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雾干燥设备油雾粒度分布及轨迹设计的实验分析

喷雾干燥设备油雾粒度分布及轨迹设计的实验分析

一、料雾粒度分布的实验分析和喷雾干燥设备的轨迹法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璇,赵立杰,冯怡,鲜洁晨,王优杰[1](2019)在《中药水提液物理特性对双流体雾化器雾化效果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中药水提液在双流体雾化器雾化过程中的特性,阐明药液的雾滴粒径与其自身物理性质间的关系,并建立专属模型。方法:测定66种中药水提液的物理性质参数,包括固含量、相对密度、动力黏度、平衡表面张力、动态表面张力等。采用Spraylink高速喷雾粒度仪测量中药水提液雾化过程中的实时雾滴粒径。统计学分析雾滴粒径与物理性质参数间的相关性,筛选与物理性质相关度最大的雾滴粒径分布值,进行曲线拟合建立数学模型。结果:①方法学考察显示,雾滴粒径测量方法精密度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②中药水提液在双流体雾化器雾化过程中,当雾滴距喷嘴的垂直距离(H)增大时,雾滴粒径随之增大,雾场分布由窄变宽;同一垂直距离下,雾场边缘的雾滴粒径大于中心位置的雾滴粒径;空间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雾滴粒径随雾化压力的升高而减小。③统计学分析显示,雾滴中位粒径(D50)与动力黏度呈正相关,与平衡表面张力呈负相关,并得到拟合模型方程y=16.202-3.749x+1.359x2-0.078x3(y:D50,x:动力黏度)。结论:中药水提液的动力黏度是双流体雾化器雾化过程中雾滴粒径变化的重要因素,可由中药水提液的动力黏度推算雾滴的中位粒径;固含量、相对密度等其他物理性质对雾滴粒径无显着影响。

李佳璇[2](2019)在《中药水提液理化特性对喷雾干燥过程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分析中药水提液理化特性对喷雾干燥的喷雾过程、干燥过程、粉体收集过程的影响,分析中药水提液影响喷雾干燥各个过程的关键物理特性和化学组分,阐明喷雾干燥过程中发生热熔型黏壁的物质基础,建立理化特性与喷雾过程参数的相关关系,为中药水提液喷雾干燥技术及实践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支撑。方法:选取66种常用中药,建立中药水提液化学组分,包括柠檬酸、葡萄糖、蛋白质等的含量测定方法;测定中药水提液的平衡表面张力(Equilibrium Surface Tension,EST)、动态表面张力(Dynamic Surface Tension,DST)等物理特性;记录中药水提液喷雾干燥收粉率及黏壁情况,并对中药水提液的喷雾过程和干燥过程进行表征;采用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手段,对中药水提液自身理化特性、喷雾过程、干燥过程、粉体收集过程进行相关性分析,挖掘潜在的隐性关联性,并对显着相关的参数进行模型化研究。结果:(1)本研究所选中药分布广泛,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建立并优化了理化性质测定方法,直观分析显示果实类中药的水提液中有机酸、小分子糖含量较高,DST比EST更能精细地表征药液在运动状态时的表面张力的差异和变化;统计分析尚未发现中药水提液化学组分与物理性质之间存在相关关系;(2)中药水提液通过双流体雾化器雾化,雾滴粒径分布随距喷嘴垂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喷雾场分布由窄变宽;同一高度下,雾滴粒径自中心向双侧增大;雾滴粒径随雾化压力的升高而变小;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粒径分布D50与动力粘度(x)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并得到相关模型:D50=16.202-3.749x+1.359x2-0.078x3。(3)以单液滴干燥过程中表面粘度的变化,表征中药水提液的干燥过程,数据挖掘得到单液滴表面粘度最高点与其两侧所形成的夹角θ与动力粘度呈负相关,单液滴表面粘度的上升速率与动力粘度呈正相关;以上升速率、下降速率、角度值θ、收粉率为自变量作PCA分析,当取2个主成分时,作HCA聚类图,中药被区分为两类,与收粉率分类一致,收粉率>50%和收粉率<50%。(4)以小分子糖、有机酸、蛋白质、鞣质等7种化学组分为自变量作PCA和HC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可以被显着区分为热熔型黏壁(收粉率=0)和非热熔型黏壁中药(收粉率>0)两类,进而通过OPLS-DA分析得到L-苹果酸、柠檬酸、果糖、葡萄糖为中药水提液是否为热熔型黏壁的差异性因素;通过基于信息熵的互信息和关联算法分析得到:化学组分对收粉率的影响重要性依次为葡萄糖、果糖、L-苹果酸、柠檬酸、蔗糖、鞣质、多酚、蛋白质;物理指标对收粉率的影响重要性依次为DST10ms、动力粘度、DST94ms、DST1000ms、EST。结论:基于本文对66种中药水提液的检测分析,初步认为当中药水提液的固含量较低、粘度较低时,化学组分对双流体型雾化器的雾化过程和干燥过程无显着影响,但与热熔型黏壁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小分子成分L-苹果酸、柠檬酸、果糖、葡萄糖是导致中药水提液热熔型黏壁的关键因素。中药水提液被双流体雾化器雾化的过程中,药液的动力粘度对雾滴粒径的影响最大,并由动力粘度可推导雾滴粒径分布D50的大小;在干燥过程中,随着中药水提液动力粘度的增大,单液滴表面粘度的上升速率随之加快,而表征单液滴表面粘度升降趋势的角度值可能会随之减小,最终使得药液在一定动力粘度范围内的干燥速率加快;角度值可作为判断中药水提液是否适合喷雾干燥以及喷干后的黏壁程度的指标;中药水提液的动力粘度和DST10ms是影响喷雾干燥效果的重要因素。实验中发现部分中药水提液进行醇沉后,发生热熔型黏壁,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腾飞,郑彧,庄新江,李镔,邹景良,韦中华,徐鹏[3](2017)在《氮化硅陶瓷粉料造粒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氮化硅陶瓷具有高强度、高硬度、良好的断裂韧性等优异力学性能,并具有独特的自润滑性能,而日益受到重视。氮化硅陶瓷粉料是制备氮化硅陶瓷的关键原料,粉料的处理方式是影响陶瓷性能的关键步骤。本文介绍了目前较为常见的氮化硅陶瓷粉料的处理方法,并对各处理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重点阐述了喷雾造粒工艺及其目前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目前氮化硅粉料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氮化硅粉料处理方法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杨盛楠[4](2015)在《高压均质和喷雾干燥工艺对SPI及其组分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蛋白不但富含营养物质,还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特性,在食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天然大豆蛋白的功能属性并不突出,在现实应用中没有充分利用其所具有的功能性质。我国的大豆分离蛋白产品主要为高凝胶性,而其他性质的类型几乎没有,严重供需不平衡,因此大豆蛋白的多元化改性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高压均质对蛋白结构的异构效应,进而改善大豆蛋白功能特性,制备多类高品质大豆改性蛋白,并针对于大豆蛋白中主要的7S和11S组分的功能特性变化进行分析,以实现大豆蛋白不同组分在食品体系协同增效。分析大豆分离蛋白经过喷雾干燥处理后,其性质的变化趋势,优化喷雾干燥的工艺参数,并加入热保护剂,降低喷雾过程中SPI的变性程度,以提高其功能特性。SPI经过高压均质处理能够显着提高SPI各项功能特性,其不同的功能特性所对应的产生最佳效果的均质范围也不相同。在试验范围内,当均质压力升高时,大豆分离蛋白的各项功能特性都得到增强,其中SPI的溶解性在40MPa处达到最高。大豆分离蛋白7S和11S组分经过高压均质处理后,SPI的溶解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7S组分变化趋势一致,说明SPI的溶解能力和乳化能力的变化主要受到7S组分的影响;而高压均质对SPI的起泡性影响不大,但对7S和11S组分影响较明显;SPI泡沫稳定性的变化趋势则与7S和11S的变化趋势相反。通过喷雾干燥制备SPI干燥粉,确定了以料液蛋白浓度、料液pH和进风温度为响应面实验的三个因素,SPI的蛋白分散指数为响应值。在实验中,三个因素对SPI溶解度的影响顺序为物料pH>入口温度>物料浓度。当喷雾干燥工艺条件为物料浓度4.89%,pH7.32,进口温度154.86℃时,所得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为最佳,此时SPI的蛋白分散指数为86.19%。在喷雾干燥的过程中,通过对添加了不同种类的多元醇的SPI溶解性、乳化性、热性质和粒度分布的比较分析可知,试验的几种多元醇对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和乳化性有改善效果,随着多元醇的羟基数和多元醇含量的增加而效果递增,并且大豆分离蛋白的变性温度明显升高,经过喷雾干燥后热变性程度也有所降低,而SPI的粒径分布整体左移,D50明显减小,粒径下降。

钟蔚[5](2013)在《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提出微生态制剂是有效的抗生素替代物,可有效防治动物疾病,促进生长发育,并且无毒无副作用,无残留污染,不产生抗药性,在养殖业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在微生态制剂的实际应用中,常存在有效活菌数低、产品稳定性差、保质期短等问题,限制了其工业化生产和大规模应用。由于枯草芽孢杆菌在其生活史中可形成抗逆性极强的芽孢,在稳定性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且枯草芽孢杆菌是我国农业部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都允许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菌种,因此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是一种理想的抗生素替代物。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Bacillus subtilis BS1作为饲料添加剂可有效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并有效提高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BS1进行发酵培养基优化、发酵工艺优化以及喷雾干燥工艺优化,旨在获得芽孢数高、稳定性好的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工艺,为枯草芽孢杆菌制剂替代抗生素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S1发酵培养基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枯草芽孢杆菌BS1最适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分别为麦芽浸粉、黄豆粉和碳酸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和回归正交组合试验,对枯草芽孢杆菌BS1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芽孢产量与麦芽浸粉、黄豆粉、碳酸钙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显着性和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在37℃,180rpm·条件下,培养基配方为麦芽浸粉1g/L,黄豆粉15g/L,CaCO36.68g/L, MnSO40.4g/L,MgCl22g/L,培养48h,枯草芽孢杆菌BS1菌株的芽孢产量可达8.55×1010cfu/mL,比初始水平提高了131倍。2.实验室规模发酵条件研究。50L发酵罐小试试验表明,装液量60%(V/V),温度37+1℃,搅拌转速200rpm,无菌空气通气量为1.5m3/h,罐压0.03~0.05Mpa,自然pH进行发酵,菌体生长约8h进入对数期,16h进入稳定期,20h开始形成芽孢,28h芽孢大量形成,芽孢产量于46h达到最高值6.90×109cfu/mL。3.中试规模发酵条件研究。通过500L发酵罐中试规模试验,得出较适于枯草芽孢杆菌BS1的发酵过程控制策略为:0-8h,搅拌转速100rpm,通气量12m3/h;8-20h,搅拌转速150rpm,通气量18m3/h;20~48h,搅拌转速100rpm,通气量10m3/h;全程温度37+1℃,罐压0.03~0.05Mpa,自然pH。采用上述发酵过程控制策略,在5000L发酵罐规模进行枯草芽孢杆菌BS1试生产,经5次发酵,平均芽孢产量为1.02×1010cfu/mL,比初始水平提高了15.7倍。4.以玉米淀粉为干燥助剂,进风温度210℃,送料变频13Hz,对枯草芽孢杆菌BS1发酵液进行喷雾干燥,产品得率为48.8%,水分含量为5.27%。该粉剂在常温下贮存,保质期至少可达6个月,细菌存活率稳定在84%左右。

朱德芳[6](2011)在《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双重微胶囊化及性质表征》文中提出花生四烯酸是一种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作用,其主要以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形式存在,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在体外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在体内易受胃液影响,产生氧化酸败现象,变质的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对人体有害并且气味难闻,影响摄入体验;另一方面,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常温下为粘稠状液态,运输、储存不便。而且油溶性花生四烯酸甘油酯难与水溶性物质混合,限制了花生四烯酸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寻找-种工艺技术来解决花生四烯酸面临的这些问题。论文以糊精以及实验室自制的变性淀粉MSF-231为壁材,对花生四烯酸甘油酯进行喷雾干燥处理,得到花生四烯酸甘油酯一次微胶囊产品;应用一次微胶囊产品,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为肠溶性壁材进行二次微胶囊化,得到耐酸性的肠溶微胶囊产品。研究微胶囊化的工艺配方,检验对比所得两种微胶囊产品的常规性质,考察产品的耐酸碱能力,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一次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配方为:30%花生四烯酸甘油酯,15%自制变形淀粉MSF-231、54%糊精,自制复合乳化剂P0281用量为0.7%、P0299-2用量为0.3%,乳化温度75℃,30MPa高压均质2次,该工艺得到的乳状液稳定性高达99.89%;最佳喷雾干燥工艺为: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95℃,固液比1:1,对乳状液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的花生四烯酸甘油酯一次微胶囊产品性质稳定,包埋效果好。二次微胶囊制备的最佳工艺配方为:80%花生四烯酸甘油酯一次微胶囊,20%HPMCP,溶剂组成为乙醇/二氯甲烷,比例为3:1,壁材溶液浓度为7%;喷雾干燥条件为:进风温度135℃,出风温度75℃;所得产品油脂释放率低,干燥完全。2、两种微胶囊产品的结构均接近于球形,一次、二次微胶囊产品的挥发物含量分别为2.77%和2.18%,含油率分别为29.86%和23.83%,均接近于原始含油率,包埋率分别为96.21%和97.36%,初始表面含油率分别为1.13%和0.63%,120天内增量分别为0.41%和0.32%,说明两种微胶囊产品干燥完全,微胶囊化工艺较完善,芯壁材混合均匀,包埋率高,表面含油率低、表面油增加缓慢。并且二次微胶囊化没有破坏一次微胶囊产品原有性质。3、一次微胶囊产品和二次微胶囊产品的初始PV值分别为2.57meq/kg和2.44meq/kg,120天内增量分别为2.00meq/kg和1.71meq/kg,两种微胶囊产品初始酸价分别为0.61 mg KOH/g和0.57 mg KOH/g,在250天内酸价变化均比较缓慢,增量分别为2.75 mg KOH/g和2.36 mg KOH/g,在250-350天共100天贮存期内,一次微胶囊产品酸价上升速度加快,增量为3.57 mg KOH/g,而二次微胶囊产品酸价变化依然缓慢,增量为0.18 mg KOH/g, PV值低,变化缓慢,说明两种壁材都能够有效隔离氧气,达到保护芯材的目的;酸价变化情况说明二次微胶囊化能增加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微胶囊的贮藏时间。4、一次微胶囊产品经人工胃液30分钟处理后,油脂释放率为18.63%,经4小时处理后,油脂释放率为92.38%,二次微胶囊产品经人工胃液4小时处理,油脂释放率仅为5.81%,说明二次包埋有效地控制了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在胃部的释放,减少了花生四烯酸甘油酯的体内变质。5、二次微胶囊产品经人工肠液10分钟处理后,油脂释放率为85.95%,在60分钟时,释放率为98.67%,说明二次微胶囊化壁材用量合理,实验选用的肠溶包衣壁材HPMCP在肠道内能快速崩解,对芯材花生四烯酸甘油酯的肠道吸收影响很小。

陈安明[7](2010)在《蓝孔雀蛋涂膜保鲜及蛋粉加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蓝孔雀养殖已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特种畜禽养殖重点产业化项目。蓝孔雀属于珍禽,其蛋品较其他禽类营养更为丰富。为了延长其货架期,扩大销售半径,更好地利用蓝孔雀蛋品优质资源,提高其商品价值,本研究通过对产后24h的蓝孔雀蛋涂膜保鲜工艺技术研究、保鲜剂最佳配比优化,保鲜期蛋品质变化检测,确定适合于蓝孔雀蛋的涂膜保鲜技术方法;通过对蓝孔雀蛋粉加工工艺,蛋白液、蛋黄液、全蛋液脱糖方法,喷雾干燥工艺参数,蛋粉品质特性等的详尽研究,确定蓝孔雀蛋白粉、蛋黄粉、全蛋粉的生产技术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山梨酸、羧甲基壳聚糖、蔗糖酯、溶菌酶、Nisin、茶多酚、蜂胶、魔芋葡苷聚糖对蓝孔雀蛋进行涂膜处理,均能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其中蜂胶、茶多酚、山梨酸、溶菌酶保鲜效果明显,常温条件,可使蓝孔雀蛋在贮藏80d时,还未出现散黄蛋。2、蓝孔雀蛋复合保鲜剂最优配合为3.0%蜂胶+0.6%茶多酚+1.0%山梨酸+0.05%溶菌酶。采用该复合保鲜剂涂膜处理蓝孔雀蛋,可使蓝孔雀蛋在贮藏120d时,好蛋率达到90%,较对照组延长64天。3、蓝孔雀蛋粉加工中,对于蛋白液采用15%苹果酸将pH值调至7.0左右,加入占蛋白液量0.05%的乳酸链球菌发酵4h;对于蛋黄液加入占蛋黄液量0.18%的面包酵母悬浊液发酵3.5h;对于全蛋液采用15%的苹果酸将全蛋液pH值调至7.0左右,加入占全蛋液量0.04%的葡萄糖氧化酶发酵4h,脱糖效果最好。4、蓝孔雀蛋白液喷雾干燥时,采用进口温度180℃、出口温度90℃、进料速率8ml/min、进风量25m3/h;蛋黄液采用进口温度160℃、出口温度80℃、进料速率10ml/min、进风量30m3/h;全蛋液采用进口温度180℃、出口温度90℃、进料速率10ml/min、进风量20m3/h时,其成品不但感官好,而且在贮存期间蛋粉不易发生褐变。5、采用本研究所优选的工艺技术条件,生产的蛋白粉水分含量为3.7%,蛋白质含量为69.5%,脂肪含量为0.79%;蛋黄粉水分含量为2.2%,蛋白质含量35.52%,脂肪含量为58.3%;全蛋粉水分含量为1.7%,蛋白质含量为39.77%,脂肪含量为45.7%。蛋黄粉中VA、VB1和热量含量高,分别为2832.0 IU/100g、287.67μg/100g和2772.78KJ/100g;全蛋粉中VB2含量高,为1345.0μg/100g。三种蛋粉在感官上,具有其特有的滋味和气味,蛋白粉呈白色,蛋黄粉呈黄色,全蛋粉呈深黄色,其粉末细腻,粒径小。电镜扫描显示,蓝孔雀蛋粉近似球状结构,较鸡蛋粉结构疏松。6、重金属铅、砷检测结果表明,蛋白粉、蛋黄粉、全蛋粉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符合国家GB2749-2003蛋制品卫生标准要求。

梁冰瑞[8](2010)在《CA砂浆用复合乳化沥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水泥乳化沥青(CA)砂浆是由水泥、乳化沥青、水等材料形成的一种新型有机无机复合灌浆材料。CA砂浆是高速铁路板式无碴轨道结构的弹性调整层的关键组成部分,是板式轨道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乳化沥青是CA砂浆的关键组成材料,直接影响到CA砂浆的使用性能。正交设计实验结果表明,1831和乳化剂Y是影响乳化沥青不同性能指标的主要因素,而乳化剂X对乳化沥青的性能指标影响较小。配方为3:1:1的乳化沥青与水泥之间的相容性最好,而配方为2:2:1的乳化沥青的稳定性最好。本实验中乳化沥青的蒸发残留物含量均符合标准要求,说明试验中所选的三种乳化剂乳化效果较好。乳化剂的总含量越高并不代表乳化沥青的稳定性就越好,而1831的含量对乳化沥青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1831的含量越高稳定性越好。实验中5天的稳定性值一般都符合要求,1天的稳定性实验值不是很理想。本试验中乳化沥青与水泥的相容性较好,不同配方的乳化沥青与水泥拌合时都符合标准要求,说明这三种乳化剂复配的乳化沥青与水泥相容性好,可以用来作为高速铁路无喳轨道用CA砂浆的原料。与稳定性实验不同,随着1831含量的增大,乳化沥青与水泥拌合时的相容性降低。因此,选择这三种乳化剂配制CA砂浆用乳化沥青的时候,需要很好的选择控制乳化剂1831的使用量。温度越高,乳化沥青的流变曲线的线性关系越明显,倾向于宾汉塑形流体。乳化沥青的表观粘度对剪切速率和温度的变化都很敏感,随着剪切速率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乳化剂的含量与比例对乳化沥青的粘温性能影响很大。不同配方乳化沥青的粒度分布均呈现出正态分布的规律,说明乳化沥青的微粒大小比较均匀,粒径分布也比较集中。但总的来说,乳化沥青的平均粒径比较大,说明用剪切机配制的乳化沥青颗粒粒径较大。

刘华敏,解新安,丁年平[9](2009)在《喷雾干燥技术及在果蔬粉加工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喷雾干燥技术应用比较广泛,近年来在果蔬粉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较多。本文综述了喷雾干燥技术的发展状况、料液雾化机理、喷雾干燥理论研究和设计方法的最新进展及在果蔬粉中的应用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喷雾干燥技术及在果蔬粉加工中的应用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阮少钧[10](2007)在《蜂蜜喷雾干燥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喷雾干燥做为一个较为广泛应用的工程技术手段,在诸如雾化、干燥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完备的,这些定性或经验化的结论在喷雾干燥塔的设计及指导喷雾干燥的实际生产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但现阶段喷雾干燥过程也存在着粘壁、能耗大等值得分析改进的问题,并且对于喷干塔内部运行情况的了解也十分匮乏。本文在对喷雾干燥塔内流动特点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采用较为成熟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及算法,建立适用于蜂蜜物料喷雾干燥的应用模型,对其喷雾、干燥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其内部的流场特性,找出试验过程的关键控制边界条件与操作要点,为减少工程试验成本、预测试验结果、改进喷雾干燥塔的设计等方面提供一条方便快捷的途径。在分析了蜂蜜混合料液的特性及其在离心喷雾干燥塔内的运动及水分蒸发情况的基础上,对简化的喷雾干燥塔的几何结构划分三角形计算区域,评估网格划分的质量。本文重点分析并建立了旋转式雾化器由雾化至完成雾滴分布的一系列应用模型,并通过试验确定了在本试验操作条件范围内的雾滴尺寸的分布参数为1.76。同时建立了雾滴离散相、热空气连续相的干燥模型。在定义了连续相和离散相边界条件以后,在不同的料液含水率、热空气入口温度、进料速率、雾化盘转速等条件下求解模型,分析流场的特点并找出关键的控制边界条件,并通过试验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在不同转速下雾滴轨迹图和不同热风进口温度及进料速率下的蒸发量等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喷雾干燥中雾滴的运动情况及蒸发情况。最后通过均匀试验优化得到一个较优的工艺操作条件:雾化操作转速为24000r/min,进料速率2.90kg/h,进风温度458K;在此条件下,产品的含水率为3.2%,出粉率为21%。

二、料雾粒度分布的实验分析和喷雾干燥设备的轨迹法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料雾粒度分布的实验分析和喷雾干燥设备的轨迹法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水提液物理特性对双流体雾化器雾化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药材
        1.1.2 主要仪器
    1.2 中药水提液物理性质表征
        1.2.1 固含量
        1.2.2 相对密度
        1.2.3 动力黏度
        1.2.4 平衡表面张力 (EST)
        1.2.5 动态表面张力 (DST)
    1.3 喷雾粒度表征
        1.3.1 雾滴粒径检测
        1.3.2 雾场不同位置对粒径的影响
        1.3.3 雾化压力对粒径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方法学考察
    2.2 雾场不同位置对粒径的影响
    2.3 雾化压力对粒径的影响
    2.4 各中药水提液的物理性质及雾滴粒径
    2.5 统计分析
        2.5.1 直观分析
        2.5.2 相关性分析
        2.5.3 曲线拟合
3 讨论

(2)中药水提液理化特性对喷雾干燥过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 喷雾干燥概述
        1.1 喷雾干燥在中药行业的应用优势
        1.2 中药喷雾干燥存在的问题
        1.3 喷雾干燥过程分析
    2 数据分析
        2.1 传统统计分析方法
        2.2 数据挖掘工具
    3 前期研究基础
        3.1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喷雾干燥过程
        3.2 初步发现化学组分差异对喷干收率的影响趋势
        3.3 中药水提液物理性质对黏壁的影响
    4 中药水提液理化特性测量指标筛选
        4.1 化学组分选择
        4.2 物理性质选择
第二章 中药水提液化学组分与物理特性表征
    1 材料与仪器
        1.1 中药饮片
        1.2 试剂与试药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化学组分测定
        2.2 物理特性表征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中药饮片的选择
        3.2 化学组分含量数据
        3.3 物理特性数据
        3.4 相关性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水提液理化特性对雾化过程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中药饮片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制备
        2.2 雾化过程的表征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雾化过程表征
        3.2 中药水提液雾滴粒径分布
        3.3 化学组分与雾滴粒径关系分析
        3.4 物理特性与雾滴粒径关系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药水提液理化特性对干燥过程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中药饮片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制备
        2.2 单液滴表面粘度测定方法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单液滴表面粘度测量结果
        3.2 干燥过程与理化特性的关系分析
        3.3 干燥过程与雾化过程的关系分析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药水提液理化特性对粉体收集过程的影响
    1 材料与仪器
        1.1 中药饮片
        1.2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样品制备
        2.2 喷雾干燥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中药水提液热熔型黏壁现象
        3.2 化学组分与热熔型黏壁相关关系
        3.3 物理特性对粉体收集过程的影响
        3.4 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
        3.5 喷雾过程与收粉率之间的关系
        3.6 干燥过程与收粉率之间的关系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表界面特性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氮化硅陶瓷粉料造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常见的氮化硅陶瓷粉料的造粒方法
    2.1 干压造粒
    2.2 冷等静压造粒
    2.3 喷雾造粒法
    2.4 小结
3 展望

(4)高压均质和喷雾干燥工艺对SPI及其组分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豆蛋白与其功能特性
        1.2.1 溶解性
        1.2.2 乳化性
        1.2.3 凝胶性
        1.2.4 起泡性
    1.3 大豆蛋白的主要组分
    1.4 大豆蛋白改性研究
    1.5 高压均质对 SPI 及其组分功能特性的影响
    1.6. 喷雾干燥
    1.7 立题背景及意义
    1.8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8.1 高压均质条件对 SPI 及其组分 7S 和 11S 功能特性的影响
        1.8.2 喷雾干燥工艺对 SPI 性质的影响
        1.8.3 喷雾干燥中多元醇对 SPI 性质的影响
第二章 高压均质对 SPI 及其组分功能特性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主要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工艺流程
        2.2.2 脱脂豆粕理化指标分析方法
        2.2.3 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
        2.2.4 高压均质条件的变化
        2.2.5 7S、11S 组分分离方法
        2.2.6 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SDS-PAGE)
        2.2.7 功能特性的测定
        2.2.8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原料脱脂豆粕的基本指标
        2.3.2 高压均质对 SPI 功能特性的影响
        2.3.3 大豆蛋白组分分离及鉴定
        2.3.4 高压均质对大豆蛋白组分功能特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喷雾干燥工艺对 SPI 性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工艺流程
        3.2.2 喷雾干燥条件的变化
        3.2.3 喷雾干燥粉蛋白分散指数(PDI)的测定
        3.2.4 水分含量
        3.2.5 集粉率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2.7 响应面优化实验设计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干燥方式对 SPI 性质的影响
        3.3.2 喷雾干燥条件对蛋白分散指数(PDI)的影响
        3.3.3 喷雾干燥条件对 SPI 产品物理性质的影响
        3.3.4 喷雾干燥关键因素对 SPI 溶解性的交互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喷雾干燥中多元醇对 SPI 性质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1.1 主要试验材料
        4.1.2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工艺流程
        4.2.2 样品制备
        4.2.3 喷雾干燥粉蛋白分散指数(PDI)的测定
        4.2.4 差示扫描测量(DSC)
        4.2.5 粒度分布的测定
        4.2.6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元醇的选择
        4.3.2 多元醇的含量的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个人情况
    教育背景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5)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饲用微生态制剂研究进展
        1.1 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定义
        1.2 可用于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物
        1.3 饲用微生态制剂的种类及其作用
        1.4 饲用微生态制剂作用机理
        1.5 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发酵工艺
        1.6 饲用微生态制剂的剂型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S1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碳源对枯草芽孢杆菌BS1芽孢产量和芽孢转化率的影响
        2.2 不同氮源对枯草芽孢杆菌BS1芽孢产量和芽孢转化率的影响
        2.3 不同无机盐对枯草芽孢杆菌BS1芽孢产量和芽孢转化率的影响
        2.4 正交试验
        2.5 回归正交组合试验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S1发酵工艺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装液量和剪切力对芽孢产量的影响
        2.2 50L发酵罐通气量和搅拌转速的确定
        2.3 50L罐发酵曲线
        2.4 发酵过程控制对芽孢产量及发酵时间的影响
        2.5 5000L发酵耀试生产结果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S1喷雾干燥工艺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干燥助剂的使用效果
        2.2 进风温度对芽孢数的影响
        2.3 进风温度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2.4 送料变频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2.5 枯草芽孢杆菌BS1喷雾干燥粉常温贮存性能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致谢

(6)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双重微胶囊化及性质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花生四烯酸
        1.1.1 概述
        1.1.2 花生四烯酸的分布与商用来源
        1.1.3 花生四烯酸的体内代谢
        1.1.4 花生四烯酸的生理功能
        1.1.5 花生四烯酸的应用现状
    1.2 微胶囊技术
        1.2.1 概述
        1.2.2 微胶囊应用现状与壁材种类
        1.2.3 微胶囊化方法
        1.2.4 微胶囊化目的
    1.3 喷雾干燥微胶囊法
        1.3.1 喷雾干燥法概述
        1.3.2 喷雾干燥法特点
        1.3.3 喷雾干燥工作流程
        1.3.4 喷雾干燥法在微胶囊化中的应用
    1.4 HPMCP在肠溶包衣中的应用
        1.4.1 肠溶包衣技术概述
        1.4.2 肠衣种类及其优缺点
        1.4.3 HPMCP在微胶囊技术中的应用
    1.5 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及目的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内容
        1.5.3 研究目的
第2章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一次微胶囊产品的制备
    2.1 引言
        2.1.1 乳化体系
        2.1.2 喷雾干燥
    2.2 实验原材料、设备及仪器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乳化体系制备
        2.3.2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乳化体系制备
        2.4.2 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花生四烯酸甘油酯二次微胶囊产品的制备
    3.1 实验原材料、设备及仪器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仪器及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二次壁材的选择
        3.2.2 壁材溶解介质的选择
        3.2.3 溶解介质组成的研究
        3.2.4 壁材浓度的选择
        3.2.5 雾化模式的选择
        3.2.6 芯壁材含量的选择
        3.2.7 进风温度的选择
        3.2.8 出风温度的选择
        3.2.9 二次微胶囊的制备及二氯甲烷残留量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解介质组成的确定
        3.3.2 壁材浓度的确定
        3.3.3 芯壁材含量的确定
        3.3.4 进出风温度的确定
        3.3.5 二氯甲烷残留测定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胶囊产品理化性质及在人工肠胃液中的溶解性质
    4.1 实验原材料、设备及仪器
        4.1.1 原料与试剂
        4.1.2 仪器及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常规指标测定
        4.2.2 耐人工肠胃液性能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常规指标测定结果
        4.3.2 耐人工肠胃液性能测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最佳配方及工艺
        5.1.2 常规性质的对比
        5.1.3 耐肠胃液性质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人工肠、胃液配制
附录B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第二部附录Ⅷ P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
附录C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第二部附录Ⅴ E气相色谱法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7)蓝孔雀蛋涂膜保鲜及蛋粉加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文献综述
    1 禽蛋生产消费现状
    2 禽蛋质量评价
        2.1 感官指标
        2.2 理化指标
    3 禽蛋分级标准
        3.1 国内鲜蛋分级标准
        3.2 国外鲜蛋分级标准
    4 禽蛋保鲜研究进展
        4.1 鲜蛋清洁消毒
        4.2 禽蛋保鲜处理
    5 影响禽蛋保鲜的因素
        5.1 蛋龄
        5.2 初始细菌污染
        5.3 涂膜后的干燥时间
    6 蛋粉研究进展
        6.1 蛋液发酵预处理
        6.2 蛋粉干燥技术
        6.3 蛋粉品质特性
    7 扫描电镜在蛋粉研究中的应用
    8 蓝孔雀蛋特性及研究进展
        8.1 蓝孔雀蛋的营养价值
        8.2 蓝孔雀蛋研究进展
蓝孔雀蛋涂膜保鲜及蛋粉加工技术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蓝孔雀蛋保鲜试验
        2.1.1 试剂及仪器
        2.1.2 工艺流程及主要操作要点
        2.1.3 试验方法
        2.1.4 正交试验方案
        2.1.5 验证试验
        2.1.6 蓝孔雀蛋保鲜效果评价
        2.2 蓝孔雀蛋粉加工试验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工艺流程及主要操作要点
        2.2.3 主要操作要点
        2.2.4 脱糖试验
        2.2.5 喷雾干燥参数优化试验
        2.2.6 蓝孔雀蛋粉品质测定
        2.2.7 营养组成测定
        2.2.8 维生素测定
        2.2.9 热值测定
        2.2.10 重金属测定
        2.2.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蓝孔雀蛋保鲜单因素试验结果
        3.1.1 不同保鲜液对蓝孔雀蛋感官影响
        3.1.2 不同保鲜剂对蓝孔雀蛋理化指标的影响
        3.1.3 蓝孔雀蛋保鲜正交试验结果
        3.1.4 蓝孔雀蛋保鲜验证试验结果
        3.2 蓝孔雀蛋粉试验结果
        3.2.1 蓝孔雀蛋白液脱糖试验结果
        3.2.2 蓝孔雀蛋黄液脱糖试验结果
        3.2.3 蓝孔雀全蛋液脱糖试验结果
        3.2.4 蓝孔雀蛋粉喷雾干燥参数优选结果
        3.2.5 蓝孔雀蛋粉成品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蓝孔雀蛋保鲜
        4.2 蓝孔雀蛋粉加工
        4.2.1 不同脱糖方法对蛋粉的影响
        4.2.2 喷雾干燥工艺
        4.3 蓝孔雀蛋粉营养素组成
        4.3.1 蓝孔雀蛋粉营养成分
        4.3.2 氨基酸组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8)CA砂浆用复合乳化沥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速铁路与乳化沥青
        1.2.1 高速铁路的发展史
        1.2.2 轨道结构
        1.2.3 板式无喳轨道用CA 砂浆
        1.2.4 CA 砂浆用乳化沥青
    1.3 乳化沥青的稳定机理与乳化剂的分类
        1.3.1 乳化沥青的稳定机理
        1.3.2 乳化剂的分类
        1.3.3 乳化沥青的配制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与器材
    2.2 乳化沥青的制备方法
    2.3 正交实验设计
    2.4 旋转粘度测定方法
    2.5 粒度分布测定方法
        2.5.1 激光粒度仪
        2.5.2 粒度测定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乳化沥青的配制结果
    3.2 乳化沥青的性能
        3.2.1 蒸发残留物含量试验
        3.2.2 乳化沥青的储存稳定性试验
    3.3 乳化沥青的水泥拌合特性
    3.4 乳化沥青的流变特性
        3.4.1 流体的流变性分类
        3.4.2 乳化沥青的流变曲线
        3.4.3 剪切速率与表观粘度的关系
        3.4.4 乳化沥青的粘温关系曲线
        3.4.5 表观粘度与剪切时间的关系
    3.5 乳化沥青的粒径分布
4 主要结论与建议
    4.1 主要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与待刊论文

(9)喷雾干燥技术及在果蔬粉加工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喷雾干燥技术及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1 喷雾干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1.2 喷嘴及雾化机理的研究和发展
    1.3 喷雾干燥的设计及数学模型
2 喷雾干燥技术在果蔬粉加工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2.1 喷雾干燥技术在果蔬粉加工中的应用
    2.2 喷雾干燥技术在果蔬粉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粘壁问题
        2.2.2 护色问题
        2.2.3 喷雾干燥节能
        2.2.4 喷雾干燥过程中玻璃态温度的转变与控制
3 结语

(10)蜂蜜喷雾干燥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蜂蜜产品现状及发展前景
    1.2 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方法
        1.2.1 计算流体动力学简介
        1.2.3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特点
        1.2.4 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工作流程
        1.2.5 计算流体动力学在研究中的作用
    1.3 蜂蜜喷雾干燥技术
        1.3.1 喷雾干燥技术简介
        1.3.3 喷雾干燥数值模拟技术的进展
    1.4 本文的立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立题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喷雾干燥过程模型的讨论
    2.1 蜂蜜喷雾干燥几何模型的建立
        2.1.1 旋转式喷雾干燥塔的物理尺寸及模型尺寸的简化
        2.1.2 对旋转喷口附近及热风进口附近的网格精细化
        2.1.3 网格质量的检查
        2.1.4 模型边界的判定
    2.2 蜂蜜喷雾干燥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2.2.1 蜂蜜混合料液的雾化
        2.2.3 连续相模型
        2.2.4 离散相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模型求解
    3.1 材料、设备与方法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1.3 蜂蜜料液的调配
        3.1.4 喷雾干燥工艺流程
        3.1.5 喷雾干燥实验操作步骤
        3.1.6 蜂蜜料液粘度的测定
        3.1.7 雾化盘转速的测定
        3.1.8 蜂蜜粉含水量的测定
        3.1.9 蜂蜜粉粒度的测定
    3.2 选择求解器及运行环境
        3.2.1 求解器的选择
        3.2.2 运行环境的选择
    3.3 计算模型的选择
    3.4 连续相边界条件的确定
        3.4.1 热空气材料参数的确定
        3.4.2 气相入口边界条件确定
    3.5 离散相边界条件的确定
        3.5.1 雾滴参数的确定
        3.5.2 离散相边界条件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实验研究
    4.1 结果分析
        4.1.1 雾化转速对干燥结果的影响
        4.1.2 进料速率对干燥结果的影响
        4.1.3 进风温度对干燥结果的影响
        4.1.4 雾滴运动分析
        4.1.5 干燥塔内温度分布情况
        4.1.6 雾滴的蒸发情况
    4.2 工艺参数的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四、料雾粒度分布的实验分析和喷雾干燥设备的轨迹法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水提液物理特性对双流体雾化器雾化效果的影响[J]. 李佳璇,赵立杰,冯怡,鲜洁晨,王优杰.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04)
  • [2]中药水提液理化特性对喷雾干燥过程的影响研究[D]. 李佳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氮化硅陶瓷粉料造粒的研究进展[J]. 王腾飞,郑彧,庄新江,李镔,邹景良,韦中华,徐鹏. 硅酸盐通报, 2017(02)
  • [4]高压均质和喷雾干燥工艺对SPI及其组分功能特性影响的研究[D]. 杨盛楠.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5(08)
  • [5]枯草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制备工艺研究[D]. 钟蔚.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8)
  • [6]花生四烯酸甘油酯双重微胶囊化及性质表征[D]. 朱德芳. 南昌大学, 2011(04)
  • [7]蓝孔雀蛋涂膜保鲜及蛋粉加工技术研究[D]. 陈安明.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
  • [8]CA砂浆用复合乳化沥青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梁冰瑞. 重庆大学, 2010(03)
  • [9]喷雾干燥技术及在果蔬粉加工中的应用进展[J]. 刘华敏,解新安,丁年平. 食品工业科技, 2009(02)
  • [10]蜂蜜喷雾干燥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 阮少钧.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标签:;  ;  ;  ;  ;  

喷雾干燥设备油雾粒度分布及轨迹设计的实验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