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理念”在职业学校的实践

“成功教育理念”在职业学校的实践

一、职业学校"成功教育理念"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1](2021)在《我国农村地区需求导向型托育服务问题研究 ——以陕西农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李坤鹏[2](2021)在《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途径研究》文中指出奋斗幸福观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时代价值。奋斗幸福观,是人民增强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源泉动力,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根基,是实现中国特色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是新时代的生力军,同时也是新时代的奋斗者。2019年9月29日,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讲道:“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新时代必将是大有可为的时代。”加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途径研究,既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内生源泉,同时也为大学生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提供精神动力。本文从奋斗幸福观的相关理论概述入手,研究了奋斗幸福观培育的内容,树立奋斗幸福的人生目标,明确奋斗幸福的人生意义,培育奋斗幸福的人生态度,提升践行奋斗幸福的能力;分析了奋斗幸福观培育的过程,自觉树立奋斗幸福认知,涵养奋斗幸福深厚情感,坚定稳固奋斗幸福意志,积极践行奋斗幸福行为;提出了奋斗幸福观培育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渐进与长效相统一,内化与外化相统一,显性与隐性相统一。同时通过调研,指出了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途径,即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对奋斗幸福观的认知、加强高校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针对性、搭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实践平台和发挥社会合力营造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氛围,从而培养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田琳[3](2020)在《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一流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ies,WCU)也被称为全球研究型大学(Global Research Univeristies),这些大学有公认的、区别于其他(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包括:(1)人才汇聚;(2)资源丰富;(3)全球参与;(4)国际声誉;(5)良好治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在提升一国国家软实力、增强一国国际竞争力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界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关注只增不减,但是,没有研究从对比分析和国际比较视角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方法,系统、全面地探索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鉴于大学功能既是大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大学实践的出发点,且世界一流大学有着不同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及特征,那么,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探索能在加深人们对世界一流大学认识的同时,有助于充实学术理论,为研究世界一流大学开辟新的视角。以结构功能主义为指导,采用混合研究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系统探索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具体而言,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比分析了43所世界一流大学和40所一般研究型大学四类官方文件的文本(校长寄语、使命宣言、愿景描述、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深入访谈了74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受访者。然后,研究者向世界一流大学校领导和国际(学术)专家发放了网络问卷(N=118)以对上述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验证。本研究围绕四大研究问题展开:(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有何差异?(2)除三大基本功能外,世界一流大学有哪些特有功能?(3)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其功能上有何不同?(4)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在未来会有哪些变化?有哪些因素将会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1)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存在差异。在科学研究功能上,两类大学的差异最为明显,两类大学在科学研究的类型、内容、层次和规模上不同;在人才培养功能上,两类大学在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方法和途径上差异较大;在社会服务功能上,两类大学最大的差异在于社会服务的范围不同。以上差异受到了大学的可用资源、理念、定位、视野等的影响,也与大学对不同外部需求的回应有关。(2)世界一流大学有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主要表现在服务全球共同利益和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两个方面,其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和全球合作。以上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及其全球性也被不断强化。通过对比分析后发现,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与其三大基本功能密切相关但又存在差异,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全局性和深远性、其实践途径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已超越了三大基本功能的范畴;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是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特有的作用和特殊的使命。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之所以为世界一流大学所特有与其独特优势密切相关,包括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和全球声誉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定义为全球化使命(GLOBALIZING),即面对日趋复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增加的全球性挑战以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世界一流大学凭借其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全球声誉等独特优势,服务全球共同利益、作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并持续强化其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本质特征,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全球影响、全球合作等。(3)中国、美国和欧洲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受到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和大学管理架构等的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并非“千校一面”,不同大学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结构特征,也因此在发挥各项功能上各有所长、有所差异。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性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和多样性的体现,这些大学共同构成了全球学术网络中的顶尖大学并利用自己的学术实力和影响力引领着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其所在国家以及全球社会做出贡献。(4)世界一流大学三大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基本功能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在功能的发挥上会呈现多元化趋势并在某些方面进一步体现其国家和地区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将呈现为: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将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而被不断强化。但是,很难预测世界一流大学在未来是否会产生新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因素包括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其中,前三个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各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下,还包含了一系列具体的影响因素,如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包含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1)首次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全球化使命;(2)系统揭示了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3)首次探索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中、美、欧)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差异,阐释了历史文化、经费来源、国家/政治因素、国家发展水平、大学管理架构等所带来的影响;(4)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进行了预测并揭示了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全球化和国际化、全球性议题、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渐增的全球合作等对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虽然本研究的主要关注点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但本研究仍从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因素,是较为系统、全面的有关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研究。

陈纵[4](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马玉芳[5](2020)在《二战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自产生至今约有两百年的历史。而在两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随着美国经济、政治、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最终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达到趋于完善的地步,为美国培养出了大批的优秀教师,教师在美国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职业。本文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演进出发,对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演进过程做了系统的分析,概括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特点,为中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具体使用了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等完成本次论文写作。本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于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做出了详细地论述,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为中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得以发展与完善。其次,对于几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做了具体的界定,包括教师资格、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等等。再次,关于国内外对于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现状做了划分。最后,对于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第二部分:对于二战前的美国社会发展背景、教育发展背景以及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概况有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具体分析了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下产生的背景条件与时代因素。第三部分:文章中用了三章的内容来论述关于二战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演进概况:包括演进背景、演进特点以及对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评价等。第四部分: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中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来写的,具体论述中国教师资格制度现状、存在问题以及需要学习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内容和努力方向等等。我们对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的真正态度应该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对于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有所发展。第五部分:结语

宋飞飞[6](2020)在《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李沧区为例》文中认为目前英语教学水平关系到英语教育的发展和质量,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只有在英语专业发展方面得到不停的提升,才可以跟当前的教学要求相吻合。才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言综合素养的提升,使教师自己成为研究型、专家型、发展型的新型教师。本人从教英语十三年,基于对同行们的了解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开始本研究。本论文的研究主体为青岛市李沧区初中英语教师,利用访谈和调查问卷还有数据分析的方法,对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初中英语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要求进行全面性的探究,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建议和方式方法进行探索。本研究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1.目前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是什么,有什么问题?2.初中英语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有哪些需求?3.影响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如何促进初中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青岛市李沧区一线英语教师,主要包含该区域内的四所办民和九所公立初中的全部英语教师。共13所学校,64名初中英语教师,采用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法对当地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展开调查。同时,本研究对200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为课题提供丰富客观详实的数据。本研究依据终身教育思想、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对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分析为切入点,以青岛市李沧区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为研究主体,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解析等形式来了解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并对其进行研究,指出了帮助初中英语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加快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本研究发现当前初中英语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协调。教师本身是希望提高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但是有时候繁多的工作和家庭影响导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自己的专业成长。鉴于此,本人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关专业发展策略,希望能改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多种研修方式以及呼吁社会和学校等多方支持,希望以此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张世伟[7](2019)在《人力资本与国家收入水平 ——基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视角》文中提出“中等收入陷阱”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经济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同时也是每一个国家在从中等收入阶段迈向高收入阶段时需要面对的命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高速增长之后,经济增速已经呈现放缓的趋势,之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积累的一些社会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的整体发展步入新常态。同时,随着中国低生育率,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而大力发展人力资本,并以此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呼声日渐高涨。因此,人力资本如何影响国家收入水平,并且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值得关注。同时,结合中国人力资本的实际情况,如何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使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首先综述已有文献和理论,对海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之后,利用已有数据,探究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人力资本状况,对比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和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通过选取160个国家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印证了人力资本在中等收入阶段与高收入阶段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正向作用。最后,本文结合上述研究,提出了中国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时在人力资本层面上可行的政策选择。通过研究发现:第一,通过对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动力之一。一方面,对高收入国家而言,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不但使这些国家能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而且可以维持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而避免该地区在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后,由于增长乏力而落回到中等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从国家收入异质性来看,无论是对于高收入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并且,一个国家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随着其在中等收入阶段时间增长而不断增加。第二,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对比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人力资本相关数据,可以发现中国人力资本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主要问题表现在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偏低,高等教育普及度与高收入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脱节以及地区间人力资本投资不平衡。因此,中国应当加大在公共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同时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度,鼓励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结合。综上所述,结合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中国目前人力资本的现状与问题,在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应当更加注重人力资本的发展和积累,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推动作用,使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阶段。

杨杨[8](2019)在《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五种不同的课程形态,即理想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领悟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运作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课程理念、计划到课程在具体课堂上的呈现都得经过领悟课程阶段,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何不仅直接影响本科目的发展,更是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每门学科课程都具有独特的学科本质与特点,因而教师对每门学科课程的理解理念、思维方式等都各具差异。再者每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思维方式等都因阶段所异,其体现自然不同。基于此,本论文是以小学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的实然状况进行调查,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本研究除了对基础理论的文献分析以外,还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再综合分析问卷调查收集回的资料、教师教案、课堂实录和访谈的基础上,并参与其他学者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对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对教师课程理解进行理论概述。首先对课程理解与教师课程理解的概念进行梳理及界定,并阐述了教师课程理解的理论基础,分析出教师对课程理解的必然性,为教师对课程的应然理解提供方向。第二章: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的现状调查与分析。调查小学语文教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的理解现状,并对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通过调查发现,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存在诸多问题,问题主要表现为:三维目标的割裂化与标签化、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课程实施忠实化、评价方式主要体现为以知识为主的测评等。第三章:对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再结合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分析。主要从课程观体现为“知识理性”为主、教师职业情感缺失、课程培训缺乏效度、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等几方面进行原因的论述。试图深层次地去探究教师对课程理解产生问题的缘由,为提供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对策提供支撑依据。第四章:基于上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的改进对策。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一是教师自身理念与能力策略方面。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升教师文学知识底蕴、促发教师内在激励等;二是教师间协作策略方面。促进课程设计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创设良好的教师文化、构建教研共同体;三是教师外部的支持性策略方面。改革课程评价体系、提升课程培训应用性、增强语文课程标准明晰度等。

张文莉[9](2019)在《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呼声日益渐高,人们逐渐认识到幼儿教师尤其是乡镇幼儿教师在幼教改革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学者开始认识到教师专业发展质量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相应的,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成果也日趋丰富,研究对象也愈加多样化,每位研究者的重点也各有不同。在这一过程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改变,研究者们开始抛弃理智和实践反思取向而倾向于采用生态取向的研究范式。此外,随着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全省大部分幼儿园都在尝试实践课程游戏化,开始了不同程度上的探索。本研究选取江苏省Y镇N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的视角研究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寻找出提升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促进乡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以N中心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可以切实且系统的了解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入手提升幼儿教育质量,减少城乡幼儿教育质量差距。本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从问题起源出发,分别从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滞后、研究范式的转换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意义以及自身的研究兴趣的角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及意义进行了论述。文献综述部分搜集国内外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资料,主要包括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第二章研究设计。阐述了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访谈法、观察法以及文献分析法。除此之外还简单介绍了研究思路、研究过程、研究对象、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研究限制以及研究内容。第三章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本章主要从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发展途径等角度对该园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该园大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呈现为:专业情意深厚、专业理念陈旧、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以及缺乏专业发展内驱力等。第四章影响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本章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分别从政府、家长、园所以及乡镇幼儿教师特有的生存环境层面分析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相关政府部门方面主要是未建立合适的专业指导机制、拆迁并镇与外来移民导致班额数量增大;家长层面主要是部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干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园所制度层面主要是招聘制度不规范降低了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两教一保”不到位导致了教师工作量剧增;奖惩制度未完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乡镇幼儿教师特有的生存环境主要是家庭劳作任务繁重占用教师专业发展时间。第五章提升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策略。本章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从政府教育部门、社会大众、园所建设以及教师自身四个环境系统角度出发,提出制度、行动、精神、物质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政府和教育部门主要措施有建立专业指导机制、规范教师招聘制度、“两教一保”制度以及加大财政投入;二、是社会大众主要措施有更新教育观念以及明确幼儿教师专业角色与地位;三、园所建设方面主要措施有提供完善的职后培训、促进教师群体的良性合作、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园所沟通制度;四、教师自身方面主要措施有加强专业认同和反思以及积极参加园所培训。

马亚宁[10](2019)在《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提出有关自主学习的要求,即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包括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要“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义务教育物理学科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多次提到“自主、主动”两个词,内容包含让初中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自主解答习题、主动获取物理知识、主动的与同伴配合参与探究活动等,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方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为响应初中物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和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需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如今科技、信息网络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仅仅依靠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每位学习者都要跟上知识更新的脚步,“活到老,学到老”亦要“学到老,活到老”;初中学生对物理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受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手机游戏、电脑游戏、影视等)。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物理自主学习的意识,挖掘初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下,本研究从影响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因素入手,针对初中生有没有学习物理的动机,有没有学习物理的兴趣、自主性,有没有良好的管理物理学习的时间意识、习惯与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会不会自我反思与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对乌鲁木齐市的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因此,研究课题为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与策略研究。针对乌鲁木齐市的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的调查,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和成果上,以最近几年关于中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的文献为主要参考资料,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的调查方法。并以初中生心理特征、初中生自我效能感、齐默曼教授的自主学习的六个心理标准为理论依据,划分了调查问卷的维度。对乌鲁木齐市某中学220名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分析出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并提出乌鲁木齐市初中生在物理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并分析了本研究中的不足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一直以来,自主学习虽然是研究者致力钻研的经典课题,也是自古至今不断更新与完善的理论,自主学习的研究成果更是源源不断,但是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的研究为数不多。因此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的物理自主学习有着一定的研究空间,本研究结果能为中物理老师的教学提供参考,还能改进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自主学习的可行性指导。研究结果在乌鲁木齐各中学推广,有利于调整教师教学方法,提升中学物理课堂效率和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二、职业学校"成功教育理念"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职业学校"成功教育理念"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概述
        2.1.1 奋斗幸福观
        2.1.2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
        2.1.3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
    2.2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
        2.2.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奋斗和幸福的思想
        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奋斗和幸福的思想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内容过程和原则
    3.1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内容
        3.1.1 树立奋斗幸福的人生目标
        3.1.2 明确奋斗幸福的人生意义
        3.1.3 培育奋斗幸福的人生态度
        3.1.4 提升践行奋斗幸福的能力
    3.2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过程
        3.2.1 自觉树立奋斗幸福认知
        3.2.2 涵养奋斗幸福深厚情感
        3.2.3 坚定稳固奋斗幸福意志
        3.2.4 积极践行奋斗幸福行为
    3.3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原则
        3.3.1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3.3.2 渐进与长效相统一
        3.3.3 内化与外化相统一
        3.3.4 显性与隐性相统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当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问题及成因
    4.1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调查
        4.1.1 调查基本情况
        4.1.2 调查结果分析
    4.2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4.2.1 未能较好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4.2.2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社会实践内容较少
        4.2.3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内容和方式创新不够
        4.2.4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合力不足
    4.3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重视度不够
        4.3.2 市场经济下多元文化价值观等消极影响的冲击
        4.3.3 大学生自身对奋斗幸福观培育意识不强
        4.3.4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缺乏联动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途径研究
    5.1 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提升对奋斗幸福观的认知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中的指导地位
        5.1.2 加强理论学习使奋斗幸福观内化于心
        5.1.3 增加社会实践使奋斗幸福观外化于行
    5.2 加强高校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的针对性
        5.2.1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5.2.2 通过校园文化丰富奋斗幸福观培育形式
        5.2.3 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5.2.4 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作用
    5.3 搭建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实践平台
        5.3.1 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5.3.2 建设高校网络主题网站
        5.3.3 传承革命精神践行奋斗幸福观
        5.3.4 协同育人加强校企实践合作
    5.4 发挥社会合力营造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氛围
        5.4.1 发挥大众传媒增强宣传力度
        5.4.2 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导作用
        5.4.3 加强社会道德和法治文明建设
        5.4.4 汇聚家庭高校社会等形成社会合力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途径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清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研究型大学
        (二)世界一流大学
        (三)大学功能
        (四)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
    三、理论基础
        (一)结构功能主义概述
        (二)结构功能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
        (三)基于AGIL模型的大学功能分析框架
    四、研究问题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分析框架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大学功能的历史演变
        (一)三大基本功能的演变过程
        (二)多视角的大学功能划分及演变过程
    二、现代大学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一)人才培养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二)科学研究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三)社会服务功能的内涵、发展及具体表现
        (四)现代大学的新功能或其他功能的内涵与表现
    三、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与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
    四、大学功能变化的影响因素
        (一)科学技术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二)全球化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三)知识经济对大学功能的影响
    五、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一)文献资料法的数据来源
        (二)文献资料法的数据分析
    二、访谈法
        (一)访谈法的数据来源
        (二)访谈法的数据分析
    三、问卷调查法
        (一)问卷调查法的数据来源
        (二)问卷调查法的数据分析
第四章 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文献资料法的研究结果
        (二)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三)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四、两类大学三大基本功能差异的讨论
        (一)两类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差异的讨论
        (二)两类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差异的讨论
        (三)两类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差异的讨论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研究结果
        (一)访谈法的研究结果
        (二)问卷法的研究结果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特征分析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二)全球化进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本质特征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的内涵界定
        (一)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与基本功能的关系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源于其独特优势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定义
        (四)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案例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研究结果
        (一)发挥人才培养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发挥科学研究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三)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国家/地区差异
        (四)发挥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国家/地区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
        (二)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
    三、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历史文化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二)经费来源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三)国家/政治因素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国家发展水平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五)大学管理架构对世界一流大学发挥功能国家/地区差异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预测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的未来变化预测
    二、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
        (一)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二)世界一流大学基本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程度
        (三)世界一流大学特有功能/特殊使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
    三、世界一流大学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因素的讨论
        (一)新科技/智能化/数字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二)全球化和国际化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三)全球性议题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五)渐增的全球合作对功能未来变化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一、论文的主要结论
        (一)世界一流大学与一般研究型大学在三大基本功能上的差异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特有功能/特殊使命
        (三)世界一流大学在发挥功能上的国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
        (四)世界一流大学功能的未来变化及影响因素
    二、论文的创新性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资料法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2 受访者详细情况及代号(N=74)
附录3 中、英文访谈知情同意书
附录4 中、英文访谈提纲
附录5 问卷发放院校名单(N=112)
附录6 中、英文问卷
附录7 有关人才培养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8 有关科学研究功能的编码情况
附录9 有关社会服务功能的编码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4)“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5)二战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师资格
        (二)教师资格制度
        (三)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历史背景
    一、萌芽时期(19世纪)
        (一)社会发展要求
        (二)教育发展状况要求
        (三)萌芽出现
    二、发展阶段(19世纪末—二战)
        (一)社会背景
        (二)教育方面
        (三)迅速发展
第三章 二战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演进概况
    一、创新阶段(二战后——20世纪80年代)
        (一)教育面临新挑战
        (二)教师教育改革
        (三)创新时期
    二、专业化阶段(20世纪80年代——21世纪)
        (一)反思教师现状
        (二)教师教育改革
        (三)教师资格制度发生变革
    三、高素质阶段(21世纪以来)
        (一)教师队伍存在危机
        (二)改革法案实施
第四章 二战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演进特点
    一、认证权力的多元化
        (一)州政府权力下降
        (二)联邦政府权力增强
        (三)专业团体的出现
    二、认证手段的多样化
        (一)丰富的考察形式
        (二)严苛的评价标准
        (三)专业的评价机构
第五章 二战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评价
    一、积极方面
        (一)教师地位得以提高
        (二)教师专业素质得以改善
        (三)学生进步明显
    二、消极方面
        (一)考核标准不一致
        (二)文化偏见存在
第六章 启示与借鉴
    一、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发展现状
        (一)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发展情况
        (二)我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存在缺陷
    二、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于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一)严格把控教师资格考试入口
        (二)评价标准多元化
        (三)改变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终身化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李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评述
第三章 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3.2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3.2.1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论
        3.2.2 终身教育思想
        3.2.3 需要层次理论
第四章 研究过程与方法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4 数据收集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初中英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5.2 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需求调查
        5.2.1 初中英语老师专业理念的调查分析
        5.2.2 初中英语老师专业知识的调查分析
        5.2.3 初中英语老师专业能力的调查分析
        5.2.4 小结
    5.3 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思考
        5.3.1 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
        5.3.2 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6.1 初中英语老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6.1.1 个人因素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6.1.2 学校因素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6.2 讨论
第七章 促进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7.1 开展反思性教学,提高教师自主发展理念
        7.1.1 撰写教学日志
        7.1.2 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7.1.3 开展行动研究
    7.2 进行合作学习,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知识
        7.2.1 集体备课
        7.2.2 同事间相互观摩
        7.2.3 专家引领
    7.3 利用多种研修方式,提高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7.3.1 在职进修
        7.3.2 在岗培训
        7.3.3 自我导向进修
    7.4 提供多方支持,为教师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7.4.1 社会方面
        7.4.2 学校方面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人力资本与国家收入水平 ——基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中等收入陷阱”相关文献综述
        2.1.1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
        2.1.2 “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路径
    2.2 人力资本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的早期理论
        2.2.2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
    2.3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3 人力资本与国家收入水平特征描述
    3.1 中等收入陷阱与国家收入水平
        3.1.1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
        3.1.2 国家收入水平的划分
    3.2 人力资本与国家收入水平
        3.2.1 人力资本投资与国家收入水平
        3.2.2 人力资本水平与国家收入水平
        3.2.3 高等教育普及率与国家收入水平
    3.3 中国人力资本发展的现状
        3.3.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上升
        3.3.2 高等教育普及度提高
        3.3.3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
    3.4 中国人力资本发展的问题
        3.3.1 财政性教育支出水平仍然偏低
        3.3.2 高等教育入学率有待提高
        3.3.3 人力资本与产业发展脱节
        3.3.4 地区间人力资本投资不平衡
4 人力资本对国家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与检验
    4.1 数据说明
        4.1.1 数据的来源与说明
        4.1.2 变量描述性统计
    4.2 模型设定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人力资本对国家收入水平影响的基准回归分析
        4.3.2 加入“中等收入陷阱”因素的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4.1 替换解释变量
        4.4.2 引入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
        4.4.3 添加资源禀赋的控制变量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加强公共教育的投资力度
        5.2.2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
        5.2.3 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5.2.4 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5.2.5 鼓励科技创新,注重产学研结合
参考文献
后记

(8)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新课程实施的现状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现存问题的思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教师课程理解研究概况
        (二)国外教师课程理解研究概况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课堂观察法
第一章 教师课程理解的理论概述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理解
        (三)教师课程理解
    二、教师课程理解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解释学
        (二)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三)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三、教师课程理解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
        (四)课程评价
第二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二、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调查现状及分析
        (一)课程目标的理解
        (二)课程内容的理解
        (三)课程实施的理解
        (四)课程评价的理解
    三、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的调查结论
        (一)课程目标理解的问题表现
        (二)课程内容理解的问题表现
        (三)课程实施理解的问题表现
        (四)课程评价理解的问题表现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问题表现的原因分析
    一、课程理解的价值层面
        (一)课程观主要表现为以知识理性为主
        (二)教师职业情感缺失
        (三)教师文化隔离
        (四)教师文学知识底蕴不足
    二、课程理解的外部支持层面
        (一)语文课程标准不够明晰
        (二)课程培训效果缺乏
        (三)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
        (四)学校课程管理以科层管理模式为导向
        (五)教学任务繁重
第四章 提升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能力的对策
    一、基于教师自身理念与能力方面
        (一)增强教师课程意识
        (二)促发教师自我激励
        (三)践行课程反思行动
        (四)提升文学知识底蕴
        (五)加强文本的意义建构
        (六)加强师生视域融合
    二、基于教师间协作方面
        (一)构建合作型教师文化
        (二)促进课程设计者与教师的交流
        (三)构建教研共同体
    三、基于外部支持性方面
        (一)增强语文课程标准的明晰度
        (二)改革课程评价体系
        (三)提升课程培训的应用性
        (四)实行民主的课程管理模式
        (五)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普遍滞后
        (二)研究范式的转换对乡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者的实践观察以及研究兴趣
    二、概念界定
        (一)教师专业发展
        (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
        (三)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三、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三)国内外关于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生活世界理论
        (三)教师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三、研究对象
        (一)园长基本信息
        (二)教师基本信息
    四、研究资料的编码与分析
        (一)研究资料的编码
        (二)研究资料的分析
    五、研究的信效度
    六、研究伦理
    七、研究内容
    八、研究限制
第三章 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热爱孩子,专业情意深厚
        (一)“青春卖给了这一行”
        (二)“孩子感动了我”
    二、部分教师专业理念陈旧,对教育改革存有误解
        (一)“有利有弊,孩子太自由”
        (二)“我不赞同,只能跟着园里走”
    三、实践经验丰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
        (一)“我不是学前专业,慢慢摸索都能上手”
        (二)“我是学前教育专业,但是理论知识用处很少”
    四、专业能力发展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
        (一)“我们很少合作,我们也很难合作”
        (二)“教育教学要求比较高,游戏活动有时候感觉难以应付”
        (三)“我不知道观察什么、怎么分析”
    五、缺乏专业发展内驱力,专业发展规划模糊
        (一)“有专业规划也被现实磨平了”
        (二)“现在这样就挺好”
    六、专业反思不足,教学活动难以精致
        (一)“不会正式手写但是会在心里反思”
        (二)“教学反思属于文案工作不得不做”
    七、专业发展途径单一,外在支持缺少
        (一)“会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和新老师搭班,没有其他特别的支持途径”
        (二)“进修就是去城市园参观学习,纯属老师自愿”
第四章 N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支持方面
        (一)管理部门对乡镇园未能建立合适的专业指导机制
        (二)拆迁并镇与外来移民导致班额数量增大
    二、园所管理方面
        (一)招聘制度不规范,降低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两教一保”不到位,导致教师工作量剧增
        (三)奖惩制度未完善,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三、生存压力方面
        (一)家庭劳作任务繁重,用于专业发展时间不足
        (二)部分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五章 乡镇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建议
    一、政府应该为乡镇幼儿园教师提供制度支持
        (一)规范教师招聘制度,提高教师质量和数量
        (二)建立专业指导机制,使专业指导常态化
        (三)加强监管力度,落实“两教一保”制度
        (四)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工资水平
    二、社会应该为乡镇幼儿园教师提供情感支持
        (一)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儿童全面发展
        (二)明确幼儿教师专业角色与地位,促进家园合作
    三、园所应该为乡镇幼儿园教师提供专业支持
        (一)建立完善的教研与职后培训制度,丰富专业发展途径
        (二)促进教师群体的良性合作,提升教师合作能力
        (三)建立健全奖励激励机制制度,增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
        (四)建立健全园所沟通机制,给予乡镇幼儿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
    四、教师应该增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激发自我发展激情
        (一)加强专业反思和认同,提升幼儿园教师个体的文化自觉
        (二)积极参加园所培训,增强自身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10)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自主学习研究现状
        1.4.2 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现状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人本主义理论
        2.1.2 认知学习理论
        2.1.3 建构主义理论
    2.2 概念界定
        2.2.1 自主学习
        2.2.2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2.2.3 自我效能感
3 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问卷的设计
    3.3 问卷实施
    3.4 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3.4.1 物理学习的动机与情感
        3.4.2 物理学习的自主性
        3.4.3 物理学习的习惯与方法
        3.4.4 物理学习的模式
        3.4.5 物理学习的自我反思与评价
4 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
    4.2 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建议
5 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职业学校"成功教育理念"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地区需求导向型托育服务问题研究 ——以陕西农村为例[D]. 李浩. 西北大学, 2021
  • [2]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途径研究[D]. 李坤鹏.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3]世界一流大学的功能研究[D]. 田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5]二战后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演进研究[D]. 马玉芳.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以青岛市李沧区为例[D]. 宋飞飞.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人力资本与国家收入水平 ——基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视角[D]. 张世伟.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7)
  • [8]小学语文教师课程理解研究[D]. 杨杨. 北华大学, 2019(01)
  • [9]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 张文莉. 喀什大学, 2019(07)
  • [10]乌鲁木齐市初中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马亚宁.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成功教育理念”在职业学校的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