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基咪唑基离子液体的室温合成及溶解度

烷基咪唑基离子液体的室温合成及溶解度

一、烷基咪唑类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溶解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连[1](2021)在《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制备、热力学特性和阻燃性能研究》文中提出20多来,离子液体作为一种“绿色”介质,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考察离子液体分子结构对其热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离子液体结构参数与热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模型,为设计合成高储热性能的离子液体及其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10年来离子液体在高分子阻燃领域的应用研究逐步开展。离子液体作为阻燃剂,具有分子可设计性强、环保且高效、耐高温等优点。用其复配无污染、低烟且高效的磷氮阻燃剂,并用于聚合物的阻燃,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1,4-二溴丁烷和不同取代咪唑为原料,成功合成了10种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C4(mim)2(Br)2、C4(eim)2(Br)2、C4(n-pim)2(Br)2、C4(n-bim)2(Br)2、C4(mim)2(BF4)2、C4(mim)2(PF6)2、C4(mim)2(NTf2)2、C4(2-mim)2(Br)2、C4(1,2-mmim)2(Br)2和C4(2,5-mmim)2(Br)2,产率均高于90%,水含量低于450 ppm。利用EA、1H NMR及13C NMR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的结构与设计的相符。(2)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在高温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离子液体的分子结构对其热性能有着巨大的影响。采用量子化学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对合成的10种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结构进行优化,对阴离子和阳离子间相互作用、咪唑环取代基大小、咪唑环2号位取代基、阴离子类型以及分子体积大小等结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离子液体结构参数与热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模型。1,4-二(N-烷基咪唑鎓)丁烷溴盐的分解温度与其分子体积呈线性关系,随着阳离子体积增大,分解温度降低。分解温度与阴离子体积呈多项式关系。阳离子或者阴离子相同时,离子液体熔点与密度、分子体积等均呈多项式关系。离子液体的熔融焓与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能呈多项式关系,阳离子相同的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阴离子体积对其熔融热和熔融温度的影响顺序一致:Br->[PF6]->[BF4]-?[NTf2]-。咪唑环上C2-H被甲基取代,离子液体的熔点与熔融热急剧降低。(3)以三氯氧磷、乙二胺和苯酚为原料,以“一锅法”成功合成了磷氮阻燃剂乙二胺双磷酸二苯酯(TDBDP),产率为89.3%。通过EA、MS、1H NMR及13C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结构与设计的相符。用TG和DSC对其热性能进行测试,TDBDP的初始分解温度为562.5K,772K热分解完成,残炭量27.9%,热稳定性较高。TDBDP的熔点为412.41 K,熔融焓值为84.38 k J·kg-1。(4)C4(mim)2(Br)2/TDBDP和C4(mim)2(BF4)2/TDBDP对环氧树脂的阻燃性能研究发现,两种复合阻燃环氧树脂材料均会提前分解,热稳定性略有降低。两种阻燃体系对环氧树脂均有很好的协同阻燃效果,TDBDP和离子液体添加量分别为12wt%和3wt%时,EP/TDBDP/C4(mim)2(Br)2和EP/TDBDP/C4(mim)2(BF4)2的极限氧指数分别达到31.4%和32.5%,且UL-94为V-0级。这两种阻燃体系对EP都起到了气相和凝聚相阻燃作用,TDBDP/C4(mim)2(BF4)2阻燃效果更好。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在UL-94达到V-0级时,两种复合阻燃EP材料仍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5)通过研究C4(mim)2(Br)2/TDBDP和C4(mim)2(BF4)2/TDBDP对聚乳酸的阻燃发现,C4(mim)2(Br)2/TDBDP的加入使阻燃聚乳酸材料热分解延迟,热稳定性略有提高。C4(mim)2(BF4)2/TDBDP会使得聚乳酸材料提前分解,热稳定性略有降低。两种阻燃体系对聚乳酸有很好的协同阻燃效果,TDBDP和离子液体添加量分别为21wt%和4wt%时,PLA/TDBDP/C4(mim)2(BF4)2和PLA/TDBDP/C4(mim)2(Br)2的极限氧指数分别为30.9%和29.7%,且UL-94为V-0级。这两种阻燃体系对聚乳酸都起到了气相和凝聚相阻燃作用,TDBDP/C4(mim)2(BF4)2阻燃效果更好。力学性能测试表明在UL-94达到V-0级时,两种复合阻燃PLA材料仍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

陈璐[2](2021)在《COSMO-RS筛选离子液体制备三聚氰胺阻燃纤维》文中提出三聚氰胺纤维是以三聚氰胺(Melamine,M)、甲醛(Formaldehyde,F)为原料,经特殊纺丝工艺制成的具有三维网状交联结构的高性能阻燃纤维,因其优异的阻燃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消防装备、高温滤材、阻燃织物等领域。然而,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elamine-Fornaldhyde resin,MF)作为一种具有网状交联结构的热固性树脂,其成纤性差且强度低的缺陷,限制了三聚氰胺纤维的进一步开发与应用。对于三聚氰胺纤维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向纺丝原液中加入成纤高聚物以提高其可纺性。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聚乙烯醇(Polyvinylalcohol,PVA)与MF共混纺丝,其可纺性虽得到明显改善,但仍存在诸如纺丝原液稳定性差、纤维耐水洗性差等问题悬而未决,难以实现完全自主化工业生产。基于此,系统开发一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三聚氰胺纤维制备技术意义重大。本课题开发了一种以离子液体(ILs)为溶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pre-MF)为阻燃材料、纤维素(cellulose)为载体的三聚氰胺纤维制备新工艺,期望能为三聚氰胺纤维的工业化开辟新途径。本课题采用模拟预测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探究并优化了非水溶性pre-MF的制备条件;然后以量子化学方法(Gaussian09)优化了pre-MF的分子模型,并采用真实溶剂类导体屏蔽模型(COSMO-RS)计算了3种优化pre-MF模型在432种ILs中的对数活度系数(lnγ),进而根据COSMO-RS预测结果,筛选出8种对pre-MF具有不同溶解能力的ILs,并测试了pre-MF在8种ILs中的溶解度以验证COSMO-RS方法用于预测ILs对pre-MF的溶解能力的可行性;最终以IL为溶剂、pre-MF为阻燃材料、cellulose为载体,采用干喷-湿法纺丝方法进行了MF/cellulose复合阻燃纤维的制备,并详细探究了纺丝温度、纺丝原液中纤维素的固含量以及pre-MF与cellulose的配比对可纺性的影响以及pre-MF含量对纤维各项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采用水稀释度法,按照M:F=1:2.5(摩尔比),p H为8.5,反应温度为80℃的条件,可实现非水溶性pre-MF的可控制备。pre-MF在8种ILs中的溶解度与COSMO-RS预测的lnγ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COSMO-RS方法用于预测ILs对pre-MF的溶解能力的可行性。以IL为溶剂、pre-MF为阻燃材料、cellulose为载体,采用干喷-湿法纺丝方法成功制备出多种配比MF/cellulose复合阻燃纤维,当纤维中pre-MF含量达到30%后,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以及阻燃性能均有明显提高。本课题中制备的MF/cellulose复合阻燃纤维的极限氧指数(LOI)最高可达37.4%,且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因此采用离子液体法制备的MF/cellulose复合阻燃纤维在同类型阻燃纤维材料中具有竞争力。

陈先泽[3](2021)在《咪唑基离子液体的制备及铜、镍的电沉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一步取代和二步取代反应合成了文中提出的适用于实验室中合成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鎓盐([C4C1Im]Cl)、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鎓盐([C4C1Im][BF4])、六氟磷酸1-丁基-3-甲基咪唑鎓盐([C4C1Im][PF6])、醋酸1-丁基-3-甲基咪唑鎓盐([C4C1Im][OAc])四种咪唑基离子液体。通过红外光谱及XPS半定量分析原子个数与理论值相差小于10%,验证了其理论上符合电化学实验的纯度要求。确定了咪唑基离子液体在进行XPS检测时电荷校正的方法,当β值大于0.75时,可以通过参考测得的Caliphatic1s值,即285.0 e V的结合能来进行XPS光谱的电荷校正;当β值小于0.75时,可以通过F 1s峰进行电荷校正(对于[C4C1Im][BF4]为686.0e V,对于[C4C1Im][PF6]为686.8e V)。通过伏安循环测试、恒电位阶跃测试、恒电位电沉积分析了铜离子、镍离子的成核机理及其对沉积形貌的影响。经研究,铜离子还原过程为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还原,成核方式为三维连续成核;镍离子还原过程为受电极吸附控制的不可逆还原,成核方式为三维连续成核。分析了咪唑基离子液体的亲核性与流动性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一般来说,亲核性越强,流动性越好的离子液体,电化学性能越好。仔细研究分析了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鎓盐([C4C1Im]Cl)的电化学行为,发现在CuCl2—[C4C1Im]Cl体系中,CuCl2与离子液体中的Cl—形成[CuCl4]2-和[Cu2Cl5]-络合物,络合产物将铜离子包裹在内,降低铜离子的迁移速度,从而造成体系电流的减小,导致最终难以沉积出铜单质。

胡宇龙[4](2020)在《离子液体捕集SO2的定量构效关系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生产中SO2的大量排放导致了严重的酸雨,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离子液体由于其低的蒸汽压、高的气体溶解度和良好的结构可调性,已经被证明能有效捕集SO2。由于离子液体种类繁多,目前离子液体捕收剂的开发和实验研究主要采用试错法,但试错法存在盲目性,导致成本高和周期长等问题。此外,部分离子液体捕集SO2的机理也不清楚,揭示其捕集机制对新型离子液体捕收剂的研发及后续气体的解吸分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定量构效关系结合的方法对新型离子液体捕收剂进行分子设计,研究咪唑类、吡啶类、胍类和醚功能性离子液体的SO2捕集性能和机理,为离子液体捕收剂的设计、开发提供理论指导。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定量构效关系结合方法建立了45种离子液体的微观结构参数与SO2溶解度的定量构效关系式,得到良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咪唑环和吡啶环的甲基化、烷烃侧链的延长或醚键数量的增加,分子相互作用能的绝对值、能隙差和亲电指数减少,极化率和偶极矩增加,导致阴阳离子之间的束缚减弱,吸引电子的能力降低,分子供电子能力和极性越来越强,反应活性越来越好;阴离子中氧原子增加,分子的能隙差和亲电指数有降低的趋势,而相互作用能的绝对值和极化率有增大的趋势,导致分子的供电子能力增加而吸引电子的能力减弱,阴阳离子之间的束缚降低,反应活性越来越好,提高了离子液体中SO2的溶解度。设计了7种新型离子液体捕收剂并预测其溶解度:1-九乙二醇单甲醚-2,3-二甲基咪唑甲磺酸盐([E9DMIM]MeSO3)为7.017 mol SO2?mol IL-1、1-八乙二醇单甲醚-2,3-二甲基咪唑甲磺酸盐([E8DMIM]MeSO3)为6.382 mol SO2?mol IL-1、1-己基-2,3-二甲基吡啶硫氰酸盐([C63 3Py]SCN)为3.760 mol SO2?mol IL-1、1-九乙二醇单甲醚-3-甲基咪唑甲磺酸盐([E9MIM]MeSO3)为6.512 mol SO2?mol IL-1、1-己基-3-甲基咪唑硫氰酸盐([C6MIM]SCN)为3.080 mol SO2?mol IL-1、1-九乙二醇单甲醚-3-甲基咪唑氯化物([E9MIM]Cl)为5.698 mol SO2?mol IL-1和1-己基-3-甲基咪唑甲基硫酸酯([C6MIM]MeSO4)为2.932 mol SO2?mol IL-1。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方法研究4种咪唑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C2MIM]Cl)、1-丁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C4MIM]Cl)、1-己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C6MIM]Cl)和1-辛基-3-甲基咪唑氯化物([C8MIM]Cl)与SO2的相互作用、微观结构和捕集机制。研究发现离子液体捕集SO2的过程中阳离子是至关重要的,阳离子提供容纳SO2的空间,通过氢键相互作用进一步捕集SO2。烷烃侧链的延长增强了离子对与SO2的电荷转移。计算得到的纯体系的密度与实验值较为吻合。通过分析径向分布函数、空间分布函数、配位数和相互作用能的变化规律发现,随着烷烃侧链长度的增加,削弱了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了阴、阳离子与SO2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离子液体中SO2溶解度。随着烷烃侧链长度的增加,SO2的扩散速度变慢,体系黏度降低,有利于SO2的扩散和传质。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方法研究4种胍类离子液体—1,1,3,3-四甲基胍丙酸盐([TMG]P)、1,1,3,3-四甲基胍乙酸盐([TMG]Ac)、1,1,3,3-四甲基胍乳酸盐([TMG]L)和1,1,3,3-四甲基胍三氟乙酸盐([TMG]Tf)与SO2的相互作用、微观结构和捕集机制。结果表明,阴离子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提供捕集SO2的相互作用位点,与SO2的亲和力最强。Ac-中不同基团的取代,增强了阴离子与SO2的静电相互作用。纯体系的模拟密度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研究径向分布函数、配位数、空间分布函数和相互作用能的变化规律表明,Ac-中取代基的增加,削弱了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了阴离子与SO2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离子液体捕集SO2。这导致阴离子扩散速度比阳离子快,气体捕集过程中体系黏度降低,将有利于SO2的扩散和传质。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合方法验证了所设计的新型离子液体捕收剂的SO2溶解度顺序、揭示其捕集机制。新型离子液体捕收剂与SO2的相互作用能顺序与QSAR预测顺序一致。结果表明:阴离子与SO2之间有强的静电相互作用,阳离子与SO2之间有强的范德华(或静电)相互作用;SO2在这些新型离子液体捕收剂中溶解度高的主要原因是阴阳离子共同作用。

刘铮[5](2021)在《烷基胺-Tf2N型质子化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离子液体通常分为质子化离子液体(Protic Ionic Liquids,PILs)和非质子化离子液体(Aprotic Ionic Liquids,AILs)两大类。本研究PILs是由质子化的烷基胺和质子酸根离子组成,包含质子供给体和质子接受体,结构中可形成氢键网络,极性较强。并且,Br?nsted酸的强弱将决定质子转移的程度,本研究使用的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HTf2N)为强酸,其质子能够完全转移至阳离子部位(烷基胺),因此该PILs完全由阴阳离子组成。本研究对所合成的己基乙二胺-Tf2N(简称HHexen(Tf2N))、正己胺-Tf2N(简称HHexam(Tf2N))和异辛基乙二胺-Tf2N(简称HEt Hexen(Tf2N))三种PILs进行了物理化学性质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异辛基乙二胺-Tf2N型PIL的合成及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由异辛基乙二胺(2-ethyl-N-hexylethylenediamine,简称Et Hex-en)与双(三氟甲基磺酰基)亚胺(bis(trifluoromethylsulfonyl)imide,简称HTf2N)通过酸碱中和反应一步合成了HEt Hexen(Tf2N)。HEt Hexen(Tf2N)在室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7.73℃,其热分解温度为343.3℃。HEt Hexen(Tf2N)型PIL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氯仿及乙醚;微溶于甲苯;难溶于正己烷、石油醚。在T=303.15-353.15 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HEt Hexen(Tf2N)的密度、粘度及电导率。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PILs的密度呈线性下降,粘度呈指数下降,电导率呈指数上升趋势。HEt Hexen(Tf2N)的粘度、电导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均符合Arrhenius方程。(2)水分含量对PILs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正己胺-Tf2N(HHexam(Tf2N))和己基乙二胺-Tf2N(HHexen(Tf2N))型离子液体的疏水性较强,但仍溶解少量水,HHexen(Tf2N)和HHexam(Tf2N)的饱和水含量分别可达6.33 wt.%(w0=[H2O]/[PIL]=1.44)和9.58 wt.%(w0=2.67)。因为PIL中水分含量的多少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影响较大,所以在T=303.15-353.15 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水分含量对HHexam(Tf2N)和HHexen(Tf2N)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上升或水分含量的增加,其密度呈直线下降,粘度呈指数下降,电导率呈指数上升趋势。并且lnη和lnσ与1000/T之间基本呈线性关系,基本符合Arrhenius方程。PILs的Walden线均在△W=0.5±0.2范围内,离子性较好,并且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其Walden线越靠近KCl理想线,即离子化程度增大。(3)PILs对金属离子萃取性能的研究因为HHexen(Tf2N)和HEt Hexen(Tf2N)的疏水性较强,并且其阳离子部位的极性部位是螯合胺(乙二胺)结构,有利于与金属离子配位结合而从其水溶液中萃取过渡金属离子。所以利用HEt Hexen(Tf2N)和HHexen(Tf2N)开展了其从Cu2+、Ni2+和Co2+100 mmol/kg水溶液中萃取该金属离子的研究。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测定结果显示,HHexen(Tf2N)和HEt Hexen(Tf2N)能够从100 mmol/kg金属离子水溶液中萃取金属离子,其萃取率均达到99 wt.%以上。测定Co2+/HHexen(Tf2N)、Ni2+/HHexen(Tf2N)和Cu2+/HHexen(Tf2N)层的含水量分别为w0=[H2O]/[PIL]=2.0(7.9%),w0=2.1(8.15%)和w0=1.4(5.76%)。测定Co2+/HEt Hexen(Tf2N)、Ni2+/HEt Hexen(Tf2N)和Cu2+/HEt Hexen(Tf2N)层的含水量分别为w0=1.3(4.94%)、w0=1.29(4.88%)和w0=1.72(6.39%),均远高于萃取前PILs中初始含水量(0.5%,w0=0.12),小于或稍大于PILs的饱和含水量(HHexen(Tf2N):w0=1.65,6.53%;HEt Hexen(Tf2N):w0=2.67,9.58%)。

马文清[6](2020)在《基于热分解稳定性的咪唑类离子液体热力学性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子液体是由有机阳离子和无机阴离子(有机阴离子)组成的,呈液体状态的盐类,具有液态范围宽,导电性能良好,溶解能力强,分子结构可设计性等优点。这些优点使得离子液体为化学反应提供了新的反应环境,因此在近20年中离子液体发展迅猛,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化学、纳米科学、能源燃料、电化学等领域。热稳定性作为离子液体的基本物性,不仅对离子液体的应用有决定性作用,而且也影响着离子液体的发展。评价离子液体热稳定性的参数为Tonset(初始热分解温度),其高估了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导致人们普遍认为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较高,在应用时常常忽略考虑这一性质。本文在综合考虑离子液体的应用热度、安全性能和成本等因素后,选择3种咪唑类离子液体[emim][Ac]、[emim][OTf]和[emim][Tf2N]。通过非等温和等温热重实验法研究了3种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确定了其最高应用温度,并研究了升温速率、氮氧气氛和阴离子结构对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升温速率增大,TG曲线上的各特征温度均随之增大;与氧气气氛相比,氮气气氛下离子液体更加稳定,特征温度也较小;阴离子结构对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在阳离子为[emim]+时,阴离子的热稳定性遵循以下规律:[OTf]->[Tf2N]->[Ac]-。3种离子液体相比,[emim][OTf]的热稳定性最佳,[emim][Tf2N]次之,[emim][Ac]最差。本文选用3种等转化速率法(FWO法,KAS法和Friedman法)研究了不同转化率下离子液体[emim][Ac]、[emim][OTf]、[emim][Tf2N]的活化能。研究结果表明:[emim][Ac]的活化能为135.12 kJ/mol,[emim][OTf]的活化能为216.25 kJ/mol,[emim][Tf2N]的活化能为135.68kJ/mol。活化能的大小顺序与热稳定性的顺序相同,在离子液体的阳离子为[emim]+时,顺序为:[OTf]->[FAP]->[Tf2N]。本文还在等温热重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温度分别在100140℃,305325℃,240260℃范围内离子液体[emim][Ac]、[emim][OTf]、[emim][Tf2N]蒸气压和蒸发焓。丰富了离子液体的热力学性质研究。

孙玉[7](2020)在《离子液体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离子液体具有电导率高、熔点低、电化学窗口宽、几乎不挥发、不燃烧、热稳定性高等优点,在电池电解质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本论文,合成了 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和1-乙基-3-甲基咪唑二氰胺盐(EMIMDCA),制备了基于这两种离子液体的电解液和聚合物电解质,研究了它们用作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性能。采用两步法合成了 BMIMPF6和EMIMDCA离子液体,它们熔点低、液态范围宽、粘度较低,其中EMIMDCA在25℃下的粘度为21cP;它们在常温下的电导率分别为2.34×10-3S/cm和23.3×10-3S/cm,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符合Arrhenius方程;它们的电化学窗口分别为4.4V和3.3V,电化学稳定性高。这两种离子液体是潜在的优良电解质材料。制备了 LiClO4+BMIMPF6和LiClO4+EMIMDCA电解液,锂盐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解液粘度、降低了电导率,但在所考察锂盐浓度范围内,电导率均在10-3S/cm的数量级。选择锂盐浓度为0.8mol/L的电解液组装成Li/LiCoO2电池进行测试,发现电解液与正极材料相容性较好,充放电循环20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电池容量。然后,选择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和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基体,采用溶液浇铸法对LiClO4+BMIMPF6和LiClO4+EMIMDCA电解液进行了固态化,制备了白色、半透明的自支撑膜状固态电解质。制得的这两种固态电解质不可燃,膜表面有微孔结构,抗弯折、抗拉伸,机械性能好。离子液体含量对固态电解质的电化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离子液体的引入降低了聚合物基体的结晶度,增大了无定形区域,提高了固态电解质的电导率,例如,GPE-5固态电解质(EMIMDCA:LiClO4:PVDF-HFP=6:1:3,质量比)的电导率为0.184×10-3S/cm,但是过量的离子液体会降低膜的力学性能。最后优选出GPE-2(BMIMPF6:LiClO4:PVDF-HFP=6:1:3,质量比)和 GPE-5 这两个固态电解质,组装成 Li/LiCoO2 电池,发现电解质与正极材料相容性较好,充放电循环20次后仍能保持较高的电池容量。本论文中制备的基于离子液体的电解液或固态电解质为推动离子液体在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中的应用建立了一定的实验和理论基础。

孙娜[8](2020)在《功能化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凝胶/阴离子传导膜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离子液体是一类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材料,在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由于离子液体几乎不挥发且不可燃,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溶剂的应用上。然而,离子液体的多样性及可调的特性极大地扩展了其应用领域。也就是说,可以根据阴阳离子的结构来定制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的离子液体,从而有目的性地设计出针对特定应用的离子液体,这也是离子液体在科学研究领域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离子液体组成及结构的灵活性,近年来,基于特定功能化离子液体先进材料的制备已经成为一大研究热点。一方面,可以利用改性及功能化后的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有序分子聚集体进行超分子凝胶等功能性软材料的制备。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利用有序分子聚集体的结构及尺寸效应构筑微观有序的离子传导材料,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其应用范围。作为离子液体的重要衍生物,聚离子液体既具有离子液体几乎所有的特性,兼具聚合物的实用性,在聚合物、离子液体及材料科学等多个研究方向引起了广泛地关注。聚离子液体的离子导电性、电化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等特性进一步促进了其在电化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本论文以离子液体的可设计性与功能化为基础,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特定功能的离子液体及聚离子液体,研究了其参与构筑的凝胶及聚合膜体系在光致变色、刺激响应及离子传导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基于聚两性离子液体构筑的高强度离子凝胶。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可聚合的两性离子3-(1-乙烯基-3-咪唑)丙磺酸盐(ZIW),将其溶于离子液体中,通过原位光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双组分高强度离子凝胶。由于两性离子结构的特殊性,聚合物骨架上两性离子基团之间具有偶极-偶极相互作用,并且两性基团与体相离子液体间也存在离子-偶极相互作用,这使得双组分离子凝胶在未加任何交联剂的情况下即表现出了优异的机械强度,其强度可以与化学交联的凝胶体系相媲美。此外,该离子凝胶还表现出良好的自愈合能力、电化学稳定性和机械柔韧性,在柔性器件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2.两性离子与多金属氧酸盐(POMs)共组装构筑的光致变色超分子水凝胶。合成出具有两亲性的两性离子3-(1-十六烷基-3-咪哇)丙磺酸盐(C16IPS),将其与多金属氧酸盐七钼酸铵(Mo7)共组装,制备了一种均匀、光学透明的超分子水凝胶。两性离子结构含有共价连接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其与POM阴离子团簇间存在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的微妙平衡,并阻止了沉淀的产生,形成了光学透明的水凝胶。我们对凝胶的成胶行为、形貌、流变学特征和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调节C16IPS/Mo7摩尔比,分别获得了由高度有序的球状胶束或平行排列的蠕虫状胶束构成的超分子水凝胶。通过改变C16IPS浓度和C16IPS/Mo7摩尔比,可以实现水凝胶机械强度和光致变色能力的调节。特别是与纯的Mo7水溶液相比,含有相同Mo7浓度的超分子水凝胶具有明显增强的光致变色能力。这些超分子水凝胶在信息的可重复记录与存储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3.基于双交联聚离子液体构筑的热/氧化还原响应水凝胶。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种带有羧基的可聚合离子液体1-乙烯基-3-羧乙基咪唑氯盐(VmimCM),将其与温敏型聚合物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共聚得到了水凝胶化学交联的初级骨架。再利用铁离子和羧基之间的离子配位作用进一步进行物理交联,制备了一种双交联水凝胶。在温敏性PNIPAM基质中引入双交联的聚离子液体网络结构可以显着提高水凝胶的机械强度和离子导电性。基于PNIPAM优异的热敏性和聚离子液体的导电性能,水凝胶可以作为一种热响应开关来控制电路的断开与闭合,并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此外,凝胶基质中的铁离子具有不同的氧化态,水凝胶还表现出良好的氧化还原响应性。4.碱性双网络水凝胶在全固态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基于化学交联的聚电解质网络(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PAMPS)和穿插其中的甲基纤维素(MC)构筑了一种双网络水凝胶。随后将高浓度的碱溶液(KOH)引入到PAMPS/MC水凝胶中,以提高凝胶的离子电导率(室温下可达105 mS.cm-1)。另外,PAMPS-K/MC水凝胶的结冰点可以降至-30℃左右。即使在-20℃环境下,水凝胶仍能保持可接受的离子电导率和力学性能,表现出优秀的抗冻性能。以PAMPS-K/MC碱性水凝胶为电解质膜组装的柔性锌-空气电池展现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机械柔弹性,甚至在-20℃的低温下仍表现出可观的比容量和能量密度。5.具有液晶微观有序结构阴离子传导膜的构筑。我们选用了一系列可聚合两亲离子液体在水中自组装,对其组装形成的丰富液晶相采用原位光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阴离子传导膜,并对其综合性能进行了详细的探究:(1)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参与构筑的微观有序复合阴离子传导膜。利用可聚合两亲离子液体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六角液晶相作为微反应器,采用原位共沉淀的方法在液晶的亲水区合成出LDHs。最后通过紫外光聚合构筑了一种保留有液晶微观有序结构的LDHs复合阴离子传导膜。通过对在液晶微反应器中生长出的LDHs进行SEM、TEM观察发现,六角液晶在LDHs的生长过程中起到了模板作用。另外,对LDH复合膜的IEC、溶胀度、载水率、OH-电导率、碱稳定性以及机械性能进行了表征,并与不含LDHs的阴离子传导膜进行比较后发现,LDHs复合膜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碱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基于该复合膜组装的锌-空气电池具有更优异的电化学性能。(2)具有反相Ia3d双连续立方结构的阴离子传导膜。我们设计合成了可聚合的表面活性离子液体N-甲基-N-十四烷基-N,N-二烯丙基溴化铵,借助其自组装形成的液晶相,首次制备了具有反相Ia3d双连续立方结构的阴离子交换膜(AEM-Ia3d)。与具有六角和层状液晶微观结构的传导膜相比,AEM-Ia3dd展示出显着提高的OH-电导率,优异的水管理能力以及机械性能。此外,AEM-Ia3d膜具有一定的离子选择性传输能力,在保证OH-沿三维连续最小曲面以跳跃机制快速传导的同时,抑制了水合离子和醇类分子(如Zn(OH)42-和甲醇)的透过。除尺寸效应外,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三维互联离子通道的曲率也有助于提高跳跃离子和扩散离子的选择性。

顾永强[9](2020)在《新型双功能离子液体合成及催化转化CO2制备环状碳酸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CO2不仅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还是丰富、廉价、无毒、可再生的C1资源。以CO2为原料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降低大气中CO2的浓度,还可以减少对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在众多CO2资源化利用途径中,催化转化CO2合成环状碳酸酯引起了广泛关注。该反应具有原子经济性,可以取代传统有毒光气工艺,满足绿色化学和环保的要求;而且所合成的环状碳酸酯在化工、医药、能源及高分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由于CO2自身具有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设计高效催化剂实现对CO2活化是将其催化转化的关键。基于CO2活化与催化转化机理,以三乙胺(TEA)、三乙醇胺(TEOA)、溴乙酸、1,8-二氮杂二环十一碳-7-烯(DBU)、四甲基胍(TMG)为原料,合成了系列季铵盐双离子型离子液体。研究了在催化转化CO2合成环状碳酸酯反应中的应用,通过考察不同离子液体结构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筛选出性能较优的催化剂结构为[-O2TEA+][Br-][DBUH+]。并系统研究不同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CO2压力及反应时间等因素对CO2环加成反应的影响,发现在30℃,1.5 Mpa,15 h条件下,产品收率为95%。同时对催化剂的普适性和循环使用性能进行了考察,催化剂对不同取代基的环氧化物均具有一定催化活性,并且可以循环使用5次,活性没有明显降低。结合实验结果提出了季铵盐双离子型离子液体对CO2环加成反应可能的催化机理。采用简易的一步法合成出系列氨基酚类低共熔离子液体,研究了其在均相催化CO2环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结构、催化反应条件对CO2环加成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使用四丁基溴化磷/3-氨基酚(TBPB/3-AP)作为催化剂时,活性最高,主要归因于TBPB中卤素离子与3-AP中羟基和氨基的协同活化能力。卤素离子亲核进攻环氧化物中位阻较小的碳原子,羟基和氨基与环氧化物中氧原子形成氢键作用,进而促进环氧化物的开环。以TBPB/3-AP为催化剂,在反应温度80 oC,反应1.0 h条件下,产品收率为96%,选择性为99%。通过考察催化剂对不同环氧化物催化活性的影响,发现随着环氧化物空间位阻的增大,反应活性降低。此外,通过对催化剂TBPB/3-AP循环使用性能进行考察,发现催化剂循环回用5次,活性无明显降低,表现出了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回用性能。基于实验结果,推测出了TBPB/3-AP催化CO2环加成反应的机理。为进一步降低CO2环加成反应能耗,同时能够表现出对不同环氧化物的催化活性,采用一步法合成出系列胆碱-羟基琥珀酰亚胺类低共熔离子液体。对比研究了不同胆碱阴离子对CO2环加成反应的影响,发现低共熔离子液体碘化胆碱/羟基琥珀酰亚胺(CHI/NHS)为较佳催化剂。通过对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和CO2压力的考察,得到较佳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30 oC、反应时间10.0 h、催化剂用量为6 mol%。在该条件下,环氧丙烷可完全转化,产物碳酸丙烯酯收率达96%以上。以CHI/NHS为催化剂,考察了其对CO2与不同取代基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的催化活性,均得到满意的产品收率和选择性;通过对CHI/NHS循环回用性能进行考察,表明离子液体可连续使用5次,催化活性依旧保持稳定。最后,对CHI/NHS催化CO2耦合环氧化物制备环状碳酸酯反应机理进行了探索。综上所述,以上三类新型离子液体在温和、无溶剂、无助催化剂条件下,展现了良好的催化活性,解决了该反应催化活性低,反应条件苛刻,分离困难等问题。

陈瑾[10](2020)在《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系微观结构对淀粉热致相变及分子链聚集行为调控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离子液体的独特理化性质尤其是其结构的高度可设计性,作为新型绿色溶剂调控淀粉的相变,促进淀粉的改性和赋予其更优良的应用性质已成为淀粉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热点。本论文在考察国内外有关离子液体在淀粉领域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相关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基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提出将由天然来源原料所构建的绿色安全胆碱氨基酸([Cho][AA])离子液体引入淀粉领域应用。通过从分子水平上探究[Cho][AA]离子液体系微观结构演变对淀粉热致相变和分子链聚集行为的调控作用和机制,建立利用离子液体氨基酸阴离子及其协同水分子诱导淀粉分子链聚集行为演变继而调控淀粉相变行为及溶液性能的方法体系,为[Cho][AA]离子液体真正成为绿色安全高效的淀粉溶剂以及促进淀粉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具体研究及结论如下:选择中性甘氨酸(Gly)和丝氨酸(Ser),碱性精氨酸(Arg)和赖氨酸(Lys)及酸性天冬氨酸(Asp)和谷氨酸(Glu)作为阴离子,与氢氧化胆碱通过中和反应构建了6种纯度较高的[Cho][AA]离子液体。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揭示阴离子侧链链长及官能团对离子液体微观结构及阴阳离子相互作用方式和强弱的影响,显示二聚体离子对的相互作用结果能更好地反映离子液体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不同阴离子[Cho][AA]离子液体的热分解温度、玻璃化转变温度、粘度及离子对间的相互作用强弱遵循酸性氨基酸阴离子[Cho][AA]离子液体>碱性氨基酸阴离子[Cho][AA]离子液体>中性氨基酸阴离子[Cho][AA]离子液体的规律。多种现代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水溶剂,酸性氨基酸阴离子的离子液体溶剂抑制淀粉的热致相变,而中性和碱性氨基酸为阴离子的离子液体溶剂既可以促进也可以抑制淀粉的热致相变;[Cho][AA]离子液体不是通过降解或衍生化作用,而是利用阴阳离子与淀粉分子链间的氢键作用破坏淀粉分子原有氢键结构及抑制淀粉分子链的相互缠绕来影响淀粉的热致相变和分子链聚集行为、溶液体系的结构和流变性能。不同氨基酸阴离子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酸性氨基酸阴离子的离子液体溶剂的高粘度会削弱阴阳离子的抑制作用,使淀粉分子链的聚集和缠绕程度较高,溶液体系的相关长度最小,粘度最大,而碱性氨基酸阴离子的离子液体溶剂的强碱性可以协同阻碍淀粉分子链的聚集和缠绕,降低溶液的粘度和假塑性,使体系亚微观结构更加均匀。研究还发现,水/离子液体比例同样显着影响淀粉的热致相变和分子链聚集行为。随着体系离子液体比例的增加,中性和碱性氨基酸阴离子的[Cho][AA]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对淀粉热致相变行为表现出“抑制-促进-抑制”的规律,而酸性氨基酸阴离子的[Cho][AA]离子液体-水溶剂则始终表现出抑制行为。以水分子与淀粉分子相互作用为主的w:IL-9:1和w:IL-7:3溶剂体系中,离子液体比例的增加会促进淀粉分子链聚集,使淀粉溶液体系的假塑性增强,流变模量增大,表现为弹性凝胶结构;以阴阳离子与水分子协同作用的w:IL-5:5和w:IL-4:6溶剂体系中,离子液体比例增加会抑制淀粉分子链聚集,使淀粉溶液由凝胶结构逐渐转变为溶胶结构;而在以阴阳离子与淀粉分子相互作用为主的w:IL-2:8溶液体系中,淀粉的相变方式由吸热糊化相变转变为放热溶解相变,淀粉颗粒不经过溶胀直接缓慢溶解。将红外光谱二阶导数方法和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应用于研究不同水/离子液体比例的[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微观结构的演变,以及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三元体系中离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方式和强弱的差异,并构建了水/离子液体比例及阴离子结构调控淀粉热致相变及分子链聚集行为的相关物理模型。研究结果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了随着体系水分的增加,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中的阴阳离子对经过三维网络结构-离子团簇-紧密离子对-水分子分割离子对-溶剂化自由阴阳离子的微观结构动态变化过程,而紧密离子对和水分子分割离子对的形成是离子液体有效促进淀粉相变的保证。同时也明晰了酸性氨基酸阴离子离子液体阴阳离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及其周围水分子结构的有序化会削弱其与淀粉分子间的氢键作用抑制淀粉相变,而中性和碱性氨基酸阴离子离子液体阴阳离子与淀粉分子间的强氢键作用促进了淀粉的相变,氢键作用越强,促进作用越大。本论文围绕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应用于调控淀粉热致相变及分子链聚集行为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首次展开较深入的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创新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为推动绿色安全的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在淀粉领域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具有调控淀粉满足不同应用要求的相变行为的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溶剂体系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数据,为淀粉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途径。

二、烷基咪唑类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溶解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烷基咪唑类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溶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制备、热力学特性和阻燃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离子液体的历史回顾
    1.2 离子液体的合成
    1.3 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1.4 离子液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1.4.1 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1.4.2 离子液体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3 离子液体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1.4.4 离子液体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4.5 离子液体在生物辅助中的应用
        1.4.6 离子液体在相变储能领域的应用
        1.4.7 离子液体在阻燃领域的应用
    1.5 离子液体的量子化学计算
        1.5.1 从头算方法
        1.5.2 半经验方法
        1.5.3 密度泛函理论
    1.6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6.1 本论文研究意义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合成原理
        2.2.2 1,4-二(N-甲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m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3 1,4-二(N-乙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e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4 1,4-二(N-丙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2(n-p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5 1,4-二(N-丙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n-b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6 1,4-二(1,2-二甲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1,2-mm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7 1,4-二(2-甲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2-m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8 1,4-二(2,5-二甲基咪唑鎓)丁烷溴盐C_4(2,5-mmim)_2(Br)_2的合成与表征
        2.2.9 1,4-二(N-甲基咪唑鎓)丁烷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盐C4(mim)_2(NTf_2)_2的合成与表征
        2.2.10 1,4-二(N-甲基咪唑鎓)丁烷双六氟磷酸盐C4(mim)_2(PF_6)_2的合成与表征
        2.2.11 1,4-二(N-甲基咪唑鎓)丁烷四氟硼酸盐C_4(mim)_2(BF_4)_2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咪唑基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热性能
    3.1 引言
    3.2 仪器设备
    3.3 结构参数的理论计算
    3.4 热稳定性分析
    3.5 熔融温度
    3.6 熔融热
    3.7 相变行为
    3.8 比热容
    3.9 储热密度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氮阻燃剂TDBDP的合成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药品
    4.3 TDBDP的合成
        4.3.1 合成方法
        4.3.2 具体实验步骤
    4.4 TDBDP的结构表征及热性能测试
        4.4.1 TDBDP的结构表征
        4.4.2 TDBDP的热性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复配TDBDP对 EP的阻燃性能
    5.1 引言
    5.2 试剂及仪器
    5.3 复合阻燃环氧树脂的制备
    5.4 阻燃性能测试方法
    5.5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5.6 结果与讨论
        5.6.1 C_4(mim)_2(Br)_2复配磷氮阻燃剂TDBDP对环氧树脂的阻燃作用
        5.6.2 C_4(mim)_2(BF_4)_2复配磷氮阻燃剂TDBDP阻燃环氧树脂研究
    5.7 阻燃体系对环氧树脂力学性能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复配TDBDP对 PLA的阻燃性能
    6.1 引言
    6.2 药品及仪器
    6.3 复合阻燃PLA的制备
    6.4 阻燃性能测试方法
    6.5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6.6 结果与讨论
        6.6.1 C_4(mim)_2(Br)_2复配TDBDP阻燃PLA研究
        6.6.2 C_4(mim)_2(BF_4)_2复配磷氮阻燃剂TDBDP阻燃PLA研究
    6.7 阻燃体系对PLA力学性能的影响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特色与创新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COSMO-RS筛选离子液体制备三聚氰胺阻燃纤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三聚氰胺纤维概述
        1.1.1 三聚氰胺纤维特性
        1.1.2 三聚氰胺纤维国外研究现状
        1.1.3 三聚氰胺纤维国内研究现状
        1.1.4 三聚氰胺纤维的制备方法
    1.2 离子液体概述
        1.2.1 离子液体的性质
        1.2.2 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分类
        1.2.3 离子液体的应用
    1.3 COSMO方法
        1.3.1 COSMO-RS原理
        1.3.2 COSMO-RS计算步骤
        1.3.3 COSMO-RS的应用
    1.4 纤维素概述
        1.4.1 纤维素简介
        1.4.2 纤维素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
    1.5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合成与表征
    2.1 前言
    2.2 三聚氰胺甲醛反应机理
        2.2.1 缩聚反应过程
    2.3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的合成
        2.3.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3.2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的制备
        2.3.3 反应终点判定方法的建立
        2.3.4 反应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3.5 树脂溶液中游离甲醛含量测定
    2.4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表征
        2.4.1 红外光谱分析
        2.4.2 MALDI-TOF-MS分析
        2.4.3 热重分析
        2.4.4 差热分析
    2.5 小结
3 COSMO-RS模型模拟与预测
    3.1 前言
    3.2 COSMO-RS计算细节
    3.3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模型
        3.3.1 三种模型的σ-Potential预测
    3.4 COSMO-RS用于离子液体体系
        3.4.1 阳离子和阴离子结构
        3.4.2 离子液体的处理方法
    3.5 COSMO-RS方法预测结果与讨论
        3.5.1 COSMO-RS的对数活度系数预测
        3.5.2 COSMO-RS的 σ-Profiles预测
    3.6 小结
4 离子液体合成、表征与结果验证
    4.1 前言
    4.2 离子液体合成
        4.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4.2.2 合成实验
    4.3 离子液体表征
        4.3.1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3.2 核磁氢谱分析
        4.3.3 含水量以及电喷雾质谱分析
    4.4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预聚体在离子液体中溶解
        4.4.1 溶解度测定方法
        4.4.2 结果验证与分析
    4.5 过量焓预测
    4.6 小结
5 三聚氰胺纤维制备与表征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5.2.2 三聚氰胺/纤维素复合纤维制备
    5.3 测试与表征
        5.3.1 流变性能测试
        5.3.2 红外光谱分析
        5.3.3 偏光显微镜测试
        5.3.4 扫描电镜测试
        5.3.5 热重分析
        5.3.6 力学性能测试
        5.3.7 阻燃性能分析
    5.4 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离子液体表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咪唑基离子液体的制备及铜、镍的电沉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离子液体概述
        1.1.1 离子液体简介
        1.1.2 离子液体的种类
    1.2 离子液体的应用
        1.2.1 绿色化学
        1.2.2 萃取分离
        1.2.3 电化学应用
    1.3 咪唑类离子液体概述
        1.3.1 二烷基咪唑类氯化鎓盐
        1.3.2 含氟络合物阴离子的二烷基咪唑类鎓盐
        1.3.3 含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阴离子的三烷基鎓盐
    1.4 电沉积概述
        1.4.1 电沉积简介
        1.4.2 电沉积技术的发展
    1.5 铜的电沉积
        1.5.1 铜电沉积的应用
        1.5.2 电沉积铜工艺
        1.5.3 铜的电沉积机理
        1.5.4 铜电沉积的研究现状
    1.6 镍的电沉积
        1.6.1 镍电沉积的应用
        1.6.2 镍的电沉积工艺
    1.7 论文的选题与方案
        1.7.1 课题的提出
        1.7.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 离子液体的合成
        2.2.1 合成路线
        2.2.2 1-甲基咪唑的蒸馏
        2.2.3 [C_4C_1Im]Cl的合成
        2.2.4 [C_4C_1Im][BF_4]的合成
        2.2.5 [C_4C_1Im][PF_6]的合成
        2.2.6 [C_4C_1Im][OAc]的合成
    2.3 离子液体的表征
        2.3.1 红外光谱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4 电解液的配制
    2.5 电化学测试
        2.5.1 循环伏安法测试
        2.5.2 恒电位阶跃测试
        2.5.3 恒电位沉积
    2.6 电沉积形貌及晶体分析
        2.6.1 3D激光共聚焦
        2.6.2 X射线衍射
第3章 离子液体性能研究
    3.1 离子液体的产率
    3.2 红外光谱分析
        3.2.1 [C_4C_1Im]Cl的红外光谱分析
        3.2.2 [C_4C_1Im][PF_6]的红外光谱分析
        3.2.3 [C_4C_1Im][BF_4]的红外光谱分析
        3.2.4 [C_4C_1Im][OAc]的红外光谱分析
    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1 基础压力确定及离子液体中C1s光电子强度损失的振动百分比
        3.3.2 离子液体纯度分析
        3.3.3 电荷校正方法研究
        3.3.4 阴离子对阳离子结合能和信号强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咪唑基离子液体电沉积铜的研究
    4.1 离子液体阴离子种类对铜氧化-还原行为的影响
        4.1.1 亲核性对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4.1.2 电解质流动性对铜氧化-还原行为的影响
    4.2 CuCl_2-[C_4C_1Im]Cl体系铜离子成核机理分析
    4.3 CuCl_2-[C_4C_1Im]Cl体系铜沉积形貌及组成分析
    4.4 温度对CuCl_2-[C_4C_1Im]Cl体系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咪唑基离子液体电沉积镍的研究
    5.1 NiCl_2-[C_4C_1Im]Cl体系伏安循环曲线分析
    5.2 NiCl_2-[C_4C_1Im]Cl体系计时电流曲线分析
    5.3 NiCl_2-[C_4C_1Im]Cl体系镍沉积形貌及组成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离子液体捕集SO2的定量构效关系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烟气脱硫现状
        1.2.1 石灰石/石灰—石膏法
        1.2.2 氨法
        1.2.3 海水法
    1.3 离子液体概述
        1.3.1 离子液体的定义和优势
        1.3.2 离子液体的组成
        1.3.3 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1.4 离子液体捕集SO_2的实验研究现状
        1.4.1 常规离子液体
        1.4.2 功能性离子液体
        1.4.3 醚功能性离子液体
        1.4.4 离子液体支撑液膜技术
        1.4.5 金属基离子液体
        1.4.6 低共熔溶剂
    1.5 离子液体捕集SO_2的理论研究
        1.5.1 量子化学研究进展
        1.5.2 分子模拟研究现状
        1.5.3 量子化学与分子模拟结合方法
    1.6 本论文的提出以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离子液体SO_2捕收剂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2.1 引言
    2.2 计算方法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相同阴离子的离子液体QSAR研究
        2.3.2 相同阳离子的离子液体QSAR研究
        2.3.3 醚功能性离子液体QSAR研究
        2.3.4 不同SO_2分压和温度的QSAR研究
        2.3.5 新型离子液体SO_2捕收剂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咪唑离子液体的SO_2捕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2.1 力场
        3.2.2 量子化学计算细节
        3.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细节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咪唑离子液体SO_2溶解度的预测与验证
        3.3.2 量子化学计算结果分析
        3.3.3 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胍类离子液体的SO_2捕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2.1 力场
        4.2.2 量子化学计算细节
        4.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细节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1 量子化学计算结果分析
        4.3.2 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离子液体捕收剂SO_2溶解度的理论评价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2.1 力场
        5.2.2 量子化学计算细节
        5.2.3 分子动力学模拟细节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新型离子液体捕收剂SO_2溶解度的预测
        5.3.2 量子化学计算结果分析
        5.3.3 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5)烷基胺-Tf2N型质子化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意义
    1.1 离子液体的概述
    1.2 离子液体的分类
    1.3 离子液体的合成方法
    1.4 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
    1.5 离子液体的应用
    1.6 水分含量对离子液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1.7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8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异辛基乙二胺-Tf_2N型质子化离子液体的合成及物理化学性质
    2.1 引言
    2.2 HEt Hexen(Tf_2N)的制备
    2.3 纯度鉴定
    2.4 物理化学性质
    2.5 结果与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分含量对烷基胺-Tf_2N型质子化离子液体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PILS的合成
    3.3 物理化学性质测定
    3.4 不同含水量PILS的配制
    3.5 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ILs对过渡金属离子萃取性能的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基于热分解稳定性的咪唑类离子液体热力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离子液体的简介
        1.1.1 离子液体与绿色化学
        1.1.2 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1.1.3 离子液体的分类
        1.1.4 离子液体的性质
        1.1.5 离子液体的应用
    1.2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研究进展
    1.3 离子液体的活化能、蒸气压和汽化焓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实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实验
        2.2.1 非等温热重法
        2.2.2 等温热重法
    2.3 离子液体活化能的研究方法
    2.4 离子液体的蒸气压和汽化焓实验
3 离子液体热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3.1 [emim][Ac]的热稳定性
        3.1.1 非等温实验结果
        3.1.2 等温实验结果
    3.2 [emim][OTf]的热稳定性研究
        3.2.1 非等温实验结果
        3.2.2 等温实验结果
    3.3 [emim][Tf_2N]的热稳定性研究
        3.3.1 非等温实验结果
        3.3.2 等温实验结果
    3.4 阴离子结构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离子液体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4.1 [emim][Ac]的活化能、蒸气压和蒸发焓
        4.1.1 [emim][Ac]的活化能
        4.1.2 [emim][Ac]的蒸气压
        4.1.3 [emim][Ac]的蒸发焓
    4.2 [emim][OTf]的活化能、蒸气压和蒸发焓
        4.2.1 [emim][OTf]的活化能
        4.2.2 [emim][OTf]的蒸气压
        4.2.3 [emim][OTf]的蒸发焓
    4.3 [emim][Tf_2N]的活化能、蒸气压和蒸发焓
        4.3.1 [emim][Tf_2N]的活化能
        4.3.2 [emim][Tf_2N]的蒸气压
        4.3.3 [emim][Tf_2N]的蒸发焓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离子液体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锂离子电池
        1.2.1 锂离子电池简介
        1.2.2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1.2.3 电解质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离子液体
        1.3.1 离子液体的定义及物化性质
        1.3.2 离子液体的合成
        1.3.3 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1.4 离子液体在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中的应用
        1.4.1 离子液体直接作为电解液
        1.4.2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
    1.5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药品和实验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制备及电池组装
        2.2.1 离子液体的制备
        2.2.2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制备
        2.2.3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制备
        2.2.4 正极的制备(LiCoO_2)
        2.2.5 电池的组装
    2.3 电解质的物化性能表征
        2.3.1 可燃性
        2.3.2 力学性能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2.3.5 X射线衍射表征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电导率
        2.4.2 电化学窗口
        2.4.3 电化学阻抗
        2.4.4 恒流充放电
第三章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及物化性质
        3.2.1 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
        3.2.2 离子液体的物化性质
    3.3 离子液体的电化学性能
        3.3.1 离子液体的电导率
        3.3.2 离子液体的电化学窗口
    3.4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可燃性及电导率
        3.4.1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可燃性
        3.4.2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电导率
    3.5 离子液体电解液的电池充放电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物化性质
        4.2.1 膜厚度测试
        4.2.2 表面形貌分析
        4.2.3 XRD结构测试
        4.2.4 可燃性测试
        4.2.5 力学性能测试
    4.3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电导率
    4.4 离子液体-聚合物复合电解质的电池充放电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与导师介绍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8)功能化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凝胶/阴离子传导膜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离子液体
        1.2.1 离子液体简介
        1.2.2 离子液体的多样性、可设计性及功能化
        1.2.3 表面活性离子液体
        1.2.4 两性离子液体
        1.2.5 聚离子液体
    1.3 基于表面活性离子液体构筑的有序分子聚集体
        1.3.1 两亲分子与有序分子聚集体
        1.3.2 胶束
        1.3.3 囊泡
        1.3.4 液晶
    1.4 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凝胶体系
        1.4.1 凝胶的定义与分类
        1.4.2 离子液体作为溶剂构筑的凝胶体系
        1.4.3 离子液体作为构筑基元形成的凝胶体系
        1.4.3.1 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超分子凝胶
        1.4.3.2 聚离子液体凝胶
    1.5 离子液体在阴离子传导膜中的应用
        1.5.1 阴离子交换膜概述
        1.5.2 聚离子液体在阴离子交换膜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聚两性离子构筑的高强度离子凝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两性离子3-(1-乙烯基-3-咪唑)丙磺酸盐(ZIW)的合成
        2.2.3 离子液体的合成
        2.2.4 1-乙烯基-3-丁基咪唑溴盐(VBIMBr)的合成
        2.2.5 离子凝胶的合成
        2.2.6 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凝胶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2.3.2 离子凝胶的机械性能
        2.3.3 离子凝胶的电化学性能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两性离子与多金属氧酸盐共组装构筑的光致变色超分子水凝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化合物3-(1-烷基-3-咪唑)丙磺酸盐(C_nIPS)的合成
        3.2.3 化合物1-甲基-3-十二烷基咪唑溴盐(C_(12)MIMBr)的合成
        3.2.4 水凝胶的制备
        3.2.5 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凝胶化行为
        3.3.2 凝胶形成机理的研究
        3.3.3 凝胶的流变学研究
        3.3.4 凝胶的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双交联聚离子液体构筑的热/氧化还原响应水凝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1-乙烯基-3-羧乙基咪唑氯盐(VmimCM)的合成
        4.2.3 poly([NIPAM]_x-co-[VmimCM]_y)水凝胶的制备
        4.2.4 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4.3.2 温度响应性
        4.3.3 机械性能分析
        4.3.4 导电性能
        4.3.5 氧化还原响应性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碱性双网络水凝胶电解质在全固态锌-空气电池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
        5.2.2 PAMPS-K/MC水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5.2.3 表征
        5.2.4 全固态锌-空气电池的组装方法及性能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AMPS-K/MC水凝胶的制备
        5.3.2 PAMPS-K/MC水凝胶的机械性能
        5.3.3 PAMPS-K/MC水凝胶的抗冻性能
        5.3.4 PAMPS-K/MC水凝胶的导电性能
        5.3.5 基于PAMPS-K/MC水凝胶的锌-空气电池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两亲离子液体自组装构筑的具有液晶微观有序结构的阴离子传导膜
    6.1 层状双氢氧化物参与构筑的微观有序复合阴离子传导膜
        6.1.1 引言
        6.1.2 实验部分
        6.1.2.1 试剂
        6.1.2.2 1-乙烯基-3-十二烷基咪唑氯盐(C_(12)VIMCl)的合成
        6.1.2.3 液晶样品的制备
        6.1.2.4 LDH复合阴离子传导膜的制备
        6.1.2.5 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
        6.1.3 结果与讨论
        6.1.3.1 液晶相的构筑及分析
        6.1.3.2 LDHs的原位沉淀
        6.1.3.3 LDH复合膜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6.1.3.4 LDH复合膜的性能评价
        6.1.3.5 锌-空气电池性能测试
        6.1.4 结论
    6.2 具有反相Ia3d双连续立方结构的阴离子传导膜的构筑
        6.2.1 引言
        6.2.2 实验部分
        6.2.2.1 试剂
        6.2.2.2 N-甲基-N-烷基-N,N-二烯丙基溴化铵单体的合成
        6.2.2.3 液晶样品的配制及传导膜的制备
        6.2.2.4 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
        6.2.3 结果与讨论
        6.2.3.1 液晶相态的表征及其在膜中的固定
        6.2.3.2 液晶微观有序阴离子传导膜的性能研究
        6.2.3.3 碱稳定性分析
        6.2.3.4 AEM-Ia3d膜的选择性传导
        6.2.4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致谢
发表论文与参会情况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新型双功能离子液体合成及催化转化CO2制备环状碳酸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CO_2与环氧化物环加成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
        1.1.1 当前CO_2排放现状
        1.1.2 环状碳酸酯简介
        1.1.3 环状碳酸酯合成机理
    1.2 CO_2环加成反应中离子液体催化剂研究进展
        1.2.1 均相离子液体催化CO_2合成环状碳酸酯研究
        1.2.2 非均相离子液体催化CO_2合成环状碳酸酯研究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课题研究意义
        1.3.2 课题研究内容
2 季铵盐双离子型离子液体催化转化CO_2合成环状碳酸酯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3 季铵盐双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合成
        2.2.4 CO_2环加成反应过程及原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离子液体表征
        2.3.2 离子液体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2.3.3 不同反应参数对CO_2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2.3.4 催化剂回用性能考察
        2.3.5 催化剂普适性研究
        2.3.6 催化反应机理推测
    2.4 本章小结
3 多功能氨基酚类低共熔离子液体协同催化转化CO_2合成环状碳酸酯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多功能氨基酚类低共熔离子液体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离子液体表征
        3.3.2 离子液体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3.3.3 不同反应参数对CO_2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3.3.4 催化剂回用性能考察
        3.3.5 催化剂普适性研究
        3.3.6 催化反应机理推测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羟基琥珀酰亚胺类低共熔催化剂室温条件高效催化转化CO_2合成环状碳酸酯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羟基琥珀酰亚胺类离子液体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离子液体表征
        4.3.2 离子液体结构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3.3 不同反应参数对CO_2环加成反应的影响
        4.3.4 催化剂回用性能考察
        4.3.5 催化剂普适性研究
        4.3.6 催化反应机理推测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系微观结构对淀粉热致相变及分子链聚集行为调控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淀粉结构与分子链运动行为
        1.1.1 淀粉结构特征
        1.1.2 改性加工过程中淀粉分子链的运动行为
    1.2 溶剂在淀粉加工中的作用
        1.2.1 水体系
        1.2.2 碱溶液体系
        1.2.3 有机介质
    1.3 离子液体
        1.3.1 离子液体体系
        1.3.2 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
        1.3.3 安全及绿色离子液体的设计
    1.4 离子液体在淀粉领域中的应用
        1.4.1 作为反应介质和催化剂
        1.4.2 作为溶解介质
    1.5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二章 基于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构建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2.1.1 主要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Cho][AA]离子液体的设计
        2.2.2 [Cho][AA]离子液体的水分测定
        2.2.3 [Cho][AA]离子液体的结构研究
        2.2.4 [Cho][AA]离子液体的性质研究
        2.2.5 离子液体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ho][AA]离子液体的设计
        2.3.2 [Cho][AA]离子液体的结构表征
        2.3.3 [Cho][AA]离子液体的性能
        2.3.4 [Cho][AA]离子液体结构与性质之间关系的探讨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不同阴离子对离子液体溶剂中淀粉热致相变影响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3.1.1 主要实验材料
        3.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不同阴离子胆碱氨基酸([Cho][AA])离子液体溶剂的配置
        3.2.2 不同阴离子对离子液体溶剂体系pH值和粘度的影响
        3.2.3 不同阴离子对淀粉分子热致相变行为的影响
        3.2.4 不同阴离子对热致相变中淀粉流变行为的影响
        3.2.5 不同阴离子对热致相变中淀粉颗粒形貌及结晶结构的影响
        3.2.6 淀粉-离子液体溶液体系的构建
        3.2.7 不同阴离子对淀粉-离子液体溶液体系结构的影响
        3.2.8 不同阴离子对淀粉-离子液体溶液体系流变行为的影响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淀粉在[Cho][AA]离子液体中的溶解性
        3.3.2 不同阴离子对离子液体溶剂体系pH值和粘度的影响
        3.3.3 不同阴离子对淀粉分子热致相变行为的影响
        3.3.4 不同阴离子对热致相变中淀粉流变行为的影响
        3.3.5 不同阴离子对热致相变过程中淀粉颗粒形貌及结晶结构的影响
        3.3.6 不同阴离子的淀粉-离子液体溶液体系结构的研究
        3.3.7 不同阴离子的淀粉-离子液体溶液体系流变性能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离子液体比例对淀粉热致相变影响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4.1.1 主要实验材料
        4.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比例胆碱氨基酸([Cho][AA])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的配置
        4.2.2 水/离子液体比例对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pH值和粘度的影响
        4.2.3 不同比例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对淀粉分子热致相变行为的影响
        4.2.4 不同比例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对热致相变中淀粉流变行为的影响
        4.2.5 不同比例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对热致相变中淀粉颗粒形貌及结晶结构的影响
        4.2.6 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溶液体系的构建
        4.2.7 水/离子液体比例对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溶液体系结构和流变行为的影响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水/离子液体比例对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pH值和粘度的影响
        4.3.2 不同比例离子液体-水溶剂对淀粉分子热致相变行为的影响
        4.3.3 不同比例[Cho][AA]离子液体-水溶剂对热致相变中淀粉流变行为影响
        4.3.4 不同比例离子液体-水溶剂对热致相变中淀粉颗粒形貌及结晶结构的影响
        4.3.5 水/离子液体比例对淀粉-离子液体-水溶液体系结构和流变行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ho][AA]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调控淀粉相变及分子链聚集的机制探讨
    5.1 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5.1.1 主要实验材料
        5.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的配制
        5.2.2 [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的微观结构及离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
        5.2.3 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三元体系的离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中水分子的红外光谱分析
        5.3.2 [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中离子液体的红外光谱分析
        5.3.3 [Cho][AA]离子液体-水二元体系的微观结构及离子与分子间相互作用
        5.3.4 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三元体系的红外光谱解析
        5.3.5 淀粉-[Cho][AA]离子液体-水三元体系中离子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5.3.6 离子液体-水溶剂体系调控淀粉相变及分子链聚集的机制探讨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烷基咪唑类室温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溶解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阳离子型离子液体的制备、热力学特性和阻燃性能研究[D]. 刘建连. 西北大学, 2021(10)
  • [2]COSMO-RS筛选离子液体制备三聚氰胺阻燃纤维[D]. 陈璐.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咪唑基离子液体的制备及铜、镍的电沉积研究[D]. 陈先泽.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4]离子液体捕集SO2的定量构效关系及机理研究[D]. 胡宇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烷基胺-Tf2N型质子化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研究[D]. 刘铮.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8)
  • [6]基于热分解稳定性的咪唑类离子液体热力学性质研究[D]. 马文清.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7]离子液体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的性能研究[D]. 孙玉.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8]功能化离子液体参与构筑的凝胶/阴离子传导膜体系的研究及其应用[D]. 孙娜. 山东大学, 2020(08)
  • [9]新型双功能离子液体合成及催化转化CO2制备环状碳酸酯研究[D]. 顾永强.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10]胆碱氨基酸离子液体系微观结构对淀粉热致相变及分子链聚集行为调控机制的研究[D]. 陈瑾.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烷基咪唑基离子液体的室温合成及溶解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