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

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

一、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谢延龙[1](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进程——基于党代会政治报告教育论述的分析》文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高度凝练于党代会政治报告教育论述部分,内容包括教育战略定位、教育方针、教育战略主题、教育类别层级发展、教育重点领域发展五个方面。教育战略定位经历了从经济、文化到民生的转变,以教育优先发展为基本发展战略;教育方针确立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完整体系;教育战略主题以教育结构优化、公平而有质量、教育投入长效机制、高质量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改革、教育公平、教育现代化为主要发展内容;教育类别层级发展聚焦于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高等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师德师风、高素质、尊师重教为基本遵循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重点领域发展以教学质量提升、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全新学生资助制度为目标追求。

李盈萱[2](2021)在《教育投入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国际间日趋激烈的人力资本竞争,以及国内日趋紧迫的人才培育需求,升级与发展教育产业势在必行。目前,中国教育投入政策仍存在区域内不充分、区域间不均衡、供求存在错配的问题。因此,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高教育投入效率是促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稳步转型的关键所在。在此背景下,研究教育投入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就理论意义而言,能够进一步丰富教育投入机制的研究框架,完善教育投入影响因素的逻辑链,随着政府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居民将教育视为提高社会流动性的最优路径,公共教育投入及私人教育投入的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变,且可能存在相互作用,而传统理论并未形成有效的逻辑框架对教育投入机制进行清晰地梳理;就实践价值而言,能够应用教育投入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科学分析中国公共与私人教育投入格局的形成原因及传导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确保我国教育事业公平且均衡发展,人力资本快速且优质累积、经济发展稳步向高质量转型。考虑到教育投入主要可划分为社会投入与个人投入两部分,其中前者主要来源为政府为行为主体的公共教育投入,后者为居民为行为主体的私人教育投入,本文对教育投入框架体系搭设将围绕二者展开。除从经典理论与相关文献方面梳理教育投入研究现状,本文还对中国公共教育投入与私人教育投入的特征化事实展开分析,并通过博弈模型、世代交叠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实证方法,对教育投入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讨论。首先,本文基于博弈模型探索政府与居民的教育投入策略。现有研究多关注教育投入的定量层面,却忽略了教育投入数值背后的政府与居民行为动机,这导致教育投入水平变动的根源较难追溯并解释,教育投入变动的影响也较难预测并解决。因此,对教育投入的讨论有必要回归到教育投入策略的本源,将理性赋予行为主体,进而满足政府与居民教育投入行为的逻辑自洽。本文构建了政府与居民间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通过求解精炼贝叶斯均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明晰了政府与居民教育投入的最优选择策略机制。结果表明,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扩张策略与私人教育需求有关,并且私人教育策略选择主要受到公共教育投入扩张的政策红利以及其他居民的教育需求影响。另外,考虑到居民消费偏好异质性以及“用脚投票”机制的存在,政府与居民博弈均衡下的策略选择会导致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本向优势地区集聚,进而放大区域间公共教育投入与私人教育投入差距。因此,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有必要从优化居民教育观念与实施差异化的区域调控政策入手,并且有必要关注居民消费偏好异质性的存在以及政府辖区内异质性居民构成的差异。其次,通过将人力资本函数引入世代交叠模型,本文构建了刻画公共教育投入与私人教育投入关联关系的理论模型,验证了政府与居民教育投入博弈关系的存在。考虑居民消费偏好异质性是研究教育投入机制时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引入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检验了公共教育投入与私人教育投入的关联关系,并刻画不同消费偏好群体的私人教育投入对公共教育投入的差异化反馈机制。结果表明,公共教育投入对私人教育投入存在挤入效应,且不受消费偏好异质性的约束,另外挤入效应对于不同层次的教育、对于不同区域的居民均显着。挤入效应的存在,为实施积极的教育财政政策有效性提供了有力证据。基于中介效应模型,本文探究了私人教育投入的影响因素。区别于以往研究,本文将对私人教育投入影响因素的讨论置于家庭的微观决策机制中,一是由于从微观决策机制出发,有助于使各层次的影响因素兼容于微观决策的因果逻辑中;二是中国子女的教育获得通常以家庭为单位,这样讨论私人教育投入更符合社会现实。基于此,本文着眼于私人教育投入的微观决策机制,探讨私人教育投入影响因素,其中重点关注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私人教育投入三者间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从个体微观决策机制来看,私人教育投入差异主要源自于经济资本差距与文化资本差距。其中,经济资本在文化资本与教育投入之间起中介效应;文化资本对私人教育投入存在非线性的影响。此外,立足于随机占优理论,本文还厘清了代际内与代际间教育投入差距与收入差距的形成机理,为提高社会流动性、推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提供政策建议。最后,本文基于空间溢出效应探索了公共教育投入的影响因素。其间,本文既关注经济特征、财政特征与人力资本特征等地方基本特征的影响,也关注各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互动关系的存在性与影响。事实上,在地方政府为理性行为主体的假设下,其财政行为之间可能存在互动关系。忽略了这种互动关系,可能会造成教育财政政策针对性的偏误。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投入水平受到地方经济基础、人口密度、财政预算以及教育基础等地方特征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公共教育投入之间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另外,现有对财政政策互动的研究,多直接立足于标尺竞争理论框架。不过,这种过于单一的理论背景能否很好地适应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依旧存疑。基于此,立足于利益外溢理论、税收竞争理论与标尺竞争理论等大量理论基础,本文检验了中国政府公共教育投入之间互动行为的动机,结果表明公共教育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受到税收竞争理论下的经济动机与渐进预算理论下的政策惯性动机激励,而非标尺竞争理论下的政治动机激励,为提高优化公共教育投入整体布局、完善中国教育投入财政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刘凤英[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文中认为从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起,我国人民的受教育权就得到了法律保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一度成为党和政府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到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均衡发展正式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深入发展阶段;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标志着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走向优质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一系列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国字号”政策文件的出台足以表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从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的视角切入,采用文献法查阅并收集了95份有关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文件,随后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政策文件进行量化分析与内容分析,量化分析包括对政策文件年度分布情况、政策文件类型分布情况和政策发文主体情况的分析,内容分析从政策关键词分析、政策要素分析两个方面进行。最后,以文本分析结果为基础,以制度变迁理论为理论框架,探究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的演进历程、变迁动因和方式。基于以上背景和研究设计,本文从基本理论、政策文本分析和政策时代演进三方面对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展开研究,进而为推进我国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言献策。一是基本理论分析。(一)精准把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厘清教育政策、教育方针及教育法律等相关概念;(二)探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本质和特征,认识到它是国家进行教育管理的一种政治措施、代表人民的意志,具有权威性、实用性、目的性可行性与相对性;(三)从内容上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由财政政策、教师政策、办学与管理政策、督导评估政策和质量政策等组成;(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二是政策文本分析。从政策文件的年度分布情况、政策文件类型分布情况、政策发文主体情况、政策文件关键词分析、政策要素分析五个维度对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笔者收集的95份政策文件在类型上主要涵盖教育法律、纲要、决定、通知、规划、意见、办法、条例、规程、细则,以及讲话、报告、会议等其他类型;发文主体包括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财政部等;政策关键词和政策要素相似度较高,从纵向看可以划分为1978-2001年、2002-2012年、2013-2016年、2017-年四个不同阶段,从横向看包括扫盲、普及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均衡发展、以县为主、两免一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学校差距、留守儿童、随迁子女、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学生发展等。三是政策演进分析。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促两基”阶段、“促均衡”阶段、“基本均衡”阶段和走向“优质均衡”四个部分;政策变迁的动因既有来自政策变迁需求方面的,也有来自政策变迁供给方面的;经比较分析,认定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是渐进式的政府驱动型变迁。最后,笔者从重点转移、重点突破、重点落实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县域义务教育走向优质均衡的政策优化思路。重点转移即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包括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坚持“五育”并举、建设特色学校以及优化教学实施四项具体措施。重点突破即强化弱项与补齐短板,以加强优质课程开发与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为主要内容。重点落实要求健全督导评估体系,落实督导评估责任,以评促建、以评提质。

朱勇[4](2020)在《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尤其是高中及其以下阶段的学生和儿童身上因教育竞争过度而产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当下的教育竞争过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升学竞争过度;二是参加校外教育方面的竞争过度。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和儿童在学习时间、学习负担、学习年龄、学习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和儿童的学习时间过度、学习负担过度、学习年龄过小、学习内容过多等问题。教育竞争过度引发了许多伦理问题,需要学界认真研究。一方面它不得不促使全社会反思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当家长、学校和教师普遍地对学生和儿童提出过高要求,从而使各种学习和补课变成沉重的负担,使学习变成对学生和儿童的身心压迫和摧残,不利于他们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反思:如此教育的伦理正当性和合理性何在?如何让教育回归到其本来应然的目的——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让学习成为一种幸福和快乐的过程——上去。当然,导致教育竞争过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还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以及社会方面的原因。面对教育竞争过度给学生和儿童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全社会都应该一起努力,共同推动教育回到应然的轨道上来。从学生个人层面来说,必须学会量力而行、理性对待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压力”,应该善于向家长、学校和教师传达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多大,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承受能力极限在哪里,明白理性地“抵制”不合理的过高要求,是学生的权利。从家庭层面来说,家长应该合理并及时地研判孩子的潜力、优势和弱项,必须实事求是地对孩子提出要求,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和发展目标,理性地助推孩子成长,要杜绝拔苗助长,不切实际地“严格要求”。从学校层面来说,管理者和教师都应该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注重育人过程,加强素质教育实践。从社会层面来说,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全面,这种全面性一是人才范围的全面性,二是对人才评价的内容具有全面性。在对人才评价的内容上,人才评价的全面性不仅要结合学历情况,还要看人的品质、能力等等多方面的情况,以更好地全面评价人才。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对家长、学生的竞争教育。竞争教育主要是要使相关的竞争主体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竞争观。

朱永才[5](2020)在《给素质教育一个再出发的理由(上)》文中认为素质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一直与应试教育处于争执和对立的状态。二者是一对"孪生"的立场性概念,只不过应试教育走偏了路,而素质教育试图以完美的恣态改造当下以功利主导的教育。然而素质教育一路走来艰难困苦,究其原因在哪里?新时代赋予了教育新命题,随着我国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推进,体制和机制弊端逐步在破解。推进素质教育写进了党的教育方针,成为国家意志的重要内容,所以重新全面审视素质教育,给其一个再出发的理由很有时代价值。本文选自作者所着《拥抱教育理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一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朱永才校长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理性的实践追求,本刊予以分期刊载,以飨读者。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徐胜祥[7](2020)在《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时间节点上来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了近二十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已经是最后一年了。反思当下,我国基础教育中应试化的倾向是有所改善还是继续恶化呢?杨东平先生就曾断言是继续恶化而且依然是应试教育一统天下。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我国义务教育中相对薄弱的一环更是如此。应试化倾向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研究有着的长远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理论意义。教育的应试化倾向越是顽疾越需要得到持续的关注和不懈的研究。当前,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以不同的方法对教育应试化问题的研究为进一步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分析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需要对农村小学的特征,应试化教育的内涵,利益相关者的定义、界定和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期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对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够准确把握。在本研究中笔者选取了地方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调查他们在农村小学教育应试化中的利益诉求。由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在应试化的教育中的利益诉求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和同一利益相关者内部,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多种利益冲突。吊诡的是虽然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为利益相关者带来诸多利益冲突,也成为了教育各界口诛笔伐的对象,但应试化的倾向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本研究主要从对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的维护、基于私利的选择、利益博弈中的均衡、维护既得利益或获利预期的路径依赖、为了学生实现社会进阶的未来发展利益这五个方面进行了归因分析,试图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提出合理的解释。基于以上的分析并借助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笔者认为解决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倾向的主要策略包括回归本体:厘清农村小学教育价值指向,彰显公共利益:重塑利益平衡点,创新渠道:完善利益表达和实现机制,多元共治:合力破解应试化困局,优化资源供给:推动更深层次的均衡发展。

苏笑悦[8](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指出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闫雪[9](2020)在《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H市三所学校的调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家长自古就有“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十分热衷于为子女进行教育投资。近几年来,受学校教育现状、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家长们将教育投资的目标锁定在了校外培训机构。随着“校外教育投资热”的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对学生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避免这些负面影响继续恶化,加快引导家庭科学合理地为子女进行教育投资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对黑龙江省H市三所初中的家长和学生采取调查研究,在对所收集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权威数据,通过展现当前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的现状,揭示初中生家庭在进行校外教育投资的过程中所存在和引发的问题,并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为保障家庭更科学合理地进行教育投资提供建议,从而提高家庭校外教育投资的效益,使教育资源能物尽其用。

鞠法胜[10](2020)在《“影子教育”的成因、运作方式及对策研究 ——以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为例》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业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近些年影子教育的“燎原”之势更是火上浇油,成为中小学生“增负”的重要来源。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下,影子教育的规范治理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对影子教育的运行模式和规范治理进行研究,第一,可以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为规范影子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第二,能够呈现城市中产阶层家庭参与影子教育的真实图景,透析影子教育参与的动因;第三,可以揭露影子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政府制定合理“减负”政策和治理措施提供有益参考;第四,分析“减负”政策下影子教育的治理取向和现存困境,可以提升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本文从爱普斯坦的重叠影响域理论出发,研究“减负”背景下以城市中产阶层为代表的家长践行影子教育的原因,探寻影子教育的运作模式,以期为影子教育的规范治理提供现实依据和实际参考。首先,文章对所要研究的影子教育和城市中产阶层进行了解读和概念界定,在梳理重叠影响域理论模型、背景、理论特征和实践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影子教育相关概念、影子教育的现状研究和治理研究进行文献资料梳理和评价,发现影子教育研究数量虽显着增长、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研究方法单一、实证性研究有待加强,研究视角单一、学理性研究有待加强,研究对象单一、规范化研究有待加强。其次,文章以影子教育、城市中产阶层家庭和学校三个场域中的主体为研究对象,对家长、子女、公立学校和影子教育进行深度访谈与非参与式观察,将影子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力图对影子教育发展逻辑和运作模式进行全景式描述。研究发现,对生产者——影子教育机构而言,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教育行业对中产家庭的迎合,体现在满足、消除城市中产阶层的个性化需求和焦虑,利用公立教育资源与城市中产阶层家长期望之间的落差两种,通过市场化的教育行业对中产家庭教养的形塑,体现在对城市中产阶层教育消费与教养话语的建构,影子教育机构中的阶层区隔两类;对消费者——参与家庭而言,涉及学生和家长两个主体,学生参与影子教育有提升自身能力和兴趣、受朋辈群体影响、经学校教师推荐、受家长压力传导影响四类动机,而延续阶层优势地位的焦虑、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性依赖、对公立教育的“不信任”、对家庭课业辅导缺乏的力不从心是迫使家长寻求影子教育的主因;对学校而言,影子教育与学校的关系有“合流”和“冲突”的分野,“合流”体现在两者在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共同谋划”与“共同合作”,“冲突”则体现在两者对教育资源的争夺上。再次,文章从学理角度和实证角度分析了影子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影子教育有短期的持续存在性和长期的阶段存在性两种趋势;在发展模式上,影子教育存在“辅导托管”“线上教育”“向学校化”三种趋向。最后,文章从重叠影响域理论出发,遵循内外部治理模型,提出了“减负”背景下规范影子教育的对策:通过政府政策驱动、家庭扭转观念、学校协同育人、社会助力治理四部分共同构筑影子教育外部治理模型;在内部模型中,注重家庭、学校和影子教育机构不同场域及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处理好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影子教育——家长与影子教育教师、学校与影子教育——学校教师与影子教育教师的关系。

二、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进程——基于党代会政治报告教育论述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战略定位的发展探索
    (一)教育在国家治理中基本定位的发展
    (二)教育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发展探索
    (一)教育方针的确立
    (二)教育方针的性质:“为谁培养人”
    (二)教育方针的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
    (三)教育方针的任务:“怎样培养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探索
    (一)教育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基本问题
    (二)教育质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三)教育投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
    (四)教育资源配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教育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
    (七)教育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内在价值要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类别层级发展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发展
        1.从十二大到十六大,是义务教育普及阶段,普九和扫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2.从十七大到十九大,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
        1.从十二大到十六大,是外延式发展阶段。
        2.内涵式发展阶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办教育的发展
        1.从十二大到十六大是民办教育鼓励发展阶段。
        2.从十七大到十九大是民办教育规范发展阶段。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人教育的发展
        1.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是成人教育阶段。
        2.从十六大到十九大是继续教育阶段。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
        1.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是尊师重教阶段。
        2.十六大和十七大是师德与素质提升阶段。
        3.十八大和十九大是师德、素质与尊师重教并举阶段。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重点领域发展的探索
    (一)学校层面重点问题的发展
        1.从十二大到十六大是教学质量提升阶段。
        2.从十七大到十九大是学生发展阶段。
    (二)教育特殊扶助性重点问题的发展
六、结论
    1.宏观教育方针和战略定位的发展之路。
    2.中观教育战略主题的发展之路。
    3.微观教育类别层级和重点领域的发展之路。

(2)教育投入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设计
        1.2.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2 研究内容与结构
        1.2.3 研究方法
    1.3 创新、不足与研究展望
        1.3.1 创新点
        1.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2章 教育投入的研究综述
    2.1 教育投入的概念界定
        2.1.1 公共教育投入的概念界定
        2.1.2 私人教育投入的概念界定
    2.2 公共教育投入与私人教育投入关联关系的文献综述
    2.3 地方政府公共教育投入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3.1 地方特征
        2.3.2 地方政府策略互动行为
    2.4 私人教育投入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4.1 经济资本
        2.4.2 文化资本
        2.4.3 家庭结构
第3章 中国教育投入格局的特征化事实
    3.1 中国教育财政政策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3.2 中国公共教育投入格局的特征及现状
        3.2.1 公共教育投入总量特征及现状
        3.2.2 公共教育投入的区域特征及现状
        3.2.3 公共教育投入的层级特征及现状
    3.3 中国私人教育投入格局的特征及现状
        3.3.1 私人教育投入格局的总量特征及现状
        3.3.2 不同受教育水平居民的私人教育投入特征
        3.3.3 城乡居民的私人教育投入特征
        3.3.4 不同收入居民的私人教育投入特征
        3.3.5 不同地区居民的私人教育投入特征
第4章 基于博弈模型的政府与居民教育投入策略研究
    4.1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的构建
        4.1.1 博弈关系说明
        4.1.2 博弈要素设定
        4.1.3 博弈模型均衡求解
    4.2 政府与居民教育投入博弈结果分析
    4.3 关于政府教育投入策略有效性的进一步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私人教育投入与公共教育投入的关联关系研究
    5.1 世代交叠模型的构建
    5.2 实证模型设定与数据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和数据来源
        5.2.3 单位根检验
    5.3 私人教育投入与公共教育投入的计量分析
        5.3.1 基准回归
        5.3.2 稳健性检验
    5.4 各级教育公共投入对私人教育投入影响
    5.5 公共教育投入对私人教育投入影响的分区域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中介效应的私人教育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6.1 私人教育投入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6.1.1 文化资本与私人教育投入
        6.1.2 文化资本、收入与私人教育投入
    6.2 数据、变量与模型构建
        6.2.1 数据与变量
        6.2.2 模型设定
        6.2.3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 实证研究
        6.3.1 基准回归
        6.3.2 稳健性检验
        6.3.3 收入的中介效应分析
    6.4 关于教育投入差距与收入差距的进一步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公共教育投入影响因素研究
    7.1 地方政府公共教育投入策略互动的研究假设
    7.2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7.2.1 空间计量模型
        7.2.2 空间权重矩阵
    7.3 变量界定及公共教育投入的空间特征
        7.3.1 样本与变量界定
        7.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3 公共教育投入的空间特征识别
    7.4 计量分析
        7.4.1 基准回归
        7.4.2 稳健性检验
    7.5 公共教育投入空间溢出效应的动机检验
    7.6 控制政策影响的进一步检验
    7.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内在价值
        (二)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外在价值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相关核心概念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落实的现状研究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完善研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分析框架
        (四)文本选择与梳理
第一章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及相关核心概念
        (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二)教育政策及相关概念
    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本质与特征
        (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本质
        (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特点
    三、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构成
        (一)财政政策
        (二)教师政策
        (三)办学与管理政策
        (四)督导评估政策
        (五)质量政策
    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政策变迁的理论基础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
        (二)制度变迁理论的教育政策变迁应用
        (三)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文本分析
    一、政策文件年度分布情况
    二、政策文件类型分布情况
        (一)教育法律
        (二)教育政策
        (三)会议、报告、讲话等
    三、政策发文主体情况
        (一)联合发文情况
        (二)独立发文情况
    四、政策文件关键词分析
        (一)关键词提取与整理
        (二)关键词分析
    五、政策要素维度分析
        (一)政策要素提取
        (二)政策要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时代演进
    一、政策演进的历史进程
        (一)“促两基”阶段(1978 年-2001 年)
        (二)“促均衡”阶段(2002 年-2012 年)
        (三)“基本均衡”阶段(2013 年-2016 年)
        (四)走向“优质均衡”(2017 年-)
    二、政策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政策变迁需求及影响因素
        (二)政策变迁供给及影响因素
        (三)政策安排及其利用程度
    三、政策变迁的方式分析
        (一)诱致性与强制性政策变迁的关系
        (二)政府驱动型政策变迁
        (三)渐进式政策变迁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政策的优化思路
    一、重点转移: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
        (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二)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建设特色学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优化教学实施,提高教学质量
    二、重点突破:强化弱项与补齐短板
        (一)加强优质课程开发
        (二)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三、重点落实:健全督导评估体系,落实监督责任
        (一)建立健全质量评价监测体系,贯彻落实评价方案指南
        (二)多元主体参与,落实监督责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评述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教育竞争及其伦理属性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概念
        一、竞争
        二、教育竞争
        三、教育竞争与竞争教育的概念区分
        四、本文所指的教育竞争概念
    第二节 教育竞争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一、教育竞争的必然性
        二、教育竞争的必要性
    第三节 教育竞争的伦理属性
        一、教育竞争为什么具有伦理属性
        二、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主要维度
        三、研究教育竞争伦理属性的必要性
第二章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主要成因
    第一节 学生:默认教育压力的伦理偏差
        一、片面的学习观
        二、过于看重超越他人
    第二节 家庭:父母期待的伦理偏差
        一、揠“苗”助长
        二、分数至上
        三、父母期待不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
        四、片面的家庭幸福观
        五、家长之间的攀比
        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竞争理念
        七、片面的成才观
    第三节 学校:转移校际竞争压力的伦理偏差
        一、过于看重升学率
        二、存在应试教育的情况
        三、减负成为口号
        四、教师期待的分数指向
    第四节 社会:评价的伦理偏差
        一、对人才评价的片面性
        二、对学校评价的片面性
第三章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过度与适度
    第一节 教育竞争的限度及适度标准
        一、教育竞争的限度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标准
    第二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一、教育竞争过度及其特点
        二、教育竞争过度的主要类型
        三、教育竞争过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后果
        一、不利于孩子与自身及与家长伦理关系的和谐
        二、不利于学生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有损教育公平
    第四节 教育竞争过度现象不合伦理的理论分析
        一、降低劳动幸福理论中的劳动幸福感
        二、违背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第五节 教育竞争适度及其意义
        一、教育竞争适度
        二、教育竞争适度的意义
第四章 对教育竞争过度的伦理修正
    第一节 学以成人:学生个人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学习动机:从“独尊分数”到“学以成人”
        二、匡正出人头地:从“超越他人”到“超越自我”
    第二节 合理期待:家庭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家庭教育功能:从揠苗助长到遵循成才规律
        二、匡正成才目标:从应试教育到全面发展
        三、匡正父母期待:从成龙成凤到实事求是
        四、匡正家庭幸福观念:从物质主义到精神与物质同步追求
        五、匡正同伴比较:从恶性攀比到合理对照
        六、匡正社会教育观念:从盲目跟风到理性选择
        七、匡正助推观念:从注重外部施压到内部动力激发
    第三节 立德树人:学校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育人理念:从注重考试成绩到注重全过程育人
        二、匡正教育方式:从书本主义到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三、匡正课业观念:从单科无限课业到全科整体控制
        四、匡正教师期待:从生生全优到因材施教
    第四节 公正评价:社会层面的伦理修正
        一、匡正人才评价观:从考试结果评价评价到动态全过程评价
        二、匡正优质学校观念:从唯升学率到综合核心素养教育
    第五节 竞争教育:伦理修正的有效路径
        一、回归适度教育竞争离不开竞争教育
        二、竞争教育的意义
        三、进行适度竞争教育的策略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给素质教育一个再出发的理由(上)(论文提纲范文)

一、素质教育是中国特色教育的必然产物
    (一)素质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素质教育对应试“皇权”的挑战
    (三)素质教育的“金身”到底是什么

(7)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选题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一、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的分析
    (一)农村小学的特征
    (二)应试化的内涵
    (三)利益相关者
二、农村小学教育应试化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调查研究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三、农村小学教育应试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
    (一)公利与私利的冲突:公共政策的失灵
    (二)经济、政治利益与教育利益的冲突:教育资源浪费
    (三)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的冲突:学校的平庸化
    (四)职业生存利益和为了学生利益的冲突:教师身份的异化
    (五)未来发展利益与现实成长利益的冲突:期待与结果相去甚远
四、农村小学教育产生应试化倾向的归因分析
    (一)对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的维护
    (二)基于私利的选择
    (三)利益博弈中的均衡
    (四)维护既得利益或获利预期的路径依赖
    (五)为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利益:实现社会进阶
五、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小学教育应试化的治理策略
    (一)回归本体:厘清农村小学教育价值指向
    (二)彰显公共利益:重塑利益平衡点
    (三)创新渠道:完善利益表达和实现机制
    (四)多元共治:合力破解应试化困局
    (五)优化资源供给:推动更深层次的均衡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H市三所学校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六、理论基础
第一章 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设计及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
        四、调查实施
        五、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情况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数据分析
    第三节 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校内课业“减负”校外辅导“增重”
        二、家庭校外教育支出负担过重
        三、家长缺乏“因人而异”的教育理性
        四、家长“重智力、轻人格”的投资思路
        五、校外培训机构办学不规范
        六、教育公平受到“校外教育投资热”的严重挑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家庭原因
        一、“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
        二、非理性的教育投资动机
        三、参差不齐的家庭教育资本水平
        四、狭隘的教育投资收益观念
    第二节 学校原因
        一、学校“唯分是论”现象普遍
        二、教师“身兼多职”疲于教学
        三、学校内部缺乏特色教学
    第三节 政府原因
        一、政府对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
        二、政府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
        三、政府支持下的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发展缓慢
        四、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不足
    第四节 社会原因
        一、社会舆论氛围的负面影响
        二、社会对人才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社会上缺乏家庭教育咨询服务机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节 家庭方面
        一、家庭校外教育投资应坚持适度原则
        二、家庭校外教育投资应坚持因材施教
        三、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完整人格
        四、家长应注重自我提升
    第二节 学校方面
        一、学校应深化素质教育理念
        二、学校应大力开展特色办学
        三、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四、学校应积极倡导家校合作
    第三节 政府方面
        一、政府应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二、政府应创建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
        三、政府应鼓励举办公益性校外教育机构
        四、政府应加快立法规范校外教育培训市场
    第四节 社会方面
        一、社会应营造健康的教育舆论氛围
        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应不“唯学历是论”
        三、建立多种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平台
        四、校外培训机构严格自检自查,恪守教育良知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影子教育”的成因、运作方式及对策研究 ——以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影子教育在全球的蔓延
        (二)“减负令”下影子教育的治理
        (三)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父母的焦虑
        (四)教育不公平的阵地是否已发生转移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影子教育
        (二)城市中产阶层
    四、理论基础:重叠影响阈理论
        (一)重叠影响阈的理论模型
        (二)重叠影响阈理论的相关理论背景与诠释
        (三)重叠影响阈的理论特征和实践框架
    五、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不足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一节 国内研究概况
        一、影子教育相关概念
        二、影子教育现状研究
        三、影子教育治理研究
    第二节 国外研究概况
        一、影子教育相关概念
        二、影子教育现状研究
        三、影子教育治理研究
    第三节 已有研究述评
        一、研究数量增长、研究的质量不断提升
        二、研究方法单一、实证性研究有待加强
        三、研究视角单一、学理性研究有待加强
        四、研究对象单一、规范化研究有待加强
第二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方法论的思想
        一、从系统和关系的角度出发
        二、存有质疑的意识和常识
        三、注重微观研究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一)文献法
        (二)质性研究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一)类属分析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第四节 访谈设计与实施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提纲设计
        三、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四、访谈数据处理
第三章 影子教育的成因及运作模式分析
    第一节 生产者:谁提供了影子教育,他们是如何提供的
        一、市场化教育行业的迎合
        (一)满足、消除城市中产阶层的需求和焦虑
        (二)利用公立教育与城市中产阶层期望间的落差
        二、市场化教育行业的形塑
        (一)教育消费与教养话语的建构
        (二)影子教育参与中的阶层区隔
    第二节 消费者:谁接受了影子教育,他们为什么要接受
        一、对学生而言
        (一)基于自身提升
        (二)朋辈群体影响
        (三)学校层面考量
        (四)家庭压力传导
        二、对家长而言
        (一)延续阶层优势地位的焦虑
        (二)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性依赖
        (三)对公立教育的“不信任”
        (四)家庭课业辅导的力不从心
    第三节 学校:寄生、共生还是敌对,影子教育与学校关系为何
        一、影子教育与主流学校的“合流”
        (一)共同谋划
        (二)共同合作
        二、影子教育与主流学校的“冲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子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影子教育存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
        一、短期的持续存在性
        二、长期的阶段存在性
    第二节 影子教育发展模式上的发展趋势
        一、“辅导托管”趋向
        二、“线上教育”趋向
        三、“向学校化”趋向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子教育的治理路径探究
    第一节 构建影子教育治理的外部模型
        一、政府政策驱动
        (一)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二)严格影子教育管理
        (三)鼓励家庭落实责任
        (四)强化政府监督管理
        二、家庭扭转观念
        (一)把握教育规律、准确认识影子教育
        (二)克服从众心理、理性辨别影子教育
        (三)加强自身建设、正确选择影子教育
        三、学校协同育人
        (一)贯彻政策要求、落实学校责任
        (二)协同家庭育人、树立正确观念
        (三)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业态
        (四)提升教育质量、优化学校管理
        四、社会助力治理
        (一)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二)在全社会营造“减负增质”的舆论氛围
        (三)在全社会构筑“文化育人”共同体平台
    第二节 构建影子教育治理的内部模型
        一、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
        二、家庭与影子教育——家长与影子教育教师
        三、学校与影子教育——学校教师与影子教育教师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教育公平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进程——基于党代会政治报告教育论述的分析[J]. 谢延龙.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2]教育投入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盈萱. 吉林大学, 2021(02)
  •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变迁研究[D]. 刘凤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教育竞争过度现象的伦理审视[D]. 朱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2)
  • [5]给素质教育一个再出发的理由(上)[J]. 朱永才. 青海教育, 2020(11)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农村小学教育的应试化研究[D]. 徐胜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初中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问题研究 ——基于黑龙江省H市三所学校的调研[D]. 闫雪.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10]“影子教育”的成因、运作方式及对策研究 ——以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为例[D]. 鞠法胜. 郑州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