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硬皮病112例临床分析

系统性硬皮病112例临床分析

一、系统性硬皮病11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端,冯志颖,谭仔龙,郭锦晨[1](2021)在《中药复方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硬皮病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中药复方(包括经方、中成药、自拟方)在硬皮病治疗上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主要有血管异常、胶原异常和自身免疫异常3种假说,在硬皮病的治疗和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王瑞洁[2](2021)在《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氧化应激异常、自噬异常反应在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中存在,并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氧化应激、Akt-mTOR自噬通路、促纤维化因子和胶原蛋白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探究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1)实验一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共6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皮下注射,其余组予400μg/ml博来霉素皮下注射,均每日1次0.lml,连续4周进行造模。其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浓度0.46g/ml、0.23g/ml、0.115g/ml的活血除痹汤,阳性对照组予0.013mg/ml的秋水仙碱,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均每日1次,每次0.2ml灌胃,连续4周。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集皮肤标本,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皮肤组织ROS含量,HE染色镜下观察皮肤厚度和病理改变,Masson染色镜下观察胶原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DGF、TGF-β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PDGF、TGF-β表达部位。(2)实验二在小鼠硬皮病造模及药物干预后,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Akt、Akt、p-mTOR、mTOR、LC3-Ⅰ/Ⅱ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Akt、mTOR、LC3-Ⅰ/Ⅱ表达部位。结果:(1)实验一:模型组小鼠体重较空白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造模区域皮肤硬化、增厚,无毛发长出;病理变化可见表皮、真皮明显增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囊等附属器结构萎缩,脂肪层厚度明显降低,胶原纤维增粗、增多,结构紊乱,染色加深。模型组皮损皮肤厚度、ROS、PDGF和TGF-β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胶原表达增高(P<0.05)。药物干预后相较空白对照组:①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体重和皮肤厚度显着下降(P<0.01);中药中、低剂量组皮肤厚度下降(P<0.05)。②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胶原表达(P<0.01),中药中、低剂量中药组可下调胶原表达(P<0.05);③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均可显着下调ROS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④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PDGF水平(P<0.01),各中药组下调PDG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与中药高、中剂量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⑤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TGF-β水平(P<0.01),且疗效优于中药各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可下调TGF-β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肤组织TGF-β水平与PDGF水平极强相关(r=0.964,P<0.01),与皮肤厚度相关(r=-0.578,P<0.05),PDGF水平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16,P<0.01);ROS含量与TGF-β强相关(r=0.691,P<0.01),与PDGF强水平相关(r=0.684,P<0.01),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35,P<0.01)。(2)实验二:模型小鼠皮肤Akt、mTOR活化水平和LC3-Ⅰ/Ⅱ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下调(P<0.01)。药物干预后:①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Akt/Akt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②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mTOR/mTOR水平(P<0.01),中药高、中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P<0.05),中药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P<0.05)。③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LC3-Ⅰ/Ⅱ表达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中药中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OS浓度与Akt磷酸化水平强负相关(r=-0.610,P<0.01),与LC3-Ⅰ/Ⅱ水平强负相关(r=-0.482,P<0.01),与mTOR水平负相关(r=-0.508,P<0.01);皮肤Akt磷酸化水平与TGF-β水平负相关(r=-0.562,P<0.05),与 PDGF 水平强负相关(r=-0.689,P<0.01);mTOR 磷酸化水平与PDGF水平负相关(r=-0.556P<0.05),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496,P<0.05);皮肤LC3-Ⅰ/Ⅱ水平与TGF-β水平强负相关(r=-0.734,P<0.01),与PDGF水平极强负相关(r=-0.843,P<0.01),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556,P<0.05)。结论:①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外观及病理变化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皮肤损害表现。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ROS、PDGF、TGF-β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皮肤组织ROS含量与TGF-β、PDGF水平和皮肤厚度均有相关性,证明硬皮病皮损中存在异常氧化应激反应,且氧化应激与PDGF、TGF-β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存在一定的关联。②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及表达均明显降低,自噬标记物LC3-Ⅰ/Ⅱ表达降低,证实硬皮病皮肤中有自噬异常降低的现象。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与TGF-β、PDGF、皮肤厚度存在负相关性,表明自噬可抑制纤维化进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纤维化因子表达和自噬过程降解胶原有关。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皮肤组织ROS与Akt、mTOR、LC3-Ⅰ/Ⅱ活化、表达存在负相关性,表明硬皮病中存在的氧化应激可通过调控Akt-mTOR通路活性进而抑制细胞自噬。④应用活血除痹汤和秋水仙碱治疗后,ROS受到抑制,自噬相关因子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增强,促纤维因子TGF-β、PDGF降低,表明二者可能通过降低组织氧化应激进而促进自噬,从而加强对胶原的降解能力,同时可下调促纤维化因子,从而减少皮肤胶原合成。⑤中药不同剂量组的调控效果随用药浓度而有变化,表明活血除痹汤可能是剂量依赖性药物,并存在一定的作用阈值,本实验中多数高剂量应用效果更佳。

蔡金云[3](2021)在《163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5年收治的SSc患者的疾病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了解云南省SSc的疾病特点,增加对该罕见病的认识,探索SSc发生ILD及累及血液系统的危险因素,以便进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从而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并提高生活质量,为SSc的治疗及疾病的管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01月至2020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全部SSc患者200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后共入选163例。对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整理,所有数据使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过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后,采用x±s表示,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M(P25,P75)表示,差异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理论频数<5时采用确切概率法或进行校正;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SSc患者发生ILD及累及血液系统的相关变量;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相关性。所有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图片使用GraphPad Prism 8.0进行绘制。[结果]1.163 例 SSc 患者,男 56 例,女 107 例,男:女≈1:1.91。lcSSc 49 例(30.1%),dcSSc 95 例(58.3%),lcSSc:dcSSc≈1:1.94。重叠综合征 14 例(8.6%),UCTD 4 例(2.5%)和 sine scleroderma 1 例(0.6%)。本组病例中,SSc的疾病类型分布无民族、地区差异,与是否合并ILD及是否累及血液系统无关(P>0.05)。患者的平均起病年龄(44.95±15.07)岁,病程1.5(0.5,4.0)年。2.男性患者以dcSSc更多见,mRSS评分高于女性患者,病程短于女性患者,雷诺现象的发生率及ACA、抗RNP/SM抗体的阳性率低于女性患者(P<0.05),其余器官系统受累的发生率及自身抗体的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92例(56.4%)SSc患者来自农村,71例(43.6%)患者来自城市。患者职业以农民多见:76人(47.0%)。农村患者与城市患者相比较,器官受累及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有汉族111人(68.1%),少数名族52人(31.9%)。汉族患者的mRSS评分、关节受累的发生率、Scl-70的阳性率、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低于少数民族患者(P<0.05),其余器官受累的差异及自身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Sc-ILD患者的起病年龄大于SSc-nonILD患者,心脏受累的发生率、抗β2糖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以及RDW、ESR、纤维蛋白原、铁蛋白水平高于SSc-nonILD 组(P<0.05),ACA 的阳性率低于 SSc-nonILD 组(P<0.05),其余器官系统受累及实验室特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P<0.1的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抗β2糖蛋白抗体阳性,铁蛋白、ESR水平越高,ILD发生的风险就越大,抗β2糖蛋白抗体阳性、铁蛋白、ESR是SSc-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铁蛋白对SSc患者发生ILD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7,95%CI(0.589-0.766),P<0.001。最佳预测效能的铁蛋白截点为224.095ng/ml,敏感度72.7%,特异度60.2%。ESR对SSc患者发生ILD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4,95%CI(0.624-0.785),P<0.001。最佳预测效能的 ESR截点为 16.965mm/1h,敏感度80.0%,特异度53.7%。6.血液系统受累的SSc患者面具脸、肾脏受累的发生率及Coombs、抗RNP/SM阳性率高于未受累者(P<0.05),球蛋白、IgG、IgA、ESR、CRP、IL-6、铁蛋白水平高于未受累者(P<0.05),但白蛋白、补体C3、补体C4水平低于未受累者(P<0.05)。将P<0.1的自变量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球蛋白水平越高,血液系统受累的风险就越大,球蛋白是SSc累及血液系统的独立危险因素。球蛋白对SSc患者合并血液系统受累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2,95%CI(0.569-0.775),P=0.001。最佳预测效能的球蛋白截点为32.05g/L,敏感度61.0%,特异度73.0%。7.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得出:在SSc患者中,MLR、NLR、PLR、RDW与ESR、铁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CRP无相关性(P>0.05)。IL-6与ESR、铁蛋白、CRP呈显着正相关(P<0.001)。8.共有13例患者接受传统治疗(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联合TCZ 8mg/(kg·月)治疗。10例患者治疗时间>3个月,其中9例患者治疗时间>6个月。在治疗3个月后,mRSS评分较基线水平无差异(P>0.05),但治疗6个月后,mRSS评分及ESR较基线水平降低(P<0.05)。但接受传统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mRSS评分较基线水平均无差异(P>0.05)。[结论]1.本组病例中,疾病类型以dcSSc多见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β2糖蛋白抗体阳性、铁蛋白、ESR是SSc-ILD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中,球蛋白是SSc累及血液系统的独立危险因素4.本研究结果显示:MLR、NLR、PLR、RDW与ESR、铁蛋白呈正相关

刘晨曦[4](2021)在《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基因组学和相关自身抗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的基因组学研究目的: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皮肤增厚、纤维化和免疫应答为特征的系统性罕见自身免疫病。SSc的发病机制仍然难以捉摸,但普遍认为遗传因素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中国汉族人群SSc进行了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1)采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汉族人群SSc患者342例和健康对照694例进行了研究,分析遗传易感位点与SSc之间的关联性;(2)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sequencing,WES)的方法,对中国汉族人群SSc患者40例和健康对照20例进行了研究,并在241例健康对照及258例SSc患者中进行Sanger测序及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验证。结果:(1)ARID3A rs10415976-G等位基因频率在SSc患者组中低于健康对照组,rs350146-TT基因型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在加性遗传模型下,ARID3A rs10415976-G与中国汉族人群SSc相关,在显性遗传模型下,ARID3A rs62132345-T与中国汉族人群SSc相关,在隐性遗传模型下,ARID3A rs350146-T与中国汉族人群SSc相关;CXCR5rs77871618-T等位基因频率在SSc患者组中略低于健康对照组;在显性遗传模型下,CXCR5 rs77871618-T和CXCR5 rs2077579-G与中国汉族人群SSc相关;GTF2Irs117026326 和 rs73366469 与 SSc 密切相关;GTF2Irs1 17026326-T 等位基因频率和TT基因型频率在SSc患者组中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GTF2Irs73366469-C等位基因频率和CC基因型频率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在三种遗传模型下,GTF2I rs117026326-T 和 rs73366469-C 与中国汉族人群 SSc 相关;NFKB1 rs1599961-AG 基因型频率在SSc患者组中略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显性遗传模型下,NFKB1 rs1599961-A与中国汉族人群SSc相关;TNFSF8 rs1555457-T等位基因频率和TC基因型频率在SSc患者组中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显性和隐性遗传模型下,TNFSF8 rs1555457-T与中国汉族人群SSc相关;TYK2基因的rs2304256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SSc之间未发现显着关联;(2)WES的结果提示下列突变与中国汉族人群SSc相关:位于CTDSP2基因的chr12:58220166 A>C位点,位于RPL23A基因的chr17:27047791 G>T 位点,位于RGMA基因的 chr15:93595516 C>A 位点,位于ABCA3基因的 chr16:2348431 A>G 位点,位于WRN基因的 chr8:30969288 A>T 位点,位于 PPIH基因的 chr1:43131706 G>T 位点、位于UGT8基因的 chr4:115589309 G>A位点、位于LATS1基因的chr6:150005366 G>C位点、位于TSTD2基因的chr9:100367851 G>C 位点、位于NDRG4基因的 chr16:58538497 A>G 位点、位于ADAP2 基因的 chr17:29253861 G>A 位点、位于 PIEZO2 基因的 chr18:10736603 T>C位点、位于RASGRP4基因的chr19:38907780 G>T位点、位于PRR12基因的chr19:50097777 T>C 位点和位于CHGB基因的 chr20:5905646 T>C 位点。结论:ARID3A rs10415976、CXCR5 rs77871618、GTF2Irs117026326 和 rs73366469、NFKB1 rs1599961和TNFSF8 rs1555457是中国汉族人群SSc的易感位点。CTDSP2、RPL23A、RGMA、ABCA3、WRN、PPIH、UGT8、LATS1、TSTD2、NDRG4、ADAP2、PIEZO2、RASGRP4、PRR12和CHGB这十五种基因中发生的突变为潜在引起SSc发病的稀有突变,推测这些基因突变对基因功能影响较大,可作为后续研究的重要靶基因。第二部分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自身抗体的研究目的:自身抗体对于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的诊断具有重大价值。本研究评估了已知的SSc相关自身抗体对SSc诊断的价值,并采用包含21 148种人类蛋白的Huprot阵列的方法,发现了新型的SSc相关自身抗体。方法:(1)采用免疫膜条的方法检测320例SSc、100例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对照和3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的13项SSc相关自身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 236 例 SSc、125例CTD对照和166例健康对照血清中的抗RNA聚合酶Ⅲ(RNAP Ⅲ)抗体,并评估了与临床症状之间的相关性;(2)采用两阶段的筛选策略,第一阶段采用Huprot阵列筛选40例SSc、30例CTD对照和2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的候选SSc相关自身抗原,第二阶段采用定制的候选SSc相关自身抗原小芯片进行大样本验证,纳入400例SSc、200例疾病对照和100例健康对照血清中,最后采用Western blot的方法进行确认。结果:(1)与CTD对照组相比时,SSc组的抗RP11、抗CENPB、抗CENPA和抗Scl-70抗体的阳性率较高,与健康对照相比时,SSc组的抗Ro-52、抗CENPB、抗CENPA和抗Scl-70抗体的阳性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抗Scl-70抗体在SSc合并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组的阳性率高于不合并组,具有预测SSc患者中ILD的发生的价值;与CTD和健康对照组相比,ELISA检测的抗RNAPⅢ抗体在SSc的阳性率更高,抗RNAP Ⅲ阳性的患者的肾危象发生率比抗体阴性的患者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第一阶段的Huprot阵列筛选出113种候选SSc相关自身抗原,第二阶段的小芯片及Western blot验证出了一种新型的SSc相关自身抗体——抗SNRPA抗体,它在SSc组的阳性率显着高于疾病对照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RP11、抗CENPB、抗CENPA和抗Scl-70抗体可用于诊断中国汉族人群的SSc;ELISA检测到的抗RNAP Ⅲ抗体对SSc具有诊断价值,且对与SSc相关的肾脏疾病具有预测价值;抗SNRPA抗体是一种新型的与中国汉族人群SSc相关的自身抗体,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可作为抗Scl-70抗体在临床应用上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检测。

王晓佳,姬海燕,邸益红,龚爱红[5](2020)在《系统性硬皮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系统性硬皮病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民族等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使用国际疾病编码M34.0为主要诊断在某院病案录入系统中检索2011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某院住院确诊为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就诊信息,剔除复诊患者,筛选出初发病例87例。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9年87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民族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1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87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中,男性:女性≈1:6.25。患者平均年龄50.13±11.11岁,男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1±8.56岁,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50±11.49岁,发病高峰为31~50岁女性,占54.02%。系统性硬皮病患者不同年龄段男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94,P=0.047<0.05)。农民与无业人员比例较高,占68.97%,该病患者职业分布中农民居首。婚姻状况中已婚患者居多。民族分布中汉族占78.16%,少数民族占21.84%。平均住院天数10.46±4.47天。男性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1.44±3.78,女性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0.31±4.57,男性与女性患者间平均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2,P=0.48>0.05)。住院总费用中平均费用10 797.34±6737.75元,其中男性平均住院费用6211.59±1641.64元,女性平均住院费用9910.36±7289.61元。女性与男性患者住院费用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05,P=0.047<0.05)。结论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对系统性硬皮病的发病有影响。

赵晨曦[6](2019)在《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在口服中药及外擦积雪苷霜软膏的基础治疗方案上,辅助使用二乌煎熏洗,客观评价中药熏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疗效差异,客观评价加用中药熏洗治疗对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的外用疗效,从而寻找更多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可选的,简单易操作的、经济方便的外治方法。方法:按照简单随机方法,将52例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治疗组予以口服中药+中药熏洗(二乌煎)+外擦积雪苷霜软膏,对照组予以口服中药+热水熏洗+外擦积雪苷霜软膏。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对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皮损采用LoSSI评分记录皮损面积、红斑程度、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记录各种症状及局部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疗效判定及结果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局限性硬皮病8周后的疗效比较中,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的皮损面积评分、红斑评分、皮肤厚度评分、进展评分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P均>0.05,说明无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皮损面积评分、皮肤厚度、进展情况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红斑程度评分在治疗前与治疗4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在皮损面积评分,进展情况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第8周后,组间比较,仍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红斑颜色评分,皮肤厚度评分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第4周后,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第8周后,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在口服中药配合外擦积雪苷霜软膏治疗基础上,辅助二乌煎熏洗治疗局限性硬皮病(风湿痹阻证)与对照组在有效率上差异性不大,可能与疗程相对较短有关。2、局限性硬皮病的皮损面积改善、进展情况控制相对较难;运用二乌煎中药辅助熏洗治疗,可在红斑程度、皮肤厚度方面有明显效果,但需坚持使用4周后,才有疗效差异。中药熏洗辅助治疗硬皮病(风湿痹阻证)可在原有治疗方案上有确切疗效,其能明确缓解部分皮肤改变。且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以推广。

马希晨[7](2018)在《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中国中文的数据期刊库(CNKI)、万方知识服务的数据平台(Wan fang)和维普资源整合的期刊服务平台(VIP)为数据源,以“局灶性硬皮病、局限性硬皮病、硬斑病、肢端型的硬皮病、弥漫性的硬皮病”为主题词,搜索近10年的相关文献,共搜索1138篇,其中符合条件的193篇,将这193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发现到目前为止有关于局灶性硬皮病的研究以及报道都十分有限,本研究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收集的病例进行数据挖掘和临床分析等处理之后,总结用药规律,挖掘新处方,分析并得出临床特点,归纳总结并升华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用药经验,不断丰富以及进一步提升优化名医经验基础上的局灶性硬皮病诊疗方案,为学习名医经验提供一种新方式,进一步为名医经验上升为临床证据奠定理论根基。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17年9月份在河北以岭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由郭刚教授收治病人的病例,其中包括住院和门诊病例,利用中医承传助辅平台,建立中药处方及中医证候数据库,录入数据,基于熵的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分析和结果输出,挖掘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用药规律及其相关临床特征的分析。结果1.郭刚教授对于局灶性硬皮病的治疗经常选用的药物有:积雪草、桑叶、半夏、茯苓、连翘、皂刺等;积雪草出现213次,桑叶为134次,半夏114次,茯苓100次,连翘91次,皂刺91次;2.常用药物组合为:(1)桑叶,积雪草;(2)半夏,桑叶;(3)半夏,积雪草等;其中“桑叶,积雪草”出现最多,为124次。3.局灶性硬皮病的方剂中药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的系数分析:半夏、茯苓的关联系数最高,为0.103475,薏苡仁、皂刺的关联系数是0.10315,薏苡仁、夏枯草的关联系数是0.102117。4.本课题在核心处方的基础上,通过采用无监督的熵层次的聚类算法,分析归纳出6首新处方:(1)夜交皮、昆布、五加藤(2)桑叶、积雪草、金花银、连翘(3)金翘花、连银、茵陈、大蓟(4)连翘、茵陈、积雪草(5)桑叶、金银花、鸡内金、大蓟(6)积雪草、茵陈、桑叶、大蓟。5.328例局灶性硬皮病患者中,包括61种症状,有23种症状频数在20以上,依次为:皮肤硬化、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白苔薄、蜡样光泽、淡舌红、毳毛脱失、发红、滑脉、皮肤瘙痒、关节受累、红舌、色素有脱失、皮肤温度正常、脉细略沉、舌白偏淡、黄薄苔、沉脉、肿胀、脉弦而细、苔白而腻、脉弱且沉、脉涩。6.症状模式频度出现最多的是色素沉着、皮肤硬化,其次是色素沉着、皮肤萎缩以及皮肤硬化、皮肤萎缩;7.症状规律网络展示:皮肤硬化、皮肤萎缩、色素沉着、蜡样光泽是局灶性硬皮病最常见的症状;8.在改进的互信息法基础上症状聚类分析得出:居于前三位的是舌淡红、脉沉细;舌红、脉弦;舌淡红、脉弦;关联系数分别为:0.024286、0.022231、0.020108。23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的分布如下:其中包括有63例男性患者,还有174例女性患者,男女之间的比例为1:2.76;患者年龄在1252岁,平均为31.41±7.26岁;发病年龄在935岁,平均为21.54±13.87岁,可以得出女性的平均发病年龄要早于男性,这都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性(P<0.05);确诊年龄为941岁;病史为319年,平均病史:6.7±3.8年。比例最高的是点滴状(14.34%)和斑块状(29.11%),其次是泛发性(11.81%)、瘢痕性(10.55%)、深部硬斑病(8.86%)、大疱性(7.59%)、线状(7.17%)、致残性(4.22%)。皮温偏高163例(68.78%)、蜡样光泽93例(39.24%)、其中蜡样光泽伴有肿胀者64例(27%)、皮肤硬化215例(90.72%)、皮肤萎缩125例(52.74%)、既有皮肤硬化又伴有皮肤萎缩者107例(45.15%)、伴有色素沉着者168例(70.89%)、色素脱失者60例(25.32%)、毳毛脱失者15例(6.32%)、关节受累者49例(20.68%)、皮肤瘙痒者51例(21.51%)、增殖脱皮11例(4.64%)。实验室检查中血沉增高为14.35%,lgA增高为2.1%,lgM增高为52.74%,lgG增高为3.8%,C3异常为33.76%,C4异常为24.05%,C-反应蛋白异常为11.81%,自身抗体。中医辨证分型中的湿热阻络证占到97例(40.92%),局灶性硬皮病中的脉络瘀阻证占到74例(31.22%),而脾肾亏虚证占到66例(27.85%)。结论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临证善抓主症,灵活选用中药,组方针对各种症状而随症加减,认为局灶性硬皮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硬化、皮肤萎缩、色素沉着、蜡样光泽;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痰为主要治则,辅以养血益气、活血化瘀之法;谴方用药以桑叶、积雪草、茯苓、半夏为最常用中药。将该病的理法方药细化,为中医药治疗局灶性硬皮病提供更为清晰明确的理论依据,丰富和优化诊疗方案,为中医治疗提供有效的临床方法,提高治愈率。

潘厚儒[8](2016)在《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硬皮病(Scleroderma)作为一种累及皮肤和内脏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纤维化是其病理改变的核心环节,TGF-p是目前被公认最强的致纤维化因子之一,它能促进体内组织活性氧(ROS)异常合成,形成的氧化应激反应,此反与胶原合成增加密切相关。PDGFA作为纤维化进程的上游因子,在硬皮病患者的血清高度表达,其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可诱使成纤维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增殖,造成胶原组织沉积及纤维化,同时ROS通过抑制硬皮病患者体内磷酸酶活性,促使PDGF与其受体持续结合,加强纤维化增生。此外,PDGFA与TGF-β诱导的纤维化过程存在交互作用,两者通过协同作用可诱导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高表达从而促进纤维化的发生。因此对硬皮病纤维化的治疗成为硬皮病硬化期治疗的关键,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段师段行武教授自拟活血除痹汤,以养血活血、通络除痹之法治疗硬皮病硬化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活血除痹汤治疗硬皮病硬化期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我们以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小鼠为实验对象,观察活血除痹汤对其纤维化的抑制效果,以及对致纤维化相关性因子的调控作用。以期为活血除痹汤治疗硬皮病纤维化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实验室理论的基础。本研究由文献综述、段师治疗经验介绍及实验研究三部分构成。其中文献综述三篇,综述一主要论述了西医对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综述二主要论述了西医对硬皮病的治疗及相关研究,综述三主要论述了中医对硬皮病病因病机的理解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实验目的: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干预效果,通过数据比较证明:①异常氧化应激反应存在于硬皮病硬化期皮损中②活血除痹汤能有效缓解皮肤增厚,降低胶原指数,抑制氧化应激反应③活血除痹汤能有效抑制致纤维化相关性因子TGF-β/PDGFA及对纤维化的发生。方法:(1)实验一将18只BALB/c小鼠小鼠随机分组为①空白组②模型低剂量组③模型高剂量组(每组6只)后以PBS 0.1ml/日对①进行皮下注射;分别以浓度400μg/0.1ml、800μg/0.1ml的博来霉素溶液0.1ml/日对②③组进行皮下注射4周后处死小鼠采取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比较皮肤增厚程度及皮肤胶原指数以掌握最合适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的博来霉素造模浓度。(2)实验二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①空白组②模型组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以PBS 0.1ml/日对①进行皮下注射;以400μg/0.1ml的博来霉素溶液0.1m1/日对②至⑤组进行为期4周的造模,于5-8周分别以不同浓度的活血除痹汤药液(按成人体重换算浓度为:44.8、22.4、11.2g/(kg·d)) 2ml/日对③④⑤灌喂;①②以同比体积的蒸馏水进行灌胃。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取皮肤组织进行观察皮肤厚度、胶原指数以及皮损中ROS含量的变化。(3)实验三对硬皮病硬化期小鼠进行造模及不同浓度的中药干预后,对各组的硬皮病纤维增生相关因子TGF-β/PDGFA以及它们的下游产物COL-Ⅰ及COL-Ⅲ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后测量其变化。结果:(1)实验一:结果显示②造模低剂量组与③造模高剂量组与①空白组比较,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均增加明显,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②与③相比,②的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均高于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小鼠皮肤外观表现为硬化增厚、披毛脱失、毛囊萎缩消失;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可见真皮层明显增厚,胶原纤维束数量增加、增粗膨大,纤维间隙变窄,毛囊萎缩,真皮血管周围和间质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壁明显增厚,脂肪层减少甚则消失,皮肤附属器减少明显等符合硬皮病临床皮肤病理变化的表现。(2)实验二:结果显示②模型组①空白组比较,皮肤厚度、胶原指数以及皮损ROS含量均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与②模型组比较,皮肤厚度、胶原指数均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③的皮肤厚度与胶原指数明显低于④⑤(P<0.01)。皮损ROS含量方面③与④⑤间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④与⑤ROS含量差异不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示:皮损ROS含量与皮损厚度呈正相关(r=0.891,P<0.01)、皮损ROS含量与皮肤胶原指数呈正相关(r=0.866,P<0.01)、皮肤厚度与胶原指数呈正相关(r=0.942,P<0.01)。(3)实验三:结果显示②模型组①空白组比较,致纤维化相关因子TGF-β/PDGFA含量及COL-Ⅰ/Ⅲ生成均明显升高,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③中药高剂量组④中药中剂量组⑤中药低剂量组与②模型组比较,致纤维化相关因子TGF- β/PDGFA含量及COL-Ⅰ/Ⅲ生成均明显降低,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③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④⑤,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④在各项指标之间明显低于⑤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相关性分析表示TGF-β含量与皮损ROS浓度呈强相关性(r=0.87,P<0.01)、PDGFA含量与ROS浓度呈强正相关性(r=0.88,P<0.01)、TGF-β含量与COL-Ⅰ/Ⅲ含量呈强相关(r=0.96,P<0.01, r=0.95,P<0.01).PDGFA含量与COL-Ⅰ/Ⅲ含量呈强相关(r= 0.96,P<0.01,,r=0.97,P<0.01)结论:(1)博来霉素皮下注射诱发硬皮病硬化期小鼠模型的最佳浓度为400μg/0.1ml,为期4周;模型小鼠的皮肤外观及显微镜下的病理变化皆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的皮肤损害。(2)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皮损中有大量的ROS生成,且ROS浓度与皮损的厚度及胶原指数呈正相关,说明氧化应激反应与皮肤纤维增生有较强的关系;随着活血除痹汤干预的浓度增加,ROS含量、皮肤厚度及胶原指数呈同比下降,说明活血除痹汤抑制皮肤纤维增生可能通过减少ROS的生成产生作用。(3)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皮损中致纤维化因子TGF-β、PDGFA与皮损中COL-Ⅰ/Ⅲ的表达呈正相关,随着活血除痹汤干预的浓度增加,TGF-β、PDGFA与COL-Ⅰ/Ⅲ呈同比下降,说明活血除痹汤能抑制模型小鼠皮肤中TGF-β、PDGFA的含量达到抑制纤维化的目的,且对COL-Ⅰ/Ⅲ的生成可能有直接或(与)间接抑制的作用。(4)模型小鼠皮肤中的ROS含量与与TGF-β及PDGFA含量呈强相关性,说明在纤维化的过程中,ROS、TGF-β、PDGFA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5)活血除痹汤在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效果确切,且在高浓度下效果最佳。

林玉慧[9](2016)在《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当前麻木中医药治疗研究系统性不够、深度不高的现状,通过系统总结古今医家论治麻木的理论文献和诊治经验,提出以气血不足、痰瘀痹阻为基本病机,根据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研制蠲痹通络方,以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为麻木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治法方药。方法临床收集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患者120例,包括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腕管综合征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蠲痹通络方治疗,对照组采用甲钴胺0.5mg、维生素B110mg,每日3次,每次各1片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观察2个疗程。通过比较两组控制麻木发作、减轻麻木程度、改善麻木相关症状等方面的差异,评价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并观察评价其对不同病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结果(1)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1个月疗程时,痊愈率12.7%,显效率21.8%,总有效率70.9%。2个疗程时,痊愈率46%,显效率34%,总有效率92%。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1,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对照组1个疗程时痊愈率5.6%,显效率14.8%,总有效率42.6%;2个疗程时痊愈率20.4%,显效率22.4%,总有效率69.3%。.其中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P<0.05,也明显优于1个疗程的疗效。提示,治疗麻木,不管采用中、西药物,治疗疗程均以2个月为佳。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比较,P<0.01。治疗后2个月,痊愈率比较,P<0.05;总有效率比较,P<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甲钴胺、维B1对照组。(2)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程度:Levi法结果显示,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麻木程度比较,P<0.01,表明治疗组麻木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VAS法结果显示,治疗后不同疗程两组VAS评分比较,P均<0.01,表明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程度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3)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两组不同疗程均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且以2个疗程更为明显,蠲痹通络方效果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4)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重滞感、针刺感以2个疗程疗效更为明显;对于灼热感、蚁行感则只需要1个疗程就能明显改善。西药对照组对于改善酸、胀、痛、肿、针刺感亦以2个疗程为佳;对于重滞感则只需1个疗程就有显着疗效;对于清冷感、灼热感、蚁行感则无明显疗效。(5)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蠲痹通络方治疗2个月后,伴随症状均不同程度的得以改善。其中,治疗组对于改善乏力、形寒怕冷、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的症状疗效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6)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统计治疗2个月后,两组对不同疾病麻木疗效,结果显示:末梢神经炎麻木:治疗组痊愈率50%、显效率29.2%、总有效率91.7%,对照组分别为24%、12%、60%。两组比较,P<0.05。神经根压迫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1.2%、显效率52.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分别为10%、30%、75%。两组比较,P<0.05。腕管综合征麻木:治疗组痊愈率44.4%、显效率11.1%、总有效率77.7%,对照组分别为50%、25%、100%。两组比较,P>0.05。表明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治疗有明显疗效,尤其是末梢神经炎麻木、神经根压迫麻木。结论: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明显优于甲钴胺、维B1对照组,能有效减轻麻木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疗程以2个月为佳;蠲痹通络方改善麻木的同时,亦能有效改善酸、胀、痛、肿、清冷感、灼热感、重滞感、针刺感、蚁行感等麻木相关症状及乏力、形寒怕冷、怕风、腰酸、腿软、颈项僵硬、头昏、烘热汗出等麻木伴随症状;蠲痹通络方对于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王玉杰[10](2016)在《109例系统性硬皮病临床特征分析及其环境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109例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的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和发病特征,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的门诊和住院病人。利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和病史资料,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0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9,平均年龄为48.50±11.90岁,平均病程为4.00(1.00,7.00)年,中年女性高发,职业分布中以体力劳动者为主。首发症状主要为雷诺现象(66例),随着病情发展,可累及胃肠道、关节和呼吸系统等多个系统。有24例患者伴有高血压、冠心病、间质性肺炎等疾病;有16例患者伴有上呼吸道、肺部、尿道和消化道感染。在实验室检查中,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阳性率最高,达80.8%,其余依次为抗拓扑异构酶Ι抗体(antitopoisomerase I antibody,抗Scl-70抗体),抗干燥综合症A抗体,抗核糖核蛋白抗体(anti-ribonucleoprotein antibody,抗RNP抗体)和抗着丝点抗体(anti-centromere antibody,ACA)。结论(1)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体力劳动者多见;(2)主要首发症状为雷诺现象,医生应予以高度重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3)胃肠道、关节和呼吸系统为其常见受累器官,部分患者甚至出现多系统同时受累情况,医生应重视对靶器官进行保护性和预防性治疗;(4)感染影响到SSc的发生发展,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是治疗SSc的一个重要环节;(5)ANA、ACA、抗Scl-70等自身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有助于SSc的诊断。目的探讨环境相关因素在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中发病的作用,为阐明SSc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以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集来自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09例SSc患者和来自于合肥市社区的436例对照的相关信息,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Sc患病的因素。另外,将本研究中女性生育因素的结果与目前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结合起来,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其与SSc患病的相关性。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农民、教师/会计/文员、制鞋/服装/纺织工人、体质指数、服用避孕药、流产、其他接触的人吸烟、饮酒、噪声暴露、有机溶剂暴露、药物过敏史是影响SSc患病的因素。(2)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除饮酒外,农民(OR=5.396,95%CI 2.833-10.276)、教师/会计/文员(OR=10.823,95%CI 3.445-34.003)、制鞋/服装/纺织工人(OR=17.235,95%CI 5.101-58.236)、偏瘦(OR=3.359,95%CI 1.261-8.948)、肥胖(OR=0.486,95%CI 0.238-0.996)、服用避孕药(OR=3.886,95%CI 1.242-12.162)、流产(OR=5.232,95%CI 2.593-10.557)、其他接触的人吸烟(OR=4.962,95%CI 2.945-9.866)、噪声暴露(OR=2.661,95%CI 1.235-5.731)、有机溶剂暴露(OR=4.948,95%CI1.238-19.773)、药物过敏史(OR=4.257,95%CI 1.739-10.419)仍与SSc的患病有关。(3)三篇共纳入3 192名病例和13 030名对照的文献探讨了女性生育因素与SSc之间的关联,对结果进行合并分析后发现无生育史、服用避孕药和流产与SSc的患病无关。结论多个环境因素与SSc的患病有关,应针对性加强SSc的预防和患者康复工作。

二、系统性硬皮病11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性硬皮病1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复方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疗效
    1.1 经 方
    1.2 中成药
    1.3 自拟方
2 作用机制研究
    2.1 血管异常
    2.2 自身免疫异常
    2.3 胶原异常
3 结 语

(2)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硬皮病发病机制与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1 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2 硬皮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3 小结
    综述二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1 病名归属认识进展
        2 病因病机认识进展
        3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4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5 小结
    综述三 中医药通过干预细胞自噬治疗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1 细胞自噬及相关通路
        2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肝纤维化
        3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肺纤维化
        4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心肌纤维化
        5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肾纤维化
        6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其他纤维化疾病
        7 小结
前言
第一章 导师治验
    1 病因病机
    2 三期论治
    3 治疗特点
    4 验案举例
    5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ROS、PDGF、TGF-β水平的影响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Akt-mTOR自噬通路的影响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163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硬皮病相关皮肤损害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基因组学和相关自身抗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的基因组学研究
    (一) 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二) 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的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自身抗体的研究
    (一) 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特异性自身抗体谱临床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二) 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新自身抗体的筛选和验证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系统性硬化症的自身抗体、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系统性硬皮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年龄和性别
    2.2 职业
    2.3 婚姻状况
    2.4 民族
    2.5 地域
    2.6 平均住院日
    2.7 住院费用
3 讨论

(6)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分组方法
    3.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
        3.2 病例选择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脱落与剔除标准
    4.研究方案
        4.1 基础治疗
        4.2 试验治疗
        4.3 观察时限
        4.4 日常调护
        4.5 观察指标
        4.6 安全性指标
    5.技术路线
    6.试验资料统计分析
        6.1 病例采集情况
        6.2 基本资料
        6.3 临床表现
        6.4 两组治疗前各评分组间比较
        6.5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6.6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7.讨论
        7.1 现代医学对硬皮病的研究进展
        7.2 中医对硬皮病的理论研究进展
        7.4 熏洗方“二乌煎”
        7.5 独活寄生汤治疗硬皮病经验
        7.6 黄莺教授治疗硬皮病经验
        7.7 局限性硬皮病的病情评判标准讨论
        7.8 试验中其他各项评分讨论
        7.9 本次试验研究结果讨论
结论
问题及展望
    1.本次试验存在的问题
    2.试验结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硬皮病认识
        1.1 硬皮病病名“皮痹”的由来
        1.2 “皮痹”的病因病机
        1.3 现代医家对于硬皮病病因病机及诊疗认识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硬皮病
    2.现代医学对于硬皮病认识
        2.1 硬皮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2.2 发病机制的研究概况
        2.3 临床表现
        2.4 局限性硬皮病的治疗
    3.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件2:CRF表及部分资料
附件3:典型病例图片展示

(7)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
    1.1 研究背景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病例来源与筛选
        1.2.2 病例资料选择标准
        1.2.3 分析软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
        1.2.4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1.2.5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1.3.1 用药频次
        1.3.2 症状频次
        1.3.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1.3.4 基于关联规则的症状规律分析
        1.3.5 基于熵方法的规律分析
    1.4 讨论
        1.4.1 注重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药
        1.4.2 从“肺脾肾”论治
        1.4.3 理、法、方、药有机结合
    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皮肤病变的临床分析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一般资料
        2.2.2 临床表现
        2.2.3 实验室检查
        2.2.4 中医辨证分型
    2.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综述 局灶性硬皮病在中西医方面的治疗现状及临床研究进展
    3.1 在中医方面对硬皮病的认识及研究
        3.1.1 中医古籍对硬皮病的认识
        3.1.2 现当代的中医学家在硬皮病方面的研究
    3.2 硬皮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3.2.1 硬皮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3.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3.2.3 硬皮病的临床分型
        3.2.4 临床表现
        3.2.5 硬皮病的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局灶性硬皮病病例观察表
附录B 皮肤硬化积分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西医对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
        一 发病机制研究
        二 硬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演化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硬皮病治疗
        一 局灶型硬皮病(Localized scleroderma,LS)
        二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
        三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治疗硬皮病的研究
        一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
        二 内治法
        三 外治法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导师治验
    一 病因病机
    二 分期论治
    三 治疗特点
    四 病案治验
    五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博来霉素对BalB/c小鼠皮下注射模拟硬皮病硬化期皮损模型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ROS含量的影响研究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实验三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PDGF/TGF-β含量及胶原影响研究
        目的
        材料及方法
        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活血除痹汤的组方特色
    参考文献
结论
    结语
    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麻木的文献回顾、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现代医学对麻木发病机理的认识与治疗研究概况
        1.1 麻木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有密切关系
        1.2 慢性压迫、缺血、营养缺乏、炎症、中毒等都可导致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减慢
        1.3 西药治疗麻木因其缺乏针对性而存在争议
        2 中医对麻木的认识及其流派
        2.1 先秦至三国时期为麻木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期
        2.2 晋唐以荣卫不和,风寒入于肌肉立论
        2.3 宋辽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初步区分麻与木
        2.4 明代充实麻木理论,治疗方法更加丰富
        2.5 清代医家继承前人经验,在理论与治疗上均有突破
        2.6 现代中医继承先辈智慧经验,发病学说渐成体系,辨证方法日臻完善
    第二章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理论研究
        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立论依据
        1.1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古代文献依据
        1.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依据
        1.3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是治疗麻木的重要治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评价
    1 诊断标准与病例纳入标准
        1.1 麻木中医诊断依据
        1.2 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诊断依据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终止标准、脱落及剔除标准
    2 观察指标
        2.1 麻木病程
        2.2 麻木部位
        2.3 麻木发作频率
    3 统计学方法
    4 临床资料
        4.1 病例来源及分组
        4.2 两组病例脱落情况
        4.3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4.4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4.5 两组患者既往病史
        4.6 两组患者个人史
        4.7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4.8 两组患者麻木诱发或加重因素
        4.9 两组患者麻木部位
        4.10 两组患者麻木程度
        4.11 两组患者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4.12 两组麻木不同疾病分布情况
    5 治疗方法
        5.1 治疗组
        5.2 对照组
        5.3 合并治疗处理
    6 疗效评定
    7 治疗结果
        7.1 两组总疗效比较
        7.2 两组治疗后麻木改善程度比较
        7.3 两组治疗后麻木发作频率比较
        7.4 两组不同病种麻木疗效比较
        7.5 两组患者麻木相关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7.6 两组患者伴随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麻木病因病机探讨
        1.1 麻木虽有外感、内伤之分,而以内伤为常见
        1.2 气血不足、风痰瘀阻是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病机
    2 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基本治法
    3 临床常用加减药物功效分析
        3.1 桂枝
        3.2 肉桂
        3.3 细辛
        3.4 桑枝
        3.5 羌活
        3.6 秦艽
        3.7 葛根
        3.8 片姜黄
        3.9 白附子
        3.10 川牛膝
        3.11 防己、天仙藤
        3.12 桑寄生、杜仲
        3.13 地鳖虫
        3.14 生地黄
        3.15 赤芍
    4 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发病特点分析
        4.1 中老年女性多发
        4.2 高血压病患易患麻木
        4.3 肢体静止、寒冷刺激是麻木主要的诱发或加重因素
    5 蠲痹通络方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的疗效分析
        5.1 蠲痹通络方治疗麻木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5.2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改善麻木程度
        5.3 蠲痹通络方能明显减少麻木发作频率
        5.4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相关症状
        5.5 蠲痹通络方能有效改善麻木气血不足、风痰瘀阻证候表现
        5.6 蠲痹通络方对多种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疾病均有明显疗效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10)109例系统性硬皮病临床特征分析及其环境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研究一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研究二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系统性硬皮病环境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系统综述
    参考文献

四、系统性硬皮病11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复方治疗硬皮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李端,冯志颖,谭仔龙,郭锦晨.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1(08)
  • [2]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D]. 王瑞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163例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D]. 蔡金云.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硬化症基因组学和相关自身抗体的研究[D]. 刘晨曦.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系统性硬皮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J]. 王晓佳,姬海燕,邸益红,龚爱红. 中国病案, 2020(08)
  • [6]二乌煎熏洗辅助治疗(风湿痹阻证)局限性硬皮病临床疗效观察[D]. 赵晨曦.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郭刚教授治疗局灶性硬皮病的临床经验及用药规律研究[D]. 马希晨.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1)
  • [8]活血除痹汤干预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的作用研究[D]. 潘厚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益气养血、化痰祛瘀通络法治疗麻木的临床研究 ——附蠲痹通络方治疗60例周围神经损伤性麻木疗效观察[D]. 林玉慧.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109例系统性硬皮病临床特征分析及其环境相关因素研究[D]. 王玉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系统性硬皮病11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