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朋友告诉我们

新的一年,朋友告诉我们

一、新年里 朋友们对我们说(论文文献综述)

张宁[1](2021)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初心”的考察 ——基于1927-1949雨花英烈遗书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华,始终坚守着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初心。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具有永恒性的同时兼具历史性和现实性。在革命战争时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加入党组织并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的“初心”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和个人的烙印,但毋庸置疑地是始终坚守着殷殷为民的赤子之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南京及周边地区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中心坚持进行着最艰难黑暗的斗争。由于特务横行、叛徒告密等历史原因,大批的共产党人不幸被捕并最终牺牲在了雨花台刑场。他们留下的遗书真实地记录了被捕前后的公开或秘密斗争,表达了被捕入狱的悲愤心情和作为普通人对亲朋柔韧的牵挂与嘱托。但作为中国共产党员,他们在遗书中更多地表达了对于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和视死如归、绝不妥协的大无畏斗争精神,表现了超越常人的义利观,时刻将自己的生命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和人类解放紧密联结,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的生动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雨花英烈遗书可以说是考察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初心”的典型例证。基于雨花英烈的遗书考察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的“初心”,不仅是在理论层面上在建党百年之际对于立党初心与使命的厘清与回溯,更是在现实层面具有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实现新时代历史使命的时代价值。

周嘉宁[2](2020)在《浪的景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曾不知道天高地厚地以为,2003年是我青年时代最倒霉的一年。按照计划,我本应顺利度过大专最后一学期。但是四月非典疫情变得严峻,我就读的野鸡学校封校的同时,提前解散了应届生。没有对我造成具体影响,我当时已经在一所广告公司实习了整整三年,这份工作是群青跟着彬彬去日本前留给我的,他走了,我多少有点顶替的意思。和群青相比,

李颖[3](2019)在《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研究》文中认为童话作为文学领域中最受儿童欢迎的一种文学体裁,为儿童营造了充满快乐、幻想、诗意和游戏的美妙体验,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给儿童提供了成长的养料。童话是小学低年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借童话带领儿童进入到语文天地,教师在童话教学的作用下进行幼小衔接,童话及童话教学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童话和小学生存在天然的联系,表现在:童话的以乐为主彰显小学生快乐至上的天性;童话的幻想特点体现小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童话的诗意画面反映小学生独具特色的审美;童话的游戏特性贴合小学生热衷游戏的本能。但当童话走进小学低年段的课堂之后却出现了“儿童立场”的偏离,表现为:工具性强,忽视儿童的童心童趣;内容割裂,忽视儿童的感性体验;道德说教,忽视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评价单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化解读。笔者通过文献法、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童话教学偏离“儿童立场”的原因,得出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为教育者儿童观的偏差;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单一固定和片面的“文以载道”文化观影响。抓住问题的原因所在并从微观入手,尝试从更新童话教学的观念;明确童话教学的目标;科学地整合童话教学的策略;完善童话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这四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回归“儿童立场”提供建议与对策。

许溪[4](2019)在《“和平鸽”入东土记 ——和平思潮与中国美术史中的现代视觉符号》文中研究表明现今学术领域对“和平鸽”文化象征意义的历史性叙述,大多仍停留在西方宗教视角下那衔橄榄枝的鸽子当平安、和平象征的根由,似无人细思鸽子专作“和平”意象是在何时、如何进入我国并在现代历史中参与建构。本文的叙事主线围绕“和平鸽”的文化意义及视觉符号在我国的传播、接受及再创造的过程展开论述。本文首先就“和平鸽”传入以前,中国传统文艺中的鸽子文化内涵进行梳理;进而分析西学东渐影响下“和平鸽”象征意象在我国的引入、传播与知识分子们的尝试探索过程;建国后如何在多方力量推动之下成为现代文化史中的一个习以为常的文化符号和现代美术史中一个约定俗成的基本创作题材进行论述。

孙丰蕊[5](2019)在《广西壮族师公戏的考察与研究》文中认为壮族师公戏是仪式剧,亦属于傩戏之一种。本文以广西壮族师公戏为研究对象,对孕育它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起源与形成过程、特殊的演出场域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并以四个仪式个案为例,描述了壮族师公戏的展演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壮族师公戏的构成诸要素作了分析,进而概括出壮族师公戏的艺术特征。最后讨论了壮族师公戏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传承和转化问题。本论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论、附录四大部分。绪论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创新之处等作了介绍,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史梳理。壮族师公戏的形成与传承,离不开广西特殊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滋养。传统社会广西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壮族民间信仰滋生的前提;壮族多样的人生仪礼和节日民俗为师公戏展演准备了广阔的时空;广西深厚的民间口头传统为师公戏提供了艺术的滋养。壮族师公戏的文化源头是上古的巫傩文化。师公戏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萌芽期是师公戏的最初阶段,师公以舞娱神,以歌唱神,富有神秘感;发展期的壮族师公戏叙事内容进一步丰富,有了初步的角色扮演;成熟期的师公戏出现了角色的分化,形成了固定的演出程式,有比较丰富的唱腔。壮族师公戏有其特殊的演出场域。师公戏的演出场域是一种“文化时空”,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壮族师公戏的展演契机集中在民族节庆、神灵诞期、人生仪礼等节点;其展演空间散布于庙宇祠堂、村屯家屋、广场地坪、岭头山地、水塘溪边、墓地灵前等所在,演出舞台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壮族师公戏演出场域的确立,与其娱神的本质属性相关联,昭示着师公演剧的神圣性特点。壮族师公戏的展演穿插于安花架桥仪式、丧场法事、打斋仪式和庙诞神诞祭祀仪式等各类仪式中。仪式性是壮族师公戏的本质特征。壮族师公戏是综合艺术,集剧本、音乐、舞蹈、美术等要素于一体。壮族师公戏诸艺术元素都是服务于仪式叙事的需要,由于仪式叙事关联着民众生活诉求的实现,所以民间对仪式叙事的重视远超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壮族师公戏属于仪式剧、民族戏剧和民间小戏。其演剧过程与仪式叙事相黏连,是仪式过程中的戏剧展演,壮族民间信仰是其产生和传承的社会基础;它主要采用本民族的语言,剧目往往取材于壮族的神话、传说和民俗生活,艺术表现形式大量吸收了民族文化元素;演员有多重身份,角色少线索单一,观众和演员的界限有时模糊化,表演上总体呈现出稚拙的特点。壮族师公戏形成之后,在其传播过程中不断为广西其他民族吸收、借鉴、移植,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师公戏;壮族师公戏的传承势头良好,但由于社会转型的影响和现代化的冲击其前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的师公戏出现了转化的情况。壮族师公戏是壮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深植根于民间信仰的沃土,至今仍在壮族聚居区各地频繁上演。当前,国际社会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倡导保护文化多样性,壮族师公戏作为戏剧“活化石”正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生动显现。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所有的观点和结论都建立于田野调查的工作之上,在田野方法上一是参与观察、二是深度访谈;同时结合“田野之后的文献阅读”,让文献“活”起来;在对壮族师公戏的探讨中,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将其与一般戏剧、汉族戏剧、地方大戏的比较,归纳总结出壮族师公戏的艺术特征。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首先对各章内容进行了简要概括,之后就本文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给出了回答:师公展演中的“科仪”部分不是戏,是纯粹的仪式,壮族师公戏仍然是初成阶段的戏剧形态,没有发展为成熟戏剧,它的“成熟阶段”只是作为仪式剧的成熟;壮族师公戏根植于民间信仰,不会发展成为脱离仪式的纯粹戏剧,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脱离了仪式的壮族师公戏已经转化,本人认为它不再属于传统的壮族师公戏范畴;只要民间信仰的根基还在,壮族师公戏的仪式演剧传统就将长期保留下去。

刘薇禛平[6](2019)在《留学生的春节记忆》文中研究指明不能回家过年,是海外留学生活的常态,是窝在公寓看春晚?还是吃一顿比平时丰盛的晚餐?下面这篇文章告诉你,留学生过年,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最具仪式感的节日,在这一天里,人们欢聚一堂,庆祝春节,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浓厚喜庆的年味。年的记忆,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囊括了视觉、味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的"五感"大礼包,打开这个

邹琪[7](2018)在《朱德研究史》文中指出“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对象是朱德研究,是朱德研究的发展史。朱德研究,是研究朱德一生历史的研究成果,对朱德生平和思想的研究都是朱德研究。本文对朱德研究进行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力图按照学术史本身的线索,来展现朱德研究的全貌。国内外目前都还没有“朱德研究史”的专着出版,这是朱德研究和中共党史史学史研究中的空白。本文以朱德研究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从20世纪20年代至2016年的朱德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总结,并探析朱德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和规律,形成一部整体性的“朱德研究史”,希冀拓宽朱德研究的领域,弥补国内外朱德研究中的不足,这使本文的研究在学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时,在纵向上,按时间顺序分析朱德研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和经验教训;横向上,在特定空间、特定历史时期内,分析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朱德研究的代表作,对其特点、内容、得失进行理论分析。对每个时期的朱德研究,先概述其研究背景、总体状况,再对代表作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内容、研究方法和成就,最后总体评述,总结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按此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朱德研究概述。阐明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对朱德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分析朱德研究的现状,介绍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界定“朱德研究史”一些概念。第一章评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朱德研究(1920.8-1949.9)。这一阶段是朱德研究的萌芽时期。国外对朱德的研究,最早的主要散见于西方记者的着作。国内的朱德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初,主要是一些关于朱德实践活动的报道,如朱德领导红军的报道等。国内最早公开发表的关于朱德的文字,目前可查的是《简州顾品珍等来电》(《申报》1920年8月13日)。这一时期朱德研究的成果主要是报刊上发表的文章,20世纪30、40年代,研究朱德的专着开始出现,有关朱德传记的各种书籍广泛流传,如《朱德传》、《西战场的主将朱德》等。外国记者的着作中,影响较大的有《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北行漫记》等。这些国外的研究成果尽管不是朱德的传记,但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朱德的生平和轶事,是研究朱德的珍贵资料。第二章评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朱德研究(1949.10-1978.12)。这是朱德研究的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这一时期研究朱德的书籍开始较多地出版,大都是记述朱德崇高品德和传奇故事以及回忆性的作品。香港和台湾也出版了研究朱德的着作,如吴起、孟超的《红色人物论》、章民的《朱德》等。“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极“左”路线和个人崇拜的严重影响,朱德研究陷于停滞,甚至倒退。从“文革”结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只出版了少量的回忆性的着作。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以非常生动、细腻和隽永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栩栩如生的形象,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作。第三章评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朱德研究(1978.12-2016.12)。这是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朱德研究开始走向深入,大量有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着作不断涌现,最有代表性的是《朱德年谱》和《朱德传》的出版。这一时期香港和台湾朱德研究的代表作是顾则徐的《永远的共军总司令:朱德》。这些研究成果,从朱德不同时期的生活片段到朱德传记的出现,从朱德生平介绍到朱德思想研究,使朱德研究走向成熟并继续发展,为朱德研究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关于朱德研究的学术活动比较活跃且规模较大,如:1986年12月的“全国纪念朱德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1991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05周年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3年7月的“全国朱德学术讨论会”、1996年12月的“纪念朱德诞辰110周年全国朱德生平与思想研讨会”、2006年12月“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的“朱德与抗日战争学术座谈会”、2016年4月的“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0周年论坛”、2016年8月的“一战成名——朱德与护国战争学术研讨会”、2016年12月的“朱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术研讨会”等。这些学术活动积极推动了朱德研究的深入,反映了朱德生平和思想研究的基本趋向,使朱德思想生平研究跨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第四章评述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从朱德诞辰120周年以来,学术界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对朱德的生平、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朱德研究的水平和现状。朱德研究取得了新突破,呈现出鲜明的特点。结语,总结90多年朱德研究的经验教训,对朱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今后的朱德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辩证分析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历了 90多年发展的朱德研究的成果和研究过程进行梳理和评述,对“朱德研究”进行研究,总结朱德研究的规律,为今后的朱德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以推动朱德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通过研究,提供关于朱德研究成果的详实资料,使人们明辨资料的正误优劣,以正确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料,更好地学习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精神、优秀品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陈明君[8](2016)在《养老的逻辑与实践—云南沧源一个佤族村寨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有所养”是国家与地方共同关注的民生问题。在没有国家力量介入前,在各个地区、民族内部原本便有自身解决养老问题的机制。传统文化中的养老保险功能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被削弱,已不足以应对新时期的养老问题。国家对养老事务的主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地处西南边疆一个普通佤寨(L寨)为研究对象,用田野调查的方法,就该村的传统养老文化以及现代养老政策在该地的实践状况进行人类学的讨论。论文考察了地方养老逻辑,即家庭、亲属和社会组织在养老事务上发挥的作用。其中,兄弟姐妹各自的家庭构成中心、中层和外层的“同心”状态,家庭成员联手围出赡养父母的圈,且不同层次的子女家庭背负着不同的责任与义务。这是当地最为有效的养老机制。除了“同心”家庭养老,论文试图从亲属组织,即子女之外的血亲、姻亲和拟兄弟姐妹等,与地方组织,即老人会和文艺队等方面切入探讨养老文化,却发现超家庭养老的功能相当弱小。不同地区、民族有着不同的养老逻辑,而这些逻辑都是建立在人们认识自身及其他事物的根本观点,即人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对当地信仰结构的分析,关于“人——家——寨”的基本认识体系得以呈现出来。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造就了人们对个人、个人在不同场所扮演的角色、及角色所承担的权责有着先验的认识。其中,对父母神圣化的认识是“同心”家庭养老的信念基础,而相对缺乏的家族、集体感则在一定上导致子女之外亲属养老和地方组织养老的缺失。传统养老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危机,构成了地方对国家介入养老事务的需求。认识地方养老逻辑的特性,借助个案所展现出来的问题,深度剖析当下地方养老困境,并反思相关养老政策的实效性。文章认为,无论是像五保户、敬老院这样救济式的政策,还是像养老保险这样的市场化政策,虽都体现了国家为实现老有所养的良法美意,但现有的养老政策仍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归根结底,是因为政策的内容与执行的手段并不是因地制宜的。养老政策的制度和实施应该更多的关注民族和地区的特性,并充分考虑到人们的养老观念。

刘军君[9](2015)在《安多藏族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世居青藏高原的藏民族无论在婚姻形态还是婚姻文化上都呈现出人类迄今所知的最大程度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举世瞩目。已有研究却表现出以下特点,不尽如意:1.在研究地域上,过多地关注卫(dbus gtsang)、康(khams)两大藏区,忽视了安多(Amdo);2.在研究内容上,过度地偏重对“多偶制”和社区婚俗的描述,缺少了对藏族婚姻的宏观把握。为弥补不足,本文分别选取安多藏区不同生计方式下的社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的文献稽考和深入的田野实证展现当代安多藏族在婚姻形态、通婚禁忌、择偶标准、婚姻缔结等方面的原貌,试图完成一次对安多藏族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的专题性、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全文紧扣“历史与现实”两条脉络,把握“农业、牧业、半农半牧业、城镇”四重生计空间,通过11县15乡5镇21个村落的田野调查将绒哇(rong ba,农民)、卓巴(vbrog pa,牧民)、绒玛卓(rong ma vbrog,半农半牧民)、城镇民的婚姻串联起来,整体考量,既对发生在当代安多社会的藏族传统婚姻进行深描又对传统婚姻在经济类型、文化偏好、现代化信息影响下的动态嬗变观察、分析。研究的主体内容按照四个专题展开:1.神话中的婚姻研究;2.一个人能拥有几个配偶?3.一个人不能和谁结婚,能够和谁结婚,优先和谁结婚?4.一个人怎样结婚?第一专题“藏族传世神话中的婚姻研究”呈现在第二章,以神话转喻现实世界,勾勒出藏族婚姻观念、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的大致轮廓。第二专题“一个人能拥有几个配偶”展示在第三章,着墨于安多社会同时并行的四种婚姻形态“着桑婚(grogs bzang,走婚)、共妻制、共夫制、专偶婚”,是研讨的重点与核心。第三专题“一个人不能和谁结婚,能够和谁结婚”涉及择偶标准,又分为“禁止”与“许可”两个层面。笔者因循“先禁止后允许”的研究顺序,用第四章梳理出骨系(rus pa)、信仰、疾病、职业、饮食、族籍等在安多藏族通婚上酿成的限制与禁忌,用第五章介绍社会许可婚龄的仪式“戴天头”(skra phab,成人礼),藏族多元的择偶标准,自由恋爱与父母包办并立的择偶方式。第四专题“一个人怎样结婚”编排在第六章,齐现偷抢、聘娶、招赘三种婚姻缔结方式。结论部分回顾全文,意欲得出以下观点:1.安多藏族在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上呈现出“既多样又关联”的特点,多样之中隐含关联;2.提出反思,阐释安多藏族婚姻在藏区社会发挥的实际功能,探索其存续的价值性与合理性。

刘京京[10](2015)在《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的中学生作为一个新“群体”登上了教育历史的舞台,他们生动活跃地演绎出一幅充满无限活力的景图。这一时期,他们成为时尚潮流的引领者、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民众教育的启蒙者、进步思想的践行者。可以说,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时代变迁的进程。学生生活史是教育生活史的重要构成,通过全方面、多层次、多视角呈现中学生的生活样态,力图实现以小见大,管窥整体教育状况的效果。中学生生活史的研究价值,一方面可以还原原生态的教育景貌,另一方面则为当今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些许的历史镜鉴。导论部分重点探讨了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并对相关概念做了简要介绍,同时勾勒出“学生生活史”及“中学教育”等主题的学术史脉和研究现状,阐明了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试图对全文做出宏观性概述。第一章“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从教育制度变革及文化变迁的视角,探源与呈现中学教育的萌芽、定制的历史过程,以及在文化变迁过程中,中学生生活的迹象转变,进而发现政治、文化与教育的互联、互约、互进的复杂关系。第二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学习生活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课堂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力图从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及灵动多彩的教学方法,展示课堂学习的原动态。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集中在图书馆、自习室内,有的则自寻“光源”之地。中学生面临着临时考试、日常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等多重考验。不同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为争夺荣誉而发奋,有的则抱有六十分主义。为了应对多种考试,便出现了开夜车、罢考、作弊等现象。此外,从“升学与就业”的问题介入,深入揭示并分析了中学生受到的社会抵拒和约束。第三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首先从宏观上呈现中学生的经济生活,既有富贵子弟的华奢,也有贫寒子弟的窘迫。对于家境贫寒的学生而言,除了紧衣缩食之外,则通过争获各种奖励资助、勤工俭学完成学业。中学生除了在校着整齐划一的校服之外,有的则勇于尝试新式装扮,甚至引领着时尚界潮流。学生在校既可自办伙食,成立膳食委员会,亦可自购菜蔬亲自烹食,还可以通过自带、叫外卖等途径改善伙食。因办学水平不一,导致学生居住环境良莠不齐,但他们都要受到管理制度的各种规约。第四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主要分析了师生之间的亦师亦友之情,以及因教员水平、学校管理等因素而爆发的分庭抗争型的师生情感,同时亦有相互冷漠的平淡授受关系。学生之间既有互帮互爱型,亦有因利益冲突而生的矛盾竞争型。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婚恋观开始转变,自由恋爱的观念开始萌发。自由爱恋不仅表现在异性间的爱慕,也有同性以及师生间的爱恋。此外,学生经常产生异乡人的家乡思及胸怀国家的爱国情。第五章“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重点考察了争相设立的各种文体社团、学术社团、学生自治会等多样社团;各种增广见闻的游历参观、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以及回报社会的各种社会奔走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除此之外,为了调剂多彩生活,学生们经常聆听各种学术报告、演讲,以及寻逐各种消遣烦闷的娱乐活动。第六章,“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民国时期的中学生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群体,他们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军、震荡社会结构的新鲜力量以及革命运动的主体。同时,他们成为开社会风气之先的前驱者,其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生活潮流,加速了女性解放的步伐,演绎出生机盎然的学校风貌以及净化了社会风气。余论部分,主要对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进行历史审视,分析中学生上演历史幕剧的动因。同时,对学生生活史的研究做了几点尝试性的理论思考,以期为今后学生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些许的借鉴。

二、新年里 朋友们对我们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年里 朋友们对我们说(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初心”的考察 ——基于1927-1949雨花英烈遗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二、论题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三) 不足之处
第一章 雨花英烈立“初心”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1921-1927:南京党组织的初步建立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南京的传播
        二、中共南京地方组织的建立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南京
    第二节 1927-1937:在白色恐怖中斗争
        一、南京学生、工人运动
        二、党组织的破坏与建立
        三、南京共产党人的狱中斗争
    第三节 1937-1945:国共再合作,人民抗日力量增长
        一、南京党组织的恢复与重建
        二、全民抗日爱国活动
    第四节 1945-1949:黎明前的战斗
        一、国共谈判与中共中央南京局
        二、南京市委的重建与发展
        三、群众运动与第二条战线
第二章 雨花英烈及其遗书
    第一节 雨花英烈群体分析
        一、雨花英烈群体概述
        二、留有遗书的雨花英烈
    第二节 雨花英烈遗书的多维分析
        一、遗书内容视角
        二、写作对象视角
        三、表现形式视角
第三章 雨花英烈遗书与“初心”
    第一节 雨花英烈遗书之“初心”
        一、挚爱“小家”:至真至情,情谊无尽
        二、在家与国之间,舍“小家”为“大家”
        三、忠于组织:视死如归,无限忠诚
    第二节 雨花英烈“初心”之践
        一、“镣铐锁不住斗志”:百折不挠,英勇斗争,理想信念高于天
        二、“直到牢房变废墟”:重义轻利,忠诚于党,矢志不渝
        三、“壮士非无泪,不为断头流”:勇于牺牲,舍身为民,从容就义
    第三节 雨花英烈“初心”之现实关照
        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牺牲不动摇
        二、为民族谋复兴:寻求真理救中华
        三、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解放而奋斗
第四章 雨花英烈遗书探“初心”的价值意蕴
    第一节 理论价值:厘清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使命的精神食粮
        一、诠释了“初心”的思想之源
        二、增强了坚守“初心”的思想感召
        三、增进了“初心”为民的思想认同
    第二节 实践价值:推动不同党员群体对照自身的精神标杆
        一、领导干部坚守政治信仰
        二、普通党员淬炼纪律品格
        三、青年党员坚定理想信念
    第三节 时代价值:推进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精神养料
        一、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二、进行伟大斗争的精神源泉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精神力量
        四、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引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童话及童话教学对小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应然要求
        三、小学童话教学现状的实然要求
        四、基于笔者对几节童话教学课的思索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儿童立场的研究
        二、关于童话演变与发展的研究
        三、关于小学童话教学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概念界定
        一、童话
        二、童话教学
        三、儿童立场
第二章 儿童立场下的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
    第一节 童话与小学生存在天然联系
        一、童话的以乐为主彰显小学生快乐至上的天性
        二、童话的幻想特点体现小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
        三、童话的诗意画面反映小学生独具特色的审美
        四、童话的游戏特性贴合小学生热衷游戏的本能
    第二节 低年段童话教学中坚守儿童立场的必要性
        一、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的地位
        二、儿童立场是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的立足点
第三章 目前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中“儿童立场”的偏离
    第一节 小学童话教学中儿童立场偏离的表现
        一、工具性强,忽视儿童的童心童趣
        二、内容割裂,忽视儿童的感性体验
        三、道德说教,忽视儿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
        四、评价单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化解读
    第二节 小学童话教学中儿童立场偏离的原因
        一、教育者儿童观的偏差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单一固定
        四、片面的“文以载道”观念的影响
第四章 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回归“儿童立场”的策略
    第一节 更新童话教学的观念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引导儿童体验童话
        三、引领儿童在童话中成长
    第二节 回归童话教学的目标
        一、解放儿童的好奇天性
        二、挖掘儿童的幻想潜能
        三、倾听儿童的内心世界
    第三节 科学地整合童话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让儿童置身于童话之中
        二、角色扮演,加深对童话文本的理解
        三、对比原文,带领儿童深入解读童话
        四、科学指引,加强童话的课外阅读指导
    第四节 完善童话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以小学生的发展为导向
        二、评价模式多元化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和平鸽”入东土记 ——和平思潮与中国美术史中的现代视觉符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传统“鸽”之文艺谱系
    第一节 夺造化而移精神
    第二节 彩毫尺素写飞奴
    第三节 怖鸽露寒依佛影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随风潜入的“和平鸽”
    第一节 欧风美雨“和平鸽”
    第二节 国人初涉“和平鸽”
    第三节 意象多元话鸽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和平鸽”(上篇)
    第一节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与“和平鸽”
    第二节 和平签名运动时期的“和平鸽”艺术表现
        一 和平签名运动在中国的兴起
        二 作为组合图式的“和平鸽”
        三 “保卫和平的力量”与“和平鸽”
    第三节 抗美援朝时期的“和平鸽”艺术创作
        一 “户破堂危”与社会动员
        二 艺术意志与“和平鸽”
        三 “和平鸽”的象征弹性
    第四节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时期“和平鸽”艺术发展
        一 “代表自己愿望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
        二 颇具独创性的“和平鸽”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和平鸽”(下篇)
    第一节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二节 艺术超越的“和平鸽”
        一 民族气派的“和平鸽”
        二 匠心独运的“和平鸽”
        三 画中有画弦外音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大事年表
    《宣和画谱》、《南宋院画录》、《式古堂书画汇编》、《眼福编》、《石渠宝笈》等与鸽子有关作品

(5)广西壮族师公戏的考察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背景
    三、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四、选题创新之处
    五、与壮族师公戏相关的学术研究小史
    六、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七、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八、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
    九、研究工作基础
第一章 壮族师公戏形成与传承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形成与传承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形成与传承的人文环境
        一、丰富多彩的信仰民俗
        二、人生仪礼与传统节日民俗
        三、民间口头传统
    小结
第二章 壮族师公戏的起源与形成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溯源
        一、师公戏与“尸”和“巫舞”的渊源关系
        二、师公戏与傩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阶段
        二、发展阶段
        三、成熟阶段
    小结
第三章 传统壮族师公戏的演出场域
    第一节 场域及相关理论概说
        一、“场域”理论和表演理论
        二、“演述场域”、“表演场合”及“仪式情境”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展演契机
        一、民俗节庆中的师公戏展演
        二、人生仪礼中的师公戏展演
        三、随机性演剧
    第三节 传统壮族师公戏的展演空间
        一、庙宇
        二、村屯或家屋
    小结
第四章 仪式过程中的壮族师公戏展演
    第一节 来宾忻城县安花架桥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第二节 百色平果丧场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第三节 百色平果打斋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第四节 南宁柳沙一带神诞、庙诞祭祀仪式与师公戏展演
    小结
第五章 壮族师公戏诸要素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剧本
        一、剧本的分类
        二、剧本特色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音乐表达
        一、壮族师公戏的音乐类型
        二、壮族师公戏的词体构成和曲式结构
        三、壮族师公戏的音乐唱腔
        四、壮族师公戏的演唱方式和衬词衬句的使用
        五、壮族师公戏音乐的功能
        六、壮族师公戏音乐的特征
    第三节 壮族师公戏的舞蹈
        一、师公舞概述
        二、师公舞的基本动作和行走舞规
        三、师公舞的功能
        四、师公舞的基本特点
    第四节 壮族师公戏的美术元素
        一、面具
        二、服饰
        三、神像图
        四、剪纸
        五、美术元素的特点与功能
    小结
第六章 壮族师公戏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作为仪式剧的壮族师公戏
        一、师公演剧与仪式叙事
        二、特殊的演出场域
    第二节 作为民族戏剧的壮族师公戏
        一、主要采用本民族的语言
        二、剧目取材于本民族的神话、传说与民俗生活
        三、吸收了本民族的多种文化元素
    第三节 作为民间小戏的壮族师公戏
        一、演员的多重身份
        二、角色少,线索单一
        三、表演形式的稚拙
        四、演员与观众界限的模糊化
    小结
第七章 壮族师公戏的传承、转化与影响
    第一节 壮族师公戏的传承
        一、壮族师公戏传承的内部机制
        二、壮族师公戏传承的外部因素
    第二节 壮族师公戏的转化
    第三节 壮族师公戏在广西各民族中的影响
        一、其他民族师公戏概貌
        二、壮族师公戏对他民族师公戏的影响
    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师公戏入选非遗名录情况一览表
    附录2 :田野调查情况简明列表
    附录3 :田野照片
    附录4 :田野考察杂记
        一、隆安县南圩镇四联村多积屯酬恩还愿仪式田野考察杂记
        二、百色市平果县凤梧镇师公丧场法事的田野考察杂记
        三、南宁市北府庙庙诞田野考察杂记
        四、武宣县桐岭镇禄鸿村安龙仪式田野考察杂记
        五、象州县马坪镇九子娘娘庙会田野考察杂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朱德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框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萌芽时期(1920.8—1949.9)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报刊中关于朱德生平思想的报道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7—1937.7)
        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三、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第三节 中外记者笔下的朱德
        一、任天马《活跃的肤施》
        二、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
        三、尼姆·威尔斯《续西行漫记》
        四、哈里森·福尔曼《北行漫记》
    第四节 早期的朱德传记
        一、陈德真《朱德传》(第2版)
        二、张寒青《西战场的主将朱德》
        三、绍源《朱德自传》和张尚志《朱德与红军》
第二章 初步发展和曲折停滞时期(1949.10—1978.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
    第三节 《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
    第四节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
第三章 走向成熟和继续发展时期(1978.12-2016.12)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刘白羽《大海——记朱德同志》
    第三节 朱敏《我的父亲朱德》
    第四节 赵鲁杰《朱德兵法与韬略》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1886—1976)》(新编本)
    第六节 金冲及主编《朱德传》
    第七节 2006—2016年朱德研究的新进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养老的逻辑与实践—云南沧源一个佤族村寨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概念定义
        一、人观
        二、政策效果及其影响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养老政策评估综述
        二、人类学养老研究的传统与趋势
        三、佤族敬老、养老综述
    第四节 研究意义、方法和思路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五节 田野概况
        一、自然环境
        二、历史沿革
        三、经济生活
        四、节庆活动
第一章 家庭养老方式
    第一节 何为“老”
        一、“老”的官方定义
        二、“老”的地方定义
    第二节 何为“养”
        一、问
        二、帮
        三、看
        四、送
        五、煮
    第三节 谁来“养”
        一、老人和谁在,谁养
        二、找个“儿子”来养
        三、找个伴搭在
    第四节 家庭养老方式及存在问题
        一、“同心”家庭养老关系
        二、家庭养老方式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亲属养老的实践
    第一节 亲属的地方性知识
        一、亲属称谓及其原则
        二、多巴馈赠——维护亲属关系的纽带
        三、亲属在地方互助结构中的地位
    第二节 姻亲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作用
        一、L寨通婚情况
        二、姻亲的地位与功能
    第三节 血亲与虚拟血亲的社会功能
        一、血亲在养老中发挥的功能
        二、虚拟亲属关系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地方组织在晚年生活的作用
    第一节 老人会:老龄化组织
        一、老人团体:传统权威的雏形
        二、老人会:现代背景下的传统权威组织
        三、老人会的互助
        四、老人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二节 文艺队:女性化组织
        一、L寨文艺队的发展史
        二、文艺队丰富了女性生活
        三、文艺队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四章 佤族人观与养老文化
    第一节 父母决定个体的形成与自我的发展
        一、生为魂筑
        二、父母是我们的“不照”
    第二节 家主与寨主身份的获得
        一、一家之主的身份确立及性别差异
        二、一寨之主的身份确立及职责划分
    第三节 佤族人观建构及其对养老文化的影响
        一、各司其职的神秘力量
        二、“人-家-寨”的结构、权力与秩序
        三、人观的变迁对家庭养老方式的动摇
第五章 国家介入后的地方养老
    第一节 “五保户”政策实践
        一、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发展历程
        二、“小组”养老在地方的实践
        三、集中供养之现实情况
        四、实践效果
    第二节 养老保险及其实践
        一、养老保险背景
        二、新农保的地方实践
        三、新农保“缴费难”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国家介入对地方养老文化的影响
    第四节 对未来佤族地区养老政策体系的展望
        一、家庭养老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二、社区养老机制的完善
        三、增强养老保险业务的弹性
结论 人观视野下的养老文化与政策性养老
参考文献(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中文期刊文献
    中文着作
    地方材料
    英文文献
附录
    附件1:拜年路径的个案
    附录2:关键个案人物的简介
    附件3:陈赛不老家家谱
    附录4:田野照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安多藏族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文本资料综述
        三、小结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路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路径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田野选点与工作说明
        一、田野选点说明
        二、田野工作说明
        三、访谈语言记录说明
第二章 藏族传世神话中的婚姻
    第一节 藏族祖源神话“猴魔婚媾”中的婚姻
        一、藏族起源的“猕猴来源说”
        二、猴魔婚媾与藏族婚姻
        三、初步研究结论
    第二节 苯教创世神话中的婚姻
        一、《斯巴卓浦》(srid bvi grol phug)中的婚姻
        二、《“黑头矮人”出世》(dbu nag mivu dra chags)中的婚姻
        三、《兄妹分财与祈神》(ming sring dpal bgos dang lha vdogs)中的聘娶婚
        四、感光神话中的婚姻
        五、初步研究结论
    第三节 神山圣湖神话中的婚姻
        一、四大念青(gnyan chen sde bzhi)的来历与婚姻
        二、安多着名山神的来历与婚姻
        三、卫藏、康区其他着名山神的来历与婚姻
        四、探索分析
第三章 安多藏族的婚姻形态
    第一节 对偶婚之一:着桑婚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着桑婚(grogs bzang)
        二、安多农区秘密的走访婚
        三、安多牧区公开的乞董恋(khyi rdung)与钻帐篷婚
        四、私生子:“着桑婚”的副产品与女子生育能力的试金石
        五、探索分析与初步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偶婚之二:安多-玛曲“兄弟共妻”婚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禾久确芒”(shug gcig khyo mang)
        二、安多-玛曲“兄弟共妻”婚的田野案例
        三、安多-玛曲“兄弟共妻”婚的功能分析与文化透视
        四、初步研究结论
    第三节 对偶婚之三:“一夫多妻”婚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确久禾芒”(khyo gcig shug mang)
        二、安多藏族“一夫多妻”婚的田野案例
        三、安多藏族“一夫多妻”婚的比较与讨论
    第四节 专偶婚:“一夫一妻”婚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确久禾久”(khyo gcig shug gcig)
        二、安多藏族“一夫一妻”婚的田野案例
        三、安多藏族“一夫一妻”婚的比较与讨论
第四章 安多藏族的通婚限制与禁忌
    第一节 血缘外婚制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藏族“血缘外婚制”
        二、藏族的“血缘外婚单位”:“日巴”(rus pa)与“莎察”(sha khrag)
        三、“四根骨头”与安多绒哇的骨系继嗣法则
        四、对触犯禁忌者的神谕惩处与宗教“净化”
    第二节 骨系等级内婚制
        一、“日巴”之高低贵贱
        二、骨系等级内婚制
        三、象征“污秽”的职业者及其通婚限制
    第三节 顺玛(srung ma)不和者不婚
        一、顺玛及其分类
        二、与“斯巴嘉姆”之家的通婚禁忌及例外
        三、与供养“啼让”(thevu rang)之家的通婚禁忌
    第四节 信仰、族群及其他通婚禁忌
        一、被排斥在婚姻圈外的麻风病人
        二、禁止与“食鱼”者通婚
        三、藏-穆之间的通婚禁忌以及例外
        四、“洛锐”(lo ris)相克者的通婚困扰与禳解
        五、不与“吾兰端沫”(bu lon ston mo)之家通婚
        六、禁止与有纠纷的部落通婚
        七、“反对与异族通婚”的族内婚规则
第五章 安多藏族的择偶
    第一节 叩开婚恋之门的成人礼:“扎普巴”(skra phab pa)
        一、初识“扎普巴”
        二、文献与田野中的安多藏族“扎普巴”
        三、“扎普巴”的社会功能与行礼因由
        四、“扎普巴”的制度性干预
        五、“扎普巴”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安多藏族的择偶标准
        一、历史与文献中的藏族择偶标准
        二、安多藏族择偶的田野案例
        三、探索分析与初步研究结论
    第三节 安多藏族的择偶方式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自由恋爱
        三、探索分析与初步研究结论
第六章 安多藏族的婚姻缔结方式
    第一节 抢婚
        一、用武力夺娶女子的抢婚记忆
        二、安多藏族抢婚的类型与田野个案
        三、安多藏族抢婚的文化释源
        四、初步研究结论
    第二节 纳玛棱巴(mnav ma len pa)
        一、世界各族的聘娶婚
        二、历史与文献中的“纳玛棱巴”
        三、安多藏族“纳玛棱巴”的田野案例
        四、“纳玛棱巴”的文化阐释
    第三节 玛巴棱巴(mag pa len pa)
        一、世界各族的招赘婚
        二、历史与文献中的“玛巴棱巴”
        三、安多藏族“玛巴棱巴”的田野案例
        四、安多藏族“玛巴棱巴”的发生动因与文化解析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多样与关联
        一、多样
        二、关联
    第二节 反思与补充
        一、对安多藏族婚姻合理性的再思考
        二、对安多藏族婚姻文化变迁的补充
附录 1
附录 2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及研究现状分析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历史变迁中的中学生
    第一节 制度的变迁:中学教育的历史嬗变
        一、中学教育的萌芽
        二、中学教育的定制
    第二节 文化的变迁:中学生生活转变的时代土壤
        一、清末文化的变局以及中学堂的生活印象
        二、民国初期文化的变迁及中学生生活概貌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化运动及学生生活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学习生活
    第一节 课堂学习:学校生活的主旋律
        一、双语并重的课堂教学
        二、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
        三、教与学的灵动多彩
        四、课堂学习的不同状态
    第二节 自主学习:纷繁多样的变奏曲
        一、图书馆生活的丰富体验
        二、自习室内的学习景观
        三、其他地点的多形式学习
    第三节 考试生活:不同考态样样观
        一、各种考试的多重考验
        二、学生应试的心态分析
    第四节 升学与就业:社会抵拒与约制
        一、升学与就业的两难境地
        二、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影响
        三、升学与就业问题之原因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物质生活
    第一节 经济生活:中学生生存的物质基础
        一、富贵子弟的华奢
        二、贫寒子弟的窘迫
        三、另辟蹊径的奋力求学
        四、求学成功的各方动因
    第二节 衣饰装扮:时尚追求的外显表征
        一、整齐划一的校服着装
        二、崇尚个性的装扮风格
    第三节 膳食生活:维系日常生活的营养源
        一、食堂里的多样态幕剧
        二、多种途径的伙食改善
    第四节 住宿生活:生活与文化的双重变奏
        一、不尽欢颜的住宿环境
        二、管理规范的宿舍制度
        三、住宿生活的多方影响
第四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情感生活
    第一节 和谐与对抗的师生情
        一、亦师亦友型
        二、分庭抗争型
        三、平淡授受型
    第二节 互助与竞争的同学情
        一、互帮互爱型
        二、矛盾竞争型
    第三节 或明或暗的爱恋情
        一、中学生婚恋观及表现
        二、不同类型的婚恋表态
    第四节 孤寂浓厚的家国情
        一、异乡人的家乡思
        二、胸怀国家的爱国情
第五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课外活动
    第一节 多样社团: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
        一、娱乐身心的文体社团
        二、培育才能的学术社团
        三、彰显权力的学生自治会
        四、其他形式的学生社团
        五、学生社团的价值审视
    第二节 实践活动:培养能力的历练场域
        一、增广见闻的各种游历参观
        二、提高生活技能的社会体验
        三、实践活动产生原因及影响
    第三节 社会服务:回报社会的先遣操练
        一、国难时期的社会奔走
        二、提高民智的文化教育
    第四节 其他活动:多彩生活的调节剂
        一、聆听学术报告与演讲
        二、排遣烦闷的多种娱乐
第六章 民国时期中学生及其生活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中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化变革的重要力量
        一、中学生成为唤醒民众的先锋队
        二、中学生成为震荡社会的新血液
        三、中学生成为革命运动的生力军
    第二节 中学生的多样生活改良了社会风貌
        一、中学生生活方式影响了生活潮流
        二、中学生生活观念加速了女性解放
        三、中学生校园生活活跃了学校风貌
        四、中学生服务生活改良了社会风气
余论
    一、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的历史审视
    二、学生生活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四、新年里 朋友们对我们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初心”的考察 ——基于1927-1949雨花英烈遗书的研究[D]. 张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2]浪的景观[J]. 周嘉宁. 长江文艺, 2020(18)
  • [3]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研究[D]. 李颖.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4]“和平鸽”入东土记 ——和平思潮与中国美术史中的现代视觉符号[D]. 许溪. 中国美术学院, 2019(02)
  • [5]广西壮族师公戏的考察与研究[D]. 孙丰蕊.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1)
  • [6]留学生的春节记忆[J]. 刘薇禛平. 留学, 2019(Z1)
  • [7]朱德研究史[D]. 邹琪. 扬州大学, 2018(12)
  • [8]养老的逻辑与实践—云南沧源一个佤族村寨的实证研究[D]. 陈明君. 云南大学, 2016(12)
  • [9]安多藏族婚姻形态及婚姻文化研究[D]. 刘军君. 兰州大学, 2015(07)
  • [10]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D]. 刘京京.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新的一年,朋友告诉我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