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合作推出俄罗斯《新闻》

《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合作推出俄罗斯《新闻》

一、《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合作创办俄文《新闻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蕾[1](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作为现阶段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大发展倡议,对于引领我国现代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全球化市场,参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9年4月,中国已与126个国家签署了合作文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已超6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国许多大型企业在俄罗斯得到很好的发展,华为公司就是众多跨国公司中的代表之一。本文将以华为公司为案例,通过对华为在俄罗斯的官网上所发布的新闻以及俄罗斯媒体所发布新闻消息为基础,来研究华为在跨文化传播时的企业形象。以华为在俄官网(новотьХуавэй),俄罗斯卫星通讯社(Россиясегодния),透视俄罗斯,俄罗斯媒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3家媒体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通过类目建构对3家媒体对于华为公司在2018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的1115篇新闻报道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通过本文对俄罗斯媒体中关于华为公司新闻报道的分析,总结出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主要有3个方面:重视创新与研发、重视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及威胁美国国防安全。

杨平[2](2020)在《议程设置视角下博鳌亚洲论坛报道比较研究 ——以《经济日报》和《金融时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众媒介是人们了解外界信息的窗口,它对于博鳌亚洲论坛的传播方面同样起到关键的作用。本文选取中国的《经济日报》和英国的《金融时报》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比较两份具有典型代表的报纸关于博鳌亚洲论坛报道议程设置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内容分析发现,两报都侧重政经类新闻报道,擅于引导舆论,强化受众对该论坛的认知。同时,两报报道也表现出一定差异性,《经济日报》在报道体裁、报道形式、报道主题、报道内容、报道消息来源方面比《金融时报》更丰富、多样,而《金融时报》在报道向度上比《经济日报》观点多元。通过对两报关于博鳌亚洲论坛报道差异性分析,系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既有宏观的外部因素,在东西方文化与传播环境差异的大环境下,两报所处的政治制度、经济环境以及文化氛围,也有媒介内部因素,包括媒介组织、新闻生产流程、新闻从业人员等。虽然宏观环境新闻报道影响较大,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作用的是媒介内部因素。在对两份报纸关于博鳌亚洲论坛的报道分析上,《经济日报》报道呈现主动性强、来源广,内容丰富、形式多,体裁多样、导向正等特点;《金融时报》报道具有短小精悍、时效性强,注重图文、观点多元等特点。此外,两报报道也存在不足之处,《经济日报》会议报道多、内容严肃呆板,报道内容杂、报道深度不足,缺乏平民视角、报道声音大同小异;《金融时报》主题范围窄、报道投入不足,负面报道居多、传播环境有待改善,认知度不高、议程设置发挥有限。因此,为了改善传播效果,《经济日报》可加强报道策划,提升报道深度,丰富报道视角;《金融时报》则需加强报道投入,正确引导报道向度,提升受众认知。同时,两报还可以通过新闻稿件的共享,举办媒体交流等形式,在报道上取长补短,实现共赢。

肖杨[3](2020)在《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自新世纪始,报业就已颓势尽显。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报纸的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大幅度下滑,而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强烈冲击,更使报业读者加速流失,收入断崖式下跌,报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难题,倒闭者与日俱增。这一过程中,国内外报业一直致力在新兴媒体平台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自救。尽管许多人认定,报纸势必“消亡”,但回顾报业在新兴媒体的商业模式实践,对专业化内容的商业模式进一步探索意义深远。报媒深陷困境,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商业模式危机。传统报业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二次售卖模式,已无法适用于新兴媒体平台蓬勃发展的时代。为应对危机,报业在新兴媒体平台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商业模式探索:在线广告收入模式、在线内容收入模式、在线增值收入模式。然而,这些商业模式实践虽不乏典型者,但整体而言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线广告发展停滞不前,广告的在线平移失败,在线广告微薄的收入难以弥补线下广告收入的大幅下跌;其次付费模式难以推广,在线内容收入颇为有限;此外,在线增值收入争取事倍功半,在线增值收入难遏盈利下滑。报媒在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未能拯救报业,关键原因有三:一是报媒遭遇多方面的覆盖竞争,令其对商业模式的探索举步维艰,二是网络经济引致在线广告、在线内容的“赢家通吃”,商业模式探索整体收效甚微,三是在新兴媒体平台,报媒难以建成内容流量入口,难借内容有效激活流量,流量缺失成商业模式发展症结。报媒在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的实践步履艰难、成效不明显,这些自救似乎已表明,报业商业模式缺失渐成必然,市场性报纸可能会因此消亡。不过,市场性报纸的消亡,会带来专业内容的缺口,专业化内容在线商业模式再探索势在必行。

王政[4](2020)在《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作品研究 ——以1998-2019年获奖作品为例》文中指出普利策新闻奖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的获奖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最权威、最优秀的生产实践作品,之中解释性报道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普利策奖展开了各个层面的研究,但是学界对于解释性报道奖的发展历程、价值内涵、评选标准、生产者特点、选题特点、写作特点等仍是知之甚少。针对研究空白,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与定性研究法对1998年至2019年普利策新闻奖解释性报道奖的获奖作品展开研究,探讨了获奖作品的特征及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试图回答三个问题: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与解释性报道的发展历程是怎么样的?获奖作品的生产者特征、选题特征和写作特征是怎么样的,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又是什么?以及这些发现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又有怎样的启示?研究发现,“立意深远、文笔流畅、表达清楚、多元传播”是普利策委员会对获奖报道的基本标准要求。生产者特征上,尽管多元包容的媒体格局成为近年获奖趋势,但高级严肃报纸和东北地区媒体仍是奖项的主要赢家;大多获奖记者呈现出“职业经验丰厚的本国中年男性记者,且具有多元教育背景”的社会学属性。选题特征上,获奖报道显示出对中性选题的关注、静态选题的深挖、视野广阔的监督性和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写作特点上,获奖报道呈现出长篇幅与夹叙夹议的基本特征;报道以华尔街日报体和章回体为主要报道结构;文章归纳了作品对四类典型背景资料的运用以及五类典型解释手段。研究在对以上发现进行总结归因的基础上,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解释性报道提出了四条建议:完善评奖制度,引导具有解释意识的新闻业;培养专家型记者,重塑媒体威信;抓住融合新闻时代的发展契机;厘清新闻述评与解释性报道。

郝昱[5](2019)在《美国《侨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文中研究指明美国《侨报》对于塑造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侨报》从2012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的A版中的有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侨报》中关于中国内容的新闻报道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比较《侨报》与西方主流媒体对同一内容的新闻报道的差异,可以看出《侨报》在塑造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对比《侨报》与西方主流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灾难事故、军事科技、文体教育的新闻报道,可以看出西方主流媒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基本上都是片面的、带有偏见的,而《侨报》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则具有正面性、积极性、真实性、客观性、全面性的特点。作为中国本土华文传媒的外延,《侨报》新闻报道能真实客观地体现中国的国家形象。总体来说,《侨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具有积极作用。

牟俊奕[6](2018)在《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及其失败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世纪之交开始,报业颓势尽显,进入寒冬。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报业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受众加速流失,经营困难者剧增,报纸消亡论愈演愈烈。报业深陷困境,尽管存在多方面的原因,但最为根本的是商业模式危机。报业危机由来已久,报业一直致力通过商业模式转型进行自救。已有实践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传统商业模式在线延伸、依托主业拓展相关业务和尝试跨行业投资开源拓收然而,大多数报纸自救的尝试收效甚微。一方面在线内容收入微乎其微,在线广告收入远不足以弥补线下广告的下滑,另一方面关联收入的拓展成效甚微,跨行业投资也难如初愿,并不具普遍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报业遭遇多方覆盖竞争,二是报业内容收费存在瓶颈,三是报业广告面临多重竞争。从报业自救的历程看,商业模式的转型最终归于失败。报业未来发展,市场化报纸因商业模式缺失而消亡,少数公益性报纸由政府财政扶持并存留。报业可能消亡,但报业是最为重要的专业内容提供者,报业消亡后,专业内容存在缺口。报业自救的失败,意味着专业内容缺乏商业模式。专业内容的未来商业模式可能在于:内容垂直化且争取内容付费收入,融入新兴媒体依靠生态圈盈利。

陈莎莎[7](2017)在《英美财经媒体涉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框架研究 ——以《金融时报》亚洲版、《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报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关注的是《金融时报》亚洲版和《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金融时报》亚洲版和《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从2015年3月28日至2016年3月28日一年时间中,对涉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考察两者在涉及“一带一路”战略报道上的新闻报道框架。借此分析两份西方世界主流报纸在“一带一路”战略上的报道特点,并进而引申理解外媒对涉华议题的新闻报道特点,并引申分析这样的新闻报道框架形成的原因,获得对新闻报道框架的一般性认识。本研究发现,《金融时报》亚洲版和《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在报道“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事件时,是有其选择的“框架”的,总体而言,《金融时报》因为是英国主流财经媒体,多关注“一带一路”战略的整体发展,而《华尔街日报》在一般人眼中,更应该是一个专业的财经新闻媒体,但是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新闻报道事件的选择上,却多偏向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报道。尽管两份报纸的上述特征体现地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两份报纸对新闻事件的不同“框取”值得注意。本研究还发现,这两份报纸在提及“一带一路”战略时,更多地在于描述该战略对于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及国际秩序的影响,认为该战略一方面是在国内经济发展缓慢的背景下通过向外转移剩余产能以及加大对外投资以服务本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中国寻求更高地位,扩大影响力的举措。同时,民族问题如新疆骚乱也被纳入相关报道之中。

迟强[8](2015)在《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受总体经济增长缓慢、新兴媒体的冲击以及信息传播与获取方式的改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报纸发行量、广告营收持续萎缩,读者大量流失,多项指标大幅下滑,报纸数字化转型的市场成效微弱,缺乏可持续盈利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数字报纸的付费墙战略在广泛市场范围内取得初步成功,为我国数字报纸运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数字化进程中付费墙战略是否适合中国报纸?是否能成为报纸新商业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付费墙战略报媒将会产生哪些变革与创新?正所谓知困而学,这些均构成了研究的起点。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围绕付费墙构建的商业模式的研究价值绝不在于简单的模式照搬或技术性搭建,而在于背后整个报媒的市场化、数字化转型和互联网思维与运作。本文以数字报纸付费墙的构建与运营为主要研究主体,紧密观照、研讨中西方数字报纸的运营实践,将付费墙置于报媒商业模式的系统构建中,按照“理论综述”、“现状表现”、“原因与评价”、“学习借鉴”、“反思与构建”的研究思路进行。具体写作思路与内容遵循以下逻辑结构展开:1.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报纸发展与付费墙构建的研究。首先是对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包括数字报纸初创期(1993—1998)、新闻网站的兴起(1999—2004)、数字报业与全媒体融合的探索(2005—2012)以及近年来报媒数字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其次,对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现状进行梳理分析,主要包括以《温州日报》为代表的地方性报媒的尝试、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级报媒修订与调整的付费墙策略、财经类数字报纸付费墙实施情况以及报媒新产品的付费墙情况及运营表现。2.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中的问题与影响因素。本文认为,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中的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五方面,一是网上信息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付费墙条件缺失;二是付费内容缺乏独特性与竞争力,难获读者认同认购;三是将付费墙概念等同于“付费订阅”,实施策略单一;四是数字报纸建构平台老旧,与其他融合性平台配合失误;五是推介手段单一,缺乏有效宣传策略。随后,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对制约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3.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发展及对中国报纸的启示。本部分内容首先对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为代表的财经报纸以及《纽约时报》付费墙的尝试与成功。其次,探讨了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最后以“5P”(用户洞察、新闻产品、内容呈现、价格策略、促销推广)为框架分析了对中国报纸的启示。4.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的战略与策略思考。付费墙不应只被视为是数字报纸的收入模型之一,围绕付费墙的适用问题以及如何构建,必须要有商业模式的整体架构支撑。本部分首先站在商业模式视角分析了数字报纸设置付费墙的战略环境、免费模式或付费模式的战略选择,并提出了构建付费墙的五大战略核心要素。最后,围绕产品和服务、目标用户、收入模型、价值评估和资源型平台这五大战略要素阐述了数字报纸付费墙的构建策略。在政策、市场、技术和资本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呈现诸多走势和变局。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成熟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强大的整合功能和扩张性,报业迎来裂变、重组和创新的契机。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研究,是建立于好的新闻产品应该获得尊重和获取价值这一基本认知之上,旨在为报媒积极探寻基于新闻产品价值之上的多种盈利模式,由此力求带动整体报媒商业模式的创新与经营发展的变革性探索,为建立健全报媒准入和退出机制、科学配置报刊资源提供依据,从而提升报媒竞争力,推动报业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近一步实现功能聚合、跨界整合,以实现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的发展目标。

秦朔[9](2015)在《新时期中国财经媒体回顾与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改革开放孕育而生的中国财经媒体,已经走过了36年的道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媒体作用,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上世纪80年代:与经济改革同行 新时期财经媒体的先声是1979年10月1日创刊、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市场报》,其创始人、《人民日报》副总编安

张利平[10](2014)在《《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文中认为媒介融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应对媒体剧变的最炙手可热的战略。报纸是传统媒体的代表,也是21世纪媒体的最大输家,由于互联网竞争者引领新闻商业化、大幅缩减广告成本,曾经定义美国新闻业的大城市日报面临其商业模式的崩溃,报业寒冬中的美国许多报纸媒体组织将“媒介融合”视为应对数字新媒体时代报媒不确定未来的最佳途径。作为世界一流的商业出版物,《华尔街日报》总付费发行量自2007年起迄今保持美国最大,日报在报业颓势明显的互联网时代中的骄人业绩发人深省。新时期的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已经不是单纯的报纸,而是报纸、通讯社、网站、视频、APP应用、新闻信、杂志、专利数据库、会议等等在内的综合体。《华尔街日报》顺应时势,勇于迎接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探索报业媒介融合之道的战略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是对《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个案研究,运用传播学、媒介融合、战略管理和现代组织理论等理论资源,采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调查研究、历时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的分析、选择和实施进行了系统剖析。首先,文献综述梳理了关于媒介融合的现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其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构建媒介融合的理论框架、宏观上分析媒介融合的动因和微观上的融合新闻研究;而媒介融合实践研究的核心就是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变革,具体可细分为宏观产业变革的总体性分析、中观产业融合渠道研究和微观媒体变革案例研究三大范畴,总体上国内外媒介融合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网融合”背景下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融合研究。其次,论文历时梳理了《华尔街日报》创刊125年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叙述了日报在前融合时期、克莱伦斯·巴伦时期、伯纳德·基尔格时期、华伦·菲利普时期、彼得·卡恩时期和鲁伯特·默多克时期的主要融合大事和融合特点。随后,论文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外部战略环境,并用VRIO模型剖析日报的内部资源,得出《华尔街日报》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品牌、内容和受众,并在日报使命构想和SWOT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愿景目标,即“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接下来,论文从新闻融合战略和经济融合战略两方面论述了《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选择,其中新闻融合战略又分内容融合和终端融合,前者包括报道范围的融合拓展、内容多媒体呈现、强势视频战略、定制内容的增值服务、品牌内容的延伸和整合、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式融合、团队报道和融合记者报道和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九个方面的内容融合战略,后者包括无处不在的WSJ.com网站、视频终端、社交网络平台、移动终端四个方面的终端融合战略;《华尔街日报》的经济融合战略包括“付费墙”模式与免费模式的融合、全球广告销售网络及融合广告、平台广告销售战略、视频广告战略、原生广告战略、活动营销战略、数据库营销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八个方面。随后,关于《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论文首先论述了日报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然后从组织制度、资源配置、知识管理和沟通交流四个方面阐述了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最后介绍了《华尔街日报》的融合文化建设,包括责任型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文化、合作型组织文化和开放型组织文化四种文化类型。此外,论文提炼出日报重要的融合理念一—在内容和技术的交叉点创造受众体验、从印刷第一,到数字第一,再到移动第一、数据和内容及经营的融合、融合打造独家新闻和实时新闻,并且运用李奇·高登的经典媒介融合模式和拉里·达利的“融合连续体”框架来检验《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全面性和深入度,得出的结论是日报的融合是全面的,日报的融合程度在逐步加深,但距离达利的“完全融合”仍然存在上升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论文总结了《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趋势和不足。最后,论文提出了《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对于中国大陆报纸的理念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大陆报纸要重构融合型产品平台、重构融合型经营平台及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二、《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合作创办俄文《新闻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合作创办俄文《新闻报》(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有关企业形象的研究现状
    (五)有关华为公司的研究现状
        1.对华为国际战略角度的研究
        2.对华为企业文化和跨文化角度研究
        3.对于华为在媒体中企业形象的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类目建构
    (四)创新之处
二、关于华为公司报道内容分析
    (一)报道数量
    (二)报道来源
        1.报道来源以原创为主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报道来源渠道单一
        3.小结
三、关于华为公司报道方式分析
    (一)报道体裁
        1.《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透视俄罗斯》报道体裁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报道体裁分析
        3.小结
    (二)报道篇幅
        1.报道以中长篇幅为主
        2.长篇幅报道比例低
四、关于华为公司的报道议题和报道态度分析
    (一)报道议题
        1.《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透视俄罗斯》议题分布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的报道议题分析
        3.总结
    (二)个案分析
        1.华为安全问题
        2.有关华为公司5G网络发展、建设问题
    (三)报道态度
        1.《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与《透视俄罗斯》报道态度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报道态度
        3.总结
五、俄罗斯媒体中的华为企业形象
    (一)重视创新和研发的技术型公司
    (二)重视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威胁美国国防安全
六、关于3家媒体对华为公司新闻报道研究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议程设置视角下博鳌亚洲论坛报道比较研究 ——以《经济日报》和《金融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关于议程设置研究
        1.2.3 国内财经报道研究
        1.2.4 国内博鳌亚洲论坛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设计
第2章 《经济日报》与《金融时报》博鳌亚洲论坛议程设置比较分析
    2.1 《经济日报》与《金融时报》博鳌亚洲论坛议程设置共性分析
        2.1.1 凸显政经,设置议程
        2.1.2 营造环境,引导舆论
        2.1.3 制造共识,强化认知
    2.2 《经济日报》与《金融时报》博鳌亚洲论坛议程设置差异性分析
        2.2.1 报道体裁设置差异
        2.2.2 报道形式设置差异
        2.2.3 报道主题设置差异
        2.2.4 报道向度设置差异
        2.2.5 报道内容设置差异
        2.2.6 报道消息来源设置差异
第3章 《经济日报》与《金融时报》博鳌亚洲论坛议程设置差异化成因
    3.1 外部因素
        3.1.1 政治制度差异
        3.1.2 经济环境差异
        3.1.3 文化氛围差异
    3.2 内部因素
        3.2.1 媒介组织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3.2.2 媒介组织之间的相互影响
        3.2.3 新闻生产流程的影响
        3.2.4 新闻从业人员的影响
第4章 《经济日报》与《金融时报》博鳌亚洲论坛议程设置评价及优化
    4.1 《经济日报》与《金融时报》博鳌亚洲论坛议程设置评价
        4.1.1 《经济日报》与《金融时报》关于博鳌亚洲论坛报道优势
        4.1.2 《经济日报》与《金融时报》关于博鳌亚洲论坛报道不足
    4.2 《经济日报》与《金融时报》关于博鳌亚洲论坛报道优化
        4.2.1 《经济日报》关于博鳌亚洲论坛报道优化
        4.2.2 《金融时报》关于博鳌亚洲论坛报道优化
        4.2.3 《经济日报》与《金融时报》关于博鳌亚洲论坛报道合作机遇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第一章 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的典型模式
    第一节 在线广告收入模式
        一、自建平台争取在线广告
        二、利用自媒体谋求广告分成
    第二节 在线内容收费模式
        一、“硬”付费墙模式
        二、“软”付费墙模式
    第三节 在线增值收入模式
        一、电子商务模式
        二、有偿服务模式
第二章 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的成效审视
    第一节 在线广告难补偿线下广告
        一、线下广告加速下滑
        二、在线广告停滞不前
        三、广告在线平移失败
    第二节 在线内容收入不成气候
        一、在线内容收入有限
        二、付费墙模式难推广
    第三节 在线增值收入微乎其微
        一、增值收入难遏盈利下滑
        二、增值收入争取事倍功半
第三章 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成效的反思
    第一节 覆盖竞争令商业模式探索维艰
        一、在线广告面临的覆盖竞争
        二、在线内容面临的覆盖竞争
        三、在线增值面临的覆盖竞争
    第二节 网络经济致商业模式探索无功
        一、在线广告市场的“赢家通吃”
        二、在线内容市场的“赢家通吃”
    第三节 流量缺失成商业模式发展症结
        一、报媒难以建成内容流量入口
        二、报媒难借内容有效激活流量
第四章 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实践艰难的启示
    第一节 商业模式缺失与中国报业分类发展建议
        一、报媒商业模式缺失渐成必然
        二、报业分类发展及其基本诉求
    第二节 专业化内容在线商业模式再探索的前瞻
        一、基于报媒商业模式发展史的思考
        二、基于新媒体平台商业模式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作品研究 ——以1998-2019年获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解释性报道的一般理论
    2.1 解释性报道的定义
    2.2 解释性报道崛起的缘由
        2.2.1 时代的呼唤和民众的需要
        2.2.2 客观主义理论和客观报道的沦陷
        2.2.3 社会责任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2.2.4 广播电视业的发展
    2.3 解释性报道的基本特点
        2.3.1 侧重揭示新闻的含义及影响
        2.3.2 整合背景材料,挖掘新闻以外的新闻
        2.3.3 预测事态的发展趋势
        2.3.4 坚持用事实说话
3 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的设立及获奖作品生产者研究
    3.1 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的设立
        3.1.1 普利策新闻奖简介
        3.1.2 奖项的评选标准
        3.1.3 奖项的由来与发展
    3.2 获奖作品生产者情况研究
        3.2.1 高级严肃报纸是奖项的主要赢家
        3.2.2 多元包容的媒体格局成为获奖趋势
        3.2.3 东北部媒体占据绝对多数
        3.2.4 获奖记者情况分析
    3.3 获奖报道生产者特征背后的内在原因
4 获奖作品选题研究
    4.1 解释性报道选题的四大常规领域
        4.1.1 经济类选题
        4.1.2 科教文卫类选题
        4.1.3 政法类选题
        4.1.4 社会类选题
    4.2 解释性报道选题的基本特点
        4.2.1 聚焦负面选题,不乏中性选题
        4.2.2 深挖静态选题
        4.2.3 视野广阔的监督性
        4.2.4 本土化特色突出
    4.3 获奖报道选题特征背后的内在原因
5 获奖作品写作特点研究
    5.1 长篇幅是获奖作品的显着特征
    5.2 报道结构以章回体和华尔街日报体为主
        5.2.1 获奖报道主要结构之章回体
        5.2.2 获奖报道主要结构之华尔街日报体
    5.3 依托新闻事实的夹叙夹议
    5.4 四类典型背景资料
        5.4.1 社会类背景资料
        5.4.2 历史类背景资料
        5.4.3 人物类背景资料
        5.4.4 知识类背景资料
    5.5 五类典型解释手段
        5.5.1 用引语来解释新闻
        5.5.2 用数据来解释新闻
        5.5.3 用图示来解释新闻
        5.5.4 用文件来解释新闻
        5.5.5 用案例来解释新闻
6 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启示
    6.1 解释性报道在中国新闻评奖制度中的缺位
    6.2 中国发展解释性报道的现实意义
        6.2.1 经济类新闻:突破涉税报道局限性
        6.2.2 政法类新闻:平衡“政”与“法”
        6.2.3 科教文卫类新闻:开创健康传播新路径
        6.2.4 社会类新闻:剖析社会现象背后的宏观意义
    6.3 对中国发展解释性报道的建议
        6.3.1 完善评奖制度,引导具有解释意识的新闻业
        6.3.2 培养专家型记者,重塑媒体威信
        6.3.3 抓住融合新闻时代的发展契机
        6.3.4 厘清新闻述评与解释性报道的区别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5)美国《侨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学术要点
第一章 《侨报》创办前后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侨报》创办前的美国华文传媒
    第二节 《侨报》在美国的创刊及发展
第二章 《侨报》中报道政治、经济方面的新闻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正面报道政治新闻
    第二节 真实报道经济新闻
    小结
第三章 《侨报》中报道社会生活、灾难事故的新闻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全面报道社会生活
    第二节 客观报道灾难事故
    小结
第四章 《侨报》中报道军事科技、文体教育的新闻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第一节 积极报道军事科技
    第二节 广泛报道文体教育
    小结
第五章 《侨报》中新闻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特点与作用
    第一节 《侨报》中新闻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特点
    第二节 《侨报》中新闻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及其失败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
第一章 加速恶化的报业危机
    第一节 广告收入断崖式下跌
        一、新世纪初开始的初步下滑
        二、次贷危机下的大幅缩减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断崖式下滑
    第二节 受众加速流失
        一、报纸发行总量剧减
        二、年轻受众丧失殆尽
    第三节 报纸倒闭者剧增
        一、西方国家报纸倒闭潮愈演愈烈
        二、国内报纸濒困者与日剧增
第二章 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实践
    第一节 传统商业模式在线延伸
        一、争取在线内容收入
        二、阻断广告收入下滑
    第二节 依托主业拓展相关业务
        一、依靠内容进入图书出版
        二、依托发行发展物流配送
        三、凭借传播开展信息咨询
    第三节 跨行业投资开源拓收
        一、有选择发展垂直电商
        二、借助并购进入文娱业
        三、投资地产等高利润行业
第三章 报业自救商业模式探索的失败
    第一节 传统商业模式无法在线复制
        一、在线内容收入微乎其微
        二、广告收入下滑趋势加速
    第二节 关联收入拓展收效甚微
        一、关联收入杯水车薪
        二、关联业务竞争激烈
    第三节 跨业投资转型鲜有成效
        一、跨业投资难具普遍性
        二、跨业投资收益难如初愿
第四章 报业商业模式探索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 报业遭遇多方覆盖竞争
        一、社交媒体对报业的覆盖竞争
        二、搜索引擎对报业的覆盖竞争
        三、在线应用对报业的覆盖竞争
    第二节 报业内容收费存在瓶颈
        一、受众存在免费阅读内容的习惯
        二、专注注意力的内容难以收费
        三、报业面临覆盖竞争无法收费
    第三节 报业广告面临多重竞争
        一、在线新闻平台分食广告收入
        二、新媒体生态圈侵吞广告收入
第五章 商业模式缺失下的报业发展前瞻
    第一节 报业发展的两种趋势
        一、市场化报纸或逐步消亡
        二、公益性报纸由财政供给
    第二节 专业内容商业模式待重塑
        一、报业消亡引致专业内容缺口
        二、报业自救失败引致专业内容商业模式缺失
        三、专业内容商业模式重塑的基本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英美财经媒体涉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框架研究 ——以《金融时报》亚洲版、《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指向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定义与概念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报道框架的研究
    2.2 关于外媒报道框架的研究
    2.3 关于《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研究
    2.4 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
    3.2 内容分析法
    3.3 文本分析法
    3.4 调查目标的界定
    3.5 时间段的确定
    3.6 抽样方法
    3.7 编码变量定义
    3.8 编码及编码员信度分析
第四章 数据分析
    4.1 总样本情况统计分析
    4.2 样本详解、分析及对比
    4.3 结果呈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本分析
    5.1 对于涉及“一带一路”报道的文本分析
    5.2 对于涉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报道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关于英美媒体涉“一带一路”战略报道框架的总结
    6.2 本研究存在的缺陷
附表1:《金融时报》亚洲版和《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关于“一带一路”战略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编码表
附表2:《金融时报》亚洲版和《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涉及“一带一路”战略新闻报道的文本分析编码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数字报纸研究综述
        1.2.2 付费墙研究综述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数字报纸
        1.3.2 付费墙
        1.3.3 商业模式
    1.4 研究思路、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总体思路
        1.4.2 理论工具
        1.4.3 研究方法
2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报纸发展与付费墙构建
    2.1 我国数字报纸发展历程
        2.1.1 数字报纸初创期(1993—1998)
        2.1.2 新闻网站的兴起(1999—2004)
        2.1.3 数字报业与全媒体融合的探索(2005—2012)
        2.1.4 报媒数字新产品的不断涌现(2012至今)
    2.2 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现状
        2.2.1 温州日报为代表的地方性报媒的尝试
        2.2.2 《人民日报》构建与调整的付费墙策略
        2.2.3 财经类数字报纸付费墙实施情况
        2.2.4 “上海观察”为代表的报媒新产品的付费墙
3 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中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3.1 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中的问题
        3.1.1 网上信息产权意识不强,新闻产品缺少保护
        3.1.2 付费内容缺乏独特性与竞争力,难获读者认同、认购
        3.1.3 将付费墙概念等同于“付费订阅”,实施策略单一
        3.1.4 建构平台老旧,与其他融合性平台配合失误
        3.1.5 推介手段单一,缺乏有效传播策略
    3.2 制约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宏观层次分析:我国传媒制度管理与市场走向
        3.2.2 中观层次分析:报媒与新媒体在新闻消费领域的竞合关系
        3.2.3 微观层次分析:我国报媒具体付费墙策略
4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报纸的启示
    4.1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发展历程
        4.1.1 《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财经报纸率先设立付费墙
        4.1.2 《纽约时报》付费墙的尝试与成功
        4.1.3 其他地方性报纸付费墙的构建
    4.2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4.2.1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面临的挑战
        4.2.2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的发展趋势
    4.3 西方数字报纸付费墙对中国报纸的启示
        4.3.1 基于数据分析的用户洞察(People)
        4.3.2 积极创新有价值的新闻产品(Product)
        4.3.3 多元化平台之上的内容呈现(Presentation)
        4.3.4 自选套餐式的价格策略(Price)
        4.3.5 迎合目标用户体验需求的促销推广(Promotion)
5 我国数字报纸付费墙构建的战略与策略思考
    5.1 商业模式视角下数字报纸构建付费墙的战略思考
        5.1.1 战略环境:传媒规制、版权管理的优化完善
        5.1.2 战略抉择:免费模式还是付费模式
        5.1.3 战略实施:构建付费墙模式核心要素
    5.2 构建付费墙策略之一:优化产品和服务
        5.2.1 理念认知升级:从次级产品到核心产品
        5.2.2 产品形态创新:从数字报纸到报媒新产品
        5.2.3 产品服务拓展:从新闻资讯到综合服务
    5.3 构建付费墙策略之二:打造“用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5.3.1 定位目标用户,培养利基市场
        5.3.2 重视用户参与、体验和协同式生产
    5.4 构建付费墙策略之三:制定科学收入模型
        5.4.1 付费墙模式的合作共建
        5.4.2 并行不悖的广告营收新战略
        5.4.3 积极构建多元化收入模型
    5.5 构建付费墙策略之四:完善价值评估
        5.5.1 需升级的出版质量评估
        5.5.2 品牌价值评估
        5.5.3 财务管理与资产价值评估
    5.6 构建付费墙策略之五:打造资源型平台
        5.6.1 复制式平台的升级改造
        5.6.2 新创式资源型平台
6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媒介融合
        1.2.2 关于《华尔街日报》和《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
        1.2.3 关于战略管理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发展历程
    2.1 前融合时期(1882-1902年)
    2.2 班克罗夫特家族时代的融合(1902-2007年)
        2.2.1 克莱伦斯·巴伦时期(1902-1941年):专业化的开始
        2.2.2 伯纳德·基尔格时期(1941-1967年):基尔格革命
        2.2.3 华伦·菲利普时期(1967-1988年):菲利普扩张
        2.2.4 彼得·卡恩时期(1989-2007年):数字化融合的发展
    2.3 默多克时代的融合(2007年至今)
        2.3.1 《华尔街日报》的“默多克式进化”
        2.3.2 “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融合战略
3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战略环境与使命愿景分析
    3.1 《华尔街日报》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华尔街日报》内部战略环境分析
        3.2.1 《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资源构成
        3.2.2 《华尔街日报》资源的VRIO框架分析——日报核心竞争力
    3.3 《华尔街日报》的使命和愿景
        3.3.1 道琼斯和《华尔街日报》的使命构想
        3.3.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SWOT分析
        3.3.3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的愿景目标——“无处不在的《华尔街日报》”
4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选择
    4.1 《华尔街日报》的新闻融合战略
        4.1.1 内容融合战略
        4.1.2 终端融合战略
    4.2 《华尔街日报》的经济融合战略
        4.2.1 “付费墙”模式与免费模式的融合
        4.2.2 全球广告销售网络及融合广告
        4.2.3 平台广告销售战略
        4.2.4 视频广告战略
        4.2.5 原生广告战略
        4.2.6 活动营销战略
        4.2.7 数据库营销战略
        4.2.8 多元化战略
5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
    5.1 《华尔街日报》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组织结构
        5.1.1 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组织结构
        5.1.2 《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部融合历程
        5.1.3 《华尔街日报》的组织结构和采编流程
    5.2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过程
        5.2.1 组织制度
        5.2.2 资源配置
        5.2.3 知识管理
        5.2.4 沟通交流
    5.3 《华尔街日报》融合的组织文化建设
        5.3.1 责任型组织文化
        5.3.2 学习型组织文化
        5.3.3 合作型组织文化
        5.3.4 开放型组织文化
    5.4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理念和融合程度
        5.4.1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理念
        5.4.2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模式和融合程度分析
6 《华尔街日报》媒介融合战略对中国大陆报纸的启示
    6.1 理念的启示
        6.1.1 用户思维融合理念
        6.1.2 平台思维融合理念
        6.1.3 跨界思维融合理念
    6.2 重构融合型产品平台
        6.2.1 《华尔街日报》的融合型产品平台
        6.2.2 融合型产品平台重构机制
    6.3 重构融合型经营平台
        6.3.1 员工平台
        6.3.2 商务经营平台
        6.3.3 受众平台
        6.3.4 融合型经营平台重构机制
    6.4 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6.4.1 拥抱媒介融合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6.4.2 构建融合型平台生态圈
        6.4.3 融合构建新型主流媒体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相关科研成果
后记

四、《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合作创办俄文《新闻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研究[D]. 张蕾.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议程设置视角下博鳌亚洲论坛报道比较研究 ——以《经济日报》和《金融时报》为例[D]. 杨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3]报媒系新兴媒体商业模式研究[D]. 肖杨.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作品研究 ——以1998-2019年获奖作品为例[D]. 王政. 浙江传媒学院, 2020(12)
  • [5]美国《侨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D]. 郝昱.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6]报业自救的商业模式探索及其失败原因分析[D]. 牟俊奕.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5)
  • [7]英美财经媒体涉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报道框架研究 ——以《金融时报》亚洲版、《华尔街日报》亚洲版报道为例[D]. 陈莎莎.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8]数字报纸付费墙研究[D]. 迟强. 武汉大学, 2015(01)
  • [9]新时期中国财经媒体回顾与启示[N]. 秦朔. 第一财经日报, 2015
  • [10]《华尔街日报》的媒介融合战略[D]. 张利平. 武汉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合作推出俄罗斯《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