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薛宝钗的性格

论薛宝钗的性格

一、浅谈薛宝钗的人物性格(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妹[1](2021)在《《红楼梦》整本书专题阅读教学探究》文中提出

钱宇[2](2021)在《《红楼梦》疾病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涉及疾病医药知识共290多处,5万余字,使用医学术语161条,描写的病例114种,中医病案13个,方剂45个,中药125种,西药3种。由此可见,《红楼梦》不仅在古典医学上具有研究价值,其疾病书写的文学意义也值得深究。论文第一章首先溯源中国古典文学的疾病书写,梳理前代作品的疾病书写发展脉络。然后以《红楼梦》版本梳理为依据,说明论文选择版本的原因。随后以表格形式对《红楼梦》对疾病书写进行整理,呈现出《红楼梦》疾病的总体分布。最后选取《红楼梦》疑难病症,结合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正确判断各人病症。论文的第二章从叙事学角度对《红楼梦》疾病书写进行观照。论文分别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视角三个方面,选取典型例子,分析《红楼梦》的叙事技巧。疾病书写一方面作为《红楼梦》文本的血肉增添了文章的饱满度,另一方面作为文本的脉络潜伏于情节的发展中。作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疾病书写于行文走笔之间,是小说浑融自然的叙事中的一大重要元素。除此之外,笔者还着意探讨了《红楼梦》对于传统叙事技巧的超越之处,挖掘《红楼梦》疾病书写的独特叙事特色。论文的第三章紧承前文,从微末文本细节出发,考察《红楼梦》疾病书写的三重维度。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小说的内部文本架构,进而与小说的主题精神暗契。曹雪芹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辐射整个红楼世界,构建起浑融一体的文本架构。本章笔者从自然时令、居处环境和生命体本身三重维度与疾病书写联结探讨,分析《红楼梦》疾病书写中体现的天人合一精神。论文第四章探究疾病书写的的社会隐喻意义和诗学意蕴。疾病书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有力手段和支撑情节的关键要素。疾病可以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物性格、形象、内心话语等的特殊表现形式。人们对待疾病的态度侧面反映了个体、他人、社会的存在方式。伴随着贾府的盛衰变化,疾病书写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为角色本身服务。作者赋予疾病书写更为深厚的意蕴,它不再局限于疾病本身的描述,而更加注重疾病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第一节以医者众生相为切入点,分析作者在疾病书写中透露出的对社会痼疾的批判态度。第二节从女性病态分析在封建男权体系下,女子的生存空间被挤压,患病态度的不同。鉴于《红楼梦》的诗性特征,第三节探析疾病书写的诗性之美。

乌日汉[3](2020)在《哈斯宝、毛宗岗人物塑造理论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哈斯宝是蒙古族小说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论家、翻译家。他学习借鉴金圣叹、毛宗岗等小说理论家的丰厚理论,有力推动了蒙汉文学交流的同时,丰富了蒙古族文论遗产。毛宗岗是生活于清初的文学批评家。他对《三国演义》的评点成为中国小说批评史上的经典,上承金圣叹,下启脂砚斋、哈斯宝,影响深远。本文从小说人物塑造技巧入手,比较研究了哈斯宝和毛宗岗在人物形象创作思想上的异同。根据文学发展的继承与创新规律,将哈斯宝创作技巧、思想内涵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比较研究,对把握哈斯宝学习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轨迹以及挖掘其文论的独特性有重要意义。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论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单梳理明清小说评点概况以及毛宗岗、哈斯宝研究的相关问题。正文分为四章内容,前三章分别从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关系设置和人物出场安排等方面详细论述哈斯宝和毛宗岗在人物塑造技巧上存在的异同。第四章通过比较哈斯宝和毛宗岗在人物形象创作思想上的异同,总结出哈斯宝在学习借鉴金圣叹、毛宗岗等评点家的评点传统的同时,以独特的见解扩充并提升蒙古族小说批评内涵,构建了蒙古族小说文论。

张明明[4](2020)在《《红楼梦》高潮艺术论》文中认为《红楼梦》的叙事高潮概念是一个伴随着《红楼梦》创作、刊行、评点、传播与接受,而渐趋成熟与定型的概念。根据核心人物、主要矛盾、余波影响、事件转捩点、小说旨归等界定“高潮艺术”的关键词,可梳理出六大高潮事件,即元妃省亲、宝玉挨打、祭宗祠开夜宴、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和贾府抄家。这六大高潮事件分别以贾元妃、贾宝玉、贾珍与贾母、王夫人与王熙凤、林黛玉与薛宝钗、贾政为核心人物,多次使用皴染、横云断山、特犯不犯、伏脉千里、一树千枝等艺术手法,围绕着贾府中兴、后继无人、祖恩耗尽、理想世界遭到现实世界侵袭、情的毁灭、家族败亡等重大问题,共同演绎着家族兴衰与宝黛情缘两条主线上的故事。其中,元妃省亲既是贾府衰落过程中政治中兴的高潮,也是小说由“风月宝鉴”主题向宝黛爱情与贾府兴衰主题的过渡,还为后续其他高潮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与土壤,尤其是大观园的修建,为宝黛情缘的发展提供了环境支撑;宝玉挨打是宝玉人生路上“情悟”哲学的关键,也是世俗与脱俗冲突的高潮,更是小说“以人补天”失败的高潮;祭宗祠开夜宴是贾府由盛转衰的分水岭,该高潮过后,小说的叙事主调由欢乐、融洽转向忧忿、哀怨,叙述的重点转向对各方矛盾斗争的书写;抄检大观园的爆发标志着贾府内部矛盾的炽热化,是贾府“自杀自灭”的高潮、是“世俗世界”对“理想世界”戕害的高潮、是贾府婢女遭遇悲剧的高潮,也是贾府抄家的凄惶预演;黛死钗嫁是整部小说“梦幻情缘线”的核心,宣告了“木石前盟”的失败,代表着爱情、诗心以及青春的结束;贾府抄家是家族衰败的制高点,是家族兴衰线与宝黛爱情线最后的交点,是对小说其他高潮的总照应。上述高潮事件既富于变化性,又合于统一性,在遵循生活与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都有开端、有铺垫、有发展,“由量变转化为质变”。矛盾冲突最激烈、核心人物形象最饱满、主旨表达最鲜明的情节,才会将故事推向高潮,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观者情绪。高潮事件之后,情节也不会戛然而止,而是放缓或加快后续影响,增强整部小书的厚重感,使情节富有节奏感。同时,还要不断加入新的情节链,转换枢纽,别开一境,从而牵引出后续高潮事件。无论家族兴亡线,还是宝黛情缘线,都在阐述幻灭与毁灭,这是《红楼梦》高潮艺术的统一性;因各高潮事件侧重点不同,幻灭的表现形式和幻灭的内容不同,这又是《红楼梦》高潮艺术的变化性。通过探究《红楼梦》高潮事件始末及其起承转合间的艺术特征,可以发现,小说的高潮事件应具备结构的匀称性、手法的反复多样性、情节的相似与差异的统一性、人物形象的定型性四方面特点,且这四方面应统一于小说主线、服务于小说主旨。这既是裁夺诸多事件是否为高潮事件的必要条件,也是判断《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处理高潮事件时,技法高低的又一标准。

朱越[5](2020)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标准中设计了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的十八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可见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明确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任务,使得《红楼梦》急需正式进入语文课堂。但是,由于教学时空的限制、师生阅读素养的下降、选文教学观念的固化等原因,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却在实际的教学中遇到了“教学评”上的诸多困难。因此,本研究选择以《红楼梦》这部在高中阶段具有极高教学价值的中国古代名着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设计、实施与反思《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理论探索与教学经验。虽然“整本书阅读”是对长期阅读教学各种表现形式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炼,但进入课程层面的后,首先需要明确其新的学科特性、核心概念与教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审定其教学原则。为将理论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本次研究从文学地位、考评要求、教学价值等角度确定了具体阅读书目和教学资源,结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客观要求和学生学习的主观情况,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创造性设计了导读课、初读课、研讨课、活动课四类课型,红楼母题与红楼故事、红楼演说与红楼围城、诗的毁灭与人的凋零、阅读评价与成果展示四个学习专题,并在活动过程中贯彻设置学习情境、开展学习任务,进行学习评价、推动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为了解此次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本研究发放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总结反思。在总结此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本次研究还辐射到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学习目标要从“三维目标”转向“三种学习活动”、学习活动要从“阅读活动”充实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评价要从“注重结果”走向“关注过程”、教学规划要从“机械接受”发展为“自主建构”四个方面的教学建议。

宋齐娜仁[6](2020)在《“钗黛之争”接受及作者意图研究》文中提出“钗黛之争”指红学史上对薛宝钗、林黛玉二者关系的争论,历来评《红楼梦》者,有左钗右黛、右钗左黛、护黛怜钗亦或是二美合一,各持观点,泾渭分明,两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以致好友之间“一言不合,几挥老拳”,“钗黛之争”一度成为红学史上不可调和的公案。“钗黛之争”这桩公案,两百年来随着读者不断的发展更新,可以说“钗黛之争”史就是一部简明的红学史,它反映着历代读者的审美轨迹。读者对“钗黛”形象的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从基本的钗黛人物形象分析、性格差异比较,到更深入的人物悲剧产生的原因分析、心理人格透视、人物塑造与作者的审美心理关系、文化解读、美学阐释等等,“钗黛”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中的情敌关系,更是两个阶级、两种主义的代表人物,对于“钗黛”之间的争论也不仅仅是文学问题,而是上升到一个社会问题、时代问题,甚至于单纯喜欢宝钗还是黛玉也不够满足人们对“钗黛”之美及人物复杂性的把握。本文从“钗黛之争”这一文学现象入手,分析历代读者对于二者的态度,研究“钗黛之争”接受史的变革,将接受美学的方法运用于“钗黛之争”的研究中,可以多方位、多角度的解释这一文学现象,将读者对“钗黛”的态度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概括,并就他们不同的“钗黛观”背后所隐含的价值标准做出分析研究。本文的出发点为“钗黛之争”这一现象,落脚点为作者创作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原本意图,从《红楼梦》文本中发掘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陈明珠[7](2020)在《《红楼梦》题材说唱文学研究》文中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原着的经典性为后世说唱改编提供无限可能性。本文以由小说《红楼梦》改编而成的说唱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搜集和阅读相关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把原着和改编作品进行比较,重点探讨了《红楼梦》说唱文本在内容和艺术上的改编特点,《红楼梦》说唱表演的效果和功能。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拟对《红楼梦》说唱文学为什么出现、何时出现及其文本情况进行探讨。小说《红楼梦》中存在的说唱因素让其被改编为说唱文学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民间说唱历来有改编长篇小说的传统。中国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均衡是一个常态,因此《红楼梦》说唱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不同,文本数量和质量也存在差异。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研究的重要部分。第二章第一节从情节改编的角度出发,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研究《红楼梦》说唱文学情节与原着的不同之处,体现为在原着情节基础上的增溢与浓缩。小说成功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晴雯等人物形象,他们是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峰。红楼说唱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和原着相比,具有世俗化和简单化的特点。不同读者对于小说《红楼梦》的主题有不同的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改编者也是如此。因此,红楼说唱文学的主题因改编时间和地域不同而有所不同。《红楼梦》作者是语言大家,小说描写语言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红楼说唱文学背靠“大山”,自然而然地学习和利用小说中的语言描写,形成雅俗交融的风格。红楼说唱文学总的说来以叙事见长,往往是先叙述故事再表达改编者的态度与评价。红楼说唱文学中的人物对话相对小说来说很少,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状态的描写。最后一章对《红楼梦》说唱的表演的特点与功能进行探讨。

韩美娟[8](2019)在《试论《红楼梦》叙事的二重性》文中研究说明二重性源于康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定律,后来被马克思应用于经济学领域分析商品的二重性,而本文的二重性属于文学审美的范畴。二重性是指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规范和决定了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红楼梦》文本在叙事方面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征,二重性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共同促进了小说文本的叙事发展。《红楼梦》文本叙事的二重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结构、个体存在、叙事方式和艺术表现四个方面。内容结构的二重性通过儒家入世思想和道家出世思想的相互融合、世俗世界与神话体系的相互映照、大观园内与大观园以外世界的美丑对比得到具体体现。个体存在的二重性主要通过个体内在本性和外在生活的对峙冲突、个体与他人的互相牵制、个体命运悲剧与社会危机的相互关联三个层面体现出来。叙事方式的二重性主要包括“真事隐”和“假语存”交融互构的叙事技巧、全知和限知互补的叙事视角、细节描写和留白结合三种写作手法。艺术表现的二重性具体指文本中诗词曲赋与白话小说元素的融合,雅与俗的共赏,喜剧色彩和悲剧意识的同构,作者编码和读者解码等多重表现手法的系统整合,促进文本实现文学性和审美性双重价值的贯通。《红楼梦》的二重性特点充实了文本的内容,丰富了文本叙事的表现形式,提升并拓展了小说艺术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使《红楼梦》登上了中国乃至世界小说艺术的巅峰。

童童[9](2019)在《维译本《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译为多种语言流传世界,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描写作为文学中常用的技法,通过对文学语言的运用,对人物形象、客观事物、环境氛围等进行刻画,使作品能够成功地以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完成对主题思想的揭示。《红楼梦》中的人物描写是这部巨着独具特色的魅力之一,人物描写的翻译更是关系到《红楼梦》译本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对当代翻译理论与对比语言学的运用,结合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论——“美化之势”翻译论,就维译本《红楼梦》中几位主要人物肖像、行动、语言与心理描写的翻译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总结了“三化论”在人物描写汉维翻译中的运用。本文由七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文章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作了详细的说明,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支撑本研究开展的理论基础也作了简要介绍;第二部分介绍了人物描写的定义与分类,将人物描写分为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及心理描写四类,结合汉、维语例子对四类描写作了简单的对比分析;第三至六部分从肖像、行动、语言与心理四个方面探讨了各类描写的特点,以“美化之势”翻译论的“三化论”为方法指导,结合相关译文例句对四类描写的翻译展开了详实的分析,总结了“三化论”在维译本《红楼梦》人物形象塑造的四类描写中的运用;最后一部分为结语,对本文进行了简要总结。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需要扎实的翻译功底,更需要译者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人物描写的翻译过程中,要有丰富的翻译理论,运用正确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并辅以相适宜的翻译技巧以达到再现原文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的目的。

张康夫[10](2019)在《《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审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包括绣像、文中插画和系列绘画三部分,用视觉语言诠释了大观园的园林意象、别墅意象以及诗意栖息的人物意象。作品跨越清、民国和新中国三个时期,创作语境多样,绘画内涵丰富,审美风格鲜明,这是三代画家对《红楼梦》审美理想的价值认同和视觉体现,更是中国近现代审美文化观念发展和嬗变的见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该论文聚焦《红楼梦》大观园主题插画的审美表现,综合运用美术学、图像学、美学和文化学等相关理论,深入论证插画的图像审美表现和视觉艺术特征。文章首先系统分析大观园“天仙宝镜”与“文人园林”的整合造景规律,梳理大观园审美意象的建构逻辑、诗画一体特点以及幻美意境;其次深入研究《红楼梦》插画的审美表现,包括卷首绣像、回目插画、系列插画三部分。其中,绣像部分以程本、双清仙馆本和广百宋斋刊本为主,探寻绣像的序列结构、主题设置、艺术语言特征、图像学意义等,探索卷首插画审美表现由家庭主线回归金钗序列的内在规律,分析大观园之美与金钗之美内在的关联。回目插图以王钊、戴敦邦等四本回目插图为研究内容,透过插图视觉表现提炼大观园审美的整体意象,剖析人格化主题景观与女性化、诗化审美形象的融合规律,理出经典主题、经典形象的审美特征及突破。系列绘画研究以“金陵十二钗”审美形象创造为中心,系统研究《红楼梦》绘画人物仕女化、文人化审美形象生成和发展的支撑,凝练“金陵十二钗”整体审美意象涵育化成的规律。第三部分采用比较视角研究《红楼梦》插画与其他书籍插画异同之处,指出《红楼梦》文本审美理想与观众审美接受的相对固化促成了《红楼梦》插画的品格和诗化倾向,这是其区别于其它文学插画的根本原因。《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既是对文本的视觉凝练和升华,又是画家在文本基础上的二次创造,并以鲜明的艺术形象、诗化审美的风格及独特的审美意境创造了中国文学插画的新高度。其在形、神、意、境等方面的创构经验和化合规律,对插画创作和工笔画创作都具有显着的借鉴价值。

二、浅谈薛宝钗的人物性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薛宝钗的人物性格(论文提纲范文)

(2)《红楼梦》疾病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红楼梦》疾病书写类型分析
    第一节 古典文学疾病书写溯源
    第二节 《红楼梦》疾病书写分类
    第三节 《红楼梦》疑难疾病试论
        一、秦可卿: 脏腑侯
        二、林黛玉: 伤寒候
        三、王熙凤: 虚劳候、妊娠漏胞候、鬼魅候
        四、薛宝钗: 痰喘候
        五、贾宝玉: 汤火疮候、肿后脓使溃候、心痛候
第二章 《红楼梦》疾病书写的叙事学观照
    第一节 疾病书写与叙事结构
    第二节 疾病书写与叙事时间
    第三节 疾病书写与叙事视角
第三章 《红楼梦》疾病书写的三重维度
    第一节 时令与疾病——多病之春
    第二节 居处与疾病——成病之所
        一、宝玉——怡红院
        二、黛玉——潇湘馆
        三、宝钗——蘅芜苑
    第三节 身体与疾病——承病之体
第四章 《红楼梦》疾病书写的社会隐喻及意蕴
    第一节 社会痼疾——以医者为例
        一、贾母、宝玉——太医院
        二、晴雯、尤二姐、袭人——庸医与良医
        三、跛足道人、癞头和尚、王一贴、马道婆——救人、混人或害人
    第二节 男权制度下的女性病态
        一、坦然谈病者: 薛宝钗
        二、悲于谈病者: 林黛玉
        三、羞于谈病者: 王熙凤
    第三节 疾病的诗意文化
        一、疾病的哀与喜——以诗剖白
        二、疾病的氛围之美——诗化的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哈斯宝、毛宗岗人物塑造理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成果综述
    (三)毛宗岗与哈斯宝相关问题说明
    (四)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人物性格塑造
    (一)哈斯宝“写众人,各具特色”
    (二)毛宗岗“人人不同,人人如画”
    (三)哈斯宝、毛宗岗塑造人物性格技巧比较
二、人物关系设置
    (一)哈斯宝“堪比丹青画”
    (二)毛宗岗“众才尤让一才之胜”
    (三)哈斯宝、毛宗岗设置人物关系技巧比较
三、人物出场安排
    (一)哈斯宝“一笔点睛”
    (二)毛宗岗“作三层出落”
    (三)哈斯宝、毛宗岗安排人物出场技巧比较
四、哈斯宝、毛宗岗人物创作理念比较
    (一)哈斯宝人物创作观(原则)
    (二)毛宗岗人物创作观(原则)
    (三)哈斯宝、毛宗岗人物创作观比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1:毛宗岗与哈斯宝人物形象塑造技巧比照表
致谢

(4)《红楼梦》高潮艺术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背景
    第二节 已有成果及现状
        一、“高潮”的定义
        二、《红楼梦》高潮艺术研究巡礼
    第三节 《红楼梦》结构分析
        一、八十回本《红楼梦》结构
        二、一百二十本《红楼梦》结构
        三、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高潮艺术的异同
第一章 家族势力振兴的高潮——元妃省亲
    第一节 元妃省亲高潮艺术
        一、省亲前层层铺叙
        二、省亲中悲喜交集
        三、省亲后牵引出更多“虚热闹”
    第二节 元妃省亲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内涵:以“势”补天的高潮
        二、高潮拐点:由“风月宝鉴”向“红楼故事”过渡
        三、高潮影响:成为后续高潮事件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世俗与脱俗冲突的高潮——宝玉挨打
    第一节 宝玉挨打高潮艺术
        一、顿挫之笔,层层造势
        二、痛怛之情,竭力渲染
        三、柔情脉脉,自然收束
    第二节 宝玉挨打在父子冲突关系中的高潮艺术
        一、众父子关系爬梳
        二、贾政与宝玉父子关系爬梳
        三、宝玉挨打在父子关系中的高潮艺术
    第三节 宝玉挨打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特征:宝玉对“意淫”的执念达到顶点
        二、高潮内核:世俗与脱俗的冲突
        三、高潮影响:关涉后续高潮事件的走向
第三章 由盛转衰的高潮——祭宗祠开夜宴
    第一节 贾府现状
        一、贾府权势达到巅峰
        二、经济支撑力达到极限
        三、人丁最兴旺、支派最繁盛
        四、仪礼约束力最明显
    第二节 祭宗祠开夜宴的高潮艺术
        一、以陌生化手法渐次写出煊赫气势
        二、以烘云托月之法写出欢乐与冷清
    第三节 祭宗祠开夜宴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本质: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二、高潮导向:叙事基调由欢乐转向哀怨
第四章 “自杀自灭”的高潮——抄检大观园
    第一节 抄检大观园高潮艺术
        一、抄检前不断蓄势
        二、抄检中运笔“特犯不犯”
        三、抄检后“提按顿挫”
    第二节 抄检大观园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表征:“内囊”耗尽的顶点
        二、高潮内涵:“自杀自灭”的高潮
        三、高潮本质:“理想世界”被毁灭的高潮
        四、高潮外延:贾府婢女悲剧的高潮
第五章 灵与肉毁灭的高潮——黛死钗嫁
    第一节 宝黛爱情心路概况
        一、爱的试探:砸玉剪穗鉴痴心
        二、爱的发展:赠帕题诗表痴心
        三、爱的成熟:情婢试玉乱痴心
        四、爱的毁灭:焚稿成婚释痴心
    第二节 黛死钗嫁高潮艺术
        一、破败之事,连连爆发
        二、一死一娶,悲惨难名
    第三节 黛死钗嫁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内涵:爱情之情的毁灭
        二、高潮本质:诗灵诗心的毁灭
第六章 贾府衰败的高潮——贾府抄家
    第一节 抄家前的诸种预兆
        一、外部环境不断恶化
        二、内部“自杀自灭”愈演愈烈
    第二节 贾府抄家高潮艺术
        一、抄家前危机四伏
        二、抄家中凄惶无比
        三、抄家后“树倒猢狲散”
    第三节 贾府抄家在全书中的高潮意义
        一、高潮内涵:家族的衰败
        二、高潮终结:对其他高潮的归结
第七章 《红楼梦》高潮艺术规律
    第一节 六大高潮特点探究
        一、结构层面:位置较为均匀
        二、手法层面:反复多样
        三、情节层面:关涉全局
        四、人物层面:定型人物
    第二节 高潮艺术的成因
        一、“一回两事”的式微与“大旨谈情”的朦胧
        二、作者的文化观念与现实遭际
        三、悲剧精神的内在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按音序排列)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及相关论述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学科特性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界定
        一、整本书
        二、整本书阅读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
    第四节 整本书阅读的实施原则
        一、精读略读及时转换
        二、浅读为基深读为主
        三、课堂内外互相促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准备
        一、确定阅读书目
        二、选定阅读版本
        三、推荐阅读资源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产生的依据
        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
    第三节 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活动
        一、学习活动概述
        二、活动设计思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
    第一节 导读课:红楼母题与红楼故事
        一、开展主题阅读讨论会
        二、寻找红楼作者的身影
    第二节 初读课:红楼演说与红楼围城
        一、解一卷而众篇明,开谈必说大观园
        二、巧借慧眼演说红楼,博观约取出入围城
    第三节 研讨课:诗的毁灭与人的凋零
        一、品评红楼中的对话与语言
        二、鉴赏红楼中的命运与诗意
    第四节 活动课:阅读评价与成果展示
        一、专题测评——分享反思与写作
        二、经典重现——创作红楼舞台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及反思
    第一节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成效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的培养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培养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培养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培养
    第二节 整本书阅读的教后反思
        一、学习目标:从“三维目标”到“三种学习活动”
        二、学习活动:从“阅读活动”到“综合实践活动”
        三、学习评价:从“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
        四、教学规划:从“机械接受”到“自主建构”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成效调查问卷
    附录二 :《红楼“痴”说》阅读检测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钗黛之争”接受及作者意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三、论文的选题意义与基本内容
第一章 “钗黛之争”的接受史
    第一节 清代:评点家说“钗黛”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上半叶:脂评出现与审美新视角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叶:批俞运动到“钗黛”新评
    第四节 八十年代至今:接受的多元化
第二章 “钗黛之争”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接受主体的多样
        (一)读者的中心地位
        (二)读者的审美经验
    第二节 社会时代的变迁
        (一)理解与误解
        (二)共时性与历时性
    第三节 作品创作的“空白”
        (一)作品的未定性
        (二)作品的制约性
第三章 《红楼梦》作者意图研究
    第一节 “钗黛对立”的矛盾作用
    第二节 “钗黛合一”的审美理想
    第三节 “怀金悼玉”的现实悲剧性
    第四节 美的毁灭与虚无
余论:“钗黛之争”的启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红楼梦》题材说唱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二、选题依据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红楼梦》说唱的出现与概述
    第一节 《红楼梦》小说中的说唱因素
    第二节 《红楼梦》说唱的出现
    第三节 《红楼梦》说唱文本概述
第二章 《红楼梦》说唱文本的内容研究
    第一节 情节的改编——增溢与浓缩
    第二节 人物形象的塑造——世俗化与简单化
    第三节 对原着主题的选择性接受
第三章 《红楼梦》说唱文本的艺术研究
    第一节 语言艺术——雅俗交融
    第二节 充分的心理描写
    第三节 叙事艺术——叙议夹杂
第四章 《红楼梦》说唱的表演艺术
    第一节 红楼说唱表演的特点
    第二节 红楼说唱表演的功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8)试论《红楼梦》叙事的二重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内容结构的二重性
    第一节 儒与道:入世和出世的互补融合
        一、贾宝玉的责任担当与率性懦弱
        二、薛宝钗的“妇德”和林黛玉的“性情”
        三、儒道互补的思想探索
    第二节 实与虚:世俗生活与神话体系的映照
        一、“补天弃石”与“通灵宝玉”的映照
        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映照
        三、太虚幻境与大观园的映照
    第三节 美与丑:大观园内与大观园外的映衬
        一、淫欲横流与纯真情感的共存
        二、物质欲望与价值观念的共存
        三、男权社会与女儿乐园的共存
第二章 个体存在的二重性
    第一节 外在与内在:生活与人性的对峙冲突
        一、贾雨村:文人抱负与官僚腐败的矛盾
        二、薛宝钗:女儿家与女夫子的矛盾
        三、甄宝玉:个体自由与仕途经济的矛盾
    第二节 主体与对象:制于人与受制于人并存
        一、爱情: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互相牵制
        二、亲情:贾探春和赵姨娘的互相牵制
        三、友情: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互相牵制
    第三节 社会与个人:社会危机和个人悲剧的展示
        一、贾宝玉:无才可去补苍天
        二、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
        三、贾探春:生于末世运偏消
第三章 叙事方式的二重性
    第一节 能指与所指:真事隐和假语存的交融
        一、谐音隐喻
        二、戏文暗示
    第二节 全知与限知:说书人和当事人话语的互补
        一、全知的宏观视角
        二、限知的微观视角
    第三节 留白与详写:“不写之写”和细节描写的结合
        一、留白写意
        二、细节写实
第四章 艺术表现的二重性
    第一节 雅与俗:诗词曲赋和白话小说的混搭
        一、语言内容方面
        二、形式传播方面
    第二节 喜与悲:喜剧色彩和悲剧意识的融合
        一、讽刺中悲喜的融合
        二、闹剧里悲喜的融合
    第三节 艺术极和审美极:文本完结与内容新生的共存
        一、作者编码的艺术性
        二、读者解码的审美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维译本《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述评
    1.5 理论基础
2 人物描写概说
    2.1 人物描写的含义
    2.2 人物描写的分类
3 肖像描写及其翻译分析
    3.1 肖像描写的特点
    3.2 肖像描写的翻译
    小结
4 行动描写及其翻译分析
    4.1 行动描写的特点
    4.2 行动描写的翻译
    小结
5 语言描写及其翻译分析
    5.1 语言描写的特点
    5.2 语言描写的翻译
    小结
6 心理描写及其翻译分析
    6.1 心理描写的特点
    6.2 心理描写的翻译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10)《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 关键概念分析
    1.7 创新价值
第2章 《红楼梦》大观园的审美意象
    2.1 大观园的“花园意象”
        2.1.1 整体“花园意象”
        2.1.2 时空链接逻辑
        2.1.3 “悲”与“幻灭”
    2.2 诗意小筑的审美特征
        2.2.1 人景合一的庭院设计
        2.2.2 形神鲜活的意象塑造
    2.3 青春乐园审美意象
        2.3.1 青春乐园的逻辑支撑
        2.3.2 纯真柔美的青春意象
    2.4 双峰对峙审美典型
        2.4.1 纤弱灵秀的诗化之美
        2.4.2 稳重含蓄的比德之美
        2.4.3 “兼美”与“完美”
    小结
第3章 《红楼梦》卷首插图的审美特征
    3.1 概述
    3.2 程本系统《红楼梦》绣像
        3.2.1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结构
        3.2.2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图像学特征
        3.2.3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文化价值
        3.2.4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审美价值
        3.2.5 程甲本《红楼梦绣像》的审美局限
        3.2.6 程本《红楼梦》绣像系统及影响
    3.3 “双清仙馆系”《红楼梦》绣像
        3.3.1 概述
        3.3.2 以“情”为主题的小像序列
        3.3.3 “双清仙馆系”绣像的审美特征
        3.3.4 “双清仙馆系”《红楼梦》绣像的审美评价
        3.3.5 “双清仙馆系”《红楼梦》绣像的影响
    3.4 石印《红楼梦》卷首插画
        3.4.1 《增评补图石头记》卷首插画
        3.4.2《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卷首插画
    小结
第4章 《红楼梦》插图的审美特征
    4.1 概述
    4.2 回目插图中的审美意象
        4.2.1 王钊插图中的大观园园林意象
        4.2.2 《增评补图石头记》插画中的林黛玉意象
        4.2.3 戴敦邦插图中的情感渲染
        4.2.4 戴敦邦插图的审美价值
    4.3 《红楼梦》系列插图的审美特征
        4.3.1 综述
        4.3.2 程十发《红楼梦》插画
        4.3.3 戴敦邦《红楼梦》系列插画
        4.3.4 刘旦宅《红楼梦》插图
    小结
第5章 《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系列工笔画的审美特征
    5.1 概论
    5.2 改、费《红楼梦》系列工笔画
        5.2.1 改琦《红楼梦》系列插画
        5.2.2 费丹旭《红楼梦》系列插画
        5.2.3 “改费模式”
    5.3 王墀《红楼梦》插画
        5.3.1 白描仕女画
        5.3.2 工笔淡彩绘画
    5.4 清朝宫廷画家《红楼梦》系列绘画
        5.4.1 焦秉贞
        5.4.2 冷枚
    5.5 清朝《红楼梦》仕女画的审美评价
    5.6 现当代《红楼梦》系列工笔仕女画
        5.6.1 京派
        5.6.2 海派
    小结
第6章 比较视野下《红楼梦》绘画
    6.1 概述
    6.2《红楼梦》绘画创作主题比较
        6.2.1 叙事主题比较
        6.2.2 闺阁主题比较
        6.2.3 才情主题比较
    6.3 《红楼梦》插画与其它插画的比较
        6.3.1 与《西厢记》插画比较
        6.3.2 与《金瓶梅》插图比较
    6.4《红楼梦》绘画与雍正书房“十二美人”的比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浅谈薛宝钗的人物性格(论文参考文献)

  • [1]《红楼梦》整本书专题阅读教学探究[D]. 张玉妹. 西南大学, 2021
  • [2]《红楼梦》疾病书写研究[D]. 钱宇. 扬州大学, 2021(09)
  • [3]哈斯宝、毛宗岗人物塑造理论比较研究[D]. 乌日汉. 内蒙古大学, 2020(11)
  • [4]《红楼梦》高潮艺术论[D]. 张明明.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5]《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 朱越.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钗黛之争”接受及作者意图研究[D]. 宋齐娜仁.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7]《红楼梦》题材说唱文学研究[D]. 陈明珠.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8]试论《红楼梦》叙事的二重性[D]. 韩美娟. 青岛大学, 2019(02)
  • [9]维译本《红楼梦》中人物描写的翻译研究[D]. 童童.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10]《红楼梦》大观园主题绘画审美研究[D]. 张康夫.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论薛宝钗的性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