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勐海打洛森林公园

西双版纳勐海打洛森林公园

一、西双版纳勐海打洛森林公园(论文文献综述)

杜香玉[1](2021)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橡胶种植生态修复的西双版纳实践》文中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已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识,更是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推进区域生态治理与修复的引领性理念。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立足区域特色加快推动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建设跨境地区"无橡胶种植生态修复试验区"、建立健全"退胶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将橡胶种植区域控制在合理限度以内,探索形成亚热带雨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为协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供示范、可供推广的典型经验。

赵倩[2](2021)在《西双版纳傣族竹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双版纳傣族竹器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器具之一。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器具,竹器以其取材的便利性、实用的功能性流传至今,随着城镇化的建设进程,竹器从兴盛开始走向衰落,如何适应于当代生活可持续的发展下去,不仅是竹器,也是传统手工艺共同面对的问题。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竹器为对象,拟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以设计学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竹器的产品分类、工艺流程、艺术特征、生产现状、使用主体、风俗文化、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整理,研究竹器背后的设计语言并挖掘其内在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从而探讨傣族竹器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和可能性。优越的自然资源为器具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从现有的功能来看竹器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傣族竹器工艺具有就地取材的造物特点,技艺主体通过前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方法形成了一定的造物规律,并且在功能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感受。因此傣族竹器造物中表达出强烈的文化内涵,造物背后是傣族群体对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文化的表征,以此形成适用于当地文化的地方知识,这也是手工技艺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竹器的保护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保护,更是物质背后精神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对竹器现实境遇进行思考,竹器本身在生产方面的局限性也显现出来,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层面上才能构建起良好的发展系统。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认识:傣族竹器手工艺当代适应性的实现,首先要向前发展,学习手工艺良好发展案例,寻找出路不能停滞。其次是要保留其内在元素,发扬背后的文化价值,最后是要适应于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断创新,才能可持续性的传承下去。

刘敏[3](2021)在《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西双版纳与位于泰国北部的清迈,两地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无论从自然气候还是文化特征,两者都具有相似性。甚至有学者提出“东南亚建筑文化圈”和“照叶树林文化圈”的概念来深入研究包括中国西南和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区域之间的文化渊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两地传统民居的跨境比较研究有理有据。论文选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两地传统民居文化形成的地域背景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两地传统民居特征,采用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宏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比较建筑学的视角下,借鉴人文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知识,剖析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关联性与差异性,找出其产生的内在逻辑及外在因素,揭示两地传统民居的基因原型与显型。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的聚落空间、院落空间、传统民居展现出多样性与层累性。从同一“原型”到多样“显型”的住屋模式并非是单一条件的影响,而是多种机制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自然性调适、社会性调适、观念性调适是两地传统民居异同格局的成因,住屋与环境的求优结构形成住屋模式化机理。通过跨境比较研究,可推动两地传统民居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期为地缘关系作用下的住屋模式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许菲[4](2021)在《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昆虫大多个体相对较小而容易被人类忽略,也因此导致对物种保护认知不足。以昆虫多样性为保护目标代替具体物种的保护行为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以中国蟋蟀次目昆虫为研究材料,基于详尽的物种信息和地理分布数据,对其物种多样性组成、整体分布格局、特有化格局、多样性格局等进行了研究。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9年12月,蟋蟀次目在中国记录386种,因极少量物种存在争议外(在中国分布存在疑问8种、在学位论文有记录但未正式发表6种、疑似错误鉴定或分布信息记录有误8种、仅单性标本缺乏有效分类特征核实2种),本文对在中国确定分布的362种(亚种)蟋蟀次目昆虫进行研究,隶属于蟋蟀总科Grylloidea(蟋蟀科Gryllidae、癞蟋科Mogoplistidae、蛛蟋科Phalangopsidae、蛉蟋科Trigonidiidae)和蝼蛄总科Gryllotalpoidea(蝼蛄科Gryllotalpidae、蚁蟋科Myrmecophilidae)共16亚科88属,其中中国特有种219种,占总数的60.2%。为了更好的分析中国蟋蟀次目生物多样性,使用G-F指数对中国范围内不同经度和纬度梯度上的蟋蟀多样性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整体的分布趋势表现为由北到南物种数逐渐递增,20°N-25°N纬度区的物种丰富度、G-F指数最高;由西到东物种数先增加后减少,105°E-110°E经度区的物种丰富度、G-F指数最高。使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方法,建立全部种和特有种的地理分布格局,发现大部分蟋蟀集中分布在这4个地区:横断山脉南部以及云贵高原西部地区(95种)、武夷山脉北部(76种)、五指山脉(73种)和台湾山脉中部(46种),即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分布中心,并进一步分析各亚科的分布格局及密度格局。运用特有性简约性分析(PAE)结合GIS分析蟋蟀次目昆虫的特有化格局,划分出4个特有分布区:台湾山脉(43种)、云南西南部地区(30种)、横断山脉南部(16种)、云贵高原西北部(3种)。通过比较中国蟋蟀次目特有种多样性格局及其与所有物种多样性格局的一致性,结果发现,除分布中心的武夷山脉北部和五指山脉以外,4个特有分布区与另外2个分布中心高度重合,应优先保护这些多样性中心的生物资源。本研究结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相关地区农林业害虫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类群也有启示作用。

谭钦[5](2021)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滇西南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多元的文化沉淀,在此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滇西南园林成果丰硕,是我国重要地方园林。本文以滇西南多元文化为研究背景,滇西南园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史料研究、实地调研、分类归纳、对比研究等方法,首先对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生成环境进行分析,探讨滇西南多元文化类型及特征,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接着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查阅梳理出滇西南地区园林历史发展脉络,并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停滞期、繁荣期五个阶段。同时,根据滇西南园林的隶属关系和功能将其划分为宗教园林、公共园林、土司园林、名人故居、纪念性园林五种园林类型,并列举了八个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案例深入探讨多元文化对其造园的影响。然后从多元文化角度入手,对滇西南地区各类园林的园林选址、空间布局、造园元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园林造园总特征为以下四点:多元自然环境形成“千姿百态”的园林空间;多元造园手法形成“精美秀丽”的园林环境;多元民族文化形成“西双版纳华丽、普洱临沧朴实”的园林风格;虽然滇西南地区园林是由多元文化共同影响,但是在表达上仍有主次之分,彼此互不影响。最后基于以上分析与结论,提出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策略。本文研究课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云南地区园林史研究空白,同时为滇西南园林如何发展、园林艺术如何传承创新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杜玥儿[6](2021)在《河口中越国际和平公园景观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从国家层面,“一带一路”战略坚持和平发展路线,实现沿线各国多元化、全球化、多极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沿线国家发展国际和平公园提供了机遇;从理论层面,国际和平公园或保护区在国外研究较早,但在国内研究才刚刚起步,多聚焦于环境保护、旅游管理和边界关系等方面;从区位层面,河口瑶族自治县与越南北部四省山水相连,有约1353公里的边境线,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密切。本文梳理了国际和平公园的基本理论,对其基本概念、景观特征、相关理论进行了界定;对场地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中越景观共性进行了整合;对场地的设计选点、GIS分析、土地利用、场地现状进行了分析。借鉴了中俄边境(名山岛)、中缅边境(打落森林公园)的相关案例,提出了“三区,五园”的空间布局,划分为中越纪念区、跨国交流区、休闲服务区三个功能分区,并对场地的竖向设计、道路系统、植物景观和服务设施等进行了专项规划,选取重要的景观节点,对其设计构思、景观平、立、剖和效果图等进行深化设计。本文对通过国际和平公园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实践,为两国的文化交流、非遗传承、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依据。

杨文珝[7](2021)在《中国尾小卷蛾亚族系统学研究(昆虫纲:鳞翅目:卷蛾科)》文中认为尾小卷蛾亚族Sorolophae是新小卷蛾族Olethreutini的代表性类群,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新小卷蛾亚科Olethreutinae。为了解中国的卷蛾区系和揭示新小卷蛾族内类群的演化关系,本文对中国分布的尾小卷蛾亚族昆虫进行了物种记述、DNA条形码和线粒体基因组3个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整理、记述4属57种。分别为:圆点小卷蛾属Eudemis 6种,圆斑小卷蛾属Eudemopsis 11种,华小卷蛾属Penthostola 3种,尾小卷蛾属Sorolopha 37种。其中包含5个新种:疏圆点小卷蛾Eudemis sparsulus sp.nov.,微凹圆斑小卷蛾Eudemopsis concaviuscula sp.nov.,香尾小卷蛾Sorolopha specialis sp.nov.,长茎尾小卷蛾S.longissima sp.nov.及润尾小卷蛾S.ririectangulata sp.nov.;8个中国新记录:褐圆点小卷蛾Eudemis brevisetosa Oku,2005;巨刺华小卷蛾Penthostola nigrantis Kawabe,1995;黑斑华小卷蛾P.diakonoffi Kawabe,1995;束尾小卷蛾Sorolopha bathysema Diakonoff,1973;硬颚尾小卷蛾S.ghilarovi Kuznetzov,1988;耳基尾小卷蛾S.auribasis,Diakonoff,1973;芒刺尾小卷蛾S.cucphuongensis Bae&Le,2013及半心尾小卷蛾S.suthepensis Patibhakyothin&Pinkaew,2015。2.测定4属26种658bp长度的COⅠ基因完整序列46条,其中圆点小卷蛾属4种11条,圆斑小卷蛾属5种11条,华小卷蛾属1种1条,尾小卷蛾属16种23条。联合BOLD系统中已报道的50条COⅠ基因序列(圆点小卷蛾属2种32条;尾小卷蛾属6种18条),对尾小卷蛾亚族进行了遗传分化距离分析及NJ进化树构建。结果显示,圆点小卷蛾属种间遗传距离介于3.4%~7.4%,平均值6.1%,种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1.8%,平均值为0.98%;圆斑小卷蛾属种间遗传距离介于3.3%~9.6%,平均值6.7%,种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1.7%,平均值为0.51%;尾小卷蛾属种间遗传距离介于4.4%~13.3%,平均值8.2%,种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0.9%,平均值为0.57%。NJ树显示每个物种均能单独成簇,支持率在46%~99%之间;圆斑小卷蛾属和尾小卷蛾属的成员均在较高置信度下各自形成一个独立分支,圆点小卷蛾属的成员未聚在一支,其中的杨梅小卷蛾与该属其他物种形成不同分支,且远于华小卷蛾属和其他物种的关系。经过初步分析,我们认为杨梅圆点小卷蛾的分类学地位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探讨。3.测定了尾小卷蛾亚族3属3个代表种及新小卷蛾族其它类群和卷蛾科其它亚科与族的共16条线粒体全基因组。对尾小卷蛾亚族3个代表种的基因组序列进行了详细分析:长度在15359 bp至16056 bp之间,均由37个基因组成,包括13个编码蛋白基因基因、22个t RNA与2个r RNA,及一个A+T富集区。3条序列的基因排列顺序及编码方向均与已报道的鳞翅目昆虫一致;编码蛋白基因中除COⅠ基因是以CGA起始编码外,剩余蛋白均由ATN起始;除COⅠ、COⅡ及ND4是以不完全终止子终止编码外,其余均使用常规终止子终止编码;在t RNA中除Ser AGN外,其余t RNA均可折叠成常规三叶草二级结构。rrn S基因二级结构包含3个结构域与27个螺旋;rrn L基因二级结构包含6个结构域与27个螺旋。每个序列中基因重叠数量较多,长度较短。每个A+T富集区均包含常规的poly A、“TATAGA”基序与poly T结构,中部含有1~4个微卫星结构或串联重复。联合课题组前期测定的及NCBI中已报道的共45条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信息,以卷蛾亚科为外群、新小卷蛾亚科内各族及新小卷蛾族内9个亚族为内群对尾小卷蛾亚族的系统学地位进行了探讨。构建的Bayes系统发育树显示:新小卷蛾族的核心成员和存疑类群形成一个共同的分支,尾小卷蛾亚族与维小卷蛾亚族为姐妹群关系,二者所在的分支最先自新小卷蛾族分出;尾小卷蛾亚族3属之间的亲缘关系较其他类群近缘,以较高支持度形成一个独立分支,相对于尾小卷蛾属,圆斑小卷蛾属与圆点小卷蛾属更近缘。

王迪[8](2021)在《云南省人口数据分析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活动与城镇经济、交通、环境、医疗、教育等密切相关。在空间规划机构改革、指导思想、编制审批体系、法规政策体系以及实施监管体系调整等新形势与新要求下,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增存并重的高质量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优化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方法之一即构建以人为本的规划原则与应用体系。结合人群活动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GIS、城市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等理论基础。运用高低聚类、标准差椭圆、热点分析、皮尔森相关系数以及预测模型等方法,通过对云南省人口统计年鉴及人口密度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省内16州市人口自2000至2019年这20年间各州市人口增长变化趋势;根据手机信令数据,发现人口时空分布特征规律;并根据往年基础人口数据对将来人口数量及人口结构增长趋势进行预测。同时结合人口数据对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情况以及功能区内人口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为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提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人口增速较快,已基本实现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性转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青少年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劳动人口比例整体呈增长的趋势,老年人口占比越来越大。各州市人口数量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人口密度较高地区分布在中部及东部州市,人口聚集度整体较低。(2)人群数量在一天中的变化整体呈现出明显波峰与波谷的改变;同一州市内的日人口流动变化相对稳定,人口越集中的州市白天和夜晚人口数量变化越明显。人口区域聚集度较明显的地区处于滇中地区,在滇西北、滇东北以及滇西等地人口聚集度极低,且人口聚集程度越高的城市其经济发展也相对靠前;通过对各州市热点分析发现云南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空间分布不均衡,经济聚集度较高,但人口居住较为分散,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于坝区的大中城市。(3)预测至2023年云南省人口将会超过5000万,至2032年将会超过5500万;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缓慢增长趋势,至2035年呈现出逐渐平缓并于2035年呈现出稍有下降的趋势;通过对男性人口预测,并计算于2026年女性人口将会超2500万,并有望在2028年左右与男性人口持平并超越男性人口数量;老年人和青壮年人口增加数量相近,少年人口在减少;至2035年云南省人口整体呈现模型为成长型;老年人口抚养比呈现增长趋势,反映出人口老龄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呈现出较稳定的上升趋势,预测2020年城镇人口比重将会超过50%,并于2028年超过60%。(4)根据皮尔森相关系数检验16州市各影响因子与建成区变化间的相关性,发现在所有影响因素中人口密度对建成区面积影响最为显着。根据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市所在气候分区以及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对各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规模进行综合确定,制定并实施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标准。(5)重点开发区中人群聚集度最高,逐步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滇东北城市群、滇西北城市群、滇西城市群、滇西南城市群以及滇东南城市群为重点的发展趋势。限制开发区中部分地区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对此应结合限制开发区人口发展政策对人口数量及分布进行有效调整。禁止开发区中大部分地区已不存在居民,但为保证人类对自然保护区破坏与干扰降低到最低,要进一步进行细致排查,对仍居住在此区域对居民进行引导,鼓励迁入重点开发区。

高俊,王灵恩,黄巧[9](2020)在《边境旅游地乡村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民族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边境地区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功能区,旅游业在其乡村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基于民族志研究方法,分析近30年来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乡村重构过程,厘清旅游驱动下的边境乡村转型机制,进而识别边境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发现:①旅游发展驱动下,商品农业兴起,引发以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为核心的乡村发展要素的重大变化——土地增值、资本积累、劳动力发展;②传统自给农业随之衰落,形成以商品农业为主、旅游等非农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当地社区相应形成以商品农业生计为主、非农生计为辅的多元生计结构,经济收入大幅增长;③随着边民生计的变迁和生活的现代化,传统民族界限逐渐模糊,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吸纳边民为边境治理主体以应对区域内非传统安全问题;④在空间层面,耕地逐渐"非粮化",生态空间缩减,集镇建设向口岸聚集;⑤随着"人-地-业"的结构性变化,打洛口岸地区朝多功能乡村发展转型,边境乡村的地缘安全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凸显。最后,提出边境乡村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期为边境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提供参考。

刘琳[10](2020)在《中国长奇盲蛛科与硬体盲蛛科分类与系统发育》文中研究表明盲蛛目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poda螯肢亚门Chelicerata蛛形纲Arachnida。它的系统分类一直是动物界最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之一。长奇盲蛛科Phalangiidae隶属于蛛形纲Arachnida、盲蛛目Opiliones、开气门亚目Eupnoi,我国已知3亚科10属24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硬体盲蛛科Sclerosomatidae隶属于蛛形纲Arachnida、盲蛛目Opiliones、开气门亚目Eupnoi,我国已知3亚科16属65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本研究共记述中国长奇盲蛛科共3亚科10属24种。研究共记述中国硬体盲蛛科共3亚科27属82种,相比于研究前增加11新记录属,17中国新记录种。中国新纪录属分别为类齿盲蛛属Paradentobunus Roewer,1915、类盾刺盲蛛属Gagrellina Roewer,1913、异盾刺盲蛛属Heterogagrella Roewer,1954、微蔡氏盲蛛属Chasenella Roewer,1933、微黑盲蛛属Melanopula Roewer,1929、小黑盲蛛属Melanopella Roewer,1931、微伯盲蛛属Palniella Roewer,1929、结茶盲蛛属Chebabius Roewer,1935、巴东盾刺盲蛛属Padangrella Roewer,1954、次盾刺盲蛛属Hypogrella Roewer,1955、微盾刺盲蛛属Gagrellenna Roewer,1929。中国新记录种分别为:火山盾刺盲蛛Gagrella vulcanica Thorell,1894、斑类齿盲蛛Paradentobunus aureomaculatus Roewer,1915、黑拟盾刺盲蛛Gagrellula melanotarsus Roewer,1911、纹类盾刺盲蛛Gagrellina vestita Roewer,1923、印异盾刺盲蛛Heterogagrella indica Roewer,1954、卢马微蔡氏盲蛛Chasenella luma Roewer,1933、掸微黑盲蛛Melanopula shanensis Roewer,1955、岛微黑盲蛛Melanopula insularis Roewer,1931、费蚋小黑盲蛛Melanopella feuerborni Roewer,1931、边小黑盲蛛Melanopella marginata Roewer,1955、黄褐微伯盲蛛Palniella virididorsata Roewer,1929、角结茶盲蛛Chebabius angulatus Roewer,1935、雅各巴东盾刺盲蛛Padangrella jacobsoni Roewer,1954、银真盾刺盲蛛Eugagrella argentata Roewer,1954、角真盾刺盲蛛Eugagrella cuernosa Roewer,1954、嵌晶次盾刺盲蛛Hypogrella poecilis Roewer,1955和双刺微盾刺盲蛛Gagrellenna bipunctata Roewer,1929。附鉴别特征图52版。本论文采用形态分类学方法和分子系统发生方法对上述两个科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态分类学方面详细描述检视标本形态特征,同时标注文献引证及地理分布;未检视标本则依据原始文献,整理形态描述,并列出模式标本的保存地;编制亚科、属及种的检索表。系统发生学方面采用PCR法从盲蛛基因组中扩增出16S r DNA,COⅠ,28S r DNA,18S r DNA,12S r DNA片段序列,之后进行测序,碱基分析。利用Phylo Suite软件构建ML树和BI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科级,科内属、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本论文通过5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了盾刺盲蛛亚科和平丘盲蛛亚科的非单系性。同时推测地理隔离在盾刺盲蛛属Gagrella的物种分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西双版纳勐海打洛森林公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双版纳勐海打洛森林公园(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文明理念下橡胶种植生态修复的西双版纳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理念转向: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发展方式反思:无序橡胶种植与生态安全
    (一)无序橡胶种植产生的负效应
    (二)对无序橡胶种植的反思
三、发展实践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修复
    (一)加快推动环境友好型生态胶园建设
    (二)建立跨境地区“无橡胶种植生态修复试验区”
    (三)建立健全“退胶还林”生态补偿机制

(2)西双版纳傣族竹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四)研究主要内容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一、西双版纳傣族竹器概述
    (一)傣族竹器形成的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人文社会因素
    (二)西双版纳傣族竹器的分类
        1.实用为主的生产生活类
        2.精神需求的宗教信仰类
        3.补充收入的商业经济类
    (三)小结
二、傣族竹器的工艺之美分析
    (一)材美工巧:傣族竹器的技术构成
        1.竹材料及其分布
        2.竹器工具构成
        3.竹器工艺流程
    (二)以饰为美:傣族竹器的形式构成
        1.多元形态的造型之美
        2.变化统一的装饰之美
    (三)小结
三、傣族竹器的造物文化表达
    (一)傣族竹器承载的造物思维
        1.取材自然的生态观
        2.造器宜人的适用性
    (二)傣族竹器反映的集体意识
        1.造物活动与群体行为
        2.文化认同与精神维系
        3.生命历程与文化记忆
    (三)傣族竹器表达的地方知识
        1.手工艺人的群体智慧
        2.手工艺人的身份标记
        3.竹器功用的历久弥新
        4.地域环境与文化表达
    (四)小结
四、西双版纳傣族竹器的发展现状与保护路径
    (一)傣族竹器发展的现状
        1.走向式微的竹器技艺
        2.受到冲击的竹器市场
    (二)傣族竹器变迁的动因
        1.竹器制作观念的变迁
        2.群体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傣族竹器的发展路径
        1.适应时代发展的未来走向
        2.关于竹器发展之路的思考
    (四)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与竹器相关学位论文检索
附录二:云南傣族对比导图
附录三:田野考察记录
附录四:曼贺勐村寨调研报告
附录五:民间竹器品类整理记录
附录六: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3)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起源、背景
        1.1.1 研究起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文献综述
        1.5.1 东南亚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学术简史
        1.5.2 针对清迈地区传统民居的研究概况
        1.5.3 针对西双版纳传统民居的研究概况
        1.5.4 比较建筑学视角下东南亚民居的跨境研究
        1.5.5 相关研究的不足与期许
    1.6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两地自然环境与文化特点
    2.1 地理气候
    2.2 民族渊源
    2.3 宗教信仰
    2.4 历史沿革
    2.5 风俗习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民居
    3.1 聚落空间
        3.1.1 聚落空间形态
        3.1.2 村寨空间要素
    3.2 院落要素
        3.2.1 植物景观
        3.2.2 主屋
        3.2.3 米仓
    3.3 传统民居
        3.3.1 民居的功能构成
        3.3.2 民居的空间组织
        3.3.3 民居的构造特征
        3.3.4 民居的生态适应
        3.3.5 民居的材料与装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迈泰族的传统民居
    4.1 聚落空间
        4.1.1 聚落空间形态
        4.1.2 村寨空间要素
    4.2 院落要素
        4.2.1 植物景观
        4.2.2 主屋
        4.2.3 米仓
        4.2.4 土地神屋
        4.2.5 厨房
    4.3 传统民居
        4.3.1 民居的功能特征
        4.3.2 民居的空间组织
        4.3.3 民居的构造特征
        4.3.4 民居的生态适应
        4.3.5 民居的材料与装饰
        4.3.6 清迈地区其他泰族民居概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双版纳与清迈传统民居的异同及成因分析
    5.1 两地传统民居的异同比较
        5.1.1 聚落比较
        5.1.2 院落比较
        5.1.3 传统民居比较
    5.2 异同成因分析
        5.2.1 自然性调适
        5.2.2 社会性调适
        5.2.3 观念性调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两地傣-泰传统民居的原型与显型
    6.2 住屋模式化机理形成异同格局
    6.3 讨论与展望
        6.3.1 两地传统民居的新貌
        6.3.2 两地传统民居的困境
        6.3.3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
        6.3.4 论文取得的成果与遗憾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清迈民居案例图鉴
附录C:泰-英-汉建筑术语对照表
附录D:图表索引

(4)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生物多样性
        1.1.1 生物多样性概况
        1.1.2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2 昆虫多样性
        1.2.1 昆虫多样性概况
        1.2.2 研究昆虫(蟋蟀)多样性的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蟋蟀类区系研究进展
        1.3.1.1 国内研究进展
        1.3.1.2 国外研究进展
        1.3.2 生物多样性格局研究进展
        1.3.3 选题依据
        1.3.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5 研究任务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2.3 软件的运用
第三章 结果
    3.1 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多样性组成
    3.2 总体分布格局及分布中心
    3.3 特有种多样性组成
    3.4 特有种分布格局及分布中心
    3.5 各亚科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
        3.5.1 蟋蟀科
        3.5.1.1 蛣蟋亚科
        3.5.1.2 纤蟋亚科
        3.5.1.3 蟋蟀亚科
        3.5.1.4 额蟋亚科
        3.5.1.5 兰蟋亚科
        3.5.1.6 树蟋亚科
        3.5.1.7 长蟋亚科
        3.5.1.8 距蟋亚科
        3.5.1.9 铁蟋亚科
        3.5.2 癞蟋科
        3.5.2.1 癞蟋亚科
        3.5.3 蛛蟋科
        3.5.3.1 扩胸蟋亚科
        3.5.3.2 亮蟋亚科
        3.5.4 蛉蟋科
        3.5.4.1 针蟋亚科
        3.5.4.2 蛉蟋亚科
        3.5.5 蝼蛄科
        3.5.5.1 蝼蛄亚科
        3.5.5.2 蚁蟋亚科
    3.6 特有种多样性格局(PAE)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4.1 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多样性的特点
    4.2 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分布特点
    4.3 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和特有分布区的讨论
    4.4 多样性格局及特有分布区的差异性规律
    4.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地理信息库
    附录2 用于PAE分析的55×216 矩阵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成果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获奖情况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时代背景
        1.1.2 地区园林的研究价值
        1.1.3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4.5 综合归纳法
    1.5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5.1 多元文化下的园林相关研究
        1.5.2 滇西南园林相关研究
        1.5.3 存在问题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概述
    2.1 多元文化概念解读
        2.1.1 多元文化的内涵
        2.1.2 多元文化的特征
        2.1.3 多元文化的意义
    2.2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生成环境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2.2.2 人文环境概况
    2.3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类型
        2.3.1 宗教文化
        2.3.2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2.3.3 土司文化
        2.3.4 红色文化
        2.3.5 外来文化
        2.3.6 地域文化
    2.4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特征分析
        2.4.1 一体多元: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
        2.4.2 开放包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协同发展
        2.4.3 和谐稳定: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脉络及类型分析
    3.1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历史脉络
        3.1.1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萌芽期
        3.1.2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发展期
        3.1.3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成熟期
        3.1.4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停滞期
        3.1.5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繁荣期
    3.2 滇西南园林发展历史与中国园林、云南园林对比
    3.3 滇西南地区园林类型分析
        3.3.1 滇西南地区宗教园林
        3.3.2 滇西南地区公共园林
        3.3.3 滇西南地区土司园林
        3.3.4 滇西南地区名人故居
        3.3.5 滇西南地区纪念性园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造园特征分析
    4.1 滇西南地区宗教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1 南传佛寺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2 汉传佛寺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3 文庙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2 滇西南地区公共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2.1 选址分析
        4.2.2 空间布局分析
        4.2.3 造园要素分析
    4.3 滇西南地区土司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3.1 选址分析
        4.3.2 空间布局分析
        4.3.3 造园要素分析
    4.4 滇西南地区名人故居造园特征分析
        4.4.1 选址分析
        4.4.2 空间布局分析
        4.4.3 造园要素分析
    4.5 滇西南地区纪念性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5.1 选址分析
        4.5.2 空间布局分析
        4.5.3 造园要素分析
    4.6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造园特征总结
        4.6.1 多元自然环境形成“千姿百态”的园林空间
        4.6.2 多元造园手法形成“精美秀丽”的园林环境
        4.6.3 多元民族文化形成“西双版纳华丽,普洱临沧朴实”的园林风格
        4.6.4 园林文化表达有主次之分,但互不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发展脉络
        5.1.2 滇西南地区园林类型
        5.1.3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造园特征
    5.2 对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5.2.1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2 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滇西南园林发展历史与中国园林、云南园林分析表
附录 C:滇西南地区园林统计表

(6)河口中越国际和平公园景观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动态与述评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选点与价值
        1.3.1 研究选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跨界保护区(Transfrontier Conservation Area,TFCA)
        2.1.2 和平公园(Peace Park)
        2.1.3 国际和平公园(International Peace Park,IPP)
    2.2 国际和平公园的景观特征
        2.2.1 景观设计风格的多样性
        2.2.2 景观历史沉淀的传承性
        2.2.3 景观空间分布的互通性
    2.3 相关理论
        2.3.1 景观历史再生
        2.3.2 环境行为学
第三章 前期分析
    3.1 项目概况
        3.1.1 区位条件
        3.1.2 自然条件
        3.1.3 河口经济文化状况
        3.1.4 越南经济文化状况
        3.1.5 中越景观共性
    3.2 场地分析
        3.2.1 设计选点
        3.2.2 GIS空间分析
        3.2.3 土地利用现状
        3.2.4 场地现状分析
    3.3 案例借鉴
        3.3.1 名山岛(中俄边境)
        3.3.2 打洛森林公园(中缅边境)
第四章 总体规划设计
    4.1 方案规划
        4.1.1 空间布局规划
        4.1.2 总平面图规划
        4.1.3 功能分区规划
        4.1.4 用地建设规划
    4.2 专项规划
        4.2.1 场地竖向规划
        4.2.2 道路系统规划
        4.2.3 植物景观规划
        4.2.4 服务设施规划
第五章 深化设计
    5.1 休闲服务区
        5.1.1 节点详细设计
        5.1.2 小品大样设计
        5.1.3 效果图设计
    5.2 中越纪念区
        5.2.1 节点详细设计
        5.2.2 小品大样设计
        5.2.3 效果图设计
    5.3 跨国交流区
        5.3.1 节点详细设计
        5.3.2 小品大样设计
        5.3.3 效果图设计
    5.4 导视系统设计
        5.4.1 导览牌
        5.4.2 标识牌
        5.4.3 垃圾桶
        5.4.4 路灯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文化专题研究
    一、瑶族文化
    二、京族文化
附录B 场地地形图
附录C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中国尾小卷蛾亚族系统学研究(昆虫纲:鳞翅目:卷蛾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简史
        1.1.1 分类系统发展史
        1.1.2 物种记述概况
        1.1.3 中国尾小卷蛾亚族研究概况
    1.2 尾小卷蛾亚族DNA条形码研究概况
    1.3 卷蛾科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1.4 形态特征
        1.4.1 头部(Head)
        1.4.2 胸部(Thorax)
        1.4.3 腹部(Abdomen)
    1.5 生物学习性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标本采集、制作与保存
        2.2.2 模式标本保存地
        2.2.3 外生殖器玻片制作
        2.2.4 翅脉玻片制作
        2.2.5 图像处理
        2.2.6 分子实验
        2.2.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物种记述
    3.1 圆点小卷蛾属Eudemis Hübner,1825
    3.2 圆斑小卷蛾属Eudemopsis Falkovitsh,1962
    3.3 华小卷蛾属Penthostola Diakonoff,1978
    3.4 尾小卷蛾属Sorolopha Lower,1901
第四章 DNA条形码研究
    4.1 COⅠ基因测定结果
    4.2 尾小卷蛾亚族COⅠ基因分析
        4.2.1 序列组成
        4.2.2 碱基组成、碱基替换类型及饱和性分析
    4.3 遗传距离分析
    4.4 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邻接法分析
第五章 尾小卷蛾亚族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新小卷蛾族系统发育分析
    5.1 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
    5.2 尾小卷蛾亚族线粒体全基因组分析
        5.2.1 鄂圆点小卷蛾Eudemis luina线粒体基因组
        5.2.2 异形圆斑小卷蛾Eudemopsis heterolita线粒体基因组
        5.2.3 圆突尾小卷蛾Sorolopha bryana线粒体基因组
        5.2.4 线粒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5.3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新小卷蛾族系统发育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8)云南省人口数据分析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人本核心”下的国土空间规划
        1.1.2 手机信令数据辅助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的人口本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动态变化检验
        1.2.2 群体出行活动研究
        1.2.3 人群出行行为统计特征
    1.3 国土空间规划应用方向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域
    2.2 手机信令数据特征
    2.3 数据与处理
        2.3.1 数据来源
        2.3.2 手机信令数据预处理
        2.3.3 区域格网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省人口基本特征
    3.1 人口发展
        3.1.1 人口增长趋势
        3.1.2 各州市人口数量及密度变化
    3.2 时空分布特征
        3.2.1 时间活动规律
        3.2.2 空间分布特征
    3.3 人口预测
        3.3.1 人口总量预测
        3.3.2 人口结构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4.1 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属性
    4.2 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
        4.2.1 用地分类
        4.2.2 人均建设用地
    4.3 主体功能区
        4.3.1 重点开发区
        4.3.2 限制开发区
        4.3.3 禁止开发区
    4.4 政策完善及监测评估
        4.4.1 土地政策
        4.4.2 功能区政策
        4.4.3 人口政策
        4.4.4 监测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9)边境旅游地乡村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案例区域与研究方法
3 研究发现
    3.1 经济重构
        3.1.1 从传统农业主导转向以商品农业为主、非农产业为辅的多元产业结构
        3.1.2 边民从传统农业生计转向现代农业以及非农生计,经济收入大幅增长
    3.2 社会重构
        3.2.1 迈向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2.2 边境从“管理”走向“治理”
    3.3 空间重构
        3.3.1 耕地“非粮化”,生态空间缩减
        3.3.2 集镇建设用地向口岸靠拢
    3.4 旅游驱动下的边境乡村转型机制
4 结论与建议

(10)中国长奇盲蛛科与硬体盲蛛科分类与系统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分类地位与分类系统
        1.1.1 分类地位
        1.1.2 分类系统
    1.2 形态特征
        1.2.1 头胸部(Cephalothorax)
        1.2.2 腹部(Abdomen)
        1.2.3 附肢(Appendages)
        1.2.4 生殖器官(Genital organs)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生物学
    1.5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文献来源
    2.2 标本来源
    2.3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4 标本的鉴定、描述、拍照和修图
    2.5 分子数据的获取
        2.5.1 基因组总DNA提取
        2.5.2 PCR扩增和测序
第三章 各论
    3.1 硬体盲蛛科Sclerosomatidae Simon,1879
        3.1.1 盾刺盲蛛亚科Gagrellinae Thorell,1889
        3.1.1.1 盾刺盲蛛属Gagrella Stoliczka,1869
        (1)火山盾刺盲蛛Gagrella vulcanica Thorell,1894(中国新纪录)(图版1)
        (2)菲氏盾刺盲蛛Gagrella feae Thorell,1889(图版2)
        (3)蓝盾刺盲蛛Gagrella caerulea Roewer,1910(图版3)
        (4)中华盾刺盲蛛Gagrella sinensis Roewer,1954(图版4)
        (5)灰盾刺盲蛛Gagrella grisea Roewer,1911(图版5)
        (6)福建盾刺盲蛛Gagrella fokiensis Roewer,1954(图版6)
        (7)海南盾刺盲蛛Gagrella hainanensis Roewer,1911(图版7)
        (8)岩政盾刺盲蛛Gagrella iwamasai Suzuki,1977(图版8)
        (9)谢氏盾刺盲蛛Gagrella sherriffsi Roewer,1954(图版9)
        (10)黄斑盾刺盲蛛Gagrella auromaculata Roewer,1954(图版10)
        (11)尖峰盾刺盲蛛,Gagrella jianfeng Zhang,2012(图版11).
        (12)神秘盾刺盲蛛Gagrella aenigra Roewer,1954
        (13)坝王盾刺蛛Gagrella bawanga Zhang,2012
        (14)大盾刺盲蛛Gagrella grandis Roewer,1910
        (15)宋氏盾刺盲蛛Gagrella songi Zhang,2012
        (16)朱氏盾刺盲蛛,Gagrella zhui Zhang,2012
        3.1.1.2 类齿盲蛛属Paradentobunus Roewer,1915(中国新纪录)
        (17)斑类齿盲蛛Paradentobunus aureomaculatus Roewer,(中国新纪录)(图版12)
        3.1.1.3 拟盾刺盲蛛属Gagrellula Roewer,1910
        (18)黑拟盾刺盲蛛Gagrellula melanotarsus Roewer,1911(中国新纪录)(图版13)
        (19)锈红拟盾刺盲蛛Gagrellula ferruginea(Loman,1902)(图版14)
        (20)乡土拟盾刺盲蛛Gagrellula indigena Goodnight& Goodnight,1944(图版15)
        (21)无液拟盾刺盲蛛Gagrellula fuscanalis Roewer,1954
        (22)倍拟盾刺盲蛛Gagrellula geminata Roewer,1954
        (23)列乌拟盾刺盲蛛Gagrellula leucanta Roewer,1954
        (24)疮痂拟盾刺盲蛛Gagrellula scabra Roewer,1910
        3.1.1.4 后盾刺盲蛛属Metagagrella Roewer,1910
        (25)西尔后盾盲蛛Metagagrella silvestrii Roewer,1927(图版16)
        (26)中华后盾刺盲蛛Metagagrella sinensis Schenkel,1953(图版17)
        (27)雪山后盾盲蛛Metagagrella husehshanensis Suzuki,1977(图版18)
        (28)乱毛后盾盲蛛Metagagrella hirta Roewer,1915(图版19)
        (29)台湾后盾盲蛛Metagagrella formosa Roewer,1911(图版20-21)
        (30)海南后盾盲蛛Metagagrella hainanensis Wang,1941(图版22)
        (31)偌氏后盾盲蛛Metagagrella roeweri Suzuki,1974
        3.1.1.5 类盾刺盲蛛属Gagrellina Roewer,1913(中国新纪录)
        (32)纹类盾刺盲蛛Gagrellina vestita Roewer,1923(图版23)
        3.1.1.6 节盲蛛属Harmandina Schenkel,1954
        (33)中华节盲蛛Harmandina sinensis Schenkel,1954(图版24)
        3.1.1.7 列齿盲蛛属Systenocentrus Simon,1886
        (34)五刺列齿盲蛛Systenocentrus quinquedentatus Simon,1886(图版25)
        (35)孔列齿盲蛛Systenocentrus confucianus Hirst,1911
        3.1.1.8 异盾刺盲蛛属Heterogagrella Roewer,1954(中国新纪录)
        (36)印异盾刺盲蛛Heterogagrella indica Roewer,1954(中国新纪录)(图版26)
        3.1.1.9 微蔡氏盲蛛属Chasenella Roewer,1933(中国新纪录)
        (37)卢马微蔡氏盲蛛Chasenella luma Roewer,1933(中国新纪录)(图版27)
        3.1.1.10 微黑盲蛛属Melanopula Roewer,1929(中国新纪录)
        (38)掸微黑盲蛛Melanopula shanensis Roewer,1955(中国新纪录)(图版28)
        (39)岛微黑盲蛛Melanopula insularis Roewer,1931(中国新纪录)(图版29)
        3.1.1.11 小黑盲蛛属Melanopella Roewer,1931(中国新纪录)
        (40)费蚋小黑盲蛛Melanopella feuerborni Roewer,1931(中国新纪录)(图版30-31)
        (41)边小黑盲蛛Melanopella marginata Roewer,1955(中国新纪录)(图版32)
        3.1.1.12 微伯盲蛛属Palniella Roewer,1929(中国新纪录)
        (42)黄褐微伯盲蛛Palniella virididorsata Roewer,1929(中国新纪录)(图版33)
        3.1.1.13 结茶盲蛛属Chebabius Roewer,1935(中国新纪录)
        (43)角结茶盲蛛Chebabius angulatus Roewer,1935(中国新纪录)(图版34)
        3.1.1.14 巴东盾刺盲蛛属Padangrella Roewer,1954(中国新纪录)
        (44)雅各巴东盾刺盲蛛Padangrella jacobsoni Roewer,1954(中国新纪录)(图版35)
        3.1.1.15 真盾刺盲蛛属Eugagrella Roewer,1910
        (45)银真盾刺盲蛛Eugagrella argentata Roewer,1954(中国新记录)(图版36)
        (46)角真盾刺盲蛛Eugagrella cuernosa Roewer,1954(中国新记录种)(图版37)
        (47)似真盾刺盲蛛Eugagrella aemula Roewer,1954
        (48)闽真盾刺盲蛛Eugagrella fokiana Roewer,1954
        (49)滇真盾刺盲蛛Eugagrella yuennanana Roewer,1954
        3.1.1.16 后齿盲蛛属Metadentobunus Roewer,1915
        (50)台湾后齿盲蛛Metadentobunus formosae Roewer,1915(图版38)
        3.1.1.17 次盾刺盲蛛属Hypogrella Roewer,1955(中国新纪录)
        (51)嵌晶次盾刺盲蛛Hypogrella poecilis Roewer,1955:114,Taf.12,f.171.(中国新纪录)(图版39)
        3.1.1.18 微盾刺盲蛛属Gagrellenna Roewer,1929(中国新纪录)
        (52)双刺微盾刺盲蛛Gagrellenna bipunctata Roewer,1929(中国新纪录)(图版40)
        3.1.1.19 伪盾刺盲蛛属Pseudogagrella Redikorzev,1936
        (53)安腾伪盾刺盲蛛Pseudogagrella andoi Suzuki,1977
        (54)阿里山伪盾刺盲蛛Pseudogagrella arishana Suzuki,1977
        (55)浙江伪盾刺盲蛛Pseudogagrella chekiangensis Wang,1941
        (56)霞伪盾刺盲蛛Pseudogagrella cyanea(Roewer,1915)
        (57)微伪盾刺盲蛛Pseudogagrella minuta Roewer,1957
        (58)秉氏伪盾刺盲蛛Pseudogagrella pingi Wang,1941
        (59)似伪盾刺盲蛛Pseudogagrella similis Wang,1941
        (60)中华伪盾刺盲蛛Pseudogagrella sinensis Redikorzev,1936
        (61)灿烂伪盾刺盲蛛Pseudogagrella splendens(With,1903)
        (62)台湾伪盾刺盲蛛Pseudogagrella taiwana Suzuki,1977
        (63)王氏伪盾刺盲蛛Pseudogagrella wangi Roewer,1957
        3.1.1.20 伪黑盲蛛属Pseudomelanopa Suzuki,1974
        (64)台湾伪黑盲蛛Pseudomelanopa taiwana Suzuki,1974
        (65)六盘伪黑盲蛛Pseudomelanopa liupan Zhang et Zhu,2009
        3.1.1.21 前齿盲蛛属Prodentobunus Roewer,1923
        (66)独刺前齿盲蛛Prodentobunus unispinosus Roewer,1912
        3.1.1.22 黑盲蛛属Melanopa Thorell,1889
        (67)巨黑盲蛛Melanopa grandis Roewer,1910
        (68)类黑盲蛛Melanopa similaris Roewer,1955
        (69)云南黑盲蛛Melanopa yuennanensis Roewer,1910
        (70)王氏黑盲蛛Melanopa Wangi Zhu et Song,1999
        (71)朱氏黑盲蛛Melanopa zhui Zhang,2012
        3.1.1.23 似盾刺盲蛛属Paragagrellina Schenkel,1963
        (72)勒氏似盾刺盲蛛Paragagrellina legendrei Schenkel,1963
        3.1.2 平丘盲蛛亚科Leiobuninae Banks1893
        3.1.2.1 平丘盲蛛属Leiobunum C.L.Koch,1839
        (73)日本平丘盲蛛Leiobunum japonicum Müller,1914(图版41)
        (74)赫氏平丘盲蛛Leiobunum hedini Roewer,1936
        (75)香港平丘盲蛛Leiobunum hongkongium Roewer,1957
        (76)大平丘盲蛛Leiobunum maximum Roewer,1910
        (77)大原平丘盲蛛Leiobunum oharai Tsurusaki,1991
        (78)波氏平丘盲蛛Leiobunum potanini Schenkel,1963
        3.1.2.2 硬甲盲蛛属Eusclera Roewer,1910
        (79)金斑硬甲盲蛛Eusclera aureomaculata Roewer,1910
        3.1.2.3 滑盲蛛属Nelima Roewer,1910
        (80)甘肃滑盲蛛Nelima kansuensis Schenkel,1953(图版42)..
        (81)台湾滑盲蛛Nelima taiwana Suzuki,1977
        3.1.3 硬体盲蛛亚科 Sclerosomatinae Simon, 1879
        3.1.3.1 臀丘盲蛛属Pygobunus Roewer,1957
        (82)台湾臀丘盲蛛Pygobunus ormosanus Roewer,1957
    3.2 长奇盲蛛科Phalangiidae Latreille,1802
        3.2.1 盲蛛亚科Opilioninae Koch,1839
        3.2.1.1 喜盲蛛属Himalphalangium Martens,1973
        (83)触喜盲蛛Himalphalangium palpalis(Roewer,1956)
        (84)刺喜盲蛛Himalphalangium spinulatum(Roewer,1911)
        3.2.1.2 硬盲蛛属Scleropilio Roewer,1911
        (85)奇异硬盲蛛Scleropilio insolens(Simon,1895)
        3.2.1.3 盲蛛属Opilio Herbst,1798
        (86)格氏盲蛛Opilio grasshoffi Starega,1986
        (87)波氏盲蛛Opilio potanini(Simon,1895)
        (88)中华盲蛛Opilio chinensis Roewer,1956(图版43)
        3.2.1.4 同盲蛛属Homolophus Banks,1893
        (89)白带同盲蛛Homolophus albofasciatum(Kulczynski,1901)(图版44)
        (90)淡色同盲蛛Homolophus pallens(Kulczynski,1901)(图版45)
        (91)北方同盲蛛Homolophus arcticus Banks,1893(图版46).
        (92)恶同盲蛛Homolophus funestus(L.Koch,1877)
        (93)湖南同盲蛛Homolophus hunan Zhu,Song et Kim,1999
        (94)锯齿同盲蛛Homolophus serrulatus(Karsch,1881)
        (95)铃木同盲蛛Homolophus suzukii(Silhvay,1972)
        (96)西藏同盲蛛Homolophus tibetanus(Roewer,1911)
        3.2.1.5 贫盲蛛属Egaenus Koch,1835
        (97)亚洲贫盲蛛Egaenus asiaticus Roewer,1914(图版47)
        (98)强壮贫盲蛛Egaenus robustus Kulczynski,1901(图版48)
        (99)皱纹贫盲蛛Egaenus rugosus Schenkel,1963(图版49)
        3.2.2 小冠盲蛛亚科Oligolophinae Banks,1893
        3.2.2.1 小冠盲蛛属Oligolophus Koch,1871
        (100)天目山小冠盲蛛Oligolophus tienmushanensis Wang,1941(图版50)
        3.2.2.2 拉基盲蛛属Lacinius Thorell,1876
        (101)双刺拉基盲蛛Lacinius bidens(Simon,1880)(图版51).
        3.2.2.3 线脚属Mitopus Thorell,1876
        (102)绣色线脚Mitopus morio(Fabricius,1779)(图版52)
        (103)蒙古线脚Mitopus mongolicus Roewer,1912
        3.2.3 长奇盲蛛亚科Phalangiinae Latreille,1802
        3.2.3.1 长奇盲蛛属Phalangium Linnaeus,1758
        (104)利氏长奇盲蛛Phalangium licenti Schenkel,1953
        (105)盲长奇盲蛛Phalangium opilio Linnaeus,1758
        3.2.3.2 宽盲蛛属Platybunoides Silhavy,1955
        (106)宋氏宽盲蛛Platybunoides songi Zhang et Zhang,2012
第四章 硬体盲蛛科与长奇盲蛛科分子系统发育分析
    4.1 分类单元选取
    4.2 序列组成与分析
    4.3 系统发育树构建
        4.3.1 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
        4.3.2 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系统发育树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碱基序列分析结果
        4.4.2 系统发育树
        4.4.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致谢

四、西双版纳勐海打洛森林公园(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文明理念下橡胶种植生态修复的西双版纳实践[J]. 杜香玉. 学术探索, 2021
  • [2]西双版纳傣族竹器研究[D]. 赵倩.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3]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比较研究[D]. 刘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中国蟋蟀次目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研究[D]. 许菲. 河北大学, 2021(09)
  • [5]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D]. 谭钦.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6]河口中越国际和平公园景观设计[D]. 杜玥儿.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7]中国尾小卷蛾亚族系统学研究(昆虫纲:鳞翅目:卷蛾科)[D]. 杨文珝. 西北大学, 2021(12)
  • [8]云南省人口数据分析及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 王迪.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边境旅游地乡村转型及可持续发展路径——云南打洛口岸地区的民族志研究[J]. 高俊,王灵恩,黄巧. 地理研究, 2020(10)
  • [10]中国长奇盲蛛科与硬体盲蛛科分类与系统发育[D]. 刘琳.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西双版纳勐海打洛森林公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