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鹏集团进军陕西市场

金鹏集团进军陕西市场

一、金鹏集团进军陕西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鹏[1](2021)在《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一套具有竞争性、又具有激励性的薪酬体系管理制度是当今企业发展壮大、取得良好效益的根本保障。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管理制度是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的核心。薪酬作为激励员工最有效直接的一项管理制度,为实现公司经营效益方面起关键作用。如何在行业大背景下,在公司现行薪酬体系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薪酬管理制度,是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必须要考虑的事情。本文以建筑业的市场环境为背景,分析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管理现状,旨在优化该公司当前薪酬体系结构,为公司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首先,对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引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公司员工对公司现行薪酬体系管理制度存在下面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薪酬体系管理缺乏外部竞争性;2)公司福利体系不完善;3)公司薪酬制度缺乏激励性和公平性。其次,结合公司目前岗位分布及任职情况,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要素计点法评估岗位价值,以亚当斯公平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罗森锦标赛理论作指导,制定薪酬等级分布表,再对公司其他薪酬部分包括的福利、奖金、职称补贴等进行优化,使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管理制度更完善。最后,依据优化后的薪酬体系需要实施面临的问题,再制定一系列保障实施措施,确保优化后的薪酬体系能够顺利实施,为公司业务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做好强有力薪酬激励政策支撑。通过对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进行一系列优化后,希望薪酬战略能更好地支撑公司经营战略,达到公司与企业员工双赢的局面。

段瑶[2](2020)在《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是中成药制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中成药发展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传统中药堂作为中成药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数量众多,其中的佼佼者凭借代表性中成药脱颖而出,成为整个中成药业的代表和缩影。彼时传统的中药堂仍以前店后场为主要制售模式,一方面传承传统中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以及制药方法,另一方面一些着名的中药堂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创制新的剂型,或是尝试引入简单的机械设备来代替人力、提升效率,这些均是现代中成药制药的萌芽。民国时期留下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十分丰富,它们不仅有文物的价值,更是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相关文献的重要载体,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中药堂、中成药,乃至整个中成药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目前关于民国时期中药堂及其代表性成药的研究多集中在探讨中药堂经营之道,如经营理念、营销策略等,但对其生存下来的核心竞争力——代表性中成药研究不足;一些研究虽涉及药堂的代表性中成药,但多数未系统探讨其源流、传承等,有待深入。本研究拟通过对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史料、档案等进行系统整理,以文献为线索,纵横比较分析,并结合古代医籍厘清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形成和发展的源流;在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大背景视野下,深入探讨民国时期中药堂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为当前中成药发展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传统文献学、文献计量学、口述史与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同时参考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相关文献,梳理着名中药堂发展历程,探求其代表性中成药的源流,同时探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对象为民国时期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地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的相关文献。文献搜集包括网络与实地调研。网络资料收集以民国、中成药业、国药业、中药堂名称(根据不同中药堂名称)、中成药名(根据不同中成药名称)为关键词,查询相关文献网站、数据库、档案网站以及相关报刊网站。实地调研则前往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等地图书馆及档案馆,调研民国时期中成药业、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相关文献及档案资料。走访以上七地着名药堂祖铺及其博物馆,采访相关工作人员。将收集到的中药堂药目、档案、报刊、广告、仿单、以及药包材等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借助以上诸种文献资料,梳理着名中药堂民国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源流。在全面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形成体系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对现代中成药发展的借鉴。论文正文分为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对研究时间、地域范围进行界定,对“成药”及“中药”、“国药”等概念加以辨析,同时介绍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历代成药发展概述”,梳理成药起源及民国以前历代成药发展概况,总结不同历史时期成药发展的特点及中医药学术进步对成药发展的影响。第三至第八部分选择有地域代表性和覆盖性且经济繁荣、成药业发达的华北、华东、华南地区的北京、天津、苏州、杭州、上海、广州、佛山七座城市着名中药堂如同仁堂、长春堂、永安堂、延龄堂皮赞公老药铺、达仁堂、隆顺榕成记药庄、雷允上诵芬堂、胡庆余堂、姜衍泽堂、童涵春堂、蔡同德堂、陈李济杏和堂、潘高寿药行、梁仲弘蜡丸馆、冯了性药铺、流泽堂源吉林号、梁家园药号等共计16家,及其代表性成药“凉开三宝”、乌鸡白凤丸、避瘟散、阿魏化痞膏、灵宝如意丹、虎骨酒、全鹿丸、药露、沉香舒郁九宝丹、加味藿香正气丸、六神丸、鳖甲煎丸、宝珍膏、人参再造丸、光明水眼药、虎骨木瓜酒、追风苏和丸、陈皮、川贝枇杷露、抱龙丸、冯了性药酒、源吉林甘和茶、梁家园少林膏药等共计20余种。每一地区首先总述该地中成药业发展状况,然后遴选当地最着名中药堂2~3家,从其创办与发展、经营特色与理念、规模入手加以论述,从各药堂辗转流传至今的第一手药目文献出发,分析各药堂成药的品种数量、功效主治和治疗疾病的分布,并与其他药堂药目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不同药堂的成药特色,或将同一药堂不同版本进行比较,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选择各药堂不同剂型代表性成药若干种,重点介绍其组成用量、功效主治、剂型特色、源流考证、后世发展及临床应用情况。第九部分为讨论,分析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发达地区代表性中药堂特点与中成药特色、中药堂与代表性中成药的关系、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以及对现代中成药业的借鉴等内容。具体而言,民国时期中药堂数量较之清代有所增长,规模也有所扩大,中成药加工生产分工更加细化,开始出现机械化代替纯手工生产,产品也开始大量行销外省及海外各地;成药则种类数量繁多,涵盖丸、散、膏药、膏滋、丹、胶、露、油、酒等多种剂型,主治涉及内、外、妇、儿、五官、伤等科,覆盖常见病疾病谱,满足临床使用。且着名中药堂代表性成药具有时代地域特色,如同仁堂作为御药供奉,强调品质,成药以温和调养的补益之品如乌鸡白凤丸和应对急症的急救药品凉开三宝为代表;民国时期传染病多发,江南多湿热,故而治疗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的六神丸应时而生;此外还有各种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滋补壮阳的内服药酒,以及外用治疗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膏药和南方特有清热败火的凉茶,都是各中药堂的特色中成药。中药堂凭借优质的中成药提升影响力、获得利益,而中成药又借助中药堂的影响力得以广泛传播。之所以中药堂和成药在民国时期呈现以上发展态势,和民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特别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理念的激烈碰撞,以及西方医药业的冲击。此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战争的影响,民国时期国内战事频发,各行各业都受到极大冲击,虽然许多老字号、大品牌在战争的间歇期都曾有过短暂的快速扩充,飞速发展,但是到了民国末期多因为内战影响而几近凋敝。建国后,许多老字号保存了其原有的品牌和特色产品,在今天仍然换发着活力,但也有不少一度辉煌的老字号和其代表性中成药湮没于时代的洪流中。通过上述九部分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民国时期的中成药业发展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些因素中既有积极的,亦有负面的。在诸多因素影响下,相较于清代,尤其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前,中成药业整体呈现发展趋势。无论药堂数量还是规模均较之前有所增加,一些着名药堂制售的成药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其影响力。二、尽管受到西医药的巨大冲击,种类繁多、剂型丰富、基本覆盖了常见病疾病谱的中成药与中药汤剂共同承担着祛除疾病、保障健康的重任,在维护民众身体健康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其地位不可替代。三、民国是传统中成药制药向现代中成药制药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成药既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成药的组方配伍、炮制技术、制药方法等内容的精华,同时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亦吸纳西方先进技术,尝试着自我革新,为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中成药制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中成药发展体现的守正融合创新态势是其在激烈生存环境及竞争下焕发活力且延续至今的关键所在,为中成药在当今如何借力时代发展的东风提供思路线索。民国时期着名的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是整个中成药业的缩影,在民国这一连接古代与现代的特殊历史时期,它传承了历代积淀下来的成药精华,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与时俱进。当今现代医药科技迅猛发展,中成药依然广泛运用于临床,在中医药领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其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同在,如何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瓶颈问题,令人深思,民国时期中成药业及其成药的深入探寻研究可为之提供有力借鉴。

胡岩涛[3](2019)在《秦汉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文中指出秦汉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由王国迈入帝国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都城发展的关键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考古发掘工作的持续进行,历经半个多世纪,出土大量物质文化遗存,极大丰富人们对秦汉文明的认知。《左传·成公十三年》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语道出军事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学术界虽在秦汉都城方面的成果层出不穷,但与军事相关的探讨却非常薄弱,专门性的研究更是鲜见。秦汉都城防御体系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空间大范围、多层架构相结合的有机整体。根据考古现有的成果和材料,结合历史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采用“多重证据法”,在跨学科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特长,以此达到相得益彰的研究效果,从而实现对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的历史构建和多元化、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本研究分别对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东汉洛阳城的军事防御设施及相关的考古材料进行信息提炼、梳理及阐释,使之具有启迪利用其它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思路,并通过这些材料来透视人类行为和研究需要提出的问题与假设。针对单方面利用考古材料无法解决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的诸多问题,结合历史文献学和历史地理学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如下:第一,秦汉都城防御体系在空间布局上圈层特征明显,层次分明,分为城区军事防御、周边军事防御和外围军事防御。以都城宫城为核心,城区军事防御为中心,三个圈层之间各个要素互相影响、联系紧密、互动强烈,共同形成对大一统国家政权的有效保护。虽然每个圈层在军事防御设施、军事地位、地理环境、社会形势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在都城防御体系中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各个圈层的对都城的军事防御意义都极为重要。第二,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络,以都城为中心,都城周围一些扼守交通要道、物资丰富、等级较高的城邑,地处军事要地的离宫别馆,对都城具有防护作用的战略要地、驻军营地、关隘等等,是这张庞大网络上的节点,如众星拱日般环卫都城。直道、驰道、栈道及其他各类型的道路,桥梁、漕渠,烽燧、邮、亭、驿等,在这张网络中起到着连线与通讯的作用,一旦有进犯之敌,朝廷可以迅速调兵遣将、运送军需、下达军令。兵器作坊、武库、仓储是重要的后勤保障设施在战时情形紧张之际,能够极大提升军队战斗力,支撑战争进行。第三,山川形胜、河流池泽在秦汉都城防御体系中也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它们是阻挡敌人进攻都城的天然屏障。尽管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与东汉洛阳城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但这三座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在构建防御体系过程中,都因地制宜,对地形地势进行充分的利用,特别是高度重视周边和外围关隘的军事战略地位。第四,秦汉都城防御体系及内部设施、结构的发展演变,在漫长的时间里,既存在着合理的成分,也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很大关系,背后凸显出大一统王朝在历史进程中的沧桑巨变。总之,本文以秦汉都城防御体系为研究对象,但因考古材料、文献记载各自存在一定的欠缺及军事防御空间的广阔,所以本研究必然要采用“多重引证法”。利用考古材料自下而上、文献资料自上而下的重建和历史地理学的空间大范围审视,围绕着古代都城为核心问题,重点考察了历史时期秦汉都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并对相关问题进行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增补了当前学术界对秦汉都城研究在军事领域的不足。

董潇[4](2018)在《陕西宝鸡磻溪宫保护性活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宗教类文物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文物建筑见证了乡土环境下特定历史时期的宗教和历史文化的发展特征,记录和延续着乡土的传统历史文脉,不仅为村民提供信仰需求,也教化了村民的道德品质,维系着乡村社会安定秩序,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和文化价值。由于诸多因素导致乡村宗教类文物建筑的现存状况岌岌可危,用何种方式保护乡村宗教类文物建筑,使其摆脱在乡村中衰败的困境,并能在乡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陕西省磻溪宫实践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和案例研究的方法,尝试寻找适合现代乡村宗教类文物建筑的保护和活化方法,使其能为所在的村域文化建设和发展带来积极的社会效应。首先,在关中地区道教的大背景下,对磻溪宫的历史沿革、历史环境和文物价值进行解读,结合对磻溪宫及其周边环境现状的调研情况,总结出磻溪宫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现存文物保护不善;二是整体格局和环境未延续;三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未能展现。其次,根据前文对磻溪宫的研究分析,总结磻溪宫活化在当代乡村生活中教育和文化、公共生活空间以及文化旅游功能潜力的重要意义,同时,对磻溪宫的当代资源价值做深入分析。再次,在上述理论、实践和磻溪宫研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磻溪宫发展的保护性活化路径,经研究总结得出保护性活化概念的内涵、保护性活化的目标、保护性活化的方法路径及保护性活化的实施保障;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磻溪宫保护性活化策略:其一是加强本体保护,结合文物保护充分展示磻溪宫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其二是发挥磻溪宫文化资源价值,拓展磻溪宫教育和文化功能,保护和延续磻溪宫的教化育人的传统;其三是发挥磻溪宫现代乡村公共空间资源价值,重建乡村现代社区公共生活空间,丰富乡村社区活动;其四是发挥磻溪宫旅游资源价值,以乡村文化和磻溪宫文化为核心依托,将村庄农业以及其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通过磻溪宫的保护性活化策略研究,一方面期望能重新激发磻溪宫和乡村活力,为振兴乡村文化建设助力;另一方面期望能为其他类型乡村宗教类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启示和借鉴。

李久昌[5](2005)在《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古代洛阳都城空间为核心,从“国家—空间—社会”的视角,对夏宋间的洛阳都城空间形成演变状况及其机制进行了论述。内容上没有采取面面俱到的方式,而是以历代王朝建立后所要解决的都城空间建设的四大基本共同问题(都城选址、政治中枢的建立、都城社会系统的控制、都城经济生活中心的建构)和中国古代都城空间模式三大结构单元(宫城、里坊、市场)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对古代洛阳都城空间与中国古代都城空间模式之关系进行了讨论。 首先考察了古代洛阳的都城建置。在前辈学者古都定义的基础上,借鉴现代政治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衡量古都的具体标准以及西周实行多都多都并存并重制、偃师商城和唐东都洛阳都级动态变化等观点,在此基础上,重新考定了洛阳在古代的具体建都朝代与年代,得出了新的结论。 在确定了本文讨论中心“洛阳都城空间”的时间界域和特征后,对古代建都洛阳的原因,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论述。对以往认识较为粗略的周公“天下之中”说的考察,明确提出了周公“天下之中”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较系统的建都理论,其内容包括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4个方面的内容,它不仅构成了历朝建都洛阳的独特理路的基础和神圣性、合理性的依据,而且还发展引伸出“择中立宫”和“择宫之中轴线立朝”观念和制度,对后世王朝选址建都及都城空间结构形态规划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关宫城的讨论,是本文着墨较多的部分,分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讨论宫城的历史过程及阶段特征,以说明古代都城的核心空间是怎样形成,又是在何种背景下进行重构的。二是讨论宫城的形成与阶段性变动对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讨论,提出我国古代都城的最早形态是“非城郭形态”宫城,这也是我国古代城市的最早形态;“非城郭形态”和“城郭形态”是宫城的基本形态;宫城制度经历了多宫城制、双宫城制和单一宫城制3个发展阶段,其演变体现了古代都城核心空间建构与重构的基本过程,也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变化;宫城既是都城空间发展的起点和原型空间,也是其它空间定位展开的原点和定位维度。 对里坊和市场的讨论,主要围绕发展形态和形态——功能展开,内中既有对里坊和市场微观结构的考证复原,也有对其发展形态的中观分析和把握。通过讨论,认为古代洛阳都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西周洛邑里制形成、北魏洛阳城里坊制和隋唐洛阳城坊里制是其中的3个关节点;隋唐洛阳城里坊并非如传统认识

陈伟周[6](2003)在《技术与需求推动小灵通阵营扩大》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政策的明朗与市场的追捧,小灵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除先期进入的UT斯达康、朗讯以及中兴外,又有数十家公司进入小灵通领域。烽烟四起的小灵通“战场”,群雄逐鹿。自1998年初在

宋丽娟[7](2019)在《“晋陕峡谷”融合出版项目设计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出版业是一个依托内容创新和技术支撑的产业。近年来,伴随新技术革命,出版行业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使得阅读进入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出版、电子书出版、手机出版等新的出版业态相继诞生,并形成了新兴的产业集群,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受,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体验,数字化阅读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渐成主流。现在整个出版环境,数字出版极大地冲击出版产业,对传统出版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纸质出版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如何在数字出版浪潮高涨的形势下赢得一席之地?未来出版的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值得深思。本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拟开发“晋陕峡谷”融合出版项目。本研究以“融合出版”为背景,以融合出版项目“文化+旅游”选题为切入点,引入“晋陕峡谷+出版”的纵深融合模式,拟开发主题为“晋陕峡谷”的全媒体产品创意开发产业链,最终出版系列图书10卷,建设移动网络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资源平台、微信公众服务、音视频数据资源库等多样的数字平台,运用数字化手段,依托互联网优势,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内容,为出版社带来新的营销增长点。其最终目的是以小见大,通过个案寻求传统出版当代生存和发展的突破。本研究通过绪论、项目建设及可行性分析、图书出版方案、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方案、项目管理及实施团队、融合出版项目的预期收益、融合出版项目的盈利模式及结语等八大部分,具体阐述“晋陕峡谷”融合出版项目。希望通过融合发展项目在实施中的积极探索,为传统出版和相关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马成鸣[8](2012)在《传播学视野下的民族共同体建构 ——近代回族报刊《月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中国社会发生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巨变。列强入侵和社会动荡,使得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图强御侮、挽救危亡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神圣使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民族意识觉醒对国家兴衰存亡的决定性影响,将开启民智和救亡运动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企图通过创办白话报等方式来解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先后经历了两次办报高潮的中国,白话文逐渐成为了交流的主要文字表达方式,作为载体的传播媒介,其影响力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思想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在其着作《想象的共同体》中讲道,“资本主义、印刷科技与人类语言宿命的多样性这三者的重合,使得一个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成为可能。”印刷科技的诞生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改变,印刷语言“在一群特定组合的读者同胞中创造了一个这些船舶、新娘、主教和价格都共同归属的、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以其特别强调印刷技术的重要作用而备受质疑。抛开质疑,这一理论认为共同体是基于想象而存在,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与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技术的交互作用和国家方言的发展等是其决定因素。这一切因素的共同作用促进了文化的转型,也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而言,培育现代民族意识是开启民智的目的,也是实现救亡的手段。各种白话报的兴起,民族、民族国家等具有现代性意义的概念被广泛传播,构建民族共同体成了共识。回族知识分子作为民国知识分子的组成部分,也肩负了同样的历史使命,大量的回族报刊应运而生,开始为构建回族这一民族共同体而努力。伊斯兰教自唐朝传入中国,到明清时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形成了回族这一特殊的民族。其思想、语言、文化、生活等处处体现了伊斯兰文明和华夏文明的两种特点,来自伊斯兰文明的宗教观结合华夏文明的语言系统,成了回族不同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其他少数民族的最明显特征。近代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回族社会的大变革,回族新文化运动也随着五四运动展开,包括伊斯兰世界的新思潮等各种新思想开始不断冲击回族形成过程中所保持的固有思想。经历了历朝历代被压迫的回族人逐渐形成了重商业轻政治、重宗教轻教育的整体民族性格。而面对近代巨变,觉醒的回族知识分子意识到宗教与国家、民族与国家的密切关系,发出了“爱国爱教”的强烈呼声,并积极参与到了唤起同胞觉醒的阵营中。回族报刊作为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成为回族知识分子传递新思想的平台。国家、伊斯兰教、民族、回族等概念成了回族报刊关注的议题核心,对其的探究目的就在于将回族这一松散的文化概念构建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共同体。其中《月华》最具代表性。本文将以《月华》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探讨其诞生背景、发展历程、内容分析等,来回答在其办刊过程中是如何展现其构建民族共同体企图的,安德森想象共同体理论的决定性因素在《月华》中又是如何得以体现等问题。要解决以上问题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回族报刊?回族报刊是回族学人创办并主持下的,以回族大众作为核心预期受众,面向大众社会发行,并以刊载、传播回族及伊斯兰教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近代回族报刊从1906年第一份回族报刊创刊到新中国成立,先后共出版发行了270多种,呈现地域广、数量大和内容丰富等特点。回族报刊研究作为回族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相较于其他报刊的研究盛况,少数民族类报刊目前尚属于被冷落的状态。作为回族报刊的代表,《月华》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回教社会的变迁,对其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回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特点。但就目前研究状况而言,仅处于初级阶段。笔者将以传播学为视野,以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为主线对《月华》进行个案研究,探讨传播媒介的民族共同体构建功能。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分析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和意义,近代回族报刊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月华》的时代评价、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及文本拟采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章探讨的是回族报刊产生的时代语境和发展阶段、《月华》的创办和发展轨迹以及变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共同体因素三个部分。笔者认为,回族报刊的产生基于社会因素和思想因素等两方面的主要因素。社会因素方面,清末新政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统治,中国民族工商业有了起步和发展,这为报刊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动荡的时局迫使回族知识分子也开始思考回族社会乃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问题。思想因素包括了近代世界伊斯兰新思潮、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近代中国伊斯兰文化运动三个方面,构成了回族报刊发生的思想基础。其从产生到发展到消亡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萌芽及蹒跚学步时期、蓬勃发展时期和落败与转型时期。第二个问题主要探讨了《月华》的创办和发展以及回族知识分子对其产生和发展的意义,并且分析了《月华》在经历四次迁址的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包括办刊宗旨的调整、封面与栏目的设置、经营状况等。第三个问题探讨了《月华》在其历史变迁中表现出的民族共同体建构因素。研究认为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回族人逐渐放弃了其他语言系统,而选择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汉语言体系作为了民族语言。同时,《月华》横跨国家南北的变迁彰显出了独特的“地图功能”,为历经艰难的回族人塑造了一个可以想象的虚拟空间,以此寻求心理慰藉和民族归属感。第二章探讨了《月华》是如何在议题设置中构建民族共同体的问题。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程的功能,其实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途径。民国时期的回族社会首先觉醒的回族知识分子群体,通过创办报章杂志等方式奔走呼吁,期翼唤醒民众以抵抗外侮。所以在这些报刊的议题设置方面,更多的是选择了第一种途径,即“自上而下”的途径。本章主要通过梳理《月华》历任主编和核心作者所关注的议题分析当时《月华》所设置的议题类型,并探讨议题设置中的民族共同体建构因素,认为国家、民族和个人是《月华》设置议题的出发点,是为回族大众设定的想象空间。第三至第五章是对《月华》关注的核心议题进行的内容分析。其核心议题主要体现在政治观念、社会调查和大国理想等三个方面。第三章探讨了《月华》同人的政治观念从浪漫到理性的演变过程,从四个部分展开分析。其中第一部分是对早期具有浪漫色彩的政治合作构想的整理分析;第二部分主要探析了其“以经释战”为核心思想的抗战理念。所谓“以儒释经”主要是指通过解读《古兰经》关于战争的“启示”和讲述穆罕默德的故事来宣传回教的国家观和世界观等,积极号召同胞积极参与抗战运动。第三部分探讨了《月华》同人为代表的回族知识分子基于民族平等争取回族国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历程,深入解读回族人参政议政必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回族国大代表理性参政的主张。第四部分探讨了《月华》同人在其政治观念变迁中体现出的民族共同体构建因素,这种变化是一个想象的去抽象化过程。谋求合作、挽救危亡和争取政治权利是基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伊斯兰文化因素是回族想象民族共同体的基础因素。第四章探讨了《月华》关于回族社会调查和教育倡导方面的问题。根据分析调查结果,认为教育落败是回族社会的困境之源,同样也是未来的解决之道。第一部分分析了《月华》开展回教社会调查的起源。第二部分总结整理了近十年中《月华》对回族社会以人口、教育、宗教、民生为主要内容的调查数据。第三部分根据调查数据总结了当时中国回族社会的发展困境,并对《月华》“教育才是解决回族社会问题的根本”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解读。第四部分探析了社会调查中表现出的民族共同体建构因素。概而言之,人口调查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虚拟界限,合理的教育体系是民族意识传承的必备条件。第五章探讨了回族学人的大国理想。其大国理想主要通过建言西北开发和开展国民外交两方面得以表现,是追求民族发展和国家振兴并行的追求。第一部分分析了《月华》关注西北开发特别是新疆建设的早期构想及其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首先梳理了《月华》同人多元化的国民外交实践及其关注的国际议题,其次探讨了《月华》同人参与国家观察的时代特征,并分析了他们开展国民外交的认知基础。最后分析了他们参与国际观察和开展国民外交活动的意义。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在追求大国理想过程中表现出民族共同体构建因素。大国追求是民族共同体去虚拟性的表现,目的在于将逐渐成形的具有想象特征和虚拟性的民族共同体现实化,通过谋求区域发展来促进民族的发展,与阿拉伯世界的紧密联系一是为正在遭受侵略的中华民族寻求国际援助和支持,二是通过与阿拉伯世界的“朝圣之旅”,基于宗教的共通性来寻求民族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结语部分分析了《月华》成为近代中国回族新闻史上办刊时间最长、传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报刊的原因,包括其生动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为大众所接受,顺应潮流的办刊宗旨符合时代需求等。最重要的是《月华》为回族人想象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平台,且处处体现了其构建民族共同体的努力。需要强调的是,回族知识分子所构建的民族共同体是在中华民族的范畴之内,是并行不悖的。回族与中华民族的同质性和平行性,让回族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找到永久的居住地,并且也永久地保留着自己的特色。

张嵘[9](2011)在《传统 创新与发展 ——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论文研究的主题是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主要的观点是,解读这一时期的回族社会文化变迁不能“画地为牢”,对于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央集权政治的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而言,忽略了“国家”的因素而理解少数族群的历史文化无疑是隔靴搔痒,因为少数族群的历史脉络完全内嵌在“国家”制度与“话语”之中。因此,理解近代回族社会文化变迁,仅仅局限于回族社会内部的分析则无法窥见其历史本真,必须把它放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迁的宏观语境下来解读。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前期,整个中国社会处在“周期性大循环”与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新陈代谢”的历史流程中,从师夷长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政改良到革命建国,救亡图强成为中国人跨世纪的主题和理想,也成为推动历史转型的巨大动力。同时,在强势的西方民族主义语境下,在从“天朝大国”到“万国边缘”的沦陷中,在王朝的废墟上开始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近代回族社会的转型正是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展开的,同时又与清代回族遭遇的血腥历史境遇这一微观背景息息相关。所以,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天崩地裂”的大变局为回族社会文化变迁准备了历史的舞台,提供了历史的动力。同时,近代中国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与世界有了亲密的接触。特别是中国的回族与早先沦为西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东、南亚穆斯林社会有了更多更广的交流,而此时的中东、南亚穆斯林社会正澎湃着强劲的救亡图强的伊斯兰维新思潮和改革运动,这种“同是天下沦落人”的历史境遇和基于文化认同之上的理解,使这一来自伊斯兰“文化中心区”的宗教维新思想资源直接为中国回族穆斯林社会文化变迁提供了思想武库和启蒙。因此,近代回族社会的转型既是中国大社会转型的一部分,又是我们透视大社会变迁的一扇橱窗。论文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组织结构、教育五个方面论述了这一时期回族社会文化变迁。

丁兆威[10](2007)在《从第十一届安博会看北京、广州安防产业发展格局》文中提出北京和广州都是我国重要的安防市场,一南一北,在安防市场尤其是华北和华南市场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未来,北京安防市场将形成"国外知名品牌、生产商、解决方案提供商、代理商、工程商"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多样化格局;广州安防产业目前正处在转型期和提速期,2010亚运会之后,广州安防产业格局和结构将会发生深刻变化。

二、金鹏集团进军陕西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鹏集团进军陕西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薪酬的基础理论和文献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薪酬概念
        2.1.2 薪酬分类
        2.1.3 薪酬功能
    2.2 薪酬相关基础理论
        2.2.1 经典工资理论
        2.2.2 现代薪酬理论
        2.2.3 宽带薪酬理论
    2.3 薪酬相关研究概述
        2.3.1 价值视角的薪酬研究受到关注
        2.3.2 薪酬对于员工行为影响的研究越来越系统化
        2.3.3 注重薪酬与加薪心理预期问题
第三章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现状评价
    3.1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概况
        3.1.1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简介
        3.1.2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组织架构
        3.1.3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运营概况
    3.2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3.2.1 男女职工性别比例
        3.2.2 学历情况分析
        3.2.3 年龄情况分析
        3.2.4 司龄统计分析
        3.2.5 职称证书统计
        3.2.6 各部门人员分布统计
        3.2.7 管理层级分布统计
        3.2.8 人员岗位分布统计
    3.3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现状
        3.3.1 薪酬构成情况
        3.3.2 薪酬调整思路
        3.3.3 薪酬数据汇总分析
    3.4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的问卷调查
        3.4.1 调查目的
        3.4.2 调查对象
        3.4.3 调查内容
        3.4.4 调查组织
        3.4.5 薪酬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3.5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的访谈调查
        3.5.1 访谈目的
        3.5.2 访谈对象
        3.5.3 访谈内容
        3.5.4 访谈组织
        3.5.5 访谈调查数据分析
    3.6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现行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
        3.6.1 薪酬体系不具有激励性
        3.6.2 薪酬体系缺乏公平性
        3.6.3 薪酬水平缺乏外部竞争性
        3.6.4 薪酬差距不合理
        3.6.5 员工薪酬与能力不匹配
        3.6.6 对职称补贴标准不满意
        3.6.7 公司福利体系不完善
    3.7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现行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的成因分析
        3.7.1 薪酬体系不具有激励性的成因分析
        3.7.2 薪酬体系缺乏公平性的成因分析
        3.7.3 薪酬体系缺乏外部竞争性的成因分析
        3.7.4 薪酬差距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3.7.5 员工薪酬与能力不匹配的成因分析
        3.7.6 对职称补贴便准不满意的成因分析
        3.7.7 公司福利体系不完善的成因分析
第四章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优化的具体方案
    4.1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优化思路和原则
        4.1.1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优化思路
        4.1.2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优化的原则
    4.2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结构的优化
    4.3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优化准备
        4.3.1 职位分析
        4.3.2 制定职位说明书
        4.3.3 岗位评估(要素计点法)
        4.3.4 薪酬调查
        4.3.5 薪酬等级的确定
    4.4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工资体系优化
        4.4.1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固定工资优化
        4.4.2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绩效工资优化
    4.5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福利制度优化
    4.6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奖金体系优化
    4.7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职称补贴体系优化
第五章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优化方案的实施与保障
    5.1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优化方案的实施
        5.1.1 薪酬体系优化方案试运行阶段
        5.1.2 薪酬体系优化方案的反馈阶段
        5.1.3 薪酬体系优化过程的风险识别
        5.1.4 薪酬体系优化方案的评估和改进阶段
    5.2 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优化方案的保障
        5.2.1 薪酬体系优化方案落实领导小组的建立
        5.2.2 薪酬体系优化方案的推行培训
        5.2.3 薪酬体系优化方案的配套制度改革
        5.2.4 薪酬体系优化方案问题反馈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致谢

(2)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概述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成药”相关概念的界定
        1.1.2 “中药”、“国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1.3 小结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资料搜集方法
        1.3.3 资料整理与分析方法
2 历代成药发展概述
3 北京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1 北京中成药业概况
    3.2 同仁堂
        3.2.1 创办与发展
        3.2.2 同仁堂药目
        3.2.3 同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3.3 长春堂
        3.3.1 创办与发展
        3.3.2 长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3.4 其他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3.4.1 永安堂与化痞膏
        3.4.2 延龄堂皮赞公与灵宝如意丹
    3.5 小结
4 天津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4.1 天津中成药业概况
    4.2 达仁堂
        4.2.1 创办与发展
        4.2.2 达仁堂药目
        4.2.3 达仁堂代表性中成药
    4.3 隆顺榕成记药庄
        4.3.1 创办与发展
        4.3.2 隆顺榕参茸庄药目
        4.3.3 隆顺榕成记药庄代表性中成药
    4.4 小结
5 苏杭地区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5.1 苏杭地区中成药业概况
    5.2 苏州雷允上诵芬堂
        5.2.1 创办与发展
        5.2.2 雷允上诵芬堂药目
        5.2.3 雷允上诵芬堂代表性中成药
    5.3 杭州胡庆余堂
        5.3.1 创办与发展
        5.3.2 胡庆余堂药目
        5.3.3 胡庆余堂代表性中成药
    5.4 小结
6 上海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6.1 上海中成药业概况
    6.2 姜衍泽堂
        6.2.1 创办与发展
        6.2.2 姜衍泽堂药目
        6.2.3 姜衍泽堂代表性中成药
    6.3 童涵春堂
        6.3.1 创办与发展
        6.3.2 童涵春堂代表性中成药
    6.4 蔡同德堂
        6.4.1 创办与发展
        6.4.2 蔡同德堂药目
        6.4.3 蔡同德堂代表性中成药
    6.5 小结
7 广州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7.1 广州中成药业概况
    7.2 陈李济杏和堂
        7.2.1 创办与发展
        7.2.2 陈李济代表性中成药
    7.3 潘高寿药行
        7.3.1 创办与发展
        7.3.2 潘高寿药行代表性中成药
    7.4 小结
8 佛山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
    8.1 佛山中成药业概况
    8.2 梁仲弘蜡丸馆
        8.2.1 创办与发展
        8.2.2 梁仲弘蜡丸馆代表性中成药
    8.3 冯了性药铺
        8.3.1 创办与发展
        8.3.2 仿单中的冯了性药酒
    8.4 流泽堂源吉林
        8.4.1 创办与发展
        8.4.2 凉茶发展沿革
        8.4.3 流泽堂源吉林甘和茶
    8.5 梁家园药号
        8.5.1 创办与发展
        8.5.2 梁家园少林膏药
    8.6 小结
9 讨论
    9.1 民国时期中药堂特点
    9.2 民国时期中成药特点
    9.3 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与其代表性中成药相互促进发展
    9.4 民国时期影响中药堂发展的因素
    9.5 反思
10 结论
11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秦汉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对象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古代城邑军事防御思想
        二 秦汉都城军事防御设施
        三 学术研究不足之处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四节 城区、周边和外围的层次划分
第一章 秦都咸阳军事防御设施
    第一节 咸阳宫、渭南宫殿区、望夷宫
        一 咸阳宫
        二 渭南宫殿区
        三 望夷宫
    第二节 都城周围的城邑、关隘
        一 都城周围的城邑
        二 关隘
    第三节 道路、烽燧
        一 道路
        二 烽燧
    第五节 与军事防御相关的设施
        一 兵器作坊
        二 武库、仓储
第二章 西汉长安城军事防御设施
    第一节 郭城、宫城、甘泉宫
        一 郭城
        二 宫城
        三 甘泉宫
    第二节 都城周围的城邑、关隘
        一 都城周围的城邑
        二 关隘
    第三节 渭桥、漕渠
        一 渭桥
        二 漕渠
    第四节 与军事防御相关的设施
        一 武库
        二 仓储
第三章 东汉洛阳城军事防御设施
    第一节 郭城、宫城
        一 郭城
        二 宫城
    第二节 都城周围的城邑、关隘
        一 都城周围的城邑
        二 关隘
    第三节 与军事防御相关的设施
        一 武库
        二 太仓
第四章 秦汉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秦都咸阳防御体系的构建
        一 选择形胜之地作为都城
        二 通过对争夺周围城邑扩大防御地带
        三 依托山河险峻御敌于外围关隘之外
        四 不断完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防御体系
    第二节 西汉长安城防御体系的构建
        一 建造城防设施与组建卫戍部队
        二 重视周边重要城邑与战略要地
        三 强化北部、西部外围地区的防御力度
        四 扩大东部外围地区的防御范围
        五 都城周围其他城邑、关隘的军事防御
    第三节 东汉洛阳城防御体系的构建
        一 加强城区军事防御建设
        二 以八关之险遏控周边交通
        三 利用四邻郡国拱卫都城
        四 建立黎阳营、雍营、长安营
第五章 秦汉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相关问题
    第一节 宫城、都城周围城邑、武库的防御问题
        一 宫城
        二 都城周围的城邑
        三 武库
    第二节 霸上、棘门、细柳的防御地位
        一 霸上
        二 棘门
        二 细柳
    第三节 汉武帝“广关”及相关举措
        一 “广关”出现的直接原因
        二 新安函谷关军事防线
        三 新安函谷关与长安城防御体系东拓
        四 京师仓对新安函谷关的军事意义
    第四节 渭桥、漕运与西汉长安城防御体系
        一 渭桥
        二 漕运
    第四节 东汉洛阳城城垣曲折与军事防御
        一 城垣曲折的军事防御意义
        二 东汉洛阳城城垣的军事防御规划
第六章 秦汉军事防御体系的比较
    第一节 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的共性
    第二节 秦汉都城防御体系的差异性
        一 城区军事防御的差异性
        二 周边军事防御的差异性
        三 外围军事防御的差异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陕西宝鸡磻溪宫保护性活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保护性活化概念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2.1 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理论
        2.1.1 保护概念
        2.1.2 保护内容
        2.1.3 保护原则
        2.1.4 保护与文物价值的关系
        2.1.5 总结
    2.2 国内乡村宗教类文物活化的相关实践探索
        2.2.1 山西五龙庙的活化与环境整治
        2.2.2 龙门洞发展乡村道文化旅游的实践
        2.2.3 山西广济寺重新被赋予为文化“博物馆”的实践
        2.2.4 山西南部宗教类文物建筑的社区活化利用与规划案例
    2.3 小结
3 磻溪宫的历史、现状与保护困境
    3.1 关中地区道教及其道场发展概况
        3.1.1 关中地区道教的发展
        3.1.2 关中地区着名道场及其发展概况
    3.2 磻溪宫历史沿革及其在关中道教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影响
        3.2.1 磻溪宫历史沿革
        3.2.2 历史影响
    3.3 磻溪宫的历史格局与历史环境
        3.3.1 历史格局
        3.3.2 历史环境
    3.4 磻溪宫遗存现状及其文物价值
        3.4.1 磻溪宫遗存现状
        3.4.2 磻溪宫的文物价值
        3.4.3 磻溪宫文物价值载体分析
    3.5 磻溪宫周边环境现状
        3.5.1 自然地理环境
        3.5.2 社会经济环境现状
        3.5.3 土地利用现状
        3.5.4 道路交通现状
        3.5.5 村庄建设现状
    3.6 磻溪宫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3.7 小结
4 磻溪宫保护性活化路径探索
    4.1 磻溪宫活化的重要意义
        4.1.1 在当代乡村社会中作为教育和文化功能的意义
        4.1.2 在当代乡村社会中作为公共生活空间的意义
        4.1.3 在当代乡村社会中承担文化旅游功能潜力的意义
    4.2 磻溪宫的当代资源价值
        4.2.1 文化资源价值
        4.2.2 社会资源价值
        4.2.3 旅游资源价值
    4.3 磻溪宫保护性活化的目标与路径
        4.3.1 磻溪宫保护性活化概念的内涵
        4.3.2 磻溪宫保护性活化的路径
        4.3.3 磻溪宫保护性活化的目标
        4.3.4 磻溪宫保护性活化实施保障
    4.4 小结
5 磻溪宫保护性活化策略
    5.1 保护性活化策略一:加强本体保护,展示历史信息
        5.1.1 本体保护
        5.1.2 结合文物保护,充分展示磻溪宫历史信息
    5.2 保护性活化策略二:发挥文化资源价值,拓展教育和文化功能
    5.3 保护性活化策略三:发挥公共空间资源价值,服务乡村社区生活
    5.4 保护性活化策略四:发挥旅游资源价值,发展文化休闲产业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I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II 图录与表录
附录 -Ⅲ 调研资料及调查表

(5)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古代洛阳都城建置考述
    第一节 古代洛阳都城建置诸说
    第二节 古都具体衡量标准的提出
    第三节 古代洛阳国都建置及时间的确定
    第四节 古代洛阳所置的陪都及其时间
    简短结论
第三章 古代洛阳建都要素探析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与洛阳建都
    第二节 社会因素与洛阳建都
    第三节 “天下之中”说与洛阳建都
    第四节 洛阳建都与长安开封之关系
    简短结论
第四章 宫城:都城核心空间的建立及其影响
    第一节 都城核心空间的生成:从宫城开始
    第二节 都城核心空间的重构:宫城制度的演变
    第三节 宫城的营筑与都城空间
    第四节 宫城与皇城和都城中轴线
    简短结论
第五章 里坊:都城社会空间的建构与控制
    第一节 里坊制度的初始
    第二节 北魏洛阳里坊制的特点与社会空间分异
    第三节 隋唐洛阳里坊制的兴盛与社会控制
    简短结论
第六章 市场:都城经济生活空间的调控
    第一节 市场分布及其演变
    第二节 都城市场管制
    第三节 坊市的崩溃与“街市”的形成
    第四节 市场与都城社会人文心态的变化
    简短结论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晋陕峡谷”融合出版项目设计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提出的背景
        1.1.1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1.2 全域旅游的战略需要
        1.1.3. 出版传媒转型的新方向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填补以晋陕峡谷为主的大型丛书品类空白
        1.2.2 塑造晋陕区域文化名片
        1.2.3 助力晋陕区域全域旅游的宣传和推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晋陕峡谷的图书
        1.3.2 关于晋陕峡谷的数字推广服务平台
        1.3.3 关于晋陕峡谷的学术论文
第二章 项目建设及可行性分析
    2.1 项目研究的内容
    2.2 项目的创新性及预期目标
        2.2.1 创新之处
        2.2.2 预期目标
    2.3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2.3.1 专业基础
        2.3.2 技术基础
        2.3.3 软件基础
        2.3.4 硬件基础
第三章 “晋陕峡谷”融合出版项目的图书出版方案
    3.1 项目简介
        3.1.1 总体框架
        3.1.2 读者对象
        3.1.3 分册内容
        3.1.4 出版意义
    3.2 项目实施
        3.2.1 时间安排
        3.2.2 组稿方式
        3.2.3 稿件要求
    3.3 编辑思想
        3.3.1 以融合发展为契机,开拓图书市场
        3.3.2 严格把控稿件质量
        3.3.3 避免图书中使用的图片侵犯着作权
    3.4 设计思路
        3.4.1 总体要求
        3.4.2 封面设计
        3.4.3 内文设计
        3.4.4 装帧设计
第四章 “晋陕峡谷”融合出版项目的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4.1 移动网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4.1.1 内容介绍
        4.1.2 功能设置
        4.1.3 界面展示
    4.2 互联网资源平台建设方案
        4.2.1 内容介绍
        4.2.2 功能设置
        4.2.3 界面展示
    4.3 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4.3.1 内容介绍
        4.3.2 功能设置
        4.3.3 界面展示
    4.4 音视频数据资源库平台建设方案
        4.4.1 内容介绍
        4.4.2 功能设置
第五章 项目管理及实施团队
    5.1 项目管理
        5.1.1 项目质量管理
        5.1.2 项目时间管理
        5.1.3 项目沟通管理
        5.1.4 项目综合管理
    5.2 项目实施团队
        5.2.1 丛书作者团队
        5.2.2 丛书设计团队
        5.2.3 丛书印刷团队
        5.2.4 数字推广服务平台搭建团队
        5.2.5 融合出版项目内容制作团队
        5.2.6 融合出版项目文创团队
第六章 项目的盈利模式及预期效益
    6.1 盈利模式
        6.1.1 国家政策性财政经费支持
        6.1.2 内容付费
        6.1.3 IP制作和版权交易
        6.1.4 文化创意
        6.1.5 丛书销售
        6.1.6 定向投放广告
    6.2 预期效益
        6.2.1 社会效益
        6.2.2 经济效益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传播学视野下的民族共同体建构 ——近代回族报刊《月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想象的共同体”等概念的学术话语研究
    三、民国回族报刊研究的现状
    四、《月华》研究的现状与文本解读的缺失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传播平台的建构:《月华》的发生与历史演变
    第一节 时代语境:近代回族报刊发生的背景
        一、历史的助推:社会因素
        二、新思潮的冲击:思想因素
        三、近代时期回族报刊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月华》的发生与变迁
        一、马福祥与《月华》之渊源
        二、回族知识分子的使命
        三、《月华》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历史变迁中的民族共同体建构因素
        一、传播技术的功能
        二、“迁址”轨迹的地图功能
第二章 议题设置:为受众设定想象的空间
    第一节 受众的想象空间:《月华》的主编及作品
    第二节 传播内容与核心议题类型
        一、《月华》的传播内容分类
        二、《月华》的核心议题类型
    第三节 国家、民族、个人:《月华》设置议题的出发点
        一、核心议题的功能
        二、读者定位的功能
第三章 政治观念变迁:从虚拟想象到现实追求
    第一节 浪漫:早期政治合作理念的特点
    第二节 务实:抗战时期的“以经释战”
        一、关注抗战
        二、宣传抗战
        三、号召抗战
    第三节 理性:参政议政权利的争取
        一、《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争议
        二、理性参政议政的主张
    第四节 从浪漫到理性:想象的去抽象化过程
第四章 社会调查与教育倡导:宗教语言转型与传承的关键
    第一节 回族社会调查的动力及归属
        一、早期调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二、回族社会调查的原因分析及类型归属
    第二节 人口、教育、宗教和民生:社会调查的核心内容
    第三节 教育:回族社会的困境之源与解决之道
        一、回族社会发展的困境
        二、回族社会发展未来的探索
    第四节 教育:共同体传承的关键
第五章 大国理想:民族发展与国家振兴并行
    第一节 西北开发:寻求民族发展的区域支持
        一、关注西北
        二、新疆困境
        三、解决方案
        四、《月华》启示:现代化路径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国民外交:寻求国际援助与抵御侵略
        一、《月华》的国民外交探索与实践
        二、《月华》同人国际观的时代特征考察
        三、国民外交和国际观察的意义
    第三节 大国理想:共同体的固化之策
结语: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初衷——民族发展与国家振兴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传统 创新与发展 ——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二、是"回族"还是"汉族之回教徒":近代历史语境下"正名"之争
    三、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四、本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章 风云突变的世纪: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和动因
    第一节 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宏观语境:内忧外患的中国与社会转型
    第二节 "他山之石"的激励:中东南亚现代伊斯兰思想的启示与借鉴
    第三节 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的内部动力:精英群体的合力互动
第三章 回族社会的经济变迁:重建、发展与近代工商业的兴起
    第一节 西北西南地区回族传统经济的重建与发展
    第二节 东中部地区回族传统经济行业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节 近代大城市回族经济的发展:以上海为个案
第四章 回族社会的政治变迁:从边缘到中心的与时俱进
    第一节 西北回族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与兴衰
    第二节 民主革命时期回族人的政治参与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回族的政治参与:爱国爱教 与国休戚
第五章 回族社会的思想文化变迁:维新与实践
    第一节 传统知识分子阿訇的宗教维新与实践
    第二节 新型回族知识分子的改良思想与文化运动
    第三节 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经典的翻译与传播
第六章 回族社会的组织结构与传媒变迁:整合与凝聚
    第一节 回族社会传统寺坊组织与现代社团组织
    第二节 个案研究:上海清真董事会和中国回教俱进会
    第三节 回族的现代传媒:近代报刊的创办与发展
第七章 回族社会的教育变迁:从经堂教育到近代新式教育
    第一节 传统经堂教育与近代回族新式教育兴起的背景
    第二节 近代回族新式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个案研究:成达师范学校的兴衰沉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四、金鹏集团进军陕西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深建兰州分公司薪酬体系优化研究[D]. 杨金鹏. 兰州大学, 2021
  • [2]民国时期着名中药堂及其代表性中成药研究[D]. 段瑶.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秦汉都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 胡岩涛. 西北大学, 2019(04)
  • [4]陕西宝鸡磻溪宫保护性活化策略研究[D]. 董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6)
  • [5]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D]. 李久昌. 陕西师范大学, 2005(06)
  • [6]技术与需求推动小灵通阵营扩大[N]. 陈伟周. 通信信息报, 2003
  • [7]“晋陕峡谷”融合出版项目设计规划研究[D]. 宋丽娟.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传播学视野下的民族共同体建构 ——近代回族报刊《月华》研究[D]. 马成鸣. 陕西师范大学, 2012(11)
  • [9]传统 创新与发展 ——20世纪前期(1949年以前)回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 张嵘. 兰州大学, 2011(10)
  • [10]从第十一届安博会看北京、广州安防产业发展格局[J]. 丁兆威. 中国公共安全(综合版), 2007(12)

标签:;  ;  

金鹏集团进军陕西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