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性能预测系统设计

泵性能预测系统设计

一、泵性能预测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唐靖轩[1](2021)在《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的气泡泵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能够提升低品位热能的温度,并凭借其完全由热能驱动、无需溶液泵和电输入、结构紧凑和噪音小等优点而具有研究价值。系统可分为制冷剂发生/吸收模块与扩散剂发生/吸收模块,两侧气泡泵的运行性能是影响系统COP与升温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文在制冷剂发生/吸收模块气泡泵采用H2O为制冷剂、HCOOK为制冷剂吸收剂,在扩散剂发生/吸收模块气泡泵采用R134a为扩散气体、TEGDME为扩散气体吸收剂时,开展了理论与实验研究,主要的内容与结论如下:1)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改进了实验台,通过阀门切断制冷剂发生/吸收模块与扩散剂发生/吸收模块,进行独立的气泡泵实验;为制冷剂发生/吸收模块更换了无油活塞式压缩机,并通过封装在密闭筒内的方式解决了腐蚀与密封问题;为扩散剂发生/吸收模块更换了金属管浮子质量流率计,提高了气相质量流率的测量精度。2)在改进的单提升管双进双出气泡泵实验台上,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增大扩散气体质量流率,制冷剂质量流率随之增大;增大溶液浓度,制冷剂质量流率、气相质量流率、溶液质量流率、液气比以及发生功率均降低;提高动力压头,溶液质量流率与液气比显着增大;提高发生温度,制冷剂质量流率、气相质量流率以及发生功率明显增大;提高系统压强,制冷剂质量流率、气相质量流率随之减小。3)在单提升管双进双出气泡泵模型中引入了发生修正系数gm与阻力修正系数fm。分别将预测的制冷剂质量流率与溶液质量流率百分比相对误差绝对值作为拟合目标函数,分别拟合得到经验公式,预测的制冷剂质量流率与溶液质量流率误差36.56%和4.04%。4)在改进的多提升管单进双出气泡泵实验台上,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增加提升管与发生器个数可以增大有效扩散气体质量流率上限。增大发生功率,气相质量流率随之增大;增大溶液浓度,气相质量流率、溶液质量流率以及压差有所增大,发生温度略有降低;提高动力压头;增加提升管个数,气相质量流率、溶液质量流率、压力以及发生温度显着增大。5)在多提升管单进双出气泡泵中引入发生修正系数gk与阻力修正系数fk。研究变量中多引入了提升管个数,同时该侧存在压差,修改了沉浸比公式。分别将预测的气相质量流率与溶液质量流率百分比相对误差绝对值作为拟合目标函数,分别拟合得到经验公式,预测的气相质量流率与溶液质量流率误差为6.79%和5.38%。

侍晓冬[2](2021)在《基于深度学习DSAE与LSTM的液压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系统自诞生以来因为其体积小、重量轻、负载力大、动作准确稳定等优点在工业、风力发电、工程机械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液压泵作为液压系统的动力源,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着整个机械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对其进行剩余使用寿命(Remaining Useful Life,RUL)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得益于传感器以及数据存储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海量监测数据的获取也已愈加轻松,许多基于数据驱动的RUL预测方法应运而生。但是传统的预测方法由于过度依赖领域专家经验以及复杂信号处理技术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简约、高效的设备健康管理需求,因此寻求构建简单、方便通用的机械设备性能退化建模以及剩余寿命预测方法成为愈加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该问题为出发点,结合深度学习技术,展开了对齿轮泵性能退化建模和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稀疏自编码器(Deep Sparse Autoencoders,DSAE)和支持向量数据描述(Support Vector Data Description,SVDD)相结合的设备性能退化建模方法,并在轴承公开数据集PHM2012上进行了实验验证以及对比分析,以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接着在齿轮泵全寿命数据集上应用了该方法。最后,本文结合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网络处理时间序列的优势,提出了基于多层双向LSTM的齿轮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设备性能退化建模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构建的性能退化曲线具有更好的单调性和时间关联性。在获得液压泵性能退化曲线的基础上,多层双向LSTM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齿轮泵生命后期的剩余使用寿命。并且整个预测过程基本处于无监督的状态下进行,大大减少了人工参与,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孙仕欣[3](2021)在《微流控多腔室压电蠕动微泵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微泵作为微系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小尺寸和易与其他设备集成在一起使用的特点,因而被广泛的应用于面向微流体的驱动与控制领域。蠕动微泵作为微泵的一个子类,是依靠泵腔的蠕动,将流体挤压到所需方向上的一种泵,可实现管道内液体的定向流动与运输。蠕动微泵所采用的外部独立致动器以及管道与致动器之间的模块化设计,使得致动器不与试剂直接接触,实现了芯片的即插即用,减少了交叉污染,并且致动器可重复使用,大大降低制造成本。目前,常见的蠕动泵通常包含有三个致动器以及对应的三个微腔室,致动器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对相应的微腔进行挤压与释放,以实现流体的蠕动式泵送。然而,传统的三腔室蠕动微泵的反向截止压强普遍较小,容易出现液体回流的现象,这限制了蠕动微泵的应用。本文针对蠕动微泵反向截止压强低的问题,设计搭建了基于压电驱动的蠕动微泵系统;研究分析了蠕动微泵腔室数目对微泵反向截止压强和流量的影响;并针对致动器工作模式对微泵性能的影响展开了实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多腔室蠕动微泵的理论模型建立及有限元仿真分析。阐述了蠕动微泵的工作原理并建立了多腔室蠕动微泵理论模型;利用仿真软件对蠕动微泵的工作过程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模拟了泵送过程中微腔体的冲击形变及管道内液体的流动状态,分析了腔室数目对蠕动微泵性能的影响。(2)多腔室压电蠕动微泵系统的搭建与制备。利用MEMS工艺设计制备了一种由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载玻片组成的含有微管道结构的微流控芯片,并与多个独立压电驱动单元相集成,搭建了基于压电驱动的蠕动微泵系统。(3)多腔室压电蠕动微泵的性能表征。通过实验对比分析了腔室数目对微泵性能的影响,包括微泵反向截止压强和流量;验证了理论模型及仿真分析的准确性;探究了驱动电压和频率对多腔室蠕动微泵反向截止压强和流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五腔室微泵相较于三腔室微泵的反向截止压强最高可提高2.4倍。在驱动电压120 V,频率100 Hz时反向截止压强可达121kPa,流量可达15.85μL/min。(4)五腔室压电蠕动微泵工作模式的优化设计。提出了八种不同时序的致动器工作模式,并在同一工作电压(100V)和工作频率(50Hz)下对八种不同工作模式进行了实验测试。对比分析了不同工作模式对微泵性能的影响,并在不改变微流控芯片结构的前提下,提出了最佳工作模式。该研究结果对分离式多腔室压电蠕动微泵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蠕动微泵芯片结构的设计及优化。

杨志刚[4](2021)在《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消防部队的关键核心装备,消防车已经广泛应用于工厂、机场、医院、高层住宅等诸多地域进行灭火救援任务。水射流系统是消防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优劣直接关系到消防实战救援的效率。目前,国内消防车的设计处于从仿制逐步向自主研发过渡阶段,相关设计理论亟需进一步完善,进而提升我国自主研制消防车的实战性能。因此,本文以举高类消防车水射流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水射流系统压力损失评估、动力匹配及水射流轨迹预测三方面关键技术研究,从而为优化管路设计、提升动力系统工作性能、提高灭火效率提供理论支持。消防车水射流系统零部件压力损失评估。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压力损失由沿程阻力损失、局部阻力损失和高度变化引起的势能损失三部分组成,采用理论和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水射流系统中管道类部件和阀门类零部件的压力损失变化规律。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动力匹配。以消防泵为界限分为两部分进行分析,在消防泵至消防炮部分,基于系统流量压力曲线、消防泵吸水条件和性能曲线,确定消防泵功率与转速,进而验证消防泵与消防炮的压力流量匹配特性;在发动机至消防泵部分,根据发动机外特性曲线和消防泵实际工况参数确定发动机的功率与转速。水射流轨迹预测模型研究。采用质点运动学与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水射流轨迹数学模型,在上升段与下降段分别构造余弦式和正弦式力平衡修正系数方程,并构造横截面积迹线式方程,应用典型案例验证了水射流轨迹预测模型的有效性。消防车水射流系统软件开发。基于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压力损失评估、动力匹配方案及水射流轨迹预测模型,采用VB语言开发了消防车水射流系统软件。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压力损失实验研究。采用水罐消防车与举高消防车等设备搭建了水射流压力损失实验装置,测试了不同流量与位姿下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关键节点的压力值。通过实验测试值与软件计算值的比较,验证了水射流系统压力损失评估方法和软件的准确性。

田骁[5](2020)在《变负载光伏灌溉系统运行特性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光伏灌溉系统作为光伏水泵系统和节水灌溉技术的结合,通过将光能转换为电能给水泵提供动力并通过系统末端的灌溉喷头进行灌溉,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城市绿化和草原灌溉等领域,具有运行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低碳环保等优点,已成为未来农业灌溉发展的主要方向。光伏灌溉系统由光伏阵列、逆变器、光伏水泵和灌溉喷头等部件组成。现阶段太阳能光照辐射强度的不断变化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和灌溉均匀度差是光伏灌溉系统的瓶颈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系统负载喷头数量与光伏水泵在一天中的流量和压力变化不匹配而引起的。本文通过试验测试对光伏水泵和灌溉喷头的匹配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正交试验和数值模拟对光伏水泵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提高系统负载不同数量喷头时的喷灌性能,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光伏灌溉系统各部件的分类、研究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归纳了光伏灌溉系统的性能特性和研究方向。2.搭建了光伏灌溉系统性能测试试验台,对光伏灌溉系统在光照强度稳态和瞬态变化条件下系统负载不同数量喷头时光伏水泵和喷头的匹配特性进行了研究,探究了不同负载情况下光伏灌溉系统的运行特性,结果表明:(1)总体上光照强度瞬态降低时系统的灌溉性能略优于光照强度升高时的性能,灌溉均匀度最大相差1%。(2)不同光照条件下,系统负载喷头数量变化对喷灌性能有较大影响,饱和光照强度下,系统负载4个喷头的灌溉均匀度为87%,系统负载2个喷头时灌溉均匀度降低3%,且系统负载4个喷头时径向降水量分布成较为均匀的“三角形”结构,而系统负载2个喷头时径向降水量分布成较差的“梯形”结构。(3)同样光照强度下,系统负载不同数量喷头时,泵扬程因流量变化而产生较大变化,导致喷头压力也随之变化,进而影响喷头灌溉效果。(4)通过增加泵流量扬程曲线斜率,可以减少不同负载喷头数量下系统性能的差异,提高系统负载喷头数量变化时的稳定性。3.以叶轮外径D2,叶片安放角β2,叶片出口宽度b2和叶片数z作为优化变量,基于正交试验建立优化样本,采用数值模拟对优化样本进行求解,建立光伏水泵性能优化设计方法。数值优化结果表明:最优叶轮组合参数为叶轮外径D2=86mm,叶片出口安放角β2=41°,叶片出口宽度b2=4mm,叶片数z=9。此时泵关死点扬程降低3.2m,设计点扬程降低0.9m,泵流量扬程曲线斜率增加。4.采用快速成型的方式对优化的光伏水泵叶轮进行加工,并对优化的光伏灌溉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1)优化后泵流量扬程曲线的斜率增加。饱和光照强度下,泵扬程在0.0Qd工况降低7.2%,在1.0Qd工况仅降低2%。饱和光照强度下不同负载喷头数量时泵提供的压力仅相差10kPa。(2)优化后2种负载方式在饱和光照强度下的灌溉均匀度均达到了88%,降水量分布均为较好的“三角形”结构,正方形区域内降水量分布均匀。

殷杰[6](2020)在《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核电上充泵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电上充泵是核电站中至关重要的设备,为了确保上充泵稳定运行,需要对其运行过程的振动信号进行监测,通过使用信号处理技术对信号进行分析,识别其故障特征,并在故障发生的初期进行处理。由于大多数旋转机械的故障信号具有非线性、非平稳的特征,而Hilbert Huang变换(HHT)在处理这类信号具有优势,该方法已经普遍运用到故障诊断、语音处理、指数预测和工程振动等领域。但目前Hilbert Huang变换还存端点效应的缺点,在信号的两端无法正常的分解,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改进,并通过Matlab仿真与实际故障实验验证改进的有效性,本片论文具体工作如下:1简单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了核电上充泵的结构组成,对离心泵的故障诊断从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探讨,接着介绍了常见的时频分析方法:短时傅里叶变换、魏格纳分布、小波变换及HHT,并结合信号的特征对信号处理方法进行对比,确定本文的方法,针对核电上充泵常见的几种故障进行分析,通过力学模型阐明齿轮故障、滚动轴承故障及转子碰摩故障的频域特性;2针对HHT中经验模态分解时的端点效应,用图例说明产生的原因及端点效应导致的后果,接着采用基于波形匹配和最小范数和的端点延拓方法对EMD进行改进,通过计算机仿真将本文延拓方法与其他几类延拓方法对比,验证了有效性;3为分析核电上充泵机组内的齿轮箱故障与XJTU-SY轴承数据集内的轴承故障,使用改进HHT算法分解信号,准确判断了其故障,接着对核电上充泵进行了耐久性试验,试验中,在线状态监测系统观测到了非驱动端垂直方向多倍频增加与一倍频降低的现象,通过转子碰摩频域特征与对应轴瓦温度变化率进行诊断,最后与实际拆修现象对比,表明转子因不平衡而引起了上轴瓦碰摩故障;4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的多级泵叶轮装配优化工艺,以解决多级转子在安装过程中的无序现象,经过优化装配相位,可以有效的降低转子在低速和高速动平衡实验中的振动幅值,为核电上充泵不平衡故障比率的降低做了贡献;5采用Matlab GUI对本文涉及的程序开发其人机界面,并集成了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现场动平衡程序,结合本文HHT分析与转子不平衡优化,构建了核电上充泵故障诊断系统。

李海玉[7](2020)在《大冷量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分析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着提高,采用非环保类工质的空调、冰箱等制冷设备被广泛应用,消耗大量的电能,加剧了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扩散吸收制冷系统(DAR)由低品位热能驱动,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但较小的制冷量(15-45 W),限制其推广应用。本文提出大冷量的扩散吸收制冷系统(100-1000 W),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传统数据库未收纳有机工质二甲基甲酰胺(DMF)的相关物性,通过状态方程法搭建物性仿真模型,满足以R134a/DMF/He为工质对的制冷循环统一计算基准的需求。(2)建立大冷量的扩散吸收制冷循环的热力学计算模型,评估以R134a/DMF/He为代表的有机工质对,和以NH3/H2O/He为代表的传统工质对的制冷循环的热力学性能,以及对边界条件的敏感性。以R134a/DMF/He为工质对主要优势为驱动温度更低,平均热效率较高,但边界条件敏感性较高。以NH3/H2O/He为工质对主要优势为循环倍率低,稳定性高,适合应用于大冷量系统。(3)搭建以NH3/H2O/He为工质的DAR实验平台,并探究边界条件的影响。由于溶液的循环阻力较大,采用齿轮泵辅助驱动溶液循环,实现稳定运行。最佳的热源温度范围为393-413 K,实现280 K的最低制冷温度,随环境温度的降低,齿轮泵转速的降低,制冷温度降低。(4)由于气相流体阻力较大,无法驱动大冷量的制冷系统高效运行,提出喷射式水冷扩散吸收制冷系统,并构建数值仿真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喷射器驱动气体循环,并采用水冷装置及回热装置,理论上,可提高热效率,减少能量耗散。

左凌宇[8](2020)在《核用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的流体动力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屏蔽式核主泵被广泛用于舰艇等小型核动力装置和部分第三代先进核电站反应堆。小型核动力装置用屏蔽式核主泵冷却循环系统中的屏蔽套、双向蛇形冷却循环管和辅叶轮等部件在运行过程中带来大量水力损耗,同时采用辅叶轮为冷却循环系统提供流体动力,不仅对机组的起动性能有极大影响,而且使冷却循环系统的流动和热平衡问题更为复杂。在保证冷却润滑性能要求前提下,如何有效减小冷却循环系统内部损耗,实现机组的稳定起动,及保证高效安全运行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如何根据小型核动力装置用屏蔽式核主泵的结构特点和特殊运行工况要求,准确掌握和控制其冷却循环系统的流体动力特性是研制过程中非常关键的技术之一。本课题以某舰艇用核动力装置屏蔽泵的冷却循环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索能准确计算内部水摩擦损耗的方法,分析内部水摩擦损耗的组成及影响因素,掌握系统内部水摩擦损耗分布规律,研究冷却循环系统内部结构对机组性能的影响,为冷却循环系统设计优化提供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结论如下。(1)根据核用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设计特点,对屏蔽套间隙、辅叶轮和冷却循环管进行初步设计,并基于数值模拟方法,计算103000r/min转速工况下冷却循环系统的流场特性,详细分析内部水摩擦损耗来源及产生原因,确定辅叶轮和屏蔽套是影响冷却循环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同时根据数值传热方法验证了冷却循环系统因大量损耗产生的热平衡问题,表明双向蛇形冷却循环管是满足冷却循环系统的散热需求的。(2)根据水摩擦损耗的数值计算结果,基于牛顿内摩擦定律和平板湍流边界层理论,对转子屏蔽套在层流工况和湍流工况的水摩擦损耗进行近似计算。结果表明,通过理论计算的转子屏蔽套水摩擦损耗与数值计算的结果非常接近,可用于类似泰勒库埃特流动的水摩擦损耗近似计算,为冷却循环系统的初步设计提供参考。(3)针对影响系统冷却循环系统性能的辅叶轮和屏蔽套,通过改变屏蔽套间隙和辅叶轮的几何参数,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的性能预测方法对屏蔽套间隙流道和辅叶轮的流体动力特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增大屏蔽套间隙能降低水摩擦损耗;并且适当改变辅叶轮的几何参数(减小辅叶轮孔出口安放角和增加辅叶轮孔数)可以提升冷却循环系统的性能。

赵利江[9](2020)在《外啮合齿轮泵磨损加速寿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齿轮泵作为一种典型的液压泵,在工程机械、行走机械、船舶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保证齿轮泵工作在正常状态下,对其进行寿命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传统的全周期寿命试验方法存在试验时间长、消耗资本大等缺点,因此,本文对齿轮泵的加速寿命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磨损机理与加速试验方法研究。本论文介绍了外啮合齿轮泵的特点及工作原理,对其磨损退化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其寿命的主要退化机理。同时介绍了齿轮泵加速寿命试验方法,设计并搭建了加速寿命试验台。信号降噪与重构研究。基于仿真信号,利用变分模态分解方法(VMD)对其进行降噪与重构分析,并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EEMD)和改进的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MEEMD)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了VMD方法降噪在本文的适用性。退化融合指标提取。以本试验所得到的齿轮泵数据为基础,首先运用VMD-Hilbert对其进行降噪处理,然后进行基于时域、频域、时频域特征参数的退化性能指标提取,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多特征参数进行融合与降维,得到齿轮泵的退化融合指标,为增加其鲁棒性,利用霍尔特双参数线性指数平滑法对退化融合指标进行平滑处理,实现退化融合指标的准确预测。寿命预测。利用贝叶斯正则化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Trainbr-RBFNN)对齿轮泵寿命进行预测,预测前需要对该网络模型进行训练,训练数据为齿轮泵的退化融合指标和输出流量;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将测试数据代入该模型,并通过模型内部的复杂运算得到输入特征向量的预测结果。利用时间折算公式将齿轮泵加速应力下的寿命时间折算到正常应力下,得到其正常应力下的实际寿命时间与预测寿命时间,表明Trainbr-RBFNN对剩余寿命预测的准确性。

郑帅可[10](2020)在《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分析及测试系统研制》文中提出油液污染问题是限制液压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油液中的污染物以固体颗粒为主,它对液压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可以引起各类液压元件性能的衰减。液压元件在固体颗粒的影响下其性能变化的程度被称为液压元件的污染敏感度。鉴于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对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进行分析并建立其测试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分析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的基础上,明确测试系统的设计目的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用于测试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的液压系统,在液压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试验并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了测控系统,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的发展现状,阐述了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课题的研究意义。(2)指出了容积效率是液压泵污染敏感度的评价指标,分析固体颗粒对滑阀、溢流阀性能造成的影响,指出滑阀式换向阀污染敏感度的评价指标为其污染卡紧力,比例阀的污染敏感度评价指标为其静动态特性,溢流阀污染敏感度的评价指标为启闭特性以及动态特性,为设计测试系统以及确定相关元件污染敏感度试验流程提供理论依据。(3)在明确设计目标的基础上,设计液压系统并对系统关键元件进行自主设计或选型。针对系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即系统的试验项目较多导致管路布局难度大、系统颗粒物沉降以及系统散热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方案。(4)在液压系统的基础上设计了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的试验流程,为了保障试验结果的可靠性提出分散性试验以及过滤能力试验是进行所有试验的前提。针对液压泵、液压阀类元件的不同测试项目设计不同的试验流程以及测试方法。(5)确定了测控系统的整体结构,即上位机操作软件+下位机PLC控制器,确定相关电控元件的选取,针对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测试的实现设计了电气系统、PLC控制程序以及操作软件。

二、泵性能预测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泵性能预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的气泡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术语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结构形式
        1.2.2 运行参数
        1.2.3 工质选取
        1.2.4 两相流规律
        1.2.5 分析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实验研究
        1.3.2 理论研究
2 气泡泵理论模型
    2.1 模型基本假设
    2.2 气泡泵数学模型
        2.2.1 基本控制方程
        2.2.2 两相流物性
        2.2.3 漂移流模型
        2.2.4 替换方程
        2.2.5 修正系数
        2.2.6 拟合及检验流程
    2.3 本章小结
3 气泡泵输送性能实验研究
    3.1 制冷剂发生/吸收模块气泡泵实验
        3.1.1 实验方案
        3.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1.3 实验小结
    3.2 扩散剂发生/吸收模块气泡泵实验
        3.2.1 实验方案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2.3 实验小结
    3.3 本章小结
4 理论模型修正系数拟合及验证
    4.1 修正系数拟合
        4.1.1 制冷剂发生/吸收模块系数
        4.1.2 扩散剂发生/吸收模块系数
    4.2 经验公式验证
        4.2.1 制冷剂发生/吸收模块经验公式验证
        4.2.2 扩散剂发生/吸收模块经验公式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基于深度学习DSAE与LSTM的液压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HM技术发展
        1.2.2 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数据驱动PHM流程介绍
    2.2 深度稀疏自编码器
        2.2.1 自动编码器
        2.2.2 深度稀疏自编码器
    2.3 支持向量数据描述
        2.3.1 支持向量机
        2.3.2 SVDD基本原理
    2.4 循环神经网络及其变体
        2.4.1 循环神经网络
        2.4.2 长短期记忆网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DSAE-SVDD的性能退化状态建模方法
    3.1 滚动轴承退化状态建模简述
    3.2 基于DSAE和SVDD的轴承状态退化建模方法
        3.2.1 基于DSAE和SVDD的轴承退化建模框架
        3.2.2 轴承退化建模具体流程
    3.3 实验设置及结果对比分析
        3.3.1 PHM2012数据集介绍
        3.3.2 实验设置及结果
        3.3.3 与其他方法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液压泵状态退化建模
    4.1 液压泵加速寿命实验
        4.1.1 实验系统设计及组成
        4.1.2 实验原理及方案
    4.2 基于DSAE和SVDD的液压泵退化建模方法
        4.2.1 基于DSAE和SVDD的液压泵退化建模框架
        4.2.2 液压泵退化建模具体流程
    4.3 实验验证及对比分析
        4.3.1 实验数据分析
        4.3.2 实验设置及结果
        4.3.3 与其它方法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基于LSTM的液压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
    5.1 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概述
        5.1.1 数据驱动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流程
        5.1.2 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常用评价指标
    5.2 基于LSTM的液压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
        5.2.1 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
        5.2.2 多层LSTM网络结构
        5.2.3 基于LSTM的齿轮泵RUL预测方法具体实施流程
    5.3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5.3.1 LSTM层数实验
        5.3.2 LSTM窗口大小实验
        5.3.3 实验设置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3)微流控多腔室压电蠕动微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蠕动微泵的定义和分类
        1.1.1 气动蠕动微泵
        1.1.2 凸轮蠕动微泵
        1.1.3 电磁式蠕动微泵
        1.1.4 压电式蠕动微泵
        1.1.5 热电式蠕动微泵
    1.2 蠕动微泵的特点及应用
        1.2.1 医疗诊断
        1.2.2 药物运输
        1.2.3 生化反应
    1.3 蠕动微泵的研究意义
    1.4 论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多腔室压电蠕动微泵工作原理及结构设计
    2.1 多腔室压电蠕动微泵的工作原理
    2.2 多腔室蠕动微泵的理论模型
    2.3 蠕动微泵的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2.3.1 蠕动微泵的结构设计
        2.3.2 仿真软件Ansys Fluent的介绍
        2.3.3 基于Ansys软件仿真模型建立
        2.3.4 仿真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压电蠕动微泵系统的设计与制备
    3.1 多腔室压电蠕动微泵的系统性设计
        3.1.1 致动器模块的设计与制备
        3.1.2 压电致动器一致性表征与误差分析
        3.1.3 压电致动器控制电路的设计制备
        3.1.4 压电致动器驱动性能表征
    3.2 微流控芯片的制备与加工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腔室压电蠕动微泵性能表征
    4.1 多腔室微泵反向截止压强流量实验验证
        4.1.1 三腔室微泵
        4.1.2 四腔室微泵
        4.1.3 五腔室微泵
    4.2 腔室数目对微泵反向截止压强影响对比分析
    4.3 腔室数目对微泵流量影响对比分析
    4.4 五腔室微泵反向截止压强和性能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五腔室微泵工作模式分析
    5.1 微泵工作模式设计
        5.1.1 单针逐次驱动
        5.1.2 双针同步运动
        5.1.3 三针同步运动
    5.2 微泵工作模式对反向截止压强影响
    5.3 微泵工作模式对流量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本论文主要工作
        6.1.2 论文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压力损失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动力匹配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水射流轨迹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来源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消防车水射流系统零部件压力损失评估
    2.1 消防车水射流系统能量损失形式
    2.2 管道类部件压力损失计算
        2.2.1 弯管压力损失计算
        2.2.2 三通管压力损失计算
        2.2.3 异径管路压力损失计算
        2.2.4 常用过渡管路压力损失计算
    2.3 阀门类部件压力损失计算
        2.3.1 蝶阀压力损失计算
        2.3.2 缓冲器压力损失计算
        2.3.3 球阀压力损失计算
        2.3.4 止回阀压力损失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动力匹配
    3.1 消防泵与消防炮匹配
        3.1.1 消防炮流量与压力
        3.1.2 消防泵出口压力
        3.1.3 消防泵转速与功率
    3.2 发动机与消防泵匹配
        3.2.1 转速匹配
        3.2.2 功率匹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射流轨迹预测模型研究
    4.1 水射流轨迹预测模型
        4.1.1 水射流轨迹预测模型的建立
        4.1.2 水射流轨迹预测模型的计算
    4.2 水射流轨迹算例分析
        4.2.1 算例1分析
        4.2.2 算例2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消防车水射流系统软件开发
    5.1 软件主界面
    5.2 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压力损失评估
        5.2.1 整车压力损失计算
        5.2.2 零部件压力损失计算
    5.3 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动力匹配
    5.4 水射流轨迹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压力损失实验研究
    6.1 实验测试设备
    6.2 实验测试方案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变负载光伏灌溉系统运行特性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伏阵列
        1.2.2 控制器
        1.2.3 光伏水泵
        1.2.4 灌溉喷头
        1.2.5 光伏灌溉系统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伏灌溉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2.1 光伏灌溉系统
        2.1.1 光伏灌溉系统试验台
        2.1.2 光伏灌溉系统运行原理
        2.1.3 试验数据采集装置
    2.2 试验方案及步骤
        2.2.1 试验方案
        2.2.2 试验步骤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1 外特性测试与分析
        2.3.2 光照强度稳态变化下光伏灌溉系统运行特性
        2.3.3 光照强度瞬态升高下光伏灌溉系统运行特性
        2.3.4 光照强度瞬态降低下光伏灌溉系统运行特性
        2.3.5 光伏灌溉系统管路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伏灌溉系统性能优化设计
    3.1 研究模型及网格划分
        3.1.1 模型泵设计参数
        3.1.2 三维造型及网格划分
        3.1.3 网格相关性分析
    3.2 数值模拟方法
        3.2.1 关死点模拟计算设置
        3.2.2 非关死点模拟计算设置
        3.2.3 模拟结果验证
    3.3 正交试验优化
        3.3.1 优化方案设计
        3.3.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4 优化后光伏灌溉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3.4.1 试验测试
        3.4.2 光照强度稳态变化时的系统性能
        3.4.3 光照强度瞬态升高时的系统性能
        3.4.4 光照强度瞬态降低时的系统性能
        3.4.5 光伏灌溉系统管路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和展望
    4.1 研究总结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一 论文发表
    二 申请的专利
    三 参加的科研项目

(6)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核电上充泵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1.2.2 离心泵故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Hilbert-Huang变换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时频分析方法及旋转机械典型故障
    2.1 引言
    2.2 故障诊断常用的信号时频分析方法
        2.2.1 短时傅里叶变换
        2.2.2 WV分布
        2.2.3 小波变换
    2.3 Hilbert-Huang变换
    2.4 齿轮故障特性分析
        2.4.1 齿轮故障类型
        2.4.2 齿轮振动特性
    2.5 轴承故障特性分析
        2.5.1 滚动轴承故障类型
        2.5.2 滚动轴承振动特性
    2.6 上充泵碰摩故障特性分析
        2.6.1 上充泵碰摩故障机理
        2.6.2 上充泵碰摩振动特性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HHT基本原理及端点效应的改进
    3.1 引言
    3.2 HHT基本原理
        3.2.1 固有模态函数
        3.2.2 经验模态分解
        3.2.3 Hilbert谱和Hilbert边际谱
    3.3 Hilbert-Huang变换方法对模拟信号的分析
    3.4 端点效应和改进优化
        3.4.1 端点效应
        3.4.2 基于波形匹配和最小范数和的端点延拓
    3.5 模拟信号分析与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电上充泵性能试验与不平衡优化
    4.1 上充泵故障分析试验
    4.2 水泵机组齿轮箱故障诊断分析
        4.2.1 水泵参数
        4.2.2 测点布置
        4.2.3 齿轮故障分析
    4.3 滚动轴承故障分析
    4.4 核电上充泵耐久性试验现场实例
        4.4.1 试验方法
        4.4.2 核电上充泵振动信号特征分析
        4.4.3 振动故障结果各处理
    4.5 多级泵转子不平衡优化与试验
        4.5.1 叶轮的静平衡与动平衡
        4.5.2 核电上充泵转子高速动平衡优化方案研究
        4.5.3 核电上充泵转子动平衡试验
    4.6 上充泵现场不平衡优化
        4.6.1 三圆平衡法原理
        4.6.2 三圆平衡法操作步骤
    4.7 本章小节
第5章 基于MATLAB GUI的核电上充泵故障诊断系统
    5.1 MATLAB软件介绍及GUI的实现方法
    5.2 GUI设计与编程
        5.2.1 系统的功能设计
        5.2.2 系统功能的实现过程
    5.3 核电上充泵故障诊断系统
        5.3.1 时域信号分析
        5.3.2 频域信号分析
        5.3.3 时频域信号分析
        5.3.4 基于三圆法的现场动平衡软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及创新点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大冷量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分析
        1.2.1 系统结构
        1.2.2 气泡泵
        1.2.3 工作流体
        1.2.4 数值仿真计算模型
    1.3 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扩散吸收制冷工质对物性分析
    2.1 扩散吸收制冷工质对选择
    2.2 工作流体热力学物性仿真模型
        2.2.1 状态方程法
        2.2.2 混合原则
    2.3 工作流体物性仿真结果分析及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扩散吸收制冷循环理论分析
    3.1 扩散吸收制冷循环原理介绍
    3.2 扩散吸收制冷循环动力学分析
        3.2.1 气泡泵驱动分析
        3.2.2 重力驱动分析
        3.2.3 驱动压差分析
    3.3 扩散吸收制冷循环数值仿真模型
    3.4 扩散制冷循环数值仿真结果分析及讨论
        3.4.1 热源温度对扩散吸收制冷系统影响的仿真结果分析
        3.4.2 环境温度对扩散吸收制冷系统影响的仿真结果分析
        3.4.3 制冷温度对扩散吸收制冷系统影响的仿真结果分析
        3.4.4 典型工况下扩散吸收制冷系统的仿真结果分析
        3.4.5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扩散吸收制冷系统设计、搭建及实验分析
    4.1 实验系统部件设计
        4.1.1 换热器传热仿真模型
        4.1.2 DAR系统部件传热计算模型
        4.1.3 DAR系统部件设计
        4.1.4 扩散吸收制冷实验平台设计
        4.1.5 试验台的搭建
    4.2 实验数据的测量与处理
    4.3 试验台准备工作及运行过程
        4.3.1 检漏和保压
        4.3.2 保温
        4.3.3 抽真空
        4.3.4 充注过程
    4.4 实验方案
    4.5 实验调试及结果的分析讨论
        4.5.1 启动过程
        4.5.2 试验台的调试过程
        4.5.3 试验台的实验装置优化措施
    4.6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6.1 稳态实验运行结果
        4.6.2 热源温度对系统性能表现的影响
        4.6.3 齿轮泵转速对系统性能表现的影响
        4.6.4 吸收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7 实验结论与问题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扩散吸收制冷系统的优化
    5.1 DAR系统结构优化模型
    5.2 喷射式水冷扩散吸收循环仿真模型
    5.3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符号与标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核用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的流体动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4.1 核用屏蔽泵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4.2 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2 课题研究的主要技术路线
2 核用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的设计及损耗
    2.1 核用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的结构及特点
    2.2 冷却循环系统关键几何参数初步设计
        2.2.1 屏蔽套几何参数的设计
        2.2.2 辅叶轮流道设计
        2.2.3 冷却循环管的设计
    2.3 冷却循环系统的损耗分析
        2.3.1 定子屏蔽套涡流损耗
        2.3.2 转子屏蔽套涡流损耗
        2.3.3 转子屏蔽套的水摩擦损耗
    2.4 本章小结
3 核用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流动的数值分析方法
    3.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3.1.1 质量守恒方程
        3.1.2 动量守恒方程
        3.1.3 能量守恒方程
    3.2 湍流模型及壁面函数
        3.2.1 湍流模型的选择
        3.2.2 近壁区流动及壁面函数
    3.3 控制方程离散
    3.4 本章小结
4 核用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的三维数值模拟
    4.1 三维模型建立及网格生成
        4.1.1 冷却循环系统计算域的三维几何造型
        4.1.2 网格生成
    4.2 计算工况与边界条件
        4.2.1 计算工况
        4.2.2 边界条件及求解器设置
    4.3 冷却循环系统的内流特性分析
        4.3.1 核用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内流场分析
        4.3.2 辅叶轮流道内流场分析
        4.3.3 定转子屏蔽套间隙流场分析
    4.4 不同转速工况下各转动部件水摩擦损耗分析
    4.5 冷却循环系统内部热平衡分析
        4.5.1 冷却循环系统的循环流量校核计算
        4.5.2 冷却循环管的换热问题
        4.5.3 热源分析
        4.5.4 三维模型和计算网格
        4.5.5 边界条件及求解设置
        4.5.6 额定工况下的计算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屏蔽套间隙流道水摩擦损耗的近似计算
    5.1 层流状态下的水摩擦损耗
    5.2 湍流状态下的水摩擦损耗
        5.2.1 平板湍流边界层理论
        5.2.2 转子屏蔽套水摩擦损耗的计算
    5.3 本章小结
6 屏蔽套间隙对冷却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6.1 屏蔽套间隙流场数值分析基础
        6.1.1 屏蔽套间隙几何模型
        6.1.2 屏蔽套间隙的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6.2 屏蔽套间隙流场仿真与水摩擦损耗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辅叶轮对冷却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7.1 辅叶轮性能预测方法
        7.1.1 辅叶轮优化方案
        7.1.2 三维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7.1.3 边界条件及性能预测方法
    7.2 辅叶轮型式对辅泵性能的计算分析
        7.2.1 外特性分析
        7.2.2 内流场分析
        7.2.3 蜗壳压头损失
    7.3 辅叶轮孔数对辅泵性能影响
        7.3.1 外特性分析
        7.3.2 湍动能影响
    7.4 优选方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外啮合齿轮泵磨损加速寿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齿轮泵寿命试验研究及现状
        1.2.1 寿命试验研究现状
        1.2.2 加速寿命试验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思路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思路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齿轮泵磨损机理与加速寿命试验
    2.1 齿轮泵结构特点与工作原理
        2.1.1 齿轮泵结构特点
        2.1.2 工作原理
    2.2 齿轮泵磨损退化机理研究
        2.2.1 齿轮泵磨损情况介绍
        2.2.2 磨损机理
        2.2.3 齿轮泵磨损与油液泄漏关系
    2.3 齿轮泵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研究
        2.3.1 加速寿命试验定义及类型
        2.3.2 寿命分布与可靠性特征
        2.3.3 加速模型
    2.4 齿轮泵加速寿命试验设计
        2.4.1 加速寿命试验台系统设计
        2.4.2 加速寿命试验方案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齿轮泵磨损退化性能指标
    3.1 基于振动信号的齿轮泵退化性能表征
    3.2 基于VMD-Hilbert方法的齿轮泵振动信号处理
        3.2.1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EEMD
        3.2.2 改进的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MEEMD
        3.2.3 变分模态分解算法VMD
        3.2.4 基于希尔伯特变换Hilbert的包络解调法
        3.2.5 三种降噪方法的比较
    3.3 退化性能指标提取及分析
        3.3.1 基于时域特征参数的退化性能指标提取及分析
        3.3.2 基于频域特征参数的退化性能指标提取及分析
        3.3.3 基于时频域特征参数的退化性能指标提取及分析
    3.4 多特征参数融合的退化指标构建
        3.4.1 基于因子分析FA的多特征融合方法
        3.4.2 退化融合指标的平滑处理
        3.4.3 齿轮泵退化融合指标的建立
        3.4.4 齿轮泵退化融合指标的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Trainbr-RBFNN的齿轮泵寿命预测
    4.1 贝叶斯正则化法Trainbr
        4.1.1 贝叶斯法原理
        4.1.2 正则化法原理
        4.1.3 贝叶斯正则化法原理
    4.2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
        4.2.1 神经网络原理
        4.2.2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原理
    4.3 基于Trainbr-RBFNN的齿轮泵寿命预测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分析及测试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的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主要工作内容
    1.4 本章小节
第2章 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理论分析
    2.1 固体颗粒对液压元件的基本危害形式
    2.2 液压泵污染敏感度理论分析
        2.2.1 液压泵污染敏感度评价指标
        2.2.2 污染条件下液压泵输出流量分析
    2.3 液压阀污染敏感度理论分析
        2.3.1 固体颗粒对滑阀性能影响分析
        2.3.2 固体颗粒对溢流阀性能影响分析
    2.4 液压元件极限尺寸分析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测试台液压系统设计
    3.1 设计指标以及功能需求
    3.2 液压系统总体设计
    3.3 液压元件选型
        3.3.1 液压系统管网计算
        3.3.2 试验油箱计算
        3.3.3 试验泵的选型
        3.3.4 电机及变频器的选型
        3.3.5 冷却器及工业冷水机的选取
    3.4 液压系统的布置安装设计
    3.5 设计难点以及解决方案
    3.6 本章小节
第4章 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试验设计
    4.1 液压泵污染敏感度试验设计
    4.2 滑阀式换向阀污染敏感度试验设计
    4.3 比例阀污染敏感度试验设计
    4.4 溢流阀污染敏感度试验设计
    4.5 本章小节
第5章 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测控系统设计
    5.1 测控系统的基本结构
    5.2 污染敏感度测控系统硬件选型及设计
        5.2.1 传感器选型
        5.2.2 上下位机选型
        5.2.3 测控系统电气系统设计
    5.3 下位机控制程序设计
    5.4 上位机操作软件设计
        5.4.1 操作软件总体设计
        5.4.2 操作软件界面设计
        5.4.3 污染敏感度试验功能实现
    5.5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四、泵性能预测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扩散吸收式热变换器的气泡泵性能研究[D]. 唐靖轩. 浙江大学, 2021(09)
  • [2]基于深度学习DSAE与LSTM的液压泵剩余使用寿命预测[D]. 侍晓冬. 燕山大学, 2021
  • [3]微流控多腔室压电蠕动微泵性能研究[D]. 孙仕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4]消防车水射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软件开发[D]. 杨志刚. 燕山大学, 2021(01)
  • [5]变负载光伏灌溉系统运行特性及优化研究[D]. 田骁. 江苏大学, 2020
  • [6]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核电上充泵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殷杰.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7]大冷量扩散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分析与优化[D]. 李海玉.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核用屏蔽泵冷却循环系统的流体动力特性研究[D]. 左凌宇. 西华大学, 2020(01)
  • [9]外啮合齿轮泵磨损加速寿命试验研究[D]. 赵利江. 燕山大学, 2020(01)
  • [10]液压元件污染敏感度分析及测试系统研制[D]. 郑帅可. 浙江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泵性能预测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