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学科——21世纪的管理圣经

第五学科——21世纪的管理圣经

一、第五项修练──21世纪的管理圣经(论文文献综述)

赵耀祖[1](2020)在《我国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沿革及当代建构》文中研究指明社会教育作为当代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在形式上占据了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但在实质上却被学校教育挤占了应有的位置。社会教育价值取向是研究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价值取向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存在偏颇和缺失都是导致当代社会教育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重点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我国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历程和国外社会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然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当代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定位以及如何建构当代社会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了论述。具体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在分析当前社会教育的发展基础上对社会教育和价值取向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划定该研究的研究范围,其次介绍了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基础理论,社会处于不断的运动发展中,因此不能以一个成型的理论涵盖古今中外的教育问题,并且问题研究离不开基础理论的支撑,本研究主要基于三个主要的基础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化理论和社会变迁理论。第三章我国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沿革。依据社会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将我国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分为三个阶段:古代社会以民众教化为主;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以开启民智和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为并重;新中国成立以后到现在以辅助学校和承担简单社会职能为主。第四章国外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发展研究。本章重点分析了国外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异同点,发现国外的社会教育其价值取向更侧重于对个人本位的需求研究、国家政府是推动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等几个特点。第五章当代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建构。价值取向是实践主体在行为选择上的判断标准。当代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导向,以社会参与社会治理为方案,全面构建完整合理的社会教育体系。

戴建生[2](2015)在《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问题研究——以承德电大为例》文中指出学习型组织是组织和个人通过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修炼"来构建的.建立共同愿景,它是一门现代管理理论,是组织及其成员获取,加工,整理,创新和利用知识,来指导和改善自身的行为和思想,从而达到增强适应环境,影响环境能力的组织.它强调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共同奋斗,不断创新进步

杨明宏[3](2011)在《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 ——教育管理人学论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是研究人类、组织和管理的基本分析单位,人类在所有自觉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中,都进行着对自身的理解和诠释。人们总是通过对人性、人的本质等问题的探索,寻求建立-套核心的价值观念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和行为方式。管理是伴随着人类自身的产生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而不断发展演变的人类的类特性。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正是运用自己的类特性——组织管理,在实践活动中构造出不同于“自然序”的新的有序性活动。人在自己构建的管理系统中既是管理主体,也是管理客体,管理系统中的其它要素必须通过人的参与才能发挥其作用,所有管理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人的本质特性、人的心理、人性需求和行为模式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人”的问题尤其是“人性”问题是所有管理理论体系和管理思想在哲学和文化观念层面上最核心的基础理论,“人性假设”是管理理论的前提假设,人性观既是管理实践活动的内在理念,更是管理思想演进和管理理论建设的“硬核”。教育管理是人对人的活动,教育管理科学理论正是对这一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与探索的结果。“人”是教育管理的“根”,“人”的问题尤其是“人性观”是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既不局限于考察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也不直击目前的教育管理科学理论体系,而是以“‘人性观’、‘人学观’是教育管理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的逻辑起点”为研究假设,在对教育管理的人学品性进行合法性论证基础上,剖析教育管理的现代性危机及其根源,透视现代人性在教育管理中的缺位、错位、越位现象,提出以“人是目的”为教育管理的人学纲领,并通过教育管理中认识人的哲学思维方式——人学范式的转换,试图在思想、理念层面为现代教育管理提供一种人学指导,以实现“人”的回归。围绕上述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论文主要分为导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进行研究。导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缘由和研究现状,并基于“‘人性观’、‘人学观’是教育管理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的逻辑起点”的研究假设,界定了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域,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梳理分析教育管理中的人性论,揭示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为教育管理的人学品性进行合法性辩护。任何管理理论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实践活动的展开都离不开人、人性、人之本质、人的生存与发展等关于“人”的最基本、最本质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管理思想史就是人类对自身不断深入认识的人学研究史。本研究主要通过耙梳分析古今中外教育管理思想和教育管理理论中的人性论,发掘始终贯穿于人类教育管理思想发展、管理理论建构和管理实践活动的逻辑主线——“人的问题”尤其是“人性假设”的研究。所以,“人性问题”是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建设与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展开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管理科学具有浓郁的人学品性,教育管理人学作为教育世界中对人的根本问题的思考与回应的基础理论学科,正是生发于此。第二章,研究首先对现代教育管理进行人学审视,剖析教育管理的现代性危机及其结果,诊断教育管理现代性危机之根源。教育管理科学是成人之学,教育管理活动是人之场域。然而,现代教育管理科学建设正面临着严重的困境,理论研究进入沉寂,缺乏建设意识,“亦步亦趋”于“人——物”的企业管理理论。而且,认真审视教育管理之现实场景,我们惊奇地发现,在最应该彰显人性和人的价值的教育管理实践活动中,却存在着严重的对人性的漠视和人的价值的缺失现象。人道的残缺、民主的遮蔽、公平的戕害、公益的褪隐等,使得当前的教育及其管理活动难以涵养生命,出现人性的荒漠,教育管理失真、失善和失美,正陷入现代性危机。研究以西方主体性哲学、主体间性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分析工具,提出:受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主义的强势渗透,在“单向度”的“理性经济人”预设下,教育管理走上追求确定性、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的“麦当劳”化之路,是其陷入现代性危机之根源。第三章,新的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精神,新的时代催生新的教育管理哲学。“人”的问题,是管理哲学研究中永恒的主题。研究指出,因为人的未确定性和开放性,才使人的发展有了各种可能,才使得哲学对人的研究成为永恒。而人“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的非特定化、未确定性和不完善性,正是教育管理的存在之基,使人成人才是真正的教育管理之旨。所以,“人是目的”既是人学的根本大法,更是教育管理的最高本体。教育管理应该引出一个有尊严意识的、能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生成一个有真正主体意识、能超越自己而独立站起来的人!第四章,研究以“范式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受唯科学主义、工具理性主义的强势渗透,现代教育管理以机械决定论、本体论思维的“物”之“是其所是”的存在向度来追问教育中的人及其存在,完全不顾人的“是其所应是”的可能向度,造成了人的价值理性的式微,使教育管理世界中的人失去了其真实性和丰富性,成为抽象的、异己的、单向性的存在物。而“适合人存在方式的思维方式是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方式的自觉反思中形成的符合人的本性的认识方式。”所以,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展开必须实现从机械论、决定论和本体论思维向有机论、生成论和实践论人学范式的转换。只有在实践论教育管理人学范式的观照下,教育管理才能涵养生命而不再是对生命的一种简单机械的控制,教育管理系统将呈现出自组织系统的生态性、生命生成的混沌性与复杂性以及非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第五章,生命就是活的延续!个体的生命生成于他与世界的关系和他在生活世界中的活动,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他的生活世界。研究认为:“是否有利于促进‘人’之生成乃是衡量一切教育理论与教育活动的根本尺度。”要使教育管理成为“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必须直视个体自主的生活世界,建构主体间性的管理实践观,走向对话性交往的教育管理实践!“人的问题”是支撑教育理论的阿基米德点。因此,研究选取人的问题中的“人性假设”、“人学观”作为研究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建设的切入点,以“人”为整个教育管理系统的统帅和灵魂,突出“人性假设研究是整个教育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的人学基础和逻辑前提”的教育管理人学范式,有助于促进教育管理基本理论建设,完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而且,人性假设问题的教育管理学意义,归根结底要落实在它对教育管理具体策略的影响上。研究通过从机械论、决定论和和本体论思维向有机论、生成论和实践论人学范式的转换,致力于构建一个“属人”的教育管理范式,为教育管理实践提供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人性观和人学思想,以树立更为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为促进教育管理实践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

张鑫莲[4](2010)在《学习型组织:锻造团队》文中研究指明信息革命、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学习型组织。20世纪90年代初,以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彼得·圣吉为代表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随后它迅速风靡全球并成为"21世纪的管理圣经"。在彼得·圣吉的着作《第五项

刘安琪[5](2010)在《企业文化视域中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企业的生存环境也正在或是将要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以往的计划经营和垄断贸易封锁已经被打破,企业面对的将是更加开放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那么,我国企业将如何迎难而上,怎样有效地获得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一席之地,如何担负起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这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企业文化这一最早并未被人熟知的舶来名词,最早是在20世纪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进入我国。企业的管理者们在经历了对企业文化从陌生到熟知的过程后,也逐渐地意识到企业文化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手段和动力。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企业文化己显示出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资源”所产生的特有的文化力和生产力,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最具活力、最具稳定性、最具个性化、最具渗透力、最不易被竞争者模仿的因素。在企业文化的视域中,将企业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必须突出时代性、注重创新性、创造个性和强化全球伦理观念,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样才能体现时代的要求,促进企业的改革发展与社会进步。本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来论述企业文化视域下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对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中所涉及概念的论述;第三部分是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主要从对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与企业文化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二者如何结合,以及相应的对策来论述。结论部分对全文作了总结,指出在企业文化视域下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的必要性进而在文章最后总结性的指出两者融合的原则和途径以及措施。

沈文玮[6](2010)在《西方管理学视角下企业经济民主理论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西方企业经济民主理论是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伴随管理理论的兴起和演变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一般的管理理论着眼于管理过程和组织结构不同,企业经济民主理论着重从对人的行为认识、信息沟通和组织结构、管理者的决策方式以及民主制度的安排等四个方面,分析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论文根据西方企业管理理论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从影响企业经济民主进程的四个基本要素出发,对企业经济民主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进行梳理,以期能够为我国企业经济民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提供一些启示。

俄辰[7](2009)在《断裂与回归——当代管理新理性的建构》文中研究表明管理学自20世纪初以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场为标志而成为了科学。迄今几近百年。纵观百年管理发展史,我们发现在管理精英层出不穷、管理理论次第更迭的繁华图景背后,却渗透着面对不断涌现的管理难题而疲于应战的无奈。究其根源,乃是自启蒙运动以来以工具理性为主要内容的启蒙理性促成并暗含于现代管理之中并指导管理实践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本文以管理人性假设为突破口,对现代管理理性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得出了导致20世纪管理之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现代管理理性的单一主体性所导致的单向度的管理的必然结果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结合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初步建构了以交往实践理性为主要内容的多极主体的管理新理性,使“人”在管理框架内的价值得以体现。从而为管理学在21世纪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的道路。

韩晗[8](2007)在《非普遍主义的路径 ——企业变革理论演进的趋势研究》文中指出从泰勒的一家之言,到今天纷繁复杂的争鸣,企业变革理论历经百年演进。本文通过对西方企业变革理论史和社会学理论的梳理和总结,结合西方企业变革的特征以及追随历史条件而发生的主要变化的说明,意图给出西方的企业变革理论未来可能的状态和总体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谨希望,借以哲学意义的思考,对中国企业变革中的自主创新有所助益。本文是借助对“组织观”的研究来对企业变革理论进行探讨。具体而言,文章从组织观出发,划分了企业变革理论可能经历的三个阶段——原生态组织观、系统组织观与辩证组织观;并通过考察这三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给出企业变革理论演进所呈现的趋势所在。这就是本文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全文的线索是:导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线索、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以及研究目的。第一章关于原生态组织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技术理性主义,以古典管理学派为代表,围绕“物”,要求企业具有清晰的可测量性和确凿性;二是情感逻辑,以人际关系学派为代表,关注“人”的情感,又将企业带回了不清晰、不可测量、不确凿性。第二章通过对二战后诸多企业变革理论的梳理和评价,阐述了系统组织观的特点,它将“环境”纳入对企业的思考,并认为企业是一个关联的、权变的系统。第三章关于辩证组织观,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本章是在对前面两个组织观的不断扬弃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构建了个新的“辩证组织观”。第一节和第二节阐释了这一组织观的缘起和主要意涵,将企业的“物”、“人”、“环境”三维的具体联系回归到“互动”上。第三节将这一组织观对前两个组织观下的具体企业变革理论进行批判和超越,从而为今后建立企业变革理论提出了具体不足之处以及发展的方向——认为企业具有关联的、动态的、具体的和不确定性的特征。从组织观这三个阶段的演进中,呈现出企业变革理论、甚至是更深层次哲学意义上的一个发展趋势——非普遍主义。这将对我国企业变革在目前“失语”状态下谋求自创新提出三点启示:是,正视现实;二是,尊重经验;三是,坚持文化。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本文最突出的贡献在于:通过研究组织社会学理论这样一个跨学科的视角,使用“组织观”作为研究管理领域的企业变革理论的手段,并借鉴性和探索性地构建了一个新的“辩证组织观”。二、对企业变革理论的趋势研究提出了更深层次具有哲学意义的思考。三、对现有的企业变革理论从组织观的深度进行批判和超越,以提出具体的不足和改进之处。四、区分了“量变”和“质变”两种性质的变革,从而通过两种视野考察企业变革问题。

胡启镔[9](2007)在《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IT企业培训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加入WTO,企业所处的环境变化越来越迅速,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应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带来的挑战,已成为企业不得不考虑的关键问题。然而,企业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对于IT企业而言,由于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就更加突出。如何在21世纪与变革共舞并赢得最终的喝彩,IT企业必须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把人作为最核心的因素,不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本身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提出了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IT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创新研究。本论文首先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本质特征、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结合学习型组织开展培训的关键特征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于企业培训的启示。接着,通过对国内外IT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的分析、比较和反思,结合成功IT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案例分析,构建了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IT企业开展培训创新的系统模型,最后对实施培训创新进行了重点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IT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IT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黄澄清[10](2006)在《系统思考应用于协同管理及整合行销传播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二十一新世纪,全世界不管企业个体或政府部门都在进行内部改造,面对国际竞争环境问题,产业环境与营销模式的快速变迁,突破过去国与国之间的贸易障碍,以往存在的保护政策与限制亦纷纷被打破,使得长期处于弱势的农产业更趋于困境,在新世纪开启的关键时刻,农业部门必须以提升竞争力为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以整体性、前瞻性的策略,整合资源并建立创新团队,方能奠定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黄澄清,2002)。台湾与中国大陆已加入WTO,正是两岸发展农业协同组织的最佳契机,目前台湾的农业人口约400万,农家约78万户,平均耕地面积约仅1公顷左右(陈希煌,2000);而中国大陆目前13亿人口中,就有2亿多的农民,应如何让两岸水果产销组织因应加入WTO所带来的冲击,使双方农业得以合作,成为发展协同合作组织来衔接全球性农产品通路以抗衡国际市场的关键因素。另外,对于幅员广阔的中国大陆而言,为面对国外高度侵略性的农产品竞争,中国大陆农业组织必须将组织思维从个别的经营个体,扩展成策略联盟的协同网络,学习台湾农业产销联盟的合作机制,以强化自身竞争力,建立一套能有效发挥群体效益的营销网络,经由策略联盟达成资源互补与整合的目标。 在竞争环境诡谲多变之下,考验着管理者如何整合各种不同的传播工具,让组织与组织间能维持良性的互动关系;而英国传统学派所发展的系统化修练理论,更能帮助管理者以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实务上的组织问题,在组织协同管理与整合规划上更具效用。本研究目的为:1、探讨协同管理、整合行传播与系统化修练三构面之影响性,并分析台湾与中国大陆水果产销联盟组织在协同管理及整合营销传播上的差异情形;2、了解如何运用系统化修练,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规划协同管理与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时产生的组织问题;3.针对台湾与中国大陆水果产销联盟提出建议,以利两岸农业组织等相关单位,在规划协同方案时,能采取易成功的系统化协同策略。 本研究以台湾与中国大陆农产业之产业联盟组织为研究对象,利用协同管理(Collaborative Management,CM)、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二、第五项修练──21世纪的管理圣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五项修练──21世纪的管理圣经(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沿革及当代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一)当下社会现象带来的教育反思
        (二)终身教育思潮的指引
        (三)社会教育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会教育
        (二)价值取向
    三、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目的
第二章 、基础理论
    一、社会化理论
        (一)社会化的内涵
        (二)社会化的特征
    二、社会变迁理论
        (一)社会变迁的内涵
        (二)教育与社会变迁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早期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层面的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我国社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发展
    一、古代的社会教育
        (一)社会形态分析
        (二)社会教育的实践形式与价值取向
    二、近现代的社会教育
        (一)社会形态分析
        (二)社会教育的实践形式与价值取向
    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社会教育
        (一)社会形态分析
        (二)社会教育的实践形式与价值取向
第四章 、国外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与启示
    一、国外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沿革
        (一)古代社会教育价值取向
        (二)现代社会教育价值取向
        (三)当代社会教育价值取向
    二、国外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特点
        (一)强调社会救助取向
        (二)强调知识获得取向
        (三)强调终身发展取向
    三、对我国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启示
        (一)回归“人的需求”是必然趋势
        (二)国家政府是推行的主要力量
        (三)时代背景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第五章 、我国当代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建构
    一、理论研究
        (一)性质定位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二、社会实践
        (一)教育主体
        (二)教育内容
        (三)教育方法
    三、理论与实践相融通
        (一)目标整合
        (二)组织融通
        (三)机制联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问题研究——以承德电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指导思想
2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主要目的
3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方法步骤
4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5 加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组织领导

(3)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 ——教育管理人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及研究现状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二、研究问题域的界定
        (一) 相关概念的说明
        (二) 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 基本研究思路
        (二) 主要研究方法
    四、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实践意义
第一章 人性追寻:教育管理的人学品性
    一、人性论:管理的第一要论
        (一) 人性释义
        (二) 管理:人类的"种的类特性"
        (三) 人性假设:管理理论之"硬核"
    二、我国古代的人性观及其教育管理思想
        (一) 儒家的人性观及其教育管理思想
        (二) 道家的人性观及其教育管理思想
        (三) 法家的人性观及其教育管理思想
    三、西方的人性假设及其教育管理之道
        (一) "政治人"假设及其西方的政治管理思想
        (二) "经济人"假设下的古典管理理论及其教育管理
        (三) "社会人"假设下的人际关系学说及其教育管理
        (四) 基于"自我实现人"假设的需要理论及其教育管理
        (五) 基于"复杂人"假设的权变理论及教育管理
        (六) "文化人"假设与学习化社会的教育管理之道
第二章 人性消解:现代教育管理的人学审视
    一、麦当劳化的管理:教育管理的现代性危机
        (一) 效率至上的现代教育目标管理
        (二) 线性控制的现代教育过程管理
        (三) 甄别独尊的现代教育评价管理
    二、生命意义的消解:教育管理现代性危机之结果
        (一) 人文的失落和自由的压抑
        (二) 个性的丧失和创造的消解
        (三) 人格的扭曲和道德的失范
    三、人性假设的偏误:教育管理现代性危机之根源
第三章 人是目的:教育管理的人学纲领
    一、哲学宣言:"人是目的"
        (一) 天地之性人为贵:中国传统哲学视野中的人
        (二) 人是万物之尺度:西方古典哲学对人的理解
        (三) "‘人’的消失":现代西方哲学对人的存在之重新估量
    二、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教育管理之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观照
    三、"人"之生成:教育管理的人学诉求
        (一) 人之未确定性:教育管理存在之基
        (二) 使人成"人":教育管理存在之旨
第四章 范式转换:教育管理的人学理路
    一、范式及人学范式
        (一) 范式及范式理论研究
        (二) 人学范式:解读人性之哲学思维方式
    二、教育管理的人学范式转换
        (一) 从机械论范式到有机论范式
        (二) 从本体论思维到实践论人学范式
    三、实践论范式观照下教育管理的人学属性表征
        (一) 教育管理自组织系统的生态性
        (二) 教育管理中生命生成的混沌性与复杂性
        (三) 教育管理中人的发展的非确定性与不可控制性
第五章 人之回归:教育管理的人学实践
    一、回归个体自主的生活世界
        (一) 生活世界:人之生成场域
        (二) 尊重生活世界中的个体生命
    二、建构主体间性的管理实践观
        (一) 主体间性理论界说
        (二) 主体间性的教育管理交往实践观
    三、走向对话交往的教育管理实践
        (一) 建立教育管理主体间民主平等的交往关系
        (二) 走向主体间对话性交往的教育管理活动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学习型组织:锻造团队(论文提纲范文)

导入战略体系
建立共同愿景
提供制度保证
完善培训体系
营造学习氛围
搭建学习平台

(5)企业文化视域中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青年政治社会化与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 文化与企业文化
        2.1.1 文化的内涵
        2.1.2 企业文化的内涵
    2.2 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
        2.2.1 社会化的涵义
        2.2.2 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2.3 青年与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
        2.3.1 青年的涵义
        2.3.2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2.3.3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涵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3.1 企业文化建设促进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的发展
    3.2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保证企业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2.1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有助于构筑企业良好的共同愿景
        3.2.2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有助于培育企业优秀的管理理念
    3.3 新时期青年政治社会化教育给企业文化带来的新格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意义
    4.1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4.1.1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的现状
        4.1.2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4.2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4.2.1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要求两者相互结合
        4.2.2 两者结合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内在要求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对策
    5.1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5.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
        5.1.2 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原则
        5.1.3 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与企业管理工作相结合原则
    5.2 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教育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途径
        5.2.1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心上结合
        5.2.2 在培养四有员工目标上结合
        5.2.3 在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中结合
        5.2.4 在创建精神文明工作中结合
    5.3 加强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5.3.1 提高青年职工政治工作队伍素质加强职工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5.3.2 占领思想阵地建立和拓宽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5.3.3 找准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合点促进企业文化发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西方管理学视角下企业经济民主理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20世纪20年代至“二战”前:企业经济民主理论的形成时期
    (一) 对人的行为认识从“经济人”转向“社会人”, 管理理论开始关注民主形式
    (二) 信息沟通由“单向命令”转向“双向沟通”, 管理中的“参与”理论开始出现
    (三) 对管理者的认识从“个人的品格和素质”转向“领导方式和行为”, 从而提供了管理者主导的民主管理的理论新视角
    (四) 在民主制度上, 以集体谈判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员工社会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安排开始出现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企业经济民主理论的发展时期
    (一) 对人的行为认识进一步发展为“能动人”, 强调在抵御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方面, 发挥企业员工的能动性
    (二) 信息沟通在传统的纵向控制基础上, 强调横向协调的作用, 使企业民主管理有了新的组织基础
    (三) 对管理者的研究从“领导行为”拓展为“领导模式”, 强调企业内外部环境对领导方式的重大影响
    (四) 在民主制度方面, 员工参与管理获得了较稳固的法律保障, 民主管理形式也趋向多样化
三、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经济民主理论的深化时期
    (一) 对人的行为认识进一步深化为“创新人”, 形成以人为核心的新管理理念
    (二) 信息沟通的“网络化”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客观要求企业内部关系更倾向于合作性质的关系
    (三) 企业管理者的领导权威呈现“弱化”倾向, 与之相反, 企业民主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四) 民主制度从管理形式深入到了企业经济实质

(7)断裂与回归——当代管理新理性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五节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现代管理理性的生成
    第一节 现代管理的理性底板
    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性的生成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性的实践体现
    第四节 现代管理的危机
第二章 现代管理理性批判
    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性批判的切入口
    第二节 对现代管理人性假设的理性透析
    第三节 现代管理理性批判
第三章 当代管理的背景转换
    第一节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第二节 知识经济对管理中“人”的改造
    第三节 知识经济对管理的改造
第四章 当代管理新理性的建构
    第一节 交往实践观及其新的理性精神
    第二节 交往实践理性对当代管理的理性满足
    第三节 当代管理实践的理性启示——以学习型组织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8)非普遍主义的路径 ——企业变革理论演进的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原生态组织观
    第一节 古典管理学派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
        二、古典管理学派的主要理论
        三、古典管理学派的核心思想——技术理性主义
    第二节 人际关系学派的贡献
        一、历史背景
        二、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理论
        三、人际关系学派的核心思想——“情感逻辑”
    小结
第二章 系统组织观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系统组织观的意涵
        一、系统理论
        二、开放系统理论
    第三节 变革内容理论
        一、企业文化
        二、战略定位
        三、企业流程再造
        四、组织发展模型
    第四节 变革过程理论
        一、过程理论框架
        二、过程方法框架
        三、过程顺序框架
    小结
第三章 辩证组织观
    第一节 辩证组织观的缘起
        一、人性假说的演进
        二、辩证组织观的人性假说基础
    第二节 辩证组织观的内容
        一、组织的基本原理
        二、辩证组织观的主要涵义
        三、辩证组织观的意义——理论的非普适性
    第三节 辩证组织观的理论超越
        一、对原生态组织观的批判
        二、对系统组织观下变革理论的冲击和超越
    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IT企业培训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特征及现实意义
    2.1 学习型组织理论及“五项修炼”的内涵
        2.1.1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
        2.1.2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用新眼睛看世界
        2.1.3 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打造生命共同体
        2.1.4 团队学习(Team Leaming)——激发群体智慧
        2.1.5 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见树又见林
    2.2 学习型组织的本质及特征
        2.2.1 学习型组织的本质
        2.2.2 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2.3 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
第三章 学习型组织理论与企业培训的有效融合
    3.1 培训概述
    3.2 学习型组织人力资源培训的关键特征
    3.3 学习型组织理论对企业培训的启示
第四章 国内外IT企业培训现状及分析
    4.1 IT企业及其员工特点
        4.1.1 IT技术和IT企业
        4.1.2 IT企业员工的特点
    4.2 国外IT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
        4.2.1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培训
        4.2.2 注重学习能力的培训
        4.2.3 人力资源培训投资巨大
        4.2.4 培训管理机制完善
    4.3 我国IT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
    4.4 我国IT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问题反思
        4.4.1 对人力资源培训缺乏战略思考
        4.4.2 培训机制不健全
        4.4.3 培训管理急待加强
    4.5 成功IT企业的培训启示
        4.5.1 需要理念创新
        4.5.2 要注重构建学习培训体系
        4.5.3 要突出企业管理创新
        4.5.4 要注重人力资本的积累与开发
第五章 IT企业培训创新
    5.1 培训创新的环境分析
        5.1.1 培训创新的外部环境
        5.1.2 培训创新的内部环境
    5.2 培训创新的SWOT分析
    5.3 培训创新的原则
    5.4 培训创新的模型
    5.5 IT企业培训创新的实施
        5.5.1 培训理念创新
        5.5.2 培训管理创新
        5.5.3 培训机制创新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系统思考应用于协同管理及整合行销传播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形目录 表格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范围与流程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流程
1.4 研究限制 第二章 水果产业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2.1 水果产业分析
    2.1.1 台湾水果产业现况分析
    2.1.2 中国大陆水果产业现况分析
    2.1.3 产业分析小结
2.2 协同商务
    2.2.1 协同商务的兴起
    2.2.2 协同商务的定义
    2.2.3 协同商务之分类
    2.2.4 协同商务之架构
    2.2.5 协同商务的策略规划
    2.2.6 协同商务相关应用研究
    2.2.7 协同商务小结
2.3 整合营销传播
    2.3.1 整合营销传播形成背景
    2.3.2 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
    2.3.3 传统营销与整合营销传播模式之比较
    2.3.4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
    2.3.5 整合营销传播之架构
    2.3.6 整合营销传播相关研究
    2.3.7 整合营销传播小结
2.4 系统思考
    2.4.1 系统思考的背景与发展
    2.4.2 系统思考的定义
    2.4.3 系统思考的相关理论
    2.4.4 系统思考的工具
    2.4.5 系统思考的特性
    2.4.6 系统思考相关应用研究
    2.4.7 系统化修练
    2.4.8 系统思考小结 第三章 研究方案
3.1 研究架构
    3.1.1 研究架构之理论推导
    3.1.2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2.2 变量操作性定义
    3.2.3 研究方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各构面的叙述性统计资料分析
    4.1.1 协同管理
    4.1.2 整合营销传播
    4.1.3 系统化修练
4.2 信度与效度检定
    4.2.1 信度检定
    4.2.2 效度检定
4.3 台湾与中国大陆水果产销联盟在各构面之T检定
4.4 各重要构面间之回归分析
    4.4.1 系统化修练对协同管理之回归分析
    4.4.2 系统化修练对整合营销传播之回归分析
    4.4.3 协同管理对整合营销传播之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束语
5.1 结论
5.2 管理与实务之涵义
    5.2.1 管理面
    5.2.2 实务面
5.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和录用论文目录 致谢 研究问卷

四、第五项修练──21世纪的管理圣经(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社会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沿革及当代建构[D]. 赵耀祖.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2]开放大学建设学习型组织的问题研究——以承德电大为例[J]. 戴建生. 科技展望, 2015(07)
  • [3]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 ——教育管理人学论纲[D]. 杨明宏. 西南大学, 2011(06)
  • [4]学习型组织:锻造团队[J]. 张鑫莲.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10(Z1)
  • [5]企业文化视域中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研究[D]. 刘安琪.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06)
  • [6]西方管理学视角下企业经济民主理论的发展[J]. 沈文玮. 经济问题探索, 2010(03)
  • [7]断裂与回归——当代管理新理性的建构[D]. 俄辰. 苏州大学, 2009(09)
  • [8]非普遍主义的路径 ——企业变革理论演进的趋势研究[D]. 韩晗.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9]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IT企业培训创新研究[D]. 胡启镔. 北京邮电大学, 2007(05)
  • [10]系统思考应用于协同管理及整合行销传播之研究[D]. 黄澄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第五学科——21世纪的管理圣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