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跨国企业链接——构建互联互通的渠道:匈牙利对中国的见解

高等教育与跨国企业链接——构建互联互通的渠道:匈牙利对中国的见解

一、高等教育和跨国企业联系——建立一个互通的渠道:从匈牙利得出的对中国的启发(论文文献综述)

张存洲[1](2019)在《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东欧十六国与中国经济互补性强,双边经贸合作前景广阔。2012年4月开始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共同规划互利合作的前景与未来。2013年10月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东欧十六国全部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是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纽带,战略地位突出。中国加强对中东欧十六国直接投资有利于深化双边经贸合作。首先,本文从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历程、规模和行业分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对中东欧的直接投资现状,发现中国对中东欧十六国的直接投资发展速度缓慢,整体规模水平较低,主要以市场寻求和战略资产寻求为动因。其次,从中东欧十六国的市场规模、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可能影响中国对中东欧十六国直接投资的东道国因素。然后,利用2007-2017年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面板数据构建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对中东欧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发现中东欧国家的市场规模、人力资源素质和经济开放程度都对中国直接投资具有显着的影响作用,与中国的直接投资存在正相关关系。基础设施因素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存在负相关关系,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情况越差越吸引中国的直接投资。同时,通过纵向分析直接投资潜力的变化趋势和横向对比中国对中东欧不同国家的直接投资潜力差异,发现中国对中东欧国家保持着稳定的直接投资潜力,部分直接投资潜力低的国家在某些方面同样具有明显优势,而直接投资潜力高的国家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劣势。最后,提出扩大中国对中东欧十六国直接投资规模、提高中国对中东欧十六国直接投资水平的对策建议,即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带动其他行业的直接投资;加强贸易往来,注重多领域合作;注重差异化投资,完善直接投资服务体系。

李黎明[2](2019)在《基于种群生态学视角的新产业成长研究 ——以中国网络零售业为例》文中指出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来改造世界。而经济建设是改造世界的一种形式,因此,我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也必须充分借鉴自然规律。当前我国的一个重要经济问题就是“如何引导新产业快速成长,从而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那么,是否有必要借鉴生态学的相关规律来研究我国新产业成长问题呢?从社会背景来看,近年来,诸多新产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取得飞速发展,并且它们拉动经济增长的潜能还在加快显现;但同时,这些新产业又产生了诸多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弄清楚新产业成长的作用机理和调节机制,进而正确引导新产业的发展路径,这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从理论背景来看,生态学与经济学有着相同的核心点和研究重心,越来越多的学者透过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经济问题,取得了显着效果;同时,传统的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分析厂商内部组织间的竞争、合作,以及外部关系等,还没有较为深入和系统地研究过产业成长问题。所以,基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新产业成长问题,很有必要。据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种群生态学的视角,解释新产业的成长过程,找出影响新产业成长的因素,并分析如何让新产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命题。为解答这一命题,首先,需要弄清楚新产业的成长过程,并建立相关的理论基础。一是基于生态位理论建立了企业生态位和产业生态位理论,得出,新产业成长就是产业生态位的演变过程。二是基于生物入侵理论分析得出,新产业成长就是一个产业入侵的过程,新产业的成长过程可分为产业形成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快速成长阶段和产业成熟阶段四个阶段,影响新产业入侵的三个影响因素是产业内部效应、产业关系和产业外部环境,并建立了产业入侵的生态学评价体系。三是基于种群生长模型,建立了新产业成长模型。四是基于种群的三个调节机制,提出新产业成长也可类似地从产业内部效应、产业关系、外部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调节,从而建立起新产业成长分析框架。其次,需要弄清影响新产业成长三个因素的变化规律和作用机理,从而提出调节机制。针对新产业成长的第一个影响因素——产业内部效应,研究发现,与种群内部存在竞争效应、协作效应和头狼效应类似,产业内部也存在竞争效应、协作效应和龙头效应。通过分析种群内部三种效应的实际变化,得出产业内部三种效应的实际变化规律。同时,基于建立的企业生态位和产业生态位理论,通用生态位演变的分析,得出产业内部三种效应的理论变化规律。通过规律对比和特征分析发现: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竞争效应的实际值逐渐超过理论值,且超出部分越来越大,这是由于产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导致的;协作效应的理论变化规律是不断增大的,而实际变化规律是先增强后减弱的,造成这个“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诚信体系不健全、企业之间合作成本较高;龙头效应的理论变化规律是不断增大的,而实际变化规律是先增强后减弱的,造成这个“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知识溢出和产权保护的平衡问题。从而得出产业内部三种效应的作用机理和调节机制。随后,根据产业内部效应在产业成长不同阶段的表现,得出在产业成长不同阶段的调节方式。针对新产业成长的第二个影响因素——产业关系,对产业间的各种关系进行界定,基于两个种群关系的Lotka-Volterra模型和已建立的产业成长模型,描述了两个产业之间的竞争、偏害、捕食、偏利、互利这五种关系下9种情况的模型,研究了其平衡点和稳定性;随后,从产业生态位的角度分析了各种关系的演变过程;进而对9种情况的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两个产业关系的变化来看,两个产业通过差异化发展,将受到的有害作用降低,并通过优势共享,形成产业之间的有利作用,从而促成了两个产业间的关系从竞争→偏害→捕食→偏利→互利的转变过程,最终促进两个产业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产业是否主要依靠系统内某单一产业生存的变化来看,当一个产业通过多元化发展,改变只依赖于某一产业的情况时,其发展状况会更好。随后,根据产业关系在产业成长不同阶段的表现,得出在产业成长不同阶段的调节方式。针对新产业成长的第三个影响因素——产业外部环境,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产业外部环境的具体表现,并根据新产业成长模型得出,新产业成长还会受到产业可利用的资源量、单位资源产出、资源使用准入条件、商品价格、技术水平等外部环境因素影响。随后,根据产业外部环境在产业成长不同阶段的表现,得出在产业成长不同阶段的调节方式。然后,通过进一步研究产业入侵的生态学评价体系和新产业成长优化措施,完善了新产业成长分析框架。最后,本文以中国网络零售业为实例,对新产业成长分析框架进行了验证分析,得出如下有价值的结论。(1)中国网络零售业当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2)由产业入侵难易程度Z值(53.72%)略大于50%可知,产业入侵较容易,成功机率较大。(3)今后一段时期内,网络零售业的发展目标是:不断挖掘潜力,使网络零售业一直保持快速成长的状态。(4)当前影响较大的两个因素是产业内部效应和产业关系,因此,需重点从这两个影响因素上选择优化措施:一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秩序,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健全企业诚信体系、增强信息透明度、降低企业之间合作成本,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知识溢出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税收体系;二是网络零售业与实体零售业之间实现差异化发展,并形成优势共享,网络零售业不断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三是完善网络零售业的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等。通过实例验证得出,新产业成长分析框架能够很好地应用于研究新产业成长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命题得出了较合理的解答:基于种群生态学的视角,新产业成长是一个产业入侵的过程,是一个产业生态位演变的过程;新产业成长受产业内部效应、产业关系和产业外部环境三个因素的影响,只要从这三方面进行合理调节,就能更好地引导新产业生存和发展,从而加快新动能的培育,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产业成长问题的研究范围广、涉及内容多,而本文只是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选取了产业内部三种效应、产业间五种关系及产业外部五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研究,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以从四方面延伸:进一步优化企业生态位和产业生态位理论,细化对产业成长阶段的分解,完善产业入侵理论和产业入侵生态学评价体系等;进一步细化影响因素的类别,丰富影响机理;进一步完善新产业成长分析框架;进一步提高实例分析的精度。

陈芳,余晓洁[3](2017)在《中国创新之问》文中研究指明今日中国,神舟飞天创造了"中国高度",蛟龙潜海成就了"中国深度",高铁奔腾刷新了"中国速度","中国天眼"拓宽了"中国维度"。而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更被称作中国"新四大发明",还有已经领先全球的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高精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出现。一轮新的科技创新热潮为何能如火如荼席卷神州大地?

文世芳[4](2017)在《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总结历史上封闭保守的深刻教训,勇于面对中国与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巨大差距,充分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关自守实现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虚心学习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这个伟大觉醒的重要内容,对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是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探索而成,从改革开放之初一步一步摸索而来。探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可以从改革开放史中寻求历史的逻辑、问题的病灶和成功的钥匙。因此,从改革开放之初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和借鉴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从开放和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国际经验视角探求改革开放开启并获得成功的原因,对当前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这些正是论文致力于探求的深层次问题。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四章和小结。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意义,研究的现状、问题,研究的资料准备、特点,研究的方法、思路,研究的目标、方向。第一章,主要讨论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整个社会,国民经济遭受重创,人民生活在温饱线上长期徘徊,社会各界渴望变革;考量党内状况,使命意识空前觉醒,执政危机意识日渐浓厚,全党洋溢着把“文化大革命”耽误的时间抢回来的情绪;环顾世界局势,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在两极格局下存在寻求多极化的内在张力,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迅猛发展后进入滞胀阶段,亟需产业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树立了发展榜样,调整和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潮流。特定的历史条件,给中国指明了方向:旧的道路难以为继,变革已是民心所向,国际形势为迎接中国融入世界大家庭、登上国际大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一种历史的合力,悄然引导着中国朝着改革与开放的道路走去,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条件生成。第二章,主要讨论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中共逐渐扩大对外交流,冷眼向洋看世界,以世界为参照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党内和思想理论界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已经不可抑制。中共高层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对世界局势作出新的研判,认为存在长时段和平发展的可能。在对历史的反思中,中共又逐渐从“左”的迷雾中走出来,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工作重心开始务实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斜。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把握世界发展脉搏,派出大批对外考察的“侦察兵”了解世界各国发展经验和研究中国应有的对策,部署理论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国外情况。特别是派团对外考察是中共高层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央政治局从听取和讨论考察汇报开始,改革开放的思想在酝酿中逐渐生根发芽,经过1978年国务院务虚会和中央工作会议的两次大讨论,改革开放决策呼之欲出。第三章,主要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经过对盲目冒进的反思,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深化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过程。经过1979年对盲目引进和吸收外资的反思,在对国民经济调整的思考、讨论以及初步实施中,中共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行了总结深化,制定了更加科学更具操作性的对外引进规定、吸收外资政策、对外考察办法、国民经济计划。在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的改革试点和探索中,中共对建设四个现代化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政策上、试点上、理论上都有重大的转变。在政策上,提出经济政策的三大转变,要求逐步实现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转型;在试点上,创办经济特区,使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从某个领域的试点转换为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改革试点;在理论上,从四个现代化转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将“中国式的现代化”作为统领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指导性思想。第四章,主要讨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逐步由引进技术、外资和管理经验,朝着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国际组织发展经济经验以及引进国外智力发展和深化,并最终推动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是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在中共高层的支持和部署下,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和理论以及联邦德国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法国经济计划化理论等,成为中国考察和学习借鉴的重点内容。布鲁斯和奥塔·锡克等东欧经济学家的来访,在中国掀起研究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改革理论的热潮。在改革开放实践的锻炼和理论探讨的熏陶中,中国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终于在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崛起,逐渐承担起为改革建言献策的使命。在和思想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中共终于克服各种困难,出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方向的探索获得巨大成功,以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重点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重大的阶段性成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巴山轮会议为标志,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小结,主要对论文作一概括性总结,集中探讨境外发展经济经验是如何被中共重视、学习和吸收,形成了什么样的原则和路径;究竟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积累了哪些重要历史经验,对当前中国的改革发展有哪些重要启示。为确保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取得好的效果,中共在探索之中确立和完善了自力更生为主、积极争取外援,取长补短、保持优势,多方学习、反复比较,解放思想、谨慎渐进等基本原则;形成了从境外经验的学习了解、到决策层多渠道掌握信息、到中共高层利用境外经验进行决策、到中层和基层干部掌握境外先进经验的上下贯通、良性互动的路径。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成为改革的先声;推动了改革开放决策出台和具体政策不断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理念的突破;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历史关头,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历史,能带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改革应该如何优化调查研究,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重视基础性工作。

黄丽媛[5](2017)在《自媒体成长性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伴随互联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互联网的基础架构和应用形态得到进一步升级,互联网的使用理念和使用习惯亦发生着新的变化。自媒体作为一类新变化,伴随其规模与影响力的迅速攀升,构成当前新媒体学术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基于新闻传播学、经济学等研究视角,以自媒体成长的问题与“痛点”为指引,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路径,既从总体上对自媒体成长议题展开基础性理论框架的建构研究,又以已经获得外源性融资的自媒体个案为例,总体采用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探索性研究方法等,聚焦揭示自媒体成长的一般路径、模式与规律,开发标准化评估方法以研判自媒体成长水平与发展潜力,把脉其成长的优势、劣势、机会与风险,提出差异化成长建议,以促使其成长尽可能处于稳定、均衡与持续盈利的可控状态。在基础研究部分,提出自媒体是以盈利为目的,利用网络技术、设备与应用,面向广泛、异质用户展开信息生产与传播活动,提供内容产品与信息服务的个人或组织。自媒体成长指自媒体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间断增长扩张的过程,自媒体成长性则指自媒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外显的、综合的、动态的和可衡量的能力。其中,自媒体成长具体包括自媒体量成长、自媒体质成长和自媒体生态成长等三方面。尝试建构自媒体QQE成长理论框架,即立足资源观,提出自媒体成长离不开各类传播资源的驱动,且基本遵循了“传播资源-成长能力-持续成长”的成长路径,其中传播资源制约着自媒体成长的可能性,成长能力则决定着成长的高度与速度。立足周期观,将自媒体成长过程划分为种子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且其衰亡可能发生在上述任一阶段。归纳了自媒体的成长模式,认为其成长始终由量成长、质成长和生态成长构成,然而在自媒体成长的不同阶段,三者所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其中在种子阶段,自媒体成长主要由量成长资源构成,质成长资源和生态成长资源处于隐性状态,在创业阶段,自媒体成长则既包括量成长也包括质成长,后者增速明显大于前者,进入成长阶段,质成长将代替量成长构成自媒体成长的主要驱动力,那么当自媒体成长以生态成长为主要成分时,标志着该自媒体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在探索研究部分,以扎根理论为质性材料处理方法,基于在线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遵循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的采集、整理、筛选与检验等研究步骤,在NVIVO、SPSS以及AMOS等软件的辅助下,建立《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集》,发现排在前三位的影响因素分别是“原创、优质、深耕内容”、“商业模式”和“团队”,且研究所得因素集符合一致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等要求。基于此,建构涵盖人力-社会资本资源、内容资源、组织资源、影响力资源、财务资源、发展资源以及技术资源7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在内的《自媒体QQE成长性评价指标》复合体系,继而基于层次分析方法为计算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指标体系的操作性和实用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引入灰预测研究方法,基于自媒体样本的微信传播时序数据(2015年1月-2016年12月),预测了其在2017年的发展趋势,继而绘制得出四类自媒体成长曲线,分别是持续成长型、成长停滞型、缓慢成长型和成长衰退型,并且认为自媒体将在2017年迎来首个成长“拐点”。基于上述基础性理论框架的建构和量化分析工具的开发与检验,本研究亦提出了差异化、针对性的自媒体成长建议,促使不同成长阶段和不同性质的自媒体得以有效应对潜在成长危机,从而获得持续成长。自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规模与影响力规模的指数级增长态势,增加了对其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对自媒体成长进行深入分析,将学术理论的探索与自媒体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立足资源观,围绕成长的驱动因子、成长阶段、成长路径、成长模式与成长规律等多个维度,对自媒体成长理论做出了思考,并与传统成长理论进行了对话,对媒体发展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本研究是对定量研判自媒体成长效果的标准化方法的开发,即构建的自媒体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作为相对综合的测量工具,能够对不同类型的自媒体成长水平和发展潜力进行实证检验,亦是对媒体成长测量方法的一次尝试与探索。

肖丹[6](2015)在《欧洲跨文化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洲作为一个语言、文化多样性存在的大陆,呈现出一幅巨大的马赛克图景,而同源的欧洲文化蕴含的价值观以及共同的战时记忆、共同发展的理念使欧洲融为一体,成为国际关系领域最为重要的地理政治学创新。欧洲在二十一世纪将此理想图景描述为“多元统一”。这样的欧洲对世界而言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典范。团结、开放、合作的欧洲实现了战后欧洲创建者们的理想,建造一个不同以往的和平世界。然而这种图景并非凭空而来,它只能产生于一种共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让欧洲认识到危机和威胁,并将欧洲视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跨文化学习成了欧洲历史与现实发展的选择,从经济一体化逐渐走向政治一体化,通过推行跨文化学习理念与策略,使矛盾不断缓解,对立得到缓冲,不断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发展。欧洲跨文化学习是指在欧洲环境下所推动的、在不同文化互动交往中促进学习者个体知识、态度或行为的转变过程。欧洲跨文化学习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为处理文化多样性提供了一种政治和教育框架。欧洲跨文化学习超越了对多样性的表面称颂,促进人们反思种族中心主义的观点,反对歧视,尊重文化身份的多样化,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以促进社会变革。欧洲跨文化学习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和一种品质,培养个体在欧洲多元文化社会中共同生活的意愿和能力。要理解欧洲跨文化学习对欧洲实现“多元统一”社会目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需要对其开展的历史背景义、理论与政策支持、跨文化学习形态与特征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全面分析。欧洲跨文化学习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复杂与丰富交织的发展脉络。它从二战后开始逐步发展,随后经历了消除种族意识及危害、促进外交与贸易发展的战后调解以及和平重建阶段,促进移民融入的移民“临时”教育和移民文化融入阶段,传承欧洲共同传统、发展民族文化、培养欧洲文化多样性的认同阶段,从多元文化走向跨文化、培养积极欧洲公民意识的欧洲一体化深度融合阶段。跨文化学习不仅在不同历史时期满足了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迎合当今欧洲深度融合、缓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其教育和政治功能符合了人们追求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和平美好愿景。欧洲跨文化学习在深厚理论的影响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成为了相互信任和共担责任的转化工具。欧洲的跨文化学习基于对文化的理解,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动态构建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跨文化学习不仅关注学习者的经验学习与生活情境,促进学习者在经验与反思的联系中获得一种实践性、实用性的学习成效,而且还强调参与者彼此协商身份认同和寻求共享意义的文化交往,双方在协商过程中获得理解、尊重和支持,学习新角色的义务与权利、态度与情感,关注自己和他人的身份认同以及对不同价值观的理解。在欧洲的社会关系中,面对挑战、化解冲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协同合作、遵守共同规范。而在跨文化学习领域,欧洲委员会及欧盟委员会等组织制定的、对各成员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以条约、指令、决定、建议和意见等形式出台的各种政策构成了引领成员国及公民共同遵守的规范。欧洲跨文化学习就是在这些语言、文化和教育政策的直接和间接推动下,极大地加强了对跨文化能力和欧洲公民意识的培养,促进了欧洲文化认同和社会团结。欧洲跨文化学习在理论指导与政策支持下,采用各种具体的跨文化学习策略,使跨文化学习理念贴近民众、深入民心,也使欧洲跨文化学习呈现出特有的形态与特征。欧洲跨文化学习联盟与欧洲委员会青年部是具体负责开展跨文化学习的专门组织机构,它不断推动欧洲跨文化学习实践,从而将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欧洲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策略包括:关注青年成长的跨文化学习计划、欧洲范围内的人员跨国流动学习、学校课程开设以及大量非正规的、贴近民众生活的跨文化学习活动。这些策略关注了校内外、国内外和欧洲所有民众的跨文化学习,充分体现终身学习理论提倡的无处不在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此外,欧洲跨文化学习在实施过程中也呈现出与其理论基础一致的不同层次和过程特征。欧洲跨文化学习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整合性欧洲概念,呈现出强化跨文化学习的政策引领、彰显跨文化学习的对话意义、重视跨文化学习的渠道拓展、突出跨文化学习的社会成效的基本动向。纵观欧洲跨文化学习,其基本经验可归纳为:注重语言平台建设、强化青年主体地位、发挥跨国组织的推动作用、注重多样化活动载体、突出跨文化能力培养。这些经验能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启示,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跨文化学习的全球性意义、民族性意义和个体性意义。

周伟[7](2012)在《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三多一少”(即经济成份多元、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多样、流通环节减少)的工业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我国的工业品流通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工业品批发体系的各种职能被分散化,工商矛盾愈演愈烈、日益突出,内外贸不能实现有效对接等。在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进行的过程中,研究、借鉴发达国家流通业的经验,构建我国工商联动、和谐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适应现代商品流通规律和现代流通方式的要求,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批发的功能、地位与作用出发,研究五个方面的问题:一、富有效率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是什么?其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方面?二、工商矛盾的表现与本质是什么?应如何理顺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工商联动?三、应如何评判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此,本文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四、发达国家流通方式的实践对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哪些借鉴意义?五、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论文对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状况进行了剖析,对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经营管理机构、流通渠道、流通政策和流通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论文按照“理论分析-现状问题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思维逻辑,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趋势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以及中外横向比较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以国际化的视角,对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刘凌[8](2012)在《论专利·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文中研究指明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技术不断进步的源泉与动力,而技术的不断进步,刻画了经济增长从量变向质变发展的过程,是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专利视角出发,以技术进步为桥梁,通过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技术进步的关系,专利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来探讨如何改善专利制度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的有关现状进行了详细剖析,并对专利、技术进步、经济增长方式等相关概念做出界定,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相关依据。其次,从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分析入手,以全要素增长率(TF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变量,比较了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由此判断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以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采用数据包络技术,分析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特征,检验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的因素,得出了技术进步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重要作用,为下一阶段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重要依据。第三,从专利保护的经济学分析入手,简单分析了专利制度对一国的静态效率及动态效率。进而在南北贸易的分析框架内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专利保护、技术差距、人力资本的流动、自主研发效率、发达国家非保护性技术比例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结论表明专利制度促进技术进步是有一定的条件的,其一在于专利制度设定问题,其二在于专利的转化。第一个问题是专利制度的相关设定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并从技术进步的实施路径上,分析了专利制度对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这两条实施路径的影响。第二个问题是在解决了专利制度导向问题的前提下,讨论了专利转化对实现技术进步的影响。在文献分析与调研结果的基础上,讨论影响专利转化的因素,建立了TMSI模型,认为专利转化受到技术、市场、战略、制度四个方面的影响,具体包括:技术新颖性、技术复杂性、技术隐性、市场导向性、市场完美性、战略性意图、激励制度、合作制度、融资制度、保护制度等。接着论文对专利主体实施转化行为的动因进行了博弈分析。第四,通过分析技术溢出模式之一的专利知识溢出,对国内专利、外国在华申请专利的情况进行比较,剖析两者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起到的不同作用,结论表明国外专利溢出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是强于国内专利的。为了解读其原因,进一步分析了国内专利的情况,在控制住经济发展阶段,制度因素,对外贸易因素的条件下,针对专利的不同类型来研究。结论表明,不同类型的创新对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力是有区别的,代表专利质量的发明专利数量过低是国内专利申请对增长方式作用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接着对区域条件下专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区域条件下专利对经济增长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同时文章还对专利资助政策所应该重点关注的领域进行甄别。第五,根据前面几章的分析结果,对专利制度设计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相关探讨,然后对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专利政策提出若干建议。笔者认为,尽管从长期来看,专利制度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一味地追求强保护,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专利制度的设定是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关的,而我们在专利制度制定的导向上应该是逐渐向强保护过渡。接着论文提出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关专利政策建议,包括建立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市场秩序、建立引导创造方向的专利资助政策、建立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专利转化路径、建立高效有序的人才培养与合理配置机制、建立快速响应的专利预警及纠纷应对机制等。最后,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同时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与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刘薇娜[9](2012)在《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服务贸易作为新兴的贸易方式迅速崛起。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已逐步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全球经济结构呈现“服务化”的发展趋势;不少发达国家已经步入了服务经济社会;服务贸易也在国际多边贸易体制中成为贸易自由化的新焦点。由于服务贸易全面地涉及了经济全球化的四个方面(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且是连接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一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纽带。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其国际竞争力以及能否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标志。但是,受计划经济体制“重商品、轻服务”思维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束缚,转轨国家服务贸易转型的初始条件相当薄弱。迄今,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较为滞后,甚至成为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转轨国家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贸易增长方式不平衡的发展状况,昭示着其向服务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现实所需。然而,作为特殊的经济群体,转轨国家所处的转型阶段,决定其在面对发展服务贸易这一全新课题时,困难重重。一方面,转轨国家的服务经济转型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索着前行。他们不仅要克服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旧体制摩擦问题,而且肩负着既要对现有服务部门进行调整使之现代化又要建立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不曾有的新服务部门的重任。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对制度的要求较高。由于服务的特殊属性以及开放服务市场往往涉及一些敏感领域,一国发展服务贸易需要面临远比货物贸易更加复杂的境况和更加艰难的选择。尽管如此,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服务化发展趋势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选择退徙三舍或置身其外,而必须参与其中。当前,正值全球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移之际,转轨国家应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这不仅有利于缩小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还有助于巩固已有转型成果、加速其经济向现代化转型的进程。因此,全面分析和评估开放经济条件下转轨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绩效,并从中找出滞后的原因与领域,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审视其服务贸易发展的潜力与前景,促使其服务贸易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当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也是转轨国家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经济转轨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其自经济转型以来服务贸易发展绩效、服务业的外资引入状况、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服务外包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轨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目标与重点领域,且从构筑良好的竞争环境、重视培育人力资本、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以及加强转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四个方面,就转轨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提出了建议思路。本文着重研究的内容如下:第一,考察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动态。发现国外以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为专题的研究并不丰富;国内有关转轨国家服务贸易问题的研究文献也较少,对其进行综合性分析的文献更是寥若晨星。虽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俄罗斯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关注日渐增多,但大部分都集中在对其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和竞争力的分析上,而且还存在研究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和规范等问题。第二,综述与服务贸易相关的理论。对服务价值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以及服务外包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同时,阐释了服务外包的含义和服务外包与服务贸易的关系。这不仅为下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为广大转轨国家树立服务价值观念,在实践中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开展服务贸易,并从服务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的积累与强化收益,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第三,对转轨国家自经济转轨以来服务贸易的发展概况展开了详细、全面的分析。介绍了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体制转换的目标和导向,并对其服务贸易体制转换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和评析。研究发现,由于转轨国家服务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处于国民经济中的被忽视、被压抑地位,其服务贸易转型独具特点。服务贸易转型的初始条件相当薄弱;服务部门转型是由其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促成的;多边或区域经济组织成为推进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体制转换、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外部力量。从服务贸易总量、结构、服务业的外资引入情况、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定量分析转轨国家自经济转型以来服务贸易发展所取得的进步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从转轨国家GCI和KEI两指数世界排名的角度,论述了其服务贸易竞争力滞后的原因以及是否具备竞争力提高的潜力。第四,从实证角度分析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是所有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的问题。转轨国家发展服务贸易是否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通过对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体制转换与服务贸易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发现,大体来看,转轨国家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制度变革对其服务贸易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规范分析和实证检验转轨国家自经济转型以来服务贸易进、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作用,均得出了无论服务进口还是出口都对转轨国家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促进效应的结论。第五,以捷克、俄罗斯和中国为例,分析转轨国家服务外包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条件,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转轨国家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利弊与趋势进行评述。指出,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多元化、业务种类多样化且呈高端化发展的趋势下,转轨国家应在立足本国特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迎接此次以外包为主要形式的全球服务产业转移这一历史性机遇与挑战,快速地实现服务外包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做好承接与发展服务外包的风险规避工作。第六,就经济转轨国家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提出了政策建议。通过阐述转轨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指出了转轨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目标与重点领域,并在论文前述部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所提出的战略目标与重点领域,对转轨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提出了着力打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重视培育人力资本、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加强转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建议思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①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问题的研究成果很少。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经济转轨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对其服务贸易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有一定的创新性。②采用劳伦斯指数和收益性结构变动指数,科学测定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结构变动与优化情况,并对俄罗斯的服务贸易结构进行分析,这种研究在国内外还很少见。③利用Panel Data模型,定量分析了CEEC和CIS转轨国家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转型对服务贸易产生的影响,并通过比较分析计量结果,得出若干借鉴经验与启示。这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④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对转轨国家服务贸易进出口与其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从而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转轨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给其经济增长带来的益处。

姜毓锋[10](2011)在《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研究》文中指出技术市场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要素市场。技术市场以推动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为核心,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产权等手段,旨在不断提高技术交易效率,降低技术交易成本,加速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系统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技术市场的发展对改变我国科技创新的传统机制,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技术市场承载着知识转移的实现功能。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凸显了知识的重要作用,而现代科技所表现出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特点,决定了任何单一组织都难以同时具备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面对全球性市场竞争的高度不确定性,高技术研发的高投入和高风险特点,技术寿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也促使企业寻找各种途径,获取外部知识,吸收创新,提高研发效率。因而知识转移研究是当今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本论文在相关理论文献研究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技术市场服务于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作用机理,分析了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自组织实现过程,探讨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生态系统的建设策略,以此深化技术市场的运行与管理模式变革,提高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效率。(1)本论文将知识转移理论与技术市场研究相结合,探索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基本规律,包括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表现形式、知识转移特点、知识转移规律、知识链、知识转移粘性等,以更好地理解技术市场的各个组成要素、技术市场运行机制和知识转移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合理制约的互作用关系。(2)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是一个自组织实现过程,本论文分析了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耗散结构,揭示了知识熵为建立科学的知识管理的深刻意义;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协同效应研究反映了知识转移协同与知识转移序参量的关系,以此建立起知识转移哈肯模型;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超循环演化说明了知识转移的渐进发展过程,为进一步剖析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实现机制提供了认识论基础。(3)结合知识转移生态系统的内涵、特征,本论文建立起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生态系统模型,其中,着重于知识生态位、知识种群竞争、知识转移生态系统结构三个方面的论述。基于此,提出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生态系统提升策略。(4)提高知识转移效率是评价与完善技术市场建设的主要标准,也是技术市场发展的基本目的。通过对技术市场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本论文构建了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模型。最后,本论文结合吉林省技术市场的管理模式建设展开实证研究,提出促进吉林省技术市场发展的对策,为完善技术市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政府制定技术市场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理论支持。通过本研究,可以提高对技术市场重要作用的认识,提高企业对于技术市场的参与热情,进而为技术市场赢得更多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国内技术市场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和跨国企业联系——建立一个互通的渠道:从匈牙利得出的对中国的启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教育和跨国企业联系——建立一个互通的渠道:从匈牙利得出的对中国的启发(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对外直接投资潜力的研究
        1.2.3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理论基础
    2.1 区位优势理论
    2.2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3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4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第三章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3.1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
    3.2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国别分布
    3.3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主体及行业分布
    3.4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动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
    4.1 市场规模因素
    4.2 人力资源因素
    4.3 基础设施因素
    4.4 经济稳定因素
    4.5 开放程度因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5.1.1 因变量的选取
        5.1.2 自变量的选取
        5.1.3 数据的来源
    5.2 模型的来源及构建
        5.2.1 模型的来源
        5.2.2 模型的构建
    5.3 计量检验
    5.4 回归结果及分析
        5.4.1 回归结果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的潜力测算
    6.1 指标的来源及构建
        6.1.1 指标的来源
        6.1.2 指标的构建
    6.2 数据的来源
    6.3 测算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种群生态学视角的新产业成长研究 ——以中国网络零售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种群生态学相关研究进展
        1.2.2 新产业成长研究进展
        1.2.3 种群生态学在产业成长研究中的应用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中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2 企业生态位与产业生态位理论的构建
        2.2.1 定义
        2.2.2 生态位的测度
        2.2.3 生态位进化理论
        2.2.4 生态位重叠和分离理论
        2.2.5 生态位模型的建立
    2.3 产业入侵相关理论的构建
        2.3.1 产业入侵的定义
        2.3.2 新产业成长过程的分析
        2.3.3 新产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分析
        2.3.4 产业入侵的生态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5 新产业成长的调节机制
    2.4 新产业成长模型的建立
    2.5 新产业成长分析框架的构建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种群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内部效应分析
    3.1 产业内部效应的界定
        3.1.1 竞争效应
        3.1.2 协作效应
        3.1.3 龙头效应
    3.2 产业内部竞争效应分析
        3.2.1 竞争效应的引入
        3.2.2 竞争效应的生态位分析
        3.2.3 竞争效应的调节
    3.3 产业内部协作效应分析
        3.3.1 协作效应的引入
        3.3.2 协作效应的生态位分析
        3.3.3 协作效应的调节
    3.4 产业内部龙头效应分析
        3.4.1 龙头效应的引入
        3.4.2 龙头效应的生态位分析
        3.4.3 龙头效应的调节
    3.5 产业内部效应的成长模型分析
    3.6 产业内部效应的转变分析
    3.7 产业成长各阶段的内部效应调节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种群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关系分析
    4.1 产业关系的界定
    4.2 产业关系的分析
        4.2.1 相关定义
        4.2.2 竞争关系
        4.2.3 互利关系
        4.2.4 偏害关系
        4.2.5 偏利关系
        4.2.6 捕食关系
    4.3 产业关系的转变过程分析
        4.3.1 产业关系的变化
        4.3.2 产业是否主要依靠系统内某单一产业生存的影响
    4.4 产业成长各阶段的产业关系调节
        4.4.1 产业形成阶段
        4.4.2 初始发展阶段
        4.4.3 快速成长阶段
        4.4.4 产业成熟阶段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种群生态学视角的产业外部环境分析
    5.1 产业外部环境的界定
        5.1.1 政策
        5.1.2 生产力水平
        5.1.3 技术变革
        5.1.4 消费者偏好
    5.2 产业外部环境的分析
        5.2.1 资源的影响
        5.2.2 单位资源的产出
        5.2.3 资源使用准入条件
        5.2.4 商品价格
        5.2.5 初始技术水平
    5.3 产业成长各阶段的外部环境调节
        5.3.1 产业形成阶段
        5.3.2 初始发展阶段
        5.3.3 快速成长阶段
        5.3.4 产业成熟阶段
    5.4 本章小结
6 新产业成长分析框架的完善
    6.1 产业入侵的生态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6.2 新产业成长优化措施的完善
        6.2.1 产业形成阶段
        6.2.2 初始发展阶段
        6.2.3 快速成长阶段
        6.2.4 产业成熟阶段
    6.3 本章小结
7 以中国网络零售业为例的应用分析
    7.1 相关概念界定
    7.2 网络零售业成长的相关研究综述
        7.2.1 网络零售业自身分析
        7.2.2 网络零售业与相关产业关系的分析
        7.2.3 外部环境对网络零售业的影响
    7.3 网络零售业成长阶段判定
    7.4 网络零售业的内部效应分析
        7.4.1 竞争效应
        7.4.2 协作效应
        7.4.3 龙头效应
    7.5 网络零售业与关联产业的关系分析
        7.5.1 网络零售业与实体零售业
        7.5.2 网络零售业与通信业
        7.5.3 网络零售业与物流业
        7.5.4 网络零售业与支付业
        7.5.5 网络零售业与商业营业用房业
    7.6 网络零售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7.6.1 产业可利用资源量
        7.6.2 资源使用准入条件
        7.6.3 单位资源产出
        7.6.4 商品价格
        7.6.5 初始技术水平
    7.7 产业入侵难易程度评价
    7.8 明确网络零售业发展方向
    7.9 产业成长优化措施的选择
    7.10 本章小结
8 研究总结与进一步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资料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资料
    三、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研究的基本状况概述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分析法
        (二) 文献分析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背景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经济社会状况
        一、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二、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三、社会各界渴望变革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中共党内思想状况
        一、执政使命意识逐渐觉醒
        二、执政危机意识日益浓厚
        三、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世界形势
        一、世界政治格局寻求新的平衡
        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三、产业转移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
        四、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推行改革
第二章 对外交流考察与改革开放决策的作出
    第一节 历史大转折前的思想“解冻”和发展探索
        一、世界局势的新研判
        二、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三、工作重点逐渐转移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初步行动
        一、邓小平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支持
        二、召开世界经济讨论会研究境外经验
        三、领导人主动出访“触摸世界”
        四、有计划地组织对外考察“探路”
    第三节 中共高层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内部讨论
        一、中央政治局听取讨论考察汇报
        二、国务院务虚会讨论如何加快现代化建设速度
        三、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境外快速发展经济经验
第三章 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总结深化与“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第一节 对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反思
        一、陈云、薛暮桥等对盲目引进的批评
        二、中共高层讨论和部署经济调整
        三、控制引进规模和制定引进政策
        四、财政经济委员会组织大规模经济问题调研
    第二节 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深化和落实
        一、对外考察专业性、针对性加强
        二、境外访问团和专家的来访与“传经”
        三、参与和召开国际会议
        四、成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举办企业管理研究班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说的引入
        一、西方经济学说引入的主要路径
        二、三次大型西方经济学讲座(讲习班)
        三、西方经济学引入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第四节 “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
        一、经济政策的转变和建立经济特区
        二、两份《初步意见》的制定和经济体制改革方向的探讨
        三、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
第四章 借鉴境外经济体制改革经验与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的出台
    第一节 学习借鉴重点转移到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考察
        二、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引入
        三、苏东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探讨和研究
        四、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等西方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二节 学习和借鉴重要国际组织的经验
        一、联合国提供的考察与培训
        二、世界银行对中国的两份考察报告
    第三节 引进国外智力决定的出台和初步成效
        一、引进国外智力的历史经验与新的探索
        二、邓小平关于引进国外智力的讲话和引进国外智力政策出台
        三、引进国外智力政策的初步落实和成效
    第四节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进入新阶段
        一、改革中的问题和境外因素的影响
        二、邓小平视察南方与商品经济意见再次提出
        三、1984年莫干山会议与新一代经济理论人才崛起
        四、《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五、巴山轮会议标志借鉴境外经验进入新阶段
小结
    一、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原则和路径
    二、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作用和影响
    三、中共学习借鉴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国领导人出访一览表(1976. 10—1984. 12)
附件2 1978年引进22项工程项目表
附件3 赵人伟等就经济改革问题向布鲁斯的提问
附件4 一个大学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资本主义部分)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5)自媒体成长性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与创新
    1.2 文献综述
        1.2.1 自媒体研究综述
        1.2.2 成长性研究综述
        1.2.3 媒体成长研究综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2 理论基础
    2.1 企业资源成长理论
        2.1.1 潘罗斯企业资源成长理论
        2.1.2 发展企业资源成长理论
    2.2 企业成长阶段理论
        2.2.1 企业成长阶段理论概述
        2.2.2 企业成长阶段的划分
    2.3 泛资本理论
        2.3.1 泛资本理论概述
        2.3.2 七类企业成长资源
3 自媒体成长基本范畴与理论框架
    3.1 自媒体的概念辨析与特征分析
        3.1.1 自媒体的定义与分类
        3.1.2 自媒体的特征
    3.2 发展视域下的自媒体成长
        3.2.1 自媒体成长简史
        3.2.2 自媒体成长与自媒体成长性
        3.2.3 自媒体量成长构成及其规律
        3.2.4 自媒体质成长构成及其规律
        3.2.5 自媒体生态成长构成及其规律
    3.3 自媒体QQE成长理论框架
        3.3.1 自媒体成长资源
        3.3.2 自媒体成长阶段
        3.3.3 自媒体成长路径
        3.3.4 自媒体成长模式
    3.4 自媒体成长与融资
        3.4.1 自媒体融资现状
        3.4.2 自媒体成长与分阶段融资需求
4 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识别
    4.1 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采集与整理
        4.1.1 研究方法:扎根理论
        4.1.2 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元采集
        4.1.3 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整理
    4.2 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筛选
        4.2.1 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预试问卷
        4.2.2 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筛选
    4.3 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检验
        4.3.1 信度检验
        4.3.2 效度检验
        4.3.3 确立《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集》
5 自媒体成长性实证评价
    5.1 构建自媒体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
        5.1.1 《自媒体QQE成长性评价指标》体系
    5.2 自媒体成长性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2.1 层次分析法及其改进
        5.2.2 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
        5.2.3 层次总排序
    5.3 自媒体成长性评价样本与方法
        5.3.1 自媒体成长性评价样本
        5.3.2 自媒体成长性评价方法说明
    5.4 自媒体成长性实证评价结果与分析
        5.4.1 自媒体成长性实证评价过程
        5.4.2 自媒体成长性实证评价结果与分析
6 自媒体成长性预测
    6.1 自媒体成长性预测必要性分析
        6.1.1 自媒体成长性预测的必要性
        6.1.2 自媒体成长性预测的可行性
        6.1.3 自媒体成长性预测流程
    6.2 自媒体成长性预测方法与设计
        6.2.1 预测方法概述
        6.2.2 简述灰预测方法
        6.2.3 灰预测模型的建模与检验
    6.3 自媒体成长性预测与分析
        6.3.1 自媒体成长性预测指标:WCI
        6.3.2 自媒体成长性预测过程与结果
        6.3.3 自媒体四类成长曲线
7 自媒体成长策略分析
    7.1 自媒体成长策略
        7.1.1 种子期自媒体的生存策略
        7.1.2 创业期自媒体的成长资源革新策略
        7.1.3 成长期自媒体的生态架构策略
    7.2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附录
    附录1:自媒体融资现状
    附录2:22位受访者基本信息汇总
    附录3:《自媒体成长性影响因素预试问卷》
    附录4:《自媒体QQE成长性评价指标》模糊评价参考
    附录5:自媒体成长性一级模糊评价与二级模糊评价值
    附录6:《自媒体QQE成长性评价指标》指标测量来源
    附录7:“毒舌电影”微信端日传播数据(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附录8:42个自媒体微信传播力指数(2015-2016上/下半年度WCI值)
    附录9:42个自媒体成长性预测模型

(6)欧洲跨文化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培养跨文化公民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内在要求
        (二)跨文化学习是培养跨文化公民的重要路径
        (三)欧洲跨文化学习发展经验值得我国参考与借鉴
    二、概念界定
        (一)跨文化
        (二)跨文化教育
        (三)跨文化学习
        (四)欧洲跨文化学习
    三、文献综述
        (一)跨文化教育研究
        (二)跨文化学习研究
        (三)跨文化能力研究
        (四)欧洲跨文化学习政策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欧洲跨文化学习的历史演进
    一、战后调解与和平重建的跨文化学习
        (一)消除种族意识及危害
        (二)促进外交与贸易发展
    二、促进移民融入的跨文化学习
        (一)移民的“临时”教育
        (二)移民的文化融入
    三、认同文化多样性的跨文化学习
        (一)传承共同文化
        (二)发展民族文化
        (三)培养欧洲认同
    四、欧洲一体化深度融合的跨文化学习
        (一)从多元文化走向跨文化
        (二)培养积极的欧洲公民意识
第二章 欧洲跨文化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理解
        (一)文化理解的相关理论
        (二)文化理解的理论对跨文化学习的意义
    二、经验学习理论
        (一)经验学习理论的发展
        (二)经验学习要义
        (三)经验学习理论对跨文化学习的意义
    三、终身学习理论
        (一)终身学习理论的发展
        (二)终身学习理论的要义
        (三)终身学习理论对跨文化学习的意义
    四、认同协商理论
        (一)认同协商理论的发展
        (二)认同协商理论的要义
        (三)认同协商理论对跨文化学习意义
    五、跨文化敏感度发展理论
        (一)跨文化敏感度理论发展
        (二)跨文化敏感度发展理论要义
        (三)跨文化敏感度发展理论对跨文化学习的意义
第三章 欧洲跨文化学习的主要政策
    一、欧洲跨文化学习的语言政策
        (一)语言政策的背景
        (二)语言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语言政策对跨文化学习的意义
    二、欧洲跨文化学习的文化政策
        (一)文化政策的背景
        (二)文化政策主要内容
        (三)文化政策对跨文化学习的意义
    三、欧洲跨文化学习的教育政策
        (一)教育政策的背景
        (二)教育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教育政策对跨文化学习的意义
第四章 欧洲跨文化学习的形态与特征
    一、欧洲跨文化学习的组织机构
        (一)欧洲跨文化学习联盟
        (二)欧洲委员会青年部
    二、欧洲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策略
        (一)欧洲青年跨文化学习计划
        (二)欧洲跨文化学习流动项目
        (三)欧洲跨文化学习的学校课程
        (四)欧洲跨文化学习主题活动
    三、欧洲跨文化学习的基本特征
        (一)跨文化学习层次特征
        (二)跨文化学习过程特征
第五章 欧洲跨文化学习发展趋势及经验借鉴
    一、欧洲跨文化学习的基本动向
        (一)强化跨文化学习的政策引领
        (二)彰显跨文化学习的对话意义
        (三)重视跨文化学习的渠道拓展
        (四)突出跨文化学习的社会成效
    二、欧洲跨文化学习的基本经验
        (一)重视语言平台建设
        (二)强化青年主体地位
        (三)发挥跨国组织的推动作用
        (四)注重多样化活动载体
        (五)突出跨文化能力培养
    三、欧洲跨文化学习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跨文化学习对于民族团结的价值
        (二)提升跨文化学习对促进国际关系的认识
        (三)强化跨文化学习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对青年跨文化学习意识的教育
        (五)构建我国跨文化学习的整体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7)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目的
        1.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2 论文研究的框架、思路及方法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2 创新之处
2 有关流通研究文献综述
    2.1 流通理论的研究现状
        2.1.1 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与科斯的交易费用观点
        2.1.2 以新的视角对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提出新认识
        2.1.3 构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大市场理论
        2.1.4 在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的研究
        2.1.5 对流通企业的本质与边界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2.1.6 在流通渠道结构与流通渠道行为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
        2.1.7 对供应链与流通渠道整合进行了系统研究
    2.2 对流通产业地位、作用与竞争力等问题的研究
        2.2.1 流通产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研究
        2.2.2 流通产业竞争力问题研究
        2.2.3 对流通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
        2.2.4 对流通产业政策与规制问题的研究
    2.3 流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3.1 以实证分析方法论述流通产业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2.3.2 关于综合性城市流通系统框架研究
        2.3.3 城市商圈时空动态论、商圈与城市发展的互动研究
        2.3.4 流通国际化问题研究
    2.4 流通现代化问题研究
        2.4.1 国外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认识
        2.4.2 国内学者对流通现代化的研究
    2.5 关于我国工业品批发体系重构与完善的研究
        2.5.1 日用工业品批发市场体系萎缩原因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2.5.2 解决工业品批发体系存在问题的政策措施研究
        2.5.3 完善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路径选择研究
        2.5.4 工业品批发渠道的实证研究
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及批零流通理论概述
    3.1 日用工业品的概念及特点
        3.1.1 日用工业品的内涵
        3.1.2 日用工业品的特点
        3.1.3 日用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3.1.4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特性
    3.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3.2.1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内涵
        3.2.2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特征
        3.2.3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发展趋势
        3.2.4 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目标、任务与原则
    3.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演变过程
        3.3.1 我国“三多一少”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成
        3.3.2 改革开放前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3.3 改革开放后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3.4 批发流通与零售的相关理论
        3.4.1 流通产业内涵的界定
        3.4.2 批发的功能与作用
        3.4.3 零售相关理论
        3.4.4 发达国家零售业态演进规律
        3.4.5 流通渠道理论
        3.4.6 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发展趋势
4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4.1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
        4.1.1 我国日用工业品批发流通体系的现状
        4.1.2 零售业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4.1.3 电子商务发展突飞猛进
        4.1.4 物流业与供应链管理取得长足进步
        4.1.5 现代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各项基础条件不断改善
        4.1.6 一系列优化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4.2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批发业集中度过低,影响批发业的集约增长
        4.2.2 流通业内部产业结构失衡,批发行业萎缩,物流成本偏高
        4.2.3 流通渠道效率低,秩序混乱
        4.2.4 流通企业规模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竞争力薄弱
        4.2.5 流通产业体制不健全
        4.2.6 缺乏对中小流通企业的保护政策
        4.2.7 工商企业矛盾突出、关系不和谐
    4.3 对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剖析
        4.3.1 小生产与大流通模式
        4.3.2 大生产与小流通模式
        4.3.3 解决问题的思路
5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
    5.1 日用工业品流通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构建日用工业品流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1.2 日用工业品流通指标体系的构成
    5.2 流通产业结构度量指标
        5.2.1 流通产业集中度
        5.2.2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5.2.3 熵指数
        5.2.4 罗森布鲁斯指数
        5.2.5 C.C.I指数
        5.2.6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5.3 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
        5.3.1 纵向关系涵义
        5.3.2 企业纵向约束行为的动因
    5.4 厂商、批发商及零售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5.4.1 模型依据
        5.4.2 实证分析
        5.4.3 研究结论
6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比较分析
    6.1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管理机构的比较分析
        6.1.1 美国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2 日本的流通行政组织体系
        6.1.3 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组织机构特点
    6.2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的比较分析
        6.2.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渠道演变过程与特点
        6.2.2 日本商品流通渠道的特点
        6.2.3 中外流通渠道控制模式对比研究
        6.2.4 我国流通产业渠道结构现状分析
    6.3 中外日用工业品流通政策的比较分析
        6.3.1 美国的流通政策
        6.3.2 日本的流通政策
        6.3.3 对我国流通政策的分析
        6.3.4 发达国家流通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7 发达国家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国际借鉴
    7.1 美国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现状、形式与特点
        7.1.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的主要特点
        7.1.2 美国工业品流通的趋势与特征
        7.1.3 美国零售业态的形式和特点
        7.1.4 美国批发业的形式和特点
        7.1.5 美国物流业的形式和特点
    7.2 日本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2.1 日本批发业的地位与作用
        7.2.2 日本批发业的组织形态及其特点
        7.2.3 日本零售业的作用、业态形式与特点
    7.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形式与特征
        7.3.1 德国的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模式
        7.3.2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特点
        7.3.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发展趋势
    7.4 发达国家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借鉴作用
        7.4.1 美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7.4.2 日本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7.4.3 德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8 工商联动与内外贸一体化问题研究
    8.1 工商联动的实现路径
        8.1.1 工商联动的重要意义与原则
        8.1.2 工商联动的实现形式
        8.1.3 工商联动的模式与实施过程
    8.2 内外贸一体化的措施手段
        8.2.1 内外贸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
        8.2.2 内外贸一体化的必然性
        8.2.3 有关学者对解决内外贸分割问题的研究观点
        8.2.4 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9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政策措施
    9.1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立足点
        9.1.1 福利经济学原则: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9.1.2 综合效益标准
        9.1.3 国际竞争力标准
    9.2 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的对策建议
        9.2.1 深化日用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改革
        9.2.2 重新审视流通领域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正确认识流通产业的性质与地位
        9.2.3 培育具有整合供应链能力的大企业,鼓励新型业态和业种的发展,建立税收平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9.2.4 理顺批发与零售的职能关系、加强批发体系建设
        9.2.5 工业品批发体系的构建需要依据不同渠道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产品对渠道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9.2.6 积极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的各项政策
10 研究结论和未来展望
    10.1 本文的一般结论
    10.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论专利·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目标及思路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技术进步的实现途径
    第三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四节 专利与技术进步
    第五节 专利保护与经济增长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节 专利
    第二节 技术进步
    第三节 经济增长方式
第四章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一节 经济增长方式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节 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五章 专利影响技术进步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专利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第二节 专利保护与技术进步的途径
    第三节 专利转化与技术进步
第六章 专利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一节 专利申请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二节 专利类型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节 专利政策与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七章 优化专利制度,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第一节 专利制度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八章 主要结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文章的不足之处和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9)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学者研究综述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服务贸易相关理论综述
    2.1 服务价值理论
        2.1.1 劳动价值论视角
        2.1.2 效用价值论视角
    2.2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2.2.1 完全适用的观点
        2.2.2 不适用的观点
        2.2.3 改进或修正后才适用的观点
    2.3 新贸易理论在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2.3.1 规模经济模型
        2.3.2 垄断竞争模型
        2.3.3 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
        2.3.4 生产区段和服务链理论
    2.4 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5 服务外包理论
        2.5.1 服务外包的概念
        2.5.2 服务外包的理论解释
    2.6 本章小结
3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发展分析
    3.1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体制转换及其特点
        3.1.1 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体制转换的目标与导向
        3.1.2 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体制转换的特点
        3.1.3 对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体制转换的思考
    3.2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状况
        3.2.1 转轨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总量分析
        3.2.2 转轨国家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分析
        3.2.3 转轨国家服务业的外资引入状况
    3.3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3.3.1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的选择
        3.3.2 转轨国家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3.3.3 个案分析:中国和俄罗斯服务贸易各部门的竞争力
        3.3.4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滞后与潜力——基于GCI和KEI指数世界排名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与经济增长
    4.1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体制转换与服务贸易增长
        4.1.1 转轨国家服务贸易体制转换对服务贸易增长影响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
        4.1.2 主要结论
    4.2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
        4.2.1 服务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作用机理分析
        4.2.2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
        4.2.3 主要结论
    4.3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
        4.3.1 服务贸易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作用机理分析
        4.3.2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
        4.3.3 主要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外包发展——以捷克、俄罗斯和中国为例
    5.1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外包发展情况分析
        5.1.1 捷克服务外包发展状况
        5.1.2 俄罗斯服务外包发展状况
        5.1.3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状况
    5.2 捷克、俄罗斯和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条件:SWOT分析
        5.2.1 内部优势(S)
        5.2.2 内部劣势(W)
        5.2.3 外部机遇(O)
        5.2.4 外部威胁(T)
        5.2.5 总结性评述
    5.3 经济转轨国家承接服务外包发展述评
        5.3.1 承接服务外包的利益与风险
        5.3.2 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风险规避
    5.4 本章小结
6 经济转轨国家发展服务贸易、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6.1 经济转轨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意义
        6.1.1 加快向成熟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
        6.1.2 促进经济增长向良性循环和可持续方式转变
        6.1.3 提升货物贸易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与层次
        6.1.4 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6.2 经济转轨国家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目标与重点领域
    6.3 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6.3.1 构筑良好的竞争环境
        6.3.2 重视对人力资本的培育
        6.3.3 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
        6.3.4 加强转轨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1 技术市场研究综述
        2.1.1 技术市场概念
        2.1.2 技术市场的作用与意义
        2.1.3 技术市场供求理论
    2.2 技术转移理论
    2.3 科技中介服务理论
    2.4 知识转移理论综述
        2.4.1 知识转移的形式
        2.4.2 知识转移的过程
        2.4.3 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2.4.4 国外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
        2.4.5 国内知识转移研究的进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3.1 技术市场的演进
        3.1.1 国外技术市场的发展历程
        3.1.2 国内技术市场的发展历程
    3.2 技术市场的交易种类结构分析
        3.2.1 技术开发合同
        3.2.2 技术转让
        3.2.3 技术咨询
        3.2.4 技术服务
    3.3 国内外技术市场的用户行为与市场策略分析
        3.3.1 技术用户行为类型
        3.3.2 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
        3.3.3 用户行为模式
        3.3.4 技术市场战略分析
    3.4 技术市场的技术交易中介服务体系分析
        3.4.1 技术中介的类型
        3.4.2 技术中介机构服务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及作用
    3.5 技术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5.1 技术购买方的问题
        3.5.2 技术供给方存在的问题
        3.5.3 市场运行方面的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机理
    4.1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表现形式
    4.2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特点
    4.3 基于技术市场的技术转移规律
    4.4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链
    4.5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粘性
    4.6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自组织实现机制
    5.1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耗散结构
        5.1.1 知识转移系统的耗散特性
        5.1.2 知识转移系统的知识熵
    5.2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协同效应
        5.2.1 知识转移协同与知识转移序参量
        5.2.2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哈肯模型
    5.3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超循环
        5.3.1 知识转移的超循环原理
        5.3.2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超循环演化
    5.4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实现机制
        5.4.1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经营机制
        5.4.2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中介机制
        5.4.3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风险控制机制
        5.4.4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评估与咨询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生态系统构建
    6.1 知识转移生态系统的内涵
    6.2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生态系统特征
    6.3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生态系统模型
        6.3.1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生态系统的组成
        6.3.2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生态位
        6.3.3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生态系统结构
        6.3.4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种群竞争模型
    6.4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生态系统提升策略
        6.4.1 现代技术市场的发展策略
        6.4.2 知识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策略
        6.4.3 知识环境的改善策略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效率
    7.1 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效率及概念模型
    7.2 技术市场知识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2.1 环境因素分析
        7.2.2 市场因素分析
    7.3 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3.1 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7.3.2 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效率评价模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个案分析——吉林省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效率研究
    8.1 吉林省技术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8.1.1 吉林省技术市场的交易规模
        8.1.2 吉林省技术市场的交易种类结构
        8.1.3 吉林省技术市场运行机制
        8.1.4 吉林省技术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8.2 吉林省技术产市场知识转移效率评价
        8.2.1 吉林省技术产市场知识转移效率测算
        8.2.2 吉林省技术市场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8.3 基于SWOT 分析的吉林省技术市场发展战略选择
        8.3.1 吉林省技术市场的SWOT 框架构建
        8.3.2 吉林省技术市场的AHP 判断矩阵构建
    8.4 吉林省技术市场发展对策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的基本结论
    9.2 本文创新点
    9.3 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四、高等教育和跨国企业联系——建立一个互通的渠道:从匈牙利得出的对中国的启发(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对中东欧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D]. 张存洲. 河北大学, 2019(08)
  • [2]基于种群生态学视角的新产业成长研究 ——以中国网络零售业为例[D]. 李黎明. 江西财经大学, 2019(11)
  • [3]中国创新之问[J]. 陈芳,余晓洁.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17(11)
  • [4]中国共产党对境外发展经济经验的认识与借鉴(1976-1984)[D]. 文世芳.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5]自媒体成长性实证研究[D]. 黄丽媛. 武汉大学, 2017(06)
  • [6]欧洲跨文化学习研究[D]. 肖丹. 西南大学, 2015(03)
  • [7]进一步完善我国日用工业品流通体系研究[D]. 周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10)
  • [8]论专利·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D]. 刘凌. 新疆大学, 2012(11)
  • [9]经济转轨国家服务贸易研究[D]. 刘薇娜.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 [10]基于技术市场的知识转移研究[D]. 姜毓锋. 吉林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高等教育与跨国企业链接——构建互联互通的渠道:匈牙利对中国的见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