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强劲经济的强势货币

人民币:强劲经济的强势货币

一、人民币:强势经济的强势货币(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平,樊铮,纽雅懿[1](2021)在《外部冲击对我国外汇市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扩展全球,演化为一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当疫情深刻而广泛地对全球经济产生渗透影响时,自身高度市场化的外汇市场,却以其特有的关联性和敏感性做出了独特的表现反应。因此,本文通过对疫情防控期间外汇市场的波动变化进行研究分析,在描述行情走势的基础上,抽取价格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基本面研究和技术研究方法,得出疫情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进而总结经验与启示。

尢佳[2](2021)在《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国际货币体系长期维持美元作为单一结算货币的格局,强大的美元本位制网络效应诚然提高了多边贸易中的金融效率,然而美元在国际货币兑换上的非对称性也带来了难以解决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美国借助美元的国际地位来降低本国货币错配风险、增加国际融资能力,甚至向海外转嫁国内金融危机的危害。因此,各国对于国际货币体系多极化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正式启动以来,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在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领域的使用渠道不断拓展,并于2016年10月加入SDR货币篮子。即便如此,人民币在全部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支付份额占比依然较低,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中心-外围”体系短时期内不会被打破,人民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作为外围货币,人民币亟待建立自身的支付网络效应。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风险不容忽视,全球孤立主义和保守思想抬头,贸易摩擦时有发生,外部政治经济环境有所恶化;同时随着国内市场不断开放,跨境资本流动、汇率市场波动程度加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风险有所增加。货币替代是指一种货币对于另一种货币在价值尺度、交易媒介、计价单位和贮藏价值中一个或多个职能上发生替代,并使得一国货币需求受到国际货币输出国的经济变量影响的现象。货币替代是一种法定货币实现国际化、履行世界货币职能的基础和重要阶段。由于微观上搜寻、兑换、文化差异等原因和宏观上货币制度建设成本的存在,境外居民和企业选择使用外币进行交易时,国际货币对其国家本币不会是“无摩擦”的完美替代,必然存在宏观和微观上的交易成本。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促进人民币在经济贸易活动和金融交易中的国际使用,因此本文从交易这一最基础的分析单位切入,从交易成本角度探讨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交易成本在货币替代中所产生的作用。参考和借鉴经典货币替代理论,论述了微观和宏观的交易成本特点及相互影响关系,构建了含有交易成本的货币替代理论模型,通过对香港离岸市场的实证分析总结出现阶段人民币货币替代的特点,从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角度分析了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经验。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可以划分为由私人部门承担的微观交易成本和由国家和政府组织承担的宏观交易成本,微观和宏观交易成本都对货币替代进程产生作用;(2)微观交易成本主要通过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选择对货币替代产生影响,微观主体会根据本币通货膨胀率和外币微观交易成本等因素决定使用哪种货币,外币的交易成本越低,则越有可能发生货币替代;(3)宏观交易成本由国际货币发行国承担,当存在强势国际货币国、新兴国际货币国和被货币替代国三个参与方时,作为输出国际货币的后发国家,宏观层面上依然可以采取给予被货币替代补偿的方式,承担宏观交易成本,推动货币替代进程;(4)货币替代在持续过程中具有棘轮效应,交易成本是棘轮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香港地区2004年开展人民币活期存款业务以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香港地区人民币货币替代已经显示出棘轮效应,而且主要是出于交易便利性目的而持有人民币;(5)交易成本视角下,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的特点是“宏观层面承担交易成本,利用政策推动微观交易成本的降低,微观主体享受人民币交易成本降低的好处”。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有效推动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建议一方面可以利用新技术直接降低人民币的微观交易成本,并且推行双赢的对外经济合作政策,赢得其他国家支持共同推动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另一方面应控制宏观交易成本,通过离岸市场发展尽快形成人民币货币替代的棘轮效应,降低政策推行成本,并且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丰富风险管理手段,以降低货币替代进程中的宏观风险。

龙白滔[3](2020)在《论数字货币八大冲突》文中提出数字货币发展存在八种冲突,这八种冲突构成了全球数字货币的核心问题,并塑造了数字货币的国家战略和全球格局。首先是以中美矛盾为核心的东西冲突,根源是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世界经济和政治力量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东西方在货币金融的差异首先体现在对金融的不同哲学,以及对债务的不同政策选项。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出于公众利益被监管,而西方政府已经成为金融体系的"规制俘虏"。北京大学教授Michael Hudson认为:中国的政策选项体现了青铜时代执政者的理念,并建设了基本上富有成效的公共金融体系;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继承了罗马帝国遗留的、以债权人为导向的法律哲学,已经成为掠夺性的金融体系。在数字货币战略上,西方在削弱中国数字货币先发优势,排斥但不脱钩中国方面已经形成了共识。中国DC/EP虽"一骑绝尘",但G7成功夺得跨境支付、全球稳定币和CBDC的国际标准主导权。G7国家美欧(德法)英日核心诉亦不相同。其次是强弱势货币冲突,主要体现在货币替代和监管重构两方面。通过私人全球稳定币获得"数字优势"的美元、或先发的中国DC/EP,都可能对其他货币形成"货币替代"。美、欧(德、法)、英可能展开监管的"底线竞速",而中国则倾向加强金融监管。第三是央行和商业银行冲突。发行CBDC有助于央行全面加强对货币体系的管控,但对商业银行的商业模式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即:去媒、挤兑和盈利受损等。西方央行曾踌躇于CBDC,中国央行则反而因少受银行业游说而可以快马加鞭。央行界通过深入理论研究已经提出有效的缓解方案,如控制CBDC流通总量、灵活的计息和限额策略、替代性贷款工具和限制CBDC用途等,为西方央行推进CBDC扫清了关键障碍。第四是公共部门与BigTech为代表的私营部门的冲突。数字货币的"数字优势"集中体现在BigTech所展现的DNA商业模式。"数字货币区"是影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未来形态最具颠覆性的概念。BigTech的私有网络平台就是最典型的数字货币区。因此公共部门对BigTech存有复杂情愫:在借助BigTech维护本国的数据、金融、经济甚至国家主权的同时,又要警惕其垄断性市场力量的负面性。美国的监管策略是:国内放松监管,并通过其BigTech的全球拓展在数字世界巩固并伸张美国霸权;中国国内有效监管了BigTech,但其BigTech的全球拓展因中美对抗可能遭遇严重挫折。央行界的普遍共识是,应当监管并激励私营部门,大部分创新由私营部门驱动。在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取得平衡非常重要,但央行界对公共与私营的边界有迥异的认识。第五是货币与财政冲突。货币与财政永远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美中欧(元区)分别体现了货币和财政部门之间的和谐、协调和对抗关系。CBDC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变量,让央行拥有事前和事中控制货币流向的权力,并可显着提升中国财政系统支付和转移效率。西方央行因执着于"自由市场"理念和坚持"通胀目标"的优先使命,让他们慑于探索CBDC的这种革命性用途。对中国来说,结合正确地使用MMT,CBDC可能成为"再分配的终极工具"和MMT的理想终点。第六是用户支付习惯(尤其是跨境支付)的变化与支付系统不足的冲突。多种因素驱动了消费者对非现金支付、网络支付、跨境支付等的需求。BigTech以解决跨境支付的痛点切入了全球稳定币。各国央行因此改善了基于账户的系统——如第三方支付和快速零售支付系统——以及跨境支付解决方案,中欧美分别是优等生、及格生和差生。央行界已经把跨境支付作为2020年工作的优先事项,并把全球稳定币和CBDC对跨境支付的支持作为重要方面。CBDC在跨境场景中的可互操作性面临诸多挑战。第七是货币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与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不足的冲突。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央行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逐渐变成"新常态",而"新常态"也在沦为几近无效。拥有不同货币政策空间的央行,针对CBDC体现了迥异预期。欧元区长期"濒死"的绝望让他们寄希望于CBDC作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拥有充裕货币政策空间的中国央行不考虑DC/EP作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却不限定自己探索CBDC的极限,如控制货币的流向与分配。自信的美联储虽然被人揭底"已濒临弹尽粮绝",但坚称在传统框架内解决问题。第八是中心化权力与个人权利的冲突。这其实是伪命题,货币的中心化力量很难抵御CBDC带来的权力。个人隐私保护只是讨论时的"政治正确",在做权衡时,永远是第一个被牺牲的对象。各个央行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本质差异,区别只是掩饰程度的不同。结合数字货币的八大冲突,本文分析了美欧(元区)中数字货币战略的复杂权衡。以美国为首的G7成功攫取了跨境支付、CBDC和全球稳定币等方面的标准主导权,并削弱了中国DC/EP的先发优势。比较来看,美国所实施的数字货币战略最为成功,其私营部门代表的全球稳定币Libra不仅即将成功启动,还完美地逃离了全球监管并避开媒体的焦点。中国则不仅丢失了相关标准的话语权,而且先发优势可能被对手削弱,还可能面临"缺乏透明度和国际协调"的批评,"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因此受损。欧洲协助美国围殴中国并抢夺了标准主导权,但其核心诉求是通过全球监管协调来约束BigTech侵蚀欧洲数据、金融、经济甚至国家主权。中国数字货币战略面临诸多挑战,包括:(1)被继续排斥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之外;(2)丢失标准主导权和先发优势;(3)金融监管理念和数字货币成就被妖魔化和意识形态化,以及(4)主流经济学和金融理论与历史和现实严重脱节。因此应对措施包括:(1)进一步加强人民币国际化步伐;(2)坚持多边主义、承担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组织并发挥影响力;(3)提升央行数字货币工作透明度;(4)境内、境外推广中国金融治理理念和符合中国发展实践的经济学理论,和(5)发展私人数字人民币。本文对发行私人数字人民币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给出了具体的方案。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时,中国独特的为公众利益监管金融的理念、宽裕的公共政策选项、通过数字技术驯服"金融危机"的机会以及使用区块链民主化铸币权的可能性,让中国有机会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货币公共产品,实现公正、透明、民主化、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货币体系。数字货币亦将为中国"双循环"战略转型所面临的货币和财政挑战,提供革命性的手段。

张莉丽[4](2019)在《人民币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文中认为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以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推广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使人民币不管是在贸易结算、外汇储备还是在投资交易中都能占据一席之地,这样我国在国际上也会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对我国经济、政治都有着重要意义。这可以看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需要不断提升人民币的竞争力,使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所以了解人民币竞争力的现有状况以及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是我们需要去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准确测度人民币竞争力的状况,全面且客观的对其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影响人民币竞争力的因素有哪些,以此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本文在介绍相关研究背景以及对货币竞争力的含义做出解释后,详细对货币职能观理论、货币替代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做出阐述,为下文构建并测算货币竞争力指数以及影响货币竞争力大小有关因素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随后,从国际货币的支付结算、记账单位和储藏手段等三大职能出发,利用主成分法构建并测算货币竞争力指数,随后基于这个货币竞争力指数,从货币的基础竞争力、币值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以及持续竞争力四个角度选取了国民收入占比、利率水平、通货膨胀率、汇率波动率、贸易占比、股市波动率以及货币惯性等七个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对2003-2017年人民币以及包含美元、英镑、欧元、日元、加元、澳元、瑞郎在内的其他国际货币进行面板数据的回归,通过面板数据模型研究这些因素影响力的大小以及各国货币间的区别。实证结果显示美元的竞争力还是遥遥领先于其他货币,欧元紧跟其后,而虽然人民币的发展态势较好,但与其他国际货币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着相当大的进步空间;随后的实证表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汇率的稳定性以及货币惯性都是影响货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最后,基于实证结论,从基础竞争力、币值竞争力、环境竞争力以及持续竞争力的角度对如何提升人民币竞争力提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

龚刚,马丽[5](2018)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制度选择》文中认为一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应该与该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新常态不仅意味着中国对内经济发展战略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中国新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的逻辑起点。"一带一路"首先意味着中国将通过"一带一路"去寻找自己的外围国家。针对中国的外围国家,中国应不再追求出口和贸易顺差,而应通过输入他国资源和物化劳动缓解本国资源的短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这也是人民币由弱势货币战略转向强势货币战略,进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而"一带一路"倡议则是新时代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对外货币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最佳制度选择。

龚刚,马丽[6](2018)在《从中美贸易战看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转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过去的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基于当时的比较优势,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是面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并以出口导向、吸引直接投资和弱势货币为主要特征的开放模式。然而,经过近四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新常态。作为一个中等收入的人口大国,中国的GDP水平已位居世界第二。对此,美国产生了严重焦虑和高度警惕,并将中国过去的合作伙伴关系定义为战略竞争的"对手"。贸易战是美国将中国视为对手以来对中国在经济领域开展的一场阻截战。贸易战并非为贸易,而是以贸易为大棒,恐吓中国放弃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技术追赶模式。贸易战的结果不排除未来美国联合日欧等形成新的联盟,共同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果真如此,他们就失去与中国开展贸易往来的基础,使中国对外开放的重点不得不转向发展中国家。由此,作为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将成为新常态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模式应转向主动扩大进口、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然而,中国对外开放模式能否成功转型取决于中国自主研发型的技术进步能否快速实现。

张斌[7](2015)在《人民币还是不是强势货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对今后人民币汇率的看法迥异。悲观的看法是人民币贬值三成不算多,看看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三成也就是个起步价,人民币升值这么多年也该贬了。乐观的看法是人民币过去都是央行捏着鼻子升值,真正让市场做主的人民币升值还没到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6-7%的经济增速也是当前全球经济表现当中瘸子里面挑出的将军。笔者的看法,近期内人民币会以当前汇率水平为直线上下小幅波动;未来中长期人民币有强势货币的潜力,前提

闫妍[8](2015)在《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大国之间的货币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分析各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得到结论,各国央行的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大;强势货币国家主要以本国资产为基础发行货币;非强势货币国家以强势货币国家的货币或债券为基础发行货币。我国在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同时,中央银行既要有计划地增持部分优质国内资产,同时仍要继续持有一定量的外汇资产,以防资本外逃或抛售人民币所导致的本币大幅贬值。

宁宇新,景玲[9](2015)在《货币金融权能释放与控制——兼议人民币国际化》文中研究指明人民币国际化是我国经济实力提高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更多发言权的重要反映。从货币金融权能的视角看,人民币国际化本质上是国内货币金融权能的跨国界释放。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政府货币金融权能逐步削弱,市场货币金融权能渐渐"崛起"。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会受到来自国际货币金融权能的阻力及本国货币金融稳定性的考验,其必然是任重而道远的渐进发展历程。为此,夯实本国的经济实力,建立多层次、更有深度和广度的货币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本国市场货币金融权能的发展和完善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罗成,尹益兰[10](2012)在《经济增长、强势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基于人民币升值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中国经济增长时间序列和对外贸易的混合数据,证实了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了内外效应。内部效应分为存量效应和流量效应。前者显示扩展经济规模和累积货币势能有利于人民币硬通货化;后者表明保持稳定高速的经济增长率有助于增强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发现,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强势货币决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升值已证实了这一点。本研究对可控、有序、逐步深入的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宏观思辨。

二、人民币:强势经济的强势货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民币:强势经济的强势货币(论文提纲范文)

(1)外部冲击对我国外汇市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疫情期间外汇市场波动情况概述
    (一)疫情期间人民币波动情况
    (二)疫情期间美元波动情况
    (三)疫情期间欧元波动情况
    (四)其他代表性货币的汇率波动情况
三、疫情对外汇市场冲击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二)数据说明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四、疫情冲击下外汇市场的走势预测分析
    (一)疫情对全球外汇市场影响作用表现
        1. 美元引领外汇市场突变。
        2. 新兴货币显着承压。
        3. 强势货币两级分化。
    (二)疫情期间人民币汇率波动分析
        1. 疫情期间人民币汇率波动基本面分析。
        2. 疫情期间人民币汇率波动技术面分析。
    (三)疫情期间美元汇率波动分析
        1. 疫情期间美元指数波动基本面分析。
        2. 疫情期间美元指数波动技术面分析。
五、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1. 全球经济再次进入摇摆期,中国应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 利用疫情防控取得的时间窗口优势,推动构造新型全球产业链。
        3. 谨防疫情背景下全球货币超发引起输入型通货膨胀。

(2)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目的和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
        一、研究思路
        二、基本框架
        三、主要观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货币替代文献综述
    第一节 货币替代的内涵及经济影响
        一、货币替代的含义
        二、货币替代的分类
        三、货币替代的度量
        四、货币替代的决定因素
        五、货币替代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 货币替代的基础理论述评
        一、货币服务的生产函数理论
        二、货币替代的边际效用理论
        三、货币替代的资产组合理论
        四、货币替代的预防需求理论
        五、反货币替代的“无行动区间”理论
    第三节 货币替代与交易成本的相关研究
        一、含有交易成本的货币替代理论模型
        二、货币替代的棘轮效应相关研究
    第四节 人民币货币替代问题研究
        一、人民币反向货币替代的定义
        二、人民币货币替代的影响因素
        三、人民币货币替代的经济效应
        四、货币替代视角下的人民币区域化问题研究
第三章 国际主要货币的货币替代经验借鉴
    第一节 主要国际货币的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一、美元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二、德国马克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三、日元货币替代进程回顾
    第二节 货币替代发生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长期稳定繁荣
        二、贸易强大
        三、币值稳定
        四、发达的金融市场
        五、制度性因素
    第三节 货币替代进程中的政策推动
        一、货币替代的发生依赖政策推动培育市场
        二、货币替代的实现依赖政策推动克服先发货币的棘轮效应
        三、货币替代的政策推行具有显着的宏观成本
第四章 货币替代中的交易成本
    第一节 交易成本概念的不同层次
        一、狭义的“交易的成本”
        二、广义的“制度的成本”
    第二节 货币替代的交易成本两分
        一、货币替代的微观交易成本内涵及特点
        二、货币替代的宏观交易成本内涵及特点
    第三节 交易成本在货币替代进程的作用
        一、货币替代发生的前提
        二、宏观交易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货币替代政策目标的确立
        三、微观交易成本的首次比较:货币替代的发生
        四、微观交易成本的再次比较:货币替代的持续进行
第五章 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进程的影响
    第一节 微观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的影响
        一、模型假设
        二、最优化与市场均衡
        三、模型的扩展
        四、模型小结
    第二节 宏观交易成本对货币替代进程的影响
        一、博弈规则
        二、模型求解
        三、模型小结
    第三节 政策含义
第六章 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实证分析:以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为例
    第一节 香港人民币市场概况
        一、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历史
        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概况
    第二节 香港人民币货币替代交易成本考察
        一、逐渐降低的微观交易成本
        二、不断凸显的宏观交易成本
    第三节 人民币与美元在香港货币替代棘轮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设定、计量方法与数据说明
        二、模型估计与检验
        三、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香港地区人民币货币替代经验总结
第七章 降低人民币货币替代交易成本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利用央行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直接降低微观交易成本
        一、以结算货币为初期试点方向
        二、以引入外部智库为主要合作模式
        三、以新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第二节 推行与被货币替代国双赢的经济合作政策
        一、积极扩大进口,形成与被货币替代国的贸易逆差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人民币融资方案相结合
        三、扩大货币互换协议使用范围至日常经贸活动
    第三节 依托离岸市场尽快形成人民币替代的棘轮效应
        一、以优质人民币债券产品为突破口
        二、完善外汇定价机制,形成在岸与离岸外汇市场的协调
        三、继续推动在岸与离岸的互联互通机制创新
        四、利用开放银行模式提高中资银行的海外服务能力
    第四节 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丰富风险管理手段
        一、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对系统风险的识别能力
        二、对高频投机交易开征金融交易税
        三、慎重稳步开放资本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论数字货币八大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背景知识
    1.1 货币是什么
    1.2 国际货币金融治理体系的机构和角色
    1.3 美元主导的层次化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美元互换网络
    1.4 数字货币的基本概念
    1.5 区块链对人类社会治理的意义
2. 八种冲突塑造了各经济体的数字货币战略
    2.1 中西方冲突(中国vs美国)
        2.1.1 西方共识
        2.1.2 中西方对待货币和金融的不同哲学
        2.1.3 G7针对中国数字货币战略的共识与分化
    2.2 强势货币vs弱势货币
        2.2.1 货币替代
        2.2.2 全球金融监管合作秩序重构
    2.3 央行vs商业银行
        2.3.1 背景知识
        2.3.2 CBDC加强央行管控,但为商业银行带来负面影响
        2.3.3 可能的缓释
    2.4 公共部门vs以Big Tech为代表的私营部门
        2.4.1 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货币的竞争范式:解构与捆绑
        2.4.2 Big Tech与数字货币区
        2.4.3 国际监管界对公私边界的共识与分歧
    2.5 货币vs财政
        2.5.1 货币体系的弹性和纪律性光谱
        2.5.2 CBDC可能打破货币与财政的平衡
    2.6 用户支付习惯/偏好的变化(尤其是跨境支付)vs支付系统的不足
        2.6.1 用户支付习惯的变化
        2.6.2 已有支付基础设施的改进
        2.6.3 CBDC对跨境支付的支持
    2.7 货币金融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vs传统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
    2.8 中心化权力vs个人权利
3. 全球稳定币的监管共识与Libra动态
    3.1 全球稳定币监管迷雾和Libra的命运
    3.2 监管与被监管的观点
    3.3 理解G7在全球稳定币上的多重面目
4. G7主导CBDC国际标准
5. 美中欧数字货币战略决策与动态
    5.1 美国:最成功、最低调和最老道的进攻者
    5.2 欧元区:最憋屈的小弟
    5.3 中国:数字人民币是最失败的优等生,但前途星辰大海
6. 中国数字货币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之策
    6.1 挑战
    6.2 应对
        6.2.1 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多边和提升透明度
        6.2.2 推广中国金融治理理念
    6.3 畅想私人数字人民币
    6.4 建设私人数字人民币
        6.4.1 国际支付
        6.4.2 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
7.“双循环”战略与数字货币
8. 结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个人抉择

(4)人民币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货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货币竞争力的测度方法
        1.2.3 区域范围内货币竞争关系的比较
        1.2.4 文献评述
    1.3 论文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以及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货币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1 货币竞争力的含义
    2.2 货币竞争力相关理论
        2.2.1 货币职能观
        2.2.2 货币替代理论
        2.2.3 最优货币区理论
第3章 货币竞争力指数的构建与测算
    3.1 货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货币竞争力测度指标的选取—基于货币职能观
        3.1.2 构建货币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方法—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3.2 货币竞争力的测算
        3.2.1 各类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及货币竞争力指数的测算
        3.2.2 主要货币的竞争力的比较
第4章 货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货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变量选取
        4.1.1 基于货币职能观的货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2 基于货币替代理论的货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3 基于最优货币区的货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1.4 货币竞争力影响因素总结
    4.2 货币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基于多国面板数据
        4.2.1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4.2.2 面板模型的回归
    4.3 各国货币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从基础竞争力的角度
        5.2.2 从币值竞争力的角度
        5.2.3 从环境竞争力的角度
        5.2.4 从持续竞争力的角度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参考文献
后记

(5)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制度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过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1. 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和对外投资战略
    2. 中国的对外货币战略
    3. 拉动外部需求———中国对外经济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二、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
    1.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不言自明的假设
    2. 宏观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
    3. 新常态与脱离贫困陷阱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三、新常态下的“一带一路”倡议
    1. 从中心-外围体系看“一带一路”倡议
    2. 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
    3. 以人民币国际化和走出去战略支撑贸易转型
四、结论

(6)从中美贸易战看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过去的对外开放战略
    (一) 比较优势下的中心-外围体系
    (二) 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
    (三) 对外货币 (金融)
二、脱离贫困陷阱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
    (一)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两阶段理论
    (二) 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发展并非自然而然
    (三) 从需求确定型经济转向供给决定型经济
三、中美贸易战的实质及目标
    (一) 贸易战决不是为贸易而战
    (二) 贸易战为谁而战?
    (三) 漂亮的障眼法
四、以对外开放模式的转型应对中美贸易战
    (一) 中国的“两个扩大”
    (二) 转向“一带一路”
    (三) 新常态下中国的对外贸易模式
    (四) 以人民币国际化和走出去战略支撑贸易转型
    (五) 能否成功转型取决于中国自主研发型的技术进步能否快速实现

(8)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大国之间的货币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各国中央银行资产方的三个特点
    (一)各国中央银行的总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二)强势货币的发行基础是国内资产
        (1)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
        (2) 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
        (3) 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
    (三)非强势货币国家以强势货币国家的货币或债券为基础发行货币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基础
四、我国央行对国内资产的增持
五、研究结论

(9)货币金融权能释放与控制——兼议人民币国际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货币金融权能的涵义及其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货币金融权能的涵义
    (二)货币金融权能形成的理论基础
三、国际金融体系中货币金融权能的确立和影响
    (一)货币金融权能强势地位的确立与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相关联
    (二)国际金融体系中“金融霸权”崛起和他国货币金融权能“削弱”相伴生
    (三)各类金融资本是市场货币金融权能扩张的基础
    (四)不同国家政府货币金融权能之间的合作和博弈
四、政府货币金融权能与市场金融权能的博弈关系
    (一)政府的货币金融权能决定了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面
    (二)市场金融权能对政府货币金融权能的影响
五、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货币金融权能跨国界的释放与管控
    (一)中国货币金融权能跨国界的释放
    (二)中国货币金融权能跨国界面临的挑战
    (三)货币金融权能的跨国界管控

(10)经济增长、强势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基于人民币升值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效应
    (一) 人民币国际化的矛盾:“小国货币”与大国经济
    (二) 经济增长的内部效应:夯实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物质基础
    (三) 国际贸易的外部效应:贸易规模创造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硬通货条件
二、国际竞争力的乘数效应与强势货币的硬通货效应
    (一) 国际竞争力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乘数效应: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引擎
    (二) 强势货币及其硬通货效应的测度
    (三) 模型设定与数据分析
三、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与发展趋势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四、人民币:强势经济的强势货币(论文参考文献)

  • [1]外部冲击对我国外汇市场的影响研究[J]. 刘志平,樊铮,纽雅懿. 华北金融, 2021(06)
  • [2]交易成本视角下的人民币货币替代进程分析[D]. 尢佳.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1(12)
  • [3]论数字货币八大冲突[J]. 龙白滔. 经济资料译丛, 2020(04)
  • [4]人民币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D]. 张莉丽.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5]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制度选择[J]. 龚刚,马丽. 人文杂志, 2018(12)
  • [6]从中美贸易战看中国对外开放模式的转型[J]. 龚刚,马丽. 财经论丛, 2018(11)
  • [7]人民币还是不是强势货币[A]. 张斌. 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 2015
  • [8]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看大国之间的货币关系[J]. 闫妍.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5(03)
  • [9]货币金融权能释放与控制——兼议人民币国际化[J]. 宁宇新,景玲.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5(05)
  • [10]经济增长、强势货币与人民币国际化——基于人民币升值的实证分析[J]. 罗成,尹益兰.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12(04)

标签:;  ;  ;  ;  ;  

人民币:强劲经济的强势货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