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密切关注丝绸产品电子检测研究

应密切关注丝绸产品电子检测研究

一、应当抓紧对丝类产品电子检验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欢,许建梅[1](2016)在《生丝疵点识别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指出主要探索生丝电子检测设备的软件部分。根据国际标准中各类疵点的定义,建立各类疵点的识别方法,并编写相应的计算机识别程序。在建立各类疵点的识别方法时,根据疵点的出现方式,分别建立通用识别方法与特殊识别方法。在特殊识别方法中分别采用了百分比法和疵点定义法来建立相应的计算机识别算法及识别程序;通过对这两种识别算法的识别结果进行分析,并比对两种识别算法适用情况,可以认为两种识别方法各有利弊,在实际的生丝电子检测中,将这两个准则结合起来使用,相互取长补短,更能符合生丝实际检验的效果。

符冬[2](2014)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生丝疵点检测系统算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第一大生丝生产消费国,但目前,国内现行的生丝检验依然采用传统的黑板检验。这种检验方法主要采用人工目测,缺点是主观性强,可重复性差,劳动成本大。随着计算机技术、智能识别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利用机器视觉技术来检测生丝质量的优劣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本课题参考生丝黑板检验国家标准GB/T1797-2008《生丝》和生丝电子检验方面的成果,首先确定了本实验中对生丝疵点的分类标准。其次,对几种常用的图像滤波方法即高斯滤波、均值滤波和中值滤波进行分析和对比,实验证明,高斯滤波在滤除了生丝图像中的噪点的同时较好的保存了生丝疵点的大小、形状等纹理特征。本文对全局阈值化、自适应阈值化和手动调节阈值这三种阈值化的算法进行分析,对比其实验结果,选取了一种最优的阈值化方法即手动调节阈值。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手动调节阈值方法且当阈值取188时,图像分割效果最好。此外,本文在图像分割的基础上提取了生丝疵点的轮廓,在疵点轮廓的基础上提取了生丝疵点的4个主要特征值:面积、占空比、长度和宽度。本文以OpenCV为平台,将所要分类的3类疵点转化为3个二类分类问题,实验结果表明,SVM作为典型的二类分类器,二类时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将SVM扩展到多类分类问题,选用基于RBF核函数的SVM,分别用SVM默认的参数分类方法和经过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的参数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比较两种分类效果可以看出,经过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惩罚因子C和RBF核函数参数σ之后的SVM的分类效果要好于SVM本身默认值的分类效果,达到了较好的分类效果。

刘欣[3](2011)在《基于cRIO的生丝品质实时电子检测软件系统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生丝是我国丝绸行业的重要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垄断性的资源优势,但长期以来,生丝品质在生丝的条干均匀度和疵点检测项目上仍采用黑板人工目光检验。这种检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检验人员的主观影响,检验结果主观性强,重现性较差。随着丝绸行业的技术进步,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日益提高,生丝电子检测已迫在眉睫。论文介绍了自行研发的一套生丝品质电子检验系统。该系统硬件上采用NI(National Instrument)公司的CompactRIO平台作为嵌入式控制系统,以改进型SD-1生丝细度仪(采样率为10k S/s)采集的电压值序列为判别依据,利用NI cRIO(CompactRIO)平台内置的FPGA(可编程门阵列)芯片μs级的时间控制特性以及内装的9014实时控制系统;软件上借助NI 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FPGA以及RealTime模块来开发软件系统,其中,重点介绍了该系统软件系统的开发。论文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包括系统的可行性、稳定性以及准确性实验,并对不同等级的生丝进行了大量采样,分析了实验数据与生丝品级的对应性,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对生丝品质的快速,准确,单锭、多锭,在线检测和分析。系统的推广应用将会提高生丝品质的检测效率,同时,对我国生丝电子检测手段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李佳,陈庆官,孟凯[4](2011)在《生丝截面形状的模拟》文中提出目前丝的截面积只能通过做切片来测量,既要化费很大的财力、物力,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采用程序结合LabVIEW通过模拟真丝的截面积,提供了大量的丝截面积数据,省去了采集数据的繁琐。

史佳丽[5](2010)在《基于CRIO的生丝颣节电子检验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生丝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垄断性的资源优势,但在评定生丝质量上,对主要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仍采用黑板人工目光检验。这不仅使检验的公正性受到影响,而且在效率、精确度方面也大打折扣。因此推行电子方法检测生丝,已成为业内期待的一件大事。随着现代电子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高速织机的普及,化纤、棉纺、毛纺行业电子检测手段不断升级,丝绸行业也迫切希望生丝检验也能采用电子仪器进行客观公正的检验,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本论文探讨了国内外生丝颣节的电子检验方法,并总结了目前取得的一些进展,结合本研究室的技术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生丝颣节电子检验系统。本系统运用现代光电传感器技术和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结合NI(National Instrument)公司的LabVIEW软件和CompactRIO硬件,实现生丝颣节的电子检验。软件上,用LabVIEW编写了一套完整的生丝颣节判别程序,包括颣节的分类计数程序和生成报表程序等,并通过自编的一套生丝颣节模拟波形程序完成对判别程序的验证测试。硬件上,将改进的生丝纤度检测装置与NI CompactRIO连接起来,通过网络通讯接口将上位机上的程序下载到实时处理器中,利用I/O模块内置的可直接与传感器相连的信号调理以及FPGA中的采集程序将纤度传感器的生丝数据传到FPGA中,并利用RIO FPGA内置的核心数据传输机制,负责将数据传到实时处理器中以进行实时分析,离线处理或数据记录,并将结果保存于实时处理器的非易失性存储中。最后通过FPGA接口将保存的数据传到上位机上进行显示和生成报表。本论文对该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的性能测试,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快速性以及可重复性等,测试结果证明系统基本能够实现生丝颣节的快速,准确,多锭,在线检测和分析。

周国丽[6](2010)在《基于虚拟仪器的生丝匀度电子检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丝的均匀度、清洁和洁净是生丝品质的主要指标,对丝绸产品的质量及出口创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生丝的匀度、清洁和洁净检验仍沿用传统的黑板检验,完全依靠人眼目光评定,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丝绸行业迫切希望能采用一种不受主观因素影响、比较客观的测试生丝质量的电子检测设备和实验方法。生丝电子检测主要是围绕以上三项检验指标展开,正在研究的传感方式主要有电容式和光电式两种。国内生丝电子检测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某些关键技术不能取得突破,影响了国产化的进程。本研究室围绕生丝电子检测中匀度、清洁和洁净的国产化问题展开攻关,本文主要深入研究基于虚拟仪器的生丝匀度的电子检测及影响指标的细节问题。本研究以先进的虚拟仪器技术为开发环境,采用改进的光电式生丝纤度动态检测装置和DAQ 6024E采集卡采集数据,应用LabVIEW编程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通过与电容式长丝条干仪同步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确定光电式测量的原理及可行性;利用编写的去除疵点程序分析生丝疵点对匀度CV%产生的影响;通过计算一定丝长的切断变异系数,探讨生丝长短轴不匀对光电式电子检测的影响;最后结合颣节判别程序一起,深入研究基于CompactRIO平台的FPGA(可编程门阵列)进行单锭、高速、实时的在线检测与分析,确立整套生丝电子检测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李铜山[7](2008)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作为一个“天大的事”,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高度重视和急切解决的问题。就中国来说,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食品安全生产重于泰山。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事实,政府相关政策措施成效不够明显的情况,以及笔者的调查都表明,目前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方面正面临着高关注度、高期望值与低发展水平、低满意度并存的不和谐状况,已经凸显出监督管理、信息披露、质量追踪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而要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个案治理,而需要从根本上分析和反思。通过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中国还没有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其症结之所在,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健全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支撑体系。也正是基于此,本论文借助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无缝隙组织理论等多种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归纳与反馈相结合、案例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问题,全面拓宽相关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探寻中国推进和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路径取向和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10章对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具体的结构安排和基本内容如下: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了对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深度分析之不足,以及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之匮乏,点明了要在明确研究思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问题开展深度分析和专题研究。第2章为理论研究。主要诠释了与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相关的一些概念,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无缝隙组织理论等理论基础,阐释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内在机理以及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中国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第3章为现状分析。主要阐述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洞察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发展现状,剖析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和风险因素,论述了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集中体现及致因分析,找出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还缺少完善的支撑体系和健全的长效机制,进而说明必须将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作为推进中国开展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当务之急。第4章为市场失效分析。主要进行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外部性问题分析和公共物品问题分析,在运用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解析和阐释的基础上,论述了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不良后果和应对措施,阐明了这些问题同时存在且都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进而揭示出中国要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必须引入非市场化的政府监管手段。第5章为博弈分析。主要进行了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合法安全生产者与潜在非法不安全生产者行为、政府执法者与生产者行为的博弈分析,洞察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着眼点,阐明了各种参与者行为方式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不同影响,还进行了一些理性化的思考、讨论和启迪,进而揭示出中国要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必须由政府出面强化监管。第6章为国外借鉴。主要阐述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要做法、基本评价、理念和启示以及经验借鉴,查找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中的明显缺憾,以便洋为中用地学长补短。第7章为长效机制建设研究。主要阐释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各种长效机制的涵义和设计要求,列举了国内试图形成这些长效机制的典型个案,解析了这些长效机制的设计目的或目前存在问题,阐述了这些长效机制的建设途径,力争形成一些隐性化、制度化了的方法,使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具有长久的生机和活力。第8章为支撑体系建设研究。主要阐释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各种支撑体系的涵义和设计目的,分析了支撑体系构建与长效机制设计之间的照应关系,阐明了现实中存在的缺憾,提出了各种支撑体系的建设思路,力争形成一些显性化、系统化了的构架,使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具有支撑的强劲和坚实。第9章为案例分析。主要以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为例,介绍了示范区概况、建设路径选择、建设运行模式和建设成效,透视了示范区建设运作情况,说明了示范区建设运行模式正是在设计和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示范区建设路径选择正是在构架和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从而为本论文的主题观点提供佐证实例。第10章为结论和建议。主要归纳了本研究的重要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运筹科学的建设规划,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促成明晰的协调体制,探索耦合的监管方式,寻求创新的发展思路,实施得力的配套措施等。最后,还进行了研究总结,指出了有待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研究宗旨,争取在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新创意。归纳出来,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有所创新:一是从新的研究视角为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架构了新的研究框架:二是全面构建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博弈分析体系;三是系统地提出和阐释了建设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的构想及方略。

张家瑾[8](2007)在《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研究》文中指出政府采购制度是在长期的政府采购实践中形成的旨在管理政府采购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和惯例。政府采购制度自最早形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因其具有经济有效、调控宏观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推动廉政建设等多重功效,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推崇。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相继制定了有关政府采购的国内法律法规,世界银行、欧共体(欧洲联盟前身)、WTO、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和区域组织也相继制定了各自关于政府采购的规则,政府采购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在国际和区域组织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则中,WTO的《政府采购协定》(以下简称GPA)占据重要地位,该协定因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加入而成为政府采购法律逐渐向多边化演变的重要的国际法制度,因而最具法律影响力。因此,本文重点围绕GPA来论述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问题。非歧视原则是GPA三个基本原则中的重要核心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对发展中国家特殊待遇原则是非歧视性原则的体现和保障。由于GPA具有诸边性质,WTO成员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加入该协定,GPA参加方可以根据本国具体情况谈判具体的承诺条件,不同的谈判可以确定不同成员方各自的政府采购待遇原则,且协定条款仅对签字加入的成员发生效力,这就直接导致了GPA奉行的非歧视原则不具备WTO要求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内容,从而形成一种在政府采购协定内,各成员方可因分别谈判的承诺不同而各自分享政府采购资源的局面。此外,非歧视原则指导下的GPA有相当多可以作为协定例外的规定。例如,协定规定了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非歧视例外,允许成员方在政府采购方面强调公共利益,可以采取本国的非歧视待遇的例外实施规范,但却没有对公共利益的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又如,GPA允许成员方协商以排除非歧视原则的适用,这就使成员方留有了准入保护的空间。诸如此类的条款在GPA中有很多,加上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这些实际上都可以作为具体条件,为参加该协定的谈判提供广泛的空间。综上所述,GPA目前还不是已经实现了自由化的协定,它回避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GPA只是为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创设了一个谈判场所和提供承诺的条约框架,并要求成员方在此种谈判承诺条件下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谈判结果也只在签字成员间生效。GPA所确定的非歧视原则以及协定例外的特殊内容,是直接保证贸易自由化的WTO规则以及其他协议所不具备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政府采购市场也正在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早在1996年,我国政府向APEC提交的单边行动计划书中,就明确了我国最迟于2020年与APEC成员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2001年,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就尽快加入GPA作出承诺。在2006年5月16日召开的中欧政府采购研讨会上,商务部副部长于广洲表示,我国将于2007年12月底以前,启动加入GPA的谈判程序,并向WTO提交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清单。随着我国加入GPA谈判在即,政府采购市场的逐步开放和政府采购活动的国际化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宏观趋势,对GPA条款内容,尤其是对非歧视性原则的适用例外内容的深入研究,就更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具有两面性,在享受他国开放市场好处的同时,也要承担开放本国市场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对像我们这样政府采购制度建立时间不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以辨证和战略眼光来看待我国加入GPA。与GPA成员相比,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时间尚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自1996年进行政府采购试点以来,特别是1998年以后,我国的政府采购事业蓬勃发展,尤其是2003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我国的政府采购更是走上了法制规范的轨道,全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各项改革逐步推进。但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小、规模效益低、结构不合理、采购范围狭窄等问题依然很突出。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经过十多年的创新、推广和完善,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健全财政职能、强化财政监督、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政府采购的政策工具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与经济有效性的作用相比,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不足,而且目前我国对政府采购公共政策运用范围和程度,尚没有达到GPA所允许的发展中国家使用水平,特别是GPA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的规定。此外,我国有关政府采购的立法及其配套还不完善,电子政府采购建设亟待加强,而且我国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整体能力不强,具有全面素质的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缺乏。但加入GPA谈判并不意味着政府采购市场立刻开放,从GPA成员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实践看,我国加入GPA谈判的过程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我们应抓紧加入GPA之前的时间,充分借鉴国外政府采购立法和实施政策功能的经验,不断完善我国与政府采购相关的立法和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不发达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同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尽快形成国内利用政府采购实施公共政策的体系,以此作为加入GPA的条件。此外,还应大力加强电子政府采购建设以及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培养,以适应政府采购的国际发展趋势。GPA的诸边协定的性质和非歧视原则的适用例外为我国加入协定的谈判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加紧对《GPA2006修订本》条款的研究,充分运用该协定的例外条款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条款,在借鉴国外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各行业的发展状况,逐步、适度地开放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并尽快确定既不违背GPA基本原则,同时又能保护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科学对策。本文共分15章。为避免给读者造成阅读不便和跳跃的感觉,本文采取类似于专题的形式,重点选取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前最突出的、同时也是重点要解决的几方面问题,如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偏小偏窄、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发挥不足、有关政府采购立法不完善、电子政府采购有待加强以及具有全面素质的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缺乏等,逐章进行阐述或论证,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相同的章中提出建议和措施。本文第1章引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写作方法以及论文新颖与创新之处,并进行了文献回顾。第2章和第3章分别概括阐述了政府采购和政府采购制度、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理论渊源及其缺陷。论文第4章阐述了国际和区域组织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则,其中重点研究GPA。论文自第5章开始对我国的政府采购及政府采购市场开放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其中第5章和第6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及完善历程和我国政府采购及市场发展现状。第7章和第8章论述我国加入GPA的承诺及其背景以及我国履行加入承诺的情况。第9章论述了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应采取的渐进性策略。第10章至第13章论述了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其中第10章是针对我国政府采购规模;第11章针对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第12章针对政府采购相关立法的完善;第13章针对我国电子政府采购。第14章针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培养提出了建议。论文的第15章为结论和下一步研究计划。本文系统地回顾和论述了我国政府采购开放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紧密结合GPA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及最新形势;首次论述了GPA最新发展动态对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影响;首次提出随着我国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和政府采购制度的不断完善,应逐步扩大政府采购客体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界定政府采购客体;重新划分了我国政府采购阶段,并将2006年作为划分我国政府采购新阶段的起点;系统论述了目前我国政府采购存在的诸如规模小、范围窄、效益低、工程采购尚未纳入政府集中采购,以及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有待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立法及配套措施亟待完善等突出问题,并深入地提出建议和主张;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兼顾政府绿色采购与扶持自主创新产品等其他政府采购政策目标间的矛盾的主张,以及加强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首次提出国有企业是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应把握好时机,采取渐进和有序的方式进行;明确提出对《政府采购法》第59条的修改建议。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在大量文献及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大量实例、统计数据和原创的图形、表格及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引用近年来经济数据绘制成图表对我国加入GPA的背景、我国政府采购发展状况以及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等问题予以论证。此外,为便于读者查阅,论文将我国近20年与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重要文件进行整理,并编制成附录。另外,还将本文写作过程中浏览的国外涉及政府采购的重要网站收录至附录。本文的研究贡献不在于提出创新理论,而是侧重于现有的理论、实践、方法的新的应用,以期达到对该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试图以此弥补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些许不足和对我国政府采购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支持。

陈光平[9](2007)在《实用新型生丝黑板检测设备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生丝大国,占国际市场的90%,因此对出口生丝的质量检测至关重要。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机构对生丝测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生丝检验检疫机构仍采取人工黑板检测技术,这种方法依靠人工目测,效率低,受主观因素影响大。本文研究设计的实用新型生丝黑板检测系统使生丝这一传统的商品、传统的检测方法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将使依靠人为目测为主的检测方式转换为客观、科学的检测方式,将使高强度的生丝黑板检测变得轻松、合理。本系统通过控制子系统把黑板的生丝图片利用CMOS摄像头采集到前端子系统,集合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等级判断方法,计算出生丝的匀度、清洁度和洁净度的检验信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检测终端和数据库服务器的数据交互,将检测结果及丝片图像输送到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和管理。本文研究的系统涉及光学、计算机网络以及图像处理领域,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图像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数据通信协议的研究和实现、WINDOWS服务的编程、后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编程以及数字图像的处理等。利用VC++和.NET的强大编程能力实现的实用新型生丝黑板检测系统实现了从采集黑板图像到生丝等级评定的自动一体化。该系统在国内生丝检测领域尚属首例,对浙江省乃至全国提高生丝检验效率和检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建梅[10](2007)在《生丝电子检验中纤度变异系数分级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目前使用的生丝检验标准中,检验指标主要为纤度偏差、匀度、清洁、洁净。但是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电子检验手段的推广,国外生丝消费方面对于生丝电子检验的需求不断加强。自从1995年国际丝绸协会1995年发表《95`生丝便览》,提出了以生丝纤度变异系数(CV系数)为主要质量检验指标的提案以来,生丝电子检验技术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生丝生产与需求方面因为所采用的标准不一致而发生的各种贸易纠纷日趋激化,并且直接造成了像中国这样生丝出口总额占世界80%的生丝出口大国的利益损失。可以说生丝电子检验标准的制定不但事关国家利益,而且决定了生丝贸易的国际竞争成败。为了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国际生丝质量评价与贸易的平台,争取在国际化生丝检验标准研制中的主导权和发言权,以保护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最大生丝出口份额的我国丝绸产业的利益,积极开展生丝电子检验标准相关理论研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在我国有关部门支持下,本课题就生丝电子检验标准研发的基础理论问题,也是国际生丝检验标准研究中各国共同关注的生丝纤度变异系数为质量指标的生丝检验分级标准相关理论问题,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为了能够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丝电子检验标准体系,本文对生丝纤度变异系数质量指标的分布及其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同时结合大量的乌斯特条干均匀度仪实测数据,以生丝抽样分级理论为指导,得到了以生丝纤度变异系数为质量指标的分级标准的制定方法及分级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对分级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对具有相关性的正态总体的随机样本的变异系数分布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这种情况下的变异系数抽样分布及其数字特征,并详细分析了正态总体特征参数及子样容量对变异系数抽样分布形态及其数字特征的影响。变异系数抽样分布的导出不仅是对概率论中变异系数抽样分布理论作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补充与完善,而且还为后面以纤度变异系数为质量指标的分级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2、基于独立样本的变异系数分布,根据生丝检验中生丝纤度样本值是连续变化的特点,对具有相关性的正态总体的连续样本的变异系数分布进行了研究。利用等效样本的方法,推导了生丝电子检验中抽样丝段的变异系数分布及其数字特征。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该等效分布能够很好的描述实际抽样检验中样本变异系数的分布,同时探讨了各个影响因素对等效所产生的误差的影响。3、探讨了生丝电子检验中样本容量问题。利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探索了合理的样本数量范围。在本研究采用的检验体系内生丝检验的抽样丝长采用800-1000米,检验筒子数采用30-40个时,检验结果相对误差较小而且检验效率比较高;从而提出了较合理的抽样方法。4、利用生丝纤度偏差比公式,分析了不同检验丝长的生丝纤度变异系数之间的关系,利用纤度偏差比来估计反映生丝纤度波动特性的两个参数(拟似周期T和衰减率λ)的值,并给出了不同检验丝长的变异系数之间的关系。5、根据上面研究得到的变异系数抽样分布和抽样方法,对不同检验丝长的生丝纤度变异系数的等级设定理论及分级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测数据检验,给出了各不同检验丝长变异系数的抽样分布,从而得到了纤度变异系数的分级精度表达式及等级界限值的计算公式。最后提出不同规格生丝的分级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了分级方案的合理性和精确性。6、对卷装间条干均匀度的差异,即变异系数的波动特性及其分级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CV系数的变异系数的近似分布,及其分级精度的数学表达式,从而提出了分级方案,并通过模拟实验对该分级方案进行了验证。

二、应当抓紧对丝类产品电子检验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当抓紧对丝类产品电子检验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丝疵点识别方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疵点识别方法的建立
    1. 1 疵点的定义与分类
    1. 2 疵点识别方法
        1. 2. 1 通用识别方法
        1. 2. 2 特殊识别方法
2 生丝疵点的识别程序
    2. 1 生丝疵点识别程序的编写
    2. 2 程序识别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2. 2. 1 断续出现的疵点
        2. 2. 2 细度渐变的疵点
3 结论

(2)基于机器学习的生丝疵点检测系统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生丝图像滤波算法研究
    2.1 OpenCV 概述
    2.2 图像滤波概述
    2.3 生丝图像高斯滤波算法
    2.4 生丝图像均值滤波算法
    2.5 生丝图像中值滤波算法
    2.6 生丝图像滤波算法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丝图像分割及疵点轮廓提取
    3.1 图像分割概述
        3.1.1 基于阈值的分割技术
        3.1.2 基于边缘的分割技术
        3.1.3 基于区域的分割技术
        3.1.4 基于统计模式分类的分割技术
    3.2 生丝图像的阈值化分割
        3.2.1 生丝图像的 Otsu 分割算法
        3.2.2 生丝图像的自适应阈值分割
        3.2.3 生丝图像的手动阈值分割
    3.3 结论
    3.4 目标边界提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VM 理论
    4.1 机器学习理论
    4.2 统计学习理论
    4.3 支持向量机
        4.3.1 线性可分
        4.3.2 线性不可分
    4.4 核函数
    4.5 多类分类
    4.6 SVM 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SVM 的生丝疵点分类算法设计
    5.1 生丝疵点种类
    5.2 疵点特征值提取
    5.3 基于 SVM 的生丝疵点分类
        5.3.1 基于 SVM 的二类图像分类
        5.3.2 基于 SVM 的生丝疵点多类分类
        5.3.3 基于 PSO 算法的 SVM 参数优化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cRIO的生丝品质实时电子检测软件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传统的生丝检验概述
        1.1.1 传统生丝匀度检验概述
        1.1.2 传统生丝颣节检验概述
    1.2 生丝电子检验概述
        1.2.1 生丝电子检验的必然趋势
        1.2.2 现阶段研究的生丝电子检测方式
        1.2.3 国内外生丝电子检测现状
    1.3 传统黑板检验存在的缺陷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工作环境
    2.1 系统的设计目标
    2.2 系统设计要求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架构
    2.4 软件系统的编程环境及其模块
        2.4.1 LabVIEW 简介
        2.4.2 FPGA 模块
        2.4.3 Real-Time 模块
第三章 系统设计的相关定理及硬件介绍
    3.1 数据采集设备及选型标准
        3.1.1 数据采集的原理简介
        3.1.2 数据采集卡的主要指标
        3.1.3 被测试信号的连接方式
    3.2 主流的测控系统简介
    3.3 NI COMPACTRIO 简介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编程
    4.1 电子检测系统的理论依据
        4.1.1 匀度的检测算法
        4.1.2 颣节的检测算法
    4.2 程序设计流程
        4.2.1 开发FPGA Ⅵ
        4.2.2 开发RT Host Ⅵ
第五章 系统数据的传送及其报表
    5.1 文本数据的传递方式
    5.2 系统报表生成程序
        5.2.1 报告模板
        5.2.2 生丝品质报表程序设计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的集成
    6.2 系统稳定性测试
    6.3 系统准确性测试
        6.3.1 系统判别模拟生丝颣节
        6.3.2 系统判别定值电压的匀度CV
        6.3.3 PC-based 系统与cRIO-based 系统的比较
    6.4 实验数据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本论文主要贡献和创新之处
    7.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CRIO的生丝颣节电子检验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的生丝颣节检验方法
        1.2.1 传统生丝检验的回顾
        1.2.2 传统的生丝颣节检验
        1.2.2.1 清洁检验
        1.2.2.2 洁净检验
        1.2.3 传统生丝检验存在的问题
    1.3 生丝电子检验的概述
        1.3.1 生丝电子检验的趋势
        1.3.2 目前国内外生丝颣节电子检验的研究概况
        1.3.3 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生丝颣节电子检验系统的工作环境与总体设计
    2.1 系统的软件工作环境
    2.2 系统的硬件工作环境
    2.3 系统的总体设计
        2.3.1 系统的设计目标
        2.3.2 系统的设计过程
        2.3.2.1 设计原理
        2.3.2.2 设计过程中的测试
第三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生丝纤度检测装置
        3.1.1 生丝纤度检测装置的原理介绍
        3.1.2 生丝纤度检测装置的一系列改进
    3.2 NI CompactRIO
        3.2.1 CompactRIO组件介绍
        3.2.2 CompactRIO的构建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编程
    4.1 系统程序设计方法
    4.2 系统主要程序及其界面介绍
        4.2.1 用户界面程序
        4.2.2 判别应用程序
    4.3 生丝颣节的模拟
        4.3.1 实测生丝纤度曲线特点
        4.3.2 模拟生丝疵点程序
        4.3.2.1 模拟思路
        4.3.2.2 模拟程序
        4.3.3 模拟程序验证判别程序
        4.3.4 程序参数调整
第五章 系统数据的传送与分析报表
    5.1 系统数据的传送
    5.2 系统数据的报表生成
        5.2.1 报表生成程序
        5.2.2 报表生成模板
第六章 系统性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系统稳定性测试
    6.2 系统准确性测试
        6.2.1 系统判别模拟生丝
        6.2.2 系统判别人为疵点的生丝
    6.3 系统实测与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
    7.1 本论文主要贡献
    7.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基于虚拟仪器的生丝匀度电子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丝匀度检验的发展概述
        1.1.1 匀度的重要性
        1.1.2 匀度检验的发展概述
    1.2 生丝匀度黑板检验
        1.2.1 匀度检验原理
        1.2.2 匀度检验方法
        1.2.3 黑板检验缺陷
    1.3 生丝匀度电子检测
        1.3.1 生丝电子检测的由来
        1.3.2 国内外生丝匀度电子检测现状
    1.4 生丝匀度检验标准
        1.4.1 生丝匀度黑板检验标准
        1.4.2 生丝匀度电子检测标准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
第二章 光电式传感器测量原理分析
    2.1 电容式生丝匀度检测原理
    2.2 光电式生丝匀度检测原理
    2.3 实验数据采集
        2.3.1 编程软件LabVIEW 简介
        2.3.2 实验数据采集设备
        2.3.3 实验数据采集条件
    2.4 实验数据分析
        2.4.1 生丝匀度CV%的计算公式
        2.4.2 实验数据对比分析
第三章 疵点对生丝匀度CV%的影响
    3.1 生丝疵点的分类
    3.2 生丝疵点的编程思路
    3.3 去除生丝疵点的编程方法
    3.4 疵点对生丝匀度CV%的影响分析
        3.4.1 长丝条干仪测量结果分析
        3.4.2 不同等级生丝测量结果分析
第四章 CV_b%与纤度均方差的关系及CV_(nm)%的意义
    4.1 CV_b%与纤度均方差的关系
        4.1.1 CV_b%的概念及计算
        4.1.2 纤度偏差的检验
        4.1.3 CV_b%与纤度均方差的关系
    4.2 切断变异系数的计算意义
        4.2.1 切断变异系数的概念
        4.2.2 切断变异系数的计算
        4.2.3 切断CV%值对比分析
        4.2.4 CV_(1m)%的计算意义
        4.2.5 实验及结果分析
第五章 基于CompactRIO 的实时检测分析
    5.1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简介
    5.2 CompactRIO 简介
    5.3 本文所用cRIO 系统配置
    5.4 基于cRIO 的实时检测分析
        5.4.1 实时检测的装置
        5.4.2 实时检测程序分析
        5.4.3 实时检测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1.2.2 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必要性研究
        1.2.3 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动机、成本和效益研究
        1.2.4 食品(食用农产品)消费者的安全行为研究
        1.2.5 政府监管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行为研究
        1.2.6 既有相关研究评述
    1.3 本论文研究来源、假设和思路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的基本假设
        1.3.3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 本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可能的创新
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相关概念诠释
        2.2.1 食用农产品
        2.2.2 食用农产品安全
        2.2.3 安全食用农产品
        2.2.4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2.2.5 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
        2.2.6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2.7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公共物品理论
        2.3.4 博弈论
        2.3.5 机制设计理论
        2.3.6 无缝隙组织理论
    2.4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内在机理
        2.4.1 产前环节
        2.4.2 产中环节
        2.4.3 产后环节
    2.5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5.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客观必要性
        2.5.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现实重要性
        2.5.3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时间紧迫性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3.1 引言
    3.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现状
        3.2.1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
        3.2.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发展现状
    3.3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3.3.1 资源障碍
        3.3.2 规模障碍
        3.3.3 市场障碍
        3.3.4 成本障碍
        3.3.5 贸易障碍
        3.3.6 素质障碍
    3.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风险分析
        3.4.1 国内生产困扰
        3.4.2 国外市场风险
    3.5 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集中体现及致因分析
        3.5.1 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集中体现
        3.5.2 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致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市场失效分析
    4.1 引言
    4.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4.2.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4.2.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良后果
        4.2.3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良后果的成因
        4.2.4 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应对措施
    4.3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外部性问题分析
        4.3.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的主要表现
        4.3.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的经济效率损失
        4.3.3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4.3.4 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问题的应对措施
    4.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公共物品问题分析
        4.4.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公共物品属性的主要表现
        4.4.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公共物品属性的主要影响
        4.4.3 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公共物品问题的应对措施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博弈分析
    5.1 引言
    5.2 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5.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5.2.2 模型的基本表述
        5.2.3 模型的求解
        5.2.4 现实思考
    5.3 合法安全生产者与潜在非法不安全生产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5.3.1 博弈要素的设定
        5.3.2 模型的构架及说明
        5.3.3 博弈模型均衡求解
        5.3.4 对博弈均衡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5.4 政府执法者与生产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5.4.1 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5.4.2 政府执法者和生产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5.4.3 政府执法者和生产者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及其借鉴
    6.1 引言
    6.2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要做法
        6.2.1 美国的主要做法
        6.2.2 欧盟的主要做法
        6.2.3 日本的主要做法
    6.3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做法的基本评价
        6.3.1 美国管理科学、法制完善、运作透明
        6.3.2 欧盟管理严、认证严、追究严
        6.3.3 日本两部门管理、行政部门权力大、措施精细化
    6.4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及其启示
        6.4.1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
        6.4.2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的启示
    6.5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经验借鉴
        6.5.1 建立权威的专门统管机构
        6.5.2 完善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
        6.5.3 实施透明的管理法规制度
        6.5.4 采取切实的有效控制手段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设计
    7.1 引言
    7.2 策动诱导机制
        7.2.1 目标导向机制
        7.2.2 价格调节机制
        7.2.3 政策激励机制
        7.2.4 诚信承诺机制
    7.3 运行操作机制
        7.3.1 标准规范机制
        7.3.2 技术创新机制
        7.3.3 科学测评机制
        7.3.4 污染控制机制
    7.4 市场促动机制
        7.4.1 市场准入机制
        7.4.2 跟踪反馈机制
        7.4.3 质量信号机制
        7.4.4 强制退出机制
    7.5 监管保障机制
        7.5.1 法规约束机制
        7.5.2 监测预警机制
        7.5.3 责任追溯机制
    7.6 本章小结
8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构建
    8.1 引言
    8.2 宏观调控体系
        8.2.1 政策法规体系
        8.2.2 行政管理体系
        8.2.3 市场拓展体系
        8.2.4 壁垒规避体系
    8.3 生产监控体系
        8.3.1 清洁生产体系
        8.3.2 农资监管体系
        8.3.3 农业标准体系
        8.3.4 HSE管理体系
    8.4 质量管理体系
        8.4.1 质量标准体系
        8.4.2 检验监测体系
        8.4.3 质量认证体系
        8.4.4 质量仲裁体系
    8.5 技术保障体系
        8.5.1 生产技术体系
        8.5.2 环境建设体系
        8.5.3 安全信息体系
        8.5.4 考核指标体系
    8.6 本章小结
9 案例分析——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
    9.1 引言
    9.2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概况
        9.2.1 基本情况
        9.2.2 示范内容
        9.2.3 基本任务
        9.2.4 实现目标
    9.3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路径选择
        9.3.1 “摸清家底”
        9.3.2 选(制)定标准
        9.3.3 开展安全生产控制技术示范
        9.3.4 开展检验检测技术示范
        9.3.5 开展法律法规监管示范
        9.3.6 拓宽信息渠道
        9.3.7 强抓教育培训
        9.3.8 建设产业组织
    9.4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运行模式
        9.4.1 政府推动
        9.4.2 技术支撑
        9.4.3 企业自律
        9.4.4 意识提升
    9.5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
        9.5.1 猪肉食品安全基地建设进展良好
        9.5.2 示范区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9.5.3 猪肉食品安全人才队伍得到培养锻炼
    9.6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运作透视
        9.6.1 运行模式与长效机制建设
        9.6.2 路径选择与支撑体系建设
    9.7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和相关讨论
    10.1 研究结论
        10.1.1 中国还没有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10.1.2 中国没有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症结在于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存在缺失
        10.1.3 要建设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就必须强化政府监管
        10.1.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及经验
        10.1.5 健全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需精准设计和多途径建设
        10.1.6 完善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需精心构架和多思路建设
        10.1.7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需采取组合式、创新性的对策措施
    10.2 对策建议
        10.2.1 运筹科学的建设规划
        10.2.2 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
        10.2.3 促成明晰的协调体制
        10.2.4 探索耦合的监管方式
        10.2.5 寻求创新的发展思路
        10.2.6 实施得力的配套措施
    10.3 相关讨论
        10.3.1 本论文的研究总结
        10.3.2 本论文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1: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2:食用农产品生产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相关论文及科研一览
致谢

(8)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文献回顾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新颖与创新之处
        1.4.1 紧密结合GPA最新发展动态,首次论述了GPA最新发展动态对我国加入GPA谈判的影响
        1.4.2 首次提出随着我国财政收入不断提高和政府采购制度不断完善,应逐步扩大政府采购客体范围,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界定政府采购客体
        1.4.3 重新划分我国政府采购阶段,并将2006年作为划分我国政府采购新阶段的起点
        1.4.4 明确提出并量化分析了国际社会重重压力是我国承诺加入GPA的重要原因
        1.4.5 紧密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最新形势
        1.4.6 有针对性地提出兼顾政府绿色采购与扶持自主创新产品等其他政府采购政策目标间的矛盾
        1.4.7 首次提出国有企业是否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应把握好时机,采取渐进和有序的方式进行
        1.4.8 首次明确提出将《政府采购法》第59条修改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
        1.4.9 研究方法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中比较新颖
        1.4.10 论文结构的处理较新颖
第2章 政府采购和政府采购制度概述
    2.1 政府采购的含义、特征及原则
        2.1.1 政府采购的含义
        2.1.2 政府采购的特征
        2.1.3 政府采购的原则
    2.2 政府采购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2.1 政府采购制度的概念和内容
        2.2.2 政府采购制度的起源和初步形成
        2.2.3 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2.3 政府采购制度的经济社会功能
        2.3.1 节约财政资金,规范财政支出管理
        2.3.2 调控宏观经济总量,实现社会供需平衡
        2.3.3 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2.3.4 促进竞争、有效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提高供应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3章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理论渊源及缺陷
    3.1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理论渊源
        3.1.1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公共财政支出管理追求效率的必然结果
        3.1.2 现代政府采购制度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必然产物
        3.1.3 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是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
        3.1.4 布坎南的寻租理论是现代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
        3.1.5 市场失灵理论
    3.2 政府采购制度的先天缺憾
        3.2.1 理性政府的采购与"经济人"假设
        3.2.2 准市场行为
        3.2.3 信息不对称
        3.2.4 政府采购委托代理出现偏差
第4章 国际和区域组织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则
    4.1 WTO的《政府采购协定》
        4.1.1 GPA的签订背景
        4.1.2 GPA的签订
        4.1.3 GPA的性质
        4.1.4 GPA的基本原则
        4.1.5 GPA的适用范围
        4.1.6 GPA的其他主要内容
        4.1.7 GPA对国际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的影响
    4.2 GPA的最新发展
        4.2.1 条款排序及内容更加合理和清晰,便于我国加入GPA的谈判工作
        4.2.2 发展中国家过渡性措施的规定为我国加入谈判提供了法律依据
        4.2.3 新增的环保条款有助于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控制政府采购市场开放度
        4.2.4 新增的电子采购条款对我国政府采购和经济安全提出了挑战
        4.2.5 有关信息公开与透明度内容的增加和调整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4.2.6 新增的促进异议解决的仲裁程序有助于我国修改GPA涵盖的实体范围
    4.3 其他国际或区域组织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则
        4.3.1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信贷采购指南》
        4.3.2 欧共体(欧洲联盟前身)的《公共采购指令》
        4.3.3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
        4.3.4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政府采购非约束性原则》
第5章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历程
    5.1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萌芽
        5.1.1 和籴和买制度
        5.1.2 均输平准制度
        5.1.3 五均六管制度
        5.1.4 均输和市易制度
    5.2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及完善的背景
        5.2.1 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5.2.2 政府财政收支体制发生重大改革
        5.2.3 试行政府采购制度取得重大进展
        5.2.4 招标投标制度的普遍推行
        5.2.5 反腐倡廉的需要
        5.2.6 国际化进程的需要
    5.3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及完善的阶段划分
        5.3.1 起步阶段(1996年—2002年)
        5.3.2 全面实施阶段(2003年1月—2005年底)
        5.3.3 完善阶段(2006年以后)
第6章 我国政府采购发展现状
    6.1 2001年—2005年全国和地方政府采购状况分析
        6.1.1 采购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6.1.2 采购范围及构成逐步趋于合理
        6.1.3 中央单位政府采购规模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6.1.4 采购规模分布逐步趋于均衡
        6.1.5 公开招标已成为主要的采购方式
        6.1.6 集中采购成为主要采购模式的同时,分散采购管理得到逐步加强
        6.1.7 政府采购合同授予情况纳入政府采购统计分析范畴
        6.1.8 招标代理机构成为开展政府采购工作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6.1.9 政府采购供应商投诉处理机制逐步健全
        6.1.10 信息公告、专家抽取等重要环节的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6.2 2006年我国政府采购工作主要成绩
    6.3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工作重点
        6.3.1 深化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任务
        6.3.2 2007年我国政府采购工作重点
第7章 我国有关加入GPA的承诺及其背景
    7.1 我国有关加入GPA的承诺
    7.2 我国加入GPA和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大势所趋
        7.2.1 贸易自由化理论为政府采购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7.2.2 国际社会的重重压力是我国承诺加入GPA的重要原因
        7.2.3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必然趋势
    7.3 我国履行加入GPA承诺的情况
第8章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我国的影响
    8.1 我国加入GPA和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现实意义
        8.1.1 有助于我国公共市场体系的建立和规范,促进政府廉政建设
        8.1.2 有助于提高我国行政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合理利用国家财政资源
        8.1.3 有助于开拓国际政府采购市场,为我国具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国际政府采购市场创造条件
        8.1.4 有助于我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开拓对外经济合作新渠道,为企业出口创汇提供更多机会
        8.1.5 有助于有理、有利地解决国际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争端
        8.1.6 有助于提高我国在WTO的地位,加重我国政府双边和多边谈判的筹码
    8.2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我国的冲击
        8.2.1 对国内制度的影响.
        8.2.2 与目前水平相比,对民族产业的冲击变化不大
        8.2.3 对我国经济消极影响的主要体现
        8.2.4 就具体产业分析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9章 实行渐进性策略,逐步、适度地开放我国政府采购市场
    9.1 开放时间的渐进
        9.1.1 开放时间渐进的国际经验
        9.1.2 我国加入GPA的谈判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9.2 开放范围和程度的渐进
        9.2.1 在开放范围方面,有选择地开放具有优势的采购主体
        9.2.2 在对等开放方面,缔约方可通过总量平衡来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等
        9.2.3 对于谈判结果,应与谈判方就谈判的出价问题签署排他性的互惠协议
    9.3 开放领域的渐进
        9.3.1 开放领域渐进的国际经验
        9.3.2 我国开放领域的渐进性原则
第10章 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提高政府采购规模效益
    10.1 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小、规模效益低
        10.1.1 政府采购规模及政府采购规模效益的含义
        10.1.2 国外政府采购规模及效益水平
        10.1.3 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及效益现状
    10.2 政府采购结构不合理,采购范围狭窄
        10.2.1 政府采购结构不合理
        10.2.2 政府采购范围狭窄
    10.3 1978—2005年我国政府购买性支出相关项目对GDP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10.3.1 实证分析思路
        10.3.2 研究样本和数据
        10.3.3 回归结果分析
        10.3.4 统计结果分析
        10.3.5 经济意义分析
    10.4 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的措施
        10.4.1 科学制定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
        10.4.2 将工程采购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10.4.3 中央专项资金纳入政府采购范围
        10.4.4 合理编制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
第11章 增强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导向,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1.1 加强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导向的原因
        11.1.1 抓紧加入GPA前的时间,形成国内利用政府采购实施公共政策的体系
        11.1.2 与经济有效性的作用相比,我国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不足
        11.1.3 扩大政府采购公共政策功能不会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发生影响
        11.1.4 我国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支持政府采购公共政策的扩大
    11.2 贯彻"国货优先"原则,保护本国经济和国家安全
        11.2.1 贯彻"国货优先"原则与我国加入GPA并不矛盾
        11.2.2 "国货"不敌"洋品牌"的国内政府采购市场现状
        11.2.3 借鉴国际经验,贯彻"国货优先"原则
    11.3 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特殊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1.3.1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为其提供必要、有效的支持
        11.3.2 政府采购对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11.3.3 自主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然选择
        11.3.4 我国运用政府采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11.3.5 运用政府采购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议
    11.4 平衡地区间经济发展,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以及民族经济发展
        11.4.1 政府采购向国内企业、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的国际经验
        11.4.2 我国中小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发展现状
        11.4.3 平衡地区间经济、扶持和促进中小企业以及民族经济发展的建议
    11.5 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1.5.1 政府绿色采购国际经验
        11.5.2 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5.3 建立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建议与措施
    11.6 正确处理政府采购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11.6.1 正确处理政府采购政策与政府采购效率的关系
        11.6.2 兼顾政府绿色采购与其他政府采购政策目标的矛盾
第12章 完善与政府采购有关的立法及配套法规
    12.1 政府采购立法国际经验
        12.1.1 制定完备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体系
        12.1.2 修正国内现行有关政府采购立法
        12.1.3 建立完备的政府信息系统
    12.2 我国《政府采购法》与GPA的差异及整合
        12.2.1 关于政府采购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12.2.2 关于政府采购的范围
        12.2.3 关于政府采购的方式和程序
        12.2.4 关于政府采购的质疑和投诉程序
        12.2.5 关于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12.3 我国《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的衔接
        12.3.1 观点之争
        12.3.2 《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的不协调之处
        12.3.3 衔接《政府采购法》与《招标投标法》的建议
    12.4 制定外国供应商的准入标准
        12.4.1 明确规定本域保护原则和标准,在某些领域禁止采购外国产品
        12.4.2 设定适宜的政府采购准入门槛价
第13章 推进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发展
    13.1 实施电子化政府采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3.1.1 电子化政府采购的社会效益
        13.1.2 电子化政府采购的经济效益
        13.1.3 促进与国际化供应商的合作,使政府采购与国际市场接轨
        13.1.4 促进国内、国际经济贸易往来
    13.2 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发展现状分析
        13.2.1 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发展状况
        13.2.2 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发展瓶颈分析
    13.3.我国信息技术进步对政府采购规模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13.3.1 模型原理
        13.3.2 数据处理
        13.3.3 回归分析
        13.3.4 结论
    13.4 加快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对策措施
        13.4.1 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和规章,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
        13.4.2 精心准备,统一管理,加快与政府采购相关的信息系统建设
        13.4.3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府采购基础数据库
        13.4.4 制定和完善电子化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14章 完善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素质
    14.1 制定从业人员培训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14.2 完善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管理制度
    14.3 扩大政府采购从业人员培训范围,不断创新培训方式
    14.4 把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和培训高素质政府采购人才的基地
    14.5 做好电子政府采购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第15章 结论与展望
    15.1 结论
    1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表A1-A11
附录B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中共中央发布的与政府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重要文件
附录C 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等部委颁布的关于政府采购的规章和重要文件
附录D Useful links to Foreign/Regional Websites involved Government Procurement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实用新型生丝黑板检测设备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问题
第二章 系统总体说明
    2.1 系统说明
        2.1.1 系统方案概述
        2.1.2 系统硬件框架
        2.1.3 系统软件框架
        2.1.4 系统检验流程概述
    2.2 论文的结构
第三章 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
    3.1 摄像机的选择
    3.2 光学镜头的选择
    3.3 光源的处理
        3.3.1 光源不稳定性的处理
        3.3.2 光源照度低的处理
        3.3.3 光源不均匀的处理
    3.4 系统组成基本参数及调节方法
第四章 图像处理及控制系统
    4.1 概述
    4.2 系统启动与退出流程
    4.3 控制系统
        4.3.1 系统操作界面的设计
        4.3.2 图像采集控制系统
    4.4 图像处理系统
        4.4.1 控制命令通信协议
        4.4.2 洁净度检验算法设计与实现
        4.4.3 清洁检验算法设计与实现
        4.4.4 匀度检验算法设计与实现
第五章 数据传输系统
    5.1 WINDOWS服务
        5.1.1 WINDOWS服务的概述
        5.1.2 WINDOWS服务的体系结构
        5.1.3 WINDOWS服务的安装与卸载
    5.2 .NET的socket通信
    5.3 数据通信模型
        5.3.1 数据通信流程
        5.3.2 应用层通信标准
    5.4 TCPSERVICE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5.4.1 服务模块(service class)
        5.4.2 服务安装模块(TCPInstaller class)
        5.4.3 服务模块(TCPServer class)
        5.4.4 监听模块(TCPSocketListener class)
        5.4.5 数据层模块(RunSQL class)
    5.5 MONITOR服务的设计与实现
        5.5.1 服务模块(monitor class)
        5.5.2 服务安装模块(ClientMonitor class)
        5.5.3 文件监控模块(FileWatcher class)
        5.5.4 客户端通信模块(FileWatcher class)
第六章 数据统计分析系统
    6.1 系统概述
    6.2 本地用户管理
    6.3 生丝信息查询
    6.4 远程控制拍照
    6.5 生丝信息统计
第七章 创新点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A
附录B
致谢

(10)生丝电子检验中纤度变异系数分级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际生丝检验及分级标准的发展历史
        1.1.1 早期生丝检验及分级标准的研究情况
        1.1.2 二战后生丝检验分级标准的发展及国际化
    1.2 中国生丝检验及分级标准的发展历史
    1.3 生丝电子检验方法及标准的研究工作
        1.3.1 生丝电子检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1.3.2 生丝抽样分级标准的理论研究
    1.4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1.4.1 生丝传统检验方法与电子检验方法的比较
        1.4.1.1 传统检验
        1.4.1.2 电子检验
        1.4.2 生丝电子检验及其标准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5.1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5.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正态总体的变异系数抽样分布
    2.1 变异系数的抽样分布研究概况
    2.2 变异系数的抽样分布及其数字特征
        2.2.1 变异系数的抽样分布定理
        2.2.2 子样变异系数的数字特征
        2.2.2.1 子样变异系数的期望值
        2.2.2.2 子样变异系数的方差
    2.3 均值为零的正态总体的变异系数的抽样分布
    2.4 变异系数抽样分布的形态
        2.4.1 子样容量对抽样分布形态的影响
        2.4.2 总体变异系数对抽样分布形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具有相关性的正态总体的变异系数连续抽样分布
    3.1 连续抽样方法与随机抽样方法
    3.2 连续样本生丝纤度方差的解析
    3.3 与连续样本等效的随机样本方差与变异系数
    3.4 连续样本的变异系数分布及其数字特征
    3.5 等效样本误差
        3.5.1 衰减率与等效样本误差
        3.5.2 拟似周期与等效样本误差
        3.5.3 子样容量与等效样本误差
        3.5.4 总体纤度方差与等效样本误差
        3.5.5 总体纤度平均值与等效样本误差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丝纤度电子检验样本容量研究
    4.1 抽样检验方法的评价
    4.2 生丝抽样检验的计算机模拟
        4.2.1 生丝纤度自相关系数模型
        4.2.2 生丝纤度自回归模型
        4.2.3 生丝纤度检验的计算机模拟
        4.2.4 纤度波动性检验指标及检验方法
    4.3 生丝纤度抽样检验模拟结果与讨论
        4.3.1 抽样误差与抽样丝长的关系
        4.3.2 抽样误差与检验筒子数的关系
        4.3.3 抽样误差与拟似周期的关系
        4.3.4 抽样误差与衰减率的关系
    4.4 生丝电子检验中其它纤度变异系数指标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丝纤度变异系数分级标准的设定方法
    5.1 抽样分级的基本理论
        5.1.1 变异系数的分布
        5.1.2 错误定级率
        5.1.3 两次抽检定级差异的概率
        5.1.4 变异系数的等级区间划分
        5.1.4.1 区间数K_c的确定
        5.1.4.2 区间划分
        5.1.4.3 不同规格生丝等级区间划分
    5.2 纤度变异系数CV50m%分级方案
        5.2.1 分级精度参数的确定
        5.2.2 常规规格生丝的CV50m%分级方案
        5.2.3 其它规格生丝的CV50m%分级方案
        5.2.4 模拟实验
    5.3 纤度变异系数CVeven%分级方案
        5.3.1 分级精度参数的确定
        5.3.2 CVeven%分级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丝纤度变异系数的波动检验
    6.1 生丝纤度变异系数的波动CVb%及其抽样检验方法
    6.2 CVb%的分布及数字特征
        6.2.1 CVb%的数字特征
        6.2.2 CVb%的分布
    6.3 CVb%分级方案
    6.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I 部分源程序代码
附录II 模拟检验数据
致谢

四、应当抓紧对丝类产品电子检验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丝疵点识别方法及其应用[J]. 王欢,许建梅. 丝绸, 2016(02)
  • [2]基于机器学习的生丝疵点检测系统算法研究[D]. 符冬. 广西科技大学, 2014(05)
  • [3]基于cRIO的生丝品质实时电子检测软件系统的开发[D]. 刘欣. 苏州大学, 2011(06)
  • [4]生丝截面形状的模拟[J]. 李佳,陈庆官,孟凯. 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1(01)
  • [5]基于CRIO的生丝颣节电子检验系统[D]. 史佳丽. 苏州大学, 2010(02)
  • [6]基于虚拟仪器的生丝匀度电子检测的研究[D]. 周国丽. 苏州大学, 2010(02)
  • [7]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李铜山.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7)
  • [8]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开放研究[D]. 张家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5)
  • [9]实用新型生丝黑板检测设备的研制[D]. 陈光平.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2007(04)
  • [10]生丝电子检验中纤度变异系数分级理论研究[D]. 许建梅. 苏州大学, 2007(04)

标签:;  ;  

应密切关注丝绸产品电子检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