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雷达组网模型研究

分布式雷达组网模型研究

一、分布式雷达组网模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炎[1](2021)在《面向责任区保障及目标跟踪任务的雷达组网管控研究实现》文中指出当今战场电子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单雷达部署这样的传统模式在数据处理、连续跟踪、探测等方面存在很大局限,存在探测覆盖不全面,预警不及时,跟踪目标丢失等情况,因此为达到雷达在频域、空域、时域的探测覆盖要求,将不同的极化方式、适用频段、操作模式的雷达以组网的形式布站,组成全方位、大范围的雷达威力覆盖网络,在控制中心统一调度下,各雷达高效协同运作,完成对雷达威力覆盖网内目标的预警、探测、定位及跟踪等工作。雷达组网任务多种多样,但是常规主要的任务是对雷达责任区的警戒保障和对目标航线的跟踪,迫切需求寻找最优的管控方法,因此将对这两个任务展开研究,探寻如何按照作战任务需求,高效率分配雷达网资源,解决雷达管控的问题。本文以雷达对责任区保障的任务和对目标航线跟踪任务两个作战场景展开研究,建立雷达管控模型,并将在具体的训练评估系统中对模型实际评估验证,达到不仅可以提高完成保障和跟踪任务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减少雷达组网的资源,节省资源代价的目的,分别通过两个场景进行研究。第一场景为针对责任区域保障的雷达组网优化部署原则,建立雷达组网模型,为弥补传统遗传算法迭代次数过多、局部最优的缺点,以传统遗传算法为基础改进,引入免疫遗传算法并仿真验证,验证免疫遗传算法针对雷达组网优化部署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针对免疫遗传算法的不足进行两次改进,进行实验仿真验证,将实现提高雷达责任区警戒效率,减少雷达网系统总体代价的开支的目的。第二场景以对目标航线的跟踪任务进行保障为目的,任务中在各时刻各部雷达具有不同的资源要求,需要按照各雷达资源代价要求不同自适应对组网资源进行分配调控,从而使雷达组网系统跟踪性能最优化。将实现不仅能完成系统的保障跟踪任务,而且使组网系统参与保障追踪任务时整体代价最小。通过针对实际应用最多的两个雷达组网任务场景进行研究仿真,从而实现在提高整个作战任务保障、警戒、跟踪等效率的同时减少整个雷达组网的系统开支,提高系统节点节约率,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生产之中。

任思远[2](2020)在《基于ZeroMQ的分布式雷达对抗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各个国家科技实力的进步,现代电子战争已经演变成多种装备共同作战的对抗体系,利用数学建模和分布式技术可以模拟装备系统运作,进行多个系统协同工作的分布仿真,建立通用、拓展性强的分布式仿真框架有重要研究意义。现有的分布式仿真平台如DIS、HLA体系,进行仿真前需要布置通信组件环境,开发流程、子系统的拓展都较为繁杂,对开发人员分布式基础要求高等问题。近些年,以ZeroMQ消息传输技术为基础的分布式消息架构被广泛应用,参照现有分布式仿真平台的架构优点,以ZeroMQ为核心实现分布式雷达仿真平台,可以提高整体的通信效率、扩展性、实用性。文章以雷达对抗仿真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利用ZeroMQ消息传输技术实现分布式仿真系统,对ZeroMQ三种通信模式的特性进行对比,以此为核心建立分布式的消息架构。通过管理端、服务端、客户端三个分系统构成分布式仿真平台,在各分系统中利用不同通信模式的协作实现仿真时间管理,包括逻辑时间同步和计算仿真时间误差等功能。随之介绍仿真管理和场景管理两个平台的实现,包括信息分发、功能类、交互界面,平台开发采取统一的设计风格和模块建设方法。然后对参与分布式雷达对抗仿真的各个装备系统进行建模,包括雷达、侦察、干扰三个部分,分别从分布式仿真的角度进行建模,依靠功能级仿真高实时性、低数据量的优点完成任务级的仿真需求。最后,针对支援式、自卫式干扰战术的仿真需求,搭建分布式的红蓝方雷达对抗态势,想定作战场景,由各个装备平台协作对多种干扰样式如噪声压制干扰,密集假目标、同步拖引、切片脉冲叠加、角度波门挖空等欺骗式干扰进行仿真测试,并分析结果。对文章所研究的ZeroMQ分布式平台的有效性、实用性进行验证,足以满足雷达仿真的需求。本文实现的分布式雷达对抗由仿真管理平台、动态场景平台作为管理端和服务端对仿真进行支撑,根据仿真作战需求完成仿真子系统的开发。分布式仿真中的时间管理是将ZeroMQ的发布-订阅模式嵌套在请求-应答通信模式下,利用请求-应答模式的阻塞接收,使收发两方仿真任务严格同步,且满足多对一的连接需求,保证了在逻辑时间同步的前提下完成仿真中数据通信分发。在程序设计上依托QT引擎的多线程编程,使用统一的开发风格完成交互界面、数据通信、系统仿真等功能类,其中系统仿真中包含了子系统仿真所需的功能模块。借此保持分系统强复用性、仿真实时性和可扩展性,促进任务级的多作战方、多装备仿真更加接近实际的作战环境。

杨益超[3](2020)在《分布式雷达协同抗干扰与目标角度估计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代战争当中,信息化战争成为最为重要的角色。在信息化战争这一领域中,雷达系统的进攻与防守成为了决定战局的关键因素。其中干扰的施加与抑制是雷达攻防中的常见行为,由于有源干扰的存在,给传统雷达对目标的检测与定位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有源干扰中,欺骗干扰和压制干扰的存在,对于雷达的抗干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所研究的分布式雷达,相较于传统单站雷达具备覆盖面积广,探测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在战场中可以形成一种全方位,多覆盖,层次丰富的作战体系。本文围绕常见的有源干扰,基于分布式雷达系统,进行干扰抑制方法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与贡献如下:1、总结了分布式结构雷达系统原理。包括其发射和接收信号的原理以及其相较于传统单一雷达的优势。分析了常见的有源压制干扰和有源欺骗干扰的特性,并且列举出了几种有源干扰抑制的方法。2、基于接收端等效发射波束形成算法原理,提出了一种在分布式结构雷达系统背景下,基于雷达接收端等效发射波束形成的干扰抑制方法。并且分析了干扰大小以及接收雷达个数等参数对于其干扰抑制性能的影响。3、研究了在分布式结构雷达系统中,频率分集阵列(Frequency Diverse Array,FDA)的干扰抑制特性,包括其发射与接收原理,对于欺骗干扰的抑制原理与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布式FDA的欺骗干扰抑制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其有效性。4、结合分布式雷达平台,提出了一种基于盲源分离的多主瓣干扰抑制方法,并研究了干扰抑制后目标角度估计方法。不同于传统的主瓣干扰抑制算法,该方法依赖的先验信息少。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成功应用于多主瓣干扰背景下,分布式雷达平台联合角度估计场景。

高绪宇[4](2020)在《分布式穿墙成像雷达管控与数据融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分布式穿墙雷达通过利用位于多个不同视角的节点雷达,协同完成对建筑房间内隐蔽目标的稳健探测,以隔墙“看清”房间内多个目标的情况,解决传统单站穿墙探测存在的视觉盲区及目标遮挡问题,其在反恐侦察、执法抓捕、病人监护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相较于传统的单台穿墙成像雷达独立探测,分布式穿墙成像雷达需要多个节点雷达和融合中心协同工作,因此,融合中心对多台穿墙成像雷达的管控操作和多台穿墙成像雷达数据融合方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分布式穿墙雷达管控与数据融合问题,研究了多雷达节点组网、雷达工作状态管控、多节点数据融合、单节点及融合中心上位机软件设计等问题,实现了 3台穿墙雷达的组网、管控以及数据融合,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节点雷达和融合中心协同工作与管控问题,进行了分布式穿墙成像雷达管控系统分析与组网设计,通过计算数据传输速率选定了基于无线局域网的无线传输方案;进行了节点雷达和融合中心硬件平台选型,介绍了分布式穿墙成像雷达管控系统工作原理以及典型应用场景;进行了融合中心对节点雷达的管控行为以及控制码的设计;2.针对多个节点雷达的数据融合问题,研究了基于图像分割与邻域滤波的图像融合方法,使用二维Otsu图像分割和邻域滤波器对节点雷达图像进行了处理,设计了不同区域的融合规则,通过将多个节点雷达图像进行融合得到最终的探测结果,与加法融合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融合结果;3.结合管控行为实现和数据传输需求,开发了节点雷达和融合中心上位机,设计制作了节点雷达信机控制板,实现了节点雷达对射频收发信机的控制、节点雷达与融合中心之间的数据传输和融合中心对节点雷达的指令控制;4.开展了分布式穿墙成像雷达管控系统验证与分析,对分布式穿墙成像雷达管控系统进行了文件录制测试,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融合方法具有较好的融合效果。

卓奕弘[5](2019)在《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目标有源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是一种分布式网络化布站的新体制雷达与雷达对抗一体化系统。它通过指定的网络协议与设备,将异地部署的多个发射站、多个接收站及中心站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对目标侦察探测、情报收集、识别跟踪、干扰压制、火力引导等功能。本文主要研究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目标有源检测技术,主要工作和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构建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信号模型。分析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信号处理流程,给出了从分布式目标模型到理想点源目标模型的推演过程,构建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信号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分集处理增益、雷达抗截获性能等特点。(2)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目标检测性能。在目标RCS散射系数相互独立的情况下,用卡方分布来描述统计量,在目标RCS散射系数相关的条件下,用伽马分布来描述RCS散射系数的统计量。对比分析了相控阵雷达、多基地雷达与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检测性能,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相干增益与分集增益、集中式数据处理与分布式数据处理在检测方面的性能。(3)研究了动目标显示技术在网络雷达对抗系统中的独特优势,以及影响动目标显示效能的因素。提出一种目标坐标表示的修正方法,以解决穿越雷达坐标象限时引起的角度突变问题,并通过仿真证实了该修正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系统配置模型对检测性能的影响。针对网络雷达对抗系统低发射功率的运用场景,研究了线形、环形和区域三种基本配置下的覆盖范围和对应的检测性能。

余佳佳[6](2018)在《基于分布式组网的复杂环境微弱目标探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小型无人机的使用日渐频繁,以小型无人机为代表的“低小慢”目标的检测与跟踪对于安全隐私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低小慢”目标的检测与跟踪,可以采用分布式网络雷达系统进行联网探测目标的方案,通过多个小型节点雷达分散布设,对雷达回波进行信号级与位置级的融合,实现对微弱目标的识别与跟踪。本文针对分布式网络雷达信号级信息融合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首先阐述了分布式网络雷达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基本原理和工作模式,推导出其信号模型和实现全相参的条件;然后针对实现信号级融合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正交频分线性调频信号和相位编码信号的相参参数估计方法,并分析了相参参数估计误差对于合成性能的影响;最后重点分析了分布式网络雷达相参合成系统的核心,即相参参数估计误差的问题。本文的具体工作简述如下:1.介绍了一种由多个节点雷达组成的分布式网络雷达相参合成系统,详细给出了其信号处理框架和工作流程,建立了雷达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设计了合适的正交波形,分析了雷达信号在目标处空间能量干涉的原理,并给出了实现发射相参的条件。2.首先对节点雷达发射的正交频分线性调频信号的正交性能进行仿真分析,保证分布式网络雷达可以正常工作;然后对两节点分布式网络雷达系统接收相参模式和全相参模式进行仿真验证,仿真表明接收相参融合可获得6dB信噪比增益,全相参融合可获得9dB信噪比增益。最后,对两种相参参数估计方法:峰值法和互相关法进行性能比较,同时分析了相参参数估计精度对于相参合成性能的影响。3.分析了在发射信号理想分离和非理想分离情况下,信号模型参数和接收机输入信噪比对于相参参数估计精度的影响;然后分析了目标散射特性,包括目标雷达散射截面和基于多散射点中心模型,对相参参数估计精度的影响。

宫志华,刘洋,陈春江[7](2017)在《分布式雷达对非合作目标弹道测量精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非合作目标高精度弹道测量问题,提出采用一主三副脉冲体制分布式雷达系统组网测量模式,对系统提供的"多测距多测速"冗余测元采用基于函数约束的测元层数据融合计算方法,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弹道测量精度,结果表明:在合理布站条件下,如果雷达测元只含有随机误差,则弹道测量精度很高;如果测元存在系统误差,则弹道测量精度有所下降。针对消除测元系统误差,提出了4项修正内容。该文研究工作为今后作战试验条件下雷达组网测试和数据处理提供了参考。

冯涵哲[8](2017)在《分布式雷达组网目标定位功率分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布式MIMO组网雷达已经成为国内外雷达发展一大趋势。其主要优势是组网内部信息的共享,使得每部雷达都能获取来自组网的更多信息,从而认知修正强化性能。通过接收站反馈回来的先验信息,分布式MIMO组网雷达能够根据反馈信息,自适应调整自身的发射参数。实际应用中,组网雷达系统的资源通常不足以支持所有发射站全相满负荷工作。如何利用分布各地的接收站反馈的先验信息,在有限的发射资源下实现最优的定位效果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这种目的的指引下,本文提出了在不同的设备、场景下,合理地调配发射资源以实现分布式雷达组网对目标定位性能的提升。按照应用中的雷达设备与目标数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为几点:自发自收雷达对单目标定位、收发分置型MIMO雷达对单目标定位、收发分置型MIMO雷达对少量编队目标定位、收发分置型MIMO雷达对广域分布多目标定位。在充分了解并借鉴了国内外相关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分布式雷达组网的功率算法做出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及贡献如下:1.提出了一种用于自发自收型MIMO雷达对目标定位时应用的功率分配算法,以实现该系统有限功率的快速优化分配。首先推导出了系统对目标定位时最小均方误差的克拉美罗下界,并将其作为需优化的代价函数。接着,通过凸函数的基本定义证明了该问题的目标函数为非凸函数。而后,将已有的凸松弛算法改进,通过自反馈修正凸松弛时设定的参数使分配结果能逼近最优。2.功率分配可以提高分布式雷达系统的功率资源的利用率。分析了分布式雷达组网系统对目标定位时误差的克拉美罗下界(Cramér-Rao low bound,简称CRLB)的两个特性。在经典的功率分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功率分配算法并将其应用于认知分布式多雷达系统,称这种算法为交替全局搜索算法(Alternating Global Search Algorithm,简称AGSA)。在本文中,期望的目标是直接最小化非凸非线性的CRLB的目标位置估计。采用LaSalle不变性原理对该算法的收敛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我们分析了两种该种模型下可以采用的相关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通过该算法最终获取了与功率分配相关的着名Pareto最优解集,从而可以间接导出保证期望定位精度的情况下最小化总功率问题的解。3.针对MIMO雷达对成编队的多个目标进行定位时的功率分配问题,做出了以下研究:(1)将两种传统优化模型的框架进行了优势互补,融合成为一种更完备的资源分配模型;(2)本文结合交替搜索、序列二次规划和极值选取的思想,设计了一种可以求解双目标规划问题的优化方法;(3)针对多个编队目标定位过程的功率分配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适应算法。4.针对多雷达大量离散多目标定位的应用背景,结合人类行为学和遗传算法,设计了一种一维基于函数值的搜索方法。大量目标同时定位的功率分配问题,即使经过最小可行变量集的降维处理,其函数依旧极其复杂,传统优化算法极易限入局部最小点。针对这种难题,本文设计了该算法。其算法思想主要包含:(1)遗传算法中,优选多个较优函数值作为下一个子步起点进行遗传传递的思想;(2)当遇到单一的驻点不会停止搜索,将模仿人类行为学,继续前进寻找下一峰值。

陆晔[9](2017)在《分布式窄带雷达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达成像正在逐渐成为雷达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传统雷达系统采用宽带信号来提高距离向精度,随着信号带宽增大,无线电频谱资源日益紧张,为雷达系统的设计带来了极大挑战。论文研究一种窄带成像雷达,可有效减少频谱占用。多部窄带雷达组成分布式雷达系统,对目标区域进行多角度探测,系统对多部雷达的成像结果进行联合处理获得目标更全面的成像信息,克服了单部雷达观测角度小的不足,更好地满足了成像需求。因此对分布式窄带雷达系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研究分布式窄带雷达系统,分别从窄带多普勒后向投影(Back Projection,BP)成像算法推导,算法仿真分析,仿真误差分析,分布式窄带成像系统构建,小规模实测验证系统搭建等方面对分布式窄带雷达成像展开研究。论文首先深入研究了传统时域宽带BP成像的原理与流程,传统方法依赖大带宽提供高距离向分辨率。针对窄带信号距离向分辨率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回波多普勒分辨率的成像算法。该方法通过构造成像数据,并将每一慢时刻采样数据反投影回等多普勒线的方式实现目标成像。对点扩散函数进行分析,推导得出成像转角是影响成像分辨率的主要因素。该成像方法不依赖于雷达发射信号带宽,为获得与宽带信号相比拟的成像分辨率,要求具备较大的观测角度。基于转台模型设计了圆周扫描仿真系统,并对成像的参数设置进行剖析。1.分别配置了单目标与多目标的情形,对不同观测角度下目标成像结果进行归纳与分析;2.该模型对空间目标的成像可行性进行探究,并完成了对空间多点目标的仿真成像;3.实际情形中雷达平台不会总是沿着理想轨迹运行,在雷达平台位置的不同方向添加误差,对存在位置误差情形下的成像进行仿真和分析。设计了分布式窄带雷达成像系统架构,并提出了相应的多普勒BP非相干成像方法。第一,在无误差的理想轨迹情况下,针对点目标与面目标的情形,通过改变雷达数目与运动轨迹对分布式成像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分布式平台成像可以提高成像区域两维分辨率均匀性,弥补单部雷达观测角度有限的不足;第二,建立了分布式系统内部角度误差与径向位置误差模型。通过在雷达间引入相对运动夹角与圆周运动半径方向的位置误差,对雷达非理想轨迹的成像结果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并设计了分布式窄带连续波转台成像实测验证系统,对单目标与多目标的情形制定了实测数据采集方案并对实测数据进行成像处理。在雷达沿圆轨迹运动模型下,实测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分布式窄带连续波多普勒BP成像算法的有效性。

邹思源[10](2017)在《针对小目标的多雷达系统技术研究与其在复杂电磁环境散射建模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多雷达系统由空间分开的多部雷达组成,能够对系统中观测到的目标的所有信息进行融合处理。由于其具有高精度、高机动性和高抗干扰能力,并且可以用较低的费用获得较高的可靠性,所以成为新一代雷达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多雷达系统技术中的信号处理和融合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将该技术应用于多移动平台的实时定位与地图构建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研究了一种由多个小型雷达组成的分布式雷达系统构架,并考虑了信号相参积累和恒虚警检测,每个雷达节点都先后工作于两种模式:正交模式和全相参模式。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回波信号的信噪比。2.研究了极大似然配准算法,并且通过仿真验证了其能够较准确地估计系统偏差,保证多雷达系统的优越性。在实时目标跟踪方面,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遗传粒子滤波和协方差交叉融合的目标跟踪算法,重采样过程中应用自适应遗传算法,通过交叉和变异操作改善粒子退化问题。非迭代快速协方差交叉融合算法能够在保证实时性的情况下得到目标的一致性估计。仿真结果表明,对比经典粒子滤波,本文提出的目标跟踪算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3.提出一种基于遗传粒子滤波算法的实时定位与地图构建过程,并将多个使用脉冲雷达传感器获得的局部地图根据协方差交叉算法进行匹配融合,最终得到最优的全局地图。仿真结果表明移动平台位置估计和点路标及线段路标的定位估计都随着时间的积累得到了改善。最后,研究了基于点路标的线段路标构建,该过程使用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与线段匹配融合实现。整个算法的有效性最终由仿真结果验证。

二、分布式雷达组网模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雷达组网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责任区保障及目标跟踪任务的雷达组网管控研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基于责任区保障任务的组网管控
        1.2.2 基于目标跟踪任务的组网管控
    1.3 论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雷达组网系统相关理论
    2.1 雷达组网系统基本概念
    2.2 雷达组网系统的“四抗”能力分析
        2.2.1 雷达组网抗电子干扰能力
        2.2.2 雷达组网抗隐身能力
        2.2.3 雷达组网抗反辐射能力
        2.2.4 雷达组网抗低空突防能力
    2.3 雷达组网系统的优化部署
        2.3.1 部署原则
        2.3.2 入网雷达类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组网责任区保障问题研究
    3.1 引言
    3.2 责任区保障问题数学建模
    3.3 基于传统遗传算法的组网优化部署
        3.3.1 遗传算法基本思想
        3.3.2 遗传算法的特点
        3.3.3 传统遗传算法的组网优化部署研究
    3.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组网优化部署
        3.4.1 免疫遗传算法的组网优化部署研究
        3.4.2 免疫遗传算法的改进与仿真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跟踪任务的雷达组网管控研究
    4.1 引言
    4.2 目标跟踪和资源管控概述
        4.2.1 目标跟踪技术
        4.2.2 资源管理技术
    4.3 组网节点管控算法概述
    4.4 目标跟踪问题数学建模
    4.5 目标跟踪评估准则推导
    4.6 资源代价最小化的组网管控算法
        4.6.1 最优化数学模型
        4.6.2 代价相同的雷达开机选择算法
        4.6.3 代价不同的雷达开机选择算法
    4.7 目标状态估计
    4.8 仿真结果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与应用试验
    5.1 引言
    5.2 责任区保障的组网管控技术应用
    5.3 目标跟踪任务的组网管控技术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ZeroMQ的分布式雷达对抗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作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ZeroMQ的分布式仿真方案
    2.1 雷达对抗仿真概述
        2.1.1 雷达对抗
        2.1.2 雷达对抗仿真功能需求
    2.2 分布式仿真系统框架
        2.2.1 ZeroMQ消息传输技术
        2.2.2 分布式消息架构设计
        2.2.3 仿真时间管理设计
    2.3 仿真管理平台模型设计及实现
        2.3.1 平台结构及功能实现
        2.3.2 软件接口设计
        2.3.3 交互界面设计
    2.4 动态场景管理平台设计及实现
        2.4.1 软件功能概述
        2.4.2 坐标系转换模块
        2.4.3 信息传输模块
        2.4.4 通信接口及交互界面设计
    2.5 仿真分系统平台设计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对抗装备仿真系统建模
    3.1 雷达系统仿真建模
        3.1.1 分布式仿真中雷达仿真方法
        3.1.2 单周期仿真任务计算
        3.1.3 天线方向图模块
        3.1.4 功率计算模块
        3.1.5 信号处理模块
        3.1.6 目标检测模块
        3.1.7 雷达系统仿真测试
    3.2 侦察系统仿真建模
        3.2.1 侦察仿真系统概述
        3.2.2 参数测量模块
        3.2.3 信号分选识别模块
    3.3 干扰系统仿真建模
        3.3.1 干扰仿真系统概述
        3.3.2 噪声遮蔽干扰
        3.3.3 距离多假目标干扰
        3.3.4 同步拖引干扰
        3.3.5 切片脉冲叠加干扰
        3.3.6 角度波门挖空干扰
    3.4 对抗系统仿真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雷达对抗系统仿真测试
    4.1 雷达对抗仿真场景想定
        4.1.2 支援式干扰仿真场景想定
        4.1.3 自卫式干扰仿真场景想定
    4.2 分布式仿真系统结构
    4.3 分布式仿真成员信息交互
    4.4 分布式仿真测试结果及分析
        4.4.1 支援式干扰场景仿真测试
        4.4.2 自卫式干扰场景仿真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分布式雷达协同抗干扰与目标角度估计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 雷达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1.2.2 分布式雷达研究
    1.3 本文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分布式结构雷达原理及干扰抑制
    2.1 分布式雷达信号处理模型
        2.1.1 分布式雷达结构及特点
        2.1.2 分布式结构雷达工作原理
    2.2 雷达干扰及对抗方法
        2.2.1 雷达干扰分类
        2.2.2 雷达抗干扰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平台等效发射波束形成干扰抑制方法
    3.1 DBF原理
    3.2 分布式平台DBF的应用
        3.2.1 接收和发射波束形成
        3.2.2 等效发射波束干扰抑制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平台下FDA干扰抑制方法
    4.1 FDA原理及特性
        4.1.1 相控阵与频率分集阵列
        4.1.2 FDA发射方向图
    4.2 FDA单站欺骗干扰抑制
        4.2.1 信号模型
        4.2.2 FDA单站抗欺骗干扰方法
    4.3 FDA多站抗干扰性能研究
        4.3.1 FDA单站抗干扰局限性
        4.3.2 FDA多站抗欺骗干扰方法
        4.3.3 FDA-MIMO雷达参数研究
    4.4 算法仿真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盲源分离干扰对消的主瓣干扰抑制方法及测角应用
    5.1 盲源分离原理及特点
        5.1.1 盲源分离原理
        5.1.2 盲源分离数学模型
    5.2 基于盲源分离干扰对消的主瓣干扰抑制方法
    5.3 干扰对消后的角度估计与定位
        5.3.1 和差波束测角
        5.3.2 分布式结构雷达系统目标定位
    5.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5.4.1 单脉冲和差波束测角
        5.4.2 目标定位压制干扰抑制仿真
        5.4.3 盲源分离干扰对消方法参数探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分布式穿墙成像雷达管控与数据融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管控系统设计与融合方法研究
    2.1 管控系统分析与组网设计
        2.1.1 节点雷达组成与功能
        2.1.2 融合中心组成与功能
        2.1.3 组网设计
        2.1.4 管控系统应用简介
    2.2 数据格式与管控指令设计
        2.2.1 数据传输格式
        2.2.2 管控指令设计
    2.3 基于图像分割与邻域滤波的图像融合方法研究
        2.3.1 二维Otsu图像分割
        2.3.2 邻域滤波
        2.3.3 融合方法概述
        2.3.4 算法简介与处理流程
        2.3.5 算法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分布式穿墙成像雷达管控系统实现
    3.1 节点雷达控制板与上位机设计与实现
        3.1.1 信机控制板设计
        3.1.2 节点雷达上位机总体架构
        3.1.3 上位机界面主线程设计实现
        3.1.4 上位机工作者线程设计实现
    3.2 融合中心上位机设计与实现
        3.2.1 融合中心上位机总体架构
        3.2.2 多线程设计
        3.2.3 基于完成端口模型的数据接收服务器类设计
        3.2.4 控制服务器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实测数据的管控系统验证与分析
    4.1 系统实物图
    4.2 实验场景介绍
    4.3 数据录制测试
    4.4 融合方法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目标有源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分布式雷达系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1.2.2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技术发展历程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第二章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特点
    2.1 目标检测相关背景
        2.1.1 奈曼皮尔孙准则
        2.1.2 接收机工作特性
    2.2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信号处理特点
        2.2.1 分集处理增益
        2.2.2 雷达抗截获性能
        2.2.3 发射系统效率
        2.2.4 时空同步
        2.2.5 数据融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目标有源检测性能
    3.1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接收信号模型
        3.1.1 信号处理流程
        3.1.2 RCS散射系数
        3.1.3 接收信号模型
    3.2 目标RCS系数独立条件下的有源检测
        3.2.1 检测问题描述
        3.2.2 有源检测性能
    3.3 不同雷达系统的检测性能对比
        3.3.1 与相控阵雷达的理想检测性能对比分析
        3.3.2 与多基地雷达的理想检测性能对比分析
    3.4 目标RCS散射系数相关条件下的检测性能
        3.4.1 目标RCS散射系数相关时的检测
        3.4.2 目标RCS散射系数分布未知时的检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动目标显示
    4.1 常用的MTI技术
        4.1.1 改善因子、杂波衰减和多普勒频率模型
        4.1.2 多通道单延迟线对消器
        4.1.3 多通道双延迟线对消器
        4.1.4 多通道多延迟线对消器
    4.2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MTI分析与仿真
        4.2.1 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的MTI的优势
        4.2.2 对消器类型
        4.2.3 布站模型与改善因子的关系
        4.2.4 信号参数对改善因子的影响
    4.3 目标坐标表示的修正方法
        4.3.1 修正量测方法
        4.3.2 仿真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配置模型对有源检测的影响
    5.1 覆盖范围模型概述
    5.2 有源检测覆盖范围模型建立
        5.2.1 全向搜索覆盖范围模型
        5.2.2 有向搜索覆盖范围模型
    5.3 检测性能仿真
        5.3.1 系统配置模型的覆盖范围
        5.3.2 系统配置模型的检测性能等值线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基于分布式组网的复杂环境微弱目标探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分布式网络雷达相参合成原理
    2.1 引言
    2.2 分布式网络雷达相参合成基本原理
        2.2.1 相参合成系统信号处理框架
        2.2.2 相参合成系统工作流程
    2.3 分布式网络雷达信号模型
    2.4 信号空间能量干涉原理分析
    2.5 相参合成原理验证分析
        2.5.1 接收相参原理验证
        2.5.2 全相参原理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射相参实现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合适的正交波形设计
    3.3 相参参数估计方法性能比较
        3.3.1 相参参数数学模型
        3.3.2 峰值法
        3.3.3 互相关法
    3.4 基于相位编码信号的互相关估计方法研究
    3.5 相参参数估计误差对相参合成性能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参参数估计误差分析
    4.1 引言
    4.2 信号模型参数对于相参参数估计的影响
        4.2.1 载频间隔对时延(差)估计的影响
        4.2.2 载频间隔对相位差估计的影响
    4.3 目标RCS对相参参数估计的影响
        4.3.1 雷达截面积的定义
        4.3.2 目标 RCS 仿真
        4.3.3 目标 RCS 对参数估计的影响
    4.4 基于多散射点中心模型的相参参数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分布式雷达对非合作目标弹道测量精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弹道参数估计模型
2 仿真实例分析
3 结束语

(8)分布式雷达组网目标定位功率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单雷达多目标定位
        1.2.2 多雷达单目标定位
    1.3 研究内容安排
第二章 自发自收分布式雷达组网单目标定位功率分配
    2.1 引言
        2.1.1 基于DRNS的自反馈修正凸松弛功率分配算法
    2.2 系统建模
        2.2.1 信号模型
        2.2.2 误差模型
        2.2.3 TLSE函数的非凸性证明
        2.2.4 功率分配的优化模型及凸松弛后优化模型
    2.3 自修正凸松弛算法
        2.3.1 自修正凸松弛算法的求解过程
    2.4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2.4.1 目标定位背景下不同算法优化性能比较
        2.4.2 不同凸松弛参数自修正凸松弛算法优化性能比较
    2.5 结束语
第三章 分布式雷达组网系统单目标定位时功率分配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建模
        3.2.1 雷达系统参数设定
        3.2.2 克拉美罗下界
        3.2.3 克拉美罗下界的性质
    3.3 功率分配算法AGSA
        3.3.1 固定总功率的优化模型
        3.3.2 全局收敛性分析
        3.3.3 功率分配的Pareto解集
        3.3.4 计算复杂性分析
    3.4 仿真实验
    3.5 小结
第四章 用于多目标定位的MIMO雷达快速功率分配算法
    4.1 引言
    4.2 数学模型
        4.2.1 雷达系统目标定位误差代价函数
        4.2.2 现有的两种功率分配模型
        4.2.3 针对多目标定位的DOP优化模型
    4.3 AGOA算法
        4.3.1 AGOA算法的求解过程
    4.4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4.4.1 单目标背景下不同算法优化性能比较
        4.4.2 验证算法在多目标定位背景下的有效性
    4.5 小结
第五章 MIMO雷达系统多目标定位功率分配通用算法研究
    5.1 引言
    5.2 系统建模
        5.2.1 功率分配模型
        5.2.2 优化模型的建立
    5.3 人类行为学算法(HBA)
    5.4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基本情况
    2. 教育背景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分布式窄带雷达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合成孔径雷达
        1.2.2 窄带连续波雷达成像
        1.2.3 分布式雷达系统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BP成像算法分析
    2.1 引言
    2.2 传统时域BP成像算法
    2.3 窄带多普勒BP成像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窄带雷达成像算法仿真及分析
    3.1 引言
    3.2 成像性能分析
    3.3 圆周轨迹扫描成像系统仿真验证
        3.3.1 成像系统原理概述
        3.3.2 成像几何模型与参数设计
        3.3.3 不同观测角成像结果
        3.3.4 对空间多目标成像结果
    3.4 系统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布式窄带雷达成像
    4.1 引言
    4.2 分布式雷达成像系统
    4.3 分布式雷达成像模型实验仿真
        4.3.1 对点目标成像
        4.3.2 对区域面目标成像
    4.4 分布式系统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窄带雷达实测验证系统
    5.1 引言
    5.2 实测数据采集系统
        5.2.1 数据采集系统模块介绍
        5.2.2 雷达前端模块测试
        5.2.3 数据采集模型
        5.2.4 实测数据采集场景
    5.3 实测数据成像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针对小目标的多雷达系统技术研究与其在复杂电磁环境散射建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多雷达信号处理与融合
    2.1 引言
    2.2 分布式网络雷达构架
    2.3 分布式网络雷达信号处理融合
        2.3.1 回波信号处理流程
        2.3.2 信号回波相参积累
        2.3.3 雷达回波恒虚警概率检测
    2.4 仿真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雷达目标跟踪
    3.1 引言
    3.2 极大似然配准算法
        3.2.1 算法流程
        3.2.2 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3.3 基于遗传的粒子滤波跟踪算法
        3.3.1 贝叶斯估计理论
        3.3.2 粒子滤波算法
        3.3.3 自适应遗传算法
    3.4 快速协方差交叉融合算法
        3.4.1 一致性证明
        3.4.2 融合权重因子分析
    3.5 算法流程与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雷达实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
    4.1 引言
    4.2 SLAM算法
        4.2.1 基于概率方法的SLAM
        4.2.2 基于非概率模型的SLAM
    4.3 多雷达基于遗传粒子滤波的SLAM
        4.3.1 算法步骤与流程
        4.3.2 点路标SLAM仿真与分析
        4.3.3 线段SLAM仿真与分析
    4.4 基于点路标的线段路标构建
        4.4.1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4.4.2 算法流程
        4.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分布式雷达组网模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责任区保障及目标跟踪任务的雷达组网管控研究实现[D]. 王浩炎.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21
  • [2]基于ZeroMQ的分布式雷达对抗仿真软件设计与实现[D]. 任思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3]分布式雷达协同抗干扰与目标角度估计算法研究[D]. 杨益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分布式穿墙成像雷达管控与数据融合技术研究[D]. 高绪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网络雷达对抗系统目标有源检测技术研究[D]. 卓奕弘.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6]基于分布式组网的复杂环境微弱目标探测方法研究[D]. 余佳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分布式雷达对非合作目标弹道测量精度分析[J]. 宫志华,刘洋,陈春江. 弹道学报, 2017(03)
  • [8]分布式雷达组网目标定位功率分配研究[D]. 冯涵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1)
  • [9]分布式窄带雷达系统研究[D]. 陆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1)
  • [10]针对小目标的多雷达系统技术研究与其在复杂电磁环境散射建模中的应用[D]. 邹思源.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分布式雷达组网模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