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降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

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降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

一、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 降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论文文献综述)

刘城璐[1](2021)在《中西部不同民族地区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与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覃娴静,邓蒙,冯启明[2](2021)在《2008—2019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2008—2019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十四五"相关部门制定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相关措施提供循证依据。方法对2008—2019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主要死因构成和孕产期保健措施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孕产期保健服务各项指标与孕产妇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广西孕产妇死亡率从2008年的23.0/10万下降到2019年的11.5/10万,年均降幅6.11%,其中,城市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的17.3/10万下降到2019年的14.5/10万,年均降幅1.6%;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的24.9/10万下降到2019年的10.1/10万,年均降幅7.9%。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孕产妇死亡率较高。2008—2019年产科出血和羊水栓塞排列孕产妇死因构成的前2位。2011年以后,建卡率、系统管理率、产前检查率、产后访视率均在90%以上,住院分娩率均超过99%。建卡率、产前检查率和住院分娩率分别与孕产妇死亡率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广西孕产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已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和地域之间的孕产妇死亡率水平仍存在差距。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与孕产期保健服务水平密切相关。需要在加强农村地区尤其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提升妇幼保健人员的产科急危重症救治能力,提高孕产妇个人及家庭的自我保健知识水平等方面实施综合措施。

曹楠楠[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坚持不懈的反贫困过程中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扶贫脱贫道路,创造了为全球减贫70%的“当惊世界殊”的瞩目成绩,这其中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对妇女在反贫困过程中的“半边天”作用的重视与发挥。伴随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女性化”结构性变化,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成为当前农村脱贫攻坚的主要对象和主体力量。无论基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视野,还是当前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需要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作为主体的自我发展诉求,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更是当前脱贫攻坚全面决战阶段和2020年以后攻克相对贫困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为此,本文综合运用学科交叉、系统研究、比较分析、案例分析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着重从贫困现状、理论资源、历史进程、品牌项目、经验启示等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以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回应当前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困境,以求促进广大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尽快摆脱贫困并实现主体身份转变,在未来的反贫困事业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的巾帼之力。具体来说,论文由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论文研究依据、意义和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宏观介绍研究思路方法、基本内容、创新之处等,以阐释论文选题价值、把握论题研究动态、展现论文研究基本概况,为论文研究提供基本的逻辑起点。第二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在对贫困、农村贫困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基于地理环境、制度设计、历史文化、社会参与等维度对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原因进行深度剖析,系统阐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在贫困程度、健康状况、受教育水平、可行能力等方面的致贫表象及相应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影响,宏观展现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况,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从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相关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四个维度,对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妇女解放思想和共同富裕理论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可行能力贫困理论和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中国传统妇女观和中国传统贫富观等相关理论思想进行阐述,为整个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第四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对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意义为出发点,历史梳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实践过程,将其划分为通过体制改革、开发式扶贫、“两轮驱动”扶贫、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四个阶段,展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脉络,从宏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基础。第五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围绕健康、科教、金融、就业创业、社会五大扶贫领域分别对母亲健康快车、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降消”项目等健康扶贫脱贫项目,春蕾计划、“双学双比”活动、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等科教扶贫脱贫项目,母亲小额循环、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母亲创业循环金等金融扶贫脱贫项目,巾帼家政服务、手工编织、妈妈制造等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幸福工程、母亲水窖、母亲邮包等社会扶贫脱贫项目的发展状况、运行模式进行阐释分析,总结项目扶贫经验,从微观视野为探索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经验规律提供实践性素材。第六章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结合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历史实践,立足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客体身份,从明确目标导向上要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推动脱贫致富、提升可行能力,重视主体能动作用上要激发主体意识、摆脱观念束缚、弘扬优良品质,增强综合脱贫素质上要提升科技文化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发展、保障平等发展权利,强化全方位扶贫格局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导向优势、加强社会联动参与四个维度揭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为新时代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事业提供经验遵循。

林露萍[4](2020)在《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研究 ——以百色市右江区为例》文中提出目的:流动人口是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是重要的劳动生产力。流动人口孕产妇是流动人口中的特殊人群,占据着本地区孕产妇相当大的比例,做好流动人口孕产妇的保健服务工作,对提高当地的孕产妇保健质量,实现优生优育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将流动人口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对保健服务的利用情况和分娩结局等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对策措施,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孕产妇保健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质量。我们将研究重点放在百色市右江区这一少数民族地区,以期提升革命老区出生人口素质,让老区人民共享祖国发展成果。方法:(1)抽样调查。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广西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广西人口健康信息业务应用子平台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百色市右江区2个街道、4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登记的全部单胎分娩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基于医院电子信息系统,根据身份证号与右江区内各医院HIS系统住院分娩病历信息进行匹配,导出分娩等相关信息,删除主要信息不全者,对孕产妇资料整合。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为流动人口组,即非右江区户籍者;一组为户籍人口组即右江区户籍者。对两组的一般资料、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结局、围产儿死亡及死亡原因、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以及信息服务绑定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探讨两组间的差异及可能的原因。(2)问卷调查及访谈。采用自制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孕产妇的基本情况、保健服务利用等情况,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孕产妇产检次数的有关因素;分别访谈孕产妇、妇幼保健医护人员和保健工作管理人员,调查相关人员保健知识及相应人员保健服务意识、保健管理等情况。结果:(1)本次研究纳入单胎孕产妇18403例。其中,户籍人口孕产妇12108例,占65.79%;流动人口孕产妇6295例,占34.21%。两组孕产妇少数民族比例超过70%,其中壮族比例最高,体现出民族地区的地域特点。(2)户籍组服用叶酸和医保报销比例均高于流动组,流动人口组孕次大于等于3次占52.8%,高于户籍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户籍人口组孕产妇在孕13周之前建立母子保健手册、产检次数大于5次以及产后随访次数大于等于2次的比例均高于流动组人口组孕产妇,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流动人口组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贫血、胎膜早破、羊水过多、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产后出血发生率比户籍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3)妊娠结局:户籍组孕产妇剖宫产比例高于流动组,户籍组新生儿窒息率低于流动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两组孕产妇在分娩孕周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分布情况差异有显着性,P<0.05。围产儿的死亡率呈现逐渐降低。围产儿死亡死因中,胎儿因素、母亲因素分别排前两位。对围产儿死亡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产儿不良结局与孕妇本人年龄、产检次数、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孕周、妊娠期糖尿病、贫血显着相关。(4)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早孕建册情况、经济收入、互联网应用评价得分是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年龄、学历、保健服务知识、早孕建册情况、政府健康教育服务、经济收入等与产检次数相关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越大的人群,做产检更倾向于>8次;本人和配偶学历越高产检次数越频繁;家庭月收入越高,产检次数越多;保健知识越丰富,早孕建册,接受过健康教育等政府提供服务的人群产检次数越多。访谈也发现不少孕产妇分娩前未能充分接受妇幼保健机构提供的专业化的健康教育,流动人口孕产妇对保健服务相关政策的知识知晓率还比较低,保健服务可及性差;妇幼保健人员工作强度大,服务主动性不高;孕产妇保健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结论与建议:(1)百色市右江区作为民族地区在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与管理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在流动人口孕产妇的早孕建册、健康教育、产后访视等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改进。(2)妇幼保健机构保健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要重点关注流动人口孕产妇,以降低孕产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等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3)建议妇幼保健机构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与管理,特别是孕产妇保健知识宣传和孕前健康教育,尤其是对文化程度低的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以提高孕产妇保健服务的依从性。(4)建议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医保制度,提高基层妇幼保健人员工作积极性,督促各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基层保健组织的科学化管理,建立统一的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要大力推进孕产妇保健服务信息化工作,加快构建“互联网+”医联体新模式,打破现有行政隶属性医疗管理机构组织制度架构的体制约束,开展诊疗医院之间广泛且紧密的业务协作,提高城市以及基层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综合诊疗服务水平,提高母婴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王婧[5](2020)在《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 ——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了解于都县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基于Anderson医疗保健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以下简称“Anderson模型”)深入分析两者的影响因素,提出改善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提高孕产期保健服务可及性以及孕产期健康水平的相关建议,并为其他地区改善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水平和健康水平,完善孕产期保健相关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根据Anderson模型,构建本研究理论模型框架,编制《于都县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调查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于都县育龄妇女(15-49周岁)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描述性分析、c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从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需求因素三个维度描述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一共收集了740名孕产妇的数据信息,其中包含农村户口孕产妇347名,城镇户口孕产妇393名。在740名孕产妇中,有贫困孕产妇33名,35岁以上孕产妇48名,分娩次数为3次及以上的孕产妇218名,超过50%的孕产妇为初中文化程度,有40.7%的孕产妇认为孕产期保健服务非常必要。(2)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情况:在孕产妇自评健康状况方面,有44.2%的孕产妇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没有孕产妇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差。高危孕产妇比例为11.5%,有6.8%的孕产妇患妊娠期并发症及合并症,其中35岁以上的孕产妇高危孕产妇率和妊娠期并发症及合并症患病率最高,城镇户口孕产妇的高危孕产妇率和妊娠期并发症及合并症患病率高于农村户口孕产妇。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孕产妇高危比例的因素为倾向特征维度中的年龄和就业状况,对妊娠期并发症及合并症患病率有影响的因素是倾向特征维度中的文化程度(p<0.05)。(3)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通过对孕产妇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孕早期检查服务利用率为86.4%,早孕建卡服务利用率为87.3%,高危筛查服务利用率为87%,≥5次产前检查服务利用率为91.9%,艾滋病病毒检测服务利用率为94.9%,梅毒病毒检测服务利用率94.5%,乙肝表面抗原检测服务利用率为95.5%,产前筛查服务用率为78.8%,其他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为4.1%。由此可以发现,≥5次产前检查服务和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服务利用率较高,达到90%以上,其余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均未达到90%的标准,其中产前筛查服务利用率和其他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较低。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共性影响因素为倾向特征维度中的户籍和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态度,使能资源维度中的到服务机构的交通距离(p<0.05)。产前筛查服务和其他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率相对较低,在产前筛查服务方面,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除户籍、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态度外,还有倾向特征维度中的分娩次数、使能资源维度中的家庭人均年收入和需求因素维度中的是否为高危孕产妇(p<0.05),对其他孕产期保健服务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仅为倾向特征维度中的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态度(p<0.05)。≥5次产前检查和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的服务利用率较高,影响≥5次产前检查服务利用率的影响因素除了有户籍、对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态度以及到达服务机构交通时间之外还有倾向特征维度中的文化程度(p<0.05),影响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服务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均包括需求因素维度中的自评健康状况(p<0.05)。研究结论医疗保障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孕产妇经济负担,高龄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较大,基本检查项目和建议检查项目的服务利用率差别较大。为改善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情况和健康状况,需要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和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科服务能力建设,提高育龄妇女孕产期健康素养和保健意识。

王雨然[6](2019)在《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产前保健主要包括产前检查和产前健康教育,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高生育质量的核心措施,其重点是通过在孕期提供全程性健康教育和临床检测,尽早发现并且干预高危妊娠和新生儿缺陷风险。妇女产前保健的不充分可能会导致孕产妇和新生儿面临诸多风险。妇幼健康是我国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我国人口政策和全球可持续计划的主要手段。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完善与普及妇女产前保健服务是公共卫生服务和妇幼健康促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旨在通过整合基于传统指标的宏观年鉴资料和基于新指标的微观调查数据,研究我国妇女产前保健服务近年来的可及性水平及影响因素。通过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以及我国卫生统计年鉴,收集孕产妇保健服务指标等相关因素(Predisposing Characteristics)、使能因素(Enabling Resources)以及需要因素(Need),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微观调查,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三类因素对我国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即产前保健适宜指数的影响。通过宏观数据显示,我国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各项指标均逐年增高,住院分娩率和新法接生率基本达到全覆盖,但产前检查率等指标未能全面反映出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利用是否充足和及时,对我国产前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和利用水平有所高估;根据微观调查数据显示,多数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利用适宜指数达到“充裕”水平,但产前检查的项目多数为常规检查。妇女产前保健服务的主要促进因素包括使能因素与需要因素两个方面。使能因素中参加了至少一种医疗保险、获得孕产期保健知识的途径较多以及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越高的妇女,其产前保健利用适宜指数水平越高;需要因素中是否为计划内怀孕、孕期焦虑以及是否被诊断为高危妊娠是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利用的促进因素。最后,本文根据影响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利用的使能因素和需要因素两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具体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妇幼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孕产妇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等方面提出促进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的措施和建议。

谭晓萍[7](2019)在《云南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相关目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通过分析云南省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现况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差距、存在的问题、困难与挑战,总结云南省实施的妇幼保健相关干预策略和措施,预测妇幼保健指标到2030年实现SDGs目标的情况,提出实现SDGs目标的对策与建议。[方 法]主要采用分层目的性抽样方法、访谈法、现有资料收集方法和趋势外推法。通过分层目的性抽样方法抽取三个市/州和三个县/区作为研究地点,通过访谈法收集定性资料,利用云南省妇幼卫生年报和《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等收集孕产妇、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死因以及人工流产和避孕定量数据;利用趋势外推法预测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到2030年实现SDGs目标的情况。[结 果]2017年云南省孕产妇、新生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已实现SDGs目标,但距实现《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以下简称《国别方案》)目标还有一定差距。2017年云南城市地区、昆明市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与2030年目标值相差1.43/10万和1.48/10万,差距较小;云南全省和楚雄州分别与2030年目标值相差7.65/10万和5.22/10万,差距明显;云南农村地区和怒江州分别与2030年的目标值相差10.62/10万和49.49/10万,差距巨大。2017年云南城市地区、昆明市、楚雄州的婴儿死亡率已实现《国别方案》2030年目标;云南全省和农村地区分别与2030年目标值相差1.70%。、2.97%。,有一定差距;怒江州与2030年的目标值相差9.04%。,差距较大。2017年云南城市地区、昆明市的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已实现《国别方案》2030年目标;楚雄州与2030年目标值相差0.10%。,差距较小;云南全省和农村地区分别与2030年目标值相差2.79%。、4.51%。,有一定差距;怒江州与2030年目标值相差10.19%。,差距较大。2016年,云南省孕产妇死因仍以产科出血为主;新生儿、婴儿死因均以早产或者低出生体重为主;5岁以下儿童死因以其它原因为主。采用趋势外推法预测到2030年实现SDGs目标中的妇幼健康目标情况,发现研究地区除怒江州以外,其它地区均能实现2030年《国别方案》中的妇幼目标。云南省育龄妇女的人工流产率从2013年开始上升,2015年达31.99%。,人工流产活产比与人工流产率的变化趋势相似,同时云南省2009—2017年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现用率均在78%以上。云南省学校整体开展性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教材和师资不足、课时少、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缺乏互动性等问题。云南省改善妇幼保健采取的主要干预措施包括对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补助以促进住院分娩、加强危重孕产妇和儿童的识别和管理、加强对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抢救、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政府将“关爱妇女儿童健康行动”纳入惠民实事等。但存在基层医疗机构人员不够、能力不足、检查设备不全,高危孕产妇和儿童未能及时识别,部分山高路远的地区因交通不便导致高危孕产妇和儿童转诊失败等问题和挑战。[结论与建议]2017年云南省孕产妇、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第一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省内不同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需重点关注贫困偏远地区。目前云南省孕产妇死因以产科出血为主,产科质量整体不高,加上产、儿科资源不足,分布不均匀,提供服务的能力难以提高。虽然云南省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现用率较高,但人工流产指标居高不下。学校性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农村和校外青少年甚至存在性教育盲区。建议政府加大力度增加对贫困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投入,提高其服务质量。各地区针对妇女和儿童突出的健康问题制定干预措施,保障各个部门协调合作共同实现SDGs目标。为有需求的育龄人群提供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使未婚人群和已婚人群享受同等待遇的服务,向青少年提供包含性别平等和权利意识的全面性教育。

刘畅[8](2019)在《甘肃省妇女住院分娩和产后保健服务利用及公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甘肃省孕产期妇女住院分娩和产后保健服务利用状况,探讨住院分娩服务和产后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及公平性,为妇幼健康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改善孕产期保健服务,保障孕产期妇女身心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甘肃省五市(州)十县(区)为调研地点,在每个地区抽取4-7个乡镇或社区(街道)作为调研现场。根据选定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孕产妇健康档案”,在2013年11月2017年11月有过生育史的妇女中,采用方便抽样方法确定一定数量的妇女作为调查对象。每个县(区)大约抽取调查对象120名左右,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29份,收到有效问卷1207分,有效应答率为98.21%。问卷内容包括:(1)调查对象及其配偶基本情况信息;(2)住院分娩服务利用情况;(3)产后保健服务利用情况。使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通过SPSS22.0进行描述统计学分析。对潜在的影响因素首先进行卡方检验,然后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最后计算极差值和集中指数进行公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住院分娩率为98.84%,剖宫产率为22.87%;产后保健指导率为88.40%,产后访视率为38.61%,产后42天健康检查率为54.52%。2.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住院分娩的因素包括调查对象的分娩年龄(OR=23.184,95%CI:0.49041.805)、居所距离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距离(OR=15.778,95%CI:1.652150.729)和居所距离乡镇卫生院/综合医疗机构的距离(OR=52.492,95%CI:3.056901.576);影响产后访视的因素包括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OR=1.694,95%CI:0.7703.729)、职业(OR=2.283,95%CI:1.6643.133)、居所距离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距离(OR=1.726,95%CI:1.1242.653)、助产机构(OR=0.312,95%CI:0.1890.515)和分娩次数(OR=0.931,95%CI:0.7191.204);影响产后42天健康检查因素包括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OR=1.340,95%CI:0.6752.663)、居所与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距离(OR=1.517,95%CI:1.0092.281)、与乡镇卫生院/综合医院的距离(OR=2.298,95%CI:1.3263.983)、助产机构分级(OR=4.842,95%CI:1.23418.992)和家庭年收入(OR=1.526,95%CI:1.0182.288)。3.调查对象住院分娩服务利用在不同收入水平(R=4.14%,CI=0.003221)、不同文化程度(R=7.84%,CI=0.013680)、不同户籍(R=1.75%,CI=0.087321)和居所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距离(R=-2.34%,CI=-0.048204)等指标的极差值和集中指数较小,住院分娩利用的公平性较高;调查对象产后访视服务利用在不同收入水平(R=-8.06%,CI=-0.021020)、不同文化程度(R=5.46%,CI=0.115213)、不同户籍(R=-0.62%,CI=0.02146)和居所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距离(R=-12.41%,CI=-0.032143)等指标的公平性低于住院分娩;调查对象产后42天健康检查服务利用在不同收入水平(R=31.35%,CI=0.067042)、不同文化程度(R=34.72%,CI=0.0174211)、不同户籍(R=9.26%,CI=0.02569)和居所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距离(R=-11.07%,CI=-0.549621)等指标的极差值和集中指数较大,公平性较差。结论1.甘肃省住院分娩率较高。与住院分娩率相比,产后保健服务利用不足,产后访视率和产后42天健康检查率较低。2.高分娩年龄、低经济收入、助产机构不同、地区偏远、以及调查对象和其配偶低文化程度、农村户籍等是制约住院分娩和产后保健服务利用的关键因素。3.甘肃省孕产妇各阶段服务利用公平性不同,住院分娩服务利用公平性较好,产后保健服务利用公平性较差,导致不公平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城乡差异以及居所与医疗机构的距离。

段纯[9](2019)在《“二孩新政”下我国妇幼保健服务的政府供给与政策改进研究》文中指出2017年1月2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二孩政策执行情况发布会上指出,全面二孩新政效应逐步凸显出来,但是相应的生育辅助政策同公众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还存在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育相关配套的政策措施,以此来鼓励生育。妇幼保健服务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尤其是孕产期的母婴保健服务的提供,直接关系到孕产妇与婴幼儿的生存与健康状况,对此,本文从同妇女儿童息息相关的妇幼保健着手,研究在二孩新政下,我国妇幼保健服务的政府供给现状,探讨其在政府供给层面应进行怎样的政策改进。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结合我国在妇幼保健方面颁布的相应政策文本与政府公开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孕产妇健康水平与保健状况、儿童健康水平与保健状况这三方面的统计数据,分析我国妇幼保健服务的政策演进与政府供给现状。其次,调查我国公众对妇幼保健服务的政府供给状况的评价,也就是了解我国当前政府提供的妇幼保健服务效果如何,并建立生育意愿影响模型,对妇幼保健服务供给效果的关键指标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妇幼保健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和政府政策改进的方向。最后,对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建设进行梳理,主要从各国妇幼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服务提供内容进行了分析,结合各国在妇幼保健服务建设中的先进经验,以此来对我国妇幼保健服务的完善提供政策改进建议。本文在梳理我国妇幼保健服务政府供给现状后,结合国外妇幼保健服务先进经验,主要提出以下3个方面的政策改进建议:(1)重视对不同人群的妇幼保健服务的供给,尤其是重视对非孕产期妇女以及弱势群体提供妇幼保健服务。(2)加大妇幼保健卫生资源的供给与利用,要完善妇幼保健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3)提升妇幼保健服务供给效果,要提高孕产期保健和幼儿保健的服务质量,重视妇幼保健服务供给中的发展性需求,完善妇幼保健服务分级诊疗体系,规范妇幼保健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我国在妇幼保健事业的建设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妇女和儿童的生存健康状况有了显着提高,但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妇幼保健工作中仍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国在完善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还需砥砺前行。

周长友[10](2018)在《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恩格斯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体现为两种类型,一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则是人类自身的生产。政治学研究长期以来以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为关注重点,较少论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价值分配过程。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中国现代节育运动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结合部分田野访谈资料,深入考察分析了现代生殖技术进步对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空间生产和分配的作用和影响,探讨现代国家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生育权利和资源的价值分配及其政治逻辑。国家权力的扩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重塑了人们的身体观,同时也扩展了政治价值分配的权力空间,从而使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成为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主要特征。国家权力和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不仅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衍生出性别、民族、区域和年龄结构等失衡性权利问题,同时也衍生出配子技术和选择生育等生命和技术伦理问题。这些演变不仅是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权威性分配的产物和结果,也会对未来中国生育政治的权力与权利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将生育政治的历史过程、运行逻辑、实践后果及时代特征展露无遗。传统社会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广土众民”成为王朝统治者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家庭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成为节育行为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西方近代节育思想在中国社会的传播不仅带来了生育“价值的颠覆”,而且使部分知识分子将节育运动同提高国民素质和摆脱“东亚病夫”形象的政治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西方医学科学和技术的传入则为在中国社会进行节育实践提供了可能。这促使中国近代节育运动逐渐由观念宣传迈向行动实践,开始在一些沿海大城市零星开展起来,但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和产生的影响均非常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们的生育行为迅速从“私域”走向了“公域”,个人身体在技术支持下开始成为国家权力运行的公共空间,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贯彻国家生育意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医疗化身体、国家化生育和科学化生育等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生殖医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身体医疗化现象不仅抛弃了传统医学将人类身体视为一个封闭空间的旧有认知,而且将公民的个人身体内部空间公开地展示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之下。生育行为的政治化和技术化转变使国家政治权力成为节育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权力保障,生殖技术则为节育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两者紧密协作共同塑造了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基本面貌。公民个人的身体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作用下成为被规训的后果和对象。在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权力的作用下,公民个人身体不仅成为不断被权力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同时也成为被技术化敞视、检查和填充的对象。医疗化的身体不仅在权力和技术的双重规训作用下成为了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和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而且逐渐演变形成了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化生育以计划生育政策为主要内容,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被认为是政策实施的两项主要宗旨。国家通过建立人口计划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人口计划工作指标体系实现对人口增长数量的计划约束,同样通过建立优生目标调控体系和完善优生目标调控方式实现对人口增长质量的计划控制。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过程中,国家通过建立从中央、省、地(市)、县、乡、村的六级计划生育行政组织机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构建了一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繁密计划生育权力和技术网络,形成了对公民个人身体和生育行为进行权力和技术监视的强大力量。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度、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度和计划生育政策动员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强化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力度,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公民个体和家庭在面对强势权力和技术干预时的权利失能化倾向。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化生育不仅是贯彻国家生育调控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需求的主要方式。国家通过建立准生证制度、利益导向制度和基层监控制度等权力监控体系实现了对国家化生育意志的科学调控,同时也通过建立计划生育医疗技术监控、避孕药具监控和人口统计监控等方式实现了对人们科学生育行为的国家监控。医疗组织的广泛建立、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不仅是贯彻国家科学化生育意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满足人们优生优育医疗服务需求的重要条件。国家计划生育技术体系的建立不仅为通过技术手段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国家优生优育措施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国家政治权力对公民个体生育权利和技术资源的分配具有规划性、选择性和非均衡性,由此衍生出一系列非均衡性的生育权利和生育后果。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节育技术应用中的性别失衡和女性婚姻中的“货币化”倾向等揭示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固有的性别权利失衡问题。各民族之间生育政策的失衡、民族区域之间生育政策的差异和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别等问题折射出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民族权利失衡问题。人口增长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则表明了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人们享有生育权利的失衡问题。人口年龄结构中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各区域之间的人口在青少年抚养和老年人口赡养负担方面的权利失衡问题。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地区失衡和结构失衡问题则表明计划生育政策加剧了人民享有平等医疗资源的权利失衡问题。在人口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权力和技术显然会对生育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产生深刻影响。随着现代国家权力的扩张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生育日益公共化、国家化、政治化和技术化,由此衍生出诸多的生育问题并引发了激烈的权利之争。随着社会发展及公民个人独立和权利意识的增长,人们更加关注技术对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制约以及人口生产过程中的女性平等、生育平等、生命平等和生育自由等问题,尝试重新思考和确定生育过程中的权力干预的边界和技术渗透的限度问题。这导致人们对于今天中国生育权利和资源分配的非均衡性以及由此衍生的诸多问题,国家人口生产的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本身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等提出了质疑。在实践中,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大幅度调整国家人口生产和发展目标及“计划生育”政策。这些国家目标和政策的调整并未改变人口生产资源和权利的国家权威性分配的特征,甚至在一定程度是生育政治逻辑的继续和体现,只是在不同时期国家权力干预和调控的范围、重点、目标以及手段有所不同而已罢了。

二、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 降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 降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论文提纲范文)

(2)2008—2019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 果
    2.1 2008—2019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
    2.2 孕产妇死亡率的地区分布
    2.3 广西孕产妇死因构成
    2.4 孕产期保健服务指标变化以及与孕产妇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概述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贫困
        2.1.2 农村贫困家庭
        2.1.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
    2.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原因
        2.2.1 地理环境的约束
        2.2.2 制度设计的性别盲视
        2.2.3 历史文化的影响
        2.2.4 社会参与力量的不足
    2.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表现
        2.3.1 贫困程度深重
        2.3.2 健康状况较差
        2.3.3 受教育水平不高
        2.3.4 可行能力缺失
    2.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影响
        2.4.1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经济影响
        2.4.2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政治影响
        2.4.3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文化影响
        2.4.4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社会影响
        2.4.5 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致贫的生态影响
    小结
第3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理论资源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1.1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3.1.2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2.1 妇女解放思想
        3.2.2 共同富裕理论
        3.2.3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3.3 国外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3.1 可行能力贫困理论
        3.3.2 女性主义经济学思想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扶贫脱贫的相关理论
        3.4.1 中国传统妇女观
        3.4.2 中国传统贫富观
    小结
第4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意义及进程
    4.1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重大意义
        4.1.1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4.1.2 彰显我国政治优势的集中标识
        4.1.3 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现实途径
        4.1.4 巩固我国社会安定的必要保障
        4.1.5 打造我国美丽生态的重要环节
    4.2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历史进程
        4.2.1 通过体制改革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2 通过开发式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3 通过“双轮驱动”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4.2.4 通过精准扶贫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脱贫
    小结
第5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品牌项目
    5.1 健康扶贫脱贫项目
        5.1.1 母亲健康快车
        5.1.2 农村妇女“两癌”检查
        5.1.3 “降消”项目
    5.2 科教扶贫脱贫项目
        5.2.1 春蕾计划
        5.2.2 “双学双比”活动
        5.2.3 巾帼科技致富工程
    5.3 金融扶贫脱贫项目
        5.3.1 母亲小额循环
        5.3.2 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
        5.3.3 母亲创业循环金
    5.4 就业创业扶贫脱贫项目
        5.4.1 巾帼家政服务
        5.4.2 手工编织
        5.4.3 妈妈制造
    5.5 社会扶贫脱贫项目
        5.5.1 幸福工程
        5.5.2 母亲水窖
        5.5.3 母亲邮包
    小结
第6章 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经验启示
    6.1 明确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目标导向
        6.1.1 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全面自由发展
        6.1.2 推动农村贫困家庭妇女实现脱贫致富
        6.1.3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可行能力
    6.2 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能动作用
        6.2.1 激发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主体意识
        6.2.2 摆脱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观念束缚
        6.2.3 弘扬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优良品质
    6.3 增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综合脱贫素质
        6.3.1 提升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科技文化水平
        6.3.2 促进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就业创业发展
        6.3.3 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妇女的平等发展权利
    6.4 强化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全方位扶贫格局
        6.4.1 坚持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政府主导作用
        6.4.2 发挥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市场导向优势
        6.4.3 加强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的社会联动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研究 ——以百色市右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疾病诊断标准和变量相关定义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及妊娠结局
    2.2 访谈结果
    2.3 孕产妇保健服务与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3 讨论
    3.1 流动人口组与户籍人口组孕产妇保健服务利用差异分析
    3.2 流动人口组与户籍人口组孕产妇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差异分析
    3.3 流动人口组与户籍人口组妊娠结局差异分析
    3.4 围产儿死亡分析
    3.5 妇幼保健管理者、医护人员和流动人口孕产妇访谈结果分析
    3.6 孕产妇保健信息化管理需求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母婴保健服务与健康知识调查问卷
综述 我国流动人口孕妇产前保健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5)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 ——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描述孕产期健康状况及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现状
        1.4.2 分析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的影响因素
        1.4.3 提出改善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及健康状况的对策建议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专家咨询法
        1.5.3 专题小组讨论法
        1.5.4 问卷调查法
        1.5.5 实地调研法
        1.5.6 数理统计法
    1.6 质量控制
        1.6.1 调查方案设计
        1.6.2 调查员的选择与培训
        1.6.3 现场调查协调
        1.6.4 问卷质量核查
        1.6.5 数据整理录入
    1.7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孕产期保健服务评价标准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研究现状
        2.3.2 国内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研究现状
        2.3.3 贫困地区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和利用影响因素研究
    2.4 研究评述
3 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反贫困理论
        3.1.2 健康与医疗服务需求理论
        3.1.3 Anderson医疗保健服务利用行为模型
    3.2 理论模型构建
    3.3 研究假设
4 结果与分析
    4.1 于都县孕产妇基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4.1.1 倾向特征维度
        4.1.2 使能资源维度
        4.1.3 需求因素维度
        4.1.4 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
    4.2 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4.2.1 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4.2.2 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单因素分析
    4.3 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4.3.1 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的多因素分析
        4.3.2 各项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4.4 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评价
5 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医疗保障政策减轻了贫困孕产妇经济负担
        5.1.2 高龄孕产妇的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较大
        5.1.3 基本检查项目和建议检查项目的服务利用率差别较大
        5.1.4 贫困地区孕产期保健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5.1.5 贫困地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需要加强
        5.1.6 贫困地区孕产妇健康素养和保健意识有待提高
    5.2 建议
        5.2.1 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
        5.2.2 健全贫困地区孕产期保健服务体系,提升孕产期保健工作效率与质量
        5.2.3 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科能力建设,提高卫生资源可及性
        5.2.4 提高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健康素养,增强孕产期保健意识
6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江西省于都县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状况
        1.1.2 我国妇女儿童发展相关政策
        1.1.3 产前保健是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保健因素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1 产前保健
        2.1.2 卫生服务可及性的概念及测度方法
        2.1.3 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
    2.2 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相关理论
        2.2.1 卫生服务可及性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2.2.2 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的理论框架
    2.3 文献综述
        2.3.1 我国产前保健服务现状相关研究
        2.3.2 产前保健服务利用适宜指数相关研究
        2.3.3 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3.4 文献评述
3.研究方法
    3.1 我国妇女产前保健服务现状的二手资料分析
        3.1.1 资料获取方法及内容
        3.1.2 分析方法
    3.2 妇女产前保健服务问卷调查
        3.2.1 研究对象与抽样
        3.2.2 问卷设计
        3.2.3 问卷收集
        3.2.4 质量控制
        3.2.5 分析方法
4.研究结果
    4.1 我国妇产前保健服务现状的二手资料分析
        4.1.1 我国孕产妇死亡率逐年下降
        4.1.2 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覆盖率高
        4.1.3 我国孕产期保健服务指标存在着不足
    4.2 妇女产前保健网络问卷调查结果
        4.2.1 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现状
        4.2.2 妇女产前保健可及性描述性分析
        4.2.3 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单因素分析
        4.2.4 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多因素分析
        4.2.5 稳健性分析
5.讨论
    5.1 我国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现状
    5.2 影响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的相关因素
        5.2.1 倾向因素中妇女年龄与健康信念影响显着
        5.2.2 能力因素中医疗保险与社区能力影响显着
        5.2.3 需要因素中计划怀孕与孕期焦虑影响显着
6.结论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6.2 促进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的对策建议
        6.2.1 确保妇女医疗保险基本覆盖,减少报销制度分割
        6.2.2 多元化健康教育路径,提高妇女产前保健意识
        6.2.3 关注妇女孕产期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社会支持环境
        6.2.4 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孕产期保健服务模式
    6.3 本研究存在不足与展望
    6.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妇女产前保健调查问卷
    附录二 稳健性分析数据表格
    附录三 图表目录
致谢

(7)云南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相关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标
    2.1 总目标
    2.2 具体目标
3 研究方法
    3.1 抽样方法
    3.2 现有资料收集和分析
    3.3 访谈
    3.4 孕产妇、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预测分析方法
4 结果
    4.1 云南省妇幼健康现状
        4.1.1 孕产妇死亡率及死因
        4.1.2 住院分娩率和剖宫产率
        4.1.3 新生儿死亡率及死因
        4.1.4 婴儿死亡率及死因
        4.1.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因
    4.2 云南省生殖健康现状
        4.2.1 人工流产率和人工流产活产比
        4.2.2 避孕现用率
        4.2.3 学校性教育
    4.3 云南省改善妇幼健康采取的主要干预措施
        4.3.1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
        4.3.2 危重孕产妇和儿童管理
        4.3.3 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
        4.3.4 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
        4.3.5 “关爱妇女儿童健康行动”惠民实事
        4.3.6 妇幼保健信息化建设
    4.4 到2020、2030年实现妇幼保健目标的预测分析
5 讨论
    5.1 2017年云南省四个妇幼指标第一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省内不同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5.2 孕产妇死因以产科出血为主,产科质量整体不高
    5.3 高危孕产妇增多,孕产妇死因复杂多样
    5.4 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因均以早产或者低出生体重为主
    5.5 产科、儿科医务人员数量严重缺乏,分布不均匀,提供服务的能力难提高
    5.6 云南省已婚育龄妇女避孕率较高,但人工流产指标居高不下
    5.7 学校性教育师资严重缺乏,农村和校外青少年存在性教育盲区
6 建议
    6.1 政府应加大力度增加对贫困偏远地区的医疗资源投入
    6.2 各地区针对妇女和儿童突出的健康问题制定干预措施
    6.3 切实加强“关爱妇女儿童健康行动”实施的保障和力度,保障各个部门协调合作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
    6.4 为育龄人群提供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使未婚人群和已婚人群享受同等待遇的服务
    6.5 向青少年提供包含性别平等和权利意识的全面性教育
    6.6 切实加强生育全程优质服务
    6.7 加强妇幼保健数据质量控制、审核、考核工作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甘肃省妇女住院分娩和产后保健服务利用及公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内外孕产妇保健情况
        1.1.1 国外孕产妇保健情况
        1.1.2 我国孕产妇保健情况
        1.1.3 甘肃省孕产妇保健情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调研现场选择
        2.1.2 调查对象确定
    2.2 调查问卷设计
    2.3 调查方法
    2.4 数据资料的录入与统计分析方法
        2.4.1 数据资料的录入
        2.4.2 统计分析方法
        2.4.3 保健服务利用公平性评价方法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3.1.1 调查对象及其配偶基本情况
        3.1.2 调查对象家庭情况
    3.2 住院分娩服务及产后保健服务利用情况
        3.2.1 分娩方式和助产机构选择
        3.2.2 产后健康教育情况
        3.2.3 产后访视利用
        3.2.4 产后42天健康检查
    3.3 住院分娩服务及产后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3.3.1 影响住院分娩的单因素分析
        3.3.2 住院分娩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3 影响产后访视的单因素分析
        3.3.4 产后访视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5 影响产后42天健康检查的单因素分析
        3.3.6 产后42天健康检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住院分娩服务及产后保健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分析
        3.4.1 不同收入水平公平性分析
        3.4.2 不同文化程度公平性分析
        3.4.3 不同户籍公平性分析
        3.4.4 不同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距离可及性公平性分析
        3.4.5 不同乡镇卫生院/综合医院距离可及性公平性分析
        3.4.6 配偶不同文化程度公平性分析
        3.4.7 配偶不同户籍公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住院分娩服务及产后保健服务利用情况
        4.1.1 住院分娩服务利用情况
        4.1.2 住院分娩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1.3 产后保健服务利用情况
        4.1.4 产后保健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4.2 住院分娩和产后保健服务利用公平性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加强产后保健的健康宣传和健康教育
        5.2.2 推进产后42天健康检查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
        5.2.3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强化基层医务人员服务能力
        5.2.4 强化督导,建立奖惩制度提高产后保健服务利用率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二孩新政”下我国妇幼保健服务的政府供给与政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二孩新政
        2.1.2 妇幼保健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第三章 我国妇幼保健服务政策演进与政府供给现状分析
    3.1 我国妇幼保健服务的政策演进
        3.1.1 我国不同时期妇幼保健政策概述
        3.1.2 现阶段妇幼保健服务的相关政策内容概述
        3.1.3 妇幼保健服务政策工具分析
    3.2 我国妇幼保健服务政府供给现状分析
        3.2.1 我国妇幼保健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情况分析
        3.2.2 我国孕产妇健康水平和保健情况分析
        3.2.3 我国儿童健康水平和保健情况分析
第四章 妇幼保健服务政府供给的效果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指标设计与关键指标识别
        4.1.2 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4.2 政府供给的妇幼保健服务的效果分析
        4.2.1 服务可及性分析
        4.2.2 政府主导性分析
        4.2.3 提供服务频率分析
        4.2.4 服务专业性分析
    4.3 妇幼保健服务供给效果关键指标识别——基于生育意愿影响分析
        4.3.1 对生育意愿的测量
        4.3.2 妇幼保健服务关键指标分析
第五章 国外妇幼保健服务供给经验借鉴
    5.1 美国妇幼保健
        5.1.1 美国妇幼保健体系
        5.1.2 美国妇幼保健服务的提供与利用
    5.2 澳大利亚妇幼保健
        5.2.1 澳大利亚妇幼保健体系
        5.2.2 澳大利亚妇幼保健服务内容
    5.3 俄罗斯妇幼保健
        5.3.1 俄罗斯妇幼保健体系
        5.3.2 俄罗斯妇幼保健服务内容
    5.4 对我国妇幼保健服务建设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妇幼保健服务供给政策改进
    6.1 重视对不同人群的妇幼保健服务供给
        6.1.1 重视非孕产期妇幼保健服务供给
        6.1.2 改善弱势群体妇幼保健服务
    6.2 加大妇幼保健卫生资源的供给与利用
        6.2.1 完善妇幼保健人才培养机制
        6.2.2 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政府资金使用效率
        6.2.3 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供给模式
    6.3 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提供效果
        6.3.1 提高孕产期保健与幼儿保健服务质量
        6.3.2 重视妇幼保健服务供给中的发展性需求
        6.3.3 完善妇幼保健服务分级诊疗系统
        6.3.4 规范妇幼保健服务价格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妇幼保健服务政策一览表
    (二)政策文本内容编码示意表
    (三)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取得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

(10)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背景与意义
    2、研究综述
    3、本研究尝试解答的问题
        3.1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问题
        3.2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科学调控问题
        3.3 现代节育运动调控衍生的失衡性问题
        3.4 现代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之争问题
第一章 医疗化身体: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节育控制
    第一节 中国现代节育运动的兴起
        1、中国近代节育政治的兴起
        2、中国现代节育政治运动的演变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权力化“规训”
        1、身体的权力敞视
        2、身体的权力检查
        3、身体的权力填充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身体技术化“规训”
        1、身体的技术敞视
        2、身体的技术检查
        3、身体的技术填充
    第四节 身体的失控: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个体化失能
        1、身体空间编排的消极接受者
        2、身体时间监控的消极服从者
        3、身体“真理”知识的积极驯服者
第二章 国家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国家调控
    第一节 国家人口调控目标下的节育运动
        1、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发展历程
        2、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调控体系
        3、国家人口计划目标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 国家优生目标调控下的节育运动
        1、国家优生工作的发展历程
        2、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体系
        3、国家优生目标的调控方式
    第三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计生组织体系
        1、计划生育组织体系
        2、计划生育运行方式
第三章 科学化生育: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技术监控
    第一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资源与技术控制
        1、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组织控制
        2、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资源控制
        3、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医疗技术控制
    第二节 国家化生育调控下的社会监控体系
        1、国家化生育权力监控体系
        2、国家化生育技术监控体系
第四章 失衡性权利:生育权利的非均衡性及后果
    第一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3、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女性与婚姻
    第二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民族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生育政策之间的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地域之间生育政策失衡问题
        3、现代节育运动中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状况之间的失衡问题
    第三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区域失衡问题
        1、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城乡失衡问题
        2、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地区失衡问题
    第四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年龄结构失衡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城乡差异
        2、人口年龄结构失衡中的地区差异
    第五节 现代节育运动中的医疗资源失衡问题
        1、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城乡失衡问题
        2、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地区失衡问题
        3、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医疗资源的结构失衡问题
第五章 技术性失衡: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权利之争
    第一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妇女解放与奴役之争
    第二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生育权与生命权之争
    第三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公民平等权之争
    第四节 现代生育技术进步中的国家权力与公民自由之争
第六章 生育政治:现代国家生育权利和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及其逻辑
    第一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内涵
        1、生育的概念
        2、政治的概念
        3、生育政治的概念与内涵
        3.1 什么人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3.2 人们在什么时候享有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3.3 人们怎么样获得生育权力和权利的问题
    第二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中的权力与权利分配逻辑
        1、生育政治权力和权利分配的一般逻辑
        2、生育政治权力与权利分配的特殊逻辑
        3、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特征
    第三节 现代国家生育政治的逻辑演变
        1、节育运动中的国家权力干预将减弱,社会和家庭自主调控力度将增强
        2、节育运动中的消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减弱,积极技术干预力量将增强
        3、个人自主生育和科学选择生育将会给节育运动带来的新的伦理和法律挑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 降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部不同民族地区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供给与利用研究[D]. 刘城璐.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2]2008—2019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 覃娴静,邓蒙,冯启明. 现代预防医学, 2021(09)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家庭妇女扶贫脱贫研究[D]. 曹楠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4]民族地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研究 ——以百色市右江区为例[D]. 林露萍.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5]贫困地区育龄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需求与利用研究 ——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D]. 王婧.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6]妇女产前保健服务可及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王雨然.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云南省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妇幼保健和生殖健康相关目标研究[D]. 谭晓萍.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8]甘肃省妇女住院分娩和产后保健服务利用及公平性分析[D]. 刘畅. 兰州大学, 2019(09)
  • [9]“二孩新政”下我国妇幼保健服务的政府供给与政策改进研究[D]. 段纯.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生育政治—中国现代节育运动中的权力与技术[D]. 周长友.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6)

标签:;  ;  ;  ;  

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降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孕产妇死亡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