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做好“科教兴村”工作

着眼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做好“科教兴村”工作

一、围绕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做好“科教兴村”大文章(论文文献综述)

马莉[1](2019)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德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乡村一直都是人们心驰神往的栖身之所和精神家园。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益显现,不孝敬父母、赌博成瘾、迷信泛滥、攀比浪费、拜金盛行等失德现象层出不穷,乡村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立足新时代,加强乡村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将德治嵌入乡村治理体系中,发挥道德引领、规范和约束的内在作用,全面提升乡村居民的道德文化水平。促进新时代乡村德治建设,是健全“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步骤,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支柱。随着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乡村居民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际交往等方面发生了现代化的转变。但是,由于乡村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相对落后,市场经济下又难以抵挡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烈渗透,陈规陋习依然存在、传统美德渐趋流失、价值取向偏于功利、宗教传播规范不足等问题在一些偏远乡村仍然存在。破解乡村道德治理面临的困境,一方面,需要梳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文化中关于农村发展建设的思想以及农民道德教育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在吸收借鉴其中蕴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对乡村道德建设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全面开展以提高思想觉悟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提升道德水准为基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以增强文明素养为重点的时代新风教育。新时代乡村德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以规立德、以文养德、以行树德、以评弘德,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完善教育引导机制、重视激励实践机制、建立评价监督机制,是做好乡村德治建设内部机制总体设计的必然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部署,结合新时代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只有坚持以推动产业兴旺为根本奠定物质基础、以促进生态宜居为抓手优化德治环境、以落实有效治理为保障强化组织管理、以推进生活富裕为导向破解精神贫困,才能让乡风文明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蔚然成风。

何艳霞[2](2016)在《生态视角下小镇环境景观规划研究 ——以洪江市双溪镇为例》文中提出小镇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小镇环境景观是一个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复合景观系统。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小镇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的开发和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自然环境景观逐渐被人文环境景观所代替,主要特点在于自然环境景观的破坏和人文环境景观要素的扩大,小镇建筑急剧膨胀,不断取代农田和绿地斑块,使区域环境景观发生较大改变,同时随着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污染物排放对水、气、声环境景观造成巨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站在生态视角来编制小镇环境景观规划,促进小城镇的健康有序发展,是关系到小镇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生态视角探讨了小镇环境景观规划,并以洪江市双溪镇为例,取得成果如下:(1)对小镇环境景观规划进行理论研究,阐述了生态视角下小镇环境景观内涵、小镇环境景观要素、小镇环境景观规划的内容及方法。(2)从自然和人文环境景观两方面对洪江市双溪镇进行了现状调查和评价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合建设措施。(3)在充分考虑双溪镇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现状地块用地类型、行政区划及经济发展情况,结合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将双溪镇的生态功能一级区划为三类,即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人居保障功能区;二级区划为水源保护区、生态林保护区、农产品提供功能区、生态旅游区、生态工业区、农村生活居住区、集镇行政商贸区。(4)从自然环境景观和人文环境景观两个方面对双溪镇环境景观进行了总体规划并提出规划实施措施。

苗娟[3](2014)在《关于小岗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小岗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戴上了“中国改革第一村”的桂冠,开创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吸引着全国农民的目光,因为它使中国几亿农民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甚至是翻身致富,使中国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现今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日跨过温饱线,三十年未进富裕门,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特色新农村建设这样一条曲折的道路上,小岗村作为中国人民公社体制末期的一个代表也未能走的顺风顺水,我们说探索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然而小岗何以裹足不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我们这次研究的目地所在。与此同时,研究小岗村的衍生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指导中国新农村建设解决相关问题,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本文开头通过小岗由来、小岗入社、小岗坎坷、小岗经济飞速发展,从宏观层面介绍了小岗村的发展历史,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水平、招商引资情况、合作社发展情况、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村民文化意识的转变等充分了解现在小岗村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对这些方面的了解,从更广的层面对小岗村近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探究。在对小岗村经济情况全面了解后,本文利用swot经济分析工具,对小岗村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阐述,通过对小岗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的分析,以此引申出小岗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取长补短,提出小岗村重点经济发展建议、小岗村经济发展中应尊重的主要原则、小岗村经济发展规划、小岗村经济发展发展目标、小岗产业发展应当采取的路径、措施等角度给出小岗村近期发展的建议。

王丽霞[4](2014)在《河北省“送教下乡”长效发展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全局的重大问题。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既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服务于国家“三农”战略的必然要求。河北省始于2009年的“送教下乡”活动对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认识“送教下乡”活动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其长效发展机制对于增强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活力,发挥学校服务“三农”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秦皇岛市职业技术学校“送教下乡”工作为例,从政府、学校、农民学员三个层面阐释了河北省“送教下乡”的背景和作用;通过“送教下乡”工作的实证调研,探究了“送教下乡”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构建“送教下乡”长效机制着眼,从政策引领、资金支持、招生宣传、教学组织、日常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政府要对“送教下乡”工作保驾护航、加强监督管理,学校要规范办学、大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学员要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等对策。

徐昕[5](2013)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基层组织建设一直是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大现实问题。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的特殊性,赋予基层党组织在团结和带领各族群众加快发展、促进和谐、反对分裂、维护稳定等各项工作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战斗堡垒的作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陲,有彝、苗、傣、白、回、哈尼、傈僳等26个少数民族、是全国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集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于一身,是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一个较为典型的地区。研究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基层党建,不仅可以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工作的理论研究,而且可以对本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提供切实指导,还可以为其他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论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真收集了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各种文件材料与数据资料,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内众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对基层党建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从而把握了地方基层党组织的基本情况和特殊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对基层党建工作突出成绩和亮点进行了总结,获得了新的宝贵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对策措施。特别是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殊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多角度论证,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思路和观点。本论文除导论外,共十章,分三个层次,论证和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三个层次内在逻辑紧密联系,第一个层次是理论依据,第二个层次是实证分析,第三个层次是经验总结和工作创新。第一、二章属于论文的第一个层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为指导,系统梳理和概括了我党90多年以来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形成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基层党建工作规律与经验的认识。特别是结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新要求,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实际,对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进行了理论的论证。第三、四章属于论文的第二个层次,立足于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实证调查和问卷分析,概述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边疆、山区、民族、欠发达等特殊性问题和原因。第五、六、七、八、九、十章属于论文的第三个层次,以楚雄彝族自治州典型案例为支撑,较系统地总结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创新发展的思路与观点。本论文研究力求主要创新点:一是研究内容。论文紧扣党的十八大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最新的理论与要求,紧密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这一较为典型和特殊的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规律、经验指导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实践,又通过调查研究将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的特殊问题和典型经验上升到理论,进一步充实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二是理论观点。较系统地研究和提出,以加快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主题创新基层党建,以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为方法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基层党建,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为精神创新基层党建,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三是研究方法。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综合运用政治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大量实地调查、问卷分析、个案剖析的基础上,运用党建的基本理论、规律、经验,结合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党建工作实际,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经验与思路。论文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与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证性研究,对于在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中,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了较系统深入的探索。

柴轶男[6](2012)在《寿光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我国立国之本。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在农业的发展与科技的推广方面有着一定的先进性与指导性,而寿光市作为中国农业转型与科技推广的先锋,针对其推广体系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与指导作用。寿光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体系陈旧、推广投资机制不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总量不足、推广人员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等,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寿光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创新已经势在必行。研究表明,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还存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农技推广服务供需机制不够完善,农技推广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和障碍性因素,直接影响着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质量和整体效能发挥。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寿光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新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园区以及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共同打造主体协同、功能完善以及运行有序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这个体系,涉及构建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发展思路、目标结构、组织体系、人员配置以及培训体系、经费保障制度等各方面的创新,并配置以组织管理机制、社会联动机制、供需协调机制、人才激励机制、资金投入机制等加以保障。在此基础上,努力把农技推广服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上升到制度规范,把有益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推广普及,促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构建开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新局面,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张淑云[7](2011)在《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河北省梨产业技术推广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着眼于目前我国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之间分工不明确,协作运转无序,利益协调不清,难以优势互补发挥整体效益的现状,以农业推广框架理论、农户行为产生和改变理论、自组织发展理论和超循环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的成功经验,以河北省梨产业技术为研究载体,通过对河北省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运行现状,河北省梨主产区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现状,农户对梨产业技术需求与供给意愿的调查分析,明确推广组织在河北省梨产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空间;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农户视角对推广组织的服务绩效进行评价,以期从评价结果中发现和纠正推广组织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运用超循环理论构建从“政府一元供给”到“多元主体协同供给”动力机制模型,以期为政府及相关决策部门建立以“农户合理需求为导向,市场运作为基础,政府主导、多方主体互动”的协同治理机制提供参考。并通过机制的运行力求使各推广组织高效有序,协同运行,进而提高农业技术采纳率,实现农户稳定增收、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现阶段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职能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多元投资机制尚不健全、政府主导型推广服务体系自身实力不够等问题,借鉴国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我国的农业推广模式要逐步优化到多元化公益与市场相结合的综合型发展模式:一是推广组织多元化;二是推广内容全程化;三是推广行为社会化;四是推广方式多样化;五是农业推广从“以技术为本”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2.河北省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服务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我服务意识逐步增强。多元化推广组织在梨产业技术推广上形成了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和培训,龙头企业带动三大支撑体系。但是从总体上看,在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建设上,河北省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滞后,推广组织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紧密协同运行机制。3.以农户对河北省梨产业技术需求与供给意愿为分析的切入点,运用对河北省冀中南部梨区597户梨农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于依据样本区域实际情况选择的9项技术,得出生产资料是目前农户最需要的技术类型,农户对技术信息、新品种、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肥四项技术有着较强需求,不同区域农户技术需求优先序有一定差异。从技术总供给意愿来看,政府推广组织和龙头企业在样本区域9项技术的推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农户技术推广选择的主体,大学科研机构和合作组织仅起到了辅助作用。从分区域技术供给意愿来看,政府推广组织、龙头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组织均有所涉及,但不同地区这些组织发挥的作用强度不一样:政府推广组织依然是辛集、赵县地区农户最希望提供技术服务的首选组织;龙头企业成为泊头地区农户最信赖的技术推广组织;“其它”和示范户在魏县地区发挥的推广作用较大。4.从农户获取技术受不同组织的影响分析可以得出:农户采纳梨果新技术的决策依据主要是亲友邻居和政府推广组织;农户接受培训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推广组织,其次是大学科研机构;推广人员推广的技术与农户的需求有一定的锲合,但也有一定的矛盾;推广人员的推广方式与农户的喜好有一定差距。现阶段大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均已参与到梨果技术推广服务中,但推广区域和辐射农户面还很窄。首次基于农户视角,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的方法,对多元化推广组织的服务绩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是:认为推广组织服务绩效优秀的农户达到了7.3%,良好的农户达到了25.1%,一般的农户达到了34.6%,说明推广组织的推广绩效在农户评价中处于一般水平。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建立适合农户需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建议。5.依据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在梨产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现状,梨农的技术需求与供给意愿,以及农户对推广组织的服务绩效评价,结合我国国情,首次基于超循环理论构建了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机制。在系统内,组织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可以大大提高农业推广的整体效率,体现出超循环系统的优越性。在现实工作中,要化解超循环主体在运行中的障碍,促进主体之间的协同运行。6.提出以河北农业大学和泊头东方果品公司为典型案例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的协同运行模式。其中河北农业大学创建的与政府推广部门、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相结合,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实现了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行为社会化、推广形式多样化,国家扶持与自我发展相结合的目标宗旨。泊头东方果品公司创建的“专家+公司+合作社+农户”型技术推广协同模式一方面优化完善了我国现有的农业推广体系,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方面吸引了合作各方的积极性,促进了所联结农户的经营增收。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模式的运行还需建立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投入保障机制,多元化推广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和风险抵御分担机制等。

王素琨,陈东[8](2010)在《让知识的种子遍洒沃野》文中研究指明有这样一所学校,她历经更名、重组、创建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风雨兼程,一路壮歌,依然不改她育人宗旨;有这样一群志士,岁月交替,栉风沐雨,不变的是他们的赤子情怀!无垠田野、生产车间是他们的实训课堂,他们把如何做好职教这篇大文章写进了新农村建设中,也写进了当?

石铭奎[9](2009)在《昌邑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必经之路。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和生力军,是内因。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没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文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切入点,选取昌邑市这样一个个案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演绎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新农村建设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互关系,具体分析了昌邑市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就适合昌邑实际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昌邑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为区域乃至全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提供案例参考。通过分析论证,本文得出结论,要实现昌邑市农村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及新农村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能动性,使所有积极因素共同参与,才能使开发的效益最大化,实现人口负担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变。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同时新农村建设也必将随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而得到进一步深化。

朱容皋[10](2009)在《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与贫困进行不懈的斗争,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贫困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并对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使农村贫困家庭可以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意义深远。本研究从责任问题开始分析,融合经济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对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及其对策展开论述,责任的意义在于能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全文共分为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导论,对论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等内容作了重点论述:第二章是基础理论,对农村职业教育、贫困与反贫困、责任与权利等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认为人力资本理论、科学发展观以及和谐社会理论是支撑本研究的基础理论,同时分析了相关责任;第三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有六条经验教训对我国有启示;第四章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现状分析,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需要进行身份确认、责任权利与权利义务的内容体系存在关系、内在标准是公平与发展、其价值目标是先富与后富:第五章对农村贫困个体责任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追问,农村贫困形成原因,贫困个体形成的基本特征、现状、责任意识、责任原则、所享受农村职业教育权利的内容;第六章对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进行了审思,重点是主体与个体的责任,各级政府和社会都负有不同的责任,九条责任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成效;第七章建立了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模型分析;第八章是案例分析;第九章提出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第十章是研究结论及展望。借鉴和总结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农村贫困个体要接受弹性学制、适应农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新的课程体系,更新就业观念、通力协作做好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认识个体责任、弘扬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农村职业学校要适时调整政策、结合实际开通城乡职业教育的联系与沟通渠道,降低求学成本、建立教学质量服务支撑体系启动名师名校工程,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农村职教反贫困的良性发展;各级政府要实行依法治教、落实县级政府及其责任人发展农村职教的责任;加强政府统筹,硬性规定普职学生比例,明确农村教育普职分流,把握职教定位:重点扶持县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办好职教中心,改善职教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整顿招生秩序,制止无序竞争,选择若干县、市,实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项目实验试点。

二、围绕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做好“科教兴村”大文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围绕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做好“科教兴村”大文章(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德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内涵和功能
    一、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内涵厘定
        (一)乡村治理体系的内涵界定
        (二)德治的内涵厘定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功能定位
        (一)健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第二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道德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乡村治理中道德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乡村生活方式逐渐转变
        (二)村民思想观念不断更新
        (三)新型人际关系逐步形成
    二、乡村治理中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
        (一)陈规陋习依然存在
        (二)传统美德渐趋流失
        (三)价值取向偏于功利
        (四)宗教传播规范不足
    三、乡村治理中道德困境的归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二)乡村基层组织管理乏力
        (三)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落后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的冲击
        (五)中西文化碰撞中文化选择的迷茫
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理论资源
    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的农村建设与德治思想
        (一)“天人合一”的农业思想精髓
        (二)“民为邦本”的传统民本理念
        (三)“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准则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家国情怀
    二、马克思主义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农村建设和农民教育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思想
    三、西方文化中的农村建设与农民道德教育
        (一)各具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
        (二)现代化理论中的乡村建设思想
        (三)西方代表性的道德教育理论
第四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内容整合
    一、以提高思想觉悟为核心的理想信念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中国革命道德教育
        (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
        (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二、以提升道德水准为基点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以规则意识为内核加强个人品德建设
        (二)以孝老爱亲为核心加强家庭美德建设
        (三)以奉献意识为追求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四)以责任意识为原则加强社会公德建设
    三、以增强文明素养为重点的时代新风教育
        (一)弘扬科学精神抵制迷信思想
        (二)推崇奋发有为反对懒惰散漫
        (三)倡导节俭观念否定奢靡浪费
        (四)崇尚绿色发展制止生态破坏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机制设计
    一、以规立德: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一)创新基层党组织的管理方式
        (二)发挥乡规民约的引导职能
        (三)健全道德建设的管理机制
    二、以文养德:完善教育引导机制
        (一)保护利用乡村文化
        (二)创新宣传乡贤文化
        (三)培育特色文化村镇
    三、以行树德:重视激励实践机制
        (一)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教育活动
        (二)举办“道德模范”主题评选活动
        (三)开展“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
    四、以评弘德:建立评价监督机制
        (一)加强现代互动平台打造
        (二)做好乡风文明形象宣传
        (三)优化媒体舆论监督效能
第六章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德治建设的路径建构
    一、以推动产业兴旺为根本奠定物质基础
        (一)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二)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三)促进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二、以促进生态宜居为抓手优化德治环境
        (一)综合整治乡村人居环境
        (二)培养村民生态环保意识
        (三)建立健全生态环保制度
    三、以落实治理有效为保障强化组织管理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健全乡村群众自治组织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四、以推进生活富裕为导向破解精神贫困
        (一)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二)汇聚村民素质教育合力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生态视角下小镇环境景观规划研究 ——以洪江市双溪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小镇规划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当前小镇景观规划存在的问题
        1.2.3 小城镇规划发展趋势
    1.3 相关理论基础
        1.3.1 生态学
        1.3.2 复合生态系统
        1.3.3 景观生态学
        1.3.4 城乡规划学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生态视角下的小镇环境景观规划探讨
    2.1 小镇环境景观的内涵
        2.1.1 乡村、小城镇、城市的概念
        2.1.2 生态视角下小镇环境景观内涵
        2.1.3 小镇景观与乡村景观、城市景观的比较
    2.2 生态视角下的小镇环境景观要素
        2.2.1 小镇、乡村、城市的环境景观要素比较分析
        2.2.2 自然环境景观要素
        2.2.3 人文环境景观要素
    2.3 小镇环境景观要素调查与评价
        2.3.1 小镇环境景观要素调查
        2.3.2 小镇环境景观要素评价
    2.4 生态视角下的小镇环境景观规划
        2.4.1 生态视角下小镇环境景观规划内容
        2.4.2 生态视角下小镇景观规划的原理
        2.4.3 生态视角下小镇景观规划方法
3 生态视角下双溪镇环境景观现状调查与评价
    3.1 自然环境景观调查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与土壤
        3.1.3 水文调查
        3.1.4 气候调查
        3.1.5 植被调查
    3.2 人文环境景观调查
        3.2.1 行政区划和人口
        3.2.2 社会管理和政策文化调查
        3.2.3 产业活动调查
        3.2.4 环境污染调查
    3.3 生态视角下双溪镇景观现状评价
        3.3.1 自然环境景观评价
        3.3.2 人文环境景观评价
    3.4 双溪镇景观资源特征和存在问题
        3.4.1 双溪镇景观资源特征
        3.4.2 双溪镇环境景观资源存在问题及原因
    3.5 双溪镇景观资源整合建设措施
        3.5.1 自然环境景观建设措施
        3.5.2 人文环境景观建设措施
    3.6 小结
4 生态视角下双溪镇环境景观功能区划
    4.1 景观功能区划原则
        4.1.1 生态功能主导和生态系统完整原则
        4.1.2 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4.1.3 非均衡发展与生态共生原则
        4.1.4 区域共轭与景观结构一致性原则
    4.2 景观功能区划方法
        4.2.1 主要数据源
        4.2.2 人类活动强度适宜度分析
        4.2.3 人类活动强度分析
    4.3 功能分区规划
        4.3.1 生态调节功能区
        4.3.2 产品提供功能区
        4.3.3 人居保障功能区
    4.4 本章小结
5 生态视角下双溪镇环境景观规划
    5.1 自然环境景观建设规划
        5.1.1 绿地景观系统建设规划
        5.1.2 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1.3 水环境保护规划
        5.1.4 大气环境保护规划
        5.1.5 环境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5.1.6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
    5.2 人文环境景观建设规划
        5.2.1 生态产业建设规划
        5.2.2 生态社会建设规划
    5.3 规划实施建议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关于小岗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时间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调查时间
        1.2.3 研究方法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小岗村简介
    2.2 小岗村发展历史沿革
        2.2.1 小岗由来
        2.2.2 小岗入社
        2.2.3 小岗坎坷
        2.2.4 小岗经济飞速发展
    2.3 小岗村现状
        2.3.1 基础设施建设
        2.3.2 经济发展情况
        2.3.3 近年来小岗村招商引资情况
        2.3.4 小岗村主要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2.3.5 小岗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
        2.3.6 小岗村思想观念的转变
    2.4 小岗村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2.4.1 有利因素(S)
        2.4.2 存在问题(W)
        2.4.3 机遇(O)
        2.4.4 威胁(T)
    2.5 小岗村经济发展建议
        2.5.1 小岗村重点经济发展建议
        2.5.2 小岗村经济发展中应尊重的主要原则
        2.5.3 小岗村经济发展规划
        2.5.4 小岗村经济发展发展目标
        2.5.5 小岗产业发展应当采取的路径、措施
        2.5.6 小岗村经济发展要采用的保障措施
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4)河北省“送教下乡”长效发展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概念界定
        1.4.1 送教下乡
        1.4.2 机制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送教下乡”的现状分析
    2.1 “送教下乡”产生的历史背景
        2.1.1 新农村建设与相对偏低的农民文化素质之间的矛盾
        2.1.2 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失地与农民亟需再就业的矛盾
        2.1.3 政治生态面临的需求与村干部相对较低素质的矛盾
    2.2 “送教下乡”的实施状况
    2.3 “送教下乡”的成效
        2.3.1 社会效益明显
        2.3.2 办学效益显着
        2.3.3 农民学员受益匪浅
第三章 制约“送教下乡”长效发展的因素分析
    3.1 政府方面
        3.1.1 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欠缺
        3.1.2 部分乡镇村干部对“送教下乡”不重视
        3.1.3 制度设计缺陷影响了“送教下乡”的发展
    3.2 学校方面
        3.2.1 招生问题
        3.2.2 教学点的设置问题
        3.2.3 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课程安排问题
        3.2.4 授课时间的安排问题
        3.2.5 教师选派问题
        3.2.6 对学员的管理问题
        3.2.7 对学员的评价机制
    3.3 学员自身的问题
        3.3.1 学员的的人员结构和素质因素
        3.3.2 学员的学习初衷
第四章 建立“送教下乡”长效发展机制的建议
    4.1 政府要对“送教下乡”保驾护航,加强监督管理
        4.1.1 免费是保障,政府统筹是关键
        4.1.2 严格筛选承办学校,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4.1.3 强化基层政府对“送教下乡”的支持力度
        4.1.4 建立农科教结合的农业教育办学体制
    4.2 承办学校要规范办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4.2.1 摆正办学思想,严把“进口关”
        4.2.2 在管理方面,健全各项管理机制
        4.2.3 在教学方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4.2.4 加强班主任管理
    4.3 学员应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提升自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送教下乡”学员教学需求调查问卷
致谢

(5)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论文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创新
第一章 以党的执政理论规律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第一节 以党的执政理论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二、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三、邓小平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四、江泽民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五、胡锦涛关于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第二节 以党的执政规律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二、遵循党的执政规律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
        三、用边疆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实践检验党建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以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
        一、坚持党的执政经验与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相结合
        二、用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三、用党的执政经验指导边疆民族地区民生改善
第二章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
    第一节 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深刻领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题
        二、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主线
        三、全面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总体要求
        四、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党的建设八项要求
    第二节 全面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一、用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二、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衡量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三、用贯彻新党章的实践检验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科学化水平
    第三节 十八大后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二、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三、楚雄彝族自治州建设创新型党组织的创新实践
第三章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实证调查分析
    第一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州情和基层党建概况
        一、楚雄彝族自治州州情概况
        二、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概况
    第二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一、调查问卷情况
        二、调查问卷A卷分析报告
        三、调查问卷B卷分析报告
第四章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特殊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的特殊问题
        一、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特殊问题
        二、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民族关系特殊问题
        三、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基层民主和治理特殊问题
        四、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民族宗教和民族文化特殊问题
        五、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改善民生特殊问题
    第二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面临特殊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边疆民族地区应对“三股势力”渗透与反渗透具有长期性
        二、边疆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和现实困难
        三、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与各种利益关系矛盾凸显
        四、边疆民族地区解决民生民主和民族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
        五、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存在具体困难和矛盾
第五章 以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为主题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新时期党在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题
        一、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
        二、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
        三、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主题
    第二节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探索
        一、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二、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难题
        三、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政策思考
    第三节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探索路径
        二、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实践成效
        三、楚雄州大姚县三台乡创新基层党建经验启示
第六章 以基层党组织结构优化为根本方法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制度保障
        一、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基层党建与时俱进的重要标志
        二、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重要方法
        三、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创新基层党建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一、增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对优化党组织设置的认识
        二、从纵向融合和横向联合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三、与时俱进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四、探索新模式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第三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基层党建案例分析
        一、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
        二、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形式
        三、建设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
        四、健全基层为民服务网络
        五、完善基层帮扶机制
        六、整顿软散基层党组织
第七章 以民族团结进步为基础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全面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一、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财力保障
        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环境保障
        三、推进民族法制建设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司法保障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保障
        五、发展繁荣民族文化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保障
        六、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才保障
    第二节 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创新基层党建的探索实践
        一、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基层党建创新探索
        二、民族团结进步中的基层党建实践成效
    第三节 在民族团结进步中创新基层党建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武定县西和村创新基层党建历程
        二、楚雄州武定县西和村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第八章 以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关键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民族党员干部是边疆民族地区创新基层党建的关键
        一、民族党员干部是基层党组织巩固与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民族党员干部是构建和谐党群干群关系的中间桥梁
        三、提升民族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要求
        四、提升民族党员干部文化素质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
        五、提高民族党员干部民主意识是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以民族党员干部培养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一、建好队伍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前提
        二、教育培训是提高民族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方法
        三、制度建设是加强民族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保障
        四、实践锻炼是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的途径
        五、作风建设是边疆民族地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保证
    第三节 以民族党员干部培养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党员实用人才队伍
        二、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三、坚持创先争优常态化增强民族党员队伍活力
        四、坚持在“一线”工作中培养锻炼干部
        五、强化监督机制永葆党员队伍先进性
第九章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优秀民族文化是创新基层党建的精神动力
        一、优秀民族文化提供基层党建思想资源
        二、优秀民族文化赋予基层党建创新活力
        三、优秀民族文化增强基层党建凝聚力创造力
    第二节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一、弘扬以彝族特色为主的优秀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
        二、坚持基层党建与优秀民族文化发展融合创新
    第三节 以优秀民族文化凝聚精神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探索
        二、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成效
        三、楚雄州牟定县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第十章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
    第一节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
        一、充分认识改善民生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二、重点解决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三、重视解决基层党组织在改善民生上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的实践路径
        一、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服务基层群众
        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障民生改善
        三、选优训强基层干部提升服务能力
        四、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第三节 以民族群众的民生改善为核心创新基层党建的案例分析
        一、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实践
        二、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成效
        三、楚雄州永仁县方山诸葛营村创新基层党建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6)寿光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文献简要评述
    1.5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内涵
    2.2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特征
    2.3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职能
第三章 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的现状
    3.1 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基本情况
        3.1.1 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文化结构
        3.1.2 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职称结构
        3.1.3 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年龄结构
        3.1.4 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资产状况
    3.2 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的成效
        3.2.1 推广服务内容不断扩大
        3.2.2 推广服务目标更加专业化
        3.2.3 推广服务对象扩大
        3.2.4 推广服务方式信息化
    3.3 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问卷调查
        3.3.1 寿光市农民的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
        3.3.2 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方式方法
        3.3.3 农民对农技推广服务的总体成效评价
        3.3.4 农技推广服务效果不明显的原因调查
        3.3.5 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不足
        3.3.6 农民对农技推广服务的需求状况
        3.3.7 农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调查分析
        3.3.8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重点内容调查
        3.3.9 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管理体制问题
    4.2 保障机制问题
    4.3 人员素质问题
    4.4 发展环境问题
    4.5 推广方式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建寿光市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5.1 构建原则
    5.2 目标任务
    5.3 寿光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5.3.1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
        5.3.2 农村专业协会发展模式
        5.3.3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模式
        5.3.4 农村“土专家”发展模式
        5.3.5 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推广模式
        5.3.6 科技知识下基层推广模式
    5.4 发展建议
        5.4.1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5.4.2 做好经费保障
        5.4.3 创新多元投资体制
        5.4.4 推广创新方式方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7)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河北省梨产业技术推广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政府一元化农业推广的弊端分析
        1.2.2 多元化农业推广的优势分析
        1.2.3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农户技术需求和采用行为的研究
        1.3.2 农业技术供给主体的研究
        1.3.3 农业技术供需互动和均衡问题
        1.3.4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农业推广问题的研究
        1.3.5 本文提出基于超循环理论研究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机制的新思路
        1.3.6 本文基于河北省梨产业技术推广进行研究的主要依据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推广组织与农业推广体系
        2.1.2 农业推广体制、运行机制与体系之间的互联互制关系
        2.1.3 农业推广体系与多元化新型农业推广体系(一主多元)
        2.1.4 推广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导向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的经济学分类和推广主体的最优选择
        2.2.2 农业推广框架理论
        2.2.3 农户行为产生和改变理论
        2.2.4 自组织理论
        2.2.5 超循环理论
3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演化进程分析与国外成功经验借鉴
    3.1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演化进程
        3.1.1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重大现实意义
        3.1.2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发展的历程
        3.1.3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主要成效
        3.1.4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3.2 国外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模式
        3.2.1 政府领导的农业推广组织体制
        3.2.2 政府和地方(或农民)合办(或协作)的农业推广组织体制
        3.2.3 民间领导的农业推广组织体制
    3.3 国外多元化农业推广体制对我们的启示及借鉴
        3.3.1 国外农业推广体制对我们的启示
        3.3.2 国外农业推广体制对我们的借鉴
    3.4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作用现状
    4.1 政府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1.1 政府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现状
        4.1.2 政府在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4.2 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现状
        4.2.2 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4.3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3.1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推广中的作用现状
        4.3.2 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4.4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推广现状及存在问题
        4.4.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推广的组织体系
        4.4.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推广现状
        4.4.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推广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多元化推广组织在河北省梨产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现状及样本区域选择
    5.1 河北省梨产业发展现状
        5.1.1 河北省梨果产量远高于其它果品
        5.1.2 河北省梨生态区域分布相对集中
        5.1.3 无公害种植面积显着提高,果品质量明显改善
        5.1.4 梨果出口创汇优势明显
        5.1.5 梨果业在林业产值中的贡献位居前列
    5.2 多元化推广组织在梨产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现状
        5.2.1 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体系
        5.2.2 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和培训体系
        5.2.3 龙头企业带动体系
    5.3 河北省梨产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5.3.1 梨产业新型实用技术的研发与集成推广能力弱
        5.3.2 梨采后商品化处理、包装、贮运标准化环节薄弱,品质品牌建设滞后
        5.3.3 病虫害依然较为严重,安全生产意识较为薄弱
        5.3.4 生产组织化和市场销售的信息化程度不强
        5.3.5 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应对与应急机制尚未构建起来
    5.4 样本区域概况
        5.4.1 样本区域的选择依据
        5.4.2 调查数据获取
        5.4.3 调查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描述
    5.5 本章小结
6 河北省梨产业技术推广中农户需求与供给意愿研究
    6.1 农户技术需求特点
        6.1.1 农户对技术需求相应分散
        6.1.2 农户对农业技术的全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1.3 农户采纳新技术需要有配套的防范市场和自然风险的服务
        6.1.4 农业技术示范点建设是农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
    6.2 农业技术应用到农户的制约因素
        6.2.1 农技推广部门技术服务不足
        6.2.2 农业技术供给和需求不协调
        6.2.3 现行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6.3 梨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现状与原因剖析
        6.3.1 梨果新品种推广现状
        6.3.2 土肥水管理技术推广现状
        6.3.3 花果管理技术推广现状
        6.3.4 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现状
    6.4 梨果销售
    6.5 梨产业技术推广供需状况研究
        6.5.1 农户对梨产业技术需求意愿
        6.5.2 梨产业技术推广中农户技术供给意愿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推广组织服务绩效评价研究
    7.1 农户获取技术受不同组织的影响分析
        7.1.1 农户采纳新技术的决策依据
        7.1.2 农户接受技术讲座或培训情况
        7.1.3 农户喜欢的技术服务方式
        7.1.4 影响农户采纳新技术的主要因素
        7.1.5 农户接受大学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技术服务情况
    7.2 基于农户视角的推广组织服务绩效评价
        7.2.1 模型设定
        7.2.2 确定指标框架及各指标内涵描述
        7.2.3 构建评价模型分析
        7.2.4 推广组织服务绩效的模糊综合测评
    7.3 建立适合农户需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基于超循环理论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机制的构建
    8.1 运用超循环理论研究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机制的重要意义
    8.2 超循环理论基础
        8.2.1 反应循环
        8.2.2 催化循环
        8.2.3 超循环
    8.3 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构成要素
        8.3.1 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
        8.3.2 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推广
        8.3.3 涉农企业和农业科技中介机构的农业推广
        8.3.4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农业推广
    8.4 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超循环系统
        8.4.1 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反应循环
        8.4.2 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催化循环
        8.4.3 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的超循环
    8.5 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中超循环主体职责及运行障碍
        8.5.1 政府
        8.5.2 农业高校或科研院所
        8.5.3 涉农企业
        8.5.4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
        8.5.5 合作组织
    8.6 多元化农业推广体系中超循环客体的职责及运行障碍
        8.6.1 科技成果本身
        8.6.2 自然生产资源
        8.6.3 生态环境
    8.7 本章小结
9 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模式
    9.1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案例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模式
        9.1.1 河北农业大学参与农业推广的优势
        9.1.2 河北农业大学农业推广模式的组织框架
        9.1.3 主要模式
        9.1.4 河北农业大学与其它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模式的建议
    9.2 以泊头东方果品公司为案例的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模式
        9.2.1 泊头东方果品有限公司概况
        9.2.2 “专家+公司+合作社+农户”型技术推广协同模式运作程序
        9.2.3 “专家+公司+合作社+农户”型技术推广协同模式的基本特征
        9.2.4 “专家+公司+合作社+农户”型技术推广协同模式的效果评价
        9.2.5 “专家+公司+合作社+农户”型技术推广协同模式的建议
    9.3 本章小结
10 总结全文与讨论
    10.1 全文总结与发展对策
        10.1.1 全文总结
        10.1.2 发展对策
    10.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
致谢

(9)昌邑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昌邑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1 数量状况
        2.1.1 基数大且呈增长趋势
        2.1.2 劳动力流出较多,“留守”者多为老、妇、幼人口
    2.2 质量状况
        2.2.1 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但高学历人口比重较低
        2.2.2 科技素质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缺乏
        2.2.3 身体素质有所提高,但差距仍然较大
    2.3 结构状况
        2.3.1 第一产业劳动从业人员有所减少,但比重仍较大
        2.3.2 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充分,但就业层次较低
        2.3.3 农村劳动力的女性化趋势明显
        2.3.4 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提高
第三章 影响昌邑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3.1 组织管理因素
        3.1.1 缺少统一规划
        3.1.2 投入保障不到位
        3.1.3 管理服务滞后
    3.2 自身障碍因素
        3.2.1 偏见思想仍然存在
        3.2.2 教育投资意识淡薄
        3.2.3 经济条件制约
    3.3 教育培训因素
        3.3.1 农村教育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3.3.2 教育设施条件相对落后
        3.3.3 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不够
    3.4 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因素
        3.4.1 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落后
        3.4.2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
        3.4.3 社会保障范围较小、标准较低
第四章 昌邑市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相互影响
    4.1 昌邑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4.1.1 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1.2 对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的影响
        4.1.3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4.1.4 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化的影响
    4.2 昌邑市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
        4.2.1 能够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2.2 能够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4.2.3 能够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第五章 昌邑市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的需求
    5.1 昌邑市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
        5.1.1 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5.1.2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5.1.3 文化建设目标
        5.1.4 农村民主管理目标
    5.2 昌邑市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
        5.2.1 数量需求
        5.2.2 质量需求
        5.2.3 结构需求
    5.3 昌邑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思路和原则
        5.3.1 开发思路
        5.3.2 开发原则
第六章 加快昌邑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6.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6.1.1 加强引导,形成良好氛围
        6.1.2 合理规划,实施有序开发
        6.1.3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
    6.2 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6.2.1 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6.2.2 构建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6.2.3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
        6.2.4 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6.3 优化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6.3.1 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6.3.2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6.3.3 建立完善劳动力市场
    6.4 突出农村带头人的培养
        6.4.1 培养农村经营管理人才
        6.4.2 壮大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6.4.3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6.5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
        6.5.1 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6.5.2 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6.5.3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6.5.4 扩大农村最低收入保障范围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2.1 责任问题的理论研究
        2.2 贫困与反贫困的研究
        2.3 职业教育反贫困与农村职业教育责任观点
    3 研究的方法、步骤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步骤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农村教育
        1.2 职业教育
        1.3 农村职业教育
        1.4 贫困与反贫困
        1.5 责任与权利
    2 支撑理论
        2.1 激励理论
        2.2 公平理论
        2.3 二元经济理论
        2.4 人力资本理论
        2.5 科学发展观
        2.6 和谐社会理论
    3 相关责任问题
        3.1 对反贫困的责任进行分析
        3.1.1 各级政府的责任
        3.1.2 职业学校的责任
        3.1.3 贫困家庭的责任
        3.2 每个主体应承担的责任
        3.2.1 国家行政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3.2.2 学校教职人员应承担的责任
        3.2.3 家庭骨干成员应承担的责任
    4 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职能
第三章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启示
    1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
        1.2 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
        1.3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模式
    2 发展国家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典型模式
        2.1 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模式
        2.2 以墨西哥为代表的南美模式
    3 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经验教训对中国的启示
        3.1 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前提
        3.2 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是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环节
        3.3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多元化是调节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手段
        3.4 提高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措施
        3.5 现代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重要途径
        3.6 增加职教投入和教育立法是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基本保障
第四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现状分析
    1 贫困与返贫 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问题现状
        1.1 贫困与返贫的博弈
        1.2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含义与特征
        1.3 农业职业教育学生消费者身份确认
        1.4 农村职业学校贫困学生的个体责任
    2 责任与权利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责任分析
        2.1 责任与权利的观念
        2.2 责任权利与权利义务的潜在关系
        2.3 责任个体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
        2.4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3 公平与发展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内在标准
        3.1 公平与发展的理念
        3.2 教育公平与农村职教制度改革的意蕴和体现
        3.3 和谐社会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3.4 实现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内在的动力和途径
    4 先富与共富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价值目标
        4.1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4.2 先富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实施条件
        4.3 共富与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的功能效应
        4.4 农村职教缓解农村家庭相对贫困的措施
第五章 农村贫困个体责任问题形成的原因研究
    1 农村贫困形成的原因及责任问题
        1.1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
        1.2 农村贫困个体形成的基本特征
        1.3 农村贫困个体的责任现状评断
        1.4 农村贫困个体反贫困责任意识
    2 贫困个体的责任原则
        2.1 自觉的责任意识
        2.2 正确的贫困观念
        2.3 统一的价值倾向
        2.4 良好的道德原则
    3 贫困个体所享受农村职业教育权利的基本内容
        3.1 知情权
        3.2 选择权
        3.3 消费权
第六章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研究
    1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与个体的责任
        1.1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政府的责任分析
        1.2 农村职业教育与贫困个体的权利意识
        1.3 农村反贫困主体责任问题的历史回顾
        1.4 贫困个体脱盆致富奔小康的社会觉醒
    2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主体责任问题评述
        2.1 中央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1.1 增加职教投入扩大中职办学自主权
        2.1.2 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职教资源互补
        2.1.3 开展东西部和城乡之间的职教协作
        2.2 省级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2.1 大力支持县级职业教育中心的建设
        2.2.2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培训
        2.2.3 全面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
        2.2.4 完善绿色证书与农技资格证书制度
        2.3 县级政府反贫困的主体责任
        2.3.1 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职教管理体制
        2.3.2 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
        2.3.3 积极推行学校与企业的产教合作制
    3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社会责任
        3.1 社会各界自愿捐资农村职教反贫困
        3.2 企业扶持职教双家型管理队伍建设
        3.3 社会平等对待贫困个体的就业准入
    4 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中的责任实践
        4.1 树立面向社会和面向市场的办学观念
        4.2 推广零学费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4.3 更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4.4 全面提高师资整体素质确保办学质量
        4.5 抓好敬业爱岗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4.6 建立弹性学习制度和积极推行学分制
        4.7 紧密结合生产服务实践对人才的要求
        4.8 初步建立和完善学生半工半读的制度
        4.9 健全校企合作基地的学生实习实训制
第七章 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模型分析
    1 农村贫困家庭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博弈模型分析
        1.1 农村贫困家庭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博弈分析
        1.2 模型分析
        1.3 农村贫困家庭投入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的影响
    2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入及其收益预算
        2.1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人的收益预算
        2.2 农村贫困家庭个体投入的成本分析
第八章 案例分析
    1 中部发展地区湖南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1.1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1.2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3 沅陵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 沿海发达地区广东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2.1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2.2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3 博罗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 西部贫困地区贵州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分析
        3.1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发展现状及特点
        3.2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3 威宁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九章 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1 对农村贫困个体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1.1 接受弹性学制适应农村职教教学改革学习新的综合课程体系
        1.2 更新就业观念通力协作拓宽农村职业学校贫困生的就业渠道
        1.3 认识个体责任弘扬自强不息独立自主和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
    2 对农村职业学校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2.1 适时调整政策结合实际开通城乡职业教育的联系与渠道沟通
        2.2 降低求学成本建立教学质量服务支撑体系启动名师名校工程
        2.3 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办学层次推动农村职教反贫困的良性发展
    3 对各级政府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实行依法治教落实各级政府行政人员对发展农村职教的责任
        3.2 加强政府统筹硬性规定普职学生比例明确农村教育普职分流
        3.3 把握职教定位重点扶持县级示范性职业学校和办好职教中心
        3.4 改善职教环境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整顿招生秩序制止无序竞争
        3.5 选择若干县市实行农科教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项目实验试点
第十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展望
    3 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农村贫困个体(家庭)形成的基本特征调查问卷
附录 B 中职生的权利意识调查问卷
附录 C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接受职业技术培训调查问卷
附录 D 家庭骨干成员情系“三农”问题
致谢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和奖励

四、围绕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做好“科教兴村”大文章(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德治研究[D]. 马莉. 兰州大学, 2019(08)
  • [2]生态视角下小镇环境景观规划研究 ——以洪江市双溪镇为例[D]. 何艳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3]关于小岗村经济发展的调查报告[D]. 苗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14(08)
  • [4]河北省“送教下乡”长效发展机制的研究[D]. 王丽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4(10)
  • [5]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为例[D]. 徐昕. 云南大学, 2013(12)
  • [6]寿光市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模式创新研究[D]. 柴轶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5)
  • [7]多元化农业推广组织协同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河北省梨产业技术推广调查[D]. 张淑云.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5)
  • [8]让知识的种子遍洒沃野[N]. 王素琨,陈东. 河北经济日报, 2010
  • [9]昌邑市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 石铭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10)
  • [10]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责任问题研究[D]. 朱容皋. 湖南农业大学, 2009(08)

标签:;  ;  ;  ;  ;  

着眼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做好“科教兴村”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