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布朗族古民俗

双江布朗族古民俗

一、双江布朗族的古老民俗(论文文献综述)

付爱民[1](2020)在《2004-2007年芒景布朗族村传统文化艺术现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引言距离这一篇调研报告的定稿已经是13年了,2020年在修订本文之前,笔者仍然保持着长期赴滇西南地区调查记录的习惯。就最近一次(即2019年初)的造访印象来说,芒景村的发展正在按照比笔者在2007年时所有预想的可能性都要好很多的模样发展着。文化变迁研究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主要母题,也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解读审美符号意义的重要基础。现状调查是文化变迁研究的主要依据,笔者带领调研组通过2004年7月、2007年7月两次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芒景布朗族村所做的实地调查数据、样本完成此报告,

杨建美[2](2019)在《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布朗族传统体育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布朗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研统计,布朗族传统体育活动主要有:秋千、陀螺、射箭、跑马、登山、爬杆、藤球、恩格兰、亚嘟嘟、跳大鼓、武术、独绳秋、布朗球等。通过分析探讨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形成、演进的历史缘由,以及具体的发展情况,为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出积极有效的建议,有利于布朗族传统体育在新时代发展变化中不断完善与壮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演进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保山布朗族的形成与迁徙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习俗的制约;(2)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是特定自然环境中形成的产物,它的形成受劳动行为、宗教活动、娱乐方式、战争烽烟、民俗活动的影响。(3)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点有:悠久的历史沿传、厚重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族风格、普遍的社会习俗、多元的文化价值。(4)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演进:从娱神的活动演进为娱人的活动、从民间儿童游戏走向学校体育课堂、从民俗的活动演进为全民健身方式、从节庆娱乐内容演进为日常体育活动、从山寨族群活动走向旅游市场。经研究发现,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在传承和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村民缺乏强烈的文化自觉与传承意识、相关政府扶持力度不足、传承方式和渠道单一、学校教育传承体系不健全、传统体育传承主体缺失等。因此针对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积极有效的建议,一是强化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保护意识;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三是拓展布朗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渠道;四是完善学校教育传承体系;五是积极培养布朗族传统体育的后备人才;六是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布朗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推广。

王筱[3](2018)在《双江县邦丙乡大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文化功能研究》文中提出双江县邦丙乡大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活态文化,蜂桶鼓舞分为“三步舞”和“五步舞”,其中“三步舞”优雅,而“五步舞”热烈,两种舞步集中体现出了双江布朗族悠然自得、朴实善良、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本论文主要运用了文化学、民族学、舞蹈学等研究方法,试图通过梳理阐述蜂桶鼓舞传统和当代的文化功能,对比分析双江县布朗族蜂桶鼓舞文化功能演变的原因和蜂桶鼓舞未来文化功能发展的趋势。本文由导论、四个章节、结语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导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来源与依据、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等内容。第一章简要概述双江县邦丙乡大南直村的历史源流与生态环境。第二章对传统“祭竜”仪式中的蜂桶鼓舞的起源、舞蹈形态、文化功能、文化功能体现等内容进行多维度的阐述和剖析。第三章对现代“插花节”中的蜂桶鼓舞的舞蹈形式、文化功能、功能认知进行全面诠释。第四章主要回顾了蜂桶鼓舞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蜂桶鼓舞文化功能变迁的原因和蜂桶鼓舞的传承与发展两部分内容。结语部分笔者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同时对蜂桶鼓舞未来的发展给予自己深切的希望。

杨静微[4](2018)在《双江县布朗族民歌引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实践研究 ——以双江县第一完全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的本土民歌是少数民族浩如烟海的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的明珠,这颗明珠是民族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前部分。各种文化经济创新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本土民歌与初中音乐教材相结合的已经成为音乐教学的一个趋势,中考成绩中已经有了音乐课的分值体现,音乐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活跃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音乐教学对初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把握初中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艺术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着理论知识把握和感性情绪管理的双重作用。但笔者所在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音乐教学的进行并没有将两者很好的进行结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基本上只是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音乐教学对的感性情绪的培养。湘教版初中音乐课程设计是把感性的培养纳入其中的,这一点可以从课程内容的编排和内容价值以及拓展练习等方面的都有所体现。但是教材的编写无可避免的具有着它的局限性,编写的教材由于要兼顾的区域范围广。所以在教材中虽然教材重视地方人文性,但是又无法把每一个地方的本土文化都很好的融入到我们的教材当中,这就使得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教材意图,用好教材。但是大多数的老师们还是能够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新教材编写者的真正意图施教。但在教学过程中又难免使用老生常谈的教学方式,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基本上还是停留在了用老的教学方式教授教材课本教材知识的环节。像这样一味的以课本为中心,基本上很少延伸到课本的知识拓展部分,没有对本土音乐进行很好的挖掘。这种现象任其长期发展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本土文化的了解缺失,如果老师不能在音乐课堂里面不加以调整。那么就会加剧这一现象任其发展,导致自己的民族文化后流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缺失,学生的本土文化审美能力不足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笔者通过这个研究对双江县第一完全中学初中部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这样的方式了解他们对音乐、音乐教学、本土民歌的一些看法,同时通过调查对双江县一中初中音乐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一调查进行分析。根据目前湘教版音乐教材和双江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课的结合情况,提出了双江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要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也要结合本土民歌进课堂模式的实践,并就如何实施双江县布朗族民歌引入初中音乐课堂做一些可行性探究,希望能为广大在教学一线的同仁有所思考和借鉴。

李建东[5](2018)在《“布朗弹唱”活态传承研究 ——基于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的田野考察》文中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活态传承是需要依托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环境,让非遗传承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一种传承方式。与“博物馆”式的保护不同,活态传承需要关注的是非遗的生存环境,也就是围绕“人”为核心的场域。“布朗弹唱”因其独特的音乐旋律和表演方式而成为云南省少数民族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布朗弹唱”在布朗族社会中有长久的历史积淀,具有雄厚的民间基础,在当下沿袭着固有的传统。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以“布朗弹唱”为研究对象,选取该文化事项的典型代表村寨曼夕村为田野调查点,笔者通过长时间的田野调查,进行参与观察及深度访谈,深入了解该艺术文化生存发展的现状。在文中,笔者首先交代了“布朗弹唱”文化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然后介绍“布朗弹唱”的艺术形式,从拜师学艺、性别主导、传教范围和传习场域四个方面描述了其传承的变迁。在进行了民族志式的叙述之后,笔者从传习主体、传承实践的场域、传承功能四个方面对“布朗弹唱”相关要素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做好“布朗弹唱”活态传承进行反思与探索。

丛莉苹[6](2017)在《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悠悠岁月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布朗族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民歌是传承本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布朗族民歌的教育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正视民族文化,提高传承意识,进而保护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发扬中华文化。本文以布朗族民歌的教育价值为研究对象,以云南省澜沧县芒景村为实地考察点。以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获取相关资料。将傅统先、张文郁对教育价值概念的解读作为基点,综合实地考察的相关资料,从静态“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动态“教育的价值”两个角度分析布朗族民歌的教育价值,并提出反思。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本部分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并做了相关的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的研究现状,厘清核心概念。第二部分:布朗族及其民歌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本部分主要介绍布朗族及其民歌的渊源与发展,介绍布朗族的生活、人文环境以及布朗族民歌的分类、特点及其文化遗留,以此作为分析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的铺垫。第三部分:芒景村的实证考察。本部分主要讲述在社区学习中心、学校中进行的个案访谈,以及与村民的对话,叙述研究者的考察经历,为展开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的研究做准备。第四部分:布朗族民歌的静态教育性价值分析。本部分以“教育中的价值”为角度,分析目的形态的教育价值。以搜集的布朗族民歌资料为对象,从德、智、美、劳等四个方面分析布朗族民歌对个体需要的满足,期望个体达到的目标。第五部分:发挥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促进教育传承。本部分以“教育的价值”为角度,分析工具形态的教育价值。以芒景村布朗族民歌传承现状研究为基础,从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三个方面分析布朗族民歌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思考如何发挥教育价值,促进教育传承,并提出关于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研究的反思。

何知秋[7](2017)在《云南布朗族乡土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活在滇西南的布朗族经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及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建筑,体现了独特的民族建筑文化。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在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下逐渐被涵化,面临传统文化流失的窘境,传统民居作为文化载体也面临着消失的危机。布朗族的乡土建筑研究旨在记录以及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本论文借鉴并结合文化人类学、环境行为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观点,从多学科角度围绕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两个层面交叉展开论述剖析。在研究方法上,经过对不同聚居地的布朗族民居建筑的田野调查研究,以及收集聚居地与布朗族相邻的民族的民居建筑相关文献资料的考察作对比研究。本论文针对云南地域文化背景概述,重点对布朗族乡土聚落的选址,空间的形态以及构成要素总结归纳,对民居建筑要素包括空间布局、平面形制、构架以及装饰进行梳理。然后依据不同地域文化下产生的建筑特点综合探讨布朗族乡土建筑文化特质、空间秩序、模式语言,结合生活形态、思想意识所蕴涵的非物质文化,为传承和保护布朗族乡土建筑的传统文化,历史研究及创作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理论探索。以此为云南乡土建筑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对布朗族乡土建筑研究,是为未来的布朗族传统民居的改造设计提供参考,也为布朗族传统空间文化传承提供依据,保持云南乡土建筑多样性。

和霞,王丹彤,王梦君,孙鸿雁[8](2015)在《云南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对云南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风景资源特点,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公园的森林景观资源、地貌景观资源、天象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风景资源质量、区域环境质量以及旅游开发条件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结果累计得分44.54,符合Ⅰ级森林公园风景资源标准。

苏义生[9](2013)在《原生态歌谣修辞研究 ——以云南诸民族歌谣为例》文中指出原生态歌谣是活在民众心中的言语瑰宝,因而被称为人类的“第二种语言”,亦是口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原生态歌谣是一部浓缩的民族语言史、风俗史、文化史。原生态歌谣修辞现象几乎植根于一切民族的土壤里,是各民族传情达意的言语艺术形式。原生态歌谣虽已引起学界部分研究者的探索兴趣,但仍未完全脱离“俗文学口语”之域,特别是具有原生性的少数民族汉调歌谣几乎还是一片学术空白。从修辞学的视域来探讨汉文化背景下的原生态歌谣言语修辞的学理基础和理论价值,即无疑是重要的,亦是亟需的。鉴于原生态歌谣修辞的独特性与重要性,本文以云南境内的原生活态的歌谣口语修辞文本为载体,运用了田野调查、定量与定性、对比、多学科综合等方法对原生态歌谣中的最为至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深入地探讨。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对云南歌谣史略作评介,接着对歌谣的概念进行厘定,即中国古代歌谣和现代中西歌谣概念的界定,然后对原生态歌谣概念进行阐释,接着论证了选题的意义,梳理了语料的类型以其由来,简明回溯了歌谣修辞现象的研究历史及现状,阐明了本文研究的对象、意义、目的、方法及创新点等。其中,在选题的意义中,明确指出本文研究的三方面意义:以歌谣中的修辞现象为研究对象,为口语修辞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拓展歌谣言语的研究视域,进一步扩大修辞学研究范围;原生态歌谣口语修辞研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和谐有积极的参照价值。此外还指出了本文的三大创新点:第一,首次对云南少数民族汉调歌谣特有的修辞规律及价值进行阐释;第二,以田野调查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第一次对云南特有民族汉调歌谣颜色词的运用规律进行了厘定;第三,首次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云南特有民族歌谣颜色词修辞的模糊性、渗透性及独特性等特征。第二章“原生态歌谣修辞动因厘定”,本章试图从影响云南原生态歌谣修辞的内外因素进行较为深入地分析,即内外动因分别是语言的独特性与地域的封闭性和民族的圆融性与文化的渗透性。第三章“原生态歌谣修辞原则”,本章试图从语言学、美学、哲学三个维度、在合规律性的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过程中来探析原生态歌谣修辞原则的规律性,以滇域的“原生态歌谣修辞”为实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在汉文化和语境的圆融、渗透下的“原生态歌谣”在进行修辞活动时所遵循的两大基本原则,即“立真”原则和“和谐”原则,认为“原生态歌谣修辞”之所以恪守这两条基础性原则,均由原生态歌谣本身的“合情志性”与“合语境性”所决定。第四章“云南少数民族汉调歌谣特有修辞现象透视”,选取了“滇域”最具体特色的“白族一字歌”、“彝族海菜腔”、“瑶族信歌”三种修辞现象的修辞规律进行深度探讨,以管中窥豹的方式来揭示“滇域”原生态歌谣修辞的特色及其价值。第五章“云南情歌爱情意象的选用及修辞表现力”,通过对表现爱情意象言语的修辞文本进行爬梳、分类、解构,不仅有利于挖掘情歌背后潜藏的修辞意味,即爱情意象的至真、至纯、至情、至灵的修辞情味,还能帮助人们理解蕴含其中的言语表现力及其美学意义。第六章“云南特有民族颜色词运用规律及其修辞表现”,选取了“滇域特有民族”原生态歌谣言语里的颜色词的用词用字进行考察,通过对这些用词用字的深入细致的数理统计,提炼出这些民族在颜色词的使用与表达过程中的“喜尚位次”及其基本规律,接着对这些民族颜色中的最为典型的“叠音、对照、象征”等修辞现象进行深度阐释,揭示出颜色词在歌谣话语运用上的修辞表现是遵循修辞原则的产物的规律。

高蕾[10](2013)在《大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研究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布朗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蜂桶鼓舞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布朗族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迄今仍然保存着鲜活的生命力而呈现活态。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南部大南直村的布朗族群众将蜂桶鼓舞代代保留了下来,在当地民俗节庆活动中蜂桶鼓舞依然是最重要的表演项目。透过蜂桶鼓舞这一文化事项,可以解读在舞蹈中所蕴含的文化功能以及民族共同感。本文通过对大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的田野调查、入户访谈以及相关文献查阅,以布朗族的社会文化发展为线索,将作为布朗族文化特色符号的蜂桶鼓舞这一流传近千年的民间舞蹈的历史源流、表演方式、相关神话传说以及其生成的历史和人文环境完整呈现出来。同时,利用人类学相关理论,探讨这一舞蹈所蕴含的文化功能与仪式功能以及在不同场域下蜂桶鼓舞的不同文化表达方式。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再结合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比较法与归纳法的基础上对蜂桶鼓舞的纵向传承和横向比较研究提出意见,并以布朗族蜂桶鼓舞的保护为例,探讨舞蹈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积累的文化瑰宝。它不仅是各民族自我认同的历史凭证,也是各民族得以延续的命脉。它与其他历史遗存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思维方式,是扞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的根本依据。合理保护和利用“非遗”,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蜂桶鼓舞”的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很多矛盾凸显。因此,本文立足于布朗族蜂桶鼓舞的现状,运用田野调查、文献搜集等方法,以及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理论、文化相对论、地方性知识以及旅游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视角来探讨布朗族蜂桶鼓舞的基本特征、保护与开发的意义、保护与开发的现状,以期发现其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国内外的经验中寻找保护与开发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参照物,从而为布朗族蜂桶鼓舞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二、双江布朗族的古老民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江布朗族的古老民俗(论文提纲范文)

(1)2004-2007年芒景布朗族村传统文化艺术现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芒景布朗族村简介
二、芒景布朗族族群迁徙口述史
三、芒景布朗族村宗教仪式情况
    (一)芒景上寨宗教仪式、宗教文化艺术现状调查[4]
        1. 佛爷的产生:
        2. 家神:
        3. 叫魂:
        4. 其他
    (二)芒景下寨宗教文化艺术现状调查[5]
四、芒景布朗族传统民居建筑现状
    1.第一代:茅草屋(落地式、撑楼式)
    2.第二代:瓦顶木屋
    3.第三代:瓦顶木屋
    4.第四代:现代住屋
五、芒景布朗族传统服饰艺术现状
六、芒景布朗族地上文物保护现状
七、芒景布朗族古茶文化保护和开发现状
结语

(2)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依据及意义
        1.1.1 研究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国内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
        1.2.3 国外对布朗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状况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地调查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云南保山布朗族社会历史状况
        3.1.1 布朗族的形成与迁徙
        3.1.2 布朗族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
        3.1.3 布朗族的社会风俗习惯
        3.1.4 布朗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概述
    3.2 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的形成缘由
        3.2.1 自然环境的产物
        3.2.2 劳动行为的模仿
        3.2.3 宗教活动的流变
        3.2.4 民族情感的宣泄
        3.2.5 战争烽烟的熏陶
        3.2.6 民俗活动的延伸
    3.3 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3.3.1 悠久的历史沿传
        3.3.2 厚重的文化积淀
        3.3.3 独特的民族风格
        3.3.4 普遍的社会习俗
        3.3.5 多元的文化价值
    3.4 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演进
        3.4.1 从娱神的活动演进为娱人的活动
        3.4.2 从民间儿童游戏走向学校体育课堂
        3.4.3 从民俗活动演进为全民健身方式
        3.4.4 从节庆文化方式演进为日常体育活动
        3.4.5 从山寨族群活动走向旅游市场
    3.5 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5.1 村民缺乏强烈的文化自觉与传承意识
        3.5.2 相关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3.5.3 传承方式和渠道单一
        3.5.4 学校教育传承体系不健全
        3.5.5 传承主体缺失
    3.6 对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对策
        3.6.1 强化民族体育文化传承保护意识
        3.6.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3.6.3 拓展布朗族传统体育传承渠道
        3.6.4 完善学校教育传承体系
        3.6.5 构建民间传承机制,促进布朗族传统体育薪火相传
        3.6.6 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布朗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推广
第4章 结论
    4.1 布朗族传统体育形成缘由
    4.2 布朗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点
    4.3 布朗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演进
    4.4 布朗族传统体育在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5 布朗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3)双江县邦丙乡大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文化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来源与依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研究成果
    (四)研究方法
一、双江县邦丙乡大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生存背景概述
    (一)双江县布朗族历史沿革
        1、双江县概况
        2、布朗族历史源流
    (二)双江县邦丙乡大南直村蜂桶鼓舞生存环境
        1、地理生态环境
        2、人文社会环境
二、蜂桶鼓舞在传统“祭竜”仪式中的文化功能解读
    (一)蜂桶鼓舞的起源
        1、蜂桶鼓舞简介
        2、蜂桶鼓舞的神话传说
        3、蜂桶鼓舞的分布区域
    (二)传统蜂桶鼓舞的文化功能
        1、传统蜂桶鼓舞的祭祀祈祷功能
        2、传统蜂桶鼓舞的教育教化功能
        3、传统蜂桶鼓舞的自娱自乐功能
        4、传统蜂桶鼓舞的团结鼓劲功能
    (三)传统蜂桶鼓舞文化功能的价值体现
        1、传统蜂桶鼓舞文化功能价值的产生
        2、传统蜂桶鼓舞文化功能价值的获取
        3、传统蜂桶鼓舞文化功能价值的实现
三、蜂桶鼓舞在现代“插花节”中的文化功能诠释
    (一)“插花节”中的蜂桶鼓舞
        1、插花节的由来
        2、大南直村的插花节概况
        3、插花节中的表演性蜂桶鼓舞
    (二)蜂桶鼓舞在现代语境中的文化功能
        1、蜂桶鼓舞的娱乐自娱自乐文化功能
        2、蜂桶鼓舞的宣传教化文化功能
        3、蜂桶鼓舞的寓教于乐文化功能
        4、蜂桶鼓舞的强身健体功能
    (三)当代蜂桶鼓舞文化功能认知
        1、舞蹈主体对蜂桶鼓舞的文化功能认知
        2、舞蹈客体对蜂桶鼓舞的文化功能认知
四、蜂桶鼓舞文化发展历程探析
    (一)蜂桶鼓舞文化功能逐渐演变的原因
        1、社会政治对舞蹈功能的影响
        2、经济发展对舞蹈功能的影响
        3、人文发展对舞蹈功能的影响
    (二)蜂桶鼓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蜂桶鼓舞文化传承现状
        2、蜂桶鼓舞文化发展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双江县布朗族民歌引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实践研究 ——以双江县第一完全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三节 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双江县布朗族民歌现状与双江县第一完全中学初中音乐课程设置情况概述
    第一节 双江县布朗族民歌发展现状概述
        一、双江县简介
        二、布朗族简介
        三、布朗族民歌及其功能介绍
        四、布朗族民歌的传承特征及近况
    第二节 双江自治县第一完全中学初中音乐课程设置情况概述
        一、初中音乐课程现状
        二、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发展
        三、初中音乐课程设置现状
第二章 布朗族民歌进初中音乐课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必要性分析
        一、相关问题的问卷调查
        二、必要性分析
    第二节 可行性分析
        一、可行性人文优势
        二、可行性资源优势
        三、可行性教育对象优势
第三章 布朗族民歌引入初中音乐课堂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节 教师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实践案例
        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第二节 民间艺人的传授
    第三节 传唱度高的本土民歌教学活动赏析
    第四节 民族社团活动的观摩学习
第四章 布朗族民歌引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影响
    第一节 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问卷调查情况统计表
附录3 《月亮升起来》教学设计
附录4 可行性实践研究拟选歌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布朗弹唱”活态传承研究 ——基于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二)关于布朗族文化的研究
        (三)关于“布朗弹唱”的研究
        (四)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布朗弹唱”之乡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布朗文化生成的自然空间
    二、“布朗弹唱”生成的历史文化土壤
        (一)布朗族的历史与民俗
        (二)时间记忆中的曼夕村
第二章 “布朗弹唱”的形式及其传承变迁
    一、“弹”与“唱”的自然结合
    二、“布朗弹唱”传承的变迁
        (一)拜师入门:从家庭内传到墙外开花
        (二)性别舞台:从男性主导到女性积极参与
        (三)传教范围:从族内村中到有教无类
        (四)传习场域: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
第三章 “布朗弹唱”活态传承的要素分析
    一、传习主体:传承人与后继者
        (一)传承人: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二)后继者:活态文化的继承者
    二、传承实践的场域:仪式和节日
        (一)仪式
        (二)节日
    三、传承功能:教育、娱乐与纽带
        (一)教育功能
        (二)娱乐功能
        (三)纽带功能
第四章 非遗视野下的“布朗弹唱”保护与传承
    一、作为被“挑选文化”的“布朗弹唱”
    二、活态传承的技术路线
        (一)传习时间:相对固定,按需调整
        (二)传习方法:模仿为主,弹唱配合
        (三)传习内容:曲调选择的舞台“实用性”倾向
    三、“布朗弹唱”的整体性保护
        (一)关联非物质文化要素的保护
        (二)关联物质文化要素的保护
        (三)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传者与承者的保护
    四、“布朗弹唱”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一)传者、承者与商业演出
        (二)活态传承活动与民族乡村旅游
        (三)活态传承与新传播平台
        (四)活态传承与新音乐开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需求缘由
        二、专业缘由
        三、个人缘由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研究综述
    第五节 研究的自我评价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布朗族及其民歌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布朗族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布朗族的自然人文环境
        一、布朗族的自然生活环境
        二、布朗族的人文生活环境
    第三节 布朗族民歌简介
    第四节 布朗族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第五节 布朗族民歌的文化遗留
第三章 芒景村的实证考察
    第一节 在社区学习中心里的个案访谈
        一、发挥本族民歌教育价值是我的责任
        二、不传布朗族民歌,就会失去教育价值
        三、努力成长,一定可以贡献力量
        四、访谈小结
    第二节 学校里的个案访谈
        一、布朗族民歌的教育价值应该讲明白
        二、克服困难,正视本族民歌中的教育价值
        三、访谈小结
    第三节 对村民的个案访谈
第四章 布朗族民歌的静态教育性价值分析
    第一节 道德教育价值
        一、敬畏祖先
        二、万物皆和
        三、待人有礼
        四、日常生活
    第二节 智能教育价值
        一、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培养观察力与注意力
        三、提高想象力
    第三节 审美教育价值
    第四节 劳动教育价值
第五章 发挥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促进教育传承
    第一节 芒景村布朗族民歌的教育传承现状
        一、社区教育成为传承布朗族民歌的主渠道
        二、布朗族民歌传承在学校教育中萌芽
        三、家庭教育在布朗族民歌传承没落中回暖
    第二节 教育在布朗族民歌传承中的动态价值分析
        一、培养布朗族政治人才,拥护党的领导
        二、传授族人知识与技能,再生劳动资源
        三、传承发展布朗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
    第三节 发挥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的思考
        一、以尊重本民族文化为前提,传承与保护相结合
        二、争取政府发挥传承的主导力量,动员社会各界参与
        三、构建布朗族民歌有效传承的多种教育形式
        四、关注布朗族民歌传承人的生活状况
        五、尝试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
    第四节 对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的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云南布朗族乡土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1.2.1 国外着作及相关文献
        1.2.2 国内着作及相关文献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采访询问法
        1.5.4 类比归纳法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布朗族概况
    2.1 地域环境分布
        2.1.1 聚居地地形地貌
        2.1.2 气候特征
        2.1.3 自然资源
    2.2 历史人文环境
        2.2.1 历史沿革
        2.2.2 民族源流
        2.2.3 风俗习惯
    2.3 社会形态分析
        2.3.1 南传佛教信仰
        2.3.2 多神崇拜
    2.4 小结
第三章 布朗族聚落空间的研究
    3.1 聚落形成
    3.2 聚落空间现状
        3.2.1 聚落选址
        3.2.2 空间分布
    3.3 聚落空间构成要素
        3.3.1 原始宗教的空间要素
        3.3.2 佛教空间构成要素
        3.3.3 民俗空间构成要素
    3.4 聚落空间形态
        3.4.1 聚落空间外部形态
        3.4.2 聚落空间内部形态
    3.5 聚落空间特征
        3.5.1 因地制宜
        3.5.2 聚合性
        3.5.3 秩序性与和谐性
    3.6 小结
第四章 布朗族民居建筑研究
    4.1 民居建成仪式
    4.2 布朗族民居建筑类型
        4.2.1 干栏式楼居的特征
        4.2.2 地居式“鸡罩笼”的特征
    4.3 布朗族干栏式民居
        4.3.1 平面形制
        4.3.2 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
        4.3.3 建筑构架
        4.3.4 民居实例
    4.4 布朗族地居式民居
        4.4.1 平面形制
        4.4.2 空间造型和功能布局
        4.4.3 建筑构架
    4.5 其他地区的布朗族民居
        4.5.1 空间形式
        4.5.2 构架和空间等级
    4.6 布朗族民居特征
        4.6.1 物质空间的序列性
        4.6.2 精神空间的向心性
    4.7 建筑结构部件与材料装饰
        4.7.1 结构部件
        4.7.2 建筑材料
        4.7.3 装饰
    4.8 小结
第五章 布朗族与相邻民族乡土建筑对比
    5.1 类型学下的布朗族民居建筑空间模式
        5.1.1 不同地域布朗族民居建筑类型
        5.1.2 西双版纳布朗族民居的建筑变型组合形态分析
    5.2 民居的更新方式
    5.3 布朗族民居的空间加法
        5.3.1 屋架加建
        5.3.2 底层空间的扩展
    5.4 相似性和差异性
        5.4.1 相似性
        5.4.2 差异性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布朗族乡土建筑特性
    6.2 布朗族乡土建筑生成机制
        6.2.1 营造方式
        6.2.2 内在秩序
        6.2.3 行为模式
        6.2.4 文化特质
    6.3 布朗族乡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6.4 布朗族民居的价值
        6.4.1 历史文化价值
        6.4.2 自然生态价值
        6.4.3 审美文化价值
        6.4.4 建筑创作价值
    6.5 本论文的局限性
    6.6 本论文的贡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图片索引

(8)云南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定性评价
    2.2 定量评价
        2.2.1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
        2.2.2 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2.2.3 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2.2.4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
3 结果与分析
    3.1 风景资源质量定性评价
        3.1.1 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3.1.2 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3.1.3 具有科普宣教价值
        3.1.4 具有较高的民族生态茶文化品牌优势
        3.1.5 具有活态民族文化遗产展示与传承价值
        3.1.6 休闲疗养及养生价值极高
        3.1.7 具有极高的景观感染力和美学观赏价值
    3.2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定量评定
        3.2.1 森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
        3.2.2 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3.2.3 森林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4 结论

(9)原生态歌谣修辞研究 ——以云南诸民族歌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原生态歌谣相关概念界定
        一、云南歌谣考略
        二、原生态歌谣概念厘定
    第二节 选题的动机
        一、选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一) 以歌谣中的修辞现象为研究对象,为口语修辞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二) 拓展歌谣言语的研究视域,进一步扩大修辞学研究范围
        (三) 原生态歌谣口语修辞研究,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和谐有积极的参照价值
    第三节 语料撷取
        一、原始语料
        二、活态语料
        三、成文语料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域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 国内歌谣的语言、修辞及相关问题研究
        (二) 云南原生态情歌语言、修辞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五节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一) 原生态歌谣的修辞动因和修辞原则研究
        (二) 原生态歌谣的修辞现象研究
        (三) 原生态歌谣的修辞效果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 田野调查法
        (二) 对比法
        (三) 多学科综合法
        (四)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 首次对云南少数民族汉调歌谣特有的修辞规律及价值进行阐释
        (二) 以田野调查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第一次对云南特有民族汉调歌谣颜色词的运用规律进行了厘定
        (三) 首次较为深入地探讨了云南特有民族歌谣颜色词修辞的模糊性、渗透性及独特性等特征
第二章 原生态歌谣修辞动因厘定
    一、语言的独特性与地域的封闭性:影响歌谣修辞的内部动因
    二、民族的融合性与文化的圆融性:影响歌谣修辞的外部动因
第三章 原生态歌谣修辞的基础性原则
    第一节 “合情志”性——歌谣言语修辞的“立真”原则
        一、“立真”原则是“真景中显真情”的言语表达要求
        二、“立真”原则是“真景中抒真志”的言语表达要求
    第二节 “合语境”性——歌谣言语修辞的“和谐”原则
        一、“和谐”原则是歌谣言语表达的原初目标
        二、“和谐”是歌谣言语接受的内在要求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歌谣特有修辞现象透视
    第一节 白族的“一字歌”修辞现象
        一、“一字歌”的含义及结构类型
        二、“一字格”的修辞趣味
        (一) “义显音谐”
        (二) “谐协音律”
    第二节 彝族的“海菜腔”修辞现象
        一、“海菜腔”的含义及形成缘由
        二、“海菜腔”的结构类型及相关概念
        三、“海菜腔”的修辞趣味
        (一) 原汁原味的衬词
        (二) 独具特色的衬句
        (三) 蕴藉繁富的衬篇
    第三节 瑶族的“信歌”修辞现象
        一、“信歌”结构类型
        (一) “叙史”信歌
        (二) “寻亲”信歌
        (三) “寄情”信歌
        二、陌生化的修辞文本
        三、独特的修辞表现力
        (一) “口书相融”的语气修辞
        (二) “歌信合一”的句式艺术
        (三) “语言艺术化”的妙用
第五章 云南情歌爱情意象的选用及修辞表现力
    第一节 爱情意象及其研究意义
        一、意象及相关概念厘定
        二、爱情意象的修辞学研究意义
    第二节 爱情意象的类型及其在歌谣中的表现
        一、爱情意象的类型
        (一) 情歌爱情意象表达情感的明暗程度分类
        (二) 情歌爱情意象反映的情感本身的性质分类
        二、情歌爱情意象在言语文本里的分类举隅
        (一) 汉族情歌爱情意象的分类举隅
        (二) 少数民族汉调情歌爱情意象的分类举隅
    第三节 情歌爱情意象言语的构式及其修辞表现力
        一、爱情意象的“修辞构式”
        (一) 比喻式
        (二) 起兴式
        (三) 象征式
        (四) 错综式
        二、爱情意象的“言意构式”
        (一) “意”潜“象”内
        (二) “意”“象”突显
        (三) 触“象”寓“意”
        (四) 因“意”生“象”
第六章 云南特有民族颜色词运用规律及其修辞表现
    第一节 颜色词研究综述
        一、颜色词及颜色词修辞研究现状
        二、颜色词修辞的研究意义
        三、本章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节 特有民族歌谣中的颜色词词目数理分析
        一、特有民族色调词目数理统计
        (一) 主色调词目
        (二) 间色调词目
        二、特有民族颜色词词目数理统计
    第三节 特有民族歌谣中的颜色词用字数理统计分析
    第四节 特有民族歌谣颜色词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第五节 特有民族歌谣颜色词的修辞表现是遵循修辞原则的体现
        一、特有民族歌谣言语颜色词的模糊性与渗透性
        二、特有民族歌谣言语颜色词修辞的独特性
        (一) 叠音颜色词的修辞表现
        (二) 颜色词的对照修辞表现
        (三) 颜色词的象征修辞表现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大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研究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理论研究综述
        1、布朗族与文化
        2、布朗族的蜂桶鼓舞
        3、民族学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布朗族蜂桶鼓舞的生成环境
    (一) 地理环境与行政区划
        1、双江县概况
        2、邦丙多概况
        3、大南直村概况
    (二) 生计方式与经济生活
    (三) 民族源流
    (四) 传统文化
二、布朗族蜂桶鼓舞的内涵解释
    (一) 蜂桶鼓舞的起源与民间故事
    (二) 不同场域下的蜂桶鼓舞
    (三) 蜂桶鼓舞的文化表征
三、蜂桶鼓舞所依托的节日——插花节
四、蜂桶鼓舞的文化功能
五、蜂桶鼓舞作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 蜂桶鼓舞的传承与保护
    (二) 不同话语下的蜂桶鼓舞
    (三) 他者眼光下的蜂桶鼓舞
六、结语:蜂桶鼓舞与非遗保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后记

四、双江布朗族的古老民俗(论文参考文献)

  • [1]2004-2007年芒景布朗族村传统文化艺术现状报告[J]. 付爱民. 中国民族美术, 2020(01)
  • [2]云南保山布朗族传统体育的形成、演进与发展研究[D]. 杨建美.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双江县邦丙乡大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文化功能研究[D]. 王筱. 云南艺术学院, 2018(01)
  • [4]双江县布朗族民歌引入初中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实践研究 ——以双江县第一完全中学为例[D]. 杨静微. 云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布朗弹唱”活态传承研究 ——基于勐海县打洛镇曼夕村的田野考察[D]. 李建东. 云南大学, 2018(01)
  • [6]布朗族民歌教育价值研究[D]. 丛莉苹.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7]云南布朗族乡土建筑研究[D]. 何知秋. 昆明理工大学, 2017(01)
  • [8]云南双江古茶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J]. 和霞,王丹彤,王梦君,孙鸿雁. 林业建设, 2015(06)
  • [9]原生态歌谣修辞研究 ——以云南诸民族歌谣为例[D]. 苏义生. 复旦大学, 2013(03)
  • [10]大南直村布朗族蜂桶鼓舞研究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视角[D]. 高蕾. 云南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双江布朗族古民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