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村金融学会“提高农行经营效率”座谈会纪要

青海省农村金融学会“提高农行经营效率”座谈会纪要

一、青海省农村金融学会“提高农行经营效益”专题研讨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肖国奎[1](2016)在《把握经济金融新常态 推动学研工作新发展》文中指出一、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前一阶段工作回顾省农村金融学会自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6次年会召开以来,在省分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围绕和服务于业务经营,在组织课题研究、增进学术交流、加强学会建设、出版优质期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动金融研究、促进全行转型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并被中国农村金融学会评为20142015年度"优秀团体会员"。(一)服务中心工作,全面开展金融研究。

徐洪水[2](2014)在《禀赋差异、配置效应与机制创新 ——双重约束下的农村金融绩效与激励研究》文中指出农户禀赋不足、农业高风险低收益以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决定了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信贷约束与金融缺口。按照“禀赋差异-配置效应-机制激励”这一线索,借助于空间计量、MNL、OLM等计量模型,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全国调查数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数据以及有关统计年鉴的数据,本文对供需双重约束、农村金融绩效、农村金融缺口以及缓解市场失灵的机制激励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与实证研究。研究内容和分析结论如下:在导论、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两章之后,具体分析的行文安排如下:第3章主要利用多项Logit选择模型,对农户禀赋、金融认知等相关因素对农户融资意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第4章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农村金融网点省域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第5章在对供给型信贷约束、需求型信贷约束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有序多分类Logit选择模型(OLM)、Logit模型分别对供给型信贷约束、需求型信贷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6章估算农村金融市场低水平均衡下1985-2012年间农村金融供需缺口;第7章利用Heckman模型、内生转换模型分别对信贷约束下的农户获贷效应、农户福利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第8章利用统计数据,运用VAR模型分析农民增收与农村金融变量的关系,运用DEA-Tobit模型分析农村金融的配置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第9章利用激励模型对扶持机制的重要性进行理论探讨,并对我国财政金融政策扶持措施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第10章利用信号模型与博弈模型论证征信机制的重要性,并对对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第11章先通过Heckprob模型计量分析非正规借款对缓解农户信贷约束的作用,然后论证金融联结的重要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得到如下七点主要结论:第一,农户禀赋与金融认知对融资意愿有重要影响。农户家庭储蓄水平有助于增强从国有商业银行与邮政储蓄银行、从信用社以及从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借款的意愿;提高金融认知有助于农户从正规金融获贷。第二,我国省域农村金融网点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省域创新水平、金融市场化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和农村技术水平对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第三,农户融资受到供给型信贷约束与需求型信贷约束。家庭规模、年龄、教育、对获贷因素的认识、存在正规金融网点、进行信用评级以及存在民间借贷等因素有助于减少供给型信贷约束;外出劳动时间、对获贷因素的认识、存在正规金融网点等因素有助于减少需求型信贷约束;相比于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明显受到供给型信贷约束;东部、中部地区明显受到需求型信贷约束。第四,农村金融市场处于低位均衡状态,存在较大的金融缺口。2003年农信社改革试点全面启动以来,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农村金融市场尚处于有效供需不足、贷款利率水平偏高的低水平均衡状态。1985-2012年间农村金融供需缺口仍在快速扩大,金融缺口率平均为34.2%。金融缺口的存在说明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局部失灵。第五,农户的财产水平与认知水平对申贷农户贷款可得性有重要影响,增加借贷金额可以显着地增加受信贷约束农户的收入。家庭规模、受教育程度、对微型金融的认知以及对获贷因素的认知等因素对农户发生贷款申请有正向影响,稳定收入来源、家庭金融资产、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农户贷款金额有正向影响。对于申贷农户样本中的受信贷约束农户,增加一单位借贷金额可以显着地增加其收入。第六,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与农村贷款“非农化”现象,配置效率存在地区差异。1978-2010年间农村贷存比、农民受教育程度等能促进农民增收,但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贷款率、财政支农水平对农民增收作用有待提高。从配置效率看,2006-201O年间东部地区农村金融的技术效率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的技术效率一直在全国平均值以下;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受教育水平与农村金融配置效率明显负相关。第七,政策扶持机制、征信机制以及金融联结机制可以缓解农村金融市场局部失灵与信贷约束。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财政金融政策扶持措施,提高了涉农金融机构支农的内生动力;我国初步形成了鼓励守信、惩戒失信双向激励的农村征信机制,有助于提高农户贷款的可得性;金融联结能增加农贷信贷量,提高农村金融的普惠程度。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本文得出五点政策建议,以期为缓解农村金融市场局部失灵与信贷约束、提高农村金融普惠程度提供参考。

李燕[3](2012)在《县域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的措施与效果分析 ——以LC县支行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三农”工作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国家连续出台9个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从经济层面看,全省“三化”进程明显提速,城市产业向县域转移、沿海产业向省内腹地转移进程不断加快,加上西部大开发、城乡统筹、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等战略工作的推进,为“三农”业务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与此同时,“三农”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依然突出。从农行股改上市后要求看,利润增长刚性化、信息披露透明化、市场目标多元化对服务“三农”的压力空前加大,县域银行作为单纯的金融分支机构在管理体制和产品创新等方面主导及应变能力的缺失和不足,加剧了“三农”客户不断丰富的金融需求和县域金融供给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本文主要从LC县支行“三农”业务现状及制约因素入手,着重从县域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成效及服务动作体系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本文论述了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改革情况、三项扶持政策即财税政策、监管政策、差别准备金政策落实情况及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成效,即经营活力不断增强,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幅扩大,服务县域经济力度不断提升,资产质不断提升,县支行业务发展进一步加快,呈现较强的财务可持续性及社会形象进一步提高等,并提出服务“三农”的县域农行必须根据各地的区域发展特征,经济结构等着重在产品创新、信贷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建立健全适用于“三农”和县域业务并有异于他行的运作体系。本文选择此课题的出发点是想基于自身工作体会,通过借鉴当前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案例对服务“三农”进行分析,并根据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当前机遇,提出了县域农业银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配套措施,并从五个方面即加强队伍建设,探索扩大“三农”服务半径、加强内部盈亏和风险控制、加大金融创新、拓宽外部风险化解渠道、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提出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建议,为县域农行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经营提供参考。

刘军[4](2012)在《运用SFA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支农金融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建国60年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城市化建设,完成了从无到有再到现代化高速发展时期。而与之相比我国农村的状况则令人堪忧,历史上国家从农村大量汲取资源支援城市化建设,造成了农村经济金融上发展的落后性。为了保障社会公平稳定和谐的发展,国家近年来持续力度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这其中核心的部分是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介入和支持。各类性质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互相协作,在国家金融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为农村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贡献力量。本文主要探讨其中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支持情况。首先在第一章,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介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背景和本文研究商业银行支农的现实意义,在国家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下,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介入将有利于满足农村微观经济主体的金融需要和农村金融市场的进步。接着本文着重对国内外运用随机前沿方法(SFA方法)评价生产效率及金融机构效率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运用SFA方法评价支农金融机构效率的现有研究状况以及作者研究思路、文章架构、创新及不足之处作出一定的阐述。第二章为商业银行支农效率分析的理论阐述,在这里主要通过两个角度进行说明,一是商业银行支农的主要理论依据(主要理论来源为农业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的相关内容)和我国特殊“三元”架构下商业性金融的性质,是第三章主要为金融机构包括支农金融机构效率概念的相关解释,对SFA方法的及选取该方法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提出支农效率测度的分析框架。第四章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商业银行支农的现状,主要分析角度为:支农商业银行涉农贷款规模、资金净流量统计、机构数量、网点覆盖面与人员结构统计、资产及盈利状况及中间业务品种及规模,并在分析现状后进一步阐述了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第五章是文章的重点,根据第二章的分析框架针对商业银行支农效率的评价体系建立了模型,探讨了基本模型和指标选取的取舍,通过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2003-2010年的相关面板和截面数据在盈利效率和支农效率两个方面进行测度和评价,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影响商业银行支农利润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体制内的主要受其资产机构、不良资产率等因素的影响,体制外则包括改制、上市、是否由合作金融演变等因素。在支农效率上,商业银行涉农资金回流的效率主要与其本身的信贷结构、支农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农业企业/农户贷款比例(间接影响了其涉农资产质量)有关。第六章则对前文的分析结果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和展望。

于转利[5](2012)在《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额信贷在孟加拉的成功,引起全球的效仿和普及,其为穷人服务的定位和灵活的操作方式尤其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这一金融创新形式发挥了扶贫和金融服务的双重作用,迅速在发展中国家传播开来。中国自从1993年正式引入孟加拉小额信贷模式,便开始了中国特色的小额信贷探索之路。近20年的发展,小额信贷为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小额信贷在中国究竟处于一个怎样的发展状态,农村小额信贷事业是不是能够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因素对其可持续性产生影响,影响可持续性的核心要素又是什么,这些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也是小额信贷行业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分析法开展研究。数据主要有四个来源:杨凌农信社、蒲城县妇女可持续发展协会、淳化县妇女发展协会以及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对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进行界定,再从小额信贷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分析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供给和需求均衡发展状况,并挖掘影响供求均衡的因素。进而通过研究均衡之外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以融资担保机构为主的民间借贷因素,拓展了传统思维内对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界定的模式。最后在前文讨论的基础上,对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评价。全文核心为:诸多影响因素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效率是诸要素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影响因素,效率通过影响小额信贷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而成为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素。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根据行文及研究需要,本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以及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构成本文的研究基础。第二章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本部分从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界定、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与意义、小额信贷需求可持续发展界定、小额信贷需求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多个方面介绍现有的相关理论。第三章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从小额信贷的供给方入手介绍了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可持续的影响因素、制度可持续的影响因素、贷款实施可持续的影响因素、财务可持续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机构可持续发展开展了小额信贷机构的效率分析。第四章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从农村小额信贷需求可持续发展界定以及农户小额信贷需求可持续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入手对需求可持续进行分析。第五章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分析,本部分在前面研究基础上对农村小额信贷需求者及其特征、农村小额信贷供给者及其特征、农村小额信贷供求均衡进行逐项分析,并通过需求与供给案例深入分析。第六章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供求均衡外分析,主要涉及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传统因素,同时根据农村金融状况,尤其是民间融资担保资本的盛行讨论了资本博弈问题:基于融资担保机构发展路径的分析,进而对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评价。第七章为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评价,主要运用普通DEA方法测量、全要素生产力评价。分析得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效率低的原因是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都低。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缓慢。第八章为结论与政策建议。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生产能力较弱的原因是总体全要素生产力下降。小额信贷机构总体全要素生产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慢。改进措施如下:(1)以效率促发展。首先是管理等纯技术效率的改善,以提高管理者水平和投入信息管理技术来改善管理层次,提高纯技术效率。其次是规模效率的提高。提高小额信贷机构覆盖率和扩大小额信贷机构组织规模,以规模效率的提高促进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以技术创新促发展。改进小额信贷机构信贷技术,利用微型金融信贷技术武装信贷员。探寻新的小额信贷机构营运模式,以高的生产能力和配置效率促进机构可持续发展。

邵传林[6](2011)在《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自中国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官方农村正规金融如农业银行、农信社等机构不仅因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而举步维艰,还大幅收缩其在农村地区的分支机构,存在明显的“去农化”趋势,其支农效果也越来越弱。与此同时,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之外,自发生成了一块由友情借贷、关联性借贷、合会、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非盈利性小额信贷机构、地下钱庄、高利贷组织等构成的农村非正规借贷市场,尽管官方多次对其打压、取缔,但种种迹象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不仅有日趋繁荣之势,尤其是在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制度效率,保持了极低的违约率。事实上,诸多的实践调查还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确实在农民收入增加、农业增长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甚至有人把中国经济30年的持续增长归功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这就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深入思考,缺乏官方产权保护的民间借贷契约缘何具有较高的执行效率,或者说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怎样的治理机制从而长盛不衰,农村非正规金融又是如何演变的?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是默认其继续存在还是引导它走向正规?显然,对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为中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建构提供理论指导,就其实践意义而言,还有利于解决“三农”融资难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或许还能为其它发展中国家或处在转型期的国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及实践经验。本文从农户的视角切入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范围限定在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农户参与非正规金融的活动及行为。值得强调的是,在本文的经验研究部分重点运用案例研究法来剖析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各类经典问题。当然,为了能刻画出真实世界里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之复杂图景,本文或通过田野调查,或通过史料搜集与整理,或走访案例当事人,从而使这些案例“故事”不仅最大程度地展现了真实世界里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现象,表征出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未来走势,进而为“三农”融资难问题提供政策启示,甚至还印证或拓展了制度经济学中的若干经典理论。在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第一,农户偏好于从非正规金融市场借款是出于成本收益的算计,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越贫困的农户越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这就意味着,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贫困及中低收入的农户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选择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是经济理性的,符合“理性小农”的行为逻辑。第二,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初始条件,能有效降低借贷过程中的交易费用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基础,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必要条件则在于该制度的创新者能预期到进行制度创新的净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地方政府为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外部推力,而现有体制下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则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中的阻挠力量。第三,民间借贷契约的私人治理首先要借助各种社会关系网络来传播信息,而信息的有效传播促成了村庄信任的建立,乡土社会的各种非正式制度构成了强道德约束,无限期的重复借贷博弈以及各种嵌入式的关联性交易都增强了借款者还贷的积极性,并提高了其违约成本,同时还能把高风险的借款人过滤掉,而灵活的担保机制又进一步降低了私人借贷的违约风险。第四,当权力当局关于产权的界定不够清楚或很难界定清晰时,个人会以违法的方式攫取一部分置于公共领域的产权,而由于监管成本和信息成本过高,监管部门只能打击或肃清一部分非正规金融活动;另一方面,由于维持扭曲型二元金融体制的成本以及严禁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的费用都越来越高,国内的经济形势也提出了放松金融监管的要求,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监管部门执行原有金融抑制政策的力度终于降低了。第五,地区性文化差异导致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地域差异性;地方政府为了增强对稀缺金融资源的控制会主动发起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并充当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的重要组织者;当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地下”非法经营时,具有较高的制度效率,但在获得合法地位后其制度效率反而下降了。第六,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促使我国权力当局改变对待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政策偏好进而降低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嬗变的成本,而在内生逐利动机驱动下有一部分愿意合法化的非正规金融响应了新的赢利机会,会借助或利用各种关系资源实施合法化转型。不过,中国非正规金融的正规化仍面临着诸多障碍。第七,本文得出的主要政策启示有:赋予农户自由契约权,并消除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法律壁垒;精简约束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规则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非正规金融正规化后的成本;有必要借助财政手段与税收杠杆来加强对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支持力度,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管体系;通过财税政策激励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实现联结,还要为成功转型的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退出机制。

本刊编辑部[7](2010)在《《青海金融》2010年第1~12期总目录》文中认为

袁建岐[8](2006)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和政权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其跨越式发展有赖于高效便捷且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本文以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为指导,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差距及其金融支持不足的危害,探讨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揭示了造成县域金融抑制的制度基础及其它根源,以实现县域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提出了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有约束条件的县域金融深化政策及加强县域金融支持的措施选择。全文共由九章组成。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有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农村金融、县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等国内外己有研究文献做了回顾与评述;最后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可能的创新之处做出了说明。第二章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金融与经济高度相关,本章从货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入手,阐明了金融及其体系的动员储蓄、降低风险、减少成本、监督经理和促进交换功能,分析了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阐述了金融结构变化规律、金融深化与金融约束的政策取向,农村金融发展领域的农业信贷补贴、农村金融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与困境。本章首先分析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和成效;从县域金融支持的差距出发,详细分析了县域金融机构、权限及信贷投放量萎缩的表现及其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危害;从县域金融本身、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金融生态等角度探讨了县域金融现状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成因;最后对不同经济水平地区县域金融状况做了描述。第四章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本章通过建立模型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定量分析,检验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陕西省为例考察金融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证实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农村经济增长,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更好的发挥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功能,对农村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第五章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供给的特征与缺陷。金融组织体系是保障金融支持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依托。伴随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发生过许多变化。本章在对我国县域金融改革与发展简要回顾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从县域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其功能和绩效,指出正规金融的不足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迅速分蘖,致使县域非正规金融成为满足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力量。最后在探讨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了县

郭全新[9](2005)在《青海省农村金融学会“强化市场营销”专题研讨会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本刊编辑部[10](2004)在《《青海金融》2004年第1~12期总目录》文中认为

二、青海省农村金融学会“提高农行经营效益”专题研讨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省农村金融学会“提高农行经营效益”专题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把握经济金融新常态 推动学研工作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江苏省农村金融学会前一阶段工作回顾
    (一)服务中心工作,全面开展金融研究。
    (二)培养青年人才,不断增强学会活力。
    (三)提高期刊质量,发挥科研载体作用。
    (四)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推动学会规范化管理。
二、进一步做好下一阶段学会工作
    (一)充分履行好学会的研究职能。
    (二)继续发挥学会学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功能。
    (三)努力把《现代金融》办成精品期刊。
    (四)进一步加强学会自身建设和管理。

(2)禀赋差异、配置效应与机制创新 ——双重约束下的农村金融绩效与激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农村金融与涉农贷款
        1.3.2 供给约束与需求约束
        1.3.3 农贷绩效与配置效率
        1.3.4 激励相容与机制设计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4.1 技术路线
        1.4.2 论文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回顾
        2.1.1 农业信贷补贴论
        2.1.2 农业金融市场论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论
        2.1.4 局部知识论
        2.1.5 农村金融理论的比较
    2.2 文献综述
        2.2.1 金融发展理论
        2.2.2 农户与农户金融
        2.2.3 农村非正规金融
        2.2.4 农村信用社改革
        2.2.5 农村金融配置绩效
        2.2.6 农村金融激励机制
3 农户行为、金融需求与融资意愿
    3.1 引言
    3.2 农户行为与农户借贷模型
    3.3 农户信贷需求特征分析
        3.3.1 农村金融需求的调查
        3.3.2 当前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分析
    3.4 农户禀赋对融资意愿的影响分析
        3.4.1 农户决策的MNL模型
        3.4.2 样本说明与变量选择
        3.4.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农贷禀赋、省域差异与空间分布
    4.1 引言
    4.2 中国农村金融供给的总体描述
    4.3 农村金融网点分布差异的空间计量
        4.3.1 空间自相关与空间计量模型
        4.3.2 理论假设、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4.3.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供给配给、需求压抑与双重约束
    5.1 引言
    5.2 供需双重约束的理论分析
        5.2.1 供给配给型的信贷约束
        5.2.2 需求压抑型的信贷约束
    5.3 供需双重信贷约束的实证分析
        5.3.1 信贷约束的确定与分析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3.3 OLM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局部失灵、低位均衡与金融缺口
    6.1 引言
    6.2 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局部失灵
        6.2.1 农村金融发展成效
        6.2.2 农村金融市场失灵分析
    6.3 局部失灵下的市场低位均衡
    6.4 低位均衡下的农村金融缺口
        6.4.1 农村资金需求量分析
        6.4.2 农村资金供应量分析
        6.4.3 农村资金缺口与金融缺口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信贷约束的农贷绩效微观计量
    7.1 引言
    7.2 信贷约束下农户获贷效应:Heckman回归
        7.2.1 自我选择与样本选择模型
        7.2.2 变量设定
        7.2.3 模型分析
        7.2.4 信贷约束下的农户信贷缺口
    7.3 信贷抑制下的农户福利效果:ESRM分析
        7.3.1 模型构建
        7.3.2 变量描述
        7.3.3 估计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基于统计数据的农贷绩效宏观实证
    8.1 引言
    8.2 农户增收效应的因素检验:VAR估计
        8.2.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2.2 模型构建、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8.2.3 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8.3 农村金融效率的地区差异:DEA-Tobit两步法
        8.3.1 DEA-Tobit模型
        8.3.2 变量与数据选取
        8.3.3 实证结果分析
    8.4 本章小结
9 涉农金融使命漂移与扶持机制
    9.1 引言
    9.2 涉农金融机构的使命漂移
    9.3 涉农金融机构的激励模型
        9.3.1 模型假设
        9.3.2 模型求解
        9.3.3 模型结论分析
    9.4 我国正向激励的政策扶持机制
        9.4.1 财税扶持政策
        9.4.2 金融扶持政策
        9.4.3 政策激励需关注的问题
    9.5 本章小结
10 农贷市场信号显示与信息机制
    10.1 引言
    10.2 农贷市场的“搭便车效应”
        1 O.2.1 信息对称时的农贷市场
        1 O.2.2 信息不对称时的农贷市场
    10.3 农贷市场的信号显示
        1O.3.1 斯宾塞的信号传递理论
        10.3.2 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号显示
    1O.4 农户自动履约激励与征信机制
        1O.4.1 基于声誉激励的银农博弈
        10.4.2 引入征信机制的银农博弈
    1O.5 我国双向激励的农村征信机制
        10.5.1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10.5.2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典型模式
        10.5.3 我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需关注的问题
    10.6 本章小结
11 非正规金融生态位与联结机制
    11.1 引言
    11.2 格乌司原理与非正规金融生态位
        11.2.1 格乌司原理
        11.2.2 非正规金融竞争优势
    11.3 非正规金融与农户信贷约束的缓解
        11.3.1 农户融资渠道的选择
        11.3.2 非正规融资与农户信贷约束
    11.4 金融联结的Stackelberg模型分析
        11.4.1 农贷市场特征与软信息激励
        11.4.2 金融联结模型
    11.5 软信息激励的金融联结机制分析
        11.5.1 国内外金融联结的基本情况
        11.5.2 宁波象山“村民集团授信”创新案例
        11.5.3 金融联结在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1.6 本章小结
12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2.1 研究结论
    12.2 政策建议
        12.2.1 健全农村公共财政支持体系,积极创造金融支农良好环境
        12.2.2 构建适度竞争农村金融体系,努力缓解农村市场信贷约束
        12.2.3 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缓释机制,有效纾解农贷市场局部失灵
        12.2.4 创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金融支农杠杆效应
        12.2.5 探索农村金融分层监管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3)县域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的措施与效果分析 ——以LC县支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从资本意志和社会责任看服务“三农”
        1.2.2 从农行统筹城乡的战略价值看服务“三农”
        1.2.3 从县域支行可持续发展看服务“三农”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 四川LC县支行“三农”业务现状及制约因素
    2.1 县域农业银行“三农”业务现状
        2.1.1 县域概况
        2.1.2 LC县对“三农”金融服务的需求
        2.1.3 LC县支行的主要“三农”金融业务
    2.2 制约因素
        2.2.1 认识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
        2.2.2 前台、网点资源配置不足
        2.2.3 “三农”产品服务,函待突破瓶颈
        2.2.4 信贷业务责、权、利不对称
        2.2.5 流程繁琐,准入条件高,影响信贷业务发展
3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及启示
    3.1 三农金融事业部体制机制改革情况
        3.1.1 建立“三级督导、一级经营”的事业部管理架构
        3.1.2 建立“六个单独”的事业部运行机制
    3.2 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三项扶持政策情况
        3.2.1 财税政策
        3.2.2 监管费政策
        3.2.3 差别准备金政策
    3.3 服务“三农”的基本原则
        3.3.1 坚持城乡联动,综合服务
        3.3.2 坚持市场主导,持续发展
        3.3.3 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推进
        3.3.4 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效率
4 LC县域支行服务“三农”措施及其成效
    4.1 LC县在县域金融中的商机
        4.1.1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4.1.2 县域产业规划
        4.1.3 服务“三农”的优势
    4.2 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做法及成效
        4.2.1 LC县支行服务“三农”的主要做法
        4.2.2 服务“三农”、事业部制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
    4.3 “三农”金融服务运作体系
        4.3.1 建立服务产品品牌体系
        4.3.2 建立完善信贷运行机制
        4.3.3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机制
5 县域农业银行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配套措施和建议
    5.1 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配套措施
        5.1.1 实施差异化经营管理
        5.1.2 加大产品创新推广力度
        5.1.3 加强服务环境建设
        5.1.4 健全信贷管理体系
        5.1.5 强化业务风险管理
        5.1.6 做实事业分部改革
        5.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2 改进“三农”金融服务的建议
        5.2.1 加强队伍建设,探索扩大“三农”服务半径
        5.2.2 加强内部盈亏和风险控制
        5.2.3 加大金融创新
        5.2.4 拓宽外部风险化解渠道
        5.2.5 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致谢
参考文献

(4)运用SFA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支农金融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框架
    1.4 随机前沿方法研究现状综述
第2章 商业银行支农效率分析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金融市场论为商业银行支农提供理论基础
    2.2 农业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对商业银行支农理论的完善
    2.3 我国“三元结构”农村金融理论对商业银行职能的诠释和定位
第3章 商业银行效率分析的相关概述
    3.1 广义效率的含义及对支农商业银行效率的扩展
    3.2 运用前沿方法评价金融机构效率的简述
    3.3 商业银行支农金融效率的主要分析框架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支农现状及问题
    4.1 主要支农商业银行现状综述
    4.2 商业银行支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第5章 运用SFA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支农效率评价的实证分析
    5.1 基本模型函数及统计方法
    5.2 我国商业银行支农经营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3 我国商业银行支农金融服务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6章 关于提高商业银行金融支农效率的相关政策建议
    6.1 商业银行提高自身运营效率的建议
    6.2 关于对政府部门提高商业银行支农金融效率的政策建议
第7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项目
致谢

(5)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评述
        1.3.3 国内研究进展
        1.3.4 国内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数据资料及范围界定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资料来源
        1.4.4 研究范围界定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1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界定
    2.2 小额信贷供给可持续发展界定
        2.2.1 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可持续
        2.2.2 小额信贷机构制度可持续发展
        2.2.3 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实施可持续发展
        2.2.4 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发展
    2.3 小额信贷需求可持续发展界定
        2.3.1 需求者持续申请小额信贷
        2.3.2 需求者规范使用小额信贷
        2.3.3 需求者按时归还小额信贷
    2.4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与效率的关系
        2.4.1 小额信贷供给可持续发展与效率
        2.4.2 小额信贷需求可持续发展与效率
    2.5 小额信贷供给可持续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供给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可持续的影响因素
        3.1.1 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可持续的实践操作
        3.1.2 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可持续的要求
        3.1.3 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可持续的外部影响因素
        3.1.4 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可持续的内部影响因素
    3.2 小额信贷机构制度可持续的影响因素
        3.2.1 小额信贷机构制度可持续现状
        3.2.2 小额信贷机构制度可持续的要求
        3.2.3 小额信贷机构制度可持续的外部影响因素
        3.2.4 小额信贷机构制度可持续的内部影响因素
    3.3 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实施可持续的影响因素
        3.3.1 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实施可持续现状
        3.3.2 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实施可持续的要求
        3.3.3 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实施可持续的外部影响因素
        3.3.4 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实施可持续的内部影响因素
    3.4 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的影响因素
        3.4.1 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的现有研究及实践操作
        3.4.2 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的要求
        3.4.3 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的外部影响因素
        3.4.4 小额信贷机构财务可持续的内部影响因素
    3.5 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效率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户申请小额信贷的影响因素
        4.1.1 农户素质
        4.1.2 利率
        4.1.3 贷款条件
        4.1.4 信贷额度
        4.1.5 资本间的博弈
    4.2 农户使用小额信贷的影响因素
        4.2.1 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督
        4.2.2 农户的经济条件
        4.2.3 农户所处的金融环境
    4.3 农户归还小额信贷的影响因素
        4.3.1 农户的项目状况
        4.3.2 机构制度设定
        4.3.3 贷款产出
    4.4 小额信贷需求可持续与效率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供给与需求均衡分析
    5.1 农村小额信贷需求者及其特征分析
        5.1.1 农村小额信贷需求者分析
        5.1.2 农村小额信贷需求者融资目的分析
        5.1.3 农村小额信贷需求者融资偏好分析
    5.2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者及其特征分析
        5.2.1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者分析
        5.2.2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者性质特征
        5.2.3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者供给状况分析
        5.2.4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者面临的问题
    5.3 农村小额信贷供求均衡分析
        5.3.1 农村小额信贷供求失衡
        5.3.2 农村小额信贷供求的决定因素分析
    5.4 农村小额信贷需求案例分析
        5.4.1 企业需求因素分析
        5.4.2 农户需求分析
    5.5 农村小额信贷供给案例分析
        5.5.1 对农户的供给分析
        5.5.2 对企业客户的供给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6.1 经济因素
    6.2 政治因素
    6.3 传统因素
    6.4 资本博弈:基于融资担保机构发展路径的分析
        6.4.1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与整合机制
        6.4.2 可持续发展路径模型
        6.4.3 融资担保机构发展与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之间的关系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评价
    7.1 小额信贷机构的 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
    7.2 样本与指标选择
        7.2.1 样本选择
        7.2.2 指标选择
    7.3 普通 DEA 方法测量
        7.3.1 运行结果分析
        7.3.2 结论
    7.4 Malmquist 全要素生产率评价
        7.4.1 方法与模型
        7.4.2 运行结果分析
        7.4.3 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影响因素具有关联性
        8.1.2 效率是影响因素的灵魂
        8.1.3 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8.2 政策建议
        8.2.1 多措并举促发展
        8.2.2 以效率促发展之路
        8.2.3 以技术创新促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2.1 核心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1.5 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
        1.5.1 小农命题:经典理论与当代现实
        1.5.2 对小农性质的进一步思考
        1.5.3 小农命题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第二章 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问题的文献综述
    2.1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理论研究
        2.1.1 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
        2.1.2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
        2.1.3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
        2.1.4. 基于经济社会学视角的研究
        2.1.5 基于管制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2.1.6 评论
    2.2 国内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实证研究
        2.2.1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若干特征化事实的考察
        2.2.2 对农村非正规借贷运行特征的考察
        2.2.3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2.2.4 评论
    2.3 国外学者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
        2.3.1 农村非正规金融:生发逻辑、规模测度及功能
        2.3.2 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微观机理的研究
        2.3.3 政府干预主义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影响
        2.3.4 评论
第三章 融资需求、农村金融供给与农户融资偏好
    3.1 中国农户的融资需求
    3.2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
        3.2.1 农村正规金融的总体概况
        3.2.2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支农状况的具体考察
        3.2.3 一个总括性评论
    3.3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供给状况
        3.3.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不同形态
        3.3.2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度
    3.4 农户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动因: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3.4.1 农村金融市场上微观主体借贷行为的逻辑
        3.4.2 基于Straub模型分析农户缘何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
        3.4.3 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及命题的进一步引申
        3.4.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逻辑
    4.1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政策背景及其转向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强金融管制策略(1952~1978年)
        4.1.2 转型期的金融抑制政策(1979~2002年)
        4.1.3 金融抑制政策的松动与金融"新政"的实施(2003~2010年)
    4.2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动因、推力与阻力
        4.2.1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内在动因
        4.2.2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外部推力: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
        4.2.3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阻力: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
    4.3 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中的合法化约束
第五章 农村民间借贷契约的私人治理机制
    5.1 农村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微观机理
        5.1.1 内涵界定
        5.1.2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信息传递机制与村庄信任机制
        5.1.3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动态博弈过程
        5.1.4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灵活担保机制及强道德约束
        5.1.5 一个总结性评论
    5.2 外部冲击对农村借贷契约治理机理的影响
    5.3 民间借贷契约治理的进一步剖析:以合会为例
第六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助推农户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
    6.1 农村非正规金融经济增长效应的理论分析及相关假说
    6.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6.3 对关键变量的处理
    6.4 计量分析
        6.4.1 平稳性检验
        6.4.2 格兰杰因果检验
        6.4.3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6.5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业产值的贡献测度
    6.6 小结
第七章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案例研究:自中国经验观察
    7.1 产权界定、市场禁入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由方兴钱庄兴衰引发的思考
        7.1.1 基于方兴钱庄个案的考察与思考
        7.1.2 农村非正规金融缘何屡禁不止:基于产权理论的经济解释
        7.1.3 对金融市场禁入政策松动的一个新解释
        7.1.4 产权再界定、租值耗散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外部性
        7.1.5 小结
    7.2 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的文化因素:来自项东村的个案研究
        7.2.1 文化塑造制度演进的机理分析
        7.2.2 地方亚文化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演化:基于浙江项东村的个案考察
        7.2.3 小结
    7.3 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的另一种方式:以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兴衰为例
        7.3.1 已有研究回顾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7.3.2 基于新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地方政府制度创新行为分析
        7.3.3 农村非正规金融制度创新中的政治博弈
        7.3.4 关于农村合作基金会兴衰(1984-1999)的案例探讨
        7.3.5 小结
    7.4 农村非正规金融转型中的制度创新:以富平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7.4.1 对富平小额贷款公司的个案考察
        7.4.2 农村非正规金融向农村正规金融的嬗变
        7.4.3 富平模式的可持续性及经验启示
        7.4.4 小结
    7.5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金融"新政"的响应:基于2个村的个案研究
        7.5.1 由金融"新政"引发的问题
        7.5.2 两个村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故事
        7.5.3 农村资金互助社合法化的"悖论":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
        7.5.4 破解"悖论"之策
        7.5.5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现实取向
    8.1 引言
    8.2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必要性
    8.3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约束条件
    8.4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动力因素
    8.5 中国的实践与外部经验借鉴
    8.6 农村非正规金融正规化的模式选择
    8.7 政策建议
第九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9.1 主要结论
    9.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理论基础
    2.1 金融及其功能演化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2.3 金融与经济增长模型
    2.4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第三章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现状与困境
    3.1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实践
    3.2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困境及其影响
    3.3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抑制的成因
    3.4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县域金融状况
第四章 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支持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2 陕西县域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实证分析
    4.3 结论及启示
第五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供给的特征与缺陷
    5.1 我国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5.2 县域正规金融组织及其绩效
    5.3 县域非正规金融组织及其作用
    5.4 现有县域金融组织体系的缺陷
第六章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的主体与内容
    6.1 县域经济特征及其类型
    6.2 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
    6.3 县域金融需求主体及内容
    6.4 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需求特点
第七章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
    7.1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目标
    7.2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思路
    7.3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模式构建的原则及步骤
第八章 强化县域经济金融支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8.1 积极推进县域金融制度创新
    8.2 建设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县域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
    8.3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壮大金融支持的经济基础
    8.4 优化县域金融发展外部环境,形成金融支持的良好氛围
第九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青海省农村金融学会“强化市场营销”专题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把营销理念引入银行业的问题
二、关于实施营销战略的基本思路问题
    (一)坚持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
    (二)坚持以优良客户为中心。
    (三)坚持“三大支柱业务”全面发展。
    (四)坚持城市行与农牧区行协调发展。
    (五)坚持以改革为动力。
    (六)坚持市场营销与队伍建设协调发展。
三、关于市场营销的若干策略问题
    (一)转变思想观念。
    (二)找准客户定位。
    (三)发展公共关系。
    (四)完善营销体系。
    (五)优化网点布局。
    (六)创新金融服务。
    (七)实施经济资本管理。
    (八)充实营销队伍。

四、青海省农村金融学会“提高农行经营效益”专题研讨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把握经济金融新常态 推动学研工作新发展[J]. 肖国奎. 现代金融, 2016(01)
  • [2]禀赋差异、配置效应与机制创新 ——双重约束下的农村金融绩效与激励研究[D]. 徐洪水. 浙江大学, 2014(08)
  • [3]县域农业银行面向“三农”服务的措施与效果分析 ——以LC县支行为例[D]. 李燕.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4]运用SFA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支农金融效率的研究[D]. 刘军. 安徽大学, 2012(10)
  • [5]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 于转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1)
  • [6]制度变迁下的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研究:自农户视角观察[D]. 邵传林. 西北大学, 2011(08)
  • [7]《青海金融》2010年第1~12期总目录[J]. 本刊编辑部. 青海金融, 2010(12)
  • [8]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 袁建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9]青海省农村金融学会“强化市场营销”专题研讨会综述[J]. 郭全新. 青海金融, 2005(08)
  • [10]《青海金融》2004年第1~12期总目录[J]. 本刊编辑部. 青海金融, 2004(12)

标签:;  ;  ;  ;  ;  

青海省农村金融学会“提高农行经营效率”座谈会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