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管理者提供实用的畜牧系统模型

为管理者提供实用的畜牧系统模型

一、为管理者提供实用的家畜—饲草系统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沈贝贝,侯路路,丁蕾,范蓓蕾,毛平平,徐大伟,闫瑞瑞,辛晓平,陈金强[1](2021)在《数字牧场研究进展浅析》文中认为【目的】高水平管理是草原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数字化技术能够帮助牧民勘探草原生态,为牧场管理提供重要手段。数字牧场将引领牧场快速实现智慧化、定量化、精准化,综述数字牧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展望数字牧场发展方向,助力数字牧场稳步快速发展。【方法】文章通过对数字牧场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总结,梳理相关发现和应用的最新进展,深入分析在草原背景信息获取、草原动态监测、家畜信息监测、系统过程分析和决策支持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状况。【结果】目前我国在草原信息获取和监测等方面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天—空—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实现了单一技术之间的优势互补,草原的全方位立体监测有助于实现信息的空间全覆盖,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家畜监测方面,实现了家畜的自动监控和智能分析,但相关研究较少,仍处于积累阶段,具有很大发展潜力。为实现草畜生产过程定量调控,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化草畜监测与牧场优化管理技术研究,先后建立了多种草畜生产过程模型,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是大势所趋。【结论】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在畜牧行业的逐步落地应用,畜牧生产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但是目前仍有很多不足,今后要在不断总结中取得突破和进展,在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还要保持草原生态功能的最佳状态,促进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生产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草畜一体化科学发展。

邓彩霞[2](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图雅[3](2020)在《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中国针茅属植物潜在分布区及其影响因子分析》文中认为针茅属植物在中国草原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水热条件的地带性分布演替分化形成了多样的针茅草原类型。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DMs)利用已知物种分布信息与所处分布区的气候环境变量通过特定算法模拟预测物种的潜在分布区,在保护生物学及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R语言“SSDM”包中的MAXENT、GAM、GBM、GLM、CTA模型及5种物种分布模型的组合模型(ensemble model),对我国针茅属主要的12种物种进行潜在分布区预测,生物气候数据使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所发布的气候模式数据的3种气候变化情景下(当前、2070s RCP 2.6和2070s RCP 8.5),筛选出影响每种针茅分布的最佳环境因子,并分析针茅属植物潜在分布区变化。主要结论如下:(1)由于相同来源的气候数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为避免过拟合现象本文筛选互相关性系数<±0.9且贡献率>5%的环境变量用于模型的构建。温度节性变化的标准差(bio04)是影响草甸草原的物种贝加尔针茅和典型草原的物种大针茅的最佳气候因子;当前气候情景下,9月降水量(prec09)是影响长芒草分布的最佳气候因子。6月降水量(prec06)是影响克氏针茅分布的最佳气候因子。3月太阳辐射(srad03)是影响新疆针茅分布的最佳气候因子。影响短花针茅、石生针茅、镰芒针茅和沙生针茅分布的最佳气候因子分别为8月平均温(tavg08)、6月太阳辐射(srad06)、2月风速(wind02)、年均温变化范围(bio07)。2070 RCP 2.6情景下,影响长芒草、克氏针茅、新疆针茅分布的最佳气候因子分别为年均降水量(bio12)、6月降水量(prec06)、11月最低温(tmin11)。影响荒漠草原的物种分布的最佳气候因子分别为6月降水量(prec06)、温度节性变化的标准差(bio04)、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6月降水量(prec06)。2070s RCP 8.5情景下,长芒草、克氏针茅、新疆针茅分布的最佳气候因子分别为3月最低温(tmin03)、温度节性变化的标准差(bio04)、最干月降水量(bio14)。影响荒漠草原的物种分布的最佳气候因子分别为7月降水量(prec07)、温度节性变化的标准差(bio04)、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太阳辐射及温度是影响高寒草原的物种(昆仑针茅、紫花针茅和座花针茅)分布的最佳气候因子。(2)由SDMs结果可知,草甸草原中,贝加尔针茅潜在分布于阴山以南的黄土高原及青藏高原地区。典型草原中,大针茅潜在分布于松嫩平原、呼伦贝尔及锡林郭勒高原和黄土高原北部,延伸至青藏高原东部;长芒草潜在分布于黄土高原中北部、祁连山基带、青海湖西和西辽河平原。克氏针茅潜在分布于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青藏高原东缘以及祁连山、天山等地区;新疆针茅潜在分布于我国新疆的天山东段。荒漠草原中,短花针茅潜在分布于黄土丘陵地区的阳坡,在贺兰山、祁连山和天山等地有零星分布;石生针茅潜在分布于乌兰察布高原和锡林郭勒高原西部的波状高平原;镰芒针茅潜在分布于我国新疆海拔较高的地区;沙生针茅潜在分布于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北部和荒漠区山地的荒漠草原带。高寒草原中,昆仑针茅潜在分布于西藏和新疆的高山地区;紫花针茅潜在分布于羌塘草原、帕米尔高原、藏南湖盆、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可可西里地区、祁连山和天山;座花针茅潜在分布于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地区。(3)模型精度因物种的不同、气候情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本文选取目前应用广泛的AUC值和Kappa统计值进行模型精度评估。发现在本文选取的5种模型中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MAXENT和GBM模型的模型精度普遍高于其他几种模型。(4)通过对5种单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加权平均获得组合物种分布模型。草甸草原中,从当前到2070s RCP2.6贝加尔针茅的潜在分布区增加,从当前到2070s RCP 8.5时其潜在适宜分布区面积增加减缓;典型草原中,从当前到2070s RCP 2.6,大针茅、克氏针茅和新疆针茅的潜在适宜分布区面积减少,长芒草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增加。从当前到2070s RCP 8.5,大针茅、克氏针茅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增加,而长芒草和新疆针茅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减少;荒漠草原中,从当前到2070s RCP 2.6,短花针茅、石生针茅及镰芒针茅的适宜分布区面积均增加,沙生针茅的适宜分布区面积则减少。从当前到2070s RCP 8.5,短花针茅、石生针茅和镰芒针茅的适宜分布区面积增加减缓,沙生针茅的适宜分布区面积则持续减少;高寒草原中,从当前到2070s RCP 2.6,昆仑针茅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减少,紫花针茅和座花针茅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分别增加,从当前到2070s RCP 8.5,昆仑针茅潜在分布区面积缩减趋势减缓,紫花针茅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增加,座花针茅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减少。

朱静静[4](2019)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福建省是我国首个生态文明示范区,也是信息化建设领域的试点省份,具有较好农业信息化基础,但整体上农业信息化水平不高,存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不够深入、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程度低、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研究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水平,提出切实有效的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信息生产力理论、信息市场理论、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为基础,通过走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等部门,查阅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等资料,分析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在分析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结果如下:(1)福建省农村拥有良好的光纤、电视、移动电话、广播、电信网络信息通讯基础设施;拥有“淘宝镇”24个、“淘宝村”189个、农产品电子商务比较发达;已建设运行了13个农业行业应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延伸到9个设区市以及全省的69个县(市、区),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拥有上传企业基地119家,农业管理过程信息化、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设施农业占地总面积仅为福建耕地面积的2.27%,设施灌溉面积占灌溉耕地面积的9.10%,拥有的农业机械以果树修剪、机动脱粒机为主,生产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2)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建设初见成效。福建省已建立了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180个、现代化农业智慧园14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1个、信息进村入户试点20个,初步积累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经验。(3)构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即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化人才、农业经济基础;13个二级指标,即农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量、彩色电视机数量、移动电话数量,每周广播播出时间、电视播出时间,广播、电视覆盖率,人均电信业务总量,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总人数比重,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占总专业技术人员数的比重,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4)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表明,由变异系数法和熵值法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20132017年分别提高了54.43%、68.48%,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稳步提高。现阶段影响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在于农业经济基础,农业信息化人才及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的影响较小。贡献较大的4个二级指标对总指数的贡献率为76.6%(变异系数法)、93.8%(熵值法),贡献大小顺序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总从业人员数的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计算机拥有量、受教育程度以及农业技术人员的缓慢增长制约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5)SWOT分析表明,福建省发展农业信息化具有农业综合效益高、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及地理区位优势;劣势为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均衡、人才缺乏、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各级政府出台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数字福建”建设等政策以及政府的资金投入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机遇;面临的威胁为信息意识薄弱、农业劳动力不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6)通过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以及战略组合分析,提出了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

沈秋采[5](2018)在《马饲料配方模型研究与马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马业正处在由传统马业向现代马业转型的初级阶段,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国内大多数马场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养马业的高质量管理需求,马匹的饲养也处于凭借经验饲养阶段。因此,本课题旨在构建科学、实用的马饲料配方模型,并将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设计一个科学、规范的马场信息管理系统。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马饲料原料及其营养成分、马饲养标准,提出了马饲料配方设计目标、设计原则以及马饲料配方的整个制定流程。(2)在对饲料配方模型要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线性规划、模糊规划及目标规划的马饲料配方模型,以速度赛用马为例分别验证了这三种饲料配方模型的有效性,并根据饲料配方的验证结果对这三种马饲料配方模型进行分析与比较。(3)根据对国内马场的实地调研情况及马场的现代化管理需求,确定了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详细设计了马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并将马饲料配方模型与管理系统相融合。(4)以Visual Studio 2013为开发平台,C#为编程语言,SQL Server 2008 R2为数据库管理系统,.NET为框架构建马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了以马匹基本信息、健康监测、饲养、免疫、病历、繁育、训练管理及马场日常管理八大模块为核心的马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马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为马场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平台,能够为马场管理者提供管理技术支持,提高马场管理水平。目前国内关于马场信息管理系统与马饲料配方模型的研究较少,综合性管理系统的应用将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也会对我国现代马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张晓芹[6](2018)在《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适宜性研究》文中指出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西北旱区(干旱和半干旱区)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以适应性良好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造林成为缓解人地矛盾的理想选择。气候是宏观尺度上影响物种分布的决定性因子,其与物种分布的关系研究及时空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预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了解该区常见生态经济型树种的适宜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有助于提高造林的成效,而且对于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赢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了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乌柳(Salix cheilophila)和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10个典型生态经济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3个来自BIOCLIM、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和Kria指数的气候因子和来自标本馆、出版文献的物种出现记录,通过物种分布模型(Max 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工具结合,模拟了10个树种当前(1950-2000年)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分析了生境适宜性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预测了未来2070s(2060-2080年)四种温室气体排放浓度情景(RCPs)下树种适宜区的变化,并确定了各树种的最优造林区。主要结论如下:(1)沙枣、小果白刺和多枝柽柳的潜在适宜区面积最大,跨越了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有明显干旱季节的湿润区。黑果枸杞、梭梭、沙拐枣和胡杨主要局限于西北干旱区,文冠果、乌柳和柠条锦鸡儿主要集中于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2)湿润指数是影响大多数树种适宜性的最重要因子,其对沙拐枣、梭梭和胡杨的贡献率均超过50%,然而对柠条锦鸡儿和乌柳则不足5%。最湿月降水量、年均降水量、寒冷指数也较为重要,其中最湿月降水量对黑果枸杞的影响最大,年均降水量对文冠果的影响最大。(3)与热量相关的气候因子在影响沙枣、柠条锦鸡儿的分布方面起到较重要的作用,与水文相关气候因子对于其它树种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多数树种生境适宜性对水文相关因子的响应曲线呈正偏态分布,对热量相关因子的响应曲线呈高斯分布。(4)沙枣在高浓度排放情景(RCP8.5)下适宜区范围扩张幅度最大,其适宜区净增加率高达57.5%。柠条锦鸡儿在低浓度排放情景(RCP2.6)下适宜区范围缩减幅度最大,其适宜区消失率高达61.4%。多数树种的当前适宜区在低浓度排放情景下缩减,而在高浓度排放情景下扩张,并且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增加,缩减趋势逐渐减弱,扩张趋势逐渐增强。(5)所有树种当前的东部边缘适宜区将会缩减,不同树种缩减的幅度不同。在西北干旱区分布的树种,将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及河西走廊的北部获得新增适宜区。多数树种适宜区范围的地理质心向西移动,移动速度约每十年453km。多数树种适宜区范围的海拔质心移动不明显,以约每十年122m速度略微向低处或高处移动;乌柳例外,在四种情景下以每十年约1873m的速度向更高海拔移动。本研究结果表明MaxEnt模拟的各树种潜在适宜区的范围与实际调查的数据基本一致。不同区域的树种,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不同,多数树种当前的适宜区是稳定的,能够适应持续的气候变化。分布在西北干旱区的树种,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适宜区面积将会增加,未来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及河西走廊北部可以进一步增加沙枣、小果白刺、梭梭等本地树种的造林面积。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同时能够为管理者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造林措施时提供参考。

唐明[7](2018)在《YG公司苜蓿产品的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农业生产经营向着产业化、专业化方向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龙头企业有助于解决解决了小农户的分散化经营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必将在改变我国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以粮食为主转为粮、肉、蛋、奶的均衡。苜蓿等优质牧草可以为畜牧业、肉蛋奶的生产提供充足和有营养的原料。有利于解决畜牧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助于推动人们的饮食结构的转变,有利于提高养殖效率。农业企业成本控制对于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和农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农业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农业企业的产品生产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周期长,基础设施投入大。而且农业企业的成本控制大多考虑节约而缺少了从效益的角度考虑成本的效用。本文在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YG公司为样本企业,以苜蓿产品为例,进行了成本控制的研究。首先从生产、加工、流通三个环节进行了苜蓿产品成本控制的分析,包括了成本结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的分析。其次从公司整体及各个环节给出了成本控制中所面临的导致成本较高问题的原因。再次从生产、加工、流通三个环节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最后给出了YG公司苜蓿产品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以完善成本控制体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一、良好的成本控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良好的成本控制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规范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通过让企业管理者发现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加合理的措施降低成本,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二、应在苜蓿产品的各环节即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加强成本控制。三、应完善成本控制的配套措施,包括树立全面成本控制理念;完善公司的组织结构;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建立成本控制的激励制度。本文完善了对牧草龙头企业成本控制的研究,丰富了牧草龙头企业的成本控制案例。它不仅可以为YG公司的管理者提供进行苜蓿产品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经营竞争力提供帮助,同时可以对专业型牧草种植加工企业进行成本控制提供借鉴。此外,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也可以为政府等决策部门针对粮改饲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桂鹏[8](2018)在《智慧牧场牲畜动态智能感知系统研究与应用 ——以牛咀嚼感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畜产品品质要求提升、环保压力增大的背景下,畜牧养殖逐步回归到绿色生态养殖模式。智慧牧场是畜牧业新的发展趋势,因此我国政府大力支持畜牧业智能装备研发。目前野外牲畜信息采集面临感知能力有限、数据收集难、设备功耗高、供电时间短等问题,这些是困扰牧场管理全面走向智能化的重要障碍。因此研究牲畜生理体征信息感知方法、便捷的数据交互方式、长期信息监测等,为提升决策、管理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针对野外自由放养模式下长期、便捷采集信息的需求,综合了LoRa、能量收集与3D打印等技术,开发了适合放养模式下的低功耗、远距离、网络结构简单、自供电的数据交互通用平台。牛是我国肉类消费的主要畜产品,本文以牛生理疾病的重要临床特征——进食与反刍作为感知研究的重点,通过其共性特征——咀嚼,结合传感器、信号处理、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研发了牛咀嚼感知、频率提取以及分类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采用非接触角度测量原理,将牛咀嚼过程中上下颚的运动转化为角度运动进行测量。精选非接触磁编码器AS5600作为角度感知芯片,将机械部分与电子部分隔离,间接测量牛咀嚼过程,并结合3D打印技术设计咀嚼测量辅助穿戴配件。实验结果表明,咀嚼测量正确率可达98.4%。(2)在研究牛咀嚼行为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了咀嚼数据与头部姿态数据作为有效咀嚼分类源数据,通过取样处理后,对咀嚼数据采用Smooth平滑滤波,提取波峰与波谷,获得其峰与谷均差值,由FFT获取咀嚼频率;对头部姿态数据进行均值化处理。通过采用BP神经网络在Matlab软件上进行学习,达到预期后,将网络的权值与阈值导入微控制器中,并在其中实现BP神经网络分类算法。实验结果表明,非咀嚼正确率达到了100%;进食正确率为70.7%;反刍正确率为92.3%,并可提供正确率达93.96%的咀嚼频率值,作为行为量化值。(3)本文利用SMT32cubmx开发平台,采用LoRa的SX1278芯片实现星型网络组网开发,构建了放养条件下的低功耗、远距离的数据收集模式;以太阳能作为能量来源,集合BQ25504能量收集芯片,拓展了太阳能的转化效率,缩减了设备体积,易于穿戴,实现了设备长期供电。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本文研发的牛咀嚼传感器属于原始创新,将复杂的咀嚼过程简化为角度测量,简化了感知结构,具有准确率高,抗干扰强的特点,为科研与生产应用提供了一种有效咀嚼测量方法。(2)本文采用了BP神经网络作为咀嚼分类的核心算法,在有限的微控制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BP神经网络的在线实时处理。提高了节点的智能化水平,降低设备功耗。进食与反刍分类的同时,可提供咀嚼频率作为行为量化数据,以提高决策能力。(3)开发了自供电、远距离的数据无线传输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覆盖范围大的特点。只需更换传感器及佩戴方式,即可实现不同牲畜、不同体征的远程监测。

熊本海,杨亮,郑姗姗[9](2018)在《我国畜牧业信息化与智能装备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及产业化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畜牧业在内的畜牧业物联网及智能装备的发展也引起行业的高度重视。【方法】文章重点从家畜编码规范及标识技术,畜禽养殖环境及体征行为远程监测、畜禽养殖智能装备及养殖过程数字化监管与大数据平台构建,智能化计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等多个方面,综述畜牧业信息化与智能装备研究的现状。【结果】以无线射频识别即RFID技术为基础的家畜标识的国际标准相对完善,主要包括ISO 11784/11785和ISO 14223三个标准,但各国在具体操作上并没有强制实施,主要是美国家畜编码完全走国际标准路线,而加拿大及法国等在编码中附加了群体编码而更为灵活。中国的标识标准包括国家规范、地方标准及企业内部规范,具有亟待修订的必要,而RFID标识产品研发则超前于标准的制定。在畜禽养殖环境物联网系统研发方面,针对不同畜禽在不同的生长、生理阶段的控制阈值的总结与研究进入到数字化描述阶段,并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针对不同畜种设施养殖的环境精准监控系统,包括移动端的控制系统。在畜禽养殖设备的研究上,国内外主要集中在智能饲喂设备的研发上,主要包括妊娠母猪及哺乳母猪饲喂控制系统、奶牛及奶羊的精准饲喂系统等。在行业数据管理平台开发上,总结了旗舰型龙头企业的物联网数据平台的研发进展,以及针对种畜禽生产过程业务逻辑综合数据平台的案例等。最后,具体分析了我国在畜牧业信息化与智能装备的产业化领域还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并给出相应的技术与政策建议。【结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代化需要为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支撑,并结合智能化设备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畜牧业产业的提质增效。

杨耀[10](2017)在《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评价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文中提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饥饿农业阶段、温饱农业阶段、安全农业阶段。农业生产逐步从资源短缺、粗放式发展走向规模经营、集约化发展道路,生产者和消费者在跨越温饱农业后,开始迈入安全农业阶段,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近些年各类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无小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怎么保障农业产品中畜产品质量安全依然是我国面临的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乐山地处四川西南,大渡河与青衣江交汇,在大佛脚下又和岷江合流,三条水系从南、西、北几个方向滋养区域土地,绕城而过向南奔去。作为省级重点农产品加工基地,全市着力从林业、生态畜牧业、药材种植业、蔬菜种植四个方面打造示范基地,重点打造茶业产业,建设中国绿茶之都。全市有国家级产业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6家,全国性农民专合社达9个示范社,成规模的现代万亩农业示范区24个。全市合作社总数达1759个,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社带动了65%的农户,适度的规模经营占比达16.8%。作为农业产业大市,乐山具有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不发达的典型特征。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健全管理体系方面,乐山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对于我省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其探索实施的农业政策、争创农产品示范县的做法有实际借鉴意义。本文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对畜农产品监管以及质量体系开展研究,从中得到启示。并以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问题为例,通过相关资料、数据、走访调查为依据,综合分析了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生产体系:生产环节高能耗、低效率,产业结构不合理、绿色生态的循环养殖模式推广普及滞后。补助金数目不足,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2)监管体系:融入农业部门后畜牧业的发展规划、管理体制、经费划拨等由专业性逐步趋于非专业性,工作内容乃至工作成效均被弱化,农产品检验中心的配齐配强还需要进一步加强。(3)流通阶段:因一些基层兽医站工作人员受设施设备限制,对生猪运输过程的检验检疫工作多流于形式。(4)服务体系:存在着兽药监管不到位,村级防疫员队伍业务水平低、工作责任心不强、队伍不稳定。(5)监督体系:信息交换共享、企业与消费者参程度、风险评估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监管与消费出现脱节现象,平台的进一步健全与相关系统的完善及无缝链接仍需加强。针对乐山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生产链与服务链中的环节。包括改革监管与服务体系、推广农业科技体系、完善行业质量标准体系、健全监督评价体系。

二、为管理者提供实用的家畜—饲草系统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管理者提供实用的家畜—饲草系统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牧场研究进展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草原信息获取与监测评估
    1.1 草原环境要素获取
    1.2 草原生产能力监测
    1.3 草原生态健康评价
    1.4 草原利用状况评估
2 草食家畜信息识别与获取
    2.1 家畜种类精准识别与计数
    2.2 家畜体征状况信息化采集
    2.3 家畜行为监控与轨迹制图
3 草畜生产过程定量调控
    3.1 草畜生产过程模型
    3.2 牧场决策支持技术
4 结论与展望

(2)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3)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中国针茅属植物潜在分布区及其影响因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植物与气候关系的研究进展
        1.2.2 针茅属植物研究进展
        1.2.3 物种分布模型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获取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草甸草原针茅属分布区概况
        2.1.2 典型草原针茅属分布区概况
        2.1.3 荒漠草原针茅属分布区概况
        2.1.4 高寒草原针茅属分布区概况
    2.2 数据获取
        2.2.1 物种分布数据获取
        2.2.2 气候与环境变量数据的获取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环境变量筛选的方法
    3.2 单模型精度比较方法
        3.2.1 模型方法
        3.2.2 模型评估
    3.3 组合模型构建
    3.4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环境因子筛选的结果
        4.1.1 当前气候情景下不同草原类型针茅属植物环境因子筛选结果
        4.1.2 在2070sRCP2.6情景下不同草原类型针茅属植物环境因子筛选结果
        4.1.3 在2070sRCP8.5情景下不同草原类型针茅属植物环境因子筛选结果
    4.2 中国针茅属植物潜在分布区预测
        4.2.1 草甸草原针茅属植物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
        4.2.2 典型草原针茅属植物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
        4.2.3 荒漠草原针茅属植物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
        4.2.4 高寒草原针茅属植物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
    4.3 预测中国针茅属植物的不同模型性能比较
        4.3.1 预测草甸草原针茅属植物的模型性能比较
        4.3.2 预测典型草原针茅属物种的模型性能比较
        4.3.3 预测荒漠草原针茅属物种的模型性能比较
        4.3.4 预测高寒草原针茅属物种的模型性能比较
    4.4 中国针茅属植物组合模型预测结果及最适分布区面积变化分析
        4.4.1 草甸草原针茅属植物组合模型结果及最适分布区面积变化
        4.4.2 典型草原针茅属植物组合模型结果及最适分布区面积变化
        4.4.3 荒漠草原针茅属植物组合模型结果及最适分布区面积变化
        4.4.4 高寒草原针茅属植物组合模型结果及最适分布区面积变化
第五章 结论
    5.1 影响不同草原类型针茅属植物的主导环境因子
    5.2 不同草原类型的针茅属植物在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
    5.3 不同物种分布模型的性能比较
    5.4 不同草原类型针茅物种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适宜生境面积变化
第六章 讨论与展望
    6.1 针茅属植物的研究意义
    6.2 物种分布研究中气候与环境变量的筛选
    6.3 物种分布的潜在分布区研究
    6.4 物种分布模型研究趋势
    6.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2.2 农业信息化理论
        1.2.3 农业信息化研究领域
        1.2.4 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1.2.5 农业信息化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2.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2.2.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SWOT分析
        2.2.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2.3 技术路线
3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3.1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
    3.2 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
        3.2.1 设施农业面积
        3.2.2 设施灌溉面积
        3.2.3 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
    3.3 农产品流通过程信息化
    3.4 农业产业过程管理信息化
    3.5 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情况
        3.5.1 福建省农业网站服务情况——以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门户网站为例
        3.5.2 12316 农业信息服务
        3.5.3 农业信息综合服务情况
    3.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现状
        3.6.1 省级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3.6.2 省级现代化农业智慧园建设情况
        3.6.3 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情况
        3.6.4 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建设情况
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
    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数据
    4.3 指标权重计算
        4.3.1 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
        4.3.2 熵值法确定权重
    4.4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
        4.4.1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
        4.4.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水平一级指标
    4.5 小结
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分析
    5.1 优势分析(S)
        5.1.1 农业产值快速增长、综合效益稳步提升
        5.1.2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5.1.3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
        5.1.4 地理区位优势
    5.2 劣势分析(W)
        5.2.1 全省农业设施化、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
        5.2.2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发展不均衡
        5.2.3 缺乏复合型农业信息化人才
        5.2.4 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5.3 机会分析(O)
        5.3.1 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5.3.2 “数字福建”的建设目标为推动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5.3.3 政府的资金投入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5.4 威胁分析(T)
        5.4.1 农业信息化意识薄弱,培训指导工作不到位
        5.4.2 农业劳动力不断减少
        5.4.3 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
    5.5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战略组合分析
        5.5.1 优势-机会(SO)战略组合
        5.5.2 劣势-机会(WO)战略组合
        5.5.3 优势-威胁(ST)战略组合
        5.5.4 劣势-威胁(WT)战略组合
        5.5.5 战略组合分析矩阵
6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分析
    6.1 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投入
        6.1.1 加大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力度
        6.1.2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确保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有效运营
        6.1.3 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推进农业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6.1.4 推进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有序的农业信息市场
    6.2 加强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融合应用
        6.2.1 推广大田种植业信息技术应用
        6.2.2 推进设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
        6.2.3 加强畜禽养殖业信息化管理
    6.3 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提高农业信息化应用推广能力
        6.3.1 培养引进农业信息化人才
        6.3.2 加强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培训
    6.4 进一步抓好示范点建设与推广工作
        6.4.1 抓好农业物联网、智慧园示范建设工作
        6.4.2 抓好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作
        6.4.3 抓好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建设工作
    6.5 建立农业信息化建设激励机制,保障农业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马饲料配方模型研究与马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饲料配方模型研究
        1.2.2 畜牧业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马饲料配方设计研究
    2.1 饲料原料及其营养成分
    2.2 马饲养标准研究
        2.2.1 饲养标准
        2.2.2 饲养标准应用分析
    2.3 马饲料配方设计目标
    2.4 马饲料配方设计原则
    2.5 饲料配方的制定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饲料配方模型研究
    3.1 基于线性规划的马饲料配方模型研究
        3.1.1 基于线性规划马饲料配方模型的建立
        3.1.2 基于线性规划的马饲料配方模型应用实例
        3.1.3 线性规划的马饲料配方评价
    3.2 基于模糊规划的马饲料配方模型研究
        3.2.1 基于模糊规划马饲料配方模型的建立
        3.2.2 基于模糊规划的马饲料配方模型应用实例
        3.2.3 模糊规划的马饲料配方评价
    3.3 基于目标规划的马饲料配方模型研究
        3.3.1 目标规划模型
        3.3.2 模型的优化
        3.3.3 基于目标规划的马饲料配方模型应用实例
        3.3.4 目标规划的马饲料配方评价
    3.4 模型比较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马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设计
    4.1 马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4.3 马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 数据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马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马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开发平台
    5.2 马场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的实现
        5.2.1 马匹信息管理
        5.2.2 健康监测
        5.2.3 饲养管理
        5.2.4 免疫管理
        5.2.5 病历管理
        5.2.6 繁育管理
        5.2.7 训练管理
        5.2.8 马场日常管理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6)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研究
        1.2.2 物种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
        1.2.3 物种地理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1.2.4 物种分布模型
        1.2.5 MAXENT模型
        1.2.6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的现状分布
        2.2.2 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的潜在分布
        2.2.3 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的未来分布
    2.3 研究方法
        2.3.1 物种选择原则
        2.3.2 数据获取
        2.3.3 技术路线
第3章 不同树种的特性及现状分布
    3.1 生物学特性
    3.2 生态与经济价值
    3.3 分布现状
第4章 不同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物种分布及气候数据的获取
        4.1.2 模型参数的选择
        4.1.3 模型性能的评价
        4.1.4 重要气候因子及响应曲线
        4.1.5 潜在气候适宜分布区及气候阈值
        4.1.6 限制因子制图与MESS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模型性能
        4.2.2 主导气候因子
        4.2.3 响应曲线
        4.2.4 潜在适宜分布区
        4.2.5 气候阈值
        4.2.6 限制因子与MESS分析
    4.3 讨论
        4.3.1 主导气候因子及响应曲线
        4.3.2 潜在适宜分布范围
        4.3.3 不确定性分析及应用
    4.4 小结
第5章 未来气候变化对适宜分布区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模拟方法
        5.1.3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未来气候变化对适宜分布区范围的影响
        5.2.2 未来气候变化下适宜分布区范围质心沿经纬度的变化
        5.2.3 未来气候变化下适宜分布区海拔质心的变化
        5.2.4 不同树种最优造林区
    5.3 讨论
        5.3.1 气候变化对不同树种适宜区范围的影响
        5.3.2 适宜区范围对不同气候情景的响应
        5.3.3 适宜区范围质心的迁移方向
        5.3.4 不确定性分析及应用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YG公司苜蓿产品的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
        1.3.2 关于牧草产业发展的研究
        1.3.3 关于农产品成本的研究
        1.3.4 关于成本控制理论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龙头企业
        2.1.2 农产品成本
        2.1.3 粮改饲政策
    2.2 理论基础
        2.2.1 成本控制理论
        2.2.2 成本分析理论
3 农产品成本核算与农业企业的成本构成
    3.1 农产品成本核算
        3.1.1 农产品成本核算的特点
        3.1.2 农产品成本核算的方法
    3.2 农产品的成本构成
        3.2.1 种植环节成本构成
        3.2.2 加工环节成本构成
        3.2.3 流通环节成本构成
        3.2.4 期间费用
4 YG公司苜蓿产品成本的案例分析
    4.1 YG公司现状
        4.1.1 公司发展现状及苜蓿产品情况
        4.1.2 公司的组织结构
        4.1.3 YG公司成本控制策略
    4.2 YG公司苜蓿产品的成本分析
        4.2.1 种植环节成本分析
        4.2.2 加工环节成本分析
        4.2.3 流通环节成本分析
        4.2.4 期间费用分析
        4.2.5 总成本分析
    4.3 收益分析
        4.3.1 苜蓿干草收益分析
        4.3.2 青贮苜蓿收益分析
    4.4 YG公司苜蓿产品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4.4.1 整体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4.4.2 种植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4.4.3 加工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4.4.4 流通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5 YG公司苜蓿产品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5.1 种植环节的成本控制
        5.1.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1.2 提高物质资料的使用效率
    5.2 加工环节成本控制
        5.2.1 合理安排产品类型
        5.2.2 优化生产工艺、提高机械化水平
    5.3 流通环节的成本控制
        5.3.1 完善仓储设施、加强仓储管理
        5.3.2 拓宽销售渠道、创新销售模式
6 YG公司苜蓿产品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
    6.1 树立全面成本控制理念
    6.2 完善公司的组织结构
    6.3 加强宣传教育与培训
    6.4 建立成本控制的激励制度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智慧牧场牲畜动态智能感知系统研究与应用 ——以牛咀嚼感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牲畜个体识别技术
        1.2.2 牲畜生理行为感知技术
        1.2.3 行为分类算法
        1.2.4 畜牧物联网技术
        1.2.5 能量收集技术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及内容
        1.4.1 主要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点
    1.6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开发工具
    2.1 牲畜智能感知
        2.1.1 牲畜智能感知相关定义
        2.1.2 牲畜智能感知对象
        2.1.3 牲畜智能感知方式
    2.2 牲畜感知传感器网络架构
    2.3 能量收集技术
        2.3.1 无线电能
        2.3.2 机械能
        2.3.3 太阳能
    2.4 开发工具
        2.4.1 STM32CUBEMX
        2.4.2 3D打印技术
第三章 牲畜智能感知系统组成及原理
    3.1 感知系统组成
    3.2 无线网关设计
    3.3 感知节点设计
        3.3.1 节点结构设计
        3.3.2 双模电源供电设计
        3.3.3 节点自供电设计
        3.3.4 节点功耗分析
    3.4 网络通信设计
        3.4.1 SX1278简介
        3.4.2 信道占用检测与冲突避免
        3.4.3 数据包空中时间计算方法
        3.4.4 数据通信设计与验证
        3.4.5 通信距离测试结果
第四章 节点感知方法研究
    4.1 咀嚼测量原理
    4.2 咀嚼感知设计
    4.3 辅助咀嚼分类设计
    4.4 辅助穿戴设计
        4.4.1 节点外壳设计
        4.4.2 牛头套设计与实现
    4.5 感知数据采集
    4.6 测试与分析
        4.6.1 测试结果
        4.6.2 结果分析
第五章 节点感知分类模型设计
    5.1 咀嚼行为特征
    5.2 咀嚼分类预处理
        5.2.1 波形平滑滤波
        5.2.2 波峰、波谷数据点提取
    5.3 预处理结果分析
    5.4 咀嚼频率提取
    5.5 咀嚼分类设计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我国畜牧业信息化与智能装备技术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畜牧业信息化与智能装备研究进展
    1.1 畜禽编码标准与标识技术研究
        1.1.1 国际上家畜标识标准的制定现状
        1.1.2 国内畜禽标识标准的制定现状
    1.2 养殖环境及体征行为的远程监测与精准控制
    1.3 畜禽养殖生产模型与智能设备研发进展
    1.4 种畜生产数字化监管与分析计算平台
    1.5 领域计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2 畜牧业信息化与物联网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2.1 数字化标准及数据采集规范研究落后, 已有的标准或规范需重新制定或完善
    2.2 智能化产品缺乏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
    2.3 缺乏关键的感知技术与产品
    2.4 政府层面对畜禽智能装备和信息技术认识要提升高度
    2.5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2.6 缺乏真正含义上行业大数据平台
3 讨论
4 结论

(10)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评价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 论文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概述
    2.1 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概述
        2.1.1 畜产品概念界定
        2.1.2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特点
        2.1.3 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方法
    2.2 理论基础
        2.2.1 全面质量管理(TQM)
        2.2.2 风险评估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畜产品质量安全影响的因素分析
        2.3.2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后果分析
        2.3.3 文献述评
        2.3.3.1 国外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分析
        2.3.3.2 国外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分析
        2.3.3.3 国内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3 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问题及评价分析
    3.1 行业监管方面
        3.1.1 法律法规
        3.1.2 监管体制
        3.1.3 行政执法
    3.2 行业生产体系
        3.2.1 畜牧选种
        3.2.2 畜牧养殖
        3.2.3 屠宰加工
        3.2.4 饲料生产
        3.2.5 兽药生产
    3.3 行业服务体系
        3.3.1 执业诊疗
        3.3.2 疫病防控
        3.3.3 兽药经营
    3.4 行业监督体系
        3.4.1 监督现状调查
        3.4.2 监督现状分析
    3.5 我国畜业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评价
4 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现状
    4.1 乐山市畜产品介绍
    4.2 乐山市畜产品监管机构情况
    4.3 乐山市畜牧产品监管工作开展情况
    4.4 乐山市畜牧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
        4.4.1 生产体系
        4.4.2 监管体系
        4.4.3 流通体系
        4.4.4 服务体系
        4.4.5 监督体系
5 乐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影响因素评价
    5.1 政府行为因素评价
    5.2 企业行为因素评价
        5.2.1 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情况
        5.2.2 企业的信息技术使用情况
        5.2.3 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情况
    5.3 消费者行为因素评价
        5.3.1 消费者基本特征情况分析
        5.3.2 消费者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上的态度分析
6 构建乐山市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对策建议
    6.1 推广畜牧农业科技体系
        6.1.1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畜草养殖
        6.1.2 持续推进生猪良种换代升级提升质量效益
        6.1.3 发展生态养殖治理农业源污染
        6.1.4 加强畜牧产业科技服务支撑
    6.2 改革畜牧监管与服务体系
        6.2.1 改革兽医监管体制
        6.2.2 改善基层防疫整体条件
        6.2.3 严格产地检验检疫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6.3 完善畜牧行业质量标准体系
        6.3.1 发展规模养殖推行质量管理
        6.3.2 加快屠宰企业改造升级完善配套设施
        6.3.3 严格GSP兽药管理,规范饲料经营
    6.4 健全畜牧监督综合评价体系
        6.4.1 完善畜产品安全风险评估
        6.4.2 完善畜产品风险评价网络平台
        6.4.3 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风险交流机制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四、为管理者提供实用的家畜—饲草系统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牧场研究进展浅析[J]. 沈贝贝,侯路路,丁蕾,范蓓蕾,毛平平,徐大伟,闫瑞瑞,辛晓平,陈金强. 中国农业信息, 2021(05)
  • [2]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3]基于物种分布模型的中国针茅属植物潜在分布区及其影响因子分析[D]. 图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4]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朱静静.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5]马饲料配方模型研究与马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D]. 沈秋采.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适宜性研究[D]. 张晓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18(09)
  • [7]YG公司苜蓿产品的成本控制研究[D]. 唐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8]智慧牧场牲畜动态智能感知系统研究与应用 ——以牛咀嚼感知为例[D]. 陈桂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1)
  • [9]我国畜牧业信息化与智能装备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 熊本海,杨亮,郑姗姗. 中国农业信息, 2018(01)
  • [10]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及评价研究 ——以乐山市为例[D]. 杨耀. 四川农业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为管理者提供实用的畜牧系统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