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城市信息化的战略价值

西部城市信息化的战略价值

一、西部城市信息化的战略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桂茂兰[1](2021)在《共享出行平台企业的市场开拓策略研究 ——基于城市汽车共享环境的评价》文中认为

龚蔚文[2](2019)在《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到来,“智慧城市”这一业务战略也被国家和政府广泛推广。而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对网络业务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具有强大需求,所以对于电信运营商摒弃饱和的及竞争力过大的传统市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对于杭州电信而言,如何把握好时机,快速从原有的传统通信运营模式转变到信息化的市场拓展,取精华去糟粕,制定出适应当前智慧城市市场的发展战略及相应的策略措施,成为了至为关键的一步。本文重点研究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的发展战略。在文章一开始分析了企业发展策略、策略实行管理的科学依据和与之相关的探讨方案,并对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建设情况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及不同点。随后论文罗列了国内外运营商智慧城市业务的发展实例,指出运营商参与智慧城市内容建设的可行性及延展性。同时,结合杭州电信当前的基本状况,针对智慧城市业务进行了深度剖析,具体介绍了中国电信的总体业务及智慧城市类业务的发展情况,并提供了相关的案例。在对中国电信在智慧城市业务中暴露出的问题与不足进行剖析后,通过利用PEST、SWOT分析法,对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的外部、内部环境进行分析,结合自身资源能力,选择了集中化战略,进而提出了找准未来智慧城市业务的发展定位,以及相应的发展重点及阶段划分,并制定了智慧城市业务发展策略和实施措施。本文的研究方案是将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联系在一起,通过战略分析、战略制订和战略实施,对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梳理了当前企业业务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程铭[3](2019)在《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安这座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的节点城市,也是“一带一路”的门户城市。近年来,西安这座中华文明的标志城市正在逐渐被建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随着高铁的建设以及咸阳国际机场的扩建,西安市的交通枢纽地位稳步提升,为西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外部条件。城市标识是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体量虽小,分量却重。旅游标识系统作为标识系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城市形象、指导游客游览和完善城市旅游功能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探讨如何依托西安市老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旅游标识的使用者、设计者、管理者意识到其对于城市形象与旅游服务的重要作用,进而指导设计科学、高效、美观、经济的标识设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西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研究背景,本文将西安市老城区内的旅游景区空间与景区之间的相关信息空间作为研究基底,从城市规划视角为旅游标识的布局定点、风貌协调以及构成要素的科学设计提出要求。首先,在明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确定采用方法与写作框架之后,对旅游标识系统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结合易混淆的概念辨析之间异同,并参考相关学科及理论以指导论文写作与标识设计;其次,通过梳理研究范围内旅游要素与实地调研的工作,掌握现状情况并归纳存在问题;再次,对应标识布置选址不合理、本体设计不科学、后期维护效果不佳以及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四项问题,分别对老城区内空间结构及其标识布置模式、服务人群的心理需求与行为习惯以及西安城市文化等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导致现状共性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最后,本文综合上述研究与分析,对应地提出了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并针对承天门典型地段给出了具体设计方案。

顾美玲[4](2018)在《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化、云化、平台化等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通过不断深化IT应用,提升组织绩效。IT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能够创造战略性的商业价值,然而新兴技术背景下,中国企业的IT与业务融合水平亟待提高。IT-业务融合是新技术嵌入组织的过程,不仅涉及组织从战略到流程等全方位的变革,更涉及到组织成员对新事物的态度以及成员间的交互行为等内容。由此可见,深层次融合需要深入到反映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文化层面加以研究。基于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更广泛的组织环境和内在的组织观念视角出发,研究企业创新文化在IT-业务融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具体针对以下问题展开深入研究:(1)IT-业务融合的概念内涵以及驱动因素是什么?(2)企业创新文化影响IT-业务融合的关键路径是什么?(3)企业创新文化影响IT-业务融合的路径在不同的情境下将发生何种变化?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融入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所赋予IT-业务融合的新特点,提出IT-业务融合的概念内涵,并基于层次视角对IT-业务融合的概念维度进行了划分。为构建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首先,本文利用元分析技术建立了IT-业务融合的驱动因素框架;其次,在界定企业创新文化的概念内涵和维度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论述了企业创新文化在组织中发挥作用的一般路径;再次,将创新文化的作用路径置于企业信息化情境下,结合IT-业务融合驱动因素框架,基于“文化情境—顶层制度设计—结果”与“文化情境—行为塑造—结果”的理论逻辑,提出IT治理、社会维度两个中介变量,并分析了中介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最后,研究了组织结构与制度环境两个变量对模型的调节作用。至此,打开了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影响路径的“黑箱”。为了验证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本文以信息化建设5年以上,并且实现了核心业务领域(如采购、生产、研发等)信息化的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在制度环境欠完善地区和制度环境较完善地区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每个企业收集两份问卷,最终获得来自198家企业的396份有效问卷。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多群组分析以及连续变量的调节作用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进行了逐一检验。本文得出的研究结论:(1)企业创新文化积极影响IT与业务的基础架构融合、流程融合和战略融合;(2)企业创新文化积极影响IT治理的组织机制和关系机制,IT治理的组织机制和关系机制在企业创新文化与IT-业务融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企业创新文化积极影响社会维度,社会维度在企业创新文化与IT-业务融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4)IT治理的组织机制、流程机制和关系机制积极影响社会维度;(5)在具有有机式与机械式组织结构类型的企业中,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的影响路径存在显着差异;(6)制度环境负向调节企业创新文化与IT治理/IT-业务融合之间关系。本文旨在揭示创新文化帮助企业实现IT的业务价值的内在机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融入新兴技术快速发展所赋予IT-业务融合的新特点,提出IT-业务融合的概念内涵,并利用元分析技术建立了IT-业务融合的驱动因素框架,这有利于弥补相关理论研究的不足。尽管信息系统领域学者已经认识到IT-业务融合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但对于IT-业务融合的概念内涵却始终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同时,伴随着研究的深入,IT-业务融合的动态性与复杂性更加得以彰显,需要不断完善其概念内涵。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新兴技术背景下IT-业务融合所呈现出的新特点,界定了IT-业务融合的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基于层次视角,将IT-业务融合划分为基础架构融合、流程融合和战略融合三个维度。同时,利用元分析技术构建了IT-业务融合的驱动因素框架。这将有助于弥补IT-业务融合的概念边界模糊等不足,为推动IT-业务融合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本文构建了以IT治理和社会维度为中介的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的影响机制模型,并通过实证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打开了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影响路径的“黑箱”,填补了两者间作用机制研究的空白。当前理论界对于创新文化的研究主要关注其对组织结果变量的影响,如企业绩效,而关于创新文化对其它重要的过程变量影响的研究却较为鲜见。在企业信息化情境下,少数学者探讨了文化与组织IT应用效果之间的关系,但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影响路径的“黑箱”却尚未打开。本文基于“文化情境—顶层制度设计—结果”与“文化情境—行为塑造—结果”理论逻辑,通过引入IT治理、社会维度两个中介变量,阐释了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的影响路径,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拓展了IT-业务融合的研究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文化视角下IT深层次应用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3)本文系统研究了IT治理的组织机制、流程机制和关系机制对社会维度的IT与业务部门间合作关系和交互行为的影响,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企业创新文化与IT-业务融合之间的影响关系,并从行为视角阐释了IT治理对IT-业务融合的作用机理。已有研究只关注了IT治理对理性(知识)维度的IT与业务战略融合的影响,忽视了IT治理作为企业与IT相关的顶层制度设计,对社会维度的IT与业务部门之间合作关系和交互行为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提出,IT治理的组织、流程和关系机制通过有效的引导、约束和激励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行为,将有效提升IT与业务部门对彼此使命、目标和计划的认知和承诺的水平,并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挖掘企业创新文化影响IT-业务融合的中介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揭示了企业创新文化与IT-业务融合之间的深层次影响关系,同时从行为视角阐释了IT治理对IT-业务融合的作用机理。(4)本文对比了在具有不同组织结构的企业中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影响路径的差异,并研究了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文化与IT-业务融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加深了对创新文化与IT-业务融合之间关系的认识,丰富了情景化的管理理论。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一种管理变量会比其它变量对于组织目标的实现更加行之有效(陈佳俊,2003)。然而现有研究在探讨创新文化的影响时,还很少关注调节变量的作用。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内部情境变量组织结构和外部情境因素制度环境对模型的调节作用,验证了在具有有机式与机械式组织结构类型的企业中,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的影响路径存在显着差异;同时,制度环境负向调节企业创新文化与IT治理/IT-业务融合之间的关系。调节作用的研究更加准确地阐述了本文所构建模型的适用性。(5)本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企业管理实践启示与建议,为更好地推进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与IT-业务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尽管现有研究认识到阻碍企业利用IT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是组织特征与人员水平而并非技术因素,但尚未系统地基于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的作用机理,对IT与业务深度融合提供对策性建议。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探索了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的影响路径,并分析在新兴技术与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企业管理实践所带来的启示,进而针对不同影响路径提出可操作性的合理化建议。为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和外部环境特征,更好地推进企业创新文化建设与IT-业务深度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陈颖谦[5](2018)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大力发展大数据的背景下,众多西部欠发达地区都希望利用大数据实现弯道超车。与发达地区相比,包括贵州省在内的大部分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受到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人才供血不足等因素制约,是否应该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是否具备发展大数据产业相关基础条件,一直受到学术界和政府的共同关注。与此同时,如何评价各地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完成各省大数据产业空间布局,实现省、地市协同发展,是制定大数据产业政策的关键任务。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较为准确地衡量和反映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水平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上指导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保持和提高地区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总结影响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础因素、核心因素和环境因素。参考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发展的评价体系,依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回顾了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并构建基于熵权-BP神经网络模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模型。选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作为BP网络模型的期望输出,优化了单一BP神经网络求权重可能带来的较大误差,提高评价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最后,运用MATLAB编程进行模型仿真,以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分析贵州省大数据快速发展的经验,从大数据规划与政策制定、大数据应用与平台建设、大数据人才与学科培育三个方面提出可供西部欠发达地区借鉴的发展措施。

孙红蕾,严昕,郑建明[6](2017)在《基于环境扫描的城镇信息化发展战略转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传统战略的指导作用日渐弱化,战略转换势在必行。【方法/过程】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任务环境、信息环境、人口环境和制度环境进行扫描,总结环境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探索新环境下城镇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转换方向、模式与路径。【结果/结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采取"预测型"与"能动型"相结合的战略转换模式,从管理、法律、资源、服务、人才等方面推进城镇信息化的质量型发展。

朱敏[7](2017)在《杭州市滨江区智慧社区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不断涌现,城市社区将变得更加智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超过100个,智慧社区构建才刚开始,其作为智慧城市构建关键部分,智慧社区建设是科学技术的创新,也改变了社区治理的方式,成为今后社区发展的新方向。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杭州、宁波等地都先后提出了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国内外智慧社区都在不断的成长,但作为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智慧社区在理论以及实践层面有比较大的分歧,推动智慧社区构建问题与运行模式研究,其现实意义显得十分重大,不仅能提升在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能力,更为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落实,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期间社会治理的目标,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自2014年起,杭州市滨江区启动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智慧社区建设实务与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论文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之上,以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为主,对杭州市滨江区智慧社区建设进行深入研究。从整理、概括智慧社区相关的研究开始,阐述其重要性、必要性。完成概念界定,使用多种理论,对杭州市滨江区智慧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进行阐述,提出在建设过程中的存在问题,查找原因并分析,如政府保障机制不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等等。为滨江区其他城市智慧社区建设提供参考。在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典型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社区层面提出建议与对策。从公共管理视角研究智慧社区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建设模式,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建立起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区居民之间共建、共管、共享、共办、共解的合理运行机制,以此来建立行政高效、服务精细、治理到位的智慧社区。

陈洪[8](2017)在《信息化、内部控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我们正处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时期,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融入企业的技术、产品与管理中。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进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机理一直是业界和学界关注的话题。在企业中,信息化能降低成本、改善管理与决策、提高企业绩效、创造竞争优势已被研究者所证实,但多数文献表明信息化创造价值,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存在一定的机理,需要中介变量,比如信息技术能力、知识创新、组织行为、组织变革、人力资本、资源管理能力等。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协调资源的系统,能否在此机理中充当中介作用角色正是本文要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图探究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机理。主要依据竞争优势理论和资源基础观,结合信息技术价值实现机理、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企业信息化相关资源投入是如何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首先,基于文献梳理了信息化、内部控制和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通过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内部控制理论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解释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如何通过内部控制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并提出了相关假设。然后,根据中介效应的检验步骤,通过定义变量、收集数据、建立回归模型、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得出了如下结论:1.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竞争优势正相关。即信息化水平越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越大。2.企业信息化水平与内部控制质量正相关。即企业信息化水平越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好。3.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竞争优势正相关。即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好,企业竞争优势越明显。4.内部控制在企业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过程中扮演中介作用。5.企业信息化通过内部控制的中介作用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具有产权、地区差异性。最后,本文提出了两方面建议:一方面建议企业管理者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内部控制建设相互渗透,共同发挥作用;另外,在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建议企业与IT科技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另一方面,建议政府通过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情况的披露,建立信息化建设促进平台与评估中心。

魏新[9](2014)在《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石油天然气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性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油气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消费的增长性、地理分布和供需区域分布的非均衡性等因素加剧了世界各国对油气资源的争夺。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前景良好,成为了世界各国角逐的焦点。中国在面临人均资源拥有量少,油气资源需求量大和油气对外依存度高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下,积极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能源‘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实现合作共赢。克拉玛依正处在“城市转型”和打造“世界石油城”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并与中亚地区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开拓中亚市场、与中亚石油企业合作竞争是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制定的长期战略目标。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市场的油气合作竞争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以国际、国内和克拉玛依为背景,提出论文研究的必要性、目的与意义;对合作竞争相关理论,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论文研究做好理论铺垫。其次,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的产业价值链、主要经营业务、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区位情况等内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对中亚五国油气资源供需市场及油气产业状况、相关市场信息、国际石油合作状况以及中亚石油市场国际合作竞争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弄清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双方的内部条件和国际环境。第三,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ISM和DEMATEL方法系统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层次结构化处理和影响大小测度,弄清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影响强弱程度;运用SWOT模型综合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面临的环境机会与威胁、自身优势和短板,得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必然性与可能性。第四,基于直接面向中亚和间接面向国家或上级两个层面,分析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能力。结合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实际情况,构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能力的“双钻石模型”,分别从内层和外层两个方面,共计九个要素,分析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中的能力优势。第五,围绕战略构想和战略目标,对合作竞争战略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基于不同进入时期,即进入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选择;基于不同竞合力量,即上下游纵向合作竞争、同行横向合作竞争和游说政府或上级的双向合作竞争的战略模式选择;基于不同要素,即石油技术、石油投资项目、人才培养、融资和信息合作竞争模式。最后,对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的实施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克拉玛依不同类型石油企业进入中亚市场的具体方式、主要任务;克拉玛依政府在中亚合作竞争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和职能,并给出了相关的建议。

赵大鹏[10](2013)在《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世界各国掀起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我国城市政府为了破解“城市病”的困局,抢占城市发展的制高点,纷纷出台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各类规划措施,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热潮,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有限且理论指导不足是不争的事实。从目前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从以往城市建设的模式和机制中走出来,在建设进程中存在着多少问题和风险尚未被认识。进行对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理论的指导来减少实践的失误,加快建设的进程,避免资源浪费。本文首先对智慧城市进行理性解读,包括:笔者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对智慧城市属性及建设动因的探讨;然后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其后又针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需求,构建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模式、实施模式及过程管理模式等三个基本模式;再后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可能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安全风险进行了预警;最后研究了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保障机制,即安全保障机制、创新机制及和谐管理机制。本文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所进行的系统性研究,将为我国新兴的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西部城市信息化的战略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城市信息化的战略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2)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的思路及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应用综述
    2.1 企业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理论及应用
        2.1.1 企业发展战略
        2.1.2 战略管理理论
        2.1.3 竞争战略理论
        2.1.4 相关分析工具
    2.2 智慧城市相关概况研究
        2.2.1 国外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2.2.2 国内智慧城市发展情况
        2.2.3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2.2.4 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的不同点
    2.3 国内外运营商智慧城市业务发展情况
        2.3.1 国外运营商智慧城市业务发展情况
        2.3.2 国内运营商智慧城市业务发展情况
第三章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情况
    3.1 杭州电信概况
    3.2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顶层架构
    3.3 杭州电信高速泛在基础设施建设
        3.3.1 高速光网建设
        3.3.2 无线网建设
        3.3.3 物联网建设
        3.3.4 城市云设施平台建设
    3.4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应用案例
        3.4.1 杭州市政务云平台案例
        3.4.2 杭州市政务大数据中心案例
        3.4.3 下沙智慧城市项目案例
        3.4.4 天翼物联网链接能力平台案例
        3.4.5 传化物流天翼智联物流云项目案例
    3.5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3.5.1 产品创新问题
        3.5.2 销售能力问题
        3.5.3 支撑体系问题
        3.5.4 行业竞争问题
第四章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战略分析与制订
    4.1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4.1.1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4.1.2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内部条件分析
    4.2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战略
        4.2.1 发展定位与目标
        4.2.2 发展重点与阶段划分
        4.2.3 发展预期愿景
第五章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5.1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策略
        5.1.1 产品策略
        5.1.2 推广策略
        5.1.3 质管策略
        5.1.4 合作策略
    5.2 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的保障措施
        5.2.1 建立组织保障
        5.2.2 提升销售能力
        5.2.3 加强业务支撑
        5.2.4 优化流程服务
        5.2.5 强化承包考核
        5.2.6 加强组织学习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旅游标识系统基础理论研究
    2.1 标识与标识系统
        2.1.1 标识
        2.1.2 标识系统
    2.2 旅游标识系统
        2.2.1 旅游标识系统的概念定义
        2.2.2 旅游标识系统的研究要素
        2.2.3 旅游标识系统各要素间联系
        2.2.4 旅游标识系统的功能分类
        2.2.5 旅游标识本体的构成元素
        2.2.6 旅游标识系统的功能作用
    2.3 相关概念辨析
        2.3.1 旅游解说系统
        2.3.2 城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CTIS)
        2.3.3 三者概念辨析
    2.4 指导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2.4.1 城市意象理论
        2.4.2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
        2.4.3 认知过程
        2.4.4 色彩心理学
        2.4.5 人体工程学
        2.4.6 寻路行为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老城区内旅游标识调研情况及现状问题
    3.1 西安老城区范围历史发展沿革
    3.2 西安市老城区内旅游资源梳理
    3.3 西安老城区内景区(点)旅游标识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景区(点)旅游标识现状调研
        3.3.2 景区(点)旅游标识存在问题
    3.4 城市街道空间内旅游标识现状及存在问题
        3.4.1 城市门牌
        3.4.2 城市路标
        3.4.3 城市交通信息标识
        3.4.4 历史文化遗迹标识
    3.5 共性问题总结
        3.5.1 选址布局不合理
        3.5.2 本体设计不科学
        3.5.3 文化特色不突出
        3.5.4 后期维护不到位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现存问题解析
    4.1 老城区旅游目的地空间及标识布置方式分析
        4.1.1 老城区旅游目的地空间分类及标识布局方式分析
        4.1.2 典型空间标识布置分析
    4.2 标识使用者行为及观察习惯对标识本体设计的影响分析
        4.2.1 标识使用者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
        4.2.2 人体最佳视野范围的分析
        4.2.3 指导标识版式设计的视觉规律分析
    4.3 旅游标识文化特色表达问题解析
    4.4 旅游标识系统管理维护问题解析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城市文化解读与元素提取
    5.1 唐长安城与今西安老城区的对应关系
        5.1.1 唐长安城基本情况概述
        5.1.2 唐长安城营建特点分析
        5.1.3 唐长安城与今西安老城区的对应关系
    5.2 唐文化与西安城市文化的关系
    5.3 唐文化解析与文化元素提取
        5.3.1 博大精深的营城智慧
        5.3.2 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
        5.3.3 翰逸神飞的书画胜境
        5.3.4 出神入化的诗词文创
        5.3.5 兼容并蓄的宗教思想
        5.3.6 求实创新的科技工艺
        5.3.7 唐文化元素提取
    5.4 明清文化解析与元素提取
        5.4.1 城市建设
        5.4.2 建筑技艺
        5.4.3 文学艺术
        5.4.4 科技工艺
        5.4.5 明清文化元素提取
    5.5 本章小结
6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优化策略
    6.1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6.1.1 “易识伦敦”(Legible London)城市标识系统
        6.1.2 成都宽窄巷子文化商业街区标识系统
    6.2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空间布局原则与优化策略
        6.2.1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空间布局原则
        6.2.2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6.3 老城区旅游标识本体要素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
        6.3.1 老城区旅游标识本体要素设计原则
        6.3.2 老城区旅游标识本体要素优化策略
    6.4 老城区旅游标识文化特征强化策略
        6.4.1 确定老城区旅游标识风格应用范围
        6.4.2 确定老城区旅游标识风格表达要素
    6.5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评价与管理优化策略
        6.5.1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评价策略
        6.5.2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管理优化策略
    6.6 老城区典型地段旅游标识布局与设计案例
        6.6.1 承天门地区概况
        6.6.2 承天门地区旅游标识分类
        6.6.3 承天门地区旅游标识布局方案
        6.6.4 承天门地区旅游标识设计方案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西安老城区内各旅游目的地调研资料
参考文献

(4)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1.5.1 技术路线
        1.5.2 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技术采纳理论
        2.1.2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2.1.3 企业文化理论
        2.1.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1.5 场动力理论
    2.2 企业创新文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企业创新文化内涵的回顾
        2.2.2 企业创新文化的相关实证研究
        2.2.3 现有相关研究述评
    2.3 IT-业务融合研究综述
        2.3.1 IT-业务融合概念内涵的回顾
        2.3.2 基于静态观的IT-业务融合相关研究
        2.3.3 基于动态观的IT-业务融合相关研究
        2.3.4 现有相关研究述评
    2.4 文化视角下的IT吸纳过程相关研究综述
        2.4.1 基于层次视角的文化对IT吸纳影响关系述评
        2.4.2 基于过程视角的文化对IT吸纳影响关系述评
        2.4.3 现有相关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T-业务融合的概念内涵及驱动因素分析
    3.1 IT-业务融合的概念内涵解析
        3.1.1 IT-业务融合的内涵
        3.1.2 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3.2 IT-业务融合的概念维度划分
        3.2.1 维度划分的依据
        3.2.2 IT-业务融合的构成维度
    3.3 基于元分析技术的IT-业务融合驱动因素分析
        3.3.1 元分析技术
        3.3.2 驱动因素研究框架及假设
        3.3.3 研究设计
        3.3.4 文献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3.3.5 情境因素的调节作用分析
        3.3.6 元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影响的理论分析
    4.1 企业创新文化的概念内涵解析
        4.1.1 企业创新文化的概念内涵
        4.1.2 企业创新文化的特征
        4.1.3 企业创新文化概念维度的界定
    4.2 企业创新文化的功能及一般作用路径的理论分析
        4.2.1 企业创新文化的功能
        4.2.2 企业创新文化的一般作用路径探索
    4.3 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作用路径的理论分析
        4.3.1 中介因素的识别
        4.3.2 中介因素的概念内涵界定
        4.3.3 中介因素之间作用关系探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提出
    5.1 理论模型构建
    5.2 创新文化与IT-业务融合之间关系的假设提出
        5.2.1 创新文化与基础架构融合
        5.2.2 创新文化与流程融合
        5.2.3 创新文化与战略融合
    5.3 创新文化与IT治理之间关系的假设提出
        5.3.1 创新文化与IT治理组织机制
        5.3.2 创新文化与IT治理流程机制
        5.3.3 创新文化与IT治理关系机制
    5.4 IT治理不同维度中介作用的假设提出
        5.4.1 IT治理组织机制的中介作用
        5.4.2 IT治理流程机制的中介作用
        5.4.3 IT治理关系机制的中介作用
    5.5 创新文化与社会维度之间关系的假设提出
    5.6 社会维度的中介作用的假设提出
    5.7 IT治理与社会维度之间关系的假设提出
    5.8 组织结构的调节作用的假设提出
    5.9 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假设提出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证研究
    6.1 研究设计
        6.1.1 问卷设计
        6.1.2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6.2 变量测量
    6.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4 实证分析
        6.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6.4.2 创新文化与IT-业务融合不同维度之间关系的检验
        6.4.3 创新文化、IT治理与IT-业务融合关系的检验
        6.4.4 创新文化、社会维度与IT-业务融合关系的检验
        6.4.5 IT治理与社会维度的关系检验
        6.4.6 组织结构的调节作用检验
        6.4.7 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检验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5.1 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的影响分析
        6.5.2 创新文化、IT治理与IT-业务融合的影响分析
        6.5.3 创新文化、社会维度与IT-业务融合的影响分析
        6.5.4 IT治理对社会维度的影响分析
        6.5.5 组织结构的调节作用分析
        6.5.6 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分析
    6.6 新兴技术与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的企业实践启示与管理建议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未来展望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元分析使用文献列表
    附录B 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影响机制调查问卷
    附录C 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数据产业发展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产业发展能力理论基础
        2.1.1. 产业发展
        2.1.2. 产业发展能力
    2.2. 大数据产业相关概述
        2.2.1. 大数据产业基本概念
        2.2.2. 大数据商业模式
        2.2.3. 大数据关键技术
    2.3. 主流综合评价方法及原理
        2.3.1. 综合评价方法的构成
        2.3.2. 主流综合评价方法概述
第三章 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3.1. 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及影响因素
        3.1.1. 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概况
        3.1.2. 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指标体系初定
        3.3.2. 指标体系筛选
        3.3.3. 指标体系建立
第四章 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模型
    4.1. BP网络评价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4.1.1. BP神经网络算法的原理
        4.1.2. BP神经网络算法的步骤
        4.1.3. BP神经网络算法的优势
        4.1.4. BP神经网络算法的可行性
    4.2. 熵权法原理与赋权模型
        4.2.1. 熵权法原理
        4.2.2. 熵权法赋权模型
    4.3. 熵权-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建立
        4.3.1. 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4.3.2. 熵权-BP神经网络模型算法流程
        4.3.3. 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第五章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5.1.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现状
        5.1.1. 网络基础设施及云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1.2. 大数据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5.1.3. 大数据智能应用不断推进
        5.1.4. 数据资源及大数据学科建设持续涌入
    5.2. 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实例
        5.2.1. 数据采集及处理
        5.2.2. 熵权法的应用
        5.2.3. BP神经网络模型仿真及评价
        5.2.4. 评价结果分析
    5.3.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经验分析及措施借鉴
        5.3.1.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经验分析
        5.3.2. 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相关措施借鉴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 B

(7)杭州市滨江区智慧社区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借签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借鉴
        2.1.1 城市社区
        2.1.2 智慧社区
    2.2 相关理论借鉴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智慧城市理论
        2.2.3 城市社区治理理论
3 杭州市滨江区智慧社区建设的基本现状
    3.1 智慧社务建设现状
        3.1.1 公共设施服务建设
        3.1.2 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设
        3.1.3 创新资源丰富
    3.2 智慧政务建设现状
        3.2.1 电子商务服务的建设
        3.2.2 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
        3.2.3 配套园区建设
4 杭州市滨江区智慧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政府层面
        4.1.1 缺乏有力的指导体系
        4.1.2 政府保障机制不全
        4.1.3 投融模式不够健全
    4.2 社会层面
        4.2.1 综合服务智能建设的不完善
        4.2.2 缺乏共融的智慧互动平台
        4.2.3 社会动员作用不显
    4.3 社区层面
        4.3.1 社区自治意识不强
        4.3.2 缺乏居民的广泛参与
        4.3.3 社区整体智能化管理水平偏低
5 促进杭州市滨江区智慧社区建设的对策
    5.1 政府层面:注重顶层设计
        5.1.1 创新政府管理体制
        5.1.2 完善智慧社区服务体系
        5.1.3 优化投资融资模式
    5.2 社会层面: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5.2.1 加强智能互动平台建设
        5.2.2 整合社区各方资源
        5.2.3 创新智慧社区共治模式
    5.3 社区层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5.3.1 培养社区服务自治组织
        5.3.2 拓展社区居民参与渠道
        5.3.3 加强智慧社区人才队伍培养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信息化、内部控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框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信息化
        二、内部控制
        三、企业竞争优势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企业竞争优势理论
        二、资源基础理论
        三、核心能力理论
        四、内部控制理论
第三章 文献综述、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
        二、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
        三、内部控制与企业竞争优势
    第二节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一、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假设
        二、企业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研究假设
        三、内部控制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假设
        四、企业信息化、内部控制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假设
第四章 实证研究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变量定义
        (一)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二)解释变量选取
        (三)控制变量选取
        三、模型设定
        (一)检验模型
        (二)检验步骤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相关性检验
    第四节 实证检验
        一、信息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检验
        二、信息化与内部控制的实证分析
        三、内部控制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
        四、内部控制的中介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第六节 信息化、内部控制与企业竞争优势的进一步检验:不同产权与地区差异的分析
        一、样本公司不同产权的影响
        (一)理论分析
        (二)回归分析
        二、样本公司地区差异的影响
        (一)理论分析
        (二)回归分析
第五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第二节 论文的创新点、局限以及展望
        一、论文的创新点
        二、论文局限以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9)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克拉玛依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重点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及研究文献综述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合作竞争理论
        2.1.2 合作博弈论
        2.1.3 动态联盟理论
        2.1.4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文献
        2.2.1 国外研究文献
        2.2.2 国内研究文献
        2.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的内外环境分析
    3.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3.1.1 石油企业基本情况
        3.1.2 价值链环节与经营业务
        3.1.3 产业技术水平及产业经济规模
    3.2 中亚五国油气资源及产业状况分析
        3.2.1 哈萨克斯坦油气市场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3.2.2 土库曼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3.2.3 乌兹别克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3.2.4 吉尔吉斯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3.2.5 塔吉克斯坦油气供需及油气产业状况分析
        3.2.6 中亚五国油气资源总体情况及需求分析
    3.3 外部环境分析
        3.3.1 国际油气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3.3.2 国际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分析
第4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现状
        4.1.1 总体情况
        4.1.2 主要合作领域
        4.1.3 存在问题
    4.2 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4.2.1 大国因素
        4.2.2 中亚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
        4.2.3 非国家行为体
        4.2.4 中国国内影响因素
        4.2.5 基于ISM的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影响因素结构化分析
        4.2.6 基于DEMATEL的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影响因素强度分析
    4.3 合作竞争的SWOT分析
        4.3.1 机会分析
        4.3.2 威胁分析
        4.3.3 优势分析
        4.3.4 劣势分析
    4.4 竞合战略选择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4.4.1 合作的可能性分析
        4.4.2 竞争的必要性分析
第5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能力分析
    5.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能力分析层面
        5.1.1 直接面向中亚石油企业的国际竞合能力分析
        5.1.2 间接面向国家及中石油的竞合能力分析
    5.2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竞合能力分析
        5.2.1 钻石模型
        5.2.2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双钻石模型”竞合要素分析
    5.3 基于波特“五力”改进模型的竞合能力分析
        5.3.1 “五力”模型
        5.3.2 模型的改进及其应用
        5.3.3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七力”模型的诠释
第6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构想及战略模式选择
    6.1 战略构想及战略目标
        6.1.1 战略构想
        6.1.2 战略目标制定
    6.2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概述
        6.2.1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含义
        6.2.2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特点
    6.3 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6.3.1 基于不同时期的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6.3.2 基于不同力量的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6.3.3 基于不同要素的合作竞争战略模式选择
第7章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实施
    7.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实施的组织
        7.1.1 组织架构
        7.1.2 实施过程
    7.2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市场进入方式
        7.2.1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市场进入平台
        7.2.2 克拉玛依不同类型石油企业中亚市场进入的具体方式
    7.3 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竞合战略实施的任务和作用
        7.3.1 驻市中央石油企业的任务与作用
        7.3.2 地方石油企业的任务与作用
    7.4 克拉玛依市政府中亚竞合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7.4.1 提升克拉玛依城市综合实力和石油企业整体实力
        7.4.2 建立促进中亚合作竞争的平台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10)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状况
        (一)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二) 国内外实践发展状况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 可能的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智慧城市的理性解读
    一、 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
        (一) 城市的起源、定义与发展
        (二) 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 智慧城市的属性
        (一) 区域公共性与区域特色性
        (二) 资产性与效益性
        (三) 知识性与创新性
        (四) 系统性与整体性
        (五) 协同性与服务性
        (六) 融合性
        (七) 拟人性
    三、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动因
        (一) 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兴起的外部动因
        (二) 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兴起的内部动因
第二章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
    一、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硬件基础条件
        (一) 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
        (二) 智慧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设施
    二、 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软件基础条件
        (一) 智慧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
        (二) 智慧城市建设的组织基础
        (三) 智慧城市建设的制度基础
第三章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
    一、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模式
        (一) 基础设施层
        (二) 资源层
        (三) 应用层
        (四) 基本目标模式构成图
    二、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模式
        (一) 主体协同模式
        (二)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实施的投融资模式
    三、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
        (一)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理论的兴起与过程管理模式的提出
        (二)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的要素
        (三)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管理模式的构造
第四章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风险预警
    一、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安全环境分析
        (一)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环境的新特征
        (二) 智慧城市安全风险的根源
        (三)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安全风险挑战
    二、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的主要领域
        (一) 政治安全
        (二) 经济安全
        (三) 社会安全
第五章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保障机制
    一、 安全防范机制
        (一) 技术安全防范体系
        (二) 安全管理体系
        (三) 安全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
    二、 创新机制
        (一) 创新 2. 0: 面向信息社会的创新模式
        (二) 基于创新 2.0 的智慧城市创新机制
    三、 和谐管理机制
        (一) 我国现行城市管理体制与智慧城市管理新要求的矛盾
        (二) 借鉴整体政府理论建设适应智慧城市的政府组织体制
        (三) 借鉴治理理论构建智慧城市的和谐管理体制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西部城市信息化的战略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共享出行平台企业的市场开拓策略研究 ——基于城市汽车共享环境的评价[D]. 桂茂兰.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2]杭州电信智慧城市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龚蔚文.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3)
  • [3]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研究[D]. 程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企业创新文化对IT-业务融合的影响机制研究[D]. 顾美玲. 吉林大学, 2018(12)
  • [5]西部欠发达地区大数据产业发展能力评价研究[D]. 陈颖谦.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6]基于环境扫描的城镇信息化发展战略转换研究[J]. 孙红蕾,严昕,郑建明. 情报科学, 2017(11)
  • [7]杭州市滨江区智慧社区建设问题研究[D]. 朱敏. 宁波大学, 2017(02)
  • [8]信息化、内部控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D]. 陈洪. 云南财经大学, 2017(01)
  • [9]克拉玛依石油企业中亚合作竞争战略研究[D]. 魏新.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10]中国智慧城市建设问题研究[D]. 赵大鹏. 吉林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西部城市信息化的战略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