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行业:远近不同

外贸行业:远近不同

一、外贸行业:远看近看各不同(论文文献综述)

朱厢炜[1](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曾祯[2](2020)在《冀东“十三香”叫卖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三香”是一种调味品,颇受冀东人喜爱。“十三香”叫卖调作为一种商品宣传的媒介,常由卖家于买卖过程中生动演绎,其题材丰富、内容充实、曲调动听,成为冀东家喻户晓的民间音乐形式。叫卖之调为集市增添了几分趣味性与艺术性,也承载着一定的音乐、文化与民俗意义,丰富着中国传统音乐的构成。除其表层的音乐传达所承载的宣传功能之外,也是窥探冀东历史与人文底蕴的一扇窗。因此,作为传统音乐视野中的一种乐象,笔者针对所搜集的叫卖曲调,在音乐与文化等层面给予探索性的理论剖析,以期为逐渐式微的“十三香调”留下一笔文字记载。本文以绪论、正文与结语三部分框架搭建,其中正文分四章。第一章,“十三香”的基本情况,通过古文献梳理,定位叫卖调形式出现的历史时期,以及个别调料传入与自由买卖的时间,从而推断“十三香”叫卖调产生的历史节点;分析冀东人口构成与自然环境因素,探究“十三香”及“十三香调”于冀东所青睐的缘由,为探讨其音乐特点铺垫史源与地缘基础。第二章,通过对所搜集叫卖调的曲谱分析,提炼其结构、旋律、唱词等音乐要素的特点,探讨方言音调对旋律生成的影响。第三章,籍田野调查,借助民俗学知识,探究“十三香调”的生发机制与现状成因。第四章,是关注“十三香”的启示与意义,如昭示民歌“初态”、承载文化传播规律、传统音乐研究的相关启示。结语是对全文的梳理、总结,给予冀东“十三香”叫卖调客观合理的描述与评价。

程铭[3](2019)在《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西安这座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的节点城市,也是“一带一路”的门户城市。近年来,西安这座中华文明的标志城市正在逐渐被建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同时随着高铁的建设以及咸阳国际机场的扩建,西安市的交通枢纽地位稳步提升,为西安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外部条件。城市标识是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体量虽小,分量却重。旅游标识系统作为标识系统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城市形象、指导游客游览和完善城市旅游功能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探讨如何依托西安市老城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旅游资源使旅游标识的使用者、设计者、管理者意识到其对于城市形象与旅游服务的重要作用,进而指导设计科学、高效、美观、经济的标识设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西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的研究背景,本文将西安市老城区内的旅游景区空间与景区之间的相关信息空间作为研究基底,从城市规划视角为旅游标识的布局定点、风貌协调以及构成要素的科学设计提出要求。首先,在明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确定采用方法与写作框架之后,对旅游标识系统的基础理论进行阐述,结合易混淆的概念辨析之间异同,并参考相关学科及理论以指导论文写作与标识设计;其次,通过梳理研究范围内旅游要素与实地调研的工作,掌握现状情况并归纳存在问题;再次,对应标识布置选址不合理、本体设计不科学、后期维护效果不佳以及城市文化特色不突出四项问题,分别对老城区内空间结构及其标识布置模式、服务人群的心理需求与行为习惯以及西安城市文化等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导致现状共性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最后,本文综合上述研究与分析,对应地提出了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并针对承天门典型地段给出了具体设计方案。

杨晶晶[4](2018)在《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1979-2015年) ——以水环境为中心》文中指出长期以来,长江流域作为中国人口集聚多、经济体量大、发展潜力足的经济地带,在协调区域发展、培育增长动能、优化空间结构中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沿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减弱、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面临严峻挑战,长江经济带发展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并列为新时期中国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三大支撑带战略”。随后,习近平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正确把握五大关系”,明确“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赋予了长江经济带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的历史重任。因此,探索长江经济带实现绿色发展的可能路径,进而为中国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提供成功经验,不仅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本文是基于重大现实问题而开展的经济史研究,综合运用历史学、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相关方法,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与环境政策演变轨迹为背景,以长江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的互动关系为主线,分阶段考察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失衡的原因,进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路。第一章,主要是考察历史上的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情况,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分水岭,梳理长江流域历史环境演变及流域开发进程。在具有数千年历史的长江流域开发与保护进程中,秦汉时期尽管华夏文明以黄河流域发展为主,但对长江流域有意识的开发活动逐渐增多。到宋代中后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最终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明清时期,奉行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长江流域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人地矛盾突出。在古代农业文明时期,长江流域始终以农耕文明为主,农业发展是流域开发的基础形态和主要经济活动。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比较协调。近代以来,随着手工业的兴起,长江流域内由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且没有大规模、持久性的工业生产,生态环境状况总体尚好,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显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受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大跃进”运动、“文革”等影响或冲击,经济发展形势严峻,出现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的问题,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的局面。在中国工业大发展背景下,农业发展相对缓慢,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时期,长江流域的污染特征表现为从农业污染向农业、工业污染源并存转变,流域全域性、系统性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开始凸显。第二章,主要是研究1979-1991年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这一时期,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借助改革开放政策,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取得显着经济社会效益。各省市经济增长均取得明显提升,宏观经济产业结构整体上向第二、三产业倾斜,但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规模较小。与此同时,来自长江流域城市和工矿企业的点源、农业面源及航运流动源的污染迅速增加。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中化肥使用数量的增加,及流域工矿企业排污时未经处理的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污染物排放影响的加剧。其间,尽管治理污染的投资不断加大,但仍无法有效遏制水环境污染趋势恶化。同时,水土流失亦不断加重,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在爆发次数和破坏程度上位于中国七大水系之首。从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上看,尽管这一时期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整体进入了快车道,探索出了一条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新路子,但未能根本上改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此前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思维,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经济表现。于是,在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农业化学化的快速推进和掠夺性资源开发的多重压力下,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进入快速恶化期。第三章,主要研究1992-2001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快速发展与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这一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方向的确立和开放区域由沿海地区向广大内陆地区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长江流域各种污染源及其污染强度随之快速增加。受国际环境形势及国内生态环境状况的快速恶化的影响,国家在1990年代中期制定并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受到更多重视。中央和长江流域管理机构开始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大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但实践中,长江流域地区各级政府仍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仍显不足。而且,随着长江流域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和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流域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激化。第四章,主要考察2002-2015年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行推进与互动。中国加入WTO以后,长江沿江区域的区域开发、人口集聚、工业化、城市化和港口建设高速推进,下游地区的污染密集型传统产业开始向中上游转移。长江流域水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生态压力。这一时期,中央和长江流域管理机构均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环保政策,显着提高了环保投入水平。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在总体上呈加速恶化趋势,极大地制约了流域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在长江流域已难以为继,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尽快完善可持续发展实现机制,彻底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推进,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第五章,主要分析导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本文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态环境容量与特性认识不足,虽然存在自然因素的天然属性差异,但是人类对环境不合理地开发和干扰,才是加剧失衡趋势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效用。长江流域经过多年开发后,可利用资源已日趋减少,有限的资源与快速的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未能有效建立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实现机制。即使中国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十余年,长江经济带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依然是“两张皮”,“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仍未从概念落实为行动。深层原因是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所采取的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从根本上制约了环保认知水平、环保投入水平和环保制度体系建设水平的提升。不从根本上彻底扭转这种发展方式,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原则,将难以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第六章,主要提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与环境绿色协调发展的思路。本章首先简要梳理了长江流域开发的历史进程,回顾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演变的过程,总结其演变特征。其后,考察了国外大河流域发展经验和经济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阐明长江经济带从过去的大开发转变为大保护,体现了发展理念的根本性转变,有其重要的内涵意义,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此,未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采取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即以着力构建保护优先、全面保护的大保护体制和中央与流域区域共抓、共管的大保护机制,实施以重大项目为依托、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的大保护工程。通过观念、制度、机制上的彻底转变,实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心从大开发转变为大保护,进而实现绿色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金至迅[5](2017)在《探究丝巾艺术设计与品牌展示的优化整合》文中研究指明丝巾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服饰品,因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随着艺术和文化的影响,丝巾的作用早已超越其本身的实用功能,成为了一种历史传承、文化符号,承载着饰品的艺术装饰功能。一方面,丝巾是国际各大奢侈品品牌中至关重要的一大系列饰品,丰富多样的丝巾款式成为了服饰时尚潮流的风向标。另一方面,中国丝巾文化具有其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本土丝巾文化价值的发扬和丝巾的高端化突破与创新发展,成为了发展国内品牌的重点课题。就目前来说,对丝巾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丝巾纹样图案、丝巾的佩戴方式这些方面,而对于丝巾艺术设计的研究也往往是围绕丝巾的设计题材、纹样构图、面料色彩、工艺制造等方面展开,关于丝巾整体品牌化发展的研究少之又少。因而本文在丝巾艺术设计的基础上,以丝巾品牌的视觉展示手法为切入点,通过对丝巾设计现状、丝巾品牌文化、整体视觉展示、丝巾品牌推广创新等方面的深入调研,探索丝巾艺术设计与品牌展示的优化整合。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丝巾品牌,以其丝巾艺术设计与品牌展示为研究对象,以优化丝巾品牌的整体化创新为目标,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是丝巾艺术设计的论述,从丝巾发展和丝巾艺术设计元素上分析,得出了丝巾艺术设计的价值体现在文化内涵和创新灵魂上。二是丝巾品牌的综合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丝巾品牌发展现状的调研分析,揭示丝巾品牌发展的重要性在于赋予品牌文化内涵和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艺术风格。三是丝巾品牌展示的发展方向,从展示设计切入,选取代表性品牌案例,详细分析国内外丝巾的展示路径与方法,论述丝巾视觉展示与品牌整体视觉营销的重要意义。最后通过以上三方面内容重点总结了丝巾艺术设计与品牌展示的优化整合,从丝巾艺术设计的创新为优化整合之本出发,贯通品牌创新的多学科内容,以多元化分析的手法展示艺术设计与品牌文化的结合。保持品牌文化与丝巾设计的一致性,保持展示形象和品牌形象的一致性,从而营造出品牌的整体系统化的一体性效果,以达到品牌营销和推广的最终目的。本课题的研究中运用了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法、品牌跟踪研究法、实地观测调研法、对比研究分析法等方法研究。旨在传统丝巾纹样图案的艺术设计研究上有所突破,从丝巾品牌整体展示方面入手,主要对国外丝巾品牌较为成熟的视觉营销系统进行归纳总结,对国内丝巾品牌实地考察跟踪研究,力求通过国内外品牌的对比研究,来构建丝巾艺术设计和展示设计的优化整合之道,从而对未来丝巾品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

袁倩,甄从达[6](2014)在《石雕哲学家》文中研究指明甄彦苍作为曲阳石雕的领军人物,引领曲阳石雕走向产业化、国际化。近些年来,他潜心哲理性作品创作,启发人们思考。到河北曲阳县城打听甄彦苍的时候,路人皆竖起大拇指说,这个人太了不起了,帮这里很多人找到了吃饭的营生。早就听说甄彦苍带领曲阳石雕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那里,足足有10000多农民在他的发起和带动下,千起了石雕行业,其中还有不少人当起了雕刻师傅。如今,曲阳作为全中国最有名的石雕城之一,一年能为国家刨造多少产值、创收多少外汇、交纳多少税金,没有人统计过。许多人只是说:"我富起来是沾甄彦苍的光。"

郑红[7](2012)在《潮州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东省潮州地区的社群,由于种种地理、历史、气候与生产因素,孕育出别具特色的文化,表现在其文化遗产如方言、习俗、传统建筑和装饰工艺之上。本文研究的是潮州地区的丰富而真实的传统民间建筑彩画,期望通过记录这些尚存的物质实证和活着的营造工艺,填补我国地域建筑彩画的资料,并探讨我国民间彩画的保护及未来持续发展的路向。本文第一章将会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构架。首先会论证潮州彩画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完整文化体系,而非堆杂而成的元素,并展示本文的学术目标、创新点和现在学界对建筑色彩画像及区域民间文化的研究现状,以便建立本文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二章将确立“潮州”、“传统建筑”和“木构彩画”这三个基本概念的范围。首先“彩画”一词的定义在每代、每地均不断转变,笔者参照历代官式传统及其他地域建筑彩画研究的定义,依据实际情况概括出最吻合潮州传统范畴的“彩画”概念。然后分辨“古建筑”、“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等概念,以确认本文研究的范围是个有学术价值的本体。最后,笔者尝试从历史缘由、地理环境、民系形成等因素思考何谓“潮州”文化,并据此选出最适合于研究潮州建筑彩画系统的时代及地域界限。建筑彩画并不是纯艺术,而是设计,也就是说它的存在与所有其他建筑元素一样,必须为某些社会功能而服务。第三章是潮州彩画的艺术设计讨论,笔者根据潮州当地观念,把建筑按社会功能分为住宅、宗祠、宫庙和佛寺四类。从空间的布局设计及精神功能方面解释每类建筑相应的彩画位置、题材、用色、及构图关系。任何建筑行为,不管其美学思维或信念祈望如何,如果没有客观的物理性质、操作制度、物料资源和技术水平的支持,都不可能成立。本文第四章是论证潮州彩画的科学性,即其工艺技术的客观因素及施工技法的讨论。彩画必须依附于木构件上,所以第一节先剖析潮州建筑构架普遍使用杉木的缘由及性质,从而解释杉木对彩画的选料和施工技术带来的挑战。此外,建筑上的色彩图纹,除了水质和灰质外,主要以胶质(例如用漆)或油质(例如用桐油)两种方法施就,因此本章在接下来的几节分别对潮州传统推漆画工艺和桐油画工艺作出调查和分析,包括背景沿革、发展现状及保护技术等。本论文的最后一章探讨潮州彩画的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向。本章先将潮州传统彩画作为历史文化实体,而寻找有效而实际地保存或修复这些遗迹的政策、取向、措施和技法,作为当地建筑保护项目不可缺少的部份。而另一方面可以视建筑彩画为非物质遗产,从而研究可持续发展其艺术表达手法和工艺技术的问题。最后,探求潮州传统彩画的艺术及技术给建筑设计带来的启示,以及如何借着展示及诠释潮州彩画的文化价值来推广公众对中国建筑或地域传统之欣赏,从而让潮州彩画为我国文化作出更大贡献。

吴丹[8](2012)在《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家具产业从地理区位上已经形成了若干特色区域和相应的家具产业集群,中国家具已经进入产业集群时代,家具产业集群不仅推动了中国家具业的整体发展,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持,而家具产业集群的科学发展也将促进我国家具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广大板式家具企业,特别是川派板式家具,在三、四线城市发展势头良好,成就了几家年产值达到十几亿甚至是几十个亿的板式家具生产企业。四川成都的县级市—崇州,更是成为了拥有全友家私和掌上明珠两大板式家具生产龙头企业的板式家具产业基地。本文是在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的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运用钻石模型从影响竞争优势的四要素对其进行竞争力分析,探讨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并制定发展战略。在本文的研究中,通过对产业集群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进行的详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可以通过波特“钻石模型”中对竞争优势产生影响的五个方面,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结构与同业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政府角色,来剖析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状况。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能总结出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2)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总结出意大利佩扎罗家具产业集群、美国硅谷电子产业集群、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及东阳红木木雕家具产业集群等四个国内外典型家具及其他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经验因素,再结合崇州的实际状况,提炼出对崇州板式家具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措施。(3)结合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现状的理论分析和典型案例区域成功发展的启示,在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原则指导下,制定出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并从发展战略的三个层次——企业、集群、政府提出了支持战略实现的策略和措施。最后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局限性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总结。

周辉[9](2007)在《论服装终端卖场形象与服装品牌文化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品牌是指具有一定认知度和完整形象并有一定商业信誉的产品系统或服务系统。本文通过对品牌的定义与由来、服装品牌的定义与类型、服装品牌的构成要素、着名服装品牌的特征、服装品牌意识在我国发展历程的介绍,明确了服装品牌的概念。服装品牌文化是一个累积服装品牌资产的有力工具。本文通过对服装品牌文化的定义、作用与意义的论述,对服装品牌文化的特性以及国内服装品牌文化现状的分析,明确服装品牌文化在服装品牌运作过程中的价值地位以及它对服装品牌运作各个环节所起到的指导性作用,从而为服装品牌文化的塑造提供理论性的指导。服装终端卖场形象是品牌服装公司向消费者展示服装品牌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市场进行调研、资料分析和工作实践,了解掌握品牌服装公司在服装终端卖场环节所做的工作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和消费习惯,明确服装终端卖场形象包括传统服装终端卖场形象与网络服装卖场形象,分析总结出传统服装终端卖场形象设计的原则和特性,分析总结出网络服装卖场形象特点以及与传统服装终端卖场相比具有的优势及不足。通过对服装终端卖场形象和服装品牌文化的分析研究,笔者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提出在服装品牌文化的指导下,传统服装终端卖场形象与网络服装卖场形象体现服装品牌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明确指出服装品牌文化与服装终端卖场形象之间是前者指导后者,后者体现前者这样一种双向的关系。

易东平[10](2004)在《救人救己与害人害己 ——一位教育研究者的缕缕生活叙事》文中认为本文通过自己成长的生活叙事、通过对成长各阶段日记材料以及对同龄人访谈材料的分析,讲述并分析了我个人(学校教育、校外成长)的故事、我的家族故事,以及(我的)他们的故事,按生命生成的线索,全景式的呈现出“我”的成长。观照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我驯服于绵羊式教化——困顿——理解与批判——新生。发现教育让我不断追求上进(救己),生出济世情怀(救人);而最终发现我却是在“害人害己”。透过讲述与分析,文章试图探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究竟是怎样成长为今天的状态和样式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教育机制和社会机制在我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发掘出人的生活与成长、教育之间的复杂而深刻的关系,从而揭示出我们当前的教育生活、教育研究和自身的生活,打着“救人救己”的幌子,而有时实际却是在“害人害己”。文章也探讨了教育对于普通城镇和农村的草根阶层的现实成长的影响,并进一步深入到探讨人生、命运与教育的关系。文章还引发出进一步的思考:对于人的成长和生活,教育应该摆在什么位置?教育研究者又该将自身摆在什么位置?

二、外贸行业:远看近看各不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贸行业:远看近看各不同(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2)冀东“十三香”叫卖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十三香”研究之缘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冀东“十三香”叫卖调简述
    第一节 冀东“十三香”素描
        一 “十三香”是风俗之产物
        二 “十三香”是营生的需求
    第二节 冀东“十三香”叫卖调溯源
        一 “十三香”之渊源
        二 中外交流中的“舶来品”
    第三节 冀东“十三香”叫卖调的地缘
        一 “冀东”之解
        二 冀东“祖源”之探
第二章 “十三香”的音乐
    第一节 “十三香”的唱词
        一 唱词分类
        二 唱词之韵
    第二节 “十三香”音乐形态
        一 方音婉转浸润旋律
        二 “十三香”调式调性
        三 灵活思维滋养逻辑结构
        四 “比较”中的“十三香调”
    第三节 “十三香”叫卖的嗓音
        一 “十三香”叫卖嗓音描述
        二 嗓音发声的特点之探
第三章 民俗学视域中的“十三香”
    第一节 “十三香”叫卖的生发机制
        一 集市所承载的民俗
        二 冀东尚美食之风
    第二节 “十三香”叫卖调现状
        一 集市中的“十三香”
        二 网络中的“十三香”
    第三节 “现状”给予的思考
        一 守望集市的留存
        二 希冀技艺的传承
第四章 关注“十三香”的启示
    第一节 昭示民歌“初态”
    第二节 承载文化传播的规律
    第三节 传统音乐研究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旅游标识系统基础理论研究
    2.1 标识与标识系统
        2.1.1 标识
        2.1.2 标识系统
    2.2 旅游标识系统
        2.2.1 旅游标识系统的概念定义
        2.2.2 旅游标识系统的研究要素
        2.2.3 旅游标识系统各要素间联系
        2.2.4 旅游标识系统的功能分类
        2.2.5 旅游标识本体的构成元素
        2.2.6 旅游标识系统的功能作用
    2.3 相关概念辨析
        2.3.1 旅游解说系统
        2.3.2 城市旅游形象识别系统(CTIS)
        2.3.3 三者概念辨析
    2.4 指导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2.4.1 城市意象理论
        2.4.2 “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
        2.4.3 认知过程
        2.4.4 色彩心理学
        2.4.5 人体工程学
        2.4.6 寻路行为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老城区内旅游标识调研情况及现状问题
    3.1 西安老城区范围历史发展沿革
    3.2 西安市老城区内旅游资源梳理
    3.3 西安老城区内景区(点)旅游标识现状及存在问题
        3.3.1 景区(点)旅游标识现状调研
        3.3.2 景区(点)旅游标识存在问题
    3.4 城市街道空间内旅游标识现状及存在问题
        3.4.1 城市门牌
        3.4.2 城市路标
        3.4.3 城市交通信息标识
        3.4.4 历史文化遗迹标识
    3.5 共性问题总结
        3.5.1 选址布局不合理
        3.5.2 本体设计不科学
        3.5.3 文化特色不突出
        3.5.4 后期维护不到位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现存问题解析
    4.1 老城区旅游目的地空间及标识布置方式分析
        4.1.1 老城区旅游目的地空间分类及标识布局方式分析
        4.1.2 典型空间标识布置分析
    4.2 标识使用者行为及观察习惯对标识本体设计的影响分析
        4.2.1 标识使用者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分析
        4.2.2 人体最佳视野范围的分析
        4.2.3 指导标识版式设计的视觉规律分析
    4.3 旅游标识文化特色表达问题解析
    4.4 旅游标识系统管理维护问题解析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城市文化解读与元素提取
    5.1 唐长安城与今西安老城区的对应关系
        5.1.1 唐长安城基本情况概述
        5.1.2 唐长安城营建特点分析
        5.1.3 唐长安城与今西安老城区的对应关系
    5.2 唐文化与西安城市文化的关系
    5.3 唐文化解析与文化元素提取
        5.3.1 博大精深的营城智慧
        5.3.2 精湛高超的建筑技艺
        5.3.3 翰逸神飞的书画胜境
        5.3.4 出神入化的诗词文创
        5.3.5 兼容并蓄的宗教思想
        5.3.6 求实创新的科技工艺
        5.3.7 唐文化元素提取
    5.4 明清文化解析与元素提取
        5.4.1 城市建设
        5.4.2 建筑技艺
        5.4.3 文学艺术
        5.4.4 科技工艺
        5.4.5 明清文化元素提取
    5.5 本章小结
6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优化策略
    6.1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6.1.1 “易识伦敦”(Legible London)城市标识系统
        6.1.2 成都宽窄巷子文化商业街区标识系统
    6.2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空间布局原则与优化策略
        6.2.1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空间布局原则
        6.2.2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6.3 老城区旅游标识本体要素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
        6.3.1 老城区旅游标识本体要素设计原则
        6.3.2 老城区旅游标识本体要素优化策略
    6.4 老城区旅游标识文化特征强化策略
        6.4.1 确定老城区旅游标识风格应用范围
        6.4.2 确定老城区旅游标识风格表达要素
    6.5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评价与管理优化策略
        6.5.1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评价策略
        6.5.2 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管理优化策略
    6.6 老城区典型地段旅游标识布局与设计案例
        6.6.1 承天门地区概况
        6.6.2 承天门地区旅游标识分类
        6.6.3 承天门地区旅游标识布局方案
        6.6.4 承天门地区旅游标识设计方案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西安老城区内各旅游目的地调研资料
参考文献

(4)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1979-2015年) ——以水环境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三、相关概念和范围的界定
    四、研究的断限与分期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六、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长江流域历史环境演变概况
    第一节 1949年以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演变
        一、第一阶段:秦汉时期
        二、第二阶段: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时期
        三、第三阶段:明清时期至1949年
    第二节 1949-1978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
        一、长江流域水利开发与治理情况
        二、长江流域农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三、长江流域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环保体系初步构建时期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1979—1991)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长江经济带发展概况
        一、长江流域开发与保护的情况
        二、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转变
        三、环保理念与政策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初步发展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二、区域空间产业布局的变动
    第三节 区域环境污染与环保治理
        一、区域内环境污染情况及成因分析
        二、环保政策的出台及治理
    第四节 水环境的逐步恶化
        一、水土流失的加重与治理
        二、水体污染程度与变化特征
        三、洪涝灾害的发生频次提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保区域分治体系下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生态变化(1992—2001)
    第一节 转轨时期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状况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
        二、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
        三、环保政策体系的完善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一、经济加速发展概况
        二、区域经济差异明显
        三、产业结构矛盾突出
    第三节 经济增长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农业生产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二、乡镇企业生产环境问题突出
        三、经济开发加剧生态环境破坏
        四、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投入
    第四节 水环境持续恶化的表现
        一、水土流失的持续加重
        二、水污染局部特征明显
        三、洪涝灾害频发及成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保多元共治体系下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与生态演变(2002—2015)
    第一节 转型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概况
        一、规模化区域规划与环境保护
        二、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的转变
        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推进
    第二节 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
        一、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
        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
        三、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
        四、环境问题全面凸显
    第三节 水环境快速恶化的表现
        一、水土流失情况严峻
        二、水污染流域恶化明显
        三、洪涝干旱灾害加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
        一、生态环境变化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修复带来的现实阻碍
        三、对长江经济带地域生态环境的评价分析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体制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一、区域管理缺乏统一制度安排
        二、区域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
        三、区域管理中环保投入不足
    第三节 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博弈
        一、宏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治理
        三、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长江流域开发的历史特征
        一、长江流域开发的历史反思
        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演变历程
    第二节 国外大河流域发展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一、国外大河流域的开发模式
        二、国外大河流域的发展模式
        三、长江流域发展模式的借鉴与选择
    第三节 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思考
        一、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对策
        二、内涵的转变—从大开发到大保护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探究丝巾艺术设计与品牌展示的优化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背景:丝巾设计的现状
        1.1.2 市场背景:丝巾品牌文化的展开
        1.1.3 技术背景:整体视觉展示对丝巾品牌形象的影响
        1.1.4 地域背景:丝巾艺术设计的地理特色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丝巾艺术设计的研究现状分析
        1.3.2 视觉设计与展示陈列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际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归纳总结法
        1.5.2 品牌跟踪研究法
        1.5.3 实地观测调研法
        1.5.4 对比研究分析法
    1.6 研究的难点、重点及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丝巾艺术设计论述
    2.1 丝巾的起源与发展
        2.1.1 西方丝巾的发展历程
        2.1.2 中国丝巾的渊源
    2.2 丝巾艺术的发展现状
        2.2.1 国外丝巾市场演变
        2.2.2 国内丝巾市场变化
    2.3 丝巾艺术设计的要素
        2.3.1 丝巾的面料
        2.3.2 丝巾的形状与尺寸
        2.3.3 丝巾的制作工艺
        2.3.4 丝巾的色彩
        2.3.5 丝巾设计的纹样图案
    2.4 丝巾艺术设计的价值体现
        2.4.1 丝巾艺术设计中的文化内涵
        2.4.2 丝巾艺术设计的创意之魂
    2.5 本章小结
3 丝巾品牌的综合研究
    3.1 丝巾品牌的概念
        3.1.1 品牌的定义
        3.1.2 服饰品牌概念
        3.1.3 丝巾品牌内涵
    3.2 丝巾品牌的发展和现状
        3.2.1 服饰品牌的发展历程
        3.2.2 国外丝巾品牌发展与现状
        3.2.3 国内丝巾品牌的发展与现状
    3.3 丝巾品牌的艺术表达
        3.3.1 设计师对品牌文化的影响力愈加提升
        3.3.2 民族化风格对品牌艺术的影响凸显
        3.3.3 品牌的艺术表达能满足消费情感
    3.4 丝巾品牌的文化品位
        3.4.1 品牌定位与品牌文化特征
        3.4.2 品牌文化的理念和影响
        3.4.3 品牌文化的个性化体现
    3.5 本章小结
4 丝巾品牌展示的发展方向
    4.1 展示与展示设计
        4.1.1 展示的概念
        4.1.2 丝巾等服饰展示设计
    4.2 品牌展示
        4.2.1 饰品类品牌展示的发展现状
        4.2.2 丝巾品牌展示目的与价值
    4.3 丝巾品牌的整体视觉展示
        4.3.1 丝巾品牌设计中的视觉系统
        4.3.2 丝巾品牌的整体视觉展示
    4.4 国外奢侈品丝巾展示的路径与方法案例分析
        4.4.1 Bottega Veneta品牌的解析
        4.4.2 Bottega Veneta品牌丝巾的解析
        4.4.3 Bottega Veneta丝巾展示解析
    4.5 国内丝巾品牌展示手法案例选举分析
        4.5.1 国内丝绸品牌——海上丝韵
        4.5.2 海上丝韵品牌的解析
        4.5.3 海上丝韵整体视觉形象的解析
        4.5.4 海上丝韵品牌展示特色解析
        4.5.5 海上丝韵的丝巾展示启示
    4.6 本章小结
5 丝巾艺术设计与品牌展示的优化组合
    5.1 优化整合与创新
        5.1.1 优化概念
        5.1.2 整合理念
        5.1.3 从本土品牌的整体展示看创新优化
        5.1.4 妩WOO的优化特色与创新之道
    5.2 丝巾品牌展示手法的创新
        5.2.1 展示道具的创新
        5.2.2 橱窗的创新
        5.2.3 艺术展览的创新
        5.2.4 宣传展示的创新
    5.3 丝巾艺术设计与品牌展示的创新优化
        5.3.1 丝巾艺术设计的创意是优化整合之本
        5.3.2 创新优化促使品牌文化更出彩
    5.4 优化整合系统化一体性效果
        5.4.1 整体品牌展示是优化整合的关键
        5.4.2 优化出精彩,整合出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设计实践
        6.1.1 风格选取
        6.1.2 灵感来源
        6.1.3 设计分析
    6.2 总结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石雕哲学家(论文提纲范文)

深林老者的哲思
波澜壮阔激扬人生
首创西方人物雕刻
用产品本身营销
对话

(7)潮州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潮州彩画的基础
        1.1.1 研究缘起
        1.1.2 潮州民间彩画现状
        1.1.3 因潮州建筑彩画的现状而触发的研究目标
    1.2 潮州彩画研究的理论体系
        1.2.1 中国地区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的理论架构
        1.2.2 将潮州木构彩画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文化体系的论点
        1.2.3 研究潮州木构彩画的学术价值和创新点
    1.3 我国及国际现时对建筑彩画的理论概述
        1.3.1 人类文明建筑画像理念宏观
        1.3.2 人类文明色彩意念及应用于建筑宏观
        1.3.3 以客观科学性系统将建筑彩色画像图纹分类
    1.4 中国传统建筑彩画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
        1.4.1 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彩画的困难
        1.4.2 国内对彩画历史及彩画文化研究的现状
        1.4.3 国内对地域性民居建筑的研究现状
        1.4.4 国内对油饰工艺及相关传统建筑工艺研究的现状
        1.4.5 我国地域文化的理论及概念基础
第二章 研究范围及名词概念
    2.1 “彩画”的概念
        2.1.1 判断 “彩画” 概念及内涵的基本原则
        2.1.2 宋代营造法式对彩画制度范围的界定
        2.1.3 明代典籍里建筑彩画的定义与明代官式制度
        2.1.4 对比清代《工程则例》里彩画的范围及现存地域建筑行业分工
        2.1.5 总结官式制度法则与地域建筑行业分工的差异
        2.1.6 总结中国建筑彩色画像的分类以及为潮州彩画划出范围
    2.2 界定本文 “传统建筑” 一词的概念
        2.2.1 为何要首先界定古建筑与传统建筑的分野
        2.2.2 古建筑及相近名词的定义
        2.2.3 文物建筑的定义
        2.2.4 历史建筑的定义
        2.2.5 传统建筑的定义
        2.2.6 结论:本文采用“传统建筑”为题的理据
    2.3 以潮州彩画作为研究对象的界定
        2.3.1 界定本文的时间、地域及社群的原则
        2.3.2 潮州彩画的历史时段的限定
        2.3.3 潮州彩画的地理覆盖限定
        2.3.4 潮州民系的特性及名称与其具备特色彩画
        2.3.5 闽粤海洋文化及对潮州文化及建筑彩画的影响
第三章 潮州传统木构架彩画之艺术特征
    3.1 潮州彩画艺术之理论及研究范围
        3.1.1 潮州彩画名词名词解释
        3.1.2 潮州彩画亚区域特征
        3.1.3 潮州彩画时代特征
        3.1.4 潮州彩画的八卦设计理论分析
        3.1.5 潮州彩画与所属建筑功能的关系概论
    3.2 潮州民居木构彩画
        3.2.1 以民居彩画作为潮州彩画研究的第一类之原因
        3.2.2 潮州民居木构彩画总观
        3.2.3 潮州下山虎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4 潮州四点金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5 潮州三座落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6 潮州驷马拖车民居彩画的脊檩及子孙梁空间布置规律
        3.2.7 潮州寨及其彩画的特征
        3.2.8 总结潮州民居彩画的特征
    3.3 潮州祠堂木构彩画
        3.3.1 潮州祠堂总观
        3.3.2 不同建筑形制祠堂彩画布置规律
        3.3.3 潮州祠堂彩画特征总结
    3.4. 潮州宫庙木构彩画
        3.4.1 潮州民间信仰与地区宫庙彩画的关系
        3.4.2 民间宫庙的第一类:村庙
        3.4.3 民间宫庙的第二类:两脊檩香火庙
        3.4.4 民间宫庙的第三类:三座落阴之古庙
        3.4.5 民间宫庙的第四类:祠堂平面布局之祠庙
        3.4.6 潮州官式庙宇总论
        3.4.7 潮州文庙及其彩画
        3.4.8 潮州地域城隍庙及其彩画
        3.4.9 本节小结:潮州宫庙彩画的特征总论
    3.5 潮州佛寺木构架彩画
        3.5.1 潮州民间佛教信仰与地区佛寺建筑总论
        3.5.2 第一类潮州佛寺:官式伽蓝制佛寺及其彩画
        3.5.3 第二类潮州佛寺:民间佛庙或三宝殿及其彩画
    3.6 构成潮州传统木构彩画艺术之主要元素
        3.6.1 潮州彩画整体空间排列规律
        3.6.2 潮州木构架彩画与建筑空间之关系
        3.6.3 潮州彩画色彩特征
        3.6.4 潮州彩画构图分析
        3.6.5 潮州彩画图纹分析
        3.6.6 潮州彩画与官式彩画及江南彩画之对比
        3.6.7 闽南彩画与潮州彩画之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潮州木构彩画之工艺特色
    4.1 潮州杉木技术
        4.1.1 研究杉木材质的原因
        4.1.2 杉木历史沿革及潮州杉木来源的研究
        4.1.3 杉木特性与潮州建筑用杉木的质量分析
        4.1.4 杉木的原木处理分析
    4.2 潮州传统建筑桐油画工艺
        4.2.1 研究潮州桐油工艺的缘由及背景资料:
        4.2.2 潮州传统建筑桐油业现况
        4.2.3 潮州传统建筑桐油工艺材料
        4.2.4 桐油基层工艺研究
        4.2.5 桐油画面层工艺研究
        4.2.6 桐油工艺工具研究
        4.2.7 现存潮州桐油画文物破坏原因分析
    4.3 潮州传统建筑推漆画工艺
        4.3.1 研究潮州漆艺的缘由及背景资料
        4.3.2 潮州传统建筑漆业现况
        4.3.3 漆艺材料研究
        4.3.4 漆艺基层工艺研究
        4.3.5 漆艺面饰层工艺研究
        4.3.6 大漆工具研究
        4.3.7 潮州漆文物保护技术
        4.3.8 漆艺小结
    4.4 潮州木构彩画工艺总结
        4.4.1 潮州彩画工艺相信沿自古老传统
        4.4.2 潮州彩画工艺配合实际运作制度及施工情况
        4.4.3 潮州彩画工艺有足够灵活性在现代市场持续发展
第五章 潮州彩画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5.1 潮州彩画的文化遗产价值
        5.1.1 潮州彩画作为文化资源的地位
        5.1.2 对于保护中国建筑和中国彩画的有关学术理论及国际宪章
        5.1.3 以文化价值及文化重要性主导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
        5.1.4 潮州彩画的文化重要性宣言
    5.2 潮州彩画作为建筑文物资源的保护
        5.2.1 国际保护历史建筑原则的缘起及几份重要的普及宪章
        5.2.2 国际保护意念的真实性原则及在保护中国彩画的应用
        5.2.3 对中国彩画保持原状的适当手法
        5.2.4 现在我国修复建筑木构彩画的手法
    5.3 潮州彩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
        5.3.1 将中国地域民间彩画作为非物质遗产而保护的原理
        5.3.2 对潮州彩画非物质遗产适合的保护手法
    5.4 潮州彩画的诠释及可持续文化发展
        5.4.1 潮州彩画的展陈及诠释
        5.4.2 潮州彩画的可持续发展
        5.4.3 简述因传统中国彩画意念而创作的近代建筑装饰
        5.4.4 总结潮州彩画的诠释及可持续文化发展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潮州传统木构彩画的几项重点
    6.2 潮州彩画是保留远古遗风的珍贵传统痕迹
    6.3 潮州彩画主要是建基于潮州的生活环境、社群观念和传统习俗
    6.4 潮州民间彩画的特点是民间文化
    6.5 潮州彩画是活着的传统而非僵化的遗迹
后记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8)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家具产业集群的兴起和发展
        1.1.2 板式家具产业广阔的发展前景
        1.1.3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基地的认定
    1.2 我国家具产业发展现状
        1.2.1 行业生产经营状况
        1.2.2 区域发展情况
        1.2.3 板式家具的发展状况
        1.2.4 家具行业面临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重点解决的问题
    1.5 相关文献研究概述
    1.6 研究的总体思路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产业集群分析和研究
    2.1 产业集群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2.1.1 产业集群的定义
        2.1.2 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2.1.3 产业集群的结构与功能
    2.2 产业集群的成因和形成模式
        2.2.1 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
        2.2.2 产业集群的形成模式
    2.3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分析
        2.3.1 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的基础
        2.3.2 产业集群对竞争力的影响
        2.3.3 家具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4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的特征和类型
        2.4.1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的特征
        2.4.2 家具产业集群的类型
    2.5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第三章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现状及其竞争力分析
    3.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发展概况
        3.1.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发展现状
        3.1.2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生产状况
    3.2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3.2.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初始发展阶段
        3.2.2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阶段
        3.2.3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建设
    3.3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特点
        3.3.1 福特模式和集群模式相结合
        3.3.2 政府与行业协会对产业集群的大力支持
        3.3.3 产业链配套设施基本完善
    3.4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存在的问题
        3.4.1 发展起步晚,地理位置优势不明显
        3.4.2 产业优势还需提升,产业集群规模有限,亟待发展
        3.4.3 产品质量、环保问题有待解决
        3.4.4 缺乏设计,产品雷同,市场竞争力不高
        3.4.5 政府关注力度有所减弱
第四章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及典型案例分析
    4.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状况分析
        4.1.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相关的生产要素分析
        4.1.2 板式家具的需求状况分析
        4.1.3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的分析
        4.1.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行竞争的分析
        4.1.5 政府角色
    4.2 基于产业集群的 SWOT 分析
        4.2.1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优势
        4.2.2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劣势
        4.2.3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机会
        4.2.4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面临的威胁
        4.2.5 SWOT 矩阵分析
    4.3 典型产业集群区域成功发展的案例分析
        4.3.1 意大利佩扎罗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和启示
        4.3.1.1 佩扎罗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概述
        4.3.1.2 佩扎罗家具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经验
        4.3.1.3 对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4.3.2 美国硅谷电子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和启示
        4.3.2.1 硅谷电子产业的发展概况
        4.3.2.2 硅谷电子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因素
        4.3.2.3 对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借鉴作用
        4.3.3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和启示
        4.3.3.1 青岛家电产业的现状
        4.3.3.2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
        4.3.3.3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的启示作用
        4.3.4 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经验和启示
        4.3.4.1 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的发展状况
        4.3.4.2 东阳木雕红木家具产业快速发展的因素
        4.3.4.3 东阳木雕红木家具成功发展的启示作用
第五章 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5.1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5.1.1 我国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5.1.2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5.2 制定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
        5.2.1 集群战略发展的阶段
        5.2.2 战略目标体系
        5.2.3 战略重点及战略阶段制定
    5.3 实现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措施
        5.3.1 企业层面的战略措施
        5.3.1.1 控制产品品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含量
        5.3.1.2 重视设计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
        5.3.1.3 建立企业自身的品牌文化
        5.3.1.4 提升企业营销方式
        5.3.1.5 提高管理水平,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
        5.3.2 集群层面的战略措施
        5.3.2.1 成立崇州(板式)家具行业协会
        5.3.2.2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家具设计平台,增加产品附加值
        5.3.2.3 促进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协作
        5.3.2.4 整合产业链,优化结构
        5.3.3 政府层面的战略措施
        5.3.3.1 加大招商力度,扩大集群规模,促进产业价值链升级
        5.3.3.2 促使崇州的家具产业向家居一体化发展
        5.3.3.3 加大软环境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
        5.3.3.4 发展区域品牌文化,传播区域品牌
        5.3.3.5 以电子商务为契机,发展信息网络平台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中文详细摘要
英文详细摘要

(9)论服装终端卖场形象与服装品牌文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本课题选题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3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解析服装品牌
    1.1 品牌的定义及由来
    1.2 服装品牌的定义及类型
    1.3 服装品牌的构成要素
    1.4 着名服装品牌的特征
    1.5 服装品牌意识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解析服装品牌文化
    2.1 服装品牌文化的定义
    2.2 服装品牌文化的特性
    2.3 我国服装品牌文化的现状
    2.4 服装品牌文化的塑造
    2.5 塑造服装品牌文化实践活动
    2.6 服装品牌文化的塑造是服装品牌经营的必经之路
第三章 解析服装终端卖场形象
    3.1 传统服装终端卖场形象解析
    3.2 网络服装卖场形象解析
第四章 体现服装品牌文化的服装终端卖场形象
    4.1 服装终端卖场形象体现服装品牌文化的必要性
    4.2 传统服装终端卖场形象体现服装品牌文化的方法
    4.3 传统服装终端卖场形象设计实践活动
    4.4 网络服装卖场形象体现服装品牌文化的对策建议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清单

(10)救人救己与害人害己 ——一位教育研究者的缕缕生活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选题缘由及思考过程
    二、 研究综述
    三、 本研究的立场
    四、 论文结构
    五、 研究结论与有待探索的问题
    六、 本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及创新
第一部分 我的故事:学校知识实践中的个人生存
    第一章 学校中的好孩子:身在其中、心在其内
        1 、 小学--我是好孩子!
        1.1 入校门 要听话
        1.2 好孩子 严教师
        1.3 肯下力 开门红
        1.4 只授受 不思考
        1.5 温室促庸才 田野造伟人
        2 、 初中--好孩子的挣扎
        2.1 学呀,背呀
        2.2 偏科与各自为政
        2.3 陪读:沉默的大多数
        2.4 出路与命运:两套游戏规则
        2.5 上学也是见世面
        2.6 权力的诱惑
        2.7 前台的光明与后台的黑暗
        2.8 应考作文 奴性面具
    第二章 世界很大很精彩:身在其中、心在其外
        3 、 高中--天高鸟难飞
        3.1 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3.2 无望的奋斗
        3.3 学潮:思考的断裂
        4 、 电大身份的质疑--好孩子的尴尬
        4.1 大学
        4.2 思考
        4.3 困惑
        4.4 交往
        4.5 触动
        4.6 后遗症
    第三章 走出校门之后:身在其外、心在其中
        5 、 世俗社会中的成长--自卑、伤痕、憧憬、急进、退缩
        5.1 憧憬急进 活出点样子来
        5.2 身人机关--心是迂儒
        5.3 落魄之人窥视大学
        6 、 考研初试
        7 、 人生信条与崩溃
        8 、 谁救我?我救谁?
        8.1 救世主下海
        8.2 救世主的作为
        8.3 我救谁?谁救我?
        8.4 救世主的新谋划
        8.5 幼儿园:救世主的小舟
        9 、 我的新生活:研究生生涯
        9.1 理想主义与神圣情怀
        9.2 研究生是为了做学问吗
        9.3 博士是我的玩意儿吗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被遗忘的角落--身体与情感
        1 、 规约的身体:个体生活的漠视
        1.1 健康就是幸福
        1.2 体育:教育的角落和话柄
        1.3 “伟人都是带病工作”
        2 、 爱与性的成长--学校教育的盲区
        2.1 爱与性,怎么教育?
        2.2 “文学与科学,犹如他与她”
        2.3 浪漫不了
        2.4 门外汉对爱情的高论
        分析与讨论
第二部分 家族的故事:亲情筑起的围墙
    第五章 社区.世界.交往
        1 生活世界的底蕴
        2 长幼尊卑 差序等级
        3 社会变迁与人情变故
    第六章 教育的影子无处不在
        1 、 父系直系家族生活:草根阶层
        2 、 母系家族:离乡进城
        3 、 外围亲戚及关系网络
        3.1 有事则聚,无事则散--我们的交往和活动
        3.2 (父系)家族的社会地位:翻身阶级草根阶层
        4 、 小家庭--我的家庭教育和性格的铸就
        4.1 父母生活习性和性情
        4.2 家政和家庭氛围
        4.3 教子策略
        4.4 外婆的澎湖湾是我良善的港口
        4.5 养儿养女
        5 、 我的童年:生命基调的养成
        5.1 幼年的看护人
        5.2 “假女娃子”的养成
    第七章 生存谋划下的教育
        1 、 求学的个人意识
        2 、 生存谋划与教育
        3 、 顶职和找门路
        4 、 我的兄弟姊妹
        分析与讨论
第三部分 他们的故事:地方性权力关系中的共同命运
    第八章 我的同龄人
        1 、 邻里.玩伴.同学
        1.1 小巷深深几许
        1.2 交往圈子的大与小
        1.3 昔日教育在同伴身上的影子
        分析与讨论
        2 、 芸芸众生相--教育给了他们什么
        2.1 快乐人生受惠于文凭
        2.2 排教育毒:一位中专生的故事
        2.3 扎根生存:一位小老板的故事
        2.4 不上不下:一位中学农民的故事
        2.5 跃过龙门:一位县城医生的故事
        2.6 女性:不同的意义世界
        分析与讨论
    第九章 永远的新生命
        1 晚辈的教育简况
        2 严厉管教与溺爱
        3 不同时代,两种童年
        4 生存谋划与教育
        5 我对晚辈教育的谋划
        6 男孩:成人?成虎?
        7 同样顽皮,不同命运
        8 对干涉晚辈教育的自我检讨
附录: 永远的新生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个人基本情况
附录二: 有关访谈对象的说明
附录三: 日记
附录四: 信件
附录五: 硕士论文后记
附录六: 座右铭
附录七: 2002年暑假作息表
附录八: 湖北省监利县前进中学1987届初三(3)班同学现供职一览(2003年)

四、外贸行业:远看近看各不同(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冀东“十三香”叫卖调研究[D]. 曾祯.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西安市老城区旅游标识系统研究[D]. 程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长江经济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1979-2015年) ——以水环境为中心[D]. 杨晶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5]探究丝巾艺术设计与品牌展示的优化整合[D]. 金至迅. 东华大学, 2017(05)
  • [6]石雕哲学家[J]. 袁倩,甄从达. 中华手工, 2014(02)
  • [7]潮州传统建筑木构彩画研究[D]. 郑红.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8]崇州板式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 吴丹.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9]论服装终端卖场形象与服装品牌文化的关系[D]. 周辉. 江南大学, 2007(03)
  • [10]救人救己与害人害己 ——一位教育研究者的缕缕生活叙事[D]. 易东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外贸行业:远近不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