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退热按摩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儿童退热按摩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一、小儿退热按摩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林冠文(LIM GOON MONTH)[1](2020)在《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古文献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临床医者运用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手法及选穴处方层出不穷,辨证与治疗思路各异,由此欲知古人的诊治思路,对古人的经验进行梳理并总结,除了丰富小儿推拿领域的古文献研究内容,也为现今医者提供更有依据性的参考。方法:检索43部古籍,选取小儿发热的中医理论论述、诊断方法(尤其望诊)、推拿治疗发热的特定穴、操作手法及其应用规律进行搜集和研究,统计、分类、归纳、总结并讨论古人运用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诊治思路和方法。研究结果:(1)理论:小儿发热的病因、病机及辨证离不开阴阳、五脏、伤寒病及温病,而推拿治疗除与四者相互连系,更与经络学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2)诊断:四诊之中,小儿之疾更多侧重于望诊,尤其望神及望面色。望诊中红赤色为发热主色,神态烦躁,闻诊以气粗、狂声高喊为主,而切诊以脉数多见。(3)治法:本篇于小儿推拿手法及穴法中提炼出治法。治疗小儿发热分汗法、清法、泻法、补法及和法,其中清法出现频率最高。汗法常用穴有内劳宫、二扇门、三关等;清法常用天河水、水底捞明月及六腑;泻热通便常用六腑及大肠,清热利尿则多用肾经、膀胱;补法以凤凰单展翅为主;和法可见外劳宫及分手阴阳的操作。操作手法点状穴以掐法为主,揉法次之;线状及面状穴以推法及运法为主。(4)诊治思路:汗法以行气透邪、宣通升散为主要机制,可解表里热;清法可清表里虚实之热,为小儿退热主要治法;泻法用于食积伴随二便不调之热证,非所有里实热证都可泻下;治疗虚热可清补兼施;和法为治疗诸疾的中心思想,退热以“和”为主要机理;推崇推拿为主,且多法并用。结论:五种治法皆以人为本,通过平衡脏腑、调和阴阳气血,达到祛邪的作用,通过手法标本同治,扶正且开启祛邪之通路。整合小儿发热理论及推拿治疗发热的内容使整体框架更加清晰,对于今人解读、实践及后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余芳[2](2020)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与西药布洛芬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刘氏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随机分为推拿组和西药组,每组32例;推拿组运用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西药组采用西药布洛芬混悬液治疗,两组均治疗3天,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体温变化情况、解热时间、中医症候积分、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治疗前体温,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间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儿体温组内自身治疗前后比较,P值均<0.05,具有明显差异,表明两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体温。两组患儿治疗后0.5h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h体温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组在治疗后4h体温有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24h、48h、72h体温呈缓慢下降趋势。两组解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推拿组优于西药组。3.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治疗前后两组均能改善患儿发热、恶寒、鼻塞、咽红肿、纳呆的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药组在治疗前后改善咳嗽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西药组和推拿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推拿组在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西药组。4.两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3.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推拿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组。结论:1.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与布洛芬混悬液均能有效降低患儿体温,而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退热疗效较为稳定,持续性好。2.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能较快解热,缩短病程,在临床疗效及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布洛芬混悬液。3.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外感发热操作简便,绿色安全、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

李佩瑶[3](2020)在《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量化分级”原则,通过现况调查及文献研究,补充乳痈(急性乳腺炎)常见症状,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梳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内容与方法,构建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以期进一步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提高中医护理质量,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改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半结构化访谈法:通过前期文献阅读及回顾性分析确定访谈提纲,访谈北京市某三所三甲医院16例医务人员,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了解《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具体现状,分析现有方案存在的问题。2.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阅读并结合前期医务人员访谈结果自行研制《乳痈(急性乳腺炎)患者疾病状况调查问卷》,在研制过程中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应用自制问卷对北京市三所三甲医院乳痈患者开展调查,探索乳痈患者症状、体征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了解临床中医护理技术应用状况。3.文献研究法:基于前期问卷调查结果明确检索主题,系统地检索与研究目的有关的现代文献,按照严格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描述性分析,整理成护理要点;筛选并提取与研究目的有关教材内容,形成护理要点。4.专家共识法:通过前期发放专家咨询问卷与后期开展专家会议相结合方式,对护理要点进行筛选及讨论,确定方案症状及其中医护理技术的护理条目,使其内容条目有据可循。研究结果:1.通过访谈16例医务人员,提炼出6个主题,即乳痈患者具有方案内未提及但较明显症状,如单纯性乳汁淤积等;症状有必要进行积分量化;中医护理技术的有效性、适宜性需进一步论证;操作方法手法排乳需进一步规范化;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中医护理方案可推广应用于门诊工作。2.通过对17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常见症状及严重程度,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乳房疼痛、乳房肿胀、排乳不畅、口渴;体征发生率且严重程度前4位分别为肿块、皮肤微红或焮红、体温升高、乳头破裂;中医护理技术有效程度采用百分比表示,前4位为手法排乳、中药外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3.通过文献研究纳入手法排乳文献127篇,乳房疼痛-中药外敷13篇,乳房肿胀-中药外敷2篇,排乳不畅-中药外敷22篇,发热-中药外敷14篇,乳房疼痛-耳穴贴压24篇,乳房肿胀-耳穴贴压3篇,排乳不畅-耳穴贴压5篇,发热-耳穴贴压18篇,口渴-耳穴贴压18篇;纳入教材11部,对其进行内容提取及分析,形成护理要点。4.通过专家咨询,初步筛选为573个护理要点,根据选取专家支持人数超过一半者的护理要点原则形成专家讨论稿,经专家讨论后,确定最终的护理要点,形成中医护理方案内容。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从医务人员的改进需求及患者疾病特点出发,在原有方案的基础上整合症状及体征量化标准、完善症状及对应的中医护理技术内容,增加方案内容的适宜性、规范化,为其他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但本研究尚未进行方案的临床试点应用,后期需进一步探索临床实用性。

徐迪[4](2019)在《牛黄凝胶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应用牛黄凝胶剂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判定其临床疗效,为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提供一个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选取10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牛黄凝胶剂涂擦于患儿大椎穴、曲池穴、神阙穴、涌泉穴处治疗;对照组给予物理降温(一贴凉)治疗,两组均观察3天。结果:治疗0.5h后: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22例、无效7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23例、无效19例。治疗后24h内发热次数:治疗组发热1次为16例、发热2次为18例、发热3次为11例、发热4次为5例;对照组发热1次为9例、发热2次为15例、发热3次为17例、发热4次为9例。治疗24h后服用退热药例数:治疗组服用退热药为18例;对照组服用退热药为29例。治疗后72h完全退热例数:治疗组为39例;对照组为29例。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牛黄凝胶剂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具有明确临床疗效,与物理降温(一贴凉)相比,退热速度更快,并能够降低患儿热势,减少退热药物的使用,缓解临床症状,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张善禹[5](2019)在《推拿对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即时退热效能的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用布洛芬混悬液及小儿推拿治疗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时的降温趋势及症状变化情况,评价两种疗效差异及各自优势。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型的临床研究,在中山市中医院门诊部,选用符合中医风寒型外感发热及西医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的80名患儿,纳入临床研究。将80名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儿推拿治疗,手法选用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清天河水、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每个患儿操作前及操作后0.5小时、1小时、2小时、4小时分别测腋温并记录,操作前后根据患儿临床表现评估症状并计算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儿操作前后的体温变化及症状变化,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嘱患儿家长若退热疗效不理想,可适当采取物理降温,体温仍维持在38.5℃以上,治疗后8小时可再次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必要时即时复诊或就近诊疗。成果:1、初始数据比较,两组初始体温、症状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进一步比较。2、治疗后0.5小时两组的退热效果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1小时对照组的退热效果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2小时、4小时后的两组退热效果没有显着差异(p>0.05)。3、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后0.5小时至1小时这段时间的体温下降较快,1小时后体温下降相对不明显;观察组患儿的体温下降趋势相对平稳。4、两组患儿在治疗4小时后较治疗前症状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治疗后4小时较治疗前的症状评分改善比对照组更明显(p<0.01)。结论:1、小儿推拿与布洛芬混悬液的退热效果基本相当,布洛芬混悬液在服用后0.5小时到1小时降温效果最明显,小儿推拿的降温效果更为平缓。2、小儿推拿比布洛芬混悬液在改善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的舒适度上更有优势。

李同,杜洪喆[6](2018)在《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外治法概述》文中研究指明小儿"外感发热"泛指因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而致的发热,大体与西医学急性呼吸道感染相对应。本文总结近十五年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应用,比较各外治法的优缺点及相关理论支持,证明中医外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面方法多样,疗效显着,部分优于西医对症治疗。

汤瑞莲,王晓燕[7](2018)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应用现状》文中提出从中药灌肠和直肠滴注治疗、熏洗和洗浴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推拿按摩疗法、针刺与放血疗法、刮痧疗法等疗法分析了近5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应用现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罗真[8](2018)在《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三阳清解液采用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效果,并对其三阳合病理论进行探讨。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共18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3组,其中口服组(A组)、直肠滴入组(B组)、乙状结肠滴入组(C组)各60例。经上述方案治疗3天后,观察3组患儿在临床总疗效、中医症状积分改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合并用药次数、各时间点体温变化、可操作性及患儿的依从性等方面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B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A组(P<0.05);C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A组(P<0.05);B组和C组总有效率无差异(P>0.05)。(2)在治疗4h、16h、24h后,A组患儿的体温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h、12h、16h、24h、36h后,A组患儿的体温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5h、4h、12h、16h、24h后,B组患儿的体温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上,三组患儿治疗前后组内积分的改善有显着差异(P<0.05)。B、C两组患儿分别与A组进行比较,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显着差异(P<0.05);B、C两组患儿治疗后比较症状积分无差异(P>0.05)。(4)退热起效时间相比,C组短于A组和B组,B组短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完全退热时间相比,C组短于A组和B组,B组短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患儿治疗过程中合并用药次数上,B与C组之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组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患儿对不同给药途径的依从性上,C组依从性最强,其次为B组,A组依从性最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灌肠给药的可操作性上,C组的可操作性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三阳清解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效果明显;其中C组在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及依从性方面均优于B和A组;(2)C组和B组在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临床总有效率及合并用药次数方面均优于A组,而B、C两种给药方法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基本相同;(3)三阳清解液乙状结肠滴入疗法具有临床疗效肯定,操作更简单,患儿依从性更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具有在儿科推广应用的价值。

李梦瑶[9](2017)在《药浴风蛋疗法对小儿外感发热证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采用药浴风蛋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证,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体温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探讨药浴风蛋疗法对小儿外感发热证的影响,评价其疗效,为小儿外感发热证的治疗提供一个安全、规范、有效的综合性新方法。方法:本课题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儿全部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将患儿按就诊先后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儿每天治疗12次,治疗3天。当患儿腋温T<38.5℃时,治疗组仅予药浴风蛋疗法,对照组仅予降温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如患儿腋温T≥38.5℃时,两组都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口服,若患儿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后,4小时内仍腋温T≥38.5℃者,可加用布洛芬混悬液口服。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的体温,并从第1次治疗后开始记录0.5h、1h、2h、3h、4h、24h、48h、72h时两组患儿的体温,同时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观察两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药服用情况、72h时退热效果及中医症状体征积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治疗前体温及治疗前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方面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经治疗,治疗组的退热起效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及退热药的服用例数,均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72h时,治疗组退热有效率为94.9%,对照组的退热有效率为82.5%,P<0.05,治疗组退热效果优于对照组;3.分别比较两组患儿自身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总分及各项积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治疗,两组患儿症状体征较治疗前都有所改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中医症状体征总分及各项积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治疗,治疗组中医症状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4.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治疗,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药浴风蛋疗法对小儿外感发热证有明确的疗效;2.药浴风蛋疗法可缩短退热起效时间及解热时间,并可长时间维持正常体温,增强退热效果;3.药浴风蛋疗法可缓解外感发热证患儿咳嗽、鼻塞、流涕、咽红肿等症状体征;4.药浴风蛋疗法操作较简单、副作用小,是民间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的绿色疗法,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苏姗,段金伟,李庆军[10](2017)在《小儿推拿退热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发热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时可产生惊厥、抽搐、昏迷等并发症并威胁小儿生命。推拿是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治病方法,总结近年来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研究进展,认为深入挖掘古代文献中小儿推拿退热的理法处方,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实验,优化推拿治疗小儿发热临床选穴,是小儿推拿学者和中医药工作者十分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二、小儿退热按摩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退热按摩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古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选取原则
    2.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概述
    1. 小儿发热与小儿推拿的关系论述
    2. 小儿发热的理论论述
        2.1 小儿发热与阴阳
        2.2 小儿发热与五脏
        2.3 小儿发热与伤寒病
        2.4 小儿发热与温病
    3. 小儿发热的诊断
第二部分: 小儿发热的推拿治法与分型
    1. 汗法
        1.1 汗法概述
        1.2 发汗特定穴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 清法
        2.1 清法概述
        2.2 退热特定穴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3 清脏腑热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3.1 清心经热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3.2 清退潮热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2.4 胎热
        2.5 三焦热
        2.6 惊热
        2.7 壮热
    3. 泻法
        3.1 泻法概述
        3.2 泻法选穴与分析
        3.3 温壮热
        3.4 积热
    4. 补法
        4.1 补法概述
        4.2 补法选穴与分析
    5. 和法
        5.1 和法概述
        5.2 和法选穴与分析
    6.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用穴配伍与诊疗思路
        1.1 汗法以行气透邪、宣通升散为主要机理,可解表里热
        1.2 清法可清表里虚实之热,与他法并用使邪祛有通路
        1.3 泻法用于食积伴随二便不调之热证
        1.4 虚热治法清补兼施
        1.5 和法为治疗诸疾的中心思想
        1.6 退热操作手法以掐法为主
        1.7 推崇推拿为主并多法并用
    2. 古今推拿手法与选穴差异
        2.1 推拿手法与思路传承
        2.2 选穴的异同点
    3. 儿科与小儿推拿治法差异
        3.1 补法
        3.2 解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儿推拿治疗发热的学术型研究现况
    参考文献
致谢

(2)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研究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标准
        3.4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案
        4.1 分组与对照
        4.2 随机方法
        4.3 治疗方案
    5 观察指标
        5.1 人口学资料
        5.2 生命体征
        5.3 疗效指标
        5.4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5.5 疗效评价标准
    6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3 两组患儿治疗前体温比较
    4 两组各时间点体温变化比较
    5 两组解热时间分布比较
    6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7 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与外感发热
        1.1 中医对外感发热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外感发热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的研究现状
    2 现代医学与发热
        2.1 现代医学对发热概念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发热病因病理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治疗发热的研究现状
    3 刘氏小儿推拿选穴依据
        3.1 “五经配伍,推经治脏”理论
        3.2 刘氏三大退热手法基于明清古籍的相关论述
        3.3 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组方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5 结果与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CRF表摘录
附录B 疗效观察表
附录C 中医症状体征积分表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获奖
综述 中西医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现状调查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构建
    第一节 文献检索范围的确定及量化标准的整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乳痈中医护理要点的提取与整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优化版《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形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优化版方案最终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牛黄凝胶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试验研究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推拿对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即时退热效能的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1.1.1 生理病理
        1.1.2 常用退热类西药的特点及作用比较
    1.2 祖国医学研究概况
        1.2.1 病因病机
        1.2.2 中医治疗外感发热常用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内容
        2.1.1 受试者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病例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2.1.5.1 脱落病例处理
        2.1.5.2 不良事件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类型
        2.2.2 样本含量估计
        2.2.3 分组
        2.2.4 盲法
        2.2.5 信息采集
    2.3 治疗方案
        2.3.1 干预准备
        2.3.2 治疗措施
        2.3.3 疗效指标
        2.3.4 特殊情况与不良反应
        2.3.5 统计方法
        2.3.6 质量控制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一般情况
        2.4.2 治疗效应分析
        2.4.3 时间效应分析
        2.4.4 治疗前后症状的比较
    2.5 讨论
        2.5.1 结果分析
        2.5.2 小儿生理病理
        2.5.3 手法选用依据
        2.5.4 操作时间的长度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外治法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常用中医外治法种类
2 常用治法介绍
    2.1 直肠给药疗法
        2.1.1 操作方法
        2.1.2 疗法的优缺点
        2.1.3 常用药物及临床疗效
        2.1.3. 1 灌肠疗法
        2.1.3. 2 退热栓疗法
    2.2 经络刺激
        2.2.1 操作方法
        2.2.2 疗法的优缺点
        2.2.3 不同方法及临床疗效
        2.2.3. 1 推拿疗法
        2.2.3. 2 刮痧疗法
        2.2.3. 3 刺络拔罐疗法
    2.3 药物经皮吸收疗法
        2.3.1 操作方法
        2.3.2 疗法的优缺点
        2.3.3 不同方法及临床疗效
        2.3.3. 1 药物敷贴
        2.3.3. 2 药浴疗法
        2.3.3. 3 涂膜疗法
        2.3.3. 4 滴鼻疗法
3 讨论

(7)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灌肠和直肠滴注治疗
2 熏洗和洗浴疗法
3 穴位贴敷疗法
4 推拿按摩疗法
5 针刺与放血疗法
6 其他疗法
7 小结与展望

(8)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汇集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5 统计学处理
    试验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试验结果
    3 不良反应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外感发热的认识
    2 中医对小儿外感发热的认识与研究
    3.乙状结肠药物滴入的研究及意义
    4.导师对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三阳合病的认识
    5.三阳清解液的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6.临床疗效分析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CRF表

(9)药浴风蛋疗法对小儿外感发热证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研究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2 临床观察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指标
    2.5 疗效评定标准
    2.6 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2.7 随访期方式及记录
    2.8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后4小时内体温的比较
    3.3 治疗后72小时内体温的比较
    3.4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3.5 治疗后总疗效比较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发热的认识与研究
    4.2 中医对外感发热证的认识与研究
    4.3 药浴风蛋退热机理的研究
5 安全性评价
6 疗效对比分析
    6.1 两组治疗后体温对比分析
    6.2 两组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对比分析
    6.3 两组总疗效的对比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小儿推拿退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文献研究
2 机制研究
3 选穴研究
4 实验研究
5 临床研究
    5.1 单纯推拿退热研究
    5.2 推拿联合其他疗法退热研究
        5.2.1 推拿联合西医疗法
        5.2.2 推拿联合中医其它疗法
6 讨论与展望

四、小儿退热按摩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古文献研究[D]. 林冠文(LIM GOON MONTH).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刘氏推五经合三大退热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疗效研究[D]. 余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的优化[D]. 李佩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牛黄凝胶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犯表证)的临床研究[D]. 徐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推拿对风寒型外感发热患儿即时退热效能的综合评价[D]. 张善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外治法概述[J]. 李同,杜洪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58)
  • [7]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应用现状[J]. 汤瑞莲,王晓燕. 中医临床研究, 2018(16)
  • [8]三阳清解液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夹滞型)的临床研究[D]. 罗真.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药浴风蛋疗法对小儿外感发热证疗效的研究[D]. 李梦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10]小儿推拿退热研究进展[J]. 苏姗,段金伟,李庆军.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05)

标签:;  ;  ;  

儿童退热按摩乳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