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Ar/~(39)西天山蓝片岩榴辉岩形成与抬升的Ar年龄记录

~(40)Ar/~(39)西天山蓝片岩榴辉岩形成与抬升的Ar年龄记录

一、西天山蓝片岩榴辉岩形成和抬升的~(40)Ar/~(39)Ar年龄记录(论文文献综述)

董宇超[1](2021)在《西藏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文中认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被认为是约束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和反演古大洋演化史的重要证据。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位于拉萨板块的中部,是近年来青藏高原上新识别的一条重要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被认为是青藏高原高压变质作用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进展。自松多地区榴辉岩发现以来,在吉朗、新达多、白朗等地区又陆续发现了新的榴辉岩露头,不仅扩大了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分布范围,并且在年代学、变质温压条件和变质相平衡模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榴辉岩受后期改造作用明显以及区域上复杂的构造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程度仍然较低,关于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属性、形成机制及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等问题仍尚未解决。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内的榴辉岩样品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研究表明,松多地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266Ma-265Ma,锆石206P/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6.4±9.3Ma、265.1±5.3Ma和266.5±2.5Ma;龙崖松多地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268Ma-261Ma,锆石206P/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8.3±7.3Ma、260.5±6Ma和261±5.1Ma;吉朗榴辉岩的锆石206P/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54±12Ma,因此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为中二叠世。通过对松多和龙崖松多地区榴辉岩的直接围岩中白云母进行40Ar-39Ar同位素测年,获得的有效坪年龄分别为234.9±2.7Ma和223.3±2.3Ma,表明其折返时代为晚三叠世。结合白朗地区报道的峰期变质时代为晚三叠世的榴辉岩数据,本文认为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相变质作用主要分为中晚二叠世(274Ma-254Ma)和晚三叠世(238Ma-230Ma)两个时期。在对榴辉岩的岩相学、矿相学的研究基础上,结合电子探针成分测试结果,确定了松多和龙崖松多地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矿物组合,标定了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最终获得松多地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P—T条件为606—695℃和23.5—27.5k Pa;龙崖松多地区榴辉岩峰期变质的P—T条件为593—679℃和21.6—25.8k P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内中晚二叠世的榴辉岩具有低硅、富镁、铝的特征,与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似;Ti O2含量变化较大,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变化趋势分组明显,具有N-MORB和E-MORB的原岩属性;晚三叠世榴辉岩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典型的OIB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上中二叠世OIB型蛇绿岩与晚石炭世的OIB型火山岩等证据,本文认为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上具有不同地球化学属性的榴辉岩可能是地幔柱和大洋中脊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由于其易于开采、可利用组分高和对环境污染小的特点,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上榴辉岩中金红石矿物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利用地球化学手段分析这些岩石的Ti O2含量,发现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可能存在富钛的基性原岩,这是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形成的物质基础;榴辉岩的温压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上存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变质作用,这有利于金红石的大量保存;此外,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时代及其直接接触围岩的40Ar-39Ar的测年结果,表明松多高压变质带上的榴辉岩都具有较快的折返速率,有利于榴辉岩中金红石的保存。因此,本文认为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榴辉岩型金红石矿床具备成矿的基本条件,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通过对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结果,结合区域蛇绿岩、岩浆岩以及地层等方面的资料,本文探讨了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了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演化模式。晚石炭-早二叠世(~300Ma),松多古特提斯洋初具规模,区域上广泛出露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松多岩组代表了松多古特提斯洋盆初始打开过程中的沉积记录;中晚二叠世(274Ma-254Ma),松多古特提斯洋发生洋内俯冲作用,晚二叠世榴辉岩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晚三叠世(238Ma-230Ma),区域上一部分洋岛基座(OIB型洋壳)随着松多古特提斯洋壳持续俯冲向下被拖拽至地幔深处,在晚三叠世形成白朗榴辉岩,随着俯冲板片断离产生的巨大差应力作用将白朗榴辉岩沿着俯冲通道折返回地表;早侏罗世(199Ma-163Ma),在中拉萨地块南缘形成了火山-岩浆弧,早侏罗世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侵位于上石炭-下二叠统松多岩组之中;并伴随着中拉萨地块南缘及蛇绿岩残片的向南增生,形成了区域内早侏罗世弧岩浆作用。

陈安霞[2](2021)在《金属稳定同位素对俯冲带流体性质的制约》文中研究表明俯冲带流体由俯冲板片中含水矿物变质脱水形成,流体性质对于研究壳幔物质循环、岛弧火山活动、地幔和岛弧的氧化还原状态、地震和成矿等重大科学问题至关重要。虽然前人对俯冲带流体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碳酸盐和硅质岩等特殊沉积端元对俯冲带流体成分的影响、俯冲带流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流体在俯冲隧道运移过程中有没有被改造、流体的来源等问题依然不清楚。金属稳定同位素近二十年来蓬勃发展,分析测试方法日渐成熟,储库的认识、机理的研究逐步深入,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天体化学、壳幔形成与演化、岩浆作用、成矿及古环境等不同地质过程的研究中。同时,金属稳定同位素在示踪物质来源和地质过程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是研究俯冲带流体性质的新工具。例如,Si在俯冲带流体中富集,Si同位素在高温热液过程中可以发生较大的分馏;Fe是一个变价元素,Fe同位素可以反映氧化还原状态;而Ba元素在地壳物质中高度富集,Ba同位素对水岩反应敏感。将这些金属稳定同位素体系与俯冲带流体相关的变质岩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揭示一些传统地质方法无法认识到的现象。本论文分别研究了与大洋俯冲带流体相关的缅甸硬玉岩的Si-Fe同位素,及与大陆俯冲带流体相关的西阿尔卑斯白片岩和大别山硬玉石英岩的Ba同位素,希望能对流体溶质来源及水岩反应过程中流体和岩石成分的改变有一个新的制约。缅甸硬玉岩是弧前俯冲带流体直接沉淀或交代超基性岩形成,其化学成分可以直观地反映俯冲带流体组成及特征。其中,流体结晶形成的白色硬玉岩具有比目前报道的火成岩明显偏重的Si同位素组成(δ30Si=-0.04‰~0.23‰),流体交代形成的绿色硬玉岩(δ30Si=-0.35‰~0.03‰)和富角闪石岩(δ30Si=-0.33‰~0.05‰)的Si同位素也有不同程度的偏重,但比白色硬玉岩略轻,这说明形成硬玉岩的流体Si同位素比全硅酸盐地球偏重。根据硬玉-石英-流体之间的Si同位素平衡分馏系数,我们推测形成硬玉岩的流体Si同位素组成在0.7‰~1.2‰。同时,硬玉岩及富角闪石岩的δ30Si与SiO2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其斜率(0.0639)明显高于火成岩演化斜率0.0056,这种相关性不是由岩浆演化或矿物分离结晶引起,可以用流体-岩石间的混合模型来解释,模型显示绿色硬玉岩和富角闪石岩中有0~25%不等的Si质来自流体。由于深海泥质沉积、蚀变洋壳及地幔蛇纹岩脱出流体δ30Si相对较低,具有高δ30Si特征的深海硅质沉积可能是俯冲带流体重Si同位素的主要来源。因此,Si同位素可用于示踪俯冲带流体中溶质来源。缅甸硬玉岩的Fe同位素却显示与Si同位素完全不同的、比火成岩偏轻的特征,白色硬玉岩Fe同位素整体偏轻且变化范围大(δ56Fe=0.60‰~-0.04‰),绿色硬玉岩(δ56Fe=-0.44‰~-0.19‰)与富角闪石岩(δ56Fe=-0.47‰~-0.23‰)的Fe同位素变化范围相近。分析表明硬玉岩的轻Fe同位素特征不是由风化、动力学分馏及溶解-再沉淀过程导致。白色硬玉岩δ56Fe与Mg/(Mg+Fe)、V/Sc、Zn含量及Eu/Eu*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形成白色硬玉岩的流体为富集轻Fe同位素的流体与蚀变洋壳脱出流体的混合。绿色硬玉岩δ56Fe与Mg/(Mg+Fe)、Ba/Th和Cr含量等有很好的相关性,说明绿色硬玉岩是由这种富集轻Fe同位素的流体交代铬铁矿形成。而这种轻铁同位素最有可能来自富Fe碳酸盐的溶解。根据流体富集轻Fe同位素及富含甲烷流体包裹体等特点,我们推测俯冲带流体局部相对还原。这种富集轻Fe同位素碳酸盐的俯冲对岛弧及局部地幔的Fe同位素组成具有重要影响,同时可以促进非生物成因甲烷的形成。西阿尔卑斯白片岩是在陆壳深俯冲过程中,蛇纹岩来源的流体交代变花岗岩形成的超高压变质岩。由于Ba同位素在水岩作用过程中可以发生较大的分馏,白片岩的Ba同位素组成可以记录俯冲带流体在运移过程中化学成分是否发生改变。本文测量了西阿尔卑斯白片岩及变花岗岩原岩的Ba同位素组成,发现变花岗岩原岩δ138Ba变化范围相对较小(δ138Ba=-0.25‰~0.26‰),而白片岩在Ba元素强烈丢失的同时,δ138Ba从-0.99‰升高至0.48‰。在排除了风化、退变质及动力学过程的影响后,我们认为这一变化过程是由俯冲隧道中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引起,水岩反应过程中Ba同位素的分馏行为可通过一个概念模型来模拟。俯冲隧道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运移通道,同时还是一个强水岩反应带,在俯冲隧道内流体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水岩反应过程中流体的Ba同位素组成相对岩石偏重。俯冲隧道内流体化学成分的改变可显着影响俯冲物质循环,并对我们认识岛弧火山岩的Ba同位素组成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与白片岩不同,大别山硬玉石英岩的Ba同位素变化范围大(δ138Ba=-0.50‰~0.11‰),但整体比大陆上地壳偏轻。Ba同位素与Ba含量的对数值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并显示随流体活动性元素(K、Cs和Rb)减少Ba同位素变轻,随Al、Mg、Ca含量增加Ba同位素变轻的现象,这反映了水岩作用过程中流体将重Ba同位素和流体活动性元素带走,流体可能来源于黑云母的分解。同时硬玉石英岩带的东部岩石受流体作用较强,Ba同位素偏轻明显。大陆俯冲带流体对于后碰撞岛弧型火山岩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显示,俯冲物质尤其是一些特殊的沉积端元对流体同位素组成影响较大,俯冲隧道是一个强水岩反应带,水岩反应过程中流体和岩石的成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金属稳定同位素是研究俯冲带流体溶质来源及变化的有力工具。

肖文交,宋东方,Brian F.WINDLEY,李继亮,韩春明,万博,张继恩,敖松坚,张志勇[3](2019)在《中亚增生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中亚造山带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大陆动力学和成矿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文章简要概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亚造山带研究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20世纪50~70年代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奠基时期,各地质研究学派理论相继运用于解释中亚地区的地质演化.改革开放初期,李春昱先生等开创性地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析北疆及兴蒙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出了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中朝-塔里木三大板块俯冲-碰撞的认识,并提出了索伦山至延边缝合线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中亚造山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前苏联学者提出了多陆块碰撞模型;土耳其学者提出了单一岛弧增生模型,指出中亚造山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碰撞造山带.中国学者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蛇绿岩、高压变质岩等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划分了主要缝合带. 1999年,"中亚成矿域"概念被提出,并与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并称全球三大成矿域.进入21世纪,鉴于中亚在大陆增生理论和成矿机制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中亚造山带研究成为国际学术前沿.中国在中亚地区布局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催生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包括微陆块属性、蛇绿岩时代和构造背景、岩浆弧性质、增生楔识别和解剖、区域变质-变形作用、俯冲带(超)高压变质作用、洋中脊俯冲、地幔柱与板块相互作用、多岛海构造古地理与复式增生造山时空格架、大陆增生、增生成矿、构造叠加改造等.这些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展望未来,中亚造山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1)古亚洲洋早期演化历史及起始俯冲机制;(2)古亚洲洋外部造山带(Extroversion)的增生机制;(3)古亚洲洋地幔属性及其时空分布;(4)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相互作用过程;(5)显生宙大陆增生机制及其全球对比;(6)中亚成矿域增生成矿机制;(7)大陆改造机制.

曹玉闯[4](2017)在《巴尔喀什—伊犁晚古生代活动陆缘构造岩浆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巴尔喀什-伊犁山弯构造位于中亚造山带西南缘,呈弧形展布,该区域大量出露晚古生代岩浆岩。西天山伊犁板块是其东缘重要组成部分,伊犁南北缘广泛出露晚泥盆-晚石炭世火山岩。关于这些火山岩的成因和构造环境一直存在争议,包括陆内裂谷、与地慢柱相关大火成岩省、岛弧或大陆弧和弧后伸展等多种模式。为进一步论证该区域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我们对伊犁板块南缘晚古生代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分析,同时综合整理了伊犁板块火山岩及境外巴尔喀什活动陆缘岩浆岩文献资料,并结合伊犁南北缘蛇绿岩带及其他地质依据来整体约束中亚造山带西南缘晚古生代增生构造动力学机制,是单向俯冲还是双向俯冲,单向俯冲模式中是南天山洋北向俯冲还是北天山洋南向俯冲。西天山伊犁南缘火山岩主要由安山岩、粗安岩、流纹岩、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组成,呈现基性-中性-酸性连续过渡的完整序列,以钙碱性系列为特征。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Ba,K)并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 Ti),显示出典型岛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火山岩具有较正的εNd(t)值(+0.9~+5.6),不同的初始87Sr/86Sr值(0.70338-0.71200)和前寒武纪Nd模式年龄(0.79~1.33Ga),表明这些火山岩可能是由亏损地慢部分熔融形成并受到了前寒武纪陆壳基底不同程度的影响,应形成于俯冲带之上的大陆边缘岛弧环境。虽然整个伊犁板块火成岩具有一致的岛弧特征,但其南缘部分晚石炭世火山岩类似OIB型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及其他微量元素特征表明,晚石炭世伊犁南部可能处于弧后拉张环境。火山岩年代学统计表明,岛弧火山作用于晚泥盆世(~386Ma)开始于伊犁板块北缘,随后逐渐向南迁移并于早石炭世中期(~340Ma)到达南缘,最终向北折返。伊犁南缘岛弧火山作用于310Ma左右结束,洋壳俯冲则于早二叠世初期(~295Ma)终止于伊犁北缘。同时,我们整理了境外巴尔喀什活动陆缘石炭纪岛弧类型岩浆岩数据,相对于外缘花岗岩近于零的εNd(t)值和较老的Nd模式年龄而言,内缘和中部εNd(t)值明显较高且Nd模式年龄较年轻。这些特征结合花岗岩定年数据说明内缘石炭纪岩浆岩源区以新生幔源物质为主,外缘则加入较多的古老地壳物质。同时巴尔喀什内缘岩浆活动相对于外缘而言,其开始较早且结束较晚。上述特征同样支持洋盆的南向俯冲消减模式。综合整个伊犁板块内部晚古生代火山作用的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同时结合伊犁北缘发育的巴音沟蛇绿岩带,伊犁南缘科克苏-阿克牙孜一带发育的高压变质带和蛇绿混杂岩带以及境外巴尔喀什活动陆缘石炭纪岩浆活动特征,我们认为整个巴尔喀什-伊犁活动陆缘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开始于其北缘,应由准噶尔洋/北天山洋于晚泥盆世-早二叠世期间向哈萨克斯坦微大陆南向俯冲形成,晚石炭世伊犁南缘处于弧后拉张环境。早二叠世初期准噶尔洋关闭,岩浆作用结束。尽管科克苏-阿克牙孜高压变质带以北的伊犁南缘发育石炭纪岛弧岩浆岩,但鉴于吉尔吉斯中天山并不发育同时期岛弧岩浆作用,因此,本文认为环巴尔喀什-伊犁晚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增生构造与南天山洋的俯冲增生作用无关。

喻顺,陈文,孙敬博,尹继元,张彦,刘新宇,袁霞,马勋[5](2016)在《库车盆地白垩系碎屑白云母物源区示踪与构造意义》文中研究表明沉积盆地碎屑岩记录了相邻造山带构造演化及隆升剥蚀的重要信息。本文对库车盆地白垩系砂岩中的白云母进行了电子探针及40Ar/39Ar定年分析,并与天山造山带的数据对比研究表明:库车盆地白垩系砂岩中白云母为多硅白云母,硅原子数小于西南天山蓝片岩及榴辉岩中的多硅白云母,形成时的压力低于目前保留在西南天山蓝片岩中多硅白云母;白垩系砂岩多硅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396.6 Ma,与在低温高压变质带中获得的多硅白云母40Ar/39Ar年龄419310Ma一致,表明了在白垩纪西南天山低温高压变质岩带已抬升至地表遭受剥蚀,为库车盆地提供大量的物质,也表明了在白垩纪西南天山低温高压变质岩带高度(海拔)高于其南部的哈尔克山,而现今天山地貌形态显示低温高压变质岩海拔低于哈尔克山,这可能是由于新生代天山地区差异隆升剥蚀引起的。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李玺瑶,索艳慧,郭玲莉,余珊,戴黎明,李少俊,牟墩玲[6](2016)在《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文中研究说明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造山带中组成复杂,具有沟-弧-盆体系、海山、洋壳等残存记录,尤以榴辉岩发育为特征,增生造山成为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构造体系的显着独特特征。早古生代末中亚早古生代造山带多为微陆块增生造山阶段,沟-弧-盆体系发育,具有增生-软碰撞造山的特点,发生时限较晚,为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中的西昆仑、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南阿尔金、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北秦岭等围限或夹杂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具有相同的增生造山过程,整体是向南俯冲线性增生到冈瓦纳大陆北缘,现今多次重复是早古生代弯山构造所致。400 Ma左右,南部古特提斯洋和北部勉略带的打开,导致其北漂,经复杂变形改造,它们现今为一巨型弯山构造横亘在中国中部,对中国构造格局影响最为重要。

林伟,黎乐,张仲培,石永红,李秋立,薛振华,王非,吴林[7](2016)在《从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多期构造变形看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文中指出通过对西南天山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几何学和岩石变形相关运动学的详细剖析,厘定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其相关围岩的构造单元。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中部单元和南部单元。确定了每个构造单元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各个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岩石变形特征和叠加关系,确定了岩石所记录多期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根据研究区的多期构造变形特点,建立了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河地区构造演化序列。共划分出四期构造可识别的事件(E1-E4),分别代表了E1: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E2:高压-超高压岩石造山带的早期改造过程;E3:北部构造事件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影响;E4: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沿造山带系列构造分析表明,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带中发育的四期构造事件沿中天山北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各期构造事件也有一定的横向可对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期变形事件的构造背景的探讨,建立了整个天山在古生代的构造拼合过程,揭示我国西部洋壳相关的深俯冲造山带形成过程和参与深俯冲作用(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变质历史。

肖玲玲,刘福来[8](2015)在《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前寒武纪变质演化历史评述》文中认为根据变质作用程度不同,华北中部造山带早前寒武纪基底可以进一步分为高级区和花岗-绿岩带。前者变质程度可达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包括太华、吕梁、阜平、恒山、怀安、宣化等杂岩,花岗-绿岩带的变质程度较低,多为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包括登封、赞皇、五台等杂岩。已有变质演化研究表明,高级区恒山、怀安和宣化杂岩中的麻粒岩和(或)退变榴辉岩记录的峰期变质压力最高,恒山杂岩、阜平杂岩和宣化杂岩中的麻粒岩记录的峰期变质温度最高;花岗-绿岩带中的赞皇杂岩和五台杂岩出露高压斜长角闪岩和高压变泥质岩。中部带各变质杂岩中可识别出早期进变质、峰期、峰后快速降压和晚期冷却等变质阶段,拥有顺时针近等温降压型的变质作用P-T轨迹,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俯冲碰撞有关。大量变质年代学数据显示,中部带各变质杂岩中至少记录了1.85Ga、1.95Ga和2.5Ga三组变质年龄,其中,1.85Ga的变质年龄占据了主导地位,大致与区域片麻理形成的时间一致,代表变质高峰期时代;1.95Ga的变质年龄代表了峰期前的某个进变质片段;2.5Ga的变质年龄则指示了更早一期的变质事件,推测与古老陆块2.5Ga所遭受的大量幔源岩浆的侵入和底垫作用有关。然而,变质年龄与变质阶段的对应关系尚不明确。

林伟,黎乐,张仲培,石永红,李秋立,薛振华,王非,吴林[9](2015)在《从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多期构造变形看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西南天山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几何学和岩石变形相关运动学的详细剖析,厘定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及其相关围岩的构造单元。详细研究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北部单元、中部单元和南部单元。确定了每个构造单元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各个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岩石变形特征和叠加关系,确定了岩石所记录多期变形的运动学特征。根据研究区的多期构造变形特点,建立了阿克雅孜和木扎尔特河地区构造演化序列。共划分出四期构造可识别的事件(E1-E4),分别代表了E1: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E2:高压-超高压岩石造山带的早期改造过程;E3:北部构造事件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影响;E4: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沿造山带系列构造分析表明,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带中发育的四期构造事件沿中天山北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各期构造事件也有一定的横向可对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期变形事件的构造背景的探讨,建立了整个天山在古生代的构造拼合过程,揭示我国西部洋壳相关的深俯冲造山带形成过程和参与深俯冲作用(超)高压变质岩的变形变质历史。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10](2014)在《中国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石的地质特征、变质时代、P-T轨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文中提出本文重点介绍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地质特征、岩石类型、P-T轨迹、变质时代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我国显生宙造山带主要包括阿尔泰造山带、南天山-西南天山造山带、西昆仑造山带、东昆仑造山带、阿尔金-柴北缘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南秦岭勉略造山带、东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和喜马拉雅中东段造山带。这些造山带中麻粒岩的围岩有许多为蛇绿岩套或蛇绿混杂岩带,部分为副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并一起经历了麻粒岩相变质改造,造山带中大多出现一种高压麻粒岩,有的与榴辉岩并存,但少数造山带中(例如阿尔泰造山带)多种压力类型麻粒岩并存,既有低-高压泥质麻粒岩、中低压基性麻粒岩、高压基性和长英质麻粒岩,又有高温-超高温泥质麻粒岩。变质时代除个别为新元古代晚期外,变质时间多为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山期。麻粒岩的P-T轨迹除西天山木札尔特河低压麻粒岩具逆时针轨迹,反映大陆弧构造环境外,其它都是具有等温降压(ITC)特点的顺时针轨迹,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大部分为洋陆俯冲碰撞环境,少部分为陆-陆碰撞环境。目前显生宙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研究大多数尚在起步阶段,少数研究较详细,不少造山带中麻粒岩的类型和变质时代以及形成的构造背景还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新的麻粒岩产地有待发现。

二、西天山蓝片岩榴辉岩形成和抬升的~(40)Ar/~(39)Ar年龄记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天山蓝片岩榴辉岩形成和抬升的~(40)Ar/~(39)Ar年龄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进展和成果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3 蛇绿岩
    2.4 岩浆岩
        2.4.1 侵入岩概况
        2.4.2 火山岩
    2.5 高压变质带
第3章 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地质特征
    3.1 松多榴辉岩
        3.1.1 地质产状
        3.1.2 岩相学特征
        3.1.3 矿物学特征
    3.2 龙崖松多榴辉岩
        3.2.1 地质产状
        3.2.2 岩相学特征
        3.2.3 矿物学特征
    3.3 吉朗榴辉岩
    3.4 高压带变质P—T条件估算
        3.4.1 榴辉岩峰期变质温度压力条件的估算
        3.4.2 小结
第4章 松多高压/超高压带年代学研究
    4.1 样品描述与测年方法
        4.1.1 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方法
        4.1.2 ~(40)Ar-~(39)Ar测年方法
    4.2 锆石U-Pb测年结果
        4.2.1 松多榴辉岩锆石U-Pb测年结果
        4.2.2 龙崖松多榴辉岩锆石U-Pb测年结果
        4.2.3 吉朗榴辉岩锆石U-Pb测年结果
    4.3 白云母~(40)Ar-~(39)Ar测年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榴辉岩原岩属性及构造指示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2 松多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5.2.1 分析结果
        5.2.2 原岩属性探讨
    5.3 龙崖松多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5.3.1 分析结果
        5.3.2 原岩属性探讨
    5.4 吉朗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5.4.1 分析结果
        5.4.2 原岩属性探讨
    5.5 小结
第6章 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演化与构造意义
    6.1 松多地区E-MORB型榴辉岩的构造意义
    6.2 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的形成机制探讨
    6.3 松多高压/超高压带形成与演化
    6.4 榴辉岩型金红石成矿作用
第7章 结论
    7.1 取得的认识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2)金属稳定同位素对俯冲带流体性质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俯冲带流体研究进展
        1.1.1 俯冲带组成及结构
        1.1.2 俯冲过程中主要的脱水行为
        1.1.3 俯冲带流体组成
        1.1.4 俯冲带流体氧化还原状态
        1.1.5 流体对火山活动、地震及成矿的影响
    1.2 Si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1.2.1 Si的元素地球化学
        1.2.2 Si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1.2.3 储库介绍
        1.2.4 Si同位素分馏机理及应用
    1.3 Fe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1.3.1 Fe的元素地球化学
        1.3.2 Fe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1.3.3 储库介绍
        1.3.4 Fe同位素分馏机理及应用
    1.4 Ba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1.4.1 Ba的元素地球化学
        1.4.2 Ba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1.4.3 储库介绍
        1.4.4 Ba同位素分馏机理及应用
    1.5 选题依据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论文工作量小结
        1.6.1 研究内容
        1.6.2 博士期间工作量小结
第2章 缅甸硬玉岩Si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理
    2.1 引言
    2.2 地质背景介绍与样品描述
    2.3 分析结果
    2.4 讨论
        2.4.1 硬玉岩重Si同位素原因分析
        2.4.2 形成硬玉岩流体的Si同位素组成
        2.4.3 重Si同位素源区示踪
    2.5 小结
第3章 缅甸硬玉岩Fe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理
    3.1 引言
    3.2 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硬玉岩的Fe同位素组成反映流体特征
        3.3.2 Fe同位素对硬玉岩形成机制的启示
        3.3.3 轻铁同位素流体来源于富Fe碳酸盐溶解
        3.3.4 富Fe碳酸盐对地幔及岛弧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西阿尔卑斯白片岩Ba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理
    4.1 引言
    4.2 地质背景介绍与样品描述
    4.3 分析结果
    4.4 讨论
        4.4.1 白片岩Ba同位素变化由流体交代作用引起
        4.4.2 概念模型揭示白片岩及流体Ba同位素随Ba含量的变化
        4.4.3 俯冲隧道中流体成分改变的启示
    4.5 小结
第5章 大别山硬玉石英岩Ba同位素组成及分馏机理
    5.1 引言
    5.2 地质背景介绍与样品描述
    5.3 分析结果
    5.4 讨论
        5.4.1 流体作用导致的Ba同位素分馏
        5.4.2 流体来源及Ba同位素分馏机理
        5.4.3 大陆俯冲带流体的意义及作用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缅甸硬玉岩主微量及同位素数据
附录B 西阿尔卑斯白片岩主微量及同位素数据
附录C 大别山硬玉石英岩主微量及同位素数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中亚增生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的总体概况
3 改革开放40年来的研究进展
4 21世纪以来的突出研究成果
    4.1 微陆块时代与属性
    4.2 蛇绿岩时代及构造背景
    4.3 岩浆弧性质
    4.4 增生杂岩
    4.5 区域变质、变形作用
    4.6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4.7 洋中脊俯冲作用
    4.8 地幔柱与板块相互作用
    4.9 多岛海构造古地理与复式增生造山方式
    4.1 0 大陆增生机制
    4.1 1 增生成矿作用
    4.1 2 构造叠加与改造
5 未来研究展望
    5.1 古亚洲洋早期演化过程及其俯冲起始机制
    5.2 古亚洲洋外部造山带的增生机制
    5.3 古亚洲洋地幔属性及其时空分布格局
    5.4 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相互作用
    5.5 显生宙大陆增生机制及其全球对比
    5.6 中亚成矿域增生成矿机制
    5.7 大陆改造机制

(4)巴尔喀什—伊犁晚古生代活动陆缘构造岩浆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巴尔喀什-伊犁山弯构造
    2.2. 伊犁南、北缘缝合带
        2.2.1. 北天山蛇绿岩带
        2.2.2. 南缘缝合带
    2.3. 伊犁板块古生代沉积序列和岩浆弧
        2.3.1. 早古生代沉积序列
        2.3.2. 晚古生代火山-沉积序列和花岗岩
第三章 伊犁南缘区域地质概况
    3.1. 伊犁南缘乌孙山剖面
        3.1.1. 剖面描述与岩石组合
        3.1.2. 岩相学
    3.2. 伊犁南缘恰西林场北剖面
        3.2.1. 剖面描述
        3.2.2. 岩石组合
第四章 伊犁南缘晚古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分析
    4.1. 岩浆岩锆石U-Pb定年
        4.1.1. 乌孙山地区剖面样品U-Pb定年
        4.1.2. 恰西林场北剖面样品U-Pb定年
        4.1.3. 恰西林场南缘花岗岩样品U-Pb定年
    4.2. 全岩地球化学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3. 全岩Sr-Nd同位素
第五章 巴尔喀什-伊犁晚古生代岩浆作用研究
    5.1. 伊犁板块岩浆岩成因与构造背景
    5.2. 区域年代学格架
    5.3. 境外巴尔喀什活动陆缘晚古生代岩浆作用
第六章 晚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动力学机制
    6.1. 俯冲机制:南天山洋还是古准噶尔洋?
    6.2. 古准噶尔洋/北天山洋演化模式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参与项目与成果
附录

(5)库车盆地白垩系碎屑白云母物源区示踪与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分布与主要岩石学特征
3 碎屑白云母分析
    3.1 碎屑白云母成分分析
    4.2碎屑白云母年龄
4讨论
5 结论

(8)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前寒武纪变质演化历史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华北中部带变质杂岩的地质概况
    2. 1高级区地质概况
        2. 1. 1怀安宣化杂岩
        2. 1. 2恒山杂岩
        2. 1. 3阜平杂岩
        2. 1. 4吕梁杂岩
        2. 1. 5太华杂岩
    2. 2花岗-绿岩带及其它杂岩地质概况
        2. 2. 1五台杂岩
        2. 2. 2赞皇-左权杂岩
        2. 2. 3中条杂岩
        2. 2. 4登封杂岩
    2. 3中部带重要岩石类型的地质意义
        2. 3. 1高压麻粒岩-退变榴辉岩
        2. 3. 2孔兹岩系
3华北中部带变质杂岩的P-T-t轨迹
    3. 1高级区变质演化
        3. 1. 1宣化杂岩
        3. 1. 2怀安杂岩
        3. 1. 3恒山杂岩
        3. 1. 4阜平杂岩
        3. 1. 5吕梁杂岩
        3. 1. 6太华杂岩
    3. 2花岗-绿岩带及其它杂岩变质演化
        3. 2. 1五台杂岩
        3. 2. 2赞皇-左权杂岩
        3. 2. 3中条杂岩
        3. 2. 4登封杂岩
    3. 3各杂岩区变质演化特征对比
        3. 3. 1变质阶段
        3. 3. 2特征反应结构
        3. 3. 3变质时代
4讨论
    4. 1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现有演化模式
    4. 2变质作用P-T轨迹与大地构造环境的对应关系
    4. 3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变质作用P-T轨迹及其构造指示
5初步认识
    ( 1) 不同杂岩区变质程度差异明显
    ( 2) 不同杂岩区变质P-T轨迹的样式不尽相同
    ( 3) 变质年龄与P-T轨迹的对应关系尚不明确

(9)从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多期构造变形看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构造背景
3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构造格架及多期构造变形事件剖析
    3.1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E1)
    3.2高压-超高压岩石造山带的早期改造过程(E2)
    3.3北部构造事件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影响(E3)
    3.4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E4)
4多期变形时间及其区域背景
    4.1超高压-高压变质带主变形期(E1)时间及构造背景
    4.2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后期改造过程相关的变形年代及构造背景的讨论
5多期变形事件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探讨
6结论

(10)中国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石的地质特征、变质时代、P-T轨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定义
2 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分布
    2.1 新疆阿尔泰造山带麻粒岩
    2.2 天山造山带麻粒岩
        2.2.1 西天山阿吾拉勒西段麻粒岩
        2.2.2 西南天山木札尔特河一带低压麻粒岩
        2.2.3 南天山榆树沟高压-中压麻粒岩
        2.2.4 天山造山带东段尾亚地区麻粒岩
    2.3 西昆仑造山带塔什库尔干高压麻粒岩
    2.4 阿尔金造山带中的麻粒岩
        2.4.1 吐拉地区中低压泥质麻粒岩
        2.4.2 淡水泉地区的高压泥质麻粒岩
        2.4.3 阿尔金中段清水泉北巴什瓦克高压麻粒岩
        2.4.4 南阿尔金木纳布拉克地区高压泥质麻粒岩
    2.5 东昆仑造山带麻粒岩
        2.5.1 金水口地区麻粒岩
        2.5.2 清水泉地区麻粒岩
    2.6 柴北缘东端都兰地区的高压麻粒岩
    2.7 北秦岭造山带商南松树沟高压麻粒岩
    2.8 秦岭-桐柏-大别造山带麻粒岩
    2.9 南秦岭造山带勉略地区麻粒岩
    2.1 0 西藏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安多高压麻粒岩
    2.1 1 西藏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和东部的麻粒岩
        2.1 1. 1 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日玛那高压麻粒岩
        2.1 1. 2 西藏定结县的麻粒岩
        2.1 1. 3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一带的高压麻粒岩
        2.1 1. 4 喜马拉雅中段则古拉地区高压麻粒岩
3 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的变质时代
4 显生宙造山带高压基性麻粒岩与华北克拉通基底中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对比
5 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的P-T轨迹
    5.1 阿尔泰造山带超高温麻粒岩的P-T演化
    5.2 西南天山木札尔特河地区低压麻粒岩的P-T轨迹
    5.3 南天山榆树沟高压基性麻粒岩的P-T轨迹
    5.4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高压麻粒岩的变质P-T轨迹
    5.5 南阿尔金淡水泉和木纳布拉克地区高压泥质麻粒岩的P-T轨迹
    5.6 南阿尔金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的P-T轨迹
    5.7 东昆仑造山带清水泉地区高级变质岩的P-T轨迹
    5.8 柴北缘都兰地区的高压麻粒岩P-T轨迹
    5.9 北秦岭松树沟高压麻粒岩的P-T轨迹
    5.1 0 秦岭-桐柏造山带麻粒岩的P-T-t轨迹
    5.1 1 南秦岭勉略地区麻粒岩的P-T轨迹
    5.1 2 西藏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安多高压麻粒岩的P-T轨迹
    5.1 3 西藏喜马拉雅中段高压麻粒岩P-T轨迹
    5.1 4 西藏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一带麻粒岩的P-T轨迹
6 一些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产出的大地构造背景
    6.1 西南天山木札尔特河一带的低压麻粒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6.2 阿尔泰造山带各种麻粒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6.3 西昆仑山塔什库尔干高压麻粒岩的大地构造意义
    6.4 南天山榆树沟高压麻粒岩形成的地质背景
    6.5 秦岭-桐柏造山带麻粒岩及HP-UHP变质岩的大地构造背景
    6.6 南秦岭勉略造山带麻粒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6.7 阿尔金造山带中高压泥质麻粒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6.8 西藏班公湖-怒江造山带安多高压麻粒岩的大地构造背景
    6.9 西藏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麻粒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7 几点规律性的认识
    7.1 显生宙造山带中产出的麻粒岩由单一的高压麻粒岩到多种麻粒岩并存
    7.2 变质期次多
    7.3 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的成因和大地构造背景有相似性
    7.4 高压麻粒岩有的与榴辉岩和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组成双变质带
    7.5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形成于榴辉岩相变质演化过程的热松弛模式
8 存在问题

四、西天山蓝片岩榴辉岩形成和抬升的~(40)Ar/~(39)Ar年龄记录(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松多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D]. 董宇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2]金属稳定同位素对俯冲带流体性质的制约[D]. 陈安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中亚增生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J]. 肖文交,宋东方,Brian F.WINDLEY,李继亮,韩春明,万博,张继恩,敖松坚,张志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0)
  • [4]巴尔喀什—伊犁晚古生代活动陆缘构造岩浆演化[D]. 曹玉闯. 南京大学, 2017
  • [5]库车盆地白垩系碎屑白云母物源区示踪与构造意义[J]. 喻顺,陈文,孙敬博,尹继元,张彦,刘新宇,袁霞,马勋. 地质学报, 2016(08)
  • [6]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J]. 李三忠,杨朝,赵淑娟,李玺瑶,索艳慧,郭玲莉,余珊,戴黎明,李少俊,牟墩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6(04)
  • [7]从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多期构造变形看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A]. 林伟,黎乐,张仲培,石永红,李秋立,薛振华,王非,吴林.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 2016
  • [8]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早前寒武纪变质演化历史评述[J]. 肖玲玲,刘福来. 岩石学报, 2015(10)
  • [9]从西南天山超高压变质带多期构造变形看天山古生代构造演化[J]. 林伟,黎乐,张仲培,石永红,李秋立,薛振华,王非,吴林. 岩石学报, 2015(08)
  • [10]中国显生宙造山带麻粒岩相高级变质岩石的地质特征、变质时代、P-T轨迹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J]. 沈其韩,耿元生,宋会侠. 岩石学报, 2014(10)

标签:;  ;  

~(40)Ar/~(39)西天山蓝片岩榴辉岩形成与抬升的Ar年龄记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