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总局明确民营经济运行模式

工商总局明确民营经济运行模式

一、国家工商局明确私营经济经营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董大伟[1](2017)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所称的非公有制经济,界定为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发展已经走过了将近四十年的历程。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成分,在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仍有发展的必要。抚今追昔,以史为鉴,系统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对于今后完善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抛开同类题目开篇即纵论原典理论的范式,秉持以史带论的写作风格,分阶段进行实证论述,最后加以总结,理论从历史而出。虽然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所处背景复杂多因,但本文为抓主线叙事,不再赘述前人之思,主要从经济背景入手,探看中共每一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最重要动因,展示各项经济政策的演进与成效,并在分析各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阶层特征的基础上,梳理分析相应的统战政策,从而使文章更加饱满,也为最后的逻辑总结铺设了较为全面的历史基础。本文可分三大部分、九个篇章:第一部分为绪论,独立成篇。主要论述文章的选题初衷与基本价值,界定与说明正文所涉及的重要复杂概念,回顾前人成果,确立本文创新的着力点。第二部分为正文,从第一章到第七章,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第一章题目为“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在具体叙述中分成两阶段,一是“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二是“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第二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主要论述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以及党初步调整相关政策的过程,并分析了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第三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主要论述南方谈话与十四大的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理论及十四大后的政策发展,分析在政策作用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走上正轨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然后论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第四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主要论述十五大至十六大期间中共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及其后续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体政策的历程,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阶段的特征,以及该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第五章题目为“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主要论述十六大到十七大期间中共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的宏观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阐述党的政策支持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发展以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特征,最后阐述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第六章题目为“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主要论述十七大到十八大之间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具体政策的新发展,得益于党的政策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下不仅逆势增长,而且为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亮眼表现作出突出贡献,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此期间有了新特征,党对他们的统战政策也有条不紊地推进。第七章题目为“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主要论述十八大及之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具体政策,在党的政策推动下非公有制经济取得的新进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出现的新变化,以及这一阶段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工作发展。在第二部分,由于历史原因,第一章和第二章的结构与后面几章并不相同,正因如此,更可直观感受到1992年在非公有制经济及其政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第三部分就是结语章“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为史后之论。本章的论述完全是基于前面几章内容自然而出,既是总结,也是提升。主要论述三个问题: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三是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程霖,刘凝霜[2](2017)在《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概念的演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试图厘清"民营经济"概念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演变、共识与争论,并揭示形成这一过程的历史逻辑与推动机制。研究发现:从经济史的视角,"民营经济"概念伴随民营经济实践的沉浮消长历经了一段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的历史过程;从学术史的视角,该概念本身同时也经历了从企业类型称谓向经济学术概念转变的动态演化;整个过程是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历史实践与学术思想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在此过程中,政界、学界曾先后以概念兴起、概念停用、概念界定为焦点展开了三次集中讨论,最终达成对"民营经济"概念提法必要性问题的共识,但在概念界定方法及范畴表述方面仍存歧见。本文认为,新中国"民营经济"是指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的、不同于计划经济模式下国有国营经济的全部新型经济形式的总称。

张雨[3](2013)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领域和史学领域新产生的一个名词概念。中国民营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几年中,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失业人口,繁荣了经济,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而且自身的经济实力发展也非常迅速。同时,通过缴纳税款,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支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民营经济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显出其特有的弊端,而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解决将这一问题最小化的有力武器,本文期望通过对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总结归纳,找出促进民营企业主向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方向发展的方法与规律。

胡洪斌[4](2011)在《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分析》文中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产业进入规制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个广谱现象。无论是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相对不甚发达和完善的转型经济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对产业的进入或退出实施规制。在不断放松自然垄断产业进入规制的同时,产业进入条件规制则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其规制的标准和内容都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与此相反,现有的大多数关于产业进入规制的理论研究则散见于法学、产业经济学、法和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方面的文献中,对其全面和系统的经济学专项研究并不多见。这与现实中产业进入规制的广谱实践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其转型过程俨然就是一个产业进入规制的放松过程。他通过非公有制企业的不断进入和扩张,实现了资源从传统的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的新兴部门的再配置。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实践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所有制形式”为标准的“产业进入规制”为特殊性前提,开始市场经济意义的产业进入规制;是一边完善市场机制、“制造”独立市场主体、塑造市场结构、建立竞争环境,一边进行产业进入规制改革的实践。这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产业进入规制源起和发展环境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他们在政治上存在一个相对有效的制衡机制,在经济上市场体系比较发达,规制对象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由此,在没有充分把握中国“特殊性”前提和整体发展的全貌,直接对某一产业的进入规制进行分析,往往会导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认识差异,即使是做出了一般性的效率评价,也往往会由于模型变量的权重变动、数据获取的完整程度,或数据样本的时间跨度等因素,难以达成一个普遍的共识。本文对国内外产业进入规制相关的经济学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通过引入“ER-SCP”和“成本收益”分析框架,对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特殊性和相应的规制环境,梳理和探究了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整个动态演化过程,以此指出了中国产业进入规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产业进入规制的思路和政策措施。这对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认识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具有现实和借鉴意义。

陈永杰[5](2011)在《充分激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民营经济发展“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回顾"十一五",民营经济与整个中国经济一样,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同样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同样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民营经济虽然遭受的冲击最早、困难最大,但民营经济以其天生的优势、固有的抗逆性,充分运用其内在应变机制,积极主动应对,顶住了冲击,克服了困难,率先走出困

张晓红[6](2006)在《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文中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宏观经济运行的有效性最终要依托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高效率。我国的改革是从提高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开始的。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因而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1984年以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基于提高企业效率的考虑。现在改革向纵深进行,改革的方法和措施虽各不相同。但提高效率的目的并没有变。本文的论题为:探讨在经济转轨这一特定背景下,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效率改进的相关建议。为此,本文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新兴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方法论的指导下,具体采用比较分析、定性分析辅之以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沿着总—分—总的基本思路展开论述。在总括介绍了效率理论、界定了微观经济组织并构建了微观经济组织效率分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分别对我国转轨阶段存在的主要微观经济组织进行个别效率分析,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效率改进方向,最后又综合分析各类组织之间的效率联动及其必要条件,并提出了促进组织之间效率良性互动的环境建设方向,以此作为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具体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为研究准备,回顾、分析、梳理效率理论的已有成果作为研究的理论准备,界定微观经济组织并深刻认识其所依托的经济环境作为必要的背景知识准备,构建以制度为主线的、产权—人—环境三位一体的微观经济组织效率分析框架,用于对我国微观经济组织进行效率判断及解析。第二章至第五章在上述的效率分析框架下,分别对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农业微观经济组织进行个别效率判断和解析。第二章集中分析国有企业。本章指出了我国国有企业与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国有企业相比的特殊性,认为改革使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得以优化,渐进地提高了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但是国有资产产权权能、权责、权利不能吻合成为其现阶段主要的效率制约因素。总体上判断国有企业的效率变动以提高为主,但增长势头弱。最后提出应该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不同经营领域设定不同的效率目标,辅之以准确定位政府职能、全面搞活国有资产带动国有企业渡过改革“深水区”。第三章集中分析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我国独有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态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对乡镇企业的效率分析表明,乡镇企业对不完善的“灰市场”特殊的适应性成为其效率的主要促进因素。本章所形成的另一个观点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趋势是乡镇企业作为一个独特微观经

凌四立,欧人[7](2004)在《1989-1991年个体私营经济徘徊的政策性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9—1991年,由于国内外局势的急剧变动,我国的个体私营经济陷入困境之中。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剧变,使个体私营经济在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首次跌入低谷。政策性因素的影响和理论上的困惑是造成这次经济滑坡的深层动因。随着理论上的创新与突破及相关政策的调整,个体私营经济最终走出困境,迎来新的发展高峰。

王世勇[8](2004)在《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1978—2003)》文中提出

刘坤[9](2004)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私营经济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同时也是党对私营经济认识不断深化,理论不断升华和社会实践不断扩大的一个过程。 以党的政策对私营经济地位规定的变化为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前后经历了四个阶段:默许私营经济存在的阶段、承认私营经济合法的阶段、确认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与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阶段和把私营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阶段。 党的私营经济政策之所以不断发展,既是党基于解决就业、维护社会安定的考虑,也是社会和产业发展提出的要求;既有私营经济自身发展的推动的原因,也是思想解放运动作用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内容十分丰富,既对私营经济的地位性质、经营范围和发展环境等做出了规定,也对私营企业、私营企业主和私营企业雇工的责权益进行了阐述。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呈现出灵活性和与时俱进的特征,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立法和法律实施进程的推进、社会基层结构的变迁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等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来讲,这一政策在市场准入、进出口、经营用地等许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地探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党的认识和理论的继续深化,中国共产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必然会与时俱进,日臻完善。

吴建国[10](2003)在《现代化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论稿》文中研究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得到朝野一致的重视,现代化问题则是20世纪末叶以来学术界的热门课题。然而,学术界至今尚未全面考察过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以及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也没有探讨过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对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严重制约。因此,本文以现代化的视角来研究西部民族地区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应该是一项既有重大学术价值,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的课题。 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第一,以全新的视角和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来探讨西部民族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对于拓宽所有制问题研究的领域和加深研究的深度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展开东西部之间、西部各民族省区之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揭示其差异,分析其成因及其影响,有助于改变长期以来对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缺乏研究的现状,有助于推动民族经济的研究。第三,在理论上揭示了非公有制经济与区域小康及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区域小康和现代化的基本动力之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区域现代化的水平。这对于深入探讨西部民族地区小康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深层次理论问题,也是有所裨益的。 江泽民同志在《在全国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全国的稳定,没有民族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不能说实现了全国的现代化。”可见,民族地区的小康和现代化对于全国是多么重要。全国民族地区主要在西部,要建成民族地区的小康和现代化,离不开调整西部民族地区的所有制结构,离不开大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简而言之,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因而也是一个鱼待认真研究的实践性的课题。 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 第一,本文着力探讨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生存发展环境、发展滞后的原因及其对现代化各方面产生的制约作用,这有助于政府和社会各界进一步关心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问题,切实解决其发展中的困难。第二,通过比较东西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找出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水平、结构、质量、体制、管理等各方面的差距,有助于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借鉴东部的经验,弥补自身存在的缺陷以增强内部活力,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第三,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纳入西部现代化的视角加以考察,有助于从更加宏观和全新的角度来认识和对待所有制结构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提升了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有利于各民族地区更加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实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区域战略。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共十五大、十六大精神为指导,采用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视角,运用区域经济学,民族经济学以及经济人类学的方法。既宏观考察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外部环境,又运用了经济分析、财务分析的方法,禅观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资产负债及损益状况,以揭示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既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所有制结构,企业制度及管理、市场与资源配置,又结合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非经济因素进行分析;在资料获取和运用方面,既有大量的统计数据,也有通过到民族地区的企业进行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力求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本文的基本结构如下: 一、对现代化、小康社会、所有制结构、非公有制经济等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分析,重点揭示了所有制结构与区域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考察了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分析其背景、动力、及其滞后的基本原因。三、考察了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特点,分别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在各民族区域的发展情况展开研究,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其差异和原因。四、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演变情况、现状及其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揭示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差距和主要制约因素。五、通过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对现代化各方面的贡献,论述了非公有制经济是区域现代化的强劲动力的观点,并着重揭示了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滞后对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多方面制约。六、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在21世纪初面临的历史条件、、发展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加速其发展的思路和政策建议。 本文的结论是: 第一、区域现代化与所有制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所有制结构是一个变量,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现代化阶段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结构和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现代化的持久和强劲的动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水

二、国家工商局明确私营经济经营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工商局明确私营经济经营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说明
        (一) 非公有制经济
        (二)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三) 对概念处理的说明
    三、研究现状
        (一) 总体概况
        (二) 基本观点
        (三) 研究的不足
    四、创新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 创新点
        (二) 难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在探索中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8)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78-1984)
        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问题
        二、城乡改革起步与个体经济萌芽
        三、支持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政策
        四、个体户发展面临的主客观问题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1984-1988)
        一、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党的个体经济政策
        二、个体户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党对个体户政治整合的继续探索
        四、推进个体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突出问题与相关应对
第二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波动与调整(1988-1992)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波动
        一、治理整顿的背景
        二、政治风波前治理整顿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三、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收紧从严
        四、政治风波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政治上处境困难
    第二节 初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延续并稳定基本理论判断
        二、调整经济政策
        三、调整政治政策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基本特征与待解问题
        一、在经济上,非合理高收入和非健康高消费特征明显
        二、在政治上,参政意识提升,参政目的单一,参政实践无序
        三、在心理上,积极与消极并存,自卑与忧虑为主
第三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稳定与发展(1992-1997)
    第一节 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南方谈话与十四大提供新机遇
        二、十四大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入正轨
        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走上正轨
        一、丰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参与的制度性安排
        二、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调查研究,加强积极分子队伍建设
        三、重视并吸纳工商联调研意见,为制定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四、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系统化
第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实现历史性突破(1997-2002)
    第一节 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一、背景:新的争论与挑战
        二、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
        三、落实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新理论的具体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新变化
        一、新的发展特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统战政策
        一、党的执政理论系统阐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政治身份
        二、拓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参政议政渠道
        三、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
        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提上日程
第五章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巩固与深化(2002-2007)
    第一节 巩固与深化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及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十六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大政方针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的非稳定增长及社会贡献持续提升
        一、非公有制经济相关数据变化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理论
        二、在原有渠道内创新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性政治参与
        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渠道更加广泛
        四、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第六章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稳步推进(2007-2012)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
        一、基本背景
        二、党的非公有制经济理论和政策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数量增长及经济贡献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征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
        一、新形势下关于工商联工作与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理论发展
        二、平稳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制度内政治安排
        三、思想政治工作稳中有进
第七章 十八大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进展(2012-2016)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新理论和新政策
        一、十八大前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基本形势与问题
        二、十八大以来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理论
        三、十八大以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发展
        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阶层特点
    第三节 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政策
        一、统战理论新发展
        二、丰富多彩、持续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
        三、光彩事业新发展
        四、先进表彰活动新发展
        五、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政议政
        六、开辟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
结语 基于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历程的一些思考
    一、非公有制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动力系统
    二、非公有制经济终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特殊组成部分
    三、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2)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概念的演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民营经济”概念在新中国的发展与演变
    (一) “民营”概念在近代的历史源起与建国三十年的短暂退潮
    (二) 1990年代初“民营”概念作为新型科技企业称谓悄然兴起
    (三) 1990年代末工商局停用“民营企业”称谓引发概念论争
    (四) 21世纪初“民营经济”逐渐演变成为经济学术概念
三、反思“民营经济”概念的学术共识与歧见
    (一) 基本共识:“民营经济”概念具有科学性与必要性
    (二) 核心分歧:“民营经济”概念界定方法莫衷一是
        1. 从经营机制范畴视角来界定“民营经济”概念。
        2. 以所有制形式与经营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概念界定。
        3. 从所有制范畴视角来界定“民营经济”概念。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 论文选题研究现状
        (一) 研究现状
        (二) 相关研究的主要方向与成果
        (三) 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 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四、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课题难点
        (三) 课题创新点
    五、 概念辨析及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 概念辨析
        (二) 问题说明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及非公有制经济业主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端
        (一) 对民族资本的初步认识
        (二) 对民族资本的科学认知
        (三) 对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的初期尝试
        (四) 对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与教训
    二、 民主革命时期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对私营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
        (二)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党对私营资本主义的经济政策
        (三) 民主革命时期党对中国私营资本主义认识上的经验教训
        (四) 民主革命时期党对中国私营工商业主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
        (五) 民主革命时期党对中国私营工商业主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与特点
    三、 建国后党对非公有制经济业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 确立经济体制,宣传经济政策
        (二) 对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思想工作的方法
        (三) 对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思想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
    一、 新时期党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成型、调整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曲折
        (二) “南方谈话”与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
        (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性突破与民营经济的持续发展
        (四) 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新发展
    二、 科学界定民营企业主群体
        (一) 科学界定民营企业主群体
        (二) 确认民营企业主阶层的合法地位
    三、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
        (一) 基本方针的确定
        (二) 民营企业主阶层发展目标设定
        (三) 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途径的设定
        (四) 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确定
第三章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 改革开放初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创造发展条件,开展政策教育
        (二) 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密切关系,打消顾虑
    二、 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南方谈话”精神教育
        (二) 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 教育成果体现
    三、 新世纪民营经济转型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
        (二) 民营经济发展曲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 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阶段
        (一) 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新主体
        (二) 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
        (三) 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第四章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 政治观教育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理念的认知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树立
        (三) 政治诉求、政治参与引导
    二、 法制观教育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要求
        (二) 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三) 遵纪守法习惯养成
    三、 道德观教育
        (一) 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二) 回报社会意识培养
        (三) 援助弱势群体意识培养
    四、 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一) 人生理念教育
        (二) 世界观方法论教育
        (三) 人生观教育
第五章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建设
    一、 制定工作制度,建立工作平台
        (一) 基本制度与工作流程的规范
        (二) 民企党组织工作平台的建立
        (三) 民企党建干部队伍人才培养
        (四) 方针政策宣传贯彻优势展露
    二、 民企职工政治核心、政治引领作用探索
        (一) 以发展生产为企业中心任务
        (二) 以职工竞赛为科技更新动力
        (三) 以排忧解难为组织工作宗旨
        (四) 以自身优势为企业制造先机
    三、 拓宽沟通渠道,构建和谐企业
        (一) 拓宽沟通渠道,促进相互了解
        (二) 明确工作任务,构建和谐企业
        (三) 提示民企业主,注意生活节俭
    四、 党组织在民企内部的角色转变
        (一) 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者
        (二) 成为职工道德素质的提升者
        (三) 成为企业干部能力的培训者
    五、 民营企业主思想教育载体建设
        (一) 文化载体建设
        (二) 传媒载体建设
        (三) 活动载体建设
第六章 新时期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 民营企业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义
        (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是各级党组织工作实践的重点之一
        (三)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二、 民营企业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各方面诉求的支持
        (一) 帮助企业健康发展,满足业主合理需求
        (二) 提供学习提高机会,促进职工成长进步
        (三) 建立企业文化品牌,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三、 民营企业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活力展现
        (一) 民营企业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维度
        (二) 党和国家确保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广度
        (三) 自身优势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度
    四、 民营企业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意展现
        (一) 以改革的精神为指导
        (二) 以制度的建立为根本
        (三) 以形式的创新为内容
结论
    一、 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层思考
        (一) 民营经济迅速发展的逻辑起点
        (二)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保障
        (三) 深化研究是人们思维发展的具体体现
        (四)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 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责任
        (一) 与国家经济安全间的关系
        (二) 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
    在学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管制与规制
        1.2.2 产业进入与产业进入行为
        1.2.3 产业进入规制、进入数量规制与进入条件规制
    1.3 国内外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研究综述
        1.3.1 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属性和逻辑
        1.3.2 自然垄断产业进入规制的理论研究
        1.3.3 产业进入规制需求的理论延伸
        1.3.4 对"过度进入"规制的再认识
        1.3.5 产业进入规制功能的理论反思
        1.3.6 产业进入规制改革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理论研究
    2.1 产业进入规制的主客体及其行为方式
        2.1.1 产业进入规制的主客体构成
        2.1.2 产业进入规制主客体的"经济人"假设
        2.1.3 产业进入规制主客体的行为方式
    2.2 基于"ER-SCP"分析框架的产业进入规制理论研究
        2.2.1 "ER-SCP"分析框架的构建
        2.2.2 自然垄断产业的"ER-SCP"规制理论研究
        2.2.3 竞争性产业的"ER-SCP"规制理论研究
        2.2.4 在位企业阻止进入的"ER-SCP"规制理论研究
    2.3 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框架的产业进入规制理论研究
        2.3.1 针对负外部性的产业进入规制
        2.3.2 针对信息不对称的产业进入规制
        2.3.3 产业进入规制成本与收益的分析
3 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历史演化、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历史演化
        3.1.1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进入规制
        3.1.2 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产业进入规制
    3.2 中国产业进入数量规制的发展现状
        3.2.1 竞争性产业的进入数量规制
        3.2.2 自然垄断产业的进入数量规制
    3.3 中国产业进入条件规制的发展现状
        3.3.1 针对环境问题的产业进入条件规制
        3.3.2 针对信息问题的产业进入条件规制
        3.3.3 针对安全生产问题的产业进入条件规制
    3.4 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存在问题
        3.4.1 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完善导致的问题
        3.4.2 规制机制和机构不健全导致的问题
        3.4.3 监督机制和机构缺位导致的问题
        3.4.4 市场体制及其支撑体系不完善导致的问题
4 中国加强产业进入规制的思路及政策措施
    4.1 加强规制的基本思路
        4.1.1 遵循原则
        4.1.2 选择规制目标
        4.1.3 降低规制成本和提供规制收益
        4.1.4 采取多种规制形式和政策工具
        4.1.5 建立独立、统一、高效和权威的规制机构
        4.1.6 建立规制的行政监督机制及相应机构
    4.2 完善规制的法律法规建设
        4.2.1 建设专业的规制立法团队
        4.2.2 制订并颁布《规制改革法》
    4.3 完善规制机制的建设
        4.3.1 建立规制政策的评价方法
        4.3.2 有效防止规制滞后
        4.3.3 完善并发展复审制度
        4.3.4 建立普遍服务义务的长效解决机制
        4.3.5 建立规制的补偿机制
        4.3.6 健全产业退出保障机制
    4.4 完善市场体制及其支撑体系建设
        4.4.1 建立宪政约束机制
        4.4.2 健全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
        4.4.3 建设诚信政府
        4.4.4 强化规制信息的透明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5)充分激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民营经济发展“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一五”时期民营经济发展十大变化——正在根本改变中国
    (一) 民营经济已成为最大企业群体——占企业比重85%以上。
    (二) 民营经济已成为最大投资主体——占投资比重50%以上。
    (三) 民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占GDP比重的50%以上。
    (四) 民营经济已成为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占就业比重80%以上。
    (五) 民营经济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主体——占外贸比重23%以上。
    (六) 民营经济已成为财政税收的重要贡献者——占全国税收的1/3。
    (七) 民营经济已成为自主创新的最大主体——占创新比重60%以上。
    (八) 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者——产生了一个有7000万~8000万人的新的社会阶层。
    (九) 民营经济已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主体。
    (十) 民营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形象已经确立。
二、“十一五”时期民营经济政策六大推进——不断创造公平公正环境
    (一) 制定“非公经济36条”系列配套措施。
    (二) 提出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新格局的方针。
    (三) 出台保护私有产权的系列重要法律。
    (四) 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29条政策意见。
    (五) 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36条政策举措。
    (六) 制定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21条政策意见。
三、“十一五”时期民营经济社会舆论四大争议——潜意识仍存疑私偏见
    (一) “原罪”的“是”与“非”大争论。
    (二) “国进民退”的“有”与“无”大讨论。
    (三) 私企老板的“为富不仁”与“公益慈善”社会热议。
    (四)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与“主导”深层次讨论。
四、“十一五”时期民营经济面临五大问题——观念、政策、素质三障碍并存
    (一) 政府管理部门的顾忌与歧视。
    (二) 社会公众舆论的陈见与偏见。
    (三) 行业领域准入的障碍与羁绊。
    (四) 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与困难。
    (五) 企业自身素质的不足与缺陷。
五、“十二五”时期民营经济发展八大趋势——确立经济发展主角地位
    (一) 国民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
    (二) 重要行业领域进入明显扩大。
    (三) 进入500强步伐逐步加快。
    (四) 民营企业“走出去”渐成趋势。
    (五) 企业产权更加多元化、公众化。
    (六) 亿万富豪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七) 承担社会责任更加自觉主动。
    (八) 社会政治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六、“十二五”时期民营经济发展六项建议——真正形成平等竞争新格局
    (一) 突破思想理论束缚,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提法, 改国有经济“主体”为“主导”。
    (二) 打破垄断, 将有条件民营企业纳入国家大公司发展战略, 支持民营企业做强做大与“走出去”。
    (三) 调整政策法律取向, 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建立健全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四) 转变政府职能, 坚持公正执法, 加快行业协会商会改革。
    (五) 完善分配政策, 强化税收调节, 遏制贫富“两极分化”加剧。
    (六) 加强教育引导, 全面提高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素质, 不断扩大政治社会参与。

(6)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选题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与评析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四、论文形成的主要观点
第一章 相关理论及背景知识(研究准备)
    第一节 效率基本理论回顾及评述
        一、效率的定义
        二、效率的影响因素:回顾、分析与归纳
        三、效率的评价及评价指标的选择
    第二节 微观经济组织及其现实形态
        一、微观经济组织的界定
        二、我国现有微观经济组织的分类
        三、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现实形态
    第三节 微观经济组织效率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以制度为主线的(微观经济组织)效率分析
        二、本论文效率分析的几个层面
第二章 国有企业改革与效率演化
    第一节 国有企业基本问题解读
        一、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存在的理论依据
        二、国有企业的现实功能与作用
        三、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
        四、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
    第二节 我国国有企业的效率状况及解析
        一、我国国有企业效率的基本判断
        二、我国国有企业效率的实证分析
        三、国有企业效率的制度解析
    第三节 国有企业改革走向定位
        一、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理论的争论及其思路的简评
        二、以经营领域区别组织改进的走向
        三、以政府职能边界的准确定位完善企业治理
        四、搞活整个国有资产推进国企改革
第三章 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效率特征
    第一节 乡镇企业的组织特征及功能
        一、经济转轨与乡镇企业的发展
        二、独特的企业形态
        三、乡镇企业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 乡镇企业效率状况及成因分析
        一、基本的效率表现
        二、乡镇企业效率状况解析
    第三节 乡镇企业的制度完善与组织形式创新
        一、乡镇企业改革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二、乡镇企业改制实践
        三、乡镇企业组织创新的方向与实践中的问题
        四、对“乡镇企业”称谓的商榷
第四章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效率评析
    第一节 我国非公经济的产生及功能定位
        一、“体制外”生成的非公经济及其发展
        二、我国非公经济地位认识发展与政策演变
        三、非公经济的功能定位
    第二节 非公经济组织的效率表现
        一、产权结构的效率优势质疑
        二、治理结构的双重效率表现
        三、环境特性及私营企业环境适应性考证
    第三节 非公经济组织的内部制度完善与外部环境改进
        一、“二次创业”:加速企业制度完善
        二、拓宽市场准入,完善国民待遇,强化市场主体地位
第五章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变迁及其效率评价
    第一节 农村经济转轨:背景与历程
        一、农村经济转轨的背景
        二、农村经济转轨历程及阶段特征
        三、一个承上启下的简短说明
    第二节 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解析
        一、我国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形式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二、农业经济组织效率的实证分析
        三、典型农业经济组织制度解析及效率评价
    第三节 趋势判断与对策
        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需要创新
        二、组织形式创新设想——多样性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
第六章 微观经济组织之间的效率联结及组织运行环境建设
    第一节 微观经济组织体系的动态特征及效率关联
        一、转轨体制的动态性
        二、微观经济组织体系及其结构的变化
        三、微观经济组织之间的效率关联
    第二节 我国微观经济组织运行环境建设:以政府职能为视角
        一、政府、市场与微观经济组织关系的再思考
        二、政府作为制度环境创造者的经济干预
        三、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维护者的经济干预
        四、必不可少的补充:政府“不作为”的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7)1989-1991年个体私营经济徘徊的政策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治理整顿与个体私营经济的滑坡
    (一) 1988年开始的治理整顿
    (二) 治理整顿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消极影响
二、国内政治形势的剧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冲击
    (一) 对个体私营阶层政治参与的限制
    (二) 经济领域整顿的政治化趋向
三、个体私营经济的徘徊与政策的初步调整
    (一) 个体私营经济急剧萎缩
    (二) 政策的初步调整
        1.采取积极措施, 稳定个体私营经济
        2.通过调整政策, 促进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对个体私营经济曲折发展原因的几点思考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私营经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历史发展及其推动因素
    (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历史发展
        1 、 默许私营经济存在的阶段
        2 、 承认私营经济合法的阶段
        3 、 确认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并与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阶段
        4 、 把私营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内的阶段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发展的推动因素
        1 、 解决就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需要
        2 、 满足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3 、 私营经济自身发展的推动
        4 、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 关于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
    (二) 关于私营经济经营范围的政策
    (三) 关于私营企业权益的政策
    (四) 关于私营企业主的政策
    (五) 关于私营企业中雇工权益的政策
    (六) 关于私营企业贷款和税收的政策
三、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及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一)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1 、 推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
        2 、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观念转变
        3 、 加速了当代中国的立法和法律实施的进程
        4 、 加快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型
        5 、 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1 、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
        2 、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私营经济政策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后记

(10)现代化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 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
    三、 本文的指导思想、研究视角、方法
    四、 本文的结构
第一章 现代化及所有制结构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现代化的理论解读
        一、 现代化思潮的形成及主要流派
        二、 “现代化”的概念
        三、 关于现代化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关于“小康社会”的问题
        一、 关于“小康”的理论分析
        二、 关于“小康”的指标体系问题
        三、 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康和现代化问题
    第三节 所有制结构与区域现代化的关系
        一、 区域现代化要求所有制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 所有制结构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总体水平
        三、 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四、 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启示
第二章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考察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背景与动力
        一、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背景
        二、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三、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外部动力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考察
        一、 现代化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全面启动
        二、 三线建设时期现代化的进展
        三、 现代化的起飞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进展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的基本特点和评价
        一、 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点
        二、 对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评价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考察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的个体私营经济
        一、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条件
        二、 西部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西部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 个体经济现状
        二、 私营经济现状
        三、 个体私营工业的现状
        四、 从内蒙古看民族地区个体私营经济的现状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
        一、 西部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条件
        二、 西部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
        三、 各民族地区利用外资和外商投资企业情况
        四、 外资商业的情况
第四章 西部民族地区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第一节 西部民族地区所有制结构的演变、现状与特点
        一、 西部民族地区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二、 西部民族地区所有制结构的现状
        三、 西部民族地区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东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
        一、 东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概述
        二、 东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比较
    第三节 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区位条件的制约
        二、 区域经济整体滞后的制约
        三、 制度、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制约
        四、 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
        五、 非公有制企业经营困难的影响
第五章 非公有制经济滞后对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第一节 非公有制经济--现代化的持续动力
        一、 百川汇海--现代化的不竭源泉
        二、 非公有制经济在资源配置和效率方面的优势
        三、 小规模非公有制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理论分析
        四、 非公有制经济对现代化贡献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非公有制经济滞后对经济现代化的制约
        一、 对西部民族地区工业化和区域整体发展的制约
        二、 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反贫困事业的制约
    第三节 对政治、教育、社会文化现代化的制约
        一、 对政治现代化的制约
        二、 对教育现代化的制约
        三、 对社会现代化的制约
第六章 加速发展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
    第一节 21世纪初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 21世纪初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
        二、 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
        三、 新世纪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加速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 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
        二、 推进制度创新,创造公平和宽松的外部环境
        三、 全面调整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
        四、 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企业要自强不息,增强核心竞争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后记

四、国家工商局明确私营经济经营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演进研究(1978-2016)[D]. 董大伟.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2]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概念的演生[J]. 程霖,刘凝霜. 学术月刊, 2017(05)
  • [3]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营企业主阶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雨.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10)
  • [4]中国产业进入规制的经济学分析[D]. 胡洪斌. 云南大学, 2011(07)
  • [5]充分激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民营经济发展“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J]. 陈永杰. 经济研究参考, 2011(37)
  • [6]我国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率研究[D]. 张晓红.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7]1989-1991年个体私营经济徘徊的政策性因素[J]. 凌四立,欧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 [8]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1978—2003)[D]. 王世勇.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9]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私营经济政策研究[D]. 刘坤. 武汉大学, 2004(04)
  • [10]现代化视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论稿[D]. 吴建国. 四川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工商总局明确民营经济运行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