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方言称“树”为[po]

晋南方言称“树”为[po]

一、山西南部方言称“树”为[po]考(论文文献综述)

金梦迪[1](2021)在《浙江海宁方言语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宁市隶属浙江省嘉兴市,位于浙江省北部。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海宁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嘉湖小片。历来对北部吴语的研究较为深入,其中既有单点方言研究,也有区域性的研究。海宁东西狭长,各方言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音差异,将乡镇方言纳入比较研究的范围,则更可以展现方言语音的整体面貌,厘清语音的演变过程。本文以浙江海宁方言为调查对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描写法、比较法、方言地理学等基本研究方法进行微观区域性研究。论文描写了海宁八个方言点的音系,介绍了中古声韵调在海宁方言中的今读情况,揭示其共同特征和内部差异并进一步考察了声韵的历史演变过程。海宁方言保留古全浊声母,但各方言点有不同程度的弱化;古知庄章声母、尖团音均有分与合两种类型;果假摄在各方言点有不同程度的高化情况;有支微入虞现象;蟹摄一等重韵咍泰韵和咸摄一等重韵覃谈韵均在端系声母后不合流;部分方言点发生了介音增生的现象。最后以地图的形式展现了海宁方言点的语音差异及渐变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海宁方言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

江喜昌[2](2021)在《江苏常州金坛吴方言研究》文中指出吴方言作为我国第二大汉语方言,对其调查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便已开始。苏南吴语研究成果丰硕,主要集中在苏州等代表城市。金坛处在吴语区与江淮官话区交汇的地方,记录描写金坛境内吴方言意义重大。我们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金坛吴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进行描写与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金坛的地理人口状况、历史沿革、语言概况,综述了江苏境内吴方言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研究方法、材料来源与体例说明。第二章为金坛吴方言语音研究,首先,描写了金坛吴方言的语音系统、声韵调配合关系及两字组连读变调,并将金坛吴方言语音与中古音系进行纵向比较,总结其语音特点;其次,总结了金坛吴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最后,将金坛吴方言与苏州方言语音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第三章为金坛吴方言词汇研究,首先,从词形和词义两个方面将金坛吴方言的词汇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其次,分析了金坛吴方言词汇的造词理据,有直接理据和间接理据两种;最后,从体词性和谓词性两类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古语词。第四章为金坛吴方言语法研究,首先,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实词和虚词,实词方面分析了名词、代词和数量词,虚词方面分析了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其次,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句式,重点讨论了处置句、被动句、比较句和双宾句;最后,分析了金坛吴方言的句类,重点讨论了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第五章为结语,对金坛吴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进行归纳与总结,金坛吴方言保留着吴语系统的基本面貌,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普通话推广等诸多因素所带来的语言接触与融合,导致金坛吴方言与苏南吴语典型代表点存在差异,它是深受官话影响的吴语。文章最后另有两个附录,一是金坛吴方言同音字汇,一是金坛吴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

胡亚明[3](2021)在《隆尧方言语音现象研究》文中认为隆尧方言作为冀鲁官话邢衡小片方言之一,具有典型的冀鲁官话特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隆尧方言中存在的一些语音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分析本县这些语音现象能够丰富河北南部地区的语言材料,以期为明清官话的研究提供绵薄之力。由于隆尧县南部县市方言属于晋语邯新片方言,西北部紧邻的临城县部分地区方言属于晋语张呼片方言,加之明清时期历史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隆尧地区内部出现晋语、冀鲁官话、中原官话混杂的情况。本文从隆尧方言语音现象入手并结合成书于清初隆尧地区的《五方元音》,对其中一些语音现象尝试做出合理的解释。文章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简述隆尧方言的研究现状,说明文章的研究方法和意义,并对方言材料的基本调查情况进行说明。第二章对隆尧方言和《五方元音》的音系特征做简单介绍,以便突现第三章语言现象的特殊性。第三章对隆尧县存在的一些词汇语音现象进行描写和分析,包括对文白异读、全浊声母清化读送气音、日母字读音以及声母在合口呼中读音异常的现象进行分析。同时还选取方言中几个鼻音韵尾消失的词汇进行描写和解释,重点分析方言中存在的分音词现象,并提出分音词可能产生于秘密语的猜想。第四章总结。

黄小英[4](202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地名生僻字研究》文中提出地名生僻字以类相聚,其分布体现着历史文化区、地理文化区和方言区的划分。由于适用范围有限,其形、音、义均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存在着大量自造字、方言字、古文字等不规范用字,造成了地名书写的混乱,极大地阻碍了语言规范化和地名标准化的进程。在现有的地名用字研究中,有关地名生僻字研究的成果较为丰富,但其多以个别地名生僻字或某一区域内的地名生僻字的考释为主,全国大范围的地名生僻字考察目前未见。本文以五卷本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中的地名生僻字为研究对象,选字范围在《通用规范汉字表》(以下简称《规范字表》)8105个汉字之外,逐个对其进行归类与考察。全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内容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地名生僻字的概况,从政区与居民点、自然实体、人工建筑三个方面着手对其生僻字概况进行了描述;第三部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地名生僻字依照不同的偏旁进行归类,分类考证、力求说明其形音义;第四部分介绍了地名生僻字音义辑录的情况,以表格的形式,辑录了地名生僻字164个,就生僻字字义无从考证的,注明义不详;第五部分为结语。

张丽[5](2020)在《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河县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南部偏东边界,本文对唐河县内的古城乡和苍台镇方言进行调查,并对其语音进行对比与分析,探索其是否存在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文章还将唐河方言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的枣阳方言和郧阳区方言的语音进行对比分析,探索这些同处于过渡地带的方言之间有何亲疏关系以及形成这种关系的原因。从汉语方言分区角度看,唐河方言位于中原官话南鲁片的边缘,适合进行“古-今”与“内-外”相结合的比较法进行研究。通过大量阅读前贤的相关研究成果可知:对唐河方言的语音进行全面调查并研究的成果有待补充,以唐河方言语音情况作为中原官话南鲁片的代表,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的方言进行对比研究的成果目前仍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选择位于唐河县境内中部偏北、同等半径范围内距离县城较近的古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以此获取其音系、基本词汇及其他共时层面的语音信息;同时,文章以《广韵》为中古音参照系,拿古城乡的音系与之对比,借以总结其“古-今”演变规律;此外,本文还将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唐河县古城乡方言在两字组连读变调、三字组连读变调、叠词、儿化等方面的共时语音特征。过渡地带的方言语音特征不排除因“接触”而具备混合性,因此本文另对县境南部、距离西南官话鄂北小片枣阳最近的苍台镇方言进行了田野调查,借以验证这方面的具体表现。经过调查可以看出: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在声、韵、调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不排除是枣阳方言带来的直接影响,也不排除普通话的影响,但是深入讨论后可进一步确定: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内部语音不平行演变的表现,这主要是因为苍台镇方言与古城乡方言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系统性,苍台镇方言中的“又音现象”是零散的,表明苍台方言正处于变化之中,具有离散式音变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探索包括唐河方言在内的南鲁片中原官话与鄂北小片西南官话相接壤的地区之间有何语音方面的亲疏关系?当前对这一过渡地带的方言分区是否合理?本文又遵循选点均匀的原则,利用文献法将唐河方言与枣阳方言、以及距离唐河县较远、同属于鄂北小片的郧阳方言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表明:目前唐河方言语音与枣阳、郧阳方言仍各具特色。虽然枣阳方言和郧阳方言相对而言受到中原官话南鲁片方言的影响更明显,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近于中原官话而远于西南官话的语音特征,但是其中与中原官话的“共通性”都是晚起的,不能作为重新划分方言区域的标准,所以唐河方言仍旧属于中原官话南鲁片,枣阳、郧阳方言也应该属于西南官话湖广片鄂北小片。

王晓婷,乔全生[6](2020)在《山西方言研究70年》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山西方言研究经历了四个时期:山西方言研究的初创与探索期(1949—1965),山西方言研究的萧条与停滞期(1966—1977),山西方言研究的恢复与提升期(1978—1998),山西方言研究的兴盛与辉煌期(1999—2019)。文章对各个时期按研究内容从方言语音研究、方言词汇研究、方言语法研究、晋方言的分立、方言与民俗研究、区域方言研究、诗词用韵研究、学科交叉研究、方言与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的看,初创、探索期研究内容单薄,兴盛、辉煌期研究领域较广。70年来,山西方言研究薪火传承,其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扩大,及时、全面地总结70年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必将有利于山西方言研究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亓文婧[7](2019)在《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文中指出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地处中原官话区的最东端,与官话两大次方言区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毗邻。不仅方言语音颇具特色,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小的差异。本文以实地调查的46个点的方言资料为基础,并参照中原官话和山东其他方言的情况,辅以语音实验的方法,对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语音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共时描写和历时研究。本文共分5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原官话在山东省内的分布和分区。第二节总结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音韵研究的历史,并指出当前研究中的3点局限。第三节则重点介绍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音韵研究的意义与方法,以及文中所用材料的来源。关于材料来源,文中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来自于笔者2014年至2017年的所做的多次田野调查。第二章,声母研究。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声母概况,分析了本区声母的共性和差异,并从差异入手讨论声母的读音。第二节首先描述和分析了尖团音的读音情况,指出46点方言中只有8点尚存尖团之别,其余38点尖团音已合并。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本区精组音值的齿间化现象,认为精组齿间化的进程可能与知三章读为舌叶音相关。第三节介绍了今普通话读合口呼韵母前精组声母的演变情况,有14个方言点的精组合口呼读成t(?)y-t(?)y-cy-,13个方言点的精组合口三等咸山摄字(含少数宕摄开口三等入声字)读tsu-tshu-su-,并讨论了形成这种读音的机制。第四节讨论了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读音,其中有7点知二庄与知三章的读音二分,依据读音差异又可分为3种子类型,并结合近代韵书中分混情况和山东其他地区的方言读音,分析知庄章的历史层次。第五节的讨论重点在知系合口字的唇齿化问题上,依据实际读音将知系合口字分为3类,并结合整个中原官话的读音,从发音机制、文献材料和移民因素3个方面出发,得出东片区知系合口字读唇齿音的现象是自发演变的结论。第六节介绍了古日母字的读音情况,这一节的讨论重点主要集中于止摄日母字的读音,有21点止摄开口三等日母字读为(?),6点读为自成音节的(?),并利用语音实验的方法,确定了二者的语音特征和实际音值。第七节讨论了古影喻疑微的读音及其演变,通过参照近代韵书材料和其他方言读音,认为影疑母开口一二等字读(?)音或γ音是语音逆向发展的结果。第三章,韵母研究。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韵母的概况,分析了本区韵母的共性和差异。第二节介绍了韵母的读音特点,分别讨论了中古见系蟹摄开口二等字的读音、中古见系果摄一等字的韵母今读、非组蟹止摄合口字的读音、知系蟹止摄合口字、韵尾-m、双河集(牡丹区)深臻摄部分字读同曾梗通摄、宕江摄入声韵7个问题,通过总结官话韵书中的发展路径,并将其与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读音作比对,得出山东境内中原官话阴声韵的历史层次。本章还着重在第三节对儿化和儿化韵现象进行了讨论,除了与普通话儿化韵相同的儿化形式外,本区还有9个方言点存在儿化变韵形式,7个方言点有儿化变韵的残留形式,对比整个山东地区的儿化变韵与演变,认为儿化变韵与幼儿型儿化有一定的关系,并分析儿化变韵现象衰退的原因。此外,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儿化还存在增音现象,通过语音实验的手段,确定了增音—齿龈闪音(?)的语音性质。本章还描写了东明焦园乡的子变韵现象,这是山东境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存在子变韵的方言点,根据其语音特点和历史地理特点,讨论了焦园乡子变韵的来源问题。第四章,声调研究。第一节分析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调型及分布特点,依据调型的差异,将本区声调分为北部型和南部型两个类型,北部型含37个方言点,其调型特点可以概况为:阴平-中升、阳平-高降、上声-高平、去声-降升;南部型含9个方言点,其调型特点可以概括为:阴平-降升、阳平-高平、上声-中升、去声-高降。除此之外,本区的部分方言点还存在嘎裂情况,本章以东平为例,结合实验语音的方法,观察了嘎裂声的语音特性。另外,文章还梳理了46点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归调情况,有部分清入字和次浊入的声调已经发生了变化,重新派入除阴平以外的三声。次浊入声字读为阴平的比例低于清入字,清入字读阴平的比例介于84.18%至93.75%之间,而次浊入声字中这一比例明显要低,介于35.9%至76.93%之间。第四节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滕州声调的变迁,通过praat测算了8位发音人的单字调读音,发现滕州单字调存在5个特点:三调类与四调类的并存、人际读音差异大、同一发音人的调类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变体、同一发音人前后发音不同、调值的细微差异是区别音位的标志之一。通过对比已往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滕州单字调读音复杂的现状是外部扩散和内部演变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总结了影响滕州声调变迁的7点因素。此外,在本章中还讨论了连读变调和轻声前变调的情况,总结出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连读变调的3种语音类型和轻声变调的4个特点。第五章,以微山方言的内部差异为例,讨论了行政区划、移民与方言之间的密切关系。微山方言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中心型、北市型、移民型,其中中心型、北市型的差异是历史上行政区划差异造成的,同一政区内政治、文化、经济、交通的一体化自然会促使方言的一体化,移民型是清咸丰年间菏泽黄河水患移民形成的,通过与迁出地方言、迁入地方言作对比,以移民方言特征的保留程度为分类条件,将移民方言分为3类,并总结出影响微山县菏泽移民方言演变的6点因素。文末还附有46点方言音系和46点方言字音对照表供参考和研究之用。本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为:第一,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区46个点的比较全面的共时语音资料,其中不少点填补了以往调查的空白,为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和整个中原官话区的研究以及山东方言的研究打下了更为扎实的资料基础。第二,运用音系分析、实验分析和历史比较等方法对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声韵调及音变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和多角度的分析,揭示了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的一些特点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深化了对该地区方音的研究。第三,新发现并分析了一些以往未见披露的方音现象。如东明西南部的“子变韵”、菏泽双河集存在的深臻摄读同曾梗摄,都是以前未见报道、且为山东省内目前仅见的方言现象。又如,对方言岛其内部差异的调查,为研究方言与地理、移民以及政区变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样本。

毛志萍[8](2019)在《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方言的名量词纷繁复杂,历史层次交叠不一,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范畴极具特色,通用量词地域性特点突出,量词重叠语义多样,量词表量形式类型繁芜,量名结构中多种解读,可见汉语方言的量词“功能显赫”,因此为了更系统地观察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异同,本文从跨方言的视角,以量词的显赫功能为经、各方言区为纬对汉语名量词的整体面貌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以期呈现出汉语方言中名量词的共性及个性特征。鉴于汉语方言的名量词如此庞杂,我们选取了汉语方言名量词最为显赫的五个功能进行专题研究。第一是名量词的语义分类:量词是给名词语义分类的一种形式,可见汉语量词的类别和数目的设立并非是随意的,而是深刻的反映了汉语认知上的范畴化。范畴化又叫类别化,认识事物就是划分范畴,量词属于语义分类范畴。在方言中不同的分类范畴选取的量词有所不同。具有普遍意义的量词对名词的语义分类层级是,第一层级按生命度分为有生物和无生物,第二层级有生物分为人类、动物和植物,无生物按形状属性分为条状细长物、块状扁平物和圆状颗粒物,以此分类范畴为基础,从跨方言的角度来考察方言中的量词语义分类表现,从而了解量词语义分类参项在各方言中是否区分,如何区分,揭示不同方言量词的语义分类范畴差异和共性,最终明确汉语方言量词普遍意义的语义层级分类并不明确,并非按照“范畴化导向”形成量词,而是以象似性思维方式按照形状对事物进行分类,这是是汉语方言量词的一大特点。第二是汉语方言的通用量词:通用量词是指可以称量不同语义范畴的事物,没有语义分类功能,使用频率极高使用范围极广的量词。首先对通用量词的定义、特征和分类进行了界定和介绍,然后梳理出汉语方言中“个、只、块、条”等通用量词的方言分布特征,并论证了通行于晋语和四川灌赤片的“块”类读音的通用量词,可能是量词“个”的上古音存留。此外对通用量词“个”的在方言中的语法语义功能进行了考察,提出南方方言“只”的兴起与“个”的语法化有关,随着南方方言中“个”不断语法化不断虚化,最终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只”取代了“个”成为了新的通用量词。第三汉语方言量词重叠:考察了量词重叠的历史、形式、性质、语义四个方面。量词重叠经历了 AA式到一 AA(AXA)再到—A—A历时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层次。然后我们考察了量词构词重叠的方言分布、语音变化及其词汇意义的特点。量词的构形重叠从广义上说包括量词重叠和数量词重叠,其量词重叠的形式有“AA”式、AAA(AAAA)式、AXA式、数AA;其数量词重叠有:一 AA式和一 A—A式,我们也梳理了不同形式的方言分布,并归纳量词重叠的六种语义类型,即表周遍、次序、大量、小量、计量单位、离散状态。同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了量词重叠语义的动因,既有语言的“象似性”动因,也有模仿儿语的动因。第四对量词表量功能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量词作为量范畴,表量是它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把量词表量首先分为表小量和表大量,既包括数量多少,也包括维度的大小,还包括语气量的大小。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小量(即数量小称)的语法形式主要有:音变型、加缀型、重叠型和混合型这四种形式,不同类型其方言点分布各不相同,附加型是方言中最为普遍的量词表小量的方式,附加的后缀主要有“儿”“子”“仔”“囝”“叽”缀等,其本义都和“人子”有关,蕴含着[+小]这一语义特征,最终虚化表示量小的后缀。汉语方言中量词表大量的情况比其表小量的情况要少得多,可见量词表量的不对称性。量词通过加缀、重叠、加缀重叠、重叠后加缀等的形式上的增长和叠加,表现了量上的加大或叠加,正是语言的“象似性”的表现。最后对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和指称解读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量名结构句位和指称关系之间的7种的不同类型,并对定指“量名”结构的方言分布、类型、音变进行全面的描写和梳理,并对“量名”结构的定指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不同类型的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不一,指示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于指示词的省略,这种结构往往带有指示词省略的痕迹即量名结构发生语音的变化;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来源于指示词省略后的准指示词量名结构的进一步需要而来;不可独用的准冠词型量名结构定指义来源量词的个体化功能和量词前限定性修饰语。

胡婷婕[9](2018)在《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位于中原官话汾河片的襄汾存在着丰富的文白异读现象。通过对襄汾方言中文白异读声、韵母的收集整理,为襄汾方言语音提供鲜活的共时材料的同时也为建立系统、完善的汉语史做新的思考和探索。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襄汾方言的声母、韵母文白异读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到正在进行中的语音演变的音变过程及规律,探析出襄汾方言文白异读的历史层次,进而了解到这种变异对音系结构的影响。在共时层面,结合周边方言区文白异读现状的比较,对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进行类型分析、来源探求、变迁解释。在历时层面,调查不同年龄层文白系统中的叠置情况,比较不同年龄层的文白异读叠置现象,窥探襄汾方言文白异读的历时演变,进而丰富叠置式音变理论,深化对文白异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预测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发展趋势。本文以单点襄汾方言中的文白异读现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比较法、类型学方法、典籍考证法、社会学方法等来研究襄汾方言中的文白异读,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着手,以整个山西境内中原官话为背景,通过文白异读语料收集与描写、分析语料、预测发展趋势对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绪论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的价值及方法创新之处。第一章为襄汾县情与方言音系。分为襄汾县情、历史沿革和襄汾方言音系。详细介绍襄汾方言发展历史背景。第二章为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介绍。分别从声母、韵母来分析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特点,探析其生成过程及历史层次,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研究,并从共时、历时两个层面着手对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探讨行政地理、水陆交通、人口迁移来往等诸多因素在语言分化、合并、演变中的作用。第三章为襄汾方言不同年龄层文白系统叠置研究。从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叠置现象入手,探究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叠置原因。第四章为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发展趋势。对文白异读现象进行评价,预测文白异读发展趋势。

南小兵[10](2017)在《子长方言语音词汇研究》文中提出子长县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为延安市所辖。《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子长方言划归晋语五台片。文章记录的是子长城关瓦窑堡镇方言,主要以田野调查获取的语料为基准,重点考察了晋语子长方言的语音和词汇系统,在记录描写的基础上分析方言特征。语音部分通过调查分析声韵调及其组配关系从中概括语音系统,与北京音系、中古音系进行比较进而归纳子长方言音系特点,并整理出子长方言同音字汇,同时对子长方言中塞音塞擦化、元音高化、舒声促化等语音现象做了初步补充探讨;词汇部分从音节形式、语素构成、词缀、重叠等方面比照普通话对子长方言词汇特征进行阐释,并对子长方言中遗留的古语词及地方特色词语条目如称谓词、婚丧词及地理词进行概览式的整理与描写。分类词条的调查以《方言调查词汇表》为底本,为突出地方特色,在部分词汇条目下有所扩充;长篇语料部分主要包括《汉语方言语法调查例句》以及调查所得的民间故事传说、童谣民歌和地方熟语(包括歇后语、俗语、绕口令、谚语、谜语)等,主要以记音转写的方式描写辑录。文章附录部分旨在了解农村家庭语言生活的实际状况,通过实地入户问卷发放与问询采访式的调查方式,主要从受访者家庭内部成员间的语言使用、受访者社会交际活动中的语言使用、受访者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印象、态度及语言意愿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二、山西南部方言称“树”为[po]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西南部方言称“树”为[po]考(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海宁方言语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海宁地区地理概况
    0.2 海宁历史沿革及移民概况
    0.3 海宁方言语音相关研究概述
        0.3.1 北部吴语语音共时描写研究
        0.3.2 吴语语音的比较研究
        0.3.3 海宁方言语音研究
    0.4 研究内容、价值和方法
        0.4.1 研究内容
        0.4.2 研究价值
        0.4.3 研究方法
    0.5 方言代表点以及发音合作人情况简介
        0.5.1 方言代表点的选择
        0.5.2 发音合作人情况简介
第一章 海宁方言代表点音系
    1.1 黄湾方言音系
    1.2 马桥方言音系
    1.3 许村方言音系
    1.4 袁花方言音系
    1.5 丁桥方言音系
    1.6 周王庙方言音系
    1.7 盐官方言音系
    1.8 长安方言音系
第二章 海宁方言音系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2.1 中古声母在海宁方言的今读
        2.1.1 古全浊声母的今读
        2.1.2 古帮系声母的今读
        2.1.3 古端系声母的今读
        2.1.4 古精见晓组声母的今读
        2.1.5 古知庄章组声母的今读
        2.1.6 日母的今读
        2.1.7 疑影母的今读
        2.1.8 喻母的今读
    2.2 中古韵母在海宁方言的今读
        2.2.1 果摄韵母的今读
        2.2.2 假摄韵母的今读
        2.2.3 遇摄的今读
        2.2.4 蟹摄的今读
        2.2.5 止摄的今读
        2.2.6 效流摄的今读
        2.2.7 咸山摄韵母的今读
        2.2.8 深臻曾梗摄韵母的今读
        2.2.9 宕江摄韵母的今读
        2.2.10 通摄韵母的今读
    2.3 中古声调在海宁方言的今读
第三章 海宁方言声韵调的演变及层次
    3.1 海宁方言声母的演变及层次
        3.1.1 古全浊声母的演变
        3.1.2 古非晓组的分混
        3.1.3 尖团音的分混情况
        3.1.4 古知庄章组的分混
        3.1.5 成音节鼻音
    3.2 海宁方言韵母的演变及层次
        3.2.1 果摄韵母的演变及层次
        3.2.2 假摄韵母的演变及层次
        3.2.3 遇摄韵母的演变及层次
        3.2.4 蟹摄一二等的演变及层次
        3.2.5 咸山摄一二等韵母的演变与层次
        3.2.6 深臻曾梗摄韵母的分合
        3.2.7 宕江摄的演变
        3.2.8 入声韵的分混
        3.2.9 介音增生现象
第四章 海宁方言的渐变性
    4.1 海宁方言内部的渐变性
    4.2 海宁方言的内部分区
    4.3 海宁方言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江苏常州金坛吴方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金坛区概况
        一、地理人口概况
        二、历史沿革
        三、语言概况
    第二节 江苏境内吴方言研究现状
        一、语音方面
        二、词汇方面
        三、语法方面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材料来源与体例说明
        一、材料来源与发音合作人情况
        二、体例说明
第二章 金坛吴方言的语音研究
    第一节 金坛吴方言的语音系统
        一、声韵调系统
        二、声韵调配合关系
        三、两字组连读变调
    第二节 金坛吴方言与中古音系的比较
        一、声母的比较
        二、韵母的比较
        三、声调的比较
        四、语音特点
    第三节 金坛吴方言的文白异读
        一、声母的文白异读
        二、韵母的文白异读
        三、声韵的文白异读
    第四节 金坛吴方言与苏州方言语音的比较
        一、声母的比较
        二、韵母的比较
        三、声调的比较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坛吴方言的词汇研究
    第一节 金坛吴方言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一、词形比较
        二、词义比较
    第二节 金坛吴方言的造词理据
        一、直接理据
        二、间接理据
    第三节 金坛吴方言古语词例释
        一、体词性古语词
        二、谓词性古语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坛吴方言的语法研究
    第一节 金坛吴方言的实词
        一、名词
        二、代词
        三、数量词
    第二节 金坛吴方言的虚词
        一、副词
        二、介词
        三、连词
        四、助词
    第三节 金坛吴方言的句式
        一、处置句
        二、被动句
        三、比较句
        四、双宾句
    第四节 金坛吴方言的句类
        一、疑问句
        二、祈使句
        三、感叹句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金坛吴方言同音字汇
    附录二 金坛吴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隆尧方言语音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方言代表点、发音人情况简介
第二章 隆尧方言及《五方元音》音系概述
    2.1 隆尧县语音系统
        2.1.1 声母
        2.1.2 韵母
        2.1.3 声调
        2.1.4 中古音对照表
        2.1.5 隆尧方言声韵配合表
    2.2 《五方元音》的音系特征及性质
第三章 隆尧方言若干语音现象讨论
    3.1 文白异读
        3.1.1 声韵调中的文白异读
        3.1.2 文白异读分类及成因
        3.1.3 《五方元音》中宕江通摄入声归派
    3.2 全浊声母清化读送气音
    3.3 日母字读零声母
    3.4 声母在合口呼中的异常现象
        3.4.1 精组在合口读音中的异常现象
        3.4.2 帮组、端组及泥来组合口介音消失
        3.4.3 “在”“堆”等字读音异常
    3.5 鼻音韵尾脱落
        3.5.1 “今天t?i33k?”
        3.5.2 “温暾u33tu”
        3.5.3 “囟门子?i31mi35l?”
    3.6 分音词
        3.6.1 分音词概况
        3.6.2 分音词探源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同音字表
附录 B 分类词表
附录 C 不同地区的分音词
致谢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地名生僻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地名及地名用字研究综述
        1.3.2 地名用字研究综述
        1.3.3 地名生僻字
        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所收地名用字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资料来源
    1.5 生僻字界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地名生僻字概况
    2.1 政区与居民点地名生僻字概况
    2.2 自然实体地名生僻字概况
    2.3 人工建筑地名生僻字概况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生僻字分类研究
    3.1 “土”旁字
    3.2 “艹”旁字
    3.3 “木”旁字
    3.4 “钅”旁字
    3.5 “虫”旁字
    3.6 “氵”旁字
    3.7 “山”旁字
    3.8 “石”旁字
    3.9 “辶”旁字
    3.10 “口”旁字
    3.11 “大”旁字
    3.12 其他
    3.13 小结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地名生僻字音义辑录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本文所论地名生僻字条目索引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地名生僻字在字书中的收录情况
附录3: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1.1 唐河县人文地理、历史沿革和人口概况
    1.2 唐河方言研究综述
    1.3 调查情况及发音人介绍
    1.4 调查材料说明
    1.5 中古音专业术语说明
第2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音系分析
    2.1 声母
    2.2 韵母
    2.3 声调
    2.4 声韵调拼合关系
    小结
第3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同音字汇
第4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历时音变
    4.1 声母的古今演变规律
    4.2 韵母的古今演变规律
    4.3 声调的古今演变规律
    4.4 特字举隅
    4.5 小结
第5章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共时音变
    5.1 两字组连读变调
    5.2 三字组连读变调
    5.3 叠字组连读音变
        5.3.1 ABB型词语连读音变
        5.3.2 AAB型叠词连读音变
        5.3.3 AABB型叠词连读音变
        5.3.4 ABAB型叠词连读音变
    5.4 “的”尾词
    5.5 儿化
        5.5.1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儿化
        5.5.2 汉语方言的儿化音变与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儿化闪音”
    5.6 合音现象
    5.7 分音现象
第6章 唐河县境内方言语音比较与分析
    6.1 苍台镇方言的音系
        6.1.1 声母
        6.1.2 韵母
        6.1.3 声调
    6.2 古城乡与苍台镇方言语音比较与分析
        6.2.1 声母的比较与分析
        6.2.2 韵母的比较与分析
        6.2.3 声调的比较与分析
    6.3 有关苍台镇方言古生、书、船、禅母今读[f]的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唐河县方言与枣阳、郧阳区方言比较与分析
    7.1 声母的比较与分析
    7.2 韵母的比较与分析
    7.3 声调的比较与分析
附录
    表1.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古今声母演变表
    表2.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古今韵母演变表
    表3. 唐河(古城乡)方言的三字组连读变调表
    表4. 唐河(古城乡)方言词汇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痴及答辩情况表

(6)山西方言研究7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初创与探索期(1949—1965)
二萧条与停滞期(1966—1977)
三恢复与提升期(1978—1998)
    (一)方言语音研究
        1.入声研究
        2.文白异读研究
        3.变调研究
    (二)方言词汇研究
        1.词头和词尾研究
        2.分音词、合音词和逆序词研究
        3.古语词研究
        4.四字格研究
    (三)方言语法研究
    (四)晋方言的分立
    (五)方言与民俗研究
四兴盛与辉煌期(1999—2019)
    (一)方言语音研究
    (二)方言词汇研究
        1.词头和词尾研究
        2.古语词、核心词研究
        3.方言语汇研究
        4.本字考释研究
        5.词汇史研究
    (三)方言语法研究
    (四)区域方言研究
    (五)诗词用韵研究
    (六)交叉学科研究
        1.地理语言学研究
        2.实验语音学研究
        3.刑侦语言学研究
    (七)方言与文化研究
五结语

(7)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原官话在山东省内的分布及其分区
        一、中原官话的分区问题
        二、本文对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分区
    第二节 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研究现状
        二、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理论和方法
        三、研究范围与材料来源
第二章 声母研究
    第一节 声母概况
        一、声母的数量
        二、声母的共性和差异
    第二节 尖团音的分混
        一、尖团音的读音类型和分布情况
        二、对尖音和团音音值的描写
        三、精组读音的齿间化
        四、尖团音分混的历史层次
    第三节 今普通话读合口呼韵母前精组声母的演变
        一、今普通话读合口呼前精组声母的读音类型和分布
        二、近代韵书中记录的精组合口字的演变轨迹
        三、精组合口字tcy-读的演变
        四、精组山臻摄合口三等字(含少数宕摄开口三等入声字)tsu-读的演变
    第四节 中古知庄章组声母的读音
        一、中古知庄章的今读类型和与精、见组的分混情况
        二、中古知庄章组声母在近代韵书中的分合情况
        三、中古知庄章声母在山东境内中原官话中的演变层次分析
        四、关于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知庄章变化的几点说明
    第五节 知系合口字的唇齿化
        一、中古知庄章组合口字的今读类型和分布
        二、已往学者的讨论
        三、关于东西片区关系的再讨论
    第六节 古日母字及其相关问题
        一、日母字的今读类型和分布
        二、关于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儿系字记音的不同意见
        三、(?)读型和(?)读型儿系字的声母
        四、(?)读型和(?)读型儿系字的韵母
        五、儿系字的音位归纳
    第七节 古影喻疑微的读音及其演变
        一、影喻疑微的读音类型和分布
        二、影喻疑微四母在近代北方官话中的演变
        三、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影疑母一二等字声母的演变
第三章 韵母研究
    第一节 韵母概况
        一、韵母的数量
        二、韵母的共性和差异
    第二节 韵母特点分析
        一、中古见系蟹摄开口二等字的读音
        二、中古见系果摄一等字的韵母今读
        三、非组蟹止摄合口字的读音
        四、知系蟹止摄合口字的读音
        五、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m尾
        六、个案研究:双河集(牡丹区)深、臻二摄韵尾的演变
        七、宕江曾梗通入声韵的读音
    第三节 儿化和儿化韵
        一、山东境内中原官话儿化的读音特点
        二、儿化变韵
        三、儿化增音——闪音(?)
        四、个案研究:鄄城方言的儿化增音——齿龈颤音r
    第四节 个案研究:东明县焦园方言的子变韵
        一、焦园方言子变韵的规律
        二、焦园子变韵与其他地区子变韵的比较
        三、焦园方言的子变韵、儿化韵和子尾词
        四、焦园方言存在子变韵的历史地理原因
第四章 声调研究
    第一节 山东境内中原官话的调型及分布特点
        一、声调的读音类型和分布
        二、个案研究:东平去声的读音及其特征
        三、古入声调的分派
    第二节 重重型连读变调
        一、山东境内中原官话两字组连读变调的读音
        二、山东中原官话连读变调的类型
        三、部分连读变调的成因考察
    第三节 轻声前变调
        一、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轻声的读音情况
        二、轻声后字的读音分类
    第四节 个案研究:半个世纪以来滕州声调的变迁
        一、滕州方言的单字调与连读变调
        二、滕州单字调读音的复杂性
        三、交界地带声调的演变动因和速度
        四、影响滕州声调变迁的因素
第五章 个案研究:微山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与行政地理和移民因素的关系
    第一节 行政地理和方言的关系
        一、微山方言语音的内部差异
        二、行政沿革影响下的中心型和北市型
    第二节 移民和方言的关系
        一、微山县菏泽方言岛的移民来源和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微山县菏泽方言与迁出地方言、迁入地方言的对比
        三、影响微山县菏泽移民方言演变的因素
结语
附录一 46点方言音系
附录二 46点方言字音对照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现状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目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结构安排和语料来源
        1.4.1 结构安排
        1.4.2 语料来源
    1.5 关于量词的几个问题
        1.5.1 量词是否表量
        ].5.2 量词和分类词
        1.5.3 量词与方言分区
第二章 量词的语义分类
    2.1 语义分类范畴
    2.2 称量有生物量词
        2.2.1 称人量词
        2.2.2 动物量词
        2.2.3 植物量词
    2.3 称量无生物量词
        2.3.1 条形细长状量词
        2.3.2 块形团扁状量词
        2.3.3 圆形颗粒状量词
    2.4 小结
        2.4.1 量词语义分类的南北差异
        2.4.2 量词语义分类的主要标准
第三章 通用量词
    3.1 通用量词的界定
        3.1.1 通用量词的定义
        3.1.2 通用量词的特征
        3.1.3 通用量词的分类
    3.2 通用量词“个
        3.2.1 方言分布
        3.2.2 历史考察
        3.2.3 语法功能
        3.2.4 小结
    3.3 通用量词“只
        3.3.1 方言分布
        3.3.2 历史考察
        3.3.3 “只”的兴起
        3.3.4 小结
    3.4 通用量词“块”
        3.4.1 方言分布
        3.4.2 历史考察
        3.4.3 语源探索
    3.5 通用量词“条
        3.5.1 方言分布
        3.5.2 历史考察
        3.5.3 读音问题
        3.5.4 小结
    3.6 其他通用量词
        3.6.1 通用量词“枚”
        3.6.2 通用量词口[naη]
    3.7 小结
        3.7.1 北“个”南“只
        3.7.2 通用量词的地域分布特征
        3.7.3 “个”的语法化损耗是“只”成为通用量词的动因
        3.7.4 通用量词“个”的分布不断扩大
第四章 量词重叠
    4.1 量词重叠的历史
        4.1.1 量词重叠的起始时间
        4.1.2 量词重叠的历史层次
        4.1.3 量词重叠形式的来源
    4.2 量词重叠的性质
        4.2.1 量词的构词重叠
        4.2.2 量词的构形重叠
    4.3 量词重叠的形式
        4.3.1 量词单纯重叠AA和AAA (AAAA)
        4.3.2 数词加量词重叠“数AA”
        4.3.3 量词加缀重叠“AXA”
        4.3.4 数量词重叠—AA(—A—A)
    4.4 量词重叠的语义
        4.4.1 语义类型
        4.4.2 量词重叠的语义
        4.4.3 数量词重叠的语义
        4.4.4 量词重叠的语义动因
        4.4.5 小结
    4.5 小结
第五章 量词表量功能
    5.1 量范畴和量的分类
        5.1.1 “量”和相关概念
        5.1.2 量的分类
        5.1.3 量值系统
        5.1.4 小结
    5.2 量词表小量
        5.2.1 小量与小称
        5.2.2 音变型数量小称
        5.2.3 加缀型数量小称
        5.2.4 重叠型数量小称
        5.2.5 混合型数量小称
    5.3 量词表大量
        5.3.1 大量与大称
        5.3.2 量词基式表大量
        5.3.3 量词加后缀表大量
        5.3.4 量词变声重叠表大量
        5.3.5 量词重叠加后缀表大量
        5.3.6 量词加缀重叠表大量
        5.3.7 数量词重叠表大量
    5.4 小结
        5.4.1 数量小称语法形式
        5.4.2 数量小称的共性
        5.4.3 量词表大量的方言特色
        5.4.4 量词表量的南北差异
第六章 量名结构
    6.1 量名结构的两种解读
        6.1.1 量名结构的数量解读
        6.1.2 量名结构的指称解读
    6.2 量名结构的句位和指称
        6.2.1 全面型
        6.2.2 无谓后定指型
        6.2.3 无谓前不定指型
        6.2.4 互补型
        6.2.5 无谓前型
        6.2.6 全无型
        6.2.7 谓后不定指型
        6.2.8 小结
    6.3 定指量名结构
        6.3.1 定指量名结构的分布
        6.3.2 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
        6.3.3 定指量名结构的音变
        6.3.4 定指量名结构的来源
    6.4 定指名量结构
        6.4.1 定指名量结构的类型
        6.4.2 定指名量结构的性质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观点
    7.2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襄汾县情与方言音系
    第一节 襄汾县情和历史沿革
    第二节 襄汾方言音系
第二章 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语料整理及分析研究
    第一节 声母的文白异读
    第二节 韵母的文白异读
    第三节 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特点
    第四节 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历史层次分析
    第五节 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原因探析
    第六节 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比较研究
第三章 襄汾方言不同年龄层的文白系统叠置研究
    第一节 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叠置现象分析
    第二节 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叠置原因探析
第四章 :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发展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发音合作人介绍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襄汾县文白异读语料
致谢
个人简介

(10)子长方言语音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子长概况
        (一) 地理人口
        (二) 历史沿革
        (三) 行政区划
        (四) 语言使用状况
    二、子长方言的内部差异
    三、关于陕北晋语/子长方言的研究
        (一) 陕北方言研究现状
        (二) 晋语研究现状及成果
        (三) 子长方言研究现状及成果
        (四) 陕北民间曲艺对方言的传承
    四、音标符号
    五、发音合作人概况
    六、体例说明
第二章 子长方言语音
    一、语音系统
        (一) 声韵调分析
        (二) 声韵调配合关系
        (三) 音变
    二、语音特点
        (一) 音系特点
        (二) 异读
    三、同音字汇
    四、子长音系与北京音系比较
        (一) 声母比较
        (二) 韵母比较
        (三) 声调比较
    五、子长音系与中古音系比较
        (一) 声母比较
        (二) 韵母比较
        (三) 声调比较
    六、子长方言中特殊语音现象初探
        (一) 由[t]/[th]—(?)h]看塞音的塞擦化
        (二) 元音高化现象
        (三) 变体[u]的描写
        (四) 一等字的洪细转化
        (五) 促声舒化与舒声促化
第三章 子长方言词汇
    一、概述
        (一) 词汇特色
        (二) 词义差异
        (三) 特殊词语
    二、分类词表
第四章 子长方言语料记音
    一、语法例句
    二、故事传说
    三、童谣民歌
    四、熟语谜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山西南部方言称“树”为[po]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海宁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 金梦迪.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2]江苏常州金坛吴方言研究[D]. 江喜昌.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隆尧方言语音现象研究[D]. 胡亚明.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地名生僻字研究[D]. 黄小英.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5]河南唐河方言语音研究[D]. 张丽. 山东大学, 2020(11)
  • [6]山西方言研究70年[J]. 王晓婷,乔全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2)
  • [7]山东境内中原官话语音研究[D]. 亓文婧. 山东大学, 2019(09)
  • [8]汉语方言名量词研究[D]. 毛志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襄汾方言的文白异读研究[D]. 胡婷婕. 北方民族大学, 2018(02)
  • [10]子长方言语音词汇研究[D]. 南小兵.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晋南方言称“树”为[po]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