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服中药治疗进行性寻常型银屑病56例

内服中药治疗进行性寻常型银屑病56例

一、中药内服药浴治疗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56例(论文文献综述)

莫俊熙[1](2021)在《扶正和肤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回顾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

张凯辉[2](2021)在《基于PD-1/PD-L1调控Th17/Treg平衡探讨地槐消银颗粒治疗血热证银屑病临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的免疫学病理机制是该病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临床和实验研究也都显示,银屑病患者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状态的失衡。本文从PD-1/PD-L1调控Th17和Treg细胞平衡状态的角度进行切入,探讨地槐消银颗粒治疗血热型银屑病的免疫学机制。论文包括文献综述和研究报告两个部分。文献综述主要围绕中医防治银屑病的研究和银屑病免疫学病理机制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研究报告包括了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方面,第一观察地槐消银颗粒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第二观察地槐消银颗粒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外周血中Th细胞分化及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第三观察银屑病血热证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Th17/Treg细胞上PD-1/PD-L1表达的差异及相关性,观察地槐消银颗粒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中外周血Th17/Treg细胞上PD-1/PD-L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银屑病血热证患者可能通过PD-1/PD-L1通路调节Th17/Treg的平衡在银屑病血热证发生发展中起作用。方法:临床入组寻常型银屑病25例,随机分为地槐消银组15例,复方青黛组10例,正常人对照组10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地槐消银颗粒和复方青黛胶囊,并以白凡士林缓解皮肤干燥,于入组前和治疗第8周末,临床通过观察PASI评分、瘙痒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三方面总结地槐消银颗粒的临床疗效;实验部分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Treg、Th17细胞比例的差异;以Real time-PCR法检测Th细胞相关转录因子Foxp3、RORγt基因表达的差异;以Real time PCR法检测PBMC中IL-17、IL-22、IL-23、IL-10的基因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及Treg细胞PD-1、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临床部分:1.疗前,地槐消银组患者和复方青黛组患者PAS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地槐消银组患者和复方青黛组患者与疗前相比PASI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p<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疗前疗后PASI评分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疗前,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瘙痒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与疗前相比瘙痒评分均下降(p<0.01;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疗前疗后瘙痒评分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疗前,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DLQ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与疗前相比DLQI评分均升高(p<0.05;p<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患者疗前疗后DLQI评分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比较,地槐消银组总有效率为93.3%,复方青黛组总有效率为90%,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部分: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血清中Th17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Th17细胞数量明显下降,与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患者血清中Th17细胞数量明显下降,与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血清中Treg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Treg细胞占比升高(p<0.05),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Th17/Treg细胞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5)。地槐消银组治疗后Th17/Treg细胞比值明显下降(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Th17/Treg细胞比值明显下降(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入组前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RORγt mRN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外周血中RORyt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外周血中RORyt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Foxp3 mRN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IL-17mRN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外周血中IL-17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外周血中IL-17mRNA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7.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IL-22mRNA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IL-22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患者外周血中IL-22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8.入组前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IL-23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IL-23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复方青黛组疗后患者外周血中IL-23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9.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外周血中IL-10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p<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0.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PBMC中Th17细胞PD-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3.54,p=0.00<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患者Th17细胞PD-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5.80,p=0.00<0.01),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t=0.09,p=0.93>0.05)。11.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PBMC中Treg细胞PD-1表达水平占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有升高,(t=6.50,p=0.00<0.01)。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Treg细胞PD-1表达水平占比升高(t=9.91,p=0.00<0.01),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Treg细胞PD-1表达水平升高(t=2.22,p=0.04<0.05)。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差值d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186,p>0.05)。12.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Th17细胞PD-L1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2.47,p=0.03<0.05)。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Th17细胞PD-L1表达水平下降(t=3.51,p=0.00<0.01),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t=0.22,p=0.83>0.05)。13.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疗前患者Treg细胞PD-L1表达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t=-2.38,p=0.02<0.05)。地槐消银组治疗后与疗前相比Th17细胞PD-L1表达水平升高(t=-2.29,p=0.02<0.05),复方青黛组疗后与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t=-0.83,p=0.41>0.05)。14.相关性分析:银屑病患者Th17细胞与PASI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303,p<0.01),银屑病患者T1h17/Treg 比值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r=0.226,p<0.05);与DLQI评分呈显着负相关(r=-0.293,p<0.01)。Th17与RORyt呈显着正相关(r=0.614,p<0.01),Th17与IL-17呈显着正相关(r=0.498,p<0.01),与IL-22呈显着正相关(r=0.624,p<0.01),与IL-23呈显着正相关(r=0.467,p<0.01)。Treg 与 Foxp3 呈显着正相关(r=0.355,p<0.01),Treg 与 IL-10呈显着正相关(r=0.473,p<0.01)。Th17与Th17细胞的PD-1表达呈显着负相关(r=-0.61,p=0.00<0.01)。Th17细胞的PD-1与Treg细胞的PD-L1表达呈正关性(r=0.32,p=0.04<0.05)。结论:1.地槐消银颗粒对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复方青黛胶囊疗效相当。2.地槐消银颗粒和复方青黛胶囊均能降低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的比值。3.地槐消银颗粒和复方青黛胶囊均能降低外周血中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4.地槐消银颗粒有可能通过调控Th17/Treg的PD-1/PD-L1通路来发挥临床疗效。

陈丽君[3](2021)在《凉血解毒法治疗白疕血热证的回顾性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三部分:一、文献综述:1.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辨证论治研究进展2.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二、临床研究:背景:寻常型银屑病中医病名为“白疕”,白疕血热证多见于寻常型银屑病进展期,这一时期内是否得到有效的干预对疾病进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医药治疗由于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被广泛接受。但由于个体因素不同,即使治疗方案相同,患者的预后仍存在差异。目的:了解凉血解毒法治疗白疕血热证的临床疗效,并探索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的病历资料,以PASI25作为患者对治疗有无应答的分界值,其中无应答组52例,应答组169例。统计分析患者个人一般资料及入院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影响预后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221例患者均接受中医综合治疗,以凉血解毒为法,核心中药方为凉血解毒汤,治疗总有效率为76.9%。通过对皮损PASI评分进行分析,整体评分下降率为45.50%±10.49%,浸润、鳞屑、红斑评分的下降率分别为24.55%± 17.06%、46.48%± 16.55%、65.79%±27.2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LR、PLR、CRP、低蛋白血症、肝功能异常、既往治疗复杂及既往合并代谢性疾病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凉血解毒法治疗白疕血热证临床疗效确切,经治疗皮损浸润程度改善最为明显,其次为鳞屑,再次为红斑。患者既往治疗复杂程度、是否合并代谢性疾病、NLR、PLR、CRP及肝功能、白蛋白水平有助于评估预后。三、实验研究:背景:凉血解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银屑病的整体状况,但其作用靶点尚不明确。LL37在银屑病皮损中高表达,主要以中性粒细胞外补网(NETS)的形式在银屑病炎症反应的初始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NETS的表达受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的调控;因此通过抑制HDACs活性而下调LL37表达水平可能是凉血解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作用机制。目的:探索凉血解毒汤通过抑制HDACs活性调控LL37表达水平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作用机制的可能性。方法:在Balb/c小鼠背部脱毛区涂抹咪喹莫特(IMQ)以诱导建立银屑病样皮肤炎症损伤模型,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Control)、银屑病模型组(Model)、凉血解毒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甲氨蝶呤(MTX)组,其中正常对照组小鼠背部脱毛区涂抹凡士林。每日给药前采用国际化PASI评分标准,评估小鼠皮损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皮损表皮组织的厚度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免疫组化染色PCNA观察表皮增生能力;免疫组化染色CD31观察微血管数量;Elisa检测炎症因子IL-17、IL-22及组蛋白H3、H4水平;免疫荧光共染LL37、VEGF,观察其数量及分布;Western blot检测LL37、VEGF表达水平及HATs、HDACs乙酰化水平;qRT-PCR检测CAMP(LL37编码基因)mRNA水平。结果:1、IMQ诱导的Balb/c小鼠银屑病样损伤模型中,HE染色提示模型组小鼠表皮增生明显,棘细胞层增厚,真皮层有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相比,凉血解毒汤用药组和阳性药组小鼠表皮厚度变薄,炎性浸润、棘层增厚有所缓解。模型组小鼠皮损PCNA、CD31、LL37、VEGF均高表达,凉血解毒汤用药组PASI评分增高速度较模型组缓慢,并可降低皮损组织中PCNA及CD31阳性表达,减少皮损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同时可以下调LL37、VEGF、IL-17、IL-22的表达水平,其中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明显,并与阳性药疗效无统计学差异。2、银屑病皮损组织中,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较正常组明显降低,HATs低表达,HDACs高表达。经过运用凉血解毒汤可上调小鼠皮损部位组蛋白乙酰化水平及HATs表达水平,下调HDACs表达水平,其中高剂量组变化最为明显。结论:凉血解毒汤可显着缓解银屑病皮损红斑、鳞屑、浸润厚度的整体情况,其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HDACs活性下调LL37表达水平,减少IL-17、IL-22等细胞因子的生成,并下调VEGF表达水平以减少血管新生。

向聪莲[4](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挖掘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活性成分,预测其治疗银屑病的通路及靶点,并利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及临床样本进行初步验证。2.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分析银屑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特点,研究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前后银屑病患者血清代谢状态的变化,从代谢组学的层面阐述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在数据库中筛选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有效成分并提取相应作用靶点,与银屑病的相关靶点取交集。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固本祛湿化瘀方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调控网络图,运用Network analyzer功能分析网络特征,分别得出网络图中药物、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的degree值。在string网站绘制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图,运用CytoNCA插件,筛选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关键靶点。利用R软件对关键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研究,预测相关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然后对网络药理学预测所得的靶点进行初步验证。将24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固本祛湿化瘀方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固本祛湿化瘀方组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4天后模型组和固本祛湿化瘀方组涂抹5%咪喹莫特软膏,连续6天,第7天停止造模,记录PASI评分并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17A、IL-6和TNF-α的含量。纳入2020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且符合课题研究标准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0例,予固本祛湿化瘀方口服干预12周,于0周和12周空腹采集静脉血液,同时纳入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A、IL-6、TNF-α、IL-23、IL-1 β 和 IL-10 的含量。2.代谢组学研究运用液质联用技术进行代谢组学研究,采用Analyst TF1.5软件采集血清样本数据,用Markerview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用SIMCA 14.1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同时满足OPLS-DA模式下的VIP≥1.0及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1.2或≤0.8,P<0.05的不同组别血清差异代谢物,通过检索HMDB数据库,根据候选生物标志物的质荷比,进一步确定其结构类型、元素组成及分子式等信息,将鉴定出来的代谢物提交给MetaboAnalyst5.0进一步分析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途径。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固本祛湿化瘀方全方共78个有效成分,其中土茯苓15个,赤芍29个,莪术3个,熟地黄2个,乌梅8个,肿节风10个,白术7个,黄芪20个。根据有效成分共预测到233个靶点,检索得到银屑病靶点1563个。构建固本祛湿化瘀方作用靶点—银屑病靶点Venn图,得到107个共同靶点。利用Network analyzer分析“固本祛湿化瘀方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调控网络图,发现对应活性成分数量较多的药物是赤芍、土茯苓、黄芪、熟地黄,排名靠前的活性成分主要是Quercetin、kaempferol、beta-sitosterol 及 Stigmasterol,排名靠前的作用靶点是 TNF-α、IL-6、IL-17A 和 IL-10。通过 CytoNCA 插件,找到了 IL-6、TNF-α、TP53、MAPK8、IL-17A等35个关键作用靶点。通过GO-BP、CC和MF功能分析预测到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主要通过氧化应激反应、氧代谢、炎症反应的调节等生物过程,涉及细胞膜、细胞核和多种细胞微观结构,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多种酶及蛋白功能相关。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可以通过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通路治疗银屑病。咪喹莫特造模后小鼠中血清中的致炎因子TNF-α、IL-17A和IL-6含量显着增多,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能够降低咪喹莫特诱导后小鼠血清中致炎因子TNF-α,IL-6和IL-17A水平,降低PASI评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银屑病患者血清中IL-1 β、IL-6、IL-17A、TNF-α和IL-23的水平明显升高,而IL-10的水平降低而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后,可明显降低IL-1β、IL-6、IL-17A、TNF-α 和 IL-23 的含量,升高 IL-10 的浓度。2.血清代谢组学研究银屑病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的代谢物共180个,根据VIP值和FC筛选后共98个,此即与银屑病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银屑病治疗前后比较,筛选出P<0.05的代谢物共142个,根据VIP值和Fold Change筛选后共88个,和银屑病潜在生物标志物比较,发现了 55个共同代谢物。进一步分析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有效的患者血清代物,共鉴定出86个生物标志物,其中有35个与全部银屑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代谢物一致,因此这35个代谢物被筛选为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可能差异代谢物,35个代谢物涉及22条代谢途径,其中5,6-二羟前列腺素Fla、6-酮前列腺素Fla、白三烯D4(LTD4)和白三烯E4(LTE4)等代谢物及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鞘磷脂代谢等代谢途径与银屑病密切相关。有效组治疗前后有差异,而无效组治疗前后无差异的代谢物共16个,其中11个可能与银屑病相关。ROC曲线分析发现AUC值大于0.7的7个代谢物中,有5个在健康组和有效组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健康组和无效组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使用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的成分,经实验验证本方可以降低小鼠及患者血清中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2.利用代谢组学的方法,分析银屑病患者的血清代谢状态,初步发现固本祛湿化瘀方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清代谢状态。

余淑珍[5](2021)在《红花鸡血藤方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红花鸡血藤方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为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治疗提供有效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间至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中符合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诊断及纳入标准的84例患者,按其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2例,由于有剔除及脱落试验的患者,最终两组实际完成试验各39例。其中治疗组给予红花鸡血藤方水煎剂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桃红四物汤水煎剂口服治疗,为保证药效,均选用湖北省中医院中药房发放的中药水煎剂,并嘱患者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2次/日,1袋/次,且两组患者均睡前薄涂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疗程10周。分别记录试验患者治疗前、治疗5周后、治疗10周后的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PASI)评分和瘙痒程度评分,观察并统计试验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判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试验疗程结束后,对两组的临床痊愈、显效及有效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以了解复发情况,并将收集到的所有临床观察数据,输入计算机,再运用SPSS 25.0软件中文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次临床观察原计划纳入84例患者,最终实际完成试验78例,剔除5例,脱落1例。2.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PASI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3.治疗5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显着,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瘙痒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瘙痒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降低不明显,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此时两组的PASI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改善情况相当。4.治疗10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此时治疗组的PASI评分及瘙痒程度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以PASI评分改善程度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71.79%,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三大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基础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仅治疗组2例患者出现胃部轻微不适、恶心欲吐,对照组3例患者出现轻度腹泻,经相应处理后症状均缓解。6.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复发3例、对照组复发8例,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复发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红花鸡血藤方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廖海泉[6](2021)在《雷公藤多苷经抑制IL-27治疗银屑病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构建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的BALB/c银屑病样小鼠模型,观察雷公藤多苷(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e,TWP)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组织病理形态学以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的影响,探究TWP治疗银屑病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F级BALB/c雌性小鼠40只,随机分成五组:正常组、模型组、TWP低剂量组(9.01㎎﹒kg-1)、TWP中剂量组(27.03㎎﹒kg-1)以及TWP高剂量组(81.09㎎﹒kg-1),每组8只。除正常组在背部涂抹适量凡士林外,其余各组小鼠每天上午十点在背部及右耳外涂5%IMQ乳膏(总计62.5㎎/次),连续7天。造模同时,TWP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用对应剂量TWP溶液灌胃,0.3 m L﹒d-1,正常组跟模型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连续7天。每日用相机记录皮损变化并按照PASI评分标准评分;分别于第1、4、7天用游标卡尺测量小鼠右耳厚度并记录;末次给药24小时后摘取小鼠眼球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IL-27水平;取小鼠背部皮损组织包埋切片后,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皮损组织病理改变并行Baker评分;将组织病理切片进行Ki67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基底层Ki67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并计数。结果1肉眼观皮损变化及PASI评分结果:与模型组相比,TWP各组红斑、鳞屑、背部皮肤及右耳增厚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从第4天开始,模型组、TWP低中高剂量组PASI总评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TWP处理的各组小鼠其PASI总评分均低于模型组(P<0.05、P<0.01或P<0.001),但无明显剂量依赖关系。2小鼠右耳厚度:随着造模时间增加,模型组小鼠右耳厚度较正常组逐渐增加,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TWP处理的各组小鼠右耳厚度均低于模型组(P<0.01),但无明显剂量依赖关系。3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改变及Baker评分结果:正常组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小鼠符合寻常型银屑病样病理改变: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角化不全区可见Munro微脓肿,颗粒层明显减少或消失,棘层肥厚,表皮突延长起伏并向下延伸呈棒槌状改变,真皮乳头上方棘层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周围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与模型组相比,TWP低、中、高剂量组上述情况均有明显改善,且Baker评分也降低(P<0.05或P<0.01),但Baker评分结果与TWP无明显剂量依赖性。4背部皮损基底层Ki67阳性表达及计数结果:正常组仅见少量阳性细胞,模型组Ki67阳性细胞分布密集,与模型组相比,不同剂量TWP处理的各组小鼠Ki67阳性细胞数均减少(P<0.001),但无明显剂量依赖关系。5小鼠血清IL-27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WP低中高剂量组IL-27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对比,不同剂量TWP处理的各组小鼠其血清IL-27水平均降低(P<0.01或P<0.001),但无明显剂量依赖关系。结论1 TWP对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具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疗效与TWP的剂量无明显相关性。2TWP可能通过降低IMQ诱导的银屑病样小鼠血清IL-27水平,从而抑制银屑病的发生发展。

程静[7](2021)在《IL-23/Th17轴相关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相关性及莪仙化斑汤对其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内容一 IL-23/Th17轴相关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相关性分析目的:研究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白介素 17A(Interleukin-17A,IL-17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60例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IL-23、IL-17A、VEGF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组受试者进行比较,了解其在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中的表达。记录银屑病皮损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dty index,PAS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IL-23/Th17 轴相关炎症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患者PASI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23、IL-17A、VEGF水平显着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3、IL-17A、VEGF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中医证候积分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23/Th17轴相关炎症因子IL-23、IL-17A、VEGF处于高表达状态,且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研究内容二莪仙化斑汤对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患者IL-23/Th17轴相关因子的干预作用目的:观察莪仙化斑汤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基于IL-23/Th17轴探讨莪仙化斑汤治疗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确诊的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基础治疗均外用卡泊三醇软膏,并给予患者教育及生活指导。观察组加用莪仙化斑汤,对照组加用复方青黛胶囊,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PASI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视觉模拟瘙痒等级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医证候积分及外周血中IL-23、IL-17A、VEGF水平的改变情况。研究结束后,随访3个月并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6.7%,优于对照组(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各症状积分及生活质量积分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通过前后对比发现观察组在改善PASI评分、DLQI评分、VAS指数、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较对照组更具优势,差异显着(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IL-23、IL-17A及VEGF水平差别无显着(P>0.05),治疗4周后,莪仙化斑汤在下调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IL-23、IL-17A及VEGF水平方面优于复方青黛胶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较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降低,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莪仙化斑汤可以改善血热瘀阻型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IL-23/Th17轴相关炎症因子IL-23、IL-17A、VEGF水平,从而有效治疗斑块型银屑病。

马瑜婕[8](2021)在《针灸综合治疗(轻中度)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银屑病的类型中以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而寻常型银屑病中80%的患者都是斑块状银屑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中医疗法灵活多样,可通过中医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的理论指导,配伍方药治疗银屑病,但临床上单纯采取中药口服的疗效有一定的局限性,采取针灸或艾灸直接作用于斑块的消退显示有一定的疗效,临床上为提高疗效常采用中药联合中医外治的综合治疗,整体与局部结合,标本同治,显示出良好的前景。因此探索临床有效方案来提高斑块型银屑病的疗效是治疗银屑病的关键,也对中医药特色疗法的推广和普及有辅助作用。研究主要目的:以温通、微通及活血行气化瘀疗法为主要的研究基则,治疗斑块型慢性银屑病以及血瘀证的中医联合火针针刺与艾灸联合的治疗研究方案;通过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病例研究,观察中医联合火针针刺与艾灸治疗各种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并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平均分配至试验组一(火针+毫针组)、试验组二(艾灸组)、西药对照组(卡泊三醇软膏组),每组均治疗八周。干预前及干预8周后,记录PASI、靶皮损指标评分、DLQI、HAMA及皮损拍照。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结果:三组患者年龄、性别、家族病史以及病程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银屑病PASI评分:三组8周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单项疗效(鳞屑、浸润、红斑)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二优于试验组一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和对照组对比,对照组优于试验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靶皮损评分:a.鳞屑:三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一优于试验二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二和对照组对比,对照组优于试验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浸润:三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二优于试验组一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和对照组对比,对照组优于试验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红斑:三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二优于试验组一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和对照组对比,对照组优于试验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DLQI评分:三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二优于试验组一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和对照组对比,对照组优于试验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HANA评分:三组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试验组二优于试验组一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一和对照组对比,对照组优于试验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综合疗效对比:治疗8周后,试验二总有效率(90.63%)高于试验一(62.96%)、对照组(80.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艾灸组与卡泊三醇软膏组在治疗血瘀证斑块型银屑病方面均有疗效,二者皆可显着改善鳞屑、红斑、浸润、瘙痒及皮损面积,明显提高PASI、DLQI、HAMA评分表的改善率,其中火针+毫针组疗效比艾灸组稍差,但治疗前后效果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徐晓蓉[9](2021)在《清血毒汤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17、IL-23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清血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的变化,并探讨清血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入组的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外用尿素软膏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清血毒汤内服,对照组给予犀角地黄汤内服,观察周期为4周。按照相应评估标准计算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生活质量指数评分(DLQI)及中医证候积分,并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并且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IL-23水平表达差异;检查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评价药物治疗安全性。结果:1.基线值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DL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无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17、IL-23水平均无差异性(P>0.05)。2.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PAS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PAS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清血毒汤对皮损改善程度效果优于犀角地黄汤。同时治疗组93.30%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30%的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清血毒汤疗效优于犀角地黄汤。3.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治疗前后瘙痒程度评分、DLQI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间比较,亦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清血毒汤在改善血热证银屑病患者瘙痒程度、生活质量及中医证候上优于犀角地黄汤。4.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L-17、IL-23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IL-17、IL-23水平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血清IL-17、IL-23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7、IL-23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P<0.05,P<0.01)。上述结果表明,血清IL-17、IL-23与银屑病发病相关,而清血毒汤可能调节血清IL-17、IL-23水平达到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的目的。结论:1.清血毒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具有较好疗效。在减轻皮损严重程度、缓解瘙痒程度、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均优于犀角地黄汤,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2.清血毒汤对血清IL-17、IL-23均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IL-23/Th17轴,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发挥治疗作用。3.患者血清中IL-17、IL-23的表达水平与PASI评分呈正相关性,可通过对IL-17、IL-23进行检测来反映银屑病的病情严重程度。

马程程[10](2021)在《120例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120例病历资料,总结本院近几年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经验,为寻常型银屑病治疗取得更佳疗效提供更多优质方案。材料与方法:收集2016-2020年间于辽宁奉天中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且主要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辨证为白疕(血热证)患者120例,通过搜集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具有相关性的理化实验检查(如血尿便三大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免疫功能等)、用药情况(中药汤剂口服、中药药浴、针刺放血、穴位贴敷等),疗效评价PASI评分等项目登记列表,用IBM SPSS19.0软件及IBM SPSS Modeler18.0建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共收集到120例患者病历信息,69例为男性,51例为女性,男女性之间的比例为1.35:1。从年龄上看,31岁至65岁之间的患者占据较大比例,通过平均计算后,患者年龄为51.62±15.94岁。2.病程:病程最短仅7天,最长达50余年。多数病程于5-20年之间。平均病程14.66±11.98 年。3.发病节气:好发节气为惊蛰、小满、清明等。4.疾病史:4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至少伴一种及以上相关疾病史,占比38.33%。相关疾病史中大多数为慢性疾病,典型的三种疾病包括:高血压(Hypertension)、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冠心病(Coronary Disease)。5.皮损部位:102例患者皮损部位多为周身,包含躯干、四肢,累及头皮85例。6.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异常50例,免疫功能异常33例。7.中医治疗:口服中药汤剂药物使用频次前20位依次为赤芍、生地、玄参、牡丹皮、白花蛇舌草、菝葜、土茯苓、夏枯草、车前子、皂刺、生牡蛎、当归、川木通、大青叶、半枝莲、鸡血藤、金银花、蒲公英、亚麻籽、白茅根。8.治疗效果:12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经系统治疗后,治疗前PASI评分为(35.02±8.31),治疗后PASI评分为(10.01±4.2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疗效评分评价治愈9例,显效91例,有效1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1.67%。结论:1.在本研究中,寻常型银屑病病程久、复发率高,好发于中老年年龄段,男女患病率无差异;好发于春秋季。2.在本研究中,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多伴有多种相关疾病史,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常见。皮损多累积躯干、四肢部位。3.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白疕血热证)临床效果极佳,患者经本院治疗后PASI评分下降显着,有效率达约91.67%。

二、中药内服药浴治疗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5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内服药浴治疗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56例(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PD-1/PD-L1调控Th17/Treg平衡探讨地槐消银颗粒治疗血热证银屑病临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银屑病的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的免疫学病理机制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临床研究 地槐消银颗粒治疗银屑病血热证临床疗效观察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临床观察指标
    4.统计学处理方法
    5.结果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地槐消银组和复方青黛组治疗前后及正常人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reg、Th17细胞的比例
    第二节 地槐消银组、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及正常人组PBMC中Th17细胞的转录因子RORyt和Treg细胞的转录因子Foxp3基因表达水平
    第三节 地槐消银组、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及正常人组PBMC中细胞因子IL-17、IL-22、IL-23、IL-10的基因表达水平
    第四节 地槐消银组、复方青黛组疗前疗后及正常人组Th17及Treg细胞PD-1、PD-L1的表达水平
第三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全文小结
    问题及展望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凉血解毒法治疗白疕血热证的回顾性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辨证论治研究进展
        1 从血论治为基础
        2 从血论治的细化与扩充
        3 结合八纲进行辨证
        4 脏腑辨证
        5 关注情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银屑病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抗菌肽LL37
        2. 细胞因子
        3. 固有免疫细胞
        4. 适应性免疫细胞
        5 银屑病免疫学发病机制概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前言
    凉血解毒法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1 资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研究
    前言
    凉血解毒汤通过下调LL37改善银屑病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银屑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一、病名的阐述
        二、病因病机的论述
        三、中医内治
        四、中医外治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一、概述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诊断
        四、治疗概况
    第三节 网络药理学研究
        一、网络药理学概况
        二、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思路
        三、网络药理学在银屑病中的应用
    第四节 代谢组学研究
        一、代谢组学概况
        二、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
        三、代谢组学在银屑病中的应用
第二章 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二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第三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对银屑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一、临床资料
        二、材料及方法
        三、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患者的机制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一、总离子流
        二、银屑病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特点
        三、代谢数据分析结果
        四、多元统计分析
        五、潜在生物标志物鉴定
        六、代谢物及代谢途径解释
第四章 讨论
    第一节 立法选方依据
    第二节 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初探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红花鸡血藤方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试验完成情况
    2.2 一般资料分析
    2.3 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PASI)评分比较
    2.4 瘙痒程度评分比较
    2.5 治疗10 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复发情况分析
    2.7 安全性分析
3 讨论
    3.1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3.2 西医对银屑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3.3 银屑病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3.4 立题依据与组方分析
    3.5 中药药理作用
    3.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PASI)评分表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雷公藤多苷经抑制IL-27治疗银屑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2.1 血热
        1.2.2 血虚
        1.2.3 血瘀
        1.2.4 血燥
    2 中医对银屑病的治疗
        2.1 内治法
        2.1.1 清热凉血
        2.1.2 补血祛风
        2.1.3 活血化瘀
        2.1.4 养血润燥
        2.2 外治法
        2.2.1 中药药浴疗法
        2.2.2 中药封包疗法
        2.2.3 自血疗法与穴位埋线
        2.2.4 走罐法
        2.2.5 火针疗法
        2.2.6 刺络放血法
    3 西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遗传因素
        3.2 感染因素
        3.3 免疫因素
        3.4 内分泌因素
        3.5 精神因素
    4 西医对银屑病的治疗
        4.1 药物治疗
        4.1.1 内用药
        4.1.2 外用药
        4.2 物理治疗
    5 雷公藤与银屑病
        5.1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
        5.2 雷公藤的药理作用
        5.2.1 抗炎
        5.2.2 抗肿瘤
        5.2.3 免疫调节
        5.2.4 抗生育
        5.3 雷公藤多苷对银屑病的治疗
    6 IL-27 与银屑病
        6.1 IL-27 对银屑病Thl/Th2 平衡的影响
        6.2 IL-27 对银屑病Th17 细胞功能的影响
        6.3 IL-27 对银屑病Treg细胞的作用
        6.4 IL-27 对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雷公藤多苷对咪喹莫特诱导小鼠银屑病样皮损及PASI评分影响
        1 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3 实验仪器和实验设备
        2.4 药物剂量设计与溶液配制
        3 方法
        3.1 造模
        3.2 分组及干预
        3.3 灌胃
        3.4 指标检测
        3.4.1 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
        3.4.2 肉眼观察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变化并进行PASI评分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小鼠的一般情况
        5.2 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变化及PASI评分结果
        5.3 各组小鼠右耳厚度测量结果
        6 讨论
    实验二 雷公藤多苷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皮损组织形态学影响
        1 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4 溶液配制
        3 方法
        3.1 实验造模、分组及干预、灌胃
        3.2 取材
        3.3 指标检测
        3.3.1 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背部皮损组织病理变化
        3.3.2 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小鼠背部皮损组织行 Baker 评分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各组小鼠背部皮损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5.2 各组小鼠背部皮损组织Baker评分结果
        6 讨论
    实验三 雷公藤多苷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Ki67 表达的影响
        1 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2.4 溶液配制
        3 方法
        3.1 实验造模、分组及干预、灌胃
        3.2 取材
        3.3 指标检测
        3.3.1 IHC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基底层Ki67 阳性表达
        3.3.2 用Image pro plus6.0 软件计数计算基底层Ki67 阳性表达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各组小鼠背部皮损基底层Ki67 阳性表达结果
        5.2 各组小鼠基底层Ki67 阳性计数结果
        6 讨论
    实验四 雷公藤多苷对咪喹莫特诱导银屑病样小鼠血清IL-27 水平影响
        1 目的
        2 实验材料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药品和试剂
        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3 方法
        3.1 实验造模、分组及干预、灌胃
        3.2 取材
        3.3 指标检测
        3.3.1 用ELISA测定各组小鼠血清IL-27 水平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6 讨论
讨论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IL-27参与银屑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校阶段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7)IL-23/Th17轴相关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相关性及莪仙化斑汤对其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进展
        1 银屑病辨证论治历史源流概况
        2 银屑病辨证论治当代学术观点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孙占学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
        1 寻常型银屑病的病机探讨
        2 寻常型银屑病分期治疗思路
        3 寻常型银屑病分期治疗方药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IL-23/Th17轴在银屑病中的作用相关研究
        1 IL-23/Th17轴及其作用
        2 IL-23/Th17轴在银屑病中的作用
        3 与IL-23/Th17轴相关的治疗银屑病策略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研究内容一 IL-23/Th17轴相关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相关性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3 研究内容
        3.1 观察指标
        3.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3 标本采集
        3.4 操作步骤
        3.5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病情严重程度指标
        4.3 IL-23、IL-17A、VEGF
        4.4 炎症因子与病情严重程度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
        5 小结
    研究内容二 莪仙化斑汤对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患者IL-23/Th17轴相关因子的干预作用
        1 研究目的
        2 病例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与脱落标准
        3 研究内容
        3.1 试验药物
        3.2 试验过程
        3.3 疗效观察
        3.4 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评分(PASI)
        3.5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
        3.6 瘙痒程度VAS评分
        3.7 中医主要证候积分
        3.8 检测指标
        3.9 随访
        3.10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临床疗效比较
        4.3 PASI、DLQI、VAS评分
        4.4 PASI评分分项比较
        4.5 中医证候积分
        4.6 炎症因子
        4.7 安全性分析
        4.8 随访结果
        5 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二: 病例报告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结果
个人简历

(8)针灸综合治疗(轻中度)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中医学对斑块型银屑病的外治疗法
        1 银屑病的中医病名研究
        2 银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外治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学对银屑病的外治疗法
        1 流行病学
        2 病因学
        3 分类
        4 诊断
        5 西医外治
        6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研究分组
        3 病例选择
        4 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
        6 不良反应
    评价标准
        1 PASI评分
        2 靶皮损评分
        3 皮肤生活质量评分(DLQI)
        4 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HAMA)
        5 统计学分析
        6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一般情况
        3 治疗结果分析
        4 不良反应
    讨论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2 疗效分析
        3 穴位分析
        4 创新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病例照片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清血毒汤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17、IL-23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西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1.1 发病病因及机制
        1.2 西医治疗
    2 中医学对银屑病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认识
        2.2 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辨证论治
    3 小结
第一部分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血清标本采集与测定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SI评分情况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症状评分比较
        3.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DLQI)比较
        3.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分析比较
        4.1 血清中IL-17水平比较
        4.2 血清中IL-23水平比较
        4.3 相关性分析
    5 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方药分析
        2.1 清血毒汤方药组成
        2.2 清血毒汤组方分析
    3 IL-17、IL-23与银屑病
    4 对照组选择的依据
    5 清血毒汤与犀角地黄汤的异同
    6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6.1 临床观察分析
        6.2 血清IL-17、IL-23水平分析
        6.3 相关性分析
        6.4 安全性分析
        6.5 小结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10)120例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寻常型银屑病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中药内服药浴治疗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5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扶正和肤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回顾及实验研究[D]. 莫俊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PD-1/PD-L1调控Th17/Treg平衡探讨地槐消银颗粒治疗血热证银屑病临床机制研究[D]. 张凯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凉血解毒法治疗白疕血热证的回顾性分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陈丽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代谢组学探讨固本祛湿化瘀方治疗银屑病的机制[D]. 向聪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5]红花鸡血藤方联合卡泊三醇倍他米松软膏治疗银屑病临床疗效观察[D]. 余淑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雷公藤多苷经抑制IL-27治疗银屑病的实验研究[D]. 廖海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IL-23/Th17轴相关因子与斑块型银屑病(血热瘀阻证)的相关性及莪仙化斑汤对其干预作用的研究[D]. 程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针灸综合治疗(轻中度)斑块型银屑病的临床研究[D]. 马瑜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清血毒汤治疗血热证银屑病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17、IL-23的影响[D]. 徐晓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10]120例血热型寻常型银屑病回顾性分析[D]. 马程程.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

标签:;  ;  ;  ;  

内服中药治疗进行性寻常型银屑病5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