 制定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水平评价的观测点
        3.2.3 构建隶属度矩阵
        3.2.4 确定评价权重向量
        3.2.5 淄博市张店区第二中学某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综合评价与建议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选择调查问卷
附录 B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重要程度咨询表
附录 C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附录 D 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1.1.2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课余体育竞赛相关研究
        2.1.2 德育渗透相关研究
        2.1.3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相关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竞赛组织管理中德育理念的体现
        2.2.2 竞赛项目设置中德育理念的体现
    2.3 文献简要评述
    2.4 研究相关界定
        2.4.1 课余体育竞赛
        2.4.2 德育渗透
    2.5 理论基础
        2.5.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5.2 双因素激励理论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半结构式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内容
        4.1.1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内容的归纳
        4.1.2 竞赛方案中德育渗透内容的体现
    4.2 对德育渗透主体层面的调查
        4.2.1 对德育概念的了解
        4.2.2 对竞赛德育渗透的态度
        4.2.3 竞赛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4.2.4 竞赛中德育资源的利用
        4.2.5 竞赛德育目标评估体系
    4.3 对德育渗透客体层面的调查
        4.3.1 竞赛中的角色扮演
        4.3.2 对课余体育竞赛与德育之间联系的认知
        4.3.3 对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的态度
    4.4 对德育渗透载体层面的调查
        4.4.1 竞赛组织形式
        4.4.2 竞赛举办频率
        4.4.3 竞赛参赛规模
        4.4.4 竞赛奖励类型与标准
        4.4.5 竞赛宣传
        4.4.6 竞赛开、闭幕式内容
第五章 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主体中的主要问题
        5.1.1 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5.1.2 德育渗透方法有待创新
        5.1.3 德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5.1.4 德育目标评估机制不健全
    5.2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客体中的主要问题
        5.2.1 家长功利性教育观对学生的影响
        5.2.2 学生自身德育意识有待加强
    5.3 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载体中的主要问题
        5.3.1 竞赛频率低,缺乏竞赛长效机制
        5.3.2 竞赛项目设置单一,多元化效果差
        5.3.3 竞赛奖励设置范围较小,学生参赛积极性差
        5.3.4 竞赛组织管理模式不健全,德育资源未充分挖掘
第六章 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优化策略
    6.1 优化德育渗透主体,提高教师德育渗透素养
        6.1.1 提高德育渗透意识
        6.1.2 创新德育渗透方法
        6.1.3 充分利用竞赛中的德育资源
        6.1.4 建立健全德育目标评估机制
    6.2 优化德育渗透客体,提高学生的竞赛德育意识
        6.2.1 学生应增强竞赛德育意识
        6.2.2 学校应帮助学生提高竞赛德育意识
    6.3 优化德育渗透载体,提高课余体育竞赛的德育功能
        6.3.1 丰富竞赛组织形式,延长竞赛时效
        6.3.2 优化竞赛项目设置,健全项目内容
        6.3.3 扩大竞赛奖励范围,调动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6.3.4 完善竞赛组织管理,充分利用竞赛德育资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1.1.2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符合国家课程改革政策文件精神的要求
        1.1.3 落实“四有”体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四有”体育课堂研究
        2.1.1 关于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研究
        2.1.2 关于体能发展研究
        2.1.3 关于技能学习研究
        2.1.4 关于体育竞赛开展情况研究
        2.1.5 关于运动兴趣研究
    2.2 研究现状评析
    2.3 本论文研究思路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案例分析法
        3.2.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理论基础
        4.1.1 整体教育理论
        4.1.2 情意教育理论
        4.1.3 体能训练负荷理论
        4.1.4 技能迁移理论
        4.1.5 运动教育理论
    4.2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基本情况分析
        4.2.1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实施背景分析
        4.2.2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四有”分析
    4.3 当前学界提出的体育课程模式基本情况分析
        4.3.1 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分析
        4.3.2 “乐动会”体育课堂分析
        4.3.3 “乐练赛”体育课堂分析
        4.3.4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4.4 河南省初中不同实施模式的“四有”体育课堂案例分析
        4.4.1 模式一:体育游戏贯穿整体教学案例——开封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4.4.2 模式二:故事情景贯穿整体教学案例——郑州市第七中学
        4.4.3 模式三:问题串贯穿整体教学案例——焦作市第十中学
        4.4.4 模式四:分层练习贯穿整体教学案例——安阳市第八中学
    4.5 河南省“四有”体育课堂实施对策
        4.5.1 体能发展实施对策
        4.5.2 技能学习实施对策
        4.5.3 竞赛活动实施对策
        4.5.4 运动兴趣实施对策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录

(4)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竞赛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学校体育竞赛是体教融合的重要抓手
        1.2.2 学校体育竞赛在学校体育领域被边缘化
        1.2.3 学校体育竞赛是新时期亟需关注的领域
    1.3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1.3.1 理论意义
        1.3.2 应用价值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国内研究现状
        1.4.4 研究述评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实地考察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师生和家长对学校体育竞赛的认知和态度调查与分析
        3.1.1 体育教师和学生对学校体育竞赛的认知
        3.1.2 学生、体育教师和家长对学校体育竞赛的态度
    3.2 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竞赛的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学校体育竞赛规则制度
        3.2.2 学校体育竞赛开展数量
        3.2.3 学校体育竞赛项目设置
        3.2.4 学校体育竞赛组织形式
        3.2.5 学校体育竞赛的参与情况
        3.2.6 学校体育竞赛裁判构成
        3.2.7 学校体育竞赛经费支持
        3.2.8 学校体育竞赛的场地设施配置
        3.2.9 学校体育竞赛的安全保障
    3.3 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3.3.1 制度因素
        3.3.2 人的因素
        3.3.3 物的因素
    3.4 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竞赛发展的对策
        3.4.1 优化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评价机制
        3.4.2 提升校长、教师和家长对学校体育竞赛的认知
        3.4.3 健全学校体育赛事体系
        3.4.4 完善学校体育竞赛规章制度
        3.4.5 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场地器材
        3.4.6 在体教融合理念下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C 家长调查问卷

(5)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文化
        1.1.2 体育文化
        1.1.3 体育文化节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体育文化节的发展
        1.3.2 学校开展体育文化节的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个案研究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的现状调查
        3.1.1 赛前准备不完善
        3.1.2 枯燥无味的开幕式表演
        3.1.3 合理的比赛分组
        3.1.4 单一的比赛项目
        3.1.5 工作由教师全部包揽
        3.1.6 师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3.2 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方案的设计
        3.2.1 体育文化节方案改革方向
        3.2.2 体育文化节方案设计的原则
        3.2.3 体育文化节方案设计的创新
        3.2.4 体育文化节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3.2.5 体育文化节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
    3.3 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方案的实施与反馈
        3.3.1 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方案的实施
        3.3.2 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方案的反馈调查
        3.3.3 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的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校运会的相关研究
        2.1.1 校运会的演变趋势研究
        2.1.2 校运会的功能研究
        2.1.3 校运会的举办内容研究
        2.1.4 校运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2.1.5 校运会改革与创新研究
    2.2 国外校运会的相关研究
        2.2.1 日本校运会的开展情况研究
        2.2.2 美国校运会的开展情况研究
        2.2.3 其它国家校运会的开展情况研究
    2.3 文献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个案分析法
        3.2.5 统计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的状况
        4.1.1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遵循理念调查
        4.1.2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目的调查
        4.1.3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时间安排调查
        4.1.4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项目设置调查
        4.1.5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参与现状调查
        4.1.6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奖励方式调查
        4.1.7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器械和场地条件调查
    4.2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的创新分析
        4.2.1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幕式的创新分析
        4.2.2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特色项目的创新分析
        4.2.3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组织形式的创新分析
        4.2.4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奖励方式的创新分析
        4.2.5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鼓励参与的创新分析
        4.2.6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方式的创新分析
    4.3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存在的问题
        4.3.1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时间分配不合理
        4.3.2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项目设置不合理
        4.3.3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参与程度较低
        4.3.4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奖励方式单一
        4.3.5 上海市小学校运会目的达成度不高
    4.4 促进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创新的对策研究
        4.4.1 制定灵活的比赛周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4.4.2 丰富竞赛项目的类别,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4.4.3 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
        4.4.4 完善奖励方式与方法,注重奖励的赛后影响
        4.4.5 明确校运会举办目的,建立高效的自评机制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中学“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历史演进与执行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传统学校运动会的问题与价值并存,指向了改革的必要性
        1.1.2 国家政策的颁布,指向了全员运动会开展的必要性
        1.1.3 当前关于全员运动会的研究中缺少相应的研究,指向了研究的必要性
        1.1.4 课题的支撑,指向了研究的可行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2 国内关于学校运动会的研究
        1.3.3 国外关于学校运动会的研究
        1.3.4 关于全员运动会的研究
        1.3.5 研究不足与启示
    1.4 研究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视角的历史性
        1.4.2 研究内容的完整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个案分析法
        2.2.5 德尔菲法
        2.2.6 问卷调查法
        2.2.7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从运动会到全员运动会: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演进
        3.1.1 萌芽阶段(1890 年至1936年)
        3.1.2 停滞与艰难探索阶段(1937 年至1976年)
        3.1.3 恢复发展阶段(1977 年至1995年)
        3.1.4 改革创新阶段(1996 年至今)
        3.1.5 小结
    3.2 从现状到影响因素: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状况
        3.2.1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情况
        3.2.2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形式
        3.2.3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次数
        3.2.4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时间
        3.2.5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项目设置
        3.2.6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参与人群
        3.2.7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参赛队伍
        3.2.8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比赛氛围
        3.2.9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赛前训练
        3.2.10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赛后反馈
        3.2.11 教师对开展“全员运动会”的认知
        3.2.12 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的影响因素
        3.2.13 小结
    3.3 从目的到程序:初中“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制定
        3.3.1 制定“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目的
        3.3.2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制定的理念
        3.3.3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制定的原则
        3.3.4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研制程序
        3.3.5 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研制结果
    3.4 从结果到应用:初中“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案例分析
        3.4.1 杭州市启航中学足球特色全员运动会案例分析
        3.4.2 杭州市拱宸中学排球特色全员运动会案例分析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逻辑梳理了学校运动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历史图景”
        4.1.2 调查分析了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的开展现状,展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现实图景”
        4.1.3 实证构建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执行标准”,完善了全员运动会的系统体系,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的未来健康发展图景”
        4.1.4 个案分析了两所学校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方案,呈现了“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现实价值与操作路径”
    4.2 建议
        4.2.1 加大对“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的实施与优化研究
        4.2.2 创新全员运动会的开展形式
        4.2.3 构建其他年级段的“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
5 研究局限与展望
    5.1 调查样本有待进一步拓展
    5.2 “执行标准”有待进一步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浙江省初中全员运动会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件二:“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初中段)”专家效度问卷
    附件三:“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执行标准(初中段)”第二轮专家问卷及其整理情况
致谢

(8)上海市虹口区小学“校运会”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1.1 日本
        2.1.2 美国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2.1 校运会的演变历史研究
        2.2.2 校运会的相关政策法规研究
        2.2.3 校运会的目标及价值研究
        2.2.4 校运会的组织形式及内容研究
        2.2.5 校运会发展的制约因素研究
        2.2.6 校运会的改革创新研究
    2.3 文献总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据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虹口区小学“校运会”的开展现状调查
        4.1.1 虹口区小学“校运会”的组织形式调查
        4.1.2 虹口区小学“校运会”的举办次数与时间调查
        4.1.3 虹口区小学“校运会”的项目设置状况调查
        4.1.4 虹口区小学“校运会”的场地设施状况调查
        4.1.5 虹口区小学“校运会”的选拔及参与状况调查
        4.1.6 虹口区小学“校运会”的评价及奖励机制调查
    4.2 上海市虹口区小学师生群体对“校运会”的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
        4.2.1 虹口区小学体育教师对校运会目的认知的调查
        4.2.2 虹口区小学生参与校运会的态度及意愿调查
        4.2.3 虹口区小学生对校运会内容的兴趣度调查
        4.2.4 虹口区小学生参与校运会的动机调查
        4.2.5 虹口区小学生参与校运会对体育参与态度的影响调查
        4.2.6 虹口区小学生参与校运会的主观获得感调查
    4.3 上海市虹口区小学“校运会”主要特征及问题分析
        4.3.1 校运会受重视程度缓慢提升,开展时间紧、任务重
        4.3.2 校运会的主题形式日渐多样,内容设置合理性不足
        4.3.3 校运会参与人数规模扩大,奖评方式覆盖范围小
        4.3.4 校运会师生互动程度加深,家校互通程度不足
        4.3.5 校运会管理模式单一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缺失
        4.3.6 校运会场地设施差异大,公办与民办资源分配不均衡
    4.4 国外发达国家小学运动会的特点与启示
        4.4.1 强调独立意识培养,重视“家、校、社”互动(日本)
        4.4.2 重视实践能力提升,奖评以自我超越为导向(英国)
        4.4.3 提倡自主管理,场地设施共享程度高(加拿大)
        4.4.4 鼓励全员参与,家庭志愿服务程度深(美国)
    4.5 上海市虹口区小学“校运会”优化路径分析
        4.5.1 校运会主旨彰显学校体育现代化改革要求
        4.5.2 校运会结构设计以发挥多元化功能为目标
        4.5.3 校运会项目设置及奖评机制以全面性为导向
        4.5.4 推动校运会场地设施资源均衡化发展
        4.5.5 创新校运会管理模式,关注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4.5.6 构建以校运会为纽带的“家校互通”平台
        4.5.7 强化校运会的仪式感,发展体育的德育功能
        4.5.8 推动教师专业理念创新,优化校运会开展模式
5 结论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9)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第2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全员运动会
    2.2 国外开展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我国运动会的改革研究
        2.3.2 关于学校体育运动会发展思路的研究
        2.3.3 关于学校体育运动会的研究
    2.4 学校运动会发展趋势
    2.5 “全员型”校运会的发展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法
        3.2.2 文献资料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丘北县中学运动会开展状况
        4.1.1 丘北县部分中学运动会的项目设置状况
        4.1.2 丘北县部分中学生运动会参赛的规模及奖项设置
    4.2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的策划
        4.2.1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设计的文件和现实支撑
        4.2.2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设计基本思路
        4.2.3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设计的基本要求
        4.2.4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项目设置
        4.2.5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参赛的人数要求
        4.2.6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的组织实施策划
        4.2.7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名次及奖项设置
        4.2.8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设计预期效果
    4.3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的实施效果
        4.3.1 参与运动会的学生统计
        4.3.2 参与运动会的教师统计
第5章 分析
    5.1 项目设计
        5.1.1 项目设计原理
        5.1.2 项目规则设计
    5.2 动机与“全员型”校运会的关系
        5.2.1 动机与“全员型”校运会参与率的关系
        5.2.2 动机与“全员型”校运会奖项设置的关系
    5.3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实施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对学生的影响
        6.1.2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6.1.3 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6.2 建议
        6.2.1 避免走入误区
        6.2.2 深度挖掘
        6.2.3 传承与科学创新并进
        6.2.4 应注意的问题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1、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实施方案设计及效果研究问卷调查表(学生)
    2、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实施方案设计及效果研究问卷调查表(教师)
附录 B
    平寨乡中心学校初中部2018 年“全员型”校运会秩序册
        平寨乡中心学校初中部2018 年“全员型”校运会组织委员会
        平寨乡中心学校初中部2018 年“全员型”校运会开幕式流程
        竞赛日程
        集体项目规则说明
        集体项目组织形式及方法
        体育道德风尚奖”“最佳组织奖”评比办法
        大会日程表
        平寨乡中心学校初中部2018 年“全员型”校运会闭幕式流程
        平寨乡中心学校初中部2018 年“全员型”校运会体育竞赛方案
        平寨乡中心学校2018 年“全员型”校运会文艺晚会部分方案
        平寨乡中心学校2018 年“全员型”校运会书画展方案
        部分项目开展方式及图例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0)西安市本科院校运动会的开展现状及改革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
        1.1.2 有关政策的提出
        1.1.3 传统运动会存在的不足
    1.2 选题意义
        1.2.1 国家政策的肯定,教育部门的重视
        1.2.2 对参与者的生活、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2.3 增强体质,对全面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运动会相关概念说明
        2.1.1 运动会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2 运动会的分类
        2.1.3 学校运动会的概念及分类
    2.2 国内对运动会的相关研究
        2.2.1 运动会开展模式的研究
        2.2.2 运动会结构功能的研究
        2.2.3 运动会开展目的的研究
        2.2.4 运动会项目设置的研究
        2.2.5 运动会评价机制的研究
        2.2.6 传统运动会的改革研究
    2.3 国外对运动会的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对西安市本科院校校运会举办现状总体调查与分析
        4.1.1 运动会的开展结构与模式的情况调查
        4.1.2 举办运动会基本情况调查
        4.1.3 学生及教师参加运动会比例及工作年限调查
        4.1.4 现行运动会举办形式的满意度调查
        4.1.5 每次运动会参与人数占全校学生人数比例调查
        4.1.6 举办运动会的宗旨调查
        4.1.7 运动会的承办单位
        4.1.8 举办运动会的经费来源和支出
    4.2 西安市本科院校学生与运动会中相关内容的调查与分析
        4.2.1 西安市本科院校学生对运动会的喜欢程度
        4.2.2 西安市本科院校学生作为运动员参与运动会的情况
        4.2.3 西安市本科院校学生作为运动员未参与运动会所扮演的角色
        4.2.4 西安市本科院校学生参与运动会的动机调查情况
        4.2.5 西安市本科院校学生未参与运动会的原因调查
        4.2.6 西安市本科院校学生对运动会功能的认知状况
        4.2.7 影响西安市本科院校运动会开展的因素调查
    4.3 西安市本科院校运动会改革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4.3.1 西安市本科院校运动会是否需要改革的调查情况
        4.3.2 西安市本科院校运动会改革后运动会名称调查情况
        4.3.3 西安市本科院校运动会改革的优先情况
    4.4 西安市本科院校运动会改革新构想
        4.4.1 创建西安市本科院校运动会模式——体育文化艺术节
        4.4.2 鼓励学生在此期间出售货物
        4.4.3 运动会项目设置的多样化
        4.4.4 将竞技体育与娱乐相融合
        4.4.5 添加学校运动会比赛项目中的啦啦队建设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构建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学校运动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体育教师专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D]. 高晴晴.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济宁市初中课余体育竞赛德育渗透研究[D]. 薛霏霏.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河南省初中“四有”体育课堂实施模式案例研究[D]. 朱灵真.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4]信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竞赛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琦.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5]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体育文化节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D]. 任丽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上海市小学校运会开展的现状及创新对策研究[D]. 孙晓垒.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中学“运动项目全员运动会”历史演进与执行标准研究[D]. 邬可.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8]上海市虹口区小学“校运会”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D]. 江志鹏.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2)
  • [9]丘北县平寨中学“全员型”校运会方案设计及实施效果研究[D]. 苗绍锋.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西安市本科院校运动会的开展现状及改革构想[D]. 米倩.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构建健康、和谐、全面发展的学校运动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