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幼儿园教师素质教育及消除徇私的重要性

浅谈新时期幼儿园教师素质教育及消除徇私的重要性

一、浅谈新时期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与杜绝偏爱的重要性(论文文献综述)

熊颖婕[1](2021)在《幼小衔接中的劳动教育研究 ——以种植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欧阳鹏[2](2020)在《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发生具有进步意义的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家庭德育是在“家庭场域”中培育和发展孩子的道德、思想、政治、理想、爱国精神、民族情怀、集体意识、民主理念、法治观念、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新时代国家发展中的新形势与新变化,以及家庭德育本身存在的许多与客观规律相违背的因素、不合时宜的因素、效率低下的问题等,呼唤家庭德育变革。变革,是一个“变”的过程,又是一个“革”的过程。“变”,意味着家庭德育中原有积极因素的强化、匮乏因素的补全;“革”,意味着家庭德育中负面因素的消弭。变革既是刊谬与补缺的过程,又是强化与增益的过程。研究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除明晰其基本内涵外,亦需厘清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或“关系”。人们的“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个人与家庭关系、家庭成员与儿童关系”的妥善建构与维持,各个家庭之“家格”的发展状况,人们对于“家庭与个人幸福、社会和谐之耦合关系”的理解,都与家庭德育的存续和变革息息相关。另外,以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为行动指南,从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近代以降中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中汲取充足“营养”,是新时代家庭德育实现科学、高效变革的必要前提。探赜新时代家庭德育为什么要变革,一方面,须揭示和正视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变化与新形势: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日益习见的特殊家庭现象。另一方面,须审视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当前阶段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难题,引致家庭德育的诸多被动和无奈;在古今中外文化杂糅与冲突背景下,家庭德育面临文化选择与坚守之困局;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德育理论与方法自觉缺失;家庭“自我”发生疏离;德育智慧与家庭安全感缺位;“德育过度”;家长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欠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家庭“德育爱”出现“二律背反”;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缺失型”、“控制型”、“反面型”、“暴力型”、“威权型”为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深刻体认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是开展变革前最核心的准备工作。剖析制约因素,是因为变革会牵涉这些因素、变革活动将受到这些因素制约。唯有洞悉它们的本质内涵,才能顺利开展变革工作。制约因素主要涵括主体因素、结构因素、环境因素、时间因素、功能因素等。明确基本原则,是为了充分保障变革的合理性、有序性、科学性和高效性,是为了让变革活动的具体行为在秩序与“章法”的规范下更加有的放矢。变革过程应遵循方向正确与操作可行相结合、承继传统与前瞻未来相统一、国外经验与中国国情相协调、时代共性与家庭个性相洽同等原则。开展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既要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又要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变革家庭外围的“德育生态”:第一,在国家层面,创新与优化相关制度,完善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在社会层面,整治和重构家庭外围的社会环境与道德生态;第三,在社区层面,优化社区资源配置,促进社区对家庭德育的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第四,在家校及个体层面,洞悉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之道,打造协作相通且互不从属的共育格局。变革家庭内在的“德育体系”:其一,从优化父亲角色、强化亲职教育、深化家长参与、统摄德育影响等方面着手,提高家长的德育胜任力,形成以能力发展与使命自觉为基础的家庭德育内生动力;其二,建立兼具个适性与社会性、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实效性与综合性的家庭德育目标结构,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其三,创新家庭德育内容体系构建的知识立场、时代立场、身份立场、生命立场和系统观导向;其四,在融贯并蓄、旁求博考、多元创生、用科技舆情之利、动“爱与关心”之情的方法求索中推动家庭德育质量提升。综上,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含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问卷调查以及质性访谈等)、历史研究法和多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变革是什么——为什么变革——准备变革——开展变革”为研究思路和逻辑线索,对中国家庭德育及其变革的内涵与理论、问题及归因、因素与原则、生态外铄与质量内求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孔姗[3](2020)在《宿城区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完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建设不仅对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而且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师德建设也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路径。基于师德建设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对师德建设给予高度关注。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着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和培养规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师德建设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师德建设亟待加强。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研究宿城区S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提升S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和方法。论文从师德建设观念、师德建设中的领导方式、师德建设的人文环境、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等四个方面对S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宿城区S初中师德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校长和教师对师德建设认识不全面,校领导和教师的师德认识存在滞后性;二是师德建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职业压力过大等。这些问题与师德教育理念偏差,未能用习近平总书记师德思想武装头脑;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师德建设中人文环境的消极影响有所关联。针对宿城区S初中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三个层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从社会层面上,建设“尊师爱师”的师德建设环境,提升教师相关待遇,完善师德建设机制;从学校层面上,提升校领导师德价值认知,更新理念,与时俱进,转变学校的领导方式,坚持民主管理,以师为本,加强对教师的情感关怀,校领导在师德建设中以身作则;从教师层面,提升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加强自身职业认同,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积极参与教师师德建设。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谢晗[4](2020)在《幼儿园教师美术教学风格的叙事研究 ——以一名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精神的外化,也是教师实现教学艺术的方式。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既能体现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也可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育质量的完善。优秀教师都致力于追求具有个性且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幼儿园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教师群体,要积极形成具有个性且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由于幼儿园师资需求不断增加,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也不断走进幼儿园,不同专业背景幼儿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形成也能为幼儿园教学增色添彩。本文采用的是质的研究中的叙事研究法。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一所省级示范园中一位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即儿童美术教育专业幼儿教师——肖老师,通过开放式访谈、半开放式访谈了解其教学风格故事以及观察其美术集体教学活动,深入研究这名教龄长达十二年之久的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美术教学风格,试图解析其美术教学风格的特征、追溯美术教学风格的形成历程以及影响其风格形成的相关条件,得出对幼儿教师美术教育观念、教师素养以及专业发展的启示与思考。本研究将重点放在教师美术教学风格形成现状的把握。本研究总共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主要是围绕“教学风格”“幼儿园教师教学风格”“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三个主要方面进行理论的解读,厘清相关的概念和含义,为展开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三、四章分别叙述了肖老师美术教学风格的总体特征、美术教学风格形成的历程、美术教学风格形成所需要的条件三个方面内容。第五章是肖老师美术教学风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为幼儿园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同专业背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实践思考与借鉴。本研究带有情境性、现实性以及研究者自身的主观性。研究者希望能够透过研究对象的教学风格故事,尽量再现肖老师教学生活场景,解读肖老师独特且鲜活的内心世界,从中获得一些感悟和启发。

张瑜[5](2020)在《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文中认为中共对于人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视程度是一以贯之的。本研究关注的是集体化时代中共对于社会主义新人的塑造和培养问题,通过考察乡村社会中的“问题人物”、各类模范、干部、妇女、儿童、民兵六类不同身份的人物群体或具体的人物代表,集中探讨了集体化时代国家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实践方式和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培养机制和治理技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通过政治学习、日常劳动、军事训练、树立典型等方式向“新人”们传输中共的价值观,将不同的人纳入到不同的组织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就成为国家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具体的实践方法。从民众的角度来讲,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去适应社会主义新人的标准,通过具体的行动实践着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于新人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意志,使得国家不再是事不关己的遥远存在,而是化身为一个熟悉的邻人,他可能是一名干部、模范,又或是五类分子。在塑造新人的过程中,国家的权力不仅触及到乡村的每个角落,也触及到了生活在这里的人,将个人与国家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不同群体和个人在中共的领导下,共同缔造了集体化时代。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乡村“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本章是对四个乡村社会中“问题人物”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主要运用个人档案,还原这些曾经生活在村庄五类分子的平凡人生,试图揭示出他们在那个政治挂帅的时代环境下,那些隐藏在不合时宜言行中的复杂内心世界与性情。第二章:“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乡村干部作为村庄里的领导人,他们是沟通国家与基层社会的桥梁。因此,他们的自身素质、作风问题、与村民的关系问题则成为影响基层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好各种类型的乡村干部,也成为国家控制、动员广大的农民的前提和基础。本章主要从组织架构、干部正面和负面的形象等方面,尽可能全面揭示集体化时代真实的干部面向,探讨国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乡村干部塑造成为符合中共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新人。第三章: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代对模范的塑造。集体化时代是模范辈出和“模范引领”的时代,国家重视模范的引领作用,不遗余力地评选模范。本章既关注模范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也关注模范作为具体个人的存在。将以村级档案为核心史料,尝试揭示集体化时代基层普通模范的形象和模范评比制度在基层的运作及不同时期对劳模标准的变化,以求尽可能真实、立体、动态地展示各类模范被塑造的过程。以此呈现新中国通过树立模范典型来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进一步阐释中共在群众动员方面的成功之道。第四章: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本章将依照集体化时代不同“表征”的顺序,探讨中共期望新妇女在新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通过分析集体化时代妇女参加劳动的基层实践,揭示国家对妇女角色和形象如何在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塑造,妇女劳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如何被一步步开发以及开发的程度,又如何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的过程,进而考察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和问题;同时,也尽量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分析其自身体验,从而尽可能全面地、连续地呈现国家如何培养、塑造新时期女性的努力,进一步回答社会主义新妇女何以产生的问题。第五章:“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中共对儿童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式塑造和培养赋予了儿童新的角色、定位、属性和“儿童—国家”关系。通过梳理集体化时代儿童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发展与变化,可以追寻特殊历史背景下童年经历的蛛丝马迹,不失为理解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因此,本章以集体化时代幼儿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家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尝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观念在这一时期的变迁和国家在塑造“共产主义接班人”过程中与儿童的互动,试图为理解集体化时代提供一个新的角度和途径。第六章: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山西乡村的民兵。民兵制度作为集体化时代的一项重要制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兵是中共把老百姓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形式。本章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揭示民兵制度如何嵌入到农村并逐步完善起来;二是将农民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考察他们在民兵制度下的心态与行为以及与国家的互动,进一步探讨国家借助民兵形象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努力。本研究将采用传统史学中重资料重描述的方式,注重村庄一手档案的整理与利用,并以此为主,结合地方文献、官方档案和口述资料,试图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来阐释集体化时代国家与个人互动的场景及其背后的微妙关系,再现权力与利益博弈的历史图像。力争把宏观的理论构想和微观的个案分析相结合,更全面系统地研究集体化时代和集体化时代的人们,试图诠释集体化时代社会与文化的深层内涵,思考集体化时代的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在具体研究中,既关注人物群体也关注具体个人,既关注历史进程也关注具体事件,既关注制度层面也关注执行效果,既关注成绩又考察问题与矛盾,希望以“社会主义新人”为线索,体现出集体化时代不同时期国家对社会主义新人要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以揭示共产主义革命对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改造和重塑历程,进而去解读集体化时代在乡村的运行逻辑和历史进程。回答“集体化时代基层民众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国家与个人是怎样互动”、“国家如何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问题。研究表明,劳动是集体化时代塑造新人的重要途径,是理解集体化时代的一条重要线索。劳动成为了中共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在劳动的过程中,集体化时代的人们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身体上,都得到了塑造和锻炼。集体化时代所塑造的各类新人形象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代的命运休戚相关,但是也夹杂着问题与矛盾,其中问题的根本还应回到对人的关照上来。因此,对待集体化时代的认识,也应当放到动态地、连续的情境中,将历史的解读更为人性化。集体化时代的乡村社会研究应当在重视档案史料的基础上,终究回归以人为中心,以历史学为本位的研究,这样才能实现整体史的研究。

丁利钧[6](2020)在《中美两国教师专业品性比较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教师专业品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师个性和谐发展的需要、是提高教师素质以及建设教师队伍的需要。教师专业品性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个人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美国教师教育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率先提出教师专业品性是教师应当具备的重要素质,并将教师专业品性放在与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我国近些年也逐渐开始强调教师的专业品性及相关问题。但中美由于其社会背景的不同对于教师的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师专业品性方面有着不同的看法,在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当中对于专业品性的要求也存在差异。中国和美国是东西方颇具代表性的国家,两国在教师专业标准当中都对专业品性有着独特的规定和要求,因此选取这两个国家,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和功能发挥三个维度出发,对两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教师专业品性的理解和规定的异同进行分析,以探明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教师专业品性在多个维度存在的差异,为我国完善教师专业标准、加强教师专业品性建设提出建议。本文以教师专业品性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之上,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教师专业品性进行较为细致、全面的分析。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主要对于本选题的研究缘起、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作为本研究的前期铺垫;第一章教师专业品性的基本理论探讨,对教师专业品性的定义、重要性、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分析维度进行阐述;第二章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功能发挥这三个维度对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品性进行分析,包括学界对于“好教师”的探讨,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专业品性的规定以及特点分析;第三章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和功能发挥三个维度对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品性及其特点进行分析;第四章从要素与结构、表述方式和功能发挥三个维度对中美两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是总结与思考,基于中美教师专业标准的共性对教师专业品性的要素与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对教师专业品性的表述方式和功能的发挥进行了探析,最后经过思考和总结提出,我国对教师专业品性应具体界定从而明确其要素和结构;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专业品性规定的表述应当更加科学具体,可操作性更强;教师专业品性应当兼顾引导与评价双重功能的发挥。

任梦月[7](2020)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反思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社会发展中充满生气的力量,是中国梦最直接的见证者和实践者。高职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年龄,是身心发展与技能学习的黄金时期。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学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可能在生命价值观方面产生偏差,而这具体体现在部分高职学生不珍惜生命,自杀伤人,颓废懒惰等消极方面。最终导致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效果不理想,思想灌输不透彻,发展受到制约等结果。因此,重视和倡导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良好的行为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生命教育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侧重于唤起学生对个体生命的珍视,更要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目标,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本研究对在绵的5所高职院校生命教育开展情况以及学生生命观现状进行调查访谈,并分析归纳出高职学生生命观突显的问题以及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不足,明确在校开展并完善生命教育的迫切性,探寻高职院校培育的不全面、高职学生的独特性、家庭教育生命关怀不足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四个层面多个维度生命教育缺位的深层次原因。通过构建高职院校生命教育体系,建立良好的“家庭—学生—学校”联动机制,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心,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社会氛围来促进生命教育实效性开展。目的在于形成教育合力,为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增添牵引力,为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增加驱动力。

刘奕[8](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尹丹[9](2020)在《以古诗词为主题活动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全民行动,从娃娃抓起。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学前阶段是人一生身心发展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对人的身心健康、习惯养成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发挥主题教育活动的优势,深入挖掘古诗文的德育价值,激发古诗文经典的生机与活力,让幼儿在发扬和传承古诗文经典中习得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学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梳理行为心理学、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古诗词”为主题活动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H园的中一班和大三班的幼儿为实验对象,与其4位教学老师和保育员教师合作,设计并分阶段实施了为期4个月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幼儿在古诗词主题活动实施前后幼儿行为习惯水平发展的变化,从量的方面来检验此次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对中大班幼儿行为习惯发展水平的有效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幼儿行为习惯发展的水平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实验组的幼儿在古诗词主题活动中习得的文明礼仪、生活卫生、学习及安全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方面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对照组幼儿的行为习惯前后无变化。为进一步分析古诗词主题活动对幼儿行为习惯发展水平的影响,从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分析得出幼儿行为习惯在不同幼儿和教师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班级的幼儿在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中习得的行为习惯存在显着差异;不同职业性质、不同文化程度家庭的幼儿参与古诗词主题活动对其行为习惯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年龄、不同教龄、不同专业技术职务、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在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中对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存在显着差异。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教师和家长需增强认识,各司其职,积极致力于古诗词主题活动的开展,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王柳,王辉洪[10](2018)在《幼儿教师偏爱行为对幼儿行为发展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是儿童生命当中的"重要他人",儿童有三年时间与教师朝夕相处,教师作为儿童自我形成之"镜",差别对待儿童的教育行为会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过程性公平。研究采用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阐述了教师差别对待儿童的日常表现,以及由此给儿童带来的的影响,并且寻找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探寻其解决方法,以便更好地促进学前教育的公平和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

二、浅谈新时期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与杜绝偏爱的重要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新时期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与杜绝偏爱的重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特别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既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 论文的研究进路
        1.3.1 研究目标与逻辑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内涵阐释与理论基础
    2.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之内涵梳理及概念界定
        2.1.1 新时代
        2.1.2 家庭德育
        2.1.3 变革
    2.2 家庭德育变革的相关概念、因素或关系剖析
        2.2.1 家庭观、生活观与婚姻观
        2.2.2 个人与家庭的关系
        2.2.3 家庭成员与儿童的关系
        2.2.4 家有“家格”
        2.2.5 家庭与个人幸福及社会和谐的耦合性
    2.3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2.3.1 马克思主义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2.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2.3.3 中国传统家庭德育思想及其涵育之道
        2.3.4 近代以降中国学界家庭德育相关思想
        2.3.5 近代以降国外学界家庭德育相关理论
第3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3.1 新时代家庭德育面临的新形势与新变化
        3.1.1 科技跃升与物质积淀
        3.1.2 地缘结构与人口结构变迁
        3.1.3 生活方式与社交模式转型
        3.1.4 社会分化与阶层固化加深
        3.1.5 特殊家庭日益习见
    3.2 新时代家庭德育的主要现实问题及其归因
        3.2.1 结构性难题
        3.2.2 文化杂糅与冲突
        3.2.3 科学建构与理性反思贫乏
        3.2.4 家庭自我的疏离
        3.2.5 智慧与安全感缺位
        3.2.6 德育“过度”
        3.2.7 育德能力和化人水平制约
        3.2.8 犯罪预防与德育爱背反
        3.2.9 父亲沦为家庭德育中的他者
    3.3 新时代家庭德育现实问题的典型表现形式
        3.3.1 威权型家庭德育
        3.3.2 控制型家庭德育
        3.3.3 反面型家庭德育
        3.3.4 暴力型家庭德育
        3.3.5 缺失型家庭德育
第4章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与基本原则
    4.1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制约因素
        4.1.1 主体因素
        4.1.2 结构因素
        4.1.3 环境因素
        4.1.4 时间因素
        4.1.5 功能因素
    4.2 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基本原则
        4.2.1 目标导向、系统有序与操作可行相结合的原则
        4.2.2 继承传统、立足现实与前瞻未来相融合的原则
        4.2.3 高新技术、传统方法与德育规律相协调的原则
        4.2.4 借鉴国外经验与结合中国国情相统一的原则
        4.2.5 时代共性要求与家庭个性文化相洽同的原则
第5章 德育生态外铄: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宏观着力点及实践路向
    5.1 国家制度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1.1 加强党对德育制度变革的领导
        5.1.2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5.1.3 价值取向转换
        5.1.4 制度内容嬗变
        5.1.5 社会主义法治、德治的体认与共生
        5.1.6 制度家庭德育与家庭德育制度互洽
    5.2 社会环境优化与整治
        5.2.1 重构社会环境与家庭德育的关系
        5.2.2 变革社会之“道”以引领个体之德
        5.2.3 强化“互联网+”社会之家庭德育担当
        5.2.4 完善社会工作嵌入融入
    5.3 社区有效参与和多元协同
        5.3.1 优化社区资源配置
        5.3.2 活用习近平共建共治共享理念
        5.3.3 空间重构与认同再造并济
        5.3.4 社区文化、环境、舆论建设
    5.4 家校德育分野与共生
        5.4.1 明晰家校德育联动分工之关系及边界
        5.4.2 学校对家庭德育的支持
        5.4.3 发展学校德育的个适性
        5.4.4 家校共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6章 德育质量内求: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的微观着力点及实现方略
    6.1 家长德育胜任力提升
        6.1.1 深化家长参与和三向互通
        6.1.2 强化亲职教育与父母成长
        6.1.3 优化父亲角色投入
        6.1.4 统摄家庭德育影响
        6.1.5 创新多位一体家庭教育
    6.2 家庭德育目标变革
        6.2.1 协调个适性与社会性
        6.2.2 融合民族性与世界性
        6.2.3 讲求实效性与综合性
        6.2.4 规避道德目标阿伦特困境
    6.3 家庭德育内容变革
        6.3.1 内容设计求索
        6.3.2 时代特色彰显
        6.3.3 人与中国人身份体认
        6.3.4 内容衔接及阶段原则恪守
        6.3.5 系统观运用
    6.4 家庭德育方法变革
        6.4.1 把准德育方法的辩证与统一
        6.4.2 活用其它学科之育人方法
        6.4.3 促成家庭德育方法多元指向
        6.4.4 创生儿童道德发展的可能性
        6.4.5 擅取时代科技与舆情之利
        6.4.6 让孩子在爱与关心中“动情”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青少年道德同一性问卷)
附录C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
致谢

(3)宿城区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完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师德建设内容的研究
        (二)关于师德制度建设的研究
        (三)关于师德建设现状的研究
        (四)关于师德建设提升路径的研究
        (五)关于师德建设的反思
    四、核心概念
        (一)道德
        (二)职业道德
        (三)教师职业道德
    五、理论基础
        (一)陶行知的知行合一观点
        (二)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
        (三)教师人本管理理论
    六、研究设计
        (一)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宿城区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点的选择及描述
        (三)调研的实施
        (四)调查方法
    二、初中教师师德建设现状的调查样本分析
        (一)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基本情况
        (二)访谈的基本情况
    三、S初中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结果分析
        (一)师德建设观念的现状
        (二)师德建设中领导方式的现状
        (三)师德建设人文环境的现状
        (四)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现状
第三章 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S初中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S初中校领导和教师对师德认识相对滞后
        (二)师德建设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强
    二、S初中师德建设问题的成因
        (一)师德建设理念的偏差
        (二)师德建设机制不健全
        (三)师德建设中人文环境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的对策
    一、提升校领导的师德认同是师德建设的决定因素
        (一)提高校领导师德认知
        (二)校长要坚持“以教师为本”,民主管理
        (三)校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师德楷模
    二、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一)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
        (二)关爱教师,给教师减负
    三、完善师德建设机制是核心内容
        (一)师德教育内容贴合实际
        (二)完善师德评价机制
        (三)加强教师师德监管,防患未然
        (四)打造“尊师爱师”的师德建设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3 教师职业道德现状校领导访谈提纲
    附录4 宿城区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4)幼儿园教师美术教学风格的叙事研究 ——以一名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灵魂的外化
        二、艺术教育是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研究者对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关注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风格
        二、教学风格与美术教学风格
        三、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教学风格的相关研究
        二、幼儿园教师教学风格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园美术教学的相关研究
        四、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肖老师美术教学风格描画
    第一节 素描式勾勒:国培公开活动
    第二节 色彩式描绘:肖氏教学风格
        一、略有讲究的穿衣风格
        二、角色多重的幼儿教师
        三、艺术气息浓厚的教学场地
        四、比较稳定的活动时间
        五、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语言
        六、注重幼儿个性的教学评价
        七、颇有见解的教育理念
第三章 肖老师美术教学风格形成历程追溯
    第一节 适应期:教学风格观摩酝酿阶段
        一、“崩溃”初体验
        二、观察女教师
        三、不被认可的“郁闷”
        四、在打击中成长
    第二节 探索创新期:教学风格初具雏形阶段
        一、小溪哥哥的来历
        二、教学时长的调整
        三、美术材料的整合
        四、游戏教学的尝试
        五、教育无痕的追寻
    第三节 定型期:教学风格稳定发展阶段
        一、寓教于乐
        二、“随性”教学
        三、终有用武之地
        四、更上一层楼
第四章 肖老师美术教学风格形成条件透析
    第一节 肖老师美术教学风格形成场域
        一、“摇篮”不解之情缘
        二、恰逢缘分之使然
        三、幸得伯乐之知遇
        四、学习经验之积累
    第二节 肖老师美术教学风格形成的个人条件
        一、“我很喜欢这份工作”
        二、“可能是我比较有魅力吧”
        三、“我最想感谢我自己的努力”
        四、“虽不是本专业,但我学有专长”
第五章 肖老师美术教学风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教师个性与师德方面
        一、凸显个性,表现教学风格
        二、勿忘初心,坚守教育信念
        三、形成风格,彰显教师师德
    第二节 教师个人成长方面
        一、从童心出发,与童情共行
        二、涤旧更新,修炼成长型心智模式
        三、广猎知识,开阔教学视野
        四、躬身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五、潜心教研,提升教学创造水平
    第三节 幼儿园管理方面
        一、创造条件,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弹性空间
        二、完善园本教研,致力于不同专业教师成长
        三、建设学习共同体,共享教育智慧
    第四节 对不同专业背景幼儿教师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附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理论反思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四.研究区域及史料特点
第一章 “问题人物”的思想改造与人生际遇
    一.精诚所至:董心诚的重归“群众”之路
        (一)学生时代
        (二)军旅生涯
        (三)成为“反革命”
        (四)接受改造
        (五)成为“群众”
    二.我行我素:石逢生难以被改造的本性
        (一)成长过程一波三折
        (二)青年时期因言获罪
        (三)政治渗透下的家庭关系
        (四)本性难改:回村后的表现
        (五)学会使用政治话语保护自己
        (六)人生悲剧的心理分析
    三.大起大落:一个皮革手工业者人生的“高潮”与“低谷”
        (一)坎坷波折的前半生
        (二)改造生活
        (三)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四.“学而优则仕”:宁家成士绅梦想的破灭
        (一)求学
        (二)工作
        (三)管制
        (四)改造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私”之间:集体化时代的乡村干部
    一.集体化时代蔚村权力结构的变迁
    二.大队的核心干部
        (一)大队书记
        (二)大队长
        (三)其他干部
    三.小队干部
        (一)小队干部的基本设置
        (二)大队干部与小队干部之间的关系
    四.“三通四化”的干部形象
        (一)党课制度
        (二)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五.“人无完人”:干部的另一面
        (一)违反国家政策问题
        (二)“四清”与整风运动中的干部问题
        (三)作风问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榜样的力量:集体化时期对模范的塑造
    一.制造模范
        (一)制造模范的标准及变化
        (二)制造模范的困难与问题
    二.解读模范
        (一)模范贴近生活
        (二)模范无处不在
        (三)模范的奖励
    三.典型模范
        (一)水利专业队队长赵世喜
        (二)第七生产队长卫胜利
        (三)“保险会计”杨家星
    四.事件中的模范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庭·劳动·革命:妇女形象的嬗变
    一.互助组时期:妇女走向生产的准备
        (一)“互助”的早期理解
        (二)妇女参与生产的背景
        (三)效果和经验
        (四)理想的妇女形象
    二.初级社、高级社时期:从家庭妇女到劳动妇女
        (一)以妇女参加劳动生产为中心
        (二)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成绩
    三.人民公社时期:“劳动妇女”和“革命妇女”的双重身份
        (一)新的要求
        (二)新的举措
        (三)新的变化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人”的启蒙:集体化时代的儿童教养
    一.幼托事业的发展及幼儿教养
        (一)合作化时期“保育为主、教育为辅”的方针
        (二)人民公社化时期对“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三)集体化时代后期:“儿童本位”的回归
    二.儿童的小学教养
        (一)集体化时代农村小学教育普及概况
        (二)“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三)“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拿镐到拿枪:建国以来乡村社会中的民兵
    一.民兵制度的数据分析
        (一)人数统计
        (二)组织、干部结构
        (三)年龄分析
        (四)基本情况
    二.民兵的日常管理
        (一)军事训练制度
        (二)宣传、学习制度
        (三)武器管理制度
        (四)评优制度
        (五)问题及对策
    三.民兵的模范带头作用
        (一)改造种子山
        (二)抗旱蓄水
        (三)抗洪抢险
        (四)科学种田
    四.民兵营中的女民兵
    五.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中美两国教师专业品性比较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问题
    (六)研究目标以及意义
    (七)分析框架
一、教师专业品性的理论探讨
    (一)教师专业品性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二)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三)对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主要分析维度
        1.要素与结构维度
        2.表述方式维度
        3.功能维度
二、美国教师专业品性: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一)美国学界对于“好教师”的相关探讨
    (二)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品性的规定
        1.要素与结构
        2.表述方式
        3.功能发挥
    (三)美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特点分析
        1.要素与结构维度:要素全面,注重心理素质
        2.表述方式维度:表述具体,局限性大
        3.功能维度:引导与评价功能并重
三、我国教师专业品性:基于教师专业标准的分析
    (一)我国学界对于“好教师”的相关探讨
    (二)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品性的规定
        1.要素与结构
        2.表述方式
        3.功能发挥
    (三)我国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特点分析
        1.要素与结构维度:概念界定不清,对心理素质重视不足
        2.表述方式维度:规定不够具体,表述方式有待改进
        3.功能维度:注重引导功能,评价功能有待提升
四、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专业品性规定的异与同
    (一)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要素与结构差异
    (二)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表述方式差异
    (三)中美教师专业标准中专业品性的功能差异
五、总结与思考
    (一)要素与结构层面:两国的共性要求体现了好教师的特质
        1.好教师应有的教师专业品性要素
        2.两国教师专业品性的结构:师德与个性的协同发展
        3.异与同的根本原因:文化背景差异
    (二)表达方式层面:中美之间的差异关涉到可操作性问题
    (三)功能发挥层面:应当追求引导与评价功能的平衡
    (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对专业品性应具体界定,明确其要素与结构
        2.教师专业标准中对专业品性规定的表述应更加科学具体
        3.教师专业品性应当兼顾引导与评价双重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反思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生命教育理论概述
    一、生命与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
        (二)生命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学理基础
        (一)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二)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生命教育思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四)其他领域中的生命教育思想
    三、生命教育的基本范畴
        (一)生命意识教育
        (二)生命信仰教育
        (三)死亡教育
        (四)抗击挫折教育
        (五)生命责任感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根本支撑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生命教育提供思想引领
        (三)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同一性
    五、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应对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需求
        (二)现代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重要基础
        (四)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五)整体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生命价值的基本要求
第三章 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分析
        (一)研究对象分析
        (二)调查问卷设计
    二、调查中呈现的积极因素
        (一)学生对生命有基本的认知
        (二)院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增强
    三、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生命教育体系的不完整
        (二)家庭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的不足
        (三)学生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不全面
第四章 高职院校中生命教育不充分的反思
    一、高职院校教育的不全面性减弱了生命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院校忽视了生命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学校缺乏健全的心理应急疏导机制
        (三)学生工作综合管理体制单一
        (四)课程中缺乏生命教育体系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弱化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一)主体意识矛盾的冲突
        (二)心理承受能力的不足
        (三)同辈群体的相互影响
    三、家庭教育中生命关怀的不足动摇了生命教育的基础
        (一)家庭情况的复杂性导致生命关怀的差异较大
        (二)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导致生命关怀不细致
        (三)长期留守经历使得亲子生命教育沟通不足
    四、多元的社会文化导致生命教育认知观念上的误区
        (一)不良的价值观使得学生人生追求偏离
        (二)外来文化冲击中国传统生命意义教育
        (三)社会舆论影响高职学生的生命认同感
第五章 有效促进生命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构建高职院校生命教育体系
        (一)加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生命教育意识建设
        (二)开设生命教育独立的课程
        (三)生命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基础课程教学
        (四)拓展生命教育社会实践
        (五)运用新媒体多方位多角度开展生命教育
    二、建立良好的“家庭—学生—学校”联动机制
        (一)家长应提高生命主体意识,以身示范
        (二)增进良好亲子关系,共同探寻生命意义
        (三)家校密切联系,实现三维生命教育
    三、健全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模式
        (一)同辈群体积极影响模式
        (二)心理干预机制
    四、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社会氛围
        (一)政府统筹保障生命教育的开展
        (二)积极的社会舆论着力净化生命教育的环境
        (三)企业应担负起生命教育的社会责任
结语
附录 A
附录 B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9)以古诗词为主题活动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学前教育备受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二)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保障
        (三)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优势
        (四)古诗词是幼儿好习惯养成的最佳蒙读素材
        (五)个人工作经历和研究兴趣
    二、文献综述
        (一)有关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概况
        (二)关于幼儿主题活动的相关研究
        (三)幼儿学习古诗词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不足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幼儿
        (二)古诗词
        (三)主题活动
        (四)行为习惯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行动研究法
        (三)问卷法
        (四)自然实验法
    六、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
        (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三)行为心理学
        (四)克伯屈的同时学习原则
        (五)多元智力理论
第二章 以古诗词为主题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行动方案及实施
    一、古诗词主题活动方案的设计
        (一)方案设计的依据
        (二)方案目标的制定
        (三)方案内容的选择
        (四)古诗词与主题活动有效的结合
        (五)古诗词主题活动架构
    二、古诗词主题活动方案的实施
        (一)方案实施遵循的原则
        (二)方案实施时间进度计划表
        (三)方案实施的策略
        (四)方案实施的步骤及案例
        (五)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六)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七)第三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八)第四轮行动研究的实施
第三章 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效果分析
    一、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前测结果差异分析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后测结果差异分析
    三、实验组、对照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前测与后测结果的差异分析
    四、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差异分析
        (一)主题教育活动中不同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差异分析
        (二)主题教育活动中不同教师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差异分析
第四章 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古诗词内容选择的问题
        (二)教师素养与能力的问题
        (三)幼儿接受教育的环境和自身差异的问题
    二、古诗词主题教育活动中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古诗词主题活动中古诗词内容选择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古诗词主题活动中教师专业素养和能力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古诗词主题活动中幼儿的教育环境和自身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古诗词主题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及建议
    一、家长方面
        (一)树立科学教育价值观
        (二)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二、教师方面
        (一)自觉提升专业的素养和能力
        (二)具备沟通协调能力
        (三)较强的师德修养
    三、幼儿园方面
        (一)整合古诗词资源,编制幼儿好习惯养成的园本课程
        (二)古诗词文化育人环境的打造,营造幼儿好习惯的氛围
        (三)强化园本培训,多方位锤炼“引路人”素养
        (四)提供古诗词主题活动的设施设备
        (五)建立评价奖励机制
        (六)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促家园共育
        (七)收集整理主题活动资料,形成完整的古诗词主题活动方案
    四、教育主管部门
        (一)严把幼儿教师入口关,提升保教质量
        (二)邀请行业领域的专家,增援指导教师专业发展
        (三)依法保障和提高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10)幼儿教师偏爱行为对幼儿行为发展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幼儿教师偏爱行为的定义
2 教师差别对待行为的表现
    2.1 教学过程中教师辅导次数和态度的差别
    2.2 生活上的特殊照顾让个别孩子成为教师的“宠儿”
3 差别对待行为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3.1 教师的差别对待会影响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3.2 差别对待对所有儿童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4 教师出现差别对待的原因及改正策略
    4.1 差别对待的现象的原因
        4.1.1 幼儿教师自身原因
        4.1.2 来自家长的原因
        4.1.3 来自幼儿园的原因
    4.2 改正策略
        4.2.1 对教师自身的建议
        4.2.2 对家长的建议
        4.2.3 对幼儿园的建议

四、浅谈新时期幼儿教师的素质教育与杜绝偏爱的重要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小衔接中的劳动教育研究 ——以种植活动为例[D]. 熊颖婕. 西南大学, 2021
  • [2]新时代家庭德育变革研究[D]. 欧阳鹏. 湖南大学, 2020(02)
  • [3]宿城区S初中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及完善策略研究[D]. 孔姗.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4]幼儿园教师美术教学风格的叙事研究 ——以一名非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为例[D]. 谢晗.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塑造“社会主义新人” ——集体化时代一个晋东南村庄的个体与群体[D]. 张瑜. 山西大学, 2020(01)
  • [6]中美两国教师专业品性比较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标准[D]. 丁利钧.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反思与路径选择[D]. 任梦月.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9]以古诗词为主题活动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D]. 尹丹.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10]幼儿教师偏爱行为对幼儿行为发展关系的研究[J]. 王柳,王辉洪.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8(01)

标签:;  ;  ;  ;  ;  

浅谈新时期幼儿园教师素质教育及消除徇私的重要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